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哈佛大学的中国人类学研究_一份旁听报告_张敦福

哈佛大学的中国人类学研究_一份旁听报告_张敦福

哈佛大学的中国人类学研究_一份旁听报告_张敦福
哈佛大学的中国人类学研究_一份旁听报告_张敦福

哈佛大学的中国人类学研究

1

——

—一份旁听报告

张敦福

摘要:本文以2007-2008学年哈佛大学社会文化人类学家华琛教授开设的课程、凯博文教授所做的学术报告为核心,结合相关论著,展示了哈佛在中国人类学研究领域进展的片段。核心内容是华琛的饮食文化与全球化研究,凯博文的医学人类学研究。缤纷多彩的研究项目和研讨活动、多样化的课程,催生了一代中国人类学研究的新生力量。

关键词:哈佛大学饮食文化医学人类学中国研究

哈佛大学人类学系包括考古学、生物人类学和社会人类学三部分,后者叫“so-cial anthropology wing”。Peabody楼,有哈佛的骄傲,彼此连通在一起的考古学与人种学博物馆(Peabody Museum of Archeology and Anthology)和哈佛自然史博物馆(Harvard Museum of Natural Hisotory),考古学和生物人类学两个部也在这里。一楼另一入口则是上下共三层(含地下室),囊括人种学、考古学在内的Tozzer Library,后者被称为“国家人类学图书馆”(A‘National’Library for Anthropology)。15层高的白色大厦詹姆斯楼(William James Hall,简称WJH,以美国实用心理学大师姓名命名)接纳了社会人类学部。这两座建筑离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Fairbank Cen-ter for Chinese Studies)、东亚研究中心(Asia Center)和哈佛燕京图书馆(Harvard-Yenching Library)、哈佛燕京学社(Harvard-Yenching Institute,简称HYI)仅几步之遥。哈佛人类学家确有几位研究中国文化传统、新风尚、社会变革和文化变迁的大家,最著名的是华琛(James L.Watson,又译为屈顺天、沃森、华生)和凯博文(Arthur Kleinman)。他们与哈佛其他人类学家一道,培养了中国人类学研究领域生机勃勃的新生力量。

257

民俗研究2009.4

一、饮食文化与全球化研究:无意插柳柳成荫

从阎云翔的书中知道,这位得意门生称呼James L.Watson为导师和朋友,直呼其名Woody。“Woody总是热情、主动并且耐心地助人。自从1989年起,和Woody在一起工作,使我享受到了一种未曾见闻于中国学术界的亦师亦友的关系。”2。在“中国文化与中国社会”(anthro1880:Chinese Culture and Society)课上,无论谈到中国日本的家产继承制度的差异,还是中国婚姻模式从一夫多妻、纳妾制到一夫一妻制的变迁,华琛总是精力充沛、声如洪钟。课上有很好看的电影短片和幻灯片,让你不由去推断这是个擅长演讲的教授,无怪他因在本科教学中的杰出服务奖而获得哈佛学院教授。他在全球化与文化(Anthro.2680:Globalization and Culture,FAS seminar)研讨课上,以自己在香港新界多年的田野工作资料为基础,谈论离散的族群是如何形成的(Diaspora formation)。这一研究成为全球化进程中流动的现代性、变动的公民身份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有意思的是他的另外一门课程,本科生的研讨课“全球食品体系”(Anthropology1625:Global Food Systems,Undergraduate Research Seminar),蔗糖、大米、大豆、玉米、猪肉、牛肉、巧克力、咖啡、食盐等,都各自作为一次上课研读和讨论的主题。上课教室在WJH401,离他的办公室很近。他带我们读西敏司(Sidney Mintz,又译西德尼·敏兹)的经典著作《甜蜜与权力:论糖在现代历史里的角色》(Sweetness and Power),介绍作者对“糖生产和消费方式演变史”的政治经济学分析,重述曾作为欧洲贵族奢侈品的糖,是如何变成欧洲无产阶级的日常饮食品的。如同其他课程一样,这个课程明确学生经常出席,写研究论文,此外,另一独特的要求是做课堂报告(class presentation)。比如,两个女生合作把Fussell《玉米的故事》(the Story of Corn)介绍给大家,并做简要评论,然后大家一起讨论。为了准备课堂报告,她们跑遍波士顿各大超市、食品店购买了以玉米为原料的各类食品放在大圆桌上,让大家围坐上课时分享。别的同学则以其他食品作报告。我错过了“盐”的环节,很疑惑那次课堂上有什么好吃的。我参加了社会人类学部主任Theodore Bestor报告“最后的金枪鱼(last tuna)”,教授并没有准备金枪鱼罐头之类的吃食。研讨课如此趣味盎然,显然学生长进很大,参加者

258

哈佛大学的中国人类学研究

也难忘这独特的经历。

限于兴趣,我对华琛的了解是他主导的饮食文化与全球化研究。那本《金拱向东:麦当劳在东亚》(Golden Arches East:McDonald’s in East Asia)是部脍炙人口的著作,通过个案研究展示了麦当劳在东亚五个城市落脚、发展的情境:阎云翔写北京,华琛写香港,台北、汉城和日本则分别由David Y.H.Wu、Sangmee Bak、Emiko Ohnuki-Tierney担当。这些文章因编者华琛富有洞见的开胃导论和西敏司的后记而整合为有机的一体。通过旁听他的课程,到他办公室约谈,阅读他的文章著作,我才发现华琛的研究涉及中国文化与中国社会的众多领域:亚洲和非洲的奴隶制,食物的文化政治,晚清和现代中国的死亡仪式,移民与中国的家族,革命后中国的阶级和社会分层,全球化与离散的族群,殖民主义与香港的乡村生活等等。

麦当劳与全球化的研究,是他无意中的收获,经过了一些周折。在他的“全球食品体系”、“全球化与文化”课程上,他曾对当初的经历侃侃而谈:他自60年代末在香港新界新田村调查当地的文氏家族,后来备受瞩目的麦当劳研究并不是他的选

—是他在香港新田村做调查的老朋友和他择,而是他的研究对象做了这样的选择——

们的孩子们替他选了这个题目。在他和夫人华若璧(Rubie Watson,人类学家,目前是Peabody博物馆的当家人)回访的某一天,当地的老朋友忽然热心地说要请他们夫妇去一家很不同的饭馆吃饭,说村里的孩子们都很喜欢在那里就餐。华琛发现这家很不同的饭馆竟然是美国老家很大众化的、完全不适合招待客人的麦当劳。他有些疑惑地跟太太嘀咕怎么是这个地方,而华若璧则示意他“闭嘴”。华琛餐后反思:为什么香港的这些孩子们对麦当劳这么感兴趣?为什么他们的父母会带他们去麦当劳?按照传统,人类学家应该去研究那些制度化的传统文化,比如祖先崇拜、仪式、象征符号等等,麦当劳这样的内容显然不是一个适宜的人类学的题目。但这些疑问一直盘旋在他脑际。于是,他开始对麦当劳感兴趣,逐渐转变了看法,并观察和询问当地的孩子们在那里就餐的状况和感受。如他在导论中所说:“在田野工作中,人们怎么生活,人类学家就怎么生活;人们做什么,你就做什么;人们去哪里,你就去哪里。”3结果,他发现了一个很有意义的金矿,一个解读和理解跨越民族—国家文化和全球化潮流的研究领域,并组织自己的研究生在亚洲主要城市分头开展研究工作。这样的研究不仅能从文化的意义上解析有着悠久历史和传统的中国是怎样受

259

民俗研究2009.4

到西方巨无霸的冲击的,从饮食和生理上预测中国孩子是否患肥胖症,而且为企业管理、跨国经营、市场开发、商业运作、营销策划等领域所青睐。他签名并送我的台北繁体中文译本(他对此译本出版并不知情,后来才发现了这本书)名字叫《饮食全球化》,为早安财经讲堂第24讲,封面不仅有比尔盖茨在香港吃麦当劳的经历,还有统一公司董事长、王品集团董事长的推荐,版权页的关键词则是“1.麦当劳公司(McDonald’s Corporation)管理2.饮食业-管理3.饮食-文化-东亚”4。华琛本人也常给学生讲,找工作时跟雇主谈各地的饮食和世上的美味有助于求职成功。而其研究的文化意义被列为第三。事实上,麦当劳研究业已构成人类学知识体系和分析范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个体系中,玛格丽特·米德构成了从美洲人的饮食习惯看到了食物研究的重要性,列维—斯特劳斯和罗兰·巴特尝试在食物语言建立普遍的意义系统,玛丽·道格拉斯解读了膳食社会符号,哈里斯则反对符号与结构的解释,从经济和生态的实用视角解析食物禁忌,萨林斯则分析了关于内部与外部、人类与野蛮的食物隐喻,这些研究构成了人类学研究的传统议题,成为食物与文化研究的经典。而华琛领导的麦当劳研究,如同Arjun Appadurai对印度菜谱书的研究一样,成为该体系中与全球化和当下人类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实验主义民族志。

在“全球化与文化”课程上,谈起他2000年发表在《外交事务》上的文章“中国的巨无霸冲击”,华琛言谈间毫无夸耀的口气。但他笃定地告诉学生们,在这份一流水准的期刊上发表论文的人类学家,除了西敏司和他外,还没有第三人。这篇论文显然是他饮食文化与全球化研究的重要成果,只不过他的视野从香港转向了大陆。或许阎云翔对北京麦当劳的研究让他意犹未尽,或许他们在合作研究这个美国化快餐食品过程中把新的灵感和发现修成正果。文中提到,在北京街道两边,随处可见麦当劳、肯德基、哈根达斯、可口可乐等外来速食店。在香港,华琛对香港大学生的调查发现,学生们对麦当劳如此熟悉,以至于很少有人知道它来自美国。而阎云翔预见,同样的情况将在十年二十年后的北京、上海发生。西式快餐的全球化甚至带来政治冲突。当中国驻南使馆被炸事件发生后,中国学生联合抵抗运动,可口可乐和麦当劳首当其冲。好像这些大牌跨国公司就是“文化帝国主义”的象征或突击先遣队。

