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复习资料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复习资料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复习资料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复习资料

《大学生心理健康》复习资料

第一章心理健康与成长发展

知识要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如何认识心理问题\心理健康对大学生的意义\如何维护心理健康

第一节什么是心理健康

1健康是一种生理、心理与社会适应都臻于完满的状态,而不仅仅是生理无重大疾病。

真正的心理健康标准:生理健康(身体无重大疾病)、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强

2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3心理健康的定义:

(1)在身体、智力以及情感上在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的心理发展成最佳的状态。——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

(2)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能彼此谦让,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展自己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心卫联

@

4心理健康的两层含义:

(1)无心理疾病(2)具有一种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

5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

1.智力正常

2.情绪健康

3.意志健全4人格完整5.自我评价正确

6人际关系和谐7.社会适应正常8.心理行为符合大学生的年龄特征

第二节正确认识心理问题

二心理障碍定义:通常是一般心理问题积累、迁延、演变的结果,个体的主观体验痛苦,社会适应不良,社会功能损害较大,常伴有病理性变化,不经过专门治疗难以自行消失:主要有神经症、人格异常,性心理障碍、精神疾病等。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按严重性排列):

一般困扰--情绪及行为障碍--精神障碍

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困扰:生活适应问题、自我认识问题、学习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恋爱与性问题、就业问题、家庭关系问题

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压力来源:1.经济压力2.人际压力3.情感压力4.前途压力5.学业压力

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性心理障碍、人格障碍、焦虑障碍、心境障碍

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产生原因:个体原因、学习教育、社会、家庭

第三节心理健康与成长发展

一、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成才发展的必备素质

(1)心理健康是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

(2)心理健康是大学生适应社会的需要

1)现代社会需要人才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2)变革社会要求人才有很强的适应能力

(3)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成功发展的需要

1、对自我进行积极的调整。

A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B充分认识自己与接纳自己C积极地进行人际交往

D学会管理和调整情绪E培养个人自立能力F适应角色的要求

2、寻求心理帮助。

3、作自己的心理咨询师。

第二章适应与发展

第一节适应与发展对大学生成长发展的意义

1.健康生活的需要:适应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项最基本的标志,是大学生必备的心理素质;人生是一个不断使自

己适应(自然、社会)环境的过程。

2.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3.#

4.成功人生的需要:积极的适应就是发展。面对着当今我国剧烈变革着的社会,面对着无数的挑战和机遇,谁拥有

良好的适应能力,谁就能够获取成功。“生活的成功与否,要看适应能力与其内外机遇调剂融合的难度是否相对应”

第二节适应与发展的含义

一、什么是适应:适应是一个人通过不断调整自身,使其个人需要能够在环境中得到瞒足的过程,适应也是自我与环

境和谐统一的良好的生存状态

人与环境适应通过两种途径实现:1、人自身做出改变2、环境改变(但有一定限度)。通常的情况下,人们选择环境,改变环境是有一定限度的,大多数的时候,人与环境的适应要求人自身做出调整,适应既定的环境。

人的适应就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人在社会中生存发展,就需要有良好的适应能力。

二、什么是发展

1 人的发展是指人生的发展,是人身心随着时间的推进,不断变化的过程。

2 人的心理发展是伴随着人的身体发育成熟,人的认识、情感、能力和社会性等方面获得完善成长的的过程,它是一个人整一个人生当中行为和心理的发展的过程。

)

3 人的发展不是被动地取决于环境,人的心理活动、人对自我的认识、人的个性特点、人的积极主动精神对人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4 环境的作用最终只是允许他和帮助他,使他自己的潜能现实化,而不是实现环境的潜能。环境不赋予人潜能,是人自身以萌芽或胚胎形态具有这些潜能。每个人都存在潜能,环境只是才能发展条件,而非决定因素。我们认为:潜能发挥的重要条件是个人的实践,个人在具体环境条件下能动的活动。将环境中的有利因素统一在自己能动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人就能获得积极的适应。

5 大学生处于人生发展的青年和成年阶段,在这一时期,大学生必须处理好自我适应和发展的问题。

6埃克森认为,发展亲密感,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对于个人能否进入社会具有重要作用。

第三节大学生适应不良的主要原因

大学生新生适应不良的主要原因:

A理想和现实落差引起的失落感,缺乏充分的心理准备,期望太高,缺乏明确的学习目的和奋斗目标。

B自豪感和自卑感的矛盾

^

C轻松感和紧迫感的矛盾

D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

大学生最易遭受的心理冲突

A感情无以寄托的孤独感B生活适应和自理能力较差

C人际交往的困惑D异性交往情感难辨的困惑感

E优势地位丧失的失落感F缺乏目标和追求的空虚感

第四节新生适应不良心理调解

适应新环境、生活适应问题、学习适应问题、人际适应问题

|

第三章认识自我

第一节自我意识

(一)自我意识的内涵

自我意识:一个人对自己各种身心状况以及自己和周围关系的一种认识,也是人认识自己和对待自己的统一。它是人格结构的核心部分。

(1)自我意识的结构(从心理结构形式)

自我意识:

A自我认识:对自己各种身心状况以及自己和周围关系的一种认识

B自我体验:对自己态度的认识

C自我控制:对自己的行为态度和对他人态度的控制

(2)自我意识的结构(从内容)

;

自我意识:

A生理自我:对自己身题状况的认识和评价

B心理自我:对自己心理和个性特征的认识和评价

C社会自我:对自己在社会关系中的角色、地位、作用的认识和评价

(二)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

埃克森自我意识形成与发展的几个阶段:婴儿、童年、学前、学龄初、青春、成年早期、成年、成年晚期

(三)自我意识的特征

A客观性(在于同别人比较,分析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

B矛盾性(主要表现在主观的我和客观的我理想的我和现实的我之间的矛盾)

C形象性在于自己在自己心目中和别人心目中的形象展现(自我评价、自我增强、自我表现)

@

D独特性(表现出与众不同的风格与独特的形态)

E倾向性(个体对自己的认识与评价有一定的倾向性)

(四)自我意识的功能

1自我认识与自我评价的功能: 主动进取性/被动消沉性

2自我情绪体验的功能:自尊心的功能、自信心的功能、自我控制的功能

(五)自我意识发展的影响因素

1.社会经济地位

2.社会文化环境

3.家庭环境

4.角色扮演

5.他人的评价

6.参照群体

(六)青年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

青年自我意识发展的三个阶段:

自我分化(也称为自我发现期)----自我矛盾----自我同一

青年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A自我评价趋于稳定和成熟

B自我控制的能力得到提高

C强烈关心自己的个性和容貌

D道德意识有了进一步发展

二、大学生自我意识的调适

(一)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矛盾

1主体的我和客体的我之间的矛盾

2理想(希望、愿望)的我与现实的我之间的矛盾

3自尊和他人认同的矛盾

4自立和依附他人的矛盾

5自尊、自立与逆反的矛盾。集中表现为逆反心理和逆反行为

(二)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

1.营造有利于大学生自我意识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

2.加强自我意识的修养:获取积极自我的道德、美的体验

3.加强自我实现意向的调整

三、自我评价

(一)涵义

1.自我评价的概念:自我评价是自我意识的一种形式。主体对自己思想、愿望和行为和个性特点的判断和评价。

2.自我评价发展的一般规律:评价他人行为-评价自己的行为-评价自己的个性品质

3.意义:正确对待处理个人和社会、集体及他人的关系,有利于自己克服缺点,发扬优点,在工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实事求是是评价自己、完善自我的重要途径

4.自我评价包括社会比较和自我估价

(二)大学生自我评价的特点:全面性、客观性、主动性、矛盾性

(三)自我评价的偏差

1.过高的自我评价,表现为自负:(1)对自我理想化(2)缺乏社会实践经验(3)社会暗示,社会对青年过高的期望

2.过低的自我特点,表现为自卑:(1)对自我的贬抑(2)过分比较(3)外界暗示

(四)自我评价的心理调适

1.通过反省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评价自我

2.通过他人态度对自己的态度来评价自己

3.与他人比较来认识自己

4.)

