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甲午战后民族危机的加深

甲午战后民族危机的加深

甲午战后民族危机的加深
甲午战后民族危机的加深

甲午战后民族危机的加深

第九单元戊戌变法

第1课甲午战后民族危机的加深

★课标要求

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社会背景。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目标:

1、识记: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大量借款,争夺修筑铁路开采矿山的权利,开设工厂、银行;强租港口,划分“势力范围”,门户开放政策。

2、了解西方列强侵略方式的变化及影响,经济、政治危机之间的关系。

3、识记:统治危机出现的原因、采取的措施及结果;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原因、表现、影响、发展举步艰难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

1、比较分析中国民族危机的加深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戊戌变法运动出现之间的关系。

2、对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与戊戌变法出现之间的关系进行问题探究。(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先进的中国人进行艰难的探索,来挽救民族危亡,从而激发学生高尚的爱国热情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甲午战争后西方列强对华侵略方式的变化及危害;中国民族资

本主义发展举步维艰的原因。

难点:戊戌变法产生的社会背景。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

本课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戊戌变法运动产生的社会背景:《马关条约》的签订与民族危机的加深、清政府的统治危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经历了甲午战争的惨痛失败后,先进的中国人不再相信洋务运动那一套可以使中国走向富强,开始寻求新的救国道路。由于这一时期民族危机的加深与救亡图存、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进程紧密相连,建议在教学时适当补充一些社会背景材料或影视材料,增加学生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的感性了解,为深入认识这一阶段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奠定基础。

★教学过程及要点:

〔新课导入〕采用提问导入法:

显示图片《时局图》,背景音乐《命运交响曲》

提问:图片说明了什么问题?能起到怎样的作用?

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国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外民族矛盾是社会最主要的矛盾。列强接踵而来,不断加深侵略中国,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不断加深,民族危机不断严重。当时的中国可谓是“风吹过,雨打过,铁蹄践踏过”。甲午战争后,中国再一次被“铁蹄践踏”,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民族危机加深。在内忧外患的局势下,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改革运

动——戊戌变法。今天,我们来学习的是戊戌变法的背景,即第九单元第1课,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

由此导入新课学习。

一、《马关条约》的签订与民族危机的加深:

1、西方列强侵华方式的变化:

(1)原因:①《马关条约》的签订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欲望

【合作探究】材料参见教材“学思之窗”

根据上述内容,想一想,为什么说《马关条约》加深了中华民族的危机?

提示:①清政府承认日本控制朝鲜,使日本终于实现了二十多年梦寐以求的扩张目标,并把朝鲜变成入侵中国的桥头堡。

②条约规定了巨额战争赔款,加上后来“赎还”辽东半岛的款项,总共2亿3千万两白银,相当于清政府全年财政收入的3倍。清政府除了进一步搜括人民外,只得大借外债,而列强通过附有苛刻政治条件的贷款,进一步加强了对中国的控制和掠夺。

③条约允许日本在华直接设厂,西方列强援引“利益均沾”的特权,同样享有这项权利。甲午战争后,列强便争先恐后地到中国开设工矿企业或修筑铁路,直接掠夺中国的原料和劳动力,沉重打击了尚未成长的中国民族工商业,阻碍中国生产力的发展。

④四个新通商口岸的开放和内河航行特权的攫取,使各国得以深入长江流域广阔地区,直接掠夺那里丰富的资源和倾销商品,加深了中国

经济的半殖民地化。

⑤条约的割地规定,使中国失去大片土地,使数百万台湾同胞,长期处于日本殖民统治的深重灾难之中。在帝国主义正在形成的19世纪末,这件大事成了中国被列强瓜分的危险信号,民族危机日益严重。

②19世纪末,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

(2)表现:

①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进入以资本输出为主的阶段;

【概念阐释】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两个概念的含义。

商品输出是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品到外国市场倾销,获取利润;资本输出是指帝国主义为获取高额利润对国外的贷款和投资,这是帝国主义的经济特征之一。甲午战争以前,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以商品输出为主;甲午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甲午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在向中国资本输出的同时,还存在着商品输出,但资本输出占第一位。

②由直接割地改为划分势力范围和强占租借地

这是中国人民多年反抗的结果,也是帝国主义国家相互矛盾的结果之一,1895年三国干涉归还辽东半岛表明帝国主义国家既想独占,又反对别国独占,最后只能选择共同瓜分的道路的开始。

2、民族危机加深的表现及危害:

方式表现危害或影响

资本输出争做中国债主(三次大借款)便于列强进一步控制中国经济

命脉,扩张了在华的政治势力。

争夺路矿权(铁路修筑和矿山开采)控制了中国铁路沿线的土地和资源,便于对中国进行侵略。

开设工厂(《马关条约》开先例)把中国变成它们工业品的独占市场,严重阻碍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开设银行这些银行变成了帝国主义垄断资本在中国的大本营,控制了中国的贸易和金融。

强占租借地德国首先强租胶州湾,俄国强租旅顺和大连湾地区,法国强租广州湾,英国强租“新界”和威海卫,日本割占台湾和澎湖列岛。是列强掠夺中国的高峰,是中国走向殖民地的过渡形式。中国面临着从半殖民地沦为殖民地的严重危机。

划分“势力范围”德国:山东;俄国:长城以北和新疆;法国:两广和云南;英国:长江流域、云南和广东;日本:福建。

美国“门户开放”美国在承认列强在华“势力范围”和已经获得的特权前提下,要求“利益均沾”,分享其他列强在华侵略权益。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标志着美国侵略中国进入了新阶段(独立侵华),扩大了它在中国的影响。

【备课资料1】关于列强争做中国债主的两点补充说明

清政府向列强贷款的原因:《马关条约》规定的赔款数目空前巨大,清政府当时每年财政收入只有白银8000万两,而赔款近此数字的三倍,必须在三年内付清。为了偿付大量赔款,清政府只有举借外债。这就

给帝国主义列强争相向清政府提供有政治条件贷款的机会。

帝国主义列强争相贷款给清政府的原因:①贷款增强了贷款国家在中国的政治地位。如1895年俄法贷款为俄国势力深入东北、法国势力深入西南开辟了道路。②通过贷款控制中国的海关和财政,从经济上掠夺中国。《马关条约》签订后四年间,清政府举办了7次对外借款,其中数额最大的三次是1895年的俄法借款,1896年的英德借款和1898年英德续借款,每次约为白银一亿两。这三次贷款都以海关收入为抵押。当时清政府海关年收入约2000多万两白银,是清政府的主要财政收入。因此,控制海关就可以左右中国财政,保证对中国资本输出的安全。同时,还可以垄断中国进出口贸易。③通过贷款,进一步从政治上控制中国。三次大贷款都明确规定,不准提前还清,说明帝国主义不但追求经济利益,而且追求政治特权。英德两次贷款中,都规定全部还清贷款前,中国海关管理制度不准改变。④通过贷款,获取巨额利润。

【合作探究】今天我国政府引进外资与19世纪末清政府贷款的不同点?从背景看,清政府的借款是在帝国主义加大对华进行资本输出的情况下进行的,当时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国家;而今天我们引进外资是在中国成为主权国家、人民当家作主的情况下进行的。

