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给真心学习中医的人给点建议

给真心学习中医的人给点建议

给真心学习中医的人给点建议
给真心学习中医的人给点建议

给真心学习中医的人给点建议

给真心学习中医的人给点建议。本人从去年开始接触中医,到现在也算是有点小小的心得体会了。我建议的学习过程是这样的:

1)如果你真的很崇拜倪海厦呢,可以一开始就学习他的《针灸》。倪的针灸很值得作为入门课程,讲解的很详细,一定要看视频资料,文本嘛,不用说了,是第一批流传出来的,直接打印就可以了。然后接着学习倪的《神农本草经》。不是说倪这个讲解的是多么的好,而是他把各家之言都整理出来了,你呢也不用再去自己去搜集了。当然他讲的也是一家之言,不过很值得参考。而且倪的讲解很有鼓动性,能大大的鼓舞你学习中医的热情。

2)接着不要学习《黄帝内经》,而是《伤寒论》。我们学习中医的目的是看病,我们学习中医的动力就来自学习的成就感。所以直接学习《伤寒论》吧,你可以马上接触到病症及其治法。而《内经》呢,由于它基本都是讲理论,很深奥,等你对中医一定的基础再去研究反而收获会更大。《内经》是要你看一辈子的,所以耐心点。关于《伤寒》学习,我建议不要用倪海厦的版本!倪的讲解我都看过,有些地方讲解的有些简略和牵强,我个人不太喜欢。但是他的医案还是不错的。我建议呢,大家第一本书可以参考胡希恕先生的

《胡希恕伤寒论讲座》。胡老呢,是当代伤寒论的宗师级人物。但是很少有人知道他,原因很简单,他这个人很低调,学生不多,而且他的理论很少为别人所做,由于中医的门户之见,很多业内人士对他的理论很是排斥。那么他的理论是什么呢?那就是用症状直接对应药方。很适合初学者学习。我们初学者很容易被那些个阴阳五行、脏腑辩证弄的云里雾里,而胡老直接摒除了这些似是而非的东西,直接就是把症状和经方联系起来,而且他开的药方几乎都是仲景方,疗效极其卓著,让还有一位宗师级人物刘渡舟感叹不已。所以我建议开头就以胡老的书为主。然后你可以参考刘渡舟的伤寒论讲解,当然也可以直接那它当你第一本伤寒论教材,看你个人喜好。老一代的中医讲解课程就是一句一句讲,而且和《金匮》相互印证,讲的非常有耐心,甚至你会觉得有点啰嗦,呵呵。不过这一点非常适合我们初学者。胡老的书你学完了,也能基本了解伤寒论的主要方子了,这个时候你再去看倪海厦的视频,你会轻松许多。当然倪的讲解很多地方和胡不一样,不过不要紧,你需要做的是吸取各方不同观点罢了。3)下面呢,就是《金匮》了。学习建议如上,还是先学《胡希恕讲金匮要略》。然后参阅倪海厦的《金匮》。说实话,倪海厦的金匮讲的还是不错的,很值得参考。

至此,你的《伤寒》《金匮》都初步学完了,记住哦,是初步!像胡老这样的宗师,《伤寒杂病论》都是看一辈子的,

呵呵。咱们这样的小辈以后也要耐心的一遍一遍的看。在学习《伤寒》《金匮》的时候,要想增加对药方的理解,最好看两本书:《伤寒名医验案精选》《金匮名医验案精选》。你会发现,原来那些药除了治外感病,还可以治疗很多看起来稀奇古怪的病啊,哈哈。咱们难得有实践的机会,那么看医案绝对是必不可少的。

4)现在《伤寒、金匮》学的有点小小的心得了,这个时候是需要扩展自己视野的时候了。我推荐大家看看“火神派”的三书。现在火神派非常热门,疗效卓著!但是自己应用要小心哦,估计刚开始你也没这个胆去用,嘿嘿。李可老中医的那本书就是谈的这个,你会发现那么多快死的人,那么多疑难杂症李可老中医你是如何力挽狂澜的,而且药方、心得一应俱全,绝非倪海厦这样胸怀的人可比!早期的时候,倪海厦这个人非常狂傲,对大陆的中医是不屑一顾。后来呢,随着他回国内次数多了,接触了国内真正的中医以后,他就收敛了许多,不像过去那样冷嘲热讽了,他发现大陆还是有很多牛人的,而且一些还是正宗的传人。

接着推荐黄元御的书。这个大牛人啊,被历史给淹没了,但是他绝对是牛人中的牛人,大家可以去搜索一下,我就不多说了,我现在就在研究他的《四圣心源》呢。

最后再推荐大家看一个人的书,那就是民国时期的伤寒大家曹颖普的三本书:《伤寒发微》《金匮发微》《经方实验

录》。看看这位大牛人的书啊,你会对仲景医学有个更深的体会。当你把以上的书都看过一遍以后,你还会对倪海厦顶礼膜拜吗?NO!你会很尊敬他,但绝非盲目崇拜!倪海厦的广告做的不错,但是绝非当代中医第一人。大家不信可以看看四川火神派传人——卢崇汉,看看他的书《扶阳讲记》,看看这位大牛人很年轻在南京的时候,一年就开了两万多个方子,疗效是百分之百!倪海厦和他比那还是差了不少。大家学中医的时候有机会一定要实践一下,那种感觉真不是一般的爽啊。我前不久两个最有成就感的事情,一个是帮一位老人家大大减轻了下肢水肿(慢性肾炎),当然我现在只能做到这里,下一步不敢做了,怕治不好出问题,因为自己功力不够。还有一个就是我的母亲感冒后大咳不停,吃了很多西药都没用,我后来才知道,赶紧打电话回去问诊,马上提供了个《伤寒》常用的方,便宜的要死,两付药下去就好了。

对中医教学的几点建议

对中医教学的几点建议 【摘要】作为教师,要通过各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构建快乐课堂、学习型课堂,让学生爱上学习,在学习中获得自我实现的价值。 【关键词】中医教学;快乐课堂 笔者在教学中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及座谈等形式发现,护理专业在校生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期望,希望毕业后能有一技之长;大部分学生都希望自己在学校能受到老师和同学的欢迎,希望自己学习成绩优秀,不辜负老师、家长、亲朋好友的期望。但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基础比较差,很多学生感到学习负担过重,学习枯燥而难以持之以恒,出现厌学情绪,形成了想学与厌学的心理矛盾。要解决这些矛盾是需要师生间的共同努力,作为教师,要通过各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构建快乐课堂、学习型课堂,让学生爱上学习,在学习中获得自我实现的价值。 一、构建快乐课堂 在课堂上,改变以往学生厌学、不学的状态,使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下获取专业知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启发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各个教学环节更加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我们的传统文化,从小就