5.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借活动成果评价自我

5.客观、辩证的评价自我

第二节个性

一、个性的概述

(一)个性的含义:不仅指一个人的外在表现,而且指一个人的真实自我.现代心理学通常把个性理解为一个人的整个心里面貌,即一定条件形成的具有一定倾向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总和

(二)个性的特点

(三)个性的结构:个性倾向性、个性的心理特征

(四)个性与心理过程的关系:(两者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统一整体,是构成同一心理现象的两个不同方面)个性在心理过程中形成和发展,并在心理过程中表现;个性影响和制约心理过程的进行

二、个性的倾向性

|

含义:是对个人的现实态度和行为的动力系统

组成:需要、动机、兴趣、爱好、理想、信念、世界观(个性中最高层次)

(一)需要:

(1)需要是现实要求的反应:生物需要、社会需要;一切需要都带有社会性

(2)个人的一种主观状态。

人类行为模式:需要-动机-行为

结论:人类缺乏什么就追求什么

(3)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之父)的需要层次理

[由高到低排序](最高)自我实现的需求——尊重需求——归属和爱的需求——安全需求——生理需求人类需要呈波浪状态

(二)动机

1含义:是发动和维护活动的个性倾向性(一种内在心理活动和内部运动),是活动的动力和方向。

2动机的功能:引发功能、指引功能、激励功能

3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是需要的表现形式

4必要条件:需要和刺激

(三)兴趣

1是一个努力趋向某种客体所表现出的积极的个性倾向。或者说是个体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

2兴趣对活动的作用:(兴趣是认识和从事活动的巨大动力)对未来的准备作用,对正在进行活动的推动作用,对活动创造态度的促进作用(激发创造性)

3分类按内容分:物质兴趣、精神兴趣

按目的分:直接兴趣(活动本身)、间接兴趣

^

4兴趣的品质

5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兴趣对象即需要对象,是需要的表现形式,是动机的进一步发展

(四)爱好——是兴趣的进一步发展,兴趣是爱好的前提

(发展:有趣—乐趣—志趣)

个人理想具体体现为社会理想。个人理想制约社会理想。

信念是人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定不移并身体力行的精神状态

信念的特征:实践性、稳定性、偏倾性、亲和性、多样性信念的强度:取决于主体的信任强度信仰是高层次的信念

1对人的影响非常大

2世界观的系统化和理论化就是哲学

3阶级世界观是社会意识的组成部分

4世界观包含四个成分:认识因素、观点因素、信念因素、理想因素

三个性心理特征

含义:一个人身上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

12环境、教育、年龄的增长可使气质的某些特征改变

3气质的心理特征:外倾性和内倾性情绪兴奋性可塑性感受性耐受性反应的敏捷性

4气质类型没有好坏之分(不能完全决定一个人的社会价值和成就)

5气质对生活、教育的意义:

A气质是一个选择职业的依据之一

B

(二

1性格和气质的联系性格与气质既密切联系,又相互制约。相同气质类型的人可以形成不同的性格特征,不同气质类型的人可以形成相同的性格特征。性格对于气质:性格一定程度上可以掩盖或改变气质,使它服从于生活实践的要求。

气质对于性格:气质会影响一个性格的形成,气质作为性格形成过程中的一个变量,在个体早期阶段表现出来。气质按照自己的动力方式,渲染性格特征,从而使性格特征具有独特的色彩。气质影响性格特征形成和改变的速度。

2二者区别:(1)起源:性格是后天形成的,具有社会性;气质是天生的,与人的高级神经类型有关。

(2)性质:性格有好坏之分,符合某种社会规范的态度和行为便认为是好的;而气质没有,它是一个人心理过程和行为的动力特点,与行为内容无关

(3)可塑性:性格的可塑性大,性格的生理基础是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特点与暂时神经联系系统的“合金”。其主要是人在后天形成各种复杂的条件反射,环境对性格塑造比较明显,相对气质也比较容易改变;气质的生理基础是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特点,高级神经的特点不同,气质特点也不同,高级神经活动有先天性,所以气质的可塑性比较小,变化比较慢。

4 影响气质的因素:1.遗传因素2.环境因素3.主观因素4.社会实践

]

包括智力(个体一般基本能力,

、倾向(个体可以发展的潜在能力,特指人的可以发展的特殊能力)、成就(个人通过教育和训练,对学说、知识和技能方面所达到的较高水平)

