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朗读技巧教学设计方案

朗读技巧教学设计方案

朗读技巧教学设计方案
朗读技巧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设计方案

现代诗歌朗读技巧

现代诗歌朗读技巧 一、把握诗歌思想内容,确定情感基调。诵读现代诗,首先必须把握其思想内容,根据思想内容,确定情感基调。如《再别康桥》,写的是离愁别绪,其情感基调定在一个“愁”字上,而且,这愁,不是哀愁,不是浓愁,而是轻淡的柔愁,愁中又带有一丝对康桥美景的沉醉,带有一丝对母校眷恋的深情。 二、根据情感的需要,确立语速。诗歌诵读的语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如果表现的内容是欢快的、激动的或紧张的,速度要快一些;表现的内容是悲痛的低沉的或抒情的,速度要慢一些;表现的内容是平铺直述的,速度采取中等为宜。”比如,《再别康桥》与《我爱这土地》的语速要慢一些。 在同一首诗歌当中,语速并非一成不变。诗歌情感有发展,语速随之有变化。如闻一多《发现》一诗: 我来了,我喊一声,迸着血泪, “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 我来了,因为我听见你叫我; 鞭着时间的罡风,擎一把火, 我来了,不知道是一场空喜。 我会见的是噩梦,哪里是你? 那是恐怖,是噩梦挂着悬崖, 那不是你,那不是我的心爱! 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 我问,拳头擂着大地的赤胸, 总问不出消息,我哭着叫你! 呕出一颗心来,你在我心里! 作者一步步发现,一步步追问,节奏愈来愈紧,痛苦愈来愈深。最后,在沤心沥血之中终于发现,祖国原来珍藏在自己心底。因此,这首诗的语速应是:慢→快→慢。 三、根据诗歌意境,确定轻读重读及音长音短。诗歌诵读,有轻有重,有音长音短,才能将诗歌情感强调出来,才能将诗歌的韵味体现出现,字词句的轻重及音长音短,要根据诗歌内容、意境来判断。如《再别康桥》: 轻轻地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地来; 我轻轻地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这整节诗比较轻柔,但轻柔之中依然有强调部分。其中,下画双线部分可稍读重一些;而下画单线部分的三个“轻轻”虽然属于这节诗中重点强调的部分,但根据诗歌意境来看,不能重读。那么该怎么处理呢?我们可以这样处理:语速放缓慢,声音稍微拉长。这样,两种强调处理,各有不同,一种重读,一种轻读拉长,“歌”的韵味便出来了。 四、根据语境的关系,确定诗句的停顿。诗歌诵读,需要正确处理好停顿。节奏自然鲜明,诗歌才富有韵律美。“一般说来,顿号后的停顿最短,逗号后的停顿长一点,分号和冒号后的停顿再长一点,句号、问号、感叹号和省略号后的停顿更长一些。”对于标点符号处的停顿我们容易判断,那么,无标点符号之处又如何停顿呢?我们要明白的是,古诗有节拍停顿,现代诗也有节拍停顿。一般是“两个音节一拍或三个音节一拍”,如顾城的《一代人》: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 有时需根据诗歌内容和语意关系来断定。比如闻一多的《红烛》最后一节,一般性的处理可能会是这样: 红烛/啊!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然而如果我们仔细分析诗歌内容、意境,会发现这样的处理不太合适。诗人借咏颂燃烧的红烛寓志,在反复吟咏之后明志,表示要以“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的执著态度对待人生。所以,最后一节的处理,应有别于本诗其他章节。这是本诗的高潮部分,每一字都非常重要,每一字都寓含作者的情与志。为了体现每一字的力度,在诵读时,我们这样处理比较合适: 红/烛/啊!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如此处理,一字一顿,一字一拍,更能准确地突出诗人的志向及志向的坚定。 总的说来,现代诗歌诵读,不同于一般的课文朗读,它具有很浓的表演性。它需要读者掌握一定的技巧,将情感投入其中,反复吟咏,方能渐入佳境,最终达到“诗、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春》朗读指导教学设计

《春》朗读指导 教学目标: 1、掌握朗读散文方法 2、读出韵律与层次 3、读出意境与情感 教学重点 读出层次与意境 教学难点 读出意境与情感 一、导入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散文就更应该多读,只有在读中才能更好的去领悟它的美。下面以《春》的前三节为例来谈下。 这是一篇满贮着“诗意”的散文,描绘了春回大地、诗意盎然的动人景象,赞美春天的活力给人以希望和力量。 朗读本文的感情基调,是充满喜悦和希望;基本语调是轻柔、缓慢;语音要自然、质朴,切忌拿腔拿调。 二、感受春的气息 为了给大家找些感觉,先看一组春天的画面。 三、老师配乐范读 接下来听老师的范读,注意朗诵的节奏与层次,体会意境美和情感美,力求做到眼中有景,心中有情 四、朗读指导 欣赏了春的画面,又听了老师的范读,下面进入朗读阶段 (一)、初读:读出韵律 散文虽然不像诗歌那样有规整的节奏和严格的韵律,但是也讲究节奏和韵律美。文中句式以短句为主,节奏明快,适合描写春天的旋律;还运用了大量叠字;排比句和“了”字,增强了语言的韵味和节奏感。 例如: 1、用“嫩嫩的”写春草的质地;用“绿绿的”写春草的色泽,”句子生动活泼,富有生气,写出小草生长的嫩绿清新,体现出人们对小草的呵护,要读得轻些。 2、“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结构工整对称,写人在草地上的感受,也要