从目的看,清政府借款是为了偿还战争赔款、“赎辽”费用以及满足帝国主义资本输出的要求;今天我们引进外资是为了弥补我国资金的不足,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提高劳动人民的生活水平。

从性质看,清政府的贷款附有苛刻的政治条件,是奴役性的贷款;今天我们引进外资是在平等互利的原则下发展经济的一种手段。

从影响看,清政府的大借外债,使列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而今天我们引进外资有力地促进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蓬勃发展。

【备课资料2】帝国主义国家在华设立银行

甲午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国家在华设立的银行分行主要有:英国的有利银行,法国的东方汇理银行,德国的德华银行,俄国的华俄道胜银行,日本的正金银行。英国为了在中国进行铁路投资、输出资本,1898年将汇丰银行与怡和洋行合组为中英银公司。其任务是:掌握中国政府的借款,控制中国的财政,投资于铁路和矿山;在中国吸收存款,发行纸币,操纵金融,独占外汇。这些银行变成了帝国主义垄断资本在中国的大本营,控制了中国的贸易和金融。

【备课资料3】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开设工厂

甲午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纷纷开设工厂。《马关条约》第六款第四项规定:“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日本臣民在中国制造一切货物,其于内地运送税、内地税、钞课、杂派,以及在中国内地沾及寄存栈房之益,即照日本臣民运入中国之货物一体办理;至应享优待豁除,亦莫不相同。”1896年,“中日公立文凭”第三款又规定:“日本政府允中国政府任便酌量课机器货物税饷,但其税饷不得比

中国臣民所纳加多,或有殊异。”这样,帝国主义根据片面的最惠国条款,就可以在中国开设工厂,并且这些工厂又取得与华资工厂及洋货的同等待遇。在所建工厂中,有矿冶业、机器制造业、纺织业、食品业等行业,这些工厂大多集中在上海、直隶、奉天等地,如英国的增裕面粉厂、和丰船厂、怡和纱厂、老公茂纱厂、协隆纺织局,美国的鸿源纱厂、美国烟草公司、美国机器碾米厂、通兴煤矿,德国的瑞记纱厂,日本的云龙轧花厂等。

【备课资料4】帝国主义争夺中国铁路权简表

铁路名称起止点争夺国修筑时间完成情况

中东铁路满洲里—绥芬河俄国1897—1903已成

龙州铁路镇南关—龙州(国内段)法国1896未成

滇越铁路昆明—河口(国内段)法国1904—1910已成

京汉铁路北京—汉口比(法、俄)1898—1906已成

胶济铁路青岛—济南德国1899—1904已成

中东路南满洲支路①哈尔滨—大连俄国1898—1903已成

正太铁路②石家庄—太原俄国1904—1907已成

新奉铁路③新民屯—奉天(沈阳)日本1904已成

沪宁铁路上海—江宁(南京)英国1903—1908已成

沪杭甬铁路上海—杭州—宁波英国1903—1912大部成

广九铁路④广州—九龙英国1907—1911已成

津浦铁路⑤天津—浦口英、德1908—1911已成

汴洛铁路开封—洛阳比(法、俄)1909已成

①长春至大连段,1905年转让给日本,改称南满洲铁路。

②1904年俄国将此项路权转让给法国。

③京奉铁路由山海关至北京段是中国自筹款项修建的,1896年已建成。英国夺得的是关外续修工程。由于俄国的反对,该路于1903年修到新民屯便停止展筑。1904年日俄战争期间,日本又强行从新民屯向奉天延伸,这一段又称新奉铁路。

④此路深圳以北为华段,深圳以南为英段。

⑤此路以苏鲁边的韩庄为界,以北属德,以南属英。

【备课资料5】“租界”与“租借地”的不同

租界是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期,列强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辟、经营的居留、贸易区域;而租借地是19世纪后期列强主要出于军事目的向弱小国家租借大片战略要地。

租界的面积通常只有几百亩,且所有的租界都不包括水面。租借地的面积一般都有几百平方公里,多数包括水面(江面、海面)。

行使租界行政管理权的主要是租界开辟国驻当地的领事,或者是侨民自治的工部局之类的市政机构。租借地的最高行政长官,则多是租借国政府直接任命的总督。

在租界内,开辟国享有领事裁判权,但华人或其他外国人在租界内犯罪则执行中国的司法制度。在租借地内,无论中国居民还是其他外国人,完全受租借地殖民当局的司法管辖。

承租租界土地的外国政府或侨民须向中国政府交纳地价金、地税,辟有租借地的国家不交一文钱。

【备课资料6】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所谓“门户开放”政策,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政府为争夺中国市场,协调列强矛盾而提出的侵华政策,又称“海约翰政策”。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后,西方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各国竞相在中国租借土地,划分势力范围。早先忙于同西班牙战争的美国在不甘心的情形下,采取了适合它自己的政治外交政策,与欧洲各国抗争。

1899年9月6日,美国国务卿海约翰训令驻伦敦、彼得堡和柏林的大使,以美国政府名义把对中国“门户开放”的照会递交英、俄、德三国;10月,又把同样内容的照会递交法、意、日政府。照会宣称:为避免帝国主义各国在华发生冲突,保证彼此之间的商务利益,美国政府特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其基本内容为:一、各国在中国任何所谓势力范围或租借地内之通商口岸或投资事业,别国不得加以干涉;二、中国现行之关税率对于一切所谓势力范围内之口岸装卸一切货物,无论何属国均为适用;其税率应由中国政府征收;三、势力范围内之任何口岸,对别国船舶不得课以较对本国船舶为高的码头税;势力范围内所敷设、管理或经营的铁路,在运输别国货物时,收费不得较运本国同样的货物为高。

海约翰标榜“门户开放”政策是为了维护中国主权,但实际上其侵略野心

论全球化背景下的民族身份认同和爱国主义

论全球化背景下的民族身份认同和爱国主义——对爱国主义情感的民族学解读 阿迪力?买买提 2012-4-9 13:35:49 来源:《黑龙江民族丛刊》(哈尔滨)2011年5期内容摘要:在全球化过程中,现代民族国家尤其是后发展国家面临着“去中心化”的威胁,国家认同出现严重危机。国家认同与国家安全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对公民而言是认同危机,对国家而言则是安全危机。为了维护国家的生存与发展,后发展国家不得不同时完成构建民族国家和融入全球社会这两大任务。在全球化时代,国家认同变得困难重重。领土分割在后现代的全球化时代已不再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民族存在于多层治理体系的世界之中,作为一个民族,我们是谁,我们代表着什么,这些问题都希望得到解答,这些问题也变得更加开放,而且是必须回答的问题。 关键词:全球化;认同;爱国主义 作者简介:阿迪力?买买提(1959-),男(维吾尔族),新疆师范大学法经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民族社会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D6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4922(2011) 05-0029-07 一 自从20世纪80年代西方媒体出现“全球化”一词以来,它已成为一个时尚的字眼,专家学者们更是对其非常关注。这大概是因为全球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