在华琛看来,麦当劳对中国的冲击和扩张,是几个重要社会文化变迁的联结点:其一,1992年后,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地快速增长,开放不久之后人们对外国尤其美

260

哈佛大学的中国人类学研究

国的东西趋之若鹜,就餐麦当劳成为荣耀的国际经验,甚至可作为通往哈佛商学院或麻省理工学院实验室旅程中的一站5;其二,独生子女一代出现后,景军所说“喂养中国的小皇帝”成为众多家庭的大事6,孩子不再像他们的父母辈那样吃什么、怎么吃、在哪里吃都听大人的,他们有很大的决定权,独生子女亚文化引发了餐饮领域的消费革命7,而老龄化又使得越来越多的银发老人走进麦当劳,在孤寂的生活中拓展些公共生活的空间;其三,普遍存在的对食品不洁、危险的恐惧,麦当劳提供了最洁净、卫生、安全的食品,无烟环境与生日派对、小礼物、厚实的餐巾纸共同构成了具有说服力的诱惑;其四,国人可以按自己的方式,在麦当劳写作业、读报、闲聊,完全把西式快餐慢餐化。麦当劳也没有独霸天下,其他具有异国情调和民族风味的餐饮同样流行于城市街头;其五,麦当劳营造了排队文明,也引来了许多仿效者和竞争者8。这样富有人类学想象力的研究,让我们大开眼界:汉堡包、炸薯条绝不仅仅是填饱肚子、提供热量的吃食,不仅与跨文化交流密切相关,而且与中国

—和国际政治紧密地勾连在一起。

—独生子女和老龄化——

的家庭革命——

二、“从你的身体健康状况能看出整个社会怎样”

凯博文教授为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博士,1980年获得英国皇家人类学会医学人类学勋章。1982年起任哈佛大学和哈佛医学院终身教授。他曾担任哈佛医学院社会医学系系主任和哈佛人类学系系主任。他1983年起是美国科学院医药学部的终身委员,还是美国人文与科学学院院士、美国社会科学委员会顾问、世界卫生组织(WHO)顾问、美国国家健康研究院(NIH)顾问。他曾获美国人类学最高奖博厄斯奖、世界精神卫生联合会杰出公民奖等等许多国际奖。他在流行病、传染性疾病和公共卫生等方面所做的生物社会学跨学科研究具有广泛影响。作为受过人类学家训练的精神卫生专家,他首倡以文化人类学方法重构心理医学体系,探索“以病人为主体”的研究和诊疗手段,从而跨越医学人类学和社会医学。凯博文教授借鉴中医治病痛的经验,改革纯粹依赖科技和仪器(“缺乏人情化”)的治疗制度,强调文化在治疗中的重要性,融汇了疗治苦痛和疾病的中西理念和实践。

2008年3月5日,凯博文来到燕京学社的“午餐会(Lunch Talk)”,报告他的医学

261

民俗研究2009.4

人类学与中国研究。他的题目是“从1978到2007:反思在中国的健康工作、日常生活和社会经历(From1978to2007:Ruminations on Work in China on Health,Ev-eryday Living,and Social Experience)”。印象中,凯博文没有发言稿,只带来了他的几本著作。这样的即兴演讲不仅真实可信,而且激发灵感。

凯博文的报告大致以时间为顺序,描述他与中国医疗界、病人和普通人的交往及其对自己学术经历的影响。他于1968年到台湾,试图了解和认识台湾的健康状况。那时,像“global public heath”(全球公共健康)、“health care system”(健康照顾系统)之类的术语还没有出现。他的选择是从老百姓的眼光、老百姓的真实生活经历中收集资料、发现问题并展开分析。他关注人们生了病去哪里?去做什么?他发现台湾只有少数老中医、诊所、中药铺,但此外有家庭、亲友和关系网络,还有遍布台湾的庙宇和巫师乩童。西药甚至不在处方和药店的单子上。基于台湾的田野工作,他写出了第一本著作《文化语境中的病人与医生》(Patients and Healers in the Context of Culture),书中翔实地描述了台湾文化中的疾病和健康照料,展示了人类学和跨文化研究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对美国分而治之的科技分析理路和中国整体思维的差异是他的一个重要发现。他看到:美国的医院是一个完全独立的区域,医院周围没有别的建筑。而在台湾,医院四周不仅有各种买卖的商铺,还有许多中医诊所,私人中、西药铺,最让他惊奇的是很多的庙宇。医院所处的环境是是一个热闹的场所。“我发现,这里的医患关系依托于一个完整的医疗系统,医院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去庙里求签,解签的人会神秘地告诉你,你的病可以在出了庙门之后向前走多少多少米得到解救。而之后,你发现那个地点是一个中药铺子。”信仰、命运、经济、人情,所有的一切,在台湾的整个医疗系统中是水乳交融般结合在一起的。而这在美国严谨、正规的医疗体系中根本无法想象。“这不是中医是否科学的问题,我认为这肯定是给了患者一种心灵的寄托和安慰。而这在美国是缺乏的。”

他说,“在美国之外研究中国健康问题,我所做的是第一次,此前没人做过。”他手里拿起绿色封面的那本书,以淡定的口吻说:“单独这本书就奠定了我的职业生涯。全美国国内外教授社会医学、公共卫生和医学人类学的学校把它列为了解国外医学和健康状况的教科书。尽管现在看来,书中的医学模式有些过时。”

从1978起,他开始关注中国农村的健康和医疗问题,由此他的人生经历和学术262

哈佛大学的中国人类学研究

视野扩展到中国文化的腹地。1979年,他应美国政府要求,加入了美国学者高级访华团,他是这个团队中最年轻的。访问团看到中国的真实状况,并整理成厚实的报告。这些初到中国的学者在好奇的眼光下坐火车到县,再乘4小时汽车到乡,再乘20小时小汽车到村。通过基层的观察和实际工作,以及访谈数百赤脚医生(bare-foot doctor),他们了解到了中国乡村的医疗体系。乡村赤脚医生被认为是一个伟大事件,背景很复杂,有时也有或然性。他说:“这些赤脚医生不少不识字,人们并不信任他们。他们只有几个星期的简单训练后就可以在人民公社的医院里上岗治病救人了。他们给病人很少开处方,下药就告诉患者根据看药丸药片的颜色服药,白的一天三片,黄的一天四片,等等。我问村里的党支书,会不会找他们看病。他说不会的,前几天他们还在一起打牌。有病要去县医院的。然而,就是这种看似草创的制度,在建国初期改善基层卫生健康状况方面起到了巨大作用。”

“神经衰弱”是当时中国一种普通而常见的症状。作为一个精神科医生,他在湖南湘雅十分关注这种病症及其诊疗。“我在1980年代的时候到过湖南医学院做交流,发现中国在精神科就诊的病人中有70%被称为神经衰弱,非常普遍。但是在当时的美国,这已经是一个过时的概念,在10年前就已经否定了这个病名。美国没有这个称谓。我们叫抑郁症(destress and depression)”。基于在美国所受的理论熏陶,凯博文当时提出的意见有两条,一条就是所有的病人复诊以后几乎都符合抑郁症的标准;另一条则是在实践了抑郁症的药物疗法以后,别的症状都可以得到医治,但是头晕、头痛、疲劳这三个症状则跟失恋、家庭矛盾、工作挫折等等相关,这些人际关系、社会关系方面的问题不解决,就会导致抑郁。

凯博文决定把他面前的这些神经衰弱患者当作自己新的研究对象。他静静地坐在医院的诊室里,与一个一个来访的病人聊天,以人类学家的身份品味着这些普通中国人的生活故事。结果发现,由于阶级成分不好而遇到的严重失意和挫折,由于工作单位对个人生活的全面管制导致事业理想无法实现、隐私遭到侵犯……导致了部分人的精神问题。比如,不少神经衰弱症、头疼失眠等与文化大革命有着直接关系。由此,通过独特的诊断治疗,他认为自己找到了神经衰弱的社会起源,精神疾病原来与“社会苦难”(social suffering)密切相联。作为一个精神科执业医生,他追问探究的方式方法,他对待神圣职责的“道德体验”在当时被视为不适当的异类。

263

民俗研究2009.4

“与我共事的每个中国同事都批评我。他们完全是对我误解了,对我的工作的解释也是错误的。我的发现证明中国这些老医生对抑郁一无所知。但我没有介意别人的误解。不要介意别人的误解,别人对你的误解和误读越大,你工作的可能效果越好”。《苦痛和疾病的社会根源》(Social Origins of Distress and Disease:Depression, Neurasthenia,and Pain in Modern China)就是基于湖南的经历写作而成,此书的意义决不仅仅在于他为中国医学界澄清了神经衰弱是否是抑郁症这个具体的医学问题,更重要的是,它为精神疾病问题提供一个融合社会、文化因素的解释体系,而这个体系是中国精神医学界缺乏的。凯博文极为深邃的人文关怀还表现为这样的跨文化比较视野:“西方社会的精神疾病与暴力、贩毒和酗酒等相关,而中国人的抑郁都是由于严密的和广泛扩散的社会控制系统造成的。”

