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16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 导学案 人教版

第16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 导学案 人教版

第16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 导学案 人教版
第16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 导学案 人教版

第16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一)

学习目标(心中有目标,努力有方向)

1、知识目标:识记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九章算术》和地动仪、张仲景和华佗。

2、能力目标: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汉代的造纸图,使学生形成直观印象,并通过对比等方法,引导学生分析蔡伦造纸术的优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秦汉时期我国科学技术在世界的领先地位和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学习重点: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地动仪。

学习难点:张衡制造的地动仪。

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我喜欢)

一、纸的发明和蔡伦改进造纸术:

1、据考证,________早期用_____做的纸,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纸。

2、____时候,宦官______ 改进造纸术,后人把这种纸叫做“_________”。这种纸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旧鱼网做原料。

二、《九章算术》和地动仪

3、成书于______时期的___________是一部数学名著。这部书总结了以来的数学成就,涉及到_________________,其中的某些内容在当时具有世界先进水平。

4.东汉时期,科学家_______制造了世界上最早的地震仪器______,能测定_________,这是世界上公认的最早的地震仪器。

三、华佗和张仲景

5.汉代最著名的医学家是________和_________。

6.华佗的医学成就:擅长外科手术,发明________,他还编了一套体操“_____________”。

7.张仲景的医学成就:写了________,该书全面阐述了_________,后世尊称他为“____________”。

【合作探究】(我最爱)

如果把地动仪放在北京博物馆,测量新疆南疆地区发生的地震,内部铜柱倒向哪个方位?结合当时的社会环境,试分析地动仪的发明有何意义?

【课堂小结】(思维冲浪)

【巩固训练】(测测你的记忆力,相信你是最棒的,加油!)

一、选择题

1、有一个人去读书,买了一捆“蔡侯纸”。这个人最早生活于( )

A 、西汉

B 、东汉

C 、春秋战国

D 、唐朝

2、科学家张衡制造了地动仪,其作用是( )

A 测定地震方向

B 测定地震的级别

C 测定地震位置

D 测定地震日期

3、在东汉制成全身麻醉药到“麻沸散”的是( )

A 、扁鹊

B 、张仲景

C 、华佗

D 、孙思邈

4、成书于东汉时期的一部数学著作叫( )

A 、《离骚》

B 、《九章算术》

C 、《诗经》

D 、《缀术》

5、被后人尊称为“医圣”的医学家是( )

A 、华佗

B 、张仲景

C 、李时珍

D 、扁鹊

6、“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这话出自:( )

A 、华佗

B 、张仲景

C 、司马迁

D 、屈原

7、下列人物及其成就搭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华佗 ——《伤寒杂病论》

B 、张仲景 ——“五禽戏”

C 、张衡 —— 地动仪

D 、蔡伦 —— 《九章算术》

二、非选择题:

1、国外的一位著名物理学家曾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从纪元开始,中国领导世界的技术,直到大约公元1600年.”

请列出秦汉时期中国领先于世界的科技成就(至少四项)。

答:造纸术 九章算术 地动仪 “麻沸散”《伤寒杂病论》

2、

(1)图一中的人物是谁?他的突出贡献是什么?

(2)图二中的人物是谁?他的突出贡献是什么?

(3)图三中的人物是谁?他的突出贡献是什么?后人尊称他什么?

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示范教案一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的基本史实。 2.掌握司马迁和《史记》的基本内容。 3.了解秦兵马俑的艺术成就和宏大气势。 能力目标 1.通过对佛教和道教在我国得以传播的原因的分析及产生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有关社会意识理论分析历史文化现象的能力,提高学生辩证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2.通过对秦兵马俑的认识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历史审美感,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德育目标 1.通过学习秦汉时期辉煌的文化成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情感。 2.通过对司马迁撰写《史记》的经历和《史记》的卓越成就的了解,学习司马迁发愤著书、勇于追求真理的精神。 ●教学重点 1.佛道二教的发展。 2.司马迁撰写《史记》。 ●教学难点 宗教得以传播的原因和对我国古代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教学方法 1.联系引导法。对佛教的传入,应引导学生联系前面讲过的有关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开辟的有关知识,使学生了解佛教传入的客观条件。 2.讲解法。对于佛教的教义和道教的兴起,因为难度较大,可用讲解法帮助学生理解。 3.故事辅助法。对于道教的兴起和宗教里面的一些概念等知识点可以用故事辅助来帮助学生理解。 4.材料分析法。 5.直观教学法。对于佛教传入的路线、对于秦兵马俑等内容可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帮助学生认识,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 [导入语例示一] 先让学生观看《西游记》里有关如来佛、观音菩萨、玉皇大帝、太上老君等人物的出场片断。然后教师导入:同学们,我们所看到的剧中人物,如来佛、观音菩萨是佛教的代表,玉皇大帝、太上老君是道教的代表,那么,佛教和道教是什么时候在我国发展起来的?它们的主要教义有哪些?对我国历史的发展产生过什么影响?学完今天这一课后,你就会明白的。 [板书]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一、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 1.佛教的传入 [教师指导]请同学们看课本第一段的内容。看书过程中,要找出佛教的地位、起源、传入我国中原地区的时间、基本教义等。 [学生看书]…… [教师提问]佛教在世界宗教中的地位如何? [学生回答]佛教是当今世界上三大宗教之一。 [教师提问]当今世界三大宗教是什么? [学生回答]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 [教师提问]佛教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兴起?又在什么时候传入我国中原地区?

