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古诗词鉴赏备大全(新课标版)

古诗词鉴赏备大全(新课标版)

古诗词鉴赏备大全(新课标版)
古诗词鉴赏备大全(新课标版)

?古诗词鉴赏备注

? 1.创作方法与风格流派:建安七子:刚健的人格与明朗的诗风,“建安风

骨”;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事迹、淡泊名利的精神,诗歌风格基本是淡而远的。李白、杜甫:他们曾经历唐的全盛期以及安史之乱,一个是狂放的、一个是沉重的,有浪漫和现实的区别。(杜甫:现实主义的手法,忧国忧民的人生,沉郁顿挫的风格,旅居四川时也有些描写自然美、人性美的清新之作。李白:愤世疾俗的人生,清新飘逸的风格,浪漫主义的手法。)王维:喜好山水丹青,修学释道,描写山水田园风光,恬淡宁静,风格含蓄生动,清新明快淡远,有“诗中在画,画中有诗”、“诗佛”

等美誉。

?高适、岑参的边塞诗:雄浑奇拔,描写边塞风光,写边塞士兵的生活,

表达思乡,反战,或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等主题。刘禹锡:处于晚唐政治倾颓时期,其作品以沉郁的怀古诗为代表。杜牧:含蓄绰约,以怀古诗为主,借古讽今,借古抒怀,吊古伤今。温庭筠“花间派”:既有浓艳香软的一面,又有清新疏朗的作品。李煜:颓靡伤感却又细腻感人。范仲淹:苍凉悲壮,晏殊:明朗疏淡,苏轼:雄健豪放,柳永:缠绵悱恻,黄庭坚:流畅自然,秦观:情真意切,李清照:婉约凄切,杨万里:新鲜活泼。辛弃疾:抗金复宋的大业,气势雄壮的主调,壮志未酬的遗憾。

陆游:风格雄浑奔放,明朗流畅。格律派词人姜夔:精心刻意、清妙秀远……

?根据诗词题材,深入体味并整合诗句大意与情调,取舍主次,即可得出

诗词的主旨(主要思想感情)。常用的表达诗词主旨的词语有:

?心旷神怡热情洋溢豪情满怀慷慨激昂得意洋洋徜徉山水

?欢快欣喜喜悦舒畅

?自由恬淡闲适惬意

?仰慕追慕留恋

?同情孤独寂寞思念郁闷空虚烦闷抑郁

?感伤辛酸悲痛悲愤忧愤激愤悲壮壮志难酬

?忧国忧民消极避世

?讽刺指斥控诉

?表达方式

?诗词中主要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其中重点是

抒情和描写。

?记叙: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一般用于叙

事诗的表达,以高中课本中《琵琶行》和《孔雀东南飞》为代表,而律诗和绝句当中也有出现,如:杜甫的《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

如:《孔雀东南飞》中对刘兰芝的描写:“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其中白描是诗歌鉴赏中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

?议论: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

例如:秦观的《鹊桥仙》中:“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柳

永的《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

?抒情: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主观感情。(抒情,

有直接抒情,也有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在诗歌鉴赏中一般表现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乐景哀情、托物言志等,而这一般又称之为表现手法)

?描写:点面结合、正侧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明暗结合、工笔

细描、粗笔勾勒、乐景写哀、哀景写乐、诗画结合、渲染衬托、对比烘托等

?常见的角度有:形、声、色、态、味。“形”、“色”是视觉角度:“声”

是听觉角度:“态”分为动态和静态:“味”是触觉角度。

?提问方式:这首诗运用了何种表达方式?

?变式提问:诗人是怎样来抒发情感的?

?答案构成:首先判断其运用了何种表达方式。对于描写,先确定运用

了何种描写手法;对于抒情,先确定运用了何种抒情方式。(叙方式)

?然后结合诗句加以具体分析。(析运用)

?最后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评效果)

提问方式: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提问变体: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

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正确解答:这类提问,着重点是诗歌整体的艺术表现特色,主要应该从诗歌的整体构思、诗歌整体的艺术技巧方面来解答。

常见错误:解答这类提问时,很多学生常犯的一个错误是对诗歌某个局部的修辞手法进行阐述,这是不对的。但在阐述具体某句诗时,是可以谈及修辞手法的运用的。

答题范式:明手法(用一两个词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阐运用(结合诗句阐释说明诗人运用了这种手法的依据)+评效果(此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刻画了什么形象,或表现了什么主旨)

「叙——析——评」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描写手法

主要有:白描、细描、象征、衬托、烘托、渲染、对比、抑扬、动静结合、正侧结合、虚实结合等。

1、白描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就是对草原景象的白描,显得简洁有风骨,写出了草原的壮美,点染出牧民的生活。

2、细描

细描是指对事物的一笔一画的精雕细刻,相对于白描,细描也可以称为工笔,

如:杜甫《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种锦官城。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抓住典型细节,工笔细描,精妙传神地渲染出春雨迷蒙、色彩迷离的氛围

衬托

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些事物的艺术手法。利用事物的近似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正衬;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

来衬托一事物,称反衬。常见的反衬有以动衬静、以乐景衬哀情。

绝句二首(其二)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这首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诗的前两句写景,简直是一幅令人目迷神驰的风景画。以乐景衬哀情,极写春景之美,更能反衬出归心的殷切和乡思之深。

、烘托

烘托是指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现的对象鲜明突出的表现手法。用于诗歌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也就是不说本意,只说与此有关的其他事物,达到突出本意的目的。

《赋得暮雨送李胄》就用了烘托。“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此诗除了首句提到“微雨”以外,下面都没有直接写雨,而是通过别的事物把雨写出来:船上的布帆变得重了,鸟儿飞得不那么轻巧了,天灰蒙蒙的一片,远处都看不真切,而江边的树却显得十分滋润。颔联和颈联虽未直接写雨,但烘托手法的运用使我们感到,在船帆上,鸟羽上,在天际,在大树上,全都是蒙蒙的细雨。

再如《琵琶行》中“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一句,用环境描写烘托音乐的魅力,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回味空间。

“烘托”与“衬托”不同,“烘托”是通过别的事物把想要表达的事物写出来,所以,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就叫烘托。这与“衬托”不同,因为“衬托”是两种事物都写。

常见辞格表达效果:

比喻: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繁冗为简洁。

夸张:突出特征,强化感情;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

拟人:化物为人,亲切自然;生动活泼,具体形象。

对偶:结构对称,形式整齐;节奏鲜明,音节和谐;高度概括,富有表现力。排比:结构紧凑,文意贯通;增强文章的气势,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增强语势,强化感情。)

