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文言文知识点(教师用)

文言文知识点(教师用)

文言文知识点(教师用)
文言文知识点(教师用)

《六国论》文言知识点整理

一、通假字

1、暴霜露

2、暴秦之欲无厌

3、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4、当与秦相较

二、古今异义

1、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它的实际数目]亦百倍。

2、思厥先祖父[祖辈和父辈],

3、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这样以后]得一夕安寝。

4、至于[以致、以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5、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智谋和力量]孤危,

6、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旧事,前例],是又在六国下矣。

7、而犹有可以[可以凭借]不赂而胜之之势。

8、后秦击赵者再[两次]

三、词类活用1、赂秦而力亏[使……亏损,使动用法],破灭之道也。

2、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形作动,保全]

3、小[形作名,小的地盘]则获邑,大[形作名,大的地盘]则得城。

4、至于颠覆,理[名作状,按道理]固宜然。

5、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名作动,坚持正义]不赂秦

6、是故燕虽小国而后[方位名词作状语,在……之后]亡,

7、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使动,使……退却,击退]之。

8、惜其用武而不终[形作动,坚持到底]也。

9、以事[名作动,侍奉]秦之心,礼[名作动,礼待]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名词作状语,向西]向

10、日削月[名作状,一天天,一月月]割,以趋于亡

四、一词多义:

为:1、至丹以荆卿为[作为]计,始

速[招致]祸焉。

2、洎牧以谗诛,邯郸为[成为]郡

3、有如此之势,而为[介词,被]秦人积威之所劫

4、为[治理]国者,无使为[介词,被]积威之所劫哉!

以:1、不赂者以[介词,因为]赂者丧

2、秦以[介词,用]攻战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3、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连词,才,表结果]有尺寸之地。

4、古人云:“以[介词,拿]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5、洎牧以[因为,介词]谗诛,邯郸为郡,

6、以[介词,把]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介词,用]事[侍奉]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7、日削月割,以[表结果连词,相当于“而”,以致]趋于亡。

8、苟以[介词,凭着]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而:1、赂秦而[因而,连词]力亏,破灭之道也。

2、战败而[因果连词]亡,诚不得已

3、起视四境,而[转折连词,但是]秦兵又至矣。

4、故不战而[转折连词,但是]强弱胜负已判矣。

5、是故燕虽小国而[转折连词,却]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6、二败而[并列连词]三胜。

7、惜其用武而[转折连词,却]不终也。

8、有如此之势,而[转折连词,却]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9、其势弱于秦,而[转折连词,可是]犹有可以不赂而[表转折的连词]胜之之势。

10、苟以天下之大,下而[承接连词]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

国下矣。

其:1、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代词,代燕赵之君]土。

2、惜其[代词,它,代赵国]用武而不终也。

3、向使三国各爱其[代词,自己的]地。

4、其[代词,代六国]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之:1、子孙视之[代词,它,代土地]不甚惜,举以予人。

2、则吾恐秦人食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得下咽也。

3、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代词,代秦国]之[助词,的]势。

4、苟以天下之[定语后置的标志]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或:1、或[代词,有的人]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2、当与秦相较,或[或许,副词]未易量。与:1、与[动词,亲附,亲近]嬴而不助五国也。

2、当与[介词,跟,和]秦相较,或未易量。

亡:1、诸侯之所亡,与战败所亡(丧失,丢失,动词)者

2、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灭亡,动词)。

向:1、向(先前,以前)使三国各爱其地

2、并力西向(朝着,动词)犹:1、以地事秦,犹(动词,好象)抱薪救火

2、良将犹(副词,还)在

始:1、燕赵之君,始(起初,副词)有远略

2、始(才,副词)速祸焉

终:1、终(终于,副词)继五国迁灭

2、惜其用武而不终(坚持到底,动词)也。

兵:1、斯用兵(军事行动,名词)之效也.

2、非兵(兵器,名词).不利

3、起视四境,而秦兵(军队,名词)又至矣.