短短十年过去了,事情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医学界很少再提神经衰弱,而更多的谈论抑郁症,甚至矫枉过正。他认为目前的问题在于精神病科过多地将正常的悲伤诊断为“抑郁”,这是对患者不负责任。“虽然我现在并不认为当初给予中国精神病科的建议是错的,不过我认为在当代,抑郁症的确是被过度诊断了。人们的精神健康状况仍不容乐观。”9

自杀问题直接关涉精神状态和身体性命。凯博文教授提出了一个独特的现象:在欧美,自杀多发生在城市的中年男性,只有中国和印度的妇女自杀率高于男性,乡村高于城市。中国人承受了很多的压抑和抑郁。他提到他的学生吴飞在河北对自杀的调查研究,展现了活生生的事实。他说:在革命和集体化时代,人们为革命事业和集体利益牺牲自己的生命,国家也为革命做出了牺牲。只是因为毛时期的政策错误,中国有3千万人饿死。当人们生活窘困时,当执政的党和政府腐败丛生、众多企业和农场破产时,人们的疾病和死亡就多。最后,他水到渠成地以一句令人难忘的话结束了这次漫谈式报告:“从你的身体健康状况能看出整个社会怎样(Your health tells the society as a whole)”。

三、一个强大的学术网络:为有源头活水来

人类学在中国社会与文化研究的贡献已经给学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近来在264

哈佛大学的中国人类学研究

学术上有关中国研究的最大进展就是这一领域不再被政治学家和社会学家所控制了。一度局限于台湾和香港新界的人类学家现在已经开始对大陆进行探索式的研究”10。人类学以独特的敏感和宽广的视野,在中国社会与文化研究中日益成为显学。除了华琛和凯博文这些重量级教授外,他们的学生业已成长起来,成为一支空前活跃的力量。其中的佼佼者阎云翔1993获得博士学位,如今已经是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人类学系的教授,在礼物流动与关系网络、乡村的亲密关系变革、麦当劳与北京社会空间等领域的研究中尚无出其右者。他曾经做过美国人类学学会(American Anthro-pological Association,简称AAA)东亚人类学社(Society for East Asian Anthropolo-gy)的主席。哈佛的教育研究生院(HGSE)的人类学家Vanessa Fong(哈佛人类学硕士和博士)在与发展心理学家Hirokazu Yoshikawa,分别在大连和南京以问卷调查、访谈、录影、参与观察的形式,对第一代进入成年的独生子女的孩子生养和抚育进行跨学科的中美合作研究。除了独生子女外,他对中国海外留学生也有扎实的研究。Jeanne L.Shea(哈佛人类学硕士和博士)是伏蒙特大学的副教授,曾到哈佛做过“当代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妇女和老年”的学术报告。哈佛人类学博士Nicole Newendorp,留在哈佛的社会研究系(Social Studies)教书,而她的研究包括香港新生的大陆女移民等。曾在费正清中心做过博士后研究的Li Zhang目前是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人类学教授,她对北京浙江村的研究《都市里的陌生人》(Strangers in the City:Reconfigurations of Space,Power,and Social Networks within China’s Floating Population.)文笔流畅,实地参与观察和访谈的资料翔实,曾经获得罗伯特·帕克奖。她新的研究领域为中国城市的中产阶级、私有化与生活政治。

华琛、凯博文等播撒的种子,还在中国国内开花结果。2002年,由清华大学和哈佛大学联合主办了“清华·哈佛医学人类学研讨会”,2005年,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成立医学社会学研究中心,后来又成立了艾滋病政策研究中心,兼任公共管理学院社会政策研究所所长景军教授担纲中心主任。2007年,复旦-哈佛医学人类学合作研究中心成立,为国内首屈一指的医学人类学研究基地,潘天舒博士功不可没。北京大学哲学系吴飞关于自杀的札记四则在《读书》上连载,并在《社会学研究》上著文“论‘过日子’”。上述清华、复旦和北大三个机构均有哈佛人类学背景的才俊,他们获得博士学位的时间分别是:景军1994,潘天舒2002,吴飞2005。最近的信息

265

民俗研究2009.4

是,凯博文的学生郭金华加盟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他们背后都有重要的支持力量:哈佛大学的社会人类学,尤其是当代医学人类学的领军人物凯博文教授。哈佛是这个学术共同体和私人关系网络的汇聚点,是这支劲旅的培养基地,也是这些后学之士资源和灵感的重要来源。一个医学人类学的哈佛学派似可预期。而作为哈佛留学归国的学人,他们会在学术研究、公共政策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四、结语

哈佛大学的其他人类学家和相关学科学者也为中国研究做出过贡献。人类学系赫茨菲尔德(Michael Herzfeld)教授开设了一次亚洲邻里政治工作坊(Workshop on Politics of Neighborhood in Asia),我和其他三位中国学者均入会参加。我曾经听过华若璧的课程“毛以后的中国”。在WJH1550哈佛医学院全球健康与社会医学系、医学人类学项目合办的“文化与精神病学研讨”(Friday Morning Seminar in Culture& Psychiatry)上听与会者谈论到中国。2008年5月24日Barker Center,在洛克菲勒基金会和哈佛大学艺术与建筑史系主办的中国动物形态想象工作坊(Chinese Zoomorphic Imagination Workshop)听到东亚艺术史教授Eugene Wang博士对马王堆墓穴中动物的研究和另一位学者对《搜山图》的研究。我曾于Sherperd街拜访美籍华裔学者,人类学、考古学家张光直的家。我曾试图找寻中国民俗研究领域的学者,拜访他们或参加相关的学术活动和课程,但收效甚微。11我曾与波士顿大学人类学教授Robert Weller一谈,共同关注到中美两国社会生活中社会资本的缺失。我曾拜访傅高义教授的太太Charlotte Ikels,一个中国通和人类学家,她的《财神归来》(The Return of the Gold of Wealth:The Transition to a Market Economy in Urban China)从日常生活现象透视中国城市的市场转型,可读性很高,而她目前的研究兴趣是很具有挑战性、敏感性的新课题:中国的器官移植问题——

—一个医学人类学的题目。但由于学科的偏爱,我的记述集中在我亲聆教诲的哈佛人类学家身上。

某种“中国缘”把个人与其研究兴趣结合在一起。华琛于1965年在衣阿华大学获得中国研究(Chinese Studies)的学士学位,1972年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得人类学博士学位。他在广东、香港和江西有40年的民族志研究经验,会说广东话和普266

哈佛大学的中国人类学研究

通话,他有关于中国家族、丧葬仪式的中文论文发表。华琛、华若璧夫妇膝下无子,他经常在吃饭、闲谈时称他那些常见面的博士生们为“Kids”(孩子们),这些未来的人类学家们都称他为Woody,至于是否有学子把他引为父执则不得而知。凯博文言谈中显示出对中国公共卫生和民众健康问题的熟悉。比如:SARS发生在中国南方时,当地发挥了惊人的动员能力,广东最初做的每个事情都是对的,污名曾经帮助控制了SARS,让他首次看到污名化(stigmatization)具有的社会功能并非都是负面的。而这点促使他指导他的博士生郭金华研究艾滋病与污名的问题。12他说到:1940年代,广西乡村地区的医疗系统近乎瘫痪。解放前北京的婴儿死亡率很高,今天北京的婴儿死亡率比纽约低。1970年代,性传播疾病(STD)在中国几乎不存在,今天中国成为STD增长最快、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他说,中国拥有了高科技医疗设备之后,不少医生三分钟看一个病人,每天看100多个病人,而他只能看10个。他对中国一个名叫Yan Zhongshu的医生道德生活经历的真实记录13,让我想到这位医生就像你所熟悉的某个大医院如山东省立医院的大夫。他与华琛合编过《非典在中国》(SARS in Chi-na),还参与编写《中国的艾滋病与社会政策》(AIDS and Social Policy in China)。凯博文教授的夫人凯博艺(Joan Kleinman)是哈佛大学的汉学家,两人为《医学人类学的艺术》(The Art of Medical Anthropology)、《写在边缘:人类学和医学的对话》(Writing at the Margin:Discourse between Anthropology and Medicine)、《道德与健康》(Morality and Health)合写过其中章节。他们共同来过湖南和清华大学。他们有个女儿是耶鲁大学的中国政治学博士。当我问起他对中国医学人类学的前景有何看法时,他说:医学人类学是个跨越边界的领域(bridging field),经过40年努力,它已经从边缘成为主流(start from marginal to mainstream)。他谈起复旦和清华所做的工作,并深信,假以时日,中国的医学人类学将不再边缘。两位教授都有来自中国大陆和港台地区的学生,这些学生极其聪慧而积极上进,上文提到的肯定是不完全的。他们开采了中国研究的金矿,留给后学的是新的具有挑战性的任务。由于他们的言传身教,后学们获得的不仅是研究的方法和技术,更重要的是开放、认真而扎实的研究态度和工作作风,以及对自己工作的自信,他们虽然不无焦虑,但能迎受这些挑战。

267

民俗研究2009.4

1本文主要资料为2007-2008学年在哈佛大学听课和参加学术报告的笔记整理而成。涉及华琛和凯博文学术观点部分,均经本人审阅,作者感谢两位教授慨允发表该文。作者为记述的不确和错误之处负责。本文受上海市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基金、国家重点学科社会学、教育部“211”工程三期重点学科资助,感谢基地和学科负责人李友梅教授的督促与鼓励。

2阎云翔著,李放春、刘瑜译:《礼物的流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页。

3Waston,James L.ed.Golden Arches East.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7:Viii。

4华生主编,《饮食全球化》,2007年,台北市:早安财经文化。

51990年代,麦当劳成为中产阶级群体常常光顾的地方,中国百姓心目中的“现代化幸福生活”的象征,小资、大学生、青年男女参与跨国文化体系的一个途径。详见阎云翔,“汉堡包和社会空间:北京的麦当劳消费”,载戴慧思、卢汉龙译著,《中国城市的消费革命》,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第231-259页。

6Jun Jing,ed.Feeding China’s Little Emperors:Food,Children and Social Change.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

7在笔者所接触的众多小家庭中,几乎很少例外的,在孩子吃什么问题上,独生子女说话算数,其次是妈妈,最后是爸爸。

8Waston,James L.China’s Big Mac Attack Foreign Affairs.Vol79No.3.2000.Pp120-134.