反复:突出内容,强化感情,增强感染力。

借代:生动活泼,使语言形象鲜明,利于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

反问:加强语气,加重语势;激发感情,加深印象。

设问: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

引用:增添文句意蕴,丰富文章的内容,增强表达效果,增强说服力。

双关:表达含蓄,语义丰富。

顶真:环环紧扣,引人入胜。议事说理,准确、谨严、周密。抒情写意,格调清新。状物叙事,条理清晰。

通感:感觉互换,生动形象,启人联想,耐人寻味。

对比:使事物特征鲜明突出,表达强烈的感情。

新课改下的小学古诗词教学

新课改下的小学古诗词教学 诗,是语言的升华,是感情的寄托,是文学的源头。诗就是一位古代的知心朋友,就是整个中国文学史的灵魂。 一、新课标关于古诗文阅读的要求: 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二、现阶段农村小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现状: 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我发现农村小学生在学习古诗词方面只是被动的听记和机械的做题,学生只知道机械的背古诗,背作者,背诗意。完全没有达到新课标所要求的欣赏和品味。 三、改变这种现状的方法: (一)、古诗词课堂教学 1. 凸显核心古诗词讲究整体感知,这不仅是现代教育理念的体现,而且我国古代大诗人渊明就提过“不求甚解”的观点。但是古诗词年代久远、意蕴深厚,不能就仅靠一句“整体感知”来教学一首古诗,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凸显诗词的核心价值。那么,如何凸显诗词的核心价值呢?可以说每一首古诗都承载着一个诗人的情感和灵魂。好的古诗词往往是一字立骨或一语传神,而这一“字”正是它的诗脉,它的核心价值。只要抓住了这一“字”,就抓住了诗词的灵魂;只要抓住了这一“字”,就可以避免逐字逐句的机械分析;只要抓住了这一“字”,就能引领学生直接入境,品味作者当时的情感,体会作者练词练字的艺术。我们的教学设计就可以围绕这一“字”来设计,那么就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学习五年级上册王安石的《泊船瓜洲》这首古诗。就可以这样来设计:在引导学生知晓诗人生平、理解诗词大意之后,可以问:“你认为整首诗中最传神的是哪个字?”抓住“绿”这个字进行分析,学生读懂了这个“绿”把春风给江南岸带来的变化鲜活的表现出来。

2.创设情境叶圣在《语文教学20韵》中曾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古诗词都有丰富的意境,关键在于引导学生进入意境,体会意境,进而在自己的脑海中重建意境。何谓重建意境,就是要想方设法让诗词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情感在学生脑中“活”起来,从而使学生在身临其境、身闻其声、身见其形中深入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最终获得审美体验,受到思想教育。就这点来看,完全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但是单靠学生的凭空想象,怎么可能把古人心中的意境完全想象出来,所以这就需要老师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当然创设情境的方法有很多,可以联系生活展现情境,运用事物演示情境,借助图画再现情境,播放音乐渲染情境,扮演角色体会情境。这就要求老师结合不同的古诗词采用不同的创设方法。例如王安石的《元日》,可以联系“春节”这一生活展现情境;杜牧的《山行》,可以借助山林秋色图再现情境;白的《早发白帝城》,可以播放明快的钢琴曲渲染情境;《赠汪伦》、《送元二使安西》等送别诗,可以扮演角色演一演来体会情境。 3.巧设问题《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必须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一首古诗,诗人在创作时,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和生活经历,因而不同的人,在读它的时候会有不同的见解和感受。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这话只讲对了一半,因为又有谁保证这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是莎士比亚笔下那个哈姆雷特呢?读者的主体性是应该充分发挥,但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的主体性,并不是说他们爱怎么理解就怎么理解,这里还有一个尊重文本作者的问题。所以培养学生个性化理解就需要老师深层次地解读文本,设计一些能“一石激起千层浪”或“牵一发而动全身”颇具力的问题。只有这样的问题才能激起学生无限的兴趣和思考潜力,真正培养他们的个性化理解,同时又能使问题立于经典文本之上,使学生系统地把握文本。比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兄弟》,就可以设计这样一个有力的问题:“‘遍插茱萸少一人’,少了谁啊?”这一巧问,学生立刻明白了原来是王维在推想兄弟们在重九登高时想念自己的情景,体会诗人有创意地写作。再如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同样可以设计一个力的问题:“为什么叶绍翁看见一枝红杏出墙来,就知道有满园的春色呢?为什么他不把园中的美景写下来呢?”这是一个既有趣味性而又耐人寻味的问题。学生可能会产生许多个性化的理解:“可能叶绍翁以前来过”,