得:1、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获得)城

2、此言得(适宜、得当,符合)之

五、文言句式

1、被动句: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洎牧以谗诛

2、判断句: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3、省略句:较秦之(受赂)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思厥先祖父,暴(于)霜露,斩荆棘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之)以予人

(诸侯)奉之弥繁,(秦国)侵之愈急

4、状语后置句:赵尝五战于秦(赵尝于秦五战)

5、定语后置句:苟以天下之大

伶官传序

二、古今异义

1、与其所以失之者

古义:和他

今义:在比较两件事的利害得失而决定取舍时,表示放弃或不赞成的一面2、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

古义:相当于“以至于”

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

3、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古义:官名,这里指官员

今义:干某项事业;处理,处置;办事,办理事务

4、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古义:与“天命”相对,指人力

今义: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奖惩等工作;人情事理

5、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古义:代词”所“与介词”以“组成”所“字结构,其义为”······的原因“

今义:常用作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6、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古义:推究

今义:原来

7、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古义:丝编的绳索,这里泛指绳索今义:结合,构成

三、一词多义

1、归

而皆背晋以归梁归顺

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返回

2、告

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祭告

具告以事告诉

告之于帝禀告

3、盛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兴盛)

请其矢,盛以锦囊(装)

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旺盛)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强盛)

4、困

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围困)智勇多困于所溺(困扰)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困厄)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困难)

5、微

祸患常积于忽微(微小的事)

微指左公处,则席地倚墙而坐(悄悄地)

从数骑出,微行入古寺(为隐藏身份而改装)

微斯人,吾谁与归(没有)

6、其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副词,表肯定语气,一定)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语气词)

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代词,他)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大概,表揣测语气)

7、而

而皆背晋以归梁但,表转折

及凯旋而纳之表顺接

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表递进

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表顺接

8、以

与其所以失之者介词,与“所”组成固定词组,表示“······的原因”可以知之矣介词,凭借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介词,用

而皆背晋以归梁相当于“而”,表顺接

盛以锦囊用,介词

9、与

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跟,介词

与尔三矢给,动词

四、通假字及仇雠已灭“雠”同“仇”,仇敌

五、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1)函梁君臣之首函:用木匣子装(2)契丹与吾约为兄弟约:订立盟约

(3)抑本其成败之迹本:探求、考察

(4)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推究(5)泣下沾襟下:掉下

2、形容词作动词

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乱:作乱

3、形容词作名词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忽微:细小的事情;智勇:智勇的人

4、名词作状语

(1)负而前驱前:向前

(2)仓皇东出东:向东

(3)一夫夜呼夜::在夜里

(4).乱者四应四:在四面

5、动词作名词

而告以成功成功:成功的消息

6、使动用法

(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兴:使……兴盛;亡:使……灭亡(2)凯旋而纳之纳:使收藏

(3)至于誓天断发使……断

六: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者,……也”

此三者,吾遗恨也

(2)“……也”式

A、梁,吾仇也

B、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3)无标志式

燕王,吾所立

2、被动句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3、倒装句

(1)定语后置

其意气之盛

(2)介词结构后置

A、盛以锦囊

B、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C、而告以成功

D、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E、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4、省略句

A、还矢(于)先王,而告(之)以成功

B、以三矢赐(于)庄宗而告之曰

C、请其矢,盛(之)以锦囊

D、岂独(庄宗之困于)伶人也哉

E、(庄宗)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于)庙

5、.固定句式

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多么……啊

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难道……吗

《祭十二郎文》知识点总结

一、通假字

1、羞: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通“馐”,美味食物)

2、零丁:零丁孤苦(通“伶仃”,孤苦无靠)

3、世: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通“逝”,死)

4、敛:敛不凭其棺(通“殓”,给死人穿衣入棺)

5、邪:其传之非其真邪(通“耶”)

二、一词多义

1、诚:①乃能衔哀致诚(诚意,名词)

②诚知其如此(果真,如果,连词)

③所谓天者诚难测(实在,副词)

2、幸:①皆不幸早世(幸运,形容词)

②教吾子与汝子,幸早成(希望,动词)

3、以:①以为虽暂相别(认为,动词)

②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因为,介词)

4、省:①不自所怙(知道,动词)

②汝来省吾(探望,动词)

5、孤:①吾少孤(幼而丧父,动词)

②零丁孤苦(孤单,形容词)

③吊汝之孤与汝之乳母(孩子,名词)

6、长:①吾少孤,及长(长大,动词)

②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年长,形容词)

③长吾女与汝女(养育,动词)

7、终:①言有尽而情不可终(尽,动词)

②终葬汝于先人之兆(最终,副词)

8、致:①乃能衔哀致诚(表达,动词)

②将成家而致汝(使……来,使动)

9、就:①既又与汝就食江南(赴、到,动词)

②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就职,任职,动词)

10、知:①而寿者不可知矣(预知,动词)

②死而有知(灵魂,名词)

