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复习学案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复习学案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复习学案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复习学案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归纳总结】

一、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一)商朝政治制度

1、时间:约公元前1600年,成汤灭夏,建立商王朝

2、制度:内服与外服制度——商王控制支配着内服与外服的实际权力

(1)内服,是王畿,即商王直接统治的地区

(2)外服,方国管辖的地区

3、特点:(1)商王对附属国的控制力是有限的

(2)商朝是个弥漫着神权色彩的王朝(神权:商王通过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

(二)西周的政治制度

1、背景:西周的建立。(公元前1046年,牧野之战,武王,定都镐京)

2、内容:

(1)分封制;

①目的:巩固周王朝的统治;

②分封的对象: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

③分封的内容:土地和人民;

④诸侯的义务:服从(周天子)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

⑤诸侯的权利:世袭统治权。在自己的封疆内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

⑥发展历程:推广于西周,衰落于春秋。

⑦影响: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巩固了西周的统治;但后来出现诸侯割据混战局面,周天子权威削弱。

(2)宗法制;

①概念:宗法制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它的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即嫡长子继承父亲的宗主地位,庶子进行分封。嫡长子与分封下去的众子有双重关系,在亲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又是君臣关系。

②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③目的: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以保证王权的稳固。

④实质:按照血统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

⑤影响:

A、宗法制将君位的承传用嫡长子继承制的形式确定下来,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B、防止贵族之间因为权力的继承问题发生纷争,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有利于巩固奴隶主的统治;

C、内化为孝悌伦理观念,宗法制成为我国数千年来封建统治者享受特权的凭借,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特点:

①神权与王权的结合;

②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家天下)形成了国家的政治结构;

(基于血缘关系的宗法制是西周最为重要的政治制度。)

③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分封制使各诸侯国拥有较大的权力)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①有浓厚的血缘色彩;浓厚的部落色彩

②有浓厚的迷信和神权色彩

③有开创性、继承性与发展性相结合的特点

④最高决策集团尚未形成高度的集权。

【方法技巧】

1.知识要点

(1)对宗法制应明确:一个核心,嫡长子继承制;两个原则,“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三个宗法形式,家谱、宗祠、族规;四个重要观念,“血缘亲疏”、“男尊女卑”、“忠孝观念”、“尊祖敬宗”。

(2)对于分封制应明确其分封的对象、内容、影响,及其与宗法制、相应土地制度的联系等。

(3)注意礼乐制与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其目的是为了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

2.社会热点

分封制、宗法制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分封制与宗法制虽然是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但对今天的社会生活仍具有很大的影响。如中国姓氏的起源中,有很多就起源于古代的封国,如宋、鲁、郑、陈等。中国很多地名的简称也起源于西周时期的诸侯国国名,如山东省简称鲁、山西省简称晋等。宗法制对今天现实生活的影响更大一些,如中国尊祖敬宗、渴望亲情的传统观念,修家谱、祭祀祖先等习俗。

附:

1.易混易错

(1)长子一定是嫡长子。

错误。“嫡子”是相对于“庶子”而言的,是由母亲决定的,正房所生为“嫡子”,偏房所生为“庶子”,诸“嫡子”中的长子为“嫡长子”。因此,偏房所生的长子不是嫡长子。(2)分封制和宗法制都规定了西周的贵族等级制度,内容相同。

错误。两者互为表里,侧重点有所不同,分封制重在规定权力的“分配”;而宗法制重在规定权力的“继承”。

(3)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然而“封建社会”的概念是自近代引入中国的,西周“封建”即“封邦建国”之意,显然不是后来的社会形态概念。

2.贵族政治与官僚政治的概念:

先秦时期的贵族政治是建立在分封制和宗法制以及“世卿世禄”制的基础之上的由贵族代表人物掌握政权的政治制度;分封制与贵族政治相伴而生,分封制的推行必然是贵族政治,而分封制的衰落也必然导致贵族政治的衰落

郡县制的推行必然是官僚政治,秦始皇设职授官,是官僚政治的开始,也是政治权利等级世袭的终止,官僚政治是建立在管理的选拔和任命制基础之上,按照职能和职位分工、分层管理原则建立起来的中央或地方行政体系

3.宗法制与分封制的比较

4.分封制的特点与影响

(1)特点:

①分封对象:分封对象多元化,但以同姓亲族为主体。

②分布地区: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同姓亲族封地居于富庶之地或战略要地。

③纵向联系:明确周王权力和诸侯义务,形成严格的等级序列,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纵向联系。

④横向联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国家政治权力,加强了诸侯国之间的横向联系。(2)影响

①积极影响:对周王室起到了拱卫作用,巩固了西周的统治,使西周成为地域空前的奴隶制国家。

②消极影响:受封诸侯在其领地内有很大的权力和独立性,造成了春秋战国时期分裂割据的局面。

③对后世影响:分封制不仅在周代实行过,而且很多王朝在初建的过程中均实行过分封制,如汉初实行的郡国并行制中的“国”就是分封制下的诸侯国,明代的燕王朱棣(明成祖)也是分封制下的王侯。

5.宗法制思想观念对后世的影响:

(1)使“忠”“孝”观念深入民心。

(2)造就了重视家庭建设、尊老爱幼、夫妻相敬、兄弟相亲、和睦相处等社会公德。(3)促使中华民族形成了“国”“家”不可分的意识,直接造就了一批忠孝之士。

(4)宗法制的“道德专制”“男女不平等”“等级观念”等思想,直接导致了后世的男尊女卑、等级贵贱、任人唯亲等现象,成为扼杀人性、阻碍民族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因素。(5)宗法意识使“国人”形成了“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盲目排外心理。

【典题探究】

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答案】C

【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二、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一)背景:

1、经济: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小农经济需要中央集权的保护)

2、政治:

①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

②秦国统一六国

3、思想:百家争鸣,法家思想兴起

4、实践:商鞅变法的成功实践

(二)内容:

1、建立皇帝制度:皇帝独尊、皇权至上、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度——权力高度集中

2、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三公相互配合、相互牵制,最终使军车大权操纵于皇帝一人之手

太尉:协助皇帝掌管全国军队

三公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御史大夫:掌图籍章奏,监察百官,辅佐丞相处理事务

3、地方实行郡县制:秦统一后,废分封,实行郡县制,郡守、县令都由皇帝任免。(三)巩固措施:1、选官制度:沿用军功受爵,制定一套选拔制度。

2、监察制度:建立以御史大夫为首的检查制度

3、考核制度:建立一套考核官吏的制度

4、法律制度:制度《秦律》,轻罪重罚

(四)影响:

(1)积极影响:

①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对此后2019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②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对巩固国家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都起了重要作用。

(2)消极影响:

①秦法以“轻罪重罚”为指导思想,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苦难;

②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自由发展。

【方法技巧】

1.知识角度,从制度创新角度认识秦朝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特别注意郡县制度的推广产生的深远影响。

2.史观角度,秦朝开创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是一次伟大的制度创新,对中国两千多年的古代文明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以此为切入点,从文明史观或社会史观角度考查秦朝制度创新的重大意义。

3.热点角度

(1)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于打破贵族分封,促进大一统王朝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2)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文明演进的重要环节,具有鲜明的“人治”色彩。这对于我国当前的祖国统一和民主法制建设具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附:

1.易混易错

(1)中央集权与专制主义概念的区别

是与民主政体相对立的概念,指一个人或少数几个人独裁的政权组织形式,体现在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上,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的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政大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中央集权是相对与地方分权而言,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控于中央。

(2)秦朝是郡县制的首创者,并将其推广到全国。

错误。郡县制出现在春秋后期,很长时间里郡县制与分封制并存,秦朝统一全国后将郡县制推广到全国,因此,郡县制不是秦朝首创的。

(3)秦朝既是君主专制国家,也是中央集权国家。

正确。在古代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是统一的,近代以来,君主专制的国家越来越少,但是,大多数国家实行中央集权。

2.比较西周分封制和秦朝郡县制

【典题探究】

在秦代,官僚这种政治角色是从分封制下君主的家臣演变而来的,同时设置官府中掌管薄书案牍的吏胥,辅助官员履行政务。这表明秦代

A.已出现了完整的官僚体系B.平民政治已取代贵族政治

C.官僚政治的模式己经形成D.中央文官的地位较为突出

【答案】C

考点三、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归纳总结】

(一)汉朝时期的政治制度

1、内容:

(1)中央:①为了削弱相权,加强皇权,设中朝,三公九卿转变为成为外朝,是一个执行机构。

(2)地方:

汉高祖:郡国并行

汉景帝:削藩

汉武帝:

①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设刺史,代表中央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

②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2、影响:

①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的局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过于集权导致东汉时期宦官外戚专权,政局长期动荡。

(二)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

1、内容:

(1)中央三省六部制

①特点:三省指中书(负责起草诏令),门下(负责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互牵制,都对皇帝负责。

②作用:

A三省六部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提高了工作效率;

B相权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C三省六部的确立和完善,使此后历朝基本上沿袭。

(2)地方:设置节度使,镇守地方。

(三)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措施:

(1)削实权(“权”)

①削弱藩镇;②文臣出任州郡长官;③设二府削弱宰相权力;

④又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2)制钱谷(“钱”)

①地方各路设转运侃,各州郡赋税均由中央直接掌握,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②设三司,三司使总管国家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

(3)收精兵(“兵”)

①设三系列衙,统领禁军,彼此互不统属;

②发兵之权归枢密院,直接对皇帝负责;实现了统兵权和调兵权的分离。

2、影响:

①积极:加强了中央集权,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维护了国家纺一和社会安定,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②消极: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积贫积弱的后患。

(四)元朝的政治制度

1、内容:元代以行中书省作为常设地方行政机构,简称行省或省,全国分为十个行省;还有两个单列的行政区划:一是中书省作为中央行政机构并直接管理大都及周围地区称之为“腹里”;二是宣政院管理西藏、四川和青海的少数民族地区。(中书省是元代中央最高的行政的机构。)

2、特点:行省是最高地方行政政区,但受中央直接控制。

3、影响: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行省制度是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五)选官制度:主要解决官僚机构官员选拔问题

(六)监察和谏议制度

(一)监察制度

1、历程:(1)秦:御史大夫(监察百官)

(2)西汉:中央: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地方:刺史(监督地方高官和诸侯)

(3)隋唐:门下省

(4)北宋:通判

(5)明朝:都察院

2、影响:(1):利处:一定程度上打击地方割据

(2)弊端:不能从根本上杜绝腐败与低效。

(二)谏议制度

1、历程:(1)隋唐:门下省

(2)北宋:设谏院

(3)明朝:没有专门的谏议机构(反映了皇权专制不断加强

2、影响:(1)弊端: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权

(2)利处:一定程度上防止决策失误

【方法技巧】

1.宋代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

(1)中央官制:二府三司制,二府指中书门下(掌行政)和枢密院(掌管军政,只有调兵权,统兵权归三衙);三司(掌管财政)

(2)选官制度:实行科举制度,国策是重文轻武,使文人阶层壮大,也使选官过冗过滥。实行恩荫制度,后来王安石变法时有所改变。

(3)谏议制度:出现独立谏官机构——谏院。

(4)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

2.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

(1)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发展为才学。

(2)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为公开考试。

(3)选官原则:逐步制度化、公开、公平、客观。

(4)选官基础:日益扩大,官员的素质不断提高。

(5)主要启示:公开公正、德才兼备、考试录用。

附:

1.易混易错

(1)“汉承秦制”,并非汉代完全照搬秦朝的制度,而是基本上沿袭秦朝制度,并有所损益。正确。汉朝初年基本沿袭秦朝制度,但有所变化,如地方沿袭秦朝的郡县制,同时又实行封国制。

(2)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就是近代西方的三权分立。

错误。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与近代西方的三权分立形式相似,都体现了分权,但是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的目的在于加强封建君主专制,而西方的三权分立是现代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

(3)元朝的中书省与唐朝的中书省是两个职责相同的行政机构。

错误。元朝的中书省是元朝最高行政机构;唐朝的中书省是决策机构,负责草拟,但不是最高行政机构,唐朝最高行政机构是尚书省。

2.汉武帝和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的措施异同:

同: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削弱地方机构的权力;

异:汉武帝设立中朝削弱相权;宋太祖分割宰相的军权、财权和行政权。在地方上汉武帝削弱王国实力,宋朝收地方精兵、财权、行政权。

同: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削弱地方机构的权力;

异:汉武帝设立中朝削弱相权;宋太祖分割宰相的军权、财权和行政权。在地方上汉武帝削弱王国实力,宋朝收地方精兵、财权、行政权。

3.比较三省六部制与美国三权分立

4.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比较:

【典型例题】

有关我国官员阶层假日和办公时间据历史学家陈联陞统计:在唐代,一年共有五十三天的节庆假日,元代规定有十六天的节庆假日,明、清时期,节庆假日起初甚至比元代还少。官员办公时间的增多本质上反映了()

A.需要有公务员处理的政府职责逐渐的增加

B.分权与制衡降低了各级公务员的办事效率

C.专制王权的强化皇帝更像一个严厉的主人

D.以文取仕的科考制度弊端在明清日益凸显

【答案】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古跨朝代选择题

考点四、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归纳总结】

(一)君主专制的新高度——明朝

1、明太祖:

(1)中央:废中书省和丞相制度,六部分权,后设殿阁大学士作为顾问,无决策权;(2)地方废行中书省,设布政司、都指挥司、按察司,分管地主的行政、军政和监察,合称“三司”。

2、明成祖:在文渊阁设立内阁,此后内阁大臣的权力越来越大,可以“票拟”。

(1)评价: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能对皇权起制约作用。

(2)影响:丞相制度被废除,专制皇权发展到高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得到加强(二)君主专制的顶峰——清朝

1、军机处设立背景:清初重要的军国大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来处理;康熙时设南书房;到雍正年间,为处理西北的紧急军务,设立军机处,皇帝挑选亲信官员担任军机大臣。

2、影响:(1)军机处的设立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

(2)军机处完全听命于皇帝,军机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决;

(3)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的重要标志。

3、军机处的最大特点:“简、速、密”。作用是跪奏笔录、上传下达。

【方法技巧】

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极端与黑暗时代。复习时把握—个“趋势”、注意两个“联系”、抓住三个“核心”。