要孩子们诵读这些国学经典,唐诗宋词等。在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关于中医知识的描述,这些描述经典、生动、形象,意义丰富。笔者在教学中引入了一些内容,让学生在感受、体验传统文化的同时学习中医知识。比如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对于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的认识,就非常的有意思。在书中,把五脏六腑都安排有“官职”。这些“官职”向学生生动、清晰地展示了五脏六腑之间的密切关系,共同维持着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活动。在《黄帝内经》中,这样描述到:心为君主之官,肺为相傅之官,肝为将军之官,脾胃为仓廪之官,肾为作强之官,胆为中正之官,膻中为臣使之官,大肠为传导之官,小肠为受盛之官,三焦为决渎之官,膀胱为州都之官。在这种轻松、活泼的氛围中学习,有助于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在一些诗词和对联中有很多关于中医中药的描述,在教学中通过恰当的引入,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二、正确处理表扬与批评的关系 南宋诗人卢梅坡的《雪梅》写道: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学生也是,有的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好,有的孩子动手能力强,教师要善于找到学生的闪光点,运用表扬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真的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

中医诊断学难错题集之病因辨证

2015: A.痰饮 B.溢饮 C.支饮 D.悬饮 83. 饮邪停于胸者称为 【参考答案】C 【考查知识点】停留胃肠者为痰饮;水流胁下者为悬饮;饮溢肢体者为溢饮;支撑胸肺者为支饮。 84. 饮邪停于胃肠者称为 【参考答案】A 【考查知识点】停留胃肠者为痰饮;水流胁下者为悬饮;饮溢肢体者为溢饮;支撑胸肺者为支饮。 127. 过度愤怒可导致 A飧泄B呕血C昏厥D薄厥 【参考答案】ABCD 【考查知识点】怒则气上:是指过怒导致肝气疏泄太过,气机上逆,甚则血随气逆,并走于上的病机变化。临床主要表现为:头胀头痛,面红目赤,呕血,甚则昏厥卒倒;若兼发肝气横逆,可兼见腹痛、

腹泻等症。《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素问·举痛论》说:"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素问·调经论》说:"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反(返)则生,不反则死。"故选ABCD。 129. 下列各项中,属于“寒从中生”的有 A阳气虚衰,阴寒内生B阳气虚衰,寒饮停聚 C寒邪直中,伤及脾胃D饮食生冷,伤及中阳 【参考答案】ABCD 【考查知识点】寒从中生,又称:"内寒",是指机体阳气虚衰,温煦气化功能减退,寒从内生,或阴寒之邪弥漫的病理状态,属于内生"五邪"。脾肾乃先后天阳气之本,故其阳气不足,阴寒内盛。寒从中生也是提示阳气虚弱的内部根本原因,而非外邪。故选ABCD。2014: A.热极生风 B.气虚生风 C.阴虚风动

D.肝阳化风 83. 导致肢体麻木不仁,筋肉跳动的病机是 【参考答案】C 【考查知识点】肢体震颤、麻木,手足拘急,肌肉瞤动。 84. 导致肢体麻木震颤,眩晕欲仆的病机是 【参考答案】D 【考查知识点】肝阳化风:眩晕欲仆,急躁易怒,耳鸣,项强,头摇,肢体震颤,语言謇涩,甚至突然昏仆,口眼(口呙)斜,半身不遂,舌强语謇。 136. 寒淫症可见的表现有 A.腹痛腹泻 B.畏寒肢冷 C.咳嗽气喘 D.鼻流清涕 【参考答案】ABCD 【考查知识点】:寒淫证指寒邪侵袭机体,阳气被遏,以恶寒甚、无汗、头身或胸腹疼痛、苔白、脉弦紧等为主要表现的实寒证候。临床表现 (一) 伤寒证:恶寒重,或伴发热,无汗,头身疼痛,鼻塞或流清涕,脉浮紧。 (二) 中寒证1. 寒邪客肺证:咳嗽、气喘、咯稀白痰、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迟缓。以咳喘突然发作,伴见寒象为特点。2. 寒滞胃肠证:脘腹疼痛、肠鸣腹泻、呕吐。3. 寒滞经脉:肢体厥冷、局部拘急冷痛。4. 伴口不渴,小便清长,面色白甚或青,舌苔白,脉弦紧或脉伏。

