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乡村旅游发展路径及模式_以成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为例

中国乡村旅游发展路径及模式_以成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为例

中国乡村旅游发展路径及模式_以成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为例
中国乡村旅游发展路径及模式_以成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为例

文章编号:1000-8462(2007)02-0336-04

中国乡村旅游发展路径及模式

)))以成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为例1

马勇,赵蕾,宋鸿,郭清霞,刘名俭

(湖北大学旅游发展研究院,中国湖北武汉430062)

摘要:在中国乡村旅游快速发展的时期,成功的发展模式对于一个区域的乡村旅游发展具有前瞻性、科学性和战略性的指导作用。文章首先从经济需求、社会问题以及旅游业发展的特殊贡献三个角度分析了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的现实背景,理顺并总结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乡村旅游发展路径,并对以往学者关于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方面的研究做了一个总结性的概述,在此基础之上,结合在四川省成都市的乡村旅游考察调研体会,总结出四大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关键词:乡村旅游;发展路径;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F590.3文献标识码:A

中国乡村旅游在经历了1980年代的自我发展和1990年代的倡导发展,已经进入了21世纪的大力发展阶段。全国各地正在如火如荼地宣传乡村旅游,开展乡村旅游活动,开发乡村旅游产品,以期通过发展乡村旅游能够跳出传统的/就三农抓三农0发展定势,将农村经济发展放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大格局中,发挥乡村旅游在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发展农村经济,解决/三农0问题,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完善旅游产品体系,盘活旅游文化资源等多个方面所产生的作用。在其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实践者和理论研究者关于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探讨从来没有停止过,无论是对模式的总结还是创新,最后的结论只有与实际发展情况相切合,能够指导实践才是有意义的。笔者也一直在关注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问题,2006年在编制5湖北省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6的过程中,曾前往国内有着广泛影响和取得明显成效的四川省成都市进行了全面系统的乡村旅游考察和调研,此次考察调研工作对于发展现阶段湖北省乡村旅游乃至全国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问题都具有启发和借鉴意义。

1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的三大背景

1.1双康时代下休闲旅游需求提升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背景下,科技促进生产力发展,国民闲暇时间不断增加,目前中国工薪阶层全年享受的节假日已有114天,这意味着中国公民出游机会的增加。与此同时,国内的一些学者提出了中国进入/双康0旅游时代的概念,即/小康0+/健康0,在小康时代,人们更加关注健康旅游问题,健康已成为现代人旅游活动的主要动机之一[1]。休闲与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现代人对健康的理解已不再停留在身体机能正常、体格健壮、精力充沛的层面上,还包括情绪健康、精神健康、思想健康以及社会健康等多方面的健康指标,人们能够在休闲的过程中达到/心闲体静0、/心宽体健0的目的。这种健康意识的提升具体就表现在旅游者期望通过参与旅游活动得到身心的愉悦,对旅游环境、旅游活动、旅游服务也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而乡村旅游作为现代休闲旅游的一种重要形式能够满足旅游者利用短期假日得到愉悦身心,休闲娱乐以及康体健身等多种功能需求,也正是广大旅游者的休闲需求刺激了中国乡村旅游经济的迅速发展。

1.2和谐社会中城乡互动协调发展

2004年十六届四中全会上,党中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2006年10月,国家领导人又做出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其中明确提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城乡和谐发展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经济、社会、生态、文化等方面。乡村旅游的发展对于促进城乡和谐发展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而且越来越多的政府领导者认识到发展乡村旅游的重大意义,国家旅游局将2007年的旅游主题确定为/中国和谐城乡游0,提出/魅力乡村、活力城市、和谐中国0的口号,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提出发展乡村旅游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举措,发展乡村旅游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载体,浙江省旅游局局长纪根立在2006中国乡村休闲旅游高峰论坛上表示乡村旅游的发展对于消除社会不和谐因素、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乡村旅游活动的开展成为城乡和谐发展的纽带,能够凸显好山好水好资源,有利于营造农村旅游大环境,开展文明生态富裕村创建活动,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1.3新农村建设为旅游业提供发展机遇

2005年十六届五中全会上,党中央着重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三农0问题一直是困扰中国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桎梏,此次党中央部署了八个方面的主要工作以切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三农0问题。由

第27卷第2期2007年3月经济地理

ECONOMIC GEOGRAPHY

Vol.27,No.2

Mar.,2007

1收稿日期:2006-11-24;修回日期:2007-02-10基金项目:湖北省旅游局重点研究基金项目资助。

此可见国家领导人解决/三农0问题的决心。与此同时,国家旅游局适时提出了2006年的旅游主题为中国乡村旅游年,使旅游产业的发展参与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中去。发展乡村旅游是积极配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具体表现,是利用国家政策导向,抓住机遇,促进城乡经济健康发展的有效措施,是实现农民增收、展示新农村、推动新旅游、倡导新体验、树立新风尚、创新解决湖北三农相关问题的有效途径。一时间/吃农家饭、住农家屋、享农家乐0成为城镇居民节假日主要的休闲旅游活动,乡村旅游在全国各地迅速发展起来,越来越多的农民能够从乡村旅游经济中得到切实的好处,旅游者的休闲旅游活动也得到了丰富。

2中国特色的乡村旅游发展路径

从旅游活动产生的层面探讨中国乡村旅游的缘起,可以溯源到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先民就有了郊野农村踏青的习俗[2]。如果将乡村旅游作为一种现代旅游经济活动看待,国内学者普遍认为国内的乡村旅游兴起于1980年代末。参照国外乡村旅游发展成熟的国家,我国乡村旅游发展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但是发展迅速。在将近20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国乡村旅游的发展思路也发生了阶段性的变化,随着旅游者消费观念的转变、农业产业的发展状况、旅游市场供给状况以及国家政策的导向变化,在不同的时期,乡村旅游发展的倚重点也在发展变化。

2.1资源特色导向时期

在乡村旅游发展的早期,乡村优美的田园风光、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能够对城镇居民旅游者产生较大的吸引力。人们会选择节假日在春秋两季与亲朋好友相约组织郊游活动,一些城郊风景旅游地、独具特色的民族村寨以及生态环境良好的森林公园会成为主要的旅游目的地,同时一些风景名胜区周边的乡村农舍会配合景区为游客提供餐饮服务,也就是现代/农家乐0旅游的雏形。在资源特色导向时期,城乡旅游景观的差异性是吸引旅游者的主要因素,旅游者的出游动机主要为休息游玩,与亲朋好友互动等,乡村旅游活动主要停留在观光游览的基础层次上,还没有出现专门的乡村旅游产品,乡

村旅游市场处于萌发状态,此时的乡村旅游规划与开发重点主要在于通过何种方式开发旅游资源使得旅游资源所蕴含的价值被最大程度挖掘出来[3]。

2.2农业产业带动时期

农业产业带动时期的乡村旅游发展一方面继续依托乡村旅游特色农业景观,如竹林、茶园、果园等特色农业产业,具有一定的景观审美功能,吸引一些旅游者前来观光游览;另一方面,现代农业科技快速发展,农业景观开始被作为一种旅游资源进行开发,依托农业科技发展起来的农业观光园、农业科技园成为新的吸引物。2001年,国家旅游局把推进工业旅游、农业旅游列为2001年旅游工作要点,也标志着以农业旅游为形式的乡村旅游活动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农业科技示范园、生态农业观光园、农场旅游、花卉盆景观光园等旅游产品形式开始出现,这一时期的乡村旅游活动仍主要停留在观光游览层面上,旅游功能有所提升,开始具备科普教育功能,乡村旅游也开始注重科学规划。

2.