一个“趋势”: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

两个“联系”:一是联系明清时期经济、思想状况,说明中国封建社会走向衰落;二是联系同一时期西方代议制的确立,说明中国政治制度的落伍。

三个“核心”: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有三大核心内容,即丞相制度的废除、内阁制的形成、军机处的设立。

附:

1.易混易错

(1)明太祖朱元璋废丞相,之后就设置内阁。

错误。废除丞相的是明太祖朱元璋,设置内阁的是明成祖朱棣。

(2)中国明朝内阁与英国内阁本质上是一样的。

错误。明朝的内阁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是封建皇权专制的产物;英国内阁是国家的重要权力机构和政府部门,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产物。

(3)明朝内阁首辅、清朝军机大臣等同于“宰相”。

错误。明朝内阁首辅、清朝军机大臣,形式上和宰相制度下的“相”相似,但在实际权力上却不能同日而语,宰相拥有实际的行政权力,对皇权也有一定的制约;但内阁首辅和军机大臣只能秉承君意办事,相当于皇帝的秘书班子,并不能对皇权构成制约。

2.明朝内阁与西方内阁制度区别。

联系:宰相制与内阁制比较?

1.学法指引

(1)要把握一条基本线索:即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从以王位世袭制、宗法制与分封制结合为特点的古代早期政治制度到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贯穿于专题知识的始终。

(2)要抓住两对基本矛盾即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属于中央集权制度范畴,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属于君主专制制度加强的表现。上述矛盾典型地体现在秦汉、唐朝、北宋、元朝、明朝时期。

(3)要注意对重要概念的讲解和训练。如宗法制、郡县制、三省六部制、行省制度、内阁、军机处等。并能结合具体的历史背景和历史阶段加以评价和分析。

(4)对本专题的重点概念加以纵横比较。如分封制与宗法制的比较、分封制、郡县制与行省制的比较、隋唐与明科举制的比较、唐朝三省六部制与美国三权制衡比较、明朝内阁与英国内阁的比较等。

2.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可归纳为“一、二、三、四”

一个核心:皇权至高无上。

两个继承与发展:汉继承与发展了秦朝的政治制度、唐继承与发展了隋朝的政治制度。

三大制度: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监察与谏议制度。

四种方式:加强君主权力、分化宰相权力、注重选拔和任免官吏、加强监察机制。

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两对矛盾:

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基本解决:明朝)

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基本解决:宋朝)

4.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四大趋势:

(1)皇权与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2)相权与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3)对人们的思想控制不断加强

(4)对边疆的统治不断加强

6.中央和地方的矛盾

中国古代的三大地方行政制度;(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

认识:

①由分封制到郡县制,主要反映官吏的任免原则,由宗法血缘关系世袭到皇帝任免,这是历史的进步;

②由郡县制到行省的变化,主要反映行政区划的发展,反映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第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学案

第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学案 Ting Bao was revised on January 6, 20021

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课程标准】自读、1分钟 了解井田制从出现到废除的历史过程,了解封建社会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多种土地所有制形式,理解地主与农民的租佃关系与土地兼并、商品经济发展的关系。 【学习重点、难点】自读、1分钟 重点: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几种形态。 难点:土地兼并与租佃关系的普遍化。 【自主学习】 一)废井田、开阡陌——土地制度 [阅读课本完成] 商周时期---- 土地制度是 . 其性质是:,实质上是贵族所有;井田中有私田,但劳动者(奴隶)只有使用权而没有权; 春秋时期-----从土地向土地制转变。 井田制的瓦解 1)原因:①根本原因:的使用私田得到开垦 ②各诸侯国为增加而实行赋税改革 [如:齐国管仲“”;鲁国“”均使土地私有制合法化] 2)表现:“公田不治”“私田增多”、贵族争田 3)结果:各国税制改革,客观上,战国秦国变法,废除,确 立。 战国时期-----用法律形式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二)、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多种土地所有制形式 1、多种形式的土地所有制: 土地国有制:国家政权直接掌握土地,用于经营或封赏和授田。包括 等山林川泽,草地池塘,垦田荒田。 土地私有制:君主土地私有制、、 三种。 战国以后土地所有制发展趋势 -----原来皇室、地主、自耕农土地所有制,逐步发展到以土地所有制为主。地主 2、土地兼并 1)、根源:是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是商品货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2)、表现:东汉豪强地主、魏晋南朝士族地主及唐朝的田庄经济到宋明请土地兼并日趋严重 3)、影响:导致大量破产,严重影响了国家的;引起社会动荡不安,威胁中央集权,激化阶级矛盾,引发。导致 关系的出现并日趋普遍化。 4)、政府抑制兼并的常见措施:“”、“” [知识拓展]土地兼并的成因、影响、历代统治阶级采取的对策 成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土地是财富的主要标志,兼并是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 影响---土地兼并使农民失去土地,造成社会矛盾激化;使封建政府税收减少影响国家财政; 对策---政府采取措施清查地主土地数量,按亩征税.如王安石变法中的方田均税.也有实行赋税改革,如唐后期两税法,明代一条鞭法,清代地丁银制度,都使地主承担更多赋税. 三)、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土地制度的变化引起人与人关系的变化) [了解概念]见课本P9第5自然段了解什么是租佃关系 1、产生:租佃关系起源于时期,汉代“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伍”是什么意思 战国.产生,地主与农民间通过形成剥削与被剥削关系,它是的必然结果。 2、发展:②宋代“耕者之田,资于富民……而田之所入,已得其半而耕者得其半”体现了怎样的关系 地主与佃农通过租佃契约形成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自宋代始,成为仅次于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 明清时期普及全国,成为农村经济的,这一时期还出现了 关系。 3、影响:佃农对地主的依附关系相对,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 所; 农民的生产自主权大为,他们能和发生联系,促进 的发展。 练兵题目:什么时期租佃制普及全国随着租佃关系的发展,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是变强了还是变弱了这种变化有何积极意义[见P9]背诵 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农民身份的提高,租佃制普及到全国,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积极意义:生产自主权提高,对生产产品也有一定自主权,提高了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也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题例训练】15分钟。勇于探索、勤于动脑。 1、春秋时期井田制瓦解的根本原因是 A、大量公田被抛荒,私田增加 B、生产力的发展C.各国推行税制改革D.贵族争田现象严重 2、商鞅变法中“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措施的最重要意义是 A、从法律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B、增强了秦国的经济实力 C、打破了原来的土地疆界和灌溉系统 D、扩大了农民的占田份额