世界性潮流,在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任何国家、民族无法独立于这股强大的全球化浪潮之外,难怪人们对其格外关注和普遍重视。何谓全球化?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至今尚无统一定论。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全球化最显著的特征是经济全球化。它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然产物。从历史上看,它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大机器工业的出现而逐步形成。由于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的推动,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发展,尤其是进入80年代以来,由于信息革命、冷战结束以及原计划经济国家的市场化等因素的影响,出现了空前的全球化浪潮。 客观地说,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出现,加速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贸易的自由化、资本国际化以及高科技的发展,促进了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这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提供了一个利用外资、引进技术、进入国际市场、发挥“后发优势”的难得的历史机遇。许多发展中国家由于融入了经济全球化进程,在国际合作中获得了短缺的资金和技术,从而加快了国民经济的发展,许多国家还实现了经济持续和高速的发展。如果因此我们将经济全球化仅仅看作是发展中国家的“福音”,那就大错特错了。经济全球化犹如一把“双刃剑”,它在给我们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挑战和风险,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尤其如此。由于经济全球化从一开始就是以美国为首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和推动的,当代经济的全球化实质上是在当代资本主义主导下的全球化,因此,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必然是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而广大的发展中国家虽然可以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寻求发展的机会,但也必然会因此而付出昂贵的代价。由于经济全球化的游戏规则是由少数发达国家制定的,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经济全球化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利与弊肯定是大不相同的。正如著名未来学家托夫勒指出,世界上不存在对任何人都有益的事物,经济的全球化并不能均衡地同时对每个人给予某种回报。发展中国家在得到发展的同时,却面临着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是缩小而是进一步拉大的严峻现实。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展中国家除了面

没有危机感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

一个没有危机感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 我说中国经济到了最危险的边缘,绝不是危言耸听、故弄玄虚!在我的新书《中国经济到了最危险的边缘》中,我要告诉那些“只要面子不要里子”的国人和官员,今天的中国经济有多危险、多可怕。我们身处世界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却浑然不知,我们习惯低估我们的对手,又习惯高估我们自己的实力。我今天就是要把我们的危机说清楚,以唤起国人的危机感。否则,我们的经济就要真的翻车了。看看美国,今天之所以强大,靠的就是危机意识;危机意识,已经成为美国精神的一部分了。因为只有危机才能凝聚人心,才能增强国家的向心力。 有危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对危机视而不见,粉饰太平;更可怕的是,当危机来临的时候,我们采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办法,制造更大的危机。我们常说“成绩是主要的”,这些我们的媒体已经说得够多的了,我就不说了。我在本书中,将专门谈我们在经济方面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危机。我经过研究发现,今天中国经济的问题,仅仅依靠现行的经济体制和经济手段,是无法解决的,我们还应该寻找其他办法。“功夫在诗外”,对此,读者可以详细阅读本书。同时,通过本书我也试图理清一条中国下一步“经济改革路线图”来,供大家评判。 我在此再强调一遍,我的预言从来没有错过。在2010年初出版的《郎咸平说:新帝国主义在中国2》中,我就告诫大家美国要对我们发动汇率大战、成本大战和贸易大战,多少人觉得我是痴人说梦,多少人说我是杞人忧天。当时,我还告诫大家不要以明天的产能过剩解决今天的产能过剩,否则等我们花光了财政积蓄,经济肯定又要二次探底。 如今呢?汇率大战导致中国出口失去竞争力,高端就业岗位回流到美国,低端就业转移到东南亚。成本大战导致中国进口持续飞增,2011年石油进口消耗的美元激增了45.3%;贸易大战导致中国从光伏到轮胎的每一种快速增长的出口产品都被精确斩首。不仅仅是外贸企业被折腾得一塌糊涂,成本大战也精确狙击了4万亿受益的企业,比如铝业60%的铝土矿都靠进口,钢铁行业80%的铁矿砂都靠进口,这些在4万亿拉动下风生水起的产业,如今无不陷入全行业的巨亏。 更可怕的是,4万亿引发的严重通货膨胀,又直接导致老百姓的财富严重缩水;内需因而欲振乏力,又造成劳动力成本迅速上涨,进一步打击了制造业。直接结果就是中国制造业出现一场静悄悄的大裁员,这次裁员的力度和经济下滑的幅度在很多行业甚过2008年金融危机。而带头大裁员的竟然是行业领军企业,裁员的重点又往往是其核心业务的制造环节,比如美的和小天鹅的家电业务、比亚迪的手机和电池代工业务、雅戈尔的服装业务,而不敢裁员的国企只好选择大幅度降薪。直接反映内需冷暖的零售行业更是一片狼藉,从李宁陨落到国美利润衰退,都说明老百姓的购买力在大幅下挫。 但是即便如此,很多国人还是很有优越感,总是喜欢把别人的威胁当成自己强大的证明。美国战略重心重归亚洲,从军事、贸易、经济等方面全面遏制中国,可是我们很多人对这种威胁视而不见。无论是南海危机、东海危机,还是中东变天,都无法唤醒这些人自大的美梦。反倒是美国,之所以成为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就是因为长期以来一直有危机意识。可以说,美国危机意识之强甚至已经到了“妄想狂”的病态。当初,美国之所以捏造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后习题答案8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后习题答案、【多选题】人体存在的状态包括哪几个方面 A、生理状态 B、心理状态 C、人际关系 D、社会角色 我的答案:ABCD 2、【判断题】我们的自我感远远超越了我们的身体,还包括那些被我们称为“我的”物体和实体。() 我的答案:√ 3、【判断题】宠物不属于物质自我。() 我的答案:× 4、【判断题】社会自我的重要内涵是我们如何看待别人对我们的评价。() 我的答案:√ 1、【单选题】客观化时期是指()阶段。 A、婴儿时期 B、3岁-青春期 C、青春期 D、青年时期 我的答案:B 2、【单选题】()是由于孩子的内心在渴望被拒绝的爸爸。 A、儿童躁郁症 B、儿童自闭症 C、儿童多动症 D、儿童抑郁症 我的答案:C

3、【判断题】我们看待自己的方式源于别人看待我们的方式或者我们认为别人怎么看待我们。() 我的答案:√ 4、【判断题】早期自我能否健康发展取决于亲子交往的时间。() 我的答案:× 1、【单选题】 低探索、高承诺是()。 A、认同感延缓 B、认同感早闭 C、认同感扩散 D、认同感获得 我的答案:B 2、【多选题】自我认同危机可以通过哪三个方面解决 A、职业 B、意识形态 C、性取向 D、家庭 我的答案:ABC 3、【多选题】下列哪些属于自我认同感的状态 A、认同感延缓 B、认同感获得 C、认同感扩散 D、认同感早闭 我的答案:ABCD 4、【判断题】一个人关于自己是谁以及如何定义自己的思想和观念叫做自我认同感。() 我的答案:√ 5、【判断题】自我认同感包括时间上的连续性和空间上的一致性。()

我的答案:√ 1、【多选题】下列哪些因素构成人格 A、气质 B、性格 C、能力 D、需要 我的答案:ABCD 2、【判断题】小女孩更需要得到母亲的喜爱,奠定小女孩的自信心基础;小男孩更需要父亲的尊重,奠定小男孩人格的发展。() 我的答案:√ 1、【单选题】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中“自我”遵循的是()原则。 A、快乐 B、现实 C、至善 D、焦躁 我的答案:B 2、【单选题】()是后天形成的,比较理性,是内化了的“父母”。 A、自我 B、本我 C、超我 D、无我 我的答案:C 3、【判断题】弗洛伊德对心理学最大的贡献是对人类无意识过程的揭示。() 我的答案:√