3政府政策驱动时期

中国旅游产业的发展对国家政策具有较强的敏感性,在一定阶段,国家政策环境会引导旅游者的旅游消费趋向,从而会影响旅游市场供给。自2004年以来,国家开始将解决/三农0问题作为发展社会经济的主要任务,提出了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有助于解决/三农0问题的重大举措。旅游业的发展也融入到其中,乡村旅游逐渐发展成为大众化旅游活动,农村环境的改善,基础服务设施的完善,农民就业观念的转变以及乡村旅游产品的逐渐丰富,吸引了更多的城市居民利用双休日、黄金周驱车前往农村开展旅游活动。这一时期的乡村旅游经济开始进入到快速发展阶段,乡村旅游产品逐渐丰富,成都的农家乐模式、贵州的村寨模式、云南的旅游特色小城镇模式,以及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周边的现代农业观光园都受到了普遍关注,一些地区开始依据地方特色模仿发展乡村旅游,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协调城乡关系。此时的乡村旅游市场开始扩大,旅游者的需求层次也开始提高,对于旅游产品功能不再满足于单一的观光游览,相应一些具有体验性、参与性的乡村旅游活动发展迅速,如采摘游、农家乐、渔家乐等旅游产品较受欢迎。

2.4市场需求导向时期

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依然不能脱离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在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不断满足旅游者需求的同时为旅游者创造需求就是其获取持久生命力的法宝。中国乡村旅游在经历前三个阶段后,开始进入市场需求导向时期。首先旅游者的消费意识开始发生转变,对于某一群体的旅游者,乡村旅游活动已成为一种经常性的休闲活动,以满足他们的休闲需求,乡村旅游有大众化发展趋势;其次旅游者对于乡村旅游环境,乡村旅游服务,以及乡村旅游产品的要求在提升,乡村旅游经营开始关注乡村旅游科学规划,进行分类指导,加强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培训,以提高旅游服务水平;第三,游客休闲旅游需求的多元发展促使乡村旅游产品功能的提升,乡村旅游市场进一步专门化细分,在原有观光游览的基础功能上出现了具有体育健身、疗养保健、科普教育、文化体验等多种功能类型的旅游产品。

图1中国乡村旅游演进的逻辑模型

Fig.1The Chinese rural tourism evolution logical model

3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现状概述

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一些学者开始关注乡村旅游发展模式问题,以期通过模式总结,推广先进的、成功的发展经验,促进中国乡村旅游的全面快速发展。所谓模式就是解决典型问题的方案,是得到很好研究的范例,乡村旅游的各种发展模式就是描述了在不同环境中解决一系列

337

2期马勇,赵蕾,宋鸿等:中国乡村旅游发展路径及模式

乡村旅游发展问题的核心方案,是对现象和经验的高度总结,每一种模式都具有典型的意义,能够为解决同一类型的问题提供参考性的建议和思路。模式研究在乡村旅游的实践发展中,能够起到举一反三、推陈出新的作用。目前,国内关于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的意义主要体现在:1对现有成功经验的总结和剖析,总结出具有规律性的发展模式[4,7];o基于经验基础对区域乡村旅游的未来发展进行趋势预测和模式构建,旨在对乡村旅游发展实践有所指导。基于以往学者对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研究有不同的结论和提法,对其进行了分类和总结,主要有几个不同角度的模式研究结果(表1)。

表1国内学者乡村旅游模式研究列表

Tab.1The list of domestic scholars.research on Chinese rural tourism pattern

考察视角乡村旅游模式分类研究者案例

区域资源特色农家园林型、观光果园型、景区旅社型、花园客栈型、养殖科普型、民居型、农事体验型江林茜[4]

成都

云南旅游小镇模式、贵州/村寨游0模式、成都/农家乐0模式周到其云南、贵州、成都民族文化建设型、历史遗存保护型、生态环境营造型、特色经济培育型、复合型*云南

开发及经营管理政府主导发展驱动模式,以乡村旅游业为龙头的旅)农)工)贸联动发展模式,农旅结合模式、以股份合作制为基础的收益分配模式,公司+农户的

经营模式,资源环境)社区参与)经济发展)管理监控持续调控模式(ER

-S-E-M持续调控模式)李德明[5]、程久苗

/公司+农户0模式、/政府+公司+农村旅游协会+旅行社0模式、/股份制0模式、/农户+农户0模式、个体农庄模式郑群明[6]、钟林生

景区带动模式、乡村组织模式、公司+农户型模式、综合开发模式罗明义[7]云南

旅游产品项目主题公园与农庄发展、传承地方性遗产之乡村主题博物馆、乡村民俗体验与主

题文化村落发展模式、乡村旅游基地化之乡村俱乐部,现代商务度假与企业庄

园模式,农业产业化与产业庄园发展,区域景观整体与乡村意境梦幻体验

王运才[8]

休闲观光型(包括韩国观光农园、爱尔兰乡村旅游、新西兰花园旅游、)和农

务参与型(包括美国农场、牧场旅游和日本都市农场的务农旅游)

王瑞花等[9]国外

综合型依托大中城市的城乡互动模式、依托大型景区的联合开发模式、依托特色村

寨的社区参与模式

叶林红[10]南阳市卧龙区注:*云南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旅游小镇开发建设的指导意见。

任何对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总结在时间和区域上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随着乡村旅游发展的不断演进,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也应该是一个不断提升的过程(表1)。研究者受到在关注乡村旅游发展的同时,其研究视角也受到乡村旅游发展环境的影响,因此乡村旅游的模式研究与乡村旅游的演进阶段具有一定的一致性。

4成都乡村旅游发展的四大成功模式

中国乡村旅游发展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一些乡村旅游起步早、发展较为成熟地区的经验模式对于起步较晚的地区能够起到示范作用。基于对国内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的概述,国内乡村旅游发展仍需要一种更全面的、综合的、科学的视角来指导区域乡村旅游发展。成都市郊乡村旅游发展的成功典范一直受到全国其他地区的关注,基于对成都市郊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探讨,试图从区域发展的战略视角探索乡村旅游发展模式问题,综合考虑到乡村旅游产品策划问题、空间布局问题以及经营管理问题等多个方面的影响因素,对成都的乡村旅游发展现象进行了一个总结,提出四种乡村旅游模式。

4.1村落式乡村旅游集群发展模式

以成都市锦江区三圣花乡/五朵金花0为典型。成都市锦江区在深入调研的情况下,创新思维,充分利用城市通风口背靠大城市的地缘优势,因地制宜,创造性地打造了花乡农居、幸福梅林、江家菜地、东篱菊园、荷塘月色/五朵金花0。在旅游产品设计方面,将原有农居采用成都特色的/画房子0方式进行美化改造,以农户为单元,发动农民积极创造性,规划湿地、新建绿地,通过景观打造生态化,形成一户一景、户户不同的集群式发展模式,开发出了以农业观光、农家餐饮、休闲娱乐为主体的旅游产品体系;在旅游功能定位方面,依托休闲产业发展的需求,结合区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季节差异,形成了春有花乡农居、夏观荷塘月色,秋赏东篱菊园、冬游幸福梅林的错位发展模式,同时结合主要客源市场特征,形成了具有/吃、行、游、购、娱0的旅游功能体系;在形象塑造方面,整个村落遵循统一管理、整体塑造的原则,通过政府投资实现基础设施城市化,具有同一完善的景区标示系统,整体进行AAAA级景区建设,同时结合各个村落农业产业特色以品牌塑造形象,形成/一村一品0。

4.2园林式特色农业产业依托模式

以郫县友爱镇农科村乡村旅游发展为典型。农科村经历了1980)1990年代的自发调节、1990)2000年的引导规划和现在的合力提升三个发展阶段,现有乡村酒店1家、常年经营农家乐37家,其中星级农家乐16家,日接待能力上万人次, 2005年,农家乐旅游收入达到180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4万元。农户利用自家川派盆景、苗圃的优势,吸引游客前来吃农家饭、观农家景、住农家屋、享农家乐、购农家物,开创中国农业旅游的先河,成为全国乡村旅游的典范;通过/政府+业主0、项目招商的投资开发模式,加强农科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社区旅游功能,进行旅游干线绿化、亮化、美化的景观营造,提升农科村的整体形象和旅游功能;依托花卉苗木农业产业特色,积极引导现代科学技术指导农业发展,营造园林式社会主义新农村环境,形成/一户一品,一品一景0的特色花卉种植专业村,再次基础之上,按照/吃、住、行、游、购、娱0六要素进行功能分配,开展赏花、书画、曲艺、骑马等旅游活动,逐步完善旅游产品、功能、形象体系,按照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标准进行规划建设。

