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可竞争市场理论与实践

可竞争市场理论与实践

可竞争市场理论与实践
可竞争市场理论与实践

可竞争市场理论(the Theory of Contestable Markets)

可竞争市场理论认为,在可竞争市场,市场机制的作用范围并不像传统竞争理论认为的那样,在厂商很少的市场不起作用。可竞争市场是指来自潜在进入者的竞争压力对市场供给者的行为产生很大约束的市场。如果市场上厂商足够多,实际竞争就足以保证市场效率,所以完全竞争市场肯定是完全可竞争市场。一个市场是可竞争的,就必定不存在严重的进入和退出障碍,从而来自潜在进入者的潜在竞争,能够起到与实际竞争一样的作用,将对市场现有厂商行为产生有力的约束,保证市场效率。因此,只要政府放松进入规制,新企业进入市场的潜在威胁自然会迫使产业内原有垄断企业提高效率,即使只有一个厂商,可竞争市场仍然能够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率。正是从这个角度,可竞争性理论修正了我们对竞争与规制问题的传统看法。

虽然可竞争市场理论认为,潜在竞争的压力有助于约束市场上厂商的不良行为,实现经济效率。但市场的“可竞争性”是有条件的,并不是任何市场都是可竞争市场。一般来说,可竞争市场应满足以下假设条件:

(1)自由进入和退出。企业进入和退出市场(产业)是完全自由的,即沉没成本为零。相对于在位企业,潜在进入者在生产技术、产品质量和成本等方面不存在劣势。进入和退出自由是完全可竞争市场的重要特征,但实际上退出自由更为重要。对退出的限制将会阻止进入,从而减少来自潜在进入者的竞争威胁。

(2)潜在进入者能够采取“打了就跑”(hit and run)的策略。潜在进入者能够根据现有企业的价格水平评估进入市场的盈利性,甚至一个短暂的赢利机会都会吸引潜在进入者进入市场参与竞争。而在价格下降到无利可图时,它们会带着已获得的利润离开市场。即它们具有快速进出市场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它们在撤出市场时并不存在沉淀成本,所以,不存在退出市场的障碍。

(3)与在位厂商一样,潜在进入者能不受限制地获得相同的生产技术,为同一市场提供服务。也就是说,潜在进入者不存在技术上的劣势,也不必承担额外的进入成本。

从上述假设条件出发,可以概括出可竞争市场的两个基本特征:第一,在可竞争市场上不存在超额利润。第二,在可竞争市场上不存在任何形式的生产低效率和管理上的X低效率(X—Inefficiency)。应当指出,可竞争市场理论并不认为无约束的市场能自动解决一切经济问题,也承认有些政府规制是必须的。完全可竞争市场只是现实世界的一种理想情形,我们不能把从完全可竞争市场得到的规范结论无条件地应用于现实。在判断对一特定部门的规制是否合理之前,应该分析该部门是否受人为进入障碍的保护以及该部门的可竞争性程度。因此,只有在刻画现实市场的可竞争性条件出现时,才能有效利用可竞争性理论的规范结论,分析潜在竞争者对现存厂商行为施加的压力。即使现实中不存在可竞争性,可竞争性理论也比完全竞争理论能更好地用于指导形成有效的规制。因为在存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时,使用完全竞争理论的边际成本定价标准缺乏逻辑基础,而可竞争性理论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并指出规制应以促进可竞争性为原则,规制的重点应放在消除妨碍可竞争性、损害经济效率的各种进入障碍方

面。

对可竞争市场理论的批评:

可竞争市场理论提出后,经过鲍莫尔、潘扎尔等人的努力,得到迅速传播。它为探索许多产业组织和政府规制问题提供了一种分析工具,但这一理论提出后,也受到了许多批评,认为真正符合可竞争市场理论的假设条件的产业并不多,沉没成本为零的假定是不现实的,而资产专用性的存在使得“无损失退出”、“打了就跑”的说法更为可疑。这大大限制了可竞争市场理论的应用范围。对这一理论的批评主要是:

一是认为该理论对新企业进入产业后所采取的行为及其结果的一些假定是不符合实际的,特别是它假定在产业内现有企业作出降低价格的反应前,新企业能够独立建立自己的业务,能够以更低的价格与现有企业相竞争,能够顺利夺取它所需要的业务量。

二是认为该理论关于沉淀成本为零的假设是不符合实际的。新企业在采取“打了就跑”的策略时,总会有一部分固定资产沉淀下来不能全部撤走,这些都会影响市场的可竞争性。

另外,许多学者还对该理论的实践问题提出质疑,特别是新企业进入市场后可能采取的“取脂”战略可能会导致既存自然垄断企业的不可维持性问题。

总之,在可竞争性理论的分析框架里,规制不再是卡恩所说的“用政府命令取代竞争,以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率”,而是在详细分析现实市场可竞争性的基础上,运用规制手段来促进市场的可竞争性,以取得良好的经济绩效。如果现实世界完全符合该理论的假设条件,那么,完全可以依靠潜在竞争与现实竞争的力量达到社会资源的最优配臵和经济效率的极大化。尽管有的经济学家对可竞争性市场理论严格的假设条件颇有微词,但是这一理论在实践中仍然产生了相当的影响。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的一些经济学家运用该理论对美国的电信、航空、铁路等产业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由于这些产业的大部分资产都有流动性和可转售的特点,它们具有的可竞争程度比我们想象的要大。

自然垄断行业规制:激励性规制

在自然垄断行业中,规模经济的需要容忍了垄断企业的存在及低效率和资源配臵被扭曲的可能性,因而产生了政府规制的必要性。但政府为克服垄断弊害对其进行规制,又会因信息不对称而需要支付巨大的规制成本。这常常使得政府规制进退维谷。在这种背景下,激励性规制理论的出现无疑使人们眼前一亮。

激励性规制是以业绩为基础的规制方法,旨在尽量减少政府规制成本的前提下,使企业自发地产生加强内部管理和技术创新以降低成本的动力,并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把这种由于生产效率提高而带来的好处逐步转移给消费者,从而使生产效率和分配效率的提高实现有机的统一。

传统规制理论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尽管规制可以避免自然垄断行业中因过度竞争而形成的低效率,但它又会不可避免地带来企

业内部的低效率,这种内部低效率既是缺乏竞争的环境所致,又与传统规制理论本身所固有的缺陷密不可分;

第二,政府规制导致了规制费用支出和官僚机构的膨胀,虽然这种支出可能会因社会福利的提高而有所弥补,但这种支出的膨胀已经使人们开始怀疑这些规制措施的作用;

第三,政府规制措施必然会导致被规制企业的寻租行为,进而导致政府规制部门政策的随意性。

第四,规制滞后效应所带来的社会福利损失无法克服,这种损失表现为企业利润的下降和消费者剩余的减少。

第五,规制抑制了创新,庇护了低效率,鼓励了工资—价格的螺旋式上升,同时价格与边际成本的不一致又导致了资源配臵的低效率,推动了以成本扩张、浪费为主的竞争;