读得轻些,可以用相同的语调读,把它的韵律美表现出来。 (二)再读:读出层次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一切是总写,三个“起来了”是分写,在“一切”后应稍做一个停顿。 山的润泽、水的上涨及太阳的火红,这是分写,朗读时要突出“朗润”、“涨”、“红”,要把这三个层次表现出来,把春天越来越近,人们越来越欣喜的心情读出来,突出春天生机盎然的欢快气氛。 (三)细读:读出意境。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这绘春图首先从草写起,“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草儿最先在春天吐出绿色。 1、正面:春草勃勃生机。 (1)用“偷偷地”“钻”写春草的情态;“偷偷地”写出了不经意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这样写赋予小草以感情和意识,富有情趣,惹人喜爱。所以要读得轻些 “钻”字写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挤劲,表现了生命力顽强,又带着可爱的神态,要读得重些。 (2)用“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写草喜人的长势,用了“满”字,让人产生“春风吹又生”的感觉,所以“满”字要强调些。 2、侧面:人物的活动。 通过小孩在草上兴致勃勃的嬉戏侧面衬托春草勃发给人的欢乐。“坐,躺,打滚,踢球,赛跑”在动作上一个比一个幅度大,所以朗读的时要注意节奏,节奏愈快,就愈能体现出在春景中陶醉的情形。 这一节既写出了勃发的春草,又写出了活泼的孩子们,景中有人,人中有景组成了一幅美丽的春草图画,形成了美妙的意境。 (四)、精读:读出情感。 “一切景语皆情语”,描绘春景的字里行间都洋溢着作者对春天的一种感情,那就是对春喜爱、赞美之情。 例如: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⑴“盼望着,盼望着”用反复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盼春心切的强烈感情。第二个“盼望着”要读出渐强的语气。 ⑵“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用拟人手法宣告春天到来,表达喜春之情。“春天的脚步”要快速提起,呈上扬趋势,“近了”要慢慢拉开,声音顺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高朗读指导有效性的研究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高朗读指导有效性的研究》中期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现状分析 朗读教学作为一种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虽然不曾在研究领域销声匿迹,但也时有沉浮,且在理论深度上的探讨有待挖掘。自从《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提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一时,朗读之风盛行,并很快成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重头戏。 同时,很多教育工作者也在“朗读”这个题材上大做文章,但是不少还是停留在“蜻蜓点水”的层面上,例如:仅仅从朗读的形式上来作文章,这无疑不能确实而有效地提高朗读教学的有效性。因为朗读的目的不仅仅是读,而是要在读中激发学生的内心世界,体会思想感情,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并能真正地享受阅读的无限乐趣。 ………… 主要参考文献: 1、《对当前朗读教学的审视》,2002,(14) 2、《语文朗读教学的综合效应》,2001,(15)

“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对策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对策研究》课题组 执笔人:内蒙古包头稀土高新区万水泉中心小学董军 第一部分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 学会阅读,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为学生的终生学习打下基础,这是阅读教学的首要目标。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首要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方法的指导,其中阅读方法的学习和指导已经成为信息时代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和价值追求。 朗读是进行阅读训练的基本技能之一,是培养阅读能力的第一基本方法。《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小学阶段朗读的总体要求是: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语文教学中,朗读也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曾指出:书声琅琅应当成为一堂好课的首要特征。教育家叶圣陶就朗读也曾说过:“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激昂,委婉处还他委婉……务必尽情的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当时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当时的心灵沟通。”我国宋代大理学家朱熹就主张:凡读书,需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牵强暗记。而且要“逐句玩味”、“反复精详”、“诵之宜舒缓不迫,字字分明。”可见朗读的重要性。 我校是一所乡镇中心小学,地处城乡结合部,学生的构成基本是当地农民子弟和外来打工子女,流动性大,学生语音面貌表现出普通话水平低,方言种类多差异大的特点。以六年级1班为例,全班35人,学生结构为本地学生9人,山西、乌盟、甘肃、张北县、东北、四川等地的学生26人,全班学生家庭均没有普通话语言环境。

朗读技巧指导doc

朗 读 技 巧 朗读时抑扬顿挫(声调高低)地出声阅读。有助于更快理解文章,体会文章思想感情,有助于记忆。 朗读能力的高低体现语文能力(造句、作文)的高低;高质量的朗读,对于提高语文水平大有作用。 1、基本要求: (1)正确清楚地读。 正确——读准字音,不读错字,包括不添字、不漏字、不调换字的顺序等。如“坚强”中的“强”读 qi áng ,“勉强” 中的“强”读 qi ǎng 。 清楚——发音、吐字清晰分明,不能含含糊糊。 (2)连贯流利地读。 适当语速(一般接近平时说话的速度),不唱读、不顿读、不拖腔拉调,做到词连续,句子间停顿恰当。初步了解内容时先默读,扫清生字和难句后再朗读,效果较好。 (3)声情并茂(有感情)地读——读出不同的语调(较高要求),停顿,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表现手法体现在对文章的意义、感情有比较深刻的理解,掌握语言的逻辑性(句子之间的内在联系)。 (4)因文而异地读——朗读时的感情、态度、语气和节奏。 记叙文:因事明理,以事感人,具体、细致,语气自然,节奏感强。 说明文:语速适当,语调舒缓,关键性的说明语句,语音要清晰。 议论文:把握文章内在的逻辑关系,把概念、判断和推理融会贯通,并以切身的感受,鲜明的态度,直言不讳,具有逻辑力量的有声语言表达出来。 诗歌:分清格律诗和自由诗。 文言文:一般平稳、舒缓、从容和深沉。 C.

