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论大众传媒的影响

论大众传媒的影响

论大众传媒的影响
论大众传媒的影响

论大众传媒对社会观念的影响

当今社会,大众传媒传播的内容已经不仅仅是新闻,而很多的是信息。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大众传媒与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和公众意见一起,被认为是影响个人社会化的五个最重要因素。家庭、同辈群体对个人社会化的影响是深刻和持久的,但它们带有地域性;而大众传媒面向的是社会公众,它的影响是广泛的、巨大的。大众传媒不仅可以控制社会舆论、引导受众态度,它的影响力还可以渗透到一般的社会心理以及个体思维和行动过程中。

一、大众传媒对社会价值观念变迁的作用

大众传媒与家庭、学校及其它群体同时对个体的社会化过程产生作用,它为个人社会化的过程提供了一个文化环境,它所传播的观念和行为方式对社会成员有着直接的或间接的影响。大众传媒对社会价值观念变迁的作用效果可以分为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两类(一)大众传媒对社会价值观念变迁的积极作用

1、大众传媒对个人价值观念的正面影响:大众传媒具有明确而强烈的导向作用,它所倡导的生活理念、价值取向、行为规范及行为准则,影响着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另外,其它的宣传模式,专题教育,大型主题晚会,名师讲解,专家授课,甚至一些有着正面引导意义的新闻报道等形式都能进行社会教育,对于受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促进受众关注、认识社会问题并积极参与解决,具有明显的效果。

2、大众传媒对于社会价值观念的正面影响:大众传媒借助角色示范,供人学习模仿,可以培养、引导人们的消费观念、生活情趣以及行为规范等。它所塑造出来的雷峰、王进喜等一大批英雄人物、模范人物,则可以激励一代又一代人积极进取,在各自的领域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促进社会发展和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

同时大众传媒对社会规范意识有着深入的影响。大众传媒通过各种形式倡导亲情、友谊、关爱、理解、信赖、忠诚、合作等社会规范意识,对社会成员的价值观念可以产生潜移默化的引导和塑造作用

(二)大众传媒对社会价值观念变迁的消极作用

1、部分大众传媒对主流价值观念的宣传和引导方式不当,导致主流价值观念反而被边缘化。相当部分大众传媒对主流价值观念的传播宣传过于简单化、教条化,表现艺术不当、形式单一、语言枯燥,难以进入受众的视野。

2、部分大众传媒自身的价值观念存在紊乱现象,干扰社会价值观念的正常建构。许多节目宣传的中心思想互相矛盾,无法形成统一的哲学观念。所以无法为受众提供合理的价值导向。

3、大量影视传媒堕落到引导和塑造正确社会价值观念的反面。一些武打剧、历史剧、偶像剧已经走入怪圈,不仅不能发挥正面的引导作用,反而助长了一些错误价值观念的蔓延。

4、商业炒作使一些媒介变得庸俗和低级趣味,偏离其应有的价值取向。为吸引受众眼球媒介经常采取低俗的手段。这样做影响了大众传媒的公信力。

二、大众媒体对政治观念的作用

大众传媒担当着党和政府“喉舌”的作用,是架设在大众和政府间的桥梁。大众传媒及时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时准确地报道党和国家召开的重大会议,进而使大众理解并坚决拥护党、热爱自己的祖国。在各种重大突发事件中,构建了大众与政府畅通的信息平台,传媒尽最大努力满足公众对重大突发事件的信息需要和对政府采取措施的信息需求。持续报道事件的处理进程和新信息,强化已确定信息的真实性,消除可变信息的不确定性,并与公众

形成良性互动,保证事件中传媒信息的权威性,维持政府形象,更好地维护社会稳定,体现了中

国政府的形象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怀。

国家政治民主是要保证公众与政府官员之间信息制定的畅通,政府要保证其决策的

透明化,公众可以了解政府信息和参与解决社会事务。政府需要了解公众的生存环境,出台什么样的政策才能改善社会现实; 公众也要知道政府制定的政策能否为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带来实惠和保障。大众传媒在此过程中,有效地为公众传递政府信息,同时也为政府了解民情提供一个平台。因此,大众传媒关系着政府和公众之间达成有效互动的效率和深度。

三.大众媒体对青少年价值观的作用

(一)大众传媒对中学生价值观念的积极作用

1、传媒手段的先进和丰富使中学生获取信息的手段更加多样化,知识面和想像力都大大扩展。

2、开放的媒体环境为中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更为有利的条件

开放的媒体环境为当代中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生活空间,向他们展现了一幅多样化的生活图景,这为中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更为有利的条件。

3、传媒环境的繁荣使中学生呈现出具有时代特色

在青少年的价值观念中,自我无疑是最重要的,自我意味着独立,是现代社会最起码的思想资源。当代中学生有自己的时尚和娱乐,有自己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大多数中学生认为,我们这一代人和父母一代在

消费观念和处世目标上都有很大的不同,他们崇尚自主自立,相信自己的选择,青少年独立自主适应了现代社会生存竞争的需要,有利于发挥当代青少年的创造性,开拓新的道路。

二、大众传媒对中学生价值观念的负面影响

大众传媒作为商品经济的产物,市场机制控制着大众传媒的发展,通过大众传媒传播的大众文化为盈利而制作,表现出庸俗性、娱乐性,平庸化的东西被奉为新潮而流为时尚,深刻而且崇高的东西被视为落伍,文化生产与消费中所出现的媚俗现象越来越严重,而中学生的认识能力有限,缺乏有效的鉴别,造成随意模仿,容易产生不良的生活习惯。如当代中学生所表现出来的炫耀消费、彰显个性的名牌消费现象等,造成了中学生攀比心理严重,助长了校园奢靡风气的盛行。这些都反映出中学生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尚不成熟,受到大众传媒的负面影响显得尤为严重。

1、大众传媒的商业运行促使青少年对时尚的追求,造就了中学生追求时尚的消费观念

当代青少年所表现出来的炫耀消费、彰显个性的消费主义与现代广告有着密切的关系。

2、大众传媒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对世俗文化的宣传使中学生的审美情趣走向低俗化。

中学生审美的低俗化表现为古典严肃的文学艺术受到冷落,通俗浅薄的文学作品在青少年中流行;他们更愿意去追求浅显直接,更倾向于对直观形象的接受,读图已成为当代青少年最主要的阅读方式,文字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可有可无的东西。毕业论文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af16242542.html,

3、恐怖电影、警匪片中的残酷打斗使中学生中暴力行为升级

随着香港台湾的一些电影电视剧的引进,一些武打片、功夫片、警匪片蜂拥而至,血淋淋的场面、触目惊心的格斗、瞠目结舌的作案手段通过演员的表演和电脑特技,使青少年眼花缭乱,他们甚至把小偷当成了英雄,把恶霸当成了偶像,把黑社会当成了他们理想的练兵场。这些年,中学生之间的打斗越来越升级,拳脚相交已成家常便饭,持刀行凶者也不在少数。一些电影电视节目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扮演了教唆犯的角色

结论

大众媒体应认识并重视自身对人类观念的极其重要的导向作用。努力改进宣传策略

加强思想建设。

(一)强化大众传媒的教化功能,遏制宣传上的不良倾向,倡导主流社会价值观念。

(二)规范大众传媒的泛商业化倾向,保证媒介自身价值取向正确。

(三)大众传媒要讲究宣传策略,增强主流价值观念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四)要加强大众传媒队伍建设,提高从业者的综合素质。

(五)加强媒介素养教育,增强社会成员参与建构社会价值观念的自觉性。

论大众传媒对政府公共关系的促进关系

大众传媒的基本内涵和社会功能

(一)大众传媒的基本内涵

1.媒介作为新闻传播工具,属于社会信息系统,这是媒介系统在总系统中的定位。它的重要资源是信息,主要功能是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传播信息。

2.在现代社会,广义的大众传媒包括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电影、图书、音像制品等,以及目前正在迅速崛起的互联网络。其中,报刊、电视、广播与互联网是四种主要的新闻、信息传播媒介。

3.在知识经济时代,大众传媒将扮演着多重角色:

(1)大众传媒是信息传播的主力军,并且大众传媒的影响力将越来越大,对社会生活的参与程度将达到一个更新的层面,成为人们获取和传递新闻的最主要渠道;

(2)大众传媒又是信息产业的生力军,传媒走产业化、集团化道路,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成为朝阳产业。

(3)同时,大众传媒作为信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大众传媒还要遵循经济发展的规律,符合市场运作规则,促进知识经济的发展,在信息产业中占据更显著的地位。

(二)大众传媒的社会功能

1.开发和利用社会信息资源

大众传媒作为新闻媒介他的主要功能就是新闻信息的开发和利用。一共分为三个环节:(1)收集信息。媒介从业者通过采访将信息汇总至相关新闻机构。收集信息的基本要旨则是全面、真实、准确,尤其是不能遗漏社会重大信息。

(2)制作信息。媒介工作者对收集来的信息进行加工和处理,生产出信息成品,供媒介传播使用。

(3)发布信息。媒介工作人员通过媒介将制作好的信息传播出去。

总而言之,大众传媒的信息开发和利用的宗旨是:充分满足社会的信息需求。信息的传播是大众传媒最基本的职能,其他的功能均是在此基础上的派生。

2.制造拟态环境的功能

传播学研究认为,现代社会纷繁复杂,每一个个体在面对瞬息变换的社会时,不可能事事亲历、事事参与,但他却渴望了解这些变化。大众传媒便突显出了制造拟态环境的功能。它通过专业的信息收集者,借助现代化的传媒通讯工具,把社会的变化传递给广大受众。这样社会现实便通过这样的途径传递给了社会个体:社会现实——拟态现实——受众①参照媒体对“非典”的系列报道,使人们知道其作为一种疫情,它是一种社会现实。但是,并不是每一个受众都清楚地知道“非典”的来源、传播途径、预防措施。这些问题伴随

着媒体的宣传、解释,最后都得以明朗。但媒体的报道并不是完全无漏,报道并不完全是真实的环境,有的受众了解一些知识就作为自己茶余饭后的谈资。这就体现了大众传媒这一“过滤器”的功能。

3.人的社会化及社会地位的赋予功能

(1)媒介在个人社会化作用方面体现在:

①理解自我,即媒介提供信心帮助个人认识和理解自身。

②行动导向:媒介不仅能帮助个人了解社会,还能帮助个人做出行动的决策。

③单独娱乐:个人单独接触媒介以获得的娱乐。

(2)社会地位的赋予功能

社会地位赋予功能源于大众媒体的强大威力:它有巨大的受众;它自身的手段(如现场感、时效性、图文声并茂)等。我们都有这样的感受,一件事、一个人若是没有经过大众媒体的报道,他将永远处于默默无闻的境地。相反,媒体的关注,则会使一些济济无名的小人物成为聚光灯下的明星。

湖南卫视《超级女声》这一选秀节目,2005年创造了中国万人空巷的局面。通过此档节目走入人们视野的李宇春、张靓颖等平民歌者在湖南卫视、天娱传媒的强势打造下,目前已成为中国新生代的超人气偶像。更有美国《时代》杂志评论李宇春是“拯救亚洲的英雄”。如若没有传媒的广泛性和深入性,这些女生现在可能还是大学校园中里的平凡人物。

4.促进社会整合的功能

大众传媒整合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提供全社会共享的价值观念。一个社会的维持必须具备统一的价值观念。社会许多中介机构都或多或少地发挥着此种作用。大众传媒的优势在于传播的广泛性和无所不在的渗透力。大众媒介不仅可以传播主流价值观念,使之达到全社会的共享,还可以利用媒介运作,构建出某些促进社会发展的价值观念,并将其纳入主流价值观念的范畴。

(2) 协调社会各个利益集团已求平衡。从这个意义上说,大众媒介是“社会公器”之一,各个利益集团都有权使用媒介为自身的利益服务,包括知晓权、表达权等。

总之,大众传媒作为信息传播和交流的工具,对社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作用。

四大众传媒在政府公共关系中的促进作用

政府公共关系的特殊形态特征决定了社会组织(政府)与公众关系调节机制具有补偿性的趋向,调节手段是柔性手段,而信息传播则是柔性手段最基本的方式,大众传媒是重要的信息传播者,是从事信息采集、选择加工、复制与传播的专业组织,其生产规模的巨大性和广泛性,对政府公共关系起着巨大的作用。

(一)大众传媒维护政治权力合法性,为政府公共关系的发展提供稳定政治环境

政治制度建立后,政治权力须取得社会合法性才能稳固。政府公共关系是待到政治制度稳固后,政府为履行相关的行政职能而建立与社会公众之间的双向信息沟通体系。亚里士多德曾指出,“权威”或“政治”就是人们承认的能力,那么权威就是合法的权力,权威的反面则是强制——非法权力的表现。现代社会,非法权力不可能维持政府稳定,必须依靠合法权力——权威。大众传媒在维护政治权威的主要手段是通过传播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

国家的性质决定大众传媒的性质。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资产阶级不同于先前统治阶级他们不再诉诸传统方式(暴力)获取合法性,而是更加注重意识形态的灌输。”

我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行使国家权利。大众传媒大多实行国有制,其运作的基本前提是维护社会的稳定,因此多与政府保持一致,力图在政府与公众之

间建立起桥梁和纽带。通过大众传媒,从而使社会主义制度深入人心,从而建立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为我国的政府公共关系的发展提供了先决条件。

