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教学目标中的行为动词解析

教学目标中的行为动词解析

教学目标中的行为动词解析
教学目标中的行为动词解析

教学目标中的行为动词解析

教学目标的表述一般用含有“行为、条件、标准”这三个要素的陈述句,但表述教学目标最困难的是对行为动词的选用,一般说不同的目标所使用的行为动词也会不同。

(一)知识目标

知识包括概念、原理、规律、方法、过程、科学事实等。目标分为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

(1)“了解”:用于直观的事物,是对具体的科学事实、方法、过程、概念、原理、规律的认识和记忆。行为动词如:说出、写出、背诵、辨认、识别、认识、知道等。例如:

写出原子序数1到20号元素的元素符号和名称。

找出文章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

识别单向阀与普通节流阀的图形符号。

知道《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

(2)“理解”:用于抽象事物,是对抽象的概念、原理、规律等的理性认识。行为动词如:解释、描述、说明、整理、比较等。例如:

解释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说明三视图之间的投影及尺寸关系。

区分所给材料中的抢劫、抢夺、盗窃犯罪。

描述夹紧三要素:夹紧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对零件的影响。

(3)“掌握”:指能理解学习材料的内涵和意义,能应用所学知识进行合理的转换或推断。转换指用与原先表达方式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推断指估计将来的趋势(预期的后果)。行为动词如:设计、撰写、评价、计划、总结、证明、说明、判断等。例如:

把基本视图改画成半剖视图。(转换)

根据电动机正反转线路原理图绘制出安装接线图。(转换)

用框架图或图表等其他方式总结本单元知识结构。(转换)

说明地球变暖对人类生活地影响。(推断)

分析判断实验可能产生的误差。(推断)

(二)能力目标

“能力是指顺利完成某一活动所必需的主观条件”,“能力必须以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为基础,在相应的活动中培养和发展”。因此,表述的能力目标中一定要包括某项学习活动以及所必须的知识和技能。

行为动词如:完成、模仿、操作、熟练操作、初步学会、学会、应用、灵活应用、测量、计算等。例如:

根据实验讲义,能独立完成实验操作。(培养记忆、思维能力)

根据课文,设计小品并表演。(培养想象、创造能力)

模仿教师,做出鱼跃前滚翻的动作。(培养观察、模仿能力)

能熟练地做出运球、上篮、投球的连续动作。(培养思维、创造能力)

根据任意物质的分子式,能计算某元素的百分含量。(培养思维能力)

运用石灰石中氧化钙的测定原理,设计实验过程。(培养思维、想象、创造能力)

根据定距环的零件图和实际生产条件制定装夹方案。(培养思维、创造能力)

(三)德育目标

德育目标涵盖广泛,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由于德育目标是无形的抽象目标,一般不易“明确、具体、可测”,要用“体验性”语言来描述,因此,其行为动词也相应的要使用“体验性”的动词。体验性动词分为三个不同的水平层次:(1)经历:体验、感受、尝试、参与等;(2)反应:认同、体会、关注、遵守、赞赏等;(3)领悟:初步形成、养成、树立、保持、发展、增强等。例如:参与小组合作学习,树立团结协作意识。

体会安全的重要,初步养成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

工具摆放整齐,初步形成规范意识。

在参与讨论的过程中,体验合作学习的愉悦。

亲历倒闸操作的全过程,感受制度的严格,初步形成规范的安全操作意识。

感受实际操作的乐趣,发展职业兴趣。

遵守操作规程,增强规范意识。

表述教学目标时应注意的问题:

(一)行为主体一定是学生

诸如“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和材料总结整理能力”、“向学生展示数学的魅力所在”、“使60%以上的学生能初步掌握排球正面双手垫球的技术”、“训练学生简洁流畅的口头表达能力”等,由于主体不是学生而是教师,这样的表述实际上是教师的教学目的,而不是教学目标。因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教学目标的陈述句中不能出现诸如“培养学生…”、“训练学生…”、“使60%的学生达到…”等词句。

(二)行为动词一定要准确、明确、可测

所谓行为动词准确是指行为动词要与教学内容相匹配。如对具体的事实只需要了解,针对《再别康桥》作者的目标,可以制定为“了解(或知道)《再别康桥》的作者”,即要求记住《再别康桥》的作者是徐志摩,而不能制定成“掌握《再别康桥》的作者”,再如对英文单词、元素符号或名称、某矿物中的主要化学成分等具体的事实只需要记住,没有理解或掌握的意义,属于知识目标中的“了解”水平。如“掌握车刀切削部分的名称”、“掌握石灰石中的主要化学成分”等都是行为动词不准确的目标。

所谓行为动词明确、可测,是指这一动词所对应的行为或动作是可观察、可测量的的。像“学习”、“了解”、“理解”、“掌握”等抽象动词,由于每个人的理解不同,教学要求不同,自然教学效果不同,将会给教学带来随意性,给评价带来困难,应尽量避免使用。如“学习照明电压、灯具的选用”、“理解元素周期表”等都是不可测目标。