语调由高而低而再高,把句中一些特殊的音节加重加高或拖长,形成升降曲折的变化。 2、朗读技巧: (1)呼吸:熊腹式呼吸,自如地控制呼吸。 (2)发音:关键是对嗓子的运用(嗓音的控制和调节),不要自始至终高声大叫。 (3)吐字:清楚,克服发音含糊、吐词不清的毛病,熟练掌握词语的标准音。 (4)停顿:①标点符号停顿:顿号最短。有时因表达需要,在没有标点处也可停顿。 ②长句中的适当自然停顿,便于领会句意。 ③感情停顿:不受标点制约,完全根据感情或心理需要的停顿,特点是声断而情不断。 (5)重音: 强调重音:在句中位置不固定。 : 感情重音:在表现内心感情变化强烈、情绪激动的地方。(中段开始“训”和“练”。) 色彩丰富,形象生动,强调突出意义,增强感染力。 (6)语速:掌握语速可以造成作品的情绪和气氛,增强语言表达效果。内容和体裁决定语速。 ①根据内容掌握语速:与作品的情境相适应,根据作品的思想内容、故事情节、人物个性】环境背景、感情语气、语言特色来处理。 ②根据体裁掌握语速:(见前) (7)语调:(见上ABCE ) 句子里声音高低升降的变化,其中结尾的升降变化最为重要,一般和句子的语气紧密结合。朗读时如果注意到语调的升降变化,语音就会有动听的腔调,也能更细致地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 例如: 春 晓 孟浩然 春眠… 不觉晓 (春日酣梦不知不觉到了早晨,) △△△ (坦然舒适,平起,“眠”稍拉长) (有朦胧感,由睡而醒的轻松自如,语速稍快,稍扬) 处 处 —— 闻啼 鸟 → (到处都是鸟儿明快的啼叫声。) △ △(稍减) (“闻”开始上升,接准“啼”;阳平“啼” 上扬扩展,) (四周树上、空中传来鸟鸣,欢快清脆。高起较长较强) (然后下降为上声的“鸟”。) 夜来— 风↑雨↓声(想起夜里的那阵阵风雨声) △ △ △ (回忆,沉缓,“来” 稍长) (“声”托住,语音仍在) 花落↘—— 知—— 多→少_。(感叹不知多少花儿零落在庭院) (中度平起,接去“落”下行) △ △(“多少”感慨,“少”长而不扬。) (有惋惜之情,又无可奈何)(“知”平起,隐含不知) ①春晓:春天的清晨(春日黎明)。晓,天刚亮时。捕捉典型的春天气息,表达自己喜爱春天和怜惜春光的情感。②不觉晓:不知不觉,没有察觉到早晨的来到。 ③闻啼鸟:听到小鸟的鸣叫声。 ④夜来:夜里。 朗读技巧:是在朗读活动中所运用的一切表达方法,是实现朗读目的的必要手段,是朗读时为了使

现代诗朗读技巧

现代诗在内容和形式都有自己的特色。朗读时要认真体会诗歌的思想内容,准确把握诗人的情感,安排合适的重音、停顿,选择恰如其分的语气,读出新诗的艺术美。 1、重音:(包括语法重音和强调重音。) ⑴语法重音指根据语法结构特点而重读的词语。 由主语谓语构成的诗句,谓语是说明主语情况下,一般要重读。例如:“我们新鲜。我们净朗。我们华美。我们芬芳。”(郭沫若《凤凰涅槃,凤凰更生歌》) 主谓宾结构的诗句,宾语重读。例如:“月光恋着海洋,海洋恋着月光。”(刘半农《情歌》) 谓语前加上修饰语的诗句,则修饰语重读。例如:“霖风呼呼地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沈尹默《月夜》)“呼呼”“明明”这两个修饰语就取代了重音的位置。 ⑵强调重音指为强调语意重点而重读的词语。强调重音没有固定的位置,朗读时要根据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来确定。下面几种情况应处理为强调重音: 对表达诗人思想感情很重要的词语。例如:“周总理,我们的好总理。”(柯岩《周总理,你在哪里》)“好”是人民对周总理最高的评价,表达了诗人和人民群众对周总理的无限热爱和由衷的敬意。 表示对比,有突出句意作用的词语。例如:“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臧克家《有的人》)重读“死”和“活”,使两种人形成鲜明对比,极具艺术感染力。 与上文有照应关系的词语。例如:“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郭沫若《天上的街市》)重音只有落在“灯笼”上,才能与上文“你看那朵流星”挂起钩来,构成比喻关系。 为了强化听者印象,诗句中列举的同类成分。例如:“我们对着高山喊,我们对着大地喊,我们对着森林喊……”重读“高山”“大地”“森林”能起到强化记忆的作用。 语法重音没有强调重音明显,一旦句中出现强调重音,语法重音便要服从强调重音。 2、停顿: 停顿表现在诗歌的朗读中主要指节拍。朗读时,根据诗句内部词语的疏密将其分成几段,以体现节奏的鲜明,语言的韵味,这样的停顿方式称为节拍。