16繁荣的宋元文化同步练习

第16课繁荣的宋元文化 一. 思考并完成下面表格 领域成就概况 史学《资治 通鉴》主编体例起止评价 文学宋词苏轼词及 特点 李清照词 及特点 辛弃疾词 及特点 戏剧元杂剧概念 繁荣原因 历史地位 最高成就 二. 探究题 1、中国古代有两位著名的历史学家,你知道他们是谁吗?他们是哪朝人?比较一下他们的著作有什么不同?(完成下表) 著作体例起止时间简评 司马迁 司马光 三. 拓展练习 1、司马光主持编写的《资治通鉴》是我国历史上一部著名的() A、纪传体通史 B、编年体通史 C、纪传体断代史 D、编年体断代史 2、开创一代豪放词风的北宋词人是( ) 看谁做得最快最好,你可不要落后哟!

A、苏轼 B、柳永 C、李清照 D、辛弃疾 3、下列词句属于南宋词人辛弃疾的是( ) A、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B、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C、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D、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4、我国戏曲艺术成熟的标志是( ) A、散曲的兴起 B、昆曲的兴起 C、汉剧的出现 D、元杂剧的兴起 5、在我国文学史上,①诗②词③曲先后顺序是( )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③①② D、③②① 6、下列有关《资治通鉴》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由北宋史学家司马光编写 B、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C、记述了从春秋到五代末年的历史 D、编写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提供治国经验 7、“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必不可不读之书也。” ———(清)王鸣盛:《十七史商榷》 (1)王鸣盛这是在称颂哪一部书?主编是谁?他为什么编写这部书? (2)王鸣盛为什么给予这么高的评价? 8、“司马光编写《资治通鉴》的态度非常认真……他死后,人们发现《资治通鉴》的部分残高整整堆满了两间屋子,有人翻阅其中的篇章,竟没有看到一个写得潦草的字。” (1)这又是一种什么精神? (2)你做作业、考试的时候,卷面该如何? 答案:小子,学习一要刻苦,二要认真 是,先生

《昌盛的秦汉文化(一)》教学设计

第16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一)教学设计 广州市一中钟丽芳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中的第七课。主要介绍秦汉时期科技与医学成就,包括纸的发明和蔡伦改进造纸术、《九章算术》和地动仪、华佗和张仲景的医学成就。由于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首,推动了世界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地动仪、医学的成果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因此本课内容在中国历史发展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二、学情分析: 我校初一年级的学生对历史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喜欢生动的情节、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并且乐于参与和表现自己。在知识结构方面,对于本课的某些内容已在小学有所听闻,但大多是零散的,没有形成系统和理性认识。由于初一学生没有学过物理,所以对本课涉及到的科技名词和物理学原理会难以理解。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纸的发明和蔡伦改进造纸术,知道《九章算术》的成书时间和主要内容、张衡和地动仪的原理,华佗、张仲景的医学成就; ②通过体验古代书写方式,分析古代书写材料的不足,理解造纸术的贡献,培养比较归纳能力; ③通过观察、解说地动仪的原理,培养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体验和小组合作讨论,感知和理解秦汉科技成就及贡献。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在了解蔡伦、张衡、张仲景等人的事迹后培养坚持探索、崇尚科学的精神。 ②通过了解和模仿“五禽戏”,体会“生命在于运动”的道理。 ③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我国古代科技发明在世界的领先地位和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激发民族自豪感。 四、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造纸术的发明及贡献 2.教学难点:地动仪的物理学原理 五、教学策略: 1、通过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利用生动的动画视频帮助学生领会造纸术的相关知识;利用直观的动画效果,让学生在观察和自主操作中理解地动仪的原理。 2、历史与现实结合,历史与其他学科结合,创设情境,在体验与合作当中感悟历史。

初中历史教案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初中历史教案: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西汉末年佛教传入我国;佛教对我国文化的影响;道教 的兴起;佛教与道教广泛传播的原因;王充与《论衡》。 通过分析佛教和道教对我们周围事物影响的实例,说明佛教和道教对我国文化的影响,理解宗教迷信的危害,培养辨别是非和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王充的著作《论衡》的学习,培养学生树立唯物主义世界观,学习他积极战斗 的精神。 教学建议 地位分析: 秦汉时期,求仙迷信思想在统治阶级中盛行。为神化封建皇帝,麻痹人民,西汉儒家 代表人物董仲舒宣传迷信思想。两汉时期出现了不少批判迷信思想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其 中最杰出的代表是东汉的王充,他著有《论衡》。在书中他批判了天降灾祸,否定了天神;批判了人死为鬼,否定了鬼神。 西汉末年,佛教传人我国中原地区。东汉明帝派使者到西域求佛法,佛教宣传追求来 世幸福,受到封建统治阶级的欢迎和扶持。佛教的传播,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道教是中国的宗教,东汉时期在民间兴起。它对人生采取消极态度,适应封建统治 阶级麻痹人民的需要得以传播,对后世文化也产生深远的影响。 重点分析: 1.佛教的传入。 佛教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它的兴起以及在中国的传播,对中国的政治、文化、艺 术所产生深远的影响,学生应重点掌握。这有助于学生了解和欣赏这一世界文化遗产。 2.王充的唯物主义思想 王充在反对当时盛行的董仲舒所提“天降灾祸”论的战斗中,发展了我国古代唯物主 义传统。其著作《论衡》在我国古代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使人们对唯物主义思想的 认识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在当时封建迷信思想盛行的情况下,唯物主义思想家能坚持科 学地认识世界,学习此内容,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是极其有益的。 难点分析: 宗教的本质和影响

