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五节 狄更斯

第五节 狄更斯

第五节 狄更斯
第五节 狄更斯

第五节狄更斯

?一、生平与经历

?二、文学创作

?三、创作风格

?四、代表作品分析

一、生平与经历

?查尔斯·狄更斯(1812-1870)出生于贫苦的小资产阶级家庭,12岁时父亲负债入狱,母亲和他的兄弟姐妹跟父亲同住在监狱内。狄更斯为生活所迫,做过学徒、律师事务所小职员、新闻记者等,广泛熟悉英国社会各方面的生活。

一、生平与经历

二、文学创作

?狄更斯:1837年成名作《匹克威克先生外传》使他走上文学创作道路。其创作分为三个阶段并各具特色(教材p285-291)。

?一生共创作长篇小说13部半(最后一部《艾德温·德鲁德》没有完成),其中多数是近百万言的大部头作品,中篇小说20余部,短篇小说数百篇,特写集一部,长篇游记两部,《儿童英国史》一部,以及大量演说词、书信、散文、杂诗。狄更斯早期的小说,气势宏伟,通俗流畅,幽默泼辣而又充满感伤情调,其中对社会的揭露批判,一般只限于局部的制度和领域。

二、文学创作

?如《奥列佛·特维斯特》、《尼古拉斯·尼克尔贝》、《老古玩店》、《马丁·朱述尔维特》、《圣诞欢歌》等。从《当贝父子》以后,狄更斯的创作更为成熟。狄更斯的重要代表作《大卫·科波菲尔》进一步深入探索人生的奋斗历程,具有自传性,是反映19世纪中叶英国中下层社会的长幅画卷。《荒凉山庄》、《艰难时世》、《小杜丽》是3部政治意识很强的重头作品。

二、文学创作

?狄更斯的后期作品明显地反映出创作主题的不断深化、技艺方面的成熟和多方面的探索。包括《远大前程》、《我们共同的朋友》、《双城记》。《双城记》,笔墨精雅深奥、结构简练完美、悬念重重设置以及对人生哲理和人物潜意识活动方面富有创造性的探索,历来被认为是狄更斯的最佳小说之一。狄更斯以其小说创作篇幅宏大,气势磅礴,内容包罗万象,风格雅俗共赏、丰富多采,生前即已饮誉国内外,是英国19世纪小说繁荣时期最杰出的代表作家,影响遍及欧美以及世界各国。

三、创作风格

?狄更斯小说总的思想艺术特色是:既富于揭露性和批判性,又常塑造虚幻的“正面人物”,制造大团圆结局;既讽刺批判资本主义,又反对暴力革命,期望用情感教育和道德力量调和阶级矛盾;通过塑造歌颂善良人物表现生活理想;常以儿童的眼光来观察现实世界,赋平凡事物以奇异的色彩;情节富有戏剧性;喜用夸张手法塑造形象。(“含笑的泪”)

四、代表作品分析

(一)《艰难时世》

1、《艰难时世》:葛雷梗是资本家、议员和教育家。他秉行功利主义哲学,把女儿嫁给比她大30岁的资本家庞德贝;致使儿子盗窃银行,并嫁祸于工人斯梯芬并导致其死亡。最后受到马戏团小丑女儿感化,悔悟皈依基督教,变成了一个善良的资本家,爱战胜了功利主义。(他口袋里经常装这尺子、天平和乘法表,外貌也是“四四方方”;小说分“播种”、“收割”和“入仓”三部分。)

四、代表作品分析

?庞德贝是银行家、工厂主、商人,为了掩盖其剥削,竭力鼓吹曼彻斯特政治经济学派所宣传的自由竞争,反对工人罢工。为塑造其“光辉形象”,胡诌从小遭母亲遗弃,凭借自己是努力发了财。最后阴谋败露。

四、代表作品分析

(二)《双城记》

小说分“冤狱”、“爱情”、“复仇”三组故事。(具体分析见教材174-175)

?人道主义思想的体现在三组人物身上:

?正面:代尔那(达内)——对人民同情、对露西的爱情、对医生的敬重、对老师的敬重(幼稚、冲动、天真)

?卡尔登(卡顿)——对人民同情、对露西的爱情、对露西一家的敬重(对现实深刻冷静清晰认识)

?家庭教师——对人民同情、对贵族的无奈

?梅尼特医生及女儿——善良、幼稚、软弱

四、代表作品分析

?起义人民则具有双重性,如得伐石太太等:

?遭受贵族迫害,仇恨贵族和封建制度,起义——符合人道主义精神;

?起义胜利后,极端的仇恨意识使她们发起了“处死国王、处死贵族、处死贵族朋友、处死贵族仆人”,甚至“处死一切无辜的人”的疯狂行动。——背离人道主义精神;

?反面:法国贵族——幼稚、无耻、冷酷

四、代表作品分析

?狄更斯的人道主义精神:小人物期盼社会改良的人道主义

?雨果的人道主义精神:天主教与知识分子的人道主义

四、代表作品分析

外国文学经典作品解读——狄更斯:《双城记》

外国文学经典作品解读——狄更斯:《双城 记》 内容梗概 路茜跟随保护人劳雷从英国出发到巴黎去救回她的父亲梅尼特医生。梅尼特被无辜监禁在巴士底狱十八年,出狱后被他过去的仆人、现在的酒店老板得伐石藏了起来。经过长期监禁,梅尼特已变成一个白发苍苍、迷茫迟钝的人。他连自己的名字也遗忘了。路茜的出现让梅尼特恢复了记忆。他们将他带回英国,使他重新恢复了正常的生活。 法国厄弗里蒙地家族的代尔那放弃贵族特权来到英国,不幸被暗探诬陷犯有间谍罪,要判处死刑。代尔那来英国时恰好与路茜同船,路茜出庭作证表明他是无辜的。代尔那的律师也利用他的助手卡尔登与代尔那相貌极其相似的特点说明告发者有认错人的可能,于是代尔那被无罪释放。女儿的爱使梅尼特重新获得幸福。路茜的美丽引起了卡尔登和代尔那的爱慕。卡尔登知道路茜爱着代尔那,他放弃了对路茜的追求,决心要为她的幸福牺牲自己。路茜嫁给了代尔那。正当梅尼特一家过着安宁幸福生活的时候,法国大革命爆发了。 代尔那为了解救领地总管回到法国,被革命政府逮捕,梅尼特带着女儿、孙女到法国营救代尔那。梅尼特过去的遭遇赢得革命者的同情,代尔那获得了释放。但得伐石太太与