《浅谈小学古诗朗读教学》论文

浅谈小学古诗朗读教学 【摘要】古诗朗读教学一定要讲求方法,要给学生讲明为什么要朗读,朗读的技巧是什么,朗读的时候需要注意些什么。 【关键词】朗读;作用;语调;速度;停顿;想象力;诗境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古诗文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宝贵遗产,是中华文学艺术中的一支奇葩,它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人文精髓。诗歌有一定的格律,富有节奏感,富有音乐美,通过声音显示出音乐旋律的和谐美和语言的形式美,生动有力地再现诗歌的思想内容,体味古诗的情感,产生一种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小学阶段如何进行诗歌朗读教学?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大胆的尝试,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明确朗读的作用 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古诗的重要手段,通过内部语言进行理解,把原文转化为自己的思想,从而理解和掌握原文。古诗朗读教学要抓准韵脚、节奏、语调等诸多要素,引导学生读好诗韵,读准诗意,读出诗境。 二、注意朗读的语调 所谓语调,就是为了表达某种思想感情,强调表达效果而在读音上所表现出来的高低、升降的变化。要朗诵好一首古诗,首先必须理解这首诗内容,了解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根据表达诗人思想感情的需要选择合适的语调。教学时,我先讲解古诗的涵义,再采取示范、教读的方式引导学生读古诗。根据诗歌的情感表达确定哪句(部分)用升语调,哪句(部分)用降语调,分别用“↑”“↓”表示,注意诗句前后部分语调要相反或相对配置,如“明月何时照我还”一句可作如下语调处理:明月何时↑照我↓还?读升语调时音量逐次加大,力度渐次加强,语尾音节上扬且拖长;读降语调时力度从强次减弱,语速平缓。而且就整首诗而言,上句与下句,前两句与后两句语调配置也要交错对应,以取得起伏跌宕、相应谐趣的效果。 三、讲究朗读的速度 朗读古诗要讲究朗读的速度,教学时,我一般先让学生试读后,教师加以评价,提醒学生注意读的速度。诗歌朗读是介于读和唱之间的形式?——?吟诵,为了更好地表现出诗的韵味,朗读时不能太短促,有的字音要适当拖长些,从整体上表现出古诗回环起伏、委婉动听的音韵美。一般地说,紧急、热烈、愉快、兴奋的内容要用快速;平静庄重、沉郁、悲伤的内容要用慢速;说明、交代,感情没有突出变化的地方要用中速。如李白的《朝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开头两句是交代,感情没有突出变化,宜用中速;最后两句表达诗人途中遇赦的欢快心情,读时应加快速度,才能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 四、突出朗读的停顿 朗读古诗要抑扬顿挫,才能体会其古诗的真正意境,阅读停顿是为了显示语法结构,有时是为了突出某一事物,强调其特殊涵义,有时为了渲染某种思想感情或使情绪转化,有时为了表示作品的结构。教学时,我选择一些古诗,进行录音后放给学生听,再让学生跟读,了解语法停顿、逻辑停顿、感情停顿、结构停顿等,处理停顿上的差异,掌握好朗读停顿的要领,既可以给学生以思考回味的时间,又便于理解和接受,还可以增强朗读的节奏感和声

以情带声 以声传情——朗读教学指导策略谈

江苏灌南县实验小学( 222500) 郑玉丽 读是小学语文教学永恒的话题,而朗读教学则是其中一种传统有效的教学方法。语文教学离不开朗读。那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呢? 一、披文入情,读悟结合 古人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人情。”因此,朗读指导耍在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学生只有理解了课文内容,才能透过字里行间悟出其中的感情,从而在朗读时激情投入,做到以情带声、以声传情。我们不妨来比较一下下面两个教学片段。 一位教师在教学《广玉兰》第二自然段时,既没有引导学生品味词语,也没有引导学生理解句子,就对学生说:“广玉兰这么美,请大家美美地读出来。”结果学生不能理解广玉兰的美在哪里,读起来千巴巴的,毫无感情可言。 而另一位教师在教学这一课时,在指导朗读第二自然段之前,先引导学生品味“无法用文字准确形容”之类的句子,再引导学生理解“说它玉琢冰雕吧,它又显得那样柔韧而有弹性”这类的句子,让学生在字里行间中感受到了广玉兰的美,读起来自然激情澎湃。 从两个教学片段的处理中我们不难发现,第一个教师将朗读的训练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感悟截然割裂,分析前读一遍,讲解完后再朗读一遍,就要求学生读出感情来,这简直是强学生之所难。而第二个教师处理就比较得法,先让学生和文本进行深入的对话,使学生在自主感悟中走进文本,感受到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爱之情;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朗读训练,其效果就显而易见了。 二、变换形式,移情入境 朗读训练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的投入。要适当地创设情境,变换多种朗读形式,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朗读形式上,可以让学生个人读、小组读、分角色读、齐读、默读、大声读等,同时让学生或吟诵、或推敲、或揣摩,多角度地去拨动学生朗读的心弦。 1.激情范读 何谓范读?顾名思义,范读就是示范朗读。范读是朗读教学中任何指导方法都无法取代的。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章语句优美、情感丰富,如果教师注重范读,那么不仅能使学生对课文内容产生感情,还能使学生受到所读文章情感的熏陶,从而与教师、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如教学刘成章的《安塞腰鼓》一文,一开始就让学生欣赏精彩的范读,他们就很容易披文以人情。这样学习课文,教师教得轻松,学生读得投入。

朗读指导教案[1]

朗读指导教案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朗读指导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正确、流利、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以培养语感。 2、掌握语言朗诵技巧,通过有表现力的朗诵读出人物形象。 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指点、反复诵读,体会句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提高学习国语的积极性。 教学重难点:掌握语言的朗诵技巧,通过有表现力的朗诵读出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每一篇文章中词语的运用,句子的表达都倾注了作者的情感,当我们在读文章是,就是和作者在对话,那如何才能更好的和作者对话呢? 今天,我们就来交流一下 二、初探情感 1、我低着头,手搓捻着衣角,不敢抬头看。

学生试着读一读,“我”的心情是怎样的(害羞、难受的受到批评)你们是从哪里看出来的这是什么描写(动作描写)带着你认为的情感读一读。师生共评议。并随机总结朗读时应注意的细节。 2、我自豪极了,高兴得脸都涨红了,立即跑楼去,找到母亲。这 句我的心情如何从哪里看出来的“涨红了脸”是什么描写( 神态)同上 3、、“我不行!我会掉下来的!我会摔死的!”我大声哭着说。“你 能爬上去,你就能下来,我会给你照亮。”父亲说。“不,我不 行,太远了,太困难了!我做不到!”我怒吼着。 这是一组对话,从对话中看,“我”的心情是怎样的?(害怕,生气)父亲呢?(平静)注意看老师标红字的部分,这是什么描写( 语言)同上 三、深入情感 朗读时我们需要注意什么?句子的重点词语,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最重要的是发音标准。 1、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用你认为的情感去读,并告诉我们,你 为什么要这样读? 2、教师根据学生读的情况进行指导评议 3、母子的对话,先同桌自由对话,再分成两组读,最后全班一起 读。