(三)教学内容一定要具体

所谓教学内容要具体,就是要表述出教学中的具体的知识点和能力点。如某教师的课题是《安装开关、插座》,能力目标为“能够正确安装开关、插座”,这样的表述中缺少对具体的知识和技能的要求。正确安装开关插座的前提是什么?如何才能保证正确安装开关插座?先把这些具体的知识点、技能点找出来,再用适当的行为动词组成陈述句,这才是具体的教学目标。当教学内容过于宽泛时,如“进一步提高计算机操作能力”、“掌握更多的成语”等,到底“提高”多少?掌握的“更多”是多少?都没有标准,这样就有可能会导致教学的随意性,给评价带来困难。

(四)目标要有层次,大多数学生能够达到。

制定目标时,最好先确定出知识点和技能点,再根据学生的情况分出目标层次,一般目标大部分学生都能达到,提高目标部分学生能达到,避免诸如“通过加工一个标准零件培养耐性”、“掌握职业道德和行业操作规范”等空泛、大而无当、实际上难以落实及评价的目标。

教学目标中的行为动词

教学目标中的行为动词 问题:1.教学目标定位不准。不少教师在制定课时时往往直扑课文,其后果往往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因此制定的目标,或定位过高、过深,学生根本无法达到,导致教学走马观花、浮光掠影;或目标过低,出现学生“躺在地上摘桃子”的现象;或偏重三维目标中的一个维度,而忽视了其他维度的实施,因而呈现出来的教学方式、教学关注错位,学生用心灵的诵读不够,用心灵的倾听不够,用心灵的表达不够。 2.对目标描述的行为动词理解不透如何科学地表述这些教学目标以保证所制定的教学目标是明确的、具体的、有效的,这是我们在教学设计必须解决的重要技术问题。“三维目标”的设计是包括“知识性目标”、“技能性目标”、“情感性目标”,他们在制定目标时使用的行为动词有一定的区别。实际教学中,对于行为动词的运用,教师是不大讲究,甚至是随手乱套的。 3.三维目标分割实施,缺乏融合。随着三维目标的不断深入,教师制定目标时也开始渗透三维目标,但是出现了制定目标时尝试按照“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分开呈现的方式,看起来十分清楚,但是往往陷入三维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分割实施的误区,只把三维目标当成三种目标,将三项目标进行简单叠加,缺少了相互渗透、融为一体。 4.目标表述模糊,难以把握。主要体现为教师制定目标时,清晰度把握还不够,最终造成了知识和能力目标的弱化,过程和方法目标的虚化,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泛化。例如,《借尾巴》(人教版一下)的目标陈述:重点学习课文,知道不同动物的尾巴的作用。这就是将教学内容当作教学目标,不符合教学目标陈述的要求。如《梅花魂》的目标陈述:潜心会文,联系文境,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静心涵咏,融情体验,感受外祖父对祖国的眷恋之情。这两个目标在陈述中,使用了“潜心会文、静心涵咏,融情体验”这类词,陈述的语言过于学术化,教学时很难把握其分寸。再如《月光曲》(人教版六上)教学目标陈述:①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提高朗读、想象能力;②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③感受文中人物的品质。这三个目标的陈述虽然涵盖了三维目标的各个维度,但是表述“大众化”,适用于许多篇课文。 对各维度可以使用的行为动词归类如下: 知识性目标动词

教学目标中的行为动词解析

教学目标中的行为动词解析 教学目标的表述一般用含有“行为、条件、标准”这三个要素的陈述句,但表述教学目标最困难的是对行为动词的选用,一般说不同的目标所使用的行为动词也会不同。 (一)知识目标 知识包括概念、原理、规律、方法、过程、科学事实等。目标分为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 (1)“了解”:用于直观的事物,是对具体的科学事实、方法、过程、概念、原理、规律的认识和记忆。行为动词如:说出、写出、背诵、辨认、识别、认识、知道等。例如: 写出原子序数1到20号元素的元素符号和名称。 找出文章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 识别单向阀与普通节流阀的图形符号。 知道《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 (2)“理解”:用于抽象事物,是对抽象的概念、原理、规律等的理性认识。行为动词如:解释、描述、说明、整理、比较等。例如: 解释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说明三视图之间的投影及尺寸关系。 区分所给材料中的抢劫、抢夺、盗窃犯罪。 描述夹紧三要素:夹紧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对零件的影响。 (3)“掌握”:指能理解学习材料的内涵和意义,能应用所学知识进行合理的转换或推断。转换指用与原先表达方式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推断指估计将来的趋势(预期的后果)。行为动词如:设计、撰写、评价、计划、总结、证明、说明、判断等。例如: 把基本视图改画成半剖视图。(转换) 根据电动机正反转线路原理图绘制出安装接线图。(转换) 用框架图或图表等其他方式总结本单元知识结构。(转换) 说明地球变暖对人类生活地影响。(推断) 分析判断实验可能产生的误差。(推断) (二)能力目标 “能力是指顺利完成某一活动所必需的主观条件”,“能力必须以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为基础,在相应的活动中培养和发展”。因此,表述的能力目标中一定要包括某项学习活动以及所必须的知识和技能。 行为动词如:完成、模仿、操作、熟练操作、初步学会、学会、应用、灵活应用、测量、计算等。例如: 根据实验讲义,能独立完成实验操作。(培养记忆、思维能力) 根据课文,设计小品并表演。(培养想象、创造能力) 模仿教师,做出鱼跃前滚翻的动作。(培养观察、模仿能力) 能熟练地做出运球、上篮、投球的连续动作。(培养思维、创造能力) 根据任意物质的分子式,能计算某元素的百分含量。(培养思维能力) 运用石灰石中氧化钙的测定原理,设计实验过程。(培养思维、想象、创造能力) 根据定距环的零件图和实际生产条件制定装夹方案。(培养思维、创造能力) (三)德育目标 德育目标涵盖广泛,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由于德育目标是无形的抽象目标,一般不易“明确、具体、可测”,要用“体验性”语言来描述,因此,其行为动词也相应的要使用“体验性”的动词。体验性动词分为三个不同的水平层次:(1)经历:体验、感受、尝试、参与等;(2)反应:认同、体会、关注、遵守、赞赏等;(3)领悟:初步形成、养成、树立、保持、发展、增强等。例如:参与小组合作学习,树立团结协作意识。 体会安全的重要,初步养成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