(二)大众传媒是介于政府和公众之间的沟通桥梁,是政府公共关系活动得以开展的中介机构,有利于政府公共关系目标的实现。

1.大众传媒是政府发布信息的主要手段,在政府公共关系中,宣传政治主张,塑造政府及领导个人媒介形象

(1)政府要经常就政府立场和政治决策向公众做出解释和说明,以取得公众的理解、支持和信任。这就需要大众传媒这一信息“放大器”,在大尺度的空间上准确、及时地在政府和公众之间传递信息,只有借助大众传媒的信息渠道和信息网络,政府公共关系的目标才会得以实现。

政府能够通过大众传媒这一传播手段及时的将政府立场和政治决策向公众做出解释和说明,以取得公众的支持。例如当今各国均采用新闻发言人制度,确定有能力代表政府发言的政府高级官员为发言人,介绍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意图,就社会公众关心的问题做出宣传和解释,以增加公众对政府的理解。例如印度洋海啸发生后,所波及国家的政府官员代表通过电视、广播等形式就海啸的相关问题做出解释和说明,同时对受灾的群众表示慰问,借以稳定公众的情绪。

(2)塑造领导个人的形象。领导人物的形象即他们公众中的信任度,对于推行政府的施政纲领,对于政局,社会的稳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领导个人形象代表着国家、地区形象。政府公共关系之中,对领导人物形象的塑造则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

西方社会之中,政治人物的传媒形象在各式各样的选举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通过对大众传媒的利用,甚至暗中操纵,是塑造领导个人形象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演员出身的里根具有良好的表演力和幽默感,通过在电视上进行演讲,对其形象的塑造,在公众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媒介印象。就因为有了公众缘,尽管受到“伊朗门”等事件的困扰,但掌握了宣传方面的主动,避免了致命的伤害。对此,西方一些学者把现代的选举又称为“电视竞选”,“显像管民主”等。电视等大众传媒的运用使竞选者形象直接呈现在选民面前,这就给选民留下印象,从而决定选票的投向。

在我国,政府公共关系能够塑造领导个人的传媒形象,通过借助广播电台塑造其有声形象,利用电影、电视塑造荧屏形象,例如《新闻联播》中报道的我国国家领导人积极参与的国内外重大活动,广泛而深入地开展政府公共关系,成功地塑造了我国领导人的媒介形象。

2.舆论导向的作用

在政府公共关系中,大众传媒又是政府公共关系的客体,是政府公共关系工作的对象。大众传媒产生的初期,媒介常常是以公众舆论的代表身份出现。媒介的监督之所以对政府有强大的压力,并非是媒介本身力量,而是借助了公众的影响,也就是大众传媒在实施舆论监督时突出了中介角色,它将公众的监督传达给政府,同时也将政府工作呈现给公众,从而使政府接受公众监督。

同时,现代社会里,大众传媒这一强大的舆论工具,不仅可以反映舆论,还可能左右舆论。因此,政府为了将舆论引导至有利于自身方向上,便必须以大众传媒为主要手段,甚至不惜制造舆论以配合政府公共关系的开展。

政府为了取信于公众,通过向大众传媒提供公众舆论关注的材料,向公众实事求是、客观地通报工作的成绩与缺点,成功与失败,对影响国家利益,政府信誉和公共利益的施政纲领的颁布,大众传媒便会加强相关报道以正视听。从而使政务公开化,树立政府的形象。例如政府对银行利率向下调整之后,公众中产生了疑惑和不解,纷纷议论利弊,向公众多次详细的宣传调整的必要性,解释调整之后的影响,以消除公众的不满情绪,取得公众支持。

大众传媒不仅可以影响到人们已知的相关信息,还可以影响人们对信息重要程度的判断,传播学研究证明,大众传媒具有“议题设置”功能。人们根据信息在媒介中占据的位置判断其重要性。如大众传媒突出报道某些信息,人们就趋向于认为它们是重要的。如政府一项新的政策的出台,除了传统的上传下达外,还将通过大众传媒的广泛的宣传渠道,向社会予以公布,通过多次报道,从而引起公众注意,同时,采用热线电话以及网络电子邮箱的形式,广泛的征集公众的意见和建议。然后针对公众关心的问题予以答疑,以此,使政府公共关系得到和谐的发展。

大众传媒对于政府公共关系的促进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政府应该以大众传媒保持密切的联系为重要任务之一。任何轻视或排斥大众传媒的做法都是政府公共关系活动的大忌。因此,政府公共关系职能部门应该充分重视大众传媒的功能和作用;政府工作人员还须了解和熟悉传媒的相关知识和技巧,以便在政府公共关系活动的开展中,发挥大众传媒优势,促进政府公共关系稳定、和谐的向前发展。

大众传媒对大众心理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

当今是一个大众传媒高度发达的时代,大众传媒是一股举足轻重的社会力量。它由报纸、期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诸多要素共同构成,是社会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大众传媒对通俗性、娱乐性、流行性、时尚性、商业性的大众文化的传播,大大满足了主体意识越来越强烈的现代人,通过那些轻松的文图阅读、节目欣赏和娱乐,身心得到松弛和满足。因此,构建和谐社会中不能没有大众传媒的积极参与。然而,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在大众媒体发挥巨大功能的同时,其大大小小的负作用时有发生。本文在正面肯定大众媒体取得巨大成就的基础上重点研究其在大众心理所呈现的和潜在的负效应,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性建议,呼吁社会各界、大众传媒及其它有关方面采取正确导向,以促进新时期媒体的深入健康发展。

纵观大众传媒,负面影响表现为:

1、媒体从众心理严重,追求了轰动效应,丧失了社会责任意识。

留意观察如今林林总总媒体,内容与形式同质化,跟风雷同,从众心理产生从众效应。媒体自身也存在的“沉默螺旋”现象,导致有些消息要么不报,要么铺天盖地,一哄而上的架势让大众有了厌倦、逆反心理。尤其使人担忧的是,片面追求新闻报道的刺激性、猎奇性、轰动性,负信息居高不下,有个别媒体个别记者甚至不惜造假,人为地制造社会心理恐慌。“虚假报道、有偿新闻、低俗之风和不良广告”这“四大公害”时有发生,这些负面影响,直接污染了人的心灵,诱发了人们背弃伦理道德的行为,对个人和社会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

2、消极自私心理,使媒体社会预警功能呆滞、失灵,“不知情或迟知情”、“知

情不报或缓报”。

回顾、审视近年来,法轮功邪教、1998年特大洪水和 2003年“非典”对我国社会发展、稳定造成相当危害的典型危机事件,媒体的应对措施,有经验亦有教训。“明哲保身”、“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消极自私心理,使媒体社会预警功能呆滞、失灵,“不知情或迟知情”、“知情不报或缓报”。很多危机,如果在其萌芽状态即迅速预警、高度重视、果断处置,其负效应会小得多。当前传媒机构的预警功能存在弱化趋势。主要原因有:①市场压力。②怕捅“漏

子”。③渠道不畅。

3、传媒中的“嫌贫爱富”心理,偏爱“强势群体”多,关注“弱势群体”少。

大众传媒是“人民的喉舌”,为包括“弱势群体”在内的大多数人民群众服务是大众传媒义不容辞的职责。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传媒出现了“嫌贫爱富”的倾向,那些以大款、富豪、“成功人士”为主要服务对象的专刊和栏目越办越多,而为普普通通的平民百姓特别是困难企业职工、下岗工人、农民服务的专刊和栏目却越来越少;那些反映“强势群体”的价值观念、思想感情、生活方式的东西越来越多,而反映“弱势群体”的愿望、要求、呼声的东西却越来越少,形成传播学上的“信息沟”。在这种心理作用下,不仅使传媒与普通百姓的距离越来越远,而且会拉大贫富之间的差距,不利于社会的稳定。

4、利益与公信错位,大众形成了依赖媒体却不信赖媒体的矛盾心理,无所适从。

受利益的驱使,大众媒体在利与义间难以兼顾,很容易发生利益与公信的错位。据有关部门统计,仅在全国卫星电视广告中,违法或涉嫌违法的药品广告,占违法广告总量的 50%以上;在都市类报纸中,违法药品和医疗服务广告,占违法广告总量的比例竟高达 87%。大众一方面在跟着媒体走,一方面又形成了依赖媒体却不信赖媒体的矛盾心理,媒体也陷入受众既离不开它又排斥它的尴尬境地。

5、大众在媒体呈现的“地球村”中减少了室外活动和人际交往,不知不觉中身体机能下降,身心健康受到影响。

广播、电视、网络的出现,把各个国家、地区联系在一个“地球村”中。每个家庭却由于媒介的发展而日益封闭起来,人与人之间的亲身交往被人与机之间的交流所取代,人际交往日益淡漠。结果“容器人”出现了,“代沟”的现象加剧了。人们除在精神、心理上受到影响外,削减了大量户外活动的机会作为人机交往的代价,更长期的后果便是人在安逸之中身体机能的下降。

在现代信息社会中,人们高度依赖报纸、期刊、广播、电视、互联网。大众传媒铺天盖地的新闻报道已经成为人们接触、了解外界的直接途径,人们对外部环境的判断也越来越依赖新闻报道,人们对社会和谐与否的心理感知更是直接来源于大众传媒提供的各种报道素材。而大众传媒消除自身愈来愈多对大众心理的负面影响也刻不容缓。

对策一:构建传媒系统的内部和谐,用正确的社会心态报道社会,关注大众。

传媒自身的健康、科学、有序、和谐发展是现代社会顺畅运转的必要条件,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大众传媒必须首先构建传媒系统内部的和谐,继而协同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重要子系统共同构建和谐社会。

对策二:强化、提升“耳目”功能,发挥社会预警职能。

大道新闻发不出,小道消息满天飞。信息的缺失和不对称更容易使公众恐慌,言

四起。新形势下,大众传媒不仅要当好党和人民的“喉舌”,同时要强化、提升“耳目”功能,将社会预警视为应尽的职责和一项战略任务,在整个社会预警机制中发挥重要而特殊的作用。从长远看,应通过立法行为,使社会预警成为传媒机构的一项法定义务。在公共安全危机中,大众传媒可以通过公开信息,创造有利的主流意见环境,使正确的信息和舆论以大众传媒为中心形成波状传播,覆盖社会舆论领域,引导社会心理,及时纠正错误和扭曲的舆论,构筑公众抵制谣言的“防火墙”。

对策三:大众传媒应当“多元化发展”、“满足多层次需要”。

首先必须满足最大多数人的需要,特别是仍处于困难中“弱势群体”的需要。关注他们的生存状态,反映他们的疾苦和呼声,表现他们为改变命运艰苦奋斗的实践。所谓“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更多的是从物质层面划分的,而构成人们财富多少和生活水平高低的原

因往往很复杂。与不能以经济状况来衡量人们的政治态度一样,也不能用经济状况来决定“注意力”的强弱。大众传媒应给社会各阶层提供一个各得其所、平等互爱、和睦相处的人际环境,鼓励他们团结起来共同建设和谐社会。

结束语: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在我国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日益增强,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因素复杂多样。大众新闻媒体掌握和传递信息越来越迅速,已成为引导社会舆论的重要力量,直接而广泛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影响着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运行。因此,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加强舆论引导工作,同时也必须对大众传媒给大众心理的负面影响加以足够重视。

大众传媒对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导向功能的偏离与完善

大众传媒是现代社会生活中人们接触最多、传播信息范围最广、最为普及的工具。大众传媒以其特有的优势——传递迅速、纷繁复杂、具体形象、信息量大、涵盖面广、导向性强,几乎渗透到了世界的每个角落,把各种各样的价值观念、理论观点、生活方式、文化类型展现在人们面前,变革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影响着人们的行为,进而对整个社会产生着巨大的导向作用。正如传播研究学指出的一样:“大众传媒已经具有了比较稳定的受众群体。”[1]大学生是大众传媒受众中最为特殊的一个群体。在整个社会教育体系中,大众传媒是一种充斥全部时空的教育资源、教育途径、教育手段,对于大学生的成长具有巨大的影响。他们的自我意识迅速发展,人生价值观逐步确立;他们要走向社会、认识社会,却又依赖权威;他们的可塑性极强却又易受暗示。因而大学生最容易接受大众传媒的影响,而且其影响往往令人震惊。许多研究已经表明,大众传媒已构成了大学生生活中一个须臾不可分离并对其价值观形成有着重大影响的客观社会环境[2]。在这一环境中,大众传媒凭借自身优势对大学生价值取向发挥了导向功能,其中既有积极的正面导向,也有消极的负面导向。虽然总体上我国的大众传媒在大学生的价值导向上是利大于弊,但具体到一些传媒,由于价值导向上的失误,使大学生在价值观念、思想观念上产生了严重的冲突和混乱,甚至使得一部分大学生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3]。正视大众传媒对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影响,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优势,限制大众传媒可能产生的负面效应,已是刻不容缓。

一、大众传媒对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导向功能的偏离

1.大众传媒价值导向功能偏离的因素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大众传媒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和繁荣。但不容忽视的是,其商品化和低格调化趋势愈演愈烈,价值导向功能令人怀疑、深思。在缺乏理性判断力的大学生面前,大众传媒的社会角色必然是强大的榜样效应。大众传媒所传播的信息充斥着对大学生价值取向起负面影响的因素。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4]。

(1)实用主义

“方便”和“有用”是“实用”的原则,“成功”是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把一切关系都纳入自身的利害关系中来。这样一种富有诱惑力而又迎合了个人私欲的价值观在大众传媒中的市场前景是广阔的:如何赚钱、当官、攀升;如何溜须拍马、拉关系、走后门;如

何尔虞我诈、明争暗斗、血腥残杀,为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如此种种,被人们不遗余力地大肆渲染夸张,写进书本,搬上银幕。

