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五章 社会角色

第五章 社会角色

第五章 社会角色
第五章 社会角色

第五章社会角色

学习目标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社会角色的基本概念与内涵;掌握社会角色的基本分类方法和基本类型;并且进一步把握社会角色的扮演过程过程,以及如何进行角色协调与控制。

重点难点:

1.社会地位与社会角色的概念及二者的关系与区别

2.社会角色的扮演

第一节社会角色的概念与类型

一、社会地位与社会角色的关系

1、社会地位:与社会角色相对应的社会地位是指群体成员在社会关系中所处的特定位置,或者说是个人在社会生活中与他人发生关系时的社会位置。当然社会地位也同时被我们视为具有高低贵贱贫富差别的“分层”地位。

2、个人的社会地位是和社会规范相联系的。拥有一定的地位,就享有该地位赋予的权利,承担该地位要求的义务。这些由社会地位所决定的权利规范和义务规范在实际生活中由个人表现出来就产生了角色。所以说,没有地位,角色也就无从谈起。地位或社会位置,是社会角色的基础,什么人应遵守什么样的规范,即由他的社会所属地位来决定,社会地位必然要通过角色表现出来。因为角色是地位的外在的、动态的表现形式,而地位则是角色的内在依据,是权利和义务的集合。

二、社会角色的含义及特征

1、社会角色:由人们所处的特定社会地位、身份所决定的一整套的规范系列和行为模式,是人们对具有特定地位的人的行为的一种期望,是社会群体的基础,它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内容。

2、社会角色的特征:

(1)规范性。角色首先是一整套指导人们行动的行为规范、行为模式和行为习惯。人们担当一定的角色,就要按照相应的角色要求行事。在现实生活中,角色规范按其表现形式也不外分为权利性规范、义务性规范和禁止性规范三种。权利性规范指特定角色赋予人们可作出某种行为,或者可以不作出某种行为的权利的规范;义务性规范指特定角色要求人们必须作出一定积极行为的义务的规范;禁止性规范则指特定角色禁止人们作出一定的行为的规范。

(2)期待性。即人们对处于特定角色地位上的人们行为的期待。由于角色本身就是一整套行为规范,所以当个人处于特定角色位置时,人们自然就对处于该角色的个人提出与之相应的要求或寄托特定的期望。所以,某一角色是否成功关键看他是否能满足人们的要求和愿望。应该强调的是,这种要求和期望是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为绝大多数人认同、接受的,并且成为人们生活中的系列规范。这些系列规范无论他人是否在场都发生作用。这些被一般人认可、接受的期待和标准既可以包括特殊的风俗和规范性模式,又可以包括高度抽象的理想和价值,人们以此来规定他们的总的取向和生活目标。由此可见,角色期待是超越特定个人的要求而存在的,为同质人群所普遍认同的行为模式和行为规范。

(3)发展性。即角色的行为规范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或者个人所处的特定环境的变化而不断更新发展。角色的发展性具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角色的行为规范随着社会实践的不断深化而不断丰富自己的内容。另一方面,角色的行为规范随着个人地位的变化而变化。

(4)基础性。社会角色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和其他角色发生着不同的社会关系,正是这种纷繁复杂的社会关系构造了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角色是社会群体与社会组织的基础单位,如果离开了这些角色,社会群体与社会组织也就不复存在。

三、角色集

又叫角色丛。是指围绕主要社会地位而存在的多个角色的集合。

角色集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多种角色集中于一个人身上,另一种情况是一组相互依存的角色。

四、角色的类型

1、理想角色与实际角色

根据人们对一定社会角色的理想要求与担任该角色的人们的实际表现,可将社会角色分为理想角色与实际角色。理想角色指社会对处于特定地位的人们所要求的一套权利义务和行为规范,是人们普遍认可的一种完美的行为模式;实际角色,也称实践角色,指人们在实际生活中表现出来的行为。人们由于受主客观诸多因素的影响,个人在实际生活中表现出来的角色总是与理想角色存在一定的差距。从主观方面说,个人在角色扮演过程可能受到对角色期待的理解程度、个人的智力水平、身体素质、道德修养、工作能力以及兴趣、好恶和特长的影响。从客观方面说,个人角色的表现还要受到社会环境、工作条件、人际关系和他人的有机配合等因素的影响。

2、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

根据人们获得角色的方式,可将社会角色分为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是基于两种社会地位即“基于出身的地位”和“基于业绩的地位”,从而产生了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先赋角色是由遗传、血缘等先天因素决定的角色。如性别、年龄、种族和亲族等,都是决定这种角色的重要因素。这些角色是个人的力量无法改变的。先赋角色的内容和比重在不同社会历史条件下有不同的反映。社会越是落后,先赋角色的内容就越丰富,比重越大。随着社会的不断向前改革,先赋角色的内容和比重也日趋减少,特别是自从人类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以来,一些原来属于先赋的角色发生了很大变化,如职业、社会荣誉、个人在社会群体中的地位等都不再主要是由先天来决定,而主要是靠人们的后天努力来获得。

3、自觉的角色与不自觉的角色

这是从人们承担社会角色时的心理状态上所做的区分。所谓自觉的角色指人们在承担某种角色时,明确意识到了自己正担负着一定的权利与义务,因而努力用自己的行动去感染周围的观众;所谓不自觉的角色是指人们在承担某一角色时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充当这一角色,而只是按习惯性行为去做。

4、规定性角色与开放性角色

这是从社会角色规范化程度上所做的区分.所谓规定性角色是指有比较严格和明确规定的角色,即对此

种角色得权利和义务有明确的规定;所谓开放性角色,是那些没有严格明确规定的社会角色,角色承担者可以根据自己对角色的理解和社会对角色的期望而从事活动。

5、功利性角色与表现性角色

根据社会角色追求的不同目标可将社会角色分为功利性角色和表现性角色。功利性角色是指以计算成本和讲求报酬为目的,较为重视实际利益的角色。这种角色的价值在于利益的获得,在于行为的经济效益;表现性角色指不是以获得经济上的效益或报酬为目的,而是以表现社会制度与秩序,表现社会行为规范、价值观念、思想道德等为目的的社会角色。

第二节社会角色扮演

当个体获得某种地位、按照社会对这一位置的规范要求和期待去行事时,他就开始了对这一角色的扮演。社会角色的扮演需要一系列前提,经历一系列过程。

一、社会角色扮演前提——角色确定与角色意识

1、角色确定:是指所扮演角色获得环境的确认和角色扮演者的确认。

2、角色意识:是角色对自己地位、作用、形象理解和掌握的自觉性、准确性和倾向性的总体反映。衡量角色意识主要依据以下三个标准:第一,看角色意识是否明确,即是否清醒地理解和掌握了以角色权利、义务为核心的角色要求;第二看角色意识是否坚定,即是否自觉地坚持角色标准、履行角色义务;第三,看角色意识是否优良,即能否按社会规定理解和执行角色要求,如果角色意识掺杂了很多同社会规定异向或反向的意图,就是劣质的。

角色意识的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角色地位意识即角色对自我在社会中所处位置,以及自己与其

他有关角色关系的自觉、准确和带倾向性的理解和执行状态;2.角色作用意识即角色对围绕角色所规定的义务、职责等的理解和掌握状况;3.角色形象意识即角色对与自己地位、作用相应的修养、风格、言行举止习惯等的理解和掌握状态。

虽然人们对角色规定是客观的,但是角色内容在每个人头脑中的反应是不一样的。由此,受角色意识支配的角色行为总是显出个性特点。角色扮演者的具体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角色意识的培养。

