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教育学笔记

教育学笔记

教育学笔记
教育学笔记

绪论

教育基本理论包括:

教育的概念;

教育的基本规律(教育与人发展的关系、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教育目的、教育制度等;教学论;德育论;课程论;教师、学生、学校;

教育展望包括:当今时代背景下教育发展趋势、现代教育的新特点等

本章已考真题:2000:教育学(名解)

一、教育学研究的对象

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二、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四个阶段)

教育学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教育经验的丰富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科学。

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封建社会和奴隶社会)

我国的《学记》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战国末期,儒家思孟学派,是我国古代教育经验和儒家教育思想的高度概括。包括:‘道而弗牵’----引导而不拉;‘强而弗抑’---鼓励而非批评;‘开而弗达’---启发而非直接告诉;‘教学相长’---教学与学习相互促进

2.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夸美纽斯、赫尔巴特)

①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大教学论》为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内容:A.

提出普及初等教育 B.主张建立适应学生年龄特征的学校教育制度 C.论证了班级

授课制度 D.规定了广泛的教学内容 E.提出了教学的便利性、彻底性、简明性与

迅捷性的原则 F.高度地评价了教师的职业,强调了教师的作用。

评价:这些主张,在反对封建教育。建立新的教育科学方面都起了积极的作用。

②德国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已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3.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阶段(19C50y以来)

① 1861年英斯宾塞《教育论》著名实证主义者他提出了教育的任务是教导人

们怎样生活,他主张启发性学生的自觉性,反对形式主义的教学。

②“实验教育学”---20世纪初,欧美的教育学者利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研

究教育问题,出现了“实验教育学”,于1901年由德国的梅伊曼首次提出。而德

国教育家拉伊的《实验教育学》完成了对实验教育学的系统论述。

评价:但是,实验教育学者把人和动物同等看待,把儿童的发展解释为纯生物学的过程,忽视了人的社会性,是错误的。

③ 19C末20C初美国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学说《民本主义与教育》他从实用主义

出发,反对传统的教育以学科教材为中心和脱离实际生活;主张让学生在实际生

活中学习,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和“从做中学”。他的这种学说是

以“经验”为基础,以行动为中心,带有狭隘的经验主义的色彩

一条线索:西方教育出现了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学派和以杜威为代表的

现代教育学派的对立局面。

④苏联凯洛夫《教育学》

⑤中国新民主主义时期杨贤江《新教育大纲》

4.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20C50y)

① 1956 美国布卢姆《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他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情

感目标、动作技能目标三大类。每类目标又分成不同的层次,排列成由低到高的

阶梯。他的分类可以帮助教师更加细致地去确定教学的目的和任务,为人们观察

教育过程、分析教育活动和进行教育评价,提供了一个框架。

② 1963 美布鲁纳《教育过程》主张务必使学生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结构化教

育思想)特别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提倡发现学习(发现法教育)。

③苏联赞可夫《教育与发展》④苏联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

三、教育学的研究方法:1.历史法、2.调查法、3.实验法、4.统计法、 5.信息论基本方法

6.系统论的基本方法

7. 控制论基本方法、

第一章教育的概念

本章已考真题:(简答题)简述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其相互关系02,

简述古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05

第一节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一)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而归根到底产生于生产劳动;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会制造工具,使用工具,从事生产劳动。

教育的永恒性:教育是新生一代的成长和社会生活的延续与发展不可缺少手段,为一切人,

一切社会所必需,与人类社会共始终。并且随着的发展,人类积累的知识越来越丰富,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也就越来越显著,教育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范畴。

教育的阶级性:在阶级社会中,教育具有阶级性,但阶级性并不是教育所独有的区别于其他

事物现象的特征。阶级性只是在阶级社会中教育的一种属性,并非教育所特有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的历史性:教育与社会的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统治阶级制度密切相关,并随之变化而变

化发展的。

(二)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现象,在其他动物界是没有的。

问答:为什么说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

1.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而归根到底产生于生产劳动。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会制造工具,使用工具,从事生产劳动。

2.动物的养护与抚育是程序化了的动作反射系列,是一种本能。它们不会制造工具,使用工具,不会进行劳动,也没有语言来传授经验,不可能产生有目的的教育活动。

3.只有人类才能根据客观世界的认识,自觉地去支配世界,改造世界,将改造世界的经验传授给下一代,从而产生有目的的教育活动。

4.认为在动物界也有教育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和目的性,是反科学的。

(三)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是教育区别于其它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

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也是教育的本质。

第二节教育的基本要素

教育的基本要素有: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措施

1.教育者:凡是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都可称

为教育者。但学校教育产生后,主要是指学校中的教师和其他教育工作人员。教育者是教育活的主导者,目的性是教育活动的一个重要特征。

1.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阐述学生的特点,并分析学生是教育过程主体

的理由。(05\335)

2.教育措施:它包括教育的内容(体、智、德、美、劳)和教育手段。

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是相互联系的,其中,教育者是主导性的因素,他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他掌握着教育的目的,采用着适当的教育内容和手段,创设必要的教育环境,调控着受教育者和教育的整个过程,从而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使其达到预期的目的。

第三节教育的历史形态

(1)原始的教育形态

(2)古代的学校教育形态:把古代文明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统称为古代学校教育。

1.奴隶社会的学校教育:①从奴隶社会起,教育便具有了阶级性,成为阶级统治的

工具②“学在宫府”—中国奴隶社会时期教育的特点,教育与权力被宫府把持,文

化典籍被宫府把持③“六艺”—奴隶社会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礼、乐、射、御、书、数④奴隶社会教育的目的--使奴隶主的子弟学习一套管理国家,镇压

奴隶与作战的本领⑤轻视体力劳动⑥欧洲奴隶社会中的斯巴达体育体系:体

操、军事训练;

欧洲奴隶社会中的雅典教育体系:体操、军事训练、读、写、算、音乐、文学、政治和哲学,以使其子弟具有从事商业和政治活动的能力

2.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

我国:①我国封建学校分为官学和私学②“唐朝学制”--中央直接设立的学校有“六学二馆”,此外地方设州学、府学、县学③儒家的封建伦理道德是维系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儒家“学而优则仕”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教育目的④内容—“四书”“五经”也包括一些算学、天文、医学等自然科学知识⑤教育方法--崇尚书本,死记硬背,棍棒纪律教育⑥教学组织形式--个别教育⑦选士制度和科举制

欧洲封建教育:①两种类型:教会学校和骑士教育②欧洲中世纪教育内容--七艺(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③骑士教育的内容—骑士七技(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下棋、吟诗)④行会学校的出现标志着新兴的市民教育开始

(3)现代社会的学校教育形态:(社会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形态的统称)

教育的含义:A.广义的教育指的是,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

增强人的体质的活动,不论是有组织的或是无组织的,系统的或是零碎的,都是教育。

B.狭义的教育指的是专门组织的教育,它根据一定社会的现实和未来需要,遵

循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受教育者获得知识技能,陶冶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一种活动,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适应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的需要和促进社会发展的人。

(4)古代学校教育与现代学校教育的异同

不同点:①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脱离,而现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紧密联系,越来越紧密联系②古代学校教育为统治阶级垄断,具有阶级性;现代学校教育不再为少数剥削阶级垄断,走上大众化,具有民主性③古代学校教育的任务是为阶级统治培养统治人才,现代学校教育的任务不仅是为统治阶级培养人才,还担负有培养生产工作者的任务④古代学校教育主要内容——古典人文科学和治人之术;现代学校教育主要内容——自然科学的内容增多⑤古代学校教育教学组织形式——个别教育;现代学校教育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⑥古代学校教育的方法手段落后单一;现代学校教育的方法手段多样、先进、现代化。⑦古代学校教育学校与社会生活脱离,学生的思想和生活被限制在狭小天地里,是一种封闭式教育;现代学校教育不再受围墙的限制,走向多样办学,并与社会发生密切联系,逐渐成为一个开放的系统相同点:无论古代学校教育还是现代学校教育都是有目的的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的活动(广义的教育目的);都具有历史性,阶级性,

目的性,社会性,永恒性(5性)。

第二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本章已考真题:(简答题)教育怎样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规律?00

为什么说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03,

简述青少年学生思想的年龄特征04

第一节影响人的发展诸因素及其作用

人的发展包括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

1、身体方面的发展:是指机体各种组织系统的发育机能的增长,是人的生理方面的

发面心理的发展:指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情感、意

志、性格等方面的发展

2、二者关系:二者紧密相联的,生理发展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心理发展也影响

着生理发展

3、影响人发展的四个因素:A、遗传B、环境C、教育D、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一、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

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4、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随着环境、教育和时间活动的作用,人的遗传素质会逐渐地

发生变化,人的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也因人的生活条件不同,可以提前或推迟问:为什么遗传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答:①遗传素质只是人的发展在生理方面的可能性,这不是现成的知识、才能、思想、观点为、性格、爱好、道德品质等,它不能决定人的发展。如果离开了后天的社会生活和教育,遗传素质所给予人的发展的可能性便不能变为现实②遗传素质具有可变性和可塑性。随着环境、教育和实践活动的作用,人的遗传素质会逐渐地发生变化。人的遗

传素质发展的过程,也因人的生活条件的不同,可以提前或推迟。

二、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外因)

1、环境:是围绕在个体周围的,并对个体自发地发生影响的外部世界(它不以培养

人为目的)

2、社会环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外部的客观条件,对人的发展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

3、但人们接受环境的影响是积极的、能动的过程,并在实践中改造环境,并改造自己。

人的社会实践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人的思想和才能是在后天的社会实践中

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是外因,无论提供什么条件,都要通

过人的实践和主观努力才能实现

三、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外因)

——教育对人的发展,特别是对年轻一代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

问:为什么教育对人的发展告别是对年轻一代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

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①教育是以教育人

为目的的活动②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能排除和控制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给

人以更多的正面教育,使人按照一定的思想、政治方向发展,更有利于思想品德的

培养,使年轻一代健康地成长。

2、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教育,特别是学校教

育,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按照一定的目的选择适当的内容,利用集中的时间,有

计划地、系统地向学生进行各种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

3、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培训过的教师来进行工作

的,他们对学生的思想、学业、身体是全面关心的,他们明确教育的目的,熟悉教

育的内容,懂得教育这个转化活动的规律和方法,自觉地促进学生按照一定的方向

去发展。

4、但必须明确学校教育主导作用的实现,必须通过学生自身的积极活动。

四、个体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其身心发展的动力。人的主观能动性是通过人的活动表现

出来的。2.离开人的活动,遗传素质、环境和教育所赋予的一切发展条件,都不可能成为人的发展的现实。3.从个体发展的各种可能变为现实这一点意义上来说,个体社会实践活动是个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总之,影响人的发展的各种因素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于人的发展的,它们是一个整体系统,我们不能孤立地、片面地来分析每一个因素对人的发展的作用。它们之间的性质的差异、力量的强弱、不同的组合,不断地发展变化,致使人的发展具有不同的水平和特色,我们应该以系统论的观点,从动态上来研究和把握各因素与人的发展的关系。

第二节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

问题:1、教育要如何才能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

2、哪些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对教育有影响?