第六,政府规制否定了人们对产品质量和价格的选择,以致在技术进步迅速,人们的消费需求多种多样的现代社会,刻板僵化的行政方式越来越不受欢迎。

人们对传统规制方式的不满,迫使政府规制部门不得不寻找新的规制理论,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的发展恰好为激励性规制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创造了条件。在对自然垄断行业的规制过程中,政府规制部门与被规制企业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即政府规制部门掌握的关于企业的信息要比企业自身掌握的相关信息少得多。表现在

第一,被规制企业更了解必要的生产技术;被规制企业知道自己为降低成本做出了多少努力,而政府规制部门对此却无法测量;

第二,政府规制部门常常无法观测到产品或服务供给的产量和质量等变量,等等。

此外,政府规制部门与被规制企业的行为目标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前者主要关注企业效率和社会福利(消费者剩余与生产者剩余之和)最大化的实现,而后者主要追求自身利润的最大化。

由于信息不对称和规制双方行为目标的差异,自然垄断行业的规制问题可以作为一个委托代理问题来处理。在这种委托代理关系中,政府规制部门是委托人,被规制企业是代理人。采用传统的规制理论就会产生隐藏信息的逆向选择问题和隐藏行动的道德风险问题,具体说就是:被规制企业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隐瞒成本水平,尽量高报自己的成本;同时,由于被规制企业为降低成本而做的努力很难被政府规制部门观测到,所以前者可以选择“偷懒”而不被发觉,后者也不知道应该支付或补偿多少才会使企业愿意提供这种产品或服务。传统规制理论没有认识到这种信息不对称性的存在,把政府规制部门看成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也就不会设计出克服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规制方法,从而造成规制效率低下。激励规制理论则是以信息不对称作为立论前提,把规制问题看作是委托代理问题,通过设计诱使企业说真话的激励规制合同,以提高规制效率。这就使自然垄断行业规制的理论基础和思维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革。

“马歇尔冲突”与自然垄断行业政府规制的两难选择

1890年,马歇尔出版了《经济学原理》一书。在充分肯定了规模经济作用的同时,他指出,企业在

追求规模经济的过程中会出现垄断,从而使经济运行缺乏原动力,企业缺乏竞争活力。这样,规模经济和垄断就成了一对难分难解的矛盾,也就是说,规模经济与竞争活力成为两难选择。这就是所谓的“马歇尔冲突”。在自然垄断行业中,政府规制部门恰恰面临着由“马歇尔困境”带来的两难选择。

但是,限制进入的规制政策又会使现有的垄断企业臵于政府的保护之下,缺乏竞争的压力,从而导致放松内部管理和技术创新,使实际达到的生产效率大大低于可能达到的生产效率,即导致生产低效率。同时,垄断企业还会凭借其市场垄断力量,制定高于边际成本或平均成本的垄断高价以谋取高额垄断利润,从而导致分配低效率。为了克服这种由垄断造成的生产低效率和分配低效率,应该允许更多的企业进入自然垄断行业,通过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提高经济效率,增加社会福利。这就要求政府规制部门制定放松进入的规制政策。

这样,自然垄断行业的政府规制部门就面临着一个两难的选择:是制定限制进入的规制政策以追求规模经济,还是制定放松进入的规制政策以追求竞争活力带来的效率提高,即如何解决规模经济与竞争活力的对立。

如何克服“马歇尔冲突”,把规模经济与竞争活力有效地协调起来,一直是产业组织理论和政策要解决的核心问题。1940年,克拉克(Clark)发表了《有效竞争的概念》一文,提出了有效竞争的概念。所谓有效竞争,就是指将规模经济和竞争活力两者有效地协调起来,从而形成一种有利于长期均衡的竞争格局。克拉克认为,如果企业能处于这样一种有效竞争的状态,那么就可以一方面保持竞争活力,另一方面获得规模经济的利益。虽然“有效竞争”标准在实践操作中存在很大的困难,但这一概念的提出却对制定和实施产业组织政策具有重要的意义。

有效竞争的两个决定变量即规模经济和竞争活力是既对立又统一的。

首先,对规模经济的追求引起了生产集中,而生产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就自然而然地走到了垄断。垄断是对市场竞争的否定,它会导致经济缺乏竞争活力

其次,规模经济通过生产规模的扩大而使单位产品成本降低、收益增加,实现社会资源优化配臵,提高经济效率;竞争活力通过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的综合作用,发挥市场机制的自组织功能,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臵,提高经济效率

可见,在优化资源配臵、提高经济效率方面,规模经济与竞争活力是统一的,他们只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不同方式和途径。

由此可见,规模经济与竞争活力是从两个方向提高经济效率,任何一个方面超过了一定的“度”,都会影响另一个方面对经济效率的作用,协调这两者的关系关键在于合理界定规模经济和竞争活力的“度”,其协调目标是规模经济和竞争活力所发挥的综合作用使社会经济效率极大化。所以说,有效竞争问题就是经济效率问题,有效竞争的实质就是追求较高的经济效率,实现有效竞争就是合理掌握规模经济和竞争活力的“度”。

完全竞争市场

第四章 完全竞争市场 一、选择题 1.以下比较接近完全竞争市场的情况是( ) A .大米市场 B 。街头便利店 C 。汽车市场 D 。自来水 2.完全竞争企业面临的需求曲线的特点是( ) A .位置高低不会改变 B 。水平形状不会改变 C .位置高低和水平形状都不会改变 D 。位置高低和水平形状都会改变 3.如果一个企业所有的产量水平上,其边际收益都等于平均收益,那么( ) A .边际收益曲线是水平线 B 。边际收益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C .边际收益曲线向右上方倾斜 D 。以上均有可能 4.假定一个地区的汽车在短期内供给量既定,那么汽车的价格( ) A .仅由市场需求曲线决定 B 。仅由市场供给曲线决定 C .由市场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共同决定 D 。以上任何一条曲线都不能决定 5.以下属于利润最大化的充分条件的是( ) A .总收益和总成本之差达到最大 B 。平均收益和平均成本之差达到最大 C 。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 D 。A 和B 6.如果某个完全竞争企业发现,在某个产出水平上,其产品的价格恰好等于最低的平均可变成本,则表明该产量( ) A .大于利润最大化产量 B 。小于利润最大化产量 C .等于利润最大化产量 D 。与利润最大化产量相对大小无法确认 7.如图4-1所示,MR 和MC 分别代表企业的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曲线,则Q 1表示( ) A .利润最大化 B 。亏损最小化 C 。利润最大化或亏损最小化 D 。既不是A ,也不是B 图4-1 8.若一个完全竞争企业在其短期利润最大化的产量点上,如果此时其平均收益小于平均成本,那么该企业会选择( ) A .停产 B 。继续原有的生产 C .减少产量,但是不停产 D 。可能停产,也可能继续原有的生产 Q Q 1 O MC MR

产业经济学习习题附答案 (2)

