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拒马河综合治理工程简介

拒马河综合治理工程简介

拒马河综合治理工程简介
拒马河综合治理工程简介

拒马河涞源县城段综合治理一期工程

暨滨湖新区建设项目简介

拒马河是涞源乃至河北人民的母亲河,发源于涞源县城,境内流长45.6公里。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我县全力建设河北经济强县和现代化中等城市,县委、县政府谋划、组织实施了这一利县利民的民心工程。

拒马河涞源县城段综合治理工程水利工程总投资12.32亿元(一期水利工程投资5.87亿元),建设期限为7年。该工程于2009年1月得到省水利厅的批复,2009年7月被省发改委确定为省重点项目,又被国家水利部列入全国中小河流治理规划,在政策、资金和技术方面得到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工程是一项综合性的生态工程,一是解决县城防洪,二是涵养水源,三是打造水景观。工程以提高县城防洪能力为前提,充分利用现有水资源,拦蓄水景观,以水系治理为纽带,清淤疏浚,植花种草,搞岸坡防护,打造湖光山色、荷香柳绿、环境优美的旅游、休闲风景区。

同时,进行“滨湖新区”建设。已由清华大学设计院完成规划设计,概算总投资52亿元。

一、县城西北部防洪工程

分为新开挖排洪沟和拓宽沿村沟两部分:新挖排洪沟长 2.8公里,修建陡坡8处,新建交通便桥5座;拓宽改造河道长度2.13公里。

二、拒马河涞源县城段干流治理工程

河道纵横断面调整及主槽清淤、疏浚,岸坡防护;建6座跌水、2座溢流堰、8座橡胶坝及橡胶坝管理建筑物工程。全长10.3公里,蓄水面积3092.4亩,蓄水量398.9万立方米(其中“涞源湖”蓄水面积2377.9亩,蓄水量282.2万立方米)。

三、白石河干流治理工程

- 1 -

白石河干流治理范围自西龙虎至拒马河口,长3.85公里,按10年一遇标准进行主槽疏浚、拓宽,设4座跌水,岸坡防护长度1990米。

四、烟墩山东沟综合治理工程

改造拓宽烟墩山东沟1.6公里,在高差21米的沟道上建设5道梯级溢流堰,形成蓄水景观,蓄水面积70.3亩,蓄水量16.36万立方米。

五、滨河道路及景观工程

修建拒马河两岸滨河道路9530米,其中南岸滨河路长6377米,北岸水源路长3153米,(湖区道路1500米,其中翠堤路长1000米、寻源路长500米),道路宽均为6米。建设县城西北部防护林带面积645亩,拒马河两岸滨河景观带538.8亩,水云乡泉韵步行街水系改造长500米。

六、“滨湖新区”建设

以清华大学规划为依据,营造拒马河杏花湾、云水湾、月亮湾、柳溪湾滨水景观绿带,在县城西北部建设防护林带,改造水云乡退水渠为泉城历史展示的泉韵步行街,修建拒马河左右岸滨水道路,打造滨水景观,修岛、建楼,开发旅游项目,使山城添秀色,湖水送荷香,春堤笼柳雾,两岸渔米乡。

2012年1月28日

- 2 -

七年级下册历史盛唐气象

盛唐气象 盛唐气象在宋元明清时代是一个文学批评的专门术语,指盛唐时期诗歌的总体风貌特征。宋代严羽的《沧浪诗话》等著作最推崇盛唐诗,指出盛唐诗的特征是“既笔力雄壮,又气象浑厚”(《答出继叔临安吴景仙书》),并对此在其诗话中多有阐述。以后明清诗论家承严羽之说,常把雄壮、浑厚二者(有时合称雄浑)作为盛唐诗歌的风貌特征,并称之为盛唐气象。历史才子 雄壮浑厚确是盛唐诗的风貌特征。南朝以至初唐诗风,大抵绮靡柔弱,雕琢词句,缺乏雄浑之气,它被盛唐诗人扬弃了。盛唐以后的中晚唐诗,有的偏于平易柔弱,如大历十才子、白居易、贾岛、姚合等,缺乏雄壮;有的偏于雄健,如韩愈,但因刻意追求奇险,缺乏浑成自然,所以雄浑确是盛唐诗区别于初唐与中晚唐诗的突出特征。严羽最推崇盛唐诗,于盛唐诗中最推崇李白、杜甫两大家。《沧浪诗话?诗评》称道李杜等盛唐诗人诗“如金鳷〔鳷(zhī)传说中的异鸟、大鸟〕擘海,香象渡河”,是赞美其雄壮。严羽又强调诗歌应写得浑然天成,不露文辞斧凿痕迹,即所谓“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沧浪诗话?诗辩》),并认为盛唐诗在这方面表现突出。严羽大力推崇提倡盛唐诗风,不但因为盛唐诗的确写得好,还有其时代背景。宋代影响最大的江西诗派,其作品以杜甫晚年一部分刻意锤炼字句的篇章和韩愈、孟郊诗为学习对象,写得瘦硬刚健而缺乏自然浑成之美。南宋后期流行的永嘉四灵诗派,取法贾岛、姚合,气局狭小,缺乏雄壮阔大的气象。严羽竭力主张作诗应取法盛唐,寓有针砭当代诗风、补偏救弊之意。 盛唐诗 说盛唐诗雄壮浑厚,是就其总体风貌特征和主要倾向而言。大致说来,盛唐诗绝大多数是浑厚的,但有一部分诗篇特别是王维、孟浩然等人的山水田园诗篇,风格冲淡闲逸,虽也自然浑成,但并不雄壮。这类诗篇在盛唐诗中毕竟只占少数。盛唐气象是一种宏观性的概括。 盛唐气象形成的原因,大致有二。一是盛唐诗人的豪情壮志。诗人们面对当时国势强大、经济文化繁荣的局面,大抵胸襟开阔,意气昂扬,希冀建功立业。他们喜欢描写祖国壮丽的山河,边陲奇伟的风光、紧张的战斗和自己的豪情壮志。他们追求“鲸鱼碧海”(杜甫《戏为六绝句》语)的壮阔诗境。这就形成了盛唐

苏州简介及名胜古迹

历史名城-苏州 苏州是举世瞩目的历史文化名城,沉淀了二千五百余年吴文化底韵。约在公元前十一世纪,当地部族自号“勾吴”,苏州称“吴”,由此而来。公元前514年吴王阖闾建都于此,其规模位置迄今未变,为世界少有。 苏州位于长江下游,太湖之滨,鱼米之乡,面积8488平方公里。下辖张家港、常熟、太仓、昆山、吴县、吴江六县市,人口57万。苏州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之一,古城东西两侧工业区体现现代中国最先进的技术产业和管理水平。苏州的交通便利,高速公路、沪宁铁路、312国道东接上海1小时车程,北离南京2小时车程,并有机场路直通虹桥机场。大运河北接无锡,南抵杭州。 苏州的旅游业基础好发展快。既有众多可游览的旅游景观和项目,又有完备的旅游配套和严格的旅游管理。苏州至今仍保留着河街相邻的双棋盘古城格局,以园林见长让人感叹园艺的巧夺天工。 苏州古典园林的历史可上溯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时吴王的园囿,私家园林最早见于记载的是东晋(4世纪)的辟疆园,历代造园兴盛,名园日多.明清时期,苏州成为中国最繁华的地区之一,私家园林遍布古城内外.16--18世纪全盛时期,苏州有园林200余处,现在保存尚好的有数十处,并因此使苏州素有"人间天堂"的美誉。以拙政园、留园、网狮园、环秀山庄为代表的古典园林于1997年12月被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苏州的水色山光,景色怡人,自然环境悦目赏心;