第16课 繁荣的宋元文化学案

第16课繁荣的宋元文化讲学稿 【学习目标】说出《史记》和《资治通鉴》的作者和体例。以唐诗、宋词和明清小说为例,了解古代文学的成就 【学习重点】《资治通鉴》、宋词、苏轼、李清照、辛弃疾和元杂剧 【学习难点】元曲的特点。 【知识梳理】 1.《资治通鉴》北宋史学家________主持编写的__________是我国第一部___________。按年月日的顺序记述了从_____时期三家分晋到_________的历史。 2.宋词宋朝主要文学形式是______。其中著名的词人有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北宋的(谁)______达到了“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的境界。豪放派代表人物:_________、________;婉约派代表人物________。 3.元曲__________和_________合称元曲。元杂剧作家中最负盛名的是_________。其代表作是悲剧__________。 【合作探究】 1、中国古代有两位著名的历史学家,你知道他们是谁吗?他们是哪朝人?比较一下他们的著作有什么不同?(完成下表) 【课堂自测】 1、司马光主持编写的《资治通鉴》是我国历史上一部著名的() A、纪传体通史 B、编年体通史 C、纪传体断代史 D、编年体通史 2、开创一代豪放词风的北宋词人是( ) A、苏轼 B、柳永 C、李清照 D、辛弃疾 3、下列词句属于南宋词人辛弃疾的是( ) A、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B、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C、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D、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4、我国戏曲艺术成熟的标志是( ) A、散曲的兴起 B、昆曲的兴起 C、汉剧的出现 D、元杂剧的兴起 5、在我国文学史上,①诗②词③曲先后顺序是( )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③①② D、③②① 6、下列有关《资治通鉴》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由北宋史学家司马光编写 B、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C、记述了从春秋到五代末年的历史 D、编写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提供治国经验 11

昌盛的秦汉文化(一)教学反思

昌盛的秦汉文化(一)教学反思(原创) 1.备课思路。要学习“昌盛的秦汉文化(一)”我就认真地思考如何能体现新课标精神,把老师感到困惑的文化课处理精当些、鲜活些、生动些、深刻些,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例如,设计导语时,充分考虑到学生实际情况,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导入。“秦汉时期,国家统一,经济繁荣,各民族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交往加强,这就成就了昌盛的秦汉文化。今天我们将学习16课,昌盛的秦汉文化,本课向我们展示了这一时期在科技、医学方面领先世界的成就,现在让我们一睹她的风采。”激发了学生热情,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课件运用。我一直坚持认为,课件的应用要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突出重点和难点。例如,地动仪的震动原理是本课的一个难点。然而,教材只提供了一个“震动示意图”,以初一学生的知识基础,难以理解杠杆原理等物理知识。有的学生把饮水机想象成地动仪,引起了兴趣,但还是不太理解。为了把这个难题解决,我几经周折找到了一段科普视频,制作成精美的课件。在另一个班教学时效果很好。显然,在上次教学过程中,学生确实存在较大的认识误区。当视频资料播放时,生动形象的演示使学 生的思维豁然开朗起来。 3.活动设计。结合教学实际需要,我调整了教学内容,将原来的三个栏目,更改为四个,使问题更加系统、科学。在教学过程中,我对不同栏目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注重方法引导,设置多样的教学情景,通过“导学提示”、“课堂研学”、“课堂感悟”、“总结升华”和“巩固提升”等教学环节,切实提高课堂实效。

4.课堂组织。完成课堂教学,需要老师有较强的课堂驾驭能力。在备课时准备非 常充分,对课件也进行了反复的调整修改,然而,在使用时,却发现不是很自如,在这 种情况下,我临时调整思路,设计了一个容易激发学生探究意识的问题,完成了预设 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分别作四个展厅的解说员,以巩固本课知识。同学们都跃跃欲试, 积极表现,既锻炼了口才,又巩固了知识。可见,教师的课堂组织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一些“生成事件”可能影响教学效果,也会因为教学智慧使课堂活跃起来,起到“锦上添 花”的作用。 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学反思 本节课共有三部分内容:1、张骞通西域2、丝绸之路3、班超经营西域;其中,第1和第2个问题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所以在学习时把大部分的时间投入到这两部分内容上。通过学习本节课,让学生掌握我国古代历史上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和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历史过程。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并通过学习张骞、班超两个历史人物,强化学 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学生利用导学案学习,这样有利于他们自主学习,并节约了时间。通过学习,学生们自主学习的热情很高涨,并积极展示自己的成果,不明白的问题能够在小组内交流,消化掉。在学习和讨论的过程中,对那些积极回答问题的同学提出表扬,以此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但是,学生们对于基础知识的巩固程度还不够,欠熟练,掌握的不够扎实。 我在本节课中也存在着一定的缺憾,1、知识的延伸不够,如:可以结合现实生活谈一谈西部的开发,也可以结合今年的7.5事件等。2、在当堂巩固环节,应多设计一些选择性题目和材料分

2019秋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同步测试试题:第三单元第五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

第五课昌盛的秦汉文化[见学生用书P57] 一、造纸术 1.发明 (1)概况:我国是世界上__最早__发明纸的国家。__西汉__前期,已经出现用于绘图和书写的纸。在发明和大量使用纸以前,我国通常用__竹木简__或__丝帛__作书写材料。但竹木简太笨重,帛价格昂贵。纸造价低廉,携带方便。 (2)意义:纸的出现,大大便利了人们的__书写__。 2.改进 (1)概况:东汉时,__蔡伦__总结劳动人民的经验,在__105__年,改进了造纸术。他用树皮、破布、麻头和旧鱼网作造纸原料。这些原料容易得到,十分便宜。纸的质量和产量都提高了,纸的使用逐渐普遍起来。4世纪以后,__纸__取代简帛,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 (2)影响:造纸术由我国传遍世界,有利于人类文化的__保存和传播__,这是中国对__世界文明__的巨大贡献。