一、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性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

身心发展顺序:儿童从出生到成人,他们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过程,具有一定的顺序性。A、身体的发展是按着“从头部到下肢”

和“从中心部位向全身边缘方向”进行的B、思维总是由形象思维发展到抽象思维C、记忆总是从机械记忆发展到意义记忆。因此,我们在向年轻一代进行教育时,必须遵循着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等顺序逐渐前进。

二、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上

应有所不同。(不同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特征)

三、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年轻一代在兴趣、爱好、

意志、性格等方面也存在着个别差异,教育工作应该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做到“因材施教”“长善救失”,使每个学生都能迅速地切实地提高。

四、教育是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规律,并不等于迁就学生身心发展的现有水平而是从学

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实际出发,善于向他们提出经过他们努力能够达到的要求,促进他们的身心发展,不断提高他们身心发展的水平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

本章已考真题:(名词解释)教育结构03/05 (简答)简述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04

第一节教育与诸社会现象的关系

一、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1、生产力制约着教育的发展:

①首先,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规模和速度。办教育与要一定的人

力、物力等物质条件作保证。生产力的发展为教育提供了物质条件,并要求

教育有相应的发展,为物质生产提供所需的人才。如果教育跟不上生产力发

展要求,则经济发展将因人才欠缺受到影响;反之,如果教育发展超过了生

产力的承受能力,占用过多的人力、财力也会阻碍经济的发展

②其次,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生产力发展的水

平对培养人的规格,提出一定的要求,要求受教育者必须具有某种程度的文

化水平和生产上所需的知识技术,生产力的发展也必引起教育结构的变化。

设立什么样的学校、专业,各级各类学校间的比例如何,各种专业间比例如

何……都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所制约

③第三,生产力发展促进着教学内容,教育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与改革。

生产力发展促进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更新,也促进着教育方法,组织形式的

发展与改革,它们都与生产力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都是以生产力的发展为

前提的

④生产力对教育的作用,总是受着生产关系的影响,生产力的发展虽为教育提

供物质条件,但它不能单独地决定教育的发展。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同时作

用于教育的。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①首先,教育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

段。:人是生产力中最基本的因素,通过教育可以使人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

生产经验和劳动技术,即把可能而尚未掌握科学技术的劳动力变为掌握科学

技能的现实的劳动力,从而形成新的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社会生

产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脑力劳动在生产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劳动

生产率的提高,主要依靠劳动者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和生产工具的改进,因

而教育对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

②其次,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A、科学包含在生产力中,科学知识在

未用于生产之前,知识一种意识形态的潜在的生产力,要把潜在的生产力转

化为人能掌握并用于生产的现实生产力,必须依靠教育。

B、通过教育使前一辈所积累的科学知识得以继承和发扬,并且通过教育可以

高效能地扩大科学知识的再生产,使科学知识将得到普及,先进的生产经验

得到推广而使劳动生产率提高,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③教育是发展科学的一个重要手段。:教育的职能不仅仅是传递人类已有的科学

知识,而且担负着发展科学、产生新的科学知识技术的任务,尤其以高等教

育最为显著。把高等学校作为科学研究的主要基地,出现了有建立教学、科

研、生产联合体的趋势。

问题:为什么出现教育发展优先于经济发展?

答:1. 教育对生产力促进作用(①②③) 2. 教育具有周期性,必须提前培养。

二、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一般性了解基本观点)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决定着教育的思想政治方向和为谁服务问题:

①首先,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②其次,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

受教育的权利。③第三,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道德

品德教育的内容。总之,教育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在阶级社会中不可能“超

阶级”“超政治”。

2、教育对政治、经济的伟大影响作用:①教育能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的人才

②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③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和经

总之,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二者是相互联系同时

作用于教育的。任何一个社会的教育都是根据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的

需要去培养人才的。而教育也正是通过培养人才,传播科学技术和宣传某种思想来

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和社会生产力。

三、教育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关系P69-P70

四、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及其表现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具有能

动作用。表现在:

1、教育是一种转化活动的过程。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把人类积累的生

产斗争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精神财富,形成个性,这一转

化过程是不同于政治制度和生产力发展规律的,它是与人们的精神活动的规律密

切相联的,人们对教育规律的认识,不会因为政治制度和生产力的变化而被否定,

它对政治制度和生产力发展水平而言,是相对独立的。

2、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教育的思想、制度、内容和方法是从以往的教育的发展而

来的,因此,在同样的政治制度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国家里,有着不同特色的教

育,不同民族的教育具有不同的传统和特色。

3、教育具有与政治制度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教育与上述二者发展并非完全同

步:①教育的思想、内容落后于生产力发展和政治制度的发展(滞后性)。

②预见了教育发展的方向,旧政治制度下,出现新的教育思想。

4、不能把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理解为绝对独立性。原因:①教育归根到底是受生产力

的发展和政治制度决定的。②每一时代的教育从以往教育中继承什么,也与当时

的生产力发展和政治制度分不开。③在新的政治制度下,与旧的政治制度相适应

的教育思想和内容,决不会长期存在下去,迟早要改变。④新的教育思想、只能

在新的政治制度下才能真正得到普遍的实施和发展。(总结背诵)

第二节教育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

一、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从根本上说,科技的发展、经济的振兴、乃至整个社会的进步都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大量合格人才的培养。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必须坚持把发展教育事业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加强智力开发。

二、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改革(七个方面的改革)

1、明确教育的战略方向。“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指明了教育的

战略方向,也是我国教育改革的知道思想。其中“面向现代化”是核心,是我们

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2、改革不符合现代化建设要求的教育思想。

3、作好教育事业的发展规划。其依据和方法有:①要根据人口调查和预测②要根据

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③要根据国家财政、地方财政、全民与集体企事业

单位所能提供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条件④要因地制宜,不应强调划一。

4、进行合理的教育投资。:

发展教育的关键在对教育进行合理的投资。A广义上,教育投资指根据教育事业

发展的需要,国家财政部门、集体经济部门乃至个人向教育领域中投入的人力、

物力、财力的总和,它是“人力资源”开发的全部物质条件。 B.狭义上,教

育投资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国家和地方在财政总支出中拨给教育事业的经费,它

通常包括教育经费和教育基础建设投资两部分.

教育投资的基本方法有:①根据教育事业的规划,在确保最基本的办学条件下,计算出所需要的教育经费②要根据我国的历史经验和参照国外的经验

③教育经费的增长应高于国民收入的增长④考虑到物价的浮动

5、调整教育结构。教育结构:指各级各类学校和专业的组织形式及其相互之间的比

例关系。

义务教育:即依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

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6、改革教育的管理体制,调动各方面办学的积极性:①转变教育行政部门职能,政

事分开,简政放权②学校的管理实行校长负责制③在改革教育的领导管理体

制时,必须注意提高教育管理人员的水平④改革以往的办学体制,调动各方面

积极因素,动员整个社会力量办学。

7、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教育更加有效的为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服务。

为什么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最根本的是要发展社会生产力,而人是生

产力诸要素中最重要的因素,不培养足够数量的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人才,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就没有基础,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而这些人才的培养则需要依靠教育。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还要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而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所以无论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来看还是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来看,教育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也应置于突出的战略地位,我们应以战略的眼光看教育,要认识到今日的教育,就是明日的

生产,就是明日的社会发展。要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教育质。所以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先说明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第四章教育目的

本章已考真题: (名词解释) 教育目的价值取向99\02\04

(简答题)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点00,简述教育目的及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点03,简述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05,

(论述题) 阐述教育目的“社会本位论”和“人本位论”的基本观点主张,并予以分析评价05(335)

第一节教育目的概述

一、概念

1、教育目的:是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

2、教育目的的结构:是教育目的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教育目的一般有两部分

组成:①教育所要培养出的人的身心素质作出规定,即指明受教育者在知识、潜

力、品德、审美、体质诸方面的发展,以期受教育者形成某种个性结构②

教育所要培养出的人的社会价值作出规定,即指明这种人符合什么样的社会需要

或为什么阶级的利益服务。其中关于身心素质的规定教育目的结构的核心部分

3、教育目的的作用: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也是教育活动的归宿。

对于明确教育方向、建立教育制度、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组织教育活

动、进行教育管理、评估教育质量等,教育目的起着决定性的指导作用。

二、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

(1)教育的目的必然为社会、历史的客观进程所制约。生产方式是教育目的产生和变

化的现实基础:首先,教育的目的是受生产力制约的,是最终的决定因素其次,教

育目的也受一定的生产关系和以这种生产关系为基础的政治设施的制约。

(2)教育目的的性质直接取决于生产关系和政治的性质。在阶级社会,教育目的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对受教育者的特点的认识是提出教育目的的必要条件(四点P100)

三、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1、定义:教育目的价值取向是指教育目的的提出者或从事教育活动的主题依据自身

的需要对教育价值作出选择时所持的一种倾向。

2、在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上,争论最多、影响最大也最带根本性的问题,是教育活

动究竟是注重个人个性的发展还是注重于社会的需要

3、个人本位论:1.主张提出教育的目的应当从受教育者的本性出发,而不是从社会

出发;2.教育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人充分发展受教育者的个性,增进受教

育者的个人价值 3.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社会只有在有助于个人的发展时才

有价值,评价教育的价值也应当以对其个人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来衡量

4、社会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要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

他的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教育的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符合社会准则

的公民,使受教育者社会化,保证社会生活的稳定与延续;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

值,个人的存在发展依赖并从属于社会,评价教育的价值只能以其对社会的效益

来衡量。

问题1:如何对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进行评价?