苏州的街巷临河,“人家尽枕河”,水乡泽国,被誉为东方威尼斯。 苏州城历史悠久,私家园林始建于公元前6世纪,至明代建园之风尤盛,清末时城内外有园林170多处。为苏州赢得了“园林之城”的称号。现存名园十余处,闻名遐尔的有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网狮园、怡园等。苏州园林战地面积小,采用变换无穷、不拘一格的艺术手法,以中国山水花鸟的情趣,寓唐诗宋词的意境,在有限的空间内点缀假山、树木,安排亭台楼阁、池塘小桥,使苏州园林以景取胜,景因园异,给人以小中见大的艺术效果。拙政园享有“江南名园精华”的盛誉。宋、元、明、清历代园林各具自然的、历史的、文化的、艺术的特色。 苏州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国家重点风景旅游城市,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自古以来被人们誉为“园林之城”,其盛名享誉海内外。苏州古典园林历史绵延2000余年,在世界造园史上有其独特的历史地位和价值,她以写意山水的高超艺术手法,蕴含浓厚的传统思想文化内涵,展示东方文明的造园艺术典范。实为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与“苏州园林”并驾齐名的苏州风景名胜虎丘、天平山、石湖等风景区也是古往今来海内外游客向往的游览胜地。 明清时期,苏州封建经济文化发展达到鼎盛阶段,造园艺术也趋于成熟,出现了一批园林艺术家,使造园活动达到高潮。最盛时期,苏州的私家园林和庭院达到280余处,至今保存完好并开放的有,始建于宋代的沧浪亭、网师园,元代的狮子林,明代的拙政园、艺圃,

沧浪濯缨的历史典故

沧浪濯缨的历史典故 导读:沧浪濯缨:讲述屈原行吟江畔,对渔父表达高旷志向的故事,后来,“沧浪濯缨”这一典故,用来表示保持高风亮节,或表示避世脱俗;也用于表示随波逐流,混同世人。今天就给大家具体分享一下沧浪濯缨的历史典故,希望读者喜欢。 沧浪濯缨 典出《楚辞·渔父》。 战国时楚国人屈原,是著名的诗人。他因馋言陷害而流放到江南,在沅江、湘江一带流浪。有一天,面色憔悴,身体枯瘦的屈原在江畔吟诗,一个老渔翁见到他,就问: “你不是三闾大夫吗?怎么流落到如此地步呢?” 屈原因答:“我之所以被流放,因为世人都肮脏只有我清白,众人都喝醉了只有我清醒。” 渔翁说:“圣人应该不拘泥于一物,应随事物变换而变换。既然世人都肮脏,你何不也掀起波浪,带起泥沙?既然所有人都醉了,你何不也一醉方休?何必苦思冥想,故作清高,以至于落到今天这般田地?” 屈原回答道:“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人,一定会先把帽子上的.灰尘弹掉再戴上去;刚洗完澡的人,也一定会抖干净衣服。我怎能让干净的身体去沾染俗世的尘埃呢?我宁可投江喂鱼,也不能那样做。”

渔翁听了笑笑,就划桨离开。边划边唱道:“沧浪河水清啊,可以洗我的帽缨;沧浪河水浊啊,可以洗我的脚。” 渔翁的意思仍是劝屈原不可过于清高,人应随波逐流,适应尘世的生活。但屈原没有听进去,不久就投江而死。 后来,“沧浪濯缨”这一典故,用来表示保持高风亮节,或表示避世脱俗;也用于表示随波逐流,混同世人。 沧浪濯缨的历史典故 1.濯足濯缨成语故事 2.「历史典故」 3.历史典故汇总 4.凤城历史典故 5.历史典故精选 6.精选历史典故 7.历史典故大全 8.历史典故:请君入瓮 上文是关于沧浪濯缨的历史典故,感谢您的阅读,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

把沧浪文化打造成郧阳文化核心支撑

把沧浪文化打造成郧阳文化核心支撑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这首先秦时期的民间歌谣《沧浪歌》至今广为传唱。沧浪这个地名,曾出现于孔子、屈原等诸多历史名人的作品之中,然而人们只知道这种文化发源于一个叫沧浪洲的地方,但沧浪洲在哪里至今仍无定论。目前全国一百多处地名叫沧浪,其中七个地方较著名。 沧浪洲、沧浪之水到底在哪里?4月26日下午,湖北十堰沧浪文化研讨会在郧县隆重举行。此次沧浪文化研讨会由郧县县委、县政府主办,由十堰市郧阳文化研究会及郧县文体局等单位联合承办。湖北省民协主席傅广典、原郧阳教育学院院长匡裕从等省、市文化领域专家、学者参加研讨会。 与会专家认为,沧浪文化发源地评定标准有五个主要条件:一是该处有大水,二是水中有洲,三是孔子来过,四是屈原来过,五是与历史记载相符。根据这五个主要条件,与会有关专家认为,郧县柳陂镇应是古沧浪洲所在地,郧县五峰乡至郧县县城的河道水应叫沧浪水。与会有关专家查阅有关沧浪文化的典籍发现,孔子、屈原当年不仅到过郧县,还在沧浪听过歌。 研讨会上,傅广典等诸多专家学者肯定上述研究成果,建议进一步弘扬和传承沧浪文化,培育郧县沧浪文化品牌,打造郧阳文化核心支撑。 沧浪之歌展现郧阳风华沧浪山水衍生千秋人文 ——湖北十堰沧浪文化学术研讨会发言摘要 坚定信心发掘弘扬郧阳文化 召开沧浪文化学术研讨会,一是表明新一届县委、县政府把文化事业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五位一体的重要一体来深度谋划、强力推进;二是通过研讨会,唤起郧县各级各部门,乃至广大人民群众对文化建设的重视、关心、支持和参与。郧阳文化该如何传承、发掘和弘扬?一是继承传承郧阳文化的决心必须坚定。郧县文化浩如烟渺、博大精深,郧阳是龙蛋共存之地、有一百万年前