古诗文诵读有哪些技巧文档

古诗文诵读有哪些技巧文档What are the skills of reading ancient poems 编订:JinTai College

古诗文诵读有哪些技巧文档 小泰温馨提示:朗诵是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创作活动,用响 亮有力的声音,结合各种语言手段来完善地表达作品思想感情的一种 语言艺术。本文档根据题材主题朗诵稿内容要求展开说明,具有实践 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古诗文诵读教学要取得迷人的魅力,诵读的技巧与方法 也要讲究。 1、诵读技巧的把握 ①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 要使诵读具有感染力,传达出自己的感受,传达出作品的神,关键的一点,是要把握好作品的感情基调。就像你如果不 了解白居易《琵琶行》中感伤的情感基调,就无法把离别之愁,琵琶声之悲,身世之悲,同病相怜之悲,触动自身坎坷之痛之悲,一层一层传达出来。如果你不了解李白《将进酒》那正值“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于是满腔不合事宜借酒兴诗情,来一次淋漓尽致的发抒,就不能表现那既豪放又感伤的复杂情怀。 ②注意作品的风格特征

古诗文作品因时代不同、人物不同,或同一人物的时期 不同,其作品都会呈现出不同的风格特征。或豪放,或婉约; 或浪漫,或现实;或轻快明丽,或沉郁悲壮……诵读时注意对 作品的风格加以仔细地体会,可更好地演绎作品,传达出作品的神韵。 ③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 了解古诗文中人物的性格特征,揣摩人物的语言口吻, 可以细致入微地传神地再现作品,达到更为动人的效果。如把握《诗经?卫风?氓》那女子的痴情、专 一、勤劳、善良,被弃后的坚强、果断,把握《孔雀东 南飞》里刘兰芝的忠贞、专 一、善良、倔强,焦仲卿的专 一、善良而懦弱,可凭借富有个性的形象的使作品的警 示力量更突出。如若能体会《项脊轩志》中母亲那慈爱的关切:“儿寒乎?欲食乎?”;祖母那怜爱、赞美及殷切的期待:“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妻子传达小妹之语的天真中含好奇与顽皮:“闻姊家有阁子,且何为阁子也?”并把这些人物的性格、口气准确地表现出来,更能突 出那言犹在、而母亲、祖母、妻子那人已去的那种刻骨的悲痛,更让人潸然而泪下。

《诵读欣赏》教学设计

《诵读欣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激发与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和兴趣,开阔学生的人文视野,使学生有意识地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形成良好的语感,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及文学鉴赏水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辩能力,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2、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3、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展示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个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4、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为其他课程的学习打好良好的基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二)过程与方法: 本课以中考考纲为指导思想,以古代诗歌的鉴赏为认识对象,研究古代诗歌的特征、语言、表达技巧、思想情感以及鉴赏的角度和方法,引导学生较系统地掌握古代诗歌的相关知识,希望通过这一专题的学习,提升学生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以及人文素养,增强中考古代诗歌鉴赏的应试能力,并梳理形成我校《语文核心素养》课题的代诗歌鉴赏学习专题。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这次活动,学生了解中国古典诗词发展的历史和文化渊源。培养学生对中华诗词的兴趣与爱好,提高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古诗词的阅读理解与鉴赏能力,提高审美情趣与文化品味。 教学重点: 1、根据作品相关背景、使学生掌握古典诗词的基本知识。正解诗歌内容,体悟作者情感和诗歌意境 2、从遣词和修辞角度赏析语言,理解诗句含义 教学难点: 1、体会诗歌韵律、节奏,理解常用写法作用,使学生掌握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2、借助联想和想象揣摩诗歌意境,能用自己的语言再现其意境或内涵。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加强诵读,积累古诗词 要培养起自己的古诗词鉴赏能力,首先必须学好课内的古诗词。与过去的古诗词学习相比,我们不仅要能多读成诵,准确无误地理解作品内容,还要能有意识的用鉴赏的眼光去品赏作品,并把有关鉴赏的知识在课本中点划圈钩,以便日后复习。 2、拓展法:结合背景,理解古诗词 学好课内的古诗词,绝对是形成鉴赏能力的基础,特别是对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一定要做到重点把握。在学习时细细地品读,并认真记录、积累相关鉴赏古诗词的方法和文化。 教具准备:多媒体、文字资料。 教学过程:

诗歌朗读训练 教案

诗歌的朗读训练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的特点。 2.掌握诗歌的朗读技巧。 教学重难点:在理解诗歌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教学方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何为诗歌? 《毛诗·大序》记载:“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意思是:诗歌是用来表达人的志向、志愿、思想感情的,思想感情蕴藏在心里就是心志,将他形成文字就是诗歌。南宋诗论家、诗人严羽在他所著的《沧浪诗话》中云:“诗者,吟咏性情也。” 二、诗歌的特点 诗歌是最古老的一种文学形式,她用丰富的想象,富有韵律美、节奏感的语言抒发强烈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诗歌是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特点十分鲜明: (1)想象丰富,感情强烈。 (2)节奏鲜明,韵律和谐。 (3)语言精练而形象。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诗歌的教学占很大的比重。出现在小学语文教材中诗歌的类型有: (1)儿童诗、童谣、儿歌 (2)古诗(《诗经》、绝句、律诗、词、曲等)。 (3)新诗:小学课本中出现的大多是抒情诗、格律诗、自由诗和韵律诗。 三、诗歌的朗读技巧(如何读诗?)