二、数学成就 1.《__周髀算经__》:记载了西周初年数学家商高和周公的一段对话,提出勾股弦的比例为“勾三股四弦五”。 2.《__九章算术__》:成书于东汉时期。 (1)内容:书中涉及现代初等数学中的算术、代数和几何的大部分内容。 (2)意义:这本书确立了中国古代数学以__计算__为中心的特点。 三、医学 1.《黄帝内经》 (1)内容:西汉时期编定,最早记述了__人体解剖知识__和__血液循环情况__,并系统论述了__养生__的基本原则。 (2)地位:这部书直到今天还是中医学习的经典。 2.张仲景 (1)时期: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 (2)代表作:著有《__伤寒杂病论__》,书中全面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奠定了我国中医治疗学的基础。 (3)美誉:后世尊称他为“__医圣__”。 3.华佗 (1)时期: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 (2)贡献:华佗擅长__针灸__和__外科__手术。他制成的全身麻醉药剂“__麻沸散__”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他还发明了一套__医疗体操__,名为“__五禽戏__”,即模仿五

昌盛的秦汉文化一教案

教学设计一 【课标精解】 1.课标要求:造纸术的发明和蔡伦改进造纸术,《九章算术》,衡发明地动仪,华佗和仲景的医学成就。 2.课标分析:汉时期我国的科技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尤其是造纸术的发明更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从科技角度介绍其成就,包括造纸术的发明和蔡伦改进造纸术,《九章算术》,衡发明地动仪,华佗和仲景的医学成就,从而说明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 【学情分析】 经过先文化的学习,学生有了一点点学习文化课的感觉和法,但本课侧重科学技术,涉及不少科学理论,就学生的知识储备而言确实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教学中要化难为易,化抽象为想象,通俗易懂的引导学生理解这些科学概念和原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纸的发明和改进、华佗和仲景的成就,从而培养学生正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归纳汉时期我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科学技术成就,提高学生综合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法 通过学生观察汉代造纸图,了解造纸的工序,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究“纸的发明对人类文明史做出哪些贡献?”培养学生从特定的历史条件去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生根据《地动仪》的视频解说,结合地动仪剖面图,在教师引导下分析其原理,培养学生观察想象的能力。 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从教科书提供的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采取合作交流,小组讨论、活动与探究、发散思维的法,让学生掌握汉时期的科学技术成就。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汉时期的科技,对学生进行初步的科技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当时我国科技在世界的领先地位和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汉时期文化的繁荣昌盛,是建立在统一、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的,说明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政治、经济的反映。 通过具体科学成就的学习,感受我国古代科学家的聪明才智、优良品德和高尚情操,激发民族自豪感,加深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感。 【教学重、难点解读】 1.教学重点: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地动仪。 重点解读:造纸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它不仅解决了书写材料面的种种困难,而且促进了文化教育的普及,推动了世界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化的伟大贡献。 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地震不仅给人们带来重大损失,而且造成人们极大的心理恐惧。衡制造的地动仪告诉人们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对破除迷信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地动仪还是世界公认的最早的能测定地震向的仪器,它表现了我国古代科学家非凡的创造力。 处理法:通过学生观察汉代造纸图,了解造纸的工序,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究“纸的发明对人类文明史做出哪些贡献?”结合现在资源短缺现象,合理分析再生纸和电子纸的作用。学生根据《地动仪》的视频解说,结合地动仪剖面图,在教师引导下理解其工作原理。 2.教学难点:地动仪的工作原理 难点解读:地动仪涉及物理学原理,对于利用物体的惯性来拾取地震波进行远距离测量的原理,学生难以理解 处理法:根据《地动仪》的视频解说,结合地动仪剖面图,使学生理解地动仪利用物体的惯性来拾取大地震动波,进行远距离测量的原理。 【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策略】 1.体验教学法:通过《九章算术》里例题的计算、五禽戏的练习和感冒中医病理的分析,体验古代科技成就和古人的聪明智慧。

北师大版历史七下第16课《繁荣的宋元文化》word达标检测

第16课繁荣的宋元文化 [通过这次练习,意味着你] 1、了解司马光和《资治通鉴》,宋词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元曲的主要剧作家及其 主要作品,2、通过《资治通鉴》和《史记》编写体例的比较,培养了用不同的方法归纳整 理历史知识的能力。 3、通过 宋元文学艺术成就的学习,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课堂同步练习(A )] 课堂训练 1、我国古代最伟大的编年体通史著作 是( 2、宋朝文学的主要成就是: ( 3、下列属于豪放派词人的是: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4、《资治通鉴》和《史记》在体例上的共同点是( A 、 元杂剧和散曲合称元曲 艺术。 C 、元杂剧标志着我国戏曲艺术的成熟。 表明贴近百姓生活,以表演为主的通俗文学开始 成为中国文学的主流。 二、课堂回顾 1、材料分析 阅读下列材料: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 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摘自《念奴娇?赤壁怀古》 请回答: ①这首词是谁的代表作?②词中的三国是哪三国?周郎是指谁? A 、《史记》 B 、《资治通鉴》 C 、《汉书》 《后汉书》 A.诗歌 B.散文 C.词 D.戏曲 ①苏轼②李清照③辛弃疾 ④陆游 5、 A.都属于纪传体 B.都属于编年体 C.都是断代史 F 面有关元曲不正确是( D.都是通史 B 、元杂剧是一种把诗歌、音乐、舞蹈、表演、宾 白相结合,演出一个完整故事的戏曲 游,