沧浪瑰宝 源远流长

沧浪瑰宝源远流长 丹江口市沧浪文化研究会会员、习家店镇党委书记陈少斌 【摘要】山有武当,水有沧浪。随着沧浪文化被列入省级文化遗产,沧浪之水受到越来越多专家学者的重视。本文就沧浪历史沿革、源头之争、现状保护、旅游开发等提出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历史源头旅游 一、沧浪文化历史沿革 滚滚流淌了亿万年的三千里汉江,跨越时空矗立的八百里武当,孕育出了丹江口辉煌的文明史,造就出了丹江口两大国家级、世界级的工程:武当山古建筑工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形成了三大主体文化:汉水文化、武当文化、楚文化。三大特色文化:沧浪文化、均州文化、水都文化。这就是丹江口历史的昨天,发展的今天,这就是世人瞩目的湖北省丹江口市。 四千年前,大禹率众来到武当山下汉江河畔治理水患。大禹首先在龙山(郦道元《水经注》称龙巢山)察看汉水情形,进而从龙山顺曾河逆流而上入武当山察看山水水系,在此基础上制定了治水规划。先疏导武当山之鬼谷涧、黑虎涧、磨针涧之水,汇入九渡河、剑河,导沟壑之水入汉江。为疏导汉江河道,劈开了堵住汉水河道的一部分龙山山脉,此处称为龙山嘴,龙山对岸的龙口镇、龙口村皆因此而得名。宋代时,均州沧浪地的先民们为了纪念大禹治水的功绩,在龙山上建了一座禹王庙,在武当山紫霄宫前建禹迹池、禹迹桥、禹迹亭。《尚书〃禹贡》记:“嶓冢导漾,东流为汉,又东为沧浪之水”,即指此,沧浪地始出。

二千五百年前,孔子率弟子于鲁哀公六年(公元前489年)周游列国,自楚国负函(今河南信阳)来到楚西北境之沧浪地(即现丹江口习家店镇行陡坡后河处)闻孺子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孔子听后对弟子们说:“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自取之也。” 二千三百年前,屈原被疏,于楚怀王二十四年—楚怀王三十年(公元前 305年—299年),来到楚西北之沧浪,与渔父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后即发出:“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心声。传说,一日,屈原游历武当沧浪,见沧浪水碧鲜洁,以身相喻。从槐树关古渡口过河,登高望远,被洞子堰和鸡鸣泉的水系环绕,群山迤逦,白云出没。屈原按照路边樵夫所指路径,坡度越来越大,当行至“恨陡坡”后,因力不从心,又转了回来。渔夫看到后,问:“屈原大夫,你怎么又转回来了?”屈原说:“可恨坡太陡。”“恨陡坡”因此得名。历代《武当山志》、《均州志》均有记载。 由此而产生的沧浪和沧浪文化经孟子、司马迁、班固、郦道元等的记载、传播,便逐步形成了流传千古的沧浪文化。 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后,实行郡县制,设立武当县,汉从秦制。隋开皇五年(585年),始称均州,后又四废四兴均州。至明洪武二年(1369年),省武当县归均州,至清朝末年,为均州。 从武当县臵到均州州臵的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均州的州城及州域的建设从未停止过。汉代始建武当县城,即均州城。均州城东临汉水,南遥接武当山,明朝洪武五年(1372年),守御千户李春以砖石建造均州城。城东江对岸有文明千古的“沧浪亭”及著名的均州八景之沧浪绿水、槐荫古渡、东楼望月、雁落莲池……古均州这些建筑、

廊的简介

目录 一、廊的介绍 二、我国建筑中的走廊 三、外国园廊 四、廊的分类 4.1双面空廊 4.2单面空廊 4.3长廊 4.4复廊 4.5双层廊 4.6直廊 4.7曲廊 4.8回廊 4.9桥廊 4.10爬山廊 五、园林中的廊 六、园廊的作用 七、廊的结构设计 7.1木结构: 7. 2钢结构:

7. 3钢筋混凝土结构: 7.4竹结构 八、廊的应用 九、廊架平面大样图 十、廊的施工工艺 十一、各流程的具体施工要点十二、我国经典名廊鉴赏 12.1天坛七十二长廊 12.2颐和园长廊 12.3苏州拙政园波形水廊 12.4拙政园小飞虹 12.5怡园复廊 12.6留园爬山廊 12.7北海公园半壁廊 12.8南京瞻园九曲回廊 12.9岳麓书院碑廊 12.10沧浪亭复廊 十三、参考文献

简述中国亭廊 廊的介绍 我国古代对于廊的史料记载很多。其中明末的园林家计成在《园冶》中说:“宜曲立长则胜,……随形而弯,依势而曲。或蟠山腰、或穷水际,通花渡壑,蜿蜒无尽……”。这是对园林中廊的精炼概括。 “廊”是一种“虚”的建筑形式,由两排列柱顶着一个不太厚实的屋顶,其作用是把园内各单体建筑连在一起。廊一边通透,利用列柱、横楣构成一个取景框架,形成一个过渡的空间,造型别致曲折、高低错落。我国建筑中的走廊,不但是厅厦内室、楼、亭台的延伸,也是由主体建筑通向各处的纽带,而园林中的廊子,既起到园林建筑的穿插、联系的作用,又是园林景色的导游线。

“廊”是指屋檐下的过道、房屋内的通道或独立有顶的通道。包括回廊和游廊,具有遮阳、防雨、小憩等功能。廊是建筑的组成部分,也是构成建筑外观特点和划分空间格局的重要手段。如围合庭院的回廊,对庭院空间的处理、体量的美化十分关键;园林中的游廊则可以划分景区,形成空间的变化,增加景深和引导游人。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廊常配有几何纹样的栏杆、坐凳、鹅项椅(即美人靠)、挂落、彩画;隔墙上常饰以什锦灯窗、漏窗、月洞门、瓶门等各种装饰构件。

传统文化知识

传统文化知识集锦 1.春节又称“年节”。汉武帝太初元年颁布《太初历》,规定“正月为岁首”,使得年节最终定型,代代相传并延续至今。 2.元宵节也叫上元节,时间是农历正月十五。俗话说“三十的火,十五的灯”,元宵节又称“灯节”。这一天晚上人们赏花灯, 猜灯谜,吃元宵,放烟花,有的地方还舞龙舞狮,踩高跷,扭秧歌。 3.二月二俗称“龙抬头”,在民间有剃龙头、舞龙的习俗。 4.寒食节也叫禁烟节、冷节,一般在清明节的前一两天。这一 天禁止烟火,只吃冷食,据说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晋国大臣介子推。 5.腊八节俗称腊八,指农历十二月初八,这一天, 人们通常会 喝一碗香喷喷的腊八粥。 6.七夕节是农历的七月初七,也称为“乞巧节”和“女儿节”, 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七夕节的风俗习惯包 括穿针乞巧、拜织女、吃巧果等。 7.重阳节又叫重九节、登高节、茱萸节,时间在农历九月初九, 有登高,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习俗。 8.瑶族盘王节,又叫还盘王愿、跳盘王,是瑶族人民祭祀盘王 的盛大节日。每逢农历十月十六这天,瑶族人民都要穿着节日盛装 一起唱着《盘王歌》,跳着长鼓舞,来祭祀盘王。 9.火把节一般在农历6月24日举行。是彝族、白族、纳西族、 哈尼族、拉祜族等民族古老而又重要的传统节日。其中最为著名的 是彝族火把节。彝族地区素有“火之故乡”的美誉。彝族火把节主 要活动有斗牛、斗羊、赛马、摔跤、拔河、歌舞表演等。彝族火把 节享有“中国民族风情第一节”“东方的狂欢节”的美誉。“火树 银花不夜天,万人篝火尽狂欢。” 10.火红的凤凰花开的季节,傣族人民迎来了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泼水节。泼水节是傣族的新年,时间一般在傣历六七月(清 明节后十日左右)。 11.那达慕大会,又称蒙古游戏节,是蒙古族的传统节日, 传统 的那达慕大会都要进行“男子三项”——摔跤、赛马和射箭。