中国政治制度史

填空: 1.郡县制推行始于(秦朝) 2.猛安谋克制度使用创立的是(女真人) 3.科举制建立于(隋朝)、(隋炀帝) 4.军机处设立于(雍正) 5.三省六部制,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6.明代(宗藩制度)是宗法制的复轨 7.明厂卫制有东厂、西厂、(锦衣卫) 8.明省级的长官叫(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 9.明清的(改土归流)违背了因俗而治 10.秦朝的三公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11.春秋前宗教事务官吏称之为太史寮 12.秦政治文化的核心是(以吏为师)、(法家文化) 13.西汉(汉武帝)设立了(尚书台)为核心的中朝官架空了三公制 14.汉选举制有(察举、征辟) 15.科举制(进士科)士人最重视 16.元朝统治中原的制度是(投下分封制) 17.内阁制度设立于(明朝)(明仁宗朱高炽时) 18.元朝的四个等级是(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 名词解释 宗法制西周以嫡庶来划分宗族系统的制度。宗法制的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即嫡长子继承父亲的宗主地位,庶子分封。按照宗法制的规定,周王的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余的嫡子和庶子应分封到地方去当诸侯;诸侯的嫡长子继承国君位,其余诸子分封为卿大夫;卿大夫的嫡长子即位,其余诸子分封为士。宗法制只适应于同姓贵族之间,与异性贵族之间的关系则以婚姻为纽带联结起来。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确定了贵族的亲疏、等级、分封和世袭的关系,保证了嫡长子继承王位,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诸子、诸弟的继承权争端,成为巩固分封制的重要手段。 郡县制秦朝开始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秦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行政制度方面,彻底废除了“封诸侯、建藩卫”制度。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实行郡县制度,把全国分为三十六郡,秦末增至四十郡。郡设郡守掌管行政和军事,设郡尉并掌军事,监御史为中央派遣的监察官吏。郡下设县,大县长官为县令,小县县令为县长,县下有基层组织乡、亭、里。郡县制的推行加强了中央集权。 总理衙门1861年清政府为办理洋务及外交事务而特设的中央机构。全称: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其职权总揽了外交及与玩过发生干系的财政、军事、教育、矿务、交通等各个方面的大权。但无权指挥各省督抚,各省督抚也不对总理衙门直接负责。总理衙门存在了40年,直到1901年,清政府根据《辛丑条约》规定,将其改为外务部,但扔位列六部之首。 三省六部制隋唐时的中央官制。三省是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中书省是决策机构,负责草拟,颁发皇帝的诏令,其长官为中书令;门下省是审议机构,负责审核政令,驳正违失,其长官为侍中;尚书省是执行机构,负责贯彻执行重要政令,其长官为尚书令,副长官为左右仆射。三省为中央最高统治机构,三省长官同为早想,共同负责中枢政务。六部是尚书省下属的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吏部主管官吏的考核任务、户部主户口赋税、礼部主礼仪制度、兵部主军政、刑部主法律和刑狱、工部主水路工程。各部长官均为尚书,副长官为侍郎。三省六部制改变了以往宰相一人执掌大权的状况,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三省六部职司划分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统治力量。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 复习资料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复习资料 一、单项选择题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被通过的时间是 A.1949年 B.1953年 C.1954年 D.1956年(C ) 2.国务院组成人员中,除总理外,其他人员的提名权属于 A.全国人大主席团 B.全国人大常委会 C.国务院总理 D.国家主席(C ) 3.经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可以设立若干区公所作为其派出机关的是 A.县、自治县人民政府 B.市辖区人民政府 C.设区的市人民政府 D.乡、民族乡人民政府( A ) 4.根据宪法规定,国务院可以制定 A.法律 B.行政法规 C.行政规章 D.地方性法规(B ) 5.我国各省设置的人民法院称为 A.最高人民法院 B.高级人民法院 C.中级人民法院 D.基层人民法院(B ) 6.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每届任期 A.三年 B.四年 C.五年 D.二年(C ) 7.邓小手指出我国实行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院制符合 A.马克思主义观点 B.精兵简政原则 C.市场经济要求 D.中国实际(D ) 8.1953年2月通过新中国第一部《选举法》的是 A.中共中央委员会 B.政务院 C.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D.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D ) 9.乡镇每届政府任期是 A.三年 B.四年 C.五年 D.二年( A ) 10.我国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主要标志是(C ) A.多党合作 B.政治协商 C.民族区域自治 D.基层民主 11.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党的最高领导机关是 A.中央委员会 B.中央政治局 C.中央政治局常委会 D.中央书记处(B ) 12.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地方法规的前提是 A.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 B.本行政区人民代表大会10名代表提议 C.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 D.本行政区人民代表大会代表30名代表联名提议(C ) 13.当代中国的选举制度渊源于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知识点汇编.

2013高考历史抢分专项突破: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知识点汇编 一、备考导航 政治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与社会经济、文化活动密切相关, 相互作用。学习和了解古代历史上重要的政治制度、政治事件, 探讨其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及其影响, 从而为现代社会的政治活动提供经验与教训, 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封建社会专制统治有利有弊, 展望今后命题, 很有可能出现一些与当今干部人事制度、机构改革、民主化进程、反腐倡廉等热点相关联的古代政治制度的新题型。早期政治制度对社会伦理道德影响深远, 可联系全球华人祭拜黄帝陵和认祖归宗现象, 认识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形成的意义。 二、专题知识归纳 1、基本制度——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萌芽于战国 内容:①理论上,战国时期,韩非子提出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国家。②实践上,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规定废分封,行县制,实行中央集权制 度。 (2建立于秦朝 内容:确立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颁布秦律。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特点: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地结合起来。 (3巩固于西汉

内容:实行刺史制度,颁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 解决王国问题。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特点:重新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统治; 将儒家思想改造为适应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需要的指导思想。 (4完善于隋唐 内容:实行三省六部制,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削弱了相权, 加强了皇权。创立和完善科举制,扩大了官吏的来源。调整和健全了府兵制。 特点:①用分权的办法来加强君权;②官员选拔规范化、制度化。 (5加强于北宋 内容:集中军权——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 设三衙统领禁军并与枢密院互相牵制。集中行政权——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政、军、财权;派文官做知州, 与通判互相牵制。集中财权——在各路设转运使, 管理地方财政。集中司法权——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司法人员。通过以上措施, 皇帝掌握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军事、行政、财政和司法等大权,铲除了封建藩镇割据的基础。 特点:强干弱枝;在中央分权的基础上地方分权。 (6发展于元朝 内容:在中央,健全了中央官制,设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特点:地方行政体系有了重大发展;建立了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直接管理制度。 (7强化于明清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对当代的价值

论中国传统政治制度在当代的价值 学院:公共管理学院 班级:13政治班 学号:8 姓名:王佳楠 论中国传统政治制度在当代的价值谈起中国古代历史,政权变换,朝代更迭,从奴隶制社会的开始到封建制社会的结束,人们对政治的利用日趋成熟,利用其终结,利用其开始,从具有政治头脑的个人或群体中诞生并付诸于实践的,我认为就是政治制度,而政治制度则是王朝的灵魂,经济制度则是骨架,仅管传统的政治制度大都以集权,专政为核心,以服务于君主的家天下为首要任务,但用理性且辩证的眼光去看待,传统政治制度仍有许多可取之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不是凭空建立起来的,而是基于马列主义思想结合中国特色,并吸取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优秀经验及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精华所铸就而成的,其虽渺小但不容忽视,下面我将从宗法制、中央集权制、科举制来一一列举对中国传统政治制度在当代的价值进行论述。 宗法制是为了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宗法制使社会各层成员按照宗法的原则组织起来,以自然血缘关系确定人们的社会关系,用血缘关系将人们紧紧连在一起。它由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一定程度上维系了统治阶级内部秩序,使得王在拥有极大政治权利的同时多了血缘关系的保障。由于人是社会化