少数民族认同研究的现状

作者:王亚鹏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心理系( 兰州 730070) 加入收藏夹 【摘要】从“认同”的概念界定及其嬗变出发,介绍了西方研究者在民族认同的发展、民族认同与心理健康、民族认同与文化适应、民族认同与人格发展等方面的研究,并且概括了民族认同的一些研究策略。文章最后指出,在西部大开发的社会背景下,民族心理研究,尤其是宏观层面民族认同心理的研究对我国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民族认同文化适应研究策略THE PRESENT CONDITION ON STUDY OF MINORITY NATIONALITY IDENTITY Wang Yapeng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 LanZhou 730070)

Abstract: Written from the definition and change of the identity concept, this paper introduces western researchers’ studies on the development of ethnic identity, ethnic identity and mental health, ethnic identity and acculturation, and ethnic identity and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etc, and summarizes some study strategies of ethnic identity. The paper finally points out, under the social background of Western Exploration, the realistic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 of ethnic psychology, and especially of the study of macroscopic ethnic psychology to our country. Key words: ethnic identity, acculturation, study strategies. 在世界多民族国家中,由于历史变迁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少数民族大都面临民族融合和文化认同的共同问题。在多元民主国家中,由于少数民族往往是弱势民族,因而其文化也就成了主流

国情教育应当更侧重民族危机感还是自豪感立论

当今中国,国情教育应该更注重民族自豪感的培养 (谢谢主席,在座各位,大家下午好!) 首先让我来给大家明确几个概念:所谓国情教育是基于国家现状,在全面认知国情的基础上,让国民能够知国、爱国、报效国家的一种教育。民族危机感是指人们对本民族存在的问题、不足甚至缺陷感到担心和忧虑。民族自豪感则是指基于对本民族的历史文化、现实状况、未来走向表示高度认同、充满信心,进而产生强烈的归属感。 今天我们探讨的辩题是当今中国,国情教育应该更注重培养民族自豪感还是应该更注重培养民族危机感。二者都是爱国的体现,我方认为更注重三字体现的是一种迫切性,所以我方认为国情教育在两者不可偏废的情况下,应该更注重培养民族自豪感,理由有以下三点。 第一当今中国的民族自豪感严重缺失。我国国民对重大成就的不关心与漠视是随处可见,我们都知道日本在争夺我国的钓鱼岛,也知道菲律宾在抢夺我国的南海黄岩岛,但我们有多少人知道中国的激光能力已经超越美国,又有多少人知道我国的超级电脑“天河一号”排名全球第五呢?现在我们许多人只知道在网上发布一些消极的言论,宣泄着自己对中国的各种不满,觉得中国没救了,甚至想尽办法要搬到外国去。由此可见,我国国民的民族自豪感确实缺失严重。 第二民族自豪感是民资危机感的源泉。如今,有许多不良商贩只顾自己利益,不惜将各种污染物排放到我们的母亲河—黄河之中,造成了水质的巨大污染。也许您会说,这是因为他们缺乏民族危机感不知道黄河被破坏后会带来严重后果。可是他们缺乏民族自豪感,根本就不爱国,黄河被破坏了,又不关他们的事,大不了他搬到外国去就好了。现实中,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因为不爱,所以可以肆无忌惮的砍伐树木,因为不爱,所以可以毫无顾忌的丑化中国。没有了民族自豪感何来民族危机感呢? 第三民族自豪感是民族危机和问题的解决之道。我们知道,危机感有利于发现问题,但我们更需要民族自豪感去解决问题。也许我国现在的GDP只有美国的十分之一、百分之一。是什么让我们得到这么大的提升呢?是民族自豪感,是因为我们相信自己的国家,所以我们用小米加步枪打败了美国的大炮加坦克,我们也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可以超越美国,实现中国的伟大复兴。 所以综上所述,我方坚定认为,当今中国,国情教育应该更注重培养民族自豪感。

铭记历史心得体会

铭记历史勿忘国耻 ——9月主题党课心得体会 昨天是今天的历史,今天是明天的延续。翻阅历史长卷,辉煌苦难共存。再过几天就是9月18日,这是让国人印象深刻、承载国人伤痛的特殊日子,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自导自演南满铁路炸毁事件,侵占沈阳,又在随后半年时间侵占东三省,最终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在饱受战火肆虐的民族背后,总有我们中华的优秀儿女挺身而起,前有爱国将领的正面抗战,后有中国共产党的迂回游击,我们用不屈不挠的八年抗战写下中华民族的坚韧和尊严。中国从不缺少英雄先烈,志在维新、视死如归的谭嗣同,抛妻别子、不惮前驱的林觉民,东渡扶桑、救国救民的秋瑾,弃医从文、疗救民心的鲁迅。“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从鸦片战争、中法战争到中俄战争,从《南京条约》、《北京条约》到《马关条约》,深重的苦难,漫漫的长路,并没有使东方巨人从此消亡,正是这些以天下事为已任的仁人志士,前赴后继、揽起狂澜,让我们古老的中国像一艘搁浅的大船,尽管沉重,尽管缓慢,但依然还坚挺着前进的风帆。 我们珍爱和平,我们也铭记历史,更为重要的是从历史中学习,不可否认的事实是,我们的对手日本在一些领域,依然保持着世界级的水准,他们的创新与专注世界公认,这正是我们之间的差距,正视差距,才有赶超动力。在当前复兴中国梦的大前提下,国家正以前所未有的高度

提到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这两者代表的就是创新拼搏和精益求精。 作为中国梦的参与者,尤其必须注重这两种精神的培养。一方面要时刻保持创新拼搏的锐气。无论工作、学习、生活中,面对困难、直面症结、迎难而上。另一方面要树立精益求精的追求。干事创业,要树立高标准,不仅要完成基本任务,更要始终保持做的更好的初心,发挥个人潜力的极致。 铭记历史、勿忘国耻,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中国电影中的国家形象与认同危机