沧浪亭

五代十国晚期,吴越王钱俶妻弟孙承佑,于宋开宝二年(969年)任中吴军节度使,曾于沧浪亭营建别墅,百年后渐废。北宋庆历四年(1044年)集贤院校理苏舜钦在汴京遭贬谪,翌年流寓吴中,见孙氏弃地约六十寻,三面借水,旁无民居,崇阜茂木,不类城市,遂以四万钱得之。在北碕筑亭,因感渔父“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之歌,故命名“沧浪亭”。 自号沧浪翁,并作《沧浪亭记》。欧阳修应邀作《沧浪亭》长诗,诗中以“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卖四万钱”题咏此事。自此,“沧浪亭”名声大振。 苏氏之后,沧浪亭几度荒废,南宋初年(12世纪初)一度为抗金名将韩世忠的宅第,清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巡抚宋荦重建此园,把傍水亭子移建于山之巅,形成今天沧浪亭的布局基础,并以文征明隶书“沧浪亭”为匾额。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再次重建,遂成今天之貌。沧浪亭虽因历代更迭有兴废,已非宋时初貌,但其古木苍老郁森,还一直保持旧时的风采,部分地反映出宋代园林的风格。 沧浪亭一是历史悠久,二是文化深厚,第三是造园最佳。它完全符合明代计成的《园冶》中造园的八字原则:“巧于因借,精在体宜”。沧浪亭跟其他的苏州园林像网师园、拙政园、留园等不同,园的四周都有高高的围墙,称之为“封闭园”。唯有沧浪亭,它采取“巧于因借”的造园手法,向北,不用封闭的垂直围墙,而是一条平卧地面叫葑溪的河。河不是沧浪亭的,但沧浪亭傍河造园,河就成为沧浪亭的园界。入口是座石桥,过河即园内,出桥是园外。所以,在园外看沧浪亭,园内景色历历在目。这是巧于因借的一个手法,叫作近借水。更妙的是,原来沧浪亭的南边,完全是田园风光,苏州人把它称作“南园”。南园的外围,是“女墙”,也就是城墙――雉堞。而西南角上,一塔高耸,即瑞光塔。城墙外面,向西南方向看去,太湖边上的群山,迤逦连绵,一片青翠。连上方山的浮屠、寺院,悉收眼底,就是一幅群山图。恰如沧浪亭亭柱的下联——“近水远山皆有情”。沧浪亭这一“近借水,远借山”的特点堪称“巧于因借”的典范。 是“外向园”的范本。可惜现在四周全是高楼,山已经看不到,水也脏了。 2、沧浪亭的山 沧浪亭的山,最贴近于自然。苏州园林里的山有三大类:“土山”、“石山”和“土石相间山”。这儿原来就是土山,后来加以山石巩固。它的西边是清人接上去的太湖石山。应该说,虽然接得也不算错,总有狗尾续貂之嫌,不如原来的更接近于自然。这山上还有一个特点,大树比较多。从苏舜钦写的“左右有林木相亏蔽”,到南宋吴文英(000梦窗)的词里称沧浪亭“乔木接云气”,大树众多,形成了沧浪亭的佳景。沧浪亭原筑于水边石岸。到

苏州的介绍

建于公元前514年,苏州是一个古老的城市,有着2500年历史,坐落在长江三角洲中心。独特的特点的过去仍保留在今苏州。它是著名的古典园林,管,丝,湖泊,歌剧,传说和博物馆……然而,有这么多!从自然和人为的遗产到现代作品;从文化的宝石,天然绿洲;从艺术到日常生活,无一遗漏。我劝你挖得更深一点,和经验的经典苏州。 对历史和文化的爱好者,我们邀请你开始与我们的古典园林,大运河,与古城大门发现传说中的苏州人。也许你是个美术爱好者?苏州花时间去参观博物馆和工艺学院,你会发现伟大的苏州刺绣,熟练的雕刻作品,与中国画。或者,你可以参观丝绸工厂看看丝绸生产。如果你是一个外向的人,苏州也有很多地方,如餐厅,酒吧,俱乐部,购物区,娱乐场,和高尔夫球场。 苏州,古称吴、吴都、吴中、东吴、吴门,现简称苏。苏州自有文字记载以来的历史已有4000多年,公元前514年建城,是中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中国重点风景旅游城市,也是4个中国重点环境保护城市之一、长江三角洲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始定名为苏州,以城西南的姑苏山得名。苏州是江苏省的经济、对外贸易、工商业和物流中心,也是重要的文化、艺术、教育和交通中心。苏州是江苏人口最多的城市,同时也是经济总量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城市。苏州共辖7个市辖区(金阊区、沧浪区、平江区、高新区(虎丘区)、吴中区、相城区、工业园区),代管5个县级市(常熟市、张家港市、太仓市、昆山市、吴江市)。 著名景点:金鸡湖、拙政园、狮子林、留园、沧浪亭、虎丘、寒山寺、周庄等金鸡湖:金鸡湖苏州工业园区的美丽风景是环绕金鸡湖、独墅湖、阳澄湖三湖展开的。秀美的金鸡湖作为中国最大的内城湖泊,一幅现代水天堂的美丽蓝图已蔚然成型。漫步金鸡湖,蓝天依着碧水,绿地映着连荫、高楼倩影波动在水面。它是梦想的温馨家园,更是现代桃花源般的休闲乐土拙政园:拙政园,江南园林的代表,苏州园林中面积最大的古典山水园林。位于苏州市东北街一百七十八号,始建于明朝正德年间今园辖地面积约八十三点五亩,开放面积约七十三亩,其中园林中部、西部及晚清张之万住宅(今苏州园林博物馆旧馆)为晚清建筑园林遗产,约三十八亩。中国四大名园之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全国特殊旅游参观点,被誉为“中国园林之母”,一九九七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观前街地处苏州古城中心,占地0.52平方千米,区域内商业繁荣,名店云集,古迹众多,在苏州“东园西区,古城居中,一体两翼”的现代城市建设格局中具有无可取代的中心作用。 灵岩山景区位于“秀绝冠江南”的灵岩山麓。景区内楼台亭榭依山势而建,九曲长廊因地形而走,清池涓流,岸曲水回,是吴中著名的旅游胜地。