较高的群居动物以农业社会为根基,以血缘关系形成纽带,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宗法制的出现与发展使人们逐渐认识到家族亲情的重要性,嫡长子继承制作为宗法制的核心,既巩固了宗法制,有使家族观念深入人心,中华文明两千年来没有中断与宗法制中重视家族延续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当代,宗法制同样影响我国的方方面面,在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和谐”二字十分重要,“不和谐”的问题与事件屡见不鲜,且难以解决,这正需要大力宣传宗法制中有家才有国,家和万事兴的内容,和谐社会要从家做起,而宗法制也将广大中华儿女的心连接到一起,共同歌颂着龙的传人,加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与自豪感,对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以上是从国家角度论述,而从个人角度来看,宗法制延续下来的孝道观念植根于中国人民心中,古人重孝道,这其推行的宗法政治制度有关,孝是宗法制度的必然产物;后来儒家伦理以孝悌为本,推崇父慈子孝。上一代对下一代的养育,下一代对上一代的赡养。个人良好品德对社会起到了良好的反作用。 中央集权是相对与地方分权而言,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控与中央。自秦国统一六国以来,中央集权制由萌芽发展至明清达到顶峰,可以说中央集权制在封建社会中是极为先进,具有长久存在价值的政治制度,但在社会主义社会,个人认为不能单一论证其在现今中国所起到的价值,因此我将中国划分为建国以来和改革开放以后两个发展阶段进行详细论述。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教学案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预习导学】 一、等级森严的分封制 1.西周的建立:公元前年周武王伐灭商,建立周朝,史称。 2.西周的分封制: 目的:。 内容:(1)核心和对象:周武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和,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2)权利和义务:受封的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诸侯有为周天子、、和的义务。分封的诸侯在他们的领地,有、、的独立性。同时,受封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又对实行再分封。形成贵族统治阶级内部的森严等级“——————。” 作用:加强了,扩大了,形成了对周王室众星拱月般的政治格局。西周成为一个延绵数百年的强国。 西周的分封制的特点:是我国古代早期的基本政治制度。分封对象多样化,以周姓王室贵族为主;周天子享有至尊权威;土地、义务是天子、诸侯的纽带;层层封授,等级森严。 二、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1.西周的宗法制度: 目的:为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和继承上的矛盾。 内容: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是用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作用:宗法制度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和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2.宗法制特点:核心是制,称为大宗。(次子、庶子的后裔相对于大宗,称为小宗。)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巩固奴隶主统治。

【教材整合与合作探究】 一、夏商的政治形式 1.夏朝 (1)建立: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 (2)王位世袭制的确立:启始创王位世袭制,“家天下”制度由此开始。商朝建立后,也采用世袭制,或“父死子继”,或“兄终弟及”两种世袭方式 2.商代建立: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 3.夏商政治特点: (1)建制:初步建立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地方封伯、侯 (2)商代贵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各个宗族都是政治实体; (3)神权和王权紧密结合 二、西周的分封制 1.西周的建立及灭亡 (1)建立: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史称西周。 (2)灭亡:前771年,犬戎灭周幽王,西周灭亡。 2.分封制 (1)含义:“封邦建国,广建诸侯,以藩卫宗周。”史称“封藩建卫”。武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2)目的:巩固周王朝的统治,扩展周的统治范围。 (3)概况:武王建周后,进行了大分封;周公东征平叛后,进行了更大规模的分封。周公在推行分封制方面起了重大作用。 (4)受封对象: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他们的封地或居于富庶之处,或处在战略要地。)子镇 (5)诸侯义务:服从周王命令,为周天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 (6)诸侯权利: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等权利。 (7)诸侯国:齐、鲁、燕、卫、晋等。 (8)评价: 利: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形成了对周王室众星拱月般的政治格局。弊:后来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 (9)分封制的破坏 表现:春秋时期楚王问鼎,是诸侯国对分封制的公开挑战,春秋战国时期,大国兼并小国,同姓国也彼此争战,周天子无法控制;战国末年,周王室大部分土地被秦国吞并,完全失去分封大权。

中国政治制度史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 1、三公九卿 秦汉时期国家组织的主要官员。三公是秦汉最高的行政长官,秦及西汉前期是丞相(百官之首)、太尉(掌军政)和御史大夫(掌监察),西汉晚期为丞相、大司马(掌军事)、大司空(掌监察),东汉为司法、司徒、司空,但此时三公名义上分部九卿,实则丧失原有职权。秦汉九卿承担国家主要行政职能,职名前后变化较大,但组织职能相对稳定。三公九卿均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到隋唐三公九卿职能被三省六部取代。 2、三省六部制 隋唐时期国家组织的核心制度。隋唐改革国家组织,开始建立三省六部制为核心的国家制度,到唐代完善这种制度。隋代三省为内史(掌拟诏制令权)、门下(掌封驳权)、尚书省(掌行政权),唐代为中书(内史省改名)、门下、尚书省。三省长官在隋唐均为丞相。六部是尚书省下辖的六个具体职能机构,分别为吏、户、礼、兵、刑、工部,长官为尚书。六部成为当时及后世中国主流的国家行政职能机构。 3、南书房 清朝的内廷机构。原为康熙帝书房。康熙十六年(1677)始选翰林等官员入值,称南书房行走,为皇帝的文学侍从,有时秉承皇帝旨意起草诏令,故南书房一度被视为机要机构。雍正设立军机处后,不再参与国家政务。 4、军机处 清代中后期处理机要政务的中枢机构。雍正八年(1730年),为处理西北军务设立军机处,取代了议政王大臣会议参与政务的权力。军机处的人员主要有军机大臣和军机章京。军机处大臣由皇帝在满汉大学士及各部尚书、侍郎中选定;军机大臣下另有军机章京,从六部员司和内阁中书中选取,俗称“小军机”。军机处的主要职责是:恭撰上谕,参赞军国机务,参议重要政务及刑狱;用兵时则核查山川道里、兵马钱粮的树木,以备顾问;文武官员的简放、换防、引见、记名、赐与,以及拟定对外藩朝觐者的颁赐等。军机处虽能参与军国大政,决定权仍在皇帝的手中,军机大臣只是皇帝的机要秘书而已。军机处的设立进一步加强了君主的专职权力,标志着清朝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进一步发展。 5、酎金令 汉削弱诸侯国措施之一。酌金即汉时诸侯与宗庙祭祀时随同酌(指重酿之酒)所献的黄金。文帝时规定,每年八月在长安祭高祖庙献酌饮酒时,诸侯王和列侯要按封国人口数目献黄金助祭,每千口俸金四两,余数超过五百口也是四两,由少府验收。武帝时,曾借酌金不足为名,削弱、打击诸侯王和列侯的势力。 6、乡遂制度 西周时期的地方基层社会组织。乡是国人居住之地,遂为野人居住之所。国的范围指国都及共近郊,划分为若干乡采用五家为比,五比为闾,五族为党,五党为州,五州为乡(比、闾、族、党、州、乡)。边远农村地区衽遂制,即“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四里为赞,五赞为鄙,五鄙为县,五县为遂”(邻、里、赞、鄙、县、遂)分别设“邻长、里胥、赞师、鄙正、县长和遂大夫”。乡遂制度是基层行政组织的蓝本。

