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

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

摘要:我国对外贸易长期实行比较优势战略,取得较大经济剩余,但也出现

贸易条件恶化与贫困化增长的局面。随着国际、国?染?济形势的变化,我国的

比较优势战略呈现出不适性。我国外贸必须进行战略调整,建立在资源禀赋与

比较成本基础上的比较优势将逐步减弱,从比较优势战略转向注重大力发展高

科技、优化产业结构的竞争优势战略。通过技术创新、降低成本,进而通过自

身努力培育强大的国际竞争力,使我国外贸能得到持续稳定的发展。

关键词:竞争优势理论;比较优势;对外贸易战略

一、我国比较优势的不适应性

1.我国现有的建立在资源禀赋与比较成本基础上的比较优势将逐步减弱。我国以纺织品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比较优势在下降,劳动密集型产品优势

难以为继。一是我国许多具有资源禀赋比较优势的产品已经不具有国际竞争优势;二是工资的快速增长使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三是

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国际市场容量增幅有限,而且我国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市

场过于集中,发达国家对我国歧视性的贸易政策使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受

到诸多壁垒的阻碍,在国际市场上发展的空间越来越有限;四是我国劳动密集

型产业并不具有绝对的竞争优势。

2.大国经济效应限制了我国比较优势的发挥。首先,出口扩张难度增加。我国的对外贸易经过20多年的持续发展,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出口总值位居世界第四。我国对外贸易具有大国规模以后。出口扩张难度增加,由于对外贸易基数很大,如果保持现有速度将意味着每年新增一个中等国家的

贸易额,如果仅靠数量的增长,显然是不容易达到的。其次,贸易条件趋于恶化。由于我国进口量庞大,经常引起大宗进口原料价格上扬,同时,由于国际

上劳动密集产品出口竞争日益激烈,再加上我国此类产品生产规模增长过快,

引起此类商品价格逐年下降,这两方面的作用使得我国总的贸易条件趋于恶化。

3.我国引进外资的方向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有偏差。我国目前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基本上是劳动力资源丰富和劳动成本较低。因此,外向战略基本上还

是定位在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发展外向型经济中,各地特别重视扩大出口。由于目前许多地区能够出口的大部分还是劳动密集型产品,由此各地竞相发展

以出口为导向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与此同时,许多地区引进外资也是缺乏产业

选择,外商进入的产业大部分也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这种状况产生的后果是:

出口数量越多,引进的外商投资企业越多,劳动密集型产业就越多。这种状况

如不及时扭转,我国的产业结构不但不能通过发展外向型经济得到升级,还会

进一步低级化。

二、竞争优势理论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国际贸易表现出两大趋势:一是发达国家之间的

贸易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构成部分;二是同类产业内贸易比例上升。这些现象

都难以用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予以说明,于是经济学家们着手建立起以规模经

济和产品差异为基础的垄断竞争国际贸易理论。在众多新贸易理论流派中,美

国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提出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受到经济学界和

政府决策的高度重视。波特从80年代起陆续发表了其著名的三部曲,即《竞争战略》(1980年)、《竞争优势》(1985年)、《(国家竞争优势》(1990年),系

统地提出了自己的竞争优势理论。波特认为,竞争优势是由一组决定因素及其

辅助因素决定的。决定因素包括生产因素、需求因素、支持性产业和相关产业、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四个基本因素。辅助因素是指机遇和政府。这些因素在

一个国家体系中作用不同,因而形成了各国不同的竞争优势。竞争优势理论实

际上就是研究这些因素的性质及其相互作用的理论。90年代以来。波特对他的

竞争优势理论作了进一步的发展,提出了产业集聚(cluster)这一新概念,并把它称为“新竞争经济学”,并指出产业集聚是一个国家获取国际竞争优势的一

个基本途径,从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竞争优势理论。

1.国家竞争优势菱形中的四个关键要素。波特认为,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优势来源于其所在国的国家竞争优势。他用国家竞争优势菱形描绘了国家竞争

优势理论的四个关键因素。(1)生产要素。波特把生产要素分为初级生产要素和高级生产要素两种。初级生产要素包括天然资源、气候、地理位置、非技术人

工和半技术人工等,这些要素是被动继承的,或是仅需要简单的私人及社会投

资就能拥有的。高级生产要素通常是创造出来的,包括现代化通信的基础设施、高等教育人力以及学校研究所等。(2)需求条件。波特认为,国内市场的需求会刺激企业的改进和创新,是产业发展的动力,同时,内需市场的大小对企业能

否形成规模经济有着重要的影响,国内需求大,有利于企业迅速达到规模经济。而且如果国内消费者善于挑剔,就会迫使企业不断努力,以提高产品质量、档

次和服务水平,使之在世界市场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3)相关及支持性产业。波特开创性地把产业集群理论与国际竞争力的形成联系起来。(4)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波特认为,企业的目标、战略和组织结构往往随产业和国情的差异

而有所不同,各种差异条件的最佳组合便形成了国家竞争优势。来自本国竞争

者的压力是推动企业创新的动力。更为重要的是,强劲的良性国内市场竞争与

随之而来的长期竞争优势,事实上是外国竞争者无法复制的。

2.四个关键要素间的相互作用。波特认为:“如果企业只依靠一项关键要素竞争,除非能由此扩张出其他关键要素,否则连保持经营都会有困难。”国

家竞争优势菱形中的每个关键要素的效果都建立在其他要素的配合之上,各要

素是相互依赖的,每个要素都会强化或改变其他要素的表现。波特指出:“要

能将这些因素交错运用、形成企业自我强化的优势,才是外国竞争对手无法模

仿或摧毁的。”可见,四个关键要素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相互制约、相互强

化的一个系统。从而使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成为一个融合的整体。

3.机遇和政府。机遇包括重要发明、技术突破、生产要素供求状况的重大变动以及其他突发事件。机遇会打破发展常规,如果运用得当,能使一国实现

跳跃式发展。但机遇对竞争优势的影响不是决定性的。能否利用机遇以及如何

利用,还是取决于四种决定因素。政府因素是指政府通过政府调节来创造竞争

优势。政府的影响是间接的,因而对国际竞争优势的影响也只能是一些推动作用。波特认为一国优势产业的发展可分为四个不同阶段。第一阶段是生产要素

推动阶段,此阶段的竞争优势主要取决于一国在生产要素上拥有的优势。第二

阶段是投资推动阶段,此阶段主要取决于资本要素,大量投资可以更新设备、

扩大规模和增强产品的竞争能力。第三阶段是创新推动阶段,竞争优势主要来

源于研究和开发。第四阶段是财富推动阶段。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