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动物分类原理与方法

动物分类原理与方法

动物分类原理与方法
动物分类原理与方法

动物分类原理与方法

一、名词解释

genetic drift:遗传漂变由于某种机会,某一等位基因频率的群体(尤其是在小群体)

中出现世代传递的波动现象称为遗传漂变(genetic drift),也称为随机遗传漂变(random genetics drift)。这种波动变化导致某些等位基因的消失,另一些等位基因的固定,从而改变了群体的遗传结构。这种漂变与群体大小有关,群体越小,漂变速度越快,甚至1-2代就造成某个基因的固定和另一基因的消失而改变其遗传结构,而大群体漂变则慢,可随机达到遗传平衡。一些异常基因频率在小隔离群体中特别高,可能是由于该群体中中少数始祖所具有的基因,由于遗传漂变而逐渐达到较高水平,这种现象称为建立者效应(founder effect)。

cryptic species:姐妹种,某些近缘种外表几乎不能分辨,外部形态极为相似,但有完善

的生殖隔离的一群物种,在生理、习性、生态要求等方面均有不同。形态上包括各个发育阶段存在一些细微差别。

law of homonymy:同名律一个学名只能用于一个分类阶元,如果又用于其它阶元

(如属、种),先采用者为有效名称,在同名关系中,任何原同名的次同名均严格被弃用,并命以新名。

junior synonym:次异名异名关系中,除首异名作为有效名被采用外,其余的异名均不能被采用,这些异名可有多个,也可能只有一个。

新组合:一个种发生属的转移,确定后应在文章中加以记载,需在已更换了属名的学名

中命名人姓氏上加上括号,并在后名加上“新组合”(“comb.nov.”,或“comb.n.”,或“https://www.wendangku.net/doc/af7475973.html,b.”字样。

reduces area claogram:精简地域分支图,各分类群的分布型式基本一致,但又不尽相

符,因此可根据各类群分支图绘出各自的地域分支图,并作比较,只取其共同点。将所有相互不同的分支全部剔除,剩下各类群相互之间完全一致的分支图。它所显示的分支型式为该地区生物地理过程。

Holotype:正模建立该种的原作者专门指定作为此种的主要模式的单个标本,它为与之相应的名称的主要依据,有时甚至是唯一可靠的依据。发表新种时,所选用的特征典型

的单一标本(红色标签)。

Phylogeny:系统发育系统发育指整个物种发生和发展的历史,即生物进化史,系统发

育是各分类单元之间的亲缘关系,这一关系是这些物类在进化过程中的实际反映。系统发育是历史的过程,已经无法完全如实的予以再现,只能依靠间接的推断的办法重建这种关系。

Hardy-Weinberg’s equilibrium:哈代-温伯格平衡定律对于一个大且随机交配的种群,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在没有迁移、突变和选择的条件下会保持不变。

law of priority:优先律命名法规规定,任何分类单元的正确名称应为最早正确出现

的名称。它是出版上的优先。如果一个分类单元具有两个以上符合条件的名称(可用名),则只有在出版物上出现时间较早的名称才能成立(即成为有效名)。优先律只适用于总科以下,总科以上的高级阶元不在其实施范围之内。优先律的严格使用,目的是保证一物一名。一个分类阶元的有效名称,是采用其最先发表的名称,以后的名称称为同物异名或异名。这种优先律从1758年林奈的《自然学说》第十版出版开始,异名应以废除。

二.简答题

1.家族选择及其进化生物学意义

答:家族选择(kin selection),又称亲缘选择,是英国人W.D.Hamilton在1964年提出的,为群选择的一种,如群选择的作用对象只为关系紧密的少数个体,如一个家族的成员,或直接作用于一个个体但其结果影响到后代的生存率(如幼雏受敌害威胁时,亲鸟牺牲自己,诱敌远去的现象)。

对有亲缘关系的一个家族和家族中的成员所起的自然选择作用。它是在基因层次上起作用的自然选择,主要是对支配行为的基因起作用,因此有时它所增进的不是个体的适合度,而是个体的广义适合度。亲缘选择常用来解释动物的利他行为。用达尔文的个体选择观点是很难解释利他行为的,因为利他行为所增进的不是行为个体自身的适合度,而是其他个体的适合度。如果应用亲缘选择的观点,利他行为便能得到合理的解释,因为亲缘选择只对那些能够有效传递自身基因的个体有利,而不管这个个体的行为是否有利于自身的存活和繁殖。在亲缘个体之间都在不同程度上占有共同基因,例如亲子之间和子女彼此之间有50%的基因是相同的(即亲缘系数r=0.50),祖孙之间有25%的基因是相同的(r=0.25)等。假如有一个利他行为者用自身的死亡换取了两个以上兄弟姐妹的存活,或者4个以上孙辈个体的存活,那么,因利他行为者死亡而损失的基因就会因为有足够数量的亲缘个体存活而得到完全的补偿,而且还会使基因频率有所增加。也只有在这种遗传利益大于个体所失的情况下,利他行为才会被自然选择所保存。

亲缘选择的生物学意义:

a. 它的核心是尽管基因的天性是自私的,从遗传学上讲,由于近亲体内有不少共同的基因,所以每个自私的基因必须维护拥有和自己相同基因个体的利益,以保证它们的生存。有机体只是基因的载体,为了生存等位基因之间相互竞争,自私性有利于某个基因的拷贝得以保存

和大量繁殖,家族选择的受益者仍是相同的基因。

b. 这是利他现象的一种表示,在自然选择中个体的竞争与合作并不相悖,竞争进化与合作并不相悖,它们是生物有机体为适应环境而形成的两种不同的进化途径,丰富和发展了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2.异域物种形成和同域物种形成的主要差异。

答:异域物种形成(allopatric speciation)又称为地理形成(geographic speciation)。基本过程是物种形成开始前,环境相对均一,以单一或一系列相似的种群形式存在,随后出现地理分化,造成种群的分异,出现适应各个小区的亚群。但交界处仍可相互交配,尚无生殖隔离。其它力量如选择、遗传漂变、近亲交配等可加速分化。此时如地形变化或发生进一步的生态分化即将造成地理隔离。在地理隔离过程中,基因流动完全被切断,被隔离的种群按照各自的途径演变,最终形成生殖隔离。在生殖隔离已经完善后,若地理隔离的障碍不再存在,二种群在地理上重新相遇,即再次同域,由于已经出现新的习性,各亚种群以不同的方式利用资源,再加上生殖隔离已经存在,所以能同域共存。此外,加上选择不利于具有中间性状的杂种,推动分化,形成两个不同的种。

同域物种形成(sympatric speciation)是在祖种的原分布区内部,由于生态分异或其它原因,产生强烈分化而新类型的过程。同域物种形成过程中最显著的隔离因素为寄主隔离。新寄主的转移可能只涉及与化学感受机制或其他感受机制有关的少数基因变化,因而比较容易发生。通过同域形成过程产生新类型的动物中,可能以寄生性类群最多,常发生配合前的生殖隔离,由于寄主、时间、季节等的不同,使种群间的配合缺乏可能;配合后的生殖隔离常不完善。

3.分替生物地理学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

答:生物地理学是研究有机体地理分布的科学,也是物种多样性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生物地理学的研究不仅要解释生物的分布,还要寻求分布的起因即生物如何何时和为何如此分布。分替生物地理学(vicariance biogeography)是支序分类理论对生物地理学影响的一个方面。分类学和生物地理学工作者早已注意到某些相邻的姐妹群之间,在分布区上有巨大间隔的现象(称为替代分布vicariance distribution),且某些替代分布型在许多亲缘毫不相干的生物类群中多次重复。分替生物地理学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为:将一地域中若干具有类似分布型式的分类群的具体分布区画在地图上。由于分布型式相同或相似,这些range 和track常常是完全重叠或部分重叠的。此时对这些有关类群进行支序分析,得出系统发育结论,画出分支图。由于承认物种形成过程和地理事件是同步发生这一原则,因此得出物种分化、形成的顺序与有关的地理事件顺序相同。即可用各分类单元的分布地点代入分支图中,取代各分类单元的位置,从而得到所谓“地域分支图”。根据分支图和地域分支图,推知原始生物相的发生演变,以及与之伴随的该地域割裂变化的过程与图景。