2018年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电大复习试题及答案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 单项选择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体是(C. 人民民主专政制度)。 2.中国国家政权的阶级基础是(C. 工农联盟) 3.构成了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的是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制定的宪法、法律,以及1953年初颁布的(D. 《选举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D. 成文宪法)。 5.我国的制宪机关是(A全国人大)。6.除中国共产党以外,中华人民共和国具有合法地位的政治党派总共有(D.8个)。 7.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闭会期间的最高领导机构是(A. 中央委员会)。8.宪法规定的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是(C.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9.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每届任期是(D.5年)。 10.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在年龄上的要求是(B. 18岁以上)。 11. 我国目前采取的国家结构形式是(D. 邦联制)。 12.中国共产党目前有党员大约(C.6700万)。 13.现代国家和政府的基本政治理念是(C. 主权在民)。 14.人民民主专政的集中体现是(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5.我们把中层和外层的具体政治制度称为(D.政治体制)。 16.决定和制约着我国其他一切政治制度的是(C.人民民主专政)。 17.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是(C.《美利坚合众国宪法》)。 18.当今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宪法都是(C.民定宪法)。 19.在我国行使制宪权的是(A.全国人大)。 20.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我国共制定了(D.五部宪法)。 21.我国采取的国家结构形式属于(A.单一制)。 22.宪法和法律上最基本的权利主体是(B.公民)。 23.在我国的政治制度体系中具有“根本性”的权力渊源地位的是(C.人民代表大 会制度)。 24.实行民主集中制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是(A.人民代表大会)。 25.负责新一届的全国人大会议的准备工 作的主要是(B.全国人大常委会)。 26.全国人大各专门委员会主任委员、副 主任委员和委员的人选由(B.大会主席 团)提名。 27.按照修宪通常的程序,首先提出修宪 建议的是(B.中共中央)。 28.我国拥有最高的监督权的机构是(B. 全国人大)。 29.在人大闭会期间,非经本级人大常委会 许可,不受逮捕或者刑事审判的人大代表 是(A.县级以上代表) 30.凡直接选举产生的县、自治县、不设 区的市、市辖区、乡、民族乡、镇的人民 代表大会,每届任期(B.三年)。 31.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组织原则是(B.民 主集中制)。 32.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实行常任制, 每届任期(D.五年)。 33.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和候补委员均需 具备党龄(A.5年以上)。 34.除中共以外,中华人民共和国具有合 法地位的政治党派总共有:(D.8个) 35.中国最大的参政党是:( C. 中国民 主同盟) 36.以归侨侨眷中的中上层人士为主组成 的民主党派是( D.中国致公党) 37.宪政的前提是(B民主) 38.从我国的立法实践看,除了宪法和少 量的基本法律是由全国人大制定的以外, 大量的法律的制定者是( C.全国人大常 委会) 39.我国的宪法解释属于( D. 专门机 关解释制) 40.制定地方性法规的主体是省、自治区、 直辖市,省、自治区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 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 C.人大及其常 委会) 41. 提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主席、副主 席候选人名单的是(B. 全国人民代表大 会主席团) 42.中国国家主席的任职年龄要求是年满 (C. 45周岁) 43.国家主席、副主席连选连任不得超过 (A. 不得超过10年) 44.国家主席第二顺位补缺候选人是(B. 全国人大委员长)。 45.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接受外国使节 的是(A. 国家主席)。 46.在我国所授予的勋章和称号中,具有 最高荣誉等级者的授予人是(D. 国家主 席)。 4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最早设立于(D. 1954年)。 48.我国最高国家行政机关是(B.国务院)。 49.国务院每届任期为5年,总理任职年 限为(B. 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 50.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决定 部长、委员会主任、审计长、秘书长人选 的是(C. 全国人大常委会)。 51. 国务院总理办公会议(D. 不定期召 开)。 52.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属于(B. 国 务院直属机构)。 53.地方性法规与国家部门规章之间对同 一事项的规定不一致,不能确定如何适用 时,如果国务院认为应当适用部门规章 的,应当由(C. 全国人大常委会裁决)。 54.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财政部门所 编制和汇编的本级年度总预算草案,经本 级政府审定后,报财政部的时间是(B. 下 一年1月10日前) 55.我国目前地方政府的层级设置最多有 (D. 五级) 56.从城市功能和能力的角度看,目前我 国城市的主体是(C.地级市) 57.我国的省作为一级政区的行政地位基 本成形于(C. 元代) 58.目前我国的副省级市有(D.15个) 59.最晚设立的自治区是西藏自治区,最 早设立的则是(D. 内蒙古自治区)。 60.自治州主要是设立在省行政区域内的 民族自治地方。目前设有自治州的省有7 个,其中设立自治州最多的省是(B. 四 川) 61.自治县(旗)可以设立在一般行政地 方,也可以设立在民族自治地方。设立自 治县最多的省是(C. 云南) 62.我国政府机构数量众多、规模庞大, 其中地级市、行署一般有(C. 40-50个左 右) 63.目前全国被正式确认并予以公布的少 数民族有(C. 55个) 64.我国少数民族分布广泛,其居住的区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知识整理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知识梳理】 一、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一)分封制 1、目的:巩固周朝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2、基本内容:①周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先代的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②被封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③有为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的义务;④受封的诸侯在他们的领地,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的独立性;⑤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封其后代为士;⑥士以下不再分封。 3、作用:积极作用:加强了周朝的统治,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展了统治区域,形成了全国的交通网络,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局限性:容易形成割据势力。 (①受封诸侯有一定的独立性;②生产力发展,一些诸侯国势力壮大;③西周后期受破坏; ④春秋时期,楚王问鼎,是诸侯对分封制的公开挑战;⑤春秋战国诸侯争战,天子管不了; ⑥战国末期,大部分王室土地被秦国吞并,周王室全失分封大权。分封制逐渐被郡县制取代,慢慢地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二)宗法制 1、基本内容:是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保证王权的稳定。 2、特点:①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嫡长孙为大宗,其余诸子为小宗;大宗和小宗是相对而言,小宗必须服从大宗,在亲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又是君臣关系、上下级关系;只适用于同姓贵族之间,与异姓贵族间的关系以婚姻为纽带联结起来。 3、与分封制的关系:和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4、作用:①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②有利于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③与王位世袭制、分封制一起,构成了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的主体,成为我国数千年来封建统治者享受特权的凭借,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①神权与王权结合;②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③以世袭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构成政治制度的主体,形成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④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4课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学案人民版

第4课 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学习目标] 一、内阁制度的形成 1.背景:废丞相,权分六部 (1)原因:明太祖朱元璋鉴于历史上丞相“专权乱政”、妨碍皇帝行使权力的教训;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 (2)过程:废除丞相职位,使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 (3)影响:丞相制度被永远废弃,皇权对相权取得了彻底的胜利。 2.内阁的设立 (1)原因:朱元璋废丞相导致政务集中于皇帝一身的弊端。 (2)设立: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制,以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 (3)特点:皇帝为加强专制而建立的政治机构;职权范围始终不明朗,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受到司礼监太监的牵制。 (4)影响: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但宦官参政导致明代政治日益黑暗。 [易混易错] 内阁制不同于丞相制。丞相制下,丞相被制度赋予决策大权,其地位很高。但内阁仅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本身并无决策权。 二、军机处 1.设立:清朝雍正年间,为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 2.实质: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中枢机构。 3.特点 (1)军机大臣由皇帝钦定,只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