「所謂『國家形象』,是近年從國際政治學、傳播學領域引入文化學乃至電影學的一個新名詞,一般認為,是指在一個文化交流傳播愈益頻繁的時代,一個國家的外部公眾、國際輿論和內部公眾對國家各個方面??的 主觀印象和總體評價。」1由此可知,國家形象實則由三部分構成:藉由「外部公眾」引入跨文化、跨國維度,意味z國家形象必須在多種民族國家及其文化接觸、碰撞與交流中產生,由此確定國家形象發生的基本情境。它與政治、文化他者鏡像不斷映照,自身特徵與差別不斷被發掘、固定,不僅傳遞給他者,而且其形象也漸次清晰;「國際輿論」則指民族國家在國際政治空間的慣常定位,尤其在民族國家的國際政治地位發生變化時,總能喚醒國際輿論的某種記憶,因此國家形象具有連續性與穩定性;而「內部公眾」所構想、認同的國家形象,則是基於個體真切的生活體驗及 其社會經驗,從微觀政治學出發構想國家形象,與「外部公眾」和「國際輿論」在宏觀政治學、外在層面的建構有z較大差異。就當前而言,中國一方面存在強勢的崛起形象(是基於「外部公眾」與「國際輿論」的宏觀政治),另一方面卻是社會形勢嚴峻、階層分化嚴重、民生窘迫等具有較多負面影響的生活經驗與人生況味,這當然是「內部公眾」微觀政治學的想像。 更值得注意的是,無論何種國家形象,都是通過媒介和輿論傳播、表達的,處在一個不斷變化的動態過程中。因此,國家形象雖然在客觀上是國家整體實力的「重要體現」,但媒介*述本身,存在z較強的主觀虛構。換言之,既有的國家形象離不開現代大眾媒介的想像性建構,與國家、社會的真實狀態存在差異,但並不是說這種形象不重要,相反,從傳播效果上說,它比民族國家在客觀上的整體實力更有影響力,不僅表達了當下民 中國電影中的國家形象及認同危機 ● 陳林俠 * 本文為2010年教育部課題研究「全球化背景下中國電影的國家形象建構及其認同研究」 (編號10YJC760005)之階段成果。 既有的國家形象離不開現代大眾媒介的想像性建構,與國家、社會的真實狀態存在差異,但從傳播效果上說,它不僅表達了當下民眾的主觀欲求、國家目標,而且反過來對真實的國家狀態產生影響。

当今国情应注重民族危机感还是自豪感的一二四辩稿完整版

当今国情应注重民族危机感还是自豪感的一二 四辩稿 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正方一辩稿 一 当今中国,国情教育应该更注重民族自豪感的培养 (谢谢主席,在座各位,大家下午好!) 首先让我来给大家明确几个概念: 所谓国情教育是基于国家现状,在全面认知国情的基础上,让国民能够知国、爱国、报效国家的一种教育。民族危机感是指人们对本民族存在的问题、不足甚至缺陷感到担心和忧虑。民族自豪感则是指基于对本民族的历史文化、现实状况、未来走向表示高度认同、充满信心,进而产生强烈的归属感。 今天我们探讨的辩题是当今中国,国情教育应该更注重培养民族自豪感还是应该更注重培养民族危机感。二者都是爱国的体现,我方认为更注重三字体现的是一种迫切性,所以我方认为国情教育在两者不可偏废的情况下,应该更注重培养民族自豪感,理由有以下三点。 第一当今中国的民族自豪感严重缺失。我国国民对重大成就的不关心与漠视是随处可见,我们都知道日本在争夺我国的钓鱼岛,也知道菲律宾在抢夺我国的南海黄岩岛,但我们有多少人知道中国的激光能力已经超越美国,又有多少人知道我国的超级电脑“天河一号”排名全球第五呢?现在我们许多人只知道在网上发布一些消极的言论,宣泄着自己对中国的各种不满,觉得中国没救了,甚至想尽办法要搬到外国去。由此可见,我国国民的民族自豪感确实缺失严重。 第二民族自豪感是民资危机感的源泉。如今,有许多不良商贩只顾自己利益,不惜将各种污染物排放到我们的母亲河—黄河之中,造成了水质的巨大污染。也许您会说,这是因为他们缺乏民族危机感不知道黄河被破坏后会带来严重后果。可是他们缺乏民族自豪感,根本就不爱国,黄河被破坏了,又不关他们的事,大不了他搬到外国去就好了。现实中,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因为不爱,所以可以肆无忌惮的砍伐树木,因为不爱,所以可以毫无顾忌的丑化中国。没有了民族自豪感何来民族危机感呢?

一二九“勿忘国耻,勇担使命”主题升旗仪式主持词

一二九“勿忘国耻,勇担使命”主题升旗仪式主持词一二九“勿忘国耻,勇担使命”主题升旗仪式主持词 (和圣豪)翻开历史的篇章,不能忘却那光辉一页 ---- “一二九”爱国运动。 (白欣欣)骄傲么?伟大的先驱者举正了爱国之旗, (和圣豪)自豪么? 我们是他们精神的延续,光荣的称号 --- 少先队员! 本周升旗仪式由我四、三中队主持。我宣布,“勿忘国耻, 勇担使命”主题升旗仪式(合)现在开始。 二、担任本周升旗手的是,护旗手是。请光荣的升旗手自我介绍 三、请马校长为升旗手绶带 四、升国旗、奏国歌,全体师生向国旗敬礼并高唱国歌。 五、(和)在这伟大祖国高速发展的今天,能够站在这里我深感自豪。

(白)值此一二?九运动71周年之际,能够站在这里到出我的心声我感到我比激动 (和)今天,翻过71 张历史厚重的扉页,应该记得那段带有刺骨朔风的峥嵘岁月, (白)沿着风雨飘摇的红色轨迹,一种今戈铁马般的呐喊,开始在我的耳边一点点萌生。 请听国旗颂《不忘历史开创未来》 六、请尊敬的马校长在国旗下讲话 七、我们的校训是—— 八、我宣布,四三中队“勿忘国耻,勇担使命”主题升旗仪式到此结束。 不忘历史开创未来 (杨)是否?你的脑海里铭刻有这样一段灰色的回忆:

(解)天安门前,长安街头, 如流的人群,如云的标语; 每一个年轻的面孔上都烙着无言的悲慨, 每一张雪白的标语上都洒着喷涌的血脉; (王)是否?你的耳畔回响有这样一阵悠远的声音: (李)寻常巷陌,紫禁之巅, 如雷的悲泣,如震的呼号; 每一声抽噎里都饱浸着祖国的热爱, 每一句呐喊里都抗争着不公的安排; (解)是否?你的手指间触摸有这样一片冰凉的土地: (杨)落叶遍布,血流成淤, 如山的尸骸,如沙的疆域;

消费社会中自我认同的四大转变

消费社会中自我认同的四大转 变 论文摘要:消费社会的到来对人们思想观念和认同结构的冲击极大,导致人的生存样态发生剧烈变化,对人的认同形成了干涉性认同威胁,使自我认同在价值尺度、存在状态、认同方式、认同类型等方面发生了重大转变。具体来说,消费社会中人的自我认同价值尺度由客观实用尺度转向主观感受尺度;人的自我认同存在状态从立体化转向平面化;人的自我认同方式从对实物的依赖性转向对符号的依赖性;人的自我认同类型从生产型转向消费型。 论文关键词:消费社会,自我认同,转变 在科技提速发展全球化大步前行的当今时代,“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纪元,一场决定性的人文革命把痛苦而应英雄的生产年代与舒适的消费年代划分开来了”[1]消费社会的到来以其浓郁的现代性而对人的生存境遇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近年,堪称消费社会的美国引发了全球经济动荡,为人的生存带来了许多现实困难和诸多难以预料的风险。自我认同的结构张力和组织形式在新的困难和风险环境中受到了解构并产生巨大了

