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灾后心理重建

灾后心理重建

灾后心理重建
灾后心理重建

地震灾后心理辅导手册

作为一个帮助者,了解这些反应除了能适时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情绪,也能避免他们压抑自己的想法,造成身心的不适而延长复原的时间。

一、灾后的身心反应

在灾难发生之后,许多人会经历亲人的伤亡,或是自己身体也受到伤害。在这种情况下,受难者会因灾难而产生一些身心反应。作为一个帮助者,了解这些反应除了能适时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情绪,也能避免他们压抑自己的想法,造成身心的不适而延长复原的时间。

灾难后会经历到的情绪与身体症状

象洪灾、地震、飞机失事等严重的灾难事件,人们历经了一般生活中不会遭遇的危机状况,我们均会产生一些日常生活中罕见的「正常」反应,有些人会变为冷漠、麻木,对环境与他人少有反应;有些人则会产生许多的情绪反应;还有些人会出现不舒服的身体症状。这些情绪反应与身体症状包括:

情绪反应

害怕·很担心灾难会再发生害怕自己或亲人会受到伤害

·害怕只剩下自己一个人·害怕自己崩溃或无法控制自

无助感觉得人们是多么脆弱,不堪一击

·不知道将来该怎么办,感觉前途茫茫悲伤、罪恶感

·为亲人或其它人的死伤感到很难过、很悲痛觉得没有人可以帮助我

·恨自己没有能力救出家人·希望死的人是自己而不是亲人

·因为比别人幸运而感觉罪恶愤怒觉得上天怎么可以对我这么不公平

·救灾的动作怎么那么慢·别人根本不知道我的需要

重复回忆一直想到逝去的亲人,心里觉得很空虚,无法想别的事

失望·不断地期待奇迹出现,却一次一次地失望

希望期待重建家园,希望更好的生活将会到来

身体症状疲倦发抖或抽筋失眠呼吸困难作恶梦喉咙及胸部感觉梗塞

心神不宁恶心记忆力减退肌肉疼痛(包括头、颈、背痛)注意力不集中

子宫痉挛晕眩、头昏眼花月经失调心跳突然加快反胃、拉肚子

纾解情绪与缓和身体症状的方法

面对如此大的冲击,在灾变发生后,尽速的让我们回复日常的生活状态是最重要的。首先就是要尝试接受现实的状况,抚平情绪的伤痛以及缓和身体上的不适。以下就是一些简便的方式让我们可以用来帮助自己。

不要隐藏感觉,试着把情绪说出来,并且让家人与孩子一同分担悲痛

不要因为不好意思或忌讳,而逃避和别人谈论的机会,要让别人有机会了解自己

不要勉强自己去遗忘,伤痛会停留一段时间,是正常的现象

别忘记家人和孩子都有相同的经历和感受,试着与他们谈谈

一定要有充足的睡眠与休息,与家人和朋友聚在一起

如果有任何的需要,一定要向亲友及相关单位表达

在伤痛及伤害过去之后,要尽力使自己的生活作息恢复正常

工作及开车要特别小心,因为在重大的压力下,意外(如车祸)更容易发生

重大创伤后压力症候群

面临重大的灾难,压力使人们产生一些短期的症状。但有时因为创伤过于强烈,例如一个人经验或目击到死亡,或受到死亡的威胁及严重的伤害,这些可能会使人们产生更为强烈的反应,如极度的害怕、无助或恐惧感。这种持续的状态(尤其是超过灾难事件发生后一个月),被称为「重大创伤后压力症候群」。经历这些症状的当事人,极可能需要专业人员进一步的协助。重大创伤后压力症候群包括:

1. 灾难的再次经验:指创伤事件不断地被一再经历,例如:

·灾难痛苦的回忆反复地侵入,包括影像、想法、或知觉到的事物

·事件反复痛苦地在梦中出现

·行为表现出像是灾难又再度发生,或是感觉到回到事情发生的当时

·从当事人的表现、谈话等线索中显示出心中强烈的痛苦,或出现生理上的反应,与此次灾难有关

2. 逃避反应:指持续逃避和此次灾害有关的刺激或情境,例如:

·努力逃避与创伤有关的思想、感觉或谈话努力逃避会勾起创伤回忆的活动、地方或人们·在回忆灾害的重要部分时有困难·对于重要活动明显地降低兴趣或减少参与

·产生疏离感或与他人疏远·情感、情绪减少(如没有爱的感受)

·对前途悲观(不期待未来的生活、婚姻、小孩、正常的寿命等)

3. 高度的警觉性:指个体对环境的反应持续的处在高度警戒的状态,例如:

·难以入睡或保持睡眠·易怒或爆发愤怒·注意力集中困难

·过度警觉·过度的惊吓反应

儿童与青少年的身心反应

经历过这次大灾难,孩子们不论在生理、心理或行为上,均会产生许多的反应。一般而言,这些情绪反应并不会持续很久,但目前看起来状况很好的孩子也有可能在灾难发生数周后才逐渐地表现出来。由于儿童与青少年们对灾变事件(例如死亡)的想法与成人不同,因此表现出来的反应也稍异于成人。以下的整理是针对不同年龄层的孩子,可能有的各种反应,分述如下:

所有年龄层儿童与青少年的共同反应:

·害怕将来的灾难·对上学失去兴趣·行为退化·睡眠失调和畏惧夜晚

·害怕与灾难有关的自然现象

不同年龄层儿童与青少年的典型反应:

学龄前(1-5岁)

˙吸手指头尿床˙害怕黑暗或动物˙黏住父母˙畏惧夜晚˙大小便失禁,便秘

˙说话困难(例如:口吃)˙食欲减退或增加

这个年龄层的儿童对他们以往所处的安全的世界,因灾变而遭受破坏,会特别显得脆弱,因为他们通常缺乏处理紧急压力的语言和思考能力,而期望家人来帮助或安慰他们。

学龄儿童(5-10岁)

˙易怒˙哭诉˙黏人˙在家或学校出现攻击行为˙明显地与弟弟妹妹竞争父母的注意力

˙畏惧夜晚、做恶梦、害怕黑暗˙逃避上学˙在同伴中退缩˙在学校失去兴趣或不能专心退化行为几乎是这个年龄层的典型反应,失去宠物或有价值的物品对他们而言是特别难处理的。

青春期前(11-14岁)

˙睡眠失调食欲不振˙在家里造反不愿意做家事

˙学校问题(例如:打架、退缩、失去兴趣、寻求注意的行为)

˙生理问题(例如:头痛、不明原因的痛、皮肤发疹、排泄问题等)

˙失去与同侪社交活动的兴趣

同侪活动在年龄层特别明显,孩子需要觉得他的恐惧是适当并和别人一样,反应以减低紧张和焦虑及可能的罪恶感为目标。

青春期(14-18岁)

˙身心症状(例如:排泄问题、气喘)˙头痛与紧绷˙食欲与睡眠失调

˙月经失调与月经困难˙烦躁或减低活动、冷漠˙对异性的兴趣降低

不负责或犯法的行为˙对父母控制、想要解放的反抗减少

˙注意力不集中˙虑病症(不断担心自己有病痛,但无医学上的根据)

大部分青春期的青少年活动与兴趣都集中在与他(她)同年龄的同侪,他们特别容易因同侪活动的瓦解,以及共同努力时失去大人的依靠而悲伤、难过。

孩子在灾难中失去亲人,是最常见的压力,也是最急需处理的危机,大多数会出现以下反应:˙不相信亲人已经永远离开˙身体不适,例如没食欲、呼吸困难

˙觉得自己被拋弃,对过世亲人生气˙对亲人的死亡自责˙模仿过世亲人的行为或特征˙变的容易紧张˙担心以后没人照顾他

˙出现跟以前很不一样的举动,例如特别乖、特别顽皮

作为一个帮助者,了解这些反应除了能适时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情绪,也能避免他们压抑自己的想法,造成身心的不适而延长复原的时间。

二、在帮助别人之际,别忘了照顾您自己

各种灾难让学童面临空前重大的压力。学校复学之后,学童心理复健的责任便直接落在教师的肩上。然而大多数的教师也是灾难的受害者,承受着丧失亲友、财产的伤痛,同时身兼受灾者与救难者的双重角色。即便是自己未亲身经历灾害、失落亲友,但经由媒体的报导或亲友间的传述,也真确地感受到灾难的震撼。因此,在复学之后,这势必成为校园内每一位成员所必须立即面对的,若教师无法先平复自己情绪,将对学童造成相当负面的影响。

故在此我们列出救灾人员在面临如此灾难后,可能出现的反应与自己能做的因应对策,期望能对教师情绪的平复有所帮助。最后,我们列出教师们在帮助学童时可能面临的挫折与因应方式,希望能对教师辅导学童时有所帮助。

面对如此重大灾难之后,您可能出现以下反应:

对自己经历的一切感到麻木与困惑。对幸免于难产生罪恶感。

过份的为受害者悲伤、忧郁。

因心力交瘁、精疲力尽而觉得生气,例如对周围亲友、政府官员、媒体感到愤怒,甚至出现暴躁易怒的情形。

觉得自己可以做的更好、做得更多而产生罪恶感,怀疑自己是否已经尽力,有无充分帮助周围的人。

由于身心极度疲劳,休息与睡眠的不足,此时容易产生生理上的不适感,例如晕眩、呼吸困难、胃痛、紧张、无法放松等。

对于接受帮助觉得尴尬、难堪。您能为您自己做些什么

,请注意这些都是正常的心理反应。而您能为自己做的事,是利用以下的方式,试着减轻自己的心理负担与痛苦,早日从哉变的冲击中恢复过来。

接受自己的感觉并将这些感觉与经验说给其它人听。

多留意自己的身心状况,适时让自己休息。

多给予自己及周围其它亲友鼓励,彼此相互打气、加油,尽量避免批评自己或其它救难人员的救援行动。

接受他人诚心提供的帮助与支持。

然而,当您在学校面对学童,试图帮助学童走过大地震所带来的阴影与伤痛的过程中,很可能遭遇以下这许多的挫折:

因为觉得自己还可以为学童做的更多而产生挫折感与罪恶感。

为学童的遭遇感到十分悲伤,甚至由学童的反应与行为,回想到自己本身的情形,进而严重影响个人情绪。。

原来怀抱满腔热情想帮助学童,却因为学童拒绝谈论灾后创伤或拒绝关心而感到十分挫折。当发生上述情形时,您能为自己做些什么:

肯定自己有这些心理反应,如罪恶感、悲伤、忧郁等,都是正常的。

可以与其它教师讨论,相互支持、鼓励。

对学童多些包容。学童面临如此重大压力、伤害时,可能出现一些常行为,例如学童会很黏老师、愤怒攻击其它学童、或出现一些幼儿时期才会有的行为。

确认孩子的需要,再提供可能的协助。

自助而后助人,期望这本手册提供的方式能帮助教师平复心情,使您更有心力帮助学童安心就学,如此不仅能协助学童度过心理的困顿,也能减轻学童父母的负担,不需花费更多力气安顿孩子的身心,而投注更多的心力于家园的重建。

三、教学场景下的辅导原则

在灾后,面对学生所可能出现的身心症状,如何安抚其情绪及进行辅导,便成为教师一项重要的课题。事实上,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扮演一心理辅导员的角色,针对学生在重大灾害中所可能造成的任何心理上的伤害,进一步的发现及做出及时的辅导,避免学生在心中留下阴影,有碍其日后的正常发展。教师可以教导学生如何因应其突如其来的不明情绪,让学生可以经由某些方式或管道,宣泄其情绪,并且导正学生对于某些情绪发生的错误观念。以下的介绍,将分为一般性通则与针对不同年龄学生的适用的特则来说明。

教师在灾后从事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的一般性通则

正如前述,学生在经历过这次灾变之后,普遍出现的身心症状包括焦虑、恐慌、畏惧夜晚、不明原因的生理问题、不爱上学、上课不易专心、情绪及行为的反应不稳定且容易失控等,因此,许多学生在这段期间会有有暂时性的成绩下降的现象。这时,做为教师的您,应该能了解面临灾变的这些正常反应,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若能利用每周固定的时间(如班会、或辅导课的时间),对学生进行心理卫生教育或进行团体辅导,将可有效的抒解学生在此阶段所正感受的身心压力。在此,我们推荐目前在美国实施多年且颇具成效的「危机事件压力管理」(Critical Incident Stress Management, 简称C.I.S.M.)模式,便是提供教师一向具体可行的方法,藉由团体讨论的方式,教师可引导学生在灾后对自己的心里,情绪等方面进行重建。

C.I.S.M.的实施步骤基本上可分为七个阶段,不过考量学生可以理解与实施的情形,我们把它简化成四个步骤:

1. 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教师将要求学生叙述他们的名字(可围成小团体进行,若在灾区实施有些孩子彼此之间可能还并不熟识),说明他们在这次地震中发生什么事情。这样将提供他们对地震经验的再造,并针对此事件表达出适切的事实。团体的领导者通常可以询问:他们在事件发生过程中经验了些什么?看见什么?听到什么?闻到什么?和做些什么?假如学生无法具体表达,在了解他们的感受后可换到下一个人。

·思考阶段:

教师将要求这些学生共享当他们意识到这是一个不寻常事件时,他们的第一个想法是什么?在这个阶段中,这些学生将从一般陈述中提供事实阶段的补充信息,促进相互间表达出更多的念头。教师或团体领导者逐一体会,并且邀请下一位参与者表达。

·反应与症状阶段:

反应阶段涉及分享当场、现在与事后的感受,这包括事件后所经验的任何生理的,情绪的,认知的或行为的征兆或症状。教师可以请这些学生叙述对这次事件的反应。可询问学生:「这次地震中最糟的部分是什么?」「假如有一件事情你可以将其从这次地震所产生的意外中删除,那将会是哪一件事?」,或问他们:「当时你最强烈的感觉为何?」「灾后至今,一直持续困扰你的感受或行为有哪些?」

·教学与再保证阶段

在征兆和症状被表达出来,学生将得到再保证,意思是说,教师将以肯定与支持的口吻说明,学生所出现的这些都是正常反应,并再补充一些或许尚未表达出来的额外征兆与症状。在这阶段中也将提供正向的因应方式,特别是一些已经浮现出来的。而且也提供压力管理的一般信息。

此外,学生在这阶段中或许会希望发展出行动计画。他们或许希望发展出一个预防课程,决定他们应该做些什么使得面对这次的灾变可以表现得更好,学生的决定教师应给予充分的支持,并持续提供指导与或取得讯息。

在面对这样的讨论分享过程中,你的态度应该是:

开放式问句

(1)多告诉我一些关于……(2)你会怎么做?(3)我希望你说一些…

使人成长的气氛

(1)同理心(尝试让自己设身处地了解他们的观点)(2)专注

(3)语言上的同理性的了解(4)非语言上的同理性的了解(5)沉默(听者保持沉默)

催化倾听的几个要件

A.集中注意力在学生的世界(不要随意打断学生所想说的,让他自由的表达,以进入他的经验中)

B.专注在学生言语和非语言的讯息(如学生的眼神、音调和肢体动作等)

C.依学生当时的心理准备状况,让他他进入某种情绪状态或以身体上的接触安抚(如拍学生的肩膀)。

倾听时需要

A.让说话的人感到自在:让他们感觉到他们能自在的说话。

B.对说话的人表现出你想要听他说话:注视与行为表现是重要的,不要让自己忙于其它事情上。

C.避免注意力分散:不要漫不经心的涂鸦、清敲或播弄纸张,若把门关上那会使环境更安静,更有利于倾听。

D.要有耐心:给予足够的时间,不打断说话,避免看着门,表现出不耐烦的样子。

E.克制你的脾气:一个生气的人容易从他人的话语中得到错误的意思。

F.停止说话:假如你正在说话,你并无法倾听。

G.问问题:这表示着你正在倾听,将有助于发展进一步的观点与必要的澄清。

在经过以上团体的压力处理课程后,若发现学生仍然表现出行为失控、退缩、上课精神涣散、或不名原因的生理病痛等,您可以进一步与当地的精神医疗或心理辅导之专业人员询问。教师在灾后从事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的特则

对不同发展阶段儿童及青少年的辅导方式

上述的说明是一通则式的介绍,以下则针对不同儿童及青少年发展阶段的身心需求,提供给教师从事学生灾后心理辅导的参考。

对学前阶段的教师

此年龄层的儿童对他们身边赖以维生的安全世界的遭受破坏,会显得特别敏感,反应也极脆弱,他们通常无法有效的以口语能力来表达自身的需求,而期待身边亲近的大人能给予积极与适当安慰。我们建议以下的一些活动,不断经验「再保证」的过程中,重建学生的安全感与自我效能感。

·提供他们足够的玩具、道具,鼓励他们将以玩耍的方式重建在灾难中的经验与观察,灾区的教师则可以就地取材,不需拘泥于真实的玩具,随处可见的石头、沙子、玩偶皆可以替代。·多给予孩子身体的拥抱与接触,或提供需相互碰触的团体游戏,如伦敦铁桥、大笼球等。·提供孩子绘画经验,最好有一张大的墙报纸,让孩子集体在纸面上尽情表达他的感受,之后再团体分享,需要提醒的是,画笔最好不是水彩,此时要的是鼓励孩子画出具体的东西。·孩子此时的胃口可能并不是那么好,建议以多餐的方式提供他们在生理与情绪上的补充。·用一些不具威胁性或低威胁性的活动来鼓励他们来玩保护自己的游戏,如「假如怕狗狗的小英碰到一只狗狗,她要怎么办?」「假如家里突然停电了,要怎么办?」

·告知家长,在孩子睡前要多安排一些睡前活动,以建立更高的安全感。

对学龄阶段的教师

此阶段的儿童虽已能表达他们的经验与感受,但他们往往缺乏具体且完整陈述的能力,此外,若他们失去心爱的宠物或物品,他们难过的心情也需要相当重视与安抚。以下是一些活动上的建议:

·对低年级的学童来说,安排足够的玩具、道具,特别是一些布偶,鼓励他们将以玩耍的方式重建在灾难中的经验与观察仍然相当重要,灾区的教师则可以就地取材,不需拘泥于真实的玩具,随处可见的石头、沙子、玩偶皆可以替代。

·给孩子一面墙(贴好墙报纸),让他们在上面作画,可以给他们一些小主题,如地震时,我家发生了什么事?之后可以团体讨论的方式来陈述每个人的经验,注意仍可拉回到在「通则」中所曾提示过的概念,对学生进行教育与再保证。

·让学生编故事,也可以用绘画或用接龙的方式提高大家的兴趣,以便于整理与回馈。

·以脑力激荡的方式,让大家来面对这次灾难发生后的身心症状进行调适,学生可以想出许多方法来解决教师在整理后给予回馈。

·亦可以脑力激荡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室内及家中的防灾预防计画演练。

对中学阶段的教师

此阶段的学生大都以能充分表达他们的经验与反应,唯处于同伴认同的阶段,他们往往最关心的是别人的看法,同时也认为自己已是个小大人,因此,我们建议可安排以下的活动:

同伴间的团体讨论,让学生有机会抒发与合理化他们感受到的强烈情绪,教师可能需要在过程中不断向他们保证,他们所感受到的强烈情绪甚至是「疯狂想法」在此灾难中都是正常的。

让班上分为几个小团体,让他们谈谈救灾防治的工作,甚至是家园重建的工作,这可协助青少年建立安全或对灾难的支配感,这也可让他们建立社会参与的成就感。

设定专题讨论,如「社区重建」、「家庭重建」、「防疫」等主题,让学生能先有系统的搜集资料后,加以报告与讨论。

对地震的正确认识,对大自然的现象作有科学根据的了解与认识,避免听信坊间的不实传说,以建立科学家实事求证的态度。

认识「创伤后的心理重建」的意义与价值,这需要透过学校较专业的教师,进行专题演讲,或由专业的心理学文章的阅读,进行讨论。

艺术活动的表达,可以鼓励学生从事绘画、音乐、话剧等活动,将这次的灾难经验转化为具创造力的方向。

面对如此巨大的毁灭性灾难,面对已经面目全非的家园,面对我们痛失的亲人朋友,能否保持积极的心态,振作的精神成了我们能否取得抗灾胜利,能否重建未来生活的重要保证。

这几天,一直在关注汶川地震的直播,心也随着灾情的变化而起伏不定。今天汶川地震抗灾救援将进入非常重要的一天,因为到今天下午离地震发生已经72小时了,在这里先为那些仍然被压埋在废墟下的同胞们祈祷,希望他们不要放弃希望,早日获得营救。面对如此巨大的毁灭性灾难,面对已经面目全非的家园,面对我们痛失的亲人朋友,能否保持积极的心态,振作的精神成了我们能否取得抗灾胜利,能否重建未来生活的重要保证。

可贵的是,各大媒体和有关人士也开始呼吁对灾区进行积极的心理援助。这里仅谈谈我的想法。

尝试接纳

各种重大打击和危机事件(生老病死、事业的起伏、家庭的变故、自然灾害)都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我们对它们的各种情绪和行为反应也属正常。汶川地震作为一种突然出现的不可抗力,如此剧烈的影响了我们的生活,家园毁灭、亲人离世、生命残缺等等,一瞬间很多生命的轨迹被永久的改变。对于这些不能改变的事实,我们只能学习尝试去接纳。首先要接纳所发生的一切不能改变的事实,当然这确实需要时间。在这过程中,保持宽容的心态显得非常重要,宽容“不近人情“的自然规律,宽容我们不能控制要远远多于我们可以控制的这一事实,宽容摆在我们面前而暂时无法解决的困难,还要特别要宽容我们所正在经历的恐惧、焦虑、愤怒、抑郁等一切情绪反应,永远不要去试图压抑我们内心的痛苦的情绪反应,这些反应都是自然人性的一部分,当你努力去控制的时候,它们有可能带来更大的问题。对待这些情绪,我们要寻找适当的宣泄途径。学习接受已经发生的一切本身就是一种力量和积极的应对——接纳是一切疗愈的开始,接纳让我们能够至少暂时的放下无法改变的过去,更好的专注我们能做的,让我们更好的思考现在面对未来。当然很重要的一点,当我们暂时无法接受眼前的一切时,我们更需要给自己耐心和宽容。永远对自己保持宽容和友善——在困境中,我们自己往往是自己可依赖的伙伴。

客观评估

在情绪适当平复后,不妨尝试客观的看待或描述自己所经历的一切。是否真的就没有了希望?是否将暂时的困难情境泛化为世界末日?是不是认为失去亲人就等于自己的生命也失去价值?(我想对于他们来说,你顽强的活下去就是在完成他们未了的心愿)除了已经失去的,我们还有那些仍然拥有的?执着于那些不可改变的对你的影响是?虽然这不容易,但是请努力尝试采用比较和缓的观念,通过专注你可以改变的,把危机或压力从“可以压倒你的”变为“你可以管理的”。不妨用文字记录或与他人交流自己当下的所见、所听、所感(感受,不是评价),以及对上述问题的答案,尽量不要进行任何有关好坏对错的判断。然后回顾自己写下的文字,尝试以第三者的角度看待目前所经历的过程,或由倾听者做出反馈。因为往往我们对事件的错误和泛化的判断以及不实的信念才是让我们备受打击的真正原因,比如,“这样的世界没有活下去的理由。“,”我是世界上最倒霉的人!“,”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等等。

寻找积极因素

所谓“危机”,即危险中也蕴含着机会,当我们能够接纳、能够客观看待自己当下的处境时,才有可能发现其中的积极因素。事实上就像道家的“阴阳”一样,任何事件本身都没有绝对的好坏,生命的每一刻都是危险与机会并存,关键是我们看待的视角。在危机中,我们应该努力寻找一切潜在的积极因素。特别是周围可及的社会支持系统,在汶川地震这种毁灭性的打击面前,个人的力量肯定是有限的,大家只有团结在一起,才能获得不竭的勇气和力量。当我们身心憔悴,不堪一击的时候,一个结实的肩膀,一次温暖的拥抱,即使是两个伤痛的灵魂也能在互相温暖中获得力量和成长。在寻求他人的帮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尽自己的力量帮助他人,在助人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自己的处境并非孤独,我们的痛苦也许并不

是最深重的,特别重要的是,在帮助他人减轻痛苦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自身的价值,在帮助他人获得希望的同时,我们也增长了对未来的信心。在助人的过程中,我们还有机会去发挥和使用我们的优势(比如协调能力、沟通能力、统筹能力等)和美德(爱的能力、勇气、感恩、宽容等),在使用它们的过程中,我们会增加对自己和生活的信心,唤醒内心庄严和神圣的使命感,获得面对危机的力量和勇气。诚然,巨大的困难会带来巨大的痛苦,但往往也是生命获得超越的重要机会。

面对一片瓦砾和我们逝去的同胞,我们还需要十二万分的坚忍、勇气、耐心和爱心,即使我们现在还不能立即开始建设我们新的家园,但是我们随时都能开始重建我们的心灵家园。在雨水与泪水中我们选择毅然前行,在这片我们深深热爱的土地上,几天来举国上下众志成城,中国人、中国政府用自己一次次的行动证明,在不可抗的巨大灾难面前,没有人是孤独的,没有人是被忽略的,每一个生命都会得到同等的重视与尊重,万众一心,天佑中华

灾后心理辅导教案

灾后心理辅导教案 一、教学目的教学生倾诉的方法,并学会倾诉。 二、教学内容大灾之后不要自己压抑不良心境,而应当学会倾诉,找朋友,同学,老师,把自己郁积的消极情绪倾诉出来。 1、高歌释放音乐对治疗心理疾病具有特殊的作用,高歌是排除紧张,激动情绪的有效手段。大灾之后,焦虑、烦躁、愤怒、失望、失眠等情绪积压在心中, 不妨自己唱歌,歌的旋律、唱歌时有节奏地呼吸与运动都可以缓解情绪。 2、以静制动当你心情不好,内心十分激动,烦躁、坐立不安时,可默默地侍花弄草,挥毫书副或在树阴下散步,这种看似与排除不良情绪无关的行为恰是一种以静制动的独特的宣泄方式,它是以清静雅致的态度平息心头怒气,从而排除沉重的压抑。 3、不妨痛哭哭是人类的一种本能,是人的不愉快情绪的直接外在流露。从医学角度讲,短时间内的痛哭是释放不良情绪的最好方法,是心理保健的有效措 施。但如果遇事就哭,时时哭哭啼啼,事事悲悲泣泣,反而更加重不良情绪。 四年级梁从贵

防震减灾科学知识 三年级徐春华 教学课题:防震减灾科学知识教学教案 目标:1 、正确认识地震;2、怎样正确躲避地震; 3 、抚慰心灵。 内容: 一、正确认识地震 1 、地震形成的原因;2、地震分为震中、震源; 3、有哪些危害。 二、怎样躲避地震 1 、室内:厕所和厨房、教室、墙角或桌椅下。如果是教室,排成队伍,把头,或用书护住头部迅速下楼,到操场。 2、室外:尽量往空旷的地方跑,不要靠近建筑物,尽量远离建筑物。 三、抚慰心灵 1、既然它是一种自然现象,不可避勉,尽量只能安全躲避。 2、要鼓励、正确对待。让学生自己提出自己为什么害怕,怎样克服,为什么不怕,提出来,让大家学习。 小结:虽然地震带给我们了一定的伤害,但是我们在困难和自然灾害面前,要更坚强,勇敢,来战胜、克服它,要更好的学习,长大以后,争取能够知道地震,并让它减少对人们的危害。 二○○八年十月