(2)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

我们无须留心,无须走出家门,打开电视可见:款爷们西装革履的派头,一掷万金的洒脱,出入豪华宾馆、娱乐场所,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街上忙忙碌碌的人们,为了钱,不惜杀人抢劫。报纸不断地宣传“大款”们挥金如土的“豪气”,杂志上也不断报道“大腕”们形形色色的敛财手段。人们对物质生活的追求,对欲望的满足,对金钱的崇拜,几乎达到了一种狂热的地步,似乎人生的全部内容就是吃喝玩乐,人生的目标就是“一切向钱看”。

(3)爱情至上

在“永恒主题”的标榜上,许多文化传媒简直成了言情专家,“专门赚取少男少女眼泪”进而成为“文化商人”的工具。他们不外乎就是刻意捕捉和描写那些花前月下缠绵悱恻的爱情,刻画那些爱得死去活来的青年男女。刀光剑影中的“美女爱英雄”,现代商潮中带有浓厚铜臭味的“小姐伴大款”,更有甚者公然宣扬和美化“婚外恋”,一时间被大众传媒炒得沸沸扬扬。上述内容集中到一点,即宣扬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强调个人意志和欲望,以个人为中心,以个人欲望的满足为出发点和归宿,而这种思想严重误导了大学生的价值取向。

2.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偏离

(1)大众传媒使部分大学生注意力分散,弱化了他们的思维和想象力

铺天盖地的宣传造势,使大学生投入精力过多,成天沉迷于收看武打娱乐消遣片,不分白天和黑夜,网上交友、玩游戏忘记了时间。以至上课精力不集中、旷课现象等日益增多,严重影响了学业。偶或上课,也是无精打采,神经麻木,想象的空间还停留在影片的内容、朋友的聊天或游戏的氛围中,理性思维力下降。

(2)大众传媒商业气氛太浓,助长了大学生的高消费心理

大众传媒是大学生追求名牌效应、品味美食佳肴、享受生活的助推器,体现出时尚流行、追求“卓越”的特点,不良的消费方式和诱导作用,经过大众传媒的渲染,影响了大学生的辨别鉴赏力。值得警醒的是,有些大学生学业消费日益减少,娱乐饮食和交友消费日益增多,大众传媒为大学生高消费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3)大众传媒与学校教育的不一致,增加了学校教育的难度

广播电视过多宣扬色情暴力、才子佳人,与学校教育相背离。弘扬主旋律,体现时代精神的影片、电视剧偏少,且看此类影片的大学生不是很多。在他们中间,议论较多的就是明星、名牌,想方设法与明星见面谈心,和知名主持人聊天,在网上和网友聊天收不住缰绳。诸如此类,大众传媒如不与学校教育有机衔接,恐怕对大学生的负面效应会加大。

(4)大众传媒过分迎合青年学生的特点,追求品牌效应,使大学生的跟风心理增强

大学生正处在准成熟期,缺少社会实践经验,分辨是非的能力还不够强。大众传媒大势推出偶像片、第三者插足及多角恋爱片,助长了大学生的不良心理。大众传媒形式和内容的多样化,特别是谈话、交友节目的增多,影响了大学生与老师、家长的交流。部分大学生热衷于以网会友、广播交友,通过电视与明星面对面,与老师家长交流日渐减少,甚至不想与老师、家长交流,亲情、师生情有所淡化。

二、大众传媒对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导向功能的完善

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正日趋多元化、复杂化。但其中许多大学生信仰淡漠,精神空虚;部分大学生唯我独尊,丧失理性。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令人忧虑!如果让其放任自流,将会给大学生、给国家和社会造成不堪设想的后果。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大众传媒的负面价值导向功能加以限制和消除。

1.纠正人们思想认识上的误区——文化产品和商品的关系问题

文化产品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产物,具有艺术性和教育性,同时带有娱乐性。它可以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在市场领域里流通;它既要受艺术创作规律的制约,又要受价值规律的调节;它必须坚持社会效益第一,同时兼顾经济效益。因此,文化产品不同于普通商品,不能以谋取经济利益为惟一目的。如果文化产品一旦滑向商品系列,以商品的属性代替艺术的属性,文化产品也就失去了其本体的价值取向[5]。一些文化人以商品为幌子,唯利是图,无视文化产品的艺术性和教育性,显然是一种不负责任和不道德的行为。言论和文艺创作必须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必须弘扬社会主旋律,因此,那些丝毫不受限制地宣扬不健康内容的行径,危害社会,毒害大学生,是社会决不能容忍的,必须加以限制。

2.强化国家、政府的调控手段,加强监督管理

针对有些大众传媒营业场所管理混乱的情况,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定期进行整顿治理,规范市场秩序,严把有关从业人员审核关和监督关。同时,要加强对大众传媒的执法,对毒害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各种传媒的违法犯罪行为,要穷追猛打,力求除根。目前,大众传媒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已经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世界各国都已经开始了大众传媒立法的工作,加强了对大众传媒犯罪的打击力度。我国法制不十分健全,有关规定过于简单、粗糙,针对性不强,缺乏操作性,政策落实不到位,必须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进一步健全法制,做到有法可依。另一方面,为提高大众传媒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使大众传媒从业人员和服务机构做到自律,必须加强有关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和艺术修养,提高从业者的专业水准,并增强其社会责任感,使他们热爱本职、忠于职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只有这样,才能从源头上限制和消除大众传媒信息中那些不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的东西,从根本上监控大众传媒的方向。

3.发挥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作用

家庭、学校、社会,是大学生成长的基本环境,对大学生的健康发展,家庭教育是基础、学校教育是关键、社会教育是基本保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在限制和消除大众传媒的负面价值导向功能上的重要作用,有利于增强大学生自身的免疫力。在家庭教育方面,家长应熟悉大众传媒,了解孩子所接触的传媒信息,帮助他们辨别大众传媒信息的真伪;适当控制孩子接触大众传媒的时间,引导他们多参加社会活动;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择友观,加强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教育方面,学校要利用自己的有利条件为学生创造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使学生在高雅的文化氛围中接受教育,并提高他们的审美格调和鉴别力。同时,学校应协助家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大学生避免因接触大众传媒而带来的心理和生理健康问题,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加强对大学生思考力的培养训练,增强他们对大众传媒的自省、选择、判断能力和批判意识。

4.重建新的道德价值观念体系

在社会转型时期,我国的经济基础、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都在发生巨大的变化。新旧体制转换,这就为大众传媒的负面价值导向功能的发挥提供了市场。面对市场经济,必须迅速在实践中确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互适应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规范,形成新的道德价值观念体系。在现代经济领域,我们要坚持传统伦理道德中积极进取、自强不息、取之有道、文明经营、精于谋略、诚实守信;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在考虑个人利益的同时,更应重视国家、社会和他人利益,在合理索取的同时多奉献;崇尚知识与先进,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这样,通过弘扬主流文化,形成主流价值观念,使大学生学有榜样,做有示范。从而,在消除大众传媒对大学生价值取向的负面效应方面,真正做到治标又治本。

总之,如何限制和消除大众传媒对大学生价值取向的负面效应,发挥其积极的正面价值导向功能,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它需要有关部门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形成各种专门的或

非专门的限制和消除渠道,使大众传媒在享有自由权利的同时,必须更多地履行对社会对公众的义务和责任,真正做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传媒娱乐化与大众文化

一、研究背景

麦克唐纳曾说过:“大众文化的花招很简单———就是尽一切办法让大伙儿高兴。”

①对大众文化的生产者来说,逗乐是一个基本目标。而对普通大众来说,找乐则是文化消费行为的基本模式。

在大众传媒发展的过程中,这种娱乐功能是时弱时强的。但进入消费社会以来,传媒就逐渐步入了一个其娱乐功能中心化的时代。这种娱乐功能被中心化与消费社会的背景息息相关:在消费社会,大众不仅消费物质产品,而且文化也成为消费品,大众对于文化消费的欲望有时甚至超过了物质消费的欲望。这种文化消费在整体上呈现出一种以个体性的欲望为内在基础,以吃喝玩、健康、旅游为外在表现形态的娱乐化倾向。这种文化消费的潮流中,娱乐文化应运而生,而大众传播的娱乐功能之所以能被中心化,也适应了消费社会里人们对于娱乐消费的需要。于是,20世纪90年代我国传媒开始出现了一种娱乐化浪潮。②伴随着这股浪潮,传媒娱乐化功能越来越凸现出来,传媒娱乐化与大众文化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传媒对娱乐化的追求就是为了满足受众的需求,而代表着大众文化的那些学者,由于大众传媒因此也成为明星,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有人也许要问,20世纪80年代在电视上进行英语教学的胡文仲为什么没有成为电视明星呢,为什么没有那么多的人追捧呢,其中的原因在于当年胡教授教授的是舶来文化,是一种工具性的东西;而现在易教授教授的则是本土文化,是受众耳闻目睹的东西,是受众可以作为谈资的材料,所以大众传媒并不是在什么情况下都可以造就明星的。要认识易中天热现象背后的原因,首先就得对于传媒娱乐化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二、传媒娱乐化涵义

李良荣指出,传媒的娱乐化“指报纸电台电视台娱乐性内容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新闻节目(版面)受到挤压,而且新闻节目本身的娱乐性新闻越来越多,连严肃新闻也竭力用娱乐性来包装。”③林晖认为,在消费逻辑引导下的传媒娱乐化倾向表现为:“最初是纯娱乐消闲的娱乐性节目和内容的大幅上升,最终则发展到把距离娱乐性最远的那部分媒介内容———新闻,向娱乐强行拉近,使新闻与娱乐之间的界限变得日益模糊。”④易中天现象是把严肃古典的历史,通过大众传媒运用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创造的一种大众文化,为大众提供了另外一种娱乐的途径。

实际上娱乐本身几乎与人类一样古老,但来自大众传媒的娱乐是最近发展起来的。人类早期的娱乐活动多数为仪式、信仰服务,原始社会生产力的渐进,为人类取得单纯的娱乐提供了闲暇。在第二个千年的后半期,文娱获得了极大的自由和支持,并繁荣以至成熟。起初,阅读为个体提供了娱乐;而戏剧、音乐会等由于传播限制,还仅为部分人享用。当声音和图像记录传送技术发明之后,人们可以足不出户看戏剧、音乐会、运动会……。受众现在可以享受到过去只有少数贵族才能享有的权利:坐在最好的位置上看一流的艺人演出。

因为传播媒介的作用,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如此多的可供享用的娱乐信息。赖特早已指出,传播在社会中的第四种功能即提供娱乐、消遣以及放松的途径,消除社会紧张感。

在繁荣的工业社会,受众对快乐的追求似乎尤其要求媒体要足够“娱乐”,传媒内容的制作者由此面临严峻的挑战。市场分析师和传媒研究学者都倾向于认同“娱乐时代”已经降临,并且,“是娱乐,迅速地成为了推动新时期经济发展的车轮。”(5)传媒娱乐的商业动机也许的确推动了娱乐实践民主化,但也引起了娱乐的某种标准化。我们常说大众文化、大众娱乐,它们一旦形成便强制一种行为模式,几乎不给个人表态留有余地。不难发现,我们的媒体积极地定义着“娱乐”———各种传媒调查往往只热衷于找出受众作为传媒消费者对特定形式的兴趣而不考察娱乐的基本要素;各种以娱乐冠名的节目从他们自己对娱乐的臆想和对市场的觊觎出发,用大量满足受众低层次精神需求的内容,把一个“成型”的娱乐呈现在受众面前,建构他们所谓的“娱乐”框架。在受众心理、市场竞争、官方政策和道德标准的综合影响下,一段时间以后,一些参与竞争的框架被淘汰,直到剩下一个主导框架。尽管它会一直受到挑战和修改,然而主导框架一旦确定,一段时间以内,必然会作为后续传媒提供娱乐信息的一个价值评估的结构标准。

大众传媒使娱乐实践标准化、统一化,因而成为对个人娱乐选择的一种干涉,大众传媒组织将为每个人事先设想的娱乐预先消化,然后进行传媒内容生产。这与每个人的自由选择的表示有矛盾,也与娱乐的个性化精神相违背。

可以说,大众传媒存在一种操控、管理娱乐的倾向。这也许是我国多数学者对“传媒娱乐化”深感忧虑的根本原因———他们担心的不是我们的传媒真的“娱乐”化了,而是害怕当娱乐与文化工业相结合、文化生产与经济利润相一致的时候,传媒娱乐很可能在市场机制的操纵下成为一种新的霸权———娱乐霸权。就像易中天在讲坛上一品三国,便品出粉丝无数,也让《品三国》的版权在拍卖声中得到140万的高价。它将平均化的文化趣味作为主流的甚至是唯一的文化趣味,迎合的是受众“最低层次的心理需求”,排斥包括精英文化、边缘文化等的所有其他非平均化的文化理想和文化需求,以娱乐名义施行一种一元化专制,其结果是我们可能“娱乐至死”。(

三、传媒娱乐化与大众文化关系的传播学分析

传媒娱乐化对大众文化的重构作用主要是通过直接影响大众文化的执行者———大众,而间接达到的。大众文化作为一种娱乐性、消费性文化,本身具有大众媒介性等特性。为了获得进一步发展,必然要汲取对自身有利的娱乐性、消费性等元素。身处传媒娱乐化所带来的娱乐元素的包围,作为大众文化的执行者大众,为使大众文化获得更进一步发展,势必汲取“传媒娱乐化”过程中的“精华”之处。

1.传媒娱乐化对大众文化的“注射”