怎样理解物理课程标准中的行为动词

《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中的行为动词有三类:一是知识性目标行为动词;二是技能性目标行为动词;三是体验性目标行为动词。对于知识性目标行为动词要让学生识别、辨认、举例子、描述对象的基本特征,把握内在联系进行解释、推断、区分、扩展等。对于技能性目标行为动词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操作,进行调整或更改,尝试与已有技能建立联系。对于体验性目标行为动词要让学生从事相关活动,建立感性认识,在经历基础上表达感受、态度和价值判断;做出相应反应等。我认为在知识技能目标中分为三个层次: 一、了解与认识:其行为动词有:了解、知道、描述、说出、认识。这是最基本的要求,是一般物理现象的最简单的表现形式。但这部分内容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大多数可以完成这一要求。如了解内能,知道内能的利用等。 二、理解:是对物理知识较高层次的认知程度,其行为动词有:区别、说明、解释、估计、理解、分类、计算。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能够建立知识的内在关系与外部条件的联系,学生在这一层次的要求中要充分运用已经具备的知识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和比较,对物理概念和规律、公式有一个完整的区分度,做到能说出意义,会比较差别,能进行实际运用。 三、独立操作与创新能力:一方面是对学生动手能力的体现,另一方面也是体现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和探究方法的综合能力实际水平。这部分内容的要求测量、会、学会最高,其行为动词有:测量、会、学会;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放开手脚,让学生真正能动起来,在实际操作中学会工具的使用,学会数据的分析,学会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方法,会通过实验得到启迪,从而学会创新的方法。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是我们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态度和潜能的体现,是一种长期寓于教学之中的行为,也分为三个层次来理解: 一、经历与感知:其行为动词有:观察、经历、体验、感知、学习、调查、探究;这个层次要求我们从平时的学习中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注意力,初步运用感觉器官以身边的事物进行观察和学习,逐步形成有意注意,为物理知识的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留心学生,对学生的基本能力做到心中有数,并通过引导培养学生的这一层次的能力,是教学的基础。 二、关注与思考:其行为动词是:关心、关注、乐于、敢于、勇于、善于。这个层次是教学的提升,当学生对事物表现出热情,并乐于去做的时候,会采取不同的方式和方法去实现自己的想法,是领悟的前奏。 三、领悟与升华:随着学生的知识积累和价值观的初步定位,学生有一定的确定目标,从而表现出刻苦,努力的情感态度,其行为动词有:形成、养成、具有、具备等。这是我们教学目标中对学生的最高要求,也是我们希望实现的价值目标,学生的能够通过学习达到这一目标,对他们的人生会有重要的影响。

教学目标的陈述要求与方法

第三节教学目标的陈述要求与方法 教学目标在教学中主要有导学、导教和导测量的功能。近三十年来,许多教育心理学家致力于开发一套描述和分析教学目标的方法,西方有的心理学家称之为一种教学技术,并大致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观点,即行为观和认知观。前者强调用可以观察的或可以测量的行为动词来描述教学目标;后者强调用内部心理认知能力来描述教学目标。尽管这两种观点有所不同,但它们一致认为,描述教学目标不应只限于列出课题内容,或师生要进行的活动,其重点应放在学生行为或能力的变化上。 股票、债券、保险 知识目标 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1)界定股票的性质;列举持有股票的意义;分析股票的特点;阐释股票对经济发展的 作用 (2)界定债券的性质;说明债券的基本要素;划分债券的种类并比较三者的异同;阐述国债发行的目的(1)比较购买债券、 股票、保险等投资方 式异同,学习辩证思 维的方法; (2)利用有关知识 分析在不同条件下如 何合理投资理财的实 践能力; (1)培养学生为社 会主义国家经济建设 服务观念。要能够从 国家角度,从经济建设 角度认识投资的意义; (2)培养学生积极 进取的意识和精神。 要积极学习投资的相 一、陈述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 (一)陈述教学目标的两点基本要求 1、详细说明目标内容。教学目标应明确地表达或阐明教师的意图,以使人们观察了学生的行为或学习作品后,便能判断目标是否已达到以及达到的程度; 2、要用特定的术语描述。阐明教学目标所用的描述语言必须是特定的、准确的行为术语,是可以观察和可以测量的,而不能是含糊的和模棱两可的。国内外很多专家都对教学目标的陈述方法进行过研究。

