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水利水电工程发展综述

中国水利水电工程发展综述

中国水利水电工程发展综述
中国水利水电工程发展综述

水利工程概论复习资料

《水利工程概论》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一、地球上及我国水资源的总量 地球上138.6×108亿m3;我国2.77万亿m3 二、我国水资源的特点 1、水资源总量丰富,人均占有量低 2、水资源在空间上分布不平衡 3、水资源在时间上分布不平衡 4、水资源分布与人口、耕地布局不相适应 三、水利工程的分类 河道整治与防洪工程;农田水利工程;水力发电工程;供水和排水工程;航运工程 四、水力发电工程的两个基本要素 落差、流量 第二章水库、水利枢纽、水工建筑物 一、水库的概念及分类(按库容,径流调节周期) 水库是指在山沟或河流的狭口处建造拦河坝形成的人工湖泊。 按库容大小水库分为:大(1)型水库<库容不小于10×108 m3>; 大(2)型水库<库容为(1.0~10)×108m3>; 中型水库<库容为(0.10~1.0)×108m3>;

小(1)型水库<库容为(0.01~0.10)×108m3>;小(2)型水库<库容为(0.001~0.01)×108m3>。 按径流调节周期长短分为:无调节、日调节、周调节、年调节和多年调节水库。 二、水库的径流调节 水库的径流调节是指利用水库的蓄泄功能有计划地对河川径流在时间上和数量上进行控制和分配。 三、水库的特征水位和特征库容的概念 特征水位:水库工程为完成不同任务,在不同时期和各种水文情况下,需控制达到或允许消落的各种库水位。 特征库容:相应于水库的特征水位以下或两特征水位之间的水库容积。 四、水工建筑物的分类 1、挡水建筑物 2、泄水建筑物 3、输水建筑物 4、取水建筑物 5、整治建筑物 6、专门性水工建筑物 五、水利枢纽布置 水利枢纽布置是水利工程设计研究首要的主要内容。在选择水利枢纽布置方案时,既要满足枢纽的各项任务和功能要求,又要适应枢纽工程区的自然条件,还要便于施工布置,有利于节省投资和缩短工期,因此应在保证运行方便和安全可靠地前提下,力求做到节省工程量、便于施工、缩短工期。一般应进行多方案比较,优选技术经济效益最佳的方案。在

分析电力工程水文气象工作发展与展望

分析电力工程水文气象工作发展与展望 摘要:水文气象专业工作是依靠野外调查、踏勘及实地测验,广泛收集资料, 获取第一手资料。通过大量的理论分析及工程计算,得到项目所需的各种数据, 由专业人员综合各种因素,提出分析计算结论。本文探讨了电力工程水文气象工 作的发展与展望。 关键词:电力;水文气象;发展;展望 工程水文气象学是一门基础专业,包括水资源、陆地水文、海洋水文及工程 气象等学科。它与勘测、设计各专业密切相关,是一门综合性的边缘学科,其在 发电、送电、变电等各类工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水文气象专业概述 水文气象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水文气象基本知识、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能 在水利、气象、能源、交通、城市建设部门及相关行业从事业务、科研、教学、 科技开发及相关管理工作的研究型与应用型相结合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电力工程水文气象专业的特点 电力工程水文气象专业具有专业性广、内容多、涉及范围广的特点。根据主 要工作内容,包括供水水源、设计洪水、泥沙及岸滩演变、海洋水文及工程气象等。从专业技术划分,涵盖了水资源、陆地水文、水文试验、气象、工程地质等 学科。从服务对象划分,涉及火电、水电、核电、风电等发电工程和送变电工程,以及微波通信工程等电力工程的方面,同时也为其他工民建设项目提供服务。 三、水文气象技术的发展 1、专业理论的发展。因历史原因,与其他行业一样,电力系统水文气象技术发展之初,在理论、技术、方法等各方面基本采用了前苏联模式。经几代人对电 力系统的多年探索,进行理论、专题研究,结合水利、水电、海洋、气象等行业 的实际,不断总结工程经验,逐步形成具有行业特色的专业理论与方法。 此外,电力工程水文气象专业在水文气象调查、地表水源水文计算、年径流 计算、地下水资源水文计算、设计洪水计算、泥沙与河床演变分析及工程气象等 许多领域进行了理论探索与工程实践,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分析计算方法。 2、专题研究。从建立水文气象专业开始,工程技术人员就电力工程建设的需要进行了大量的专题研究及理论探讨。早在五六十年代,就开展了暴雨计算、洪 水计算、枯水计算等专题研究;60年代,为配合送变电工程气象分区,多家设计 院组织开展了导线覆冰及气象参数的专项调查研究,并总结了一套导线覆冰的调 查方法及计算公式。 1977年起,华东、山东、山西、新疆、东北、华北等电力设计院参加了水面 蒸发和散热系数的试验研究,通过野外观测及室内系统试验,建立了国家通用的 水蒸发和散热系数计算公式,从而为电厂和采用水面冷却的工程设计提供了依据。该成果于1991年通过原能源部科技司和电力规划设计总院联合组织的技术鉴定,并被列入国家工业冷却水标准。 1983年起,在电力规划设计总院的主持下,华东电力设计院与水电部水利科 学研究院等合作,对我国东部小流域洪水汇流参数进行了研究,收集了我国大部 分省份小流域的洪水汇流资料,全面系统地揭示了华东小流域汇流参数的基本规律,为华东小流域暴雨洪水分析计算提供了依据,同时也为其他区域提供了参考。该成果已通过电力规划设计总院1987年组织的技术鉴定,并被列入电力工业部 标准《电力工程水文技术规程》。随后由华东电力设计院和华北电力设计院合作