沧浪亭记

沧浪亭记 我因为获罪而遭贬,乘船南游,在吴地旅行。起初局促在屋子里。时值盛夏非常炎热,土房子都很狭小,不能呼气,想得到高爽空旷僻静的地方,来舒展心胸,不能办到。 一天路过学宫,向东看草、树郁郁葱葱,高高的山川宽阔的水面,不像在城里。循着水边杂花修竹掩映的小径,向东走数百步,有一块荒地,方圆约六十寻,三面临水。小桥的南面更加开阔,旁边没有民房,四周林木环绕遮蔽,询问年老的人,说:“是吴越国王的贵戚孙承佑的废园。”从高高低低的地势上还约略可以看出当年的胜概。我因为喜爱而在此流连,于是就用四万钱买下了它。在北面构筑亭子,叫“沧浪”。前面是竹后面是水,水的北面又是竹林,没有穷尽,澄澈的小河翠绿的竹子,阳光、影子会合于轩户之间,尤其同风月最为协调。 我常常乘着小船,穿着轻便的衣服到亭上游玩,到了亭上就洒脱忘记回去,或把酒赋诗,或仰天长啸,人迹罕至,只与鱼、鸟同乐。形体得到了休息,心灵得到了净化;看到的、听到的没有邪恶,那么人生的道理就明白了。回过头来反思以前的名利场,日子就在盘算着的细小得失中消磨掉了,同这样的情趣相比较,不是太庸俗了吗! 唉!人本来会受外物影响而感动。情感充塞在内心而性情压抑,一定要借外物来派遣,停留时间久了就沉溺,认为当然;不超越这而换一种心境,那么悲愁就化解不开。只有仕宦之途、名利之场最容易使人陷入其中,自古以来,不知有多少有才有德之士因政治上的失意忧闷致死,都是因为没有悟出主宰自己、超越自我的方法。我虽已经被贬却获得这样的胜境,安于冲淡旷远,不与众人一道钻营,因此又能够使我的内心和形体找到根本,心有所得,笑悯万古。尚且没有忘记内心的主宰,自认为已经超脱了。 李善注《文选》将此诗列为曹植《杂诗》六首其一。治曹植诗者大多认为该诗为曹植思念其弟曹彪之作。曹植在其生活后期,备受曹丕、曹钮压制与迫害;因此,其生活后期的诗作,也多为悲凉哀怨之辞。此诗字面上就有“悲”、“哀”、“伤”的字眼,悲伤之情可谓显矣。也可以说,思亲怀人之悲情就是该诗的主题。然而,如果我们深入解读该诗隐潜的母题及母题架构,则可更为全面地诠释该诗的主题表现及其深邃意蕴。 在西方文学批评中,主题(theme)与母题(motif)往往是可以相互替换的术语。我认为,主题是作者即时即地(here—and—now)所触发的思想意念,是作品显在的内容主体;母题则是主题潜在的文化底蕴,是作品中具有悠久文学传统(literary tradition)与观念历史(the history ofideas)的文本基因意涵(the significance Of the textual unit)。 从曹植《杂诗》(其一)全诗看,作者是在萧瑟的秋景中抒发其悲凉哀怨之情

沧浪河历史文化简介

沧浪河历史文化简介 位置:南官河流经兴化城大南门外和小南门外(古为南津里、沧浪里和金城里),包括大东门外宝塔湾和王家塘段。又称“南溪”“南津”等。 得名:沧浪河的得名来源于古代名篇《渔父》中的名句“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春秋战国时期,兴化为楚国令尹(宰相)、上柱国(大将军)昭阳封地,而“昭、景、屈”为楚国三大贵族。兴化人民相信屈原曾在兴化“行吟泽畔”,于是在唐代开元年间在沧浪河边建成“三闾大夫庙”供奉屈原,史称“三闾遗庙”,为“昭阳十二景”之一。 重要遗迹略举: 1三闾大夫庙:又称“三闾遗庙”,在沧浪河边原城南小学处,始建于唐代开元年间,是全国仅有的四座“三闾大夫庙”之一。庙共三进,为山门、屈子殿和女嬃殿。40年代毁于战火。 2沧浪亭馆:沧浪亭馆为兴化最早的园林建筑,为宋代时任兴化知县的范仲淹所建。苏州城中现存最早的园林“沧浪亭”尚比兴化“沧浪亭馆”晚建19年。沧浪亭馆为接官所用,内有“濯

缨亭‘和”沧浪亭”沿砖石驳岸而建,中间以瓦卷长廊相连。明代又增建“莲花堡”一座,内壁嵌有范仲淹诗词。范仲淹为官兴化时,曾在此处驯鸥,有《南溪驯鸥》诗存世。 3学宫和范公祠:范仲淹为官兴化,还开创了兴化第一所官办学宫,也就是后世熟知的“夫子庙”。学宫当时也在大南门外沧浪河边,开启了一代文风。兴化人民为范仲淹建祠堂供奉,明代以后俱迁址儒学街,但依然围绕沧浪河。 4百花洲与宗公祠:百花洲在沧浪河中,原机具厂一带,四面环水,有“通文桥”一座连接城中。明代兴化“中原才子”宗臣和父亲宗周读书此地,广植花木,故得名“百花洲”。宗臣死后,归葬百花洲,后人建“宗公祠”祭祀。 5解家花园,即兴化人民俗称的“花园垛”。为明代刑部尚书解学龙家花园。解学龙“忠诚正直”,明亡后不屈服清朝,投扬子江而死。清代此处被诗僧浑然和尚改作“鸿寄园”,吸引了一大批名士在此吟诗作画,后又改为“八腊庙”。 6圆通庵,明末所建,在沧浪河中段,临河背靠城墙,一代“僧中素王”震华便出此地。

苏州的文化地标_论沧浪亭的主题

第27卷 第2期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V ol.27 No.2 2010年6月 Journal of Suzhou College of Education Jun., 2010 吴文化研究:吴门画派 栏目特邀主持人:曹林娣 主持人语:苏州园林是写在地上的文章,是承载“作者”即设计者审美思想的载体。随着历史的变迁、“主人”的更迭,园林主题也在悄然变化,不了解这些,就不能正确解读苏州园林,现存最古老的苏州园林沧浪亭即为典型一例;苏州园林的艺术元素是吴地民俗和审美的体现,苏州园林为壶中天地、咫尺山林,艺术家运用高超的空间结构手段,使之回环往复、举目入画;园林是将自然诗化的艺术,欣赏者也得另具只眼,方能“读”出异乎常人的内容,如园林中的“雨”;中国是以农立国的宗法社会,儒家孝悌思想成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院文化与民俗文化相互渗透,在苏州园林中通过各类艺术元素体现出来;有着深厚吴文化背景的无锡园林,与作为东方古典园林最高典范的苏州园林本来不在对等的平台上,但因无锡城市性格的不同,也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风貌,这又与苏州古典园林艺术具有了相对的可比性,比较凸现个性,比较也能更加全面地认识江南古典园林艺术面貌。本期专栏就上述五方面的内容进行讨论, 以抛砖引玉。 始建于北宋的沧浪亭,与煊煊煌煌、斯文独盛的文庙毗邻而居,是苏州现存最古老的园林,积淀着千年文化。 沧浪亭的主题从苏舜钦抒写沧浪濯缨的政治愤懑,到追慕苏舜钦高踪,最后衍为对在职官员的教育。通过沧浪亭的创构和布局的变迁,可以很清楚地看出这一文化精神的历史发展轨迹,凸现出苏州的人文风范,沧浪亭堪称苏州的一座文化地标。 沧浪濯缨人 沧浪亭的不朽盛名来自苏舜钦英名的昭昭永 垂及与之关联的一桩冤案。 沧浪亭的创建者苏舜钦(1008—1048),字子美,是北宋中期杰出的爱国者和文学家,祖籍梓州铜山(今四川中江南),后移居开封(今属河南)。祖父苏易简是宋太宗时状元,父苏耆以能诗善书著名。 舜钦倡导“古文诗歌”,是宋代“开拓一代诗风”者,诗文瑰奇豪迈,自成一家,生前就名满天下。 “方其摈折摧挫流离穷厄之时,文章已自行于天下,虽其冤家仇人,及尝能出力而挤之死者,至其 文章,则不能少毁而掩蔽之也。” [1] 其诗被欧阳修称为“斯文,金玉也!”清宋荦则评称:“子美诗磊落自 苏州的文化地标 —论沧浪亭的主题 摘 要:沧浪亭的主题从苏舜钦抒写沧浪濯缨的政治愤懑,到追慕苏舜钦高踪、景行唯贤,最后衍为对在职官员进行教育,其创构及布局变迁,凸现了苏州的人文风范,沧浪亭堪称苏州的一座文化地标。关键词:沧浪亭;主题;苏州文化地标 中图分类号: TU96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7931(2010)02-0034-06曹林娣 (苏州大学 文学院, 江苏 苏州 215123)