中医诊断学口诀

1 表里寒热虚实辩证歌诀 1表寒证: 伤寒恶寒身发热,鼻塞无汗浮紧咳。中分恶风脉浮缓,头项强痛自汗出。 2、表热证: 表热热重恶寒轻,微渴有汗咽肿红。咳痰粘稠脉浮数,舌红苔黄银翘灵。 3、里热实证: 里热实证高热狂,烦谵口渴喜饮凉。腹痛拒按尿赤少,沉数有力舌苔黄。 4、里寒虚症: 里寒虚症腹痛满,呕吐清水气息短。纳少便溏利清谷,舌淡苔白脉沉缓。 5、寒证: 寒证面白畏寒冷,蜷卧口淡尿长清。便溏舌淡脉迟弱,阴盛外寒阳虚生。 6、实热证: 实热高热面目红,汗出烦渴喜冷冰。登高而歌或谵语,舌绛脉洪和神昏。 7、虚热证: 虚热骨蒸五心烦,盗汗乏力悸失眠。头晕眼花腰酸痛,气短咽干痰少粘。颧红无苔脉细数,育阴潜阳治可愈。 8、寒热错杂(上热下寒): 上热下寒错杂证,胸中烦热咳痰粘。口舌生疮咽肿痛。腹痛便溏紧相连 9、上寒下热: 上寒胃脘拘急痛,呕吐清水哕逆机急。下热下腹胀闷痛,尿痛色黄尿意频。 10、里寒表热: 里寒素有浮肿病,畏寒便溏四肢凉。复感表热渴咽痛,发热解表当助阳。 11、里热表寒: 里热表寒素有热,烦躁便秘渴咽干。复感寒邪身躯痛,继而发热恶风寒。 12、真热假寒: 真热假寒阳不伸,面色苍白手足冰。恶热烦渴喜冷饮,舌绛苔黄神不清。 13、真寒假热: 身寒假热阳气虚,舌淡尿清便溏稀。真热口渴脉虚大,甘温除热好时机。14、实证: 实证气郁精神狂,胁脘腹胀痰浊黄。便难里急尿涩痛,舌红苔厚脉弦长。 15、虚症: 虚症形瘦无精神,心悸气短汗淋淋。阴虚可见五心热,阳虚面白肢不温。 舌光无苔脉细弱,大便溏泻小便频。 16、上实下虚: 上实喘嗽壅胜痰,胸脘腹胀卧则难。 下虚浮肿吸气少,形寒肢冷腰膝酸。 17、上虚下实: 上虚心肺不足证,下实大肠湿热凝。 心悸怔中气息短,里急后重脓血行。 里实表虚风热壅,郁在三焦表里中。 腹满据按二便闭,发热汗出痛恶风。 18、里虚表实: 里虚表实食欲减,便溏食后腹胀满。 恶寒发热头身痛,素体阳虚又外感。 19、真实假虚: 内有真实外假虚,体瘦神疲冷身肢。 里急后重或症癖,大实赢状补益疾。 20、真虚假实: 真虚假实腹胀满,痛喜揉按而和缓。 舌质胖嫩虚弦脉,反泻含冤重危险。 21、阴阳 阴证面白冷四肢,神疲乏力语声低。 尿清便溏口不渴,舌淡苔白脉沉迟 阳证神旺语声粗,面目红赤呼吸粗。 高热尿黄大便秘,舌红苔黄脉洪浮 阴虚内热颧唇红,盗汗少寐梦遗精。 五心烦热脉细数,舌红无苔卧不宁。 阳虚外寒面唇白,自汗欲寐虚弱脉, 身倦畏寒尿频数,阳痿带稀体无泽。 失血脱水成之阴,口干喜冷汗多粘。 舌红干燥脉虚数,面色潮红畏热烦。 亡阳病变阳虚脱,手足厥冷汗出多。 脉微欲绝舌淡润,渴喜热饮息微弱。 22、气虚: 气虚五脏功能弱,呼吸气粗语低微。 身疲肢倦食纳少,心悸筋缓目发黑。 头晕眼花腰酸痛,自汗脱肛内脏重。 23、气滞证: 气滞主证胀闷痛,胀疼发作时重轻, 窜痛嗳气矢气减,兼证五脏各有型。 脘闷纳呆胁胀满,咳喘胸憋腰脊痛。 24、气逆:气逆病本肺胃肝,咳嗽喘息肺逆先。呕恶嗳气呃逆胃,肿逆昏厥头晕眩。 25、血虚证: 面唇舌甲无光华,心悸失眠手足麻, 经少衍期脉虚细,头眩乏力眼昏花。 26、血热证: 身热夜甚烦不眠,目红鼻衄发疹斑。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形体官窍之脉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形体官窍之脉 形体官窍,是人体躯干、四肢、头面部等组织结构或器官的统称,是人体结构的组成部分,主要包括五体和五官九窍,以及五脏外华等内容。脏象学说认为,形体官窍虽为相对独立的组织或器官,各具不同的生理功能,但它们又都从属于五脏,分别为某一脏腑功能系统的组成部分。形体器官依赖脏腑经络的正常生理活动为之提供气血津液等营养物质而发挥正常的生理作用,其中与五脏的关系尤为密切。脏象学说采用以表知里的方法,着重通过活动的机体的外部表征来推导人体内部脏腑组织的运动规律,从而确定“象”与“脏”的关系。 形体: 形体,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形体,泛指人体的身形和体质。狭义的形体,指脉、筋、肌肉、皮肤、骨五种组织结构,称之为五体。五体既与脏腑经络的机能状态密切相关,又与五脏有着特定的联系。五体与五脏这种对应关系称为“五脏所主”。所谓:“五脏所主,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肾主骨”。 脉: 在中医学中,脉有多种含义,一指脉管,又称血脉、血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夫脉者,血之府也”(《灵枢·决气》),属五体范畴。二指脉象、脉搏。所谓“按其脉,知其病”(《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属四诊范畴。三指诊脉法,属切诊、脉诊范畴。四指疾病名称,属五不女之一,即螺、纹、鼓、角、脉中之脉。

解剖形态:在五体中,脉即脉管,又称血脉、血府,主要指血管,为气血运行的通道。“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脉是相对密闭的管道系统,它遍布全身,无处不到,环周不休,外而肌肤皮毛,内而脏腑体腔,形成一个密布全身上下内外的网络。脉与心肺有着密切的联系,心与脉在结构上直接相连,而血在脉中运行,赖气之推动。心主血,肺主气,脉运载血气,三者相互为用,既分工又合作,才能完成气血的循环运行。因此,脉遍布周身内外,而与脏肺的关系尤为密切。脉与经络、经脉的关系: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统称,其中纵行的主要干线称为经脉,由经脉分出网络全身的分支为络脉。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而经脉则是人体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经络、经脉的含义较脉为广。实际上,言经络、经脉,则脉亦在其中了。 运行气血:气血在人体的血脉之中运行不息,而循环贯注周身。血脉能约束和促进气血,使之循着一定的轨道和方向运行。饮食物经中焦脾胃的消化吸收,产生水谷精微,通过血脉输送到全身,为全身各脏腑的生理活动提供充足的营养。如果脉中气血数量减少,营养亏乏,就会导致全身气血不足。若脉中气血运行速度异常,运行迟缓则血瘀,血行加速、血液妄行则出血。 传递信息:脉为气血运行的通道,人体各脏腑组织与血脉息息相通。脉与心密切相连。心脏推动血液在脉管中流动时产生的搏动,谓之脉搏。脉搏是生命活动的标志,也是形成脉象的动力。脉象是脉动应指的形象。脉象的形成,不仅与血、心、脉有关,而且与全身脏腑机能活动也有密切关系。因此,脉象成为反映全身脏腑功能、气血、

对药学专业药理学教学的几点建议

对药学专业药理学教学的几点建议 陈光亮,甘亚丽,李莉 (安徽中医学院药理学教研室,合肥230038) 【摘要】药理学是重要的医学和药学专业基础课,它是医学和药学、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性学科。但目前药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主要为药品营销、医院药房、药物研究等,故药学专业的药理学应该有别于医学专业的特点,如何针对药学专业设计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是药理学教学中值得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药学专业;药理学教学;主动学习 目前我国药理学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基本理论,而药学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主要为药品营销、医院药房、药物研究等,故药学专业的药理学应该有别于医学专业的特点,现行药学专业的药理学教学没有突出“药”学特点,教学手段过于单一化、程式化。为了更好地为社会提供高素质的药学专业应用型人才,需要更新传统教学观念,突出专业培养特色,创新教学模式,优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作者就这些方面提出几点建议,供同仁们交流。 1、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过程既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认知过程,又是学生能力的发展过程。因此教师有必要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把主要精力放在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提供信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上[1]。可以采取多种灵活的方式,比如教师先把复习思考题出出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找到问题的答案,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提问。也可以让学生在自己学习的过程中把本章节的重点、难点、考点提出来,教师答疑,补充讲解。也可以将部分章节由教师主讲为主转变为学生主讲为主,这样可增强并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能力提高课堂参与度。这种模式下教师并不是被搁置一边,“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在这里教师的工作重点是解惑、补充讲解,由临考前带领学生提纲挈领复习改为当堂课解决问题。具体操作是假设一个章节是80分钟时间,学生先通看一遍10分钟,然后由一个同学上台讲解(30分钟,需要同学先备课),然后是教师讲解40分钟,主要内容包括同学没有讲到的或错误的需要纠正的, 作者简介:陈光亮(1964- ),男,安徽宿州人,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中药防治代谢综合征的基础与应用研究。邮箱:chguangl@https://www.wendangku.net/doc/af10470699.html, 以及需要重视的考点和难以理解的难点等,把这一章的内容当堂解决,当堂“消化”。

