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我国信息资源整合研究综述

我国信息资源整合研究综述

我国信息资源整合研究综述
我国信息资源整合研究综述

信息资源整合一般指利用最新的互联网技术实现跨平台、跨数据库的信息检索。信息资源整合的目的是优化资源、实现资源共享,最大程度地满足用户需求,提高用户的知识创新能力。信息资源整合能解决信息资源分散性与读者信息需求综合性的矛盾,解决信息资源利用率低的问题,实现信息增殖服务。同时信息资源整合还能有效解决资源共享的难题,解决系统管理的困难,解决用户培训的困难,提高用户检索效率。

为了解目前我国有关信息资源整合研究文献的基本情况,笔者选择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人大复印资料全文数据库、CNKI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万方学位论文数据库和Google的学术搜

索引擎进行全文检索,检索词为“

信息资源整合”、“信息整合”、“信息集成”、“跨库检索”、“数字资源整合”。检索结果显示,各领域对信息整合问题的研究都比较关注,其中以图书情报和计算机技术领域的关注度为最高。国内对于信息资源整合的研究始于近几年,通过检索2000年至2006年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的有关1600多篇文献可以发现,这方面的研究呈逐年递增趋势,到2005年成了一个热门的研究课题,2006年的研究热度继续保持。

信息资源整合的研究热度除了在文献量上得到体现,而且在研究的力度上也得到反映,如近年一些国家基金项目与博硕士学位论文等也涉及到了信息资源整合方面的内容。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方面,有武汉大学胡昌平主持正在开展的“面向用户的信息资源整合与服务研究”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有2004年中国人民大学马文峰主持的“数字资源整合的理论与方法”项目,2005年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王兰成主持的“面向学科数字信息群的知识集成方法与技术研究”项目,北京师范大学李广建主持的“Web整合的机制及方法研究”课题等。总的来讲,国内有关信息资源整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资源整合理论方面的研究

胡昌平从战略高度研究信息资源整合,他指出:整合受客观环境、技术条件、信息资源存在形式、服务体制和用户等方面因素制约;资源整合管理由我国的社会事业发展、环境、条件和用户所决定;图书情报资源组织与开发服务正朝面向用户的资源整合、集成服务方向发展。胡昌平提出了图书情报资源管理和服务平台建设问题;探讨了信息服务集成机制的形成,资源整合和服务平台建设的基本战略原则与战略构建。

马文峰对数字资源整合的基本理论包括数字资源整合的内涵、理论基础、动因和方式等进行了探讨。他在一篇文献中指出:数字资源整合是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关键,并提出将知识组织理论与方法运用于数字资源整合实践中;数字资源整合在数字图书馆建设领域的迅速发展不仅有其深刻的实践动因,也有其深厚的方法和技术支撑;哲学方法、系统论方法和知识组织方法是数字资源整合的重要方法基础;支持知识整合的主要技术包括知识表示、知识获取、知识推理和知识共享等。

马文峰还对数字资源整合方式进行研究,介绍了数据整合、信息整合和知识整合3种数字资源整合方式的概念,分析和比较其各自的特点。他指出这3种整合形式存在于数字图书馆资源整合中,而且是逐次递进又互有交叉重合、相互不可替代的,而知识整合作为数字图书馆资源整合的最高形态,将主导未来数字图书馆资源集成的发展。

黄晓斌则讨论了数字资源整合的必要性与原则,认为科学性、目的性、开放性、适度性、经济性、相容性和互补性是图书馆数字资源整合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并按微观、中观和宏观对整合方式进行划分,指出数字资源整合的发展方向。

李家清对信息资源整合层面进行研究,深入剖

我国信息资源整合研究综述*

张燕萍

(广东商学院图书馆

广州

510320)

摘要从信息资源整合理论、用户需求、技术标准和协议、相关系统研究、案例研究等几个方面,对2000年以来我国信息资源整合研究内容进行归纳概括,并指出了当前研究的不足,旨在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信息资源整合数字资源整合文献综述

*该文是广东商学院校级课题“

面向高校学科建设的信息资源整合服务研究”(编号:05YB870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作者简介:张燕萍(1965—),女,硕士学位,副研究馆员。

第2期(总124期)2008年2月

情报探索47

析了信息资源整合层面中的源整合与数据整合,认为源整合只是一种过渡形态,应该把资源整合推进到数据整合层面;讨论了基于OPAC系统、网络数据库和知识管理的3种信息资源整合方式;提出实施信息资源整合的4条措施,即建立基于OPAC的一站式检索、建立电子资源查询系统、建立引文链接(或学科指引库)、研发知识元链接。

李广建将国外的整合研究概括为面向信息资源组织的整合、面向异构数据源的数据整合以及面向应用的整合3个阶段;介绍了整合的类型及层次的二分法、三分法、四分法;介绍了整合的GAV模式、LAV模式、GLAV模式和BAV模式、P2P模式;分析了整合系统的体系结构。

汪会玲分析了信息资源整合的动因,即载体演化、信息技术集成发展、组织机制变革和社会信息资源共享等,讨论了在各种促动因素下信息资源整合的发展。

2信息资源整合需求方面的研究

用户需求是信息整合的促动因素,整合目标的实现应是以满足用户需求为衡量,一些文献直接从用户角度分析了用户对信息整合服务的需求。

何丹青从用户需求的角度指出现行信息服务的缺陷,指出用户对图书馆服务模式的需求是集咨询功能、信息检索功能和文献提供功能于一体的信息集成化服务,这一服务模式是用户迫切需要得到的,同时也是图书馆服务追求的目标。

胡潜讨论了信息资源整合的用户动因,提出以用户为导向的整合构想。认为从技术角度看,面向用户的集成化门户应建立一个开放的资源系统。

李阳辉认为,图书馆用户信息需求表现为知识信息需求的全方位与综合化;知识信息需求的开放化与社会化;知识信息需求的电子化与网络化;知识信息需求的集成化与高效化。并结合这几种需求提出整合模式:将传统馆藏文献与对应馆藏数字化资源进行整合;将馆藏各种数字化资源之间进行整合;将馆藏数字化资源与网络信息资源进行整合。

胡昌平从用户体验的角度对信息资源整合进行分析,认为面向用户的信息资源整合是发展个性化服务的需要。从信息资源整合的关注点入手,分析了以用户为中心的信息资源整合要求和基于用户体验的整合目标和功能,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基于用户体验的信息资源整合模型,给出了具体的整合实施策略。