二、社会角色扮演的过程

1.角色表现

要想使角色扮演好,人们首先要创造条件,把这个角色按社会的期望,按自己的理解和领悟表达出来。这一表达包括外部环境、角色自身、台前台后的配合等等。这些说法都来自于社会学家戈夫曼的“拟剧理论”,即他用戏剧表演来比拟社会角色的表现与表演(详见教材)。角色表现包括以下内容:(1)布景和道具:即对角色扮演的环境提供。其作用具有象征性和实用性。详见教材。

(2)衣着、仪表与言谈举止:即作出符合角色要求的装扮与行为举止。详见教材。

(3)台前台后的表现与社会角色表现上的配合:即人们在需要表现(即有观众在场)的情形下和没有观众在场的情形下的表现差别。

2、角色的实践

角色的实践即进入角色扮演的实际过程。在扮演过程中又分为两种实际的效果和情况,一是进入角色,一是未能进入角色而产生角色差距,导致扮演失败。

(1)进入角色:是角色扮演者完全使自己融合于角色中,表现在第一,获得了承担某种角色的认可;第二,表现出了扮演这一角色所必需的品质和才能;第三,本能或积极地在精神上和身体上均投入该角色。

(2)角色距离:是指在角色扮演过程中产生扮演者与其承担的角色之间的不相融和差距。表现为第一,不能胜任角色;第二,未能承担合适的角色;第三,选择了不适当的角色。美国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对角色距离作了详尽的叙述,详见教材。

第三节角色障碍及其克服

社会角色在实际扮演过程中由于受主客观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常常不能顺利实现,这就产生了角色障碍。角色障碍一般表现为以下几种形式:

一、角色障碍

1角色不清:指社会大众或角色扮演者对于某一角色的行为标准不清楚,不知道这一角色应该作什么,不应该作什么以及怎样作。角色不清表现为以下两种情况:一种是角色规范本身具有较大的伸缩什和模糊性;另一种是角色概念本身明确而扮演者有意或无意使之模糊。详见教材。

2、角色中断。指一个在不同场合或不同时期前后相继所承担的两种角色的转换过程中发生停滞、冲突。详见教材。

3、角色冲突。指由于不同角色规范的不同要求,使人们不能适应多种行为规范或多种角色的存在,引起个人在角色行为中的冲突。分为两种情况:一是角色的外部冲突即几个角色之间的冲突;一种是角色内部冲突即发生在角色承担者所扮演的不同角色内部的角色冲突,它使得角色承担者产生心理矛盾、不适与痛苦。表现为第一,当不同的行为规范均成为对同一角色的要求时使扮演者左右为难,顾此失彼的情形;第二,领悟角色与行为角色之间的冲突。即指该角色的承担者对以定角色的行为规范有不同的理解,但还必须履行,这时,角色扮演者内心出现激烈的冲突;第三,角色紧张即在一个人身上的角色集中。过多的角色要求或各角色的互不相容所造成的承担者无力应付的情景。

4、角色失败:或称角色解组。是角色冲突的极端表现形式。如角色扮演已陷困境或者不得退出角色,或者心态变异、精神失常甚至自杀等。

二、角色障碍的克服

发生角色障碍必然影响到个人角色的顺利实现,妨碍和破坏人们的正常生活秩序,因此,应当尽力加以克服。一般说来,克服的方法和途径大致有以下几种:

1.角色学习。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需经历一个社会化和再社会化的过程,而人们在角色实践中也存在着角色学习和再学习的问题。角色学习指个人学习社会理想角色的行为准则、技能,提高认知角色水平,缩短与理想角色的差距的过程。角色再学习指在原有角色认识基础上,进一步重新学习,了解和适应社会新角色的规范的过程。

2.角色换位。角色换位就是模拟某些现实的问题场面,让一个人扮演各种不同的角色,站在不同的立场处理事物,以期了解别人的需求与感受,从而改善角色的扮演。

3.角色转移。指角色承担者根据情景、时间的变化相应地积极更换角色行为。个人活动的范围、交往的对象会经常发生变动,角色行为方式也应当随时转移。如果个体所担当的角色在客观上已发生了转移,由于对已转移角色的规范不了解或仍拘泥于旧有的角色,就会发生角色中断和角色混淆。

4.角色教育。即通过社会管理,强化角色意识,明确角色期待,确定角色规范,重视角色建设,帮助社会成员摆脱角色紧张和冲突,很快适应角色变化和新角色的要求。

思考题

问题1:什么是社会角色?什么叫角色集?

参考答案:

1.社会角色是指与人的社会地位、身份向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和行为模式。它是对于处在特定地位上人们行为的期待,也是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2.又叫角色丛。是指围绕主要社会地位而存在的多个角色的集合。角色集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多种角色集中于一个人身上,另一种情况是,一种相互依存的角色。

问题2:简述社会角色的分类和类型。

参考答案

1.社会角色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区分,如从角色扮演者的心理状态可以分为自觉的角色和不自觉的角色。从角色获得的不同区分为先赋角色和自致角色等等;

2.分别对各种角色分类进行说明。

问题3:简述社会角色的扮演过程。

参考答案

1.要想使角色扮演好,人们首先要创造条件,把这个角色按社会的期望,按自己的理解和领悟表达出来。这一表达包括外部环境、角色自身、台前台后的配合等等。

2.具体表现手段包括布景和道具、衣着、仪表与言谈举止、台前台后的表现与社会角色表现上的配合等等。

问题4:角色失调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参考答案

1.先简述什么是角色失调;

2.说明角色失调的集中情形即角色不清、角色冲突、角色中断和角色失败。

问题5:如何进行有效的角色协调与控制

参考答案

1.先回答角色失调的负面影响;

2.说明几种协调手段如角色学习、角色换位、角色转移、角色教育。

问题6:什么是角色距离?

参考答案:

1.角色距离是指在角色扮演过程中产生扮演者与其承担的角色之间的不相融和差距;

2.角色距离的表现有三种。

参考书目

1、丽莎.斯冈茨尼《海色变迁中的男性与女性》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2、奚从清等《角色理论研究》杭州大学出版社,1991年

(整)第六章 社会群体(11.8)