4.3庭院式休闲度假景区依托模式

以青城后山的农家乐乡村旅游发展为典型。青城后山自

338经济地理27卷

1994年有7个村发展乡村旅游,从业人数近5000人,人均年收入在1994年就达到了1300元,为1980年的6.84倍,拥有固定资产100万元以上的有25户,50万元以上的30余户,20万元以上的50余户。青城后山的农家乐是依托青城山景区发展以及景区吸引来的客流逐渐发展起来的,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山区的农民不再开荒种粮,使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保护,农村劳动力得到了就地转移,政府和当地农民在原有农家庭院的基础上进行建筑单体改造和基础设施完善,一个个农家小院依山傍水而建,餐饮住宿、休闲度假、娱乐度假等功能齐全,逐步走向投资小、回报快、价格低、具有中国农家特色的乡村酒店发展之路,加之青城山峰峦竞秀、岩壑幽深、飞泉密布、溶洞神奇的自然风光,成为成都人消暑度假自驾车的好去处。4.4 古街式民俗观光旅游小城镇型

以客家洛带古镇为典型。洛带镇位于成都市东郊,龙泉驿区北部,西距成都市区18km,洛带镇通过大规模的旧城改

造和保护性建设后,沿山修生态客家民居,营造浓厚的客家文化氛围,同时把古镇分为四个片区:核心保护区,客家创业区、西部客家生态园和中国龙文化公园。在核心保护区,发展旅游、文化和小商贸,进行修旧如旧的旧城改造,以清代风格为主,通过青石板路、大红灯笼、商号、平房木楼等元素营造古香古色、整体亮丽的古镇氛围。同时结合龙泉驿区花果资源优势和背靠大城市的特点,以旅游为载体,以节庆活动为主要形式,开展观花、摘果、尝果等体验型旅游活动,吸引客源带动全区旅游发展,增加旅游小城镇的体验元素和文化魅力。2005年全区接待中外游客387万人次,同比增长9.94%,实现旅游总收入8.52亿元,同比增长15.8%。

以上四种发展模式首先是对四川省成都市乡村旅游资源类型的全面总结,均是对乡村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涵盖了农村自然景观、农事农耕文化、农村民俗文化、村落古镇特色建筑以及特色农业物产五种类型乡村旅游资源;其次对于乡村旅游的经营管理模式进行了探讨,其成功经验主要体现在政府主导提供乡村旅游保障体系,城市文化引导乡村旅游市场定位,特色产业支撑乡村旅游产品开发,个体农户奠定乡村旅游发展基础四个方面;第三可以从中得到乡村旅游的盈利模式,即打破原有的景区门票式的单一盈利模式,寻找更多的

盈利空间和盈利增长点,以保持客源地充足性、稳定性,来实现农民增收的可持续性。

5 结语

本研究的意义主要在于将一个典型区域的各种乡村旅游发展现象进行全面的规律性的总结,以期对国内其他区域乡村旅游发展起到借鉴和启发作用。本研究仍存在不足之处,首先对于乡村旅游模式的总结仅停留在国内研究文献,其次成都市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具有区域上的局限性,对于全国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不具有普适性,第三对各种模式的提出还没有做出更深入的研究,如各种模式的管理机制、经营策略、盈利模式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因此,关于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研究并没有因为本文的结束而终止,它是一个在时间轴线上不断发展的研究议题,随着人们旅游需求的提升,中国乡村环境的改变,以及各个地区在乡村旅游发展实际中

的特殊性,还有很大的研究价值。参考文献:

[1] 马勇,周霄.WTO 与中国旅游产业发展新论[M].北京:科学出

版社,2003.21-23.

[2] 贺小荣.我国乡村旅游的起源、现状及其发展趋势探讨[J].北京

第二外国语学院学学报,2001,(1):90-91.

[3] 马勇,李玺,李娟文.旅游规划与开发[M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4.281-283.

[4] 江林茜,张霞.乡村旅游经济发展模式初探-以成都农家乐为

例[J].求实,2006,(1):244-245.

[5] 李德明,程久苗.乡村旅游与农村经济互动持续发展模式与对策

探析[J].人文地理,2005,(3):84-87.

[6] 郑群明,钟林生.参与式乡村旅游开发模式探讨[J ].旅游学刊,

2004,(4):33-37.

[7] 罗明义.云南发展乡村旅游的模式和特点[J].旅游学刊,2005,

(5):9.

[8] 万云才.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的新形态和新模式[J ].旅游学刊,2006,(4):10-11.

[9] 王瑞花,张兵,尹弘.国外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初探[J].云南地理

环境研究,2005,(3):73-76.

[10] 叶林红.构建乡村旅游发展新模式)))以南阳市卧龙区为例

[J].资源与产业,2006,(10):56-59.

STUDY ON THE CHINES E RURAL TO URIS M DEVELOPMENT

PATTERN )))A CASE OF CHENGDU

MA Yong,Z HAO Lei,SONG Hong,GUO Qing-xia,LIU Ming-jian

(Department of Tourism Developmen t,Hubei Uni versity,Wuhan 430062,Hubei,China)

Abstract :In the rapid develop ment period of Chinese rural touri sm,a success developmen t pattern has foresigh tedness,scientific and strategic effect on a region .s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From three an gles of the economical demand,the social question as well as the tourism deve-l

op ment contribu tion,this article firstly analyzes the background of the Chinese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and then i t summarizes the Chinese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way,and has made a summary outline from the former study about the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pattern research.Based on these,this article summarizes four rural touris m development patterns,combining with the Sichuan Chengdu .s rural tourism investiga -ti on and study experience.

Key words :rural tourism;development way;development pattern

作者简介:马勇(1959)),湖北武汉人,博士,湖北大学旅游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中国地理学会旅游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研究方向为旅游规划与管理。E-mail:mytcn68@https://www.wendangku.net/doc/a518087817.html, 。

339

2期 马勇,赵蕾,宋鸿等:中国乡村旅游发展路径及模式

乡村旅游经营管理的八种模式

近些年,乡村旅游增长强劲,发展迅猛,成为夺目亮点。随着乡村旅游的逐渐转型, 提质升级,其经营管理模式愈来愈发挥着独特而显著的作用。 乡村旅游经营管理的模式是根据旅游资源和客源市场来确定的,不同的资源禀赋和地域 客源市场,经营管理的模式也不一样。模式是否科学合理,决定着旅游资源与客源市场的对 接度,直接影响着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综观四川“农家乐”、贵州“村寨游”、北京“民俗 游”等乡村旅游的经营管理模式,通常有以下8种,值得我们关注和探索。 1、“农户+农户”模式。这是乡村旅游初期阶段的经营模式。在远离市场的乡村,农民 对企业介入乡村旅游开发普遍有一定的顾虑,甚至还有抵触情绪,多数农户不愿把有限的资 金或土地交给公司来经营,生怕有什么闪失使其“陷”进去,他们更相信那些“示范户”。在 这些山村里,通常是“开拓户”首先开发乡村旅游获得了成功,在他们的示范带动下,农 户们纷纷加入旅游接待的行列,并从中学习经验和技术,在短暂的磨合下,形成“农户+农 户”的乡村旅游开发模式。这种模式通常投入较少,接待量有限,但乡村文化保留得最真实, 游客花费少还能体验到最真的本地习俗和文化。但受管理水平和资金投入的影响,通常旅 游 的带动效应有限。在当前乡村旅游竞争加剧的情况下,这种模式具有短平快优势。他们善 于 学习别人经验,汲取别人教训,因其势单力薄,规模有限,往往注重揣摩、迎合游客心理, 极具个性化服务。北京平谷金海湖镇红石门村,只有6家农户搞民俗旅游,接待条件一 般, 但其真诚的个性化服务,让游客动容。 2、“公司+农户”模式。这一模式通过吸纳当地农民参与乡村旅游的经营与管理,在开 发浓厚的乡村旅游资源时,充分利用农户闲置的资产、富余的劳动力、丰富的农事活动,丰富旅游活动。同时,通过引进旅游公司的管理,对农产的接待服务进行规范,避免因不良竞 争而损害游客的利益。广西灵川县毛州岛的开发与管 理,便是典型。其特色在于公司或投资商,充分听取农户的意见和看法,而在经营管理中,广泛地吸引农户参与到经营与管理 中。 在公司的37位员工中,有33位是农户代表。如此大比例的农户参与景区经营管理,在我国的旅游景区中实属少见。农户乐于接受管理,投资商与农户和谐共处,这一方面体现出该管理模式的特色和先进性。 这一模式中有些需要注意的问题。首先,公司或投资商与农户的合作是建立在一定的 经济基础上的,受投资商实力的影响较大;其次,农户的知识层次、素质、服务意识等还 有待 于进一步提高;第三,在内部经营管理中,如何进行游客的分流与分配,是能否顺利实 施的关键之一。 3、“公司+社区+农户”模式。这一模式应是“公司+农户”模式的延伸。社区(如村委会)搭起桥梁,公司先与当地社区进行合作,再通过社区组织农户参与乡村旅游。公司一般不与农户直接合作,所接触的是社区,但农户接待服务、参与旅游开发则要可经过公司的专业培 训,并制定相关的规定,以规范农户的行为,保证接待服务水平,保障公司、农户和 游客的利益。此模式通过社区链接,便于公司与农户协调、沟通,利于克服公司与农 户因利益分配产生的矛盾。同时,社区还可对公司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保证乡村旅 游正规、有序发展。

乡村振兴专题(七) 乡村旅游创新乡村振兴发展模式!