代尔那家族有深仇大恨,她要复仇,她以梅尼特在狱中写成的厄弗里蒙地家族的罪恶史为控诉书,重新激起了群众对这个家族的愤怒。这一次连梅尼特也无法为女婿辩护,代尔那被宣判死刑。卡尔登为了路茜一家的幸福,设法以自己换出代尔那。代尔那与梅尼特、路茜及女儿一起逃离巴黎。卡尔登实现了对路茜的诺言:我甘愿为你和你所爱的人们而牺牲。他代替代尔那从容地走上了断头台。 研究综述 中国读者接触狄更斯,始于20世纪初林纾的翻译。但当时,《双城记》并没有被译介。民国时期,陆续有了一些关于《双城记》的评论,这大多散见于狄更斯的传记及一些介绍性的文章里,如莫洛亚著的《狄更斯的生平及其作品》、林海的《狄更斯的写作技巧》、梅林格著的《狄更斯论》、伊瓦雪娃著的《关于狄更斯作品的评价问题》这些文章大都出自30年代中期。这一时期关于《双城记》的评论尚不够集中和深入,主要仅限于翻译和介绍国外的资料,独立的研究还未展开。 《双城记》研究的真正深入、繁荣是到了新中国成立以后。这可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从1949年到1966年。受苏联影响,我国的学术界对于狄更斯十分重视,并在1962年狄更斯诞辰150

狄更斯的小说在艺术上取得很高成就

狄更斯的小说在艺术上取得很高成就.这首先表现在小说中的人物塑造上.狄更斯笔下的人物性格鲜明独特,有明显的特色.具体表现在5个方面:1.人物性格的单层次,2.人物本质的确定化,3.人物形象的基调化,4.人物的明晰性,5.深厚的人性内涵.头两个特点与狄更斯喜欢从道德的角度描写人物有关.人物的性格是复杂的,其中既有道德的因素,又有政治,阶级,经济等方面的因素,呈现出复杂的多层次的状态.但狄更斯侧重描写的,往往是人物的道德层次.由于这一层次过于突出,其他层次相对而言便显得不够重要,从而使人物性格呈现出单层次的特点.另一方面,狄更斯小说人物的道德内容又是分层次的,其核心层次是高尚,诚实,仁爱.狄更斯笔下人物身上其他层次的道德因素可以变化, 都是人物固有的品质.这样从道德的角度看,狄更斯笔下的人物一出场,本质便被确定下来,"终生"不再改变.单层次和确定化造成了狄更斯笔下性格单纯,静止的人物比较多.但是它们也不限制人物性格的复杂与发展.基调化指的是从艺术形象中的某个方面,部分或特征作为中心贯穿整个艺术形象,并使该形象的各个方面都吻合这个中心.比如《艰难时世》中的葛擂硬,他的性格的基本特征就是他的"事实哲学".他只相信事实,只尊重事实,只讲事实,只要求事实.他的言行,外貌,住房以及所生活的集煤镇,都被打上了"事实"的烙印.无数事实堆积起来,形成了葛擂硬这一形象.明晰性是指人物的感性表象能比较好地表现其理性内涵. 狄更斯笔下的人物,其性格虽然有的单纯,有的复杂,但其本质,评价, 价值取向都比较明显,读者比较容易把握,他们的性格比较符合理性与常识,非理性的因素比较少,人物的外部表现与内在本质比较一致.自然,明晰不等于性格没有深度,在明晰的同时也可达到深厚的内涵.狄更斯小说人物具有深厚的人性内涵.这有两层意思,一是说他们有着丰富的人性内容,一是说他们的人性内容有着很厚的深度.狄更斯善于挖掘人物身上隐含的人性因素,并通过它们来反映人性中某些普遍性的倾向和规律性的东西. 在创作方法上,狄更斯是个现实主义者.但他不是像福楼拜那样严格地按照现实生活的本来面貌进行描写,而是侧重描写自己感受到的生活和自己生活中的感受,可以称为感受型的现实主义.感受型现实主义的总的特点是侧重表现作家感受到的生活,同时遵循生活的本来面貌.具体到狄更斯,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侧重生活的奇异一面与遵循生活的本来面貌的有机结合.狄更斯描写现实生活,但他选择的,往往是生活中罕见,特殊,戏剧性的内容,而在描写这些内容时,又是严格遵照生活的本来面貌的.二是主观的生活进程与客观的生活逻辑的有机结合.狄更斯小说中的生活进程,在总体上总是按照作者的主观意图发展的,但在对具体的生活事件的描写中,作者又严格地遵循着现实生活的逻辑.三是重视细节的真实和强调主观的介入的有机结合.狄更斯小说中的细节繁复丰富,真实客观而又具体.为了表达自己的感受,作者又常常通过带着褒贬的描写,直接的议论,抒情等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狄更斯小说的典型结构是多元整一.所谓多元,指的是多个叙事单元.所谓叙事单元,是由一定的人物,事件和背景组成的一个具有内在自足性和内在独立性的故事. 这里的内在自足性指故事本身是完整的,有着组成一个故事所必需的要素.内在独立性是指故事不依附或包含在其他故事之中.所谓整一,是指小说虽然由几个叙事单元组成,但又通过人物,线索,情节等的联系,渗透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狄更斯成熟的长篇小说大都是具有多元整一结构,如《荒凉山庄》,《大卫·科波菲尔》,《双城记》等等. 幽默是狄更斯小说又一个重要特点,狄更斯小说魅力的重要来源之一.这种幽默的内在机制是矛盾.作者善于运用矛盾,显示事物的不协调,不相称,突出事物的荒谬,滑稽,可笑之处,引起读者的回味与思考,同时打破读者的期待视野,使其发生意外的转折,从而产生强烈的喜剧效果.作者还常常运用夸张,把人物和情节场面中隐含的幽默因素放大,突出出来,从而产生强烈的效果.狄更斯小说中的幽默往往包含讽刺,滑稽的因素,形成自己的特色. 在内心描写方面,狄更斯不大直接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他一般不像意识流作家那样,把人物微妙复杂的内心活动直接展示在读者面前.但他善于通过人物的外部表现如表情,行动,语言,以及作者的叙述等等,把人物的内心世界暗示出来.这种方法可以称为内心世界的外化,它所