第16课 繁荣的宋元文化导学案

第16课繁荣的宋元文化导学案 学习目标(心中有目标,你就会走向成功!) 知识与能力 1、知道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2、了解宋词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 3、了解元曲的主要剧作家及其主要作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宋元文化留给后人的不仅是一笔宝贵的艺术财富,也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如司马迁严谨治学的精神,李清照和辛弃疾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以及关汉卿同情人民疾苦的情结等。 教学重点 掌握《资治通鉴》、宋词、苏轼、李清照、辛弃疾和元杂剧,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学成就。 教学难点元曲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温故布新,情境导入 1、回顾旧知 2、导入新课

三、共同探究(不依附,不从众,让思考成为习惯) 1、中国古代有两位著名的历史学家,你知道他们是谁吗?他们是哪朝人?比较 请问这首小诗告诉你什么? 3、成果展示 四、归纳整理 这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五、练习案 1、司马光主持编写的《资治通鉴》是我国历史上一部著名的() A、纪传体通史 B、编年体通史 C、纪传体断代史 D、编年体通史 2、开创一代豪放词风的北宋词人是( ) A、苏轼 B、柳永 C、李清照 D、辛弃疾 3、下列词句属于南宋词人辛弃疾的是( ) A、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B、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C、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D、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4、我国戏曲艺术成熟的标志是( ) A、散曲的兴起 B、昆曲的兴起 C、汉剧的出现 D、元杂剧的兴起 5、在我国文学史上,①诗②词③曲先后顺序是( )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③①② D、③②① 6、“司马光编写《资治通鉴》的态度非常认真……他死后,人们发现《资治通鉴》的部分残稿整整堆满了两间屋子,有人翻阅其中的篇章,竟没有看到一个写得潦草的字。” (1)这是一种什么精神?给你怎样的启示? (2)从材料“有人翻阅其中的篇章,竟没有看到一个写得潦草的字”这句话中,你认为做作业、考试的时候,卷面该如何? 推荐阅读:2011年第3期《中学生读写》第38页美文《美的王朝》,感受宋词的凄美。

最新-昌盛的秦汉文化历史教案

最新-昌盛的秦汉文化历史教案 昌盛的秦汉文化历史教案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本人为大家整理的昌盛的秦汉文化历史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昌盛的秦汉文化历史教案1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要了解和掌握史学家司马迁和《史记》;《史记》的价值和影响;乐府和乐府诗;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艺术成就等知识 通过对司马迁写《史记》的史实学习,培养学生严谨治学的学习态度和实事求是的治史态度。 通过欣赏和想象秦陵的地下军阵,感受当年秦始皇灭六国、一统天下的威武,树立起开拓进取的精神。通过欣赏秦始皇兵马俑的艺术成就,认识到这是中华祖先对世界文明的贡献,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从而产生民族自豪感。同时培养学生的文物鉴赏力,增强文物保护的意识。 产生民族自豪感。 教学建议 地位分析: 秦汉时期在史学、文学、艺术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这在我国文化发展史上也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同时它也是秦汉时期文化极度其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史学方面的《史记》,文学方面的汉赋、乐府诗,雕塑艺术秦兵马俑,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秦汉时期,我国史学、文学、艺术的大发展主要表现在: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著有不朽的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史记》,它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乐府诗的名篇《孔雀东南飞》、《十五从军征》。气势磅礴的秦始皇陵兵马俑是世界艺术史上的一颗明珠。

重点分析:1、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写史十分注重史料的真实性,文笔生动,体例完备。司马迁严谨治史的精神也为后世的史家所效法。《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的通史,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学价值。成为我国历代王朝编写史书的典范。 2、秦皇陵兵马俑 这组大型艺术群像,气势磅礴,艺术表现手法高超,人物形态逼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地下艺术宝库,是世界艺术史上的一颗明珠。这些文物古迹也反映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具有很高的艺术修养、高超的科学技术、分析水平。学生应该重点掌握。 难点分析: 1、对纪传体这种史书体例的理解 主要是因为学生对于史书的接触较少,没有完整地读过几本史书,很难体会其中的差别;甚至连这些名称都没有听说过,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2、司马迁写成《史记》的主观客观因素 汉武帝时,国力强盛,政治稳定,文化也有新发展,为司马迁编写《史记》提供了有利的客观条件;另外,司马迁出身于史官家庭,从小耳濡目染,对他后来成为一个伟大的史学家有一定的影响,加之他本人具有坚韧的意志品质。为了写成《史记》,司马迁忍辱负重,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终于完成了《史记》一书。通过分析,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成才意识及顽强的意志品质。 教法建议 一、司马迁和《史记》 1、教师讲解纪传体体例和通史的含义,并注意其与编年体体例和断代史的区别。 2、学习运用教科书中的有关内容,通过小组讨论“为什么司马迁能写出这样一部史学巨著”,说出从中受到的启示和感想。 3、《史记》的价值和影响,要从《史记》的写作特色入手,并引用鲁迅的话:《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二、秦兵马俑 1、建议运用一些图片或音像资料展示,使学生感受到地下军阵的壮观,并通过语言描述出来,激发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昌盛的秦汉文化(一)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 《统一国家的建立》 【单元分析】 秦汉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的时代,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秦汉王朝开创的一系列制度,为历代封建统治者所沿袭;秦汉文化气势恢弘。学习这段历史是了解祖国历史的必须过程。 本单元的知识内容有”秦王扫六合”、”伐无道,诛暴秦”、大一统的汉朝、两汉经济的发展、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昌盛的秦汉文化共八课的知识。 秦朝的统一和作用、秦末农民战争、汉武帝的大一统、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及手工业技术的提高、冒顿统一蒙古、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造纸术的改进、地动仪、佛教和道教的传播以及以《史记》为代表的史学成就是单元的知识重点;焚书坑儒、秦亡前后农民战争的性质变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两汉经济发展的原因、丝绸之路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地位、地动仪的制作涉及到科技术语和物理学原理、宗教传播的原因及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影响等是单元知识难点。 根据单元知识内容,教学安排为9课时(含活动课三),即每一课为新授一课时。另外,单元复习3课时,检测与讲评各1课时。新授与测评共计14课时。 名称内容课时 第10课“秦王扫六合”1课时 第11课“伐无道,诛暴秦”1课时 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1课时 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1课时 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1课时 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1课时 第16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一)1课时 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1课时 活动课三秦始皇功过的辩论1课时 单元复习3课时 单元测评测试1课时讲评1课时 第16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一)