三.论述题

1.系统发育与分类的主要学派及其发展状况评述

答:从林奈时代至今,动物分类学出现了许多不同的观点,主要以美国《Systematic Zoology》期刊为论坛进论争论,致使分类学理论空前活跃,迅速推动了学科的发展。目前,动物分类学邻域可以分为四个学派。

a. 传统分类学派

本学派代表较古老的或传统的观念与方法,较早期的分类学家使用的,根据自己对该类群的深入研究中得到的经验和知觉印象,选择不同的依据或相关关系进行归类,可以得到不同的分类系统,对于这些系统不要求反映系统发育实际。较早期的分类学家虽完全支持并直接意识到进化理论,也觉得寻求系统发育关系是分类学者的天职,但由于缺乏统一的、使用的原则和方法,在实际工作中很难建立一个统一的、全面反映进化实际的系统发育关系,因此,分类学者常常根据自己对该类群的深入研究中得到的经验或直觉印象,建立不同的分类系统,这些系统并不一定要求反映系统发育实际,主要是为了分类实践中使用方便。没有统一的准则,理论依据也往往含糊不甭。在世界范围内,目前在学术态度上明确支持这种观点的人已日渐稀少,但在实际工作中仍占不小比例,该学派的现代代表人物是美国的(R · E · Blsgwelder)。

b.数值分类学派(Numerical Taxonomy)

数值分类学派也称为表型学派(Phenetics)兴起于本世纪五十年代初期。起源于本世纪初植物分类学者(Adanson)的工作,至电子计算机技术发展后,由索尔卡和斯尼思(Sokal & Sneath1963;Sneath & Soka1973)二人加以发展,形成今日的体系。

数值分类学派强调系统学研究的精确性和可操作性,试图使用一种较为标准、可重复、易于实施的手段,建立比较稳定的分类系统。表型学派认为真正的系统发育关系是无法重建的,人们只能基于生物体的表现型的总体相似性(total similarity)去对生物进行归类和编级,特征的相似性反映了共同基因,因此生物表现出来的特征都有同等的重要性。物种和类群之间的亲缘关系表达为相似性的数值指数,指数高的物种和类群被归在一起,而不论这种相似性是否同源还是来自自由平行、趋同或反向进化形成的非同源相似。

数值分类学派认为其他学派在分类时给各种特征以不同的加权(即对各种特征在分类上的重要性不是平等看待,而是认为某一特征重要,某些则不重要等),这样做主观因素太大,是不科学的。他们主张不应给特征以任何加权。通过大量的不加权特征所得到的总体相似度,可以反映分类单元之间的近似程度。

通过大量的特征状态数值化以后,可以借助电子计算机的运算,求得各分类单元之间的相互关系,因而称为数值分类。又因此学派认为大量表征性特征可以反映近似程度,故又称为表征分类。数值分类目前多用作检验其他分类体系的一种参考手段。

c.支序分类学派

支序分类学派 (Claditics),支序分类学派的理论由德国昆虫分类学家亨尼希(Hennig·W·)创立。20世纪五、六十年代,最初被称为系统发育系统学(Phylogenetic Systematics)。60年代,Hennig 代表著作出版后,在动物分类学界引起广泛注意,并由于方法论的严谨,其理论中的许多部分越来越多地被分类工作者接受。

此学派的基本工作原则是:认为最能或唯一能反映系统发育关系的依据是分类单元之间的血缘关系。

它与传统的进化系统学的不同之处在于它用经验的方法重建生物的系统发育关系,并应用严格的进化原理,而不是只根据主观的特征加权,形成分类。它与表型学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尝试找出分类单元间的谱系关系,而不是表型的或总体相似性的关系。

支序分类学派认为,判别系统发育关系远近的唯一标准是共同祖先的近度(recency of commonancestry),共同祖先关系可以通过特征的分布分析来发现,支序学派将特征分为祖征(plesiomorphy)、共有祖征(symplesiomorphy)、衍征(apomorphy)、共有衍征(synapomorphy)和自体衍征(autapomorphy),认为只有共有衍征才是共同祖先的证据,共有祖征及由趋同进化和平行进化形成的相似性均不能作为共同祖先的证据。支序分类学派强调分类系统必须严格反映系统发育关系,认为只有在共同祖先基础上根据共有衍征建立的单系类群( monophyletic group;包括一个共同祖先的所有后裔)才是生物学上有意义的、真正的自然类群,支序分析的基本目标就是寻找单系群。不接受根据共有祖征建立的并系类群(paraphyletic group;包括一个共同祖先的部分后裔)和根据趋同现象建立的多系类群(polyphyletic group;包括多个共同祖先的后裔)。支序分类学派引进哲学上的假设--演绎方法(hypothetico-deductive methods)进行系统发育关系的假设与检验,提出了外群比较(out-group comparison)等方法进行特征演化极向(polarity)的判别,引进了简约法则(parsimony)进行同源特征的一致性(congruence)检验,经过近几十年的不断改进和完善,该学派已建立了一整套科学的理论依据和实用的计算方法的体系。由于其严谨的方法论、清晰的推理过程与表达方法及其所得结果的可检验性,支序系统学已被大多数生物系统学工作者所接受,成为当今生物系统学研究的主要理论与方法,并在国际范围内对生物系统学的研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应用已扩展到生物地理学、分子生物学、生态学、协同进化、生物多样性等进化生物学的诸多研究领域。

支序分类派工作时根据共同祖先的相对近度来进行归类。由于此学派强调系统发育中血缘关系的重要性,因此严格规定任何一个自然类群,不论其阶元级别的高低,均应源自同一祖先,即应该是一个单系群。因此,一个分类单元是否为单系群,就成为归类的标准。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计算机已广泛应用到实际工作中,随之有关支序分类学的分析软件相继问世,并不断修改完善,使支序分类学的理论和方法已被大多数的现代分类学工作者所接受,在实际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d.进化分类学派 (Evolutionary Systematics)

进化分类学派以麦尔(May)、辛普森(Simpson)等人为代表。这一学派基本接受支序学派通过支序分析重建系统发育的方法(即支序分析方法)。进化系统学派 (Simpson1961;

Mayr1969) 是本世纪三、四十年代在综合进化理论即新达尔文主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系统学派。该学派认为生物的多样化以及新种和种上生物单元的起源可以由遗传机制及自然选择而得到解释;判断系统发育关系的标准是基因型相似性,在实际研究中基因型的相似性可以通过特征的后验加权从表型上判断;分类系统和系统发育之间不需要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生物的分类系统不仅应表现为生物的谱系关系,也应表现为生物的进化阶段和进化水平,如生态适应性、进化速率、形态距离等。进化系统的主要缺点是没有明确的、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和程序,对于系统发育关系的判断以及分类系统的建立常常依赖研究者个人的经验及特征

加权,研究结果难以检验。

支序分类学派和进化分类学派是当今动物分类学界的主流,两个学派之间的分歧在以下几方面;

1)进化分类学派认为建立系统关系时,单纯依靠血缘关系(即分支的顺序,不能完全概括在进化过程中出现的全部情况。尚需考虑到各分支之间的进化程度。

2)进化分类学派认为凡起源于一个共同祖先的类群,均为单系群或单源群。

3)在方法论上,进化学派认为生物分类学家的工作是要分出动物的实际具体类群,支序学派的方法带有过多的形式逻辑成分,先验性太强。

4)在分类系统的安排上,进化学派指出支序学派的做法中,编级的层次太多,致使系统过于臃肿,在实践中无法使用。

下面以实例说明这两个学派的矛盾所在。

以两栖类以外的陆生脊椎动物各大类的分类为例。支序学派将鸟与鳄视为姐妹群,应具相同的分类级别,如鳄为目,则鸟也应为目,与龟、蛇一起成一大支,与哺乳类大支相并列。

进化学派则考虑到鸟虽然与鳄为一姐妹群,与鳄存在着近祖的亲密亲缘关系,但由于在进化过程中分异程度很大,鸟占领了空中环境这一新的适应区,成为一个新的进化级。因而与鳄之间在形态和生活方式上存在重大差别,故认为应将其分出,独立成为一个级别较高的阶元(即传统的鸟纲),与其他爬虫类(包括鳄)并列。