答:①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的分歧是个人的发展与具体的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而引起的。②个人本位论把促进个人个性的发展看作教育的目的,认为社会也要为人的发展而存在而延续,认识到教育培养人的智能,主张发展个性,提高人的价值,有可取之处。但不正确地忽视或排斥教育为社会需要服务的职能,否定了教育的发展价值,否定了教育的社会价值,否定了教育的价值取向与社会前进方向的一致性是不可取的。③社会本位论主张从社会的角度考虑人与社会的关系,把满足社会需要当作教育目的,认为个人应该为社会而生存而发展,同社会的共同生活相协调。为社会作贡献是有道理的,但却忽视了个人发展,在反对利己主义的同时也反对个人发展的完善,全盘否定个人价值,个人对教育目的决定不具有任何意义,实际上是以国家、社会的意义抹煞了人的个性。④两者都有片面、错误之处,也都有合理的因素,应具体分析,批判地吸取合理的东西。

问题2: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答: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是对立统一的历史过程,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也为这种历史过程所制约。 1.从社会历史总的进程来看,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是密切联系的,互为条件的,互为因果的。因此,教育目的的两种价值取向基本是一致,而不是截然对立的。: A.人作为社会生活的主体,作为生产力和科学文化的承担者,他对自身个性发展的追求及这种追求的实现,对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B.教育的目的不仅反映社会对人的发展的需要,而且也反映作为社会生活主体的人对自身发展的追求,二者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C.判断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是否合理,最根本的是看它是否在经济条件许可的范围内尽可能地促进人的发展(判断标准) 2.个人发展与具体的社会现实之间是有矛盾的,这种矛盾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还很尖锐。(个人本位论者和社会本位论者的在教育目的价值取向上的分歧,实质上就是这种矛盾的反映P105) 3.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个人与社会才能达到高度统一,教育目的两种价值取向才能走向一致。

在我国,无论从目的上讲,还是从手段上讲,人的个性发展问题都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与此相应,教育也被认定为“立国之本”。因此,教育只有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上最大

深度地发展人的潜能,增进人的主体意识,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技术和文化心理素质,才能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依靠,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第二节我国的教育目的

一、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点

我国教育目的的表述虽几经变换,但基本精神是一致的,基本精神包括:

1.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建设人才”。:①坚持培养劳动者的观念。②要坚持全

面的人才观念。③坚持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相结合的观念。

2.要求全面发展。(问题:人的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的关系?)

定义: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的发展。

生理方面的发展主要指受教育者身体的发育,机能的成熟和体质的增强。

心理方面的发展主要指受教育者的智、德、美几方面的发展。

3.具有独立个性。:

我国教育的目的的基本精神在于,培养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具有独立个性的、

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

--问题:“全面发展”与“具有独立个性”的关系(①②③):

我们说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我国教育所要培养的“劳动者”和“建设人才”是全面发展的,具有独立个性的,二者并不排斥。

①所谓“全面发展”说的是受教育者个体必须在体、德、智、美诸方面都得到发展,

不可或缺,即个性的全面发展。

②所谓“独立个体”,说的是体、德、智、美等素质因素在受教育者个体身上的特殊

组合,不可一律化,即全面发展的个性。平均发展是不可取的。

③二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全面发展也是个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的过程也是

个人的个性形成过程,独立个性是全面发展的独立个性。

二、普通中小学实现教育目的的对策

1.普通中小学的性质与任务:普通中小学(包括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小学、初中和高

中)教育的性质是基础教育,它的任务是培养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他们学习做人和进一步专业(职业)教育打好基础,为提高民族素质打好基础。(其任务也是衡量和评价其是否为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标准)

其特点是:基础性、全面性和全体性

地位与作用:基础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处于基石的地位,起着基石的作用,

直接关系着现代化建设的成败。

2.普通中小学教育的组成部分:(五育)普通中小学的教育必须包括体育、智育、德育、

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等几个组成部分。

体育:是授与学生健身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体质的教育。体力

和体质的发展是个性全面发展的生理基础。

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和发展他们的智力的教育。

德育:是引导学生领悟无产阶级思想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组织和指导学生的道德实

践,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品德的教育。它集中体现了我国教育的社会政治性质,

并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定向和动力的作用。

美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发展他们的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

尚情操和文明素质的教育。

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

全面发展的五个组成部分各有自己的特点,规律和功能,是相对独立的,但又缺一不可,不能互相替代,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在实践中共同组成统一的教育过程。坚持五育并举,处理好它们的关系,使其相辅相成,发挥教育的整体功能。

问题:人的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的关系(简答)

答法一:①人的全面发展强调五育并举,全面发展,但并不主张平均发展。②它要求每一个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一定的稳定发展,没有重大缺陷,全面发展是指学生基本素质的发展,因材施教指学生的个性特点的而言,学生是有个性差别

的,学生可以而且应当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保持并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

③对个人来说,基本素质的发展和个性的兴趣、特长的发展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所以,在教育工作中,应承认学生的个人特点,承认学生的差别,把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既有比较完全的基本素质,又能充分发挥其特长,形成独特个性。

答法二:①我们强调人的全面发展,五育并举,要求每一个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没有重大缺陷是合理的,但并不是主张平均发展。②全面发展是针对于学生基本素质的发展,因材施教针对于学生独立个性的发展。由于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教育方法不可能一概而论。③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并不矛盾。学生可以而且应当在基本素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保持并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对于个人而言,基本素质的发展与兴趣、特长的发展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④所以,在教育工作中,要承认学生的个人特点,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别,把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结合起来,使学生既有比较完全的基本素质,又能充分发挥其特长,形成独特个性。

3.两个错误倾向:

(1)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表现:1.把基础教育搞成升学教育、应考教育。2.把精力集中在少数人身上,放松或忽视大多数学生的培养 3.片面追求升学率,置学生的全面发展于不顾,忽视取消体育德育,只抓智育 4.把学生封闭在狭小的生活空间里面

原因:A.社会根源:脑体、工农、城乡三大差别还将长期存在

B.教育内部问题:①劳动人事制度堵塞学生就业的出入,社会的不正之风

②传统的封建观念根深蒂固“学而优则仕”③社会主义建设给人

们展示了各展其能的美好前景

(2)流生增长倾向:原因:①读书无用论②教育质量低下③上学费用高

从社会原因来看,流生问题和片面追求升学率实质上是一个问题的两种表现。在现阶段,我国教育主要还是一种谋生手段。“唯有读书高”观念和“读书无用”论之所以还有市场,根本原因在于人们对教育作价值判断和选择时采取狭隘功利主义的态度。

问题: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比较:

相同点:1.教育目的相近(待查证)2.教育价值取向相同

不同点:A.应试教育:1.趋向于社会本位论2.知识和技能框架 3.注重学科成绩上的发展

B.素质教育:1.倾向于个人的需要 2.强调人的全面需要而不只是知识技能

3.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

4.完成教育目的过程中形成原因

5.从应试的(?)教育转变为引导教育(在现有的社会条件下,并不否认社会对人的制约)

第五章学校教育制度

本章已考真题:(名词解释)学校教育制度04,义务教育04

(简答题)简述学制建立的依据99,简述普通中小学的性质及任务01,

谈谈你对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看法05,

第一节学校教育制度概述

一、学校教育制度的概念

学样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

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学校教育制度是整个教育制度的主体.

二、校教育制度建立的依据:1.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首先取决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

科学技术发展的状况 2.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受社会制度的制约,反映一个国家教育方针的要求 3.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还要考虑到人口状况 4.要依据青少年儿童的

年龄特征 5.要吸取原有学制中的有用的部分,参照外国学制的经验.

三、现代学校教育制度改革的趋势

近二十年来,由于社会生产里水平的不断提高,新的动力资源的开发和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给现代社会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带来了一系列的急剧变化。为了适应这种急剧的变化,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进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大致有五大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及其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国际上普遍认为儿童一生的智力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早期教育,3-6岁的幼儿期是智力发展的关键期,因此都很重视学前教育。如,加强学前儿童入学的准备,使他们在进入新的学习活动前具备一定的发展条件,适应小学的教学,使儿童具备一定的读、写、算等初步的知识技能,遵循这一年龄儿童心理、生理发展的规律,促进和完成这一过度。

2.提早入学年龄,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1.人的早熟

2.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为义务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3.义务教育的时间水平有了提高,也对人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所以应该提早入学年龄,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朝着综合统一的方向发展:

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劳动者的文化技术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职业技术教育可直接为各国经济发展服务。但是如果过早实现专业化教育,容易导致学生的教育水平下降,使其缺乏坚实基础,既影响高等学校的教育质量,又缺乏适应工种变化的能力,学生的职业技术能力得不到社会的承认。所以,应加强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相互渗透,在普通中学加强职业性课程,为普通中学毕业生做一些就业准备,在职业教育中增加普通教育课程,提高教育水平,增加学生的适应能力。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原因:由于科学水平的飞跃进步,一方面中等教育水平的劳动力已经不是理想的“知识型”劳动力,已无法胜任现代科技的要求;另一方面,没有一批高科技人才不断开辟的科学研究领域,经济发展要走在世界的前列是不可能的。因此,在经济发达的国家,高等教育的结构和类型正在变化,

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A.层次增多 B.短期大学迅速发展 C.开放性的招生政策和严格的选拔考试相结合,不拘一格培养人才 D.加强大学与新兴工业的联系,建立起多种形式的科学、科研、生产联合体。

5.终身教育受到普遍重视:

由于科学知识更新速度加快,完全依靠“一次教育”,科技人员的知识就会落后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提倡终身教育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以保持科技知识的活力。中国应

大力发展终身教育、回归教育、继续教育等,建立终身教育制度。终身教育是指人的一生应

该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永远和接受教育联系在一起。

四、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

1.中国的学校教育制度

1902年壬寅学制——首次制定了近代学制,但是未实施

1904年癸卯学制——中国近代学校教育制度的考试,以日本为蓝本,学习年限长,总

共二十五六年

1922年壬戌学制——即“六三三制”,以美国学制为蓝本

特点:①旧中国学制带有鲜明的半封建半殖民的特点②即照抄帝国主义的学制,又保留了封建教育制度的残余③即标榜要实施义务教育,又奉行愚民政策,把广大

劳动人民排斥于学校之外④即高唱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吸收“声光化电”,

又轻视生产技术教育.