20世纪初至30年代末,是传播效果研究的初级阶段,也是大众报刊、电影、广播等传媒迅速普及和发展的阶段,是人们对它们的社会作用和影响力既寄予高度期待又感到深深担忧的时期。这一时期的核心观点是“子弹论”。施拉姆曾经对它做过如下概述:“传播被视为”魔弹,它可以毫无阻拦地传递观念、情感、知识和欲望。……传播似乎可以把某些东西注入人的头脑,就像电流使电灯发出亮光一样直截了当。(7)虽然“子弹论”有着本身的不合理性:是一种唯意志论观点。绕开此种观点不谈,传媒对受众的巨大影响力还是不可小视的。现代社会中,传媒在社会中的影响越来越大,扮演着日益重要的“信息代理者”角色。虽然随着新闻媒体越来越多地为公众写作提供空间(比如报纸的言论版),特别是海量的网络评论的出现,言论资源原有的稀缺性、传媒的垄断地位的确在一定程度上被打破了。但是,由于人们“注意力资源”的根本性稀缺,即使一个通过长期的个人写作而成名的作者,他的发表机会与影响力,仍然是稀缺性的资源。大众传媒仍然左右着信息资源。大众文化的执行者大众,生活在信息社会的包围中,必然潜移默化地会受到传媒娱乐化的影响。在大众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中,不断地被注入传媒娱乐化因素。就像易中天教授那样,竭力从严肃的政治

历史事件中挖掘其娱乐价值。在表现形式上,强调故事性、情节性,适度加入了人情味因素,加强了贴近性,追求趣味性和吸引力,强化事件的戏剧悬念或煽情、刺激的方面,走故事化、文学化道路。

2.大众文化对传媒娱乐化的“使用与满足”

“使用与满足”理论把受众成员看作是有着特定“需要”的个人,把他们的传媒接触活动看作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传媒,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人们接触传媒都是基于一些基本需求进行的,包括信息需求、娱乐需求、社会关系需求以及精神和心理需求等。现实中的各种传媒或内容形式都具有满足这些基本需求的效用,只不过满足的侧重点和程度各有差异罢了。

大众作为大众文化的执行者,根据自己对大众文化娱乐性、消费性等的框定,结合大众传播媒介所传播的娱乐信息,“使用”其中认为有用的信息,以“满足”大众文化自身需求。此时,大众传播媒介所担当的角色则是:生产电影、电视、网络文化、流行音乐、通俗文学、图像文化、广告文化、时尚文化和青春亚文化等大众文化所需要的众多形态作为商品,供大众们去选取、“使用”并得到满足。易中天教授以一种雅俗共赏的方式解读中国历史,他满足了大众对自己民族古老历史的认知和鉴赏的需要。

3.通过“两极信息传播”模式对大众文化的间接影响

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尤其是对身处大都市的人们而言,每时每刻都去关注信息显然是不可能的事情。大众传播媒介生产的信息很难直接“流”向一般受众。每个人的时间、精力都是有限的,关注的新闻类别、时间都是很有限的。于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不知不觉中就产生了这样一类人:他们“德高望重”,无论对报纸、杂志还是广播、电视的接触频率和接触量都远远高于和大于一般人,成为某类群体的意见领袖。他们借助传播媒介对某类信息的大量关注,获得“一手”信息材料,然后综合自己的观点进行加工,对自己所领导的小群体施加个人“影响”。所以易中天热并不只是热了易中天一个人,也热了很多易中天的粉丝、博客,在百度专门设立了易中天帖吧,截至2006年10月共发表帖子数将近22万,这里面诞生了很多所谓的“意见领袖”,像易中天会主持2006年央视的中秋节晚会一类的消息通过意见领袖在网上流传开来,引来了很多人对这一晚会的关注。

传媒所传递的传媒娱乐化趋势,同样借助“意见领袖”这一中间环节,对大众文化产生间接影响。传媒所承载的传媒娱乐化,直接影响大众文化生产者所拥戴的“意见领袖”,让“意见领袖”帮助媒介传播传媒娱乐化思维,进而达到间接影响大众文化的目的。

4.传媒娱乐化对大众文化的“培养”

“培养”理论认为,现代社会,大众传播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对人们认识和理解现实世界发挥着巨大的影响,由于大众传媒的某些倾向性本能,使人们在脑海中描绘的“主观现实”与实际存在的客观现实之间正在出现很大的偏离。同时,这种影响不是短期,而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培养”过程,它在不知不觉中制约人们的现实观,也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大众的文化观、娱乐观,进而影响着大众文化。(9)

通过长期地、经常地浏览传媒上提供的特定观点,人们主观上可能认为传媒提供的观点是一种普通观点,大众的观点都如此。然而现实或许是传媒提供的只是作为“把关人”的记者或编辑选取的某些个别新闻观点。但正是由于传媒的倾向性的存在,使传媒在人们心中描绘的“主观现实”与实际存在的客观现实之间出现偏差。于是,我们被囿于传媒设置的“象征性现实”中。同时,在传媒的长期培养下,伴随趋同心理,人们的观点会越来越趋同于传媒提供的观点。在传媒娱乐化的培养下,大众文化会越来越趋同于传媒娱乐化形式。易中天如果是在20年前这样来解读三国,不但不会受到大众追捧,而且还会招来骂声一片。而现在之所以得到追捧,其中很大程度上,是因为20多年来大众传媒中的戏说历史已经为这一

时刻的到来培养了受众。因为大众传播媒介通过自身占有的传播优势、资源优势,将传媒娱乐化的形态传递给受众,“培养”了大众的文化观,并在间接不知不觉地影响受众的同时,无形中重构着“大众传媒式的大众文化”,所以易中天只不过是一个个案而已。

四、传媒娱乐化对大众文化的再构建

今日的大众传媒在大众文化的熏陶下,早已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文化的消费主义倾向,大众文化固有的娱乐消费性,已全面渗透到大众传播之中。大众文化成为传媒内容娱乐化现象的重要构建者,传媒娱乐化凭借大众传媒载体的强大后盾,反作用于大众文化,对大众文化进行再构建。

1.传媒娱乐化容易使大众文化趋于浅薄、庸俗

大众文化的发展动力是以欲望推动欲望。这种以欲望推动而发展起来的文化,如果没有把握住“度”,就很容易走向浅薄,走向庸俗,走向一种无聊的狂欢。

大众文化所关注的是“适时”,它不是“合适”,只能是最新、最快、最刺激、最时髦、最有意思、最引人瞩目、最令人捧腹、最令人难忘、最令人震撼、最令人羡慕、最令人伤感、最令人沮丧……的一切。(10)

传媒,为了最大限度地吸引受众,必然极力地去迎合受众趣味。而受众是“大写”的一大群人,是包含大众文化生产者的人。所谓众口难调,但为了取得利益的最大化,传媒必将舍弃精英类大众,转而极力迎合文化层次不高、趣味低级的大多数。在市场化运作的情况下,传媒只负责宣传、报道,只负责受众的接受程度,至于会对受众的心理、思想产生何种影响等“深入”问题,就远离了传媒考虑范围。当大众文化的生产者不够清醒、不够理智的时候,传媒所提供的虚拟的娱乐化现象,就将渗入大众文化中,使媒体所报道的某种“虚拟”、“前卫”、“所谓真实”的追求甚至某些浅薄、庸俗的东西混迹于大众文化,并在不断的潜移默化中影响大众文化,使大众文化走向庸俗、浅薄。

2.传媒娱乐化助长了大众文化生产者的疯狂与自我

大众文化追求的是虚拟的满足。通过大众传媒制造的大众文化,从表面上看是面对“生活真实”,但由于实际上只是被组织起来的话语,因此事实上只是人类虚幻世界的体现,满足的也只是虚幻的需要。

思想从对话中退出、历史从家史中退出、精神从肉体中退出、友谊从公关中退出、探险从历险中退出、旅行从旅游中退出、我思从我在中退出、生活从图像中退出、美从艺术中退出、创作从写作中退出、故事从情节中退出、知识从常识中退出,以及空间取代时间、欲望取代激情、表演取代体验、策划取代构思、展示价值取代审美价值、感官经验取代审美经验,形而上的殷殷爱心化作形而下的自娱与快感,人的生存价值被压缩成“活着”,作者陶醉于“过把瘾就死”,读者满足于“过把瘾就吐”,作品定位于“过把瘾就扔”……更是我们在大众文化中所屡见不鲜的。(11)

传媒娱乐化借助大众传媒的巨大臂膀,对现实进行娱乐化处理。不断制造“娱乐狂欢”,使大众文化生产者沉浸在“娱乐”的盛宴中,疯狂而难以自拔。同时,传媒的娱乐化为了更好地迎合受众,不断附和着大众文化生产者的疯狂。大众文化的生产者在大众文化及传媒娱乐化制造的“狂欢盛宴”中陶醉着自我,放逐着自我,使自己的欲望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

五、讨论

大众文化作为一种娱乐性、消费性文化,本身具有大众媒介性等特性,为了获得进一步发展,必然要汲取对自身有利的娱乐性、消费性等元素。身处传媒娱乐化所带来的娱乐元素的包围,作为大众文化的执行者大众,为使大众文化获得更进一步发展,势必汲取“传媒娱乐化”过程中的“精华”之处。

PeterVorderer认为:“媒介娱乐化是一种游戏,它是应对生活的一种形式,它又是一种活动,最经常的表现为娱乐的不同形式。但是在某些特定的情形下,它也表现为非娱乐的形式。(12)既然是一种面对生活的方式,那就应该是多种多样的,既有娱乐的方式也有严肃的方式,世界本来就是多样性的。一个时期也许严肃多一点,换个时期娱乐就多一点,任何一个极端都是与丰富多彩的社会不相匹配的。所以易中天热有他存在的道理,但是任何事情都有个度,如果超出了就会走向反面,就会出现有人担心的那样我们会娱乐至死。只要在合理的度的范围之内,大众传媒对文化内容与形式的转换、传输、处理、存储、检索、提取和推广的功能,不但使文化遗存得以延续,而且还可以使文化得以繁殖。-

媒体传播的娱乐化与媚俗化

在大众传播领域,媚俗是指媒体迎合受众的传播行为。即:媒体为迎合广大受众的视听心理而降低文化产品的审美水准和道德水平,弱化文化产品的教育功能,此外,在大众传播领域,媚俗还意味着媒体的跟风传播行为,即:媒体缺乏独立思考能力,通常要考虑大多数媒介的做法,然后再把自己放到这个既定的潮流之中。

媒体娱乐化与媚俗化的出现原因

任何现象的出现都不是偶然的,其背后必然隐藏着深刻的社会、经济、文化原因。同样,传媒媚俗这一现象的出现与我国转型期的各种社会、文化因素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根源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探索。

一、社会环境及文化因素

1、从社会环境上来看,我国目前正处于一个世纪以来的最深刻的转型时期。这一时期,公众首先看到的是物质的巨大发展。市场经济进程的加速,极大地激发了我国公众长期被压抑的物质享受欲望和消费冲动。这种情境使人容易失去理性,变得浮躁起来,就如雅斯贝尔斯所说,人“除了追求一些有实际效用的具体目标外,不想去发掘自己的能力;他没有耐心去等待事物的成熟,每件事情都必须立即使他满意,即使是精神生活也必须服务于他的短暂快乐。”

2、从文化的角度看,与社会转型相应的,是大众文化的风靡于世。它是指以文化工业为特征、以市民大众为主要消费者、以大众媒介为主要传播手段的文化形态。

在解决了温饱问题后,人们有了一定的闲暇时间和经济条件去满足以往受挤压的文化欲求。对绝大多数文化水平不高的人来说,高雅文化距离实际生活较远,他们更多地关注细腻的生活实感、市井常谈、闺房碎语,不避琐碎,喜爱离奇,在每一次文化“投入”之中宣泄一下平日郁结心头的种种劳顿与烦恼的生活感受,暂时放松一下生活的重负和社会竞争的压力。于是,人们沉溺于香艳刺激的社会、娱乐新闻,为言情戏中嬉笑打乐、倾国倾城的“贵妃”而痴迷癫狂。

转型期中的社会环境、文化因素为传媒的媚俗化传播造就了广阔的市场。

二、、受众的心理需求

1、人们“本我”的欲求。根据人格结构分析,受众具有接受媚俗化传播的渴望。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论,受众作为个体,其人格结构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本我”是其最原始的部分,它由“唯乐原则”支配,它所支配的行为不受道德规范的约束。“自我”与“超我”由“本我”逐渐分化而来。“自我”是在“本我”发展过程中与周围的

现实世界相互接触,从而在适应现实环境中形成的,它受“现实原则”支配。“超我”则是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将社会规范、道德标准、价值判断等内化的结果,即平常所说的良心、理性。“本我”追求享受,“自我”受到现实的限制,“超我”则评价是非善恶。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不得不放弃一些“本我”的欲求,而受“自我”与“超我”的限制。但是这些欲求不会因为得不到满足而消失。只是被暂时掩盖,一旦有了实现的可能,“本我”就会积极收复失地。换言之,“本我”的因素导致受众有接受媚俗化传播的欲望,渴求传媒或提供此类信息,帝王剧、喜剧正是迎合了受众的“本我”才得以盛行的。

2、另外,如今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生活压力加重,相当数量的受众追求物质利益的最大化,忽视文化修养,甚至不能坐下来读读书,文化素养平庸,审美情趣低下,人们感觉越来越麻木,迟钝,不能深入思考,追求心灵感悟,而是更多地需求感官刺激,以求打破现实生活的沉闷单调,空虚无聊,而媒介的娱乐化更多地提供了一些轻松活泼的文化休闲方式,用戏弄搞笑,调侃玩耍的方式带给人们信息,满足了受众的享乐和游戏的心理需求。

三、媒体的利益动机

进入市场经济后,很多媒体从原来的事业单位转向企业化经营,向市场要钱。要有利润,就必须创造出好的媒介产品,以迎合受众的需求。受众愿意看什么,媒体就得给什么,否则,无论你认为是多好的精品,只要不受人们欢迎,销售不了,一切都是空话。