石河子大学200 至200 学年第学期产业经济学课程试卷 D 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产业布局 、产品差别化 、战略联盟 、洛伦兹曲线 、产业发展阶段分类法 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下面哪句话正确反映了市场行为、市场结构和市场绩效之间的关系()。、市场结构是决定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的基础 、市场行为决定市场绩效 、市场结构受市场绩效和市场行为的共同制约 、市场绩效反作用于市场行为,影响未来市场结构 、三次产业分类法是由经济学家()首先创立。 、克拉克B、马克·波拉C、费歇尔D、王树林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中间需求率+最终需求率=1 、某产业中间投入率越高,附加值率越低 、某产业中间投入率越高,附加值率越高 、附加值率+中间投入率=1 、产业关联理论中投入产出法的直接理论基础是()。 、社会生产目的理论B、两部类在生产理论C、垄断与竞争理论D、社会再生产和关系理论 5、产业政策的手段通常分为直接干预、间接诱导和法律规制,以下属于间接干预手段有()。 A、审批制 B、配额制 C、许可证制 D、出口退税 6、把产业分为主导产业,先导产业等的关联分类法是()。 A、技术关联方式分类法 B、战略关联分类法 C、原料关联分类法 D、方向关联分类法 7、以下的说法正确的是()。 A、产业包括生产流域的活动 B、产业包括流通流域的活动 C、产业包括服务及文化教育领域的活动 D、以上说法都正确 8、哈佛大学SCP分析框架的研究核心是()。 A、市场集中度—生产相对效率 B、产品差别化—利润率 C、集中度—利润率 D、进入壁垒—销售规模 9、下列各项中不是战略产业必须具备的基本特征的是() A、能够迅速有效地吸收创新成果,并获得与新技术相关联的新的生产函数 B、市场潜力巨大,可望获得持续的高速增长 C、能够大量吸收劳动力,解决就业问题 D、同其他产业的关联系数较大,能够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10、当前适合充当我国战略产业的是()。 A、纺织行业 B、建筑行业 C、汽车行业 D、煤炭行业 三、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1、传统的产业组织理论体系包括()。 A、市场结构 B、市场行为 C、市场绩效 D、市场需求 E、市场竞争 2、以下情况中()是因为需求结构变化不能适应供给变化而导致的产业结构不协调。 A、高档商品出现无法吸引低收入阶层 B、产品生产出来已经过时了 C、某些时尚产品消费者买不到 D、抢购风 3、根据产业与知识的不同关系划分,知识产业包括下列哪几项类型()。 A、知识产业的基础实施 B、知识密集型产业 C、教育产业 D、新材料产业 E、受新知识改造的传统产业

可竞争市场理论研究综述

可竞争市场理论(theTheory of Contestable Markets)又叫可竞争性理论(Contestability Theory),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1981年12月美国著名新福利经济学家威廉·鲍莫尔(William.Baumol)在美国经济学会年会上作了题为“可竞争市场:产业结构理论的一次革命”的发言。1982年,鲍莫尔与美国西北大学教授潘扎尔(Panzar)、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威利格(Willig)一起出版了《可竞争市场与产业结构理论》一书,标志着系统化的可竞争性理论的形成。可竞争性理论在价格理论、产业组织理论等方面都提出了极具创新意义的见解,在西方学术界引起较大的反响,并对政府规制体制改革具有相当大的影响。 可竞争市场理论-产生背景 美英等主要西方发达国家自20世纪70年代陷于经济“滞涨”,由此引发了理论界对凯恩斯主义的全面反思。供给学派、货币主义、理性预期等一大批新的理论派别纷纷崛起,可竞争市场理论也是这一时代背景的产物。当然,可竞争市场理论与这些理论流派的基本立场并不完全相同,比如,可竞争市场理论不是一般的反对国家干预,而是主张重新认识市场和政府的作用。 可竞争市场理论的产生与传统微观经济学的内在缺陷和理论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有着直接的关系。传统微观经济学的核心内容是论证“看不见的手”原理。该原理由十八世纪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经过几代经济学家的努力,这一原理发展成为形式优美、逻辑严密的完全竞争理论。该理论证明,在特定的假设条件(大数目厂商、自由进入、产品同质和完全信息假定)下,市场机制能够使一个经济体获得良好的绩效特征,比如,边际成本定价、不存在超额利润等等,并具有帕累托效率。这就给“看不见的手”赋予了具体而实际的内涵。从此,“边际成本定价”、“帕累托效率”等概念成为经济学家用来评价市场结构、企业行为和政府政策的福利基准。 然而,完全竞争具有帕累托效率的结论依赖于非常严格的假设前提,比如,它要求大量的(小)厂商存在。当产业中由于规模经济而不存在大量厂商时,就无法实现完全竞争的效率。这就是规模经济与自由竞争的矛盾,即著名的“马歇尔冲突”。从现代经济学的角度看,“马歇尔冲突”实际上可以理解为:效率要求价格等于边际成本,但是当边际成本低于平均成本(即存在规模经济)时,按效率定价将给生产该商品的厂商带来损失。这是在规模报酬递增条件下实现效率的一个基本障碍。 为了解决这一冲突,许多经济学家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如斯拉法对马歇尔的批判、张伯伦的垄断竞争理论、罗宾逊夫人的不完全竞争理论。不过,张伯伦等人没有能够很好地把规模经济与竞争效率结合起来。张伯伦依然是用厂商数目来定义垄断和竞争,市场结构(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寡头等)也是按照厂商数目的多少来划分的。换句话说,张伯伦等人只是发展了对规模经济(垄断竞争)条件下的厂商行为分析,并没有解决规模经济与竞争效率的矛盾。并且,仍然把完全竞争作为评价不完全竞争厂商行为的基准。显然,这种做法——用不存在规模经济条件下得到的结论作为评价规模经济存在时厂商行为的基准——缺乏逻辑基础。

产业经济学思考题-终极版

第一章导论 1.你是否同意“产业组织理论是产业经济学的核心内容”这一看法?为什么? 2.简述产业经济学的理论渊源及发展。 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 (1)芝加哥学派 代表:施蒂格勒( 观点:唯有自由企业制度和自由的市场竞争秩序,才是提高产业活动效率、保证消费者福利最大化的基本条件,反对政府干预 法经济学和规制经济学的诞生 (2)可竞争市场理论 可竞争市场理论(theory of contestable markets) :以完全可竞争市场和沉没成本为中心,推导有效率的产业组织的形成过程 (3)新产业组织理论 20世纪70年代开始,产业组织研究进入了“理论期”,理论模型取代统计分析占据了主导地位,形成了以突出理论研究为特征的所谓“新产业组织理论”。代表人物:Tirole 特点:重视企业策略性行为的研究,动态的研究框架,博弈论的引入 (4)新制度产业经济学 新制度产业经济学:引入交易费用理论,深入到企业内部,从企业内部产权结构和组织结构的变化分析企业行为的变化及对市场绩效的影响。 代表人物:Coase、North、Williamson、Alchian 特点:注重对政策的研究 3.产业经济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有哪些?如何认识理论分析方法和经验研究方法之间的关系? 第二章产业组织理论:分析框架及基本模型 4.试述SCP的分析框架,讨论:SCP范式是否适用于中国的产业组织问题研究?为什么? 在SCP分析框架中,产业组织理论由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这三个基本部分组成,通常是假定市场结构(Structure)决定市场行为(Conduct),