中国传统水利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特点

对于人类来说,水像空气和食物一样重要。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一一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和中国,无不首先在大河冲积平原发展起来,无不借助于河流的慷慨赠予,这是举世公认的事实。但是,天然降水以及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时空分布并不总能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因此,人类社会的发展史离不开有益生存的水利建设,也离不开治理水害的斗争。在中国,大规模开展除害兴利的治水活动已有四千年之久。第一部中国水利史则始创于公元前100年前后。当时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司马迁在他的历史名著《史记》中专门安排了一章,记述从公元前22世纪的大禹治水到他生活的年代的重大水利事件,命名为《河渠书》。在《河渠书》中,司马迁还详细记述了公元前109年跟随汉武帝参加惊心动魄的黄河堵口的施工场面。尔后,他感慨万分地说:“甚哉!水之为利害也。①”强调指出水利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第一次提出了以防洪、灌溉、排水、航运、城镇供水为主要内容的水利概念。②司马迁的感慨不无道理,的确,水利事业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太密切了。继司马迁之后,编写水利的历史,总结历史治水经验以为后世借鉴的优良传统,一直延续至今。一部水利发展史,就是人类不断认识自然,掌握水的运动规律,除水害兴水利的历史,其中,水利科学技术的产生和发展,是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和人类文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在本书的绪论中,作为水利科学技术发展的背景与展望,我们将从轮廓上介绍中国水利事业发展的历史过程及其科学技术的特点与不足;分析水利活动与社会进步和自然演变的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进而从历史体验和哲学思考中得出相应的结论,即人们的水利活动的成败得失,不能只是从其是否符合水本身的规律来考察,而应该把它放在自然与社会共同构成的大系统中来评价;引申出兴利除害的水利活动将在新的历史阶段中得到进一步完善的规律性认识;以及水利科学技术史研究今后的主要方向等。 第一节中国传统水利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特点 古代,中华民族在社会发展和与自然灾害搏斗的历程中建立了符合自身江河特点、水土资源条件的水利工程体系,形成和完善了水利科学和技术,我们称之为传统水利。传统水利在华夏民族的文明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形成相对独立的学科和领域。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史记·河渠书》,二十五史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我国的传统水利按照建设的规模和技术特点,大致可以分作3期:大禹治水至秦汉,这是防洪治河、运河、各种类型的灌排水工程的建立和兴盛时期;三国至唐宋,是传统水利高度发展时期;元明清,水利建设普及和传统水利的总结时期。① 一水利的起源与第一次建设高潮(公元前22世纪至秦汉时期) 这一时期历经青铜工具特别是铁器的广泛使用,也历经由奴隶制到封建社会的制度大变革,生产力出现了飞跃的进步。此外,秦汉政权的大一统和强盛的国力,对于需要大规模社会组织的水利建设来说,也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这一时期在防洪、灌溉、航运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发展,并有一批传统水利的大型精品问世,有的至今仍卓然于世。在水利建设的基础上,这个时期水利科学技术也取得较快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解放和活跃的学术争鸣,也有助于科学技术的繁荣。在西周及其以前的奴隶制国家时期,中国传统水利技术较之古埃及、古巴比伦,特别是奴隶制高度发达的古希腊略逊一筹,而在春秋战国以来,中国

水利工程概论复习题

第一章 水及水资源 1、 名词:水资源、水系、河长、河网密度、河网发展系数、流域、分水岭、流域面积、流 域长度、流域平均宽度 2、 水资源的特点? 3、 我国水污染的现状? 4、 一般河流分哪几段? 5、 我国水资源的特点及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是什么? 第二 章 水利事业及水利工程 1、 名词:农业水利、供水、排水、水土流失、水工建筑物、 流 水利枢纽、有压渗流、无压渗 2、 水利工程按其承担的任务通常分哪几类? 3、 防止洪水灾害的技术措施主要有哪几种? 4、 农业水利的任务是什么? 5、 我国水利史四个阶段的名称? 6、 水利枢纽按其作用分哪几类? 7、 按作用水工建筑物分为哪几种? 8、 水利工程中的水力学问题有哪几方面? 9、 土力学的研究内容是什么? 第三章 蓄水枢纽 1、 名词:蓄水枢纽、死水位、死库容、正常蓄水位、兴利库容、防洪高水 设计洪水位、总库容、有效库容、重力坝、拱坝、土石坝、浸润线 2、 重力坝 1. 重力坝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2. 重力坝的特点及分类? 3. 基本剖面是何形状?一般采用什么材料? 4. 简述作用于重力坝上的荷载。 5. 重力坝上两种荷载组合各指什么? 6. 岩基上的重力坝常见的失稳破坏是哪两种? 7. 重力坝的基本剖面和实用剖面形式有哪些? 8. 重力坝地基处理是有哪些方法,作用是什么 ? 3、 拱坝 1. 与重力坝相比,拱坝的荷载有哪些特点? 2. 拱坝的特点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3. 建设拱坝的理想地形地质条件是什么? 4. 拱坝的荷载特点是什么? 5. 拱坝的类型怎么分? 6. 改善拱坝坝肩稳定性的工程措施有哪几个? 4、 土石坝 1. 土石坝有哪些特点? 2. 土石坝在进行设计时应满足哪些技术要求? 3. 土石坝的分类?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摘要 水是生命之源。水是世界上所有生物的生命的源泉。考古研究表明,人类自古就是逐水而徙,择水而居,因水而兴。人类法杖史与水是密不可分的。水是农业之本。水是世间各种植物生长不可或缺的物质。在农业生产中,水更是至关重要的,正如俗话所说:“有收无收在于水,多收少收在于肥。”水是工业的血液。从电力、煤炭、石油、钢铁生产,到造纸、纺织、酿造、食品等行业,各种工业产品均需要大量的水。在某些工业生产中,水是不可替代的物质。据2000年统计,世界各国工业需水量约占总需水量的0.25。水是自然生态的美容师。地球上由于水的存在、运动和变化而形成了许多赏心悦目的自然景观。如变化莫测的彩虹、雾凇、海市蜃楼;因雨水冲淤而成的奇沟险壑、九曲黄河;水在地下的运动作用塑造了千姿百态的喀斯特地貌,从而有了云南石林、桂林山水等美景。另外,水的流动与自然地貌相结合形成了潺潺细流的小溪、波涛汹涌的江河、美丽无比的湖泊、奔流直下的瀑布等,这些自然景观,丰富了人类的精神文明生活。 关键词:水资源大坝水电站水泵站水土保持水闸工程施工