乡村振兴专题(七) 乡村旅游创新乡村振兴发展模式!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其目的在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然而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的新时代,未来农村农业的发展不能停留在过去的传统模式上,必须要用等新理念新工具去创新适应新时代的发展模式。 一、金融创新在推动乡村振兴过程中,应以农村金融创新撬动农村经济发展,加快推动乡村振兴。首先要逐步扩大农村金融服务规模和覆盖面,加快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模式,全面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加快建立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竞争适度、风险可控的现代农村金融体系。一方面,金融机构应着力提升金融服务供需契合度,量身打造适应现代农业内在规律的特色产品,加快建立符合新型经营主体生产经营特点的工作机制。另一方面,农村金融可持续发展离不开良好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因此要加快完善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加强金融支付网络建设,积极发展现代支付工具,提高乡镇网点覆盖率,着力打通普惠金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同时,还应加快构建农村征信体系,优化农村信用环境,尽快建设统一的征信数据平台,建立信用评估指标体系,推进农村信用信息资源的部门整合和城乡联动,提高信贷的可获得性。并着力提升农村金融监管水平,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带动各类农村金融机构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重点促进村

镇银行、社区银行等小微金融机构和合作金融组织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二、互联网工具互联网最重要的是让人和人的连接变得非常简单,让整个社会商业合作关系从传统上的竖状结构变成网状结构。所有人既是消费者又是生产者,所有的协作者又是被协作者,这样农村才能形成全新的生产关系的组合,形成互联网形式的生态,这样农村经济与县域经济的发展才会面貌一新。同时,要让农村的优质产品走向全国乃至全球市场,必须用好互联网工具,根据市场的需求与当地特点,有目的和有针对性地发展特定产业。三、大数据大数据是“互联网工具库”的核心武器。大数据是一种新的细化下的市场和市场下的细化,提前预售数据分析,农民可以做到预见性地生产,农业可以做到有计划地配置资源,加上智慧物流业、互联网金融的支持,这才是农业现代化、农村产业化的真正实现。 乡村旅游是融合多种发展模式、创新发展思路的途径,通过乡村旅游可以有效的激发新型农业的产生与运作,从根本上改变农村人口的就业问题,有效推动农业供给侧改革。乡村旅游从旅游规划的角度考量乡村的发展潜力,结合国家宏观政策,高瞻远瞩定位发展性质,到最后达到可行性的落地运营计划。具体运营分为乡村产业、乡村文化、乡村生活方式三方面的运营,也正结合了农业、农村、农民的三农发展问题,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

乡村旅游发展模式调研报告范本

Record the situation and lessons learned, find out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form future countermeasures.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 乡村旅游发展模式调研报告

编号:FS-DY-20735 乡村旅游发展模式调研报告 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乡村旅游成为了一种大规模的旅游形式。乡村旅游是现代旅游业的一项新亮点,它以非常快的速度,迅速在各国发展起来。我国乡村旅游业起步比较晚,大约是在20世纪50年代,是适应外事接待的需要,在山东省石家庄村率先开展了乡村旅游活动。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势头十分强烈,现代的乡村旅游首先在经济发达的省份和大城市展开。 乡村旅游的发展初期是属于自发型,主要是城市居民在双休日到附近的农村旅行,以一日游为主,旅游方式简单,主要为全家或者和好友一起出游,自主性强。乡村旅游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到现在进入了自觉阶段。 国内外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 (一)国际乡村旅游发展形式 1.休闲、观光、度假旅游。欧美发达国家的旅游者喜欢

到乡村度假,尤其是那些风景优美、远离喧嚣城市的农村甚至是比较偏僻的地方,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修养身心,体验另外一种生活方式。许多旅游者住在当地农民的家里,和他们一起生活,吃着新鲜的蔬菜和水果,一起在农场里劳动。例如在美国西部的许多农场,都有为那些来自大城市的旅游者提供住宿休息的设施,这些旅游者还可以和农场主一起放牧、割草或者采集水果、农产品。在劳动中,他们能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增加感性认识。 2.乡村民俗文化旅游。这种模式下的乡村旅游主要是将乡村旅游与文化旅游紧密结合起来,使游人在欣赏美丽的田园风光的同时还体味着几千年历史积累下来的民族文化。参与这种旅游的消费者群体的文化水平比较高,他们来到乡村主要是体验和欣赏传统的文化,而这些文化在工业文明的浪潮中早就被湮没。来到乡村的旅游者是要以发现的眼光去寻觅传统的文化和古老的习俗。比如乡村的民居、他们的生活方式以及流传着的乡村戏曲、武术、杂耍等。对于这些旅游者来讲,到乡村去旅游主要是追求精神上的享受和满足,是获取高层次生活的需要。乡村旅游成为一种更高档次的旅游

我国乡村旅游开发模式问题与策略研究

我国乡村旅游开发模式问题与策略研究 很多人已厌倦城市的生活氛围,渴望去感受大自然的真山真水,寻求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感受,在宁静、自然中彻底放松自己。现代旅游者也不再满足于普通的观光旅游,希望获得一种愉悦的经历,强调参与和体验。在这样的背景下,乡村旅游应运而生,并备受人们宠爱,得以快速发展。但是乡村旅游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和困境,对我国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及策略应用的探讨势在必行。

目录 一、基础篇 乡村旅游开发.pdf1 基于乡村特色为核心的乡村旅游开发研究.pdf2 乡村旅游开发对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作用.pdf6 乡村旅游开发空间结构及商业业态变化调查.pdf8 乡村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pdf9 乡村旅游开发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渠道研究.pdf11 乡村旅游开发中农业景观特质性的保护研究.pdf14 乡村旅游开发中土地流转风险的产生机理与管理工具.pdf22乡村文化视域下的乡村旅游开发研究.pdf29 二、地方篇 承德市乡村旅游开发的影响因素及对策.pdf32 肥西县乡村旅游开发探析.pdf36 关于海南省乡村旅游开发对策的研究.pdf38 合肥市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研究.pdf39 湖北旅游名村乡村旅游开发初探.pdf42 南岳衡山景区周边古镇乡村旅游开发探索.pdf45 秦皇岛市乡村旅游开发对当地农民就业的影响研究.pdf52 生态乡村旅游开发模式探讨以广西富川县秀水村为例.pdf54厦门岛外乡村旅游开发的政策选择研究.pdf56 厦门同安造水村乡村旅游开发研究.pdf60

云南省弥渡县乡村旅游开发初探.pdf64 三、发展篇 城乡统筹视野下的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分析.pdf68 对我国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及策略应用的探讨.pdf71 国内外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对比研究.pdf74 基于顾客期望的乡村旅游开发策略研究.pdf77 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开发创新模式探究古丽扎努尔阿.pdf78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开发创新模式探析.pdf79 浅谈乡村旅游开发的策略.pdf80 浅析乡村旅游开发对策.pdf81 台湾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分析及启示.pdf82 我国乡村旅游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研究.pdf85 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pdf88 乡村旅游开发我国城市反哺农村的理想途径.pdf91 乡村旅游开发新解读新思路上.pdf93 乡村旅游开发新解读新思路下.pdf96 新农村建设导入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研究.pdf99