如通过本课时教学后,学生能够根据所布置的阅读材料,比较两个文明世界的文化,至少各举出五个特征。 (二)新课程教学目标的陈述要求 1.新课程教学目标是三维结构,即教学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识与能力:即每门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该目标既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又是课堂教学的归宿。教与学,都是通过知识与能力来体现的。 用行为动词对学生学习终结行为的具体描述。 过程与方法:既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课堂教学的操作系统。新课程倡导对学与教的过程、新知识产生的过程和发展的体验与学习方法过程的体验,体现教学的过程价值。并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学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学习,形成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如对比求异方法、实例解说法、逻辑推理方法等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即要求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具有科学精神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社会公民等。既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课堂教学的动力系统。新课程倡导对学与教的情感体验、态度形成、价值观的体现,是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基础上对教学目标深层次的开拓。 2.三维目标必须明确具体。教学目标是对学科总体目标的诠释,所以,教师必须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并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切实地制定教学目标,使教学目标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测性,由一系列具体行为目标构成。 把三维教学目标具体化,应包括以下内容:一是教学对象学生:二是学生的行为;三是确定行为的条件(是指对影响学习结果所规定的限制);四是程度(由行为的速度。准确性和质量三个方面确定)。 二、陈述教学目标的常规方法 (一)行为术语陈述法(ABCD陈述法)

目标行为动词

目标行为动词 课程目标是指学生所要达到的学习结果的某种程度,一般来讲课程目标都是对于学生学习结果的基本要求是必须保证的学习水平的下限。同在一门课程中,对于不同的内容所要求达到的学习水平可能是不相同的。不同学习水平通过学生的行为表现以及行为所涉及的内容来界定,其中主要通过不同的行为动词来界定。 行为动词使广义的,既包括外显的行动,也包括内在的思维和情感等。其中行为的主体是学生,不是教师,因而“培养学生、”“让学生、”的表述是不恰当的。另外,行为动词要尽可能是外显性的行为动词,尽量避免内省性的动词。 知识水平的行为动词: 了解水平:包括再认、回忆知识;识别、辨认事实或证据;举出例子;描述对象的基本特征等。 例如:说出、背诵、辨认、回忆、举例、列举、复述、描述、识别、再认等。 理解水平:包括把握内在逻辑;与已有知识建立联系;进行解释、推断、区分、扩展;提供证据;收集、整理信息等。 例如:解释、说明、阐明、比较、分类、归纳、概述、概括、判断、区别、提供、把……转换、猜测、预测、估计、推断、检索、收集、整理等。 应用水平:包括在新的情境中使用抽象的概念、原则;进行总结、推广;建立不同情境下的合理联系等。 例如:应用、使用、质疑、辩护、设计、解决、拟定、检验、计划、总结、推广、证明、评价等。 技能学习水平的行为动词: 模仿水平:包括在原型示范和具体指导下完成操作;对所提供的对象进行模拟、修改等。 例如:模拟、重复、再现、模仿、例证、临摹、扩展、缩写等。 独立操作水平:包括独立完成操作;进行调整和改进;尝试与已有技能建立联系等。 例如:完成、标线、制定、解决、拟订、安装、绘制、测量、尝试、试验等。 迁移水平:包括在新的情境下运用已有技能;理解统一技能在不同情境中的适用性等。 例如:联系、转换、灵活运用、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等。 体验性学习水平的行为动词: 经历(感受)水平:包括从事相关活动,建立感性认识等。 例如:经历、感受、参加、参与、尝试、寻找、讨论、交流、合作、分享、参观、访问、考察、接触、体验等。

最新准确把握课程标准里的行为动词资料

知道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干什么 ——准确把握教学目标中的行为动词 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经历、体验、探索这些词语我们是不是很熟悉?我们每天写教学设计制定教学目标时都要用到这些动词,可是这些动词的实际意义是什么?它们放在教学目标里需要我们达成到什么程度? 随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颁布,现在小学数学的教学,必将在《标准》理念引领下,根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要求进一步深化改革。如何做到有效地教,高效地学,是我们当前一线老师们关注话题。 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有效的学习开始于准确地知道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把握教学目标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与关键,它是教学的灵魂,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它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规定着教与学的方向。 一、教学目标行为动词及其运用 (一)有关行为动词的分类 标准中有两类行为动词:一类是描述结果目标的行为动词,包括“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等术语。另一类是描述过程目标的行为动词,包括“经历、体验、探索”等术语。 这些词的基本含义如下: ?了解:从具体实例中知道或举例说明对象的有关特征;根据对象的特征,从具体情境中辨认或者举例说明对象。 ?理解:描述对象的特征和由来,阐述此对象与相关对象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掌握:在理解的基础上,把对象用于新的情境。 ?运用:综合使用已掌握的对象,选择或创造适当的方法解决问题。 ?经历:在特定的数学活动中,获得一些感性认识。 ?体验: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主动认识或验证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经验。 ?探索:独立或与他人合作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理解或提出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发现对象的特征及其与相关对象的区别和联系,获得一定的理性认识。 ?举例说明: 二年级《对称》教学中的目标:1、了解生活中的对称现象,理解认识轴对称图形的一些基本特征。掌握正确识别轴对称图形的方法,会画对称轴,运用轴对称知识来设计制作简单的轴对称图形。2、通过观察、猜想、验正和操作,经历认识轴对称图形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创新能力。3、在认识、制作和欣赏轴对称图形的过程中,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的趣味性和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创新等能力。 ?在本标准中,使用了一些词,表述与上述术语同等水平的要求程度。这些词与上述术语之间的关系如下: ?(1)了解 ?同类词:知道,初步认识。 ?实例:《小数的初步认识》、《分数的初步认识》中其中的一条目标是: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小数和分数。《认识负数》中其中一条目标是: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学生了解负数产生的过程、意义,对负数有初步的认识,引导学生正确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完整版)新课程标准描述课程教学目标所使用的行为动词.docx