(2)机构简单,人员精干,有官无吏,办事效率高。 (3)政治决策具有封闭性。 4.影响 (1)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 (2)军机处的建立和密折制的推行,提高了中央集权政府的行政效率。 [深度点拨] 军机处是清朝政治体制中作用和影响最大的一个机构,但它始终不是正式的政府机构,军国大事完全凭皇帝的个人意志来决定。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清朝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思维点拨] 明朝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是中国专制时代晚期政治形态的新变化,体现了皇权不断加强的趋势;它所反映的本质问题则是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三、清朝的边疆政策 1.基本原则:尊重各民族自己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笼络各民族的上层分子;大事集权,小事放权,因地制宜进行行政管理。 2.管理机构:理藩院管理蒙古、新疆和西藏的行政、赋税等事务。 3.重视边疆地区的交通建设和军事防卫。雍正年间,大规模实行“改土归流”。乾隆时期,大部分土司改为流官,大大强化了中央政府的统治。 [易错提醒] 正确认识理藩院与宣政院的职权 (1)理藩院是清朝统治蒙古、新疆及西藏等少数民族的最高权力机构。 (2)宣政院是元朝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和藏族地区军政事务的中央机关。 主题一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探究点1 丞相制度的废除 史料一明太祖说:“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比喻抗衡,不相上下),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明会典》 史料二黄宗羲说:“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 思考(1)结合史料一分析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的理由是什么?“朝廷总之”的确切含义是什么? (2)谈谈你对史料二中黄宗羲观点的理解。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精修版)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 中国的社会主义代议民主共和制政体 概念: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指全国各族人民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依法定期选举产生自己的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并由人民代表大会组织其他国家机关,以实现对整个国家和社会的有效管理的一种政治制度。 社会主义国家的代议民主共和制与资本主义国家的代议民主共和制就政体而言,属于同一类型(理解) 国体: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我国人大制度由于特定的国情所致,具有以下特点,即中国特色(问答) 1民主的基础更为广泛 2全国人大的常设机关——全国人大常委会拥有比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同类机关更大的权力 3作为爱国统一战线组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使我国人大制度的实际运作呈现出一定的特色 4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与人大制度紧密相连 人大制度的主要原则 (一)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三)民主集中制 (四)民族平等与民族团结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制定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它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1954年9月15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回忆在北京隆重召开,通过了第一部宪法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广义上讲,它不仅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全体会议,而且还包括由它产生的常委会和专门委员会。 狭义上讲,仅指它的全体会议,而不包括它的常委会和专门委员会。书上狭义 宪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全国人大代表总额不超过3000人(1986年修改为不超过3000人)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有哪些职权? (一)最高立法权

(二)最高任免权选举国家主席,副主席。。。(细节) (三)最高决定权 (四)最高监督权 (五)应当由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行使的其他职权 会议开幕需达到法定人数,全国人大会议有三分之二以上的代表出席,始得举行。 一个代表团或者30名以上的代表联名,有权提出议案。 我国人大的立法程序包括四个阶段:法律议案的提出、法律草案的审议、法律草案的表决和法律的公布 法律草案什么情况下可以通过? (1)全国人大对宪法修正案的表决必须由全国人大全体代表的三分之二以上的多数通过;对其他法律草案的表决以全体代表的过半数通过。(2)表决方式采用的是法律草案一次性表决,而非逐条表决。 全国人大常委会地位: 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全国人大常委会与全国人大的关系。从属于全国人大,对全国人大负责,受全国人大监督;全国大人有权罢免常委会组成人员。另一方面,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国务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对全国人大常委会负责并报告工作。 在国家主席、副主席都缺位时,在全国人大补选之前,由委员长暂时代理国家主席职位。 现行宪法和全国人大组织法第一次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组成人员不得担任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的职务。如果担任上述职务,必须向常委会辞去常委会的职务。 人大常委会有哪些职权? (一)国家立法权 (二)法律解释权 (三)监督权 (四)决定权 (五)任免权 (六)参与全国人大的组织工作 (七)全国人大授予的其他职权 常委会组成人员10人以上联名有权提出议案。 中国的行政区域主要有三种类型: 一、一般的行政区域,即省、直辖市、县、市、市辖区、乡、镇等; 二、民族自治地方,即省一级的自治区,省级与县级之间的(地级)自治州、县一级的自治县; 三、特别行政区

第1讲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专题突破练 第1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选择题 题点1早期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 1.如果你是西周的一个诸侯,下列你不应该做的事情是() A.对周天子定期朝贡,提供军赋和力役 B.按一定的礼乐仪节招待每一个来访的士以上的贵族 C.带兵随周天子征伐其他诸侯 D.临终前将权力传给自己喜爱的小儿子 2.2011年9月20日,《北京晨报》:中国传统思维中,一向有一个祖先、一个政权、一个核心的习惯。五千年文明需有一个源头,从制度方面寻找是() A.井田制影响B.宗法制、分封制影响 C.八股取士影响D.禅让制影响 3.家谱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主要记载全族的户口、婚配、血缘关系、家族训戒,还记载历史家族重大事件、科举出仕、义行节烈人物等。由此可见修族谱的动机是 () A.溯渊源,分疏亲,序尊卑,扬声名 B.化弱小为强大,众志成城 C.褒扬贞妇烈女 D.让族人同享功成名就或能光宗耀祖之人之光 题点2君权与相权之争,中央与地方权力之争 4.2012年5月,《组织人事信息网》:历史上秦始皇、隋文帝当皇帝最辛苦。对此唐太宗认为是秦始皇过于贪权,隋文帝不肯信任臣下,导致政务审批机制不完善的产物。 唐太宗解决此问题的主要举措是() A.在全国推广郡县制B.完善科举制 C.完善三省六部制D.实行内阁首辅负责政务 5.2011年7月在建党90周年庆典上,国家领导人反复强调深化改革,勇于创新。体制、制度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之一。秦始皇在这一方面的贡献不包括()

A.皇帝制度B.三公九卿制度 C.统一度量衡标准D.首创郡县制度 6.有学者指出:(西汉)首先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是帝国跨地过广,不能全部由中央集权管制,于是采取了一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体现这种“斑马式”省级组织的制度是() A.郡国并行制度B.中外朝制度 C.刺史制度D.郡县制 7.有网友在总结古代皇权沿革的文章中写道:“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的降。”下列史实不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A.西汉设立中朝B.魏晋实行九品中正制 C.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D.北宋设立枢密院 8.秦始皇、唐太宗、明成祖、雍正帝穿越到2012年谈政治:秦始皇说:“我首创了一套沿用2 000多年的政治体制,功劳盖世。”唐太宗说:“可是留下了丞相篡权的后遗症,不如我三分相权,相互监督,确保我的独尊地位。”明成祖站起来说:“得了吧,我废除丞相,设立内阁,才感到大权在握的踏实。”雍正帝说:“都别自吹了,只有我才真正实现了皇帝们皇位世袭、权力至上的梦想。”他们的言论() A.都符合史实 B.只有明成祖的说法与史实不符 C.有两位皇帝的言论与史实不符 D.都与史实不符 9.从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体现了地方削权中央集权的发展趋势。但史学家钱穆却认为地方行政是“汉代好,唐代较好,宋代太差”。钱穆评价三代好坏的依据是 () A.地方行政机构的设置 B.人才选拔权由谁掌握 C.能否合理调动地方积极性 D.宰相权力的大小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教学设计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教学设计 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单元概览整体设想 课标要求 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秦朝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影响;从汉到元中央集权的发展和君主专制的加强;明朝宰相制度的废除和内阁的设置,清朝军机处的设立。 教学难点:结合夏、商、西周的相关史实,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结合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史实,理解中国古代专制制度的特征;结合秦朝以来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认识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演变的基本规律。 高考预测