直属北语19春《外国文学史》作业_4

单选题 1(4分) : 劳伦斯的成名作是()。 A: 《儿子和情人》 B: 《虹》 C: 《恋爱中的女人》 D: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 2(4分) : 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文学的主题是()。 A: 封建文学 B: 教会文学 C: 民间文学 D: 人文主义文学 3(4分) : 贺拉斯最重要的文艺理论著作是()。 A: 《诗学》 B: 《诗艺》 C: 《讽刺诗》 D: 《颂歌集》 4(4分) : 《毛猿》的副标题是“古代和现代生活的八场喜剧”,其主题是()。 A: 表现人丑恶的私欲 B: 对人的价值的思考 C: 人与人的冲突 D: 表现作者无所顾忌的反抗精神 5(4分) : 《基督山伯爵》的作者是()。 A: 司各特 B: 大仲马 C: 小仲马 D: 缪塞 6(4分) : 莫里哀的《可笑的女才子》所表现的是()。 A: 青年人冲破阻力,追求爱情自由的胜利 B: 贵族沙龙咬文嚼字、故作风雅的丑态 C: 贵族勾心斗角 D: 资产阶级的种种丑恶 7(4分) : ()奠定了马尔克斯在拉美文学界的重要地位。 A: 《百年孤独》 B: 《家长的没落》 C: 《周末后的一天》 D: 《枯枝败叶》 8(4分) : ()取材于18世纪俄国的普加乔夫起义,以主人公格利涅夫的遭遇为线索,刻

画了农民起义领袖普加乔夫的性格。 A: 《上尉的女儿》 B: 《叶甫盖尼奥涅金》 C: 《钦差大臣》 D: 《巴马修道院》 9(4分) : 马克.吐温用哪篇小说为“美国的民主”描绘了一幅绝妙的讽刺画。()。A: 《加利维拉县驰名的跳蛙》 B: 《傻子出国旅行记》 C: 《竞选州长》 D: 《汤姆.索亚历险记》 10(4分) : 构成堂.吉诃德性格喜剧性的主要因素是()。 A: 他对社会的冷嘲热讽 B: 他企图恢复过时的骑士精神 C: 他立志铲除人间罪恶却屡遭失败 D: 他为崇高理想而献身的伟大精神 11(4分) : 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是()。 A: 《玛丽.巴顿》 B: 《名利场》 C: 《简.爱》 D: 《呼啸山庄》 12(4分) : 亚里士多德的文艺理论代表作品是()。 A: 《理想国》 B: 《伊安篇》 C: 《诗学》 D: 《诗艺》 13(4分) : 唯物主义美学观“美是生活”出自()。 A: 《文学的幻想》 B: 《艺术的概念》 C: 《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 D: 《黑暗王国的一线光明》 14(4分) : 艾略特创作的成为现代派诗歌的一部里程碑的作品是()。 A: 《荒原》 B: 《空心人》 C: 《三位圣贤的旅程》 D: 《四个四重奏》 15(4分) : ()强调了理性对感情的最终胜利。 A: 《费德尔》

狄更斯简介

狄更斯诞辰200周年,最好的纪念方式或许是回头重看他的作品 狄更斯的生命不长,只有58年,但密度很高——他在生命期限内所作的创造依然热热闹闹地影响着今天的世界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赵菲菲发自北京 2012年2月7日是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诞辰200周年纪念日。人们首先注意到谷歌首页的“涂鸦”(Google Doodle):一幅有瓷器般质感的精致画面,几个形态各异的小人儿——他们出自狄更斯笔下,包括《雾都孤儿》中的奥利弗、《远大前程》中的埃斯特拉和《圣诞颂歌》里的斯克鲁奇。狄更斯还得到另外一项“数字致敬”:英国华威大学决定推出一个移动应用程序,让用户可以阅读狄更斯小说,并通过相关的播客、文章和视频了解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 2月7日那天,伦敦和狄更斯出生地普茨茅斯都举行一系列纪念活动。查尔斯王子前往威斯敏斯特教堂的狄更斯墓献花并发表讲话说,狄更斯“始终是最伟大的英语作家之一,用天才的想像力为社会正义激情战斗”。英国文化协会还组织了长达24小时的全球“朗读马拉松”,从狄更斯作品中截取24段文字,在澳大利亚、伊拉克、中国、巴基斯坦等国接力朗读。 维多利亚时代的披头士 英国媒体对狄更斯的热情溢于言表。罗伯特·道格拉斯·菲尔赫斯特的《成为狄更斯》和克莱尔·托玛琳的《狄更斯的一生》相继出版。关于狄更斯的报道也四面开花。《卫报》的一篇文章说,斯克鲁奇是“我们最喜爱的狄更斯笔下人物”。《每日电讯报》宣布狄更斯是“我们第一个也是最喜爱的文学超级明星”。《每日邮报》则声称狄更斯是爱情骗子,文章题目抓人眼球:《狄更斯的黑暗内心:这位作家如何虐待妻子并引诱比他年轻26岁的女人》。 如此热闹的气氛和狄更斯倒很相宜。狄更斯是不甘寂寞的人。他不仅是作家,也是公众人物。他热爱戏剧,钟情表演,常常为公众朗读作品。他被视为那个时代最出色的餐后演讲者和业余演员。《狄更斯和流行娱乐》一书的作者保罗·施利克把他1842年初次访问美国时的情景与100多年后披头士乐队造访纽约的盛况相比。波士顿大学教授纳塔丽·麦克奈特说他是“史上第一个流行文化名人”。她说,狄更斯在波士顿访问时被尾随,粉丝们想法设法去看他住过的酒店房间,还试图从他的外套上揪下一撮毛来留作纪念。 西方最热闹的节日圣诞节也是狄更斯的“发明”——不是那个宗教节日,而是围绕这个节日的流行文化气氛。19世纪初,圣诞节几乎变得“不值一提”。比如,英国保守党的卡尔顿俱乐部在圣诞节当天还安排工作会议。狄更斯1843年出版的《圣诞颂歌》取得轰动,这本书让人们哭,也让人们笑。小说《名利场》的作者威廉·萨克雷说,《圣诞颂歌》“在整个英国激发了热情好客的精神,让圣诞节点起无数温情的炉火,人们挥洒善意,畅饮美酒,火鸡被宰杀,牛肉被烤制……”因为狄更斯,圣诞节变成了最欢乐团圆的日子。人人都说的Merry Christmas也出自《圣诞颂歌》。 英国记者克里斯托弗·希金斯把狄更斯对“生日庆典”的热爱归结为童心。狄更斯不仅保持了童心,更洋溢着儿童般原始的生命力。他写了14部半小说,创造了900多个人物,同时还设立并主编若干报纸杂志,当记者,写文章,经营戏剧演出,做慈善,致力于社会改革,创办并经营一家风尘女子收容所,跟出版商吵架,出国旅行,参加各种社交活动,让妻子生了10个孩子,搞婚外恋,每天晚上散步数英里以平静“发烧的灵魂”……他的生命不长,只有58年,但密度很高。 四海之内皆兄弟 狄更斯在1858年写给朋友威尔基·柯林斯的信中说:“一切正在发生的事情都毫无疑问地表明,你不能把世界拒之门外;你身处这个世界,属于这个世界,你必须与之交融,充分利用这个世界,也充分利用自己。”所以,狄更斯敞开大门,欢迎所有人,欢迎英雄,也欢迎恶棍,尽管走进门来的大多是存在各种性格弱点、命运多舛但仍然努力活下去的普通人:孤儿皮普,律师卡尔顿,教唆犯费金,教员尼克尔贝,方头方脑的葛雷硬,一毛不拔的斯克鲁