新课程标准描述课程教学目标所使用的行为动词 学习 举例行为动词 水平 语文数学 1、了解:出,背、辨、回、出、、写、会用、、出、 例、列、复述、描述、、再等会写、准、、学、学、了解、辨、描述、知 2、理解:解、明、明、比、分、会、把握、了解、写下、熟、道、表示、会画、确定、找出、 、概述、概括、判断、区、提供、猜、、理解、展示、展、使用、分得、懂、分、、比 知 估、推断、索、收集、整理等析、区分、判断、得、表、、排列、理解、解、判断、 3、用:运用、使用、疑、、、解大、拓展、价、掌握、运、推断、估、、 决、撰写、定、、划、、推广、明、用、懂得、系上下文、运用、掌握、理、推、价等明 1、技能:模、重复、再、例、摹、述、表达、、复述、朗 展、写等、写出、听、察、朗、 技能 2、独立操作:完成、表、制定、解决、定、推想、揣摩、想象、述、口算、算、量、察、操 安装、制、量、、等述、、写、写、改写、作、、、笔算 3、迁移:系、、灵活运用、一反三、、借助、捕捉、提取、收 触旁通等集、修改 感受、、体会、参加、 程、感受、参加、参与、、找、、交 表、意、提出、、、体、感受、交流、解决、 与流、合作、分享、参、、考察、接触、体 累、体、策划、分享、合、探索、感知、交意 方法等 作、探、沟通、 1、反映:遵守、拒、可、同、承、接 喜、有??愿望、体会、 情感受、同意、反、愿意、欣、喜、、感 于、敢于、抵制、有趣、欣 度趣、关心、关注、重、采用、采、支持、尊重、体会、欣、感受、养成、 与价、珍惜、蔑、疑、摒弃、抵制、克服、 、感受、愿意、体味、尊重、 立理解 ( 某人 ) 、辨、品味、关 、帮助等 2、悟:形成、养成、具有、、立、 心养成、悟

知识、技能、体验性目标的学习水平与行为动词

知识、技能、体验性目标的学习水平与行为动词 知识目标的水平要求原则上划分为了解、理解和应用三个基本层次,技能目标的水平要求原则上划分为模仿、独立操作和迁移三种水平。各门课程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更为细致的划分。但重要的是,各个水平的选项和行为动词必须比较具体明确,对于由低到高的水平要求的分布情况要进行技术分析,确定合理的结构。 1、关于知识的学习水平与行为动词 ●了解水平。包括再认或回忆知识;识别、辨认事实或证据;举出例子;描述对象的基本特征等。例如:说出、背诵、辨认、回忆、选出、举例、列举、复述、描述、识别、再认 ●理解水平。包括把握内在逻辑联系;与已有知识建立联系;进行解释、推断、区分、扩展;提供证据;收集、整理信息等。例如:解释、说明、阐明、比较、分类、归纳、概述、概括、判断、区别、提供、把……转换、猜测、预测、估计、推断、检索、收集、整理…… ●应用水平。包括在新的情境中使用抽象的概念、原则;进行总结、推广;建立不同情境下的合理联系等。例如:应用、使用、质疑、辩护、设计、解决、撰写、拟定、检验、计划、总结、推广、证明、评价……

2、关于技能的学习水平与行为动词 ●模仿水平。包括在原型示范和具体指导下完成操作;对所提供的对象进行模拟、修改等。例如:模拟、重复、再现、模仿、例证、临摹、扩展、缩写…… ●独立操作水平。包括独立完成操作;进行调整与改进;尝试已有技能建立联系等。例如:完成、表现、制定、解决、拟定、安装、绘制、测量、尝试、试验…… ●迁移水平。包括在新的情境下运用已有技能;理解同一技能在不同情境中的适用性等。例如:联系、转换、灵活运用、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3、关于体验性目标的学习水平与行为动词 体验性目标划分为经历(感受)水平、反应(认同)水平和领悟(内化)水平三个层次。其中,重点是经历(感受)水平,强调只要学生有机会并获得一种经历和感受就表明课程目标实现了,至于还能进一步达到什么结果则不作要求,也无法做出统一的要求。领悟(内化)水平仅就学习水平而言是非常高的要求,所以在课程目标中一般有两种处理方式:一是尽量少用,因为它要求太高;二是这类动词后面的内容难度是较低的,这样可以求得一种平衡。比如,“形成”一词的学习水平是很高的,但如果跟“……信念”恐怕就是太高的要求了,作为统一的基本要求是不合适的,而如果跟“……习惯”或“……姿势”就比较平衡了,这样作为统一

各类教学目标相应行为动词表

各类教学目标相应行为动词表教学目标行为动词 认知目标 1.知识 (记忆) 界定、定义、辨认、记住、回忆、重叙、描述、指出、标明、列举、 选择、说明、配合、背诵等。 2.理解 (解释、说明) 区分、转换、辩护、区别、估计、解释、引申、归纳、举例、说明、 猜测、摘要、预估、重写等。 3.应用 (用原理解决问题) 改变、运用、证明、计算、示范、表现、发现、操纵、修饰、操作、 预估、准备、产生、关联、解答等。 4.分析 (知识分解、明确关联) 分类、比较、对照、鉴赏、细列、图示、细述理由,分辨好坏、区别, 指明、举倒说明、关联、分开、再分等. 5.综合 (新的整合) 排列、组合、收集、复合、联合、编纂、组成、创造、计划、归纳、 修饰、设计、重组、重建、重改重写、建设等。 6.评价 (判断与鉴定问题) 鉴别、比较、结论、对比、检讨、分辨好坏、评定,解释、指明、阐 释、关联、总结、证明等.