引言: 春秋时期齐国大政治家管仲(?—前645)对于治国必先治理自然灾害有一段精辟的论述。他说:“善为国者,必先除其五害。”何谓五害?“水一害也,旱一害也,风雾雹霜一害也,厉(疾病)一害也,虫一害也。……五害之属,水最为大”。可见水旱灾害自古以来就是对人们生产和生活威胁最大的灾种。怎样减轻水旱灾害呢?古代有许多应对办法,例如储备。由于灾害的发生难以逆料,“天有四殃,水旱饥荒。其至无时,非务积聚,何以备之?”一般备荒要有三年的储备粮,所以说:“国无三年之食者,国非其国也。……此之谓国备。”又例如,使农作物品种多样化。汉代人认为,“种谷必杂五种,以备灾害”。这是由于不同品种作物生长季节不同,耐水旱能力也不同,而水旱多为季节性灾害。杂种五谷可以做到这种作物不收,收其他作物;这季不收,收下季,以减轻灾害对社会的损害。当然,抗御水旱灾害的积极办法首先是兴修水利。所以管子说:“除五害之说,以水为始。请为置水官,令习水者为吏”也就是说,要在中央政府内设置专管水利的官员,令熟悉治水业务的人来担当,并且要配备一些技术

世界水利发展史

世界水利史-正文 水利事业的发展与人类文明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国的水利事业源远流长(见)。古代的埃及、巴比伦和印度的水利事业可上溯到公元前四五千年。美洲的玛雅文明和印加文明的水利遗迹距今也有两三千年以上。埃及和巴比伦的水利技术以后传播到希腊和罗马。文艺复兴以后传遍欧美各国。公元前 3世纪的对水的浮力理论,和后来文艺复兴时期的对水流理论都作出了贡献。1824年,英国人J.阿斯普丁发明了硅酸盐水泥,从而带动了混凝土结构的发展,使土木工程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19世纪下半叶出现了钢筋混凝土,这进一步推动了轻型混凝土建筑物的发展。19世纪70年代,出现了水电站。进入20世纪以后,许多新兴科学技术已开始在水利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例如,利用电子计算机对技术经济方案进行评估;用系统分析方法全面安排施工进度和评价区域性水资源;利用光弹模型分析和设计水工结构;利用、和渗灌等节省灌溉用水;利用遥感、超声波等手段分析、鉴定大型工程的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情况等。在工程建设中,20世纪的水利工程越来越具有大型化、综合化、跨流域、多目标等特点。 灌溉人类很早就利用河水发展。四大文明古国都出现在大河流域,以灌溉为古代文明的基础。一般来说,早期的灌溉都是引洪淤灌,以后发展为引水灌溉或建造水库、调洪灌溉。世界灌溉事业近 200年来发展很快。1800年左右,全世界有灌溉面积800万公顷。20世纪初提高到4800万公顷。1949年达到9200万公顷,60年代末超过 2亿公顷。突出的节水新技术有喷灌、滴灌等。 非洲尼罗河流域早在公元前4000年就利用尼罗河水位变化的规律发展洪水漫灌。公元前2300年前后在法尤姆盆地建造了美利斯水库,通过优素福水渠引来了尼罗河洪水,经调蓄后用于灌溉。这种灌溉方式持续了数千年。19世纪初,埃及引种棉花和甘蔗等经济作物。1826年开始改建旧的引洪漫灌系统,进行常年灌溉。1902年阿斯旺坝建成以后,又由水库引水进行常年灌溉。1970年建成新的阿斯旺高坝,常年灌溉渠道系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使灌溉更有保证,并解决了防洪问题,每年还可发电100亿kW·h。 两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的灌溉也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000年左右的巴比伦时期。由于幼发拉底河的高程普遍超过底格里斯河,因而对开挖灌渠十分有利。最早是引洪淤灌,以后发展为坡度平缓的渠道网。约公元前2000年,汉穆拉比时代已有了完整的灌溉渠系。干渠用砖衬砌,用沥青勾缝。当时的灌溉面积达260万公顷以上,养育着1500~2000万人口。干渠兼有通航与防洪的作用。当时颁布的《汉穆拉比法典》还专门对堤防失修、冲毁土地的责任者作出了赔偿损失的具体规定。约公元前1000年兴建的钮姆卢水库可向两岸的渠系供水,有些渠道深达10~16m,宽达120m。公元前600~560年间,新巴比伦的空中花园采用了细密的雨滴灌溉,类似现代的喷灌。 公元前 539年,巴比伦被波斯征服,灌溉系统失修,农业生产受到很大影响。公元初期,波斯的萨珊王朝修四大干渠引幼发拉底河水,灌溉今伊拉克中部地区。629年,两河流域出现大洪水,冲毁纽姆卢水库,不久阿拉伯人征服两河流域地区,着手改进旧渠系,逐步恢复灌溉。1258年,蒙古人占据了两河流域,灌溉系统遭到破坏。直至20世纪,两河流域