灾后心理与干预

灾后心理与干预

新闻回放 北京时间5月12日14时28分,在四川汶川县(北纬31度,东经103.4度)发生7.8级地震. 据民政部统计,截至13日7时,四川汶川县地震已造成四川、甘肃、陕西、重庆、云南、山西、贵州、湖北8省市共9219人死亡,倒塌房屋50余万间。 震后正常的心理反应: 强大自然灾害后的心理反应主要有三个阶段: (1)惊吓期,这一阶段里,受害者对创伤和灾难丧失知觉,就像通常所说的“失魂落魄”的状态,事情过后往往对此不能回忆。 (2)恢复期,在这个阶段受害者才出现焦虑、紧张、失眠、注意力下降等,这与通常所说的“后怕”相仿。正常的恢复期包括“否认-愤怒-讨价还价-抑郁-接纳”五个阶段。 (3)康复期,康复期之后,心理重新达到平衡 灾后的身心反应 在灾难发生之后,许多人会经历亲人的伤亡,或是自己身体也受到伤害。在这种情况下,受难者会因灾难而产生一些身心反应。了解这些反应除了能够帮助自己摆脱困境处还能适时鼓励别的受灾人群,让他们表达自己的情绪,避免他们压抑自己的想法,造成身心的不适而延长复原的时间。 1、灾难后会经历到的情绪与身体症状 象洪灾、地震、飞机失事等严重的灾难事件,人们历经了一般生活中不会遭遇的危机状况,我们均会产生一些日常生活中罕见的“正常”反应,有些人会变为冷漠、麻木,对环境与他人少有反应,有些人则会产生许多的情绪反应,还有些人会出现不舒服的身体症状。这些情绪反应与身体症状包括: (1)情绪反应 害怕

?很担心灾难会再发生 ?害怕自己或亲人会受到伤害 ?害怕只剩下自己一个人 ?害怕自己崩溃或无法控制自己 无助感 ?觉得人们是多么脆弱,不堪一击 ?不知道将来该怎么办,感觉前途茫茫 悲伤、罪恶感 ?为亲人或其它人的死伤感到很难过、很悲痛 ?觉得没有人可以帮助我 ?恨自己没有能力救出家人 ?希望死的人是自己而不是亲人 ?因为比别人幸运而感觉罪恶 愤怒 ?觉得上天怎么可以对我这么不公平 ?救灾的动作怎么那么慢 ?别人根本不知道我的需要 重复回忆 ?一直想着逝去的亲人,心里觉得很空虚,无法想别的事失望 ?不断地期待奇迹出现,却一次一次地失望 希望 ?期待重建家园,希望更好的生活将会到来 (2)身体症状 ?疲倦?发抖或抽筋

地震灾后心理问答 题 心理援助的基本知识 邓明昱等

心理援助的基本知识 邓明昱博士杨明磊博士 邓明昱,医学博士、健康科学哲学博士,美国纽约华人社区咨询中心主任。国际心身医学院院士、国际华人医学家心理学家联合会理事长、国际中华应用心理学研究会会长。资深临床及咨询心理学家,参加过多次灾后心理危机干预。如:1988年重庆“118”空难,1994年海南地震活动高潮期,1998年夏季的中国特大洪灾,2001年纽约的“911”事件。 杨明磊,咨商心理学博士,台湾铭传大学教育心理与谘商学系副教授,台湾注册谘商心理师。国际华人医学家心理学家联合会理事、国际中华应用心理学研究会港澳台分会副会长。资深咨询心理学家,参加过多次灾后心理危机干预。如:1999年台湾“521”大地震,2003年台湾SARS风暴。 1. 灾难过后,会对人们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2. 灾难过后,会有哪些心理冲击将随之而来? 3. 救灾人员如何初步处理心理危机? 4. 灾难的经历会导致何种心理方面的困扰? 5. 儿童的创伤后压力疾患有哪些警讯、如何提供协助、何时症状会发生、何时结束? 6. 成人的创伤后压力疾患有哪些警讯、如何提供协助、何时症状会发生、何时结束? 7. 如何进行儿童的悲伤咨询? 8. 如何进行成人的悲伤咨询? 9. 灾难过后,人们的反应将随着时间的过去而有什么样的变化? 10. 灾难的幸存者如何减轻负性心理所造成的危险性,并从灾难的压力中尽快复原? 11. 如何协助孩子因应创伤性的意外? 12. 学校人员如何协助学生在创伤后重新适应生活? 13. 在地震之后,孩子拒绝去睡觉或上学,父母该怎么办呢? 14. 家人该如何相互扶持以度过创伤事件? 15 在灾害事件后,哪些人可能是自杀的高危险群?为什么?如何避免悲剧的发生? 16. 何时该寻求专业心理治疗师的协助? 17. 何时该将受难者转介给专业精神卫生医师? 18. 救灾工作者会面临哪些生理和心理压力源? 19. 救灾工作者可能出现哪些心理症状? 20. 对于也可能受到心理创伤的救灾工作者,该如何提供他们必须的支持? 1. 灾难过后,会对人们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绝大多数灾难之幸存者、搜救者及照顾者,都会经历一定之压力。这些压力会一般持续数天到数星期,可能造成以下之影响: 情绪影响:震惊、恐惧、悲伤、生气、罪恶、羞耻、无力、无助、无望、麻木、空虚、以及丧失快乐及爱之能力。 认知影响:困惑、犹豫、无法集中注意、记忆力丧失、不想要之回忆、自责。 身体影响:疲倦、失眠、身体疼痛、身体紧张、心悸、恶心、食欲改变、性欲改变。

心理危机干预的认识与体会

心理危机干预的认识与心得体会 通过应用心理学课关于心理危机干预这一小节课程的学习,使我对于心理危机与心理危机干预的定义有了初步认识,同时对于心理危机干预的实施原则与具体运用有潜在的了解,最后通过心理危机干预在汶川地震以及台风受灾区灾后重建中的重要意义。 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心理危机及心理危机干预,心理危机是指由于突然遭受严重灾难、重大生活事件或精神压力,使生活状况发生明显的变化,尤其是出现了用现有的生活条件和经验难以克服的困难,以致使当事人陷于痛苦、不安状态,常伴有绝望、麻木不仁、焦虑,以及植物神经症状和行为障碍。心理危机干预是指针对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个人及时给予适当的心理援助,使之尽快摆脱困难。 那发现有人存在心理危机时,当我们要对其实施心理危机干预时,必须要掌握一定的原则,使干预达到最佳效果。其基本原则包括:(1)迅速确定要干预的问题,强调以目前的问题为主,并立即采取相应措施; (2)必须有其家人或朋友参加危机干预;(3)鼓励自信,不要让当事者产生依赖心;(4)把心理危机作为心理问题处理,而不要作为疾病进行处理。 了解完关于心理危机干预的基础知识,那么在哪些情况下人们会产生心理危机呢经过老师的归纳讲解,主要包括这么几个原因,分别是:急性残废或急性严重疾病;恋爱关系破裂;突然失去亲人或朋友;重大财产损失;重要考试及晋升失败;遭受严重自然灾害等。在实际中,这些造成心理危机的原因可能并不是单独起作用,更多的情况是同时对人们心理造成危机。例如自然灾害可能造成亲人或朋友的离世及自身严重疾病和重度残

疾,那么这些原因都可能集中在一起造成心理危机的产生。在实际生活中,可能一件不幸的事并不能造成人们心理危机的产生,但当不幸的事接踵而至时,恋爱的失败,事业的不顺再加上亲人的离世等一系列的原因堆积而成所产生的心理危机比单独某个原因造成的可能更棘手更难以处理。我们必须尽早地找出其心理危机产生的原因,这样才能在尽快的时间内实施心理危机干预,防止其发生过激行为。 那对于心理危机的干预,专业心理咨询者及工作人员有关于危机干预的六步走策略。1、确定问题:?即从求助者的角度,确定和理解求助者本人所认识的问题,为了帮助确定危机问题,推荐在干预开始时,使用核心倾听技术:同情、理解、真诚、接纳以及尊重;2、保证求助者安全:在危机干预过程中.危机干预工作者应将保证求助者安全作为首要目标;3、给予支持:强调与求助者沟通与交流,使求助者知道工作人员是能够给予其关心帮助的人;4、提出并验证可变通的应对方式:?这一步侧重于求助者与工作人员常会忽略的一面——有许多适当的方法或途径可供求助者选择;5、制定计划;6、得到承诺。 心理危机在前些年并不为人所重视,人们普遍对于心理方面的问题不够了解,几乎忽视这一方面的问题,所以当心理产生危机,并且危机达到一定程度时,人们便手足无措,不知道该如何解决。随着社会压力的加大,人们或多或少存在心理问题,但社会各界对这个问题不够重视。心理危机干预受到社会重视缘于汶川地震中,心理危机干预对于灾后的灾民心理信心重建,灾民心理问题的解决提供巨大帮助,从而令社会各界开始关注人们的心理问题,关注心理危机干预的重要性。自从08汶川地震之后,心