各类教学目标相应行为动词表 教学目标行为动词 情意目标1.接受 (集中注意力) 发问、选择、描述、追踪、给予、把握、指明找出、命名、 点出、应用等。 2.反应 (积极参与反应教学活动) 遵守、支持、编纂、使一致、讨论、书写、标明、表现、实 习、呈现、阅读、背诵、报告选择等。 3.价值判断 (表现出兴趣与关注) 完成、描述、衡量、解说、追踪、形成、初创邀请、参加、 应验、提议、阅读、报告、选择、分享、研究等。 4、价值体系 (多个价值的编排与优选) 坚持、改变、安排、联合、比较、完成、申辩、初创、说明、 归纳、指明、统整、修饰、命令、组成、准备、关联、合成等。 5、独特价值观 (价值个人品格化) 建立、分辨、影响、倾诉、修改、表现、实践提议、提高品 质、质询、重改、服务、解决、应用、证验等。

教学目标的行为动词

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目标的行为动词概览与简要说明上传: 胡上饶更新时间:2012-5-18 11:53:52 行为动词的层次及意义行为动词举例 知识性目标行为动词了解层次 再认与回忆;识别、辨认 事实或证据;举出例子。 观看、指出、说出、 描述; 知道、了解、认识 知道合理安排锻 炼时间的意义。理解层次 把握内在联系;与已有知 识建立联系;进行解释、 推断、区分、扩展;提供 证据;收集、整理信息等。 观察、观赏; 探究、讨论、比较、 区分; 获得、懂得、理解 区分体育活动中 安全和不安全的 行为,并做出评 价。 应用层次 在新的情景中使用概念、 原则;进行总结、推广; 建立不同情景下的合理 联系等。 记录、测量、写出、 安排、设置; 应用、利用 充分利用各种条 件进行体育活动。 技能性目标行练习层次 独立或集体体验、学习动 作 学习、做 乐于学习和展示 简单的运动动作。掌握层次 独立完成动作;进行调整 与改进。 完成、会做、学会、 掌握、展示; 发展、增强 完成多种必要的 集体操练。

为动词运用层次 与已有的运动技能建立 联系、灵活应用等。 进行、运用 运用脉搏测定等 常用方法测量运 动负荷。 情意性目标行为动词经历层次 从事相关活动,建立感性 认识。 参加、参与、体验 乐于参加各种体 育游戏活动。 反应层次 在经历的基础上表达感 受、态度和价值判断;做 出相应反应等。 注意、关注; 做出、建立、树立; 遵守、适应; 避免、消除、抵制、 改正 关注青春期的健 康问题。 领悟层次 具有稳定态度、一致行为 和个性化的价值观念等。 评价; 采取、分配、形成、 养成、具有、表现、 保持; 帮助、指导; 对待、尊重、关爱 在徒手操、队列等 练习中保持正确 的身体姿势。

教学目标行为动词.docx

1.结果性目标的陈述方式 所谓结果性目标,即明确告诉人们学生的学习结果是什么。在设计时所采用的行为动词要求具体明确、可观测、可量化。这种可以指向结果化的课程目标,主要应用于“知识”领域。下面提供了这类目标陈述的基本框架。 表 1.认知性目标的表述方式 目水平 了解水平: 再或回知; 、辨事或据; 出例子; 描述象的基本特征; 理解水平: 把握内在系; 知 与已有知建立系; 行解、推断、区分、展; 提供据; 收集、整理信息等。 用水平: 在新的情境中使用抽象的概念、原; 行、推广; 建立不同情境下的合理系等。 模仿水平: 在原型示范和具体指下完成操作; 所提供的象行模、修改等。 技 独立操作水平: 能 独立完成操作; 行整与改; 行 如出、背、辨、回 、出、例、列、 复述、描述、、再 等 解、明、明、比、 分、、概述、概括、 判断、区、提供、把?? 、猜、、估、 推断、索、收集、整理 等 用、使用、疑、、 、解决、撰写、定、 、划、、推广、 明、价等。 模、重复、再、模仿、 例、摹、展、写 等。 完成、表、制定、解决、 定、安装、制、量、 、等。 与已有技能建立系等。