2.新中国建立后的学校教育制度

①学制优越性的表现:1.明确地充分地保障了全国人民特别是工农干部受教育的机

会,体现了教育是为了工农服务的方针。 2.明确规定了各类技术学校和专门学

院在学制中的地位,保证了各种人才的培养,体现了教育为生产建设服务的方针。

3.保证了一切青年知识分子和旧知识分子都有受革命的的政治教育的机会。

4.体现

了方针、任务、的统一性和方法、方式的灵活性。

②新学制的内容(P144):1.幼儿教育2.初等教育 3.中等教育 4.高等教育

不含终身教育

3.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在学校体系中的地位(1985年开始)

义务教育是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

证的国民教育。(它具有强制性质)

地位作用:普及义务教育是学校教育系统的基础,提高民族文化心理素质的保证,是现代社会文明和进步的标志。

第六章课程

本章已考真题:(名词解释)课程00/0,教学大纲99,形式化教育05,学科04

(简答题)当代国外课程改革的共同趋势是什么?99/02,简述我国课程编定的原则03,简评活动课程论05,试述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区别和联系(335),

(论述题)试述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取向。04

第一节课程的基本理论

一、课程的概念

1.指学校的课程,是学校学生所应学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和安排。有狭义广义之分。

广义的课程指为了实现学校培养目标而规定所学学科的总和或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活动的总和。狭义的课程指某一门学科。

2、课程与教材、学科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学科——根据教学目的所划分的教学内容和各门科目,有时与狭义课程相同;

教材——为各门学科的具体内容;---广义的课程包括以上所有内容

3、课程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演变的,它反映了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的要求,受一定社会生

产力和科学文化发展水平及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

课程论则是研究学校课程设置体系和内容结构的理论。

二、历史上课程论评述

(一)、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论:

1、学科课程论(传统派):德国赫尔巴特

①主张:课程分科设置,分别从有关科学中选取一定的材料,组成不同的学科,分

科进行教学。每门学科的教材要根据科学的系统性、连贯性进行编制。

②特点:A、重视成人生活的分析与准备;B、重视教材的逻辑组织;

C、强调军连的价值

③评价:学科课程论重视学生对知识的系统学习,便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运用,

这是好的。但是完全从成人的生活需要出发,不重视甚至忽视儿童的兴趣和需要,

则是其不足之处。

2、活动课程论(儿童中心派):

①主张:反对分科教学,认为分科编制课程忽视儿童的兴趣和需要,主张课程内容

要适合儿童的需要和接受能力。认为教育即生活。生活离不开活动,所以他们要

求以活动为中心组织教学,叫做“活动课程”

②特点:A、重视儿童兴趣与需要;B、重视教材的心理组织;

C、认为教育即生活,而不是生活的准备

③评价:活动课程论重视课程要适合儿童的兴趣、需要和教材的心理组织,重视从

活动中进行教学和教育,在促进儿童积极学习上有好的一面;但他们夸大了儿童

个人的经验,忽视和知识本身的逻辑顺序,结果只能使学生学到一些片断、零碎

的知识,降低了教学质量。(当前,现代化的极端复杂化,科学技术发展的日新

月异,脑力劳动的比重增加等。更日益地显露了这种理论的缺点)

问题:学科课程论与活动课程论的区别?

(二)、形式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对课程的影响;

1、形式教育论认为学校任务在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否定了知识的价值。

这种主张看到了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性和学科的智力训练作用,但片面强调

古典学科,忽视了学科和教材的实用性,曲解了智力发展和知识掌握的关系,

使学校脱离生活,因而是片面的。(以官能心理学为基础)

2、实质教育论认为应当向学生传授实用知识,至于发展智力则是无关紧要的。

这种理论具有明显的功利主义性质,忽视了发展智力,因而也是片面的。

我们的观点是:学科课程论注重课程教材的逻辑组织,可以保证学生掌握各门学科的系

统知识,较好地认识客观世界;但是,活动课程论也不能完全否定,课程的编订也必须注意儿童的需要、兴趣与心理规律,重视课程教材的心理组织,考虑知识的综合性。三、国外课程改革的趋势(课程改革总趋势是课程的现代化,这也是课程改革的实质问

题。)

1.重视课程内容的理论化、综合化;

2.强调知识的系统化、结构化;

3.重视智力开发与学习能力的培养;

4.重视个别差异。

四、我国课程编订的原则:

1.符合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2.适合各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

展的特点;3.适合教学的认识规律; 4.要有统一性、相对的完整性和一定的灵活性。

第二节、我国中小学的课程

我国中小学的课程表现为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等三种形式。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和视听教材,均属我国中小学课程的具体内容和形式,它们前后左右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新要统一的完整的整体。

一、教学计划

⑴定义:教学计划是课程安排的具体形式,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层次和类型学校的培

养目标,由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学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⑵基本组成部分:

1.学科设置(开设哪些学科是教学计划的中心问题,应选择其中最一般的,对青年一代最

必需的科学知识构成学科,纳入教学计划,P163含学科与科学的联系与区别)

2.学科顺序

3.课时分配

4.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⑶义务教育全日制和中小学教学计划的制订突出以下三个特点:

1.整体性

2.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

3.全面性

二、教材的编写

(一)、教学大纲的定义、结构和作用

1、定义:教学大纲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

件。(它反映某一学科的教学目的、任务、教材内容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教学法上的基本要求。它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

2、教学大纲组成;①说明部分②本文部分(中心或基本部分)③其他

(二)、教科书和视听教材的意义和作用:

教科书定义:教科书又称课本,它是根据教学大纲编写的教学用书。

视听教材也属于教学内容的一部分,教材不仅包括课桌上的教材,还包括视听教材。(三)、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

1.在内容上要做到科学性、思想性、效用性的统一:

教材内容首先必须是科学、可靠的知识,是经过实践检验的客观真理。教材的科学性是基础,教材的思想性寓于科学性之中。要使学生能从科学的内容中掌握正确的观点,又要使他们能把理论、事实、观点与材料紧密结合起来;要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知识于实践的能力,并处理好基础知识与先进科学成就之间的联系。

2.教材的编排上,要做到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法要求的统一(直线式与圆周式)

△教学大纲与教科书的编排通常采用直线式与圆周式两种:

直线式——即一门学科和内容按一定的系统排列,后面不重复前面已经讲过的内

容。它的优点是:可以减少循环次数,节约时间和精力

圆周式——即一门学科内容的安排,在教学过程中重复出现,逐步扩大、加深。学

生的认识过程是螺旋式上升的,这种编排比较符合学生的认识发展规

律。(实际运用中应该:兼二者之长,结合起来运用为宜)

3.教科书的编排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第七章教学(上)

本章已考真题:(名词解释)教学02,教学评价99/05,教学组织形式99,

诊断性评价04,形成性评价02,教学方法00,教学原则01,

启发性原则02/00,讨论法01,问题--发现教学99/03,教学方法组合05 (简答题)教学评价有哪些方法?99, 进行教学评价应当遵循哪些原则?00/04, 选用教学方法的依据有哪些?04,为什么班级上课制仍是当前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04,为什么要在中小学开展研究性学习03 简述教学与智育的区别05(335),

(论述题)试述教学过程中智力活动与非智力活动的关系。99

怎样处理好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的关系?00

结合实际,谈谈应该怎样处理学生认识中的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在教学中的地位与

关系问题?01

试述评教(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的意义及要求。03

试述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地位与相互关系。05

阐述学生的特点,并分析学生是教育过程主体的理由。05\335

怎样理解教育的过程也是学生生活的过程?05\335

第一节教学的意义与任务

一、教学的概念

1、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通过

教学,学生在教师有计划、有步骤的积极引导下,主动地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体力,陶冶品德、美感,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教学是学校实现教学目的的基本途径)

2、教学与教育的区别: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教育包括教学,教学只是实现教育目的的

一个基本途径。

3、教学与智育的关系:(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智育是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教学是德

育、体育、美育、智育、劳动技术教育的途径,智育主要通过教学来进行,但也需要通过课外活动等才能全面实现。把教学等同于智育将阻碍全面发挥教学的作用。

4、教育与学生在教学中自学的关系:“教是为了不教”——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不断提

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达到能独立自主地学习。教学与学生在教学之外进行独立进行自学有严格的区别,教学不包括这种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

二、教学的意义和作用:

1、教学是严密组织起来的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2、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3、只有坚持以教学为主,才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实践证明:学校坚持以教学为主的原则,教学质量就能提高;反之,教学质量就必然下降。(但也不能轻视其它的教学活动)

三、教学的任务

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引导学生掌握科

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因为教学的其他任务只有在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和技

能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知识、技能和技巧三者的概念与关系P180)

2、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3、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第二节教学过程中理论的发展

一、近代教学过程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传统教育派与现代教育派第二次对立

1、德赫尔巴特:根据心理学阐述教学过程,提出了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

个阶段,揭示了课堂教学的某些规律。

2、“五段教学法”——赖因提出把教学过程均分为五段即:预备(提出问题,说明

问题)→提示(揭示新课程,讲解新教材)→联系→总结→应用。

3、赫尔巴特教学过程理论:

主张:①注意运用心理学于教学,重视系统知识与技能的传授;②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领导作用;③加强了课堂教学前使上课规范化

评价:使教学得到改进,质量得到提高。但忽视了学生主动性,忽视了学生个人经验和能力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严重脱离了社会生活实际,压抑发展的

积极性,不利于教学的改进。

4、美国杜威的“五步教学法”——杜威依据学生在做中学的认识发展提出了五个

阶段的过程: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

现代教育派主张杜威的现代教育的教学理论

主张:通过学生个人的探索进行学习,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反对教材中心、教师中心和传统的课堂教学,主张儿童活动中心,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

评价: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自身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能在获取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提高个人的能力。但是违反了学生学习的特点,忽视

了教师和教材的作用,因而使学生不能学到系统的科学知识,导致教学

质量下降。

二、当代国外教学过程理论主要的几个流派

1、赞科夫的教学过程理论:以尽可能大的教学效果来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认为教学

应为学生发展创造“最近发展区”,然后使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转化为他的现有

的发展水平。它介于学生潜在发展水平和现有发展水平之间。

2、布鲁纳的教学过程理论:主张:课程设计编写偏重内容范围又重视结果体系。发扬

了杜威教学理论当中的积极因素,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重视科学知识、重视

教师的作用,主张在发现与讲述中取得恰当的平衡。教学过程应依据儿童智力发展

的过程,学习应分为获得、转化、评价三个阶段。

3、巴班斯的教学过程理论:提出了: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运用辨证系统的方法,

把教学过程置于系统的形式中加以考察,从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整体与外部

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中综合地研究对象,以期达到最优的处理教学过程问题,即在

规定时间内以较少经理达到当时条件下尽可能大的效果。评价:较全面、具体阐述

了教学实际过程。这有助于教师最优地制定教学方案和组织教学过程以获得最佳效

果。但其理论过于烦琐,不易推广。

三、当前对教学过程性质的认识

认识教学过程的关键在于:弄清教学过程的性质,弄清认识过程和发展过程的相互关系。

1、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但受认识论的一般规律制约),他是学生个体的

认识过程,具有不同人类总体认识的显者特点:间接性、引导性和简捷性

2、教学过程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教学与发展的关系P196)