所以媒体尽量使自己的产品大众化,受众在文化方面的特殊兴趣引领着媒体传播的趋向,迎合受众,吸引手中的注意力意味着获得经济效益,对经济效益的渴求驱使着各家传媒尽力使自己所传播的信息能让受众满意。其最终结果是,传媒有意识地进行针对受众需要的娱乐化新闻传播。于是我们看到我们的传媒用很大的篇幅和黄金时段炒作某某导演和某某演员的花边新闻,某某明星又缠进三角恋,某某局长包二奶等等,黄豆大的事也炒成头版。

除了迎合受众需求以外,媒体的利益还与一些企业,广告商相关。广告商掌握着媒体的经济命脉,决定了媒体的生存与否,而广告商是否投资一个媒体取决于这个媒体能否吸引受众,能否为他的投资带来最大的利益回报。在这里,吸引受众不仅是媒体的目标,也是广告商的衡量尺度,因此从这个角度出发,传媒提供娱乐功能更是有了它坚定的方向,也因此压制了传媒的其他功能,媒介的娱乐化与媚俗化更是如鱼得水。

四、其它利益集团的影响

传媒的媚俗化倾向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不但传媒有传播的利益动机,受众有接受的心理基础,它的产生与一些个人、团体的利益需求也不无关系。

很多人为了出名也会故意制造“噱头”,依靠炒作而获得成功。如,凤姐的火靠的是炒作。凤姐自己也是深以为傲:别人火要靠十年二十年,而我只需要半年。古人对“火”的理解是“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而凤姐的火呢?凤姐不是靠为别人提供了什么帮助而火、不是靠创造了什么价值而火、不是靠有什么独特的观点而火,她靠的就是半年的“吹”功外加不负责任媒体的恶俗炒作而一炮而火。再如,“著姐”,迅速累积了超强的人气,同时也为湖南卫视带来了大把的收视率。

现在有很多企业把通过策划新闻事件,进行新闻炒作,进而取得轰动效应当作树立企业形象的一条捷径。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就充分利用了炒作,成功成为了全国同类节目的收视率第一。尽管后来被曝其作假,女嘉宾都是托,但其收视率依旧居高不下。

媒体娱乐化与媚俗化的危害

综上所述,大众传播媚俗化倾向的产生不但符合受众心理需要,满足媒体利益要求,更能使一些特殊利益集团的目标得以实现。但是,我们必须看到:传媒媚俗化在满足一些团体、个人利益需求的同时给整个社会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1、媒体的娱乐化与媚俗化会对传统道德观造成巨大冲击。

“娱乐至死”口号的流行,可以认为是娱乐变异为不再仅仅是娱乐,而是穿透了娱乐的边界,融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肆意蔓延,从而使娱乐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彻底颠覆了人们生活与工作的本来节律和程序,朝着工作不是娱乐、而娱乐就是工作的颠覆性认知方向发展,严谨、规范、程序等等人类发展离不开的东西,统统在这种颠覆中慢慢消失殆尽。

媒体为了博取眼球,完全不考虑社会效应,一味哗众取宠。“富二代”、“二奶”“小三”“拜金女”,媒体的热炒与报道,让人期待不劳而获,觉得第三者没什么,拜金也是天经地义的。而且,所有的一切,媒体美其名曰“宽容”,称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宽容是应该有限度的,不然,只会完全丧失道德底线。

另外,媒体的娱乐化与媚俗化也将直接影响到青年一代及少年儿童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影响到整个民族的未来。

2、媒体的娱乐化与媚俗化将影响到整个中华民族的创造力。

一个民族的创造力是与其文化的先进性密切相关的,或者说是由其文化的先进性来决定的。娱乐成为时尚,不能说不是一种悲哀或者无奈。中华民族要实现强国富民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梦想,如果不把学习先进的文化作为时尚来追求,不去继承和发扬我们祖先思想的积极成果,不去寻求科学的理性与逻辑,那将是得不偿失的。古人所言“玩物丧志”便是总结。

凡事都拿来娱乐,最后的结果将会怎样?面对困难却束手无策而选择回避;面对机遇却看不见其深层的逻辑与理性而擦肩而过;面对创造却黔驴技穷一筹莫展而丧失领先的意志和决断力。泛娱乐化的愈演愈烈,已经开始让更多的人进行反思。对于电视主持人来说,娱乐虽然几乎是收视率的精髓和生命,但是,我们也不能简单的理解凡事一经“娱乐”产生的高收视率,就必定是时代先进文化所要求的。电视作为主流媒体,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生活应该是有理想的,那就是对真善美的追求,而一个放弃了任何评判标准的娱乐,正好扼杀了人性中最必需的东西。对于正在走向媚俗和庸俗、考验人们的道德底线、心理底线的泛娱乐,对于娱乐传媒价值的缺失和迷惘,应引起社会的重视,警惕这种泛娱乐化倾向对国民心理、社会风气、人格基因等带来的负面效应。

我国弱势群体的媒介地位与话语权维护

弱势群体一般处于其他社群所支配的社会,其接受教育、追求成功、财富与个人幸福的机会,远比其他社群有限。因而,相对于主流群体或强势群体而言,弱势群体往往扮演附属的角色。①

现实中,弱势群体的媒介地位也与他们的社会地位成正比。我国大众传媒关注的主要是那些娱乐明星、都市精英、白领阶层、成功人士等强势人群,弱势群体在媒体上出现的频率低,而且其形象也不尽如人意。也就是说,弱势群体不仅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被边缘化,在媒体所构造的“拟态环境”中,其仍然难以避免被边缘化的命运。他们缺乏对媒介资源的占有,也缺少进行传播的能力和机会。以网络热炒的“犀利哥”为例,作为弱势群体中的一员,他较高的曝光率并不纯粹是因为社会和媒体对他本身悲惨境遇的关注和同情,而是掺杂了恶搞的成分,很少有人去关注他的人格与尊严,许多人是抱着猎奇的心态来关注这个游离于正

常生活之外的底层流浪者。可以说,这是以牺牲一个人尊严的代价去娱乐另外一群人。由此也可以看出我国现实环境下弱势群体媒介处境的悲哀。

弱势群体为何如此沉默

按照话语分析的理论,话语代表着一种符号权力关系,表征着言说者和所属群体之间的力量关系。后现代思想家福柯说过:“话语意味着一个社会团体依据某些成规将其意义传播于社会之中,以此确立其社会地位,并为其他团体所认识的过程。”②

1.大众传媒与弱势群体话语权

首先,大众传媒作为当代社会一个重要的话语场,其实可以反映出当代社会权力的较量。福柯说:“影响、控制话语运动的最根本的因素是权力。话语和权力是不可分的,真正的权力是通过话语来实现的。”③弱势群体无论是在社会影响力还是潜在的经济价值方面都不占优势,所以必然会在传媒影响力经济的构成中处于边缘和附属地位,成为可以被忽略的群体。

其次,弱势群体较低的媒介地位也与我国媒介的属性有关。广告和发行是维系媒体发展的“血液”,广告商追求的是自己的目标消费者与媒介的目标受众最大限度的重合,这样才能保证广告的实际效果。而弱势群体是缺乏购买力的人群,这也导致大多数媒体一般不会把他们作为目标受众,也不会积极地替他们发出“声音”。

再次,网络作为强势崛起的大众传媒,它的出现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网络民主”的发展,推动了我国社会民主的进程。但是使用网络的核心群体并不是占中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民、下岗工人、老人等这些社会中的弱势群体,这些群体在互联网硬件的使用方面存在着诸多障碍,他们不经常接触网络,对新技术也不甚了解。即使网络作为开放的公共领域,为他们提供了自由表达和公开自己意见的条件,但现实的种种制约仍然为他们使用网络制造了重重障碍,使他们对于网络这一平台“可望而不可即”。

2.弱势群体自身的原因

首先,弱势群体相对薄弱的经济实力导致了他们无法同社会强势群体一样随心所欲地消费传媒信息。

其次,弱势群体的受教育水平决定了他们通常不具备较高的媒介素养。弱势群体的经济地位决定了他们与社会上经济地位高的人群必然会存在着“信息差”,这是短期内无法有效改变的现实。由此也造成了他们的媒介素养相对而言不高,属于所谓的“信息贫困阶层”。

措施

弱势群体需被赋予“说话”的权利

弱势群体本身就带有某些“灰色”的基调,他们的生存状态往往会反映出社会转型时期的一些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只有给他们的沉默一个“出口”,让他们被聆听、被疏导,才能使社会保持一种内部压力的均衡状态。

1.大众传媒:当好弱势群体的“代言人”

我国的新闻媒体要从根本上认识到自身是改善弱势群体失语状态的最根本也是最重要的途径。因为媒介掌握着强大的话语权,所以更应充分发挥其“公共领域”的功能,建立起畅通的信息渠道和交流平台,及时反映弱势群体的生存现状与需求,协调弱势群体与其他社会阶层的关系,使整个社会保持一种相对的平衡状态。只有这样,媒体才真正扮演了“喉舌”与“社会公器”的角色。

具体来说,就是媒体要为弱势群体创造接近媒介的机会,培养他们使用媒介的能力和水平,同时增加以弱势人群为目标受众的节目数量。此外,媒体还应积极探索适合替弱势群体立言的独特的话语形式,比如目前的都市民生新闻就是一种很好的报道形式。它关注最普通民众的生存状态,这其中不乏弱势人群,虽然这类新闻也存在着诸如娱乐化、信息琐碎浅薄、

刻板印象等问题,有待改进,但这毕竟增加了弱势群体的媒体关注度,给了他们一个表达本群体利益诉求的渠道。

在增加媒体关注度的同时,还要追求报道的现实效果,不能只是隔靴搔痒般地对所触及的敏感话题浅尝辄止,媒体应以平等和尊重的视角来对弱势群体进行报道,还原他们的主体地位,给他们提供更多的话语平台和话语机会,这是任何有良知和责任的媒介义不容辞的责任。

2.各方共同努力:别让弱势群体的沉默变成“常态”

弱势群体作为传媒“失语者”并非生来就没有发言的本能,或者说没有为自身的最基本权利去拼争的心愿,他们的“失语”只不过是囿于特殊的经济条件和社会环境的无奈选择。

一方面,政府需要在政策上予以适当倾斜,为弱势群体提供更优越的发展机会,如就业援助、生产指导、资源利用方面的优惠政策以及采取各种措施保障教育公平等等。以政府实施的“农家书屋”工程为例,此项工程致力于缩小文化资源分配方面的差距,为农民群众创造了“提升自身素质,改变自身命运的文化平台”。在为弱势群体争取话语权的同时,政府还要在制度层面上保障其媒介话语权的实现,真正赋予媒体“为民请命”的力量。另一方面,政府要加强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改善弱势群体的经济状况,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改革和完善信访制度,加强法律援助工作的力度,为民意表达和纠纷解决提供合理途径。

社会上的各种团体或组织也可以采取各种形式的措施,来提高弱势群体的知识水平和媒介素养,培养他们利用媒介的意识以及技能。比如可以为农民和下岗工人等开设计算机学习班,为他们免费提供计算机技能的培训,让他们掌握网络知识,降低他们使用媒介时的技术“门槛”。从传播学角度看,还可以通过培养弱势群体中的“意见领袖”,让他们首先成为弱势群体的代言人,进而带动这个群体中的大多数人为维护自己的权利而开展各种活动。此外,慈善团体等非政府组织也可以用自身的影响力为维护弱势群体的话语权贡献一份力量。

餐饮管理就业前景与方向

餐饮管理就业前景与方向 餐饮管理就业前景与方向怎么样呢?据悉,毕业生在旅游、餐饮和相关培训机构从事管理、服务、操作、营销和教学工作。我校为国家首批开办该专业的学校之一,毕业生享受较高社会声誉,供不应求,就业形势较好。 餐饮管理与服务专业,该专业面向首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具备餐饮管理基础理论知识、餐饮服务基本技能技巧,了解酒店业餐饮部及大型餐饮集团基本运营规范,能够满足餐饮服务及管理领域一线工作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一、餐饮管理与服务专业就业前景 培养目标:培养掌握餐饮服务与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操作技能和业务管理能力,适应餐饮管理服务等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主要课程:餐厅服务与管理、酒店公共关系学、现代饭店经营与管理、旅游服务礼仪、饭店服务英语、烹饪营养与卫生等。 就业方向:毕业生在旅游、餐饮和相关培训机构从事管理、服务、操作、营销和教学工作。我校为国家首批开办该专业的学校之一,毕业生享受较高社会声誉,供不应求,就业形势较好。 就业单位如: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长春开元名都大酒店、吉林市皇家花园大酒店有限责任公司、如一坊饮食发展有限公司、吉林市城市建设学校等。 2013年本专业高校毕业人数为700-800人,其中男27%、女73%,2013年本专业高校招生男女比例为文科68%、理科32%,近几年本专业的就业率分别为2011(85%-90%)、2012(90%-95%)、2013(90%-95%)。 二、餐饮管理与服务专业就业方向 高星级酒店餐饮部门及全国知名餐饮企业等,学生毕业后在上述单位主要从事餐饮服务与管理等工作。 三、餐饮管理专业就业形势分析 1、就业地区分布 ①上海 (758份样本) 27% ②北京 (477) 17% ③广州 (331) 12% ④深圳 (280) 10% ⑤杭州 (184) 6% ⑥武汉 (175) 6%

开题报告 跨文化交际的语用失误

中国矿业大学徐海学院英语专业 《英语学术论文写作》课程论文 姓名:____王鲁楠_________ 班级:_____英语08-1______ 学号:_____22080409______ 成绩:__________________ 2011.10

