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茶文化研究

茶文化研究

茶文化研究
茶文化研究

茶文化研究

【设计者】韩晓英、颜莉、熊珺、许薇

【主题活动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方面:

1、通过自己收集资料、亲身调查实践和学习研究,了解茶的历史、茶的种类、茶的礼仪及相关茶的知

识,培养学生自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2、在全面了解的基础,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面进行研究,展示、发展其特长、个性和综合运用知识的

能力。

3、通过走入社会实践的课程设计增强学生和社会的联系,培养思考、鉴别、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

二、方法策略方面:

1、通过组成研究小组,组员分工合作,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并注重发挥自己的优势。

2、能够通过全过程的研究,不仅自己有所收获,而且将研究成果落实到生活实践中,做到“来源于生

活,回归于生活”,提升生活品位。

3、有创新茶文化的意识,提出自己对于现代茶文化的新见解及改良意见。

三、态度情感价值观方面:

1、通过对茶文化的了解,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弘扬传统文化的意识,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

2、通过敬茶的延伸活动,增进亲子、师生之间的感情,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怀。

3、通过茶文化的熏陶及在生活中的实践,倡导学生过一种“有文化的生活”,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

感。

【活动实施设计】

1、可行性分析:

茶,历来是一种雅俗共赏的事物,可以养身,更可以养性。茶文化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枝奇葩,吸引着古往今来众多文人雅士去赞美、歌咏。中国的很多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茶文化,也有着自己的茶叶产地以及众多的茶馆、茶坊。孩子们对喝茶不陌生,但对茶的历史、茶的艺术、茶的鉴赏、茶的礼仪等有关茶的文化却一无所知,也无从体验茶的意境,喝茶时未能感受到茶文化带来的快乐。有感于此,我们认为有必要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研究和体验,去接受中国传统茶文化的熏陶,陶冶情操、升华情感。

指导教师方面,校外可聘请:茶馆师傅、茶农及茶的有关专业人员,还有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兴趣爱好的家长等。校内可聘请自身对茶文化感兴趣、且有一定研究的老师做指导教师。

学生方面,因为喝茶是一种日常生活现象,容易从生活实际入手,进行研究。学生可以结合自己兴趣从不同角度切入。

2、活动方向导引:

本主题活动的具体实施可以按四条线索展开:一是通过研究茶的家史了解源远流长的茶文化,二是通过研究历代文人墨客对茶的描绘颂咏感受茶的诗情画意,三是通过鉴赏茶叶、茶具了解中国名茶及著名茶具,四是通过了解喝茶的具体讲究体味茶的礼仪文化。同学们可以在初步了解的基础上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面进行研究。

各个研究方向的具体内容及活动方式如下:

●茶的家史:茶的起源、茶的种植、茶的演变、茶的功用等(主要通过查找资料、访谈、参观茶博物馆及产地等方式)

●茶的诗情画意:有关茶的诗词、文章、书画、传说、对联等(主要通过查阅书籍资料、寻访参观与茶有关的名胜古迹亲身体验等方式)

●茶的鉴赏:茶的种类、中国名茶鉴别、茶具鉴赏等(主要通过查找资料,调查走访附近的茶叶店、茶具店、文物市场以及茶客,观察比较品尝等方式)

●茶艺茶技:茶的泡制、茶具使用、茶的礼仪、茶艺茶技表演等(主要通过查阅资料、走访茶馆、茶楼、茶坊等场所拜师学艺等方式)

考虑到部分学生确实无从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线索,可以单设一个“小小新闻眼”组,让他们分组跟踪研究的同学,进行全程拍摄采访报道,使他们从侧面感受到茶文化的影响。

【课程资源采集导航】

开展此项研究的资源条件包括:书籍资料、网站、周边的茶叶产地、茶叶市场、茶馆、茶坊等。

主要书籍资料:《新编中国大百科全书》中“饮食”篇第2146—2161页。

《中国茶文化丛书》余悦主编光明日报出版社

《茶与中国文化》王国安要英汉语大辞典出版社

《中华茶文化基础知识》陈文华中国农业出版社

《茶文化与茶具》查俊峰尹寒四川科技出版社

《说茶饮茶》俞永明主编金盾出版社

《当代茶艺》舒惠国编著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主要网站导航:中国茶叶在线

中国茶叶

茶人小筑

【活动涉及学科领域及目标】

本活动涉及品德与社会、艺术、语文、数学、科学、体育与健康等学科领域。各领域对应的相关活动项目如下图所示:

依据各学科课程标准,与本主题相关的各学科领域目标确定如下:

[品德与社会领域]

1、热爱生活,珍视祖国的传统文化。

2、感受父母师长的养育教导之恩,并以恰当的方式表达感激和尊敬。

3、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合作与交流。

4、学习从不同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

5、学习收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能够运用简单的学习工具探索和说明问题。

6、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和人们生活的关系。

7、了解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识。

[艺术领域]

1、促进学生艺术能力和人文精神的整合发展。

2、了解艺术是文化的符号性载体,通过对有关茶的艺术的了解领会茶文化,提高人文素养。

3、能够综合运用音乐、美术、曲艺等艺术的知识和技能,感知、欣赏并表现茶文化。

[语文领域]

1、阅读方面: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浏览,扩展知识面。

2、习作方面: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习作内容具体,感情真实。

3、口语交际方面:与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对方。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表达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听他人说话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

4、综合性学习方面:初步能够查找资料、运用资料。对所选的主题进行讨论分析,写简单的研究计划。

[数学领域]

1、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与代数问题的过程,并运用数学知识技能解决简单问题。

2、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和揭示问题的明确性。

[科学]

1、了解植物生长与气候、土壤等地理环境的关系。

2、认识各种材料的特性,能大致判断物体的制作材料,将材料特性与其用途相联系。

3、意识到科技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4、保持和发展想要了解事物、喜欢尝试新经验、乐于探究与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并自主尝试科学探究活动。

5、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探究结果,进行交流,并参与评议。

[体育与健康领域]

1、获得野外活动的基本技能,并知道如何安全地进行活动。

2、了解并学会一两种我国传统养生保健方法,了解饮食与健康的关系。

【典型案例】

成都茶文化研究

一、活动背景

四川成都周边的蒙顶山是人工种茶发源地之一,也是茶马古道的一个起点。成都的人们习惯坐茶馆,而且茶馆之多、茶客之众、规模之盛,可谓全国之最,令外地人、外国人叹为观止。喝茶已成为成都人生活的一部分,成为成都独特的一种文化现象。因此,成都人的休息日,往往是扶老携幼举家前往茶馆、公园、农家乐品茗休闲。我们的学生小小年纪,就已经是“老茶客”了。他们对喝茶不陌生,但对茶的历史、茶的艺术、茶的哲学、茶的礼仪等有关茶的文化却一无所知,也无从体验茶的意境,喝茶时未能感受到茶文化带来的快乐。我们想,在成都这样一种浓郁的茶文化背景中,可以引导孩子们通过自己的研究和体验,去接受茶文化的熏陶,陶冶情操、升华情感,为日常生活增添一些情趣,提升生活品位。

二、活动目标:

1、通过自己收集资料、了解有关茶的知识,培养学生自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2、通过对成都茶文化的了解,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情感。

3、在全面了解的基础,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面进行研究,展示、发展其特长、个性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4、通过走入社会实践的课程设计增强学生和社会的联系,培养思考、鉴别、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

5、通过组成研究小组,组员分工合作,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并注重发挥自己的优势。

6、通过全过程的研究,不仅自己有所收获,而且要将研究成果落实到生活实践中,做到“来源于生活,回归于生活”。

7、争取在研究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提出自己对于成都茶文化的新见解及改良意见,提升以茶文化为代表的成都人生活品位。

三、过程安排

1、通过设计学习单,指导学生有目的地进行前期调查、收集资料。

2、研究过程中的指导:

(1)根据选题组成研究小组

首先让学生在收集资料、普遍了解的基础上选择确定自己想进一步研究的主题,相同研究方向的学生组成初步的研究小组。但老师可以根据成员的知识、能力、特长等,适当调整小组人员构成。

(2)指导制订研究计划

面临的困难是:

4、我们小组的成员分工:

姓名具体分工

5、我们想请做我们的指导老师。

*以上指导可以由班主任或者整项活动的总体负责老师进行指导。下面,就由学生选定的各小组指导老师进行指导。

(3)指导学生设计各类调查及学习表单,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活动并明确研究的途径。

如:“茶艺”组设计的表单

解决方法。

3、活动成果呈现指导

指导学生根据选题特点和成果内容,选择恰当的呈现方式。如:“茶艺茶技”最好用表演的方式,“茶的家史”可以用多媒体演示说明、小报等方式,“茶的鉴赏”用事物展示配说明的方式,“茶的诗情画意”用现场朗诵、展示书画作品等方式,“小小新闻眼”可以用小报(配照片)、现场采访等方式。

4、延伸活动指导

提示或布置一些课外的家庭生活实践活动,记录活动后的感受体会,并要求家长评价反馈。在适当的时候,由学校组织,为学生搭建一个展示平台。

五、成果展示

(一)成果形式及内容:

1、资料袋:收集下载的资料、录音录像带、光盘、照片、研究笔记、小报、书画作品

2、现场表演:茶技、茶艺、书画、请茶献茶、名茶鉴赏、电子演示

3、实物展示:茶叶样本、茶具样品及相关说明

4、家庭生活实践:为父母敬茶、讲解茶知识、茶技茶艺表演

5、创新成果:开发茶的新用途、创制新茶品、提出对成都茶文化的新见解及改良建议等。

(二)成果展示部分实录:

[茶之家史汇报、展示]

1、依据学习单汇报茶的起源、人工种茶的历史、饮茶方法的演变等等。(略)

2、自办小报《文化茶座》

[茶艺汇报、表演]

功夫茶分为八个步骤:1、白鹤沐浴——用开水洗净茶具。2、观音入宫——把茶叶放入茶具,约占茶具容量的一半。3、悬壶高冲——把滚开的水提高冲入茶壶,使茶叶转动。4、春风拂面——用壶盖轻轻刮去漂浮的白沫。

5、关公巡城——把泡一两分钟的茶水依此巡回注入并排的茶杯里。

6、韩信点兵——将少许茶水一点一点均匀地滴到各茶杯里。

7、鉴赏汤色——观赏杯中茶水的颜色。

8、品啜甘霖——喝茶。

[茶技汇报、表演]

“茶技”不同于“茶艺”,它是从为茶客续水的手法中发展出来的,使用的是长嘴的铜壶。在蒙顶山上天盖寺前,茶楼师傅为我们表演了茶技“龙行十八式”,真是棒极了!

第一式:蛟龙出海,第二式:白龙过江,第三式:乌龙摆尾,第四式:飞龙在天,第五式:青龙戏珠,第六式:惊龙回首,第七式:亢龙有悔,第八式:五龙扣月,第九式:祥龙献瑞,第十式:潜龙腾渊,第十一式:龙吟天外,第十二式:战龙在野,第十三式:金龙卸甲,第十四式:龙兴雨施,第十五式:见龙在田,第十六式:龙卧高岗,第十七式:吉龙进宝,第十八式:龙行天下

随后,同学们纷纷一试身手,自创了三式:“仙女下凡式”、“游山玩水洗鞋式”、“台球式”,还有颜老师的“颜氏击杯式”(壶嘴扣击茶碗,差点打破)。

[自编小品:茶语]

场景:成都老茶馆

角色:茶客和茶馆伙计

语言:用四川话演绎,原汁原味

道具:盖碗茶

内容:在成都老茶馆喝盖碗茶,茶碗盖的摆放大有讲究,其实就是一种“茶语”。您看这位:显然不是老茶客,闹出笑话了不是。……

[诗情画意组]

1、现场书法:茶之四德

2、自创对联:

“山顶蒙山茶,茶山蒙顶山”,横批“独树一帜”

上联“茶山,山茶,茶随山,名山出名茶”征集下联

3、朗诵自编的四言绝句:

蒙顶甘露

甘露泉中水,蒙顶山上茶。

泡出乾坤香,品味茶意浓。

4、朗诵有关茶的散文。

[茶的鉴赏]

现场展示收集的十几种茶叶,冲泡后逐一介绍其色、香、味、形。

[家庭茶文化实践:为父母敬茶]

杨凌:

吃罢晚饭,我把妈妈拉到沙发上坐下。从柜子里拿出盖碗茶杯,我先认真地把它洗得一尘不染。然后拿出从

蒙顶山买回的茶叶,倒一点在茶杯里,再将茶壶里滚烫的开水倒入茶杯。最后,盖上盖子,把盖碗茶杯放在盘子上,递给妈妈说:“妈妈,请喝茶!”妈妈开始品茶,还不时发出赞叹声:“真香,真香!”。我不停地对她说这茶的来历,妈妈说:“明天上班我要把这茶带到单位上喝,让那些同事们也品尝一下。”我见茶杯里的水快没了,忙跑到饭厅取来水壶加水,妈妈说:“谢谢!”我真高兴!

徐梦达:

父母养育了我十二年,我很想感谢感谢他们,表达我的爱和敬意。但关于如何表达的方式,我想了很多,可

都觉得不合适。这次的茶文化研究,我懂得了“以茶表敬意”,正合我意。

回到家,拿出从蒙山带回的“青山绿水”,冲泡好,看着杯中茶叶缓缓下沉,渐渐舒展,看着蒸腾的热气袅袅上升,我思绪万千……(回顾父母对自己的关怀、照顾、教育等等,略去)今天我为父母沏茶、敬茶,有

六、评价导航

研究小组成员个别评价

注:评价可用星号表示,五颗星为最高级别。

小组整体工作评价

这一杯清茶之中了。

除了以上评价表的内容外,家长也参与了评价。在学生“为父母敬茶”的活动后,很多家长都写了自己的感受和对孩子进行该项活动的评价。

[“茶之家史”组自评]

收集保管资料“较好”; 小组成员分工明确,达成共识,未发生冲突,“优秀”; 有效开展活动,完成任务,“优秀”; 组内交流研讨,大家发言积极,但有点儿乱,“较好”; 成果内容经大家讨论,丰富翔实,但形式“一般”。

总评:四颗星。不足之处是:与其它小组比较,成果呈现太一般,没有新意。

[杨凌家长评]

当一边喝着这蒙顶山茶,一边听着杨凌的叙述,这茶的芬芳、茶的甘醇由嘴里甜到心里。真可谓是“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好茶!看着杨凌在进行茶文化研究后的表现,这么健康快乐地成长,我心里感到非常的高兴和充满希望!

[徐梦达家长评]

通过这次以“茶”为题材的综合实践活动,使孩子对中国的茶文化有了一定的兴趣和了解。在家里给我们讲茶的文化、历史和茶的知识等,讲解仔细,态度认真。并且为我们沏了茶。为我们增添了品茶的知识和乐趣。看到他一天天长大,懂事,我们很高兴。

七、总结点评

[学生感悟]

何钰婷:

俗话说:在又苦又甜的茶里,可以领悟生活的本质和哲理。虽然我们现在了解的“茶文化”就象一条尚未汇入大海的小溪,还没有明白什么本质和哲理。但是,我相信,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们一定能从这条小溪中“品”出更多的味道来!

胡硕骧、周娇洁等:采茶

先前到明清古街的茶坊参观,才知道原以为简单的喝茶居然有那么复杂的一套程序,谁知到了蒙顶山,才知道想喝到茶可真不容易:从采茶到加工成茶叶还有许多道工序。就说采茶,也大有学问:不能用手指甲掐,那样芽头会变黑,要用拇指和食指轻轻捏住芽尖往上抽。而且要看准长度在1.5—2厘米的才能采,还有采茶要选天气等等。我们试着采了一会儿,新鲜劲儿过去后就感觉手酸眼花的,看来采茶比想象的要艰苦。听说18个采茶姑娘采一天茶才能制成一斤茶叶,真够辛苦的!真可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陈梓:合作与交流

说起茶名,我可以报出一大串:西湖龙井、蒙顶甘露、铁观音、君山银针……但有关茶的具体分类、茶的产地、历史等等,却是通过调查研究和交流之后才了解的。

我是“茶的家史”研究小组组长,今天总结成果也是我上台汇报的。但我之所以能将有关茶的知识流利地说出来,能在摄像机前侃侃而谈,主要还是我们全小组的功劳。说实话,当时拿着一张写满问题的纸,真不知该如何着手。多亏大家一起查找资料,互相交流,我今天才能拿着这张密密麻麻的学习单充满信心地走上讲台。在此也衷心感谢帮助我们组成功完成研究任务的老师和同学们。

组与组之间的交流收获也挺多:茶艺茶技小组的精彩表演让我大开眼界,在笑声中有所知、有所悟。诗情画意组优美的朗诵仿佛将我带入了一“门前有竹,楼后有山”的野外茶楼,坐在竹椅上,轻啜一口茶,回味无穷。……

(未署名):泡茶有感

我不爱喝茶,但有一个嗜好——泡茶。没事时,泡上一杯茶,看茶叶在水中舒展,似乎人也舒服了,平静了。

父母在外工作一天,十分劳累。回到家,如果能喝到一杯子女泡的茶,心里一定很舒服!……妈妈回来,我敬上茶,妈妈开心得笑了:“今天不错,知道疼人了!”我恭维道:“全靠老妈教子有方。”又是一阵会心的笑声。

妈妈说:“要是每天都能喝上你泡的茶就好了。”我会意:“只要您愿意喝,一定会的。”那时我好象是已经长大了。

这就是茶的力量,一种文化、一种艺术的力量。从此,我明白:泡茶的最大享受在于看到别人喝过以后那满足的表情……

[指导教师颜莉活动后感悟]

天地大舞台舞台小天地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初探

《基础教育课改纲要》中规定:“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的一门必修课程,它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区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四大块”。在参加”成都茶文化研究”之前,我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了解仅限于这一串文字的描述。

对于既无教材、又无经验的我来说,这门全新的课,该怎么上,心里还真没底。在与课题组同事的共同探讨中,我对这个主题和活动形式产生了兴趣。成都大街小巷遍布茶馆,而茶文化早已融入了我们的生活中,却被我们大家所忽视其中的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内涵。让孩子们了解茶文化,从中受到熏陶,培养他们对家乡的关注,是多么难得的机会。