第三节教学过程的规律

一、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6个基本阶段,每个阶段的任务)

1、引起求知欲:教学应该从诱发和激起学求知欲开始,从作好学习的心理准备开始。

作好准备,包括物质的、心理的、组织的和方法的准备,其中主要是心理准备,即引起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明确学习的课题、任务和要求。引起求知欲是为了引

导学生去积极学习和运用知识,所以这个阶段不宜费时过多。

2、感知教材指导学生进行周密的观察,并在观察活动中培养他们的观察力。这其中要

注意:(1)要向学生提出问题和要求,引导他们有目的地观察

(2)观察时,要指导学生把观察到的现象和背景既区别开又联系起来,先要有整体认识,然后再观察它的各个部分及其联系,以形成清晰而完整的表象(3)指导学生将对象的本质属性与非本质属性区分开,以便形成概念

3、理解教材(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1.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运用思维方法和推理形式,

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2.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的认识,由

个别发展到认识一般,由一般发展到认识个别。把归纳和演义结合起来 3.形成概念

4、巩固知识(先巩固后运用):要从各方面来巩固知识,需要一些专门的巩固工作,即

进行各种形式的复习;在巩固知识问题上,注意指导学生进行记忆,发展他们的记

忆力。

5、运用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运用知识,掌握技能、技巧,主要通过教学性实践,

大多采取反复练习的方法来实现。任务:①通过练习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②

引导学生在模仿中改进和创新,解决较为复杂的问题③组织学生参加一些社会实

6、检查知识、技能和技巧

任务:了解学生知识掌握和智力、能力发展情况、优点与缺点,培养学生及时对所

学知识作自我检查的能力和习惯。

要注意:①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②注意阶段之间的内在联系不要割裂

③每个阶段的过程都是整个教学过程不可缺少的因素

二、教学过程中的几种必然联系(五种)

1.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的必然联系:直接经验即学生通过亲自活动、探索获得的经验。间

接经验是他人认识成果,主要指人类在长期认识过程中积累并整理而成的书本知识,以及

各种现代技术形式表现的知识与信息,如磁带、录象带、电视和电影片等。

①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基主要特点:把人类世世代代积累起来的科

学文化知识加以选择,使之简约化、洁净化、系统化、心理化,组成课程,编成课本,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

②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基础;(学生要把书本知识转化为自己理

解的知识,就必须依靠个人以往积累的或现时获得的感性经验为基础。)

③防止忽视系统知识传授或直接经验积累的偏向.

即传统教育观影响下的偏向和实用主义教育观影响下的两种倾向:

A.传统教育搞书本至上,重视书本知识传播,习惯于教师讲、学生听;而不重视给学生感性认识,忽视引导学生通过一定的实际活动、独立操作去积累经验、探取知识,未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和学生的直接经验很好的结合起来;导致注入式教学,造成学生掌握知识上的一知半解、形式主义。

B.实用主义教育过于重视学生个人经验的积累,注重从做中学,强调学生通过自己探索来发现、获得知识;而忽视书本知识的学习、教师的系统传授。结果使学生往往难以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

C.这两者都违反科学的规律性,人为地割裂了学生掌握知识过程中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必然联系,严重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2.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必然联系(在如何处理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问题上,形成

了形式教育论与实质教育论的对立,见前)问题:论述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

⑴智力的发展依赖于知识的掌握,知识的掌握又依赖于智力的发展。

⑵引导学生自觉地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才能有效地发展他们的智力:(要启发学生了解

掌握知识的过程,弄清获得知识的方法,学会独立思考、逻辑推导与论证,能够自如地,甚至创造性地运用知识来解决理论和实际问题。)

⑶防止单纯抓知识教学或只重能力发展的片面性。

3.掌握知识和提高思想的必然联系

⑴学生思想的提高以知识为基础:(尤其是要培养学生的正确人生观、科学世界观,更

需要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为基础。)

⑵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积极的态度才能使他们的思想得到提高

⑶学生思想的提高又推动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

在教学中要防止两种偏向。一种是单纯传授知识、忽视思想教育的偏向;另一种是脱离知识的传授而另一搞一套思想教育的偏向。

4.智力活动与非智力活动的必然联系

⑴非智力活动依赖于智力活动,并积极作用于智力活动:①智力活动主要是指为认知

事物,掌握知识而进行的观察、思维、记忆和想象等心理因素的活动。非智力活动,

主要是指在认知事物、掌握知识过程中的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心理因素的活动。

在学生认知世界、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两种活动都同时存在,并相互作用,相互渗透。

②智力活动是非智力活动的基础,非智力活动又积极作用于智力活动。

⑵按教学需要调节学生的非智力活动才能有成效地进行智力活动、完成教学任务。

有两种情况:①学生的智力活动与非智力活动一致,教学的知识与过程丰富、多彩、生动,引发了学生的需要、兴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活动;这引些活动反过来推动他们去认知、学习,这样教学卓有成效。②另一类情况下,学生的智力活动与非智力活动不一致,教学的知识与过程贫乏、单调、死板,引发不了学生的需要、兴趣、情感、意志,使学生产生厌恶,注意力转移,干扰了他们去认知、学习。

在教学中,按教学需要调节非智力活动要从两个方面进行:①一方面通过改进教学本身,使教学的内容和过程都富有知识性、趣味性、启发性、民主性,适合学生年龄特征,具有吸引力②另一方面通过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逐步培养他们的求知欲和兴趣、毅力、信心、抱负,使他们能自觉地按教学要求调节自己的非智力因素及活动,积极进行智力活动,提高学习效率。

5.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的必然联系(内因与外因的关系论述):

⑴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学生简捷有效地学习知识、发展身心的必要条件: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教师的主导作用是针对能否引导学生积极学习而言的,而学生的主动性调动得怎样,学习的效果怎样,又是衡量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得好坏的主要标志。

⑵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教师有效地教学的一个主要因素:

A.学生是有能动性的人(内因),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愈大,求知欲、自信心、

刻苦性、探索性和创造性愈大、学习效果也愈好。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发挥得怎样,直接影响并最终决定着他个人的学习效果和身心发展的水平,所以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

B.教师的外因作用固然重要(外因),但是外因须通过内因起作用,教师传授的知识与

技能,施加的思想影响,都要经过学生个人的观察、思考、领悟、练习和自觉运用,自我培养,才能转化为他们的本领和品德。

C.学生的学是内因,教师的教是外因,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学生的学习主动

性是以教育为前提的,是对教师的教的积极配合,是在教师指导下自觉、专心、刻苦学习所独立完成作业,背离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积极性会具有盲目性。同时对于不同年龄学生,教师的主导作用的要求也应该不同。

教育学基础最详细笔记

教育学基础最详细笔记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一、教育的概念: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教育准确的定义: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A、实践性 B、耦合过程 C、动力性 D、社会性、历史性、文化性 二、教育的三要素★★★ ①教育者: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活动的人。 1、必须有明确的教育目的 2、理解其在实践活动中所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的使命 3、教育者意味着一种资格,是能够根据自己对于个体身心发展及社会发展状况或趋势的认识,来引导、促进、规范个体发展的人。 4、教育者这个概念是对其内在态度和外在行为的一种“规定” ②学习者:使用“学习者”这个概念的原因。有两个: 1.“受教育者”将教育对象看做是被动的存在,在实践中是有害的; 2. 跟“学生”相比,“学习者”更能概括多种教育对象。 ③教育影响: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同一。 内容: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 形式: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 ④三者的关系: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系统。没有教育者,教育活动就不能开展,学习者也不能得到有效的指导;没有学习者,教育活动就失去了对象,无的放矢;没有教育影响,教育活动就成了无米之炊、无源之水,再好的教育意图、再好的发展目标,也都无法实现。因此,教育是由上述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一种社会实践系统,是上述三种基本要素的有机结合。 三、教育形态的概念:是指由上述三个基本要素所构成的教育系统在不同时空背景下的形式变化。★ 四、教育形态的分类 1.非制度化的教育与制度化的教育 非制度化的教育:指那些没有能够形成相对独立的教育形式的教育。 制度化的教育:是从非制度化的教育中演化而来的,是指由专门的教育人员、机构及其运行制度所构成的教育形态。 2.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 3.农业社会的教育、工业社会的教育和信息社会的教育 五、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 2.生物起源 3.心理起源 4.教育的劳动起源说: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过程中经验的传递;生产劳动过程中的口耳相传和简单模仿是最原始和最基本的教育形式;生产劳动

考研教育学各科笔记

教育学 绪论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他广泛的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之中。教育学就是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去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学的任务:就是依照教育的逻辑层次,去揭示教育的各种规律,并在揭示教育规律的基础上,阐明教育工作的原则、方法的组织形式等问题,为教育工作者提供理论上和方法上的依据。 教育学的任务与教育的方针政策有所不同,教育方针政策是人们依据一定的需要而制定出来的,它是人们主观意志的体现。教育方针政策只是符合了教育规律,却不能代替教育规律。 教育学也不等同于教育经验汇编。 我国的教育学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着重研究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教育,批判地继承教育遗产,吸取当代外国的有益的教育经验,阐明教育的普遍规律和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特殊规律及其原则、内容、方法,用以指导我国的社会主义教育实践,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二.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教育学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教育经验的丰富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科学。大体分为四个阶段。 1.教育的萌芽阶段 在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我国的《学记》。比外国最早的、古罗马的《论演说家的培养》早300来年。但萌芽时期所有的教育学方面的著作,无论是我国还是欧洲,都多属论文形式,停留于经验的描述,缺乏科学的理论分析,因而只可以说是教育学的萌芽和雏形。 2.教育学的独立阶段 资产阶级教育家为了为了阐明他们的教育主张,总结教育方面的经验,写出了一些教育著作,出现了体系比较完整的教育学(家),教育学逐渐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 捷克,夸美纽斯,《大教育论》,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班级授课制,教育原则。德国,康德,开始讲授教育学,这是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的开端。出版了《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在这一阶段,教育学已经具有独立的形态,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从现象的描述过渡的理论的说明,开始运用心理学知识。但是,论证方法,不是依靠与自然现象相类比,便是采用思辨式的演绎和推理,未能运用实证和试验的方法来研究教育问题,因而,还未达到真正科学化的地步。 3.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阶段 英国,斯宾塞,《教育论》,反对思辨,主张科学只是对经验事实的描写和记录。他运用实证的方法来研究知识的价值问题,认为直接保全自己的知识最有价值,