江苏历史文化景点介绍

秦汉 秦始皇秦淮河,秦望山,丹阳 徐福徐福故里:徐福祠赣榆县刘邦徐州汉城,歌风台,大风歌碑,拔剑泉 项羽项羽戏马台(徐州现存最早古迹),西楚故宫(亦叫霸王楼,在徐州彭城路北头),镇甲镇,虞姬故里,虞姬墓 韩信钓鱼台,胯下桥,韩信故里(淮阴县码头镇安润大街),漂母墓(东岳庙附近,又称泰山墩),韩侯祠 六朝 孙权石头城,孙权岗,镇江县甘露寺,邺城,太初宫,孙权墓,试剑石,北固山,多景楼 王导、谢安乌衣巷,王谢故居 谢朓谢公祠,谢公山 顾恺之(无锡人) 张僧繇安乐寺(夫子庙附近,已毁) 昭明太子萧流昭明太子读书台:1南京“台想昭明”(曾为金陵四十八景)2玄武湖“天籁清音馆”3茅山太子读书轩4镇江南山定居招隐山5昭明太子读书台(玉山公园) 王羲之镇江焦山#鹤路(那个字不认识) 王献之桃叶渡(秦淮河上的古渡口) 葛洪隐居罗浮山 祖冲之曾在镇江昆山为官宋 范仲淹滨海范公堤,镇江范公桥, 欧阳修六一祠,平山堂(由“远山来与此堂平”得名),苏州沧浪亭 王安石半山园,报亭禅寺,定林山庄,玄武湖围湖造田使湖面积减小 苏轼徐州:快哉亭,放鸽亭,黄楼,醉卧黄茅巷(苏东坡石床);常州:东坡公园,舣舟亭;宜兴:蜀山;扬州:平山堂(谷林堂),高邮文游台,斗野亭秦观秦观词,秦观墓 沈括镇江梦溪园 江苏山明水秀,名胜古迹遍布大江南北。省内以长江、大运河、太湖、海滨为主的风光,构成了“以水为主、以山水组合见胜”的独特旅游资源。南京的六朝遗迹,苏州的古典园林,无锡的太湖胜景,宜兴的竹海洞天,徐州的秦汉遗迹,连云港的海城山水。从古老的秦汉时期,江苏大地就孕育着许多迷人的风景:遥想千年前,中国第一大帝登临秦望山,俯瞰中国疆域;徐州汉城里汉高祖在歌风台大声高呼,此后竖起的大风歌碑隐隐透出远古的沧桑,拔剑泉于此涌出了不尽的泉水;戏马台上项羽拥着虞姬,远眺霸王楼;当年的胯下之辱如今凝固成了胯下桥,钓鱼台上淮阴侯那副对联“清淮有幸,流传千古占鳌钩;岁月无情,消逝几多渔利客”怅怀了后世几多政客骚人。后至六朝孙权的石头城、孙权岗、镇江县甘露寺、邺城、太初宫、孙权墓、试剑石、北固山、多景楼,王导、谢安的乌衣巷,谢朓的谢公祠,谢公山,王献之的桃叶渡(秦淮河上的古渡口),葛洪的罗浮山,还有唐宋八大家中范仲淹的滨海范公

沧浪石谱

沁园春. 木石轩 道教圣地,太极武当,秀丽名山。 望南水北调,灌于北川, 翘嘴白鱼,无不胜欢。 汉水之都,街巷林立,闻名于耳“木石轩”。入石苑,己目不暇接,感叹万千, 拭手轻抚碧石,凉爽之感立入心田, 叹纹理玄妙,凸凹有致, 造形各异,意境悠远, 如此奇石,觅遍天下,得珍宝不与争艳。 品道茶,以石会友, 望待机缘! ] 天开盘古, 太极出世, 女娲遗珍。 有琪花堪折, 人间天上, 红尘沧浪, 宝玉通灵。 蛮荒山溪, 珠缩光隐, 只待明时露玉妆。 遇君王, 进身青玉案, 不再凄凉。 红绿紫黄圆方。 型质色纹韵汉水扬。 岂水墨釉青, 意境悠长, 碧玉彩陶, 玄妙琳琅。 稀珍玛瑙, 翡翠晶凉。 不尽妖娆沃底藏。 皆神异, 又还如水月, 明鉴高堂。