在第一阶段的前期调查中,孩子们通过查阅书籍、上网、访谈等方式积累了关于茶的各种资料,并诵读了关于茶的美文名篇,有了对茶文化的初步概念。孩子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分为了五个活动小组, 开始积极准备。

第二阶段是实地考察,孩子们来到仙茶故乡――蒙顶山,与茶园第一次亲密接触,孩子们像放飞的蝴蝶,追逐着蒙顶轻雾,呼吸着茶的清香,感受着茶的美妙。这种感受岂是坐在课堂上能获得的。接着参观了送仙桥艺术城的茶馆,倾听茶博士讲茶,采访老茶客的感受,观看茶艺表演……孩子们在亲历中,不自觉地生成着自己的“知识”和“经验”,而这些体验和感受是有差异的,他们心中充满了自己独特的感受,迫不及待的想倾诉、想与人分享。我感受着他们的躁动,为他们提供了一个交流展示的舞台——“茶乡之旅――茶文化研究”。

课堂中,孩子们带来了自己收集的资料、拍摄的照片和相关物品。“小小新闻眼”小组将茶文化研究过程的摄影照片配上简洁的文字说明,制作成一张张精美的小报;“诗情画意”小组收集了古今中外有关茶的名篇佳作,加以诵读,赏析,创作;“茶艺茶技表演”小组将功夫茶和盖碗茶演绎成小品,孩子们在欢笑中了解喝茶的讲究;“小小鉴赏家”小组将自己收集的好茶拿出来,从茶的色、香、味、形到产地,分析得头头是道,俨然行家;“茶的家

史”小组对茶的家族成员、发展历史、民俗趣闻了如指掌。而真正的高潮是,当孩子们将自己亲手泡制的一杯杯香茶献给辛勤教导他们的老师时,老师们喝在嘴里,甜在心里。是啊,孩子们已经懂得“以茶表敬意”的真正含义。

课结束了吗?“没有。”――这是54个孩子的回答。他们七嘴八舌地讨论着今后如何将茶文化发扬光大,孩子们的想象力是无穷的,有的想制成味道老少皆宜的茶饮料;有的想创新独到的茶品;有的想在以后的日子里为操劳的父母奉上一杯热茶,“以茶表孝心”……

孩子们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收益多多,在合作中学会倾听,在讨论中学会沟通,在实践中学会交际,在交流中有所创新。他们把领悟到的茶文化精髓运用到生活中,学会做人,受益终身。对于我来说这种全新的教学理念的尝试,何尝不是一种获益。

短短的研究过程,留给我的回味是无穷的。综合实践活动课里,我不再是主角,而是伙伴和指导者:在孩子们遇到困难时给以鼓励,在他们束手无策时出谋划策,看着他们在自己的舞台上舞出绚丽多彩的明天。孩子们的学习热情是空前的,创造力是无穷的,其社会效应也是巨大的。在为父母沏一杯茶的活动中,一位母亲这样写到:“通过这次以茶为题材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孩子对中国的茶文化有了一定的兴趣和了解,孩子在家里给我们沏茶、讲茶,父母增添了品茶的知识与乐趣。看到他一天天长大,懂事,我们很高兴。”一杯清茶让两代人有了沟通,让内敛的中国人借茶表达着对父母的爱。这次实践活动,“亮眼睛”摄制小组的全程参与,制作的《走进茶文化》专题节目也即将播出,到时会有更多的人了解茶文化。

而我也通过这次综合实践活动,和孩子们一起查资料、参观考察,与茶结缘。喝了若干年的茶后,才有这次机会得以启蒙,得以提升,窥得茶文化精髓之一二。喝茶时,也不禁低头细看杯中沉浮,玩味着“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

[指导教师熊珺活动后感悟]

天地辉泽润无声

——剖析茶文化研究的价值

师生共同在博大精深的中华茶文化中走了一遭,所有的汗水与思考、兴奋与懊恼、成功与失望都化为心中如茶般的回味,伴着我们在这小学最后相聚的时光里以及将来的岁月中慢慢思索。收获可概括为五个方面:

1、知识网络中的冲浪

有关茶的信息量很大,可以用一个树状分支的图示来表示。‘茶’是主干,分支可以是‘茶史’、‘茶品’、‘茶具’、‘茶馆’、‘茶道’、‘茶的用途’;也可以是‘茶美’、‘诗美’、‘文美’、‘水美’、‘景美’。以‘茶史’为例,又可以有茶的每一处变化;每一阶段留下的中国古代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的烙印;历代帝王将相、文人墨客、庶民百姓在茶中体会的人生真谛;茶的发展变迁、采茶、制茶工艺的发展等等分支。通过这个庞大的树状分支体系,“茶”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联系了起来。这个庞然大物本身具有很强的整体性和开放性,可以非常好地起到拓展学生知识空间、启迪思考、影响观念的作用。

2、综合问题中的考验

学生进入到如前所述的立体交叉、自然整合的有机知识系统中时,他们的精神高度集中,不得不综合地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去接收、分析、处理信息。比如:学生为了采访茶客、茶馆的经营者等等他们了解采访对象的背景资料、准备采访的设备、准备采访的问题、踩点采访的地点、到最后实施采访、整理采访记录、分析采访的结果,呈现采访的结果,每做一步对孩子们都不断有新的惊喜同时又不断地产生新问题、解决新问题。

3、合理建构中的体系

“茶文化”本身所涵盖的知识太多,而我们进行茶文化的研究目的是为他们打开一扇门,奠定思考的基石。让学生在自然整合的知识中去学习有利于学生有效知识结构的建立。从实施的效果来看,学生们的确在头脑中建立起了以茶为主线的大的框架结构。人文知识不同于自然科学知识,没有小时候体系的构建和酝酿,就没有将来的通达和丰满。小学阶段有意识地进行此类文化研究,可帮助学生成为有很好的文化底蕴、很好的文笔、充满情趣、人格高尚的人。

4、社会实践中的思考

这一阶段的实践中学生从司空见惯的‘茶’这一事物出发,在普遍了解、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许多令我们耳目一新的思考。如:茶的现实功用有哪些?如何使蒙山茶重新焕发名茶神采?通过亲自采茶实践和计算,他们觉得采茶真的很辛苦,而报酬很低,原材料经过中间的各个中转环节价格提高了那么多,为什么呢?学生的思考生动、鲜活,有很好的设想也有非常幼稚的时候,但我们认为结果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经历过,尝试过,思考过。

5、未来生活中的拓展

“茶文化研究”这个主题还将继续下去,不仅在学校的学习中,还将扩展到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以及他们将来的生活中。在家中孩子们为父母献茶表达他们的爱意,在学校中孩子们为老师献茶感谢老师的辛勤培养;为了创新出新的泡茶法,孩子们绞尽脑汁,走访茶馆,盼望着有一天他们的泡茶法能为大众接受;……。短短一个月的“茶文化”主题学习,对他们的影响将是一生。

茶文化发展历程

茶文化发展历程 三国以前的茶文化启蒙 很多书籍把茶的发现时间定为公元前2737一2697年,其历史可推到三皇五帝。东汉华佗《食经》中:"苦茶久食,益意思"。记录 了茶的医学价值。西汉已将茶的产地县命名为"茶陵",即湖南的茶陵。到三国魏代《广雅》中已最早记载了饼茶的制法和饮用:荆巴 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茶以物质形式出现而渗透 至其他人文科学而形成茶文化。 晋代、南北朝茶文化的萌芽 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已经脱离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走人文化圈,起着一定的精神、社会作用。 唐宋代茶文化的形成 780年陆羽著《茶经》,是唐代茶文化形成的标志。其概括了茶 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探讨了饮茶艺术,把儒、道、佛三教 融人饮茶中,首创中国茶道精神。以后又出现大量茶书、茶诗,有《茶述》、《煎茶水记》、《采茶记》、《十六汤品》等。唐代茶 文化的形成与禅教的兴起有关,因茶有提神益思,生津止渴功能, 故寺庙崇尚饮茶,在寺院周围植茶树,制定茶礼、设茶堂、选茶头,专呈茶事活动。在唐代形成的中国茶道分宫廷茶道、寺院茶礼、文 人茶道。 宋代茶文化的兴盛宋代茶业已有很大发展,推动了茶叶文化的发展,在文人中出现了专业品茶社团有官员组成的"汤社"、佛教徒的" 干人社"等。宋太祖赵匡胤是位嗜茶之士,在宫廷中设立茶事机关, 宫廷用茶已分等级。茶仪已成礼制,赐茶已成皇帝笼络大臣、眷怀 亲族的重要手段,还赐绘国外使节。至于下层社会,茶文化更是生 机活泼,有人迁徒,邻里要"献茶"、有客来,要敬"元宝茶",定婚