9关于神经衰弱和抑郁症的问题。郭金华博士的评论为:Arthur一直表明他的“social origins”一书并不旨在指出中国精神医生错误地把抑郁症诊断为了神经衰弱,而是强调两种不同的文化环境是如何型塑了对相似疾病的两种不同的认知。详情请参阅凯博文著、郭金华译,2008,《苦痛和疾病的社会根源》,上海三联书店。耶鲁大学的中国史教授史景迁(Jonathan Spence)对本书作如此评价:田野研究写作精美,以至于历史学家都不断被其描述的中国共产主义政治实践中的那些重要时刻所吸引;作者以丰富细腻的笔触描写了中国人的社会关系,童年以及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那些问题。

10裴宜理,“半个世纪的伙伴:美国的中国研究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周晓虹主编、南京大学社会学系编《中国研究与中国社会》,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139页。

11关于哈佛大学的人类学与民俗学,参阅叶涛教授“James L.Watson教授访谈录”,《民俗研究》1999年第3期第13-16页。

12笔者相信郭金华博士以下陈述更接近凯博文教授的真实意思:据我所知,Arthur对于污名具有正面社会功能这一说法一直持批评意见。在某种程度上污名似乎确有抑制流行病传播的功能,但另一方面也使流行病转入地下,更难被发现和控制;更重要的是这种观点的潜在危险是承认污名和污名化做法的合理性,从而导致忽视甚至剥夺患者或疑似患者的基本权利。

13Kleinman,Arthur.What Really Matter:Living a Moral Life amidst Uncertainty and Danger.Ox-268

哈佛大学的中国人类学研究ford University Press.2006:80-122.

(张敦福:社会学博士、上海大学中国社会转型与社会组织研究中心、上海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200444)

《民俗研究》来稿须知

《民俗研究》刊发各类民俗学论文、民俗史料、调查报告、田野札记、民俗图片、学术动态、书评等。来稿请务必注意以下几点:

1.稿件务必字迹清晰,校对准确,请遵照相关的国家标准,如关于标点符号和数字使用的规范等。

2.投寄本刊的文章,凡采用他人成说,务请核实引文。所有注释一律采用文后注,以1、2、3、4、5、6……为序号。其中,著作文献标注为:(作者)著、(译者)译:《(著作名)》,出版地:××出版社××年版,第××页。期刊文献标注为:(作者):《(文章名)》,《(期刊名)》,××年第×期,第××页。另外,英文专著用斜体,论文写入双引号内,页码以“P.页码”形式出现。

3.本刊提倡图文并茂。作者可提供与文章内容相符的彩色或黑白照片、线描图版等图片资料,以便刊登时采用。

4.本刊实行匿名审稿制度,来稿务请载明文章的中英文标题、中文摘要(200字以内)、中文关键词(3-5个)以及作者介绍(包括姓名、工作单位和职称)。为了方便联系,务请注明详细通讯地址、邮编、电话和电子信箱。

5.本刊对决定采用的稿件有删改权,不同意删改者请在来稿时申明。

6.来稿一经采用即付稿酬。

7.来稿请勿一稿多投。本刊处理来稿期限为六个月,逾期未接到拟采用通知,作者可另行处理。来稿一律不退,敬请自留底稿。

8.本刊已入网“万方数据——

—数字化期刊群”、中国学术期刊网(光盘版)和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其作者著作权使用费与本刊稿酬一次性付给。如果作者不同意将文章编入该数据库,请在来稿时声明,本刊将做适当处理。

9.来稿请同时提供电子稿和纸质稿,本刊编辑部电子信箱:msyjbjb@https://www.wendangku.net/doc/af2641017.html,,通信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山东大学东校区新校《民俗研究》编辑部,邮编:250100。

《民俗研究》编辑部

269

中国茶叶市场的现状及未来分析

中国茶叶市场的发展现状与未来分析 世界茶叶80%产在亚洲。中国、印度、斯里兰卡、肯尼亚和印度尼西亚五大产茶国的茶叶产量占世界茶叶总产量80%。中国茶叶产量从2000年的67.6万吨增长到2005年的93.4万吨,增长了38.1%。茶叶产值从2000年的90亿元,增长到2005年的155亿元,增长了72.2%,是世界发展最快的国家,并且在2005年,我国茶叶产量超过印度,重新夺回第一大产茶国地位,实现了以吴觉农为代表的近代茶人为之奋斗的目标。 一、推动茶产业发展的因素。 当前,我国茶叶产量、国销售、茶叶出口都处于历史最好的水平。主要得益于地方政府资金支持,茶叶企业改革不断深入,新的资本进入,茶叶新技术在茶叶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以及茶叶新产品的开发等,这些都为我国茶叶产业注入 新的活力。 1、政策的支持。 近年来,各级政府对茶叶产业给予了高度重视,加大了对茶产业的投入,并且通过科技创新、结构调整、大力拓展国外市场等措施,促进了我国茶产业的发展。在西部开发、扶贫政策和退耕还林等政策和资金的扶持下,各主要产茶省都

发展了相当数量的新茶园。茶农在茶叶良好经济效益促进下,生产积极性不断高涨,并且加大了对老茶园的改造力度,淘汰了一些生产效益低的茶园。我国茶园面积由2000年的108.9万公顷,增加到2005年的130万公顷,增长了19.4%。近年来新发展的茶园基本上按照规化要求进行建设的,生产能力高、茶园投入力度大,从而使得我国茶叶产量保持较快速度增长。 2、企业的多元化。 茶叶放开经营后,我国茶叶企业发生结构性变化,大多数国有加工、流通茶叶企业实现了股份化、民营化转制。一元茶叶是市第一家实行改制的“老字号”茶叶企业,改制后的股本为3000万,国有(企业)参股20%,10%社会法人股,主要是两家上游生产企业,其他70%职工股。改制后企业的机制变活了,企业有了自主权,有了资金积累,通过几年来的运作,一元的年销售量每年均以30%以上的速度增长。茶叶产业的发展,也吸引国大的集团纷纷进入茶叶领域,制药企业盘龙云海和白药集团已经开始涉足茶产业。白药集团认为普洱茶的发展过程与白药的发展过程极为相似,初期都是小家小户分散式生产,后来随着工艺技术改进,规模化生产成为必然。澜沧江啤酒集团也把开发茶产品作为今后重要的发展目标之一。与此同时,个体私营茶叶企业在经过多年的市场经验积累,也开始得到快速发展,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更香茶叶发展到46家连锁店。 3、新的资本注入。

茶叶市场调研报告

茶叶市场调研报告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by JIEK MA on December 15th, 2012.

中国茶叶市场调研报告 一、摘要 中国是茶叶有发源地,茶区分布广、资源丰富,茶叶种类之多堪称世界之最。在国内,茶类消费者为中老年人居多,但年轻人占据的比例也逐渐加大,说明茶在年轻人的消费中有了很大的提升空间。中国茶叶出口主要有六大国际市场,分别是摩洛哥、日本、美国、欧盟、俄罗斯、中东地区。由于国际市场质量门槛越来越高等原因,中国茶叶市场发展受到了阻碍,但从总体来看,我国茶叶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虽然面临许多困难,但总体向上的趋势从未改变。相信随着我国茶叶种植、生产水平的迅速提高,产品安全体系日趋完善,我国茶叶的优势会越来越显现,世界各国对我茶叶的消费会逐步增加。 二、调研的背景和目的 1、调研背景 商品经济的日益的发展,我国的外贸份额越来越大,其中不可或缺的传统的商品茶叶市场也相当的活跃。 2、调研目的 更好的研究我国的茶叶市场,以点看面了解中国的市场行情, 三、调研采取的步骤和方法 一)通过上网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中国茶叶的品种及其分类 二)对国内市场进行调研,获取国内消费者对茶叶的需求情况和市场主要卖点。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渠道获得: 1、通过上网收集相关资料,了解国内茶叶市场行情,获取相关数据。 2、通过查阅有关书籍、报刊,详细了解情况 3、走访一些茶叶销售店,询问一些社区的消费者 4、学校学生的意见和想法 三)详细了解我国茶叶的出口现状及出口目标市场,主要渠道:

1、通过互联网了解我国茶叶的主要出口国对象及其出口特征 2、根据其出口特点制定营销方案 四、调研情况介绍 一)中国茶叶概述 1、茶叶分类 我国茶叶基本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基本茶类,一种是加工茶类。其中基本茶类又可分为六类:绿茶、青茶、红茶、白茶、黄茶、黑茶。加工茶类可分为花茶、果茶、紧压茶、保健茶等。 1) 绿茶 以制作方法不同可分为: A、炒青绿茶:眉茶、珠茶、细嫩炒青; B、烘青绿茶:普通烘青、细嫩烘青; C、晒青绿茶:滇青、川青、陕青、黔青、桂青; D、蒸青:煎青、玉露; 2)青茶(乌龙茶) 以制作方法不同可分为: A、闽北乌龙茶:武夷岩茶、闽北水仙、乌龙。 B、闽南乌龙:铁观音、永春佛手、闽南水仙、黄金桂、闽南包种。 C、广东乌龙:凤凰水仙、包种、铁观音、乌龙。 D、台湾乌龙茶:木栅铁观音、文山包种茶、洞顶乌龙茶、白毫乌龙、竹山乌隆、梅山乌龙。 3)红茶