危机。这种危机使自我认同问题成为社会生活中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在每一个地方,我们都遭遇到认同的话语。而且,人们所讨论的不仅仅是认同问题,还涉及到变化问题:新的认同的涌现,旧的认同的复活,现存认同的变迁。”[2]从自我认同危机的发生学角度来看,消费社会的到来对人们思想观念和认同结构的极大冲击,导致人的生存样态发生剧烈变化,对人的认同形成了干涉性认同威胁,使自我认同在价值尺度、存在状态、认同方式、认同类型等方面发生了重大转变。因而,从人学角度来审视和反思消费社会对自我认同的巨大影响,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精神的应有展开,又是我们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经验借鉴。 一、消费社会中人的自我认同价值尺度由客观实用尺度转向主观感受尺度 消费社会以其特有的物的系统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消费文化而区别于生产型社会。与传统社会相比较,消费社会的消费文化使人的自我认同价值标尺发生了漂移。传统社会中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主要以消费对象所具有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对主体需求的满足为价值尺度。由于消费对象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在消费活动中有较明确的客观尺度,因而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建立起的自我人格也具有遵从客观现实的理性分析成分,可以

汉服运动:文化焦虑与认同危机社科文阅读答案

汉服运动:文化焦虑与认同危机社科文阅读答案社科文阅读答案 汉服运动:文化焦虑与认同危机 何同彬 面对悄然兴起的“汉服运动”,我心情异常复杂。这一运动的个体性或小团体性,使得他们的行为在消费时代显得有些尴尬,甚至会引来颇多人的误解。无论如何,它都不可能像超女那样引来广泛的参与,不管是支持还是反对。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文化焦虑,而我们这个时代最大的焦虑则在于对文化存在的忘却和对焦虑的失语。我们既承续了上个世纪自觉的传统断裂形成的文化失序、异域接续的文化混乱,又面临着日益紧张的全球化造成的文化同一。“历史形成的各种文明与文化开始同自己的根源相脱离,它们融合到技术、经济的世界中,融合到一种空洞的理智主义中。”然而,这种趋势几乎是不可抗拒的。全球化首先是资本的全球化,然后,文化舶来品依靠资本的流动和输出广泛传播。资本处于强势的,其文化也会自然处于一种主动的强势地位,以美国为最显著的例子。“肯德基”、“麦当劳”、“可口可乐”……首先是一种资本和商业行为,然后成为一种具体的、渗透性的文化行为。这种文化的殖民化不再倚重于武装侵略,但是其影响却显然更大。 中国面对这样的环境已经有一百多年了,让我们痛心的是,当我们回首这充满动荡和文化嬗变的百年时,传统文化的流失和歧变触目惊心。事实上,和“汉服运动”的动机一样,早在“五四”就有文化保守主义反对全盘西化,有“国剧运动”,有“新格律诗”,进入当代也有新儒家和文化“寻根”,有重倡“读经”,有弘扬“京剧”,但是他们都没能阻挡资本输出带来的文化传播,也有人叫做文化侵略,或者后殖民。满眼望去,“一个民族的全部生活方式,从出生到走进坟墓,从清早到夜晚,甚至在睡梦之中”都被一种区别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多重异质文化所覆盖。令有的“汉服运动”的参与者所忿忿不平的是,我们的国人仍然在麻木地等待着文化的丧失殆尽。然而这就是“索尼”、“本田”、“三星”、“现代”的效应,是不可遏制的“韩流”和“日流”。当资本不处于强势

当今中国教育更应该培养危机感开篇立论2

当今中国教育更应该培养民族危机感开篇立论谢谢主席,尊敬的老师,在场观众,大家晚上好。很高兴由我来开宗明义。 当今中国教育更应该培养民族危机感。主语“教育”,指当今教育,因此教育现状、目的和意义便是辩题基础。宾语“危机感”,辩题核心。但是危机感前面的定语,限制了核心的辩论方向:民族! 首先强调三个概念: 1.民族,我们说中华民族,德意志民族,马克思定义;具有共同语言、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特点、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值得注意的是:文化包含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由定义可知:民族本质和表现形式就是文化,也就是说:讨论民族既在讨论文化! 2.《日知录》卷十三“正始”一条说:有亡国,有亡天下。换言之,民族还在,国家灭亡还可以重建,可民族灭亡了,那就不在了,国家失去内核动力,一盘散沙!中国的发展归根究底是中华民族的发展。 3.危机感和民族危机感,两字之差,含义天壤之别,一个是综合的国家危机感,即忧患意识,一个是民族危机感!国家的各类危机终归是表象,其本质,就是民族危机。这也是辩题精髓所在。 其次我们都有疑问:主语“教育”和定语“民族”联系何在? 两个方面: 一、教育意义: 五千年的文化积淀和传承发展,有了我们中华民族,教育的意义是民族的传承和发展,教育传承没做好,发展更无从谈起。 二、国情和民族:当今国情的很大部分危机和成就是国人的民族劣根性和优越性相互作用的结果。如果我们能传承我们的民族文化,认清我们民族的劣根性和优越性,也就能更好的看清当前现状和潜在隐患。

由国情看清并认知我们的民族,由民族特性出发并指导国家发展,这是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意义,也是教育的目的和意义。 那么大家又有困惑了,危机感才是核心!危机感在哪里 请大家自问一下,教育达到其目的和意义了吗?我们传承了吗?当孔子学院在西方广受流行,今天我们有多少人能背出论语十则。我们都说要向西方学习,可我们连自己都没有学习看清,又该如何认识当前国情现状的本质原因和未来隐藏的隐患。又该如何发展我们的民族,从而发展我们的国家! 可是,我们又有多少人认识到这个问题,这就是危机!我们对文化忽视,其本质也是民族特性造成的,民族的,得不到重视,就是民族危机! 对方辩友今天和我们谈民族自豪感,我们一直都知道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外国人都在学习了,我们也看到了国家这几年发展,对于民族,我们从不缺乏民族自豪感,但是民族文化却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承,这本身就是最大的民族危机。难道不更应该培养民族危机感吗?!答案势在必行! 以上是我方观点和要点,敬请雅正。

勿忘国耻诗歌朗诵稿

纪念一二.九运动《历史不会忘记》 那八十年前的一幕 就像昨天一样历历在目 一个灾难深重的国度 一个危在旦夕的民族 在血雨腥风中呻吟, 在内忧外患中挣扎 而水深火热的形容显得 那么苍白,软弱 瓜分豆剖的煎熬显得 那样简短,轻柔 北平,终于爆发了 积压内心的呼喊 反对华北自治 反对内战,一致对外 穿越时空的怒吼 如炸雷爆响于一二.九 愤怒伸出森林般的手 席卷中国城市的街头 被热血和烈火炽烤的国土 已失去母性的温柔 华北,一个在战乱中被拐走的孩子在绝望地,嘶声竭底地哭泣 妈妈,我不要离开您 这一声呼喊震憾了千千万万 中国人的心 这一声哭泣控诉了国民政府的 种种丑恶罪行 原本应该冲锋陷阵,保疆卫国的战士却在勇猛地残杀自己的兄弟姊妹 原本应该向敌人瞄准射击的枪炮 却在肆无忌端地吞噬自己的父老乡亲这就是八十年前的一幕 这就是一二.九运动的导火索 苦难孕育的中华儿女 战争教育的炎黄子孙 在国难当头,民族危亡的时刻 奔走呼告 不愿丧失家园的人们,起来,起来呼喊出我们内心的风暴 宣传我们抗日救国的主张 不愿做亡国奴的人们,起来,起来把我们的青春敬献给祖国 把我们的生命奉献给母亲 为了驱逐日寇 为了保卫我们神圣的国土 为了捍卫华夏母亲不屈的尊严 我们头可断,血可流 我们身可灭,命可休 在中国,只要有硝烟,就有勇土 在中国,只要有危难,就有脊梁 在中国,只要有青年,就有希冀 今天,我们告别了战争,告别了苦难告别不了的却是 历史上每一个血与火的文字 告别不了的却是 一二.九运动中的每一个英雄 今天,我们以圣洁的诗歌 缅怀那段血与泪写成的历史 发扬一二.九铸成的那种精神 在告别与缅怀之间承前启后继往开来请看我今日威武中国