时要:"下茶"结婚时要"定茶",同房时要"合茶"。民间斗茶风起, 带来了采制烹点的一系列变化。 现代茶文化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茶叶从1949年产的7500四吨发展到1998 年的60余万吨。茶物质财富的大量增加为我国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 坚实的基础,1982年,在杭州成立了第一个以弘扬茶文化为宗旨的 社会团体——"茶人之家",1983年湖北成立"陆羽茶文化研究会",1990年"中华人联谊会"在北京成立,1993年"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在抗州成立,1991年中国茶叶博物馆在杭西湖乡正式开放。 1998年中国国际和平茶文化交流馆建成。随着茶文化的兴起,各地 茶艺馆越办越多。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已开到第五届,吸引了日、韩、美、斯及港台地区纷纷参加。各省各市及主产茶县纷纷举办"茶叶节",如福建武夷山的岩茶节、云南的普洱茶节,浙江新昌,泰顺、湖 北英山、河南信阳的茶叶节不胜枚举。都以茶为载体,促进全面的 经济贸易发展。 “饮茶’与“饮早茶” “喝茶”在粤语方言里称作“饮茶”,毛泽东有“饮茶粤海未能忘”诗句。广州人爱“饮茶”,茶文化既是民俗文化,又是饮食文化。在广州,民间以茶相待已成为一种礼节,如有客到,第一件事 便是奉上一杯“靓茶”,第一句话是“请饮茶”,以此表示主人的 热情、友好和礼貌。由于岭南自古具有“重商”的价值取向,“饮茶”也从家庭走向市场,使广州的茶文化具有较浓的商品经济的特色。广州较早出现人们聚集饮茶的居所,如茶室、茶馆、茶寮、茶居、茶楼等,名目繁多,形式各异。至清代,广州的茶市渐趋兴旺,出现一批颇具特色的茶楼。民国时期,广州茶市的兴旺势头有增无减,经久不衰。 “饮早茶”是广州茶文化最具特色的重要内容。早茶习惯,遍于各阶层,上至达官贵人,下至车夫“苦力”;饮茶去处遍布城市乡镇,广州茶楼之多可为全国之最。

茶文化研究性学习报告汇编

篇一 一、研究目的 茶,与咖啡、可可并称世界三大饮料,然其历史之悠久,远非其它饮料可比。人们常说茶“发乎神农,闻于周鲁公”(《茶经》),神农是为解毒发现了茶。茶道乃是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从长期的饮茶实践过程中,根据茶的特性,以及与饮茶紧密相关的饮茶环境、茶具配置、冲沏技能、品饮艺术入手,再结合地方风俗、文化特点,总结出来的一套饮茶礼法。它代表了主人对茶基本精神的理解或者是主人、客人的一种亲和与敬重。自唐以后,随着社会的发展,慢慢走向社会,为人类交往和经济发展服务。茶从最初的食用、药用演变到品饮,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成为一种被世人称道的茶文化,更是历史的积淀。茶和茶道有着怎样的历史和发展过程呢?我们小组对茶的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因此,我们决定借这次课题研究一下茶文化。 二、调查的内容: 一、中国饮茶简史 1、原始阶段(先秦) 在原始社会神农氏因发明了农耕。带领民众种植粮食,解决了生存危机。虽然有粮食供应,可是仍然有限,也需要采集些野果直接充饥。在长期的食用过程中,人们发现茶树叶子有解渴,提神和治疗某些疾病的作用。就单独将它煮成羹,以后又将它熬成茶水作为饮料。现在西南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还保留着远古的吃茶习惯,除了直接咀嚼茶叶以外,还可以腌制成茶食。总之陆羽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还符合历史实际的。说中华民族喝茶有四五千年以上的历史不以为过。到了商周时期,这种饮食茶叶的习惯得到继承和发展,还给茶叶取了个名字叫做“茶”。春秋战国时期,茶叶已传播到黄河中下游地区,当时的齐国也喜欢食用茶叶做成的菜肴。《晏子春秋》记载:“婴相齐景公,食脱粟之饭,炙三弋五卵茗菜而已。”2、南方饮茶已成风气(两汉魏晋南北朝) 到了汉代,有关茶的保健作用日益受到重视,东汉《说文解字》:“舛,茶芽也。”西汉王褒在《潼约》中提到“烹茶尽具”“武阳买茶”买茶要到远处的武阳去买,由此见,当时已有专卖茶叶的茶市,茶叶已经成为日常需要品。魏晋南北朝时期,饮茶之风传播到长江中下游,茶叶已成为日常饮料,宴会待客祭祀都要用它。一些文人雅客也喜欢喝茶,并有诗文反映茶事。可看出,饮茶已不仅仅是为了解渴,提神,保健的需要,还是具有一定的文化色彩。因此,魏晋南北朝是我国饮茶的又一个重要的阶梯,可以说茶文化的逐步形成时期。 3、饮茶风气传播全国(唐朝) 经过几个世纪的积累,到了唐代中期,饮茶风气已经普及全国。唐代南方已经有四十三个州,郡产茶,遍及今天南方13个产茶省区,可以说,我国产茶地区的格局,在唐代 就已经奠定了基础。北方不产茶,北方人说饮之茶全靠南方运去,因而当时的茶叶褒义是非常繁荣的。唐朝盛行的另一个原因是佛教的盛行。上自皇家王室,下至穷苦百姓。饮茶的习俗与儒,道,佛,哲学思想融会贯通,渐渐进入百姓们的精神领域。文人雅士在品茶的过程中追求禅的意境。因此有所谓的“禅茶一味”之说。中国的茶叶和饮茶方式也是在唐代才大量向外国传播。因此,唐代是中国饮茶和茶文化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历史阶段, 也可以说是中国茶文化的成熟时期,是茶文化历的一座里程碑。

中国茶文化的研究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中国茶文化的研究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1

中国茶文化的研究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是茶叶之乡,很早就开始对茶叶进行研究。以茶待客,以茶助兴,以茶消遣,以茶娱乐,以茶治病,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茶文化,我们家乡属丘陵地带,山清水秀,盛产茶叶。“佷山茶”、“老雾冲茶”更是荚名远扬,深受人们的喜爱。组织学生走进茶园,走访茶农,亲自感受茶园的满目新绿,体验“十指尖尖采茶忙”的情景,能有效地激发学生作为茶乡人的自豪感。 引导学生去搜集、阅读有关介绍茶文化的资料,组织开展以“中国茶文化”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能促使学生对中国茶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有更为深刻的体验。 二、活动方案 主题:茶文化的研究 内容:茶叶的发展、中国名茶、相关的茶联、采茶歌、中国茶艺及对世界茶文化的影响、长阳茶叶的栽培、名茶等。 具体目的和任务:从茶叶的种植、品尝、贸易、茶楼、茶联,泡茶的用水、器具、技艺,名人和茶等方面了解中国悠久的茶文化,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活动的对象、情境、方法: 1.经过到图书馆、网上浏览的方式,查找相关的茶叶知识,能够手抄报的形式对茶的知识进行介绍。2.组织学生到茶园进行实践活动,亲手采一采茶,向茶农了解茶的主要品种、茶叶的销售及评价标准。 三、活动的实施 (一)组织交谈。 中国是茶的故乡,是茶的原产地。中国人对茶的熟悉,上至帝王将相,文人墨客,诸子百家,下至挑夫贩子,平民百姓,无不以茶为好。人们常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由此可见,茶已深入社会各阶层。今天,我们以“中国的茶文化”为研究主题,进行一次调查。 (二)小组成员的具体任务和分工。 1、茶的历史与发展小组:了解茶叶采摘的历史、茶圣陆羽对茶的研究及历史地位。了解中国茶叶贸易、茶文化对世界茶文化的影响。 2、名茶荟萃小组:了解全国各地的名茶,包括茶的产地、得名、传说及主要特点。 3、茶与健康小组:了解饮茶与健康的关系。 4、茶艺与茶道小组:了解茶艺表演的内容、形式,一些文学作品中对茶艺的描述,中国茶具、茶道对世界茶文化发展所起的影响。 5、茶联茶歌小组:了解有名的茶楼、茶联、采茶歌曲及各地饮茶的习 俗,并能简单地谈一谈体会。

茶文化研究性学习报告(完整版)

报告编号:YT-FS-4901-62 茶文化研究性学习报告 (完整版) After Completing The T ask According To The Original Plan, A Report Will Be Formed T o Reflect The Basic Situation Encountered, Reveal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Future Ideas. 互惠互利共同繁荣 Mutual Benefit And Common Prosperity

茶文化研究性学习报告(完整版) 备注:该报告书文本主要按照原定计划完成任务后形成报告,并反映遇到的基本情况、实际取得的成功和过程中取得的经验教训、揭露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今后设想。文档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使用。 篇一 一、研究目的 茶,与咖啡、可可并称世界三大饮料,然其历史 之悠久,远非其它饮料可比。人们常说茶“发乎神农, 闻于周鲁公”(《茶经》),神农是为解毒发现了茶。 茶道乃是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从长期的饮茶实践过程 中,根据茶的特性,以及与饮茶紧密相关的饮茶环境、 茶具配置、冲沏技能、品饮艺术入手,再结合地方风 俗、文化特点,总结出来的一套饮茶礼法。它代表了 主人对茶基本精神的理解或者是主人、客人的一种亲 和与敬重。自唐以后,随着社会的发展,慢慢走向社 会,为人类交往和经济发展服务。茶从最初的食用、 药用演变到品饮,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成为一种被世人