水文气象报告

目录 1 前言 2 沿线水文条件 3 河流跨越 3.1 颍河 3.2 泉河 4 设计气象条件选择 4.1 气象站及气候概况 4.2 设计最大风速取值 4.3 导线覆冰取值 4.4 气温及雷暴日数 5 结语 1 前言 工程,为一新建工程,该工程主要为电气化铁路配套的110kV太和牵引站供电。 本线路位于安徽省阜阳市及所属太和县境内,线路起自110kV太和牵引站,终止与在建的220kV程集变电站,线路路径走向主要向南方向,分别跨越颍河及泉河,颍河及泉河均为通航河流,线路路径长约km。 本阶段水文气象专业的主要工作是:现场踏勘、水文调查、气象调查、收资。主要进行沿线历史洪水调查、洪涝调查、大风及覆冰等气象灾害的调查,收集沿线水利工程设施及规划,附近线路运行情况,线路沿线气象站最大风速、覆冰、气温、雷暴日数等气象资料。内业工作主要是分析计算水文、气象等设计参数,并分析确定设计气象条件,编制水文气象报告。 本线路经过地区有阜阳市及太和县气象观测站,与线路相距较近,具有多年观测统计资料,是本工程气象原始资料的主要来源。 注:报告中水位及高程均为黄海高程系统。 2 沿线水文条件 本线路所经地段地貌单元主要为淮北平原区,地形略有起伏,地形总趋势为自西北向东南倾斜。 本线路位于安徽省阜阳市及所属太和县境内,线路起自110kV太和牵引站,向行走,经过新陈集西,傅庄,孙营,于龙口以东跨越颍河,继续向南行走,经李集西,后新庄,于张三湾以西跨越泉河,继续向南行走,直至220kV程集变电站。线路总长约km,跨越颍河、泉河为通航河流。 本线路经过老泉河洼地内涝积水区,主要分布小胡至泉河北岸,原为泉河,后泉河改道后,现为泉河洼地。据现场查勘及水利部门收资了解到,1954年泉河大洪水时地面淹没水深1.5~2.0m,可行小船;1975年大水期间,地面有积水,水深一般约1.0~1.5m。在一般年份,泉河洼地地段,存在内涝积水,水深0.5~1.0m,时间较长。 本线路沿线经过一些小的沟渠,如柳青沟柳河等,它们分别汇入颍河或泉河,主要起到排泄内涝积水的作用,目前无大的整治规划,其最高水位建议按现状堤顶高程确定。 本线路经过一些小的排涝及灌溉沟渠,线路立塔位置只要留有一定的距离即可。 3河流跨越

中国水利工程发展概论

中国水利工程发展概论 一、序论 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对人类的生存,社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人类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已成为社会文明进步的一大标志。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和中国,无不首先在大河冲积平原发展起来,无不借助于河流的慷慨赠予,这是举世公认的事实。在中国古代社会,农田水利建设直接关系到王朝的存亡。但是,天然降水以及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时空分布并不总能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因此,人类社会的发展史离不开有益生存的水利建设,也离不开治理水害的斗争。在中国,大规模开展除害兴利的治水活动已有四千年之久。 中国的水利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中国古代水利发展,一个是新中国的水利发展。古代的水利发展可从大禹治水说起,直到晚清至明国时期,新中国的水利发展就要从新中国成立那天说起了。 二、远古时期华夏人民治理洪水 三皇五帝时期,相传远古时共工氏曾治洪水,以土壅水,但失败。到尧、舜时又发生全国性洪水,禹受命平治水土,导江河,开沟洫,通航道,多方面开发水利。这实际是以他为代表总括了春秋以前亿万人、千百年的水利成绩。大禹率领民众,与自然灾害中的洪水斗争,最终获得了胜利。面对滔滔洪水,大禹从鲧治水的失败中汲取教训,

改变了"堵"的办法,对洪水进行疏导,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取得了治水的成功。 三、汉时期水利事业蓬勃发展 战国末期,国国力殷实,重视水利。自灭周(公元前256)至东平六年(公元189)的四百多年中,是黄河流域为主的水利发展期,也是中国水利事业的第一个高潮。及至统一中国,生产力更有较大发展。 的都江堰、关中的国渠和沟通长江与珠江水系的灵渠,被誉为王朝三大杰出水利工程。都江堰是岷江上的引水工程,至今已成功地运行了2250年,灌溉面积也增加到1086万亩。它是无坝取水枢纽,渠首主要依靠鱼嘴分水、飞沙堰溢洪、宝瓶口控制引水,具有灌溉、防洪、放木等多种效益,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杰作。在世界上如此规模又有数千年历史的水利工程,恐无出其右者。晚于都江堰10年,公元前246年国又兴建了国渠。国家的昌盛,使汉时期出现了兴修水利的高潮。 西汉建都长安(在今市西北),为保证首都物资供应和避开渭水多沙迂曲的困难,元光六(公元前129)开始在渭水之南修建一条西自长安东至潼关的长达300多里的漕渠。漕渠历时3年建成,最多时每年运粮600多万石,对于维护政权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些区域性的运河建设,为日后全国河航运网的建成奠定了基础。这一时期近海海运也有相当成绩,可以东通日本,南达印度和斯