目前,支序分类学派和进化分类学派是当今动物分类学界的主流,越来越受广大分类学工作者的青睐。

总之,就目前整个动物分类学界而言,虽然存在四种不同的分类学派,但在实际工作中,许多分类工作者常采取折衷的态度,吸取各学派的优点和可取之处加以发展,从面促进分类学的进步。

2.生物分类学的研究程序概要

答:生物分类学的研究程序主要为:标本的收集和利用;标本的鉴定;鉴定依据的特征;研究结果的整理。

A.标本的收集和利用:收集是分类工作的第一步,利用已有的收藏和研究者自己收集。

野外采集要注意各个种的数量不宜过少;对同种在不同分布地点的种群,均宜作标本收集;

在收集成体的同时,尽量注意幼体的收集,采集时尽量作好记录,考虑记录体系,包括时间、地点、海拔、生境、寄主或栖息植物。原则上应在标本质量上严格要求,以保证获得高质量的合乎分类研究工作要求的标本。标本采得后,有些需作及时上午专门处理和制作,才能进入收藏阶段。制作标本时,对标签应要求严格。没有标签的标本就等于是废标本。

B.标本的鉴定:

a.首先确定大类,就昆虫而言,首先确定目、科。

b.在确定大类后,应做进一步的鉴定,如有可能,应尽量依靠最近出版的该类群的分类专

著。只有在检索表、描述、图等几个方面均完全相符时,才比较可靠。

c.如果找不到上述专著,未能得到准确结果,或为了进一步推敲时,可查找该类群最近出版

的分类目录。

d.如果没有找到目录,则需要自己编制目录或名录。

e.目录编成后,已经能掌握该类群的已知种类、分布及有关文献的出处,收集并阅读这些原

始资料。

f.与前人已鉴定的标本对比,作出进一步的判断。

g.模式标本的核对。

C.鉴定依据的特征:

原则上物种的所有各方面特征均可以为鉴定的指标。

实际最常用的几个方面:

a.形态特征,各个物种的整体外貌所造成的总体印象,是各种特征的综合反映。审慎观察大量个体后常可察觉近缘种和姐妹种的存在,发现问题,以便进一步工作。

b.统计学方法的应用,统计学方法的结果只能揭露差异程度,其自身不能说明差异的性质。

c.生态-生物学特征,不同物种在形态上极为相似,但在生活习性、生态要求等方面有一定的差异。在实践中应用不多,因大量种类缺乏研究,资料全缺或极少。

d.生物化学特征与化学分类,生物的化学组成随种类而异,可作为分类的一项重要指标,生物技术方法如蛋白质电泳,DNA杂交等促进了这种方法的发展。

f.细胞学特征—细胞分类学,不同生物类群在许多细胞学特征上有各种不同程度的差异。细胞学技术和显微技术的发展也推动了此种方法的广泛应用。如核型的特点在不同类群中反映分类单元之间差别的作用各不相同。

D.研究结果的整理:在一项分类研究工作结束后,需将研究结果以一定的形式整理成文。分类学论文的主要形式和性质有:

a.新种或新属等的描述;

b.某一类群的修订;

c.检索表;

d.动物志;

e.系统发育分析;

f.目录;

g.分布图与名录。

正式的研究论文中,在种类记载和描述方面,往往要求一些特定的格式和包括一定的内容:

a.分类单元的名称;

b.异名的陈述;

c.研究用标本的陈述;

d.鉴别特征;

e.描述;

f.模式标本的审查情况;

g.图及照片;

h.名称的字源和解释;

g.分布记录。

人工智能小型动物分类专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PPT

小型动物分类专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一、实验目的 通过本实验可使学生能够综合利用C语言(或C++)、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人工智能、软件工程等课程的相关知识,设计并实现小型动物分类专家系统,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计算机软件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今后从事计算机软件开发及应用打下基础。 二、实验内容 运用下列规则,设计并实现一个小型动物分类专家系统。 规则1: 如果:动物有毛发 则:该动物是哺乳动物 规则2: 如果:动物有奶 则:该单位是哺乳动物 规则3: 如果:该动物有羽毛 则:该动物是鸟 规则4: 如果:动物会飞,且会下蛋 则:该动物是鸟 规则5: 如果:动物吃肉 则:该动物是肉食动物 规则6: 如果:动物有犬齿,且有爪,且眼盯前方 则:该动物是食肉动物 规则7: 如果:动物是哺乳动物,且有蹄 则:该动物是有蹄动物 规则8: 如果:动物是哺乳动物,且是反刍动物 则:该动物是有蹄动物 规则9: 如果:动物是哺乳动物,且是食肉动物,且是黄褐色的,且有暗斑点 则:该动物是豹 规则10: 如果:如果:动物是黄褐色的,且是哺乳动物,且是食肉,且有黑条纹 则:该动物是虎

规则11: 如果:动物有暗斑点,且有长腿,且有长脖子,且是有蹄类 则:该动物是长颈鹿 规则12: 如果:动物有黑条纹,且是有蹄类动物 则:该动物是斑马 规则13: 如果:动物有长腿,且有长脖子,且是黑色的,且是鸟,且不会飞 则:该动物是鸵鸟 规则14: 如果:动物是鸟,且不会飞,且会游泳,且是黑色的 则:该动物是企鹅 规则15: 如果:动物是鸟,且善飞 则:该动物是信天翁 动物分类专家系统由15条规则组成,可以识别七种动物,在15条规则中,共出现 30个概念(也称作事实),共30个事实,每个事实给一个编号,从编号从1到30,在规则对象中我们不存储事实概念,只有该事实的编号,同样规则的结论也是事实概念的编号,事实与规则的数据以常量表示,其结构如下:Char *str{}={"chew_cud","hooves","mammal","forward_eyes","claws", "pointed_teeth","eat_meat","lay_eggs","fly","feathers","ungulate", "carnivore","bird","give_milk","has_hair","fly_well", "black&white_color","can_swim","long_legs","long_neck", "black_stripes","dark_spots","tawny_color","albatross", "penguin","ostrich","zebra","giraffe","tiger","cheetah","\0"} 程序有编号序列的方式表达了产生式规则,如资料中规则15,如果动物是鸟,且善飞,则该动物是信天翁。相应的规则数组第七条是{16,13,0,0,0,0},第十三个是“bird”(鸟),如果事实成立,询问使用者下一个事实,第十六个“fly_well”(善飞),如果也成立,则查找结论断言编号数组{30,29,28, 27,26,25,24,3,3,13,12,12,11,11,0}中第七个“24”,这里24对应事实数组中的“albatross”(信天翁)。 上述就是程序的推理过程,也是程序中的重点,该部分是由规则类(类rul e)中的Query方法实现。 三、实验原理 一个基于规则专家系统的完整结构示于图1。其中,知识库、推理机和工作存储器是构成专家系统的核心。系统的主要部分是知识库和推理引擎。知识库由谓词演算事实和有关讨论主题的规则构成。推理引擎由所有操纵知识库来演绎用户要求的信息的过程构成-如消解、前向链或反向链。用户接口可能包括某种自然语言处理系统,它允许用户用一个有限的自然语言形式与系统交互;也可能用带有菜单的图形接口界面。解释子系统分析被系统执行的推理结构,并把它解释给用户。

动物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_动物生物学

动物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_动物生物学 动物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_动物生物学 附件1 动物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动物生物学(A nimal bioloy)课程编码:***-*****14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 总学时数:60 课内实验时数:24 学分:2.5 开课单位:生命科学学院动物教研室适用专业:生物技术适用对象:本科(四年) 一、课程的性质、类型、目的和任务 动物生物学是生物技术专业的必修课,是学科基础课。其目的和任务是研究动物的形态、结构、功能、分类、生态、分布、发生、遗传、进化以及和人类的关系等,并通过对其的学习和研究,使学生系统掌握动物生物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增强动物保护意识,提高对动物的观察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治学严谨、实事求是、勇于开拓创新的学习态度。 二、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本课程宜从二年级第二学期开始,以确保学生学习本课程具有所需要的生物学基础。 三、教学内容及教学基本要求 表示“了解”;表示“理解”或“熟悉”;表示“掌握”;△表示自学内容;○表示略讲内容; 绪论 第一节动物学概论的发展简史 动物学概论的有关概念;研究动物学概论的意义;动物学的分支学科;动物学的发展简史○;动物学领域的领军人物△;动物学概论的前沿内容。 重点:学习动物学概论的意义及动物学概论的前沿内容难点:

分支学科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 作业:简述动物学的发展简史?思考题:如何才能学好动物学概论?第二节动物分类系统 动物体的组成及结构;生物界的划分△;动物分类系统;动物进化路线○;动物学领域主要的学派及代表人物。 重点:动物分类系统 难点:动物体的组成及结构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启发式作业:主要的动物分类系统有哪些?思考题:动物分类的依据是什么? 第一章动物的细胞和组织 第一节动物体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动物细胞的结构;动物细胞的元素组成;动物细胞的细胞器功能;动物细胞的类型;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的区别;细胞凋亡△;细胞修复△;细胞再生○。 重点:动物细胞的结构难点:动物细胞的元素组成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方法:讲授法、启发式、演示法作业: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有哪些?第二节动物细胞的周期与细胞分化 动物细胞的周期;动物细胞的分化;动物细胞的有丝分裂;G 1期的特点○;S 期的特点○;G 2的特点○;动物细胞分化的特点。 重点:动物细胞的周期难点:动物细胞的分化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 作业:动物细胞的周期包括哪几个阶段?第三节多细胞动物的组织、器官和系统 动物的组织;动物的器官;动物的系统;动物细胞的连接方式;动物体的结缔组织类型○;动物体的肌肉组织类型○;动物体的神经组织传导方式和传导原理△。 重点:组织、器官、系统的定义、组成难点:各个组织、器官、系统的功能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

昆虫分类学笔记

第五篇 昆虫分类学 第一章 概 述 一、分类学的意义、任务及历史发展 1.意义 分类学是适应生活和生产实践的要求而产生的科学。分类是认识客观事物的最基本的方法。分类不仅是对世界上浩如繁星的物种进行分门别类列成系统,而且探索各个分类阶元之间的内在联系,目的是能够更好地反映生物界中的自然关系。此外,昆虫分类在生产实践上也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益虫利用和害虫防治工作中,对某些具有重要经济意义的种类,因形态近似而易混淆,若忽视分类鉴别,可能给工作带来巨大损失。 ●在卫生害虫方面。区别能传播疾病的种类,对划分疫区及制订防治措 施均有重要意义。e.g.我国按蚊共40多种,但能传播疟疾的主要是中华按蚊Anophehes hycanus sinensis Wiedemam等10余种。弄清了这一基本情况。我们可根据这些传疟种类的分布进行重点防治。 ●在植物检疫方面。正确鉴定害虫种类并查明分布区,有助于准确划分 疫区和确定对外对内植树物检疫对象名单。eg.棉红铃虫在新疆尚未发现。 ●在国防上。昆虫分类工作也很重要。eg.美国侵朝战争中曾空投大量 携带细菌的昆虫,查明空投下来的大量带菌昆虫,对揭露敌人罪行,迅速扑灭病菌害虫,保障中、朝人民的健康与生命安全都有巨大意义。 当时前往现场工作的有: 刘崇乐, 马世骏(东北地区);1952年9月5日,中国昆虫学会作出(第一届理事长,解放初主席) 《关于抗议并扑灭美帝撒布细菌毒虫的决议》。 何琦, 陈世骧,朱弘复(赴朝鲜前线) (第二届理事长) (第三届理事长) ●在农业上。对于农业害虫的防治更是不言而喻进行农作物,果树,蔬菜等方面害虫的科学研究工作,首先必须正确的鉴别种名。 2.分类学工作的基本任务 ①鉴定和描述物种 ②在种类鉴定准确的基础上,按物种的亲疏关系建立系统关系,研究并 阐明其进化过程。 ③预见该系统范围内尚未发现的新物种。 原则:共同性和特殊性的对立统一。 方法:分析特性与归纳共生的综合运用,是分类的基本方法。 3.昆虫分类学的历史发展 ①古代至林奈时期 在古代,由于受分类学知识的限制,昆虫常易同其它节肢动物、甚至和其它动物混淆。故追溯古代昆虫分类学的历史时,就自然联系到动物分类学的历史发展。

2020年(生物科技行业)普通生物学基础实验A教学大纲(生科)动物生物学

(生物科技行业)普通生物学基础实验A教学大纲(生科)动物生物学

普通生物学基础实验A2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8207313 学时:34 学分:1 开课对象:生物科学系本科生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课程英文译名:BasicalbiologyexperimentA2 一、教学任务和目的 本课程是高校生物类壹年级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从加强基础、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教学目标出发,建立壹个科学、合理的动物生物学实验教学课程体系。使学生通过本课程实验教学,不只是加深理解和巩固所学理论知识,而是更能切实掌握动物生物学基本实验技能,正确使用常规仪器,学会正确记录,分析讨论实验结果,初步综合运用已学实验技术方法设计简单实验。在实验教学中,同时加强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和良好的实验室工作习惯的训练。为继续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 以动物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基本技能和基本理论为基础,精选重组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实验及知识范围,操作难度适宜的自选实验的比例,引导、指导学生初步设计实验。建立壹个既和理论课有壹定互补作用,又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科学、合理、实用性强的实验教学课程体系。 在切实培养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理论联系实际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综合分析、推理判断的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以及科学求实的态度,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 三、教学内容 本课程实验教学内容在突出基本实验技能训练为先导的基础上,以进化上有重要地位门

类的代表动物(实验动物)为材料,贯穿生物学原理,由简单到综合,由基础性到提高层次的实验,构成包括基本实验—综合性实验—自选性和设计实验3个层次的实验教学课程体系。本课程总共34学时,1学分。 实验壹动物细胞、组织的制片和观察 实验目的 1、了解普通光学显微镜的基本构造,能够规范和较熟练地使用和维护。 2、学习掌握涂片法制作动物细胞显微玻片标本,动物组织平铺片等临时装片和涂片的制 作方法。 3、了解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4、掌握动物的4类基本组织结构特点及其结构和机能的关系。 实验内容 1、双筒光学显微镜的构造和使用和维护方法。 2、制备口腔粘膜细胞标本,观察细胞形态结构。 3、制备和观察蛙的肠系膜平铺片、蝗虫的肌肉组织分离片、血涂片。 4、利用显微镜观察动物4类组织玻片标本。 实验主要仪器设备及材料 双筒光学显微镜,无菌牙签,解剖器材,玻片,注射器,染色缸,蛙,蝗虫 7%生理盐水,0.9%生理盐水,0.1M碘液或0.1%亚甲基蓝,1%硝酸银,甲醇,姬母萨染液。 实验二原生动物系列实验 实验目的 1、学习在显微镜下对运动活泼的原生动物的观察和实验方法。

动物分类和种类

动物分类和种类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November 28, 2020

八年级生物上册 一、无脊椎动物 1、腔肠动物:、水母、、、珊瑚 纲,就是,薮枝螅,这样的; 水母纲:一般是大形水母,像,等等, 珊瑚纲:有珊瑚和。 2、扁形动物:、华枝睾吸虫、、() 3、线形动物:书上的有,蛔虫、蛲虫、钩虫、丝虫、线虫、秀丽隐杆线虫(秀丽隐杆线虫不是寄生虫,而是自由生活的),网上说的还有鞭虫、旋毛虫 4、环节动物:书上说的有蚯蚓,沙蚕,土蚕、蛭 网上说的还有(、鱼蛭、山蛭、沙蝎,、) 5、软体动物:鲍鱼,鱿鱼,墨鱼,扇贝,河蚌,蜗牛,田螺,蛤,牡蛎,贻贝,蛏,螺蛳,玉螺,香螺,红螺,钉螺,蚬,乌贼,蛤蜊以及各种产珍珠的贝类 6、节肢动物:昆虫纲(蝗虫、蟋蟀、蝉、椿象、甲虫、蝶、蛾、蜂、蝇、蚊、虻……,太多太多)甲壳纲(虾、蟹等)蛛形纲(蜘蛛、蜱、螨)多足纲(蜈蚣、马陆等)肢口纲(鲎等)以及鼠妇