3信息资源整合技术、标准协议方面的研究

信息整合成功与否的关键是整合技术。学者们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不同的切入点对信息整合领域的各种技术进行了研究,有的研究者比较系统地对整合技术的发展作了全局性总结;也有研究者研究整合技术的基础理论问题;还有的研究者具体提供某一领域的实用集成系统,不一而足。

董福壮通过对异构数据库的集成、基于中间件的信息系统、联邦信息系统这3种技术的论述,回顾了信息集成技术的发展,继而详细说明了信息集成的过程及全局查询处理和查询规划,并在对技术进行梳理和阐述后,指出了集成技术今后的研究重点。

孔敬、李广建则探讨了学科信息门户的特征和体系结构,认为门户构件、跨系统集成检索、元搜索引擎和智能代理等网络信息技术为构建学科信息门户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并介绍了Z39.50、OAIPMH等跨库检索互操作协议标准间的关系。

姜丽华等借鉴元搜索引擎的原理,设计了一个基于Multi-Agent的跨库检索系统。利用界面Agent、协作Agent、汇总Agent和检索代理Agent来实现系统的智能部件,多个Agent之间的通信通过协作A-gent进行协作和交互,共同完成检索任务。同时对跨库检索系统的关键技术进行研究和讨论。

姜丽华等还指出:信息资源整合的标准关系到信息资源整合的成败及信息共享的问题,只有在信息资源加工、描述、互操作和服务等方面建立标准和规范,才能保证信息整合系统的实现。

胡昌平从国家层面研究了信息资源整合标准的重要性,指出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缺乏对标准规范重要性的认识;缺乏普遍接受和广泛应用的标准规范;缺乏对标准规范建设的系统化把握;缺乏对标准规范的开放描述和开放应用;缺少开放、联合、共享的标准规范建设与应用措施。胡教授指出,只有按照整体环境的标准规范来组织资源,提供服务,才能保证资源与服务的可使用性、互操作性和可持续性。

黄如花讨论了支持集成化的信息检索标准与协议,包括标准标记语言XML、元数据标准DC和RDF、互操作协议OAI、Z39.50、开放的统一资源定位器(OpenURL)等;介绍了数据库技术,如面向对象的技术、动态数据库访问技术、通用服务中间件技术,并指出了它们的优点和不足。

4信息资源整合系统方面的研究

国内对信息资源整合的研究目前还不成熟,而不少介绍国外的文献则对国内整合系统的研发有一定的帮助。

范爱红等对ISIWebofKnowledge系统进行了分析,指出它是基于知识管理的学术信息资源整合体系,并将系统的体系结构描述为数据库结构;基于Web的ISILinks机制(用于建立起与多种学术信息源的链接);基于Web的跨数据库交叉检索功能;基于引文建立的必要科学指数数据库等。范爱红等认为该系统能实现不同文献资源的整合与沟通,最大限度地保持知识体系的完整性。

2008年2月情报探索第2期(总124期)48

李富玲等对内容敏感的链接技术SFX进行了介绍,并指出这一学术信息资源整合工具在信息资源整合中的优势(即交给用户主动权),介绍了其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分析了其用户市场及前景。

黄镝分析了异构数据库的特征,并描述异构数据库的连接和数据交换技术,探讨了电子资源跨库检索应具备的功能,介绍了国外一些有影响的跨库检索系统。

王亮也分析了国外Metalib等几个具有代表性检索系统的技术和优缺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应用Webservice技术实现跨库检索的方案,由于此方案能支持多种数字资源的统一检索方案,因此该方案为数字化资源的整合利用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式。

李广建等对Cross-Search跨库集成检索系统进行比较深入的研究,较为全面地介绍了它的设计思想、系统结构及功能模块,认为该系统主要解决了对异构数据源的连接、统一格式转化及处理和并发检索等方面的问题,对多数据源的同步检索给出了较为理想的解决方案,并研究其实现方式。

5信息资源整合案例方面的研究

国内有关信息资源整合的案例分析文献目前还不多见,一般局限在某一方面的经验介绍上。

张薇介绍了苏州大学图书馆将Springer全文期刊和随书光盘资源通过856字段整合到了OPAC系统上的经验,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OPAC系统中整合数字资源的基本方法是:通过定义856字段、注明内容并链接到对应的网络地址来实现。但同时也指出,能否实现还取决于资源提供商是否开放这条渠道。

杨华总结了华南理工大学图书馆信息资源整合的实践经验与技术实现路线,介绍了该馆主要对三类信息资源进行的整合实践:第一类是对馆藏与电子期刊的整合实践;第二类是对重点学科、电子资源及期刊导航的整合实践;第三类是对特色专题信息资源的整合实践。

张建中等以中南大学图书馆的ILAS中的纸本书目、电子图书和随书光盘为例,探讨构建图书相关资源整合服务的框架体系与实施方法。

综上所述,国内信息资源整合研究,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在实践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从所发表论文的数量和质量来看,我国图书情报界对图书馆数字资源整合的认识还处在逐渐深化的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之处。

首先,理论研究还停留在概念、原则、方式和模式的探讨上,到目前为止还未发现有对这个课题进行全面系统研究的文献。不少文献只对国外理论进行介绍,不能对整合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其次,对图书馆数字资源整合用户需求研究不重视,实证研究缺乏,所讨论的面向用户的信息整合服务缺乏实际的用户需求作基础。

第三,对信息资源整合的应用研究不够深入,对国外数字资源整合的技术和系统陈述性介绍比较多,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比较少,对平台建设的参考作用不大。

第四,案例研究少,且只停留在对个别整合系统的简单介绍上,缺乏对国内外经验的总结。这表现为既缺乏有关前期开发或引进的案例分析,又缺乏对整合系统运行的经验总结,而对应用过程中如何根据用户的反馈进行改进的研究更为少见。这种状况在2006年发表的论文中有所改善。

总之,国内相关研究正处在一个快速发展时期。随着信息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和社会信息需求的不断扩大,信息资源整合的研究必将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我们期盼着我国学者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能取得更大进展。

参考文献

1张建中等.图书相关资源整合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图书情报工作,2006(7)

2马大川,杨红平.信息资源的集成整合研究.中国图书馆学报,2004(3)

3许萍华,丁申桃.数字资源整合目标与模式探讨.图书馆杂志,2005(5)

4胡昌平.面向用户的资源整合与服务平台建设战略:国家可持续发展中的图书情报事业战略分析.中国图书馆学报,2005(2)

5马文峰.数字资源整合研究.中国图书馆学报,2004(2)

6马文峰.基于知识组织理论之上的数字资源整合.情报资料工作,2003(1)