【教师寄语】”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教情分析】 《昌盛的秦汉文化(一)》是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第16课的内容,主要讲述的是秦汉时期在造纸术、数学、医学、地理等方面取得的科技成就。涉及的具体内容有蔡伦和造纸术、《九章算术》、张衡和地动仪、华佗和张仲景及其医学成就。 秦汉时期的科技成就是在国家统一、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取得的,同时,这些科技成就运用于社会生产和生活,又对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作用。从而使学生认识到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政治、经济的反映。 秦汉时期的科技成就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和科学家的聪明才智与非凡的创造力。通过秦汉时期领先世界的许多科学成就感受到我国古代科学家的聪明才智、优良品德和高尚情操,激发民族自豪感,加深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感,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振兴中华的民族使命感。 因此,学习本课有助于理解我国秦汉统一国家政权建立的历史意义,有利于为学习下一课秦汉的史学和文学艺术的学习积累了方法。 第16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一) 【教师寄语】”科教兴国,人人有责” 【教情分析】 第16课是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中的第七课,学习的是昌盛的秦汉文化之一,讲述的是秦汉时期在造纸术、数学、医学、地理等方面取得的科技成就。涉及的具体内容有蔡伦和造纸术、《九章算术》、张衡和地动仪、华佗和张仲景及其医学成就。秦汉的科技成就是在国家统一、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取得的,同时,这些科技成就运用于社会生产和生活,又对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作用。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专注时间较短,但他们想象力丰富,很容易被新奇事物吸收,并且具有探索精神。同时,学生对于本单元学习较前两个单元教学有了一定的基础:一是,在前两个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析和判断能力,对历史的理性认识明显增强;二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多种渠道对这一时期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例如观看了《东方朔》、《三国演义》、《医圣》等一些与本课历史有关的影视剧,阅读与之有关的历史书籍。因此,在本课学习中,主要通过图、文、声、影等资料,直观形象地了解并掌握秦汉时期的科技成就。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3.5《昌盛的秦汉文化》练习题

《第五课昌盛的秦汉文化》试卷 一、选择题 1.四大发明不仅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也对世界历史的进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下列推动世界文化发展的发明有( ) ①造纸术②指南针③火药和火药武器④印刷术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2. 唐朝的《邸报》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报纸之一。与该报纸有关的科技有() ①造纸术②活字印刷③雕版印刷④转轮排字盘 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3.秦汉时期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东方文明,科技发展在世界上遥遥领先。下列属于秦汉时期科技成就的有() ①《九章算术》②《齐民要术》③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④全身麻醉手术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如图所示为我国古代科学家张衡发明的地动仪,其功能是() A.预测地震发生 B.测定地震方位 C.测定地震震级 D.测量地球子午线长度 5.近年来的地震海啸,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自古以来我们的祖先就在探究自然和预防自然灾害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究,在这方面成就最大的是() A.张仲景 B.华佗 C.蔡伦 D.张衡 6.东汉末年一家豪强地主,要计算-他家的田地面积可参阅的书籍是() A.《道德经》 B.《史记》 C.《汉书》 D.《九章算术》 7.下面是我国古代不同领域著作的杰出代表,按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天工开物》 ②《齐民要术》 ③《史记》 ④《伤寒杂病论》 A.③④①② B.①②③ C.④③②① D.③④②① 8. 在东汉时期,写成《伤寒病论》,被后节尊称为“医圣”的是() A.华佗 B.李时珍 C.张仲景 D.孙思邈

9.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它传入中国的时间是() A.秦朝 B.西汉末年 C.东汉 D.魏晋南北朝时间 10. 佛教起源于印度,后来发展为世界性的宗教,主要分布于东亚、东南亚地区,佛教传播到中国的时间是: A.西汉末年 B.隋朝末年 C.唐朝初年 D.明末清初 11.被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学作品是() A.《汉书》 B.《资治通鉴》 C.《史记》 D.《春秋》 12.古代有这样一部史学巨著,其内容“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其作者“功业追尼父,千秋太史公”;其体例开纪传体史书的先河。在此书中不可能查到的历史史实是() A.秦灭六国 B.武王伐纣 C.陈胜吴广起义 D.北京人已经使用火 13.人们把《史记》定位为一部杰出的历史著作,主要是因为它() A.歌颂了陈胜、吴广的反抗精神 B.刻画了众多的历史人物形象 C.歌颂了农民领袖的斗争精神 D.体例完备,内容翔实 二、材料解析题 14.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材料二法家,春秋战国时代一个以君权为核心,法制为手段的思想学派,它盛行于春秋战国时代,为秦朝最为采用。 (1)材料一是谁的观点?他所代表的学派思想何时正式确立为我国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 (2)根据材料二指出法家思想在战国时期被成功实践的事件?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秦朝实行的哪一项政治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