《健康教育中医药基本内容》全文

《健康教育中医药基本内容》全文 一、中医药基本知识 (一)中医对生命的认识。 介绍中医学天地生人的观念,了解人的生命来源于自然,是自然的一种现象,生长壮老是生命的自然过程。 (二)中医对人与自然、社会关系的认识。 介绍中医学的天人合一的观念,即人与自然界的运动变化是息息相应的观念。 (三)中医对健康的认识。 介绍中医学天人合一、形神合一、脏腑相关、阴阳平衡的健康观念;介绍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恬淡虚无、规避虚邪贼风的健康生活方式。 (四)中医对疾病的认识。 介绍中医学对疾病产生的原因和病理变化的认识;介绍病、证、症的关系及中医学分析疾病的基本方法及特点。 (五)中医学的诊治手段。 介绍中医学独特的望、闻、问、切四诊合诊的诊断方法和辨证的原理,中医学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中医学治未病的思想,中医的内治和外治方法以及中医药在养生保健和疾病防治方面一些具有特色的方法,如针灸。推拿、拔罐、足疗、刮痧、膏方等,着重介绍其使用方法、适用范围、注意事项等。介绍中医学对体质的认识和辨识体制的方法;介绍不同体质(平和、阳虚、阴虚、气虚、痰湿、湿热、血瘀、气郁、特禀等)的特征及其相应的日常养生方法。 二、中医养生保健的理念和方法 (一)养生保健的理念和基本原则。 介绍中医学的顺应自然、阴阳平衡理念和思想;介绍养生保健的基本原则。 (二)养生保健常用方法。 介绍中医学常用的养生方法,如时令养生、情志养生、饮食养生、运动养生、经穴养生等。 1.时令养生:介绍中医学按照春夏秋冬四时变化,采用的相应的养生方法。 2.情志养生:介绍中医学对精神情志活动的认识和情志与脏腑的关系以及产生疾病的道理;介绍常用调摄情绪的方法。 3.饮食养生:介绍中医学饮食养生的常用方法,树立正确的饮食养生理念,采取适宜合理的饮食方式,尤其是适合自己的饮食方式。4.运动养生:介绍中医学对运动养生的认识,介绍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六字诀等常用的运动养生方法,分别介绍其特点、作用、操作要领及注意事项。 5.经穴养生:介绍中医学对经络的认识以及经络在人体中的作用,介绍常用穴位的部位、养生保健功效、按压方式以及注意事项。 6.其他养生:介绍中医学有关起居、房事、气功等养生方法。 三、常见疾病的中医药预防和保健 重点介绍中医学对常见病、多发病如冠心病、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恶性肿瘤、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结核病、肝炎、风湿性关节炎、颈椎病、骨质疏松症、流行性感冒、失眠、便秘等疾病的认识和预防保健方法。 四、重点人群的中医药养生保健 (一)老年人的基本特点及养生保健。 介绍中医学对老年人的生理特点、病理特点、常见疾病的认识,着重介绍中医学针对老年人(尤其是65岁以上)生理、病理特点所采取的养生保健方法和常见疾病的预防保健方法。 (二)女性的基本特点及养生保健。 介绍中医学对女性的生理特点、病理特点、常见疾病的认识,着重介绍中医学针对女性各个阶段的生理、病理特点所采取的养生保健方法和常见疾病的预防保健方法。解释针对孕产妇常用的中医药养生保健方法。 (三)儿童的基本特点及中医养生保健。 介绍中医学对儿童的生理特点、病理特点、常见疾病的认识,着重介绍中医学针对儿童(尤其是0—3岁儿童)生理、病理特点所采取的养生保健方法和常见疾病的预防保健方法。 五、中医药常识 (一)一般常识。 介绍中医诊治疾病的基本特点和找中医看病应注意的基本事项。 (二)中药常识。 介绍中药的基本知识;简要介绍中药炮制方法和目的(炮制减毒增效的知识),介绍中药简单的加工炮制、中药的煎煮方法,服用中药的注意事项以及常用中药的鉴别知识等。 (三)家庭常备中成药。 介绍家庭常备中成药的主治、功效、适应症,以及使用方法、注意事项、服用禁忌等。 (四)应急知识。 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自然灾害、疾病爆发流行、家庭急救时,介绍中医药应急处置的知识和技能等。 附篇 (一)政策法规。 介绍国家有关中医药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中医药服务体系、中医药工作管理体制以及中医药在国家卫生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等。(二)中医药科学内涵、发展简史、代表人物和代表著作。 介绍中医药的科学内涵、发展简史以及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的代表人物和代表著作。 (三)亚健康。

慕课福建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学知识点作业

各知识点测试汇总 绪论 1.1概述 一、单选题 1.提出“独取寸口”的医书是() A《脉经》 B《肘后备急方》 C《难经》 D《黄帝内经》 2..下列不属于诊法的是() A 望色 B 诊舌 C 诊病 D 按腹 答案:1. C 2. C 二、多选题 1. 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包括() A 诊法 B 辨证 C 诊病 D 病历 2.“证”是对疾病特定阶段的病理性概括,其主要内容包括() A 病位 B 病因 C 病机 D 病性 答案:1.ABCD 2. AD 1.2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 一、多选题 属于中医诊断基本原理的是() A 审症求因 B 见微知著 C 以常衡变 D 整体审察 二、判断题 “因发知受”的“发”是指发病。() 三、填空题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主要秉承中医学的特点。 答案:多选题:BC 判断题:╳ 填空题:整体观念 1.3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 单选题 1.下列不属于中医诊断基本原则的是() A 四诊合参 B 以常衡变 C 病证结合 D 整体审察 2.创立“诊籍”的医家是()