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浅析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 论文题目:Analysis of Pragmatic Failure in Cross-culture Communication 一、本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 1. 研究现状 珍妮·托玛斯(Jenny Thomas)于1983年在其“跨文化语用失误”一文中首次提出了语用失误这一概念,这位跨文化语用失误及其原因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在国内,黄次栋于1984年在其“语用学与语用错误”一文中首次提出了“语用错误” 这一概念。他详细阐述了十种不同的语用错误并且指出,在语言学习中,除了要掌握必要的语言知识如语音、语法和词汇等外,更重要的是要掌握不同的语言形式在不同的非言语语境和背景下的运用。他还建议有关言语行为中的语用内容应该增加到大纲中并且教授给学生。自此,有关语用失误的研究日益增多,许多学者对学习者语用失误的原因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有效的减少语用失误的方法。 继黄次栋之后,何自然、严庄(1986)对语用失误进行了量的研究,他们以托玛斯的理论为基础,在其“中国学生在英语交际中的语用失误——汉英语用差异调查”一文中,对来自几所大学的79名语言教师在语言语用失误和社交语用失误方面的汉英差异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导致语用失误的主要原因是语言语用知识和社交语用知识的缺乏。由此,他们提出,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教授跨文化语用知识。他们的研究对于探索和分析中国学生的语用失误有极大的实际价值。他们所采用的问卷也为今后语用失误的研究提供了一个范例。此外,王得杏(1990)将语用失误的研究扩展到跨文化语用失误的研究,并且解释了语用失误的原因及减少语用失误的方法。贾玉新(1997)提出,正是文化差异导致了行为举止、问候语、社会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戈玲玲(2002)认为语用失误主要源自不同的文化背景,由于说话者与听话者分别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他们之间会产生不恰当的言语行为。戴伟栋、张红玲(2002)指出,文化迁移时导致语用失误的主要原因之一,他们认为,文化迁移有两种,即表层结构迁移和深层结构迁移,语言语用失误属于表层结构迁移,而社交语用失误属于深层结构迁移。郝钦海(2000)的“广告语言中的跨文化语用失误”中提出造成语用失误的主要原因是违反了语用规约。在语言教学方面,鲁健冀(1993)提出,我们在教学中总是忽略了汉语语言原则的变化,从而导致了母语的迁移,因此母语迁移特别是母语的负迁移是产生语言失误的主要原因。 2.水平和发展趋势 内学者对语用失误分别进行了质的研究和量的研究,并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语用失误产生的原因,综上所述,造成语用失误的主要原因有文化差异、文化迁移、母语迁移和违反语用规约,众多学者研究了言语行为或非言语行为方面的语言失误及其成因,他们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实用价值。对语用失误成因的分析也非常具体,但是关于语用失误原因的分析仅限于文化方面,这些研究也没有同时对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两方面的语言失误进行具体的研究,很多学者只是对语用失误原因进行了分析,

旅游社交礼仪课程设置.

旅游社交礼仪课程设置

大纲 课程名称:旅游社交礼仪学时:45 学分:3 适用专业:旅游管理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考试方式:考试 先修课程:导游业务制定人:张完英批准人:旅游管理教研室主要客源国(或地区)概况 旅游心理学 一、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社交礼仪和旅游服务专业礼仪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基本礼仪素质,并能运用所学的礼仪知识解决旅游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为其它旅游理论的学习和今后的工作打下基础。 二、课程教学内容及要求 本课程分为理论教学部分和实践教学部分,其中理论教学15学时,实践教学30学时。 (一)理论教学部分 1、社交礼仪概述 内容:礼仪的起源与发展;东方礼仪与西方礼仪;社交礼仪与社会文明;旅游社交礼仪。 要求:了解国内外礼仪的起源与发展;掌握礼仪的本质与构成要素;掌握东方礼仪与西方礼仪的特点及异同;掌握社交礼仪应遵循的原则;了解旅游社交礼仪的主要功能;掌握旅游社交礼仪的特点。 2、旅游社交中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 内容:人际交往理论;人际关系理论;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与改善人际关系的方法。 要求:了解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的关系;掌握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掌握人际交往的心理效应及其影响因素;了解人际交往中必须克服的几种不健康心理状态;掌握旅游社交人员在人际交往中的态度要求;了解人际关系理论;理解建立健康的人际交往的根本途径;懂得在实践中不断培养自己的社交能力。

3、旅游社交中人际关系网络的建立和维护 内容:旅游社交人际关系网络的建立;人际关系网络的维护;营造人际关系网络中和谐关系的途径。 要求:了解人际关系网络的概念及其重要性;懂得如何构建有效的人际关系网络;懂得人际关系网络的维护。 4、旅游社交中的仪容、仪表规范 内容:仪容与仪表;仪态;社交服饰规范;化妆与美容。 要求:理解仪容、仪表、仪态的基本概念内涵;了解旅游接待人员注重仪容、仪表的意义;掌握旅游社交活动中仪容仪表的基本要求;掌握旅游社交活动仪态美的基本要求;掌握肢体语言的内涵与运用;掌握旅游接待人员不同场合着装的基本要求和规范;掌握美容与化妆的基本常识及规范。 5、旅游社交活动中的礼仪行为规范 内容:称呼与介绍礼仪;见面与告别礼仪;沟通与交流礼仪;旅游接待活动礼仪。 要求:掌握称呼与介绍礼仪规范;掌握见面与告别时的常用礼节;掌握沟通与交流的礼节;懂得得体而大方地接待不同的客人。 6、旅游社交语言交流与沟通规范 内容:社交语言沟通要求;旅游行业职业用语的表达特点;旅游社交语言交流与沟通规范。 要求:掌握社交语言沟通的要求;掌握旅游行业职业用语的表达特点;懂得使用体态语言和礼貌用语;掌握语言交流与沟通规范;了解培养良好口才的途径。 7、旅游商务谈判礼仪规范 内容:商务谈判活动的前期准备;商务谈判的交流与磋商礼仪;商务谈判的签字礼仪。 要求:懂得商务谈判活动的前期准备工作;了解洽谈气氛的组织与营造;懂得洽谈矛盾的协调与处理;懂得洽谈成功的战略;掌握参加洽谈仪式人员着装及行为礼仪规范。 8、旅游社交宴请活动礼仪规范 内容:宴请的形式;宴请活动组织礼仪;参与宴请活动的礼仪要求。 要求:掌握宴请的形式;了解宴会的组织与策划的方法、步骤;掌握宴会座次的安排;了解宴会菜单的拟定及酒水搭配规范;掌握出席各种宴会的礼仪要求及注意事项。 9、旅游接待与服务礼仪规范 内容:旅游饭店接待与服务规范;旅行社服务礼仪规范;景区景点与主题公园服务礼仪规范。 要求:掌握旅游饭店前厅、客房、餐饮和康乐部的接待与服务规范;掌握旅行社的接待与服务规范;掌握景区景点、主题公园与其它旅游游乐设施的服务礼仪规范。 10、国际交流礼仪规范 内容:国际交流工作的基本原则;国际交流中的国宾接待规范;国际交流洽谈的礼仪规范。 要求:了解国际交流工作的基本原则;了解国际交流礼仪的基本标准;了解国际交流中的国宾接待规范;了解国际交流洽谈出国人员的注意事项;了解国际交流中谈判人员的注意事项;了解国际交流中谈判人员的礼仪规范。

浅谈析大众传媒对大众文化的负面影响

论文关键词:大众传媒;负面影响;文化批判 论文摘要:大众传媒像一把双刃剑,它积极构建了文化,却又在一定程度上对大众文化产生一些负面影响。这种影响表现为大众传媒有构筑新的文化屏障和话语霸权倾向,有消解文化艺术的个性与深度倾向,有销蚀大众精神活力倾向和一定程度上破坏文化多样性的倾向。 这是一个被大众传媒包围的时代,无所不在的媒体时时处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作为走向全球化、信息化的重要标志,大众传媒已经成为一种难以拒绝的强大力量,正在由表及里地变革着我们的社会面容,制衡着文化。现代传媒为当代社会文化的传播作出了不容置疑的贡献:它借助于科技优势大大拓展了文化空间;它改变了文化的机制,造就了文化产业;它带来了一场真正意义上的文化革命,创造了知识民主时代,赋予了每个人获得知识的同等权利;它使得社会大众成为精神文化价值观建构的积极参与者,使大众文化得以迅速崛起;其设置议题的功能、其在娱乐消遣方面的优势,使之具有了对社会的协调作用等等。可以说,大众媒介在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上积极建构着大众文化。 但同时,大众传媒给文化生产并通过文化生产给社会也带来了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大众传媒自身的复杂性使之不可避免地在构建大众文化的同时,也在无形地消解着文化。对其进行“吹毛求疵”式的文化批判的根据就在于“哲学的真正社会功能在于它对流行的东西进行批判。……这种批判的主要目的在于,防止人类在现存社会组织慢慢灌输给它的成员的观点和行为中迷失方向。”对之进行文化的审视与批判,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利用传媒建构文化,协调社会。 大众传媒对文化的负面影响首先表现为存在构筑新的文化屏障和话语霸权倾向。所谓文化屏障,是指大众传媒在促成文化传播的同时,有意无意地阻隔了平等的传播。从这个角度

浅谈旅游服务礼仪

浅谈旅游服务礼仪 内容摘要:中国素有“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的美称,综观中国五千年的灿烂历史,“礼”是中国文化的根本特征和标志,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人物,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就连法国的启蒙学者孟德斯鸠也说:“中国人的生活完全以礼为指南。”今天,礼仪在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中的作用同样重大,礼仪可以使人与人互相尊重、以礼相待、调节关系、加深友谊、促进文明. 关键词:旅游;服务;礼仪

On T ourism Etiquette Abstract : China has been called the "ancient civilization", "nation of etiquette".In China's 5,000-year glorious history, "ceremony" is the fundamental traitof Chinese culture, and is also the core of ancient Chinese culture. Confucius ,the founder of the Confucian doctrine said , "Miller, not in order. " "Even Montesquieu, the French Enlightenment scholars also said : "Chinese people's lives entirely as a guide to the cer emony. " Today, etiquett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both people's life and work .It can make people respect each other, be friendly to each other, regulate relations, deepend friendship and promote civilization. Keywords : tourism, service, etiquette

跨文化交际语用错误举例

跨文化交际语用错误举例

跨文化交际语用错误举例 【篇一:跨文化交际语用错误举例】 周刊2007年第33期先,人们认为,任何语境中词汇单位的正确意义,一般应当是最符合该语境的那个意义。就某种意义而言,这也就是说,对词语的正确解释即是给整个语境贡献最少的那个解释。换言之,正确的理解最大限度地依赖于语境,而不是最大限度地依赖于孤立的词语。我们如果根据词语的运用范围,即根据词汇单位所处语境的种类来研究词汇意义,便能清楚看到上述原则的重要意义。”(谭载喜,p148)我们如果脱离了词语的上下文语境,只根据只字片语而想当然地按照自己的主观臆念得出结论,恐怕往往会与原文作者本义相悖。 参考文献:〔1〕ApproachestoTranslation〔M〕.PeterNewmark,2001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2〕CambridgeInternationalDictionaryofEnglishWithChi-neseTranslation〔M〕.英汉双解剑桥国际英语词典.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3〕CollinsDictionaryofTheEnglishLanguage〔M〕,PatrickHanksEditor,CollinsLondon&Glasgow.〔4〕LongmanDictionaryofContemporaryEnglishNewEdition(English-Chinese)〔M〕.TheCommercialPress&AddisonWesleyLongmanChinaLimited.1998.〔5〕TheNewOxfordDictionaryofEnglish〔M〕.Ed

旅游服务礼仪教学大纲

《旅游服务礼仪》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课程类型: 适用专业:旅游管理授课单位:管理工程系 学时:40 学分:3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1、课程的性质: 《旅游服务礼仪》是介绍社交礼仪以及旅游服务专业礼仪知识的一门基础应用性学科;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2、课程的目的: 《旅游服务礼仪》教学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教师的系统讲授、示范操作与训练,使学生掌握社交及旅游服务礼仪的基本概念、常识、基本原理及方法技巧,为今后从事旅游服务工作塑造良好形象、提高服务艺术,奠定坚实的基础。 3、课程的任务: 本课程的教学,主要要求师生按照课堂讲授与实际训练相结合的方式来理解、掌握旅游服务礼仪知识和技能。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理解旅游服务礼仪在个人发展和旅游业中的重要作用与地位、理解和掌握礼仪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从而提高今后从事旅游服务接待工作的艺术和水平。 二、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 第一章礼仪与服务礼仪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章重点介绍了礼、礼貌、礼仪的基本概念,探究了中外礼仪的历史渊源,剖析了利益的原则和特点、功能,以及加强与创新礼仪修养的途径。 二、教学内容 1、礼仪的界定 2、礼仪的发展 3、讲究礼仪的原则与特点

4、旅游服务礼仪的功能 三、教学重点 1、礼仪形成与发展的过程 2、现代礼仪的概念、特征、原则和功能 3、东西方礼仪的不同特点和差异 4、礼仪、礼节、礼貌和修养的概念及礼仪与个人修养的关系 5、创新培养礼仪修养的途径 第二章旅游职业形象礼仪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章阐释了职业形象中仪容、仪表、仪态的概念,讲解了化妆礼仪、不同着装礼仪及配饰、仪态礼仪的规范要求。通过学习本章内容,学生应该能够在生活与工作中熟练掌握这些礼仪,树立优雅大方、稳重得体的职业形象。 二、教学内容 1、优美端庄的仪容礼仪 2、得体庄重的仪表礼仪 3、温文尔雅的仪态礼仪 4、接待中的礼节 三、教学重点 1、仪容、仪表的概念及意义、基本要求 2、仪态的概念、基本要求 3、服饰的基本要求、旅游从页人员的形象包装 第三章旅游交往与接待礼仪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章主要介绍了在接待过程中常用的最基本的礼仪知识,尤其是对握手礼、介绍礼、鞠躬礼、电梯礼仪、名片礼仪以及致意礼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这些内容是我们目前生活中新兴的交往礼仪。 二、教学内容