中国乡村旅游的十大发展模式0204192342

中国乡村旅游的十大发展模式 一、乡村度假休闲型(农家乐型) 是指地处城镇周边的乡村,利用离城市近、交通便利的条件,以乡村生态景观、乡村文化和农民的生产生活为基础,以家庭为具体接待单位,开展旅游活动的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的特点是:投资少、风险小、经营活、见效快。发展这种模式必须注意:一是要做好规划,防止产品简单重复;二是挖掘文化内涵,提升产品的品位;三是推行行业质量标准,规范服务;四是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提升从业人员的素质。 这种发展模式的典型有: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三圣花乡、重庆市南岸区石牛片区、浙江省安吉县报福镇、云南省昆明市西山区团结镇、青海省循化县积石镇、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麦积镇后川村、河南省栾川县重渡沟村、辽宁省大连市金州区石河镇东沟村、湖南省湘潭县响水乡青竹村、天津市蓟县穿芳峪乡毛家峪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米泉市铁厂沟天山村、陕西省汉阴县城关镇大兴村等。 二、依托景区发展型 是指把附近旅游景区的部分服务功能分离出来,吸引周边农民参与旅游接待和服务,农民还可以为游客提供旅游商品和农副产品,从而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和周边农村发展的模式。这种发展模式必须具备的条件:一是必须临近重点景区;二是游客量较大;三是周围农民具备旅游意识和服务意识。发展这种模式应注意:要加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一定的服务功能;培养农民的旅游意识和服务意识,加强对从业农民的组织和引导。 这种发展模式的典型有:湖北省秭归县周坪乡、北京市房山区十

渡镇、广东省信宜市旺将村、山东省五莲县靴石村、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迎水桥镇、福建省泰宁县水际村江西省宜春市明月山风景区温汤镇、海南省琼海市博鳌镇南强村、山西省壶关县桥上乡、浙江省余姚市大岚镇、西藏自治区定日县扎西宗乡、安徽省石台县大演乡、湖南省中方县中方镇荆坪村、吉林省长春市二道区四家乡等。 三、旅游城镇建设型 是指在旅游资源丰富的乡镇,把旅游开发与城镇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建设旅游小城镇,带动乡村旅游发展的模式。发展这种模式应该具备的条件:一是居住条件、基础设施具有一定基础;二是具有独特的旅游资源,旅游吸引力大。这种发展模式应注意:要对小城镇进行科学规划,确保规划实施不走样;立足于可持续发展,正确处理资源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要多渠道增加投入,完善小城镇基础设施;要从当地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农民参与小城镇建设的积极性,让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这种发展模式的典型有:云南省腾冲县和顺镇、江西省婺源县江湾镇、云南省大理州喜州镇等。 四、原生态文化村寨型 是指利用当地原生态的村寨文化资源,包括当地居住环境、建筑、歌舞等独特性,以保护为主,因势利导开发旅游,促进乡村发展的模式。这种发展类型必须是当地村寨是原汁原味的,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这种发展模式要注意:一是做好整个村寨旅游发展规划;二是引入市场开发机制,促进旅游开发;三是要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着重强调对当地原生态环境的保护。 这种发展模式的典型有:贵州省凯里市三棵树镇南花村、广东省

心得体会:新模式点燃乡村振兴新引擎(最新)

心得体会:新模式点燃乡村振兴新引擎(最新) 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而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重要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乡村发展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目前各地都在积极发展解决三农问题、实现乡村振兴的策略,随着各地对乡村振兴发展研究的越发深入,不断有新的乡村振兴发展模式被提出、被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乡村+康养模式 康养产业是近些年在国内新兴的一种产业模式,政策的支持和市场的需求使得康养产业的发展不断加快,而乡村由于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生活氛围正在成为越来越多人开展康养活动的选择,许多地区依托其特色的养生文化、中草药种植等资源打造了田园康养产业,实现了乡村振兴。 案例:X省X县发展森林康养助力乡村振兴 X省X县利用当地的森林资源开发出森林休闲、森林养生、森林茶疗、森林健身、有机食品、森林食品等项目,发展森林康养产业,吸引了1.5万人前去旅游,旅游收

入达到近300万元,带动了20余个当地村民就业,为当地实现乡村振兴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乡村+文创模式 利用乡村已有的文化资源进行创新性打造,利用科技、创意等手段打造文化创意产业,从文化表演、音像、雕塑、环境等方面展现乡村文化,打造文化创意产业园,从文创产品的研发、加工到销售,形成完整的文化创意产业链,发展乡村文创产业,同时带动旅游、电商等产业发展,实现乡村振兴。 案例:XX村发展文创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XX村利用当地的闲置房屋,在保留乡村风貌特色的基础上对村庄闲置房屋进行创意设计,开展乡村民宿、文创、休闲旅游活动,同时引入文创人才开发多元化文创产品,促进当地文创产业发展,实现乡村振兴。 三、乡村+电商模式 利用当地特色农产品打造乡村地区农产品品牌,同时建立网络商务平台,成立特色农产品产业园区、特色电商村等完善农产品电商销售产业链,可以开发“一县一品”的特色农产品开发模式或是积极进行无公害产品、绿色产品的商标注册打造“一县多品”的农产品电商开发模式,打造区域内知名农产品品牌,同时对产品进行规模化、

苏州市乡村旅游的发展状况与对策分析

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 毕业论文 标题:苏州市乡村旅游的发展状况与对策分析 系别:工商管理系 专业:旅游管理 学号:0910304111 姓名:金晓萍 指导教师:孟英伟 2012年6月11日

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 毕业设计(论文)诚信承诺书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毕业设计(论文)(题目:苏州市乡村旅 游的发展状况与对策分析)是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本人独立完成的。尽 本人所知,除了毕业设计(论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毕 业设计(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 作者签名:金晓萍 2012年06月 11 日 (学号):0910304111

摘要 近年来,乡村旅游作为一项新型的旅游产业,在不断地迅速发展,它打破了中国传统文化下自然经济和社会关系,满足旅游者不同层次的需求。但其作为旅游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何使其走向更规范,可持续的道路,将直接影响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方向和速度。本文以乡村旅游的发展状况与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为题,结合相关旅游产业的理论,以苏州市为例,对苏州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并根据所研究的结果,提出了相关优化乡村旅游产业的策略,为苏州更好的发展乡村旅游做好铺垫。 关键词:苏州乡村旅游;发展状况;问题;对策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rural tourism as a new type of tourism industry is in developing rapidly. It has broken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d social relations of competitive nature, and meet the needs of different levels. But as 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tourism, how to make it to more standardized, sustainable way,will directly influence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direction and speed. In this paper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situation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he topic, in conjunction with the relevant theory of tourism industry. To Suzhou city as an example, the Suzhou rural tourism existing problems in research and analysis, and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puts forward relevant optimization strategy of rural tourism industry, for the better development of Suzhou rural tourism blackboard. Keywords: Suzhou rural tourism;Development status;Question;Countermeasures

乡村旅游模式及案例研究

乡村旅游模式及案例研究 国内主要模式研究 1.【"农户+农户"模式】 乡村旅游初级阶段,原真性强,发展水平低下 1.1内容: 是乡村旅游初期阶段的经营模式,也称自主经营模式,是经营权与所有权的合一,依然存在,具有和理性。 1.2意义: 这种模式具有短平快优势。农户善于学习别人经验,汲取别人教训,因其势单力薄,规模有限,往往注重揣摩、迎合游客心理,极具个性化服务。 投资收益: 该模式主要由农户自负盈亏,最终的受益者为农户。 1.3优势: 1.3.1文化保留最真实 1.3.2游客花费不多,能体验最原生态的本地习俗和文化 1.3.3较适合以“农家乐”为主的小规模乡村旅游 1.4劣势: 1.4.1投入较少,接待量有限 1.4.2管理水平和资金投入差 1.4.3旅游经济的带动效应较差,难以形成规模化发展 1.5解决方案: 可以让政府或者企业介入,加大对资金和管理的投入力度,规模化发展。采用合作社方式,对现有农户资源进行有效管理分配。 1.6案例:成都的农科村、浙江安吉的天荒坪村