7马文峰,杜小勇.论数字资源整合的方法与技术基础.中国图书馆学报,2005(6)

8马文峰,杜小勇.数字资源整合方式研究.图书情报工作,2005(2)

9黄晓斌,夏明春.论图书馆数字资源的整合.图书情报工作,2005(1)

10李家清.信息资源整合.图书情报工作,2005(8)

11李广建.整合研究的几个理论问题.图书情报工作,2005(10)

12汪会玲,刘高勇.信息资源整合的促动因素分析.图书情报知识,2005(12)

13何丹青.试论信息集成服务的需求及其发展.情报科学,2001(8)

14胡潜.个性化服务中的信息资源整合分析.图书馆论坛,2005(1)

15李阳辉.面向用户的图书馆信息资源整合模式分析.情报杂志,2005(10)

(责任编辑:黄建)

第2期(总124期)

张燕萍:我国信息资源整合研究综述

2008年2月

49

企业信息化如何进行资源整合

企业信息化如何进行资源整合 2010-07-06 13:45:52来源: e-works作者: 无跟贴0条 分享到: QQ空间新浪微博开心网人人网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今天,信息的不对称性导致了企业的规模不同,人于人之间的地位不同,如何能让更多的信息为你所用是一个企业,一个人成功与否的关键,那么如何来汇聚更多的信息呢?如何利用更多的信息来帮助你决策呢? 1、平台的搭建是集中资源的基础保障 “得平台者得天下,平台为王”,其中的道理也是显而易见的。中国政府就是一个管理着960万平方公里的资源的平台,国美、苏宁这样的大卖场、大平台管理着几乎全球所有家电的销售,我们的企业有什么理由不建立一个自己的平台来管理和充分利用企业的资源呢?对制造企业而言,从订单的接受到产品交付以及售后服务,都需要一个平台来支撑,来管理,来统一调度资源,来支撑企业的持续发展,甚至于商业模式的改变。这样的平台就是ERP 系统。 企业的发展最重要的就是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第一:企业的资源包括人力资源、财力资源、信息资源,老板对企业的资源是否清楚是合理配置的前提。第二:实时的企业信息是决策者正确利用和配置资源的根本保障。试想,如果决策者都不知道企业现在的科研进度、生产进度以及核心人员的能力状况,试问决策者如何给你调配充分合理的资源?第三:企业信息化平台是领导决策利用的最可信的工具。所有的生产要素都是靠人来组织的,人是整个过程的核心元素,但是,人是感性的,人性是自私的,在某种情况下人是不可靠的。所以,ERP平台的透明性和流程化在企业管理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决策者必不可少的工具。 2、企业信息化平台应该是高可用性、高集成性的管理平台 企业处于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战略规划、盈利模式、管控模式。搞清楚企业的真实需求、发展瓶颈以及现阶段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决定企业是否实施信息化,那些方面先信息化,企业信息化集成度。 我国古代著名的军事理论家孙子说过:“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意思就是说开战之前就预见能够取胜的,是因为筹划周密,胜利条件充分;开战之前就预见不能取胜的,是因为筹划不周,胜利条件不足。筹划周密、条件充分就能取胜;筹划疏漏、条件不

信息抽取调研结果及研究方案

信息抽取调研结果及研究方案 汇报人汇报人::郎君 2004年5月30日

概要 0 项目成员简介 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 1 研究意义 研究内容、、研究目标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2 研究内容 3 拟采取的研究方案及可行性分析 4 展望

0 项目成员简介 秦兵秦兵::项目整体设计与实施 车万翔车万翔::关系抽取及整体框架搭建 于海滨于海滨::事件模板抽取 郎君郎君::指代消解 廖先桃廖先桃::命名实体识别 秦兵秦兵、、陈尚林陈尚林::多文档自动文摘

1 研究意义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 信息抽取的相关概念 信息抽取与相关领域的区别与联系 问题研究的意义 国内外研究现状 IE 系统设计的两大方法 自由式自由式、、结构化结构化、、半结构化文本和网页 信息抽取系统的体系结构

信息抽取的相关概念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信息爆炸=>信息抽取 信息抽取(Information Extraction)是指从一段文本中抽取指定的事件抽取指定的事件、、事实等信息事实等信息,,形成结构化的数据并填入一个数据库中供用户查询使用的过程填入一个数据库中供用户查询使用的过程。。即它从文本中抽取用户感兴趣的事件本中抽取用户感兴趣的事件、、实体和关系实体和关系,,然后进入数据库数据库,,分析趋势分析趋势,,给出文摘给出文摘,,或进行在线服务或进行在线服务。。信息抽取还可以看作是信息检索的进一步深化息抽取还可以看作是信息检索的进一步深化,,研究指定信息的查找定信息的查找、、理解和抽取理解和抽取,,并将指定信息以适当的方式输出方式输出。。信息抽取本身也是多种基本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综合应用技术的综合应用,,因此应用领域十分广泛因此应用领域十分广泛。。 信息抽取是浅层的或者说简化的文本理解技术 处理对象是自然语言文本尤其是非结构化文本