人教版初中语文课内古诗词赏析题试题与标准答案

人教版初中语文课内古诗词赏析题试题与答案

————————————————————————————————作者:————————————————————————————————日期: 2

新人教版七至九年级语文课内古诗词赏析题大全 一、《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澹澹”是形容的样子,“竦峙”是写的形象。“丛生”、“丰茂”给人以的感受。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意思是() A 日月星辰好像在沧海中运行。 B 日月星辰好像从沧海中升起。C日月星辰好像从沧海中升起,最后又落入沧海。 3、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字统领全篇的写景。写景的十句中,前句是实写,后句是虚写,其中总写沧海全景的诗句是“,”;分写部分,先写岛上的,次写海面上的,最后写天空中。诗中将“大海”称为“沧海”,是因为。 4、这首诗的主旨是 二、《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海日生残夜,。乡书何处达,。 1、对这首诗语句的理解有误 ..的一项是() A 题目中的“次”本是“停驻”之意,这里指“停宿”在北固山下的旅馆之内。 B 首联中的“客路”指的是诗人要去的路,“青山”指的是题目中的北固山。 C 颔联中“两岸阔”的“阔”是表现潮平之后的景象,随着春潮的起涨,放眼望去,江面似与岸平,舟中人的视野也因此而开阔。 D 颈联透露出诗人是于岁暮腊残,连夜行舟的。此联表现了江上行舟即将天亮的情景。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 ...的一项是() A、诗歌以对偶句开头,既显工丽,又觉跳脱,先写“客路”后写“行舟”,那种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羇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 B、第二联的“风正一帆悬”写得尤为精彩。诗正是通过这一小景,呈现了平野开阔、大江泛舟、波平浪静等大景。 C、第三联写得妙绝。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显露春意。两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无比喜悦之情,令人想像到诗人已被江南的美景所陶醉。 D、尾联写诗人正放舟于绿水之上,正向着青山之外的绿水进发,看到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想托雁儿捎信给在洛阳的家人,诉说自己内心深处的乡愁。 3、品读全诗,发挥联想和想象,描绘第二联所展现的画面。 三、《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谁家新燕啄春泥。乱 花渐欲迷人眼,。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这首诗描写了西湖早春景色,诗中哪些字是紧扣“早”字来写的?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概括这首诗的内容: 4、试着从某一个角度对本诗写作上的特点作一点分析。 5、“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诗除了描绘出的景象之外,还间 接地记述了诗人的情景。 四、《天静沙·秋思》,,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 人在天涯。 1、小令中“枯藤”、“昏鸦”、“西风”、“瘦马”、“夕阳”等词语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 2、这首小令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对这首小令分析不当 ..的一项是() A “枯藤老树昏鸦”渲染了一种暗淡凄凉的气氛,暮鸦归巢,使游子动了思乡之情。 B “小桥流水人家”描写了诗人记忆中的故乡的幽美、恬静的景象,而今身在异乡,越发感到孤独。 C “古道西风瘦马”一句描写了伫立于寒风之中诗人孤独、寂寥的形象。由马的“瘦”可以联想到 诗人的疲惫、困乏。 D “断肠人在天涯”一句直接抒发了诗人的感受,在前几句“景”的渲染下,诗人的思乡之情得到 了充分的表现。 五、《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运用了、等修辞手法。 2、试分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直”和“圆”的表达作用。 六、《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1、“阴阳割昏晓”一句写出了泰山的特点。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蕴含的人生哲理是什么?写出了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和气概? 3、请从“钟”字入手,对“造化钟神秀”这句诗作简要赏析。 4、“齐鲁青未了”一句表现了泰山的;“造化钟神秀”一句描写了泰山的; “决眦入归鸟”一句蕴藏了诗人之情。 5、“阴阳割昏晓”中的“割”字使用精当,请简要赏析。 七、《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 ,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诗中“草木深”表面上写的是,实际上是写; 一个“深”字,表现了。 2、本诗将眼前景、胸中情融为一体,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3、从“国破”、“烽火”可以看出,杜甫的这首诗与唐代哪一重大历史事件有关? 4、结合全诗内容,体会诗题中的“望”字包含哪两层意思? 3

2019年中考古诗词鉴赏试题及答案

2019年中考古诗词鉴赏试题及答案 阅读纳兰容若的这首词,完成1-2题.(5分) 木叶纷纷归路,残月晓风何处. 消息半浮沈①,今夜相思几许. 秋雨,秋雨,一半西风吹去. 【注释】①浮沈:即“浮沉”.意谓消息隔绝. 1.这首词的词牌名是()(3分) A.忆江南B.如梦令C.天净沙D.沁园春 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___________ 【答案】 1.(3分)B 2.(2分)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对亲人(妻子)的相思之情.或:因不得与亲人(妻子)相 聚而生的愁苦之情. 【甘肃省天水市】 落梅 宋代:刘克庄 一片能教一断肠,可堪平砌更堆墙.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 乱点莓苔①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东风谬②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 miù) 【注释】①莓苔:苔藓植物.②谬:( 1.从诗歌体裁来看,本事是一首七言_____押_____韵 2.本诗颔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 ,只有3.“乱点莓苔多莫数,衣袖久留香”与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中“零落成泥碾作尘香如故”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他们的“同工”之处. 【答案】 1.律诗、ang 2.示例一:①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落梅比喻为过岭的迁客,赴湘的骚人.②生动描绘 了落梅凋谢飘零、随风坠落的凄美景象,表现出梅花的高洁傲岸.示例二:①颔联用典.“飘如 迁客来过岭”中的“过岭”,暗指韩愈被贬谪潮州的旧事.“坠似骚人去赴湘”中的“赴湘”,暗用屈原放逐湘水,投汨罗江而死之典故.②借此表达对落梅高洁品格的赞美,对命途坎坷却坚 守节操的志士的赞颂. 3.两句诗表面上都写了梅花的不幸遭遇,“零落成泥”,寂寞凄凉,与莓苔为伍.赞美梅花 虽遭不幸但香气经久不灭.实际上托物言志,赞美的不只是梅花,更是那些虽然遭迁谪放逐但仍 坚守志节的迁客骚人.

中职语文拓展模块《雅言传承文明 经典浸润人生——古诗文赏析会》word教案

中田中学学生诗文诵读比赛实施方案 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 2011.11.1 一、活动宗旨 1. 中华古代文化经典记载着中华民族的成长与进步,积淀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精神,是现代文明的母体与源泉。此次比赛活动旨在提高广大师生的人文素养为主题,以培养青少年养成良好阅读习惯为重点,以新颖活泼、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为载体,努力塑造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让浓郁的书香洋溢校园,让中华经典代代相传。 2.弘扬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提高初中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提高中学生的文学艺术修养,丰厚校园人文底蕴,形成积极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培养准确、流畅、有感情的使用普通话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朗诵水平。 二、组织机构 为了组织、协调好此次比赛,特成立我校中华传统经典诗文诵读比赛领导小组。 组长:汪国辉 成员:各年级班主任、全体语文教师 主持人:黄步高 评委:汪国辉林国民饶俊生廖永成鲁燕平游绍飞 三、诵读比赛内容 诵读内容为优秀中华诗文,包括:优秀的古典诗文(如唐诗、宋词、元曲、明清美文),古今贤文(如《三字经》《增广贤文》《弟子规》《诗经》《论语》《孟子》《老子》《庄子》等)选段,典范的现代白话文等。由各班主任和语文老师指导学生自主选择诵读内容。 四、参赛对象:七、八、九年级全体学生 五、参赛要求 1、参赛作品必须必须符合本次比赛要求,否则失去参评资格。 2、参赛节目时间必须控制在5分钟以内,超时将酌情扣分。 3、报名后将抽签决定出场顺序,比赛中评委将当场亮分、记分。 4、形式自行设计,力求多样创新。要求制作相应多媒体课件,图文协调搭配。

六、举办时间:20XX年11月2日 举办地点:多媒体教室 七、要求: 1、作品自选,诵读时脱稿,时间限制在5分钟以内。诵读时可加音乐伴奏,多媒体课件请找微机室相关老师协助制作。 2、作品诵读形式不限,诵读时须用普通话。 八、评奖: 1、本次大赛设金奖1名、银奖2名、铜奖3名 2、学校将相应颁发奖品和证书。