市场行为再决定市场绩效(Performance)。 “结构—行动—绩效”分析范式。结构:集中度、产品差异、进退壁垒等;行动:定价、产品选择、投资、广告、研发等;绩效:利润率、价格、效率、公平、技术进步等。强调市场结构在产业组织分析中的突出地位。为了获得理想的市场绩效,最重要的是通过公共政策(产业组织政策)来调整和直接改善不合理的市场结构。 SCP范式不适用于中国的产业组织问题研究,中国企业的经济行为受到政府的大量干预,企业行为有可能不是一种经济行为,而是政府为了达到一定目标的行政行为。 5.讨论:汽车、电信、民航、彩电、纺织、网络、金融、钢铁……等行业的垄断与竞争。 汽车、电信、民航、金融、钢铁是寡头垄断,彩电、纺织、网络是垄断竞争。 6.寡头垄断模型在实证研究中的应用。 寡头垄断是指少数厂商垄断了某一行业,控制了这一行业的供给。 古诺模型的应用—对国际贸易中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 里昂惕夫之谜:长期以来,普遍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比较优势,按此理论,相同类型的国家之间不会发生贸易。但是,经验研究表明,OECD国家之间的贸易额远超过它们和不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额。这就是所谓的里昂惕夫之谜。而且,OECD国家之间的贸易品具有“同质产品”的性质。 可用同质产品的古诺模型进行解释,考察两个生产同质产品的国家A和B之间的相互贸易。假定两个国家的发展水平不同,不存在绝对优势或者比较优势;假定每个国家都实行从量关税,税率分别为T1、T2,由出口厂商承担。如果国内厂商和国外厂商进行古诺博弈,最终成为成本不对称情况下的古诺模型,结果是每个厂商都会想另一个国家出口产品。 斯塔克伯格模型:产量的序列博弈 产量之和与需求共同决定均衡价格

利用战略定位分析报告SPAN选择细分市场

利用战略定位分析(SPAN)选择细分市场 (2013-03-06 14:34:26) 转载▼ 标签: 分类:时间知识管理 it 产品规划是指产品规划人员通过调查研究,在了解市场、了解客户需求、了解竞争对手、了解外在机会与风险以及市场和技术发展态势的基础上,根据公司自身的情况和发展方向,制定出可以把握市场机会,满足消费者需要的产品的远景目标(Vision)以及实施该远景目标的战略、战术的过程。产品规划的内容包括产品各类别结构规划,产品系列化规划,各机型定位规划,产品长度和宽度规划,产品生命周期规划等。 目录

产品规划的工作概述 产品规划 产品规划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包含多方面的内容,主要有: (1)市场与行业研究 产品规划人员研究与产品发展和市场开拓相关的各种信息,包括来自市场、销售渠道和内部的信息;研究用户提出或反馈的需求信息;研究竞争对手:研究产品市场定位;研究产品发展战略等。 (2)沟通 产品规划人员应及时与消费者以及公司内部的开发人员、管理人员、产品经理等保持良好的沟通,而且不仅仅在规划阶段,这种沟通要覆盖整个产品生命周期。 (3)数据收集与分析 产品规划工作中最基本也最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收集与产品规划相关的各类数据,并对这些数据进行科学的分析。 (4)提出产品发展的远景目标 产品规划工作的基本任务是提出产品发展的远景目标(Vision),并通过各种沟通渠道让公司内的相关人员熟悉和理解这个远景目标。 (5)建立长期的产品计划除了提出当前产品的远景目标外,产品规划人员还负责对产品的长期发展规划(如3到5年内的发展计划)进行设计和描述。 此外,产品规划工作还具有不受产品开发周期约束的特点。也就是说,产品规划上作通常会跨越整个产品开发周期,在产品开发周期的每个阶段中,产品规划人员的工作方式并没有明显的不同,他们会随时了解客户、市场、技术创新等情况,并根据内、外部的各种变化调整或完善产品规划。 产品的层次 美国学者提出了产品三层次理论,即任何一项产品从理论上都可以分解为三个层次:产品核心层、产品有形层和产品延伸层。产品核心层次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服务,即消费者真正购买或使用该产品的原因。产品的核心层次要能帮助使用者解决最基本的问题。产品的有形层则是将产品转化为有形实体或服务,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产品层次。这一层次有五种特征:品质水平、产品特性、品牌名称、形式、包装。这是最直观,也是最能吸引使用者的一个层次。产品延伸层则是指厂商能提供消费者在实体商品之外更多的服务与利益。例如:免费安装、检修服务等。这项观念使企业行销人员必须考虑得更多,提供超乎消费者预期的服务,给予完整的满足感,藉以提高消费者的满意度及再购率。 产品规划过程

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 (金融)

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 (金融) 目录 1 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的概述 2 不完全竞争市场论的主要内容 3 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的政策建议 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的概述 20世纪90年代后,人们认识到为培育有效率的金融市场,仍需要一些社会性的、非市场的要素去支持它。不完全竞争市场论就是其中之一,其基本框架是: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市场不是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尤其是贷款一方(金融机构)对借款人的情况根本无法充分掌握(不完全信息),如果完全依靠市场机制就可能无法培育出一个社会所需要的金融市场。为了补救市场的失效部分,有必要采用诸如政府适当介入金融市场以及借款人的组织化等非市场要素。 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又为政府介入农村金融市场提供了理论基础,但显然它不是农业信贷补贴论的翻版。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认为,尽管农村金融市场可能存在的市场缺陷要求政府和提供贷款的机构介入其中,但必须认识到,任何形式的介入,如果要能够有效地克服由于市场缺陷所带来的问题,都必须要求具有完善的体制结构。因此,对发展中国家农村金融市场的非市场要素介入,首先应该关注改革和加强农村金融机构,排除阻碍农村金融市场有效运行的障碍。这包括消除获得政府优惠贷款方面的垄断局面,随着逐步取消补贴而越来越使优惠贷款集中面向小农户,以及放开利率后使农村金融机构可以完全补偿成本。尽管外部资金对于改革金融机构并帮助其起步是必需的,但政府和提供贷款的单位所提供的资金首先应用于机构建设的目的,这包括培训管理人员、监督人员和贷款人员,以及建立完善的会计、审计和管理信息系统。 不完全竞争市场论的主要内容 不完全竞争市场论主要内容是:“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市场不是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尤其是贷款一方对借款人的情况根本无法充分掌握,如果完全依靠市场机制就可能无法培育出一个社会所需要的金融市场。为了补救市场的失效部分,有必要采用诸如政府适当介入金融市场以及借款人的组织化等非市场要素”。以200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里茨为首的对不完全竞争市场和信息不对称问题的研究成果,构成了农村金融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的基础。 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强调,借款人的组织化等非市场要素对解决农村金融问题是相当重要的。Ghatk(2000)、Laffont & N’Guessan(2000)等的研究表明,小组贷款能够提高信贷市场的效率;Ghatak(1999,2000)、Ghatak & Guinnane(1999)、Tsaael(1999)等的分析模型解释了,在小组贷款下,同样类型的借款者聚集到一起,有效地解决了逆向选择问题;Besley & Stepthen(1995)、Stiglitz(1990)的研究表明,尽管在正规金融的信贷中,银行由于无法完全控制借款者行为而面临着道德风险问题,但是,在小组贷款下,同一个小组中的同伴相互监督却可以约束个人从事风险性大的项目,从而有助于解决道德风险问题。 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也为新模式的小额信贷提供了理论基础。新模式的小额信贷强调解决农村金融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和高交易成本问题,而旧模式的小额信贷强调通过便宜的资