1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

定义不同:知识是对自然和社会认识的客观结果,而能力是制约这种认识进行的主观因素;

知识的多少可以说明一个人对自然,社会的了解程度,而能力的强弱则关系到能否根据对自然和社会的了解来改变它们,促进它们的发展。技能反映人对某些事物及其关系认识的结果,只不过这种结果是以行为的形式被人掌握而已。故有些人知识、技能水平相同而能力差异很大,而有些人则能力相同而知识、技能水平不同

二者紧密联系:能力是掌握知识、技能的必要条件,能力要在知识、技能的掌握中才能得到形成和发展2气质与能力的关系。

区别:含义不同:气质是心理活动动力特征,能力是个体顺利完成活动的必备特征。是否决定活动效率的差别:能力直接决定效率,而气质不直接影响;是否取决于先天性的差别:气质具有先天性,取决于高级神经活动类型

特点。能力除先天性外,主要在于环境和教育。

联系:气质是发展能力的重要前提,能力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促进一个人的气质特征的改变。

3能力的个体差异

能力发展水平差异/能力类型的差异:智力类型的差异、专门能力类型的差异/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

影响能力的因素:个人、教育、社会、实践、勤奋等

能力的培养:教学和学习、社会实践、培养兴趣、勤奋努力

知识能力:生存体验、专业技术、哲学头脑

对21世纪人才能力的一种观点:A知识能力B行为能力C角色能力

第四章了解心理过程

第一节认识过程

认识包括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想象、思维等,是主体接受对象信息、形成和储存印象,并对它们进行整合加工,甚至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与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相比,认知过程侧重于客体

一、感觉:是人脑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提供了内外环境信息,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平衡

二、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整体的认识

以感觉为基础,知觉特性:接近性、相似性、连续性、封闭性、良好图形;

知觉的整体性、理解性、选择性、恒常性。

缪勒-莱耶错觉、潘佐错觉、多尔波夫也错觉、爱恩斯坦错觉。

错觉:知觉不能正常表达外界事物的特征。

三、注意:指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特点:1指向性2集中性种类: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

理解:记忆与感觉、知觉不同,记忆是积极能动的活动,记忆是保存个体经验的形式之一。

记忆的过程: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遗忘。

识记:记忆的开端和基础,包括有意识记、无意识记、意义识记、机械识记\保持:记忆的中心。

记忆的分类: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记忆信息的存储复述:机械复述、精细复述。

信息存储的条件方法:A复习要及时。

B正确合理分配时间,分散复习好于集中复习。

C阅读与重现交替进行。

D注意排除前后材料的影响。

利用外部记忆手段/注意用脑的健康和用脑卫生。

影响再认的因素:依赖材料的性质与数量······

\遗忘的进程:艾宾豪斯遗忘进程

五、想象: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形象性和新颖性是想象活动的基本特点

想象与思维是交织在一起的,想象是思维的一种特殊形式,想象和思维都是高级认识过程。

想象和思维的区别:想象加工的材料是表象,结果以形象的形式表现

思维加工的材料是语言,结果以概念和思想形式表现

表象:把过去感知的事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再现的过程在头脑中所出现的事物也叫表象。

&

表象的特征:直观形象性、片断不稳定性、可操作性、初级的概括性。

表象的作用:直观形象性、初级的概括性是感知向思维过渡的桥梁,表象可操作性使表象成了想象的素材,表象在心理发展的过程中是从感知后思维过渡的中间环节,没有表象,思维难于发展起来。

想象的分类:无意想象、有意想象、再造想象、创造想象

幻想:理想(符合现实发展规律)空想(不符合现实发展规律,不可能实现)。

想象的功能:预见、补充、替代、调节/想象的综合过程:粘合、夸张、典型化、联想。

六、思维

含义:是人脑对事物的本质属性和规律性联系的反映

特性:概括性、间接性

思维的过程:外界信息输入—分析—综合—比较—抽象

分析和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比较和概括是思维的结果。

%

思维的种类:直观动作思维、形象性思维、逻辑思维\经验思维、理论思维\辐合思维、发散思维\常规思维、创造

思维

第二节情感过程

一、情绪和情感的性质和功能

(一)情绪和情感

概念: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状态的体验。

构成:主观体验、外部体验、生理唤醒。

(二)情绪和情感的关系

区别:情绪: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内心体验,具有较大情景性、激动性和暂时性的特点。