地震后灾民的心理重建问题之灾后救济需要心理干预

地震后灾民的心理重建问题之灾后救济需要心理干预 没有亲身经历过灾难事件的人可能很难想象灾难、尤其是像大地震这样的强破坏性事件对幸存者的心理影响之深、持续时间之久。 首先,灾难事件由于相应的物理刺激强度通常都很大,它会立即在当事人的大脑中留下深深的“印记”,而且这个印记这辈子再也不会消失。之后当类似的情境再次出现时,大脑就会立即唤起这个印记,并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比如,某人被地震的废墟掩埋一段时间后获救,那么今后任何时候只要他再处于狭小的、黑暗的空间里,他在废墟里的“印记”就会被唤醒,从而出现惊恐、呼吸困难、绝望、逃离现场等强烈的应激反应。 其次,灾难的强破坏力往往在短时间内带来生命、财产的大量损失,从而导致人们的无力感、挫败感和脆弱感。尤其强烈地震,房屋夷为平地,否认(不相信眼前的事实)、脆弱(人是多么不堪一击)等各种情绪反应将会出现。 第三种最常见的情绪是负疚感。我曾看过一部反映空难之后幸存者心理历程的美国电影,女主角因为孩子的死而整日责怪自己,总以为如果当时她抱得更紧些,她的孩子就会安然无恙。男主角为了帮助她摆脱自责,让她紧紧抱着一个背包,然后冒险将汽车撞到墙上。撞墙的一瞬间,背包从玻璃窗飞出车外。在这样一个铁的事实面前,女主角终于认识到当时她无论抱得多紧,她都无法挽救孩子的性命。意识到这一点,女主角一下子释然了。 理论上说,卷入灾难事件的所有人都会留下心理阴影,区别只是在于程度的轻重。这就要求整个社会形成一个能让幸存者把负面情绪顺利宣泄、释放、接纳的氛围。我们中国人在情绪表达方面本来就比较压抑、委婉,我们平时劝人时也爱说“别哭、别哭”。恰恰相反,我们应该让幸存者把悲伤、痛苦、甚至是攻击情绪发泄出来,告诉他们这是一种正常的情绪反应,绝对不是软弱、不坚强的表现。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创伤后应激障碍”还会以躯体不适的形式表现出来,比如出现呼吸困难、失眠、疲倦、喉咙及胸部梗塞感等。 相比而言,灾难事件对孩子造成的心理创伤更为严重,不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他们今后出现强恐惧症、焦虑症等各种心理问题的概率会很高。 据文献记载,我国最早的灾后心理干预正式出现在1994年的新疆克拉玛依大火后,这十多年来心理干预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近几年来随着环境、气候等的变化,世界进入高风险时期,我国出现各种灾难性事件的概率也呈上升趋势,在这样的形势下,重视心理干预、加大心理干预工作的力度势在必行。 也许有一天,第一批到达灾难现场的队伍中除了救援人员、医疗工作者、新闻工作者还有心理工作者。 灾难发生之后,所导致的最严重的心理疾病就是创伤性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它往往发生在一些威胁生命的事件之后,伴随着一系列令人痛苦的心理体验,并且长时间消磨不去。PTSD的患者会持续的体验到创伤事件本身,灾难的梦魇不仅在日常生活中像挥之不去的幽灵折磨着他们,并且会持续不断的进入他们的梦境。 对于创伤性的事件本身,他们则采取避而不谈的态度。他们会回避所有与事件有关的想法、感受和谈话,对于相关的活动、地点和人物也避之不及。对于所经历的创伤事件,他们会表现出对于事件重要方面的遗忘:似乎所经历的一切在他们头脑中变成了一片空白。 PTSD的受害者在受难后还往往表现出对一般事件的麻木。对于有意义的事件和有趣的事情,他们表现得异常冷漠。身边的人也许能够体会出,他们不再像以往一样对他们的亲近,甚至更加疏远,就好像变了一个人一样。他们的情绪表达也受到了禁锢,很多PTSD的患者在灾难过后不再能够很好的沟通情感,也无法向自己的爱人表达爱恋之情。在很多亲人的严重,他们变得陌生,不再像以往那个具有人情味的亲人,而成为一个情感淡漠的“木头人”。

灾后心理援助常见问题问答

灾后心理援助常见问题问答 1、人在突然遇到巨大地震等灾害事件时,通常会出现什么样的身心应激(PTSD,包括情绪、行为等)反应?这种反应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首先,我们需要区别一下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和正常的应激反应。现在心理学知识比较普及,很多人心理安全意识很强,于是就会有一种担心,把很多正常的应激反应认为是PTSD、“精神疾病”、或者“心理障碍”的前兆,对此高度紧张,实际这是不必要的。 灾害事件结束之后,正常的应激反应包括: 情绪上:恐惧担心(害怕地震再次来临,或者有其它不幸的事降临在自己或家人身上)、迷茫无助(不知道将来该怎么办,觉得世界末日即将到来)、悲伤(为亲人或其他人的死伤感到悲痛难过)、内疚(感到自己做错了什么,因为自己比别人幸运而感到罪恶)、愤怒(觉得上天对我不公平,觉得自己不被理解,不被照顾)、失望和思念(不断地期待奇迹出现,却一次次地失望),等等。 行为上:脑海里重复地闪现灾难发生时的画面、声音、气味;反复想到逝去的亲人,心里觉得很空虚,无法想别的事;失眠,噩梦,易惊醒;没有安全感,对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神经过敏”,等等。 需要再次强调,以上这些反应都是正常的。 大部分反应随着时间的推移,都会渐渐减弱,一般在一个月以后,我们就可以重新回到正常的生活。像哀伤、思念这样的情绪可能会持续得更久,伴随我们几个月甚至几年,但不会对生活造成太多影响。我们要学会带着我们的哀伤继续生活。 对于少数人,问题可能持续存在,如果出现第10题中列举的问题,而且持续时间长,严重影响了个人的工作和生活,则需要注意寻求心理卫生专业人员的帮助,看其是否罹患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和/或其他心理障碍。 2、在遇到灾难事件时,镇定和冷静是能做到的吗?如果保持镇定和冷静,会有什么样的作用? 经历重大灾难之后,出现恐惧、担心、悲伤、愤怒等情绪反应都是正常的,大多数人并不能在第一时间保持绝对的“镇定和冷静”。因此,不应当刻板地要求别人和自己保持镇定和冷静。 当然,若能在情绪反应出现之后,调整心态,恢复镇定和冷静,则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它可以帮助人们更加理性地思考和分析。 3、对于灾难中的幸存者、死难者家属以及救援人员,当面对和处理自己的这些心理反应时,如何处理是不合适的? 不合适的处理包括: (1)“我得想办法,让自己别再这样下去。”——过于担心。因为自己有了某些心理反应(比如失眠、噩梦、强烈的惊恐和悲伤)而误将其当作“病态”,从而刻意地去试图压抑,反而对自己没有好处; (2)“我没事,我挺好的。”——隐藏感觉。更好的做法是试着把情绪讲出来,让周围的人一同分担; (3)“别哭了,我们不要难过了。”——阻止亲友的情感表达。事实上,引导他们说出自己的痛苦,是帮助他们减轻痛苦的重要途径之一; (4)“怎样才能把这件事忘掉?”——试图遗忘。其实伤痛的停留是正常的,更好的方式是与我们的朋友和家人一同去分担痛苦。 4、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及时获得心理咨询师或治疗师的救助,在此情况下,我们可以学习的一些心理自助方法是什么? 面对如此大的冲击,在灾难发生后,尽速让我们回复日常的生活状态是重要的。以下就是一些简便的方法让我们可以用来帮助自己。 (1)保证睡眠与休息,如果睡不好可以做一些放松和锻炼的活动 (2)保证基本饮食,食物和营养是我们战胜疾病创伤,康复的保证 (3)与家人和朋友聚在一起,有任何的需要,一定要向亲友及相关人员表达

(完整版)发挥社会工作在灾后重建中的作用

发挥社会工作在灾后重建中的作用 王思斌 2012-8-27 14:59:45 来源:《中国党政干部论坛》(京)2008年6期第11~13页 【作者简介】王思斌,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灾害是人类的敌人,但同时也促进着人类的发展。人类在战胜灾害的过程中锤炼意志、增强知识、促进团结。汶川大地震发生之后,全国人民同心协力、奋力抗灾,尽最大可能拯救灾民的生命,把损失减少到最小程度。在救灾和灾后重建的过程中,各方都会以其优势发挥作用并作出贡献,社会工作作为以服务困难群体为天职的专业,在长期的灾后重建中会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的积极作用。 一、社会工作是救难解困的专业活动 进入现代社会以来,随着人类面对的社会问题的复杂化和人类应对这些问题能力的提高,首先在发达国家,后来在世界各国各地发展出了专门帮助贫困群体、弱势群体解决生存问题,帮助其走出困境并促进其发展的专门职业,这就是社会工作。社会工作是一种专业化的助人职业,它以遇到特殊困难、陷入困境进而影响了正常生活的人群为服务对象,坚持“助人自助”的价值观,运用包括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等专业方法,去帮助他们脱离危险、走出困境、正常生活。社会工作者不但在人们遭遇困境时从“治疗”的角度去诊断问题,向其提供帮助,而且采取措施预防问题的发生,还从发展的角度去启发、帮助他们增强能力。通过这些专业活动,社会工作不但帮助有困难的群体走出困境、融入社会、正常生活,而且可以达到维持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的效果。中共中央十六届

六中全会提出“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是增进人民福祉、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 社会工作的服务领域相当广泛,可以对陷入困境者实施物质帮助、心理舒缓、社会关系重建等多方面的支持。灾害援救和灾后重建是社会工作介入的重要领域之一,在世界各国各地,社会工作在救助灾民、心理辅导、精神抚慰、社区和社会关系重建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从“大灾害”的概念看社会工作介入救灾及灾后重建的意义 灾害是对人们的正常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重大自然灾害不但对灾民的日常生活产生严重影响,而且可能危及他们的生命安全,破坏他们的家庭及社区的社会结构,并会严重地影响灾区的经济活动和社会运行。灾害不仅造成重大经济损失,而且给灾民造成严重的、长期的心理创伤,破坏原来的家庭结构和社会结构,给原本正常的社会生活和社会运行带来十分严重的影响。这样,重大自然灾害所造成的危害就是多方面的和影响长远的。从人员伤亡、家庭破碎、心理创伤、社会关系破坏、房屋财产损失等角度来看,灾害是一个重大伤害事件,也可以说,如果比较全面地看待灾害给人们的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带来的影响,就应该有一个“大灾害”的概念。“大灾害”概念不但强调灾害的广度和烈度,而且也注意到破坏性影响的深度。即看到它对灾区居民生命财产的影响,看到灾害对维持社区正常运行的社会结构的破坏,看到它对人们的心灵和持续生活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从“大灾害”的角度来看,救灾和灾后重建需要做更多工作,要站在“以人为本”的角度看得更加深远。在这方面,社会工作能以其对人类的深刻关怀及专