水文气象

一.黄、渤海区 A.气象情况 1. 风黄渤海区具有明显的季风特征,冬季盛行偏北风,以西北风为主,风向稳定,风力较强。夏季盛行偏南风,以东南风为主,风向不很稳定,风力较弱。冬、夏季风期之间各有一个过度期,由冬到夏的过渡期稍长,由夏到冬的过渡期则比较快。 1)季风期冬季风于10月即控制黄渤海区,至次年3月开始衰退,盛行期约6个月。夏季风于4月即出现于我国东南海区,但4~5月间仍有冷空气南下,因此把4月份称为转换期。夏季风的盛行期为5~8月,7、8月份为夏季风的极盛行期。 9月份西伯利亚高压势力逐渐恢复,迫使夏季风撤退,转换为冬季风,这个转换过程较为迅速。 2)风向冬季盛行偏北风;春季是冬季风转为夏季风的过渡时期,偏南、偏北气流交替出现,风向分布比较紊乱。偏南季风开始的时间南部比北部来得早,黄海沿岸一般4月份已转为偏南风,而渤海大部分地区5月份才转为偏南风,真正的东南季风,6月份才能到达北部海区。 夏季风6月开始影响黄海南部,7月份到达黄海北部和渤海,多为东南和南风。渤海由于地理条件所致,东南季风的特征不甚明显。秋季是夏、冬季风的过度时期。黄渤海区自9月份已经变为偏北风,10月份迅速加强,经过几次冷空气南下,到秋末已形成频率高,风力强劲的冬季季风。 3)大风大风指6级以上的风,是黄渤海区主要灾害性天气之一。8级以上大风日数年平均可达60天左右,6级以上大风日数年平均可达100天左右。以冬季强度最大。黄渤海区的大风,受地形影响,有明显的地区特征:①渤海海峡和成山角附近,为有名的大风地带,在同一天气系统的影响下,风力比其他地区大1-2级。②当冷空气从内蒙进入东北平原之后,由于受长百山的影响,冷空气沿长百山西侧向西南经辽东半岛入渤海和黄海北部,常引起6~7东北大风,强度大时可达到山东半岛北部沿岸,这种地方性大风冬季较多。③当在一定的气压场配置下,等压线与岸线大致平行时,则在山东半岛南岸20~30海里的范围内,往往出现东北大风。 4)热带气旋热带气旋是热带低压、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和台风的总称. 据三十年资料统计,6月份渤海曾出现过一次台风,黄海出现过4次台风。7月是最多的月份,黄渤海都可能遭到台风袭击,有12%的台风进入黄海,6%可达到渤海。8、9月份以后台风很少袭击本海区。 5)寒潮寒潮是指强冷空气南下,造成8级或8级以上大风者,并且气温急剧下降(长江中下游及以北地区最低温度48小时内下降10度以上,且最低温度在4度以下)或伴有雨雪。黄渤海区的寒潮,一般发生在11月至次年3月。约有6~7次,主要集中在11月至次年2月,平均每月1~2次,3、4月份减弱。强烈的寒潮可以产生10级以上的大风,若在低压系统的配合下,大风可维持数日之久。 2.雾黄渤海区3~7月为雾季,6、7月份最多。年平均雾日渤海为20-24天,黄海北部和南部为30-50天,黄海中部为60-80天,成山角附近海面平均可达76天,曾有持续25天大雾的记录,素有“雾窟”之称。 B.水文情况 1.潮汐潮差:黄渤海区最大潮差发生区域(我国境内)在黄海北部丹东港(大东港区),最大潮差可达7.2米(1990年10月8日),平均潮差4.5米。一般来说,平均潮差的最大值出现在秋季或春季,最小值出现在冬季或夏季。 2.冰情我国渤海和黄海北部,每年冬季都有不同程度的结冰现象。 1)气候正常年份的冰情 11月中、下旬至12月上、中旬,渤海和黄海北部沿海自北向南逐渐结冰,到次年2月下旬或3月上、中旬,海冰融化,逐渐消失,冰期约2-4个月。冰情通常在1月至2月上、中旬比较严重,即所谓盛冰期。 2)气候特别寒冷年份的冰情据记载,我国北方沿海曾发生过四次特别严重的冰情,1936 年、1947年、1957和1969年,其中最严重的一次是1969年2月15日到20日发生的海冰灾害。这期间进出天津港的123艘客货轮有58艘受到不同程度破坏,其中有7艘船只被海冰推移搁浅,19艘被冰夹住不能航行,5艘万吨轮被冰挤压得船舱进水,船体变形。重550吨的“海二井”钻井平台被海冰推倒。 3)主要港口受影响情况①丹东港该港每年都有结冰,但一般不影响航行。大东港区最早始于11月上旬结冰,3月上、中旬结束。1月下旬至2

美国水文地质调查发展历程及启示

收稿日期:2006-08-16;修订日期:2006-12-10;责任编辑:刘英姿。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501010)。 第一作者简介:杨建锋(1971— ),男,博士、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水文地质学和包气带水文学研究。E 2mail:jf 1yang@s ohu 1com 资源战略 美国水文地质调查发展历程及启示 杨建锋1 ,万书勤 2 (11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北京100083;2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 摘 要:美国水文地质调查经历了100多年的发展,在该领域长期居于国际领先地位,影响和引导了国际水文地质学的发展方向。本文通过梳理美国水文地质调查发展的主要脉络,揭示了美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水文地质调查之间的内在关系,总结了不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水文地质调查的发展特点。在分析美国水文地质调查发展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对我国水文地质调查工作的启示:把握经济社会需求,推进水文地质调查基础工作;加强地下水保护,遏制地下水环境恶化趋势;加快有害废物地质隔离和地下水污染治理技术的研究;建立高效的调查成果服务机制;推进地下水资源和地表水资源一体调查。关键词:水文地质调查;地下水;发展历程;美国中图分类号:P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464(2007)01-0022-05 H I ST O R Y AN D I LL U M I NAT I O N O F HYD R O GE OLO G I CAL SURVE Y I N THE UN I TES STATES Y ANG J ian 2feng 1 ,WAN Shu 2qin 2 (11D evelop m ent R esearch Center of China Geological Survey,B eijing 100083,China; 21Institute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N atural R esources R esearch,China A cade m y of Sciences,B eijing 100101,China )Abstract:The hydr ogeol ogical survey in the Unite States with a hist ory of more than one hundred years is p laying a leading r ole in the world f or a l ong ti m e .This paper reviews the hist ory of hydr ogeol ogical survey in the United States,su mmarizes the hydr ogeol ogical features at different s ocial 2econom ic devel opment stages,and p resents an illu m inati on f or China ’s hydr ogeol ogical survey based on the American experience:(1)t o clarify the needs of s ociety and economy and t o accelerate the hydr ogeol ogical survey,(2)t o enhance in p reventing the undergr ound water fr om being polluted,(3)t o strengthen the geol ogical is olati on of deleteri ous materials and t o i m p r ove the technol ogy in treating with the polluted under water,(4)t o establish an efficient public service syste m f or survey achieve ments,and (5)t o p r omote integrated survey of gr ound water and surface water res ources . Key words:hydr ogeol ogical survey;undergr ound water;devel opment hist ory;the Unite States 地下水是美国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据美国地质调查局(以下简称USGS )统计,2000年美国总用水量为5636亿m 3,其中地下水1167亿m 3,占总用水量的2017%;9813%的家庭用水、5714%的牲畜用水和4115%的灌溉用水来自于地下水[1]。地下水在维持生态系统方面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例如补给河流,维持河岸和湿地生态系统等。 1 美国水文地质学发展简要回顾 图1示意了水文地质学发展的几条脉络,包括重要事件、USGS 水文地质学家人数、地下水资源评价、地下水流定量研究等。 19世纪60年代后期,农业和城市发展对地下水 的需求不断增加,刺激了人们对水文地质学的研究。这一时期水文地质工作者主要关注的是自流井的开发,研究基本上以定性和描述性为主,缺乏定量的尝试。1879年USGS 成立,1903年USGS 成立水文部[2]。自此以后,USGS 成为美国水文地质学发展的主体力量,到1910年末即获得了国际水文地质界的广泛认可。 1910—1940年是美国水文地质学的奠基阶段。在此期间,USGS 确定了水文地质学的发展方向,奠定了水文地质学的理论基础,水文地质学发展成为地球科学的一门重要的分支学科。在20世纪20年代中期,M einzer 出版了系列专著,包括《美国地下水形成与理论探讨》和《地下水文学概要》等,系统地 第9卷第1期 资源与产业Vol 19No 11 2007年2月 RES OURCES &I N DUSTR I ES Feb 12007