《产业经济学》期末试题及答案

产业经济学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有效竞争理论由(A)提出 A.克拉克 B.爱德华. H.张伯伦 C.乔安.罗宾逊夫人 D.霍夫曼 2、(B)学派被称为“效率主义者” A.哈佛学派 B.芝加哥学派 C.新制度学派 D.新奥地利学派 3、斯蒂格勒意义上的进入壁垒是指(A) A.新进入企业必须负担,而市场上现存企业无须负担的成本 B.产品差别化 C.必要资本量 D.规模经济 4、掠夺性定价的定价方式是(A) A.企业将价格压低至成本以下,通过承担短期亏损来起到驱逐竞争对手的目的 B.企业将价格定在新企业进入市场后所剩的需求不足以使它生存的水平 C.企业长期保持较低价格,使竞争企业无利可图 D.企业通过高的定价掠夺消费者剩余 5、现有企业通过拥有主要专利来控制优异的生产技术形成的进入壁垒是(A) A.绝对成本优势壁垒 B.规模经济壁垒 C.法律制度壁垒 D.产品差异化壁垒 6、产业组织理论主要研究的是(C)市场结构中企业的市场行为 A.完全竞争 B.完全垄断 C.寡头垄断 D.垄断竞争 7、生产整车的企业和生产汽车零部件的企业之间的兼并属于(C) A.横向兼并 B.水平兼并 C.垂直兼并 D.混合兼并 8、在哪类市场上企业可以采取“hit-run-out”的策略(B): A.完全竞争市场 B.完全可竞争市场 C.寡头垄断市场D.垄断竞争市场 9、现有企业常常能从供应商那里以更优惠的价格得到批量的投入要素所形成的进入壁垒是(A) A.绝对成本优势壁垒 B.规模经济壁垒 C.法律制度壁垒 D.产品差异化壁垒 10、科斯认为当(B)时,企业自己来提供零部件是合算的 A.P>AC B.P+交易费用>AC+组织费用 C.P+交易费用<AC+组织费用 D.P<AC 11、可竞争市场理论主张(D) A.高利润率是生产效率的结果 B.对寡占和垄断采取规制政策 C.被称为“效率主义者” D.用潜在竞争代替政府规制 12、如果一国各个产业主次不分,轻重无序,甚至出现产业结构逆转,则说明(C) A.产业素质不协调 B.产业之间联系方式不协调 C.产业之间相对地位不协调 D.产业空间结构不协调 13、消费者即使在消费后也难以确定其质量的商品,如医疗护理等被称为(A) A.信任品 B.后验品 C.经验品 D.搜寻品 14、下面(C)属于中间产品型基础产业 A.渔业 B.钢铁业 C.林业 D.石油化工 15、霍夫曼根据霍夫曼比率,将工业化划分为(D)个阶段 A.5 B.3 C.6 D.4 16、衡量有效竞争的标准有(C)个 A.5 B.1 C.3 D.2 17、 (A)发现产业结构的变动受人均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 A.库兹涅茨 B.克拉克 C.配第 D.罗斯托 18、下面关于市场行为、市场结构和市场绩效之间的关系的描述,(B)是错误的

市场细分的方法

市场细分的方法 市场细分的方法主要有单一变量法、主导因素排列法、综合因素细分法、系列因素细分法等;市场细分作为一个比较、分类、选择的过程,应该按照市场细分的程序来进行,通常有正确选择市场范围、筛选等七步……(查看:市场细分的程序) 1.单一变量法 所谓单一变量法,是指根据市场营销调研结果,把选择影响消费者或用户需求最主要的因素作为细分变量,从而达到市场细分的目的。这种细分法以公司的经营实践、行业经验和对组织客户的了解为基础,在宏观变量或微观变量间,找到一种能有效区分客户并使公司的营销组合产生有效对应的变量而进行的细分。例如:玩具市场需求量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年龄,可以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儿童设计适合不同需要的玩具,这早就为玩具商所重视。除此之外,性别也常作为市场细分变量而被企业所使用,妇女用品商店、女人街等的出现正反映出性别标准为大家所重视。 2.主导因素排列法 主导因素排列法即用一个因素对市场进行细分,如按性别细分化妆品市场,按年龄细分服装市场等。这种方法简便易行,但难以反映复杂多变的顾客需求。 3.综合因素细分法 综合因素细分法即用影响消费需求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因素进行综合细分,例如用生活方式、收入水平、年龄三个因素可将妇女服装市场划分为不同的细分市场,如图4—1所示。

4.系列因素细分法 当细分市场所涉及的因素是多项的,并且各因素是按一定的顺序逐步进行,可由粗到细、由浅入深,逐步进行细分,这种方法称为系列因素细分法。目标市场将会变得越来越具体,例如某地的皮鞋市场就可以用系列因素细分法做如下细分: 市场细分案例分析 [编辑] 案例一:汇源果汁的果蔬汁饮料市场开发 在碳酸饮料横行的90年代初期,汇源公司就开始专注于各种果蔬汁饮料市场的开发。虽然当时国内已经有一些小型企业开始零星生产和销售果汁饮料,但大部分由于起点低、规模小而难有起色;而汇源是国内第一家大规模进入果汁饮料行业的企业,其先进的生产设备和工艺是其他小作坊式的果汁饮料厂所无法比拟的。“汇源”果汁充分满足了人们当时对于营养健康的需求,凭借其100%纯果汁专业化的“大品牌”战略和令人眼花缭乱的“新产品”开发速度,在短短几年时间就跃升为中国饮料工业十强企业,其销售收入、市场占有率、利润率等均在同行业中名列前茅,从而成为果汁饮料市场当之无愧的引领者。其产品线也先后从鲜桃汁、鲜橙汁、猕猴桃汁、苹果汁扩展到野酸枣汁、野山楂汁、果肉型鲜桃汁、葡萄汁、木瓜汁、蓝莓汁、酸梅汤等,并推出了多种形式的包装。应该说这种对果汁饮料行业进行广度市场细分的做法是汇源公司能得以在果汁饮料市场竞争初期取得领导地位的关键成功要素。 但当1999年统一集团涉足橙汁产品后一切就发生了变化,在2001年统一仅“鲜橙多”一项产品销售收入就近10亿,在第四季度,其销量已超过“汇源”。巨大的潜力和统一“鲜橙多”的成功先例吸引了众多国际和国内饮料企业的加入,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康师傅、娃哈哈、农户山泉、健力宝等纷纷杀入果汁饮料市场,一时间群雄并起、硝烟弥漫。根据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2002年第一季度的最新统计显示,“汇源”的销量同样排在鲜橙多之后,除了西北区外,华东、