A 张仲景 B 李时珍 C 淳于意 D 扁鹊 3.下列哪项不属于体征() A 口臭 B喉中痰鸣 C 腹痛 D 脉滑()答案:1. B 2. C 3.C

一、望诊 1.1望诊的内容、方法、注意事项以及望神的重点临床意义 1.望诊的内容包括()ABCDE A.全身望诊 B.局部望诊 C.望舌 D.望排出物 2.望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包括()ABCD A.以常衡变 B.动态观察 C.充分暴露 D.综合判断 3.望神重点观察的内容是()ABCD A.神情 B.目光 C.色泽 D.体态 1.2 得神与少神、失神、假神的辨析 1.得神的表现提示()A A.精充充盛,体健神旺,或虽病正气未伤,属病轻 B.正气不足,神气不旺,属虚证或体弱 C.正气大伤,精气亏虚,或邪气亢盛,功能障碍,属病重 D.精气衰竭,阴不敛阳,虚阳外越,属病危 2.下列各项,属神气不足表现的是()B A.两目晦暗 B.精神不振 C.面色无华 D.肌肉瘦削 3.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口吐涎沫,口出异声,四肢抽搐,醒后如常。多属于()C A.狂病 B.癫病 C.痫病 D.中风 1.3 望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1.4 望诊的临床意义与注意事项,常色与病色 1.我国正常人的面色特点是()。AC A.红黄隐隐 B.暴露浮现 C.明润含蓄 D.晦暗枯槁 2.病色可分为()AB A.善色 B.恶色 C.主色 D.客色 3.病色的特点是()BD A.红黄隐隐 B.暴露浮现 C.明润含蓄 D.晦暗枯槁 1.5 望色之赤色、黄色、青色 1.小儿惊风多见()C A.面色淡青或青黑 B.面色与口唇青紫 C.眉间、鼻柱、唇周发青 D.面色青黄而无华 2.满面通红多属()A

对课堂教学的几点建议教学内容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对课堂教学的几点建议 (一)、教学观念转变途径多样化 1、办学者的理念是教师观念转变的先导。办学者用全新的理念,全方位多角度去评价老师和学生,就会惊奇地发现他们的潜能是何等巨大,是多么美妙;就会深感用干巴巴的分数来进行评价是多么的不合理。 2、沟通为教师观念的转变提供了生存的沃土和舆论支持。在交融的时代,观念与观念的对撞会诞生希望,我们应该在诸多对撞的观念中,提炼时代所需要的教育教学理念,力争做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 3、教师教学观念转变的主要因素还在于教师自身。再好的教学理念,再好的沟通方式,如果没有教师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实施,最终注定要失败,那么教师该如何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教师要正确认识新课程改革;其次,教师要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第三,教师自身素质要不断提高;最后,教师要不断进行教学反思。 (二)、课堂学习方式灵活化 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目的是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加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并且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发现新问题,产生进一步探究的动力。但是这些学习方式的运用都是有条件的,不同的班级、教师和学生,起点是各异的,无论是接受培训或观摩别人的课堂,完全采用“拿来主义”是不可取的,如同“刻舟求箭”一样荒谬。正确的做法是,教师应该搞清楚学习方式定义的内涵与外延,逐步使这些理念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同时教师要结合自身的素质与具体的课堂教学情境,灵活运用多种学习方式。 (三)、正确看待“讲授法” 1、教师的讲授不等于“满堂灌”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讲解、分析往往被病诟,是因为人们往往将讲授法与“满堂灌”的教学方式等同起来。“满堂灌”确实应该批判,因为它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教师目中无“生”,心中无“生”,学生的主体性被消解,教师成为教学的中心。讲授虽不注定成为“满堂灌”,但很容易成为满堂灌,但即便这样,我们也不能轻易地把教师的讲授与“满堂灌”划上等号,关键在于教师讲什么,讲得怎么样,如果教师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学内容的具体性,把新知识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建立起实质性联系,并且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那么,这样的讲授就不是灌输、填鸭,而可能成为学生有意义接受式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2、教师的讲授不等于“话语霸权” 在教学中,教师的讲授往往与教师的“话语霸权”联系在一起,只要求教师少讲或不讲,一个重要的目的是“还学生的话语权”,消解教师的“话语霸权”,强调教学过程中师生平等对话,这种出发点是好的,但是不能说“讲授”就意味着“话语霸权”,“话语霸权”,是一种强制认同,一种“唯一性”的容不得杂音的灌输,是省略过程的结论的直截了断的呈示,无视学生作为加工主体存在的呈示;是对本不具有传授性的隐性知识的牵强附会的“讲解”。当教师的讲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讲授的形式与内容高度统一,并为学生所接受,这就不存在话语霸权问题,否则没有教师讲授的“对话”,只能是学生的“独白”。 (四)、“宁精勿滥”是教学媒体的使用原则

中医诊断学-六淫辨证的辨证要点

中医-中医诊断学-六淫辨证的辨证要点 在执业医师资格证的考试中,不管是执医还是执助,中医诊断学都占有一定的比例,今天中公教育的医疗专家讲师为大家进行典型易错题的剖析,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的掌握。在中医诊断学病因辨证这一章节中,每一种证候的辨证要点是常考点,今天我们针对陈给大家整理了学习笔记,我们可以依次来学习。 为了方便大家学习,我们可以一起来看思维导图。 一、风淫证候的辨证要点:恶风寒,微发热,汗出,苔薄白,脉浮缓(风邪袭表);或有鼻塞、流清涕,喷嚏,或伴咽喉痒痛、咳嗽(风邪犯肺);或为突发皮肤瘙痒、丘疹(风客肌肤);或肢体肌肤麻木、口眼歪斜(风邪中络);或肢体关节游走作痛(风胜行痹);或新起面睑肢体浮肿(风水相搏)。 二、寒淫证候的辨证要点:恶寒重,或伴发热,无汗,头身痛,鼻塞或流清涕,苔薄白,脉浮紧;或见咳嗽哮喘,咯痰稀白,或为脘腹疼痛,呕吐,肠鸣泄泻;或手足拘急,四肢厥冷,脉微欲绝,口不渴,小便清长,面色白或青,舌苔白,脉弦紧或伏等。 三、暑淫证候的辨证要点:发热恶热,汗出,口渴喜饮,气短,神疲,肢体困倦,小便短黄,舌红,苔白或黄,脉虚数。或发热,猝然昏倒,汗出不止,气喘,甚至昏迷、惊厥、抽搐等;或见高热,神昏,胸闷,腹痛,呕恶,无汗等。 四、湿淫证候的辨证要点:头昏沉如裹,嗜睡,身体困重,胸闷脘痞,口腻不渴,纳呆,恶心,肢体关节、肌肉酸痛,大便稀,小便浑浊。或为局部渗漏湿液,或皮肤出现湿疹、瘙痒,妇女可见带下量多。面色晦垢,舌苔滑腻,脉濡缓或细等。 五、燥淫证候的辨证要点:皮肤干燥甚则皲裂,脱屑,口唇、鼻孔、咽喉干燥,口渴饮水,舌苔干燥、大便干燥、小便短黄(燥性干涩,易伤津液),或见干咳少痰,痰黏难咯(燥易伤肺),脉象偏浮。有凉燥与温燥之分。 六、火淫证候的辨证要点:发热恶热,烦躁,口渴喜饮,汗多,大便秘结、小便短赤、面红目赤,舌质红绛,脉数有力(洪数、滑数、弦数);或神昏、谵语,惊厥,抽搐,衄血,