《水利工程概论》复习题..

《水利工程概论》复习题 备注:答案仅作参考 1、水及水资源 一、判断题 (X) 1、水是一种不可替代和不可再生的有限的自然资源。 (V) 2、水和水资源在自然物质概念上是不同的,水资源不等于水。 (X) 3、对一定区域某段时间而言,年降水量不仅有变化而且无限值。 (X) 4、水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X) 5、因为水资源是可再生资源,所以水资源的超量开发等不会破坏自然生态平衡。 (V) 6、水既是生活资料,又是生产资料。 (X) 7、国民经济建设的各行各业中水部门仅利用水体、水能。 (V) 8水资源的不可替代性及开发利用多用性。 (X) 9、羽状水系的汇流时间较长,各支流洪水先后汇入干流,干流洪水过程平缓。 (V) 10、河长指从河源到河口沿河槽中各断面上最大水深点的连线(航线)所量的长度。 (V) 11、地面集水区和地下集水区如果不重合,则称为非闭合流域。 (X) 12、在自然条件基本相同的条件下,流域面积愈大,径流量也愈大,对径流过程所起的调节作用愈小。 (X) 13、流域长度指从河源到河口沿河槽中各断面上最大水深点的连线(航线)所量的长度。 (V) 14、流域平均宽度反映流域形式的特征,比值大,流域狭长,它的洪水过程较为平缓。 (X) 15、外流湖指从湖泊流出的河流不汇入海洋的湖泊。 (X) 16、湖泊率指流域内流域面积与湖泊面积的比值。 (V) 17、青海湖是咸水湖。 (V) 18、河流从下到下一般分为河源、上游、中游、下游及河口五段。 (V) 19、河流的下游段特征是:河床比降平缓,流速小,河床大部分处于淤积状态。 (V) 20、水体的自由水面高出某一基面上以的高程称为水位。 (X) 21、在一天中按各级水位与相应历时点绘的曲线称为水位历时曲线。 (V) 22、在沿河上下游各测站的水位过程线上,一次水位涨落过程中,相应的特征水位称为相应水位。 (V) 23、一般从河底向水面流速逐渐增大,但最大值Vmax在水面以下一定深度处。 (V) 24、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过水断面的水量称为流量,以m3/s表示。 (V) 25、长河是中国第一大河,世界第三大河。 (X) 26、我省降水的分布特点是沿海地区降水多,内地降水少。 二、单项选择题 27、以(D )为蟛期,海洋和陆地的部敢水量与总蒸发量是相等的,遵循能量守恒定律。 A、一月 B、一季 C、半年 D、一年 28、降到海洋上的水量约为降到陆地上的( C )倍,而海洋上的蒸发量却为陆地上总蒸发量的6倍。 A、2 B、2.5 C3.5 D、4 29、水循环中相对不活跃的要素为:海洋水、冰盖和深层地下水,其更新时间要( C)年。 A、几十 B、几百 C、几千 D、几万 30、地球上存在着复杂的、大体以( A )为周期的水循。 A、年 B、季 C、月 D、日 31、亚洲年径流量占全球年径流量的( A) A、31% B、35% C、37% D、41% 32、(B)是指降落到流域表面上的降水,由地面与地下注入河川,最后流经出口断面的水量。 A、流域 B、径流 C、河流 D、汇流 33、在重力作用下沿着地面流动的径流量称为( D) A、地下径流D、坡面漫流C、超渗产流D、地表径流 34、降落在地面上的雨水在水流集中流动的过程中,逐渐由小溪、小河汇集成大河,这便构成了( A )。