③盖东野之使者不知问家人以月日(知道,动词)

11、世:①皆不幸早世。(通“逝”)

②两世一身。(父子相继为一世,名词)

③吾其无意于人世矣。(世间,天下,名词)

12、其:(本文中“其”的用法比较典型,故另行总结)

三、词类活用

1、西:图久远者,莫如西归(名作状,向西)

2、东:东亦客也(方位名词作动词:在东边居住。名词“客”用作动词,客居)

3、夭: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动词使动,使……夭折)

4、业: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名作动,继承……事业)

5、视:而视茫茫(动作名,视力)

6、致:将成家而致汝(动词使动,使……来)

7、全:强者夭而病者全乎(保全,形作动)

8、殒: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使……丧亡,使动)

四、古今异义的词

1、成家:将成家而致汝(成家:①古义:安家。②今义:男子结婚。)

2、少年:吾与汝俱少年(少年:①古义:青年男子。②今义:十岁左右到十五六岁。)

3、志气:志气日益微(志气:①古义:精神。②今义:求上进的决心和勇气。)

4、几何:死而有知,其几何离(几何:①古义:多少。②今义:几何学。)

5、强者:少而强者不可保(强者:

①古义:强壮的人(生理上)。②今义:坚强的人(心理上)。)

6、成立: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成立:①古义:成长立业。②今义:创立,有根据。)

7、当不复记忆(复:①古义:再,又。②今义:重复,往复)

8、吾去卞州(去:①古义:离开。

②今义:往,到……去)

9、而齿牙动摇(动摇:①古义:这里是“松动”。②今义:不稳固,不坚定)

五、文言句式

1、惟兄嫂是依(惟……是,宾语前置)

2、吾佐董丞相于汴州(介词结构后置)

3、吾实为之,其又何尤?(宾语前置)

4、从兄嫂归葬(于)河阳(省略句)

5、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其……其,固定格式,表选择,是……还是)

6、未可以为信也(省略句。“以”之后省略宾语“之”)

7、吾念,汝从于东(省略句。即“汝从我于东”)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整理一、文言实词

(一)文言通假

1、与可没与陈州:没,通“殁”,死亡

2、少纵即逝矣:少,通“稍”,稍微

3、而节叶具焉:具,通“俱”,俱全(二)古今异义

1、初不自贵重:贵重,古:看重;今,价值高

2、月落庭空影许长:许,古:这样;今,也许

3、废卷而哭失声:废,古:停下,放下;今,废弃

4、吾将以为袜:以为,古:把……当作;今,认为

5、发函得诗:发,古:打开;今:发送

6、而读书者与之:与,古:赞成;

今:给

7、以书遗余曰:遗,古:赠送;今:遗失

(三)词类活用

1、形容词做动词

(1)吾将买田而归老焉:老,养老(2)余因而实之:实,证实

(3)与可厌之:厌,厌恶

2、名词作状语

(1)自蜩腹蛇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剑拔,像剑拔出鞘一样

蜩腹蛇腹,像蝉破壳腹部有节,蛇腹部长鳞一样

3、意动用法

(1)初不自贵重:重,以……为贵重,觉得……贵重

(四)一词多义

1、熟

执笔熟视:仔细

而操之不熟者:熟练

2、语

今语士大夫:告诉

有“车过”“腹痛“之语:说法3、过

不学之过也:过错

有“车过”“腹痛“之语:经过

二、文言虚词

1、然

自视了然:……的样子

予不能然也:这样

然二百五十匹绢:然而

2、以

以追其所见:来,从而

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把……,表对象

可以书遗予曰:把……

吾将以为袜:把……当作

3、之

竹之始生:取独标志

一寸之萌耳:的

生而有之也:代词,代节叶

临事忽丧之:语气助词,补足音节士大夫传之:代词,指与可之言

而读书者与之:代词,代轮扁讲的道理

4、于

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表对象

与可没于陈州:在,表地点

5、焉

而节叶具焉:助词

而临事忽焉丧之:无义

吾将买田而归老焉:兼词

6、其

乃见其所欲:代词,代“画家”

以追其所见:代词,代“画家”

其所以然:代词,代提到的事情

岂独得其意:代文与可

7、而

而节叶具焉:但是,表转折

生而有之也:就,表承接

废卷而哭失声:表承接

8、为

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动词,描画,勾勒。名词代词前,后无动词

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动词,写作

余为徐州:当、做,可译为到某地做官而予以为有道者:动词,认为

吾将以为袜:以之为,把……当作……

三、文言特殊句式

(一)被动句

(二)判断句

1、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

2、庖丁,解牛者也

3、轮扁,斫轮者也

4、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

(三)省略句

(1)子由为《墨竹赋》以(之)遗与可曰

(2)吾将以(之)为袜

(3)士大夫传之以(之)为口实(四)倒装句

1、疑否宾语前置

2、定语后置

(1)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

3、状语后置

(1)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2)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

(3)足相蹑于其门

(五)固定句式

1、岂复有竹乎:岂……乎:哪里……呢?