教育游戏典型案例以及分析

教育游戏典型案例及分析 教育游戏案例: 目前,市场上的教育游戏种类繁多,各具特色,我们选取了不同平台,包括:pc版,移动版;不同学科: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不同风格的几款游戏进行了简要分析。这几款游戏均是在相应游戏网站排名较高,或者非常具有代表性,并且具有一些媒体专家进行推荐。 (1)速算六边形 图4-1 《速算六边形》游戏的界面 这款游戏是数学学科类教育游戏,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四则运算能力。游戏界面如图所示,在屏幕左侧栏放着一些备选数字,学习者通过用加减乘除这些基本运算,算出棋盘中哪些相邻的数字可经过运算,得到与侧边栏上对应的数字。并且不断的扩大棋盘,获得更高的分数。游戏设置了单人模式和双人模式,以及时间攻击模式。其中电脑对手也有(容易,中等,困难)三个等级。最后游戏还设定了排行榜和游戏记录。 速算六边形是比较传统的教育游戏,将一个或多个知识点运用竞技游戏的方法呈现出来。在教育性方面:速算六边形聚焦在数学学科中学习者四则运算的能力,进一步考察学习者的熟练度和准确性。游戏性方面:它提供了多种不同模式的游戏,会为学习者提供更多的游戏体验;游戏记录的设定可以引导学习者对自己的游戏过程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排行榜可以激发学习者的动机。 但是游戏本身也有一些缺点,首先就是游戏情境与生活实际相差较大,学习者只是单纯的进行计算,并没有将计算能力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游戏的趣味性不足,学习者可能在进行一段时间后会感到无聊。 (2)蜡笔物理学 图4-2 《蜡笔物理学》游戏界面 蜡笔物理学是一款基于2D物理引擎的解密游戏,学习者用手中蜡笔绘制出任意图形,它会变成实际物体,利用真实的物理原理将小球推到目标点即可过关。游戏采用鼠标操作,左键可以画出你想要的图形,右键可以放在图形边缘消除图形,空格键重置游戏的最初状态。

导游服务礼仪知识

导游服务礼仪知识 导游即引导游览,是旅游活动中的一位角色人物,一般来说是景点讲解员,是旅游业中的一个前线职业。很多人都很羡慕导游可以 到处游玩,却不知导游的服务状态。那么,下面是学习啦为大家准 备的导游服务礼仪知识,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导游服务礼仪知识 ①仪容仪表良好。着装得体、整洁,做到持证上岗、挂牌服务。在为游客提供服务时,做到微笑迎客、主动热情、端庄大方。 ②讲解准确顺畅。熟悉业务,知识面广。讲解内容健康、规范,热情介绍、答复游客的提问或咨询,耐心细致、不急不躁;对游客的 提问,尽量做到有问必答、有问能答;对回答不了的问题,致以歉意,表示下次再来时给予满意回答;与游客进行沟通时,说话态度诚恳谦逊,表达得体,例如:“请您随我参观”、“请您抓紧时间,闭馆 时间到了”、“欢迎您下次再来”等。 ③服务主动热情。安排旅游行程、生活起居要满足游客的需求。主动关心和帮助老人、小孩、残疾人等有特殊需要的游客,积极帮 助他们解决旅行中的实际困难。尊重旅游者的宗教信仰、民族风俗 和生活习惯,并主动运用他们的礼节、礼仪,表示对他们的友好和 敬重。路遇危险状况时,主动提醒,并按规程及时对游客进行安全 疏散,保证游客安全。讲解中,不掺杂封建迷信、低级庸俗的内容。不介绍游客参加不健康的娱乐活动。旅行中,不诱导、强拉游客购物;不擅自改变计划,降低服务标准。善意提醒游客文明旅游。当遇 到游客投诉时,应保持谦逊、克制的态度,认真倾听对方的要求, 对其合理要求应及时予以解决,对不合理要求应该礼貌而委婉地拒绝。 导游服务协作技巧

与组团社全陪协作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主动沟通,友好配合;二是尊重全陪,生活照顾。 一、与海外领队的协作 海外领队是国外旅行社派出的人员,专门负责监督各地的接待质量,协调团队与当地旅行社、当地导游的各种关系,以确保团队参观游览活动顺利进行。而对于地陪来说,一个旅游团来到当地,如何把团带好让客人高兴而来,满意而去,也应该是他首先要考虑的问题。这里我们看出导游员与领队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即确保团队旅游的顺利进行,所以在这个大前提下,不妨借鉴我国资深导游翻译员王连义先生的协作技巧:敬、捧、让、抗、晾。 (一)“敬”与“捧” 在正常工作状态下,作为主人,导游员应主动与领队协商工作,以示尊敬,比如主动与领队讨论日程,有变化时主动征求领队意见以调整日程等;在平时,也当客人面说一些领队的好话(捧)。这让领队感受导游员的一颗诚心并给予善意回报,这种协作便是愉悦的。 (二)“让”…“抗”…“晾” 当领队置团队利益于不顾的特殊场中,导游员应采取这几种工作方式:“让”——导游员自觉能力有限,“爱莫能助”,那就做好分内工作,将游客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抗”——争取大多数游客的支持,在绝对做好分内工作的同时,与领队“叫板”;“晾”——在抗争之后,导游应采取“晾”的策略,像没事似的照样与游客谈笑风生,不再提已发生的冲突,把领队“晾”在一边,直到把团送走。这是一种“边缘”方式,不到迫不得巳时不可采用,而宁可采取第一选择——“让”。 例如:1992年,王连义先生在桂林带一个法国团,领队女士是位“中国通”。在从阳朔回来的路上,领队抢着话筒给大家讲广西少数民族的情况,王先生同意了。当讲到苗族古老的婚嫁风俗时,领队特别强调了青年男女在“三月三”对歌中一见钟情之后便分手了,来年女方必须抱着亲生孩子来,她的情人才会把她和孩子一起接回家,正式成亲,否则,便不再交往。领队讲述时的表情和腔调

浅谈生活中的第一印象

浅谈生活中的第一印象 摘要:不言而喻,第一印象在古往今来的社会生活中,一直是一个初次衡量别人的重要标尺。而第一印象效应也是一个妇孺皆知的道理,为官者总是很注意烧好上任之初的“三把火”,平民百姓也深知“下马威”的妙用,每个人都力图给别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然而,第一印象虽然重要,我们却不能仅仅凭第一印象给别人定性。 关键字:第一印象第一印象效应影响途径 一、第一印象的基本概念 第一印象是指人们在与陌生人交往的过程中,所得到的有关对方的最初的印象。心理学家认为,人与人第一次交往中对他人产生的知觉印象往往最为鲜明和深刻,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这种效应就称为第一印象效应,也叫做首因效应。它指出我们最初接触到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对我们以后在行为活动和评价方面的影响。第一印象在日常生活中是很普遍的,主要是根据对方的衣着、面部表情、姿态、仪表、性别等形成的,虽然第一印象并非总是正确的,但却总是最鲜明的、最牢固的,并且决定着以后双方交往的过程。 二、第一印象的影响 有研究显示,我们对他人的判断是根据我们最初遇到他们的七秒钟里所进行的无声交流形成的。无论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我们都会用我们的眼神、面部表情、形体动作和态度来表现我们的真实情感,这就形成了第一印象中的初次效果,即初次见面的一瞬间足以决定胜败。所以,第一印象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无时无刻地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一)第一印象影响个人形象和组织形象 所谓形象,是个人或组织在相关公众心目中的印象和评价。个人形象是指领导形象及公关人员、营销人员、前台人员等直接与公众打交道的员工的形象、涉及领导的品德修养、决策水平、仪容仪表,员工的精神面貌、职业道德、技术水平、衣着服饰等。个人形象是组织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和影响着组织的形象。徐伟是电脑行业中的"白领" 一族,工作能力很强。但他有个不好的习惯,生活里他总是不拘小节,整天一身破牛仔服,给人一种吊儿郎当、不正经、非常随便的印象。而他从未想过他的这种打扮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有一次,领导派他去一家大公司谈一个合作方案,他依旧是那身“行头”,刚见面,负责人就皱起了眉头,双方才谈了几句,对方便下了逐客令:"对不起,我们公司需要的合作伙伴是在工作上和生活上的态度都非常严谨的人!"徐伟在仪容仪表方面给合作对象的第一印象糟糕至极,导致合作方案的失败。不仅影响到他自己的个人形象,而且波及到了组织的形象。这让徐伟不得不开始正视自己的着装,重新塑造自己的形象,以便自己日后给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二)第一印象影响求职者面试成功与否 “你永远没有第二次机会树立第一印象。”这在求职者面试过程中体现得尤其突出。有调查显示,在招聘面试中,考官对求职者的第一印象会影响其决策。心理学家认为,在面试时,求职者的外表、肢体语言、谈话在面试官的第一印象中尤其重要。一个无心的眼神,一个不经意的微笑,一个细小的动作在第一印象中,可能就会决定成败。朱红性格略显腼腆,不善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现象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现象 当说话人在言语交际中使用了符号关系正确的句子,但说话不合时宜或者说话方式不妥,表达不合习惯等,具体说来,说话人不自觉地违反了人际规范、社会规约,或者不合时间和空间,不看对象,不顾交际双方的身份、地位、场合等,违背目的语特有的文化价值观念,使交际行为中断或失败,使语言交际遇到障碍,导致交际不能取得预期效果或达到完满的交际效果, 这种性质的错误就叫语用失误(何自然,1997 ;钱冠连,1997 ;张巨文,2000)。英国著名语用学家Jenny Thomas (1983) 对语用失误进行了定义和分类, 认为语用失误是不能理解话语的含义,并指出语法错误从表层上就能看出,受话者很容易发现这种错误。这种错误一旦发现,受话者便会认为说话者缺乏足够的语言知识,因此可以谅解。语用失误却不会被像语法失误一样看待。如果一个能说一口流利外语的人出现语用失误, 他很可能会被认为缺乏礼貌或不友好。他在交际中的失误便不会被归咎于语言能力的缺乏,而会被归咎于他的粗鲁或敌意。托马斯将语用失误划分成两类: 一类是语用—语言失误(pragmatic linguistic failure),指非本族语者赋予某个话语的语用意义不同于本族语者通常赋予该话语的语用意义,或者是非本族语者把母语的言语行为策略不适当地迁移到目的语中来而产生的语用失误。另一类是社交—语用失误(socio pragmatic failure) , 指的是交际中不了解或忽视交际双方的不同社会文化背景差异而造成的语言表达失误。出现社会语用失误的根源在于不同的文化对什么是得体的语言行为看法不同。一般说来, 语用—语言失误往往比较容易得到人们的理解和谅解,他们通常被认为是说话人在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方面有所欠缺。然而,社交—语用失误却不为人们所接受或者忍受,它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是难以消除的,因为它触及到了英语国家人们的个人隐私权和文化禁忌等。以下将通过中西方文化差异对比实例阐述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现象,并指出原因。 称呼语是言语交际活动的第一关。在各种交际策略中,称呼是最基本的策略。中国文化非常重视宗亲关系。因此,中国人习惯将亲属称谓用作社交称谓, 即把亲属之间的称谓用于非亲属之间, 甚至用于称呼陌生人, 从“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到“哥哥”、“姐姐”不一而足。这种称谓可以使交际双方感到亲近,缩小双方的距离,从而收到较好的交际效果。此外,在中国文化中,人们出自礼貌,在相互称呼时仍按“上下、贵贱、长幼”有别的传统来体现人际交往中的社会关系。而在西方国家,尤其是英美国家,强调人的独立性、平等性,这种称谓是不能接受的。一般来讲, 西方人际交往相互“称呼”时, 起决定作用的是社会地位, 即交际双方是“权势”关系还是“平等”关系。如果是“平等”关系, 双方将会采用对等交流,即双方都用名字称呼对方;但当交际双方之关系是一种“权势”关系,

旅游接待礼仪知识

旅游服务是指旅游业服务人员通过各种设施、设备、方法、手段、途径和“热情好客”的种种表现形式,在为旅客提供能够满足其生理和心理的物质和精神的需要过程中,创造一种和谐的气氛,产生一种精神的心理效应,从而触动旅客情感,唤起旅客心理上的共鸣,使旅客在接受服务的过程中产生惬意、幸福之感,进而乐于交流,乐于消费的一种活动。 【旅游接待原则】 1.尊重原则 现代旅游业强调“宾客至上”,要求把宾客放在首位,一切为宾客着想,主动热情地去满足宾客的各种合理需求和愿望。而在宾客所有的需求和愿望中,求尊重的需求,是最强烈和最敏感的,同时也是正常的、合理的和起码的要求,是宾客的权利。 2.“一视同仁”原则 服务工作中的“一视同仁”指所有的客人都应该受到尊重,在这一点上决不能厚此薄彼。具体运用礼仪时,可以因人而异,根据不同的交往对象,采取不同的礼仪形式,但是在对客人表示恭敬和尊重态度上一定要一视同仁。 3.热情原则 能否积极主动解决客人的各种要求、满足客人的各种心理需求,是衡量旅游服务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因此旅游活动中的礼仪行为应该是积极主动的。 4.合宜原则 现代礼仪强调人际之间的交往与沟通一定要把握适度性,注意社交距离,控制感情尺度,应牢记过犹不及的道理。因此礼仪行为要特别注意在不同情况下,礼仪程度、礼仪方式的区别,坚持因时、因地、因人的合宜原则。 5.宽容原则