2.【个体农庄模式】 自主经营,相对独立,管理水平不够高 2.1内容: 是以规模农业个体户发展起来,是一种相对独立的乡村旅游模式。它将当前农村最缺乏的现代管理、科技、资金等引入土地,个体经营者对自己经营的农牧果场进行改造和旅游项目建设,能完成旅游接待和服务过程中的全部工作。个体农庄的发展,吸纳了附近大量闲散劳动力,他们通过手工艺制作、表演、服务、生产等形式加入到旅游服务业中,形成以点带面的发展模式。 2.2意义: 是以规模农业个体户发展起来的,以“旅游个体户”的形式出现,通过对自己经营的农牧果场进行改造和旅游项目建设,使之成为一个完整意义的旅游景区。 2.3投资收益: 农庄吸纳大量的农户闲散劳动力和资本,集体获利,农户增收。 2.4优势: 2.4.1农庄自主经营,投资少,回报率高。 2.4.2农户可获取大量利益、土地增值、解决就业压力。 2.4.3个体经营者更好的维护当地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从而改善投资环境。 2.5劣势: 2.5.1由于农庄自主经营,管理水平不高,相关知识技能底下,影响整个景区运营。 2.5.2农户会承担一定量的资金风险。 2.5.3规模小,竞争优势差。 2.6解决方案: 转变落后的经营生产方式,积极与政府、企业、旅行社等相关部门的合作。招商引资,拓宽资金来源渠道、按现代工业的经营管理方式运作。增强农户的专业技能和管理经验的培训。 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吸纳相关人才。

国内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综述

国内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综述 1、国内乡村旅游发展 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乡村旅游随着国内旅游的发展和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兴起,90年代中后期得到较快的发展。1995年以后,双休日的实行,广大城市居民有了闲暇时间,,走到乡村,寻找回归大自然的乐趣,乡村旅游在全国持续升温。近年来,国家大力支持发展乡村旅游,发展农村经济。1998年,国旅游局将旅游活动的主题定为“华夏城乡游”,全国兴起了乡村旅游热。1999年,国家旅游局将旅游主题定为“生态环境旅游年”,有力的推动了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2006年,国家旅游局推出了“中国乡村游”,号召到乡村去体验“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2007年推出了“中国城乡和谐游”,宣传魅力乡村,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和资金支持,而且我国是农业大国,乡村旅游资源丰富,乡村旅游在我国持续升温,越来越多的乡村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受益。 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关于乡村旅游的理论研究也逐步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笔者通过中国学术期刊网(CNKI)检索引擎,检索1992-2009年中文期刊数据库当中关键词包含“乡村旅游”的文献,相关文章共有3415篇。从2006年“中国乡村旅游年”开始,研究乡村旅游的文献急剧增多,乡村旅游越来越受到学者的关注。 从研究的内容上看,我国乡村旅游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乡村旅游的内涵与概念研究、乡村旅游的开发规划、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乡村旅游的开发模式、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乡村旅游的影响等。 早期,许多学者主要关注乡村旅游的概念和乡村旅游的意义、影响进行了探讨。邵琪伟(2007)认为“乡村旅游是以农村自然风光、人文遗迹、民俗风情、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及农村环境为旅游吸引物,以城市居民为目标市场,满足旅游者的休闲、度假、体验、观光、娱乐等需求的旅游活动[26]。大多数学者们更倾向于从功能、产品表现形式等角度对乡村旅游进行界定。张文(2006)人将乡村旅游对地方经济的促进作用总结为:增加收入与就业机会、带动周边经济发展、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速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五大方面[27]。大多数学者也赞

云南乡村旅游现状分析与总结

(1)乡村旅游规模不断扩大。随着乡村旅游需求的日益升温,云南省乡村旅游迅速发展起来,全省已有昆明、楚雄、红河、临沧、大理、丽江、迪庆等l6州市1万多家农户开展了“农家乐”,绝大部分农户年收入超过万元,部分农户高达5至10万元。农家乐已成为云南新兴的旅游产品,得到了 国内外游客特别是省内城市居民的喜爱,乡村旅游已成为全省的旅游热点。 (2)乡村旅游产品特色鲜明。从乡村旅游产品类型分析,全省形成五种典型的乡村旅游产品: 一是田野生态景观乡村,如罗平油菜花、元阳哈尼梯田、东川红土地、思茅茶山茶园等;二是人类学民族村寨,如泸枯湖摩梭人落水村、翁丁佤族原始村落、罗古箐普米大寨、基诺族山寨、千年白族诺邓村等;三是城郊休闲乡村,如官渡区福保文化村、西山区团结乡、红塔区大营街等;四是特色工艺乡村,如鹤庆新华银器村、孟定芒团造纸村等;五是历史文化名村,如 (3)乡村旅游发展形成多种模式。从乡村旅游发展路径分析,全省已形成四种较为典型的发展 模式:一是资源导向型发展模式,如景区周边的石林五棵树彝族村、丽江纳西族黄山乡等;二是区位驱动型发展模式,如城市周边村庄、交通沿线村寨、口岸附近村寨等;三是产业带动型发展模式,如银器加工新华村、传统造纸芒团村等;四是企业再造型发展模式,如腾冲和顺乡、丽江束河镇、版纳橄榄坝等。 (4)乡村旅游兼融多种市场需求。云南省乡村旅游的最大特色就在于适合多种市场的需求,既 有满足于当地城市居民休闲的城郊农家乐式乡村旅游,又有满足于省外游客的田野生态景观乡村旅游,还有满足海外游客的人类学民族村寨,以及满足特殊兴趣爱好的特色工艺乡村旅游。这是六月乡村旅游区别国内其他省市(区)的一大亮点。 (5)乡村旅游形式不断丰富。随着乡村旅游的不断发展,云南省已经形成多种形式的乡村旅 游,以近郊农家乐、农业生态园、乡村度假村、特色工艺村、人类学民族村、田野生态景观乡村点为代表,全省主要乡村旅游景区景点已基本形成了食、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产业综合发展体系,从过去单一的观光游览和餐饮娱乐产品形式,向融观光度假、民俗文化、购物娱乐、绿色生态、文化科教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产品格局发展。 (6)政府引导和社会参与结合。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政府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积极引导 和支持乡村旅游发展,通过乡村旅游规划、投入资金建设、改善公共基础设施、开发核心景区景点、吸引社会资金投入等,引导乡镇居民参与旅游接待服务,促进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出现了西山区团结乡、玉龙县黄山乡、瑞丽市大等喊村、官渡区福保文化村等乡村旅游典型。 (7)形成社区参与利益共享机制。云南乡村旅游的开发、建设和管理过程中,已经建立起政 府、企业、村组和个人共同参与的规章制度和利益分配机制,本地居民通过参与旅游接待和服务,从而实现脱贫致富。多方参与开发和利益共享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二)乡村旅游发展问题与潜力 1、乡村旅游发展存在问题 (1)乡村旅游产品还处在初级水平。目前云南省乡村旅游产品开发上还不能完全适应市场变

乡村旅游模式研究及现状分析

乡村旅游模式研究及现状分析 背景 乡村旅游的出现,是中国居民旅游消费进入个性化的标志。从以前的知名景点旅游,名胜古迹旅游到城镇旅游、乡村旅游的火爆,反映出中国人旅游消费进入个性化、品质化的时代。 从宏观经济的角度来看,乡村旅游的发展,可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帮助农民脱贫、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城乡一体化。大力提升乡村旅游,促进乡村旅游升级发展,是形势所在,是时代所趋。 自从中国实行了5+2的工作休息制度后,城镇居民的短期短途旅游消费发展非常迅速,这就直接导致了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以下一些数据能够说明现在乡村旅游的规模和前景: 我国城镇居民周末休闲节假期出游,70%以上选择周边乡村旅游点; 2014年,全国有“农家乐”超190万家,乡村旅游特色村10万个,接待游客12亿人次,约占全国旅游接待总人数1/3 预计2020年全国形成15万个乡村旅游特色村,300万家农家乐,乡村旅游年接待游客超过20亿人次,受益农民5000万。 可以说,在未来的中国居民境内游市场上最有发展空间的细分市场就是乡村游,这个市场的开发现在也只是开始,远远没有达到成熟的阶段。 模式分析 乡村旅游的模式是建立在整合乡村自然资源、富余劳动力、基础设施开发的基础上,通过政府或企业的组织协调,经过专业开发设计和建设,形成的以乡村特色