狄更斯作品

狄更斯作品: 《双城记》查尔斯·狄更斯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08 石幼珊译 是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所著的描述法国大革命一部大时代长篇历史小说,“双城”分别指的是巴黎与伦敦。后来被改编拍摄了多个版本的电影。作品写于作者的晚年,构思巧妙,表达了作者深邃的人道主义情怀,对法国大革命中出现的过度杀戮提出了自己的批判。同时,小说也因法国大革命的一些描述备受争议。 《大卫·科波菲尔》查尔斯·狄更斯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06 是英国小说家查尔斯·狄更斯的第八部长篇小说,被称为他“心中最宠爱的孩子”,于一八四九至一八五O年间,分二十个部分逐月发表。全书采用第一人称叙事,融进了作者本人的许多生活经历。小说讲述了主人公大卫自幼年至中年的生活历程,以“我”的出生为源,将朋友的真诚与阴暗、爱情的幼稚与冲动、婚姻的甜美与琐碎、家人的矛盾与和谐汇聚成一条溪流,在命运的河床上缓缓流淌,最终融入宽容壮美的大海。其间夹杂各色人物与机缘。语言诙谐风趣,展示了19世纪中叶英国的广阔画面,反映了狄更斯希望人间充满善良正义的理想。 《匹克威克外传》查尔斯·狄更斯北京燕山出版社2003 张万敏、高山译 是十九世纪英国最重要的作家狄更斯的成名作,1836年出版。是一部流浪汉小说体裁的作品,全书通过匹克威克及其三位朋友外出旅行途中的一系列遭遇,描写了当时英国城乡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该书是狄更斯最为重要、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自出版以来,一直受到各国读者的欢迎,无可争辩地成为世界文学的经典名作。

《雾都孤儿》查尔斯·狄更斯新世纪出版社1998年叶盛柏、吴雪霜译 是英国作家狄更斯于1838年出版的写实小说。以雾都伦敦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孤儿悲惨的身世及遭遇,主人公奥利弗在孤儿院长大,经历学徒生涯,艰苦逃难,误入贼窝,又被迫与狠毒的凶徒为伍,历尽无数辛酸,最后在善良人的帮助下,查明身世并获得了幸福。如同狄更斯的其他小说,本书揭露许多当时的社会问题,如救济院、童工、以及帮派吸收青少年参与犯罪等。本书曾多次改编为电影、电视及舞台剧。世界知名导演罗曼·波兰斯基于2005年也曾将此书拍成电影。 《远大前程》查尔斯·狄更斯译林出版社1996年罗志野译,《远大前程》,又译《孤星血泪》,是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晚年写成的教育小说。故事背景为1812年耶诞节前夕至1840年冬天,主角孤儿皮普(Pip)以自传式手法,叙述从7岁开始的三个人生阶段。此小说贯切了狄更斯文以载道的风格,透过剧中孤儿的跌宕起落,表达他对生命和人性的看法。该小说自1860年12月到1861年8月连载于作者制作的周刊《一年四季》,百年来被多次改编成电影、电视剧及舞台剧。 《艰难时世》查尔斯·狄更斯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07

四年级下册语文讲义-语文能力拓展: 欧洲文学导读 狄更斯 全国通用

狄更斯 狄更斯(1812 - 1870)19 世纪英国批判现实 主义小说家,童年时曾做过童工,其作品中创作的儿童 形象与其童年经历联系紧密。 代表作品有《匹克威克外传》、《雾都孤儿》、 《双城记》、《远大前程》等,注意描写社会底层“小 人物”的生活遭遇,深刻地反映了黑暗复杂的社会现实。 扫荡名士美人之局,专为下等社会写照。 ——林纾 知识链接 上帝的玩笑 狄更斯对童年题材和儿童主人公的热衷超出了任何一位英国作家。从《雾都 孤儿》到《远大前程》,在这25 年的创作中,他倾向于把主人公的童年作为主 要的描写对象,并采用儿童的视角来反映维多利亚时代的社会生活。而这种童年情 结无疑与其本人那交织着美好与梦魇的童年有很大关系。 狄更斯原本生活在中产阶级家庭,父亲是个海军职员,待遇优厚,常带着他 泛舟河上,漫步乡间,去皇家剧院看莎士比亚的《理查二世》和《麦克白》等著名 戏剧演出。然而,这美好的童年却因其父亲的挥霍无度而过早结束,在他十二岁那年,上帝和他开了个小玩笑——父亲因负债被捕入狱,家庭经济立即陷入瘫痪。作 为长子的狄更斯被迫到一家皮鞋厂当童工,沉重的体力劳动,特别是老板把他当 “模特”,让他在路人的围观下待在橱窗里表演制鞋的过程,使得他幼小的心灵遭受重创。不过,上帝毕竟只是跟他开个玩笑,六个月后,其父亲意外继承了一笔丰厚的 遗产,还清债务后出狱,不久又升职加薪,狄更斯重新回到了学校。只是今时不同往日,经历过童工生涯的狄更斯对社会人生的理解日趋成熟,他体会到社会底层民众生活的艰辛,对不幸儿童的深切同情与鼓励他们摆脱贫困的决心成为他日后创作的源泉。