为什么要进行信息资源整合

为什么要进行信息资源整合 信息资源整合是指将某一范围内的,原本离散的、多元的、异构的、分布的信息资源通过逻辑的或物理的方式组织为一个整体,使之有利于管理、利用和服务。我们也可以这样来理解信息资源整合,就是把分散的资源集中起来,把无序的资源变为有序,使之方便用户查找信息、方便信息服务于用户。这也是广义的信息资源整合概念,它包含了信息采集、组织、加工以及服务等过程。 为什么要进行信息资源的整合? 整合究竟要解决什么问题? 这主要源于网络信息资源的激增,资源的种类越来越丰富,数据库和信息资源检索系统越来越多,检索方式、检索手段各式各样。造成了数据冗余、相互关联程度低,大量的信息孤岛出现,同时用户的检索负担也日益加重。因此,需要有一种手段把这些信息集中、整序、关联起来,把检索系统集成起来,使用户知道到哪里可以找到所需要的信息,怎样去查找这些信息,如何筛选检索结果,这就是信息资源整合的最终目的。 信息资源的整合方法、途径和手段多种多样,但一般来说包括三个层面:其一是数据层(又称资源层) ,即把有关信息资源集中为一体;第二是操作层(又称服务层或中间层) ,即通过软件或平台对有关信息资源进行统一利用;第三是系统层(又称应用层) ,即包含数据内容、软件系统以及基础设置的全面整合。信息服务部门需要根据自己的信息资源、应用系统状况以及硬件基础设施来确定整合层次和实施方案。 信息资源整合原则 信息资源整合是一个系统工程,如何在理论的指导和经验的驱使下,使信息资源的整合工程做到最优。还需要我们在数据整合工程的实施过程中遵循如下原则。 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又称完整性,就是在信息资源整合工程中要保持信息资源对象完整与全面。完整性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1)根据服务的主要对象或服务目标,保证整合资源内容的和学科的完整性; (2)确保信息资源是一个整体,并不一定要求在物理上是一个整体,但需要将分布资源有机关联,揭示数据对象间的内在关系,在逻辑上形成一个整体; (3)用户界面的统一,即实现一站式检索; (4)系统功能的全面性,即要求整合后的资源系统能够涵盖原子系统的所有功能。 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主要是指对整合工程进行全面规划,科学论证,切忌匆忙上马,不宜随意凑合,要保证整合的合理性、科学性和规范化。具体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 (1)资源选择的科学性,根据自己的服务对象和财力合理的规划、购买和自建资源,不能盲目求多,浪费人力财力; (2)整合资源组织的科学性,建立各类资源间的多重关联,科学地组织它们,将有限的资源产生出最大的知识和信息量; (3)整合后的系统在交互接口上的科学性,这个交互包括数据处理过程的后台交互,也包括用户和检索系统的交互,交互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处理接口的无缝连接,处理过程简洁快速,检索界面的方便有效。 层次性原则

信息数据整合方案

信息数据整合方案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信息资源整合方案 一、总体思路 全面梳理市局各气象业务系统的硬件架构、数据流程、存储方式等,根据梳理结果制定现有服务器、存储资源整合方案,将满足虚拟化整合技术要求的服务器及存储设备,整合到资源池。实现信息资源的有效共享和关键数据的多业务复用,最终形成统一的全局数据视图,促进气象信息数据的优化管理。二、信息资源整合方案 利用今年新购置的Isilon高性能存储设备对市局数据存储业务进行初步整合。充分发挥Isilon设备可扩展容量大、扩容速度快、数据处理性能高的优势,利用可靠性高、可维护性高、空间利用率高的集中式NAS存储逐步替代市局原有松散的存储设备,并接管其上的数据存储业务,达到信息资源整合的目的。 目前新购置的Isilon高性能存储设备为裸空间99TB的 3节点集群,每个节点配置24GB内存,33TB数据盘,800GB SSD缓存盘。按照其实际可用空间80T估算,预计可对市局以下存储业务进行整合。 1、支撑预报一体化平台高性能存储需求。 购置Isilon高性能存储设备的最初目的是为了解决预报一体化平台数据访问I/O瓶颈,满足数据产品共享存储高效访问的需求。因此, Isilon首要目的是支撑预报一体化平台高效运行。按照项目开发组提供的需求,Isilon将分别为数据库提供12TB数据存储,为虚拟化服务器提供10TB本地存储,为数据加工产品提供一年38T的共享存储空间,合计 60TB。未来根据存储实际使用情况,可考虑对Isilon空间进行扩容。

2、接管气象台WRF模式存储管理业务。 由于气象台7TB的模式数据二级存储已经应用多年,设备老化,性能较低,存在一定的不稳定因素,拟在Isilon设备中分配10TB空间,用以替代气象台现有7TB二级存储,逐步接管气象台WRF模式存储管理业务。 3、其他数据存储业务整合 预报一体化平台的主要存储迁移到Isilon设备上之后,将为服务器虚拟化平台释放掉大约20T存储空间。山洪项目采购设备到位之后,预报一体化平台的数据库和产品加工等密集计算节点将迁移至物理资源池,服务器虚拟化平台的计算资源将得到有效释放,为更多低开销型应用、业务迁移至虚拟化平台提供足够资源。根据实际业务需求,考虑在NAS设备上分配2TB空间用于存放CMACast短期广播数据,对局域网用户提供全开放访问,同时将MICAPS3数据处理服务由物理服务器迁移至虚拟化平台,MICAPS3实时历史数据逐步迁移至虚拟化平台,其它探测资料的历史归档数据也逐步迁移到存储资源池进行统一管理。原存储设备释放出空间后,将根据设备可用性实际情况,加入到虚拟化平台进行异构管理。 三、整合步骤与安排 1、需求调研(2016年12月) 分别对预报一体化平台项目开发组、气象台、科研所等单位进行调研,了解存储资源实际需求,理清各业务系统之间的关联关系,确定存储资源分配、迁移、整合、回收方案。 2、数据迁移(2016年12月-2017年3月)

冰川信息提取方法综述 20151101002

基于遥感的冰川信息提取方法综述 全球气候环境变化及其影响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政府、科学家和政策决策者所共同关注的重大焦点问题。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指出[1],过去 100 a)(1906~2005 年)全球地表平均气温上升了0.74℃,而最近 50 a的升温速率几乎是接近过去 100 a 升温速率的两倍。冰川对气候变化十分敏感,被视为气候变化的指示器,升温已导致全球大多数冰川在过去 100 多年里处于退缩状态,尤其是最近的几十年呈加速退缩态势[1,2]。尽管大量的冰储存于两极冰盖中,但山地冰川和冰帽的储量损失在过去几十年和未来一个世纪对海平面上升、区域水循环和水资源可获取性均有重要影响[3-5]。 青藏高原及其毗邻地区蕴藏着世界上两极之外最大的冰雪储量,被称为“第三极”,该区气候变化引发的冰川变化不仅影响到周边地区十个国家的15亿人口的农业、发电等生产活动的水资源供应[3, 6, 7],而且会引发区域乃至北半球的大气环流格局的变化[8],从而使其成为国际冰川变化研究的热点地区。此外,青藏高原很多内陆湖泊近期水位上涨、湖泊面积增大导致草场淹没以及冰湖溃决和泥石流滑坡等山地灾害,对周边地区的生态与环境及农牧民的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9]。 因此,监测青藏高原冰川变化时空分异特征,对于更加清楚地认识该地区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对于及时提供湖泊水量变化信息,制定当地农牧民的应对措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系统梳理和总结了国内冰川监测相关研究进展,并探讨了当前该领域研究的不足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旨在为我国冰川变化监测提供有益借鉴。 一、传统野外监测 传统的冰川观测主要基于野外实地考察,开展较早。世界上很多地区在一个多世纪以前就开始系统地观测冰川与冰盖的变化[10]。1930s 之前一直依靠实测冰川末端的变化或对比小冰期冰碛物的位置获得冰川变化的信息,1940s 后期开始了冰川物质平衡研究,截止到 2008 年全球已获取了 1803 条冰川自19 世纪后期的冰川长度变化和 226 条冰川过去 60 年内的物质平衡观测结果[10],分别占 1970s 估计的全球冰川总数 160000条[11]的 1.1%和 0.1%,观测数量很有限。我国冰川研究事业开创于1958年祁连山冰川考察[11],截止到 2007 年,基于野外考察共有 27 条冰川的长度变化和 5 条冰川的物质平衡的较长时间观测记录[12],分别为我国冰川总数46377[13]条的 0.06%和 0.01%,远低于前述全球尺度的相应观测比例,且没有一条位于我国冰川分布中心之一的喀喇昆仑地区。实地观测通常在容易到达、安全且不是太大的冰川进行,不能代表所有冰川的规模、海拔分布、坡度和朝向。所以,仅靠少数野外考察资料很难反映全球或区域尺度冰川变化的空间特征,所获得的冰川变化趋势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的结论也难免存在局限性。 二、冰川面积变化遥感监测 遥感观测可以在瞬时获取较大范围的地面综合信息,适合对不同地理环境下的冰川变化进行长期而持续的监测,早期主要进行面积变化遥感研究。1940s 以后,人们可以借助于航空摄影技术测绘冰川末端位置[14]。1970s 之后,随着卫星遥感技术的发展和观测精度的提高,陆地资源系列卫星(Landsat MSS、TM 和