文化人类学A卷答案

文化人类学A卷答案 一、选择题 BACBC 二、名词解释 1、涂尔干: 法国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是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他主要致力于研究古代宗教和人类学的问题,他认为宗教不是要给人们一种对于物质世界的描述,而是服务于社会。图腾是民族的标志、旗帜,图腾原则就是民族本身。人们崇拜图腾实际上是崇拜他们所属的那个团体,图腾是团体的象征,犹如国旗之于近代国家。 2、图腾: 图腾(totem)一词最早见于1791年在伦敦出版的英国商人、人类学家龙格所著的《一个印第安译员兼商人的航海探险》一书中,是原始人群体的亲属、祖先、保护神的标志和象征,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一种文化现象。图腾就是原始人迷信某种动物或自然物同氏族有血缘关系,因而用来做本氏族的徽号或标志。 3、文化圈: 文化圈是社会学与文化人类学描述文化分布的概念之一。它涉及的地域范围比文化区和文化区域更为广泛。文化圈概念最早由弗罗贝纽斯提出,但是对其做系统理论与论述的是德国民族学家格雷布纳尔。他在1911年出版的《民族学方法论》一书中使用文化圈概念作为研究民族学的方法论。他认为,文化圈是一个空间范围,在这个空间内分布着一些彼此相关的文化丛或文化群。从地理空间角度看,文化丛就是文化圈。 4、部落: 部落一般指原始社会民众由若干血缘相近的宗族、氏族结合而成的集体。是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中出现的一种特殊社会组织,有较明确的地域、名称、方言、宗教信仰和习俗,它分为血缘部落和地缘部落两个阶段。 四、简答题 1、田野工作是人类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具有本学科特色的研究方法,与一般的调查研究既有共同之处,又有自身鲜明的特点,概括起来如下: 一、社会性和多元性; 二、文化性和生活性; 三、历史性和现实性; 四、实践性和探索性; 五、艰苦性和变化性。 2、文化传播理论与进化论的观点是对立的,他们发对进化论,强调文化传播在文化发展

_乡土中国_的_中层理论_关心与再讨论

《乡土中国》的“中层理论”关心与再讨论* 刘小峰刘锐 【摘要】由两篇涉《乡土中国》文章和当前文献研究发现,社会学的“中层理论”建构及其与费孝通的《乡土中国》关系,均长期受到学术界的忽视或遮蔽。追溯学术史,费孝通《乡土中国》所构造 的概念体系具有默顿所言的“中层理论”关怀是有某种合理性的,我们还可以从中获得诸多智识启发。 恰当地运用“中层理论”这种社会研究策略,有利于中国研究在宏观与微观、理论与经验以及地方性知 识与全域性关照这三个层面之间的关系的推进。同时,建构并发展“中层理论”,还应深刻反思它存在 的可能局限性,进而保持中国农村研究应有的开放性。 【关键词】中层理论;乡土中国;区域差异;乡村研究 【作者】刘小峰,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博士生,长江大学法学院讲师;武汉,430079。刘锐,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研究员;武汉,430074。 【中图分类号】C91-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4X(2015)04-0059-008 AREDISCUSSION TO THE THEORIES OF MODDILERANGE IN ‘EARTH-BOUND CHINA’ Liu Xiaofeng,LiuRui Abstract:It is found that both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heories of middle range in sociology and its rela-tions with Fei Xiaotong’s Earth-bound China have long been neglected or obstructed in the academic sphere through two articles related to the Earth-bound China and the present literature studies.In retro-spective of the academic history,there are some kinds of reasonability that the system of concepts construc-ted in Fei’s Earth-bound China shows some concerns of the theories of middle range proposed by Merton,from which we can obtain much intellectual inspiration.It is beneficial to the promotion of China studies in terms of macro and micro perspectives,theory and experience as well as local knowledge and the globaliza-tion by applying the social research strategy,theories of middle range appropriately.Meanwhile,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ories of middle range should also rethink its possible limitations profoundly in order to maintain the openness in the rural studies of China. Key Words:theories of middle range;earth-bound China;regional differences;rural research 中国农村社会的研究中,一个独特的鲜明现象是,费孝通的《乡土中国》向来不缺少学术界关注的目光,尽管由于研究框架和侧重点的不同,其所关注的方向会有所差异。总体而言,这些研究多会在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变迁背景下关注“乡土中国”的社会转型或改良,研究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土地流转后农村家庭的社会风险与保障机制研究”(14CSH021)。

中国茶叶市场调研报告_调研报告_范文大全

中国茶叶市场调研报告_调研报告_范文大全 一、摘要 中国是茶叶有发源地,茶区分布广、资源丰富,茶叶种类之多堪称世界之最。在国内,茶类消费者为中老年人居多,但年轻人占据的比例也逐渐加大,说明茶在年轻人的消费中有了很大的提升空间。中国茶叶出口主要有六大国际市场,分别是摩洛哥、日本、美国、欧盟、俄罗斯、中东地区。由于国际市场质量门槛越来越高等原因,中国茶叶市场发展受到了阻碍,但从总体来看,我国茶叶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虽然面临许多困难,但总体向上的趋势从未改变。相信随着我国茶叶种植、生产水平的迅速提高,产品安全体系日趋完善,我国茶叶的优势会越来越显现,世界各国对我茶叶的消费会逐步增加。 二、调研的背景和目的 1、调研背景 商品经济的日益的发展,我国的外贸份额越来越大,其中不可或缺的传统的商品茶叶市场也相当的活跃。 2、调研目的 更好的研究我国的茶叶市场,以点看面了解中国的市场行情, 三、调研采取的步骤和方法 一)通过上网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中国茶叶的品种及其分类 二)对国内市场进行调研,获取国内消费者对茶叶的需求情况和市场主要卖点。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渠道获得: 1、通过上网收集相关资料,了解国内茶叶市场行情,获取相关数据。 2、通过查阅有关书籍、报刊,详细了解情况 3、走访一些茶叶销售店,询问一些社区的消费者 4、学校学生的意见和想法 三)详细了解我国茶叶的出口现状及出口目标市场,主要渠道: 1、通过互联网了解我国茶叶的主要出口国对象及其出口特征 2、根据其出口特点制定营销方案 四、调研情况介绍 一)中国茶叶概述 1、茶叶分类 我国茶叶基本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基本茶类,一种是加工茶类。其中基本茶类又可分为六类:绿茶、青茶、红茶、白茶、黄茶、黑茶。加工茶类可分为花茶、果茶、紧压茶、保健茶等。 1) 绿茶 以制作方法不同可分为: a、炒青绿茶:眉茶、珠茶、细嫩炒青; b、烘青绿茶:普通烘青、细嫩烘青; c、晒青绿茶:滇青、川青、陕青、黔青、桂青; d、蒸青:煎青、玉露; 2)青茶(乌龙茶) 以制作方法不同可分为: a、闽北乌龙茶:武夷岩茶、闽北水仙、乌龙。 b、闽南乌龙:铁观音、永春佛手、闽南水仙、黄金桂、闽南包种。 c、广东乌龙:凤凰水仙、包种、铁观音、乌龙。

中国茶饮料市场调研报告

中国茶饮料市场调研报告 调查茶饮料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地位,和喜好茶饮料的人群类型,年龄分布,饮用频率。从而使各个品牌的茶饮料能增强自己的优点,改进自身的缺点,多生产消费者需要的类型,按消费者和市场的需要开发新产品,进而在市场上站稳脚跟,取得更大的成功,进而取得更多的利益。 一、背景资料 中国饮料市场潜力巨大,从2001~2005年以年均10%的速度增长,至2005年产量达到2260万吨,预计2010年将达到3700万吨。2002年中国饮料产量达到2025万吨,行业全部国有及年销售收入在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有825家,资产总额604亿元,销售收入551.5亿元,利润总额39.7亿元。据统计,2002年我国软饮料市场中以饮用水的产量为最高,但销售额仍是碳酸饮料占领先地位。 二、市场饮料分析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从1998年以来,软饮料行业稳定快速发展。产品销售收入年均增长13%,从1998年的361亿元增长到2002年的551亿元。 软饮料行业利润总额大幅提高,2000年之后的增长尤其显著,主要是源于果汁饮料与茶饮料产品的迅速跟进,为行业带来大的盈利方向,2002年碳酸饮料利润占整个饮料行业利润的40%。茶饮料占19%,两者成为利润主体,占据了近60%的市场份额,而饮用水的利润不足2%。 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观念的变化,饮料已从昔日的生