教育学笔记整理版

教育学笔记 教育与教育学 教育的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 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 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 二、教育的构成要素 教育者: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体,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受教育者:学生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及学习的主体。 教育影响: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极其联系的总和。 在这三个基本要素中,受教育者和教育内容之间的矛盾是教育中的基本的决定性的矛盾。 三、教育的属性 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继承性、阶级性。 四、教育功能的分类及教育的个体功能

教育起源的相关学说:

综观古代学校教育,其共同特征是: 1.教育与生产劳动想脱离; 2.教育具有阶级性和等级性 3.教育内容偏重于人文知识,教学方法倾向于自学、对辩和死记硬背。 接下来我们用两张思维导图来记忆近代社会的教育和现代社会的教育: 通过之前的笔记,我们了解了教育发展的历史形态,那世界教育改革的趋势又是什么呢?我们接着往下看: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发展状况。 首先我们来思考一下,教育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呢? 那么我们先要了解一下教育学的定义: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什么是教育现象呢? 教育现象是教育活动的外在的、表面的特征,包括教育社会现象和教育认识现象。 什么是教育规律呢? 教育规律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外部诸因素之间内在、本质、必然的联系。 其次我们来思考一下,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是什么呢? 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是阐明教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揭示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给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以理论和方法的指导,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培养合格的人才服务。这句话比较长,也比较拗口,聪明的你记住了吗?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一下教育学和几个概念的联系和区别: 教育学不等于教育方针政策,但二者之间是有联系的,教育方针政策的制定要考虑教育学所阐述的教育科学理论,教育学也要围绕教育方针政策提出的问题、课题,开展科学的研讨和探讨,提供可供参考的意见。 教育学源于教育实践经验,又高于教育实践经验。教育实践经验是学习、研究、发展教育学的基础之一。 教育学是庞大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基础学科。 教育学的价值与意义: 1.有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提高贯彻社会主义教育方针、政策的自觉性。 2.有利于巩固热爱教育事业的专业思想,全面提高教师的素质。 3.有助于认识和掌握教育规律,提高从事教育工作的水平和能力。 4.有助于推动教育改革和教育科学研究。

教育学实体之知识点总结

教育学实体之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概述 考点一:教育的概念 广义:教育史泛指一切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身体健康,以及形成或改变人们的思想意识的活动。 狭义:即指学校教育,教育史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段的要求,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的影响,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借记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考点二: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说 2、生物起源说:教育的产生来自动物的本能。代表人:法(勒 图尔诺)英(沛西~能) 3、心理起源说 4、劳动起源说:传递生产劳动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实际需 要。代表人:马克思、恩格斯 考点三:教育的发展 1、原始社会:教育和生产劳动具有融合性 2、古代社会包括奴隶社会

1、教育的阶级性与等级性 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 3、教育目的一方面是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人才,另一方 面是对被统治阶级实施宗教、道德或政治教化,维护自己 的统治 4、教育内容以军事知识、宗教知识、道德知识为主 5、教育方法以体罚盛行,注重机械的练习和实践训练, 也重视个体的道德反省或宗教忏悔 6、师生关系式对立的、不平等的 7、教育组织形式以个别教学和个体修行为主。(私塾不是 班级授课) 3、近代社会 近代教育特点: 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教 会学校) 2、初等教育(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3、教育的世俗化 4、教育的法制化 5、二十一世纪以后社会教育的特点:1、教育全民化;2、 教育终身化(包括时间和空间,保尔?朗格朗(法国)); 3.教育民主化; 4.教育信息化。

考点四:教育的属性: 1、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意识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 动。 2、社会属性:1、永恒性2、历史性 3、相对性 考点五:教育活动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考点六:教育的功能 1、对象上分:个体发展、社会发展 2、性质上分:正向、负向 3、呈现形式:显性、隐性(显性与隐性可以相互转化)考点七: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现象、教育问题 考点八: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1、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代表人物:孔子(教学纲领:博学于文,约之以礼,教学方法: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思结)、墨翟、道家、朱熹等代表作:《论语》(不是教育学著作,而是伦理著作) 《学记》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本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 作。(是《礼记》中的一篇) 2、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2019教育学考研——311科目笔记整理

2019教育学考研——311科目笔记整理 第一章道德的发展 一,品德的界定 1,品德 品德是指一个人在面临一系列道德情景中所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固的人格倾向。 2,道德 依靠舆论力量和内心驱使来支持行为规范的总和。 3,两者关系 1)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2)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反映,因而离不开社会;道德的发生发展有赖社会的发展。 3)品德的发展有赖个体的存亡,但它不研究道德的具体内容和评价自身。 二,道德的形成和发展 1,过程 a) 理性化过程(名词解释或填空) 理性化过程,也就是形成道德认识的过程,发展道德判断和推理能力的过程。 儿童道德成熟的要点,首先是他道德认识上的成熟,然后是与道德认识相一致的道德行为上的成熟。儿童道德水平最明显的表露在他的道德判断和推理之中。 b) 社会化过程 形成由“自然我”向“社会我”的转化 三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1,皮亚杰理论的概括:从他律(实际上是一种合作的道德)到自律(选择或填空题) 2,柯尔伯格三种水平六个阶段 前习俗水平 1)惩罚服从定向阶段 2)工具性的相对定向主义习俗水平 3)人际协调定向阶段 4)维护权威和秩序后习俗水平 5)社会契约定向阶段(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遵纪守法) 6)普遍道德原则定向阶段(具有个人独立判断的标准) 重点实验:两难性实验 四,情操 三种分类方式 1)宗教的情操,道德的情操,认识的情操,审美的情操 2)道德情操,审美情操,理智情操 3)麦独孤的分类:爱的情操,恨的情操,敬的情操 五,立身处世态度的类型 1,傲慢莽撞,盛气凌人的立身处世态度。 2,怯懦退缩,与世无争的立身处世态度。 3,胸襟坦荡,开朗坚定的立身处世态度。 六,道德行为的构成因素 雷斯特

2017山香教育理论基础整理笔记(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学记》——“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2、战国时荀子——“以善人者谓之教” 3、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认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4、最早将“教育”一词连用的则是战国时期的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5、分析教育哲学的代表人物谢弗勒在《教育的语言》中把教育定义区分为三种: 规定性定义:作者自己认为的定义,即不管他人使用的“教育”的定义是什么,我认为“教育”就是这个意思。运用规定性定义虽然有一定的自由度,但是,要求作业在后面的论述和讨论中,前后一贯地遵守自己的规定。 描述性定义:回答“教育实际上是什么”的定义。尽量不夹杂自己的主观看法,适当地对术语或者使用该术语的方法进行界定。 纲领性定义:回答“教育应该是什么”的定义。即通过明确或隐含的方式告诉人们教育应该是什么或者教育应该怎么样。 6、教育是一种活动。“教育”是以一种“事”的状态存在,而不是以一种“物”的状态出现。因而。我们就把“活动”作为界定教育的起点。 7、教育活动是人类社会独有的活动。 8、“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 利托尔诺在《各人种的教育演变》中指出教育是超出人类社会以外的,在动物界中就存在的。 沛西·能在《教育原理》中也认为教育是一个生物学过程,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 9、“终身教育”概念的提出,指明人在生理成熟后仍继续接受教育。 10、社会性是人的教育活动与动物所谓“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 11、教育的本质:教育活动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12、教育是人类通过有意识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从而影响自身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 13、学校教育是一种专门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14、学校教育自出现以来就一直处于教育活动的核心。 15、学校教育是由专业人员承担的,在专门机构——学校中进行的目的明确、组织严密、系统完善、计划性强的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16、学校教育的特征:①可控性②专门性③稳定性 17、教育概念的扩展——大教育观的形成 18、1965年,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在《终身教育引论》中指出,教科文组织应赞同“终身教育”的原则。 19、1972年,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中对“终身教育”加以确定,并提出未来社会是“学习化社会”。 20、“终身教育”概念以“生活、终身、教育”三个基本术语为基础。 从时间上看,终身教育要求保证每个人“从摇篮到坟墓”的一生连续性的教育过程; 从空间上看,终身教育要求利用学校、家庭、社会机构等一切可用于教育和学习的场所; 从方式上看,终身教育要求灵活运用集体教育、个别教育、面授或远距离教育; 从教育性质上看,终身教育即要求有正规的教育与训练,也要求有非正规的学习和提高,既要求人人当先生,也要求人人当学生。 21、教育的形态,是指教育的存在特征或组织形式。 22、在教育发展史上,教育的形态经历了从非形式化到形式化,再到制度化教育的演变。

教育学知识点考点梳理

1、“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第一次把教和育连在一起;东汉许慎在《说文 解字》中解释道:“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最早对教和育分开解释 2、荀子(首次提出“道德”一词) 3、④《学记》:不仅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 4、柏拉图“寓学习于游戏”的最早提倡者 5、亚里士多德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 6、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又称:《雄辩术原理》)是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也是世界 上第一部研究教学法的书。 7、京师同文馆(1862 年)我国最早使用班级授课制 8、陈鹤琴(中国幼教之父) 9、陶行知(乡村幼教之父) 10、培根科学归纳法第一人、首次指出应该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从学科分类中 提出来、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 11、夸美纽斯教育学之父、《大教学论》——第一本教育学独立专著、教育学成为一门独 立学科的标志、 12、康德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康德、 13、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爱弥儿》 14、洛克《教育漫话》、“白板说”、“绅士教育” 15、裴斯泰洛齐(慈爱的儿童之父)、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主张、西方教育史上 第一位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思想付诸实践的教育家。 16、赫尔巴特现代教育学之父、传统教育(学派)代表人物、科学教育学之父、《普通教育学》(1806)——标志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独立的学科正式诞生、教育性教学原则 17、杜威实用主义哲学创始人、进步教育代表人物、、“儿童中心论”代表人物、现代教 育(学派)代表 18、斯宾塞第一次明确提出德育、智育、体育的概念、第一个把“课程”引入到教育学科 学研究、 19、教育的核心问题:教育目的、教育的中心环节:学校教育 20、耶克斯利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终身教育专著《终身教育》。 21、终身教育的概念化和体系化则是在20 世纪60 年代,其标志是法国成人教育家保罗·朗格朗《论终身教育》[《终身教育导论》]报告书的发表。——终身教育之父 22、1966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提出《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首次明确提出:应把教育工作视为专门的职业 23、教育(中心环节)——学校教育——教学——上课 教学过程的核心——领会知识——感知教材和理解教材 班主任工作——组织培养班集体 24、最早将“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康德(德国) 25、最早将“课程”用于教育学专门术语的:斯宾塞(英国) 26、最早提出班级一词的是:埃拉斯谟斯(荷兰) 27、最早对班级授课制进行论述:夸美纽斯(捷克) 28、最早提倡“寓学习于游戏”的:柏拉图(希腊) 29、最早提出启发性教学原则的:孔子(中国) 30、最早(西方)提出启发性教学原则的:苏格拉底(希腊) 31、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学记》(收入《礼记》)