2、世岂有万尺竹哉?:岂……哉?:哪里……呢?

四、文言难句精译

1、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

译:从蝉破客而出、蛇长出鳞一样的状态,直至像剑拔出鞘一样长到八尺高,都是一生长就有的。

2、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

译:如今画竹的人都是一节节地画它,一叶叶地堆积它,这样哪里还会有(完整的、活生生的)竹子呢?3、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译:既然心理已经明白这样做的道理,但不能做到这样,是由于内外不一,心与手不相适应,没有学习的过错。

4、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译:所以凡是在心中有了构思,但是做起来不熟练的,平常自己认为很清楚,可事到临头忽然又忘记了,这种现象难道仅仅是画竹才有吗?

5、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

译:如今您寄托意蕴在这幅竹画上,我认为您是深知道理的人,难道不是吗?

6、袜材当萃于子矣。

译:做袜子的材料将汇集到您哪里去了。

7、苏子辩矣,然二百五十匹,吾将买田而归老焉。

译:苏先生可真会说啊!但二百五十匹绢,我将用他们买些田回家养老啊!

《种树郭橐驼传》知识点整理一、通假字

①以致其性焉尔.(尔,同“耳”,罢

了)

②字而.幼孩(而,通“尔”,你们的)

③既然已.(已,通“矣”,了)

二、古今异义

1.其实

①不抑耗其实

..而已(其实,它的果实)

②其实

..害之(其实,那实际上)2.去

去.不复顾(古义:离开。今义:与“来”相对。)

三、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①名.我固当(名,称呼)

②早实.以蕃(实,结果实)

③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爪,掐、抓)

④移之官.理可乎/传其事以为官.戒(官,做官)

⑤吾小人辍飧饔

..以劳吏者(飧,吃晚饭;饔,吃早饭)

⑥传.其事以为官戒也(传,作传)2.形容词作动词①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全,保全)3.名词作状语

①旦.视而暮.抚(旦暮,从早到晚)

②而木之性日.以离矣(日,一天天地)

③旦暮

..吏来而呼曰(旦暮,从早到晚)4.意动用法

①驼业.种树(业,以……为业)5.使动用法

①非有能硕茂

..之也(硕,使……长得高大;茂,使……长得茂盛)

②非有能早.而蕃.之也(早,使……早结果;蕃,使……多结果)

③鸣.鼓而聚.之(鸣,使……发出声音,敲击;聚,使……聚集)

④遂.而鸡豚(遂,使……成长)

⑤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蕃,使……多;安,使……安定)

四、一词多义

1.名

①郭橐驼,不知始何名.(名字,名词)

②名.我固当(称呼,动词)

2.病

①病.瘘,隆然伏行(患……病,名作动)

②故病.且怠(困苦)

3.传

①种树郭橐驼传.(传记,名词)

②传.其事以为官戒(作传,名作动)4.业

①驼业.种树(以……为业,名词作意动用法)

②官理,非吾业.也/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职业,名词)

5.故

①故.乡人号之“驼”(所以,连词)

②其土欲故.(旧,形容词)

6.而

①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表承接,连词)

②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表转折,连词,但是)

③旦视而.暮抚(表并列,连词)

④字而.幼孩(通“尔”,你们的)7.以

①早实以.蕃(相当于“而”,而且,连词,表并列)

②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把,介词)

③以.致其性焉尔(来,连词,表目的)8.然

①隆然.伏行(……的样子,形容词词尾)

②既然.已,勿动勿虑/他植者则不然(这样,指示代词)

③然.吾居乡(然而,连词,表转折)9.虽

①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即使)

②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虽然)

10.若

①其置也若.弃(好像)

②故不我若.也(如,赶得上,比得上)

③若.不过焉则不及(如果)

④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像)

11.焉

①以致其性焉.尔/若不过焉.则不及

(语气词,无实义)

②若甚怜焉.(代词,代指百姓)12.且

①无不活,且.硕茂/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故病且.怠(而且、并且、又,连词,表并列)

②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其吏者,且.不得暇(尚且)

13.已

①既然已.,勿动勿虑(同“矣”,了)

②已.去而复顾(已经)

五、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1.官理,非.吾业也

译:做官治民不是我的职业。

(二)宾语前置

1.故不我若也(“不我若”即“不若我”,意为“不如我”、“比不上我”)译:所以(他们都)比不上我。2.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何以”即“以何”,意为“拿什么”、“用什么”、“凭什么”)译:又拿什么来使我们的子孙兴旺并且使我们的生活安定呢?