二、有脊椎动物 1、两栖动物:青蛙、蟾蜍、蝾螈、大鲵(娃娃鱼) 2、爬行动物:乌龟、、鳖、、蛇、鳄。 龟鳖目,包括乌龟、、甲鱼等动物;喙头目的,是现存最原始的;,包括和蛇,当中也包括、()等;鳄目,也就是各种鳄鱼。古代的还有、、、,包括槽齿类、、。 3、哺乳动物:虎狼鼠鹿貂猴貘斑马狗狐熊象狮子 熊猫猩猩海豚鼬 4、鱼类:青、草、鲢、鳙、鲤、鲫、鲮、团头鱼,带鱼、海马。 5、鸟类:金丝雀,鸵鸟,火鸡,麻雀,乌鸦,白头翁,翠鸟,企鹅,蜂鸟,杜鹃,孔雀、鸽子、鸡、鹅等 另外,虾蟹属于无脊椎动物中的节肢动物中的甲壳动物 1、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 相同点: 1. 2.原始消化腔 3.大都,既可以,也可。 一楼说都是是错的,有。 不同点: 1.是,是 2.只有,有

实验动物学理论考试题

第一章复习题 1、何谓实验动物?实验动物学的研究内容? 2、3R的含义及拼写? 3、何谓动物福利,动物的五大自由? 4、实验动物在医学生物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5、实验动物科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是什么? 6、我国实验动物法规建设如何? 第二章复习题 实验动物遗传学控制分类 近交系的定义、特点及命名法 亚系、重组近交系、同源突变近交系、同源导入近交系的定义和命名 封闭群动物实验动物的定义、特点及命名法 杂交群动物实验动物的定义、特点及命名法 第三章思考题 1、普通级动物、清洁动物、SPF动物、无菌动物的概念。 2、不同等级的实验动物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2、人兽共患病、动物烈性传染病主要病原体的名称。 3、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鼠痘、狂犬病、流行性出血热等疾病的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者和症状表现。 第四章复习题 1、实验动物营养学的概念。 2、实验动物饲料含的六大营养成分。 3、体内不能合成维生素C的实验动物有哪些。 4、啮齿类、兔、犬和猴的营养需要。 5、常用的实验动物饲料消毒灭菌方法 第五章复习题 1、实验动物的环境、外环境和内环境的概念? 2、以R=(A+B+C)×D+E说明环境控制的重要性。 3、影响实验动物的环境因素有哪些? 4、国标中对实验动物小鼠动物实验屏障设施的温度、湿度、噪声有哪些要求? 第六章复习题 1、屏障设施的概念? 2、屏障设施运行的四要素有哪些?各有何特点? 3、常用的小型独立实验动物设备有哪些? 4、在无人协助的情况下你如何应用清洁级小鼠在实验动物屏障设施内进行动物试验? 第七章复习题 各种动物的主要生物学特性及在医学生物学中的应用 第八章复习题 1、免疫缺陷动物 2、转基因动物(Transgenic animals) 3、克隆动物(cloning animal) 1、何谓实验动物和实验用动物? 实验动物(Laboratory animals)是指经人工饲育,对其携带的微生物实行控制,遗传背景明确或者来源清楚的,用于科学研究、教学、生产、检定以及其他科学实验的动物。

第一章 植物分类学原理

第一章植物分类学原理(3) 一、植物分类学的原理和方法 (一)原理: 达尔文的进化论,共同祖先理论:所有物种都来自一个共同祖先。自然的分类应是单系,即由来自同一祖先的所有后裔组成。 二、分类学三大学派 ●(一)支序分类学派(C l a d i s t i c s) ●德国昆虫学家亨尼克创立,见于1950年出版的《系统发育系统学原理》(G r u n d z u g e e i n e r T h e o r i e d e r p h y l o g e n t i c h e n S y s t e m a t i k) ●性状处理方法:系统发育由一系列二叉分支(a s e q u e n c e o f d i c h o t o m i e s)组成,每个二叉分支代表祖先种分化成两个子代种;并假定祖先种在二叉分支时消失。系谱的分支点必须完全依据共有衍生特征。(近裔有效) ●遇到的困难:分支不一定是二叉的;分支后原种未必消失。共同衍征确定的困难:趋同现象和极性(进化顺序)的判定。 ●评价:支序分析的最大优点是检验原先已由表征法划分的类群的“自然性”(即单系或单源)的一种有效方法。支序分类是不能被接受的。 (二)表征学派(数值分类学派n u m e r i c a l P h e n e t i c s) ●由S o k a l和S n e a t h创立,见于1963年出版的《数值分类学原理》(P r i n c i p l e s o f N u m e r i c a l T a x o n o m y)。 ●性状处理方法:所有性状等同对待。性状数量化,采用计算机处理,求出不同类群的相似性。(等价处理) ●遇到的困难:复杂的性状难以定量化。 ●评价:原理是错误的,方法是可行的。对属下等级的处理有用,对高级分类单位目、纲,或门不好用。数值分类学最有希望的未来发展可能在于进一步发展加权程序。 (三)进化学派(传统分类学派) ●主要代表为M a y r和S i m p s o n,20世纪40-60年代成熟。 ●性状处理方法:对独有衍征(一个姐妹群所获得而另一个姐妹群所不具有的衍生特征)给予了适当的加权。在分类中不仅表示系谱线(P h e l e t i c l i n e)的分支而且还表示它们随后的趋异现象。(性状加权)

昆虫分类学

第四章昆虫分类学 第一节基本原理和方法 一、研究内容 (一)定义和研究内容 昆虫分类学insect taxonomy是研究昆虫种的鉴定identification,分类classification 和系统发育phylogeny的科学。这一定义是根据昆虫分类学研究的任务、内容、发展历史和现状确定的。 众所周知,昆虫是世界上最昌盛的动物类群,个体和种类繁多,分布广。据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1988年提出的报告,全世界现有昆虫1,000万种,现巳描述约90万种,并且每年仍以大约7000种的速度递增。这就是说昆虫中90%的种还是未知种,它们还未被科学家记述和命名,缺乏鉴定用的科学资料。我国的昆虫种类约占世界昆虫种类的1/10,按这个比率,我国昆虫应超过100万种,可是我国已记载的昆虫约45,000种,已知种仅占3%,说明我国昆虫种类的未知数太大了。这就充分表明,研究昆虫、确定种类、描述识别特征、予以命名、提供正确认识和鉴定昆虫种的科学资料,仍然是当代科学上一项重要的内容和任务。在这方面,我国的任务尤为繁重。 如此繁多的昆虫,我们要认识它们,需要有一个正确的科学方法,这就是分类classification的方法。昆虫分类实践的过程是:先把看到的昆虫个体individuals按照形态特征的相似性similarity,即共同性,归为同形体phenon(phena),再根据生物种的科学概念和知识,把同形体鉴定到种species,进一步把种按照亲缘关系的远近归入高级分类单元 higher taxonomic taxon(taxa),属,科、目等,这样就成为一个有序的分类系统classification system。现在一些昆虫分类单元,如昆虫纲的分目,有些目的分科,有些科的分属分种,已有分类系统,即有了由高级分类单元逐级向属、种鉴定认识的基本科学资料。但是很多昆虫科以下的分类还缺乏细致研究,没有科下的分类系统和认识属,种的科学资料,这就为分类认识和鉴定昆虫种类,研究害虫防治和益虫利用带来极大困难。鉴于此,研究和建立尚未研究或研究不充分的昆虫类群的分类系统,也是当代昆虫分类学的重要内容和任务。 分类学家的研究,绝不是以提出种名和以实际应用为目的的分类系统而满足,最终目的是建立符合进化实际的分类系统,因为这样的系统是一个信息存取系统,又是一个历史总结系统,具有最大的科学预见性。例如人们能够从昆虫一个科的分类地位上,取得这个科的昆虫种类的基本信息,如成、幼期的生活习性,有关特性,和人的关系等,另一方面能够反映系统发育的亲缘关系和进化历史,搞清这些种类的进化和宗谱关系。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手段,综合研究各个分类单

动物分类学

贵州大学 课程名称:动物分类学 任课教师姓名:戴仁怀 研究生姓名:李娇 学号:2013021888 年级:2013 级 专业:动物学 任课教师评分: 任课教师签名: 2013年12 月20 日