《古诗词鉴赏专题复习》说课稿

《古诗词鉴赏专题复习》说课稿 25团中学刘艾丽 九年级的语文新课程在年前已经全部结束,年后开始进入总复习阶段,而在复习阶段中,古诗词的复习又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因此,这次讲课我安排了《古诗词鉴赏》专题教学。为什么单单选择了这一块呢?其一是为了近期目标,即保证学生的中考。在近些年的中考试题中,古诗词鉴赏一直占有一定的分值比例,而且多为一些学生没有接触过的课外诗词,并且难度也越来越大,题型也越来越完善,因此古诗词鉴赏已成为中考备考的一个亮点。然而,多年来的教学经验让我发现古诗词鉴赏,对我们的学生而言却是一个相当薄弱的环节,他们甚至连其中一些常见的说法都不甚明了,更不用说去体会和理解诗中的情感和哲理了,针对于此,我们教师引导学生做一个专题复习就成了迫在眉睫之事了;其二可以说是一个长远目标,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而积淀了几千年的诗歌文化正是千万朵奇葩异卉中最为灿烂夺目的一朵,因此,我非常的希望,通过我们教师的引导,能够让每一个炎黄子孙都去传诵、欣赏古诗词。自豪一点说,也算是为我们的古典文化传播尽一点绵薄之力了。 下面我就先从教材内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设计等方面作以具体说明,不足之处,还望老师们多多批评指正: 一、内容安排 古诗词鉴赏的教学是以《语文新课程标准》和《2012年新疆语文中考说明》为指导进行的。《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

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2012年新疆语文中考说明》也要求学生能分析概括诗文的思想内涵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欣赏诗文典型的形象特点和鲜明的语言特征以及常见的表达技巧。总结近几年的中考试题,可以发现,古诗词鉴赏类的考题一般放在阅读理解的第一部分,一般一首诗设置两个小题,所占分值4分左右。以考查浅易的古代诗词为主,其考查内容概括起来无非是赏“情感”、赏“技巧”、赏“妙语”三个方面,只要我们教会学生这三方面的技巧,古诗词鉴赏这块“大骨头”啃起来也就容易多了。 二、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是教学目标设定的基础,没有学情分析的教学目标往往是空中楼阁。因此,下面我从学生情况方面作以简要分析。 我长期担任九年级语文教学工作,在于学生的接触中让我发现,大多数学生在古诗词方面所能做到的仅仅是背诵与默写,而对于赏析类题目很是棘手,很少有人能做出正确地解答。因此不管是从近期目标还是长远目标而言,培养与提高学生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已成为每一个语文教师刻不容缓的任务。在复习阶段针对这方面加强指导和训练,如同为学生雪中送炭。 三、教法与学法 教学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才是主体,因此,教学中最重要的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及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中国有句古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因此不管是什

人教版初中语文课内古诗词赏析题试题

新人教版七至九年级语文课内古诗词赏析题大全 一、《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澹澹”是形容的样子,“竦峙”是写的形象。“丛生”、“丰茂”给人以的感受。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意思是() A 日月星辰好像在沧海中运行。 B 日月星辰好像从沧海中升起。C日月星辰好像从沧海中升起,最后又落入沧海。 3、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字统领全篇的写景。写景的十句中,前句是实写,后句是虚写,其中总写沧海全景的诗句是“,”;分写部分,先写岛上的,次写海面上的,最后写天空中。诗中将“大海”称为“沧海”,是因为。 4、这首诗的主旨是 二、《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海日生残夜,。乡书何处达,。 1、对这首诗语句的理解有误 ..的一项是() A 题目中的“次”本是“停驻”之意,这里指“停宿”在北固山下的旅馆之内。 B 首联中的“客路”指的是诗人要去的路,“青山”指的是题目中的北固山。 C 颔联中“两岸阔”的“阔”是表现潮平之后的景象,随着春潮的起涨,放眼望去,江面似与岸平,舟中人的视野也因此而开阔。 D 颈联透露出诗人是于岁暮腊残,连夜行舟的。此联表现了江上行舟即将天亮的情景。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 ...的一项是() A、诗歌以对偶句开头,既显工丽,又觉跳脱,先写“客路”后写“行舟”,那种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羇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 B、第二联的“风正一帆悬”写得尤为精彩。诗正是通过这一小景,呈现了平野开阔、大江泛舟、波平浪静等大景。 C、第三联写得妙绝。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显露春意。两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无比喜悦之情,令人想像到诗人已被江南的美景所陶醉。 D、尾联写诗人正放舟于绿水之上,正向着青山之外的绿水进发,看到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想托雁儿捎信给在洛阳的家人,诉说自己内心深处的乡愁。 3、品读全诗,发挥联想和想象,描绘第二联所展现的画面。 三、《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谁家新燕啄春泥。乱 花渐欲迷人眼,。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1、这首诗描写了西湖早春景色,诗中哪些字是紧扣“早”字来写的?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概括这首诗的内容: 4、试着从某一个角度对本诗写作上的特点作一点分析。 5、“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诗除了描绘出的景象之外,还间接地记述了诗人的情景。 四、《天静沙·秋思》,,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 人在天涯。 1、小令中“枯藤”、“昏鸦”、“西风”、“瘦马”、“夕阳”等词语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 2、这首小令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对这首小令分析不当 ..的一项是() A “枯藤老树昏鸦”渲染了一种暗淡凄凉的气氛,暮鸦归巢,使游子动了思乡之情。 B “小桥流水人家”描写了诗人记忆中的故乡的幽美、恬静的景象,而今身在异乡,越发感到孤独。 C “古道西风瘦马”一句描写了伫立于寒风之中诗人孤独、寂寥的形象。由马的“瘦”可以联想到诗人的疲惫、困乏。 D “断肠人在天涯”一句直接抒发了诗人的感受,在前几句“景”的渲染下,诗人的思乡之情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五、《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运用了、等修辞手法。 2、试分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直”和“圆”的表达作用。 六、《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1、“阴阳割昏晓”一句写出了泰山的特点。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蕴含的人生哲理是什么?写出了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和气概? 3、请从“钟”字入手,对“造化钟神秀”这句诗作简要赏析。 4、“齐鲁青未了”一句表现了泰山的;“造化钟神秀”一句描写了泰山的;“决眦入归鸟”一句蕴藏了诗人之情。 5、“阴阳割昏晓”中的“割”字使用精当,请简要赏析。 七、《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 ,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诗中“草木深”表面上写的是,实际上是写;一个“深”字,表现了。 2、本诗将眼前景、胸中情融为一体,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3、从“国破”、“烽火”可以看出,杜甫的这首诗与唐代哪一重大历史事件有关? 4、结合全诗内容,体会诗题中的“望”字包含哪两层意思? 5、结合“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诗,说说诗人是如何抒发情感的。 6、“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表达了怎样的内容?

