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考真题每日一练(周日)

高考真题每日一练(周日)

高考真题每日一练(周日)
高考真题每日一练(周日)

高考真题每日一练

日期:周日时间:30分钟姓名:_______ 得分:______

一、文言文阅读

(2019北京卷)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左氏《国语》,其文深闳杰异,固世之所耽嗜而不已也。而其说多诬淫,不概.于圣。余惧世之学者溺其文采而沦于是非,是不得由.中庸以入尧、舜之道。

本诸理,作《非国语》。

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伯阳父【1】曰:“周将亡矣!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今三川实震,是阳失其所而镇阴也。阳失而在阴,川源必塞。源塞,国必亡。人乏财用,不亡何待?若国亡,不过十年。十年,数之纪也。夫天之所弃,不过其纪。”是岁也,三川竭,岐山崩。幽王乃灭,周乃东迁。

非曰:山川者,特.天地之物也。阴与阳者,气而游乎其间者也。自动自休,

自峙自流,是恶乎

..与我谋?自斗自竭,自崩自缺,是恶乎为我设?彼固有所逼引,而认之者不塞则惑。夫釜鬲而爨者,必涌溢蒸郁以糜.百物;畦汲而灌者,必冲荡激以败土石。是特老妇老圃者之为也,犹足动乎物,又况天地之无倪,阴阳之无穷,以澒洞轇轕【2】乎其中,或会或离,或吸或吹,如轮如机,其孰能知之?且曰:“源塞,国必亡。人乏财用,不亡何待?”则又吾所不识也。且所谓者天事乎?抑.人事乎?若曰天者,则吾既.陈于前矣;人也,则乏财用而取亡者,不有他术.乎?而曰是川之为尤!又曰:“天之所弃,不过其纪。”愈甚乎哉!吾无取乎尔也。

(取材于柳宗元《非国语》)注释:【1】伯阳父:周朝大夫。【2】澒洞轇轕:弥漫无际广阔深远。

1.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

①不概.于圣概:大略

②不得由.中庸以入尧、舜之道由:沿着

③特.天地之物也特:只是

④是恶乎

..与我谋恶乎:于何、怎么会

⑤必涌溢蒸郁以糜.百物糜:使……熟烂

⑥抑.人事乎抑:还是

⑦吾既.陈于前矣既:既然

⑧不有他术.乎术:途径、原因

A.①⑦

B.②⑧

C.③⑥

D.④⑤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①“概”应解释为“平、齐、符合”。⑦“既”应解释为“已经”

2.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

A. 其文深闳杰异

《国语》文章深刻宏阔杰出特异

B.其说多诬淫

其中所言多是诬陷和混乱的

C.彼固有所逼引

以上事物本来自有其相互作用的条件

D.又况天地之无倪

又何况天地广阔无边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诬淫”应解释为“荒诞虚浮”。

3. 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A.柳宗元认为世人因喜好《国语》的文釆而沉溺其中,模糊了是非,作此文

拨乱反正。

B.伯阳父将三川震、源塞和国亡联系在一起,是以“天人感应”的哲学思想

为基础的。

C.柳宗元以老妇烹调、老圃灌园类比,说明自然界自动自休的机理是可以被

认识的。

D.此文表达了柳宗元“天人相分”、反对迷信的观点,体现了朴素的唯物主

义思想。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柳宗元以老妇烹调、老圃灌园类比,不是为了说明自然界自动自休的机理是可以被认识的,而是为了引出下文“天理难以被人感知”的观点。

4. 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①认之者不塞则惑

②吾无取乎尔也

【答案】①认同伯阳父说法的人不是孤陋寡闻的就是糊涂的

②我对于《国语》的上述说法无所采纳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①“塞”“惑”各1分;“塞”译为“孤陋寡闻”,“惑”译为“糊涂”②“取”“尔”各1分;“取”译为“采纳、采取”,“尔”代指《国语》的上述说法。

5. 文章第三段对伯阳父的说法进行了批驳,请具体说明该段是如何逐层展开批驳的。

【答案】文章第三段首先批驳川震亡国说,指出自然界自动自休,与人世间的祸患没有关系;接着批驳源塞造成财用匮乏从而导致国亡说,指出财用匮乏自有其原因,不能归因于川震;最后批驳“天之所弃,不过其纪”说,指出此论之荒谬更甚于前者。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论述思路的能力。结合原文“山川者,特天地之物也……其孰能知之”可知,文段首先阐述山川只是自然界的事物,自然界自动自休,不是与人商量、替人安排的,从而批驳了川震亡国说。结合原文“且曰……而曰是川之为尤”可知,文段接着指出缺乏财务用度有其他原因,不能归因于川震,批驳了源塞造成财用匮乏从而导致亡国说。最后批驳了“天之所弃,不过其纪”观点的荒谬。

【参考译文】

左丘明的《国语》,文章深刻宏阔杰出特异,的确是世人特别喜爱而不忍释手的一本书。但是它的主张很多都是荒诞虚浮的,不符合圣贤的观点。我害怕当世求学的人沉溺于它的文采却模糊了是非,这就不能够从中庸之道来进入尧、舜之道。根据这个道理,(我)写了《非国语》这本书。