称道的茶文化,更是历史的积淀。茶和茶道有着怎样的历史和发展过程呢?我们小组对茶的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因此,我们决定借这次课题研究一下茶文化。 二、调查的内容: 一、中国饮茶简史 1、原始阶段(先秦) 在原始社会神农氏因发明了农耕。带领民众种植粮食,解决了生存危机。虽然有粮食供应,可是仍然有限,也需要采集些野果直接充饥。在长期的食用过程中,人们发现茶树叶子有解渴,提神和治疗某些疾病的作用。就单独将它煮成羹,以后又将它熬成茶水作为饮料。现在西南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还保留着远古的吃茶习惯,除了直接咀嚼茶叶以外,还可以腌制成茶食。总之陆羽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还符合历史实际的。说中华民族喝茶有四五千年以上的历史不以为过。到了商周时期,这种饮食茶叶的习惯得到继承和发展,还给茶叶取了个名字叫做“茶”。春秋战国时期,茶叶已传播到黄河中下游地区,当时的齐

茶文化未来发展方向

茶文化未来发展方向 茶文化是茶艺与精神的结合,并通过茶艺表现精神。780年陆羽著《茶经》,是唐代茶文化形成的标志。茶文化兴于唐代,盛于宋、明代,衰于清代。 1.茶叶与旅游业的结合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的富有及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人们更趋向于追求文化和休闲的消费。我国拥有一批特色鲜明、文化底蕴深厚的茶俗旅游资源。中国的茶园大多被优美的自然环境所环抱,将这一资源优势与相关的文化有机结合,可迎合现代人追求自然美感和文化体验的需要。参加茶都民俗风情游,旅游者不仅可以学到知识、获得美的享受,而且还能形成对生活和人生价值的体味,达到文化旅游的高层境界。让游客参与到茶文化旅游项目中,如体验茶风俗、欣赏茶艺表演、猜茶谜、唱茶歌、听茶戏、吃茶宴等,加深旅游者对茶文化的体验。同时,以市场为导向,根据游客需求设专项的茶文化旅游,。可针对青少年推出以山水生态游为主题的茶乡夏令营活动。在活动过程中讲授有关茶文化知识,如茶艺、茶礼等,并让他们到茶场亲身体验采茶、制茶的过程;对中老年旅游者,则应以休闲度假保健为主,在休闲、放松的旅游过程中,细细品味茶的文化、内涵,体味茶的风俗、礼仪,并可让他们品尝名茶和学习制作调配方法。 2,发展茶文化产业园 随着产业文化化、文化产业化发展,在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下,以企业开发为主的茶产业园以及茶文化产业园建设进程加快,建设一批以体现产业、产品特色,以旅游为载体的茶文化产业园区。在产业的宣传定位上,有“茶叶大县”、“茶叶经济大市”、“魅力茶乡”、“中国名茶茶乡”等;在茶文化活动的内涵赋予上,组织“茶产业发展论坛”、“名优茶发展研讨”、“茶文化艺术节”、“斗茶大赛”等。 3.发展以茶艺表演为代表的茶文化活动 茶道是“把茶视为珍贵、高尚的饮料,饮茶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种艺术,或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手段。所谓“茶艺”,就是通过艺术加工,展示茶的冲、泡、饮等技艺。茶艺是茶道精神的物质载体,游人不仅可以观看技艺精湛的茶艺表演,还可以体会到其所包含的茶道精神和茶文化内涵,同时在物质和精神上获得美的享受。在推广茶艺,发挥其在产业、产品宣传的作用上,特别是本世纪以来,随着茶艺培训、普及茶艺力度的加大,茶艺在产品推介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茶艺不仅直接提升了企业、产品的形象,而且加强了生产者与消费者沟通、培养顾客的忠诚度; 4.发展茶文化教育与培训 在部分高校开办了从事专门的茶文化教学的专业,开设茶文化、茶艺等课程,组建了以茶艺表演为主的高校群团组织,以高校为依托建立起茶艺培训机构,通过短期培训以及技能鉴定,培养大批茶文化专业性人才。组织茶文化宣传和茶艺表演,增强广大爱茶人的茶文化意识;组织各种民间组织和组织间的学术研讨

关于中国茶文化的研究(结题报告)

关于中国茶文化的研究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在讲究高效率的当代社会,环顾四周,多是分秒必争的喧嚣,有多少人能够安静宁和坐 下来,沏一杯清茶,轻抿,然后沉入一种心情或境界呢? 在西方文化洪水般涌入的中国,在洋节、快餐文化、可乐文化泛滥的中国,在民俗日益粗简,许多地方语言、民间技艺日趋衰落,后继无人,甚至湮没的中国,茶文化又处于怎样一种尴尬境地? 中国人有“关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必需品。 从茶的出现至今已有近五千年的历史,茶及其中的风骨意蕴怕是早已融入中国人的骨血,存在于所有华夏儿女共同的心的归依处吧。 我们为它痴迷,为它痛心,我们有深深的无力感,但我们要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二.研究目的 了解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及其具体内容。体会茶文化与其他中国传统文化的密切联系与博大精深。初步了解茶文化在现今中国的生存现状。并提出一些建议。

三.研究的意义 让我们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比较清醒地认识到许多古老文化目前面临的严峻现状。唤起社会上对它更多的关注。 四.研究方法 以查阅资料、亲身体验、社会调查为主 五.研究结果 (一)、茶文化的定义茶叶是劳动生产物,是一种饮料。茶文化是以茶为载体,并通过这个载体来传播各种文化,是茶与文化的有机融合,这包含和体现一定时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二)、茶文化的内涵茶文化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其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科技教育、文化艺术、医学保健、历史考古、经济贸易、餐饮旅游和新闻出版等学科与行业,包含茶叶专著、茶叶期刊、茶与诗词、茶与歌舞、茶与小说、茶与美术、茶与婚礼、茶与祭祀、茶与禅教、茶与楹联、茶与谚语、茶事掌故、茶与故事、饮茶习俗、茶艺表演、陶瓷茶具、茶馆茶楼、冲泡技艺、茶食茶疗、茶事博览和茶事旅游等廿一个方面。 (三)、茶文化体系茶史学:茶的起源,发现和利用,茶文化形成、发展、演变、特点及表现形式;茶文化社会学:茶文化对社会各方面的影响,社会发展与进步对茶文化的作用和社会各阶层与茶文化关

2019年关于茶文化调查报告合集范文五篇

2019年关于茶文化调查报告合集范文五 篇 茶文化调查报告精选(一) 茶叶市场的调研实践报告 一:包装: 现在市面上对茶叶的包装过于的单一,颜色方面也是过于简单,不能让人过目不忘,让人感到很市场化。没有什么特点,南北两地的包装的喜爱也有很大的差异北方人喜欢大气包装,并喜欢将这种茶作为礼茶赠人。喜欢大气的包装,与他们的审美情调相承,主要体现于包装规格、包装物颜色选择,以及质地喜好上。 1.颜色:大多喜欢金色或大红色,特别是包装盒和包装袋更是如此。需要提醒的是,由于品饮水平有限,他们对冲泡方法和饮用方法格外看重,应当在内外包装上明显标示。茶包装色彩更直觉的印象,设对包装色彩和印象直接描述:如刺激的/平常的;新鲜的/陈旧的;现代的/怀旧的;都市的/乡土的;简洁的/繁琐的;明朗的/模糊的;高档的/经济的等,有人曾把四份同样品质的绿茶倒人红、绿、蓝、棕色的茶

罐中,然后请人饮用四个茶罐中的茶水,结果表明:80%的人认为:红色茶罐里的茶气味较浓郁,回味持久,茶叶档次较高。96%的人认为:绿色茶罐里的茶气味清新、香醇,品质纯正,茶水颜色清澈,是新茶。87%的人认为:兰色茶罐里的茶有酸涩感,风味不佳。92%的人认为:棕色茶罐里的茶气味浓郁、醇厚,回味持久,品质纯正,是陈茶。茶叶作为食品,包装颜色必须符合色彩对人食欲的刺激。红茶汤色红艳清亮,应选用暖色调,让人有浓郁、味厚之感;绿茶色泽翠绿,应选用绿色这样的冷色调,使人有一种清新鲜爽的感觉;白茶的特点是白毫满身、汤色杏黄,所以宜选用清淡,柔和的色调。 2.质地:外包装用纸袋居多,用木盒、铝合金盒也可。从制作材料的不同可分为硬包装、半硬包装和软包装三类,如硬包装有铁罐、锡罐、瓷瓶、玻璃瓶及工艺小木盒、小竹盒、工艺刻花镀金盒等;半硬包装有各种硬纸盒;软包装有纸袋、塑料食品袋和各种夏合袋等, 3.规格:喜欢一斤装或半斤装两种,要求上仍然要进行真空包装;包装盒、罐、袋喜欢偏大号,总之体积稍大者,他们相对更喜欢。