迁移水平: 联系、转换、灵活运用、 在新的情境下运用已有技能; 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等。 理解同一技能在不同情境中的适用性等。 2.体验性目标的陈述方式 所谓体验性目标,即描述学生自己的心理感受、情绪体验应达成的标准。它在设计中所采用的行为动词往往是历时性的、过程性的。这种指向难以结果化的课程目标,主要应用于各种“过程”领域,下面提供了这类目标陈述的基本框架。 表 2.体验性目标的表述方式 目标水平 经历(感受)水平: 独立从事或合作参与相关活动;建立感性认识等。 反应(认同)水平: 在经历基础上表达感受、态度和价值判断; 做出相应的反应等。 领悟(内化)水平: 具有相对稳定的态度; 表现出持续的行为; 行为动词 经历、感受、参加、参与、尝试、寻找、讨论、交流、 合作、分享、参观、访问、考察、接触、体验等。 遵守、拒绝、认可、认同、承认、接受、同意、反对、 愿意、欣赏、称赞、喜欢、讨厌、感兴趣、关心、关注、重视、采用、采纳、支持、尊重、爱护、珍惜、蔑视、 怀疑、摒弃、抵制、克服、拥护、帮助等。 形成、养成、具有、热爱、树立、建立、坚持、保持、确立、追求等。 具有个性化的价值观念等。 3.表现性目标的陈述方式 所谓表现性目标,即明确安排学生各种各样的个性化的发展机会和发展程度。它在设计中所采用的行为动词通常是与学生表现什么有关的或者结果是开放性的。这种指向表现性的课程目标,主要适用于各种“制作”领域。下面提供了这类目标陈述的基本框架。 表 3.表现性目标的表述方式 目标水平行为动词

教学目标叙写:行为动词

教学目标叙写——行为动词 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 (一)认知领域: 1.知识:知识水平的目标要求学习者记忆或回忆一些信息,诸如事实、术语、解决问题的策略以及规则等。以下动词描绘知识水平的学习结果; 定义排列回忆 叙述匹配朗诵 界定命名选择 标明概括陈述 2.理解:要学生某种程度的领会,期待学生能够变换表达形式,翻译或重述读到的内容,以及信息在各个部分之间发现联系或者关系(解释),或者从信息中得出结论或发现结果(推理)。以下动词描述的是理解水平的学习结果: 转换估计推理 辩护解释释义 辨别延伸预测 判断概括总结 3.应用:在应用水平上要求学生在不同学习的环境下,运用先前获得的信息。应用目标与理解目标的区别在于,它要求在一个不同的而且是应用的背景下呈现问题。这样,学生要解决问题,既不能依赖最初学习的内容,也不能以来最初学习的环境。以下动词描述的是应用水平的学习结果: 改变修改叙述 计算操作解决 演示组织转换 发展准备使用 4.分析:要求学生接顶出逻辑错误(比如矛盾或错误的推理)或者区分事实、意见设想、假说和结论等。在分析水平上,期待学生找出思想之间的关系,比较并对比。以下动词描述的是分析水平的学习结果: 分解区分指出 演绎说明叙述 图解推理分离 区别概括细分 5.综合:要求学生创造出一些独特的、原创性的东西。在综合水平上,期待学生一独特的方式解决某一不熟悉的问题,或者把各个部分组合起来形成一个独特而新颖的解决方法。以下动词描述的是综合水平的学习结果: 分类创造制定 编写设计预测 创作发明产生 6.评价;综合水平上的目标要求学生对于具有特定目的的方法、想法、人或产品价值进行判断,并做出决定。在评价水平上,期待学生陈述判断的依据(比如他们为形成结论所采用的外部标准或准则)。以下这些动词描述的是评价水平的学习结果: 评价批判证明 比较辩护支持

教学目标中行为动词的解读

教学目标中的行为动词解读 永吉县口前镇第二小学张库 教学目标的表述一般用含有“行为、条件、标准”这三个要素的陈述句,但表述教学目标最困难的是对行为动词的选用,一般说不同的目标所使用的行为动词也会不同。 (一)知识目标 知识包括概念、原理、规律、方法、过程、科学事实等。目标分为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 (1)“了解”:用于直观的事物,是对具体的科学事实、方法、过程、概念、原理、规律的认识和记忆。行为动词如:说出、写出、背诵、辨认、识别、认识、知道等。例如:写出原子序数1到20号元素的元素符号和名称。 找出文章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 识别单向阀与普通节流阀的图形符号。 知道《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 (2)“理解”:用于抽象事物,是对抽象的概念、原理、规律等的理性认识。行为动词如:解释、描述、说明、整理、比较等。例如: 解释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说明三视图之间的投影及尺寸关系。 区分所给材料中的抢劫、抢夺、盗窃犯罪。 描述夹紧三要素:夹紧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对零件的影响。 (3)“掌握”:指能理解学习材料的内涵和意义,能应用所学知识进行合理的转换或推断。转换指用与原先表达方式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推断指估计将来的趋势(预期的后果)。行为动词如:设计、撰写、评价、计划、总结、证明、说明、判断等。例如:把基本视图改画成半剖视图。(转换) 根据电动机正反转线路原理图绘制出安装接线图。(转换) 用框架图或图表等其他方式总结本单元知识结构。(转换) 说明地球变暖对人类生活地影响。(推断) 分析判断实验可能产生的误差。(推断) (二)能力目标 “能力是指顺利完成某一活动所必需的主观条件”,“能力必须以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为基础,在相应的活动中培养和发展”。因此,表述的能力目标中一定要包括某项学习活动以及所必须的知识和技能。 行为动词如:完成、模仿、操作、熟练操作、初步学会、学会、应用、灵活应用、测量、计算等。例如: 根据实验讲义,能独立完成实验操作。(培养记忆、思维能力) 根据课文,设计小品并表演。(培养想象、创造能力) 模仿教师,做出鱼跃前滚翻的动作。(培养观察、模仿能力) 能熟练地做出运球、上篮、投球的连续动作。(培养思维、创造能力) 根据任意物质的分子式,能计算某元素的百分含量。(培养思维能力) 运用石灰石中氧化钙的测定原理,设计实验过程。(培养思维、想象、创造能力) 根据定距环的零件图和实际生产条件制定装夹方案。(培养思维、创造能力) (三)德育目标 德育目标涵盖广泛,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由于德育目标是无形的抽象目标,一般不易“明确、具体、可测”,要用“体验性”语言来描述,因此,其行为动词也相应的要使用“体验性”的动词。体验性动词分为三个不同的水平层次:(1)经历:体验、感受、尝试、参与等;(2)反应:认同、体会、关注、遵守、赞赏等;(3)领悟:初步形成、养成、