数据信息资源整合研究与实践 周虹霞

数据信息资源整合研究与实践周虹霞 发表时间:2019-07-19T12:33:23.247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12期作者:周虹霞 [导读]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类数据、信息资源急速膨胀,由于数据标准规范不统一、兼容性等各方面的问题,导致大量数据信息形成“信息孤岛”,不能及时有效的融合共享,使信息的开放利用、服务社会大打折扣。 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 100006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类数据、信息资源急速膨胀,由于数据标准规范不统一、兼容性等各方面的问题,导致大量数据信息形成“信息孤岛”,不能及时有效的融合共享,使信息的开放利用、服务社会大打折扣。鉴于此,本文根据当前国家博物馆数据信息资源管理的现状,就解决信息资源整合、共享进行一些可行的研究。 关键词:数据信息;资源整合;元数据 前言 数据信息资源整合过程中最为常见、最为突出的就是数据兼容性问题。由于数据信息的来源和形成环境不一致,数据格式没有统一的标准,数据信息不能集中起来,容易形成“孤岛”,最终导致数据信息资源共享困难,进而影响其利用效果。 1数据信息资源整合途径 1.1统一资源管理软件平台 借助一款适合自身工作环境及情况的信息管理软件是一个较好的途径。长期以来,各单位依据自身的行业习惯、操作规程等条件自主建设软件是造成数据信息不兼容的主要原因之一。信息管理软件的数据库结构、设计模式、实现方法等都不一样,那么要避免数据库不兼容,采用统一的软件管理平台,无疑是最直接有效的办法。但是实施的难度较大,需要统一部署。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利用专网统一部署或统一软件平台,采用分布式系统来解决数据信息资源的兼容问题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1.2统一数据格式标准 如果软件平台无法统一,可以尝试建立统一的数据库系统和接口及相关数据标准。数据库是数据资源与应用软件的基础支撑。虽然不同软件使用的数据库结构不一样,但各数据库之间的数据共享和导入、导出还是比较容易实现的。模式化存储数据信息的数据库结构,规范、统一数据字段、命名规范等细节,使得在数据库层面基本保持一致,预留标准统一的数据接口,那么即使软件在数据处理层面、操作层面和视觉层面有再大的差异,对数据信息的共享、利用、整合也不会带来很大影响。统一数据库格式标准对数据信息的利用和兼容性问题处理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能给整合数据信息资源带来非常大的便捷。 1.3统一转换方式 统一转换方式对于解决数据信息兼容性问题有自身的优势,但也有一定的弊端,具有较大的风险性。因为这种方式具有依赖性,它依附于第三方软件,如果第三方软件出现问题,那么就会出现全盘崩溃的局面,会使我们陷入被动的局面,因而在使用中需要更加妥善的管理,并作出相应的灾害预案处置安排。 2数据信息资源现状 国家博物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基础数据资源,数据涵盖国博业务相关的藏品、展览、科研、教育、考古、财务、人员等各方面,资源类型包括多媒体信息、文档信息、数值信息及其他类型。这些数据信息资源存储在各个应用系统中,分散管理。因此,有必要建立统一数据信息资源中心,实现国博信息资源共享和统一数据交换,提供统一的数据展现分析服务,以此提高业务水平和工作效率,为领导管理决策提供数据支撑。 2.1信息类型需求 根据对国博业务管理需求分析及应用领域界定,国博信息化建设对信息资源的需求可以分为基础业务信息、基本统计信息、动态信息、公众信息、服务信息、其他信息5类。 2.2数据资源整体规划 将国博数据资源按不同功能可划分为三大区域,分别是应用业务数据区域、管理数据区域和系统数据区域。 (1)业务数据:主要包括OA数据、邮箱数据、图片影像等多媒体数据、文档及各业务应用系统产生的数据等。 (2)管理数据:包括国博信息化管理所需的标准规范数据、决策分析数据等。 (3)系统数据:包括元数据、基础信息数据、信息资源目录数据。 3信息资源库建设 国博建设综合业务服务平台对应用系统进行整合,其中包含建设信息资源库系统平台。该平台的建设是在系统整合过程中对结构化与非结构化数据的收集、访问、管理、交换和集成,为各相对独立的业务应用(系统)的数据提供了统一的WEB入口和数据协同,它包括以下方面: (1)结构化数据集成:就是处理多个数据源多数据库之间的数据移动。采用的主要数据处理技术有数据复制、数据聚合和接口集成。 (2)非结构化数据包括图像、文档、网页和媒体等,它们的集成包括非结构化数据的管理、检索、分类、转换、共享、存档等多个方面。 3.1数据库设计 数据库及其应用的性能和调优建立在良好的数据库架构设计基础上。本项目建设应结合国博信息化资源的建设现状和未来发展,进行信息资源数据库的统一设计,包括数据库安全设计与用户权限设计、数据库管理和维护设计。 本系统后台数据库为关系型数据库ORACLE。在数据库开发过程中,要遵循数据库工程的方法和标准,尽可能减少反复。要有阶段性的规范化文档。要加强数据库日志管理,及时检查用户操作日志严防非法登陆。采用防病毒、防火墙、入侵检测等手段防止数据库信息泄露和损坏。加强数据库审计功能,设定审计规则并加强设计检查。 3.2元数据管理 元数据是描述数据库内数据的结构和建立方法的数据,重要的元数据包括数据源结构、目标数据库结构、数据转换规则等,应根据系统总体元数据标准进行元数据提取和著录,形成各共享数据集的元数据应用方案。数据库建设中,可将其按用途的不同分为三类,技术元