一、试述昆虫分类学与生物学的关系。 生物学是一门研究生命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自然科学,研究生物的结构、功能、发生和发展的规律,以及生物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等的科学。它以一系列核心概念作为分析、推理、判断和综合等逻辑思维过程的依据来揭示本学科的基本规律。生物学源自博物学,经历了实验生物学、分子生物学而进入了系统生物学时期。 二、编制以下科的检索表。 螳螂目:螳螂科,花螳科; 蜚蠊目:蜚蠊科,地鳖科; 等翅目:白蚁科; 缨翅目:蓟马科,管蓟马科; 脉翅目:草蛉科,蚁蛉科; 蜻蜓目:蟌科,蜓科,蜻科; 直翅目:螽斯科,蟋蟀科,蝼蛄科,蜢科,锥头蝗科,稻蝗科,蝗科; 鞘翅目:虎甲科,步甲科,龙虱科,水龟虫科,隐翅甲科,金龟甲科,锹甲科,叩头甲科,萤科,瓢甲科,芫菁科,天牛科,叶甲科,象甲科; 半翅目:蝎蝽科,负子蝽科,蝽科,猎蝽科,红蝽科,花蝽科; 膜翅目:叶蜂科,姬蜂科,茧蜂科,金小蜂科,赤眼蜂科,蚁科,胡蜂科,蜜蜂科,熊蜂科; 双翅目:大蚊科,蚊科,虻科,食蚜蝇科,实蝇科,寄蝇科,蝇科; 同翅目:蝉科,叶蝉科,沫蝉科,角蝉科,蜡蝉科,蚜科; 鳞翅目:菜蛾科,弄蝶科,凤蝶科,灰蝶科,蛱蝶科,眼蝶科,斑蝶科,螟蛾科,蚕蛾科,天蚕蛾科,天蛾科,夜蛾科。

昆虫纲(Insecta)目科检索表 (双项式) 1. 口器咀嚼式或嚼吸式 (2) 口器非咀嚼式或嚼吸式 (42) 2. 有尾须或尾铗 (3) 无尾须或尾铗 (15) 3. 前足捕捉足,腿节或胫节有刺.....................................................................螳螂目Mantodea 4 前足非捕捉足 (5) 4. 前翅常有双色横带或螺旋状、圆形或眼状斑;头顶常有一突起;中后足常有瓣状扩张…… .…............................................................................................................花螳科Hymenopodidae 前翅无双色横带或螺旋状、圆形或眼状斑;头顶常有一突起;中后足一般无瓣状扩张…… ............................................................................................................................螳螂科Mantidae 5. 前足开掘式或后足腿节发达,适于弹跳...................................................直翅目Orthoptera 6 前足非开掘式或后足非跳跃式 (12) 6. 触角丝状细长,末端尖锐,超过30节 (7) 触角线状、剑状或棒状,末端不尖锐,少于30节 (8) 7. 触角比体长,或等于体长 (9) 触角比体短……………………………………..........…………………..蝼蛄科Gryllotalpidae 8. 触角常短于前足腿节,若较长,则后足第一跗节上侧具小齿….........……蜢科Eumastacidae 触角明显长于前足腿节,后足第一跗节上侧无细齿 (10) 9. 跗节4节…………………………………………………………….......…螽斯科Tettigoniidae 跗节3节…………..……………………………….............…………………..蟋蟀科Gryllidae 10. 头顶具细纵沟…………………………………………..........……锥头蝗科Pyrgomorphidae 头顶缺细纵沟 (11) 11. 触角丝状…………………………………………………………............…. 稻蝗科Oxyidae 触角非丝状….……………………………………………………................ 蝗科Acrididae 12.复眼发达,单眼退化...................................................................................蜚蠊目Blattaria 13 复眼无,单眼无或一对.................................................................................等翅目Isoptera14 13. 中、后足腿节腹面前后缘多刺,雌虫第7节腹板后方分裂为两瓣…….…. 蜚蠊科Blattidae 中、后足腿节腹方常无刺,或只具毛或鬃,雌虫第7节腹板不分裂…..地鳖科Polyphagidae 14 . 有单眼和囱,跗节4节,尾须1-2节............................................................白蚁科Termitidae 15.腹基部明显细缩.................................................................................膜翅目Hymenoptera 16 腹基部不细缩 (24) 16. 腹基部宽,与胸部广接,不收缩成细腰状,后翅至少三个完整基室...叶蜂科Tenthredinidae 腹基部缢缩,略成柄状或长柄状,与胸部呈细腰状连接,后翅最多两个基室 (17) 17. 后翅无臀叶,足的转节多为2节 (18) 后翅有臀叶,足的转节1节 (19) 18. 触角膝状 (20) 触角非膝状 (21) 19. 腹部第1节或第1、2节呈结节状……..…………………………….......……蚁科Formicidae 腹部第1节、第2节不呈结节状 (22) 20. 跗节3节…………………………………………......…………赤眼蜂科Trichogrammatidae 跗节5节……………….……………………………………............…金小蜂科Pteromalidae

动物进化基本原理

第一章:动物进化基本原理 第一节:关于生命起源的问题 第二节:动物进化的例证 一、比较解剖学的例证: 动物的演化反映在形态结构上,比较各类动物的体制结构不难找到它们之间的进化线索与亲缘关系。 1、同源器官(homologous organ): 不同类动物的某些器官有时在外形上不 同,功用也不同,但其基本结构和胚胎 发育的来源上却相同。如脊椎动物的前 肢——鸟翅、蝙蝠的翼、鲸的鳍状肢、 狗的前肢以及人的手臂等,它们在外形 和功能上不相同,但内部结构却相似, 在胚胎发育中由共同的原基构成。这种 一致性证明了这些动物有共同的祖先, 其外形的差异则是由于适应不同的生活 环境,执行不同的功能造成的。哺乳类 中的3块听小骨(镫骨、砧骨、和锤骨)和其祖先的一部分咽弓(舌颌骨、方骨和关节骨)也是同源器官。又如陆生脊椎动物的肺与鱼类的膘,从胚胎发生上看,均由原肠突出形成。 2、同工器官(analogous organ):指在功能上相同,有时形状也相似,但来源和基本结构均不同。例如蝶翼与鸟翼均为飞翔器官,但蝶翼是膜状结构,由皮肤扩展形成,而鸟翼是脊椎动物前肢形成,内有骨骼外有羽毛。又如鱼鳃与陆栖脊椎动物的肺,均为呼吸器官,但鱼鳃鳃丝来自外胚层,而肺来自内胚层。

3、痕迹器官(vesrigial organ):指动物或人体中一些残存的器官,它们的功用已经丧失或极小。如鲸残存的腰带证明其为次生性水栖哺乳类,其祖先应是陆生哺乳类。同样,从蟒蛇泄殖腔孔两侧是一对角质爪和退化的腰带的存在证明其祖先应为四足类型爬行动物。 人体也有许多痕迹器官的存在,如退化的盲肠与蚓突,已失去消化功能;分节的腹直肌为原始肌肉分节现象的残遗;眼角的瞬膜、动耳肌、尖形的犬牙、体毛、男性的乳头和小的尾椎骨等。痕迹器官的存在只有用进化观点才能合理的解释,即人类是由具有这些器官的动物进化而来。 二、胚胎学的例证: 不同的脊椎动物的早 期胚胎发育彼此很相似, 都具有鳃裂和尾,头部较 大,身体弯曲。胚期越早, 体形也越相似,以后才逐 渐分化显出差别。在分类 地位上越相近的动物,其 相似的程度也越大。 动物胚胎发育的过程 一般能重现其在种系进化历程中的重要阶段。如:哺乳动物从一个受精卵发育开始,历经囊胚、原肠胚至三胚层等是相当于无脊椎动物阶段,待出现鳃裂(或鳃囊),相当于鱼类阶段,再出现心脏的分隔变化,相当于由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哺乳类各阶段。这就是德国生物学家赫克尔(Haeckel)提出来的“生物发生律”或“重演论”(biogenetic law或recapitulation theory),即“个体发育的历史是系统发育历史的简单而迅速的重演”。蛙的个体发育中由蝌蚪到成蛙的变态的一系列体制结构的变化,清晰地反映出脊椎动物的由水生到陆生的演变。