灾难心理学与灾后心理救援答案

那些不能在葬礼上哭泣的人是不孝的。当我处理事务时感到生气和受到攻击的人正在借口制造麻烦。过了一段时间,亲戚朋友之死的悲剧我不会感到太多。哀悼阶段可以分为四个部分。适应阶段,回避阶段,面对阶段,灾后心理病理学,灾难生态学和团队筛选确定1 [判断问题](1分)受害者不应该参与救灾过程()错误2 [多项选择问题](2分)在灾难发生后立即与受害者打交道时,应该做什么?告诉受害人“没事”,然后与受害人开玩笑以缓解气氛3 [单选问题](2分)什么时候是急性创伤干预的恐慌期?创伤后3天的心理急救:组织并实施1个“判断问题”(1分),灾后急救必须在24小时内处理心理创伤;2 [判断问题](1分)受害者避免回想起现场,这是人们的保护。对于针对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3个“真实问题”(1分),灾难后的心理急救方法相同。错误4 [对与错](1分)对创伤没有反应的人可能会有更严重的心理创伤。目的提高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患者的短期和长期功能适应性,以增强群体团结并应对早期反应(生理,心理,行为)心理急救:准备1 [选择题](2分)救灾的一般过程分为几个阶段?蜜月,悲伤,重建,幻灭和英雄主义(多项选择题)(2分)以下哪些症状是创伤的典型症状?以

下哪种情况可以称为心理创伤?反复经历或极端暴露于生死创伤事件的恶性细节。直接经历生死创伤事件。见证他人遭受的生死创伤。了解亲密的家庭成员或亲密的朋友遭受过生死创伤事件。体验性抢救中的心理急救方法?危机过后再小心是正常的吗?对于3个(多项选择题)(2分),在什么情况下受害者需要进一步的帮助?4-6周后,职业社会功能丧失的心理症状没有减轻,而心理症状明显增加。4 [选择题](2分),灾难后,我们应该如何与媒体合作?与媒体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积极提供信心,成为信息资源。 1 [多项选择题](2分)心理工作者在救灾中可以扮演什么角色?社会工作者,政府工作人员,危机干预者,心理咨询师 2 [单选题](1分):什么时候是最佳干预措施?灾难发生后48小时,有3个(多项选择题)(2分)灾难心理援助的对象是与灾难幸存者相关的人员,例如参与灾难响应的家庭成员,同事,朋友和后方救援人员,例如包括现场指挥,组织和管理人员,志愿者等。受灾地区的相关人群和公众。灾难幸存者,救援一线医务人员,管理人员,军事人员等。在灾区工作的政府官员。4 [选择题](2分)灾难发生后心理救助主要采用哪些心理学理论和技术?如何评估灾后心理救援的效果?灾

灾后心理辅导手册

灾后心理辅导手册 一、灾后的身心反应 在灾难发生之后,许多人会经历亲人的伤亡,或是自己身体也受到伤害。在这种情况下,受难者会因灾难而产生一些身心反应。作为一个帮助者,了解这些反应除了能适时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情绪,也能避免他们压抑自己的想法,造成身心的不适而延长复原的时间。 灾难后会经历到的情绪与身体症状 象洪灾、地震、飞机失事等严重的灾难事件,人们历经了一般生活中不会遭遇的危机状况,我们均会产生一些日常生活中罕见的「正常」反应,有些人会变为冷漠、麻木,对环境与他人少有反应;有些人则会产生许多的情绪反应;还有些人会出现不舒服的身体症状。这些情绪反应与身体症状包括: 情绪反应 害怕 ?很担心灾难会再发生 ?害怕自己或亲人会受到伤害 ?害怕只剩下自己一个人 ?害怕自己崩溃或无法控制自己 无助感 ?觉得人们是多么脆弱,不堪一击 ?不知道将来该怎么办,感觉前途茫茫 悲伤、罪恶感 ?为亲人或其它人的死伤感到很难过、很悲痛 ?觉得没有人可以帮助我

?恨自己没有能力救出家人 ?希望死的人是自己而不是亲人 ?因为比别人幸运而感觉罪恶 愤怒 ?觉得上天怎么可以对我这么不公平 ?救灾的动作怎么那么慢 ?别人根本不知道我的需要 重复回忆 ?一直想到逝去的亲人,心里觉得很空虚,无法想别的事 失望 ?不断地期待奇迹出现,却一次一次地失望 希望 ?期待重建家园,希望更好的生活将会到来 身体症状 ?疲倦?发抖或抽筋 ?失眠?呼吸困难 ?作恶梦?喉咙及胸部感觉梗塞 ?心神不宁?恶心 ?记忆力减退?肌肉疼痛(包括头、颈、背痛)?注意力不集中?子宫痉挛 ?晕眩、头昏眼花?月经失调 ?心跳突然加快?反胃、拉肚子 纾解情绪与缓和身体症状的方法

学习心理辅导

第一篇学习心理辅导的原理 第一章引论 第一节学习与人生发展 一、终身学习的理念 1、保罗·朗格郎,法国学者,于60年代提出终身教育的思想,是基于现代人面临九种挑战:①社会变革的加速;②人口的增长;③科学技术的发展;④政治的挑战;⑤信息;⑥闲暇;⑦生活模式和相互联系的危机; ⑧身体;⑨意识形态的危机 2、(朗格郎)终身教育的任务:①确定能够帮助一个人在其一生中不断学习和得到训练的结构和方法。②通过多种自我教育的形式,向每一个人提供在最高、最真实程度上完成自我发展的目标和工具。 3、(朗格郎)终身教育的意义:①终身教育可以满足人生各个阶段的需要②终身教育有利于个性的发展:朗格郎指出:“因考试失败而被淘汰,会导致社会资源和现金、人力资源的不合理的浪费。失败所引起的对人的伤害和感情上的震动,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③终身教育促进学校教育的变革 二、人生发展的四大支柱终身教育的四个支柱: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雅克·德洛尔《教育—财富蕴藏其中》) 第二节中小学学习心理问题面面观 中小学生心理问题前十位:学习动力不足,学习习惯不良,学习能力不够,注意力障碍,自控力差,自我中心,耐挫力低,学习焦虑,自卑和社交退缩。困扰学生最多的是学习心理问题。 1、厌学问题学生厌学是中小学生最为突出的心理问题,位于十大心理问题之首。 2、学业失败学业失败给孩子带来的最大伤害,莫过于自尊和自信的动摇。 3、注意力障碍多动、分心和注意力缺陷是儿童学习中的一大拦路虎。 注意:“多动”不一定是“多动症”。多动的孩子往往也可能是精力过剩、有强烈的体力活动要求的,或者性情躁动不安;而多动症的孩子则除了多动的特征外尚有分心与注意力持续时间短等注意缺陷,并严重缺乏对自我行为的控制。 4、学习过度焦虑这种焦虑表现在:学生平时总是担心自己学不好,跟不上,焦虑异常,影响到正常生活、学习;考试时,表现出焦躁不安,紧张(出汗、心跳加快),水平失常,有考场晕场现象。 5、恐学症中小学生的许多心理问题来自学习活动,应予以足够的重视。 第三节学习与学习心理辅导 一、学习概念:是因经验而使行为或行为潜能产生持久变化的过程。 二、学习定义的要点:1、学习的变化可以是外显的行为,也可以是内隐的心理过程。2、学习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3、学习产生于经验,而不是来自成熟。 三、学习心理辅导:它是指教师运用学习心理学及其相关理论,对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发生的各种问题(包括认知、动机情绪、行为等方面)进行辅导。 四、学习辅导有(积极)与(消极)之分积极的学习辅导是对学生的良好的学习技能、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和学习动机进行训练与辅导,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心理品质。消极的学习辅导是对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障碍进行矫治,如帮助学生克服厌学心理,矫治注意力障碍、自卑自弃心理、学校恐怖症。 五、学校心理辅导的四大主题:(学习辅导)(人格辅导)(生活辅导)(职业辅导) 六、学习辅导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学会学习:1、提高学生学习技能,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其创造能力。2、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学习态度,激发学习动机。3、正确对待学业的成功与失败,树立自信心,克服学习活动中的各种困难。4、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5、帮助学生解决与学习有关的各种心理困惑。

社会群众心理辅导

与此同时,亲历现场悲惨的场面、过度劳累和后勤保障方面存在的问题,也会影响现场救援人员的心理健康。因此,世界各国均非常重视灾区的心理救援工作,近年来,我国心理卫生界在这一重要领域也积累了许多实际经验。本文就如何组织和实施灾区心理救援提出一些初步建议。 一、灾区心理救援的组织 首先,灾区现场指挥中心必须充分认识现场心理救援的重要意义,把心理救援列入救灾、减灾和灾后重建的整体规划中。在所有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中,都应把心理救援作为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进行合理的设计、必要的演练和准备。 第二,组织心理救援工作队,及时奔赴现场。心理救援专业人员及时、有效的现场工作,不仅能够帮助受灾群众度过心理难关,缓解心理危机,而且能够和其他现场救援人员一起,降低受灾群众心理恐慌的程度,减少谣言的传播,为现场救灾人员提供心理帮助,从而保障整体救灾工作的顺利开展,体现政府和社会对灾区群众的人文关怀。 第三,充分发挥各类现场救援人员的作用。在灾区,任何直接接触受灾群众的人员,包括人民解放军、武警、消防官兵,各级政府救灾人员,医务人员,社区领导和工作人员和志愿者等的行动、语言都会对受灾群众心理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只要掌握了基本的知识和技术,所有现场救助人员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受灾群众进行心理救援。因此,在救援人员进入现场之前,甚至在救援的途中,有必要对他们进行简单的心理救援培训。