《沧浪奇石文化苑》赋 巍巍武当脚下,悠悠汉水之滨,朝迎东方之日出,暮观西天之霞散,古楼井然,无勾心斗角之状,嘉木遍地,有相揖抱拳之态。怡然一苑,古色古香。外具相呼相应之势,内现夺人心魄之美。主人木石,思汉水恩泽,读圣贤诗书。因前世缘,乱今生弦。奏高山流水,道知音几何?情之所至,意从心发,遂修“沧浪奇石文化苑”,窃以为贤者乐土,仁者家园。 仰苏轼行文之狂,慕米芾拜石之癫。呕心沥血,广收大千。获女娲补天之遗,有不言之美,得山野造化之根,具天然之妙。石生武当,采日月之精华,受大地之孕育;玉出昆岗,历大千之裂变,经红尘之缘劫。型质色纹,异彩纷呈,清净高雅,气凌乾坤。 夫美石生于自然,出于造化,国之精粹,极蕴神趣。文人斟酌其意寓,雅士怡然其神韵。洁雅安泰,笑看尘缘纷争;碧柔和悦,不染俗世风尘。安如石兮温如玉,真若奇石德若碧,观木石奇迹造化,悟人间万象真理。 大岳之巍峨,匡扶我朝野荆楚人。汉水之浩荡,不偏尔市井俊杰者。感弹指之岁月,叹蹉跎之人生,每值闲暇,文人雅士,相聚于苑,观书画以怡情,赏奇石以悦意。淡以宁志,静可明心,置身其间,犹若仙境。其乐何极,夫复何求?吾尚李君之举,故作《木石轩赋》以赠之,时乙未八月末。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简介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 中文名称: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英文名称:The Historic and Cultural City of China 课程类别:学科选修课 适用专业:博物馆学、旅游管理 开课学期:春、秋 总学时:36学时(课堂讲授28学时、学生上讲台4学时、校外现场教学4学时 总学分:2 预修课程(编号):无 并修课程(编号):无 课程简介:本课程是博物馆学专业和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的选修课课程。主要内容是介绍中国六大古都及天津、苏州、曲阜、成都、潮州等十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历史发展过程、主要名胜,揭示名城的历史文化内涵,使学生既能了解这些名城的基本情况,又能掌握认识历史文化名城的方法。 建议教材:自编讲义 参考书: [1]陈桥驿:《中国六大古都》,中国青年出版社1983年版 [2]葛晓音:《中国名胜与历史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出版 [3]高永青:《中国文化名城》,广东省地图出版社19999年出版 [4]罗亚蒙:《中国名城》,白花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5]陈桥驿:《中国历史名城》,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版 二、课程教育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既能掌握课程所介绍的历史文化名城的基本情况,又能掌握一种认识历史文化名城的一般方法。从而提高学生对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创造的审美意识、促进学生对人类历史足迹的思考,进而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保护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自觉意识。 三、课堂教学内容与要求:(总28学时) 1、绪论(2学时)

从历史文化说起——你从哪里来,历史的长河,文化是什么; 名城的魅力——历史文明凝名城;解读名城——历史的精神、文化的情怀;选择名城——六大名都有侧重其他名城亦点睛。 要求:了解“历史文化”的内涵;掌握学习历史文化名城的方法。 2、西安——一部无字的中国通史书(4学时) 历史的足迹:四塞以为固,八水绕长安;走过蓝田人;半坡遗址存;十二王朝建都地,西安事变天下闻。 名胜解读:周公庙里思无穷;千年演进长安城;巍巍宫殿今何在;大小雁塔城中立;长安城外帝陵多;关中塔祖法门寺;史家建庙世无双;丞相祠堂五丈寻。 文化之旅——汉文雄天下,百学集长安;唐诗有先圣,千家竞人间。 要求:了解十二王朝建都史;识记半坡遗址、长安城、大小雁塔、秦始皇陵、乾陵、阿房宫遗址;掌握西安历史文化名人的主要著述和活动。 3、洛阳——天下之中九朝都(2学时) 历史的足迹:周公营成周,平王迁都洛邑;汉至五代八朝都;今日洛阳呈辉煌。 名胜解读:“释源”“祖庭”“白马寺”;“伊阙”“龙门”有石窟。 文化之旅:文坛多名流(建安七子、“陆海潘江”、“洛阳纸贵”)。良史良著留;二程兴洛学;书法传千秋;三彩色艳浓。 要求:了解洛阳的历史;识记白马寺、龙门石窟;建安七子、“陆海潘江”、“洛阳纸贵”;掌握班固、司马光的历史著作的主要内容;理解二程哲学思想的特点。 4、南京——虎踞龙盘今胜昔(2学时) 历史的足迹:天然造就龙虎地;鼓楼岗下古文明;吴国建业始定都;东晋南朝都建康;隋文下令化为田;明建应天府,洪武重筑城;清设“江宁织造署”;勿忘“南京大屠杀”。 名胜解读: 石头城遗址;南京城墙;明孝陵;中山陵。 文化之旅: 历史名葩出南京;金陵诗词传千古。 要求:掌握南京的自然地理特点及主要历史;识记石头城遗址、南京城墙、明孝陵;中山陵;了解《文心雕龙》、《永乐大典》、金陵怀古诗作。 5、开封——千年开封盛于宋(2学时) 历史足迹:郑庄公命名,魏惠公建城;柴荣扩城通水路;北宋

江苏文化的地域特征

试述江苏文化的地域特征。 第一,水文化形成的智慧特征。江苏地处长江、淮河的下游,湖泊众多,河流密布,水的灵动使智慧在江苏文化发展中发挥出突出的作用,使江苏人形成了勤思、善思和奇思的优良传统。 第二,南北文化交流形成的宽容特征。中国历史上文化有南北之分的说法,这两大文化从地理上看以长江为交汇点,江苏就处于这个两大文化的交汇点上,促使本地文化形成了价值多元化、富于交融性和社会和谐的宽容特征。首先,价值多元化。其次,富于交融性。再次,社会和谐。 第三,富庶安定形成的尽善特征。江苏人追求尽善,地尽其利、事尽其心和人尽其才,富庶安定的地域条件为之提供了可以实现这个追求的物质基础和社会环境。扬州就是利用运河水道而发展起来的商业城市,唐代即有“扬(扬州)一益(成都)二”之说。明代状元89人中有16人出于江苏,清代状元112人中有49人出于江苏,江苏的人才之盛可见一斑。 也有学者认为,研究江苏地域文化应在中华文化大背景下进行考察。江苏地域文化很难用一种文化来囊括全省文化。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江苏地域文化,江苏地域文化是一个正在形成中的文化,现尚未完全定型。随着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各地政治、经济等制度文化逐渐同一化,地域文化特色日益不突出,研究地域文化重要的是要突出各地的地域文化在中华文化中代表性文化。封建社会后期,江苏地域文化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如金陵文化不仅是江苏地域文化,更是中国都城文化。 南京文化的特征: 1、凝重的历史沧桑感 南京先后有过几十个名称。金陵、秣陵、建业、建邺、建康、丹阳、归化、白下、上元、江宁、集庆、应天、南京、天京……这在中外历史上是极为少见的文化现象。 2、依稀可见的都城印记 南京的“城”更是南京历史人文的集中体现,其独特的形态和规模,国内外首屈一指。至今仍沿用的内城门有太平门、金川门等。外城门有麒麟、仙鹤、观音、佛宁等门。 3、文脉相承的龙凤文化 南京作为古都,其地名更深受皇权文化的影响。梳理南京的地名,从中可以发现很多与龙凤有关的地名。地名中这种攀龙附凤的文化现象。 4、浓厚的宗教文化色彩 六朝时期南京(时称建业、建康)佛教盛行,梁代达到顶峰。无论是本土的道教还是外来的佛教在当时的政治生活和文化思想方面,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5、“唯才是举”的科举文化 科举制度始于隋朝,它是封建王朝设科考试选拔官吏的一项组织制度。南京作为人才聚集之地和科举考试中心,科举制度文化的影响极为广泛和深远。这种影响在当今南京的许多地名中仍然清晰可见。 6、朱门豪宅的士族文化 封建京都王侯所聚,分布闾里。南京现有地名中有许多是历代官宦府邸名称或围绕这些官邸派生的名称。 7、浓郁的古商业文化气息 明代建都后,南京城市经济发展尤为迅速。这是一个含有城市工商业者、农户、士子、官宦、艺人和流动性商贩等多层的复合群体。市民社群的形成,使城市社会生活更为复杂,文化生活多样化,传统的以士大夫为核心的封建文化已不能适应他们的文化需求,于是市井文化也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武汉