昆虫分类学

昆虫分类学 一、名词解释 1.种:能够相互配育的自然种群的类群,这些类群与其他近似的类群有质的差别,并在生 殖上相互隔离着,它是生物进化过程中连续性与间断性统一的基本间断形式。 2.模式标本:在发表新种时,第一次用于描述和记载新种所用的标本叫模式标本。 3.正模:在一批同种新种标本中,选出的一个最为典型的标本称为正模。 4.配模:在一批同种新种标本中,另选出一个与正模性别不同的标本。 5.副模:在一批同种新种标本中,选出正模和配模后,同时所参考的其余同种标本,统称 为副模。 6.双名法:昆虫和其他动物一样采用双名法,就是以两个拉丁文作为一个种的学名,这个 学名是全世界通用的,拉丁文的第一个词是属名,第二个词是种名。 7.命名法:就是以两个拉丁文作为一个种的学名,这个学名是全世界通用的,拉丁文的第 一个词是属名,第二个词是种名,通常还有第三个词:命名人的姓氏。 命名规则: 1)属名第一个字母大写,种名第一个字母不大写,学名印刷体时常用斜体。 2)学名中如果引用亚属名,可将亚属名加“()”放于属名和种名的中间 8.并胸腹节:膜翅目昆虫常常第一腹节并入后胸,成为后胸的一部分,叫做并胸腹节。 9.拟3节:跗节是4节,第3节小,包藏于第4节形成的槽内,看似3节。 10.通常用的检索表有三种:包孕式、连续式、两项式。 11.昆虫分类的形态学依据: 1)翅的有无和类型 2)口器的类型 3)触角的类型 4)跗节的类型 5)变态的方式 12.鳞翅目成虫的形态特征: 1)体型有小有大,颜色变化很大,有的非常美丽,雌雄形态和颜色常有区别。 2)身上和膜质的翅上密被扁平细微的鳞片,组成不同颜色的斑纹 3)触角丝状、栉齿状、羽毛状 4)复眼发达,单眼2个或无,口器虹吸式。 13.鞘翅目的形态特征: 1)体小型到体大型,体壁坚硬,前胸背板发达,常露出三角形的中胸小盾片 2)前翅加厚,合起来盖住胸腹部的背面和折叠的后翅,后翅膜质 3)口器咀嚼式,触角变化大:线状、锯齿状、锤状、棒状、膝状、鳃叶状 4)腹部末节常退化,缩在体内。 二、各目区分 ?口器:咀嚼式口器:直翅目、鞘翅目、膜翅目、蜻蜓目、蜚蠊目;舐吸式口器:双翅目虹吸式口器:鳞翅目;刺吸式口器:半翅目、双翅目;嚼吸式口器:膜翅目 ?翅:直翅目:前翅复翅;半翅目:前翅半鞘翅、复翅或膜翅 鳞翅目:前翅鳞翅;鞘翅目:前翅鞘翅 双翅目:前翅膜翅;膜翅目:前翅膜质 蜻蜓目:前翅膜质;蜚蠊目:若有翅、前翅为革质 ?触角:直翅目:丝状;鳞翅目:丝状、栉齿状、羽毛状 双翅目:丝状、念珠状、具芒状膜翅目:膝状、丝状

《动物生理学》考试大纲【模板】

《动物生理学》考试大纲 一、考试大纲的性质 动物生理学是全国高等院校生物学类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也是报考动物学类学科研究生的专业基础考试科目。为了帮助考生明确复习范围和有关要求,特制定考试大纲。适用于报考XX大学动物学研究方向的硕士学位研究生的考生。 二、考试内容 第一章绪论 动物生理学的研究内容与方法,生命现象的基本特征,生理学的发展史 第二章神经肌肉组织生理的一般原理 神经肌肉的兴奋性,神经肌肉细胞的电位变化、细胞电信号传递的功能基础、神经冲动的产生与传导过程、肌肉收缩的生理基础 第三章中枢神经系统 神经元活动的一般规律、中枢神经系统对运动机能的控制、中枢神经系统的感觉机能、 中枢神经系统的高级机能 第四章感觉器官 视觉器官、听觉器官、嗅觉与味觉器官 第五章血液与血液循环 血液的生理机能与组成特性、体液免疫系统、心脏的生理活动、血管的生理活动、血液循环的调节 第六章呼吸生理

呼吸道的结构与呼吸运动、气体的交换与运输、呼吸调节、肺的非呼吸功能第七章消化系统 消化道的运动与消化腺的分泌、消化吸收的调节、消化道各部位的功能与调节、摄食的调节 第八章能量代谢与体温调节 能量代谢及影响因素、体温调节 第九章排泄系统 肾脏的结构与功能、尿的生成过程、肾泌尿功能的调节、渗透调节的其他器官、排尿活动的调节 第十章内分泌调节 激素的分类与作用机制、下丘脑的内分泌调节机能、脑垂体的生理机能、甲状腺的功能、肾上腺的功能、其他内分泌腺与激素 第十一章生殖系统 雄性动物的生殖机能、雌性动物的生殖机能、受精、妊娠与生殖控制 三、考试要求 考生应全面掌握动物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掌握动物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各章节内容的有机联系;从动物细胞、组织和器官角度认识结构与机能相统一的生命活动规律及机理;并能运用这些理论分析医学和应用动物学领域的一般生产实践问题。 四、试卷结构 (一) 基本概念:占总分 20%

【教学方案】《给动物分类》

给动物分类 ◆教学目标 1.知道分类是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 2.体会动物的多样性,能运用分类的方法,更好地认识动物; 3.能运用观察与描述、比较与分类等方法; 4.能简要讲述探究过程与结论,并与同学讨论、交流; 5.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信息,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 6.意识到运用分类的方法可以更好地认识动物。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知道分类是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 2.体会动物的多样性,能运用分类的方法,更好地认识动物; 3.能运用观察与描述、比较与分类等方法。 【教学难点】 1.知道分类是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 2.体会动物的多样性,能运用分类的方法,更好地认识动物; 3.能运用观察与描述、比较与分类等方法。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有关动物的图片、视频。 为学生准备:磁性动物卡片、磁性小黑板、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知道的动物有哪些,简单说说它们的特点。 【学生】说一说自己知道的动物。 【教师】同学们说出了这么多的动物,如果要对这么多动物一起观察、学习,会很困难。同学们知道科学家们是怎样观察、研究动物的吗?科学家会首先将动物进行分类。 二、讲授新课 1.探索:给动物分类

【教师】讲解对动物进行分类的关键是关注各类动物的特点。(建议播放视频:【知识解析】壁虎、小猫找亲戚) 【学生】观看视频,知道怎样对动物进行分类。 【教师】按小组给学生准备好动物卡片,除了书上出示的动物种类外,还可以适当添加一些学生较为熟悉的当地动物,丰富分类对象。 【学生】各小组一起为动物卡片编号。 【教师】指导学生小组交流确定分类标准。 【学生】根据确定的分类标准对动物卡片进行分类,并将结果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上。【教师】鼓励、组织学生交流、分享分类结果。 【学生】交流、分享分类结果。 2.研讨:我们有哪些给动物分类的方法 【教师】请学生数一数全班一共有多少种分类方法,共得出多少种分类结果。 【学生】收集全班的分类方法,体会分类的方法在学习动物时带来的方便之处。 【教师】锻炼学生熟练运用一定的分类标准对动物进行分类的能力。(建议使用交互练习:【知识探究】给动物分分类) 【学生】使用交互练习,能够根据一定的标准对动物进行分类。 【教师】锻炼学生熟练运用一定的标准判断给定的动物中,哪一种与其他几种明显不同。(建议播放视频:【知识解析】哪一个不一样) 【学生】观看,能够根据一定的标准区别动物。 【教师】学完了动物单元,我们来看看有趣的动物小知识。(建议使用知识卡片:【科学博览】有趣的动物小知识) 【学生】了解有趣的动物小知识,拓宽视野,保持继续研究和学习动物的兴趣。 【教师】启发学生认识动物单元和植物单元是有联系的,动物是有生命的,回顾上学期的植物单元,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说明动物和植物都是有生命的? 【学生】寻找动物和植物作为生物具有的共同特点,认识到动物和植物都是有生命的,所以要珍爱生命、保护身边的动植物。