浅析自我认同及自我认同危机刍议

浅析自我认同及自我认同危机刍议 “ 论文关键词:自我认同自我认同危机现代性 论文摘要:自我认同是一个现代性问题,就是对自我身份的确认,而自我认同危机则是对自我不确定性的过度焦虑。对二者的剖析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意义。 Self—identity(自我认同)一词原意为“相同”或“同一”,最早由弗洛伊德提出。自我认同就是对自我身份的确认,而自我认同危机(cirsisofserf—identity)则是对自我不确定性的过度焦虑。严格来说,自我认同问题的出现及自我认同问题研究是现代社会的产物。 一、自我认同:对自我身份的确认 自我认同就是对自我身份的确认。它蕴涵着反思性和建构性,是主体之间通过社会交往使自身的价值观念重新定位的过程和结果。自我认同又是双向的,既体现自我的主体性、差异性,又体现自我的社会性、归属性。当然,自我认同这一目标只有在个体实践中自觉的、持续不断的“认同”中方可达成。具体地说.这一目标的实现,在横向上,就是要形成“我”、“我们”、“他们”的不同群体,且群体之间能够和谐共处;在纵向上,就是意味着能够将自我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整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确立自己的理想与价值观念。总之.自我认同,就其性质而言,是一种价值感;就其内容而言,是对某种价值主张的认同;就其过程而言,是过去、现在和将来的连续。 埃里克森在弗洛伊德认同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同一性”概念,认为自我同一性(即自我认同)是“一个‘位于’个人的核心之中.同时又是位于他的社会文化核心之中的一个过程”。…自我同一性是个体的同一性和社会的同一性的综合。吉登斯则认为,自我认同“是个体依据个人的经历所反思性地理解到的自我。”自我认同并不是被给定的,而是个体通过内在参照系统在社会中形成与发展的自我与环境的相对和谐状态,是一个动态的、连续的过程。泰勒从最简化的角度表述了自我认同,即自我认同就是“我是谁”的问题,而“如何回答这个问题,意味着一种对我们来说是最为重要的东西的理解”。泰勒指明了自我认同对于个人在安身立命方面的重要性。 马克思虽然没有明确提出自我认同概念或自我认同问题,但他的唯物史观,特别是关于“现实的人”的论述明显蕴涵着科学的自我认同观。他说:“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但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于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并且,“个人——不是自然的产物。而是历史的产物”。如果说自我认同指的是“评价的我”和“行动的我”的同一,那么.作为规范性的“评价的我”并不是先定不变的.而是随着实践及社会关系的发展而改变。因此“人不仅像在意识中那样在精神上使自己二重化,而且能动地现实地使自己二重化.从而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这就是说,各个不同的现实主体,正是在生产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建立起社会关系,即个人通过生产实践活动的社会结合形式以实现自我认同。总之.马克思的自我认同观是指在实践的基础上对作为人的本质特征的自我理解和自我回答。进一步讲,作为个体在社会中确立和认证自身的问题,自我认同在其表现形式、实现途径及产生根源上存在着复杂性

历史认同与民族认同

(一)中国历史的特色(二)历史的功用与历史认同(三)民族的凝聚力与历史认同(四)结语(一)中国历史的特色中国历史的发展具有许多特色,为今日许多号称文明先进的国家所没有。钱穆先生指出:“中国为世界上历史最完备之国家,举其特点有三。一曰悠久。从黄帝传说以来约得四千六百余年,从《古竹书纪年》载夏以来,约得三千七百余年;二者无间断。自周共和行政以下,明白有年可稽,自鲁隐公元年以下,明白有月可详。三者详密。此指史书体裁言。要别有三,一曰编年,二曰纪传,三曰纪事本末,其他不胜备举”[1]钱氏之论,言简意赅,我们还可以做以下的申论。就时间悠久而无间断而言,中国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但在世界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古代的埃及、巴比伦和印度等文明古国,早已成为历史的陈迹[2],中国历史则数千年来,虽有朝代的变革,但前一朝代的历史为后一朝代所继承,所以历史和文化连续一贯,未曾间断。中间虽有少数民族和域外文化的进入,但都与主流文化融和而成为新血轮,近世考古发掘证明,中国历史之悠久,远超过了文献的记载,例如西安半坡和河南裴李岗新石器时代文化,远超过了传说中的黄帝时代。[3]中国历史的另一大特色,便是史学发达,史籍丰富。远在殷商时代,即已有史官的设置,《尚书·多士篇》说:“惟殷人有册有典”,可见当时已保存了丰富的史料。近代甲骨文的出土,证明了文献记载的可信。殷商以后,历代以来除了史官负责记录当代的历史外,史学名家辈出,自西汉伟大史家司马迁首创“纪传体”后,这种体例为班固《汉书》所采用,成为此后专记一个朝代的“断代史”通用体例。其他史书的体裁有编年体、纪事本末体,也有专记典章制度的文化史,历代累积的史籍之多,可谓汗牛充栋,光是一部二十五史,就有令人“不知从何说起”之叹!中国史籍之丰富为今日并世各国所不及。梁启超说:“史学在世界各国中,惟中国为最发达”[4],并非自夸之词。[!--empirenews.page--] 中国古代的史官和历史学家,除了记录历史和著作史书以外,更具有正直的性格与批判的精神,所谓“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5],这是中国历史独具的特色,为世界各国所未有。(二)历史的功用与历史认同历史是否有用,在现代某些人的心目中似乎受到了怀疑,但在中国古代,历史的功用是被肯定的,从文献中可以看出,历史具有“垂训鉴戒”的功用。例如《诗经·大雅·荡篇》云:“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尚书·召诰》云:“我不可不鉴于有夏,亦不可不鉴于有殷”;西汉贾谊说“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6];唐太宗的名言:“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7],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近代学者,则深切了解,历史具有发扬民族精神、培养爱国情操之功用。“若一民族对其以往历史了无所知,此必为无文化之民族,此民族中之份子对其民族必无甚深之爱,必不能为其民族有奋斗而牺牲,此民族终将无争存于世之力量。”“故欲知其国民对国家有深厚之爱情,必先使其国民对国家以往历史有深厚的认识。”这是钱穆先生语重心长之言。[8]除了上述以外,历史显然有保留“集体记忆”(Collective memory)及逻辑思维训练的功用。古今中外学者对于历史的功用,所论甚多,有关这方面的名言名句实不须逐一列举。我们需要注意的应是历史知识的性质,与其他学科有何不同。现代许多人质问学习历史有什么用?系是对历史知识的性质不够了解之故。笔者曾经指出,就中学的历史学科而言,它的性质至少具有以下三项特征[9]:1.历史是民族精神教育的学科。清人龚自珍说:“灭人之国者,必先去其史。[10]”历史学科与民族精神教育的关系,是不须多言的。有关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性,时人论者巳多,但在实施上,我们必须从历史教学中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奋斗的经过、文化上光荣的成就,近代中国的忧患和挫折,以及当今应有的努力。这样,民族精神才能落实,以往中学的历史教学即特别强调这一点。[!--empirenews.page--] 2.历史是文化陶冶的科目。西方学者指出:“人类是文化的动物”。作为一个现代的国民,除了具备世界的眼光和胸怀以外,更要具有中华文化的气质。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而以儒家思想为中心,诸如忠恕仁爱之道、四维八德的精神,都需要透过学习历史加以陶冶,使历史知识内化成人格的特质。3.历史教学具有公民教育