礼仪的宽容原则,指不过分计较对方礼仪上的差错过失。在旅游服务运用礼仪时,既要严于律己,更要宽以待人,要多理解他人、体谅他人,切不可求全责备、斤斤计较,甚至咄咄逼人。 面对宾客提出的过分的甚至是失礼的要求,我们工作人员应冷静而耐心地解释,决不要穷追不放,把宾客逼至窘境,否则会使宾客产生逆反心理形成对抗,引起纠纷。 当客人有过错时,我们要“得理也让人”,学会宽容对方,让宾客体面地下台阶,保全客人的面子。在客人对我们提出批评意见时,本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态度,认真倾听。 6.自律原则 礼仪的最高境界是自律,即在没有任何监督的情况下,仍能自觉地按照礼仪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旅游工作者不仅要了解和掌握具体的礼仪规范,而且要在内心树立起一种道德信念和行为修养,从而获得内在的力量。 在对客服务中从自我约束入手,时时检查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礼仪规范,在工作中严格按照礼仪规范接待和服务宾客,而且做到有没有上级主管在场一个样,客前客后一个样,把礼仪的规范变成自觉的行为、内在的素质。 【旅游接待礼仪要求】 微笑 ●以自然、亲切为基本原则。 ●在正规肃穆的场合、客人尴尬狼狈的场合、众人忧伤情绪低落的场合不要发笑或面带笑容。 ●笑声不能影响游客的谈话和休息,不宜开怀大笑、朗声大笑。●不能机械式呆板地对游客微笑致意。 握手

大众传媒对社会及大学生的影响

摘要 大众传媒在当今已深入到社会及家庭的每个角落,它通过大众文化及符号化的冷酷给社会中的个体带来了深刻影响。在科技日益发展的今天,大众传媒以前所未有的强度改变着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对不同年龄阶层的受众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控制和影响。关键词:大众媒体社会生活政治观念知识宣传青少年绪论当今社会,大众传媒传播的内容已经不仅仅是新闻,而很多的是信息。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大众传媒与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和公众意见一起,被认为是影响个人社会化的五个最重要因素。家庭、同辈群体对个人社会化的影响是深刻和持久的,但它们带有地域性;而大众传媒面向的是社会公众,它的影响是广泛的、巨大的。大众传媒不仅可以控制社会舆论、引导受众态度,它的影响力还可以渗透到一般的社会心理以及个体思维和行动过程中。 一、大众传媒对社会价值观念变迁的作用大众传媒与家庭、学校及其它群体同时对个体的社会化过程产生作用,它为个人社会化的过程提供了一个文化环境,它所传播的观念和行为方式对社会成员有着直接的或间接的影响。大众传媒对社会价值观念变迁的作用效果可以分为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两类 (一)大众传媒对社会价值观念变迁的积极作用1、大众传媒对个人价值观念的正面影响:大众传媒具有明确而强烈的导向作用,它所倡导的生活理念、价值取向、行为规范及行为准则,影响着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另外,其它的宣传模式,专题教育,大型主题晚会,名师讲解,专家授课,甚至一些有着正面引导意义的新闻报道等形式都能进行社会教育,对于受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促进受众关注、认识社会问题并积极参与解决,具有明显的效果。2、大众传媒对于社会价值观念的正面影响:大众传媒借助角色示范,供人学习模仿,可以培养、引导人们的消费观念、生活情趣以及行为规范等。它所塑造出来的雷峰、王进喜等一大批英雄人物、模范人物,则可以激励一代又一代人积极进取,在各自的领域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促进社会发展和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同时大众传媒对社会规范意识有着深入的影响。大众传媒通过各种形式倡导亲情、友谊、关爱、理解、信赖、忠诚、合作等社会规范意识,对社会成员的价值观念可以产生潜移默化的引导和塑造作用(二)大众传媒对社会价值观念变迁的消极作用1、部分大众传媒对主流价值观念的宣传和引导方式不当,导致主流价值观念反而被边缘化。相当部分大众传媒对主流价值观念的传播宣传过于简单化、教条化,表现艺术不当、形式单一、语言枯燥,难以进入受众的视野。2、部分大众传媒自身的价值观念存在紊乱现象,干扰社会价值观念的正常建构。许多节目宣传的中心思想互相矛盾,无法形成统一的哲学观念。所以无法为受众提供合理的价值导向。3、大量影视传媒堕落到引导和塑造正确社会价值观念的反面。一些武打剧、历史剧、偶像剧已经走入怪圈,不仅不能发挥正面的引导作用,反而助长了一些错误价值观念的蔓延。4、商业炒作使一些媒介变得庸俗和低级趣味,偏离其应有的价值取向。为吸引受众眼球媒介经常采取低俗的手段。这样做影响了大众传媒的公信力。 二、大众媒体对政治观念的作用大众传媒担当着党和政府“喉舌”的作用,是架设在大众和政府间的桥梁。大众传媒及时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时准确地报道党和国家召开的重大会议,进而使大众理解并坚决拥护党、热爱自己的祖国。在各种重大突发事件中,构建了大众与政府畅通的信息平台,传媒尽最大努力满足公众对重大突发事件的信息需要和对政府采取措施的信息需求。持续报道事件的处理进程和新信息,强化已确定信息的真实性,消除可变信息的不确定性,并与公众形成良性互动,保证事件中传媒信息的权威性,维持政府形象,更好地维护社会稳定,体现了中国 政府的形象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怀。国家政治民主是要保证公众与政府官员之间信息制定的畅通,政府要保证其决策的透明化,公众可以了解政府信息和参与解决社会事务。政府需要了解公众的生存环境,出台什么样的政策才能改善社会现实; 公众也要知道政府制定的政策能否为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带来实惠和保障。大众传媒在此过程中,有效地为公众传递政府信息,同时也为政府了解民情提供一个平台。因此,大众传媒关系着政府和公众之间达成有效互动的效率和深度。三.大众媒体对青少年价值观的作用(一)大众传媒对中学生价值观念的积极作用1、传媒手段的先进和丰富使中学生获取信息的手段更加多样化,知识面和想像力都大大扩展。2、开放的媒体环境为中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更为有利的条件开放的媒体环境为当代中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生活空间,向他们展现了一幅多样化的生活图景,这为中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更为有利的条件。 3、传媒环境的繁荣使中学生呈现出具有时代特色在青少年的价值观念中,自我无疑是最重要的,自我意味着独立,是现代社会最起码的思想资源。当代中学生有自己的时尚和娱乐,有自己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大多数中学生认为,我们这一代人和父母一代在消费观念和处世目标上都有很大的不同,他们崇尚自主自立,相信自己的选择,青少年独立自主适应了现代社会生存竞争的需要,有利于发挥当代青少年的创造性,开拓新的道路。(二)大众传媒对中学生价值观念的负面影响大众传媒作为商品经济的产物,市场机制控制着大众传媒的发展,通过大众传媒传播的大众文化为盈利而制作,表现出庸俗性、娱乐性,平庸化的东西被奉为新潮而流为时尚,深刻而且崇高的东西被视为落伍,文化生产与消费中所出现的媚俗现象越来越严重,而中学生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 【摘要】近年来,随着跨文化交际的日趋频繁,语用失误引起了国内外语言学家及语言教师的重视。国内外很多学者及语言教师对语用失误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绝大多数的研究都是在英国语言学家Jenny Thomas的研究成果之上进行的。然而,她对语用失误的定义及分类忽略了非语言交际而存在的局限。本文希图借助有限的篇幅阐释不同层次上的语用失误,分析其理论根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帮助学生克服语用失误的教学上的对策 【关键词】语用失误跨文化交际外语教学启示 一、引言 随着社会语言学和语用学的建立和发展,语言学研究的中心逐渐从结构转向功能,从孤立的语言形式转向社会环境中的语言形式,作为语用学及其分支学科———语际语用学的热点话题,语用失误引起了国内外语言学家及语言教师的重视,在近二十年的时间里,国内外许多学者及语言工作者对语用失误进行了一些研究,已经有很多成果问世。但是,笔者发现到目前为止对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的研究存在以下问题。1.对“跨文化语用失误”的界定不清。2.研究的对象局限于jenny thomas所提出的语用语言失误和社会语用失误。这种二分法有很大的局限性,因为她忽视了交际中的一个重要反面,既非语言交际的语用失误。3.重语际语用失误语料,轻语内语用失误语料的收集。4.多描述不同文体中语用失误的实例,缺少对语用失误产生根源的探讨。 本文重点研究中国人在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中实现其言语行为是出现的语用失误,对其进行归类并分析所收集的实例,找出产生失误的原因,分析其理论根源,语用失误的研究可以让我们了解其本质,提高对英语学习者语用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帮助学生克服语用失误的教学上的对策。 二、跨文化语用失误界定及分类 语用失误(pragmatic failure)这一概念是英国著名语用学家Jenny Thomas 1983年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Cross 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一文中提出的。她将其定义为“the inability to understand what is meant by what is said”

中职生学习礼仪心得体会1000字

中职生学习礼仪心得体会1000字 . 浅谈中职生礼仪教育 作者:孙俊红 :《新校园·上旬刊》xx年第09期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十八大报告把教育放在了极其重要的战略位置,提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机构应该转变教育理念,不光要注重对学生技能的培养,还要注重对学生现代职业道德、职业素质的综合培养”。所以,作为培养技术人员的基地,中职学校要关注学生道德修养的提高。如何提高中职生的道德修养呢?加强中职生礼仪教育势在必行。 一、中职生礼仪现状 中职学生是一个很特殊的群体,他们的学习习惯、个人行为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问题。另外,由于家庭背景、学校教育、社会影响的不同,中职生的礼仪素质也是有差异的。有的学生举止文明,尊敬师长,遵守学校规章制度,举止言谈得体大方,表现优异;也有部分

学生不尊重师长,恶语相加,课堂纪律差,上课玩手机、吃东西,在集体活动时无组织、无纪律,大声喧哗,缺乏基本的礼仪修养,严重影响了中职生的形象;还有的发型怪异,不穿校服,与学校环境格格不入,不知如何与人打招呼、介绍自己、握手等。 二、中职生礼仪教育现状 中国有悠久的礼仪教育传统。先秦六艺中,“礼”字第一,充分说明了中国人重视礼仪的传统。随着十八大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目前礼仪教育已成为众多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近几年来,礼仪教育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由于属于起步阶段,还存在不少问题:一是礼仪教育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缺乏系统的管理和规范,直接影响了礼仪教育的发展和中职生礼仪素质的提高;二是没有良好的教育环境。 三、中职生礼仪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现在用人单位需要大量的服务型人才,他们往往更在乎职业院校学生有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良好的礼仪素养,以及是否诚实守信。所以对于中职生的教育要以德育为首,德育教育要以礼为先。 1.在学校中开设多层次、立体化的礼仪教育课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

————————————————————————————————作者:————————————————————————————————日期: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 Pragmatic Failures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李静 内容提要 英语学习者由于对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背景了解不足或者不能够结合语境来理解和使用英语,以致于在跨文化交际中产生语用失误,也就是措辞不得体甚至不达意。近年来,大学英语教学在强调提高学生的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能力的同时,也强调要培养学生在理解和使用英语时避免语用失误,从而进行成功有效的交际的能力。 关键词:语用失误社会文化背景语境英语教学 一、什么是语用学和语用失误? 语用学是研究语言的理解和使用的学问(Leech, 1983)。要做到真正理解和恰当使用一门语言,仅仅懂得构成这门语言的发音、词汇和语法是不够的,我们还必须懂得这种语言与理解和使用这种语言的人之间存在的各种各样的关系,如词语的字面意义和隐含意义、话语的前提、说话人的意图、听话人的推断等等。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Gudykunst,1984)。跨文化交际中有一个语言的文化差异的问题。对于中国学生来说,英语是外语,说英语时往往或多或少的带有汉文化的痕迹。英国语言学家Malinowski(1923)说过,语言深深地扎根于文化现实和该民族人民的习俗,语言研究离不开这一宽泛的语言行为环境。要理解语言,归根到底要懂得说话人的整个文化背景和生活方式。因此我们在英语使用

过程中,无论是正确的理解或正确的表达,都需要注意根据语境选择合适的词句。而在语言理解和表达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要防止语用失误。 语用失误不是指一般的语言运用错误,而是说话不合时宜的失误,或者说话方式不妥、表达不合习惯等导致交际不能取得预期效果的失误。Thomas(1983)认为,在言语交际中,说话人没能根据标准的语法模式去遣词造句,他顶多被认为是“说得不好”(speaking badly);但没有按照语用原则来处理话语,他就会被认为是“表现不好”(behaving badly)。Thomas将语用失误分为两类:语用语言方面的失误和社会语用方面的失误。 二、语言语用方面的失误 常见的语言语用方面的失误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一)违反操英语本族人的语言习惯,误用了英语的其他表达方式。比如在应答“Thanks a lot, that’s a great help.”时说:“N ever mind.”或者“It doesn’t matter.”在汉语中,人们对感谢的应答通常是“不客气”、“不用谢”,它们相应的英语表达应该是“Don’t mention it.”或者“You arewelcome.”。而“Nevermind.”和“It doesn’tmatter.”经常用来回复对方表示的道歉。(二)将汉语的表达方式直接套用在英语上。例如一位外国朋友说:“My motheris seriously ill.”比较恰当的反应应该是:“I amverysorry tohear that.”而不是把汉语的表达“别担心”直接套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