教学目标和教学目的的区别

教学目的与目标的区别是什么 2010-05-19 14:36:32 chifeilong 一、教学目标 什么是教学目标。所谓“教学目标”,是指“与教学或训练有关的,而并非与教育有关的目标,也称行为目标。” 二、教学目标与教学目的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目标与教学目的的相同之处表现在: 第一,二者提出或制定的依据相同。无论是"教学目的"的提出还是"教学目标"的制定,都必须以教学大纲所限定的范围和各科教材内容所应达到的深度为依据,都必须服从、服务于培养"四有"新人这个总目标。 第二,二者对教学所起的作用相同。无论教学目的还是教学目标,都是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和归宿,都对落实教学大纲、制定教学计划、组织教学内容、明确教学方向、确定教学重点、选择教学方法、安排教学过程等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教学目的与教学目标的不同之处表现在: 第一,从制定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的依据看,教学目的的提出仅仅依据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要求;教学目标的制定除依据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要求之外,还要依据教学目标分类理论提供的参照系和本地教学的实际水平。 第二,从确定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所着眼的主体看,教学目的是对教师要教什么的说明,着眼于教师的教;是以教师为主体进行描述的,是对教师的活动的一种期望,但其结果是否符合这种愿望,却难以预料和检测。教学目标则着眼学生学习的结果,是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描述;是对学生学习行为结果的一种规定,是学生必须达到的要求,它不仅对教师实用,对学生也是必要的、适用的。 第三,从制定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时所使用的动词看,对教学目的的描述一般采用"了解、领会、体会"等描述心理过程的内隐体验动词或"掌握、应用"等词语,因而比较抽象、笼统、模糊;教学目的是否达到,不易测量。而教学目标的描述则多采用"说出、归纳、说明"等表述特定动作的外显行为动词,表义具体,深广度明确,具有可操作性;因而教学目标是否达到。可用课堂上的随机检测、配套的达标自测题、形成性练习题和单元检测题等,通过测试,检查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 第四,从二者所直接作用的对象看,教学目的只对教师的教有直接指向作用,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而教学目标同时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均有直接的指向作用,能使教和学目标一致,既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教和学两方面的积极性较好地统一起来。 第五,从二者组合的结构层次性看,教学目的往往是孤立的、单一的结构,缺乏明确的层次与序列,因而课堂教学的深度与广度的确定,只能取决于教师本人的业务素质,带有较大的主观随意性;而教学目标则将较为复杂的学习行为分解为从简单到复杂的、序列分明的几个部分,它不但规定了教学活动应达到的最终结果,而且提出了达到这一最终结果的一般教学活动的程序,即通过对简单行为的逐个实现达到对复杂行为的最终实现,因而对教学活动的深度和广度有明确的具体的指导作用,确保教学目标落到实处,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目的是教学活动所能达到的,是一次活动的具体目标,可测,可界定的。而教学目标是

教学目标表述的“四要素”

教学目标表述的“四要素” 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关键一环,它关系到课堂教学模式的选择、教学策略和教学媒体与环境的合理组合和运用及对教学结果的评价,也关系到生物课程目标的实现和国家基础教育培养目标的落实。而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设计是实施有效教学的重要策略。而一些教师在教学目标设计的描述上往往出现了笼统、模糊、大而空。即“行为主体混乱、行为动词不具体、行为条件不明确、行为表现程度不确切”等现象,那么怎样才能正确表述教学目标? 一、行为主体 表述学生的学习行为而不是教师的教学行为,如“使学生……”“让学生……”“提高学生……”及“培养学生……”等描述,需要改变为“能认出……”“能解释……”“能设计……”“能写出……”“对……作出评价”或“根据……对……进行分析”等描述,要清楚地表明达成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 二、行为动词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具体目标应采用可观察、可操作、可检验的行为动词来描述。而传统应用的“了解”“掌握” 等几个笼统、含糊的,难以观察到

的,仅表示内部心理过程的动词,往往难以测量,无法检验。而“认出”“说出”“描述”“解释”“说明”“分析” 等词则是意义明确、易于观察、便于检验的行为动词。三、行为条件 需要表明学生在什么情况下或什么范围内完成指定的学习活动,如“用所给的材料探究……”“通过合作学习小组的讨论,制定……”“通过自行设计小实验,体验……”等。 四、表现程度 指学生对目标所达到的表现水准,用以测量学生学习的结果所达到的程度。如“能准确无误地说出……”“详细地写出……”“客观正确地评价……”等表述中的状语部分,便是限定了目标水平的表现程度,以便检测。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