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历史

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历史 三国以前茶文化 很多书籍把茶的发现时间定为公元前2737-2697年,其历史可推到三皇五帝。东汉华佗《食经》中:“苦茶久食,益意思”记录了 茶的医学价值。西汉已将茶的产地县命名为“荼陵”,即湖南的茶陵。 晋代茶文化 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已经脱离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走入文化圈,起着一定的精神、社会作用。两 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业已形成,不仅帝王、贵族聚敛成风,一 般官吏乃至士人皆以夸豪斗富为荣,多效膏梁厚味。在此情况下, 一些有识之士提出“养廉”的问题。于是,出现了陆纳、桓温以茶 代酒之举。南齐世祖武皇帝是个比较开明的帝王,他不喜游宴,死 前下遗诏,说他死后丧礼要尽量节俭,不要以三牲为祭品,只放些 干饭、果饼和茶饭便可以。并要“天下贵贱,咸同此制。”在陆纳、桓温、齐武帝那里,饮茶不仅为了提神解渴,它开始产生社会功以有,成为以茶待客、用以祭祀并表示一种精神、情操的手段。饮茶 已不完全是以其自然使用使用价值为人所用,而是进入了精神领域。 魏晋南北朝时期,天下骚乱,各种文化思想交融碰撞,玄学相当流行。玄学是魏晋时期一种哲学思潮,主要是以老庄思想糅合儒家 经义。玄学家大都是所谓名士,重视门第、容貌、仪止,爱好虚无 玄远的清淡。东晋、南朝时,江南的富庶使士人得到暂时的满足, 终日流连于青山秀水之间,清淡之风继续发展,以致出现许多清淡家。最初有清谈家多酒徒,后来,清谈之风渐渐发展到一般文人。 玄学家喜演讲,普通清谈者也喜高谈阔论。酒能使人兴奋,但喝了 多了便会举止失措、胡言乱语,有失雅观。而茶则可竟日长饮而始 终清醒,令人思路清晰,心态平和。况且,对一般文人来讲,整天

最新茶室文化调研报告

最新茶室文化调研报告 前言: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祥地。茶的发现和利用,在中国已有四五千年历史,且长盛不衰,传遍全球。因此茶叶的展销空间设计是非常苛刻的,要结合茶文化的历史和中国传统文化来设计,要将茶和茶文化一并体现在人们面前,对各大茶行调研是必要的. 调研地点:xx市各大茶行 调研时间:xxxx.xx.xx---xx.xx 调研目的:通过对合肥若干个茶行的调研了解茶文化,了解茶的品种和茶行的装饰的风格,通过对茶楼的调研,对茶楼实地观察,并对具体的案例进行分析,增加关于商业空间设计的知识,进一步了解并认识到应该注意的问题,为此后的茶楼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以及加深对室内综合设计的课程的理解。 调研成果: 茶文化:茶文化的内涵极其丰富,既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因此中华茶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所发挥的社会功能和作用也必然是多方面的。传统的茶文化与人们社会生活的关系,向来就是非常密切的,无论是历史文人生活中的琴棋书画洒诗茶,还是平民百姓生活中的柴米油盐酱醋茶,茶都是不可缺少的。茶文化发展至现代,茶的社会功能更加突出,归纳其重要方面大致有21顶:以茶会友、以茶联谊、以茶示礼、以茶代酒、以茶倡廉、以茶表德、以茶为模、以茶养性、以茶为媒、以茶祭祀、以茶作禅、以茶作诗、以茶作画、以茶歌舞、以茶献艺、以茶旅游、以茶做菜、以茶为食、以茶设宴、以茶健身、以茶制药。 中国茶文化是中华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对社会文明进步与经济发展作用很大。中国茶文化是经过数千年发展演变而成的独特的文化模式和规范,是多民族、多社会结构、多层次的文化整合系统。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包容着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人生等多方面的内容,涉及到中国的哲学、社会学、文艺学、宗教学等多门类的学科。在经历了千回百转的历史岁月后,中国茶文化带着全部的文化密码,横陈在我们面前。漫长的历史积淀使中国茶文化是那样的深沉和凝重。所以在茶行或者茶楼的设计上更加要注重表现其历史性文化的性,这是个巨大的挑战。 茶楼装修的类型:1、传统型茶行设计,传统型茶行设计多是一些有着悠久历

茶文化研究综述

论文题目:茶文化与茶文化旅游发展研究综述 茶文化与茶文化旅游发展研究综述 摘要:茶文化旅游在现今社会已不足为奇,本文主要通过对茶文化在不同时期发展现状和茶文化旅游在不同地域发展现状进行研究分析,从不同角度全面了解茶文化,跟随时代脚步探索新型茶文化旅游模式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茶文化;旅游;发展 引言:中国茶的发现和利用已有四五千年历史,茶文化始于汉,盛于唐。历经千年茶文化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得到了深入的发展,并与时俱进。文章从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中以“茶文化”为题名进行检索,搜索到相关文献752篇;以“茶文化旅游”为题名搜索到相关文献46篇;以“茶文化旅游发展”为题名搜索到8篇。通过剔除重复的文献和关联性不大的文献,对剩下关于茶文化与茶文化旅游发展的研究的文献重点抽样选取作为样本,进行了分析。 一、茶文化的形成的研究 (一)茶文化整体概况研究 茶文化意为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特征,包括茶道、茶德、茶精神、茶联、茶书、茶具、茶画、茶学、茶故事、茶艺等等。1翻开中华民族辉煌的茶文化史,可以清楚地看到不同历史时期茶俗的运行轨迹。中国茶文化的形成,出自唐代,源自唐代。宋元明清时期,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它又得到了深入的发展,相继出现了煎茶、点茶、斗茶、泡茶等不同特点、风格各异的饮茶习俗。2它的发展反映我国社会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是古代劳动人民探索 1姜天喜论中国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陕西西安710069) 2伍国强试论中国古代茶与茶文化的研究(九江职业大学)

自然,解自然界,征服自然的伟大的创举。茶文化也是中国灿烂文化重要的组成部份,茶的利用经历过食用、祭祀、药用、宫廷贵族专用及广大劳动人民饮用的发展过程,从茶到茶文化的形成过程是广大劳动人民创造社会文明的结晶。道、佛、儒教在茶文化发展中也起到极其重要有传承作用。 (二)茶文化的根源研究 近年来,关于茶文化的研究是一个热点,研究成果不断推陈出新,其中陈文华先生在茶文化方面研究着力最多,影响最大,他的《长江流域茶文化》、《中国茶文化学》等代表性成果,是茶文化研究领域的扛鼎之作。学术界也有不少的相关论文发表,可谓成果丰硕。然而,对于秦汉茶文化问题,虽有相关成果发表3,但仍有讨论之余地。以往论者通常认为古代饮茶始于西汉,开始由食用转向饮用。其实不然。因此,4作者温乐平根据所掌握的资料,就饮茶起源问题进行再探讨。 关于饮茶的起源,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从茶叶功用上看,有“饮用起源说”、“食用起源说”、“药用起源说”等诸说法;从饮茶时间上看,有战国说、西汉说、三国说、魏晋说等诸说。茶起源于中国,早已被中外专家学者所公认。我国史料记载,早在西汉时期,四川一带饮茶、种茶便很普遍,茶已成为当时的一种重要商品。因此西汉说最具影响。虽然神农 氏最早发现并利用茶只是传说,但中国茶文化的形成源于我国唐代却是不争的事实。二、茶文化在不同时期的发展研究 (一)不同时期茶文化的发展 茶文化经历几千年的传承延续,在不同时期有其不同特点和文化含义。5中国茶文化的形成,正是出自唐代,源自唐代。与此同时,早在隋唐时期,我国的茶文化就已远渡重洋, 3前人成果,主要有:王玲《中国茶文化》,中国书店 1998 年第 5 版;朱自振《茶史初探》,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年;陈文华《长江流域茶文化》,湖北教育出版社 2O04 年,《中国茶文化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O6年;傅荣珂的(秦汉茶饮之初探)(会议论文);徐晓村、王伟<中国茶文化的萌芽——饮茶在 汉、魏晋南北朝的发展》 4温乐平周秦汉茶文化再探讨(江西师范大学) 5姜天喜论中国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陕西西安710069)

中国茶文化起源和发展

中国茶文化起源和发展 中国茶文化起源和发展 中国是茶的故乡,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和栽培茶树,使用茶叶的国家。茶树的起源至少已有六七万年的历史,茶被人类发现和利用,大约有四五千年的历史,茶的利用最初是在原始野生采集活动 之中的。陆羽最先在他的《茶经》中探讨茶的起源,他认为据《神 农食经》“荼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及“神农尝百草,日遇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茶事应当开始于神农,而这种说法目前存在着 较大的争议。学界比较认同的是茶叶生产始于四川。东晋常璩在 《华阳国志.巴志》中记述了巴蜀地区在汉时就大量种植茶树,甚至 把茶作为贡品向西汉都长安进贡,秦汉以后茶叶开始向外传播。 对于茶文化的起源问题,各家说法不一。陆羽有关茶起源问题的这种说法虽然存在着争议,但其中一丝微弱的信息却表明:在原始 社会,人们在“茶”在长久的食用过程中注重的是它的某些治愈疾 病的“药”用之性,而没有产生文化。有学者认为把茶作为一种文 化而不是单纯的饮用真正有历史记载的应该从西汉算起。王褒《僮约》中“烹茶尽具”、“武阳买茶”的记载,充分证明了西汉时茶 叶市场的存在和饮茶风俗的形成。《集古录》则提出茶文化起于魏晋,魏晋名仕以饮茶于山水来怡情养性,,形成了一种茶的名仕文化。同时随着文人饮红茶的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 已经脱离一般形态的饮食走入文化圈,起着一定的精神、社会作用。 对于茶文化的具体起源时间目前尚有待研究,但不可否认的是茶文化在中国的发展历程是极为悠久的。 目前有历史记载的茶文化发展情况始于魏晋。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已经形成,不仅帝王、贵族聚敛成风,一般官吏乃至士人 都以夸豪斗富为荣,多效膏梁厚味。在此情况下,一些有识之士提 出“养廉”的问题。于是,出现了陆纳、桓温以茶代酒之举。南齐 世祖武皇帝是个比较开明的帝王,他不喜游宴,死前下遗诏,说他