中医诊断学望诊习题

望诊习题 一,选择题 A型题 1望神主要是可以判断 A气血的盛衰B津液的盈亏C病性的寒热 D精气的盛衰 E 邪正的强弱 2得神的表现提示 A.精充充盛,体健神旺,或虽病正气未伤,属病轻 B.正气不足,神气不旺,属虚证或体弱 C.正气大伤,精气亏虚,或邪气亢盛,功能障碍,属病重 D.精气衰竭,阴不敛阳,虚阳外越,属病危 E.痰迷心窍,或痰火扰心,精神失常 3下列哪项属神气不足的表现? A.精神不振 B.两目晦暗 C.面色无华 D.形体羸瘦 E.反应灵敏4出现神气不足的原因是 A精气充盛,体健神旺B精气大伤,功能衰减 C精气不足,功能减弱 D 虽病而精气未衰,预后良好 E脏腑精气极度衰竭

5下列哪一项是失神的表现 A两目晦滞 B 面色少华C少气懒言 D精神委靡 E 精神不振 6下列哪项非精亏神衰的失神表现? A.面色无华 B.呼吸气微 C.表情淡漠 D.神昏谵语 E.动作艰难 7假神最主要的病理机制是? A.气血不足,精神亏损 B.机体阴阳严重失调 C.脏腑虚衰,功能低下 D.精气衰竭,正气将脱 E.阴盛于内,格阳于外 8病人本来毫无食欲,久不能食,突然索食,且食量大增,此为 A得神B少神C失神D假神E神乱 9下列选项中,属于正虚失神表现的是 A壮热烦躁B神昏谵语C呼吸气微D两手握固 10患者精神不振,思维迟钝,两目乏神,面色少华,暗淡不荣,少气懒言,倦怠乏力,肌肉松软,动作迟缓。此为 A得神B少神C失神D假神E神乱 11患者本已神昏,目光晦滞,面色晦黯,突然神识似清,想见亲人,言语不休,两颧泛红如妆,目似有光,但却浮光外露,此为 A得神B少神C失神D假神E神乱

中医脉象研究的现状和展望

中医脉象研究的现状及展望 施诚 一.中医脉象研究的意义与特点 脉诊在中医“望、闻、问、切”四诊中占很重要的地位。《素问·五脏生成篇》指出:“五脏相音,可以意识,五色微诊,可以目察,能合色脉,可以万全。”《景岳全书》“脉者,血气之神,邪气之鉴也,有诸内必形诸外,故血气盛者脉必盛,血气衰者脉必衰,无病者脉必正,有病者脉必乖。”总之,中医对脉诊是十分重视的,认为通过脉诊可以了解患者脏腑气血的盛衰,可以探测病因、病位、预测疗效等。 从近代医学的角度来看,人体循环系统承担着协调全身各组织的能量代谢,输送氧气、营养物质,运走代谢废物等重要的工作,还承担运送抗体、激素等物质以协调整体的动态平衡。从整体的角度对疾病进行综合分析,显然循环系统的信息将占很重要的比重;从整个循环系统来看桡动脉介于大动脉与小动脉之间,由于心脏的舒缩、内脏血容量的变化、血管端点阻抗、管道内脉波的反射、血液的粘滞性、血管壁的粘弹性等因素使脉象携带着有关心脏运动、内脏循环、外周循环等丰富的心血管系统及整体的动态信息。因此脉诊的临床意义很大,它的机理是急待于我们进行研究的。 不过目前西医对脉象的认识仅停留在频率、节律、振幅等的分析上,主要用来辅助诊断心血管系统的疾病、心脏瓣膜病、高血压病、动脉硬化病、甲状腺功能异常、贫血、无脉证等疾病。总的看来,西医对脉象的认识是以现代医学的生理病理、局部解剖等为基础,以此来剖析心血管系统疾病确切的病变位置及致病原因,目前尚未将脉象信息提高到整体角度或与其它脏腑相关的角度来进行分析。这种认识观对目前的中医脉象研究工作带来了一些消极的影响。 临床上中医通过对寸关尺、浮中沈脉象的判别,结合体征、舌象及主诉等来分析机体当时的动态趋势(阴阳、表里、虚实、气血的盛衰、邪正斗争的趋势、脏腑的动态变化等),即描绘出一幅机体当时整个机体的动态特征图--证。中医脉象所反映的病理信息是以中医基础理论及基本概念为基础的,是用来鉴别整体的某种动态性质的。由此可见,中医脉诊是建立在中医理论之上的,研究中医脉象必须以中医理论为基石,必须建立在整体构思的基础上。应用整体概念来研究中医脉象是中医脉象研究的一大特点。 中医脉诊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是定性分析。脉象的滑与涩、弦与濡、洪与细等均属于定性的范畴,就拿脉象的迟数来看,中医临床上认为迟脉一息三至,去来极慢,约每分钟少于60次,数脉一息六至脉流薄疾,每分钟超过100次,粗粗一看,脉象的迟数的概念是建立在定量的基础上的,其实不然,临床上并不重视一定范围内脉搏次数上精确的差异,例如每分钟62次,有时64次也可能定为迟脉,实际上从60次到72次的过程中,判断为迟的可能性随之减少,不过通过四诊合参,结合中医寒证的特点均有可能判断为迟脉,中医脉学中“迟”的概念是一种模糊的属性概念,是与四诊合参及辨证中的综合评判融合在一起的[1]。

学生对教学的意见和建议

征求学生对教学的意见和建议 一、对教师教学的意见和建议: 大部分老师能很好的完成教学任务,教学效果好。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部分老师上课只顾自己讲,与学生的互动很少,或者说没有。 建议:采取多样形式和学生互动(提问,分组讨论等),这样能督促学生积极学习,相信效果比较好。 2、部分老师认为很多知识我们都已经学过,故而略去不讲,殊不知,我们急需老师给我们提点,带我们会回忆。 建议:老师上课时尽量花点时间,带着我们复习以前学过的知识。 二、对学生学习的意见和建议: 1、大多学生学习兴趣低,没有把心思放到学习上来,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课下不巩固。 建议:营造比先进的氛围(比如召开班队会,老师上课多指明其重要性等),这样可以提高班风学风,影响周围同学共同进步。 三:对教学的其他意见和建议: 在教学改革的今天,采取必要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自觉性,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强调互动教学,互动是多情境、多维度、多内容、多形式的互动体。互动的内容不仅包括课本知识的学习,还有生活经验的积淀、生命意义的领悟、道德规范的认同、情感情操的陶冶;在互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接受者,而是学习活动中的主人,是创