1 什么是社会群体?社会群体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答:社会群体是指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结合起来的进行共同活动的集体。如以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群体是氏族、家庭群体。 社会群体是由一定数量的个人所组成,但不能说凡是有人的地方都可以称为社会群体。社会群体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第一,群体成员必须由某种纽带联系起来,这种纽带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是人们相互交往、相互影响的结果,社会关系又以不同的性质构成不同的社会群体。 第二,群体成员之间有着共同的目标和持续的相互交往的活动,因为一些偶然事件聚在一起的人群不能称为社会群体。如电影院里的观众等 第三,群体成员有共同的群体意识和规范。群体成员在交往过程中,通过心里行为的相互影响或学习,会产生或遵守一些共同的观念、信仰、价值和态度。群体成员有共同的兴趣和厉害关系,并遵循一些模糊或明确规定的行为规范。 2 社会群体有哪些类型? 答:社会群体的类型很多,在实际研究中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将社会群体划分成不同的类型。(1)根据维系群体成员的纽带的性质不同可以将社会群体划分为血缘群体、地缘群体、业缘群体。血缘群体包括:家庭、氏族、部落等;地缘群体包括:邻居、老乡等;业缘群体包括:各种各样社会经济组织、政治组织等;现代社会中三种群体并存且协同发挥作用,但业缘群体处于主导地位,这是社会发展进步的表现。 (2)根据社会关系的规范化程度可以将社会群体划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正式群体及其内部关系是按正式的社会规范建立起来并受正式规范所制约的;而非正式群体及其内部关系则具有非正式化的特点。在现代社会中正式群体处于主导地位而非正式群体发挥着重要的补充作用。正式群体如学校、公司等;非正式群体如邻里、老乡等。 (3)根据群体成员的归属标准来划分,可以将社会群体划分为所属群体和参照群体。前者是指成员所在的群体,后者是指被成员用来作为某种参照的对象,并对成员的态度、认识产生重大影响的非所属群体。根据群体成员的不同需要,会形成不同的参照群体,而同一参照群体在不同时期也可能发生变化;往往参照群体跟所属群体是同类群体,但也不排除例外。(4)根据群体成员的关系的密切程度可以将群体划分为基本群体和社会组织。基本群体也称首属群体或初级群体,它是指成员之间有着面对面的直接的交往,具有密切的人际关系和较浓厚的情感色彩的群体。社会组织也叫次级群体,它是指人们为实现特定目标而建立的共同活动群体;它的成员间关系较间接,情感色彩较淡薄,公务性较强。 3 什么是基本群体?基本群体有哪些特征?(05简答) 答:基本群体又称首属群体或初级群体,初级群体的概念最早由美国社会学家库利提出:基本群体是指具有亲密的、面对面交往与合作特征的群体。库利所指的初级群体的概念主要指人们在成长过程最初加入的群体,它对于个人的人性和个人理想的形成起到最初的作用;属于这种群体的有家庭、儿童游戏群体。后来一些社会学家将这个概念扩大到人际关系紧密的其他群体,特别是将工作小组归入基本群体的范畴。这两种解释都是可以的,都具有各自研究价值和意义。基本群体具有如下一些特征: 第一,规模较小。基本群体大多是小群体,成员相对是彼此能够有足够机会接触和交往的重要保证。 第二,面对面的互动。初级群体规模小,成员之间能面对面的直接接触,这样能加深成员间的相互了解,促进相互关系。面对面的的互动是基本群体产生、形成和发展额重要条件。

服饰与19世纪初法国女性性别角色观念

服饰与19世纪初法国女性性别角色观念 作者:汤晓燕《光明日报》(2015年10月24日11版) 现代社会,无论是款式还是色调,男女在服饰上的差异显而易见。然而在整个18世纪,法国上流社会男女之间的服饰差别并不像此后所表现得那么明显。贵族男性也喜欢蕾丝、雍容华贵的丝绒、装饰精美的靴子,甚至扑粉、佩戴假发;他们也偏爱红色、紫色等艳丽颜色。但是,在大革命之后的19世纪,男士逐渐选择用暗沉的颜色与合体的裁剪来显示他们的品位及财富,女士则依然用各种精致面料、精美花纹或者是凸显女性曲线的款式来展示自身的美丽及社会地位,服饰在两性之间的差别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那么,是什么导致19世纪伊始两性服装以一种断然决裂的方式分道扬镳?服饰的性别区分与该时期法国社会对于女性地位与角色的界定之间又有何种关联? 首先,从色彩来看,此前法国男性贵族的服饰与女性服饰相似,多采用大红、金黄、天蓝或者紫色这样的颜色。服饰上炫目的色彩与烦琐的装饰,是贵族用以表明身份高贵的外在方式。例如,从路易十四开始,红底高跟鞋便是贵族身份的重要标志。 然而自19世纪初始,男性服饰在颜色上开始选择较暗沉的色彩。在隆重场合,黑色外套、黑色长裤、白色或黑色背心搭配黑色或白色领带,是男士的经典装扮;日常生活中,男装也放弃了鲜艳的色彩,转向藏蓝、深灰等暗沉色调。颜色的选择具有强烈的政治含义,贵族以炫目色彩强调自己的特权地位,而作为新的统治阶级的资产阶级更倾向于用暗沉的绿、蓝、灰,尤其是黑色来加深自身与前者的区别。法国文化史家佩罗认为,色彩的消失意味着由新的伦理道德所决定的新的审美趣味的出现,这种伦理道德表彰退隐、节俭以及贡献。同时,男性选择鲜艳度较低的色彩是为了将自身更明确地与女性相区别,通过服装上的差异,树立自身性别的肃穆与庄严。直至今日,出席重要场合的男性,无一例外会选择深色外套。 相反,女性则从19世纪初开始较多地选择玫瑰色或者白色等明亮的颜色,以显示女性的温柔和美丽。不仅是年轻的女性穿着白色,宫廷里的贵妇们也在各种场合穿着白色的花边长裙。至于玫瑰色,受欢迎的程度尤胜白色,“精致的晚装是用玫瑰色绸缎制成的长裙,配以玫瑰色的珠罗纱袖子,珍珠的首饰再加上白色的缎鞋”。或者,“深玫瑰红的长裙上是绿叶图案绘成的条纹,一顶玫瑰色的丝绒帽以及白缎鞋”。在时人看来,白色或玫瑰色等柔和的色彩,较之前贵族女性热衷的浓艳高调的色彩,更适合表现女性的娇俏与温顺。 其次,从款式来看,男女服饰间的差距也在慢慢扩大。女式服装款式变化多端,令人眼花缭乱:袖子忽长忽短,时宽时紧;领口有时高到抵着下巴,有时又低到袒露出双肩。例如,从复辟王朝开始,消失多时的塑身衣又重新出现,连同腰带一起,紧紧勾勒出女性的腰部曲线。在19世纪30年代,尤其是浪漫主义时期,女装开始流行膨大的袖子。用今日的审美眼光看,这种仿佛鼓满了空气的袖子与整体看起来非常不协调,但这宽大的袖子恰好凸显出女性腰部的不盈一握。 与反复多变的女装相比,男士正装的样式几乎是一成不变的:深色的衣服和领结,目的就是显得严肃庄重。实际上,男性服装的细节功夫并不比女性服装差,比如衣服精致的滚边、宝石或钻石制作的袖扣等处,都是他们默不作声地体现优越地位或超群财富的绝佳方式。在19世纪20年代,从英国兴起的“花花公子”潮流,也影响了法国男士的着装,引领和追随这股潮流的青年男子通常被称为“丹蒂(Dandy)”,他们最显著的特征就是精致考究的外表。但即便是“丹蒂”潮流中的男性,依然强调服装款式的流畅简洁。换言之,男性服装总的趋势是日益偏重实用,旧制度那种束缚行动的紧身套裤慢慢退出了历史舞台,转而被长裤取代;不仅如此,长裤和鞋子的变化都以舒适实用的功能性为主。

第四章 社会化与社会角色

第四章 社会化与社会角色 咸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李峰 第一节社会化 社会化的本质内容:个体在与社会互动中形成人格,获得社会规范和社会角色。 一、什么是社会化 1.概念:个体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语言、规范、价值观等社会行为方式和人格特征,适应社会并积极作用与社会、创造新文化的过程,它是任何社会相互作用的结果。 2.含义 一是社会强制性:不以个体主观意志为转移 二是主观能动性:个体亦能创造性的外化;还能影响其他个体的社会化。 三是毕生持续性:是一个终生进行的过程。 二、社会化的类型: 1.基本社会化:婴儿至青少年时期,初步形成人格特质。 2.继续社会化:成年后进入新的生活情境,在基本社会化基础上的发展和扩大,及继续学习知识、经验和行为规范,以适应新的环境和新的角色。 3.再社会化:广义的再社会化是指面临生活环境的突然改变,自觉转变个人的生活方式和行为规范的过程;狭义的再社会化是指强制性的再社会化。 4.反向社会化:是指年青一代将知识、文化传递给前辈的过程。 三、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1.生活技能的社会化:学会生存,掌握基本的生活常识和技能,目的是能独立自主的生活。 2.职业技能的社会化:为进入社会从事职业生涯打好基础。 3.行为规范的社会化:社会化的核心,适应社会生活和形成人格特征的关键。包括政治规范、法律规范、角色规范的社会化等内容。 4.生活目标的社会化:包括内化和外化两个方面。 四、社会化的影响因素 (一)主观因素