水利工程概论复习题与答案解析

第一章 1. 水资源的概念及特质: A、地球上(地表,地下,和空气中)用于满足人类生活和生产需要的水源统称为水资源。 B、a资源的循环性b储量的有限性c分布的不均匀性d利用的多样性e利、害的双重性 2.我国水资源的特点以及解决我国水资源面临问题的途径: ㈠特点:⑴水资源总量丰富⑵水资源均量相对不足⑶时空分布不均⑷水土流失及水质污染情况不容忽视㈡解决途径:⑴水资源短缺和用水许可⑵地下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⑶生态流量⑷水污染的控制和治理 3. 水利事业的涵义及效益、防洪措施、水力发电原理: A、涵义:为了充分利用水资源,研究自然界的水资源,对河流进行控制和改造,采取工程措施合理使用和调配水资源,以达到兴利除害的各部门从事的事业统称为水利事业 B、效益:主要有防洪、农田水利、水力发电、工业及生活供水、排水、航运、水产、旅游等 C、防洪措施:⑴增加植被、加强水土保持⑵提高河槽行洪能力⑶提高蓄洪、滞洪能力 D、水利发电原理:树立发电就是利用蓄藏在江河、湖泊、海洋的水能发电,现代技术,主要是利用大坝栏蓄水流,形成水库,抬高水位,依靠落差产生的位能发电 第二章 1.河川径流形成过程及阶段:河川径流是自降水开始,到河水从海口断面留出的整个过程。一般要经历降水、蓄渗(入渗)、产流和汇流几个阶段 2.与其他电站相比,水电站的工作特性: (1)发电能力和发电量随天然径流情况变化(2)发电机组开停灵活、迅速(3)建设周期长,运行费用低廉. 3坝式、引水式和混合式水电站类型的运行特点、投资特点、适用条件 A、坝式水电站是在河道上修筑大坝,截断水流,抬高水位,在靠大坝的下游建造水电站厂 房,甚至用厂房直接挡水 B、引水式水电站一般仅修筑很低的坝,通过取水口将水引取到较远的、能够集中落差的地方修建水电站厂房。引水式水电站对上游造成的影响小,造价相对较低,为许多中小型水电站采用 C、混合式水电站修建有较高的拦河大坝,用水库调节水量,水电站厂房修建在坝址下游有一定距离的某处合适地方,用输水隧洞或输水管道将发电用水从水库引到水电站厂房发电,混合式多用于土石坝枢纽,以及建于山区性狭窄河谷的枢纽 4.兴利调节原理及类型的判断: A、原理:径流调节的原理为水量平衡,即W来-W用=△V式中,W来为时段T内从河 道进入水库的天然来水量;W用为时段T内水库的供水量,△V为库容增量,即蓄积在水库中的水量,△V>0表示水库库容增加,水库蓄水,△V<0表示水库库容减少,水库供水。 B、类型:⑴无调节⑵日调节⑶年调节⑷多年调节 C、类型判断方法:按其调节周期(水库库空—库满—库空的整个蓄放全过程的时间)的

水利概论论文

水利概论论文 ——我国水利建设的现状及发展前景上完水利概论课后,使我对我国的的水资源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我国每年都发生干旱事件,这对农业是一个严重的制约。我国的水资源紧缺,今年来频繁发生的旱涝灾害使得水利建设成为社会讨论的焦点。不同的土地、区域、作物、自然条件对于水资源的需求都是不一样的,农田水利供给关系到农村社会稳定和国家的粮食安全。我们的农田节水灌溉建设需要考虑几个前提,首先是水资源分布不平衡,农田水利需要系统性的建设,中国农村发展的非均衡性和农田水利的准公共物品性等特点。 1.水资源分布不平衡 我国地处北半球亚欧大陆的东部,东南濒临太平洋,是世界上季风最为显著的国家之一。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以及西高东低的地形决定了我国的气候具有夏秋湿润多雨、冬季寒冷干燥,东南沿海地区多雨、西北地区干旱的基本特点。与世界其他国家比较,我国的水资源大致有以下几方面特点:第一、人均、亩均占有量少。我国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为2220立方米(按1997年人口计算),相当于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地区分布与人口、土地、经济的布局不适应。我国水资源量的地区分布大致呈现出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的趋势,而东南部、珠江、西南诸河流的耕地只分别占全国耕地的2.5%、6.7%、1.8%。北方黄河、淮河、海河的土地面积占全国的39.3%,但水资源仅占全国的7.5%。第三、逐月水量时间分配不均衡。降水集中在夏秋雨季,容易发洪水,而冬春季节则少雨,容易出现春旱。第四、历年水量不稳定。水量多的年份来水,与水量少的年份来水,有时可以相差10倍。而且并不是丰水、平水、枯水交替出现。在黄河的历史上曾出现连续11年(1922-1932)的干旱,连续9年(1943-1951)的丰水。我国水资源分布的上述特点,既给水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带来极大的困难,也构成了不同区域水利建设和水利制度安排的自然前提。2、农田水利的系统性 为农业服务的水利工程主要有蓄水工程(包括水库、堰塘)、引水工程(包括有坝引水、无坝引水)、提水工程(即泵站工程)和机井。不同的水利工程通常是特定自然环境的产物,如南方多蓄水工程,北方多引水工程,山区多蓄水工程,平原多提水工程,南方多堰塘,北方多机井等等。虽然不同区域水利工程类型不同,但在同一区域中,不同的水利工程实际上是相互关联的,因此,农田水利的系统性并不仅仅是指单个水利工程构成的灌溉系统,如泵站灌溉系统由进水渠、泵房、输水渠等组成,任何一部分的破损都将导致整个灌溉系统的崩溃,而且指同一区域内不同水利工程之间所构成的水利系统,维护这个系统是有效发挥不同水利工程效用的前提,尤其是在经过人民公社时期,我国已经建立起了相对完善的水利系统的背景下,如何维护这个系统极其重要。以江汉平原的荆门市为例,至1985年,荆门区域初步形成了以漳河水库为后盾,中小型水库和电力提灌为骨干、小型堰塘为基础,大、中、小结合,蓄、引、提相配合的灌溉供水体系,以堤防抗御外洪和水库拦蓄抗御山洪的防洪体系,以沿江滨湖涵闸,泵站为主的排涝体系。这三大体系的有机结合,使全市的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40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92%,从而使荆门市成为全国五十个商品粮生产基地县市之一。然而,近年来,荆门区域却频遭旱灾,成灾程度十分严重,其根本原因在于原有的水利系统被破坏,相互孤立的水利设施抗旱能力差。 3、农田水利的准公共物品性 农田水利是准公共物品主要源于农田水利的系统性和特殊性。农田水利的系统性表明,农田水利难以