2017年中考古诗词鉴赏试题及答案

【2017甘肃省白银】 阅读纳兰容若的这首词,完成1-2题。(5分) 木叶纷纷归路,残月晓风何处。 消息半浮沈①,今夜相思几许。 秋雨,秋雨,一半西风吹去。 【注释】①浮沈:即“浮沉”。意谓消息隔绝。 1.这首词的词牌名是()(3分) A.忆江南B.如梦令C.天净沙D.沁园春 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___________ 【答案】 1.(3分)B 2.(2分)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对亲人(妻子)的相思之情。或:因不得与亲人(妻子)相聚而生的愁苦之情。 【甘肃省天水市】 落梅 宋代:刘克庄 一片能教一断肠,可堪平砌更堆墙。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 乱点莓苔①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东风谬②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 【注释】①莓苔:苔藓植物。②谬:(miù) 1.从诗歌体裁来看,本事是一首七言_____押_____韵

2.本诗颔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 3.“乱点莓苔多莫数,衣袖久留香”与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中“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他们的“同工”之处。 【答案】 1.律诗、ang 2.示例一:①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落梅比喻为过岭的迁客,赴湘的骚人.②生动描绘了落梅凋谢飘零、随风坠落的凄美景象,表现出梅花的高洁傲岸.示例二:①颔联用典.“飘如迁客来过岭”中的“过岭”,暗指韩愈被贬谪潮州的旧事.“坠似骚人去赴湘”中的“赴湘”,暗用屈原放逐湘水,投汨罗江而死之典故.②借此表达对落梅高洁品格的赞美,对命途坎坷却坚守节操的志士的赞颂。 3.两句诗表面上都写了梅花的不幸遭遇,“零落成泥”,寂寞凄凉,与莓苔为伍.赞美梅花虽遭不幸但香气经久不灭.实际上托物言志,赞美的不只是梅花,更是那些虽然遭迁谪放逐但仍坚守志节的迁客骚人。 【2017甘肃省兰州】 金城北楼① 高适 北楼西望满晴空,积水连山胜画中。 湍上急流声若箭,城头残月势如弓。 垂竿已羡磻溪老②,体道③犹思塞上翁。

中职语文试题及复习资料

语文试题 1-7每小题2分,第8题4分,共18分。下列各题A)、B)、C)、D)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请将正确选项字母编号填在括号内。 1、下面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小憩.qì洗濯.dí厄.运è静谧.nìB.犬吠.fèi 炽.痛zhì告罄.qìng 砭.骨biān C.枯涸.hé恬.静tián 澄.澈chéng 阴霾.mái D.磐.石pán 娴.熟xián 荫庇.pì剽.悍piāo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读书加惠于人们的不仅是知识的增加,还在于精神的感化与性情的。 (2)中国政府一贯致力于世界和平与稳定,主张通过政治手段解决国际争端。 (3)姜堰溱湖风景区,经过千年的,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自然风貌和文化神韵。 A.陶醉维持积淀 B.修炼维护积累 C.陶冶维护积淀 D.培养维持积累 3、下列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要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可自学《古代汉语》(王力主编,中华书局出版)。 B.语言,人们用来抒情达意;文字,人们用来记言叙事。 C.1947年底,茅盾发表了一篇题为“锻炼”的长篇小说。 D.以《健康秩序、健康生活》为主题的“3.15”电视宣传活 动将由央视经济频道的11个栏目共同组织完成。 4、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 他在大会上的即兴讲话逻辑严密、语无伦次 ....,博得了与会专家的一致好评。 B.正因为他具有海誓山盟 ....的崇高理想,才在工作中取得了出色的成就。 C.它们发现自己陷入了峰回路转 ....的绝境,一片惊慌,胡乱蹦跳。 D.学生的学习水平是参差不齐的,因此教师的教学要尽可能 做到因材施教 ....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国家、社会、家庭依法保障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 一、积累与运用: 1 / 7

中考古诗词鉴赏选择题

中考语文古诗词赏析题(选择题) 1、下列对这首诗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凉州词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A、这首《凉州词》写的是边塞将士的生活,描绘边地的生活环境,反映戍边将士的复杂感情,是宋代边塞诗的名篇之一。 B、第三句中的“怨杨柳”有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吹奏哀怨的《折杨柳》曲,另一层意思是说,因为与家人离别而怨恨的戌卒抱怨边塞杨柳不青,连折柳寄情的愿望也难以表达。 C、“春风不度玉门关”这句诗采用了比喻的修辞,喻指朝廷对戍边将士不关心,恩泽不能到达边塞。 D、这首诗格调雄奇,语句流畅,虽抒哀怨之情,但悲中有壮,不失慷慨、豪放的风格。 2、选出对此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乡村四月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A、此诗第二句写雨景,运用“如烟”的比喻,绘出了雨的形态。 B、第三、四句写农事繁忙,“才”、“又”两字的搭配使用,不说“忙”而读者已感受到忙的气氛、忙的节奏。 C、《乡村四月》写江南农村初春的风光及繁忙的农事,表现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D、这首诗写景、叙事相结合,语言质朴、清新。 3、选出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渭城曲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A、这是唐代诗人王维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又名《送六二使安西》。 B、这里的“渭城”指秦故都咸阳城,“故人”是老朋友的意思。 C、诗的一、二两句写景,写出了送别的时间、地点和环境气氛。 D、诗的三、四两句叙事抒情,抒发了强烈、真挚的惜别之情。 4、选出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惠崇《春江晚景》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A、这是宋代诗人苏轼在惠崇所作的画上题写的七言绝句。 B、全诗通过对画面景物的描写,结合联想,显示了早春自然界的勃勃生机,形象真实,意境清新。 C、第三、四句实写了画中的景物,如鲜嫩的蒌蒿、短壮的芦芽、逆水上游的河豚。 D、第一句中的“三两枝”说明时间是早春。 5、选出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望天门山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A、一、二两句写江和山,以“断”和“开”两个动词写出了大江奔腾的壮阔气势。 B、“两岸青山相对出”中的“出”字,使静止不动的山富有动态的美,也写出了诗人