(三)省略句

1.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之)也。

2.以子之道,移之(于)官理,可乎?

3.然吾居(于)乡

4.若甚怜焉,而卒以(之)祸。5.传其事以(之)为官戒。

六、固定句式

1.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其……乎,表示揣测的固定句式,意为“大概……吧”)

译:像这样,那么和我种树行当中的那些人大概也有相似的地方吧?

2.嘻,不亦

..善夫.!(不亦……夫,表示反问的固定句式,意为“不也……吗”)

译:不也很好吗?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一、一词多义

(1)如或知尔(连词,如果)

(2)如五六十、如会同(连词,或者)

(3)如其礼乐(连词,表示另提一事,至于)

(4)沛公起如厕(动词,到……去,往)

(5)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动词,比得上)

(1)以吾一日长乎尔(介词,因为)(2)毋吾以也(动词,认为)

(3)则何以哉(动词,做)

(4)加之以师旅(介词,用)

(5)以俟君子(连词,表目的,来)(6)为国以礼(介词,用)

(1)方六七十,如五六十(名词,纵横,方圆)

(2)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名词,道,指是非准则)二、通假字

1、鼓瑟希(希,通“稀”,稀疏)

2、莫春者(莫,通“暮”)

3、唯求则非邦也与(与,通“欤”)

三、词类活用

1、端章甫(名词作动词,穿礼服、戴礼帽)

2、鼓瑟希(鼓:名词作动词,弹奏)

3、风乎舞雩(风:名→动,吹风、乘凉)

4、三子者出,曾皙后(后:名词作动词,落在后面)

5、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小,大:形容词作名词,小事,大事)

五、文言句式

1、宾语前置句

(1)毋吾以也(即,毋以吾也)(这一句还是省略句)

(2)不吾知也(即,不知吾也)(3)则何以哉(即,则以何哉)(4)尔何如(即,尔如何)

2、状语后置句

(1)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2)浴乎沂,风乎舞雩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一、解释重点词语

1、万物之逆旅也

2、古人秉烛夜游

3、良有以也

4、大块假我以文章

5、幽赏未已

6、群季俊秀

二、解释句中通假字

序天伦之乐事

三、解释古今异义词

大块假我以文章

四、解释句中活用词语

1、群季俊秀

2、飞羽觞而醉月

3、如诗不成

五、判断特殊句式

1、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

2、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

3、况阳春召我以烟景

4、大块假我以文章

5、会桃花之芳园

6、皆为惠连

《项脊轩志》知识归纳

通假字

而.母立于兹:而,通“尔”,你的。

以当.南日:“当”通“挡”,抵挡。

一词多义

1、每:①每.移案:每当。

②妪每.谓予曰:常常。

2、得:①又北向,不能得日:得到,获得

②轩凡四遭火,得不焚:能够,可以3、然:①室始洞然/冥然兀坐: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②然余居于此:连词,然而,但是

4、过:①日过午已昏:(时间)过去

②大母过余曰:探望,拜访。

③从轩前过:走过,经过。

5、为:①始为篱,已为墙:筑,搭建。

②轩东故尝为厨:是。

③吾从板外相为应答:作。

④庭中通南北为一:成为

6、以:①垣墙周庭,以当南日:连词,用来。

②能以足音辨人:介词,凭借,根据。

③以手阖门:介词,用

④执此以朝:用如“而”,连词

7、谓:①且何谓阁子也:叫作。

②妪每谓余曰:告诉。

8、日:①不能得日:阳光。

②日过午已昏:太阳。

③一日,大母过余曰:天。

9、之:①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结构助词,的。

②他日汝当用之:代词,它,代象笏。

③儿之成,则可待乎:结构助,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0、始:①室始洞然:才

②始为篱,已为墙:起初、先

11、置:①顾视无可置者:放置

②内外多置小门:设置

12、先:①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以前

②先大母婢也/ 先妣抚之甚厚:去世的

13、归:①吾妻来归:旧时指女子出嫁

②吾妻归宁

..:出嫁的女儿回到娘家省亲三、词类活用

1.名词用作动词

乳二世(乳,乳养,哺乳)