活奢侈品转为日常的生活必需品。据中国饮料工业协会统计资料,2000年中国饮料工业的饮料总产量1491万吨,比上年增长25.7%,饮料业连续保持了21年快速增长的势头,同时,国内饮料市场对品种的需求也在发生变化。2000年,瓶装饮料产量达554万吨,居第一位,碳酸饮料达420万吨,居第二位,茶饮料185万吨,居第三位,茶饮料是所有饮料类别中增长最快的。今年,饮料市场上最亮丽 的景致莫过于享有“饮料新贵”之称的茶饮料。在人们品尝清爽可口的茶饮料背后,茶饮料市场却是波涛汹涌,鏖战正急。 三、茶饮料的功效 茶饮料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三低”:低热量、低脂肪、低糖,具有天然、健康、解渴、提神的特性,比碳酸饮料更爽口、解渴,比水饮料更怡人有味,清香淡雅、回味无穷、富含保健成分,并且具有营养、保健疗效及消暑解渴的功用。 四、几大茶饮料品牌分析 在现代的市场上,茶饮料不断涌现出来,在消费者心目中主要出现几大品牌,如:康师傅,统一,旭日升,王老吉,立顿等品牌。 康师傅:致力于品牌经营。不断提升和丰富品牌经营的内涵,是康师傅制胜的法宝。在品牌形象上,不仅大幅度地进行广告投入,而且在广告诉求的主题上每每有突破:2000年抓住“绿色旅游年”在全国推出了大型主题活动,让人们认识了“自然最健康,绿色好心情”的绿茶;2001年,力邀天王巨星任贤齐出任冰红茶形象代言人--展现康师傅冰红茶“冰酷”形象。

文化人类学期末考试试题

文化人类学 ----------------------------------------------------------------------------------------------------------------------- 一、单选题(共10分) 1、文化唯物论的代表人物哈里斯的代表作是() A《文化唯物论》B 《原始文化》C 《洁净与危险》 D 《忧郁的热带》 2、《江村经济》的作者是() A 林耀华 B 费孝通 C 瞿同祖 D 吴文藻 3、基诺族属于() A 平等社会 B 阶层社会 C 阶级社会 D 开放的阶级体制 4、马埃男子社团属于() A 年龄社团 B 性别社团 C 区域社团 D 民族社团 5、《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作者是() A 韦伯 B 涂尔干 C 斯旺森 D 马克思 6、“男耕女织”表达的是一种() A 年龄分工 B 性别分工 C 地域分工 D 阶层分工 7、认为宗教是精神鸦片这是()的观点 A 韦伯 B 涂尔干 C 斯旺森 D 马克思 8、《癫狂与文明》的作者是() A 德里达 B 福柯 C 涂尔干 D 米德 9、年龄和性别分工() A 存在于狩猎社会 B 存在于采集社会 C 存在于工业社会D存在于一切社会 10、对“神圣”与“凡俗”的区分出自() A 布朗 B 涂尔干 C 马克思 D 韦伯 二、多选题(共20分) 1、狩猎与采集社会的一般特点() A小规模的社会群体B以性别为基础的社会分工C没有恒久稳定的领导者 D食物共享 2、下面关于形式主义流派说法正确的是() A以研究市场经济的西方经济学理论为自己的基础 B以西方经济学的方法论作为自己的方法论指导 C形式主义流派是经济人类学中历时最久的、影响最大和人数最多的一个学派。 D主张从社会、生态自然环境与人类之间的互动、交换关系的角度来考察经济问题。

人类学读书笔记

《体育人类学》读书报告 体育人类学是从体育的角度去研究人类全面可持续发展的一门学科。要了解体育人类学就必须了解学习人类学。只有在了解人类学的概念、定义、研究内容、理论流派沿革及应用分支学科发展的基础上,才能对体育人类学有较全面的了解。作为体质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的结合点,它揭示和分析人类与体育相关的因素,综合研究人类的体育问题。它从人类发展的漫长过程中研究体育的一般规律及其在理论上表现的具体形式,揭示体育过程的内在结构,在不同形式的体育过程和与之相似的社会现象中寻找共同的规律。体育人类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包括:体育原理,以建立全面认识体育的新视角;民族体育,以深挖和弘扬人类传统文化遗产;竞技,以摆脱单纯追求人体极限的误区;定位和标示,以把握未来人类体育的发展轨迹。 体育人类学是运用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人类有关体育的文化活动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体育人类学包括以下主要研究领域 (1)从人类学的角度,研究全球不同文化和社会、传统和现代的体育竞技和运动休闲娱乐行为,各种体育参与者使用话语表达的特点及其社会功能,探讨在体育交流中如何增进对不同文化、不同种族间的相互尊重和理解 (2)根据考古学、体质人类学、文化人类学和语言人类学所发现的材料,从人类进化、迁徙和交流的角度,研究各种体育运动的起源、进化、发展和传播; (3)将体育或身体文化看做是文化体系中的一种要素,研究体育与其他文化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体育与人类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体育在提高人类生存适应性方面的作用等; (4)探讨在不同文化传统、不同自然环境、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的体育 和经济发展的问题;研究不同种族的人类群体在生理、体型和运动能力上的差异,如何让选手参加适宜的比赛并提高竞技运动水平; (5)研究不同种族、不同年龄、不同文化背景人群的体育、竞技和身体娱乐活动,利用全球丰富的传统体育和现代体育资源,促进体育与人类的同步发展。 这本书印象最深的一节是第四章的第四节,从民族体育到奥林匹克竞技。民族体育是当代世界流行的国际体育之母。但是,当代国际体育一旦形成并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便表现出与各民族传统体育之间的种种差异,进而产生冲突、消长、生灭、融合、共存等种种复杂的情况。西方文化带着一种“唯我独尊”的优越感,无视其他民族文化包括民族体育的价值,并且蛮横地剥夺其生存的权利。在初始阶段,民族体育抗拒西方体育,是试图摆脱其征服。一些民族传统体育活动随着民族本身的衰亡而衰亡,另一些民族的传统体育活动也陷入艰难困境之中,他们在社会生活、尤其是在城市生活和教育中的影响急剧削弱。为何近现代体育主要是西方体育在国际体坛占统治地位?原因很简单:体育文化可以借助强大的经济杠杆向生产力欠发达地区渗透。率先进行工业革命而获得巨大效益的英国以及紧随其后的德、法等国,把自己的文化推向世界。而初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的美国,待自己强大以后,体育文化随经济地位提高而倒灌输出,如篮球、排球等运动项目风靡全球。奥林匹克是西方文化的产物。而东方各国民族传统文化缺乏发展契机,只能够被动接受。 而第五章中还针对人类的种族、文化、性别、生存环境等差异对其竞技水平的影响。在体育和竞技中对人种、种族和种族问题的研究,以及对训练和比赛的环境、性别等问题的研究,正处于兴起阶段。分别从肤色,形态,环境等因素解释了正是高水平竞技的成绩和记录中产生明显的差异的根源。世界上既有人种差异存在,就必然有形形色色的种族问题产生,体育人类学有助于认识和理解种族差异,发掘各人种身体活动的巨大潜能,使人类整体走向健康。 这本书的最大特点是绪论一章对于体育人类学是门交叉学科,对人类学以及人类学的理论流派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没有开门见山的讲体育人类学,这样就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费孝通《乡土中国》读后感1500字(文章二)

费孝通《乡土中国》读后感1500字(文章二) 近日,读了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受益良多。不仅对当时的农村生活,“差序格局”、“礼制秩序”、“长老统治”等方面有了更多了解,同时领略了社会学的魅力所在,对社会学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费孝通先生曾说过:“社会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它把社会作为—个整体,综合研究社会现象各方面的关系和其发展变化,包括人们对人际关系的知识和理论。它最根本的任务是解决一个生在社会里的人,怎样学会做人的问题。这是对社会学高度和本质的概括。 首先费孝通先生从普通乡下人的土气入笔,一反常人对土气这个词的藐视,称赞“土”字用的精当,因为中国传统社会的小农经济依靠的正是土地。曾听人说过,远在西伯利亚,中国人住下了,不管天气如何,还是要下些种子,试试看能不能种地。——这样说来,我们的民族确是和泥土分不开的。也正是因为有了土的滋养,才有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业,才有了聚村而居、与世无争的传统生活,才有了中国人生生不息的传统文化根源。中国的问题说到底还是需要回到乡村里去理解,毕竟中国是农业大国。在“乡土本色”中,费老说中国乡土的特色是不流动的熟人社会,由此产生的是符合这种社会的习惯,与现代社会截然不同。对“熟人社会”的说法,我思考良多。 费先生认为,在乡土社会这样的“熟人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因为“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只有在现代社会中,由于社会变迁,人们在较大的环境中活动,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都是陌生人,所以要讲个明白,也才需要画个押、签个字,也由此,法律才有产生的必要。在此基础上,费先生概括了熟人社会的一些特点和要素,诸如:维系着私人的道德、家族、礼治秩序、无讼、无为政治、长老政治、血缘和地缘等等。同时,费孝通又认为,乡土中国不是一个法治社会,“但是‘无法’并不影响这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乡土中国的“礼”靠社会传统来维系和传承。礼制不同于法律,亦有别于道德。法律凭借权力机构强加于个人,道德靠社会舆论维持,按照费孝通的意思,做事合乎“礼”则更像“凭良心办事”的意思。 中国的熟人社会这种基层社会结构,是与其独特的聚族而居的聚落形态密切相关。而这种聚落形态恰恰是小国寡民的政治学主张的理想模式,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这种聚落形态,是自然和政治因素的双重影响。在南方,确实是过一山而语言风俗就不同,所以聚族而居是很自然的选择。但在北方,好像自然因素就没这么强烈,非自然因素才是根本。这里的非自然因素可能就跟政治有关了。在中国,重农抑商是主流,不是皇帝们不爱钱,他们是爱权胜过爱钱,不患寡而患不均。寡,好管,不均,一个容易乱,一个不均,就有富可敌国的素封,就可能挑战皇帝的力量。所以,历代皇帝,都在作打击豪强的事情,比农民起义还彻底。农民起义不过是个催化剂的作用。而安土重迁,就是一项基本国策,其现代版本就是离土不离乡。 另外,功能主义系人类学研究的一个手段,简言之,即需要导致文化的产生,文化又反过来满足需要。法治的功能令其无法在熟人社会中产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许多人认证了,熟人社会为什么不能产生法治,是因为不需要!而陌生人社会需要法治,所以法治产生于陌生人社会中。这虽然是一个循环认证,但不妨碍其解释的合理性。以中国目前为例,通说为我们正在建设法治国家,但有些现象,很难解释:比如刑讯逼供的减少,是来自文明国家的压力?还是对外来文明成果的汲取?还是本身技术的进步,已经不需要刑讯逼供?正是在这种难以解释中,社会已经开始变迁了。费老的《江村经济》中,探讨了技术变革对社会变迁的影响,较《乡土中国》更进了一步。而“社会变迁”无疑是中国近百年来的一个宏大的话题,近代中国,社会变迁已经成了所有爱国、有志知识分子都想探究与解决的大问题。所以,可以理解,当人们突然发现这个理论可以解释社会变迁的时候,他们的兴奋是可以预计的!功能主义在