当今中国,更应该培养民族危机感一辩稿

谢谢主席,各位评委观众大家晚上好。 开宗明义,民族危机感是对事情发生前对未发生的事情感到担忧,因此谨慎小心、积极理智的应对可能发生的事情,而我方认为当今中国,更应该培养民族危机感是因为民族危机感更能弥补现实的缺失性,满足现实的紧迫性,以及培养民族危机感能利于我们更好的面对未来的挑战。 在历史发展的漫漫长河中,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缺乏危机意识,必然会滋生不求进取的怡然自得感。就像清朝时期统治者的闭关锁国,相反,重视培养危机意识,则会有无穷的的创造力和生命力,推动历史车轮迅猛向前。正如日本本是一个资源缺乏岛国,其自身条件严重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然而,正是一种潜在的危机感时刻渗透于国民的思想意识之中,才激发了全民族的自强心,焕发出强盛的精神资源,事实证明:日本能在短短时间内,力博世界经济群雄,登上经济强国之位,这一奇迹的创造与他们高度的危机感教育密不可分。 与其相反,我国在几十年的宣传教育中,则侧重于”地大物博“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等优越性的启蒙教育。此种教育固然必要,却显得片面和固步自封,使人易患错觉,误以为生活在没有危机的“保险箱”里。长此以往会产生负作用,导致思想混乱,阻碍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30 年改革开放,中华民族空前昌盛,国防科技连攀顶尖,经济腾飞民富国强。在如此斐然的成就面前,我们应如何面对?古人云:“知耻近乎勇。”这句话告诉我们,越是在国家强盛、民众安康的今天,就越应该“居安思危”,这样,才能在成绩前看到差距和不足,进而产生豪迈的志气和拼搏的勇气。 当今社会,一切都在瞬息万变。如何培养中华民族适应社会的千变万化成了国情教育的重中之重,然而时代的开放性和自由性促使人们自我意识增强,独立意识显著,思想活跃、求知欲强。大众传播媒介又使得人们与外界的接触与日俱增,信息不断扩大,许多现实问题一时解释不了。面对纷繁复杂的现象,人们难免感到困惑和苦恼,国家奉行的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现实以及人们的需要相脱节,暂时做不到的在天天讲,人们渴望听到的与社会现实息息相关的信息却经常被隐藏。这样很容易让人们产生一种不信任心理,从而丧失为祖国效力的原动力。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只有不断平衡内部组织和外部环境。通过教育者展示事物的危机同素,使主体产生危机感觉,创设相应的刺激环境,才能激发动机、鼓励行为,从而成为进取拼搏的内动力。 最后回到今天的辩题,我们不可否认,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危机感都是对民族的深厚感情, 对国家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我方所提倡的便是当今中国面对空前的机遇与挑战,应该冷静下来,思考一下,为什么高度宣扬民族自豪感仍未调动起国民的积极性,是不是应该加强培养国民民族危机感来让人们认清世界、认清自己,从而为国家建设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两组比较:中国与日本 校内思想政治的宣传教育和青少年所接受到的知识 危机-----危机感------危机意识-------责任感 当今宣传教育过于强调民族自豪感------ 学生心理失衡的原因主要有: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其优越性尚未充分显示出来认为社会主义优而不越;战后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得到迅速发展,认为资本主义腐而不朽; 对社会上的不正之风和党政机关的腐败现象学生有怨气、牢骚。文化闭关锁国。中国梦的实现是需要认清现实的 例如在17世纪号称日不落帝国的英国,他们在鼎盛时期霸占了半个世界,然而日渐膨胀的自豪感让他们丧失了理智评估具有危机感的 四辩总结:把失落的文化找出来,其实从古至今,都是强调民族危机感,我们骨子里面都是重视危机感,历代明君,孟子提出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020年小学思政第一课《 勿忘国耻 我辈自强》

2020年小学“思政第一课”《勿忘国耻我辈自强》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每当我们看到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时,我们既感受到祖国的腾飞,也不会忘记曾经屈辱的历史。上周五是9月18日,你们知道吗?89年前的1931年9月18日,是一个令中华儿女悲愤的日子。当晚22时20分,中国沈阳,北大营以北的野地里,日军满铁独立守备队第2大队600余人展开了攻击队形,其任务是在柳条湖铁路发生爆炸后,立刻向北大营发起进攻。就在日军已经磨刀霍霍之时,守卫北大营的东北军第七旅全部兵力超过了8000人,对即将到来的危险似乎毫无察觉。不但没有增加任何防卫措施,而且日常作息制度也毫无改变,依旧沉浸在“和平”的感觉中。随着南满铁路柳条湖段上一声爆炸,日军开始袭击北大营,几个小时后,仅仅付出25人伤亡的代价,日军就轻松攻占了整个北大营。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也是日本侵华战争的开始。从此,中华民族开始了长达14年的浴血奋战,大半个中国被践踏,930多座城市沦陷,四万万同胞流离失所,血与泪的记忆,不能忘,不敢忘!东北抗联领导人杨靖宇率部长期转战东南满大地,威震东北,配合了全国的抗日战争。在日军的疯狂绞杀下,冰天雪地里与敌周旋7年多。

今天网上还有无数的电影,史实照片,视频,记录下了日本侵略者的暴行。 (播放两个反映918事变的视频) 1940年1月,为解决部队给养问题,杨靖宇命部队主力北上,自己带领一支小部队东进。到了最后,他身边仅有7名战士,4名负伤,在零下40度严寒中,顽强作战,誓死不降。2月23日,由于叛徒出卖,杨靖宇被敌军包围,壮烈殉国。杨靖宇牺牲后,敌人残忍地铡下了他的头颅,又剖开了他的腹部,惊骇地发现他胃肠里尽是未能消化的枯草、树皮和棉絮,没有一粒粮食,日寇无不震惊。生当为赤子,死亦立苍松! 在东北的抗日战场上,一位名叫赵一曼的女英雄,她带领群众罢工,建立游击队,多次给日军以沉重打击,以“红枪白马女政委”声名远扬。1935年冬天,赵一曼为掩护战友、不幸被俘。被捕后,赵一曼在中面对敌人的残忍酷刑仍坚贞不屈。1936年8月2日,赵一曼就义当天给儿子写下遗书: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际行动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在河北省保定市易县狼牙山战斗中,英勇抗击日军和伪满洲国军的八路军5位英雄,马宝玉、葛振林、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在战斗中他们临危不惧,英勇阻击,子弹打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