客逾庖而宴(宴,用饭)

执此以朝(朝,上朝)

吾家读书久不效(效,有成效,通过读书得到功名)

垣墙周庭:(垣墙,砌墙,周,环绕)

余扃牖而居(扃,关。原指门窗上的插销)2.名词用作状语

雨泽下注。/ 使不上漏(下,朝下,上,从上面)又北向(北,朝北,行为方向)

东犬西吠(西,朝西,行为方向)

前辟四窗(前,在前面)

小鸟时来啄食(时,不时)/时至轩中(时:时常)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手,亲手,亲自)

3.形容词用作名词

多可喜,亦多可悲(喜、悲,高兴的事,悲伤的事)(一说:多,许多事)

4形容词用作动词

借书满架(满,摆满)

四、特殊句式

判断句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项脊轩是原来南边藏物的小房间。

妪,先大母婢也。

老婆婆是已故祖母的婢女。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这是我的祖父太常公在宣德年间拿着它上朝用的轩东故尝为厨

项脊轩的东面以前曾经是厨房

介词结构后置句

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在庭院中混杂着种植了兰,桂,竹等树木。

家有老妪,尝居于此

家里有位老婆婆,曾经在这里居住。

室西连于中闺

项脊轩的西边与内室相连。

鸡栖于厅

鸡在大厅里栖息。

其制稍异于前

它的格局样式和以前略有不同。

省略句

小鸟时来啄食,人至(小鸟)不去

小鸟不时地来啄食,人到它面前,它也不离开。使(之)不上漏

使它不从上面漏雨。

明月(照)半墙

明朗的月光照亮了半堵墙壁。

余自束发读书(于)轩中

我从小时候起就在轩中读书。

宾语前置句

令人长号不自禁

令人放声大哭不能控制自己(令人情不自禁地放声大哭)

被动句

轩凡四遭火,得不焚项脊轩总共四次遭到火灾,能够不被烧毁

1、苏轼,字______,号______,眉州眉山人。苏轼与其父______、其弟______都是散文家,号称“三苏”。“三苏”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称唐宋散文八大家。

2、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书()

余戏之曰戏()

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以()

是日剧饮而归是日()

(完整word版)人教版小学文言文大全

一至六年级文言文 杨氏之子(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慧。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①甚:很。②惠:智慧。③诣:拜见。④乃:就,于是。⑤示:给……看。 ⑥曰:说。⑦未:没有。⑧设:摆设。 梁国有一位杨家的孩子,才九岁,却很聪明。孔君平去拜见他的父亲,父亲不在家,就叫孩子出来。孩子为孔君平摆上水果,水果里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说:“这是你们家的水果。”孩子应声回答说:“没有听说孔雀是先生家的禽鸟。” 伯牙绝弦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①绝:断绝。②鼓:弹。③志在高山:心里想到高山。④哉:语气词。⑤峨峨:高。⑥兮:语气词。⑦洋洋:广大。 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听曲。伯牙弹琴,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说:“太好了,真像巍峨的泰山在前!”伯牙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说:“太好了,真像奔腾的江河向前!”伯牙心里想的,钟子期一定能领悟他的心意。子期去世了,伯牙觉得世上再也没有知音,就毁掉琴,一辈子不再弹琴。 学弈(《孟子·告子》)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①弈:下棋。②通国:全国。③诲:教导。④惟弈秋之为听:只听弈秋(的教导)。⑤援:引,拉。⑥缴:带丝绳的箭。⑦俱:一起。⑧弗:不。⑨矣:了。⑩为:因为。

初中文言文 专题训练(教师版)