完全竞争市场案例

案例7.1 转轨过程中的低效率竞争:以棉纺织行业为例 1.棉纺行业目前的困境 70年代末,改革以来,我国制造业开始了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过程。按照西方经济理论和改革理论,竞争能促进效率改进、技术进步和产业组织结构的改善,我国许多制造业的转轨过程也表明了这一点。然而,棉纺织业在转轨过程中的表现,却提供了一个颇具挑战性的案例。 棉纺织业是我国制造业中开始转轨最早、产品市场进入竞争状态时间最长、竞争程度最激烈的行业之一,理论推论,也应该是增长最快、效率改进最显著、产业组织结构最合理的行业之一。但是,在经历了20年转轨过程之后,这个行业却成为我国制造业中持续亏损时间最长、效益最差、产业组织结构改善最不明显的行业之一。1991-1997年7年间,棉纺织行业有6年全行业亏损。我国制造业转轨过程中受到批评最多的问题如生产分散、企业规模趋小、重复建设、重复生产等等,在棉纺织行业中都有典型表现。按通常使用表述,这个行业存在严重的“生产能力过剩”和“过度竞争”的问题,尚未建立起“有效的竞争秩序”。棉纺织行业的困境已经引起中央决策层的关注,并将解决其困境作为“国有企业改革和解困的突破口”。 为什么同样处在转轨过程中,不同行业的实绩如此不同?为什么竞争会导致如此不同的结果?这是经济研究者有责任回答的问题。否则,人们有理由对竞争的作用产生疑虑,并将解决转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改善某些行业状况的努力建立在加强政府干预的基础上。 2.生产能力过剩、过度竞争及其在棉纺织行业的表现 在分析棉纺织行业困境时,最经常指出的问题是生产能力过剩。本文要提出的观点是,棉纺织行业的困境主要是由转轨过程扭曲和行业特点造成的。生产能力过剩或过度竞争是其结果而不是原因,直观的比较能帮助我们恰当理解生产能力过剩对棉纺织行业的影响。 首先,与许多制造行业相比,棉纺织行业生产能力过剩的状况并不严重也不典型。按纺织工业总会的口径,现有4190万棉纺锭中,有1000万锭左右是过剩能力,即现有生产能力中有四分之一过剩,这在制造业中是较低的水平。按1995年工业普查资料显示,许多行业生产能力过剩在三分之一甚至二分之一左右,但这些行业并没有出现全行业亏损问题。不仅如此,一些生产能力过剩问题更严重的行业如家电行业,经过竞争与淘汰,已以成为我国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行业。 其次,在被计入现有生产能力的棉纺锭中,有一部分实际上已退出生产过程。由于国有企业破产或关闭困难,棉纺织企业即使停产半停产,也只是将纺绽闲置而不是淘汰,只要企业不破产,这些生产能力都被计算,实际上相当一部分纺锭早已退出生产过程。近几年执行压锭改造政策,企业更没有主动淘汰纺锭的积极性。 用“过度竞争”能更恰当地描述棉纺织行业的现状。“生产能力过剩”所指的现象易于理解,而“过度竞争”这个概念首先需要定义。这里使用日本学者给予的如下定义:“过度竞争”(excessive competition)指的是这样一种状态:某个产业中由于进入的企业过多,已经使许多企业甚至全行业处于低利润率的状态,但生产要素和企业仍不从这个行业中退出,使全行业的低利润率或负利润率的状态持续下去。可以看出,“进入企业过多”、“全行业长期低效益”和“竞争及低效益不能产生淘汰作用”是“过度竞争”的三个主要表现。然而在中国,“过度竞争”的行业往往还有另一个特征,即在“过度竞争”状态下,仍有许多新企业继续进入这个行业。也就是我们常讲的“边积压、边亏损、边生产、边建设”的问题。显然,与生产能力过剩相比,用“过度竞争”来描述我国棉纺织工业存在问题的特征更为贴切。

产业经济学期末试题(含答案)

、市场绩效 、市场竞争 C 、价格一般订在低于平均利润之下 5、罗斯托关于经济增长本质研究的角度是 A 、从总量的变化过程来研究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 B 、从部门的变化过程来研究经济总量增长的规律 C 、从均衡竞争的假设条件来研究经济增长 D 、从“次优论”的角度来研究经济增长 6、 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专门对工业结构规律进行研究得岀的霍夫曼比率是( A 、 霍夫曼比例=消费品产值/资本品产值 B 、 霍夫曼比例=资本资料工业产值/消费资料工业产值 C 霍夫曼比例=消费资料工业产值/资本资料工业产值 D 霍夫曼比例=资本品产值/消费品产值 7、 产业结构优化的目标是(A )O A 、实现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和合理化 B 、实现经济的飞速发展 C 、促进各产业间的协调发展 D 、调整不协调的产业结构 8、 下列不属于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特征的是: (A) A 、产业集中度很高 B 、产品同一性很高 C 不存在进入壁垒 D 、完备信息 9、 下列哪一项属于哈佛学派的观点( B )O A 、 即使市场中存在着垄断势力或不完全竞争,只要不存在政府的进入规则, 这种高集中度产生的高利润会 因为 新企业大量进入而消失 B 、 市场结构是基本决定因素,不同的市场结构会产生不同的市场绩效 C 如果一个产业持续岀现高利润率,这完全可能是该产业中企业高效率和创新的结果 D 不要求政府实施反垄断政策 10、 勒纳指数与贝恩指数相比较,以下说法正确的有( D )O A 、两者都不是建立在不完全的理论假定基础上 B 、两者都建立在完全的理论假定基础上 C 、 勒纳指数与贝恩指数相比,较易取得 D 、 勒纳指数与贝恩指数相比,较难取得 11、 下列不属于自由主义的产业组织学派的是: (A ) A 、 哈佛学派 B 、 芝加哥学派 C 可竞争市场理论 D 新奥地利学派 、单项选择:(共20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A)创立了投入产岀法,为产业关联理论做岀了杰岀贡献。 A 、里昂剔夫 B 、克拉克 (A ) 、库兹涅茨 D 、罗斯托 2、 马歇尔冲突是指(A )O 规模经济与垄断的矛盾 竞 争与垄断的矛盾 、完全竞争与市场的矛盾 、市场主体间的市场活动的集合 3、 下列不属于 SCP 分析框架内容的是: (D ) 、掠夺性定价的特征有( A 、定价一般是长期性 C ) O 、所有企业都可以采用此战略 市场行为 市场结构 、其实质目的是要扩大需求量 B )O C )O

对于完全竞争市场的分析与评价

对于完全竞争市场的分析与评价 摘要:完全竞争市场,是从现实的市场经济中抽象出来的,是一高度抽象化、理想化的市场理论模型,现实中并不存在这样的市场。在完全竞争的市场当中,经济单位彼此之间实际上并没有公开性的竞争。当消费者与生产者在做出决策的时候,他们实际上并不需要考虑他们的行为会对市场里的其他参与者产生哪些影响。因此,研究完全竞争市场类型理论可以为我们研究其他市场类型的效率提供借鉴。 关键词:完全竞争市场,价格,特点,评价 一、引言 竞争最极端的市场称为完全竞争市场,又叫作纯粹竞争市场。这是一种竞争不会受到任何形式的干扰、阻碍和限制的市场类型。在这种市场类型中,市场完全由“看不见的手”进行调节,政府对市场不作任何干预,只起维护社会安定和抵御外来侵略的作用,承担的只是“守夜人”的角色。完全竞争市场明显地是一种理想的市场状态,属于理论抽象。[1]现实中的市场都不具备这些特点,因而都不是完全竞争市场,充其量接近完全竞争(比如可以认为股票市场是接近完全竞争的)。只有从具体事物中进行抽象,才能了解事物变化的一般规律。过于具体,则不利于揭示复杂现象的内在本质。由于完全竞争的理论价值,完全竞争理论迄今仍是经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分析的基础。 二、对于完全竞争市场的分析 完全竞争市场当中实际上是假定进人或者是退出该行业都是比