为核心的旅游业态。 中国的乡村旅游从最初的瓜果采摘、远足垂钓等简单的模式,发展到今天已经有固定模式的几种特色模式:现代农业型、乡村休闲度假型、乡村生活体验型。这几种模式在国内比较普及,也比较受城镇旅游者的欢迎。 乡村游的本质是以农村土地和合理流转和整合为基础,以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服务为载体,以政府化或者公司化运营的核心推动力的农村生产模式的创新。 从乡村农户和政府管理部门的角度,看乡村旅游的资源整合模式:

田园综合体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发展新模式-以《曹村》为例

田园综合体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发展新模式-以《曹村》为例 摘要:受到我国城市化进程加速的影响,我国农村空心化现象越演越烈,大规 模的土地空置不仅影响了我国现代的农业发展也造成了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因此,我国自2017的中央“一号文件”当中提到了“田园综合体”这一概念,通过支持 有条件的乡村建设田园综合体使我国农民也享受到改革发展所带来的福利。本文 通过介绍田园综合体的相关概念、特征并结合温州曹村田园综合体项目实践经验,总结该类项目的相关产业升级模式,以望能够对其他的同类项目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田园综合体;乡村景观;景观规划;产业模式 近年来,我国农村空心化现象越演越烈,正是在这一背景之下,为了有效地 提升农村经济发展,促进人口的回流,发展农村的经济具有了深刻的现实意义。 田园综合体的提出是我国对发展农村经济的尝试,各地也正在积极开展示范工程,温州市曹村的田园综合体就是其中的一例,它通过借助自身悠久的文化底蕴以及 景观资源积极开展田园综合体项目的建设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田园综合体概述 1.1田园综合体的起源与发展 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的阶段,这一个阶段出现了大量的社会问题,某种 程度上这也是社会发展所必经历的阵痛。农村空心化就是其中典型的问题,它形 成的根本原因还是城乡经济之间的发展不平衡,两者之间的收入差距巨大。因此,为了缩小两者之间的差距,我国陆续推出了各类政策鼓励乡村经济的发展。正是 基于这一社会背景,我国自2017的中央“一号文件”当中提到了“田园综合体”这一 概念,以此支持乡村经济的发展。 随着人均GDP的增长,农业的发展经历从传统农业、现代农业、观光农业、 到度假农业的4个阶段。田园综合体是农业发展到观光农业、度假农业时的产物。它通过有效地结合现代农业、休闲旅游,居住体验等三者为一体,是当前较为先 进的乡村发展模式。我国当前的田园综合体主要是通过地方政府与企业的合作而 实现,“田园东方”项目就是典型的田园综合体项目。 1.2田园综合体的类型与基础发展条件 根据区域和农村资源的差异,田园综合体可以制定不同的发展方向,以第一 产业如现代农业为发展方向的,以第二产业(农产品、工艺品)等为发展方向的,以旅游业、服务业、文化产业等第三产业为发展方向的。 根据3种不同的发展方向,可将田园综合体分为5种类型。主要包括政府投 入基础设施,以政府为主导的片区开发型;利用特色工艺品、农副产品吸引游客来 购买的产业带动型;展示农业现代化作为学生科学教育基地的科普教育型;突出当 地特色的传统民俗文化,发展耕读文化、乡土文化吸引游客的的民俗风情型;乡村 自然资源优,发展乡村休闲度假模式的休闲度假型。 同时,田园综合体是只有满足一些条件之后才能开展的项目,例如良好的空 间环境基础、具有休闲性与文化性的项目、多产业融合发展等。田园综合体项目 的选地一方面需要满足交通便利等条件,减少交通而导致的不便利;此外,由于 田园综合体项目是以农田景观为基础的一类项目,它需要在农业发展与环境保护 达到平衡。而且由于田园综合体项目需要满足相关游客的深层次需要,使其能够 满足游客体验农耕活动的客观需要,它更是需要大量依托于农耕项目的活动。

乡村旅游发展调研报告

乡村旅游发展模式调研报告 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乡村旅游成为了一种大规模的旅游形式。乡村旅游是现代旅游业的一项新亮点,它以非常快的速度,迅速在各国发展起来。我国乡村旅游业起步比较晚,大约是在20世纪50年代,是适应外事接待的需要,在山东省石家庄村率先开展了乡村旅游活动。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势头十分强烈,现代的乡村旅游首先在经济发达的省份和大城市展开。 乡村旅游的发展初期是属于自发型,主要是城市居民在双休日到附近的农村旅行,以一日游为主,旅游方式简单,主要为全家或者和好友一起出游,自主性强。乡村旅游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到现在进入了自觉阶段。 国内外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 (一)国际乡村旅游发展形式 1.休闲、观光、度假旅游。欧美发达国家的旅游者喜欢到乡村度假,尤其是那些风景优美、远离喧嚣城市的农村甚至是比较偏僻的地方,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修养身心,体验另外一种生活方式。许多旅游者住在当地农民的家里,和他们一起生活,吃着新鲜的蔬菜和水果,一起在农场里劳动。例如在美国西部的许多农场,都有为那些来自大城市的旅游者提供住宿休息的设施,这些旅游者还可以和农场主一起放牧、割草或者采集水果、农产品。在劳动中,他们能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增加感性认识。 2.乡村民俗文化旅游。这种模式下的乡村旅游主要是将乡村旅游与文化旅游紧密结合起来,使游人在欣赏美丽的田园风光的同时还体味着几千年历史积累下来的民族文化。参与这种旅游的消费者群体的文化水平比较高,他们来到乡村主要是体验和欣赏传统的文化,而这些文化在工业文明的浪潮中早就被湮没。来到乡村的旅游者是要以发现的眼光去寻觅传统的文化和古老的习俗。比如乡村的民居、他们的生活方式以及流传着的乡村戏曲、武术、杂耍等。对于这些旅游者来讲,到乡村去旅游主要是追求精神上的享受和满足,是获取高层次生活的需要。乡村旅游成为一种更高档次的旅游方式。国际上开展乡村民俗文化旅游最好的是匈牙利。匈牙利的乡村旅游模式,即乡村民俗文化旅游——已经成为许多国家发展乡村旅游的范式。 3.农业旅游。“农业+旅游”式的乡村旅游现在正成为许多地方和国家发展乡村旅游的又一个模式。以旅游带动农业,以旅游促进农业的发展,把农业生产和旅游活动结合起来,使农业和旅游业的相互促进,既能够增加旅游业收入又带动农业的发展,形成良性互动。据预测,欧洲每年旅游总收入中农业旅游收入占5%~10%。仅法国乡村旅游每年可给农民带来700亿法郎的收益,相当于法国全

诗画乡旅致力于打造“乡村旅游创客互联网”发展新模式

诗画乡旅致力于打造“乡村旅游+创客+互联网”发展新模式 浦江县位于浙江省的中部,面积920平方公里,人口38万。离杭州120公里,处在金华、绍兴、杭州构成的经济三角交汇区,紧靠义乌大市场,离义乌机场仅仅15公里,又在泛长三角的辐射区域,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浦江有“文化之邦”、“书画之乡”、“水晶之都”的美誉,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距今万年的“上山文化”遗址,是中国长江下游及东南沿海地区迄今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是世界稻作农业最早的起源地之一。 2013年,浦江打响了“五水共治”第一枪,启动浦阳江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三年攻坚战,浦江上演了“丑小鸭”蜕变,美丽逆袭一步到位跻身成为浙江省首批美丽乡村示范县。“五水共治”彻底改变了浦江的生态环境,创造了主客共享的旅游环境基础,增强了全域旅游发展竞争力,全县共接待游客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亿元,同比分别增长%和%。 以“乡村旅游+创客+互联网”模式,实现线上线下齐发展 作为第二批全国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浦江深入实施全域旅游战略,全力打造以野马岭高端民宿、廿玖间里乡村旅游创客基地为核心的茜溪高端慢生活休闲区;以前吴通济小镇为核心的国内顶级临湖度假区;以仙华山景区为依托的健康旅游休闲区;以万年上山、千年郑义门、礼张嵩溪为主线的孝义文化观光旅游线,全面推动休闲观光、旅游度假、健康养生产业全面发展,成为华东旅游度假目的地。以乡村旅游创客为乡村旅游转型升级为重要突破,充分发挥互联网在乡村旅游游前、游中、游后的优势,形成线上线下服务体验的闭环过程,探索“乡村旅游+创客+互联网”的发展模式,实现乡村旅游线上线下发展。 线下:打造“廿玖间里”国家级乡村旅游创客基地 浦江县虞宅乡新光村“廿玖间里”乡村旅游创客基地成立于2015年12月,是第二批“中国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也是全国十大跨界旅游创客基地。2016年“廿玖间里”