要读出诗歌的韵味,必须从音、情、境三个方面去突破。 (一)显韵定拍,先声夺人 表现诗歌的音韵美要注意以下这两个方面: 第一,念好韵脚。 第二,分好音步。 练习:《弯弯的月儿》《村居》 (二)情动于衷,恰如其分 要充分表现诗歌充沛的感情,充分体现“诗言志”的特点。 苏轼的两首作品《江城子》《题西林壁》对比朗读练习 (三)身临其境,因境抒情 要全面展现诗歌的意境之美 充分展现诗歌的意境,朗读者要注意以下几点: 1.了解诗人和诗作产生的时代背景。 2.以意象为突破口进入意境。例: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小结: 诗歌朗读步骤:熟悉――正音,理解――定情,感受――入境,表达技巧(停连,重音,语气,节奏) 四、诗歌朗读练习 纪弦《你的名字》 1.教师范读,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思考:全诗的构思中心和中心意象是什么? 明确:中心意象是“你的名字”,即恋人的名字。 2.学生朗读竞赛 学生活动:学生自选背景音乐配乐朗诵,学生投票评出最优者。 教师活动:教师做最后点评,分析诗歌朗诵时的注意事项。 明确:本诗是一首爱情诗,诗歌以“爱人的名字”为吟咏的中心内容,表现出的是诗人对爱人的那种刻骨铭心的爱情,所以,我们在朗读的时候,要语气轻柔,语速要缓慢,朗诵的过程中语调要高低起伏,体现出诗人情感的升华。但是

小学语文低年级朗读教学的有效性

小学语文低年级朗读教学的有效性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朗读是小学生完成阅读教育任务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就语文学习而言,它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小学语文饱含着作者强烈的情感,或直抒,或含蓄,或激昂。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朗读教学的策略,引导学生领会文本的涵,感受文章的韵味,体会文中的情感,强化语言的敏锐性,这就是有效性朗读。同时,朗读对于锻炼学生口才,促进学生记忆,丰富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增强对语言艺术的欣赏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可见朗读在课堂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可是,长期以来,在朗读教学中教师角色错位,学生在朗读中存在着各种弊端,朗读缺乏技巧,缺乏情感,有效性缺失,严重影响了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鉴此,我提出了研究此课题。 (二)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教师仅仅是学生朗读召集人、旁听者、捧场人,学生的个体学习缺乏指导。 2、学生在朗读中自读自悟,缺乏学习交流、情感体验。 3、学生在朗读过程中虽有交流,但仅是泛泛而谈,语言表达苍白空洞,缺乏个性。

二、课题界定与研究依据 朗读是一种有声语言的艺术,是借助语音形式生动,形象地表达作品的思想容的言语活动,是口头的语言艺术。《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其中低年级的要“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因此,从低年级起就要重视朗读教学,教给学生一定的朗读技巧,培养学生朗读的兴趣。 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我们这里提出的朗读有效性指学生对有无朗读的兴趣、掌握朗读的技巧,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等等。 三、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1、从课程标准的角度来看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涵,语文课要充分重视学生的朗读,让学生反复的朗读中体会语言所蕴含丰富的情感,并与自己的情感相通,加深理解与体验。”“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朗读是最重要、最经常的训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 2、从阅读教学的角度来看 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任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其受到情感的熏,从而达到美感、乐感、

朗诵方法指导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传统教学方法之一,学习语文也是训练口才和阅读能力的重要内容,通过朗读,学生能直接而深刻地领会课文内容,也可以领略文章韵味、气势和感情色彩,深入理解文章语言运用的微妙之处,从而提高自己书面和口头的表达能力。同时,朗读是考察学生对课文理解程度和检查讲读效果的一种良好方式。朗读教学要遵循一定的规则。 一、目标要明确,有的放矢 朗读前应给学生一定的要求。在学生初读前,教师可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准句读、读通读顺课文。也可设计几个简单的思考题,让学生有目的地去朗读,在读中感知课文内容。对于自学性朗读,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对于美读,不仅应要求学生读准语音、节奏和语调,还应要求学生读出感情,读出语言气势,并把握朗读的速度,从而达到声情并茂的程度。这样,学生才能进入语境,体验文章的语言美和情感美。对于分角色朗读,应要求学生读出人物的个性。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足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切不可未准备好就仓促上阵。如果是个别朗读,还应为其他学生布置任务,使他们边听边思考。如果是集体朗读,则要求学生读得整齐而有气势。 二、方法要灵活,形式多样 朗读的形式多种多样,不一而足,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 美读,即表情朗读。这种朗读方式往往要求教师创设情境,对语言和意境较优美的诗歌和散文较为适合。教师可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比照感悟。首先放录音,要求学生对照课文,边听边领会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请学生朗读比照,可以让学生明白该如何读,从而领悟文章的内涵,使学生感受到朗读的乐趣。 分角色朗读。这种朗读方式对戏剧作品和小说中的对话描写的语段较为合适。它有利于学生对作品中的人物性格和人物思想感情的把握。 配乐朗读。歌曲有着优美的旋律,又有着美好的意境,配上乐曲来朗读,可以营造情境,使学生尽快进入角色,活跃课堂气氛,愉悦学生的心情,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进行配乐朗读时,应注意乐曲的意境、格调和旋律,它们应与课文内容相协调。 诵读,即背诵。这种朗读方式适合于古诗文教学。当学生对文章的内容已有了较深刻的理解时,教师可要求学生背诵某些精彩的语段或全篇。这样学生就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增强语感,积累名言佳句,体验艺术魅力,陶冶思想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养成高雅气质。 三、过程要合理,循序渐进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要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一般训练到实用训练,循序渐进。朗读训练有它的适度,即阶段性。对学生来说,基本要求是用普通话正确朗读,较高要求即顺畅朗读,最高要求即传神朗读。具体的训练过程可分为:口齿清楚、停顿适当、语气连贯、语调自然、速度适中、完美和谐。因为学生的理解过程是一个不断接受、补充、整合而构建的过程,需要反复观察、比较和练习。一开始,学生不一定都能对朗读产生很强烈的欲望,其朗读技巧也不一定很熟练。教师应让学生自由地练习,充分地交流讨论,反复地比较和揣摩,不断地提高认识,加深理解。而学生一旦达到充分理解且又经过反复练习形成了技能技巧,确信自己有能力达到熟练自如时,自然就会跃跃欲试。此时激发学生创造性地朗读,如表演读、有感情地朗读、诵读等,就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在初读课文阶段,学生需要整体感知,初步感悟课文的内容。此时适宜采用速度较快的轻声读或者默读,不宜采用大声读、齐读或表演读等形式。这是符合学生需要且符合认知规律的。