情感:与心理需要相联系的内心体验,具有稳定性、深刻性、持久性的特点。

[

联系:情绪和情感统称为感情,二者相互依存,情绪是情感产生的基础和表现形式,离开

情绪,情感无法表达,情感是情绪的深沉内容和本质内容。

(三)功能:适应功能:影响人类生存的主要因素

动机功能:心理活动组织者。

组织功能;信号功能:人际交往的重要手段。

(一)情绪状态的分类

心境(沵漫性)

激情:强烈的、爆发性、为时短促、带有明显外部表现的情绪,通常由对个人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引起。

意识狭窄:激情状态之下表现为认识范围缩小、理智分析能力受到控制,由意外突发的紧急情况所引起的身心处于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二)情绪的表达:面目表情、姿态表情、手势表情、语调表情

,

第三节意志过程

概念: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支配自己的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有意志参加的行动称为意志行动

意志与认识,情感的关系:意志影响认识,认识是基础

二、意志行动的分析

(一)采取决定阶级

1.动机斗争:

A双趋冲突(前有断崖后有追兵)B双避冲突(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C趋避冲突(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D多重趋避冲突

2.目的确定。

3.行动方式选择。

4.行动计划的确定。

(二)执行决定阶段(执行决定意志行动的关键和中心环节)

1.克服困难

2.经受成功与失败体验

三、意志品质: 自觉性判断性自制性。

如何培养:

1.明确实际可行的学习目的

2.积极参加实践活动

3.充分发挥集体与个体作用

]

第五章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第一节挫折心理

一.挫折概念:个体在从事目的的活动过程中遇到障碍或干扰,导致个人动机不能实现需要,不能满足时的情绪状态.(强

调情绪体验)

二.遇到障碍时作出三种选择:

1.改变行动,绕过障碍,达到目标

2.改变目标,从而改变行为方向

3.在障碍面前无路可走,不能达到目标—挫折

三.挫折的种类

需要挫折【因为各种原因造成行为者的需要不能满足时的情绪状态(自认为应得到而未得到受挫)】1.需要冲突:若干需要发生矛盾冲突,又未能妥善解决2.需要挫折:外界的条件阻碍

丧失挫折: 【自认为本来应是自己所有的东西却在一定条件下失去(自认为不应失去却失去而受挫)】

行为挫折:【行为者在一定动机支配下并有了行动的意向,但因各种条件影响行为无法付诸时的情绪状态(行为动机过程)】

目标挫折【行为者在行为过程中由于遇到无法克服的障碍不能达到目标时的情绪状态(行为过程)】

四.挫折产生的原因:

1.客观因素(外在原因):自然因素(生老病死和自然灾害等)、社会因素(社会条件;政治、经济、文化···)

2.主观因素(内在):生理:身体、外貌、健康、心理(自我估计不适当、抱负水平过高)

3动机冲突

4.不合理,不切实际的需要(享乐主义、绝对民主、绝对平均主义)

五.挫折容忍力:个体遭遇挫折时,能够摆脱其困扰而避免心理与行为失常的能力(邓小平“三落三起”)影响挫折容忍力的因素:

生理条件、个性心理品质、过去的经验学习、对挫折的知觉判断、具有优良心理品质的人容忍力高六.挫折的自我调节

(一)正确认识挫折,深入分析原因

1、挫折具有两面性,积极与消极并存

2、深入认真总结挫折的原因,吸取经验(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

(二)确定适度的抱负水平(把大目标分解为小目标)

(三)进行自我鼓励(用生活中的哲理或明智的思想鼓励自己,摆脱失败情绪的纠缠、解除

由挫折而产生的不良情绪的困扰,鼓励自己振作精神、恢复乐观、积极的态度,唤起自信心)。(四)改善和消除挫折情绪。

(五)运用心理防卫机制,减轻心理压力。

1、合理化作用:葡萄酸作用、甜柠檬作用、推诿(项羽:“天亡我,非战之罪也”)、缓引成例。

2、替代作用:升华作用、补偿作用、表同作用、投射作用、反向作用、压抑作用、幽默作用。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