二、现场心理救援 现场心理救援工作是在紧急状况下进行的,其最主要的目的在于尽快稳定受灾群众的心理,减少严重心理问题的发生及其对救灾工作的影响,为灾后心理健康的尽快恢复打下基础。主要内容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降低受灾群众的恐惧心理。由于生命安全受到威胁和缺少必要的信息支持,受灾群众通常会恐惧心理。个体的心理恐惧会导致情绪失控和非理智行为的产生,灾区谣言的传播则会推动群体心理恐惧的发展。因此,除了积极的救援外,要利用各种有效的手段(如电视、广播、手机短信、布告等),迅速发布有关灾情的权威信息,以阻止相关谣言的传播,降低受灾群众心理恐慌的程度,稳定受灾群众的心理。 2、消除受灾群众的孤独感。大规模的灾难(如地震),导致很多受灾群众孤单地滞留在生命安全受到威胁的境况下,他们与亲人失去了联系,与外界失去了接触,其社会支持系统遭到彻底的破坏。救援人员要利用与受灾群众直接接触的机会,向他们传达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对他们的关怀和支持,使他们感到自己不是唯一的受灾者,鼓励他们和所有受灾者一起克服和战胜困难。 3、给受灾群众以希望。心理学家认为,希望是人类所有情绪中最重要的一个。在灾区,人们常常会感到希望非常渺茫,因而产生严重的无助感和绝望情绪。对于这种情况,引导受灾群众看到希望,能够坚定他们战胜威胁的信念,形成乐观的态度和发展对自己命运的控制感,以积极的心态等待进一步的救援。

心理咨询的一般过程

第三编心理咨询的过程与技术 第一章心理咨询的一般过程 学校个别心理咨询的步骤一般分为开始阶段、指导与帮助阶段、评价与结束阶段。 一、开始阶段 开始阶段是心理咨询的第一步,是整个心理咨询的基础。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美国咨询心理学家沃尔斯(J.W.Worth)指出,不好的开头会阻碍有效的相互影响。的确,如果开头实在不佳,也就意味着咨询双方关系的终结。一个成熟的咨询者;总是非常重视心理咨询的开始阶段,机智慎重地完成这个阶段的工作。 开始阶段需要完成的任务有三项,即建立咨询关系、掌握来访学生的资料及进行分析、诊断。 1. 建立咨询关系 咨询教师与来访学生必须建立起信任、真诚、接纳的咨询关系。这是心理咨询的起点和基础,这种关系有助于咨询教师真实了解学生的情况,准确确定咨询目标并有效达到目标;对学生而言,基于这种积极的关系,才会与咨询教师积极合作,对心理咨询抱有热情和信心,从而有助于提高咨询效果。此外,这种积极的关系也给学生提供了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的范例,使其能在咨询环境之外加以运用,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能否建立起积极的咨询关系,咨询教师担负着重要责任。 在初次会谈时,咨询教师要向来寻求指导和帮助的学生进行简明扼要的自我介绍。在简短的自我介绍后,可以允许有短暂的沉默,主要目的在于给来访学生一个整理思绪的机会,使他能完整地表达自己想说的话。 在初次会谈时,咨询教师可以就咨询的性质、限度、角色、目标以及特殊关系等向对方作出解释。解释的内容包括时间的限制、会谈的次数、保密性、正常的期望等。对这些问题的说明,可以减少对方的困惑,消除因此而引发的焦虑,也使对方不致对咨询产生不当或过高的期望。在初次会谈中,有必要澄清保密性的问题:对咨询过程中必要的记录给予说明,对所谈内容和隐私权的保密与尊重作出肯定性承诺,以此消除来访学生的戒备心理。 对来访学生要热情有礼、耐心慎重,装束整洁得体,行为举止落落大方。初次会谈,来访学生往往比较紧张、局促,因此咨询教师的态度会对其心理产生很大的影响。热情友好的态度给人以亲切感,可有效拉近双方的距离,特别是他们在受心理困扰时,热情友好的态度本身就是一种力量、一种希望、一种安慰,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其焦虑水平。

关于灾后心理援助

关于灾后心理援助 人有旦夕祸福,月有阴晴圆缺。灾难不会提前我们,灾难的来临不止造成人们物质和财产的巨大损失,而我更关心的是对人们心理的创伤。灾后人们会经历悲伤、内疚、自罪、愤怒和绝望等情绪,这些情绪在短期内不属于异常情绪,是人们在异常情况下的正常反应,所以灾后心理援助也不同于一般的心理咨询和治疗,它的主要目的是及时疏导积存在人们内心的负性情绪。灾后团体心理辅导对稳定受灾群众的情绪,促进其心理康复具有积极的意义。这样,灾后心理援助便变得十分有必要。 各种灾难每天都在发生,灾难对人类的破坏不仅仅在于摧毁了他们物质的家园,还破坏了他们的心灵家园,尤其对孩子们来说,他们最重要的一种心理需求——安全感可能会被严重挫伤乃至摧毁。一般情况下约七成有创伤经历的人会在半年或几年后自然痊愈;而另外三成的幸存者则会在心灵方面多多少少受到持续的伤害,这种伤害甚至伴随他们的一生,有些在若干年之后表现得惊恐、焦虑、抑郁,有的则患上了酗酒、进食障碍、失眠等……对孩子们来说,最可怕的是幼小的心灵受到的创伤要潜伏到成年后才表现出来,到时候再亡羊补牢就已经为时过晚。面对这些灾难,很多重灾区的人们会因为亲人朋友、家园甚至理想等的丧失感到不同程度的愤怒、消极、自责、绝望等情绪。根据一些文献,10%到20%的受灾群众会因此患有创伤后应激障碍,从而影响他们以后的生活、工作、学习等。因此及时有效的灾后心理辅导非常有必要。 因最近各种灾难频发,5月1号从俄罗斯境内蔓延至我国内蒙古大兴安岭北部原始林的火线长约4公里,还有沙尘暴肆虐美国等,除了自然灾害,还有一些战争,爆炸等造成的危害一样不容忽视,受灾人们的心理辅导又变成人热议的话题,有关心理辅导,个人觉得国内做的还远远不够。 记得看过有关汶川地震的心理辅导报道,但当时其关注度远远不够,在人们忙于拯救生命财产的时候,那些幸存者的状态却没人关心。在我看来,这些幸存者无疑是幸运的,也是不幸的,他们承受着失去亲人的痛苦,忍受内疚的苦楚,甚至要还面对自己或亲人的残疾,他们万念俱灰,此时他们最应该得到的不是仅仅物质上的关心,而更多的是精神上的疏导和鼓励。这时便凸显我国心理辅导的不足,曾了解过一篇名为《中国心理服务站长谈灾后心理辅导》的文章,才了解到其实灾后心理辅导真的没那么简单,不正确的心理辅导因其片面性和简单性,且不具专业性,甚至会伤害到受辅导者,造成新的伤害,不利于心理创伤的恢复。很多没有专业知识的志愿者在做这方面的工作时更可能会“添倒忙”,我国的不足之处不止在对志愿者等人的选择培训方面,在辅导方式方面也是不如人意,因各种限制因素,心理辅导的模式一般都采用团体心理辅导,不否认这是目前能采用的最好的心里辅导模式,很高效,但效果不是立刻见效,而且盲目性很高。还有现在国内心理辅导员严重短缺,算上汶川地震临时培训的心理辅导员也仅仅数千人,远远不够一些灾后后心理辅导,如汶川大地震。 关于我国心理辅导,虽然起步晚,但慢慢的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和关注,相信未来我国可以在这一方面做的更好,关于其发展,我有以下建议: 1 加大对心理辅导方面的投入可以快速建立起我国完善的灾后心理辅导机制,可以快速对发生灾难的地方做出援助,而且一个平台可更好地分配好资源。 2可以一些职业的资格证中增加一些心理辅导的考察,比如教师,医生等职业,并加大对心理辅导的宣传,让每个人的都了解心理辅导的重要性 3对志愿者的培训和选择建立一个机构,这样便不会出现,因为志愿者的不专

灾难心理学与灾后心理救援答案

在葬礼上不能哭的人是不孝的。当我处理事情时,那些愤怒和攻击的人都在找借口找麻烦。过一段时间,我不会对亲友去世的悲剧有太多的感触。悼念阶段可分为四个部分。适应期、回避期、对抗期、灾后精神病理学,灾害生态与团队选择确定1[判断问题](1分)灾民不应参与救灾过程()错误2[多选题](2分)灾难发生后立即与灾民打交道应怎么办?告诉受害人“没事”,然后和受害人开玩笑缓解气氛3[单选题](2分)什么时候是急性创伤干预的恐慌期?创伤后3天心理急救:组织实施“判断题”(1分),灾后急救必须在24小时内处理好心理创伤;2[判断题](1分)受害人避免回忆现场,这是对人的保护。对于不同文化背景人群的3个“现实问题”(1分),灾后心理急救方法相同。错误4[对错](1分)对创伤没有反应的人可能会有更严重的心理创伤。目的提高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患者的短期和长期功能适应能力,增强群体团结和对早期反应(生理、心理、心理、心理)的反应,和行为)心理急救:准备1[选择题](2分)一般救灾过程分为几个阶段?蜜月、悲伤、重建、幻灭和英雄主义(多项选择题)(2分)以下哪种症状是创伤的典型症状?以下哪种情况可以称为心理创伤?反复经历或极端