遗传素质:提供可能性 思维能力:智力活动的核心 语言能力:重要条件和影响因素 学习能力:通过知识经验内化,成为能动主体 生活依赖期:决定一个人生来就必须生活在社会中。 (二)客观因素 1.家庭:初级群体,主要场所,有特殊价值 2.学校:最重要的社会环境因素。减少对家庭的依赖性,改变其松散性;利于实施系统化、专门化、正规化教育;利于儿童自我意识的能动性形成。 3.同辈群体:重要因素 4.大众媒介: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五、社会化与社会性发展 (一)社会性发展的概念 社会性:指个体与社会关系系统的相互作用,以及在这个作用过程中对社会中任何事物认识与适应过程及其结果。 包括社会性关系、社会性认知、社会性知识、社会性特质、社会性情感、社会性行为等方面。 社会性发展:在个体毕生发展过程中,个体在个体社会性的各个层面的发展规律与年龄特征就是社会性发展的主要内涵。 (二)社会性发展的内容 自我发展 社会性情感发展 社会性认知发展 社会性行为发展 人际关系发展 道德发展 性别角色发展等 第二节社会角色的认知 一、社会角色 (一)概念 是在社会系统中与一定社会位置相关联的社会要求的一套个人行为模式,也可以理解为个体在社会群体中被赋予的身份及身份应发挥的功能。

动漫游戏中的角色服装设计说明

轻工业学院 本科毕业设计报告书 题目动漫游戏中的角色服装设计 学生丽莎 专业班级服装艺术设计2011级1班 学号 5 院(系)艺术设计学院 指导教师(职称)袁琳(讲师) 完成时间2015年5月15日

目录 1 课题简介及选题背景 0 1.1 课题简介 0 1.1.1 动漫游戏中的角色服装设计 0 1.1.2 动漫游戏角色的服装设计与cosplay的比较 0 1.2 选题背景 (2) 1.2.1 动漫游戏角色服装的发展现状 (2) 1.2.2 动漫游戏角色服装设计的未来发展趋势 (3) 2 课题调研 (4) 2.1 人物访谈 (4) 2.2 网络问卷调查 (4) 2.3 市场调研 (5)

3 设计定位 (6) 3.1 风格定位 (6) 3.2 人群定位 (7) 3.3 目标市场 (7) 4 设计展开过程 (8) 4.1 设计灵感 (8) 4.2 服装设计的元素收集 (9) 4.3 设计方案的修改 (13) 4.4 服装材料的选取 (15) 4.5 服装的制作过程 (16) 4.6 服装配饰的设计 (17) 5 设计方案 (19) 5.1 设计效果图 (19)

5.2 服装展示 (20) 6 设计说明 (22) 6.1 设计主题 (22) 6.2 设计特点、创新点 (23) 7 结束语 (24) 致 (25) 参考文献 (26) 附录 (27)

1 课题简介及选题背景 1.1 课题简介 1.1.1 动漫游戏中的角色服装设计 动漫游戏中的角色服装设计,可以给动漫游戏创造一个富活力的生命,它的作用不只是简单的给角色塑造一个外表,还是给人物塑造形象、性格特征、精神思想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次课题是根据现代动漫游戏中的角色设计服装,并将角色的个性特征深入展现出来,再把游戏角色从平面的图画转变为立体的形态表现出来。 成功的动漫游戏服装设计不但可以增强角色形象的视觉吸引力和感染力,满足人们的娱乐的需求,甚至可以弥补造型形象的某些不足和缺憾以符合人们的审美观。在动漫游戏服装中必须要有其独特的设计思路,成熟的设计手法,还要了解该动漫游戏设定的时代背景,环境背景,气候状态等这些设定理念,才能够更好的设计出符合该动漫游戏角色的服饰,表现出动漫游戏中角色个性特点。动漫游戏中服装的装饰性很强烈,象征性明显,主要分为标识、礼仪、身份、信仰等这些类别。 动漫游戏中的角色服装在设计时必须掌握好创造的方向和尺度,因其设计大多源自丰富的想象力,容易脱离现实,不符合大众的审美需求,时尚感和流行色对角色设定的合理性和稳定度起到着重要作用,在设计过程中应相互结合、开拓创新。 1.1.2 动漫游戏角色的服装设计与cosplay的比较 动漫游戏角色服装设计的外部特征可以交代整个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表现人物的性别、年龄、身份、性格、表现的意图、情绪和气氛等,并且能更新游戏服装系统,使之更加强大。功能完善,种类丰富的游戏服装系统能够缓解观众和玩家的视觉疲劳,防止服装形式重复造成的观众心理疲惫。动漫游戏服装设计的空间审美非常重要,在游戏服装设计中就不用考虑实际的制作与穿着的可能性等问题,而这也是游戏服装可以充分发挥设计师想象力的主要原因。

第三讲 个人与社会化

第三讲个人与社会化 社会与个人 角色 社会化过程 社会化的主体 * 社会(society)的存在,使得地位与角色、群体与组织、社会设置与社区得以产生。这些概念作为社会的局部,不属于个别人。它们代表着一种强制性的力量,迫使社会中的人去调整自己的行为。 一、社会中的个人 * 社会是由个人组成,个人通过身份确认、角色扮演并组成群体,建立社会机构,从而不同程度地参与到社会中去,并成为社会结构(social structure)的一部分。 1、身份或者地位 status * 指在群体或社会中某一确定的社会位置。例如女性、黑人、医生、父亲等等,都可以用来确定身份地位,大多与性别、婚姻状况、年龄、教育、种族、宗教和职业相关。 * 自致地位(achieved status):在一个人生命历程中作为个人努力与否或者受教育程度高低的结果而获得的身份地位。如企业管理人员、教师、营业员、拾荒者、父母、配偶等等。自致地位原则上可以改变。 * 先赋地位(ascribed status):某人拥有的被指定的并且通常不能改变的社会身份地位。如长子、孙女、某些皇室成员等等。 * 身份与地位的高低:绝大多数的身份或者地位可以依据责任、权力和声望等方面进行比较而被划分到某一等级。但社会学中将等级看作是次等重要的问题,在提到身份或地位时,是指不必分出等级差别的某个位置。但当涉及到社会平等关系时,就会强调等级次序,以及由此带来的地位的差异。 * 首要地位:决定某人总的社会地位的关键性身份。如总统、富翁、流