教育学考试笔记

教育学考试笔记

————————————————————————————————作者:————————————————————————————————日期:

教育学考试重点 一、名词解释 1、培养目标:就是指特定的社会领域、不同层次、不同级别和不同类型教育的具体目标,它是教育目标的具体化,是各级各类学校对教育者身心发展所提出的具体标准和要求。 2、教育目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通过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在身心诸方面发生怎样的变化,或达到怎样的预期效果,它存在于一切教育活动中。狭义的教育目的主要是指学校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各级各类学校无论具体培养什么领域和什么层次的人才,都必须努力使所有学生都符合国家提出的总要求。 3、教学模式: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和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基础上,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而围绕某一主题形成的未定而简明的教学结构理论模型及其具体操作的实践活动方式。 4、现代教学原则:现代教学原则是教学经验的概括与总结。人类在长期从事教学实践的活动中,不断探索出一些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对于这些经验或教训反复认识,不断深化,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经过概括抽象,即对教学规律有所认识,从而制定出教学原则。 5、现代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具体而言,就是教师指导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 6、现代德育:即教育者根据现代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一定的现代社会的政治、思想、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其品的内部矛盾运动,以使其养成与现代民主政治、市场经济及现代法治等现代社会相契合及所期望的品德的教育活动。也就是说,现代德育是现代政治教育、现代思想教育、现代道德教育等方面的总称。 7、学校教育制度:现代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组织其学校教育活动的规则体系和各级各类学校体系。学制作为规则体系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学习年限及相互之间衔接关系。 8、现代教育的本质: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并通过育人活动,从而实现自然人与社会人的统一。 9、课程计划: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颁发的,用以指导教育教学的重要文件,它体现了国家对教育的基本要求,事是编订各科教学大纲和编写教材的基本依据,是课程实施、评价和管理的基本准则。 10、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它是教材编写、教学实施、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教育学笔记整理

教育学 教育学是研究人类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规律是教育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内部各个要素之间本质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或关系。教育学任务: 孔子的教育思想收录于《论语》、柏拉图的《理想国》。 世界上最早出现的专门论述教育、教育理论的专著是我国战国末期的《学记》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35-96年)《论演说家的培养,西方第一部教育论著。 《师说》(韩愈)是中外教育史上出色的一篇教师专论。 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仅依附于其他思想而存在,理论水平较低。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教学中国教育起源 孔子首次提出“有教无类”,认为世界上一切人都享有受教育的的权利。 关于教师如何教的问题: 1.[启发诱导]; 2.[因材施教]; 3. [诲人不倦]。 关于学生如何学的问题: 他认为学生应该有好的学习方法如“举一反三”、“温故而知新”;学习还要结合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好学“三人行必有我师”、“虚心笃实,不耻下问”;学习态度要端正“学行结合,学行并重”。 苏格拉底的“产婆术”被认为是启发式教学法在西方的渊源。 【产婆术】又叫苏格拉底法,古希腊唯心主义哲学家苏格拉底的用语,指帮助他人获得知识的方法。这种方法是通过问答揭露对方的矛盾,使之逐步达到所谓普遍性的认识。它主要分为三步:第一步为讽刺,使人自知其无知;第二步为定义,即通过反复诘难与归纳,得出明确的定义与概念;第三步为助产术,即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得出结论,如同产婆一样能催生出新生命。 亚理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是古希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创办了“吕克昂”哲学学校。 柏拉图(公元前427——前347)是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办过“学园”,他的教育思想宏伟博大几乎涉及教育的所有领域。其中,对教育与政治的关系、国家建立统一的学制、教育与环境对人的巨大影响、学前教育、妇女教育、身心和谐教育、德育等都有独到见解。其教育思想主要在其哲学著作《理想国》一书中。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总结了当时的雅典和斯巴达的教育经验,提出了一个比较系统的教育制度,规定了不同阶级的人的不同的教育内容。 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著作。首次创立了系统的学校制度,建立了较完整的课程体系,按年龄实行班级授课制,高度地评价了教师的职业,强调了教师的作用,还提出自然性、直观性、确切性等教育教学原则等 2.独立形态教育学的形成阶段 ?教育学的学科地位得以确立。 ?教育学的学科水平有所提高。 最先提出教育学这个概念的,是“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弗兰西斯·培根

教育学知识点整理

教育学 一、名词解释 1.教育的概念: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2.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是指由国家提出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所构成的一个教育目的系统。 3.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活动。 4.义务教育:是指国家采用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必须予以保证的带有强制性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的性质决定了它是一种具有强制性、法律保障的、免费特征的教育制度。 5.人的身心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身心变化。 6.教师专业化: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 7.学科课程:是以文化知识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的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一定的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为学科的课程。 8.经验课程:也称为活动课程,是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的经验为基础,以各种不同形式的一系列活动组成的课程。

9.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10.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是将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课程计划和规定的时间,安排教师有计划地面向全班学生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二.简答题 1. 学校产生的条件: (1)进入奴隶社会后,金属工具代替了原始社会的石器,生产水平提高了,有了剩余产品且足以供养一部分人脱离直接的生产劳动,专门从事教育与学习,学校的产生有了必要的物质基础以及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教师。 (2)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人们积累了越来越多的社会生产、生活经验,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更丰富的教育容。 (3)文字的产生,为学校传授知识提供了便利的工具。 (4)私有制的产生,社会贫富两级分化,对立的阶级形成,国家机器产生,统治阶级为强化对劳动人民的统治,迫切需要有专门的机构培养阶级的接班人和为其服务的官吏及知识分子,学校的产生有了客观的需要。 2. 多元智力视野中的学生观 第一,对所有学生都抱有热切的成才期望,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智力特点,使我们的教育真正成为“愉快教育”和“成功教育”。 第二,针对不同的学生的不同智力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即教师

(完整版)第三版《教育学基础》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笔记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基础章) 第一节教育的认识 一、教育的概念(从理念上认识) (一)教育的日常用法 作为一种过程 有三类作为一种方法 作为一种社会制度 (二)教育的词源 educare “引出”的意思。 在我国,“教”与“学”是词源。1906年,学部奏请颁布“教育宗旨”。民国之后,正式改“学部”为“教育部”。此后,“教育”一词就取代传统的“教”与“学”成为我国教育学的一个基本概念,这是我国教育现代化和传统教育学范式现代转换的一个标志。 (三)教育的定义(★★★代表重点) 1、从社会的角度定义 有三个层次:广义的:教育是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所有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更狭义的:教育指思想教育活动。 2、从个体的角度定义 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如“成功地学习知识、技能与正确态度的过程”。 出发点和基础是“学习”和“学习者”。 该定义侧重于教育过程中个体各种心理需要的满足及心理品质的发展。 3、二者的缺陷 社会角度:把教育看成一种外在强制过程,忽视个体内在需要和身心发展水平在教育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定义过于宽泛,失去了规定性(广义的);循环定义(狭义的)。 个体角度:忽视社会因素和社会要求在教育活动中的巨大影响;外延过于宽泛。

4、准确的定义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A、实践性 B、耦合过程 C、动力性 D、社会性、历史性、文化性 二、教育的要素(从系统的角度认识)★★★ (一)教育者 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活动的人。 1、必须有明确的教育目的 2、理解其在实践活动中所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的使命 3、教育者意味着一种资格,是能够根据自己对于个体身心发展及社会发展状况或趋势的认识,来引导、促进、规范个体发展的人。 4、教育者这个概念是对其内在态度和外在行为的一种“规定” (二)学习者 1、使用“学习者”这个概念的原因。 有两个:“受教育者”将教育对象看做是被动的存在,在实践中是有害的; 跟“学生”相比,“学习者”更能概括多种教育对象。 2、学习者的特征。 有四个:不同人有着不同的学习目的; 不同人有不同的学习背景或基础; 不同人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不同; 不同人对于自身学习行为反思和管理意识与能力不同。 (三)教育影响 内容: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 教育影响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形式: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 三个要素之间的关系: 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三个要素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活动系统。缺少任何一个都不可。教育是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系统,是三个基本要素的有机结合。

大学教育学知识点归纳[1].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一.教育的概念 1.广义教育学指凡是能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以及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它的特点是:第一,目的性、系统性、组织性强,因此可控性强;第二,学校教育由专门机构和专职人员承担,其目的是培养人,这些人是取得入学资格的。 2.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在教育活动中,教育者是教的主体。教育影响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工具、媒介和方法。 3.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以影响和发展人身心为直接目标的、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和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二.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说:教育是由人格化的神(上帝或天所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此种观点是错误的。 2.生物起源说:教育活动不仅存在于人类活动之中,而且存在于人类社会之外,存在于动物界。教育起源于生物生存竞争本能。是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有一定进步性。 3.心理起源说:其代表人物孟禄认为,原始教育形式和方法主要是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模仿。

4.劳动起源说:教育从人类产生就已经开始了,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产生于劳动过程。 三.教育的发展 1.原始社会的教育:⑴生产力水平低下,教育具有原始性。⑵教育与宗教活动密切联系,教育具有宗教性。 ⑶教育机会具有原始的均等性。 2.古代社会的教育:⑴奴隶社会的教育:①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②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甚至相对立。③专门教育机构(学校和专门教育人员(教师的产生。④学校教育制度尚不健全,学校教育内容趋于分化和知识化。 3.封建社会的教育:⑴学校教育的等级性、专制性和保守性。⑵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严重分离。 ⑶学校教育对象、规模、种类的相对扩大与增大。 4.现代社会的教育:⑴不断提高普及教育,教育对象具有广泛性。⑵教育密切联系社会,教育性质具有生产性。⑶学习内容极为丰富,教育内容具有开放性。⑷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教育方法具有先进性。 ⑸重视教育科学研究,教育具有科学性。⑹教育贯穿人的一生,教育呈现终身化。⑺重视教育立法,教育具有法制性。⑻重视教育的交流与合作,教育具有国际性。 四.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及发展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教育现象是指一切培养人的活动的外在形态和表面特征。