资源环境学院环境工程201101 严伟2011221108210036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武汉 的地理位置、历史发展及地位、现状探究 与古城维护、建设及其发展 武汉是湖北省的省会,由武昌、汉口和汉阳三镇组成全市总面积849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002万人(2011年),其中七个中心城区人口共达570万。华中地区最大的城市,长江中下游特大组团式城市。汉水和长江在这里交汇;龟山和蛇山雄踞大江南北。这险要的形式使武汉成为长江中游的咽喉,南北交通的枢纽,向有“九省通衢”之称。建国后,这里兴建了长江大桥、江汉桥、江汉二桥、长江二桥和天兴洲大桥及长江隧道,把被长江,汉水分割的武汉三镇连成了一体。 武汉三镇中,以汉口地势最为低平武昌和汉阳则兼有风水之胜。武昌的蛇山、洪山、珞珈山、磨山、东湖、南湖、沙湖、紫阳湖,汉阳的龟山、凤栖山、月湖、墨水湖和汉口的后湖等,以长江和汉水为天然界限,错落有致的分布在三镇周围。 武汉既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城,又是一个富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名城。1911年在这里发生的武昌起义,使辛亥革命一举成功。从此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而且也诞生了武汉精神:敢为人先,追求卓越。 武汉位于江汉平原东部,这里有山有水。山虽不高,但对峙在长江两岸,别具一格;水不但有江,而且有湖。湖虽不大,但数量众多。先秦时期,这里原是一片广大的平原和沼泽相间的云梦泽。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云梦泽的范围已大大缩小。唐宋时代,统一的云梦泽已不复存在,成为一片湖泊众多的江汉平原。至于武汉周围的众多丘陵,其形成的历史更要追溯到距今约七千万年以前的中生代。千百万年以来,由于长期的剥蚀和第四纪的强烈下沉,许多地方已经成为洼地和平原,而龟、蛇等山因为是石英砂岩构成,不易风化,所以仍能突起于平原之上,形成今天龟、蛇诸山隔江对峙的形式。 武汉三镇的历史沿革,因地理和政治的原因,或分或和,历代置属多有不同。 武昌一地,据考古发掘证明,早在新石器时代便有人居住。到公元前九世纪,楚雄渠封中子红为鄂王时,武昌在其封池范围之内。秦灭楚后,为南郡割地。汉属江夏郡沙羡县地。公元220年,孙权都鄂,改江夏郡为武昌郡,武昌之名始于此。三国吴末,省沙羡县。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复置,属武昌郡。东晋时,北人南徙,曾于此地侨置汝南县,并省沙羡入汝南。南朝刘宋时,此地为江夏郡治。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平陈后,改汝南县为江夏县,并置鄂州于此。大业初改州为郡,又为江夏郡治。唐宋皆为鄂州治所,元为武昌府治。1911年辛亥革命后,废府称县。1937年改称武昌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与汉阳、汉口合为武汉市。 汉阳在三国以前与武昌属同一建制,东晋时置沌阳县,属江夏郡。至梁,改属梁安郡。陈废沌阳县,隋置汉津县,大业初改为汉阳县,属沔阳郡,汉阳之名始于此。唐初为沔州治所,宝历二年(公元826年)州废,县属鄂州。宋为汉阳军治,元、明和清均为汉阳所治。 汉口本为商镇。早在宋代,就与河南朱仙镇、江西景德镇、广州佛山镇并称为我国四大名镇。明代于此设汉口巡检司,清代因商务繁盛,增设仁义、礼智二司,并移汉阳府同知驻

苏州 街巷 历史

[转帖]苏州老街巷,据说地地道道的苏州人也不知道其中的渊源 来源:陆冲?Envoy的日志 低呤浅唱桃花坞——桃花坞相关历史人物:明四大家唐寅 雪映海棠衬红尘——海红坊相关历史人物:金圣叹 笑傲专诸恩仇泯——专诸巷相关历史人物:春秋大臣专诸 梧桐冬雨十全春——十全街相关历史人物:书香门第彭氏家族李根源章太炎金松岺 晚窗钭晖史家巷——史家巷相关历史人物:青州刺史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 铁瓶烟云皆过眼——铁瓶巷相关历史人物:江苏巡抚任道容吴宽顾文彬 天淡云舒闾邱坊——闾邱坊相关历史人物:依园七子金侃、潘鏐闾邱 似水年华碧凤坊——碧凤坊相关历史人物:评弹名家汪雄飞 水韵山塘七里诗——山塘街相关历史人物:盛唐诗人白居易葛成(如果现在中国是资本主义社会那他地位相当于英国的克伦威尔) 书韵深院寻青影——书院巷相关历史人物:应天巡抚衙门、江苏巡抚衙门海瑞林则徐宋代鹤山书院 书香墨韵悬桥巷——悬桥巷相关历史人物:洪钧顾颉刚叶圣陶黄丕烈钱佰煊徐波济阳义庄松麟义庄 湿雨仓街听风寒——仓街相关历史人物:张土诚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地 深酌浅饮丁香巷——丁香巷相关历史人物:戴望舒《雨巷》宋朝宰相丁谓 山高水长范庄前——范庄前相关历史人物:范仲淹 三生醉梦太监弄——太监弄相关历史人物:陆文夫 曲雅蒲林梅韵香——蒲林巷相关历史人物:戏剧学大师王国维、吴梅 千秋风雨话观前——观前街相关历史建筑:玄妙观 凝然古树大儒名——大儒巷相关历史人物:明代大儒王敬臣 嫩花涵露西美疏——西美巷相关历史人物:况钟 锦帆尚游岁月稀——锦帆路相关历史建筑:章太炎故居 花间皮市词语醉——皮市街相关历史人物:唐代著名诗人皮日休 海棠春睡胡厢使——胡厢使巷相关历史人物:陪都四厢胡厢使 故址旧梦朱家园——朱家园相关历史人物:朱勔 淡烟疏雨颜家巷——颜家巷相关历史人物:宋代工部侍郎颜度 春风沉醉马医科——马医科相关历史人物:申时行清未朴学大师俞樾 苏州刺绣沈寿清代大臣潘世恩 长街追忆旧学前——旧学前相关历史人物:平江书院抗元名将文天祥 春深花簇五卅路——五卅路相关历史事件:五卅运动 白塔西路竟风流——白塔西路相关历史人物:状元吴煦熊万荃 瑞云悠悠文脉长——孔付司巷相关历史人物:明右副都御使孔镛国民党政府要员罗良鉴苏州织造署 一些被合并的路名: 十梓街、严衙前、天赐庄合称十梓街; 道前街、府前街、卫前街合称道前街; 杀猪弄、观音阁并入朱家园; ...... 旧时的苏州城是舞文弄墨之地,因而这里也多文人墨客的足迹可寻。“苏公弄”印下了北宋大诗人苏东坡的足迹,“范庄前”带我们领略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