开放式文本信息抽取--非常好的综述

开放式文本信息抽取 赵军,刘康,周光有,蔡黎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模式识别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90) 摘要:信息抽取研究已经从传统的限定类别、限定领域信息抽取任务发展到开放类别、开放领域信息抽取。技术手段也从基于人工标注语料库的统计方法发展为有效地挖掘和集成多源异构网络知识并与统计方法结合进行开放式信息抽取。本文在回顾文本信息抽取研究历史的基础上,重点介绍开放式实体抽取、实体消歧和关系抽取的任务、难点、方法、评测、技术水平和存在问题,并结合课题组的研究积累,对文本信息抽取的发展方向以及在网络知识工程、问答系统中的应用进行分析讨论。 关键词:开放式信息抽取;知识工程;文本理解 Open Information Extraction ZHAO Jun, LIU Kang, ZHOU Guangyou, CAI Li (National Laboratory of Pattern Recognition, Institute of Automation,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190, China) Abstract:The research on information extraction is being developed into open information extraction, i.e. extracting open categories of entities, relations and events from open domain text resources. The methods used are also transferred from pure statistical machine learning model based on human annotated corpora into statistical learning model incorporated with knowledge bases mined from large-scaled and heterogeneous Web resources. This paper firstly reviews the history of the researches on information extraction, then detailedly introduces the task definitions, difficulties, typical methods, evaluations, performances and the challenges of three main open domain information extraction tasks, i.e. entity extraction, entity disambiguation and relation extraction. Finally, based on our researches on this field, we analyze and discuss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s of open information extraction research and its applications in large-scaled knowledge engineering, question answering, etc. Keywords:Open information extraction; Knowledge engineering; text understanding 1 引言 文本信息抽取(Text Information Extraction)指的是从自然语言文本中抽取指定类型的实体(Entity)、关系(Relation)、事件(Event)等事实信息,并形成结构化数据输出的文本处理技术[1]。例如从有线新闻和广播电视的文本中抽取相关恐怖事件情况:时间、地点、作案者、受害者、袭击目标等信息。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在Message Understanding Conference (MUC)[2]、Automatic Content Extraction (ACE)[3]以及Text Analysis Conference (TAC)[4]等评测会议的大力推动下,文本信息抽取技术的研究得到蓬勃发展。MUC从1987年到1997年总共进行了七届,其五大评测任务是命名实体识别、同指关系(Co-reference)消解、模板元素(Template element)填充(类似于实体属性抽取)、模板关系(Template relation)确定(类似于实体关系抽取)和场景模板(Scenario Template)填充(类似于事件抽取)。数据来源是限定领域语料,例如海军军事情报、恐怖袭击、人事职位变动等;ACE从1999年到2008年总共进行了九届,涉及实体检测与跟踪(Entity Detection and Tracking, EDT)、数值检测与识别(Value Detection and Recognition, VDR)、时间识别和规范化(Time Expression Recognition and Normalization, TERN)、关系检测与描述(Relation Detec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RDC)、事件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0875041,61070106) 作者简介:赵军(1966-),男,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刘康(1981-),男,博士,助理研究员;周光有(1983-),男,博士生;蔡黎(1981-),男,博士生;研究方向皆为自然语言处理、信息抽取和问答系统。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开题报告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开题报告 南京市第十三中学科利华分校课题组 一、课题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根据《中央电化教育馆“十一五”全国教育技术研究规划课题指南》的有关精神,我们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确定为我校的“十一五”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核心课题。选择这一课题,基于以下几点认识: 1、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求 当前,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对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也为教育现代化的实现提供了技术支撑。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第一,网络环境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极大地丰富了教学资源;第二,信息技术为教师的备课和上课带来了更加实用的辅助;第三,信息技术使教学更好地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更好地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信息化普及的今天,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优化课堂教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现人本立意的教学目标,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这是21世纪教育的主题。提高国民的信息素养,培养信息化人才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根本,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础。教师教育信息化既是教育信息化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力量。 2、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新世纪以来,我国中小学教育领域正在进行以“课程改革”为中心的教育改革,这次课改关系到亿万学生的成长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对教师来说,课改提出了许多新的挑战。从某种意义上说,课改能否取得成功,取决于广大教师对课改的认识,取决于他们的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 如何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课堂教学效率最大限度地提高?如何有效地整合信息技术 和学科教学优化课堂教学?这是摆在我校教师面前的现实问题。信息技术在辅助教学方面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应用的情况和效果却参差不齐:有些教师使用比较恰当,信息技术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而不少教师程度不等地被信息技术所左右,信息技术在他们的教学过程中变成了“高科技污染”。如何使整合达到最佳状态,这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孜孜探索的一个现实而又紧迫的课题。我们想从“课堂教学”这个点上做一些探索和研究,通过行动和反思总结出一般的规律和方法,优化课堂教学,为新课改进绵薄之力,发挥我校作为现代化示范初中的模范带头作用。 3、我校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2002年,我校被评为省首批现代化示范学校,2004又被市教育局授予课改学校实验基地铜牌,这些促进我校把整合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阶段,我校也因此得益,成为一所热门学校。 本课题研究针对目前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中存在的问题,探索有效整合先进的信息技术和学科课堂教学的一般方法,可以在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一座桥,优化课堂结构,改革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显著提高教学效率。它不仅可以为学生的学习创设独有的广阔的学习活动环境,又可以为学生提供供充分的观察、思维和实践的机会,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是有无法比拟的优势。 有效整合不是简单地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师地演示工具,课堂上热热闹闹眼花缭乱,使信息技术变成教学过程中的“高科技污染”,而是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融合、和谐相处、相互渗透,构成一个整体的活动或过程,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圆满完成课程教学任务。 我们希望通过此课题的研究,能够帮助我校从一所热门学校向品牌化学校发展。