尽管上帝的这个玩笑令狄更斯饱尝了生活的辛酸,但同时也为他最终成为批判现实主义的一代文豪提供了沃土。 作品欣赏 《雾都孤儿》是狄更斯于1838 年出版的写实小说,以雾都伦敦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孤儿悲惨的身世遭遇——主人公奥立弗从小在济贫院①过着食不果腹的生活,9 岁时又被送往棺材铺当学徒,最终因为不能忍受老板的折磨而独自逃往伦敦,却误入贼窝,历尽无数辛酸,最后在善良人的帮助下,查明身世并获得了幸福。作者在创作上爱憎分明,充分地体现了其形象生动的故事特点。狄更斯笔下的人物富有鲜明的个性,整个作品有着强烈的感染力。如同狄更斯的其他小说,本书揭露许多当时的社会问题,如救济院、童工、以及帮派吸收青少年参与犯罪等。节选部分即为奥立弗在济贫院生活的情节。! 雾都孤儿(节选) 孩子们进食的场所是一间宽敞的大厅,一口钢锅放在大厅一侧,开饭的时候,大师傅在锅边舀.粥.,他为此还特意系上了围裙,并有一两个女人替他打杂。按照这样一种过节一般的布臵,每个孩子分得一汤碗粥,绝不多给——遇上普天同庆 的好日子,增发二又四分之一盎司面包。粥碗从来用不着洗,孩子们非用汤匙把 碗刮得重又明光铮亮了才住手。进行这一道工序的时候(这绝对花不了多少时间, 汤匙险些就有碗那般大了),他们坐在那儿,眼巴巴地瞅着铜锅,恨不得把垫锅的砖也给吞下去,与此同时,他们下死劲地吸着手指头,决不放过可能掉落下来的汁水粥粒。男孩子大都有一副呱呱叫的好胃口。三个月以来,奥立弗和同伴们一起忍受着慢性饥饿的煎熬。到后来实在饿得顶不住了,都快发疯了,有一名男童个子长得比年龄大,又向来没有经历过这种事情(他父亲开过一家小饭铺),阴沉着脸向同伴们暗示,除非每天额外多给他一碗粥,否则难保哪天晚上他不会把睡在他身边的那个孩子吃掉,而那又偏巧是个年幼可欺的小不点。他说话的时候眼睛里闪动着一副野性的饥饿目光,孩子们没有不相信的。大家开了一个会,

小学语文四年级阅读讲义一写人类文章阅读含答案含解析

四年级阅读训练 专题一 写人类文章阅读 阅读方法指南 写人文章,就是以人物描写为主的文章,人物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群体。写人的文章着眼于写人物的言行举止、心理活动等,人物是主要描写对象,事是为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思想品质服务的。我们应先了解文章写的是付么,认真分析人物,然后弄请作者为什么写这篇文章。在阅读写人文章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平心静气审题,切忌粗心。在审题的时候,要认真看清每一个字、词、句,甚至每一个标点符号;要看清题目的要求,分析问题的提问要点,否则容易错误理解题目的要求,例如,要求给加点的字注音,有的同学却给加点的字注解释。 二、细心研读语段,整体感知文章内容。通常阅读一篇文章,第一遍需要速读,最好先扫文章从买到尾速读一通,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理解,我们可以运用就是最先读文章后读题目,然后再读文章寻找正确答案;也可以“倒读法”,就是先读题目后读文章,最后寻找答案。 三、巧妙借助文中“原话”,确定解题区间。有些题目要求用原文来回答,我们就可以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来回答问题。如果题目中指定要用自己的话来回答,我们他可以将文中的原话加以变化,变换一种说法来答题。 典型例题讲解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郑板桥 郑板桥是清朝的一位书画家。小时候,他聪明好学,但家里很穷,夜里读书没钱买灯油,他经常到附近一个古庙里,借着佛灯读书。后来他中了进士,当了县令。 郑板桥一生最杰出的成就,是在诗书画方面独树一帜,号称“诗书画三绝”。他的诗

大都来自现实,来自生活,言之有物,读起来妙趣横生。 他写的字大大小小,歪歪斜斜,如乱石铺路,但是给人以一种特殊的美感,自成一家,这就是他的“板桥体”,如今还有不少人在模仿他的书法呢! 郑板桥的画也闻名于世。他特别喜欢画兰、竹、石。他认为兰花四时不谢,竹子百年长青,石头万古不移,是值得歌颂的。 郑板桥在潍县当县令时,因那里闹灾荒,他私自开仓救济老百姓而被罢官。从此,他回到家乡以卖画为生。可他有个怪脾气,一些财主、官吏依仗财势叫他画画,他却偏不画。 郑板桥卖字画所得的钱,大多数给了穷人。他身背一个长口袋,卖画得到的银子放在里面,一路散发给穷苦百姓,走到家时银子也散发完了。 郑板桥活到七十三岁。他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财富,永远值得我们怀念。 1.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妙趣横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闻名于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诗句)洋溢着美妙的意趣。 在全世界都有名。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的能力。联系上文“他的诗大都来自现实,来自生活,言之有物”,可推知“妙趣横生”的意思。根据“也”字,再结合上文“如今还有不少人在模仿他的书法呢”可知“闻名于世”的意思。 2.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1)郑板桥一生杰出的成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郑板桥特别喜欢兰、竹、石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板桥体”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在诗书画方面独树一帜,号称“诗书画三绝” (2)因为兰花四时不谢,竹子百年长青,石头万古不移,是值得歌颂的。 (3)字大大小小,歪歪斜斜,如乱石铺路,但是给人以一种特殊的美感,自成一家【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把握情况,可从文中找到关键句子,获取信息。第(1)题可从文中第2自然段第一句获取信息。第(2) 题可从文中第4自然段最后一句获取信息。第(3)题可从文中第3自然段中获取信息。 3.简要概括郑板桥心系穷苦百姓的两件事。 第一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外国文学史之狄更斯