乡村旅游分类模式及发展趋势

乡村旅游分类模式及发展趋势 最近乡村旅游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在理论界出现了一系列研究乡村旅游的论文;旅游实践界出台了不少开发乡村旅游项目及产品的规划方案和广告型介绍材料。我国在乡村旅游方面能形成这种快速发展的火热局面,其原因主要是与国家的提倡、旅行社的推广、政府的政策与资金扶持以及各开发商的积极响应分不开的。刘德谦教授2006年1月20日在《中国旅游报》发表的《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与民俗旅游》一文中对乡村旅游概念及分类作了精辟的论述,其中许多观点笔者都非常赞成,特别是从游客需求方面,将乡村旅游分成传统乡村旅游和现代乡村旅游两大部分。本文拟从其划分的传统与现代两大类乡村旅游作进一步细分和发展趋势的探讨。 一、传统乡村旅游 以其体现出的特点作依据,可细分为以下8类: 1.乡村民俗型。指以乡村民俗风情为载体,所开展的旅游活动,其内容包括地方特有的风俗和风物。乡村民俗又分岁时、节日、婚姻、生育、寿诞、民间医药、丧葬、交际、礼仪、服饰、饮食、居住、器用、交通、生产、职业、民间工艺、宗教、社会、娱乐、信仰、祭祀、巫卜、禁忌等近20类。拥有这些民俗资源的乡村,可以利用自身优势,发展民俗旅游。 2.乡村传统农业类。乡村旅游的限定范围主要是在农村,因此这种旅游与农业生产、农业发展过程等密不可分。但农业类旅游有传统与现代农业两大类,故作为传统乡村旅游模式之一,其类型则特指旧式的农业生产观光活动,如旧式的农业生产过程、农耕文化、农民劳动生活场景等。 3.古村古镇类。这一类指以古村落、古建筑、古民居、古乡村环境氛围为观赏、观光、观看、观览、观展、观研载体的旅游活动。 4.乡村风水或风土类。旧时许多乡村是以特有的地理环境和风水结构发展起来的,有的是依据风水理论经过精心设计选址和建设的,有的是依据真山真水环境自发形成的,如利用不同的地形、水道形成多种排水、给水、避寒、避风、采光、交通等合理的村落空间布局形式。这对发展乡村环境旅游、科学旅游、体验旅游、文化考察和研究活动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5.乡村土特产类。品尝、购买乡村土特产是城市或外地游客进入乡村旅游的重要目的之一。土特产包括乡村生产、生活用品、乡村风味食品、乡村手工艺品、

精简版——社会主义新农村(美丽乡村)规划模式

在美丽乡村引导下的 开发模式推广简介 1、美丽乡村规划思想模式 产业是乡村发展的基石,美丽乡村的发展是建立在自然环境与产业发展的基础上,通过“资源集聚·产业联合·集群协力”的总体思想,对现有村庄的资源、产业、人力、资金、技术等统筹规划。主要以农村资源集聚为美丽乡村发展的前提、以资源集聚为物质基础形成产业联合,以产业联合为手段,通过集群协力的方式整体提升综合水平。乡村产业经济的高度发展可以提高城镇化发展水平,同时也为美丽乡村的建设提供了资金、科学技术、专业人才、信息能量等支持。 2、美丽乡村规划路径模式 乡村规划是通过“行政集群·资源集群·产业集群·社区集群”的规划设计路径,在经济市场时代的发展下完成具有行政区划“村”的概念蜕变成可以推进时代进步的“新型社区”形态,同时完成由“农民”转向“市民”的过程。 美丽乡村发展主要路径示意图 3、美丽乡村资源匹配与发展预测模式 乡村未来发展由①乡村行政区划-②联合集群化-③特色小镇化-④市区社区化-⑤大城市去乡镇村庄行政区划,用五步走完从行政区划到以“产业集群”为基础的“去行政区化”生产集合,形成三级行政管理体系。主要经过两个阶段:双轨制阶段、产业片区制阶段,其中双轨制

阶段:产业园区建成到稳步提升发展阶段,一部分农村人口居住在行政村,另一部分人口居住在产业园配套生活区,美丽乡村处于“特色小镇”的状态。产业片区制阶段:完成以产业园、工业园区为核心,全部农村人口向园区集聚转移过程,完成由“行政村”到“去行政区划”意义上“新型社区”转变过程。 乡村行政区划发展趋势示意图 三级行政管理体系 乡村集群三级体

4、美丽乡村规划结构模式; 5、美丽乡村规划特色模式; 6、美丽乡村规划工作总量分类详解模式; 7、美丽乡村规划工作量分配与切割模式; 8、美丽乡村规划的战略模式; 9、美丽乡村规划的产业模式; 10、美丽乡村规划的空间模式; 11、美丽乡村规划的重大项目模式; 12、美丽乡村规划的金融模式; 13、美丽乡村规划的体制模式; 14、美丽乡村规划的惠民模式; 15、美丽乡村规划的分配模式; 16、美丽乡村规划的市场模式;

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探析

世界比较普遍的乡村旅游已经有50余年历史。中国的乡村旅游也已经有20余年历史,经历了从对资源的简单利用到综合利用再到深入挖掘的三个阶段;乡村旅游项目也实现了产业升级、休闲方式升级、景观升级、全时升级等的不断提升。 据统计,在城市居民小长假出游选择中,选择乡村旅游的占70%以上。不少县的乡村旅游接待人数和收入,占当地旅游接待总人数和总收入的比例已达到和超过50%。据《光明日报》2012年7月26日报道,截至2011年底,我国农家乐数量超过150万家,规模以上休闲农业园区超过2万家,年接待游客超过6亿人次。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年营业收入已超过1500亿元,带动1500万农民受益。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开展各具特色的农业观光和体验性旅游活动”。2010年国务院一号文件专门强调“要积极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2011全国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工作会议提出,要把乡村旅游作为国内旅游的基础工程来抓,把乡村旅游作为发展国内旅游的主战场,摆上突出位置抓实抓好。 一、中国现阶段乡村旅游主要发展模式 从经营内容来看,目前我国乡村旅游发展主要有以下七种模式。 (1)田园农业旅游模式:即以农村田园景观、农业生产活动和特色农产品为旅游吸引物,开发农业游、林果游、花卉游、渔业游、牧业游等不同特色的主题旅游活动,满足游客体验农业、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主要类型有:田园农业游和田园观光游等。 (2)民俗风情旅游模式:即以农村风土人情、民俗文化为旅游吸引物,充分突出农耕文化、乡土文化和民俗文化特色,开发农耕展示、民间技艺、时令民俗、节庆活动、民间歌舞等旅游活动,增加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主要类型有:农耕文化游、民俗文化游、乡土文化游和民族文化游等。 (3)农家乐旅游模式:即指农民利用自家庭院、自己生产的农产品及周围的田园风光、自然景点,以低廉的价格吸引游客前来吃、住、玩、游、娱、购。主要类型有:农业观光农家乐、民俗文化农家乐、民居型农家乐、农事参与农家乐、食宿接待农家乐、休闲娱乐农家乐等。 (4)村落乡镇旅游模式:以古村镇宅院建筑和新农村格局为旅游吸引物,开发观光旅游。主要类型有:古民居和古宅院游、民族村寨游、古镇建筑游、新村风貌游等。 (5)休闲度假旅游模式:依托自然优美的乡野风景、舒适怡人的清新气候、独特的地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