中考古诗词赏析题集锦

1、《过零丁洋》中考试题集萃1、诗中第二联 , 运用在比喻的方法 , 将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诗人以“风飘絮”形容国势如柳絮飘散 , 无可挽回 , 以“雨打萍”比喻 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依 , 时起时沉。 2.对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 , 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名句从抒情方法和内容上作简要分析。 这一句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明了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3“辛苦遭逢起一经”中“一经”指的 是。 儒家经典 4用你自己的话描述“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的打萍”所反映的国家和作者个人的境遇。 大宋的江山支离破碎,像那被风吹散的柳絮;自己的一生时起时沉,如同水中雨打的浮萍。

5、诗中以“风飘絮”、“雨打萍”的形象比喻,抒写了的悲哀; 借和两个地名,暗示了形势的险恶和作者境况的危苦。(2分) 国破家亡惶恐滩零丁洋 6、结合我国历代名人志士对待生死的价值观,举例谈谈你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理解。(2分) 人难免一死,为拯救祖国而死,一片丹心垂于史册,映照千古,诗句表明了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如: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慨。 7、首联写了作者个人和国家的两件大事:因科举而走入仕途和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2、《饮酒》中考试题集萃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千年以来脍炙人口的名句。诗人悠闲地在篱

下,采菊,抬头见山,是那样地怡然自得,那样地超凡脱俗!以景物的描写衬托出诗人的闲适心情。“悠然”二字很妙,说明诗人所见所感非有真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 2、诗人在与大自然的亲近中获得 了 的心境。 悠然,闲适,恬淡,自然 3、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用得非常精妙,换成“望”字就没有这种效果,请你说说为什么? “见”字表现出悠闲不经意,体现出与自然融为一体,而“望”字是有意的向远处看,体现不出物我合一的境界。 4、请找出诗中描绘傍晚时分山中美丽景色的诗句。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5、有人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一句写出了门庭冷落的景象,表现出诗人的孤独与寂寞。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2020年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 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2020年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专项练习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 题。 酬元九侍御赠璧竹鞭长句①刘禹锡 碧玉孤根生在林,美人相赠比双金。 初开郢客缄封后,想见巴山冰雪深。 多节本怀端直性,露青犹有岁寒心。 何时策马同归去,关树扶疏②敲镫吟。 [注]①此诗写于“永贞革新”失败后,作者被贬为朗州(今湖南)司马之时。元九,即诗人元稹,当时被贬为江陵(今湖北荆州)府士曹参军。②关树:关中之树。扶疏:枝叶繁茂。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运用比兴手法,以碧玉般竹鞭的名贵,暗示赠鞭者的高尚,赞扬之情跃然纸上。 B.颔联写诗人看到朋友赠礼后内心非常欣喜,很想去观赏生长碧竹的巴山冰雪美景。 C.颈联通过“节”字,将“竹节”与“节操”相关联,把咏鞭与赞人联系在了一起。 D.尾联由竹鞭引发联想,表达了诗人愿与友人“策马同去”“敲镫吟诗”的美好愿望。 15.本诗为赠友之作,兼有咏物诗的特点,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答: 14. B (“很想去观赏”有误,应是作者对碧竹生长环境的想象。) 15.要点:①从标题可以看出,本诗是为答谢友人赠礼而作;②诗中主要表达了对友人美好品行的赞美与仕途前景的祝愿;③诗的前三联均为对友人所赠竹鞭的吟咏,有鲜明的咏物诗特点;④诗人“托物言情”,对友人的赞美与祝愿主要寄寓在对竹鞭的吟咏上。(每答出一点给2分,满分6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14~15 题。 酬乐天咏老见示刘禹锡 人谁不愿老,老去有谁怜。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炙为随年。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完整版)中考语文古诗词赏析题选择题附答案(最新整理)

中考语文古诗词赏析题(选择题)附答案 (7) 中考语文古诗词赏析题(选择题)附答案(7)文章来自: 1、对陶渊明《归园田居》的理解不恰当的一句 (c) A、“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交代了劳动的地点、内容和豆苗的生长情况。“种豆南山下”是平淡之语,“带月荷锄归”是幽美的,两者相互衬托,完美而又和谐。 B、“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二句,写早出晚归,辛勤劳动。荒秽,指各种野草。 C、“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承“荷锄归”,写回家途中穿草而行,露沾衣湿。“种豆南山下”和“夕 露沾我衣”,用语虽平淡自然,却将归隐的艰难写得极 为具体。 D、“衣沾不足惜,但使原无违”二句,抒发感情。表明避开官场的志趣,抒发作者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 的高尚情操。 2、对《钱塘湖春行》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c) A、“孤山寺北贾亭西”写诗人的行踪;“水面初平云脚低”写远望湖水平堤,朵朵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

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B、“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写诗人一路行来,偶尔可以见到早来的黄莺争着飞上向阳的枝头;不知是新到谁家的燕子衔了泥去筑巢。 C、“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写诗人看到路畔的野花已经开得五彩缤纷,使人眼花缭乱;矮 矮的草地,骑马走过,马蹄刚能够被它埋没起来。 D、“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写诗人来到绿杨成阴的白沙堤上,这里的景色更是美不胜收, 看也看不够,于是赞叹道:这才是我最喜爱的地方! 3、王湾《次北固山下》的分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b) A、“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对偶,写“客路”、“行舟”,字里行间已有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飘泊 之感,与尾联之“乡书”、“归雁”遥相呼应。 B、“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两岸阔”与“潮平”,“一帆悬”与“风正”均有因果关系。“风正”是风大之意。 C、“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表明诗人到江南正是冬末。诗人感到江南不光太阳来得早,好像春天也 来得早。“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历来脍灸人口。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a318656283.html,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分析作者:陈瑜瑜 来源:《小学生作文辅导·中旬刊》2019年第10期 【摘要】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从未间断过的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国古诗词韵味深长,耐人寻味,那是先人们智慧与才华的凝聚。小学阶段的学生正是启蒙阶段,学生的需求不仅仅是学习应试知识,更是要从数学学习中获得思维创造能力,在语文学习中培养审美趣味,旨在提升学生学科素养,以此为之后的学习和实践打下基础,而在新课改中明确肯定了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性。本文就当下古诗词教学中的几个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几点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策略分析 时代的不断发展,对教育事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只要学习课本上的硬知识,还要在此基础上培育全面综合性发展的人才,教育事业面临着更大的挑战。作为众学科中的基础性学科,语文发挥的作用尤其重要,而古诗词部分是语文教学中的重难点,中华古诗词在历史长河中闪耀着光辉,它可以汲取古人思想精髓,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通过古诗词意境美、哲理美等审美功能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借助诗中言辞让学生发挥空间想象能力,提高思维创造能力。所以教师应不断解决教学问题,创新教学方法,让学生有效地进行古诗词学习。 一、当前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常见问题分析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仍存在问题,教师只有在把握问题之后才更容易进行教学策略的调整。 1.教师仍保持传统教学理念 古诗词是语文教学中的重难点,要提高小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培养其学科素养,重要的是让他们对古诗词产生兴趣,自主学习。在新课改要求下,仍有大部分教师谨守传统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影响学生对于古诗词的学习。 2.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 在课堂上仍采取传统教学方式,即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这让学生丧失了其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学生被动接受教师对于古诗词的分析,没有思维想象和自主认知,大大降低了学生对于教师讲授古诗词的理解,不仅没有达到学习目的,也让学生对这堂课失去了兴趣。 3.过于依靠死记硬背应付考试