外国文学史之狄更斯 一、狄更斯三个时期的主要作品及创作特点: 1、第一时期:狄更斯接连发表了《匹克威克外传》《奥立佛·退斯特》《老古玩店》等5部长篇小说。《匹克威克外传》是狄更斯的成名作。小说以退休商人匹克威克先生以及其它的几个朋友的游踪为线索展开情节,反映了当时英国广泛的社会生活。 2、第二时期:狄更斯创作了《马丁·瞿述维》《董贝父子》《大卫·科波菲尔》《荒凉山庄》《艰难时世》《小杜丽》等6部长篇小说,以及短篇小说《圣诞故事集》、特写集《访美札记》等。《大卫·科波菲尔》是狄更斯自己最喜欢的作品,带有一定的自传性质。 3、第三时期:狄更斯创作了《双城记》《远大前程》《我们共同的朋友》《艾德温·德鲁德的秘密》等4部长篇小说。 二、狄更斯人道主义思想的主要特点: 狄更斯小说的思想内容是丰富而复杂的,但有一条红线贯穿其中,那就是人道主义。作者从人道主义出发,批判了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资本主义社会,提倡与弘扬宽恕、博爱之类的伦理道德,并对人性作了广泛而深入的探索。人性是狄更斯人道主义思想的基础与出发点,宽恕、爱、和解等道德信条是狄更斯人道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而社会批判则是狄更斯从人道主义出发对社会进行观察和评价的结果。 三、《双城记》的主要人物形象: 1、梅尼特医生是小说的主要人物,人道主义的典型。青年时期的梅尼特医生正直高尚,他亲眼目睹了厄弗里蒙地侯爵兄弟虐杀农民的惨案,为了求得良心的安宁,写信向朝廷告发,反而被侯爵兄弟关进巴士底狱。长期的监禁使他丧失了理智。出狱后,在女儿的照料下,医生恢复了理智,精神也产生了升华。他明知达尔那是厄弗里蒙地家族的后代,可是为了女儿的幸福,扔同意了他们的婚事。因为他有了新的信仰,要为爱、为别人的幸福而活着。法国大革命中,他一面营救女婿,一面一视同仁地位监狱中所有的人看病,包括囚犯和看守。这时,他已成为仁爱和宽恕的化身。 2、卡尔登是小说的另一个重要人物。他聪明有才气,然而不善专营,缺乏在当时社会必不可少的“精明”,因而默默无闻。卡尔登有美好的情感,但社会注重的是金钱和成功。卡尔登厌恶这个社会,然而无法逃避它,更无法改变它,他只好借酒消愁,自暴自弃,放荡不羁,玩世不恭。出于“大爱无私”的崇高境界,他主动退出了情场的角逐,并发誓为了露茜一家的幸福不惜牺牲。最后,他替代尔那上了断头台,把利他主义发展到了顶峰,放射出基督般的光辉。 3、厄弗里蒙地侯爵是反动贵族的典型。他视下层人民为草芥,作恶毫无顾忌。为了满足自己的淫欲,害死了农妇一家5口人。他压死平民的孩子,却反而责怪孩子的父母没把孩子管好,惊吓了他的马。他顽固坚持贵族特权,愿意为此付出生命。为了防止侄儿代尔那做出有损家族利益的事,他甚至想把侄儿投入监狱。只是因为这时他已失宠,计划才未能实现。最后死于革命党人之手。 4、得伐石太太是革命群众的代表。她就是被侯爵兄弟孽杀的农妇的小妹妹,由于这样的出身,他与贵族阶级有着不共戴天的仇恨。革命前,她一面与丈夫经营小酒馆,一面积极参加革命活动,革命爆发时,她积极参与了攻打巴士底狱的战斗。革命胜利后,她积极投入了巩固胜利果实的斗争,同时执著地向厄弗里蒙地家族的后代代尔那及其家人复仇。她不仅要杀死早已放弃贵族特权的代尔那,而且要杀死他的妻子和女儿,甚至连坐过巴士底狱的梅尼特也不愿被放过,最后被自己的手枪打死。这表明,作者同情她的遭遇,赋予她坚定、冷峻的性格,但从人道主义思想出发,否定了作为革命者的得伐石太太,因为她那残忍的复仇大大超过了必要的程度。 四、《双城记》的思想内容:

查尔斯狄更斯

查尔斯·狄更斯 一、人物简介 代表作品:《雾都孤儿》、《大卫·科波菲尔》、《双城记》 人物生平:狄更斯1812年出生于英国,是海军职员约翰·狄更斯和伊丽莎白·巴洛所生的第二个孩子。狄更斯5岁时全家就迁居占松,10岁时又搬到康登镇(今属伦敦)。狄更斯早年家境小康,小时候曾经在一所私立学校接受过一段时间的教育,但是父母经常大宴宾客,金钱上没有节制,12岁时,狄更斯的父亲就因债务问题而入狱,一家人随著父亲迁至牢房居住,狄更斯也因此被送到伦敦一家鞋油场当学徒,每天工作10个小时。或许是由于这段经历,备尝艰辛、屈辱,看尽人情冷暖,使得狄更斯的作品更关注底层社会劳动人民的生活状态。小说《大卫·科波菲尔》中,就是描写了自己这一段遭遇。 不过由于父亲继承了一笔遗产而令家庭经济状况有所好转,狄更斯也才有机会重新回到学校。15岁时他从威灵顿学院毕业,随后进入一家律师行工作,后来又转入报馆,20岁时成为一名新闻记者。狄更斯并没有接受很多的正规教育,基本上是靠自学。 狄更斯后来成为一名国会记者,专门采访英国下议院的政策辩论,也时常环游英伦采访各种选举活动。他开始在各刊物上发表文章,并最终收集成《博兹札记》出版,这是他的第一部散文集。但真正使他成名的是1836年出版的《匹克威克外传》),全书透过匹克威克与三位朋友外出旅行途中的一连串遭遇,描写了当时英国城乡的社会问题,一开始这本书并没有引起太多的焦点,第一年只销售500册,到了1837年春天,《匹克威克外传》成为英国社会争相讨论的话题,社会上出现了“匹克威克热”,英国城市的街头出现各种各样与匹克威克有关的商品,最后此书成为世界文学的经典名作。 狄更斯一生刻苦勤勉,繁重的劳动和对改革现实的失望,严重损害了他的健康。1870年6月9日狄更斯因脑溢血与世长辞,临终时他的第一部侦探小说《艾德温·德鲁德之谜》也未能完成。他去世后被安葬在西敏寺的诗人角,他的墓碑上写道:“他是贫穷、受苦与被压迫人民的同情者;他的去世令世界失去了一位伟大的英国作家。” 人物评价:弗朗茨·梅林指出狄更斯“对社会生活一切最重大的问题的…集中注意?”,强调狄更斯“那颗诗人的心……永远和穷苦不幸的人在一起。” 二、艺术风格 随着维多利亚时期社会的发展,贵族的伦理道德观念不可避免地受到中产阶级文化的冲击,中产阶级的伦理道德观念逐渐而广泛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这种伦理道德的发展性反映在文化中就是维多利亚时期文化的发展,从而使原有的一元文化价值观被打破。 因而可以说,狄更斯在小说中不仅仅是在批判那个社会阶级不平等,而且是在评述那个社会的文化,特别是道德观念。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那个社会何去何从的关注与思考,也体现了他对人类生命本体的深层思索。