浪汉、黑人等等。 * 优势身份:某些有助于获得更多社会资源的身份。如男性、白人、贵族等等。 2、角色 role * 角色是对群体或社会中具有某一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待。 (例如:教师作为一种社会身份或社会地位被要求的角色有:有识之士、教导者、长辈) * 在现实生活中,社会赋予某种角色的规范与角色扮演者的实际表现常常存在着差距。 * 角色期待(role expectation):社会对角色扮演方式的定义。 * 角色表现(role performance):实际扮演角色的方式。 * 思考:安乐死中医生的角色,是否存在着期待与表现之间的距离? * * 角色紧张(role strain)与角色冲突(role conflict) * 相互对立的要求被置于同一角色中,这种情形导致的个人压力就称之为角色紧张。 * 每个人都可能具有两个或更多的角色以及与其相联系的两种或更多的身份。当来自这些角色与身份的要求出现对立时,置身于其中的个人就处于角色冲突的状态。 * 身份(地位)与角色是社会结构分析的有用工具。我们对社会中的个人进行分析时,往往会先确定其地位,再找出拥有这一地位的人期待着如何与他人建立关系(角色表现)。 * Q: 当你出现角色冲突时,你如何应对? 二、社会化 socialization * 社会学家一直强调一个观点:社会使我们成为人类。婴儿无法“自然”成长为成年人。没有语言提供的概念,就无法体验和掌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比如父母、兄弟、姐妹、老师、朋友等等);没有充分的

社会学基本原理

社会学基本原理 第一章、导论 一、概念:是对社会结构和人类行为进行系统、客观研究的一门社会科学学科。 二、发展过程:创造人:孔德(法国)在《实证哲学教程》第四卷提出的。 实证主义者:孔德、斯宾塞(英国)、马克思、迪尔凯姆 人文主义者:韦伯(德国) 三、分类:社会动力学:研究社会进步、发展。 社会静力学:研究社会秩序、稳定。 迪尔凯姆的“三论”:《社会劳动分工论》、《社会学方法论》、《自杀论》。 四、社会学研究的方式:科学性、系统性、客观性。 五、社会学的理论视角: 1、功能论视角:部分对整体的作用,以此维持社会正常秩序:孔德、斯宾塞、迪尔凯姆, 主要用于研究稳定的小规模的社会。 2、冲突论视角:因有限的资源,权力和声望而发生斗争的生活现象。社会各部分是冲突的, 秩序是冲突的结果:马克思的观点:社会处在极其破坏之中,社会秩序源于社会一部分统治另一部分,是力量与强制产物。 3、互动论视角:如何行为感兴趣,而对人们的思想和感觉感兴趣,探索人们的动机、目标 和理解世界的方式。 六、社会学的应用价值: 社会学与社会:评估研究、社会实验、政策取向的社会调查、社会预测、社会检测与描述五种类型。 参与社会化的规划,实施和检验工作,进行社会发展战略的研究,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能为社会工作、行政、企业管理提供所需的知识,能为改革提供理论指导和科学预测。 第二章、社会结构 一、含义:社会结构是社会系统各要素之间比较持久、稳定的相互模式。 在社会结构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经济基础,而在经济结构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力。 二、组成部分:社会地位、社会角色、社会群体、社区、社会分层和社会制度。 三、社会地位:先赋地位:通过血缘和世袭的方式获得的地位。 自致地位:后天努力而获得的。 四、社会角色:对某种社会身份的期待。 占有的是地位、扮演的是角色 第三章、社会角色 一、内涵: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 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待,是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1、是社会地位的外在表现。 2、是一套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行为模式。 3、是人们对特定地位的人的行为期待。 4、是社会结构的基本构成单位。 二、角色集:一个人集多种角色于一身;一组相互依存的角色。 三、社会角色的类型:

服饰的社会功能

服饰的社会功能 【摘要】:服饰是人类为了生存而创造的物质条件,也是人类在社会生存活动中所依赖的一种重要的精神表现元素。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分担着各自的角色,而服饰作为表现不同社会角色的重要物质手段,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本文从服装社会学、服饰心理学的角度剖析服饰社会角色的意义及功能,以期在服饰文化的研究中找到新的思路 【关键词】:服饰、社会功能 【内容】以往对服饰文化的研究在护身、遮体、实用、审美等方面居多,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服饰的功能日趋多样化,着装者从自身调节要求到心灵的满足;从社会的客观要求到塑造自我审美对象;从有意识地强化角色形象到有意识地削弱角色特征。这些现象促使我们更深入地研究服饰在人们社会中的作用,服饰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深刻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时代精神和人们的思想观念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内涵,主要包括它的等级性、地域性、民族性、伦理性和功能性等。 首先,服饰具有显示人们等级性的作用。服饰的等级性内涵主要是指在阶级社会中用服饰来区别尊卑贵贱,标示人的身份等级。例如“见其服而知贵贱,望其章而知其势”【汉】贾谊《新书·服疑》“天子株卷衣冕,诸侯玄卷衣冕,大夫裨冕,士皮弁服”《荀子·富国》,服饰作为一种文化形态,贯穿了古代各个时期。自汉武帝起,

服饰制度成为建立和巩固封建秩序的重要手段;也是统治阶级向老百姓施行所谓道德教化的手段之一。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服饰有鲜明的阶级性,有别尊卑、贵贱的作用,其中以色彩尤甚,正如孔安国所说:“以五采明施于五色,作尊卑之服。”(《后汉书·服舆下》)其次,服饰还具有地方性的特点。服饰的产生和发展变化与人类居住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以及个地区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而呈现出鲜明的地域色彩。由于受地域、历史、文化和宗教的影响,从古至今,各个地方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服饰文化。秦统一全国后,实现服饰的一体化,但一些细微之处仍存在很大差别,主要体现在南北方的服饰差异上。具体表现为:服饰用料的不同和服装样饰的不同。首先服饰用料上,由南北方的气候等自然地理条件照成的差异。北方气候多寒冷,衣物厚实保暖;南方气候炎热,衣物多较单薄,多为无袖或短袖。颜色为浅色系,以反射太阳光。其次,服饰装饰上,南方的服饰会显得秀气,会有很多细节,如蕾丝、蝴蝶结之类的东西。而北方的服饰就裁剪的比较简单,感觉很大气。这可能和南北方人的身材有关。南方人娇小玲珑,北方人身材高大。有点像现在的韩流服饰和欧美风。 然后,服饰还具有民族性的特点。民族性是指个民族在服饰上所表现的不同特点。各具特色的民族服饰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逐步发展演变成的,它受到地理环境、历史观念和深成文化内涵的影响,凝聚着特定民族人民的审美理想和意趣。唐装就是具有很强的民族性的服装,唐装是目前我们公认的国服,但是在不同的场合哪个国家的

社会化与自我概念

社会化与自我概念 1、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基本条件是较好的遗传素质和较长的生活依附。 再社会化是对个体重新进行社会化或对不合格的个体再教化。 终身社会化包括早期社会化和继续社会化。 2、社会化的主要载体:家庭;学校;大众传媒;参照群体。 3、社会化的分类:语言社会化;性别角色社会化(性是生物学概念,性别是心理学概念,性别角色是社会学概念);道德社会化;政治社会化。 4、社会角色是个体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 社会角色的分类: 角色获得的方式,分为先赋角色(父母)和成就角色(工人); 角色行为的规范化程度,分为规定型角色(心理咨询师)和开放型角色(朋友); 角色的功能,分为功利型角色(房地产开发商)和表现型角色(牧师); 角色承担者的心理状态,分为自觉角色(老师)和不自觉角色(围观群众)。 5、角色扮演的三个阶段:角色期待、角色领悟、角色实践。 角色失调的四种形式:角色冲突(角色内冲突和角色间冲突)、角色不清、角色中断、角色失败。