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建设实施方案设计

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建设方案 2012年XX月

目录 一、建设背景 (3) 二、建设原则 (3) 三、建设目标 (4) 四、建设内容 (5) 4.1总体架构 (5) 4.2信息资源目录体系 (6) 4.2.1目录体系建设目标 (6) 4.2.2目录体系标准建设 (6) 4.2.3信息资源目录平台架构 (7) 4.2.5信息资源目录平台功能 (9) 4.2.4目录体系内容建设步骤 (10) 4.3信息资源交换体系 (11) 4.3.1交换体系建设目标 (12) 4.3.2信息资源交换平台架构 (12) 4.3.2信息资源交换平台功能 (13) 4.3.3交换体系内容建设步骤 (14) 4.4政务信息资源库 (15) 4.4.1政务信息资源库架构 (15) 4.4.2政务信息资源库功能 (15) 4.4.3资源库建设范例 (18) 五.扩展主题应用 (24) 六.建设步骤 (24) 6.1准备阶段 (24) 6.2信息资源调研阶段 (25) 6.3系统软件建设阶段 (25) 6.4内容建设阶段 (25) 6.5培训阶段 (25) 6.6验收阶段 (25) 6.7服务阶段 (25)

一、建设背景 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国家战略大背景下,随着电子政务建设政策支撑环境快速发展和政府部门纵向系统日趋成熟,我县各部门间对于共享交换和信息资源的发开利用需求越来越迫切。XXX县根据中办发[2002]17号、[2004]34号等有关文件的精神和国家电子政务“十二五”规划,并结合我县实际,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促发展,加强电子政务建设和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整合,从而增强政府监管和服务能力,提高行政质量和效率,带动全县行业、领域和社会信息化建设,加快我县振兴,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二、建设原则 1、统一规划,分步实施 在统一规划的前提下,分阶段分解建设任务,各参建单位按照规划的要求,明确建设目标、重点和步骤,分工负责,分类指导,分步实施,分层推进。 2、需求主导,讲求实效 从应用需求出发,紧密结合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方式创新,突出重点,强化应用。以应用带动电子政务和信息资源整合的工作的推进 3、统一平台,资源共享 充分利用现有的全县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加强资源整合,促进互联互通,实现信息共享,使有限资源发挥更大的效用。 4、统一标准,保障安全 标准先行,用标准规范电子政务建设,促进信息资源整合、流程再造和应用系统整合;正确处理发展与安全的关系,综合平衡安全成本和风险,把强化技术手段与健全管理体制紧密结合起来,建立健全全县电子政务标准规范体系和安全保障体系。

复杂网络构建中信息抽取技术综述

复杂网络构建中信息抽取技术综述 周峰吴斌石川 (北京邮电大学智能通信软件与多媒体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100876) 摘要复杂网络为我们研究复杂性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和方法,激起了对于不同的实际网络特性的研究热潮。同时,信息抽取作为一门逐渐成熟的技术,在信息处理自动化中具有基础性的地位。将信息抽取和复杂网络研究相融合,通过信息抽取技术,可以抽取到节点信息、边的信息,为复杂网络的构建提供基本的数据准备,大大扩展了复杂网络的应用。本文首先介绍了信息抽取的基本概念和类型等,随后对复杂网络构建中主要的信息抽取技术作了简单的描述和分析。 关键字复杂网络信息抽取实体抽取属性抽取实体解析实体关系抽取 Information extraction technology on construction of complex network (Beijing Key Laboratory of Intelligent Telecommunications Software and Multimedia, Bei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Beijing) Abstract: Complex network provide us a new view to resolve the complex problem, so more and more scholars focus on it recently. Information Extraction is the foundation of automated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s a maturing technology. Integrating with IE and complex Network, we can extract the information of vertexes and edges through the technology of IE that can provide basic data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complex network, and greatly expand the complex network applications. In this paper, we introduce the basic concept and type of IE, and then describe and analysis the technology on construction of complex network. Keywords: Complex Network 、Information Extraction 、Entity Extraction、Attribute Extraction、Entity Resolution、Relation Extraction 1.引言 近年来,真实网络中小世界效应和无标度特性的发现激起了各界对复杂网络的研究热潮。复杂网络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复杂性研究的新视角、新方法,并且提供了一个比较的视野,可以在复杂网络研究的旗帜下,对各种复杂网络进行比较、研究与综合概括。随着复杂网络分析算法的不断成熟和完善,针对复杂网络的应用,其构建已成为关键。通过网络分析所得到信息的丰富和完整程度,往往取决于其构建过程中每个节点和边所包含的信息量。而现实的大多数应用中,待构建网络的节点和边往往隐藏在非结构化或半结构化的文本信息中,如何从中准确而全面的抽取节点和边信息,成为构建复杂网络的关键问题。 信息抽取是一门正走向成熟的技术,在信息处理自动化中具有基础性的地位,将信息抽取融合到复杂网络中,能够有效的抽取网络的节点和边信息,为复杂网络的构建和表示提供数据准备,这将大大扩展复杂网络的应用范围。XinLi等[1]通过信息抽取技术,将复杂网络的应用范围扩展到web页面,先抽取命名实体构建网络,再通过社区发现等方法在web上挖掘出知识来。Dennis M. Wilkinson等[2]通过信息抽取技术,提取出与某一疾病相关的共现基因,而后构建成网络,划分一些相关基因的社区,从而能够帮助专家们发现出基因间的相互作用和它们之间的一些潜在联系。这些网络构建与分析方法都为复杂网络的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电子政务中的信息资源整合研究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整合机制研究” (编号:07BTQ018)的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商晓帆,女,1964年生,硕士,研究馆员,图书馆馆长,研究方向为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电子政务中的信息资源整合研究 3 A Study on E -government Information R esource Integration 商晓帆 (黑龙江省委党校 哈尔滨 150080) 摘 要 分析了电子政务中的“信息孤岛”问题,提出了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整合是解决“信息孤岛”的重要之举,以及建立以门户网站为平台的信息资源整合机制。关键词 电子政务 信息资源 整合机制中图分类号 G 203 1 电子政务中的“信息孤岛”问题分析 “信息孤岛”是电子政务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要面临和解决的棘手问题,正确分析、研究、解决这一问题,成为当前我国电子政务的重中之重[1]。欧盟委员会将电子政务的发展分为 网上公布信息(posting of information online ),单向沟通(one -way interaction ),双向沟通(Two -way interaction )和全方位沟 通(Full online transactions ,including payment )四个阶段。一般来说,“信息孤岛”的形成主要是在二、三阶段,在这两个阶段是信息实现共享、交互和有效利用的关键阶段,容易存在网络、信息资源、应用等多种“信息孤岛”问题。 目前,国内很多学者对“信息孤岛”的定义大多局限于政府之间不能互享信息,各部门信息处于一种割裂状态而没有被很好地互通起来[2]。他们认为,通过建立统一标准,建立中央门户网站和统一的数据库,就能解决“信息孤岛”问题,解决“信息孤岛”问题的目的是为了达到信息共享、互联互通。笔者认为,这种定义只把注意力放在网络的一个特征上,即信息互享,它忽略了网络的另一个优势,即与公众与服务客体的无界线交流。共享仅仅是一种手段,如果仅从信息共享、互联互通去考虑,就会停留在问题的表面,就可能形成一个个更大更可怕的“信息孤岛”,电子政务的实现也将成为我们永远也无法触摸的“海市蜃楼”。 笔者认为,“信息孤岛”的概念可以从两个层面理解,一是从技术层面理解,指的是一个个相对独立的不同类型的数字资源系统,由于各系统间相互封闭、无法进行正常的信息交流,犹如一个个分散、独立的岛屿。二是从非技术层面理解,一方面指的是信息资源稀缺的政务系统,表现形式主要为不能提供有效政务信息和业务服务的政府网站;另一方面指的是与服务客体之间的无互动或单向行为。电子政务要求的是政府的服务在网络中得到完美的体现。而网络最大意义和功 能就是信息的互享和无限沟通。 在电子政务发展初期,由于技术原因形成的“信息孤岛”是大量存在的。由国家信息化工作办公室组织撰写的《首次中国互联网络资源调查报告》中曾有一组数据:全国有近半数网站是“信息孤岛”,没有任何站点的链接;在进行链接的网站中,链接2至5家的最多,达22.7%,链接6至10家的为 11%,少部分超过20家。没有链接,信息难于查找,至于内部 网,一家企业办公、业务、财务各成一网,更是司空见惯[3]。目前,我国电子政务经过几年的发展虽然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对于电子政务至关重要的互动交流和网上办事功能却处于落后状态。从表1可以看出[4],通过对289家地级市(地区、自治州)政府门户网站的测评与分析,发现各地级政府网站在“互动交流平台”与“网上办事(企业、个人)”两项的得分远远低于“政务信息上网”和“网站建设维护”两项上的得分。网络的最大优势在于低交互成本,而这一点在我国电子政务的建设中却还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表1 2006年地级市政府网站评估结果统计  平均最大最小政务信息上网 5.879.400.00网站建设维护 4.848.430.30公共信息服务 4.569.200.32互动交流平台 2.088.470.00企业网上办事 1.56 5.920.00个人网上办事 1.44 6.050.00总体得分 3.31 7.75 0.08 注:数据来源于《中国电子政务研究报告(2006年)》,满分为10分 全国政协常委吴敬琏指出:“电子政务发展到现在,建设规模日益扩大,发展速度急骤膨胀,但随之问题也暴露出来,一是重新建轻整合,二是重硬件轻软件,三是重管理轻服务,四是重电子轻政务。由此造成的后果就是投资过大、一哄而 J o ur nal of Inf or m a ti o n No.11,2008 情报杂志2008年第11期