翻译第四章(1)

第四章(1)翻译理论常识简介 4.1我国翻译史一瞥: A history of about 2000 years:[the Zhou Dynasty(周朝)-→ the Eastern Han Dynasty(东汉)-→ the Later-Qin Dynasty (符秦)-→the Sui and Tang Dynasties(隋唐)-→ Ming and Qing Dynasties(明清)-→ the May Fourth Movement(五四)-→after the year of 1949(解放后)。 我国传统译学产生于六朝至宋代的佛经翻译,发展于明、清之际的科技、宗教翻译,成就于五四运动,并一直延续至今,历经2000余年,翻译成果丰厚,名家辈出,有古代佛经(Buddhist Scripture)翻译的安清(东汉)、支娄迦谶(东汉)、鸠摩罗什(符秦)、释道安(东晋)、玄奘(唐)等翻译大师,还有近代文学、社科翻译的徐光启(明)、林纾(清)、严复(清)等,一直到现代的鲁迅、瞿秋白以及当代傅雷、钱钟书等等,其翻译史大致可划分为五个时期,即从东汉至唐宋的佛经翻译、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鸦片战争后到五四运动或清末民国初期的西学翻译、五四至新中国建立的新文学翻译,以及建国后到改革开放以来翻译理论研究与实践大发展这样五个时期。 但译论主流上基本上按“案本——求信——神似——化境”这一线索展开,特别是上世纪“五四”以后到七、八十年代,基本都是围绕“直译”与“意译”这一问题展开的讨论,形成了以鲁迅、矛盾为代表的直译派和周煦良、王佐良、许渊冲等人为代表的意译派,以及

1)安清(东汉):西域安息国人(今伊朗) ,翻译30部49卷佛经,为我国古代最早的佛经翻译家之一所译经文质朴不俗,被誉为我国翻译直译派鼻祖,无译论。 2)鸠摩罗什(符秦) ,我国著名佛经翻译家,他组织门徒译经,共译出35部294卷。他的译文准确流畅优美生动,在僧俗间广泛流传,如《妙法莲华经》、《金刚经》等等,对后来的文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中国佛教史上,鸠摩罗什、真谛、玄奘、不空合称四大译师。 3)释道安(东晋) :从事佛经翻译活动,提出了著名的“五失本,三不易”的翻译理论,五失本即译文失真,具体是指中文和梵文,句式顺序颠倒,译文须调整;梵文质朴,为传播考虑,译文须文雅;梵文啰嗦,不断以散文、韵文重复相同意思,译文须删除。三不易指翻译艰难,具体是:既要求真,又要合俗;佛学深奥,不易领会;去古久远,无从考证。他主张直译,力求存真。 4)玄奘(唐):唐代高僧,我国佛经翻译巨匠,西行印度求学研究佛经,往返17年,行程5万里,历尽艰辛,成为我国古代历史传奇人物。他载誉回国,携带梵文经典650余部,数量之多、品类之富,空前未有。一生主持翻译经论75部,1335卷,还将我国《老子》、《大乘起信论》等经典译成梵文,传入印度,被誉为“有史以来翻译家中第一人”。 同时,他还提出了“既须求真、又须喻俗”的翻译思想和“五不翻”的论述。所谓“不翻”,就是用“音译”,即神秘语、多义词、中国没有的物名、久已通行的音译、宣传佛教需要的场合这五种情况“不翻”。例如,“般若”一词显得庄重,译为“智慧”就显得浅显了,强调翻译既需要忠实准确,也需要通俗易懂。 5)徐光启(明):虽身居高官,却不忘忧国忧民。治学上重视经世致用之学,反对于国于民毫无使用价值的理性之学,对农业、水利、测量、历算等科学领域悉心钻研,并参与译述西学书籍,如《几何原本》、《测量法义》、《泰西水法》等,为首开中国科技翻译重要译家之一。 6) 林纾(清):林纾是一位不懂外文的翻译家,林纾与魏易、王庆骥等人通过口译,翻译一百六十多部小说,其中六十多部是世界文学名著,有英、法、美、德、俄、希腊等十多国家的作家,如小仲马、莎士比亚、塞万提斯、托尔斯泰、狄更斯、司各得、易卜生、伊索、笛福、雨果、哈葛德(Haggard)等。 《巴黎茶花女遗事》:一日,友人王子仁突然提出要与他合译一部书,林纾不懂外语,以为王子仁在和他开玩笑,便一笑了之。王子仁却认真地说:你不必过虑,我把西文原文用中国话说出来,你只要录下来润色即可。林纾便答应了。王子仁向林纾讲述了小仲马的《茶花女》的故事。这部令人肝肠寸断的故事正合刚遭丧偶之灾的林纾之意,于是两人开始合译此书。王子仁手拿法文原版《茶花女》,从容口述大意,林纾以文言笔之于纸,速度惊人,且脱手成稿。“耳受而手追之,声已笔止,日区四小时,得文六千言。”(郭沫若盛赞为“运笔如风落霓转”),译着译着,林纾和王子仁不知不觉地融入书中,“译到缠绵凄恻处,情不自禁,两人恒相对哭。”一部文字优美的译作就这样诞生了。 1899年正月,《巴黎茶花女遗事》初刊本在福州发行,士人争相阅读,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新视野第四册第二课

Unit 2 Section A Charlie Chaplin 1. Pre-reading Activities 1. 1 Background information Charles Spencer Chaplin Charles Spencer Chaplin was born on 16th April 1889 in Walworth, London, and lived a Dickensian childhood, shared with his brother, Sydney, that included extreme poverty, workhouses and seeing his mother’s mental decline put her into an institution. Both his parents, though separated when he was very young, were music hall artists, his father quite famously so. But it was his mother that Charlie idolised and was inspired by during his visit of the backstage while she performed, to take up such a career for himself. Charles Dickens Charles Dickens, 1812—1870, an English novelist, considered by many to be the greatest one of all. His many famous books describe life in Victorian England and show how hard it was, especially for the poor and for the children. They include The Pickwick Papers, Oliver Twist, A Christmas Carol, David Copperfield, Great Expectations and A Tale of Two Cities. Hollywood Hollywood is an area of Los Angeles which is known as the center of the American film industry. In terms of geography, Hollywood refers to an area consisting of the City of West Hollywood and its vicinity that form part of the Greater Los Angeles metropolitan area. It is generally thought that everyone living in Hollywood is extremely rich, famous, and concerned with appearances but in fact many parts of Hollywood today are poor, dirty and badly cared for. Mack Sennett Mack Sennett: (1880—1960) U.S. film producer, born in Richmond, Quebec. He worked in the theatre as a comic in burlesque companies, and from 1908 in silent films. He later formed his own company and hundreds of shorts, establishing a whole generation of players and a tradition of knockabout slapstick under the name of Keystone Komics (1912), and later the Sennett Bathing Beauties (1920). He received a Special Academy Award in 1937. 1. 2 Topic-related video Directions: Watch a video performed by Charles Chaplin. 1. 3 Topic-related discussion