诗歌朗诵技巧

诗歌朗诵技巧 重庆万州戚豪 1.选材:根据自己的性格和朗诵风格来选定。一般情况来说,主题欢快和豪迈 的材料不如悲伤的材料感染人,除非你的朗诵功底很棒。能把高兴的材料朗诵得深入人心的人,一般都是有实力的人; 2.感情:感情要真挚,假装的感情容易被评委看出来。如果不能打动自己,那 明显也很难打动别人,一般来说,当朗诵情感悲伤的材料时,朗诵者能读出眼泪那就基本成功了,但是舞台上切记不要流泪,央视的主播无论多么悲伤都不会流泪,除了那次汶川地震有过类似情况,眼泪这种表达在舞台上是不需要的; 3.动作:有的人习惯在朗诵的时候加上自己的动作,以此感染观众,但是有的 人不习惯。这里切记,如果要加动作,那么动作不宜过多,干净利落最好。 如果不加动作,那就站好,做到站如松,背一定要挺拔,被别人传递一种自信和正气; 4.眼神交流:上台之后注意和评委有一个面带笑容的对视,不要太僵硬了,因 为将心比心,评为一般都欣赏能够和自己互动的选手。如果不够自信大胆,就不要有这一步,可以选择看着舞台中后方的局部区域,这样目光也不至于涣散; 5.创新:从上届比赛来看,基本的诵读已经不能满足学校评委的口味了,可以 加以歌曲,舞蹈和书法等形式来辅助,但是要注意主次,不要辅助表演抢了诵读的风头,另外,所加的创新内容要与诵读的主题相关,不然会显得突兀和不得体; 6.停顿:这是一个体现朗诵水平的基本功,一篇材料一般是通过停顿来体现情 感波动的,断句要合理,停顿要干脆,情感起伏要明显; 7.表情:这很好理解,到了一篇材料的悲伤部分,我们不可能还挂着笑容吧, 有一种情况,就是你在诉说别人的伤感,然后可以带着激励观众的情绪挂着淡淡的微笑,但此刻你的眼神流露的是悲伤,所以,当不能用朗诵技巧感染别人的时候,就用表情是告诉他你在抒发什么情绪; 8.脱稿:上台就不应该带稿子,因为到时候你会看到别人也没有带稿子,你不 要去钻牛角尖说央视春晚的朗诵是带了稿件和文件夹的,换位思考,试想评委会更加认可脱稿的还是带稿上场的; 9.上台:上台时要斜着头看着观众上场,同时面带浅浅的微笑,做到有礼有节; 10.普通话:如果普通话水平不过关,那只能临时抱佛脚,把所朗读材料的每一 个字音标出来,用大量的时间来练习本材料的内容,其实普通话是一个硬伤,如果这块有问题,那参赛心态就要调整好,重在参与嘛; 11.模仿意识:如果你所诵读的内容正好网上有著名主播的诵读版本,一定要去 找来看看,学学别人是怎么把握情感和断句的。推荐朗诵视频:《我的南方和北方》——敬一丹

现代诗朗诵技巧教案

现代诗朗诵技巧教案 一、以真挚的情感为基础 真正好的朗诵者是以声音传达出内心真挚的情感来感动听众的。朗诵时的声音情感要出自内心的深处,适切地传达出朗诵者真正所体悟到的诗意。并不是故意地夸张吼叫或娇柔造作,更不是声情太过泛滥,使听众被气氛浓厚的声音「表演」形式所感染,反而造成「喧宾夺主」的现象。因此,朗诵者在朗诵准备前,一定要先清楚了解朗诵的主要历程与目的.摒弃做作、夸张、恶心的声音表现 朗诵者应以真挚的情感来深刻感受诗人的感情,再呈现出适当声情技巧。可由以下三个步骤来达到: 解诗:所谓「解诗」,就是正确分析和深入理解诗的思想感情,探索诗人的创作动机及诗篇的构思。可由以下步骤来达到: 1、熟读诗——掌握作者:把握作者对诗篇的创作理念及构思,是最好且最直接的方式。—— 2、深刻解诗:「解诗」并不是照着字面上的意义分析一下就够了,除了掌握作者外,而是要用自己的思想感情做基础,努力探索作者的创作意图和动机。进而分析每段,每句,甚至每个字的内在意义。不仅这样,而且要把诗内所含的思想情感,逐渐变成自己思想情感的冲动,直到情不自禁不能不说的时候,再开始朗诵。 3、掌握基调:「基调」就是朗诵时整首诗的「主题意识」、「主题呈现」的整体方式。诗的基调可能是忧伤的、愉快的、励志的、哀恸的等等, 4、入诗