周幽王二年,西周的泾水、渭水、洛水三河流域都发生了地震。伯阳父说:“周朝快要亡了!天地间的阴阳二气,不应该失去秩序。如果错乱了,那就是有人扰乱了它。阳气潜伏在下面不能出来,阴气压迫得不能上升,于是就会发生地震。现今三河流域都发生地震,就是阳气失去了它原来的位置而填塞在阴气的位置上。阳气失去了它原来的位置却在阴气的位置上,河水的源头就必然会被堵塞。河水的源头被堵塞了,国家一定会灭亡。民众缺乏财物用度,不亡国还等什么呢?如果国家灭亡,时间不会超过十年。十年,是数的一纪。上天要抛弃一个国家,是不会让它超过一纪的。”正是这一年,泾水、渭水、洛水枯竭,岐山崩塌。周幽王于是被杀,周朝也东迁到洛邑去了。

(柳宗元)批驳说:山岭和河流,只是自然界的事物。阴气和阳气,则是天地间不断飘荡的元气。阴阳二气自己运行,自己休止,山岭自己屹立,河水自己流动,这些自然界的变化怎么会与人商量呢?河水自己激荡和枯竭,山岭自己崩塌和缺损,这些自然界的变化怎么会替人安排呢?自然界的事物本来自有其相互作用的条件,而认同伯阳父说法的人不是孤陋寡闻的就是糊涂的。用锅煮东西,一定要让水沸腾使蒸汽弥漫,才能使各种食物熟烂;从畦间井里打水浇灌菜地,一定会水流飞溅冲击而破坏土石。这些只是老妇老农所做的事,尚且可以改变物体的形态,又何况天地广阔无边,阴阳二气无穷无尽,它们弥漫无际,在天地间广阔深远,有时聚集有时分散,有时互相吸引,有时互相排斥,好像车轮滚动,好像纺机运转,这种变化谁能够知道呢?(伯阳父)还说:“河水的源头被堵塞了,国家必然灭亡。人们缺乏财物用度,国家还不灭亡吗?”这又是我不能理解的。这里所说的(河流阻塞而亡国)究竟是天意造成的呢?还是人造成的呢?如果说是天意造成的,那么我在前面已经讲过了;如果说是人造成的,那么由于缺乏财物而导致亡国的,难道没有其他原因吗?却说造成国家灭亡是山川的过错!又说“天既要抛弃一个国家,不会超过一纪的。”这就更加荒谬了!我对于《国语》的上述说法无所采纳。

二、古代诗歌阅读

(2019北京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1】陈与义

其一

巧画无盐【2】丑不除,此花风韵更清姝。

从教【3】变白能为黑,桃李依然是仆奴。

其四

含章【4】檐下春风面,造化功成秋兔毫。

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5】。

注释:【1】五首绝句题咏同一幅墨梅图。【2】无盐:战国时齐国丑女钟离春。【3】从教:任凭。【4】含章:即含章殿,传说南朝时宋武帝寿阳公主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在额头形成美妆。【5】九方皋:春秋时相马名手。

6. 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

A. 第一首前两句认为,不论怎样描画无盐也无法变丑为美,墨梅图却能尽

显梅花之美。

B. 第二首前两句认为,墨梅图中的梅花犹如佳人容颜般美妙,展现出堪比

造化的画技。

C. 两首诗所题咏的墨梅图,不但描绘了梅花,还描绘了桃花、李花,对比

鲜明。

D. 两首诗所题咏的墨梅图,没有描绘含章殿和九方皋,诗人提及二者是在

用典。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C项,“还描绘了桃花李花”说法错误,诗人并没有描绘这两种花,只是提及两花作为对比,认为桃花、李花媚俗,只能算是梅花的奴仆,衬托梅花风韵“清姝”。

7. 题画诗往往包含“画外音”。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一首反映了诗人爱好清姝、不喜浓艳的审美追求。

B. 第一首讽刺了现实生活中颠倒黑白、奴颜婢膝之人。

C. 第二首联想到古代公主的梅花妆,表现梅花的富贵气质。

D. 第二首比较画梅和相马的相似点,说明艺术来源于生活。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B项,“从教变白能为黑,桃李依然是仆奴”是赞颂画师画梅技巧的高超以及梅花的清姝,并没有

讽刺现实生活中颠倒黑白、奴颜婢膝之人。C项,第二首借用寿阳公主典故,将美人之面与高洁之花融合,是为了衬托梅花的美,并非“表现梅花的富贵气质”。D项,第二首最后两句比较画梅和相马的相似点,表明画家追求的是艺术的至高境界,但求神似意足。为此,又拉出传说中的九方皋相马以为佐证,通过赞美画师赞美水墨梅。“艺术来源于生活”属于过度解读。

8. 现实中没有黑色梅花,而宋代出现了墨梅画。根据上面两首诗,概括陈与义

对墨梅画特点的认识,并比较两首诗题咏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答案】认识:不施色彩,只用水墨,重视神韵而不拘泥于形貌(或:重“意足”而轻“颜色”,强调意趣而不求形似)。

不同:①第一首侧重于赞美墨梅的清妹气质。②第二首侧重于赞美画家高妙的艺术造诣。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本题包含两个要点:一是陈与义对墨梅画特点的认识,即主要强调其重神韵而不拘泥于形貌;二是要注意两首诗在题咏侧重点上的不同,前者重在赞美墨梅“清姝”,后者侧重赞美画师的造诣。

【白话诗歌】

[其一]再巧妙的画师也没法改变无盐的丑陋,但纵使将梅画成墨色也无损梅的风姿,其风韵反而更显清妹。在画师笔下,虽然梅花变成了黑色,但鲜艳的桃花、李花依然只能算是梅花的奴仆。

[其四]在含章殿檐下休息的寿阳公主因梅花而更加美丽,而这巧夺天工之画出自画师的生花之笔。画师画梅不求颜色等外在形似,正如善于相马的九方阜,只求其神韵。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