中公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综合知识整理笔记

中公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综合知识整理笔记

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1、“教育”一词最早出现于《孟子.尽心上》。 2、教育的概念: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产生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广义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狭义教育: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经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她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学校教育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教育机构承担。 3、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是最直接的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起主导作用。 教育影响:教育内容、教育措施。 4、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它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5、教育的社会属性:1、永恒性、2、历史性、3、相对独立性:教育具有继承性;教育要受其它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四、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一)1、神话起源说;2、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桑代克、沛西能;3、心里起源说:代表人物孟禄;4、劳动起源说:米丁斯基、凯洛夫。 (二)教育的发展历程 1、原始社会的教育; 2、古代社会的教育; 3、近现代教育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及任务

研究对象:教育现象(教育社会现象和教育认识现象)、教育问题(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 研究任务:阐明教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揭示教育的基本规律,未教育理论工作者和实践者提供理论支撑,为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服务。 2、教育学的发展 萌芽阶段: 《学记》是中国古代、世界古代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 苏格拉底:苏格拉底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这种教学方法又称“产婆术”。1.苏格拉底讽刺;2.定义;3.助产术。 柏拉图: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她的代表作《理想国》中。“寓学习于游戏”的最早提倡者。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首次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注意到了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特点;秉承柏拉图的理性说。 昆体良:古代西方最早的教育学理论著作《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教育》《论演说家的培养》) 教育学的创立阶段: 1、培根:英国;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提了出来。 2、夸美纽斯:“教育学之父”;1632《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泛智教育”;“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3、卢梭:自然教育和儿童本位的教育观 4、康德: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 5、佩斯泰洛奇: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主张。 6、洛克:提出“白板说”。 7、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的出版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被誉为“现代教育学之父”。 主要观点:

教育学原理笔记-第一章丨教育学考研

教育学原理笔记 参考教材《教育学基础(第三版)》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关键词:教育、学习、教育要素、教育形态、教育学、教育学的价值 学习目标 1.识记“教育”的概念,辨析“教育”与“学习”“灌输”“养育”等概念之间的异同。 2.理解教育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特别要理解这三个要素在当代的新特征。 3.比较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教育的主要特征。 4.识记20世纪五种主要的教育学流派的代表人物,阅读一篇/部他的代表作,理解他的主要学 术观点,并能够结合实际进行独到的评论。 5.理解当代教育学的发展趋势,找一找自己所选择的专业或课程在整个教育学科体系中的地位。 6.访问一些校长和中小学教师,了解教育理论在日常教育生活和教育改革中的价值。 学习评价 一、结合从事教育工作或接受教育的实际,谈一谈对“教育”概念的理解。(理解)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首先,这个定义描述了“教育”的“实践特性”,即“教育”这个概念首先指称的是某一类型的实践活动。作为一种实践活动,“教育”必然有其明确的目的,因为人类的任何实践活动都是有目的性的活动,即使是儿童的游戏也不例外。 其次,这个定义把“教育”看作双向耦合的过程,一方面是个体的社会化,另一方面是社会的个

体会。 个体的社会化,是指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把个体培养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一定态度、情感、知识、技能和信仰结构的人; 社会的个体化,是指把社会的各种观念、制度和行为模式内化到需要、兴趣和素质各不相同的个体身上,从而形成他们独特的个性心理结构。 再次,这个定义强调了教育活动的“动力性”,即教育活动要在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过程中起到一种“促进”或“加速”的作用,因此,日常家庭生活中的“抚养”“养育”行为严格来说就不能被称为教育,因为这类行为大都是在自然或无意识的状态下发生的,在个体与社会的双向建构方面起不到一种明确的“引导”“促进”和“加速”作用。 最后,这个定义强调“教育”行为发生的社会背景,强调“教育”与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条件之间的联系,从而说明教育活动的社会性、历史性和文化特征。 二、结合实际,谈谈对教育三要素时代内涵的认识。(结合实际) 作为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教育是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子系统,包括“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三种基本要素。 教育者:简言之就是从事教育活动的人。不仅是对从事教育职业的人的“总称”,更是对他们内在态度和外在行为的一种“规定”。 学习者:传统上人们将“受教育者”或“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一个基本要素,它是相对“教育者”或“教师”而言的。但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知识社会和终身教育时代的来临,教育对象的范围已经扩大到了全社会公民,“学习者”是一个更能概括多种教育对象类型的词汇。 学习是一种高度个性化的活动,不同的学习者有学同的学习目的、学习背景或基础,在学习过程中所遭遇的问题与困难不同,对于自身学习行为的反思和管理意识与能力也不同。

教育学知识点总结

教育学知识点总结 绪论 第一节 教育学定义:教育学就是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去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学任务:就是依照教育的逻辑层次,揭示教育的各种规律,并在揭示规律的基础上,阐明教育工作的与原则、方法和组织形式等问题,为教育工作者提供理论上和方法上的 依据。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教育学发展的四个阶段: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还没有从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这一阶段的重要代表任务和思想: 孔子及其思想总结(《论语》),教学纲领:博学于文,约之以礼,教学方法: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思结合; 墨子认为获得知识理解主要有亲知、闻知和说知三种途径,注重(实用技术)的传习。 (乐正克)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主要思想: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提出严格的视导和 考试制度:“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主张(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主张启发式教学“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还提出“不陵节而施”,“长其善而救其失”,“禁于未发”等。苏格拉底的问答法:分三步:苏格拉底讽刺——定义——助产术。 柏拉图的代表作(《理想国》)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 二、独立性态阶段 教育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这一阶段的重要代表任务和思想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强调教育的自然性,泛智教育;提出便利性,彻底性,简明性 和迅捷性的原则。他普及“初等教育”;论证了“班级授课制”;夸美纽斯被誉为“教育学之父”。卢梭的《爱弥儿》开创了以研究个体生长发展与教育的相互关系为主题的研究领域。德国 大哲学家(康德)是第一位在大学里开设教育学讲座的教授。 洛克的“白板说”及绅士教育 赫尔巴特1806年发表的(《普通教育学》)被誉为科学形态的教育学。强调教育学的 两个基础:哲学的伦理学基础和心理学基础。提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的教学四 阶段说以及形成了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和课堂中心的特点。 三、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阶段 教育学吸取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并形成很多门类。 斯宾塞的《教育论》 (杜威)强调“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实际上经验的改造和改组”,主张“做中学”;提出儿童中心,经验基础和行动为中心的现代三中心说。 (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是一本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阐明社会主义社 会教育规律的教育学。 (杨贤江)出版了(《新教育大纲》),这是我国第一本试图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论 述教育的著作。 四、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

《教育学》复习笔记解析

《高等教育学》复习笔记 题型:1.单选(10X 1分=10)2.判断(10X 1分=10)3.简答(5X 6分= 30)4.论述(2 X 10 分=20 )5.案例 高等教育发展简史 1.西方文明古国很早就在一些城邦中建有各种图书 馆是古代从事高等教育活动的重要场所。 2.中国古代带有高等教育性质的教育活动,早在 3.西周学校的教育内容是“六艺” 即:礼、 4.春秋私学中,最著名的是齐国的“稷下学宫”,它 是中国封建教育史上的第一所高等学府,也是中世纪世界教育史上最早的大学。 5.西汉太学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官立大学制度的确立。 6.中世界大学的特点:①行会性;②自治性;③国际性_______ 7.中世纪大学实行的是专业教育,主要有四大学科:文学、法学、医学、神学。 8.洪堡的高等教育思想 德国人洪堡第一次明确提出“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 洪堡思想的基本原则: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学术自由的原则。 从洪堡开始,出现了两个新词,即“教自由”和“学自由” 9.通过“莫利尔法案”、“赠地学院运动”建立的名校:康奈尔大学、威斯康辛 大学。 10.范海斯提出高校的基本任务应包括: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被称作威斯康辛思想,是高校三大职能确立的标志。(19世纪以前,培养人才;19 世纪初,发展科学;19世纪末,服务社会。) 11.1862年成立于北京的京师同文馆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具有高等教育性质与功 能的学校;同时也是中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学校。 12.1903年,张百熙、张之洞等人合拟《奏定学堂章程》,同年颁布,故称 卯学制”,这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颁布并予以实施的学制。“癸卯学 制” 纵向将教育机构划分为初、中、高三个阶段。在高等阶段又分为三级(第一级是高等学堂,相当于大学预科;第二级是大学堂,招收高等学堂和大学预科毕业者;第三级是通儒院,招收大学堂毕业者,修业五年为限,通儒院开了中国 研究生教育的先河。 最后三章1.高等学校组织的“二重性”①教育性, ②学术性, 2.《高等教育法》规定,国家举办的高等学校实行中国共产党高等学校基层委员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3.高等学校管理原则: ①目标性原则;②整体性原则;③民主性原则;④效益型原则。 4.高等教育管理制度三大模式:选扌— ①集权模式(中国)②分权模式③并重模式。 5.高校享有办学自主权和法人资格。 6.高等教育制度中的学历是指受教育者在具备法定条件的教育机构中的学习经历。 7.我国学位制度分三级:学士、硕士、博士学位。 8.高等教育大众化 1973年,美国学者马丁-特罗把西方工业化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划分为3阶段: ①精英教育阶段:一国高校在校生人数占该国适龄人口的比例(毛入学率) 在15%以下 ②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在15?50%之间;我国 ③普及高等教育阶段:在50%以上。 9.高等教育大众化是指一国适龄青年(15? 50%之间,这是马丁?特罗提出的件。 判断:但不是唯一标准,还有其他标准。也 包括与规模增长相应的教育观念的改变、模 式的多样化及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入学条 件、管理制度、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等一 系列质的变化。 10.当代国际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第一 单元高等学校教学原则 1.选择题:1)孔子提出了启发式教学、 因材施教的原则; 2)《学记》(中国第1部教学文献)提出了教学相长、长善救失的原则; 3)夸美纽斯提出教学原则是一个体系。 4)朱熹提出了循序渐进的原则。判断:知识与能力并不成正比。(V) 直观不是目的而是手段,目的是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抽象的概念和原理。☆ 2.结合任教的学科,对教学原则体系加以评述。 是根据教学的目的和教学规律,在总结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制定 (2X 15 分=30 ) 博物馆和图书馆。这些博物馆和 3000年前就已出现。 乐、射、御、书、数。选择 “癸 2002年跨入 中接受高等教育人数比例在是高 等教育大众化的显性条 18?22岁) 量化标准, (V) 教育功能的扩大、培养目标和教育 大众化、国际化、多样化、综合化、私营化。 CH7 § 2 (V)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