首先入诗的应是朗诵者。朗诵者因着深刻理解诗句而深受诗意感动,而后藉由丰富且适切的声情表达方式,感动了自己,最后感动了听者,双双进入诗境之中。 为了不使朗诵者误解诗人、诗意,因此,朗诵者在朗诵前有三项功课:一为字音正确,二为根据诗作的主旨,揣摹作者所要表达此字词的状态。譬如「冷」,是「寒风刺骨」的冷?还是「冰天雪地」的冷?抑或是「春寒料峭」的冷?至于第三层次的抽象体会,朗诵者则需要更多练习,试着把握其中的精微之处。譬如「身冷但心不冷」的雪中送炭的「感激之情」,或是「身不冷心却冷」的世态炎凉的「绝望之情」,思索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情感该如何用声音来呈现。透过这三项功课,用心的朗诵者便可以适切地用声音来传达他所体会到的深层情感的部分。 深刻地体会诗作中的字词意义、状态、境界后,这时朗诵者必须将自己的情感触角导向作者或是作品,从感情的角度再来深刻地理解作者、理解作品,这时需要靠朗诵者平日的学习经验与生活经验累积。因此,若能在选择朗诵的题材时,配合朗诵者本身的年纪、历程等等的生命经验来挑选诗篇,相信必能有真挚的情感作后盾。反之,若相距过大,朗诵者在诠释上可能会十分吃力且容易矫情。 「完美的朗诵」是对朗诵者不间断的考验,要把握「诗情」、「声情」的轻重。重要的是,朗诵者以真挚的情感为基础,而听众是不是已经接收到朗诵者所传递出去的「诗情」。至于「声情」的技巧应该在不着痕迹之中,称职地扮演推手的角色。

诗歌朗读训练教案

诗歌朗读训练教案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 2.初步掌握诗朗诵的基本技巧 3.进一步提高学生朗诵水平 教学重点: 掌握确定朗读基调,并把朗读很好的融入到音乐中 教学难点: 1.用所学朗读技巧在诗歌朗读中充分的体现 2.对其他同学的朗诵进行鉴赏并提出见解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妙文欣赏----评论 第二环节:教师总结并导入新课 刚才我们欣赏了XX同学带给我们的感动文章,也听到了XX同学精彩的评论。是啊!孝敬父母就应从现在做起,从生活的点滴做起,哪怕是在学校打给家里电话中的一声问候,哪怕是回家后给父母沏一杯香浓的热茶,都会让父母为之欣慰,欣慰孩子已渐渐的长大。不要等到父母洗尽铅华,再讲孝敬父母,再行动却为时晚矣。怪不得,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一首诗《乡愁》中这样的说道:“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说起诗歌,做为一种文学体裁,在文学作品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而诗歌的朗读在我们的普通话教学中又是重中之重。接下来的四种文体的朗读训练,诗歌,散文,故事,小说。诗歌是排在第一位,也就是基础训练。所以这节课我们所学的主要内容是诗歌朗读训练。 朗读诗歌必须要有丰富的情感,情感的流露,诗歌在里面是占很大一部分地们的,如果我们对诗歌的朗读能上一个台阶的话。那再读散文,故事,小说便如鱼得水了。 首先我们来复习一下上一单元所讲的知识: 朗读的过程分为四大环节: 1.熟悉作品 熟悉朗读内容扫清文字障碍 2.理解作品 分清朗读对象确定朗读目的 把握朗读基调设计朗读符号 3.感受作品 形象感受逻辑感受 4.表达技巧 停连重音语气节奏 而其中表达技巧当中的节奏可分几种类型 1.高亢型2.紧张型 3..轻快型 4.低沉型 5.凝重型 6.舒缓型+

有关农村小学语文有效性朗读的教学分析报告文案

关于农村小学语文有效性朗读的教学研究报告 一、研究背景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任务,是沟通读者与文本互动的桥梁,是读者和作者思想情感交流的通道,是现代语文学习的一个关键环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从而达到美感、乐感、语感、情感的和谐统一。《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涵,语文课要充分重视学生的朗读,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语言所蕴含丰富的情感,并与自己的情感相通,加深理解与体验。”“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朗读是最重要、最经常的训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小学语文饱含着作者强烈的情感,或直抒,或含蓄,或激昂,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朗读教学的策略,引导学生领会文本的涵,感受文章的韵味,体会文中的情感,增强语言的敏锐性。同时,朗读对于锻炼学生口才,促进学生记忆,丰富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增强对语言艺术的欣赏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我校是一座农村小学,学生的构成基本是当地留守儿童,通话水平低,方言多。在生活和学习中学生的朗读时间明显不足,没有一定量的保障,就难以实现质的提高。而学生的朗读设计面过窄,只有少数学习好的学生在读,多数学生只是坐着听着,而且朗读时缺乏感情。有感于这种现状,我提出了“农村小学语文有效性朗读教学研究”这

一课题。 二、课题理论依据: 新课改《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及新课程《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中指出“不同学段都应重视朗读能力的培养,尤其要重视良好的语感。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轼也曾经说过:三分诗,七分读。朗读不仅是感悟课文容的重要手段,也是体现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特征。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朗读是最重要最经常的训练,为学生构建情感的桥梁,使其有感情的朗读,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朗读,而且能培养学生的情感,学生的作文能力也能大大提高,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地位非常重要。而在教学实践中朗读却存在很多问题。使其作用没有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出来,没有真正落实到每一节课中,真正读出情趣,读出思想,读出意境。 三、研究实用价值 通过朗读,能充分激活学生的心世界,引发个性扬。朗读教学乐趣无限,朗读使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得到不断升华,从而使语文学习变得生气勃勃。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能力的基石,特别是朗读一旦进入充满情感的表达状态,它就会不断超越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智慧水平、想象能力,形成积极的创造精神,从而促进学生能力发展。 四、研究容 本课题着重通过各种教学,各种训练方法提高农村小学生语文朗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