新者和创造者。 (1)互动性学习强调在教学中以学生发展需要为中心,而不是以书本知识或教师为中心来选择设计教学内容。 (2)互动性学习应当既有集体组织形式的练习,又有分组、多层次的组织教学,而不是强调集体组织的统一安排,没有个人活动的自由,没有区别对待。 (3)互动性学习要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兴趣,引导其自觉锻炼和主动参与意识。 (4)传统的教育在教学评价中比较注重纪律良好、课堂有序。而互动性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多样的、灵活的。课堂气氛应该是欢乐的、活跃的。教学内容是多元的,有趣的。 (5)互动性学习中教师的地位发生了变化,不单是组织者、主导者,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创造性学习中的助学者。 四、总结 我们班教学工作一切正常,一切均按照课程安排顺利开展。在课堂上每一位任课教师都能提前备好课,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扩展同学们的知识面,使同学们不仅学好了课本理论知识,而且还增长了视野,其效果甚佳。有些老师能从日常生活中列举实例,使同学们深有感触,容易理解,也使课本知识更贴近实际,更贴近生活。有些老师加强了课堂讨论,使同学们通过自己动手查阅整理资料,对某一问题认识更深刻了。同学们也能积极的配合各位代课老师的教学活动,并且能按时,按质,按量完成各位老师布置的各项任务。

中医十二问

中医十二问 罗广英整理 自本人进入中医研究以来,特别是在三年多微信讨论以来,关于中医问题的思考日益深入也日趋清晰。就系在中外的诸多乱象之中理出十二个问题,以便在实际上集中当下中医思考主要问题的重点,进而突出聚焦点和道路方向。整理出来供大家做进一步的讨论。 1、为什么只有中医体制外的少数人在坚持和呼吁中医要以《黄帝内经》为核心?为什么传统中医没有出现思想理论缺失滞后的问题,而现在的中医却显得失魂落魄? 2、为什么《中医基础理论》教材会不古不今,不中不西和不伦不类?为什么发现中医教材有严重问题到现在还在继续使用,既不修改,也不重新评估? 3、为什么古人早已告知我们:“是故夫礼,必本于大一,分而为天地,转而为阴阳,变而为四时,列而为鬼神,其降曰命,其官于天也”和“夫运者,司气也,故居中位也。在天之下,地之上,当气交之内,万化之中,人物生化之间也。故运者,动也,转动也,即轮流运动往来不歇也。于是太极始判,横五运于中,轮流至今,终而复始。圣人望而详之。”,但绝大多数学人仍不以此为然、不以此为圭臬,总是廻避躲闪,力图将其束之高阁? 4、为什么德国人对中医的理解和认识反而会比中国人深入?为什么法国人要到中国专门找寻中医形而上部分的思想理论内容,又为什么努力想找而找不到?为什么中国方面对外国人的寻求爱莫能助和无所作为? 5、为什么会出现中医与科学的长期相互对立、排斥与隔阂?为什么西医无法真正地超越中医?为什么现代科学家在研究和融入中医时会感到孤立无援,没有靠山依托而困难重重? 6、为什么人们会说“真正的中医在英国”,为什么人们会感到中医,特别是针灸在国外的发展要比国内更好,进展得更快?为什么汉方中药在日本的商业化程度和实际运用既比在中国要普世,水平也高出一筹? 7、为什么西医能够成功进行会诊和形成比较统一的医疗规范,而中医无法做到?为什么中医治疗一统一,一结合就很会失去中医的自我而变成西医或者被西医异化掉?难道中医就真是如此散漫脆弱,“不可重复”,“无法定量“和”不能标准化”吗? 8、为什么中医运气学会有那么准,那么神奇?为什么运气学专家们又无法做到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在需要说出个所以然时总会是闪烁其词? 9、为什么到现在为止实为中华文明中流砥柱的传统中医在提高文化自信方面又总是显得底气不足、作用甚微,难道中医就真的无法担当起中国思想文化的脊柱顶梁作用吗? 10、为什么中医思想理论问题的研究讨论总是深不下去,已经出台的中医法规政策也总是停留在隔靴搔痒,缘木求鱼的状态?为什么中医管理“一统就死,一放就乱”?为什么对于中医的宣传和实际处理总是雷声大雨点小,高高举起,轻轻放下? 11、为什么中医会分出体制内和“民间中医”的格局,为什么体制不能够起到团结全体中医的主导作用,为什么中医总是一盘散沙? 12、为什么都知道中医好,都赞同“中医是开启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但总是无法做出关于“钥匙”的具体描述和真正做到持钥匙“开启宝库”?为什么中国人已经有中医“钥匙”至今还是无法“开启中华文明宝库”,还是站在“中华文明宝库”的门外? 《中医十二问》的实际是有答案的,之所以整理之后提出来是为了说明这些问题无法回避和无法绕过。12个问题的聚焦使复杂变得相对简单明确,那就是中医理论和教育问题没有解决,当然其中包括了对于中医思想理论的认识问题。中医思想理论问题不解决,中医现代教育依旧,那不论说什么也都只是隔靴搔痒,缘木求鱼。中医研究的事实已经说明,中医的理论问题古时候已经解决了,现在反而成了难以解决的问题,而且正在朝着数典忘祖的方向滑去,这是在倒退。中医需要正本清源,温故知新。

中医诊断学复习要点(学习类别)

中医诊断学学习精要 绪论 【学习要点】 1、中医“诊断”、“诊法”、“诊病”、“辨证”、“病案”、“证”、“病”、“症”等概 念。 2、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的含义及应用。 3、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整体审察、诊法合参、病证结合的含义及应用。 4、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包括诊法、诊病、辨证、病案。 5、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明确中医诊断学发展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医家的论著及对中医诊断学的重要贡献。 【复习思考题】 1、何谓诊断?何谓中医诊断学? 2、简述病、证、症三者的含义以及关系。 3、简述症状、体征和证候的含义以及关系。 4、简述中医诊断三大原理和三大原则的内容。 5、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舌诊专著各是哪几部?作者是谁? 第一章问诊 【学习要点】 一、问寒热 1、明确寒热产生的类型有四类:恶寒发热、但寒不热、但热不寒、寒热往来。 2、恶寒发热的临床意义。 3、但寒不热的临床意义。 4、但热不寒(壮热、潮热、微热)的临床意义;潮热三种类型(阳明潮热、湿温潮热、阴虚潮热)的特点及临床意义;阴虚发热的机理。 5、寒热往来的临床意义。 二、问汗 1、特殊汗出(自汗、盗汗、绝汗、战汗)的临床表现及意义;盗汗与自汗机理及临床意义的辨别。 2、局部汗出(头汗、半身汗、手足心汗)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三、问疼痛 1、疼痛的性质及临床意义。 2、头痛、胸痛、胁痛、胃脘痛、腹痛、腰痛的要点及临床意义。 四、问头身胸腹 头晕、胸闷、心悸的要点及临床意义。 五、问耳目 耳鸣、耳聋、目眩、目昏、雀目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六、问睡眠 失眠、嗜睡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七、问饮食与口味