水文气象报告

110kV太和牵引站~程集变线路工程可研水文气象报告 目录 1 前言 2 沿线水文条件 3 河流跨越 3.1 颍河 3.2 泉河 4 设计气象条件选择 4.1 气象站及气候概况 4.2 设计最大风速取值 4.3 导线覆冰取值 4.4 气温及雷暴日数 5 结语

1 前言 工程,为一新建工程,该工程主要为电气化铁路配套的110kV太和牵引站供电。 本线路位于安徽省阜阳市及所属太和县境内,线路起自110kV太和牵引站,终止与在建的220kV程集变电站,线路路径走向主要向南方向,分别跨越颍河及泉河,颍河及泉河均为通航河流,线路路径长约km。 本阶段水文气象专业的主要工作是:现场踏勘、水文调查、气象调查、收资。主要进行沿线历史洪水调查、洪涝调查、大风及覆冰等气象灾害的调查,收集沿线水利工程设施及规划,附近线路运行情况,线路沿线气象站最大风速、覆冰、气温、雷暴日数等气象资料。内业工作主要是分析计算水文、气象等设计参数,并分析确定设计气象条件,编制水文气象报告。 本线路经过地区有阜阳市及太和县气象观测站,与线路相距较近,具有多年观测统计资料,是本工程气象原始资料的主要来源。 注:报告中水位及高程均为黄海高程系统。 2 沿线水文条件 本线路所经地段地貌单元主要为淮北平原区,地形略有起伏,地形总趋势为自西北向东南倾斜。 本线路位于安徽省阜阳市及所属太和县境内,线路起自110kV太和牵引站,向行走,经过新陈集西,傅庄,孙营,于龙口以东跨越颍河,继续向南行走,经李集西,后新庄,于张三湾以西跨越泉河,继续向南行走,直至220kV程集变电站。线路总长约km,跨越颍河、泉河为通航河流。 本线路经过老泉河洼地内涝积水区,主要分布小胡至泉河北岸,原为泉河,后泉河改道后,现为泉河洼地。据现场查勘及水利部门收资了解到,1954年泉河大洪水时地面淹没水深1.5~2.0m,可行小船;1975年大水期间,地面有积水,水深一般约1.0~1.5m。在一般年份,泉河洼地地段,存在内涝积水,水深0.5~1.0m,时间较长。 本线路沿线经过一些小的沟渠,如柳青沟柳河等,它们分别汇入颍河或泉河,主要起到排泄内涝积水的作用,目前无大的整治规划,其最高水位建议按现状堤顶高程确定。 本线路经过一些小的排涝及灌溉沟渠,线路立塔位置只要留有一定的距离即可。

水文地质学发展历史

水文地质学发展历史 来源:地大热能2015-07-27 “水文地质学”这一术语,虽然早在19世纪初,就在欧洲被正式提出来,但真正成为地质科学中一门比较完整、系统的独立学科,祗是本世纪30-40年代的事。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随着地质科学的迅速发展,西方许多(包括前苏联)对地下水的研究,开始在地质科学的基础上(如地层学、岩石学、构造地质学、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学等),和其他一系列基础自然科学(如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以及水文科学相互结合,相互渗透,逐渐发展成为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边缘学科。水文地质学从研究地下水的自然现象、形成过程和基本规律,发展到对地下水的定性、定量评价;它的基本理论,勘察方法和应用方向,也逐步形成。从70年代以来,水文地质学又从地下水系统的研究,进一步扩大为研究地下水与人类圈内由资源、环境、生态、技术、经济、社会组成的大系统。因此水文地质学的研究目标,开始转入到研究整个水系统与自然环境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之间相互交叉关系的新时期。 我国对地下水的认识和开发利用,虽具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但真正运用地质科学的理论与方法,进行地下水的调查研究,仅开端于30年代。如老一辈的地质学家朱庭祜,谢家荣等,曾于这一时期分别到过江西、河南及南京等地区进行地下水的调查研究,并著有论文或报告。但水文地质学,作为地质科学领域内一门独立的应用地质学科,是在50年代新中国成立后才迅速发展起来的。 作者曾把我国水文地质学的发展历史,划分为四个阶段,即:①萌芽阶段(20前纪前); ②初始阶段(1900-1950年),开始应用地质学的基本理论研究地下水;③奠基阶段(1950-1970年),主要有前苏联学术思想影响下,奠定水文地质的理论基础,是区域水文地质学与农业水文地质学的开创时期;④成长时期(1970-2000年),是水资源水文地质学与环境水文地质学的发展时期,主要受西方科学技术思想影响,如系统论、系统工程、计算机技术等新理论、新技术的输入,使我国的传统水文地质学,发展到一个以研究水资源与环境问题为重点的现代水文地质学。 二、50年代――区域水文地质学的开创时期 50年代地质部成立以后,各省的水文地质专业队伍和有关的研究机构以及地质院校等也先后建立;这为水文地质学的发展,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当时长春地质学院苏联专家克里门托夫教授,结合讲学编者了《水文地质学》、《水文地质学概论》、《普查与勘探水文地质学》、《地下水动力学》、《矿床水文地质学》、等教材,成为我国最早的一批水文地质专业教科书。前苏联新的理论,还通过许多著名学者的著述,不断输入中国。如朗格关于区域水文地质分区理论,卡明斯基关于地下水的渗流理论,普洛特尼柯夫关于地下水储量分类与评价,列别捷夫关于灌区地下水动态预测,以及奥弗琴尼柯夫关于矿水方面的专著等,对我国水文地质科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各国水文地质学的发展都是从区域水文地质的调查研究开始,我国也不例外。从50年代中期起,我国有计划地在全国开展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推动了区域水文地质学的发展。1958年编制出版第一幅比例尺1:300万中国水文地质图和第一本专著《中国区域水文地质概论》,1959年为纪念建国十周年,出版了我国第一本利用本国资料编著《实用水文地质学》。1957年正式出版发行我国第一种《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刊物。这一时期发表了许多有关中国水文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