茶文化研究报告总结归纳

茶文化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中国是茶的故乡。茶圣陆羽《茶经》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 一、研究背景及目的 茶文化,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中的瑰宝,茶以其独特的魅力,将我们深深吸引,于是决定对其展开全面探究。因为作为炎黄子孙,我们有必要去了解中国茶的历史、种类、冲沏等各方面的知识,因此,我们九位好茶的同学就组成了这个有关中国茶文化的研究性学习课题小组。 关于茶,可以研究的极多,有茶具,茶饮,茶道等等。我们上图书馆,上网,请教老师等,从多方面研究,不仅对茶有了更深的了解,也对调查的技术有了更深的实践。 二、研究过程概述 通过对中国茶文化较详尽地介绍,让大家能够对中国茶有更深的了解,懂得如何去品茶,品出中国茶的韵味。在研究学习中,我们组的成员都积极地寻找资料、提供素材。我们通过上网、到书店寻找相关图片,最后交由课题组长加以整理并制成网站。我们的网站分别介绍了茶史、茶叶的制作、茶的冲沏等各方面的知识。 二、研究内容 1、沏茶之水 “茗者,叙茶品也;水者,择茶水也;盏者,示茶具也;居者,论茗饮之环境也;茶艺者,阐茶饮之哲学精髓也。此五者融会贯通,既有其博大精深,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一面,又有其雅俗共赏,不拘一格,各取所需,灵活应用的一面。茗、水、盏、居、艺,每个字都蕴藏着丰富的内容。”在综述古人择水的同时,用科学指标归纳水质的基本条件是无异色、异味、异嗅,无肉眼可见物,浑浊度不超过5度,pH值在6.5~8.5之间,总硬度不高于25 度以及毒理学细菌指标均符合标准等。比如如龙井茶和虎跑泉就是好水配好茶的典范,它们被称为“西湖双绝”。在明代的《四时幽赏录》)一书中,作者先是对虎跑泉的地理环境作了描述和分析,它三面环山,形成马蹄形洼地,成为泉水集水的来源,接着给泉水以科学的解释:“由于虎跑泉水从难于溶解的石英岩中渗出,所含不溶性矿物质、杂质、污染物少,不易形成硅酸盐沉淀,因此泉水透明澄澈,甘冽醇厚,质地洁净,硬度很低,含有珍贵的微量元素和其他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具有一定的医疗保健作用……” 另外,沏茶倒水也有一定的讲究,一般步骤如下: (1、倒水:将壶内的水倒出至茶船中。 (2、烫壶:将热水冲入壶中至溢满为止。 (3、置茶:这是比较讲究的乌龙茶置茶方式,将一茶漏斗放在壶口上,然后用茶匙拨茶入壶或自由一点直接用手抓茶叶亦可。 (4、烫杯:将茶杯放入茶船中,利用水的得余温烫杯。烫杯的作用是:保持茶汤的温度,不致于冷却太快。 2、茶叶种类 我中华茶饮历史悠久,历代积累的名茶品种不胜其多,据傅宏镇《茶名汇考》的统计,包括失传的和现在仍然生产的,超过了八百多种,难以一一缕述。我们着重介绍了普洱茶、乌龙茶、功夫茶、铁观音等著名茶种。 温文尔雅普洱茶

中国茶的传播对世界茶文化的影响研究综述

中国茶的传播对世界茶文化的影响研究综述 摘要:中国是最早发现茶叶并开始制茶、饮茶的国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茶叶种类不断增多,制茶技术不断进步,并且茶叶和制茶技术及其所特有的茶文化也逐渐流传到世界各地,对世界茶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主要是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主要以韩、日、俄、英、美、法为例,最后进行对中国茶和茶文化现状及未来走向的分析。 关键词:茶的传播茶文化重大影响未来走向 目前世界上有160多个国家、30多亿人饮茶,有50多个国家种植茶叶。但是中国却是最早种茶、制茶、饮茶的国家。其他国家的茶树、种茶及制茶技术和品茶方式都是直接或间接从中国传入的。中国被称作“茶的祖国”。从公元前2世纪起,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茶叶先后传播到五大洲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世界公认的“三大无酒精饮料”之首,对人类文明生活的影响十分广泛。 一、茶的起源及传播 纵观中国茶叶史,中国茶叶经历了药用、食用、饮料几个阶段。吴英藩在《浅议用茶起源与发展》一文中引《神农本草》说:“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充分说明了我国发现茶,利用茶的历史至少已有五千年了。2008年11月在长沙召开的中华茶祖

神农文化论坛,来自全国各地的茶文化专家、学者也一致确认神农氏炎帝为中国茶文化的始祖。茶的使用价值在这片文章中也有体现,吴英藩以《晏子春秋》为据认为公元前六世纪就用茶鲜叶作菜食。林治在《中国茶道》一书中指出三国张辑在《广雅》中的有关茶的记载是我国茶叶加工、品饮及饮茶功效的最早记载。这与吴英藩的观点是一致的。 中国茶是从公元前2世纪开始对外传播的,并且传播到了世界各地。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关茶的对外传播以及中外茶文化交流的论文、期刊有不少,像是何丽丽的《中国茶在欧洲的传播及其影响研究》、齐运东的《试论清代中俄茶叶贸易》、张稚秀和孙云的《茶之西行》及《西方茶文化溯源》、李幸哲的《朝鲜使行录与中国茶》、杜大干的《明清时期茶文化海外传播初探》、王春华的《中法茶文化交流探析》等。在众多资料中,以韩国、日本、俄国、英国、美国和法国为研究对象的占很大比例。 二、以韩、日、俄、英、美、法为例的研究资料整理 中国茶传入朝鲜是在唐朝时期,林治在《中国茶道》一书中以《三国史记·新罗本记》为据提出:公元828年(兴德王三年),茶种已传到朝鲜,并且就种植在“地理山”,即今韩国的庆尚南道,韩国从中国引进茶叶的历史至少已有一千一百八十年。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韩国茶道也逐渐形成。丁俊之在《中、韩茶文化交流源远流长》中提到:受中国古代茶文化的影响,韩国茶道逐渐成形,现在韩国各地建立了许多茶道组织,宣扬饮茶文化和茶道、查理。而且近年来,

茶文化结题报告_1

( 结题报告)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YB-BH-002943 茶文化结题报告Tea culture final report

茶文化结题报告 饮茶与人体健康 一、课题背景 中国是茶的故乡,古代的齐世祖、陆纳等人曾提倡以茶代酒。唐朝刘贞亮赞美“茶”有十德,认为饮茶除了可健身外,还能“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唐宋时期,众多的文人雅士如白居易、李白、柳宗元、刘禹锡、皮日休、韦应物、温庭筠、陆游、欧阳修、苏东坡等,他们不仅酷爱饮茶,而且还在自己的佳作中歌颂和描写过茶叶。研究还表明,茶的抗癌活性在用致癌物处理前至少两周喂饲绿茶或红茶,并持续至致癌物处理后1周可获得的效果。茶文化与中医药,两者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而且都与神农氏这一传说有关。 我组通过调查得知人们缺乏一些饮茶知识,旨在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 二、摘要 茶对开发智慧、预防衰老,提高免疫功能,改善肠道细菌结构和消臭、解毒方面的功效已被许多科学研究所证实,因此它也是一种性能良好的机能调节剂。 茶能祛病,茶能抗癌,茶能护牙,茶能净化血管,慎之饮茶。 茶叶的抗癌机理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及目的

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我们掌握了许多关于饮茶与人体健康的知识,了解人们对饮茶与人体健康的认识。我们小组希望通过这次社会调查活动,增强人们对茶的认识与此同时,此次研究性学习培养了我们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也使我们掌握了研究性学习的一些基本方法,培养了我们协调合的团队精神。茶成为当今世界人民喜爱的饮料,不仅是因它具有独特风味,而且因为茶对人体有营养价值和保健功效。人体所需要的86种元素,已查明茶叶中有28种之多,所以说茶是人体营养的补充源。茶对开发智慧、预防衰老,提高免疫功能,改善肠道细菌结构和消臭、解毒方面的功效已被许多科学研究所证实,因此它也是一种性能良好的机能调节剂。同时,茶还对多种疾病有一定的预防作用和辅助疗效。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对食品的要求已逐渐从“温饱型”转向“美食型”和“保健型”。茶这种奇妙的饮料,将为人类的健康带来福音。 四、调查的方法及过程 1、调查方法:文献资料、网络查询、问卷调查。 2、调查过程:分工合作,分四阶段实施。 第一阶段:汪琴和张倩在学校周围进行走访调查,获得调查报告 第二阶段:全体成员收集整理资料 第三阶段:进行综合的分析 第四阶段:写出调查报告 五、概述 中国茶道是"饮茶之道"、"饮茶修道"、"饮茶即道"的有机结合。"饮茶之道"是指饮茶的艺术,"道"在此作方法、技艺讲;"饮茶修道"是指通过饮茶艺术来尊礼依仁、正心修身、志道立德;"道"在此作道德、真理、本源讲;"饮茶即道"是指道