对中医外科发展的几点建议

对中医外科发展的几点建议 中医乏术,早就有人提出过,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深化,中医乏术已客观存在,并且这种状况也越来越明显,尤以中医外科的乏术、乏人情况更为严重,如果任其下去,中医外科很有可能在中医这块领域中消失,这决不是耸人听闻而是客观现实所在。例如,越来越多的患者已不知道中医还有外科,更谈不上中医外科的治疗手段和方法,他们所知道的外科就是西医的开刀,别无他法;另外同时已有越来越多的中医院较毕业生或原已从事中医外科的人员不愿意从事中医外科或改作他行或干脆堂而皇之的表白,只搞开刀和西医外科。年青一代中,会用中医外科膏丹丸散外用治病的,其人数越来越少,能自己动手炼丹,研散配药的几乎没有。为什么会出现这样情况呢?关键问题在于中医外科的乏术,也就是说外科疾病市场,大部分已被西医外科所垄断。任何学科和学术缺乏,必然意味着该学科的萎缩,这是自然规律,因为乏术必然导致乏人,由于学术缺乏想学的人无东西可学,久而久之,则无人来学,而乏人将又加重乏术,这样恶性循环,最终导致学科的消失。面对这种局面,我们如何来解决这个危机?如何使中医处科乏术得到改善?建议与对策如下: 1.从外科疾病市场角度上 研究西医外科所不能解决的领域(例如皮下难治性溃疡)和西医外科的弱点(例如无法愈合的切口感染,后遗症)及局限性(例如无法开刀的疾病),针对这些弱点和局限我们组织重点突破,以占领有限的市

场,切忌与西医外科的强手项目去争地盘,这样只能浪费我们的精力和时间。 2.从中医外科治疗手段的角度上 着重研究中医外科的外治法,以及以这些外治法的改进以提高可行性和易操作性,同时加强对中医外科外用药筛选和研究,从疗效入手,在有效的基础上改进药物的制法和操作。中医外科外治法是中医外科的最大优势,也是中医外科特色之所在,又是中医外科的核心成分,前人曰:外科治病重外治,我们应该要充分利用,挖掘我们的优势,扬长避短,我们应在“外”字上多花气力和时间。 3.从人才角度上 要致力于培养一批有志于中医外科和年青医务人员,善于发现、严格培训,既要掌握经典的理论,也必须了解现代技术。人才培养在中医外科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弄得不好,很可能出现“断代”。 4.从取舍的角度上 由于中医是一门经验科学,中医外科当然也不例外。因此,在中医外科发展过程中,应重点在临床,以临床为根基,以临床为标准。凡是临床有效的,就重点研究和大力发扬;凡是临床无效的,文就尽快抛弃,不能死抱经典,我们要“为书”而不“唯书”,这样才能思路开阔、多元,具有开创性。 5.从宣传角度上 中医外科有许多特色之处,特别是在中医领域里,只有中医外科的外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诊断学病因辨证模拟试卷4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诊断学(病因辨证)模拟试卷4 (总分:62.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 A1型题(总题数:15,分数:30.00) 1.下列各项,不属于燥淫证的是 (分数:2.00) A.干咳少痰 B.咽喉疼痛 C.脉数有力√ D.大便干燥 解析:解析:此题属于识记并理解类考题,考题具有一定难度。燥邪侵袭,易伤津液,临床主要表现为皮肤干燥,咽喉干燥疼痛,舌苔干燥,大便干燥,干咳少痰,脉象偏浮等,脉数有力是火热证的表现。 2.外感风邪所致中风表虚证,常见 (分数:2.00) A.无汗出 B.有汗出√ C.大汗出 D.冷汗出 解析:解析:此题可用排除法,风邪治病,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故汗出;无汗为寒淫证的表现。大汗出见于火热证,冷汗见于亡阳证。 3.患者发热,恶风,头痛,汗出,脉浮缓,其病因是 (分数:2.00) A.湿邪 B.热邪 C.风邪√ D.寒邪 解析:解析:此题属于识记并理解类考题,属于比较简单题目。风邪的辨证要点为新起恶风,微热,汗出,脉浮缓等;湿邪致病起病较缓而缠绵,头痛如裹,脉濡缓或细;热邪辨证要点以新病突起,病势较剧,以发热,口渴,便秘,尿黄,舌红或绛,舌黄干,脉数有力等主要表现;寒邪致病表现为无汗;脉弦紧等为主。 4.火热致病的特点是 (分数:2.00) A.发病急剧 B.重浊粘腻 C.游走不定 D.伤津耗液√ 解析:解析:此题属于识记并理解类考题,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善行而数变,故风淫证具有发病迅速,变化快,游走不定的特点;湿为阴邪,阻滞气机,困遏清阳,故重浊黏腻;火热证阳热之气过盛,火热燔灼急迫,易伤津耗液。 5.暑淫证与火热证的共同点是 (分数:2.00) A.都有明显的季节性 B.脉数有力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中医的哲学基础:气一元论,阴阳五行学说 气一元论:气是物质实体,是构成宇宙天地以及天地万物的最基本元素,具有运动的属性。气的运动是气内部的相互作用,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气和形以及两者的相互转化是物质世界存在和运动的基本形式。【注:感觉类似于波粒二象性,粒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元素,粒子既有波的性质,又有粒子的性质,粒子具有运动的性质,能量与实体】 阴阳学说:阴阳对立,代表两种对立的特定属性,代表两种对立的特定的运动趋向或状态。 五行学说:任何一个十五的内部包含着具有木、火、土、金、水五种功能属性的成分或因素,并且按一定规律互相联系形成整体功能结构。 中医医学理论体系核心:脏象学说。脏象、经络、气血精津液。 脏象学说:研究人脏腑活动规律及相互关系。人体以心、肝、脾、肺、肾五脏为中心,以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六腑相配合,以气血精津液为物质基础,通过经络使内而脏腑,外而五官九窍、四肢百骸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并与外界环境相统一。 气血精津液学说:气、血、精、津液既是腑脏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又是腑脏功能活动的产物。气血精津液学说主要探讨生命的物质组成以及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泛言之,气血精津液学说应包含于脏象学说之中。 体质学说:研究人类的体质特征、类型和变化规律,及其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关系的学说。体质是人体在遗传性和获得性基础上表现出来的功能和形态上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征,与健康和疾病有着密切关系。 经络学说: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组成、循行分布及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指导临床治疗的理论。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的通道,纵横交贯,网络全身,将人体内外、脏腑、肢节练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病因病机 病因病机学说是中医关于疾病的理论知识,包括病因、发病与病机三部分内容。 病因学说:研究各种致病因素的性质和致病特点的学说。中医认为基本的发生是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后正常生理活动遭到破坏导致腑脏经络、阴阳气血失调所致。病因分为六淫(风、寒、暑、湿、燥、火),疫疠、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饮食失宜,劳逸适当,外伤,胎传等。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