6、自我是个体对其存在状态的认知,包括对自己的生理状态、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及社会角色的认知。 詹姆士认为主我是认识的主体,客我是认识的对象;米勒认为镜我是由他人的判断所反映的自我概念;罗杰斯认为自我概念比真实自我对个体的行为及人格更重要。 7、自我结构:物质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理想自我;反思自我。 8、自我概念的功能:保持个体的内在一致性;解释经验;决定期待。 9、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 生理自我(8个月—3岁)——原始阶段,对躯体的认识 社会自我(3—14岁)——自我中心,了解社会期待,调节自己行为 心理自我(青春期—成年)——根据社会的需求和自身发展的要求知觉,调节自己的心理行为 10、身份的特点:客观性、主观性、多重性、稳定性、契约性。 11、自尊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 马斯洛认为自尊是高级需要。自尊的满足就会有自信。 詹姆士《心理学原理》:自尊=成就/抱负 12、自尊的影响因素:家庭中的亲子关系;行为表现的反馈;选择参与和扬长避短;根据相似性原理理性地进行社会比较。

人大社会学概论新修第六章 社会角色

第六章社会角色 第一节社会角色的理论与概念 “角色”本是戏剧中的名词,指演员扮演的剧中人物。20世纪20—30年代一些学者将它引入社会学,进而发展为社会学的基本理论之一。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具体说来,它包括以下四方面涵义: (一)角色是社会地位的外在表现;(二)角色是人们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和行为模式;(三)角色是人们对于处在特定地位上的人们行为的期待;(四)角色是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的基础。 在社会中,角色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角色联系在一起。这样一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角色就是所谓角色集。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仅仅承担某一种社会角色,而总是承担着多种社会角色,他所承担的多种角色又总是与更多的社会角色相联系,所有这些就构成了角色集。 第二节社会角色的类型 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可以将社会角色区分为多种类型: (一)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所谓先赋角色,亦称归属角色,指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天的或生理的因素基础上的社会角色。如一个人从一出生就被赋予了种族、民族、家庭出身、性别等角色。所谓自致角色,亦称自获角色或成就角色,指主要是通过个人的活动与努力而获得的社会角色。自致角色的取得是个人活动的结果,又是个人选择的结果。 (二)自觉的角色与不自觉的角色。这是根据人们承担社会角色时的心理状态所做的区分。所谓自觉的角色,指人们在承担某种角色时,明确意识到了自己正担负着一定的权利、义务,意识到了周围的人都是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的观众,因而努力用自己的行动去感染周围的观众。自觉的角色是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都经常体验到的。所谓不自觉的角色,指人们在承担某一角色时,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充当这一角色,而只是按习惯性行为去做。一般说来,当前述的、形成自觉角色的那些原因不存在时,人们就容易形成不自觉的角色。 (三)规定性角色与开放性角色。这是从社会角色规范化的程度上所做的区分。所谓规定性角色指有比较严格和明确规定的角色,即对此种角色的权利与义务、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都有明确规定。属于这类角色的,如警察、法官、各级党政干部、党员、团员等等。所谓开放性角色,指那些没有严格、明确规定的社会角色。这类角色的承担者可以根据自己对角色的理解和社会对角色的期望而从事活动。例如,父母、夫妻、子女、亲戚、朋友、同学、顾客、乘客等大量日常生活中的角色都是开放性的。 (四)功利性角色与表现性角色。这是从社会角色追求的目标上所做的区分。所谓功利性角色指那些以追求效益和实际利益为目标的

服饰民俗

服饰民俗 一、服饰民俗概述 服饰民俗是指在共同地域、共同历史的作用下,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广大民众在长期的社会生产、生活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并相沿承袭的一种服饰特征。它既是一个地区生活风尚的表征,也反映了穿着者的行为和文化习惯。 1、服饰及构成 类型内容 衣着 用不同质料如棉、麻、丝绸、毛纺、化纤、皮革制作的衣、袍、裤、裙、帽、袜、鞋等 各种附加的装饰物头发的装饰物如夹、簪、钗、梳;耳部装饰物如耳环、耳坠;颈部的装饰 物如项圈、项链;胸腰部装饰物如胸针、腰佩;手臂装饰物如臂钏、手镯、戒 指;脚部装饰物如脚铃等 对人体自身的装饰物梳各种发式、画眉、描唇、染指甲、镶牙、染牙、束胸、缠足、纹面、 纹身等 具有装饰作用的生产工具、护身武器和日常用品 各种佩刀、腰刀、弩弓;各种背兜、挎包手提袋、荷包、香囊袋;各种扇、伞以及背孩子的背带、背兜等 2、服饰民俗的产生和发展 第一阶段:以遮身蔽体,防寒御暑为主要目的。 第二阶段:以适应生产需要为主要目的。 第三阶段:服饰成为社会角色和等级身分的标志。 第四阶段:能反映出某些社会观念、政治观念方面的变化。 3、影响服饰民俗的主要因素 (1)性别 自古以来,男女性别在民俗上就有重要区别,不仅在信仰习俗中认为:男为天,属阳;女为地,属阴;就是在服饰上也有重要差别。(2)年龄 消费生活总是有儿童、少年、青年、中年、老年、暮年或晚年的差别,于是服饰也形成不同年龄的类型。如男子二十行冠礼,要改服装,戴冠帽,与少年时代告别。 (3)职业 人们穿着衣服都要以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活动的便利为要求,同时,衣物的构成原料也往往与自己的职业有一定关系。 (4)地位 人的服装本来不具备地位的标志,但是,随着家族制度、社会制度和阶级等级的分化,身份的尊卑,地位的高低都促成了服饰习俗的变化,形成了不同地位、等级的人穿戴也对应不同的特点。 (5)用途 穿着打扮经常受到社会生活需要的制约。从个人生活需要出发就有内、外衣等区分;从个人活动需要出发又有便服、常服与劳动服、礼服之分;从社会礼仪需要出发,还有冠、婚、寿、丧及各种节日的专用礼服。 (6)民族 由民族传统及民族差别形成的装束上的特点,是服饰的最鲜明的标志。民族生活和文化传统形成了各民族在服饰上的审美标准。服饰样式、花色都按本民族惯例形成。 (7)季节 不同地带气温产生不同的服饰,同时,春、夏、秋、冬四季所分单、夹、棉、皮四季衣服,也各有类型,以适应不同季节的气候。(8)质料