动物的分类方法

动物的分类方法 动物的分类方法: 动物学根据自然界动物的形态,身体内部构造,胚胎发育的特点,生理习性,生活的地理环境等特徵,将特徵相同或相似的动物归为同一类.动物界可分为两大门类: 在动物界中,根据动物身体中有没有脊索而分成为脊索动物和无脊索动物两大主要门类.脊索动物的脊椎动物特徵: 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脊索只见於胚胎期),脊柱保护脊髓.脊柱与其他骨骼组成脊椎动物特有的内骨骼系统。 有明显的头部,背神经管的前端分化成脑及其他感觉器官,例如眼,耳等.脑及感觉器官集中在头部,可加强动物对外界的感应。 身体由表皮及真皮覆盖.皮肤有腺体,大部份脊椎动物的皮肤有保护性构造,例如鳞片,羽毛,体毛等。 有完整的消化系统,口腔内有舌,多数有牙齿,亦有肝及胰脏。 循环系统包括有心脏,动脉,静脉及血管.排泄系统包括两个肾脏及一个膀胱.有内分泌腺,能分激素(荷尔蒙)调节身体机能,生长及生殖。 脊椎动物中包括: 鱼类,爬行类,鸟类,两栖类,哺乳类等五大网类.鱼类特徵: 水栖动物(只能生活於水中).皮肤有鳞片覆盖,属变温动物.具有鳍(可以水中游动),用鳃呼吸的变温动物.体外受精.主要为卵生,部份为胎生及卵胎生。 鱼的种类很多,主要分为两大类别软骨类例: 鲨鱼特徵: 皮肤坚韧,有极细小楯鳞,没有鱼鳔,尾鳍上下不对称.有五对鳃,没有鳃盖.硬骨类例:

骨骼为硬骨,皮肤有许多黏液腺,为骨鳞片所覆盖.有鱼鳔.爬行类特徵: 陆生动物.皮肤有鳞片或盾片覆盖。 具有防水外皮,以防止水份散失。 属变温动物(靠外界的温度或热源来改变其体温).主要分布在地球较温暖的地区,体内受精,卵生或卵胎生.在陆地产卵,卵有防水外壳包裹。 爬行动物的分类有足类: 例: 乌龟特徵: 有坚硬的外壳.上下颔不具齿,但有角质鞘.卵生.可分陆栖,水栖或海洋生活.无足类: 例: 眼镜蛇特徵: 无四肢,肩带及胸骨.不具活动的眼脸及外耳孔.舌头末端分叉,伸缩力强.皮肤有鳞片,可吞咽比自己身体直径大的猎物.蛇的器官俱特化成长形,左肺退化.蛇会定期蜕皮,以利生长.鸟类特徵: 全身披有羽毛,身体呈流线形,有角质的喙,眼在头的两侧,颈部长而灵活可270度转,前肢特化成翼,后肢有鳞状外皮,具四趾.。 恒温动物(能通过自身的生理过程产生热量,即使外界温度很低,他们也能维持高而恒定的体温).平均体温比哺乳动物高出10度左右(平均42度),卵生。 鸟的分类: 会飞: 例:

刘凌云郑光美普通动物学笔记

动物学(Zoology) 第一讲概述 ? 动物学定义 ? 动物分类的原理与方法 ? 动物学学习与研究的方法 一、动物学定义 动物学(zoology) 是研究动物形态结构及其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动物学研究的内容 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动物的形态、结构、分类、分布、生态、发育、行为、遗传、进化以及驯养、保护、控制等与人类及环境相关的各个方面。它是生命学科的重要基础课程。 二、动物分类原理与方法 1.分类学又称系统学(Taxonomy or sysmatics) 为了对动物界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探索物种彼此间自然的关系和发展规律,需要对种类繁多的动物界进行分门别类,以便进行系统地深入研究。动物分类学就是研究动物的种类及相互间的亲缘关系,建立正确的分类系统的科学。它是动物科学的基础。 目前动物界中已描述过的动物种数约在150万种以上,如包括亚种可能超过200万种。

2.种的概念及分类阶元 ? 种或物种(species) 是分类系统所用的基本单位,它是指具有一定的形态、生理特征和一定的自然分部区的生物类群。物种是繁殖单元,一个物种的个体一般不与其他物种的个体交配,或交配后—般不能产生有生殖能力的后代。即种间是生殖隔离的(生理学标准)。 ? 问题不同肤色的人是不是同一物种? 马与驴能够交配并产生后代骡,马与驴是否为同一物种? ? 亚种(subspecies) 指种内个体在地理隔离后形成的不同群体,它具有一定形态特征和地理分布,亚种间不存在生殖隔离,或生殖隔离不完善。亚种形态分化的标准常以约75%的个体呈现不同为界限。 (如家蝇在我国有两个亚种,东方亚种眼距近、西方亚种眼距远,在我国中部有分布的重叠区,但除去中间类型外仍有75%有明显差别,故是一个物种的不同地理亚种。 ?分类阶元(分类等级) 为了将数量众多的物种结构化,建立一个科学的分类系统。依据物种间的相同、相异的程度与亲缘关系的亲疏,使用不同等级特征将生物逐级分类。由大到小的分类分类阶元有七个主要等级。界(Kingdom)、门(Phylum)、纲 (C1ass)、目(Order)、科(Family)、属 (Genus)、种(Species)。

动物分类学

动物分类学 教师:贺同利 我国华南地区翼手目的种类及分布 姓名:王丹 学号:200900140112 班级:09级生命基地2班

摘要:翼手目(Chiroptera)动物俗称蝙蝠,是世界分布最广、进化最成功的哺乳动物之一,是唯一一类真正会飞翔的哺乳动物类群。影响中国翼手目动物地理分布的连续型环境因子依次为年平均气温、大于零度日数、一月份平均气温、无霜期日数、年降雨量、年平均相对湿度、七月份平均气温、海拔高度和年日照时数。根据以上几个原因,翼手目在我国华南地区分布最为集中,其中海南有7科39种,广东省有6科41种,广西有6科37种。因此,研究和保护蝙蝠在维护生态环境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中国,华南,翼手目,种类,分布 正文: 翼手目(Chiroptera)动物俗称蝙蝠,是世界分布最广、进化最成功的哺乳动物之一,也是哺乳动物的第二大目,其种类和数量仅次于啮齿目,是唯一一类真正会飞翔的哺乳动物类群。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共计有18科201属110 7种,可分为大蝙蝠亚目(Megachiroptera)和小蝙蝠亚目(Microchoptera)。迄今为止,我国记录的蝙蝠种类有7科29属125种,占世界翼手目的11.3%。 翼手目的动物在四肢和尾之间覆盖着薄而坚韧的皮质膜,可以像鸟一样鼓翼飞行,这一点是其他任何哺乳动物所不具备的。为了适应飞行生活,翼手目动物进化出了一些其他类群所不具备的特征,这些特征包括特化伸长的指骨和连接期间的皮质翼膜,前肢拇指和后肢各趾均具爪可以抓握,发达的胸骨进化出了类似鸟类的龙骨突,以利胸肌着生,发达的听力等。 翼手目动物为夜行性,其中以昆虫为食的种类在不同程度上都有回声定位系统,因此有“活雷达”之称。在气候温和的中纬度地带生活的翼手目动物大多具有季节性迁飞的习性,并且能选择适当的隐蔽所进入冬眠,冬眠时体温可以降低到与环境温度相一致。翼手目动物的食性相当广泛,有些种类以花蜜、果实等植物性食物为食,有的可以捕食鱼、青蛙、昆虫,吸食动物血液,甚至捕食其他翼手目动物。一般来说,大蝠类主要以植物果实、花蜜等为食,而大多数小蝠类则以捕食昆虫为主。 1.翼手目物种密度分布与环境因素的关系 任何物种,在其进化过程中总是适应于一定的自然环境的。一个地区,由于其自然环境不同,形成了不同的生态条件,因而也就决定了一定的动物分布格局。对于翼手目这样一个分布广、数量多的类群,研究其地理分布规律及其环境因子的影响具有重要的动物学、生态学和保护生物学意义。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