八上期中课外古诗词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

期中课外古诗词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 班级:姓名: 说明:精心整理编辑的练习题,可以下载后删除答案印刷使用。 期中课外古诗词诵读目录 1、庭中有奇树/《古诗十九首》 2、龟虽寿/曹操 3、赠从弟(其二)/刘桢 4、梁甫行/曹植 1、《庭中有奇树》 【习题】 1、下列对《庭中有奇树》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的第一句“奇树”奇而无人观赏,繁茂而无法馈赠,主人公内心的空虚、寂寞,感情的没有寄托、没有慰藉。 B 、“馨香盈怀袖”表现了诗人的愉悦之情溢于言表,然而“路远莫致之”使一切愉悦之情又淡然、惨然,这是心灵长期的创伤,也是表达技巧的艺术曲折。 C 、诗歌的结尾“此物何足贵”,自嘲自讽起来,最后才点题,不足贵的花儿——连同女主人公自己的感情,之所以仍然要“贵”,是因为离别太久不再思念了。 D、这首诗在用词造句上很讲究。“馨香盈怀袖”,一个“盈”字,表面意义是花香充满,四处漫散;实际上,女主人公的感情也太丰富了,洋溢出来了,“怀袖”已盛不下了。此时的女主人公,面对繁茂的鲜花,想到远方的心上人,用“馨香盈怀袖”来加以表达深层的隐蔽的感情。 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整首诗围绕着折花“将以遗所思”这一主题展开,把那相思之苦藏在那似乎毫不相干的奇树的花叶枝条里,收到了含蓄蕴藉的艺术效果。 B.三、四句是说女主人公在不经意间受到了绿叶繁花的逗引,不禁吃惊日子过得飞快,于是想到折花送给远游的丈夫。

C.五、六句是写“奇树”的花朵是那样的美丽,那样的芬芳,无奈“路远莫致之”,相隔的路途太遥远,根本不可能送到丈夫的手里。折花寄相思的愿望不能实现,着实令人惋惜。这两句运用的是对比的手法。 D.在五、六句的基础之上,七、八句转入了对失望心态的描写,“此物何足贵”一语中已流露出了对所思念的人离家太久的些许责备。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释义有误的一项是() A.绿叶发华滋.(花朵繁盛) B.将以遗.所思(送给) C.馨香 ..盈怀袖(传得很远的香气) D.但感别经.时(经常,时常) 4、分析最后一句“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进”在全诗结构上起的作用。 【答案】 1、C 、诗歌的结尾“此物何足贵”,之所以仍然要“贵”,是因为离别太久,相思太久,只能折花寄怀了。 2、C 没有运用对比手法。 3、D 经过。 4、答案:卒章显志,点明诗旨;升华情感(诗人在前面着重渲染之后,情感逆转,眼前物不再是那么重要,更令人伤感的是别离那么久的时间,至此全诗的情感突然得到升华)。 2、《龟虽寿》曹操 【习题】: 1、下列对诗词鉴赏不正确的是( )

最新中职语文一轮复习测试题:古诗词鉴赏(R1)

中职语文一轮复习测试题:古诗词鉴赏 13、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始闻秋风 刘禹锡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五夜飕飗①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注:飕飗①:形容风声 (1)这首诗的首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作简要分析。(4分) (2)秋天的一景一物无不触动着诗人的情怀。请结合“动”“开”二字分析颈联,说说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4分) 14、古诗文填空。(每空1分,共8分) ⑴,可以无悔矣,?此余之所得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⑵,?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王勃《滕王阁序》) ⑶,。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陶

渊明《归去来兮辞》) ⑷,不知其可也。,其何以行之哉?(《论语》) 13、(1)运用了拟人、借代的手法。(2分)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把秋风与自己比作朋友似的分别和重逢。诗中假托秋风的口气说,去年黄菊盛开时与你(指作者)分别,今年秋蝉鸣叫时我(秋风自指)又回来了。此联没有直接说是初秋、秋末,而是选择了两个最能表明季节特征的事物:“黄菊”与“秋蝉”。听到蝉鸣的季节,用来代指秋初。(结合诗歌具体分析2分) (2)颈联描写骏马思念边塞秋草,昂着头,抖动拳曲的毛,大雕睁开睡眼看万里青云。一“动”一“开”,不仅反映了它们内心的“思”和“盼”(1分),还从侧面显示出秋风给它们带来了虎虎生气。(1分)感情:抒发了诗人不服老,想为国立功和积极进取的豪情。(2分)14、⑴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其孰能讥之乎⑵关山难越 谁悲失路之人 ⑶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⑷人而无信大车无輗 14、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八年级古诗词赏析选择题