中国茶叶出口市场分析)

中国茶出口,“凭什么”领跑世界? 发布日期:2010-03-23 来源:国际茶讯 茶界一直认为,中国是茶叶出口大国,但不是出口强国。可是,以近年的出口数据为支撑,我们需要重新反思这个话题了。中国早已经超越了出口大国的地位,事实上已经是出口强国了。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茶叶分会秘书长蔡军认为。我们也知道,虽然中国茶叶有没有国际品牌 “茶界一直认为,中国是茶叶出口大国,但不是出口强国。可是,以近年的出口数据为支撑,我们需要重新反思这个话题了。中国早已经超越了出口大国的地位,事实上已经是出口强国了。”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茶叶分会秘书长蔡军认为。我们也知道,虽然中国茶叶有没有国际品牌,但“引领世界潮流”的说法也不为过,如果仅仅从品类和科技两个角度而言。尽管国际市场以红茶为主,但是,消费者对口味创新的喜好,对身体健康的关注在不断提高。这样的话,中国茶类将是首选,也是唯一的选择。从这个大趋势看,中国茶叶必将引领世界潮流。 2009年,中国茶出口位居全球第二位 截止目前,肯尼亚、斯里兰卡等主要产茶国还没有正式公布2009年茶叶出口数据。根据2009年前11个月的数据估计,中国茶叶出口将可能位居全球第二位。2008年,我国茶叶出口位居全球第三位。相比2008年,我国茶叶出口全球排名可能上升一位。 数据显示,2009年前11个月,斯里兰卡减产12%,产量为26万吨,全年产量大概在30万吨左右,除掉内部消耗,出口量约在30万吨以下。照此估测,中国茶叶出口将超越斯里兰卡,位居全球第二位。 往年排名第一位的肯尼亚,2009年前11个月生产茶叶27.8万吨,同比减少9.7%。2009年,中国茶叶出口量有可能与肯尼亚持平,或者超越肯尼亚。甚

中国茶叶市场分析报告完整版

中国是茶叶原产地和第一生产、消费大国,有上千年的饮茶历史,茶叶已经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中。现在的国内茶叶市场看似波澜不惊,实际上却是暗流涌动,众多茶叶企业亟待破茧而出。 国内茶叶市场问题 目前我国茶叶市场整体需求趋于饱和,消费增长速度低于茶叶生产能力的扩张速度,呈现供大于求的买方市场特征,在这样的背景下,加上历史积淀的影响,我国的茶叶市场呈现如下特点: 1.多:茶叶种类多,行业企业多。 由于历史、地理原因,我国茶叶种类众多,大约有上千种茶叶,仅名茶就有两百种左右,而每一种茶叶因采摘时节、产地不同又可分出众多子类。 与茶叶种类多相对应的就是我国从事茶叶种植、加工的企业数量众多,分布广泛,据统计我国目前有大约8000万茶农、7万家茶企。 2.乱:管理无序,标准缺失。 产品种类和行业企业众多本就容易形成混乱的市场局面,而行业管理不健全和产品标准的不易操作更导致了茶叶行业出现比较混乱的局面。 近年来,各地大建茶叶城、茶叶批发市场,甚至一个城市建有多个批发市场,超出了市场的需要,结果导致市场内商户的销量和利润越来越薄。而且批发市场由个体商户组成,自身所普遍存在的散、乱、杂和不易监管等特点,很容易发生漫天要价的情况。管理的松懈也导致食品行业普遍推行的QS认证在茶叶行业得不到有效执行。 我国现行茶叶品质标准中,关于茶叶的感官品质都采用定性语言描述,消费者难以理解和应用,致使标准在交易定价中很难发挥作用,形成实施上的标准缺失情况。普通消费者在购买茶叶时往往难辨良莠,听任一些不良茶商的信口胡言,以次充好,长此以往也会抑制消费者需求。 此外,行业内还存在假冒伪劣、农药残留超标的情况,也严重影响了行业形象和消费者的消费需求。 3.弱:企业实力弱,品牌意识弱。 我国茶叶企业数量虽多,但多数都非常弱小,规模上亿的企业屈指可数,而且没有能够主导行业发展的企业。2008年,7万家茶企共实现茶叶总产值300亿元人民币,而同年仅联合利华立顿一家茶加工企业年产值即达到230亿元人民币,相当于国内茶叶产值的2/3强。 我国多数企业还处于小规模、分散经营的阶段,采用传统粗放经营模式,通过分布在各地的同乡和批发商销售。产品也主要依靠散装形式销售,茶企普遍缺乏品牌意识。目前我国有7万家茶厂,注册了自己品牌名称的还不到1000家。

文化人类学概论课后思考题

文化人类学概论课后思考题 第一章人文研究 一、填表题 请填写以下人类学体系表格空白部分 二、填空题 1.人类学者在田野工作后,最终调整知识和思路,进而完成的文化撰写的文本 形式就是。 2.体质人类学研究人类的和。它的作用在这里主要是加深人 文学者对于文化的生物学基础的理解。 3.1958年,发表《物种起源》,系统阐述了生物进化理论。从而 直接影响了进化论人类学的产生。进化论代表人物泰勒著要关注的是原始宗教,并提出了泛灵论,也叫做。 4.1870年,在经典民族志作品《易洛魁联盟》的基础上,出版了 名著,系统地提出了家庭进化的理论,后来,他又在他一生最为重要的著作中全面的发展了社会进化的思想,并对原始社会进行分期,大致分了、、三个时代,并将作为每个阶段的

具体标志。 三、选择题 1.衡量文化没有普遍绝对的评判标准,因为任何一个文化都有其存在的价值, 各族文化没有优劣、高低之分,这是理论的观点。 A.文化相对论B.文化中心论 C.种族主义D.文化普同论 2.恩格斯曾经指出:是“从人和人种的形态学和生理学过渡到历史的桥 梁”。 A.人类学B.社会学 C.民族学D.考古学 3.体质人类学包括(多选) A.人体形态学社会生物学B.生物进化论古人类学 C.考古人类学 四、名词解释 1.文化 2.进化学派 3.传播论 4.文化圈、文化层、文化亲缘关系的两个标准 5.社会决定论 6.历史特殊论 7.濡化 8.文化模式、国民性 9.功能论& 新功能论 10.社会冲突论 11.普同论、文化相对性、适应、整体性、跨文化比较

五、简答与问答 1.人类学学科在广义和狭义上有哪些分支。 2.如何理解人类学的进化论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与哲学思潮的关系? 3.简述摩尔根将原始社会划分的几大阶段。 4.新功能论“新”在何处? 5.文化功能论与结构功能论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6.叙述文化人类文学理论发展的脉络 7.费孝通、林耀华等人类学前辈如何借鉴西方功能主义理论研究中国社会? 8.试从中国人类学的历史发展说明中国人类学的本土特点。 9.是论述人类学与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考古学等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 10.思考学习人类学有什么作用或者意义。 11.说明跨文化比较的方法及其前提条件 12.如何认识整体性的文化研究 13.如何认识文化相对主义 14.阐述你所知道的人类学的认识论主题 第二章田野民族志与人类学研究(3课时) 一、填空题 1.在其他社会科学家看来,人类学中的质性研究主要在于探讨文化现象、形成 民族志、和研究的学术传统。 2.在一书中已经提出了田野工作的具 体方法,并认为通过这些方法和一定程序有望获得可靠而有效的民族志资料。 3.从事田野民族志研究的人类学家的选题一般有两种选择,即: 和。