2021年《昌盛的秦汉文化二》历史教案

《昌盛的秦汉文化㈡》历史教案 一、学习目标: ㈠内容标准:说出史记的作者和体例。 ㈡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能够知道《史记》的作者、体裁和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借助实例,分析佛教、道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司马迁与《史记》学习,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治史态度和严谨治学的品格。 二、要点分析: 1、重点:佛教的传入、司马迁和《史记》 2、难点:宗教的本质及其复杂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 教法:问题导学法;学法:识图学习法、讨论法、史料分析法。 四、教学手段: 《佛教传入路线图》等图片资料、多媒体演示文稿、专题网站学习。 五、教学过程: ㈠问题引入:你听说过“佛陀入梦”和“白马驮经”的故事吗?让我们在故事的交流中走进那段历史吧,由此引入教学。 ㈡教材分析: 一)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 “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是秦汉文化史中思想史的重要内容。在宗教知识的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 1、“佛教的传入”: ⑴“佛教传入中国”: 佛教是公元前6世纪在古代印度创立的。佛教是经丝绸之路传入的。 ⑵“佛教在中国的传播”: 第一、识读插图《白马寺》: 学习方式:问题识图与阅读。通过多媒体展示交流相关的图片、图画和视频资料;演出课本剧,等等。使学生了解:“汉明帝派人到印度取经求佛”是佛教在中国早期传播的重要事件。白马寺被誉为“中国第一佛寺”。 第二、“佛教宣传的基本思想”: 讨论:佛教为什么能够进入思想相对封闭的中国?本质是什么? 借助具体事例,对佛教的思想进行讨论分析,形成认识:佛教宣扬忍耐顺从的消极的人生观,在当时对于维护社会秩序比较有利,符合统治阶级的愿望。因此,封建统治者大力提倡和扶植佛教。极度的社会苦难,使广大民众方面看不到解脱的希望,只能追求根本不存在的所谓来世的幸福。所以,佛教对于广大民众也产生了吸引力。所以,佛教的本质是麻痹广大民众的精神鸦片。 ⑶“佛教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作分层学习) A级:知道佛教的传播,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深远影响。B级:举出一两个典型事例,

昌盛的秦汉文化(一)教案

昌盛的秦汉文化(一)教案 一、课前展示 主持人提问: 1、秦始皇为加强中央集权在政治方面采取的措施? 2、秦始皇为加强中央集权在经济方面采取的措施? 3、秦始皇为加强中央集权在军事方面采取的措施? 4、秦始皇为加强中央集权在文化方面采取的措施? 5、汉武帝为实现大一统在政治方面采取措施? 6、汉武帝为实现大一统在经济方面采取措施?、 7、汉武帝为实现大一统在文化方面采取措施?8、汉武帝为实现大一统在军事方面采取措施? 二、导入新课 秦汉时期,实现了国家统一,经济恢复发展,各民族间政治、经济、文化交往频繁,这一切为秦汉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本节课我们将来一起学习一下秦汉时期的科技成就和医学成就。 师:同学们,大家知道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什么呢? 生: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造纸术 师:那么,有关造纸术同学们了解多少呢?造纸术的发明者是蔡伦么?请大家自读教材87页,看谁能快速、准确地回答出老师的问题。 板书:一、纸的发明和蔡伦改进造纸术 学生自读,并尝试回答问题。 问题:(1)目前世界上已知最早的纸出现在什么时期?发现地在哪? (2)蔡伦是什么时期的人物?蔡伦最大的贡献是什么? (3)“蔡侯纸”的原料是什么?“蔡侯纸”的特点又是什么呢? 板书:1.纸的发明 时间:西汉早期 名称:麻纸 地点:甘肃天水 地位:目前世界上已知最早的纸 2、蔡伦改进造纸术 时间:东汉 原料:树皮、破布、麻头、旧鱼网 特点:原料易找、价格便宜、质量较高 名称:蔡侯纸 意义:是我国人民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 师:经过学习,我们知道已知最早的纸出现在在西汉时期,发明造纸术的人不是蔡伦,蔡伦只是改进了造纸术。