数字资源整合研究

马文峰 数字资源整合研究 * 摘 要 数字资源整合是数字资源优化组合的存在状态,是把各个相对独立的数字资源结合为一个新的有机整体。整合方式有:基于OPAC 资源系统的整合;对相关数据库内的数据对象去除重复信息;基于数字图书馆应用系统的整合;在OPAC 资源整合系统和数字图书馆资源整合系统之间建立多维度关联。参考文献6。关键词 数字图书馆 数字资源 信息组织分类号 G253 ABS TRACT In this paper,the author provides a definition of the i ntegration of digi tal resources,and discusses several ways of the integration,such as the integration of OPAC based resources,the one based on library applicati on s ystems and the one to correlate the former tw o systems.6refs.K EY WORDS Di gital library.Digital https://www.wendangku.net/doc/af12984716.html,rmation organizati on.CLASS NUMBER G253 1 数字资源整合界说 1 1 含义 整合!可以理解为由两个或两个以上事物、现象、过程、属性、关系、信息、能量等在符合一定条件、 要求的前提下,融合、聚合或重组成一个较大整体的发展过程及其结果。 整合!的实质就在于涵盖了整合后系统内部的功能和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2)信息数字化存储,存储量大,体积小,节约空 间。 (3)建设见效快,利用方便、自由。凡拥有能够和网络连接的计算机就不必亲自到图书馆。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方便地检索、查询、浏览网上图书馆的信息资源。 (4)实现网上信息资源共享,信息资源利用率高。对于从事一定学科专业的研究工作者来说,使 用本专业虚拟图书馆,无异于拥有自己的专业资料 室。而且它的信息资源要比专业资料室广泛得多。一些只在网上发布的信息,惟有通过虚拟图书馆而 获得;信息的更新比专业资料室快。虚拟图书馆的信息资源由于能够在更大范围内被用户使用,因此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将更高。 (5)信息资源具有系统性和易用性。专业的虚拟图书馆是按照一定的逻辑次序对网站网页的信息进行再组织,此外,它还具备关键词的布尔检索、顺序扫描检索、字段限定等检索功能,提供信息集合中网址的直接检索和深度检索。 (6)本课题在研究的过程中,注意总结已有研究成果的经验和教训,建立良好的网络信息资源平台,友好的动态网页界面,即使一般的馆员都能操作使 用,能够及时地进行数据的更新和维护,因而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信息资源的价值。 5 创新虚拟图书馆的意义 本课题在研究领域具有十分重要的创新意义,不仅对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丰富的信息资源作用的发挥和图书馆建设有着实践指导意义,对重点学科的建设、对今后图书馆的建设亦提供借鉴意义。该课题的研究,对于高等院校的教学、科研有着十分重要 的应用价值。参考文献1 陈光祚.论 图书情报学虚拟图书馆!的建设.中国图书 馆学报,2000(1) 2 索传军等.网络环境下图书馆虚拟馆藏的建设.中国图 书馆学报,2000(1) 3 陈光祚等.试论虚拟图书馆的建设.图书馆杂志,2000 (6) 4 清华大学虚拟图书馆镜像网站.Calis 教育文献保障体系 王桂平 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讲师。通讯地址:南京市。邮编210097。 (来稿时间:2001 12 12) *本文系中国人民大学2001年科学研究基金项目 研究型大学数字图书馆建设!研究成果之一。 中国图书馆学报(双月刊)2002年第4期ZHONGGUO TUSHUGUANXUEBAO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