探寻中国文化的大传统

探寻中国文化的大传统 ——四重证据法与人文创新 叶舒宪 2012-6-20 15:43:22 来源:《社会科学家》(桂林)2011年11期内容摘要:文章提出改造人类学家罗伯特·雷德菲尔德(Robert Redfield)的“大传统和小传统”(Great tradition and little tradition)概念,按照符号学分类指标重审中国文化传统,把汉字编码的书面传统作为小传统,把前文字时代以来的神话思维视为大传统。提示生活在文字编码小传统中的当代人,如何利用现代新知识所提供的多重证据,如先于汉字出现的玉器符号,超越文字符号的遮蔽和局限,洞悉大传统的奥妙。 新兴的文化人类学和民俗学倡导实地考察的田野作业,打开突破小传统拘限的知识新格局。九百万平方公里的山河大地可当做大书来解读。从司马迁写《五帝本纪》的经验可知,对于“读万卷书”的知识人,“行万里路”的民间调研功夫,是摆脱小传统书本主义限制,洞悉大传统的关键。从方法论上归纳,可将新出土的文字作为二重证据,将文献之外的田野调查的口传活态文化传承作为三重证据,将出土的实物和图像等非文字符号视为四重证据。以四重证据法重新探寻文化大传统,获得超越前代的人文创新方法和认识境界。 关键词:大传统;前文字时代;四重证据法;物的叙事 作者简介:叶舒宪(1954-),上海交通大学致远讲席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研究方向:中国文化,文学人类学,上海交通大学文学人类学中心。 中图分类号:G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2-3240(2011)11-0008-07 一、大传统与小传统 两千五百年前,孔子曾经用一分为二的方式来划分现实社会中的人群——“唯上智与下愚不移”①。在上世纪“批林批孔”时期,孔子这句话被片面地解读为论证奴隶社会合法性的辩护词:“上智”指奴隶主,“下愚”指奴隶。从哲学上归类,此话又被当作唯心主义先验论的标本。今日可以将“上智”解释为代表社会统治阶层的知识分子,将“下愚”理解为被统治的平民百姓。孔子说的“不移”,意味着他所认识到的社会结构具有二元对立的特征,且永恒不变。 1956年,美国人类学家罗伯特·雷德菲尔德(Robert Redfield)在《乡民社会与文化:一位人类学家对文明之研究》(Peasant Society and Culture: An Anthropological Approach to Civilization)中提出一对类似于“上智下愚”的文明结构概念,叫做“大传统和小传统”(great tradition and little tradition)。大传统指代表着国家与权力、由城镇的知识阶级所掌控的书写的文化传统;小传统则指代表乡村的,由乡民通过口传等方式传承的大众文化传统。雷德菲尔德试图借助对现实的社会空间的内部划分,来说明社会中同时并存的有两种不同的传统。他的这种二元区分很快被学术界接纳,并且在运用中改称“精英文化与通俗文化”,成为在人类学的学科内外都相当流行的文化分析工具。 大传统与小传统的视角如何有效地应用到中国文化的认识上呢?目前国内学者一般都是因袭雷德菲尔德的雅俗二分用法,将“上智”代表精英文化作为大传统,将“下愚”代表的俗民文化作为小传统。这样的划分虽无可厚非,但不利于对中国文化传统的认识,需要引入历时性的长时段视野,对“大”与“小”作

《乡土中国》第1章《乡土本色》精读提纲(学生版)

第一章《乡土本色》精读提纲 一、章节阅读指导 《乡土本色》作为《乡土中国》的第一章,对全书内容具有作用。“乡土”即家乡的土地,可借指。“本色”即事物的本来面目、性质或品质。“乡土本色”可以理解为“家乡的本质”“”。结合首段文字看,这里的“家乡”并非指某人或某类人的故乡,而是指“”。作者在首段提出了全书的核心观点“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即中国社会的本色是。 作者认为,要理解中国社会的乡土性,首先要从乡下人与密不可分的关系说起。中国拥有大量的农业人口,“乡下人” (农民)才是中国社会的根基。农民以种地为生,靠泥土生活,在泥土中创造文明,也受泥土的束缚。“土”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农业社会的结构特点又使农民与土地密不可分。从人与土地之间的关系而言,乡村人口相对固定,;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言,中国农民因现实的需要。 聚村而居的居住方式产生了“地方性”的限制,使不同村落间的人互相,而村落内的人又彼此熟悉,构成了拥有独特与生活方式的、没有陌生人的熟人社会。在这种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形成了一种与生俱来的、因时间而熟悉、、因规矩而自由的关系;人对自然物的认识也是从熟悉中获得的一种个别的的认识。 基于对中国社会乡土性形成原因及影响的分析,作者在尾段对乡土社会的发展命运进行了反思。他认为,在乡土社会向现代社会迈进的过程中,乡土生活中原有的人际关系和生活方式会逐渐产生弊端,阻碍其自身的发展。 二、段落大意归纳 本章共十七个自然段。各段段意如下: 第一段:。土头土脑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 第二段:我们的民族与土地分不开,。 第三段:。

第四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 第五段:农民黏着于土地,。 第六段:即使因为繁衍,。 第七段:。 第八段:对中国乡土社会的性质有重要影响。第九段:。 第十段:,乡土社会的生活富于地方性。 第十一段:。乡土社会是熟悉的、没有陌生人的社会。第十二段:,彼此之间的关系是与生俱来的。 第十三段:在彼此熟悉的社会中,。 第十四段:乡土社会的信任源于。 第十五段:生活在乡土中的人。 第十六段:乡土社会中,,并从中获得个别性的认识。第十七段:在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 三、思维导图 四、词语释义

中国茶叶市场调研报告正式版

For the things that have been done in a certain period, the general inspection of the system is also a specific general analysis to find out the shortcomings and deficiencies 中国茶叶市场调研报告正 式版

中国茶叶市场调研报告正式版 下载提示:此报告资料适用于某一时期已经做过的事情,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检查、总评价,同时也是一次具体的总分析、总研究,找出成绩、缺点和不足,并找出可提升点和教训记录成文,为以后遇到同类事项提供借鉴的经验。文档可以直接使用,也可根据实际需要修订后使用。 一、摘要 中国是茶叶有发源地,茶区分布广、资源丰富,茶叶种类之多堪称世界之最。在国内,茶类消费者为中老年人居多,但年轻人占据的比例也逐渐加大,说明茶在年轻人的消费中有了很大的提升空间。中国茶叶出口主要有六大国际市场,分别是摩洛哥、日本、美国、欧盟、俄罗斯、中东地区。由于国际市场质量门槛越来越高等原因,中国茶叶市场发展受到了阻碍,但从总体来看,我国茶叶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虽然面临许多困难,但总体向

上的趋势从未改变。相信随着我国茶叶种植、生产水平的迅速提高,产品安全体系日趋完善,我国茶叶的优势会越来越显现,世界各国对我茶叶的消费会逐步增加。 二、调研的背景和目的 1、调研背景 商品经济的日益的发展,我国的外贸份额越来越大,其中不可或缺的传统的商品茶叶市场也相当的活跃。 2、调研目的 更好的研究我国的茶叶市场,以点看面了解中国的市场行情, 三、调研采取的步骤和方法 一)通过上网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中国茶

中国茶叶的市场调研报告总结归纳

中国茶叶的市场调研报告 一、摘要 是茶叶有发源地,茶区分布广、丰富,茶叶种类之多堪称世界之最。在国内,茶类消费者为中老年人居多,但年轻人占据的比例也逐渐加大,说明茶在年轻人的消费中有了很大的提升空间。茶叶出口主要有六大国际市场,分别是摩洛哥、日本、美国、欧盟、俄罗斯、中东地区。由于国际市场质量门槛越来越高等原因,茶叶市场发展受到了阻碍,但从总体来看,我国茶叶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虽然面临许多困难,但总体向上的趋势从未改变。相信随着我国茶叶种植、生产水平的迅速提高,产品安全体系日趋完善,我国茶叶的优势会越来越显现,世界各国对我茶叶的消费会逐步增加。 二、调研的背景和目的 1、调研背景 商品经济的日益的发展,我国的外贸份额越来越大,其中不可或缺的传统的商品茶叶市场也相当的活跃。 2、调研目的 更好的研究我国的茶叶市场,以点看面了解的市场行情, 三、调研采取的步骤和方法 一)通过上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茶叶的品种及其分类 二)对国内市场进行调研,获取国内消费者对茶叶的需

求情况和市场主要卖点。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渠道获得: 1、通过上收集相关资料,了解国内茶叶市场行情,获取相关数据。 2、通过查阅有关书籍、报刊,详细了解情况 3、走访一些茶叶销售店,询问一些社区的消费者 4、学校学生的意见和想法 三)详细了解我国茶叶的出口现状及出口目标市场,主要渠道: 1、通过互联了解我国茶叶的主要出口国对象及其出口特征 2、根据其出口特点制定营销方案 四、调研情况介绍 一)茶叶概述 1、茶叶分类 我国茶叶基本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基本茶类,一种是加工茶类。其中基本茶类又可分为六类:绿茶、青茶、红茶、白茶、黄茶、黑茶。加工茶类可分为花茶、果茶、紧压茶、保健茶等。 1) 绿茶 以制作方法不同可分为: a、炒青绿茶:眉茶、珠茶、细嫩炒青; b、烘青绿茶:普通烘青、细嫩烘青;

复旦考研文化人类学真题2008-2016

文化人类学(2008年) 科目:文化人类学总分:150分 一、名词解释(任选四题,每题5分): 濡化(enculturation) 涵化(acculturation) 结构性暴力(structural violence) <<努尔人>> (The Nuer) 萨皮尔 - 沃尔夫假设 (Sapir-Whorf hypothesis) 泰勒(E. B. Tyler) 二、简答题(任选四题,每题10分): 1) 举例说明互惠(reciprocity) 关系的三种形式。 2) 简述人类学视野中文化的几个基本特征。 3) 以本尼迪克特 (Benedict) 的 <<菊与刀>>为例,谈谈你对人类学田野研究中伦理问题的看法。 4) 简述亲族(kinship)研究对于人类学学科的重要性。 5) 什么是特定语境中的“代码转换”(code-switching)? 田野工作者为何要关注这一现象? 6) 简述文化相对主义对于人类学田野研究的意义。 三、论述题(共二题,每题20分): A 请在下列二题中任选一题: 1) 以你对人类学学科的理解,阐述文化人类学对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和公共政策研究的意义。可适当引用人类学理论和民族志(ethnography) 经典案例加以说明。 2) 在人类学家眼中,一个目不识丁的老农是否比大学教授的“文化程度”要低?为什么?可适当引用人类学理论和民族志( ethnography) 经典案例加以说明。 B 请在下列二题中任选一题: 1) 与其他社会科学学科相比,人类学的研究视角有无独特之处?如有,请说明有那些独特之处?可适当引用人类学理论和民族志( ethnography) 经典案例加以说明。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