第16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一)教案

第16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一) 一、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要掌握的基础知识有:我国是世界上首先发明纸的国家;蔡伦改进造纸术;《九章算术》;张衡和地动仪;华佗和张仲景的医学成就;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 能力方面:通过归纳秦汉时期我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科学技术成就,提高学生综合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思想方面: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秦汉时期文化的繁荣昌盛,是建立在国家统一、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的,说明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政治、经济的反映,并能从中感受到我国古代科学家的聪明才智、优良品德和高尚情操,激发民族自豪感,加深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感;秦汉时期许多科学成就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特别是造纸术的发明对世界文明贡献巨大。 二、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造纸术、地动仪、医学 教学难点:地动仪的工作原理和一些科技名词的理解 三、教学思想: 搜集有关张衡在科学方面的贡献的资料,感受张衡的科学精神。以电脑课件演示,使科技成就能够让初一的学生初步理解,科技成就的发明过程和简单工作原理。 四、教学过程: [导入] 提问:1. 秦汉时期的起止年代,经历过哪几个朝代?(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共440年。秦、西汉、新、东汉)2. 这一时期内,我们学过的哪些内容是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重大影响的?(秦的统一、秦长城、秦兵马俑、汉丝绸之路等)然后总结,这一时期,国家统一、人民生活安定、经济迅速发展、各民族各地区经济文化交流加强,秦汉时期文化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这节课我们学习第16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一)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我国是世界上首先发明纸的国家,西汉前期我国劳动人民已经掌握了造纸技术,今天已在许多地方出土了汉代的纸张,大家请看屏幕。(演示纸出土的地点) 纸在今天人们日常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最主要是用作书写材料。大家想一下,古今中外,在纸发明以前,人们用什么作书写材料呢?(学生回答略)这些书写材料同纸相比,有什么缺点呢? 竹木简在纸发明以前是人们的主要书写材料,但由于竹木简很笨重,带来许多不便。据说,秦始皇一天批阅的竹木简奏章重120多斤,到了汉武帝时依然难免其苦,大家教材,这是文人东方朔给汉武帝上的一个奏本,用了3000片竹简,两个人吃力地抬进宫,汉武帝看了一个月。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迫切需要一种轻便、实用、经济的书写材料,于是造纸术应运而生。大量的考古发掘都发现了属于西汉前期的纸,从而证明了纸的发明是在西汉。人们最先造出来的纸叫絮纸,后来发展为麻纤维纸,再改进为植物纤维纸。 纸是人们受到什么的启发而造出来的呢?大家看这个"纸"字的偏旁,对,与丝织有关。人们用上好的蚕茧抽丝织物,一些劣质的茧只能制成丝棉。制丝棉要把蚕茧煮烂,再放在水竹席上打烂做成丝棉,这时竹席上会留下一些丝,干后形成薄丝棉片,揭下可以用来书写文字,由此受到启发人们制成了丝絮纸,后来,人们又用麻做原料制成麻纤维纸。但无论是絮纸还是麻纸,其原料来源少,纸的质量还有一些欠缺,真正使我国造纸术名扬世界还是在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以后。 105年,宦官蔡伦总结以前人们的造纸经验,经过反复试验,改进了造纸术。我们看屏

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案例2我们身边的宗教

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案例2我们身边的宗教 活动目的: (1)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事,了解世界三大宗教和我国道教。 (2)通过各种方法,使学生学会认识历史的方法,培养学生收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并能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形成新的认识。 (3)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和锻炼口头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1)查找与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和道教相关资料,主要是它们的创始人、产生的背景、地区、主要的教义。 (2)查找我国古代化与宗教有关的字材料、实物图片。

(3)参观博物馆和当地的宗教场所形成对宗教的感性认识。 (4)整理去过的佛教、道教圣地的资料。 活动步骤: (1)教师简单介绍本节的主题。 (2)学生自由发言,扼要讲清收集的资料。 (3)根据所收集的资料,学生自由地分成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和道教四大组,各小组学生集体商讨、综合归纳形成统一的意见,最后由中心发言人主讲。 (4)与其他小组进行比较,总结出宗教的共性。 ()由学生主动担任导游,介绍当地的宗教活动场所,特别是佛教、道教活动场所。 (6)教师归纳总结。

活动过程:(步骤的部分展示) (1)学生一:我国的名寺、名观很多,武汉就有很多,我还是给大家讲讲武汉的归元寺。 武汉的归元禅寺是佛教名寺,是清顺治1年(168年)由白光法师兴建的,其名取“归元性不二,方便有多门”的佛偈而命名,它与宝通寺、溪寺、正党寺合称武汉四大丛林(丛林意为“众僧聚居一处有如众木相依为林”)。 归元寺地处武汉市汉阳区翠微路西端,占地46900平方米,殿舍200余间,其中罗汉堂供奉的00尊金身罗汉为该寺的重点特色之一。我们每个人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年龄找到对应的罗汉,这是非常有趣的事,大家可以乘旅游一号线去归元寺。 归元寺有二大特色:一是以建筑完美、雕塑绝妙,二是珍藏丰富。由于归元寺非常有名,港澳同胞、海外侨胞以及许多外国游客包括各国政要如柬埔寨西哈努克国王、美国国务卿基辛格、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日本首相中曾康弘等都曾先后此观赏,并分别向该寺赠送礼品。我觉得这个地方值得一玩。 学生二:你讲了佛教的归元寺,我讲道教的长春观。

昌盛的秦汉文化二练习题及答案

昌盛的秦汉文化二练习题 及答案 Updated by Jack on December 25,2020 at 10:00 am

基础练习 1.佛教在我国民间开始流传是在 () A.西汉初年 B.西汉末年 C.东汉初年 D.东汉末年 2.道教兴起于 () A.春秋时期 B.战国时期 C.西汉 D.东汉 3.被道教尊为教主的是 () A.孔子 B.老子 C.庄子 D.孟子 4.下列哪些史实可以从《史记》中查阅到 () ①山顶洞人的氏族生活②武王伐纣③陈胜、吴广起义④商鞅变法 ⑤焚书坑儒⑥班超出使西域⑦文景之治⑧城濮之战 A.①②⑤⑦ B.②③④⑤⑧ C.②③④⑤⑦⑧ D.①③⑤⑥⑦ 5.下列人物在历史上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①司马迁②扁鹊③华佗④仓颉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④②①③ D.②④③①

6.佛教在西汉时传入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佛教起源于哪个国家是怎样传入中国的 (2)佛教的传入对我国有什么影响?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 ——班固 (1)材料说的是哪部着作 (2)着作的作者是谁他是什么朝代人 (3)这部着作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4)着作是什么体裁为什么叫这个体裁 (5)如何评价这部着作? 答案: 6.(1)印度。西汉末年,经由丝绸之路传入我国。(2)对我国的思想文化、文学艺术以及节日习俗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7.(1)《史记》。(2)司马迁。西汉。(3)叙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4)纪传体。因为“本纪“和“纪传”是书的主体,所以称为纪传体。(5)《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一部严谨的史学着作,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