初中文言文专题训练教师版 班级:姓名:得分: 文言文翻译方法指引: (一)要求文言文翻译要做到“信、达、雅”三个字。“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就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就是要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 (二)原则 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三)文言文翻译的“六字诀”:对、留、换、删、补、调 1、对:就是对译,要逐字逐句落实。例1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左传?崤之战》)译文: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北门的钥匙。 2、留:即保留古今相同的词和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朝代名、国名、官职、年号、某些典章制度名称以及物品名称等,这些不必翻译。 3、删:删去一些只起语法作用,没有实际意义的虚词;无法对应地用现代汉语进行翻译,删后又不影响句子的准确通顺的,亦可删去。文言文虽以言简意赅见长,但有时为了表情达意,会增加一些字词,删减法就是把多余的文言词语删除。有两种情况较常见:一是偏义复词或同义连用中,要删除这些词中陪衬的词素。像“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中的“异同”就是偏义复词,意义偏重在“异”字上,翻译时要把“同”字删去,译为“不应当有所不同”.类似的有“死生,昼夜事也!”(《〈指南录〉后序》)、“我有亲父兄”(《孔雀东南飞》)等,都偏重在加点的词上。二是有些文言文中有无实义的句首发语词或句中助词,在翻译的过程中也可删去不译。如“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捕蛇者说》)中加点的“盖”字就不用翻译。 4、补:把文言文的单音词译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词;文言文中省略的成分,在翻译时也应增补出来。文言文言简意赅,故省略成分现象较突出。文言文翻译的增补法,就是要把语句中省略的重要成分补全,使句子意思完整。文言文中大量省略主语、谓语、宾语、兼语和介词、中心词等,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中就省略了主语“异蛇”,翻译时如果不增补齐全,意义就不太明确。特别是一些句子成分省略较多的文言文句子,如“召入,使拜夫人”(《左忠毅公逸事》)一句就省略了主语和兼语,不增补全句子成分就译成“叫进来,让拜见夫人”,直接译出来,让人觉得莫名其妙,可是增补后的句子应该是“(左光斗)召(史可法)入(家),使(史可法)拜夫人”,翻译成“左光斗叫史可法来自己家里,让他拜见自己的夫人”,大家一看就明白。 5、换:有些词语意义已经发展,用法已经改变,译文中应替换这些古语为今语。例3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诸葛亮《出师表》)译文:先帝不因为我地位低下、见识短浅,委屈自己降低身份(前来拜访)。 6、调:将古今汉语不同的语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调整。 实战练习: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中三个“□”是为考查而设),完成1~5小题。 刘敞字原父。举庆历进士,廷试第一。编排官王尧臣,其内兄也,□亲嫌自列,乃以为第二。通判蔡州,直集贤院,判尚书考功。 奉使契丹,素习知山川道径,契丹导之行,自古北口至柳河,回屈殆千里,欲夸示险远。敞质译人曰:“自松亭趋柳河,甚径且易,不数日可抵中京,何为故道此?”译相顾骇愧曰:“实然。但通好以来,置驿如是,不敢变也。”顺州山中有异兽,如马而食虎豹,契丹不能识,问敞。敞曰:“此所谓駮(bó驳)也。”为说其音声形状,且诵《山海经》、《管子》书晓之,契丹益叹服。使还,求知扬州。扬之雷塘,汉雷陂也,旧为民田。其后官取潴①水而不偿以它田,主皆失业。然塘亦破决不可漕,州复 用为田。敞据唐旧券,悉用还民,发运使争之,敞卒以予民。天长县鞫王甲杀人,既具狱,敞见而察其冤,甲畏吏,不敢自直。敞以委户曹杜诱,诱不能有所平反,而傅致②益牢。将论囚,敞曰:“冤也。” 亲按问之。甲知能为己直,乃敢告,盖杀人者,富人陈氏也。相传以为神明。 敞以识论与众忤,求知永兴军,拜翰林侍读学士。大姓范伟为奸利,冒同姓户籍五十年,持府县短长,数犯法。敞穷治其事,伟伏罪。未及受刑,敞召还,判三班院,伟即变前狱,至□四五,卒之付御史决。 敞侍英宗讲读,每指事据经,□以讽谏。时两宫方有小人间言,谏者或讦而过直。敞进读《史记》,至尧授舜以天下,拱而言曰:“舜至侧微也,尧禅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帝竦体改容,知其以义理讽也。皇太后闻之,亦大喜。 积苦眩瞀,屡予告。帝固重其才,每燕见他学士,必问敞安否;帝食新橙,命赐之。疾少间,复求外,以为汝州,旋改集贤院学士、判南京御史台。熙宁元年,卒,年五十。 (选自《宋史?刘敞传》,有删节) 【参考译文】 刘敞,字原父。庆历年间进士,廷试时得了第一名。编排官王尧臣,是他的内兄(妻子的哥哥),为避嫌疑就将刘敞列为第二名。(刘敞进士及第之后)任蔡州通判,一直升到集贤院学试,考功员外郎。 (有一次)刘敞奉命出使契丹,他向来熟悉山川道路,契丹向导给他引路,从古北口到柳河,弯弯曲曲走了近千里,想要夸耀契丹的险峻遥远。刘敞质问翻译说:“从松亭赶到柳河,路途短而且容易走,用不了几天就可抵达中京,为什么要走这条旧道?”译人向导相互看着,又惊又愧的说:“确实如此,但是通好以来,设置的驿道就是这样的,不敢擅自改变。”顺州山地中有一种奇异的野兽,长得像马却能捕食虎豹,契丹人不能识别它,问刘敞。刘敞回答说:“这就是传说中的駮。”并说明它的声音形状,并且背诵《山海经》和《管子》中的描述晓谕他们,契丹更加佩服他。出使回朝,请求出任扬州知州。 扬州的雷塘,即是汉代称雷陂(的地方),以前是民田。后来官府用来蓄水而不用其它地方的田来补偿,许多农民没有田耕而失业。然而雷塘已经决口破败不能再蓄水漕运了,州府决定重新开垦为农田。刘敞根据唐代的旧田契,全部发还给农民,发运使为此争论不同意,刘敞最终还是把田地还给了农民。天长县审问王甲杀人一案,随后定案,刘敞看案卷觉得有怨情,王甲害怕狱吏,不敢为自己申辩。刘敞将此案交付户曹杜诱,杜诱不能查实平反,而强加的罪名更加牢固。将要批决定罪,刘敞说:“此案冤枉。” 并亲自审问王甲。王甲得知能为自己伸冤,才敢以实相告,原来杀人的是富人陈氏。此事(在民间)传开,都认为刘敞神明。 刘敞因为议论政事与众人相违背,请求任永兴军知军,授为翰林侍读学士。大户人家范伟以奸诈手段获取利益,贪污同姓各户的赋税五十年,挟制官府,几次犯法。刘敞极力惩治范伟的罪行,范伟伏罪。 还未给范伟施刑,刘敞被召回朝廷,判三班院,范伟马上推翻前案,过四五次,最终将他交御史判决。 刘敞侍奉英宗讲读,每次讲解造字时引经据典,用委婉的言词进谏。当时两宫正有小人挑拨离间,进谏的人有时揭发别人的过失而过分直率。刘敞讲读《史记》,读到尧把天下授给舜时,拱手而说:“舜在微贱之时,尧将帝位禅让给他,天地享有,百姓爱戴,没有别的道理,只是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的品德,光照天地罢了。”英宗起身改变容态,了解到刘敞是以义理劝谏。皇太后听说了,也十分欢喜。 长期的劳作使刘敞眼睛昏花,几次准予休假。疾病稍好期间,又请求出任外职,任为汝州知州,随即改任集贤院学士、判南京御史台。熙宁元年去世,享年五十岁。 【注】①潴:蓄积。②傅致:罗织。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答案】B A.素习知山川道径素:向来 B.将论囚论:讨论 C.持府县短长持:挟制 D.卒之付御史决决:判决 B项中的“论”的意思是“衡量”“评定”,常见词有“论罪”“论功行赏”。 壹