狄更斯简介

查尔斯·狄更斯[1812-1870]是英国维利亚时代著名的作家,其一生创作了10余部长篇小说及许多中短篇小说,马克思曾把他与萨克雷,夏洛蒂,勃朗特·兽斯凯尔夫人等人一起称为“现代英国的一批杰出的小说家”并称他是“时代的旗帜”。而《双城记》则是他为数众的小说中,仅有的两部历史小说中的一部,(另一部是《巴纳比·拉奇》)。它完成于1859年,是一部以法国大革命为写作背景的作品。当时的英国处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的时期。海外的殖民扩张,殖民掠夺使英国资产阶级暴富并积累了大量的资本。在英国国内,随着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工人阶级不断成熟壮大,资产阶级对劳动人民的压日益加剧,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的矛盾日益加深。英国的工人阶级为了争取政治权利早在19世纪30、40年代就掀起了轰轰烈烈的“英国宪章运动”这次被列宁称为“世界上第一次广泛的、真正群众性政治性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虽然失败了,却让狄更斯敏锐地感觉到19世纪50年代的英国人民与18世纪末的法国人民处境非常相似,上层贵族骄奢无度,下层劳动群众饥寒交迫,为此他决定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映射当时英国社会现状,提醒警示英国统治者,以期待实现狄更斯本人人道主义以仁爱精神调和社会矛盾,化解阶级仇恨,反对暴力(既包括统治者对劳动人民的暴力统治,也包括劳动人民对统治者压迫的暴力反抗)的精神理想。 因为狄更斯将故事发生的地点定位于英国伦敦和法国巴黎,小说故此得名《双城记》。全书共分三部,分别是《复活》、《金线》、和《暴风雨的踪迹》。以一名法国名为梅尼特的医生在1757-1789年

间遭受的一段无端迫害及下层劳动人民得法利夫人一家的悲惨生活遭遇为两条主线。在小说中作者狄更斯着重墨描写了几个人生经历、个性迵然不同的典型人物,并通过故事的情节发展,(在对人物的中明显地表达了作者遭遇及个性部析中的人道主义主张)。对其中符合其本人人道主义理想的人物进行了充分的赞美,对与其人道主义理想背道而驰的人则进行了无情的揭露与批判。并以此为基础,以近乎宿命的形式安排了小说中主人公的生命结局。 一、梅尼特医生是人道、正直、大善、至爱、充满牺牲精神的化身。 作品中的主人公梅尼特医生本来过着极其简单而真实的生活。他家庭生活幸福美满,年轻有为。然而他的不幸却仅源于一次受厄弗里蒙侯爵家之邀的出诊。候爵厄弗里蒙请梅尼特医生为他们家的女奴姐弟看病。身受重伤,奄奄一息的弟弟,一个年仅17岁的男孩却使尽全身气力,挣扎着对梅尼特医生控诉了如下一段话,“这些有钱的贵族对我们很残忍”原来候爵的弟弟看上了候爵家的一年轻漂亮女奴想霸为已有,却遭到了女奴及其丈夫的强烈反对,因此候爵强迫女奴丈夫白天拉车,晚上守田干活至死。女奴被候爵弟弟抢走,导致精神失常。女奴的弟弟想要为姐姐报仇,却又被候爵刺成重伤。作品中的女奴虽然精神崩溃却用她自己的方式“她始终不曾减弱尖厉的叫喊声,也不曾说错言语的顺序和音节。总是“我的丈夫,我的父亲,我的兄弟!这样尖叫。”这种凄厉的尖叫竟持续了26个小时。甚至使候爵本人都感觉到一种莫名的恐惧。而被厄弗里蒙候爵刺伤的弟弟则在临终前满腔愤

《新英汉翻译教程》第四章课后答案

How to explain that I was not a proud owner seeking admiration for his vehicle, but a tourist who had broken down 如何解释,我不是一个骄傲的主人寻求佩服他的汽车,但游客坏了吗 Special equipment assures that the computers will not be disturbed by power interruptions that last less than two hours. 特种设备确保计算机就不会被打断,力量持续不到两个小时。 It is actually very, very old and was not always as beautiful as it is now. It is not certain how the Earth began. Probably it began as a huge globe of gas and dust. The globe became smaller and denser. Today the outer layer or crust is cool and hard, 它实际上是非常非常老的,并不总是像现在这样美丽。这都是不确定的地球就开始了。可能起源于一个由气体和尘埃组成的庞大球体。地球变得更小且致密。今天的外层或地壳是凉爽且硬, It was not anger, nor surprise, nor disapproval, not horror, nor any of the other emotions that she had been prepared for. 那表情不是生气,不是惊讶,不是不满,不是嫌恶,也不是她原先准备应付的任务一种感情。 Modern geology has for its aim the deciphering of the whole evolution of the earth from the time of the earlier records that can be recognized in the rocks to the present day. 当代地质解释为其目标的整体演化的地球早期的时间记录,可以识别岩石到当代。 1. Promotions are wonderful but they must be deserved. And we deserve it, only if we serve the people. 【译文】提升是件好事。但必须是那些值得提升的人。而我们只有为人民服务才算得上值得。 2. It looks like it will be a mild, but rainy weekend. 【译文】看来天气温和,但周末有雨。 3. It emerged casually and as a byproduct of our conversation. 【译文】它偶然地冒了出来,就像我们谈话的副产品。 4. His air of self-assurance and somewhat lordly bearing would have frightened me, had it not been for his warm and hearty handshake. 【译文】他那自信的神气和略为高傲的派头就要使我害怕了,不过他和我握手的时候是那样热情,那样真挚。 5. Without his knowledge, the matchmakers were at work.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