暴露于生命和死亡创伤事件的恶性细节。直接经历生死创伤事件。见证别人的生死创伤。了解亲密的家庭成员或亲密的朋友遭受过生死攸关的创伤事件。体验式急救中的心理急救方法?危机过后小心是正常的吗?对于3(多项选择题)(2分),在什么情况下受害人需要进一步的帮助?4~6周后,职业社会功能丧失的心理症状没有减轻,但心理症状明显加重。4【多选题】(2分),灾难发生后,我们应该如何与媒体合作?与媒体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积极提供信心,成为信息资源。1[多项选择题](2分)心理学家在救灾中能起到什么作用?社工、政府工作人员、危机干预者、心理咨询师2[选择题](1分):什么时候是最好的干预措施?灾后48小时,对受灾幸存者的家属、同事、朋友、后方救援人员等灾害心理援助3题(选择题)(2分),包括现场指挥、组织管理人员、志愿者等,受影响地区的相关人员和公众。灾害幸存者、一线救援医务人员、管理人员、军人等政府官员在灾区工作。4【多选题】(2分)灾后心理援助主要采用哪些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如何评价灾后心理救援的效果?灾民社会功能的恢复,心理障碍的发生率,社区和谐稳定的程度,受难者的主观感受,6[判断](1分),以及灾害心理救援的一些概念

灾后心理辅导教案

震后心理疏导班会课教案 【疏导目的】这次前郭地震是一起严重的灾难性应激事件。我们的学生亲身经历了此次地震的各种逃离场面,再加上整个社会人群处于紧张、焦虑、恐慌的状态,都或多或少地对学生产生了负面的影响。此次利用班会课时间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帮助学生疏导情绪,以较好的心理状态度过这一时期。 【指导人员】高爽【疏导对象】6年2班学生【班会课题目】震后心理疏导班会课 【教学过程】 一、合理宣泄: 1 让学生从自己的观察角度出发,谈谈在这几天自己看到了什么,知道些什 么? 2 鼓励学生说出自己在整个过程中最初和最痛苦的想法是什么,让情绪表露 出来? 3 要求学生回顾在这个事件中,自己的情感,行为,看法甚至是躯体体验? 这个时候刻意的压抑自己的情绪和感受对学生来说是不利的,因此,我们鼓励学生大胆的谈出 自己在这个事件过程中自己的感受和体会,让同学们充分宣泄、交流,营造相互安慰和鼓励的气氛。 强调:让学生意识到,他们所出现的这些情绪和行为状态是一种灾难发生后的应激状态,是一种正常的可理解的行为。 二、面对危难我们怎么办? ●转换思维分辨曲直 提问:在事件发生的过程中,是否对自己的某些行为有过自责?比如:事件后有些人会因为自己在事故中过度紧张、没有帮助到他人而感到羞愧,得出自己不够坚强的负性评价。如果有类似的对危机事件的解释,当事人应该学会做自己的辩护律师,挑战这些观点。转换一下思维,对上述信念就可能得出不同的观点。如:我因为吓坏了没能帮助别人,但吓坏了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如果遇到如此恐怖的事情我一点反应都没有,有可能给我的心理带来更大的危害,以至于影响到更多人的生活。 ●放松训练整理心情:同学们还可以通过放松训练或呼吸调节减轻不良情绪。

智慧树知到《灾难心理学与灾后心理救援》

哀伤辅导 1【判断题】(2分) 在葬礼上哭不出来的人是因为不孝。 错 2【判断题】(2分) 哪些在办理后事时我感到愤怒和攻击的人都是借故闹事。 错 3【判断题】(2分) 一段时间后,我对这次亲友去世的悲剧就不会再有什么感觉了。错 4【多选题】(2分) 哀悼的阶段可以分为()。 适应阶段 回避阶段 面对阶段 灾难后心理病理学,灾难生态学和团队的筛选建立 1【判断题】(1分) 不应该让受灾者参与到救灾过程() 错 2【多选题】(2分) 灾难刚刚发生后,与受害者相处时不要做什么? 跟受灾者说“这件事情没什么” 跟受灾者开玩笑缓和气氛 3【单选题】(2分)

急性创伤干预的恐慌期是什么时候? 创伤事件发生3天后 心理急救:组织实施 1【判断题】(1分) 灾后急救必须要在24小时内处理心理创伤 错 2【判断题】(1分) 受灾者回避回忆现场,是人对自己的保护。 对 3【判断题】(1分) 对不同文化的人,灾后心理急救的方法都是一样的。错 4【判断题】(1分) 创伤后没有反应的人,可能有更严重的心理创伤。对 5【多选题】(1分) 急性创伤干预的目的() 增强短期、长期功能适应能力 早发现创伤后应激障碍病人 加强组内团结 处理早期反应(生理、心理、行为) 心理急救:准备工作 1【多选题】(2分)

灾难救援一般的过程分为几个时期? 蜜月期 悲伤期 重建期 幻灭期 英雄期 2【多选题】(2分) 下列那些症状是人经历创伤后会出现的特征性症状? 高度警觉 解离 重新体验 回避 3【多选题】(2分) 下列哪些情况可以称之为心理创伤? 反复经历或极端接触于生死创伤事件中的恶性细节中。 直接经历生死的创伤事件。 亲眼目睹发生在他人身上的生死创伤事件。 获悉关系密切的家庭成员或关系密切的朋友接触于生死创伤事件。亲身经历被性侵 灾难救援中的心理急救法 1【单选题】(2分) 安心团体需要在何时进行? 48小时之后 2【判断题】(1分)

灾后心理援助常见问题问答

灾后心理援助常见问题问答:如何与幸存者交谈 1、人在突然遇到巨大地震等灾害事件时,通常会出现什么样的身心应激(PTSD,包括情绪、行为等)反应? 这种反应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首先,我们需要区别一下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和正常的应激反应。现在心理学知识比较普及,很多人心理安全意识很强,于是就会有一种担心,把很多正常的应激反应认为是PTSD、“精神疾病”、或者“心理障碍”的前兆,对此高度紧张,实际这是不必要的。 灾害事件结束之后,正常的应激反应包括: 情绪上:恐惧担心(害怕地震再次来临,或者有其它不幸的事降临在自己或家人身上)、迷茫无助(不知道将来该怎么办,觉得世界末日即将到来)、悲伤(为亲人或其他人的死伤感到悲痛难过)、内疚(感到自己做错了什么,因为自己比别人幸运而感到罪恶)、愤怒(觉得上天对我不公平,觉得自己不被理解,不被照顾)、失望和思念(不断地期待奇迹出现,却一次次地失望),等等 行为上:脑海里重复地闪现灾难发生时的画面、声音、气味;反复想到逝去的亲人,心里觉得很空虚,无法想别的事;失眠,噩梦,易惊醒;没有安全感,对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神经过敏”,等等。 需要再次强调,以上这些反应都是正常的。 大部分反应随着时间的推移,都会渐渐减弱,一般在一个月以后,我们就可以重新回到正常的生活。像哀伤、思念这样的情绪可能会持续得更久,伴随我们几个月甚至几年,但不会对生活造成太多影响。我们要学会带着我们的哀伤继续生活。 对于少数人,问题可能持续存在,如果出现第10题中列举的问题,而且持续时间长,严重影响了个人的工作和生活,则需要注意寻求心理卫生专业人员的帮助,看其是否罹患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和/或其他心理障碍。 2、在遇到灾难事件时,镇定和冷静是能做到的吗?如果保持镇定和冷静,会有什么样的作用? 经历重大灾难之后,出现恐惧、担心、悲伤、愤怒等情绪反应都是正常的,大多数人并不能在第一时间保持绝对的“镇定和冷静”。因此,不应当刻板地要求别人和自己保持镇定和冷静。 当然,若能在情绪反应出现之后,调整心态,恢复镇定和冷静,则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它可以帮助人们更加理性地思考和分析。 3、对于灾难中的幸存者、死难者家属以及救援人员,当面对和处理自己的这些心理反应时,如何处理是不合适的? 不合适的处理包括: 1)“我得想办法,让自己别再这样下去。”——过于担心。因为自己有了某些心理反应(比如失眠、噩梦、强烈的惊恐和悲伤)而误将其当作“病态”,从而刻意地去试图压抑,反而对自己没有好处; (2)“我没事,我挺好的。”——隐藏感觉。更好的做法是试着把情绪讲出来,让周围的人一同分担; 3)“别哭了,我们不要难过了。”——阻止亲友的情感表达。事实上,引导他们说出自己的痛苦,是帮助他们减轻痛苦的重要途径之一; 4)“怎样才能把这件事忘掉?”——试图遗忘。其实伤痛的停留是正常的,更好的方式是与我们的朋友和家人一同去分担痛苦。 4、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及时获得心理咨询师或治疗师的救助,在此情况下,我们可以学习的一些心理自助方法是什么? 面对如此大的冲击,在灾难发生后,尽速让我们回复日常的生活状态是重要的。以下就是一些简便的方法让我们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