04 社会化与社会角色 自考 社会学概论

第四章社会化与社会角色 一、单项选择题 1.(P94)社会化的统一过程不包括( A ) A.个人对社会被动接受 B.个人的文化教化 C.个人对社会主动选择 D.个人对社会能动调适 2.(P95)人的生命早期的社会化过程是( B ) A.社会化 B.基本社会化 C.继续社会化 D.再社会化 3.(P95) (11年真题)职业学校教育属于( A ) A.基本社会化 B.再社会化 C.重新社会化 D.反向社会化 4.(P95)通过社会文化教化,获得人的社会性,获得社会生活资格的过程是( A ) A.一级社会化 B.二级社会化 C.继续社会化 D.重新社会化 5.(P95)一个人为适应特定角色需要而进行的知识准备过程是( D ) A.继续社会化 B.基本社会化 C.理想社会化 D.预期社会化 6.(P95)基本社会化是人的生命早期的社会化过程,也称为( B ) A.一般社会化 B.一级社会化 C.特殊社会化 D.二级社会化 7.(P95)基本社会化的延续、完善和发展是( D ) A.再社会化 B.发展社会化 C.理想社会化 D.继续社会化 8.(P95)(09年真题)成人教育这种过程属于( D ) A.再社会化 B.基本社会化 C.反向社会化 D.发展社会化 9.(P96)对于犯罪分子的教育属于 ( C ) A.继续社会化 B.负向社会化 C.再社会化 D.正向社会化 10.(P96) (08年真题)文化反哺也称 ( C ) A.基本社会化 B.正向社会化 C.反向社会化 D.重新社会化 11.(P96) (07年真题)年轻一代用新知识、新观念影响前辈的过程称为( B ) A.正向社会化 B.反向社会化 C.非社会化 D.特殊社会化 12.(P96)上代人对下代人的文化传递和教化过程是( A ) A.正向社会化 B.负向社会化 C.基本社会化 D.继续社会化 13.(P96)社会化从教化方向上可以分为 ( B ) A.主动社会化和强制社会化 B.正向社会化和反向社会化 C.继续社会化和基本社会化 D.预期社会化和发展社会化 14.(P96)个人从一种生活方式向另一种生活方式转变与适应的过程是( D ) A.社会化 B.基本社会化 C.继续社会化 D.再社会化 15.(P96)再社会化的类型包括主动再社会化和( C ) A.正向再社会化 B.重新再社会化 C.强制性再社会化 D.反向再社会化16.(P96)现代社会中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的是( A ) A.反向社会化 B.正向社会化 C.再社会化 D.继续社会化 17.(P97)库利的理论集中在他的什么概念中?( C ) A.主我 B.客我 C.镜中之我 D.心中之我 18.(P97) (07年真题)将自我分成“主我”和“客我”的美国心理学家是( A ) A.乔治·赫伯特·实德 B.伊恩·罗伯特 C.E·弗罗姆 D.E·埃里克森19.(P97)为“生物人”转化为“社会人”提供了可能性的是( D ) A.环境因素 B.互联网 C.社会实践 D.生物因素 20.(P98)社会化的强有力的工具和杠杆( B ) A.实践 B.语言 C.互联网 D.学校 21.(P98)所谓社会化的环境因素,是指影响个人社会化过程的( D ) A.家庭环境 B.学校环境 C.社区环境 D.全部社会环境 22.(P99)影响个体社会化的第一要素是( A ) A.家庭 B.学校 C.工作单位 D.社区 23.(P99)决定家庭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占特殊地位的原因不包括( A ) A.青少年期是社会化的奠基时期 B.个人首先通过家庭获得社会地位 C.家庭成员状况深刻影响个体的行为模式 D.父母施教是最初的社会化途径24.(P99)最初的社会化途径是( A )

社会学简答论述题

1. 什么是社会学如何正确把握 答:社会学是从变动的社会系统的整体出发,研究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发展规律,是通过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来研究社会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和发展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的具体社会科学。 2.社会学研究有什么实际意义和功能 答:1).描述功能:就是客观的、完整的搜集、整理和记录事物发展的具体过程与现状资料,真实的再现社会生活图景。 2).解释功能:弄清社会事实发生发展的主客观原因,从因果联系上对事物的现象和过程作出明确的理论说明,但因果联系不等于简单的决定论。 3).预测功能: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已知因素,运用现有知识、经验和科学方法去预计和推测事物今后可能的发展趋势。 4).规范功能:确定预定社会目标、达到预定目标而采取的行动手段,以及对社会目标、行动与手段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评价的过程。 3.如何理解文化的概念以及文化的要素 答:1、价值观念2、语言和符号3、社会规范(包含制度)4、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5、物质产品 4.怎样理解文化的社会功能 答:1、社会整合功能—价值整合、规范整合、结构整合。

2、社会导向功能—提供知识、协调社会管理工程、巩固社会导向成果。 3、社会区分功能(非物质文化要落后于物质文化的发展,会造成文化滞后现象。) 5.怎样理解文化传播与文化融合 答:文化传播:一种文化元素可能会从一个群体传播到其邻近的群体中去,被他们采纳或接受,这就是文化传播。 文化融合:是指不同文化的群体由于长期密切接触而使各自的文化发生变迁的过程。 6.文化的象征性,主文化、亚文化与反文化。 答:象征性:文化的意义要远远超出文化现象所直接表现的那个狭小的范围。 主文化:是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社会上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 亚文化:民族亚文化、职业亚文化、越轨亚文化。主文化与亚文化的区分不是绝对的,可能互相转化。 反文化:是对现存秩序的背离与否定,是对现存主文化的抵制和对抗。 我国现阶段,大力发展与弘扬社会主义的主文化。同时,也应该认真研究与对待亚文化。 对反文化的性质不可一概而论,应当从发展的角度去评估。

动画影片中的角色服饰设计

动画影片中的角色服饰设计 在动画角色形象的整体构成中,服饰因其占据了绝对优势的面积比例的缘故,毋庸置疑成为刻画角色形象的重要因素,对于一个动画形象来说,服饰不仅仅是用来展示其职业、身份等固有信息,更可以通过色彩、款式等手段来展示角色的性格、能力以及对生活的态度等方面的信息。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我们的工作目的是不同于服装设计的,在这里服装设计的工作是用来再现或是创造故事中要求的视觉效果的一种手段。而单纯的服装设计是一门大众艺术是为生活而服务的商品,我们设计的服饰是活在故事里的,是为角色造型量身定做,独一无二的。 其次,当我们的服饰穿着于剧中角色人物身上时,我们要让这些服饰合理化。这种合理性即表现在尊重故事剧本的时间、空间上,比如在不同历史朝代、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存在的差异,另外又表现在个别角色人物的职业、身份甚至能力上。 在一部优秀的动画影片中,动画角色的服饰设计往往是很成功的。我们不能忽视动画角色服饰这一具有重大影响力的设计因素。因为它们不仅能体现角色的外在形象,最重要的是,角色服饰能直接体现人物的身份、年龄、职业习惯、情趣等特征。作为动漫中的人物,每一个都有其特殊的角色设定,为角色“穿”上适合他们的服饰,是设计师的首要任务。 日本漫画家青壮派动画名家今敏的第二部动画影片《千年女优》,片中描述了女明星戏剧性的一生,并随着女明星的口述回忆,带领观众超现实地穿梭在不同时空,做了一场驰骋银幕上下、真实虚构世界的旅行,让这个故事的面貌变得丰富有趣。设计师在设计时注意各层次的角色分别有符合身份的服装,使得影片角色更加逼真。 动画电影《千与千寻》中,导演宫崎骏根据他朋友的女儿设计了形象,所以影片开始女孩千寻的服饰非常生活化,像邻家女孩子一样亲切,但当她在汤婆婆的浴室工作后,她的服饰更显得适当得体。 角色的服装可以通过款式和色彩等元素配合场景设计来具体展示影片的艺术风格和环境氛围。这里面包括故事情节发生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历史氛围等等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影片《小马王》表现的是原始的美国西部,一个原始、野蛮但同时也是充满了自由空气的理想国度。在影片中,印第安男孩们的着装和美国军人的服装形成鲜明对比,既符合历史氛围,又表达出导演的思想:印第安人更接近自然,更容易被拥有自由精神的小马王接受。 而素好“莱坞独行侠”之称的导演蒂姆?波顿的作品《圣诞夜惊魂》中,影片的角色造型设计,有的流着浓液、有的吐着舌头、有的包着木乃伊的绷带、有的在阴暗处露出血红大嘴,再加上经典的恐怖形象“巫婆”、“吸血鬼”等,对影片怪异另类风格的形成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对于动漫造型设计师而言角色的性格特征似乎涵概了剧中人物的一生,是一种生命的浓缩,一种独一无二的存在。它比人物所处的时空信息更加重要,是社会群体中的个体生命形式的呈现,也是故事得以成立的核心。那在动漫影视作品中这些角色的魅力又是如何展现的呢?他们各有千秋的表演与强烈的性格标识又是怎样完成的呢? 相对于通过形体动作和语言动作来逐步展现动画角色外在性格的递渐性来说,运用合适的服装设计,通过造型展示静态画面,直接在角色亮相的同时,对角色的内在性格进行刻画。影片《泰山》中克里顿第一次亮相的画面,结合前文和泰山刚刚击败的豹子相比,我们可以清楚看出,克里顿就是人类中的豹子,也就是泰山的对手。因此,导演只不过为克里顿