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前景如何-

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前景如何? 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前景如何? 中国茶文化的发展趋势是销售等茶产业,同时还具备着品茶、评茶、茶赛、茶艺、茶的研究等精神文化表现。中华茶文化包括的面很广,博大精深,包容着政治、经济、社会、人生等多方面的内容。中华茶文化集哲学、伦理、历史、文学、医学、保健、艺术等为一体,包含着深厚的文化知识、科学技术、经济能源、发展潜力等因素,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的润滑剂。 茶文化是中华民族大文化的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群众文化的一个载体,她具有丰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内涵,是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她以其深刻的内涵和特殊的魅力,在中华民族文化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精神调剂陶冶情操审美教化中华茶文化历史悠久,是在民间土壤里发育起来,几千年来,饮茶风习在民间之盛,已达到“茶为食物,无异米盐”,成为日常生活“开门七件事之一”的必需品。 根据记载,中国开始研究茶文化,可以追溯到西晋杜育的《荈赋》,唐代中期茶人和诗僧皎然的《饮茶歌·诮崖石使君》,著名茶圣陆羽的《茶经》,明代茶人张源的《茶录》等,一些茶家和爱好者从事研究,并著书立传,以供后人参考研究,使之相互传承发扬光大。茶,可以提神解乏,以茶养生、自娱、敬客、赠友,完全变成一种充满审美情趣的艺术行为。

人类在种植、加工茶叶的辛勤紧张的劳动中,把制作出来的成果,在劳动之余或休闲时候,慢慢捂出一套泡茶和品茶的技艺。随着艺术的提高,现代的茶家们根据冲泡全过程,总结出八道程序:“白鹤沫浴、观音入宫、悬壶高冲、春风拂面、关公巡城、韩信点兵、鉴尝汤色、品啜甘霖。”把泡饮香茗的全过程用文字来提炼,并提升到茶文化的高层次来表现,使之更精彩生动。茶家们在泡饮时,认真讲究茶质、用水、茶具、冲泡,“水用清泉,炉以炭火,茶具小巧,茶讲形、香、色(汤色)、韵。”自成一家,别具一格。增进娱乐性,提高情趣,陶冶情操。同时,茶家们的品尝方法也很讲究,不是大碗豪饮,而是小啜、含口、徐咽、细品,通过品尝过程中的感受和遐想,产生审美的愉悦,进入诗化的美妙的境界句,达到哲理的高度。 人们在工作之余,休闲聚会的时候,用上优质的茶具,拿上一泡好茶,围坐在一起,或是评茶论道,或是促膝谈心,或是畅谈天下大事……;有的和着茶韵吟诗诵赋、挥毫泼墨、读书看报、自娱自乐,激励情感,心胸坦荡,受益非浅;有的自捧一杯香茗,淡然而坐,慢斟细品,清心无欲、抛弃烦恼、修身养息,借品茶体验和领悟清和、俭约、自尊、廉洁、求真、求美的高雅境界等等。通过开展茶文化活动,可以激发人们认识美、热爱美、追求美、创造美的生活情趣和理想。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丰富人们的审美经验,改变人们的审美态度。 从泡茶到品尝的艺术过程,人们把它归纳为“茶艺”,古代的茶家把它称为“茶道”,亦称作“茶德”。如唐代的刘贞亮就提出“茶十德”:“以茶散闷气,以茶驱腥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疠

中国茶文化报告范

中国茶文化报告范文 中国茶文化报告范文1 中国茶文化专题研究报告 中国茶文化是中国制茶、饮茶的文化。作为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之一,饮茶在古代中国是非常普遍的。中国的茶文化与欧美或日本的茶文化的分别很大。中华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但包含物质文化层面,还包含深厚的精神文明层次。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在历史上吹响了中华茶文化的号角。几千年来中国不但积累了大量关于茶叶种植、生产的物质文化、更积累了丰富的有关茶的精神文化,这就是中国特有的茶文化,属于文化学范畴。 中国是茶的故乡,制茶、饮茶已有几千年历史,名品荟萃,主要品种有绿茶、红茶、乌龙茶、花茶、白茶、黄茶。 中国是茶的故乡,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利用茶叶和栽培茶树的国家。茶树的起源至少已有六七万年的历史。茶被人类发现和利用,大约有四五千年的历史。依照《诗经》等有关文献记录,在史前期,荼是泛指诸类苦味野生植物性食物原料的。茶文化从广义上讲,分茶的自然科学和茶的人文科学两方面,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与茶有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讲,着重于茶的人文科学,主要指茶对精神

和社会的功能。由于茶的自然科学已形成独立的体系,因而,现在常讲的茶文化偏重于人文科学。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茶叶从1949的年产7500T发展到1998年的60余万T。茶物质财富的大量增加为我国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1982年,在杭州成立了第一个以宏扬茶文化为宗旨的社会团体-- 茶人之家,1983年湖北成立陆羽茶文化研究会,1990年中国茶人联谊会在北京成立,1993年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在湖洲成立,1991年中国茶叶博物馆在杭州西湖乡正式开放。1998年中国国际和平茶文化交流馆建成。随着茶文化的兴起,各地茶艺馆越办越多。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已开到第五界,吸引了日、韩、美、斯及港台地区纷纷参加。各省各市及主产茶县份份主办茶叶节,如福建武夷市的岩茶节、云南的普洱茶节,浙江新昌、泰顺、湖北英山、河南信阳的茶叶节不胜枚举。都以茶为载体,促进全面的经济贸易发展。 中国茶的历史及其发展,不仅仅是形成简单的一种饮食文化的过程,而同样映射出一个具有上下五千年历史的民族的精神特质。 中国茶文化报告范文2 中国茶文化调研报告 茶的起源

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茶以文化面貌出现,是在两晋南北朝时期,若论其起缘就要追溯到汉代,有正式文献记载的是汉朝人王褒所写《僮约》。最早喜好饮茶的多是文人雅士,在我国文学史上,提起汉赋,首推司马相如与杨雄,他二人都是早期著名茶人。司马相如所作《凡将篇》、杨雄所作《方言》,一个从药用角度,一个从文学角度都谈到了茶。 晋代张载曾写《登成都楼诗》:“借问杨子舍,想见长卿庐”,“芳茶冠六情,溢味播九区”。 茶文化产生之初是由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开始的。两晋南北朝时,一些有眼光的政治家便提出“以茶养廉”,以对抗当时的奢侈之风。魏晋以来,天下骚乱,文人无以匡世,渐兴清淡之风。这些人终日高谈阔论,必有助兴之物,于是多兴饮宴,所以最初的清淡家多酒徒。 如:竹林七贤。后来清淡之风发展到一般文人,但能豪饮终日不醉的毕竟是少数,而茶则可长饮且始终能保持清醒,于是清淡家们就转向好茶,因此后期出现了许多茶人。 汉代文人的饮茶之举为茶进入文化领域开了个头。而到南北朝时,几乎每一个文化、思想领域都与茶套上了关系。在政治家那里,茶是提倡廉洁、对抗奢侈之风的工具;在词赋家那里,茶是引发思维以助雅兴的手段;在佛家看来,茶是禅定入静的必备之物。这样,茶的文化、社会功用已超出了它的自然使用功能,使中国茶文化初现端倪。 唐朝茶文化的形成与当时的经济文化发展息息相关。唐朝疆域广阔,注重对外交往,长安是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中国茶文化正是在这种大气候下形成的。茶文化的形成还与当时佛教的发展、科举制度、诗风大盛、贡茶的兴起以及禁酒有关。唐朝陆羽自成一套的茶学、茶艺、茶道思想及其所著的《茶经》,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茶经》非仅述茶,而是把诸家精华及诗人的气质和艺术思想渗透其中,奠定了中国茶文化的理论基础。 唐朝茶文化是以僧人、道士、文人为主的茶文化,而宋朝则进一步向上、向下拓展。一方面是宫廷茶文化的出现,另一方面是市民茶文化和民间斗茶之风的兴起。宋代一改唐人直接煮茶法为点茶法并讲究色香味的统一。到南宋初年,又出现泡茶法,为饮茶的普及开辟了道路。宋代饮茶技艺是相当精湛的,但很难溶进思想感情。由于宋代著名茶人大多数是著名文人,加快了茶与相关艺术融为一体的过程。像徐铉、王禹、林通、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苏辙、黄庭坚、梅尧臣等文学家都好茶,所以著名诗人有茶诗,书法家有茶帖,画家有茶画。这使茶文化的内涵得以拓展,成为文学、艺术等纯精神文化直接关联的部分。宋代市民茶文化主要是把饮茶作为增进友谊、社会交际的手段,如北宋汴京民俗,有人搬进新居,左右邻居要彼此“献茶”,邻居间请喝茶叫“支茶”。 这时,茶已成为民间礼节。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