八年级古诗词赏析选择题 1.对《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2分) A.首联中的词语“凄凉地”“弃置身”,暗含诗人长期谪居的痛苦和抑制已久的愤激心情。 B.颔联写诗人回到了久别的家乡,虽人事全非,心里却有欣慰之情。 C.颈联“沉舟”和“病树”是比喻久遭贬谪的诗人自己。 D.尾联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 2.对《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首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诗题中的“乐天”是大诗人白居易的字。刘禹锡在扬州遇到白居易,酒宴上白居易写了一首诗对刘禹锡被 贬遭遇表示了深切同情与关怀,诗人就写了这首诗来答谢。 B、首联两句尽写自已被贬遭遇之情,但诗人并不直率倾诉自已无罪而长期遭贬的强烈不平,而是通过"凄凉地"和"弃自身"这些富有感情色彩的字句来表达,使诗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C、"怀旧"句表达了诗人对受害战友王叔文的悼念,"到乡"句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用典故 贴切、感情深沉。 D、这首诗中的千古名句是颔联,意思是: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向前发展的,未来肯定比现在好。它一洗伤感低沉情调,尽显慷慨激昂气概。 3.对《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分析错误的—项是( ) A. 首联写自己被弃臵在巴山楚水这个凄凉的地方,度过了二十多年,饱含了诗人无限的辛酸。 B.颔联写归来后的感触,引用典故,隐含他对当时统治者的不满,和因人事变迁而产生的生疏、怅惘的心情。 C.颈联中诗人以“沉舟”、“病树”比喻前人,表达出诗人要在前人失败之后继续向成功迈进的积极进取的情怀。 D.尾联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也给友人以鼓舞。 4对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怀旧空吟闻笛赋”中的“闻笛赋”,指晋代向秀的《思旧赋》。这篇赋是向秀为悼念被司马昭杀害的朋友嵇康等而写的。诗人用这个典故也有怀念被贬被害的朋友之意,以及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 B.“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两句诗比喻诗人自己在政治上遭受打击,眼看着别人纷纷志得意满。这两句诗也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C.这首诗感情浓郁,但前后基调不同,前四句低沉愤懑,后四句高昂乐观,前后形成鲜明对比。 D.本诗既表现了诗人被贬宫之后凄楚难言的激愤之惰,也表现了诗人对仕宦升沉和世事变迁的豁达乐观的胸襟。 4、对《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理解错误的一组是 A.首联叙写自己谪居在巴山楚水这荒凉的地区,算来已经二十三年了,与朋友一来一往之间显示出推心置腹的亲 切关系。 B.颔联用王质烂柯的典故,既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之长,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涵义十分丰富。 C.颈联诗人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二十三年的贬谪生活,并没有使他消沉颓唐。正像他在另外的诗里所写的:“莫道桑榆晚,为霞犹满天。”他这棵病树仍然要重添精神,迎上春光。因为这两句诗形象生动,至今仍常 常被人引用,并赋予它新的意义,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D.尾联点明了酬答白居易的题意。意思是说,今天听了你的诗歌不胜感慨,姑且借酒浇愁吧。 4.选出对《赤壁》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 A.该诗开头从一件不起眼的折戟写起,很自然的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B. “自将磨洗认前朝”为后两句论史咏怀作铺垫,诗人心绪无法平静。

新课改下的小学古诗词教育教学

新课改下的小学古诗词教学 诗,是语言的升华,是感情的寄托,是文学的源头。诗就是一位古代的知心朋友,就是整个中国文学史的灵魂。 一、新课标关于古诗文阅读的要求: 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二、现阶段农村小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现状: 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我发现农村小学生在学习古诗词方面只是被动的听记和机械的做题,学生只知道机械的背古诗,背作者,背诗意。完全没有达到新课标所要求的欣赏和品味。 三、改变这种现状的方法: (一)、古诗词课堂教学? 1. 凸显核心?古诗词讲究整体感知,这不仅是现代教育理念的体现,而且我国古代大诗人陶渊明就提过“不求甚解”的观点。但是古诗词年代久远、意蕴深厚,不能就仅靠一句“整体感知”来教学一首古诗,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凸显诗词的核心价值。那么,如何凸显诗词的核心价值呢?可以说每一首古诗都承载着一个诗人的情感和灵魂。好的古诗词往往是一字立骨或一语传神,而这一“字”正是它的诗脉,它的核心价值。只要抓住了这一“字”,就抓住了诗词的灵魂;只要抓住了这一“字”,就可以避免逐字逐句的机械分析;只要抓住了这一“字”,就能引领学生直接入境,品味作者当时的情感,体会作者练词练字的艺术。我们的教学设计就可以围绕这一“字”来设计,那么就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学习五年级上册王安石的《泊船瓜洲》这首古诗。就可以这样来设计:在引导学生知晓诗人生平、理解诗词大意之后,可以问:“你认为整首诗中最传神的是哪个字?”抓住“绿”这个字进行分析,学生读懂了这个“绿”把春风给江南岸带来的变化鲜活的表现出来。

2.创设情境?叶圣陶在《语文教学20韵》中曾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古诗词都有丰富的意境,关键在于引导学生进入意境,体会意境,进而在自己的脑海中重建意境。何谓重建意境,就是要想方设法让诗词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情感在学生脑中“活”起来,从而使学生在身临其境、身闻其声、身见其形中深入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最终获得审美体验,受到思想教育。就这点来看,完全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但是单靠学生的凭空想象,怎么可能把古人心中的意境完全想象出来,所以这就需要老师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当然创设情境的方法有很多,可以联系生活展现情境,运用事物演示情境,借助图画再现情境,播放音乐渲染情境,扮演角色体会情境。这就要求老师结合不同的古诗词采用不同的创设方法。例如王安石的《元日》,可以联系“春节”这一生活展现情境;杜牧的《山行》,可以借助山林秋色图再现情境;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可以播放明快的钢琴曲渲染情境;《赠汪伦》、《送元二使安西》等送别诗,可以扮演角色演一演来体会情境。? 3.巧设问题?《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必须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一首古诗,诗人在创作时,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和生活经历,因而不同的人,在读它的时候会有不同的见解和感受。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这话只讲对了一半,因为又有谁保证这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是莎士比亚笔下那个哈姆雷特呢?读者的主体性是应该充分发挥,但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的主体性,并不是说他们爱怎么理解就怎么理解,这里还有一个尊重文本作者的问题。所以培养学生个性化理解就需要老师深层次地解读文本,设计一些能“一石激起千层浪”或“牵一发而动全身”颇具张力的问题。只有这样的问题才能激起学生无限的兴趣和思考潜力,真正培养他们的个性化理解,同时又能使问题立于经典文本之上,使学生系统地把握文本。比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就可以设计这样一个有张力的问题:“‘遍插茱萸少一人’,少了谁啊?”这一巧问,学生立刻明白了原来是王维在推想兄弟们在重九登高时想念自己的情景,体会诗人有创意地写作。再如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同样可以设计一个张力的问题:“为什么叶绍翁看见一枝红杏出墙来,就知道有满园的春色呢?为什么他不把园中的美景写下来呢?”这是一个既有趣味性而又耐人寻味的问题。学生可能会产生许多个性化的理解:“可能叶绍翁以前来过”,“可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