社会学课件 社会角色

第二编第六章社会角色 社会化的目的,就是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社会成员,使之在社会生活中承担起特定的责任、义务、权利。 社会化的内容,就是培养社会角色,最后通过个人对社会角色的扮演表现出来。社会化过程也就是角色学习的过程。 第一节社会角色的理论与概念 “角色”原是戏剧中的名词,指演员扮演的剧中人物。美国社会学家米德首先将这一名词应用到社会心理学中,进而发展为社会学的基本概念之一。 一、社会角色的理论 社会角色理论来源 (1)美国芝加哥学派乔治. 米德(G. H. Mead) (2)美国人类学家拉尔夫. 林顿(R. Linton) (3)完形主义心理学或称格式塔心理学 (4)拟剧论 米德: 米德用此概念说明在人们的交往中可以预见的互动行为模式以及说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他研究了儿童角色意识的形成,即从想象扮演某个角色(嬉戏阶段)发展为成熟地承担某个角色(群体游戏阶段)。他认为角色是在互动过程中形成的,角色扮演并没有一个先定的剧本,文化只能为角色扮演规定大致的范围。林顿: 林顿把角色定义为:在任何特定场合作为文化构成部分提供给行为者的一组规范。他区分了角色与地位,认为当地位所代表的权利与义务发生效果时即为角色扮演。他将社会结构置于个人行为之上,视社会结构为一个行为规范体系,个人接收和遵循这些规范。角色是由社会文化塑造的,角色表演是根据文化所规定的剧本进行的。 完形主义心理学 角色概念旨在强调人类的一切心理过程都是通过整合模式的发现与创造而形成的。根据完形主义创造的含义,角色是人类社会行为的基础

拟剧论(dramaturgical theory) 是从符号互动论中发展出来的、具有自身特点的、说明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理论。其倡导者是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Erving Goffman),他把社会比作舞台,把社会成员比作演员来解释人们的日常生活,其代表作是《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 第一观点 戈夫曼认为,社会和人生是一个大舞台,社会成员作为这个大舞台上的表演者都十分关心自己如何在众多的观众(即参与互动的他人)面前塑造能被人接受的形象。拟剧论研究的是人们运用哪些技巧在别人的心目中创造印象,戈夫曼将人们运用各种技巧和方法左右他人,以在他人那里建立良好印象的过程称为“印象管理”。印象管理不仅包括用自己的行为去直接影响对方,也包括建造自己表演的舞台布景,这实际上是对互动情境的设计。 第二观点 戈夫曼认为,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以不同的角色、在不同的场次进行表演,如果能够按照剧本(即预想的方式)表演就按剧本表演,当剧本不明确或不完整(即情况更加复杂或发生变化)时就要随机应变,临时创作。 第三观点 戈夫曼提出,人们为了表演,可能会区分出前台和后台。前台是让观众看到并从中获得特定意义的表演场合,在前台,人们呈现的是能被他人和社会所接受的形象。后台是相对于前台而言的,是为前台表演做准备、掩饰在前台不能表演的东西的场合,人们会把他人和社会不能或难以接受的形象隐匿在后台。在后台,人们可以放松、休息,以补偿在前台区域的紧张。前台和后台可以是,但又不一定是一个固定的地方。比如对于工作组织的成员来说,工作场所是前台,人们要按照工作规则行事,但下班以后去聊天的地方就是后台了。有时,前台和后台可能是同一个地方,只是情境发生了变化,前台变成了后台。工作之后人们回到家里是进入了后台,在夫妻因为家务而唠叨甚至争吵时,如果有客人敲门进来,夫妻会停止争吵,向客人显示出和睦的样子,这时,后台已经变成了前台。戈夫曼认为,人们不能将前台行为用于后台,也不能将后台行为用于前台,而是应该在不同的场合表现出该场合应有的行为,而其标准是社会的规范,即社会对角色行

服装心理学

一1、服装的功能:实用、社会、审美。 2、服装心理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服装心理及行为和服装消费心理及行为两方面。从广义上来说有(1文化因素和服装的关系2社会因素和服装的关系3心理因素和服装的关系) 三、1什么事自我概念?在自我概念形成过程中,人的着装行为有何变化? 自我概念是人们对自己比较稳定的看法;自我概念的形成分为三个阶段从生理的自我到社会的自我最后发展到心理的自我;在生理的自我阶段着装主要是其父母根据婴儿的性别或外貌特征为其装扮并给与不同的期待;社会的自我阶段着装主要是根据儿童性别角色认同和服装行为间的关系其中有自己和父母的意念;心理的自我阶段个体会发展出某些特定的抽象思考能力,以便协调及整合其他人的看法,其装扮形成可被社会接受的行为方式,其服装在此成为认同的某个团体的重要符号。 2、什么是自我评价?自我评价是如何形成的? 自我评价是个体与周围环境持续作用的结果;自我评价常常来自于他人的反应、社会的比较和认知的协调三个方面。 3、服装对自尊心和心理安定感的提高有什么作用? 服装是强化自我的重要力量,对一个人自尊心和心理安定感的提高有积极作用。同时服装还具有使自我价值感得以恢复的作用;服装还可以用来进行自我保护,某些情况下,当个人的自尊心和心理安定感受到威胁,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便会采用自我防御机制以解除或降低心理不安感。 四、1服装在印象形成中中有什么作用? (1)服装和对人的认知:人们常常通过一个人的衣着服饰来判断他的个性、社会地位和角色、经济状况等,从而形成某种印象,并在此基础上决定相互交往的方式;同时还可以通过其服装得知些隐含的个性理论和对人认知的特点。 2什么是人际吸引?服装在人际吸引中有什么作用? 人际吸引是指在对人认知的基础上,被他人所吸引,产生所谓喜欢或喜爱的感情; 服装在人际吸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服装的魅力性和服装的类似性。 五、1服装在人际沟通中有哪些功能? (1、第一印象的传达功能;2人际关系的传达功能;3情感的表达功能;4自我表现功能5印象操作功能) 2利用服装的印象管理受哪些因素的制约? 经济条件的制约;社会教养的制约;身体状况的制约 3作为符号的服装在人际交往中传递了哪些信息? (1自我同一性:服装与自我认同感有关,即服装是证明自我存在价值的符号;2价值:服装与个体的价值认同有关,即服装是价值的符号;3感情:服装与人的情感、情绪状态有关,即服装是感情的符号;4态度:服装与人对社会事物的态度有关;5个性:服装与人的行为倾向有关;6状况:服装与个体的状况有关。 六、1什么是从众?人们为什么会有从众行为? 1)从众是指在实际存在或假想存在的群体压力下,个体改变自己的态度,放弃自己原先的意见,而产生和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2)因为在实际存在的或头脑中假想存在的社会或群体的压力作用下,如社会舆论、群体气氛、暗示、时尚等,在这些因素影响下,促使人们改变了以往的观点和信念,产生符合社会和群体要求的行为。 2什么是参照群体?参照群体对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的穿着行为有什么影响? 参照群体实际上是个体在形成其购买或消费决策时,用以作为参照、比较的个人或群体。参照群体能够是人们获得有益的知识;获得回报或者避免惩罚;构成、调整和维持自我认同。其影响的方式有信息性影响、规范性影响和价值表达影响。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