较容易的。如果产品的价格高于成本,那么就会产生经济利润,资源也就会用来开办新的企业或者是用来扩大企业现有的生产能力。如果生产者的利润低于平均数量,那么资源很容易就会从这个行业当中转移出去,用于生产能够获得更多利润的其他的产品。完全竞争市场实际上是假定产品是完全没有差异的。一家企业所生产的产品与其他企业的产品是没有任何的区别的。这样,消费者的购买决策是完全根据价格来做的。如果企业所定的价格高于市场所决定的价格,这样就不能够吸引到更多的购买者。由于生产商是按照市场价格能够把生产出来的全部产品都销售一空,自然它也不没有降价的必要。[2] 三、完全竞争市场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它是一个没有任何外在力量干预和控制的市场,既没有国家政府的干预,也没有厂商勾结的集体行动对市场机制作用的阻挠。 第二,有大量的买者与卖者。它是一个数目众多的经济主体,而不存在足以左右市场的庞大企业或公司即:在市场中,每个经济主体的规模都很小,以致对市场不能发生什么影响。就买方而言,任何一个消费者,也不过是为数即多的消费者之一,从而不会引起卖者对他们的特殊考虑。就卖方而言,任何一个厂商的规模都很小,从而不能用变动某产出量的办法影响市场价格。 第三,市场上出售的商品是同质的、无差别的,甚至包装,样式都一样。因此,卖者不可能根据自己出售商品的某些特色而抬高价格。买者对任何一家厂商出售的商品都看成是一样的,而无任何偏好,也不愿为同质的商品付出较高的代价。

2018工业软件细分市场分析以及发展趋势

一、工业软件的定义及分类 工业软件(英文:Industrial Software)是指在工业领域里应用的软件,包括系统、应用、中间件、嵌入式等。一般来讲工业软件被划分为编程语言、系统软件、应用软件和介于这两者之间的中间件。其中系统软件为计算机使用提供最基本的功能,但是并不针对某一特定应用领域。而应用软件则恰好相反,不同的应用软件根据用户和所服务的领域提供不同的功能。 工业软件一般按照应用分为研发设计类、生产调度和过程控制类、业务管理类三大领域。 图表工业软件按应用分类 资料来源:产研智库 二、全球工业软件发展态势 2014年全球企业级软件市场规模为3175亿美元,同比增长5.5%,基本维持了自2012年以来的高速增长态势,但增长速度远不及预期。2014年初,Gartner曾预测全年企业级软件市场规模可达到3200亿美元,实现同比增长6.8%。 图表2012-2014年全球企业级软件市场规模 单位:亿美元

数据来源:Gartner 工业软件市场发展特点 1.市场规模保持增长但增速放缓 企业级软件是企业IT支出的重要部分,其市场规模变化反映了企业IT投资的意愿和力度,与企业对全球经济发展形势及其业务发展的预期呈现显著相关性。2014年,全球企业级软件市场规模基本维持了自2012年以来的高速增长态势,表示出企业为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仍然把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视为提升其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但从增速看,近三年来呈现出较大波动,2014年同比增长虽然高于去年同期,但增幅仍不达市场此前的预期,表现出企业的投资能力以及对未来经济发展的走势预期不如此前乐观。 2.数据驱动业务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 2014年,企业级软件市场的增长主要受安全、存储管理和客户关系管理软件及服务的推动,尤其是客户关系管理和供应链管理软件及服务的销售增长较快。同时,与大数据有关的信息采集、管理和分析产品市场开始升温,例如企业内容管理、企业数据采集工具、数据质量改善和集成工具、数据分析工具等软件的销售额稳步增长。这些产品的市场规模目前在产业结构中占比不高,但是在企业客户群体中已得到广泛的关注。这显示出“数据驱动业务发展”的理念逐渐被大部分企业接受和重视,将其视为降低成本、开拓市场、促进销售等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3.工业云服务市场迅速升温 在云计算技术飞速发展的推动之下,越来越多的企业级软件厂商推出在公有云平台上部署的SaaS服务,这些服务逐渐集成,形成面向具体行业的工业云服务平台。物联网的发展催生了一种面向工业领域的新型云服务——泛在传感信息的数据集成和分析,以GE为代表的工业技术和服务企业实现跨界发展,开拓出基于工业互联网的新型工业云服务模式。三、中国工业软件发展规模及特点 2014年我国工业软件市场规模约为1000亿元,比2013年增长16.9%,增速比上年回落0.6个百分点。2013年初,多家研究机构预测中国工业软件市场将保持约19%的复合增长率直到2015,从2014年数据情况看远不及预期。增速回落的主要原因在于工业发展进入

完全竞争市场

完全竞争市场 一、选择题 1、完全竞争的市场是指() A.市场参与者的购销量只占整个市场交易量的极小一部分 B.市场参与者只能接受价格,而不能影响价格 C.交易的商品是同质的 D.以上全对 2、下列行业中哪一个最接近完全竞争模式() A.飞机 B.卷烟 C.大米 D.汽车 3、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如果某行业中的厂商的商品价格等于平均成本,那么() A.新的厂商要进入这个行业 B.原有厂商要退出这个行业 C.既没有厂商进入也没有厂商退出这个行业 D.既有厂商进入也有厂商退出这个行业 4、假定在某一产量水平上,某厂商的平均成本达到了最小值,这意味着() A.边际成本等于平均成本 B.厂商获得了最大利润 C.厂商获得了最小利润 D.厂商的超额利润为零 5、厂商在停止营业点() A. P=AVC B.TR=TVC C.企业总损失等于TFC D.以上都对 6、假定完全竞争行业内某厂商在目前产量水平下的边际成本、平均成本和平均收益均等于1元,则这家厂商() A.肯定只得到正常利润 B.肯定没得到最大利润 C.是否得到了最大利润还不能确定 D.肯定得到了最少利润 7、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已知某厂商的产量是500单位,总收益是500元,总成本是800元,总不变成本是200元,边际成本是1元,按照利润最大化原则,他应该()