重要考点:夏商周的政治制度;秦朝皇帝制和中央官制的创立、郡县制的全面推广,中央集权制度的特征和影响;从汉到元地方体制和中央机构演变的史实及其规律影响;明朝废除宰相制度、设立内阁的原因和影响,清朝军机处设置的背景和影响,明清君主专制加强的特点和影响。 命题角度:考查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概念和特征;着眼于政治制度的演变的背景、特征和影响等具体问题的分析评价;同中国近代现代历史、世界历史的相关问题,以及现实政治问题相比较联系。 教法建议 理解概念:重视指导学生理解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概念,并结合具体历史背景和阶段特征加以分析评价。 掌握线索:指导学生形成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演变的基本线索,并探究其发展演变的规律。 比较联系:纵横联系,特别注意把握同一历史时期相关政治制度之间的关系;跨学科联系,注意指导学生运用政治、地理、文学等相关学科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结合现实思考问题。 课时安排 新授共4课时:第1课,1课时;第2课,1课时;第3课,1课时;第4课,1课时。 单元总结测试2课时,讲评1课时。

中国政治制度史(三)

一、选择题 1、古代中央行政体制从组织机构与相应的官制配置来看,其中枢系统以(宰相)为核心。 2、文武分职的专职官僚体制取代奴隶社会的世卿世禄制是在(战国)。 3、秦始皇一统天下后,围绕维护皇权而建立的职官体系中,中央官制以(三公九卿)为主干。 4、(汉武帝)时,丞相的权力开始削弱。 5、东汉时期,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共同为名义上的宰相。 6、唐代自开元以后,成为中央最高权力机构,并有专印的是(中书省)。 7、宋代(参知政事)的设置,分割了宰相的行政权。 8、隋代中央监察机构中负责监察中央官员的是(御史台)。 9、中国封建中央集权专制中最主要的矛盾是(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10、魏晋南北朝时期行政执行的最高机关是(尚书省)。 11、清军机处成立后(内阁大学士)更无实权,往往作为清政府对某些重臣明升暗降的一种手段。 二、判断题 1、中国古代君主独裁下的封建官僚行政体制萌芽于秦朝时期,初步形成于西汉时期,至东汉开始在全国统一确立。 (错) 2、春秋时期,将、相分治始成定制。 (错) 3、汉武帝末年,自霍光以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后,以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者往往为掌军国大政的实际丞相。 (对) 4、魏晋南北朝时期,三公制逐渐向三省制过渡,三省制初步形成。 (对) 5、隋炀帝杨坚统一全国后,正式确定了决策、审议和执行三大系统的三省制。 (错) 6、唐代后期的枢密院为中央最高军政权力机构,简称枢府,掌军国机要务、军籍、武官系统管理和任免,边防、兵备布置,出纳军事密令等。 (错) 7、始设于雍正年间的南书房是清代官制中最有特色、影响最大的机构。 (错) 8、元朝正式废除三省制而实行一省制,以中书省为全国政务中枢,执掌最高军政事务。 (错) 9、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借左丞相胡惟庸谋反案,罢撤中书省、废除丞相一职,并以诏书形式宣布。至此,推行一千余年的宰相制度被最后废除。(对) 10、三省制使丞相之权一分为三,由独相制到群相制演变,有利于皇权的集中。(对) 11、金代海陵王完颜亮时废三省制,正式确立尚书一省为中央最高行政中枢机构。 (对) 三、名词解释 1、中枢核心系统:指官僚机构中奉行君主旨意议策、决策,总领政务的机构,它的主体即宰相机构及其制度配置。 2、中朝官:又称"内朝官",与以丞相为首的正式职官系统的"外朝"相对应,由宫廷内供皇帝差遣的侍从性质的文武官组成。总的特点是无定职、无定员、无官署,主要任务是在皇帝左右任护卫、陪从、处理文书、备顾问和随时差遣等。 3、尚书台:官署名,东汉时设置,又称"中台",为实际总领政务的机构,长官尚书令、尚书仆射。尚书台下设三公、吏部、民、客、二千石和南北两主客六曹分领事务,南朝梁时改称尚书省。 4、内史省:即中书省。中国古代对帝王、尊者实行避讳制度,隋代,为避文帝的父亲杨忠的讳名,改中书省为内史省。 5、翰林学士:官名。唐玄宗时舍学士院,挑选用文才的朝臣任翰林学士,德宗时,翰林学士得以随侍皇帝左右,充任顾问,起草机密诏书,权力日重,有"内相"之称。 6、枢密使:官名。唐代宗时设置,以宦官充任,掌中枢机密要务,时称"内枢密使",权力日重,侵夺相权。五代史设枢密院,枢密使多由武将充任,宋代枢密使掌军政,与宰相并称"执政"或"执宰"。 7、政事堂:唐代宰相集体议政、决策之处。初设于门下省,后移至中书省。开元十一年(723年),中书令张说又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下设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作为宰相的秘书机构。 8、内三院:清太宗时设立的官署名。即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和内弘文院,分别掌管修史、起草诏命和皇族教育等事宜。三院各设大学士1人,顺治时改称内阁。 9、议政王大臣会议:清入关前后的最高权力机构。议政王大臣会议源于八旗的旗主会议,议政王大臣全由满族贵族担任,权力极大,凡军国大政皆由议政王大臣会议讨论决定,因此,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皇权,随着军机处的设立,权力被不断削弱,至乾隆后期始最后取消。 10、"南书房":南书房本为康熙皇帝读书处。康熙十六年为加强皇权,康熙帝挑选了一批翰林官入南书房当值,称"南书房行走",除陪侍皇帝充任文学侍从外,还秉承帝旨,起草诏令,一度成为中央发布政令的机构,其后,南书房参与机务的权力为军机处所取代。 11、三公制:秦朝指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东汉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共同为名义上的宰相。 12、"使相制":唐代后期,有一种特殊的宰相称为"使相",多指节度使兼宰相(即节度使兼"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这种使相实为优崇性职务,并不过问宰相政事,因此并非实际上的宰相。 13、"二府制":宋代,中枢机构又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三省制向"二府制"过渡。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合称"二府"。 14、军机处:军机处是清代官制中最有特色、影响最大的机构,始设于雍正年间,当时正值对西北准噶尔部用兵,因内阁距皇宫较远,加上为保密考虑,为处理军机要务,始于雍正七年(1729)设军机房,雍正十年正式改称军机处(全称办理军机处),成为辅助皇帝处理军政要务的清代实际最高权力机构。 15、内阁:官署名,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太祖仿照宋制,从翰林院等文翰机构挑选了几名文臣充任文渊阁、东阁、华盖殿、武英殿、文华殿的殿阁大学士,协助皇帝披阅奏章,随侍左右,以备顾问。实际上是皇帝的秘书。 四、简答题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