A.增加产量 B.停止生产 C.减少产量 D.以上任何一个措施都可采取 8、完全竞争市场的厂商短期供给曲线是指() A.AVC>MC 中的那部分AVC曲线 B.AC>MC中的那部分AC曲线 C.MC≥AVC中的那部分MC曲线 D.MC≥AC中的那部分MC曲线 9、当完全竞争厂商(并非整个行业)处于长期均衡时,() A. P=MR=SMC=SAC B. P=MR=LMC=LAC C. P=MR=SMC=LMC,SAC=LAC,但前后二等式,即P≠SAC D. P=MR=SMC=LMC=SAC=LAC 10、成本递增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是() A.水平直线 B.自左向右上方倾斜 C.垂直于横轴的直线 D.自左向右下方倾斜 二、填空题 1、在任何市场中,厂商的平均收益曲线可以由它的___________表示。 2、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厂商短期均衡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 3、在一般情况下,厂商得到的价格低于__________成本时将停止营业。 4、若在最优产出水平P超过AVC,但小于AC时,则企业会_______________。 5、当完全竞争厂商和行业都处于长期均衡时的条件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该厂商依据市场供求变化来改变自己的产量,意味着该厂商是一个价格 _________。 三、判断题 1、完全竞争厂商面对的需求曲线由市场价格所决定,故其完全缺乏弹性。() 2、在完全竞争行业中,企业的需求曲线是水平的,所以企业的MC曲线也是水平的。() 3、如果一个企业的平均销售收入低于平均成本,则该企业应当停产。() 4、在长期中,完全竞争厂商利润为零使厂商倾向于退出该行业。() 5、在长期中,完全竞争市场的价格等于最低的长期平均成本。() 6、在长期中,完全竞争市场中的厂商一般都拥有相同的成本曲线。()

产业经济学复习提纲

产业经济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导论 简述产业经济学的理论渊源及发展。 一、产业组织理论 1. 产业组织理论的思想渊源可追溯到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关于市场竞争机制的论述 2. 伯利和米恩斯:《现代股份和私有财产》分析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的垄断和寡头垄断产业。琼·罗宾逊和张伯仑:垄断竞争理论(垄断和竞争同时存在) 3. 哈佛学派和SCP分析范式:张伯伦、梅森、贝恩 市场结构(Structure)——市场行为(Conduct)——市场绩效(Performance) 4. 芝加哥学派和可竞争市场理论(哈佛学派的产业组织理论强调经验性的产业研究,注重从经验观察中获取结论和命题,缺乏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理论分析) 施蒂格勒、德姆塞兹、布罗曾、波斯纳:不认可“集中度--利润率”假说;坚信唯有自由企业制度和自由的市场竞争秩序,才是提高产业活动效率、保证消费者福利最大化的基本条件,提出可竞争市场理论(推导说明高集中度的市场结构是可以和经济效率并存的) 。 5. 新产业组织理论:20世纪70年代开始,产业组织研究进入了“理论期”,理论模型取代统计分析占据了主导地位,形成了以突出理论研究为特征的所谓“新产业组织理论”。新产业组织理论在研究方法和理论范式上都有所创新:博弈论的方法、企业的策略性行为。经验研究的复兴;反垄断政策;交易费用理论、委托——代理理论、激励理论和企业内部组织结构、治理结构。 二、产业结构理论 从广义的产业间的结构关系及其演进规律,主要是三次产业间的关系 从狭义产业间的关系,主要是工业部门内各产业间的关系。 三、产业关联理论 产业关联理论主要研究产业之间的投入与产出关系,所以产业关联理论也被称为投入产出理论。投入产业分析法是由出生于前苏联的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提出来的投入产出分析的思想来自法国重农学派的代表人物魁奈的经济表,以及马克思的两大部类再生产理论和瓦尔拉一般均衡的市场相互依存理论投入产出分析在方法和应用上也有了新的进展 四、产业布局理论 产业布局理论可追溯至1826年德国经济学家杜能在《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一书中提出的农业区位理论。成本学派、市场学派与产业梯度转移理论;二次世纪大战后,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布局问题开始受到重视;对产业聚集的竞争优势和演进机制的研究也是区域经济和产业经济领域的热点问题 第二章产品差异 如何区分水平差异和垂直差异。 水平差异:指产品在空间上的差异,表现两产品之间一些特征增加了,而其他一些特征却减少了。对于水平差异而言,在给定价格相同的情况下,消费者的最优选择与特定消费者有关。因为消费者的偏好不尽相同,比如不同的消费者喜欢不同的颜色,或者对于购物地址的选择,消费者更喜欢去附近的商店或超级市场购物。描述水平差异时,不存在“好”与“坏”的评判。 垂直差异:是指在产品空间中,所有消费者对所提及的大多数特性组合的偏好次序是一致的那些特性之间的差异。描述垂直差异时,在价格相等的条件下,关于特性空间有一种自然的排序。水平差异是垂直差异的特例。(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质量) 第三章进入壁垒

产业组织理论发展现状及展望

产业组织理论发展现状与展望 一、产业组织核心理论的发展进程概述 1.产业组织理论的起源 产业组织理论的发源最早可以追溯至亚当·斯密(1776)的劳动分工理论和竞争理论。他通过对重商主义学说和重商主义时代国家干预私人经济主体活动的批判,提出了所谓的自由竞争的思想。斯密反对国家干预经济,认为自由竞争是一个导致利益和谐与市场均衡的过程。自斯密之后,经济学界有关产业组织问题的先驱性研究多集中于竞争理论和所谓理想竞争状态的确定等方面。1879年,马歇尔夫妇合著的《产业经济学》首次出版,将产业组织定义为产业内部的结构,马歇尔被看做产业组织学的创始人。在1890年出版的《经济学原理》一书中,揭示了竞争活力与规模经济的矛盾关系,即“马歇尔冲突”。1933年,张伯伦和罗宾逊夫人分别出版了《垄断竞争理论》和《不完全竞争经济学》,不约而同地提出了所谓的垄断竞争理论,他们否定了以往要么垄断、要么竞争的一种极端对立的观点,指出现实世界中通常是各种不同程度的竞争与垄断交织并存。这些早期的研究虽然开启了产业组织研究的大门也卓有成效,但并没有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在西方产业组织理论后期的发展过程中共出现过三个主要的学派,即哈佛学派、芝加哥学派和新产业组织理论。 2.哈佛学派研究范式 1959年,贝恩的《产业组织》出版,是第一部系统阐述产业组织理论的教科书,标志着哈佛学派形成。哈佛学派主要以经验性的分析为主,通过对跨部门的产业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推导出企业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之间存在一种单向的因果关系:即市场结构决定了是企业的市场行为,而企业的市场行为又决定了企业市场绩效,即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S-C-P)的分析框架。它强调了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之间的单向因果关系,即S →C→P,因此通过公共政策调节市场结构从而影响市场行为,最终保证良好的市场绩效成为了经济中最重要的事务。SCP理论范式标志着传统产业组织理论体系的最终形成,并影响了整整一代的学者和决策者。哈佛学派的SCP范式虽然统治了产业组织学界近半个世纪,但其本身并不是一个完美的分析范式,存在许多缺陷。 3.芝加哥学派研究范式 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理论界对哈佛学派最猛烈的批判来自于芝加哥学派。他们推翻了SCP范式中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之间的单向因果关系,他们看来,市场效率才是决定市场结构和市场效率的基本因素,即P→S →C关系。而且通过可竞争市场理论指出产业的进入壁垒并不像SCP范式里面指出的那么高。芝加哥学派相信市场的力量,主张放松管理,对当时美国的产业组织政策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随着芝加哥学派的崛起以及随后众多学者的追随,哈佛学派的SCP研究范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