文言文专练(教师版)

文言文专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与友人论师书 日者,足下枉过仆,仆以事他出,未得见。顷遇某舍人云,足下欲以仆为师,仆弗敢闻也。 师道之废久矣,古之所谓师者,曰经师,曰人师;令之所谓师者,曰童子之师,曰乡会试之师,曰投拜之师。人生五六岁,始能识字。稍长则习业之文,父兄皆延师教之。父兄曰:“汝师之。”吾从而师之。非必道德之可师也,巫医百工之人皆有师。童子之师,犹巫医百工之师,称之曰师可也。乡会试主司同考之于士子,朝廷未尝许其为师,而相沿师之者,三百余年。然甲令①又有外官、官小者回避之例,则固明予以师之称矣。汉人于主有为之制服者,而门生之名,唐宋以来有之。语其辈行,则先达也;语其交谊,则知己也。因其一日之知,而奉之以先生长者之号,称之曰师,亦可也。今之最无谓者,其投拜之师乎!外雅而内俗,名公而实私。师之所求于弟子者,利也,传道解惑无有也,束修之问,朝至而夕忘之矣;弟子之所藉于师者,势也,质疑问难无有也,今日得志,而明日背其师矣。是故一命以上,皆可抗颜而为师,而横目二足贩脂卖浆之子,皆引而为弟子。士习由此而偷,官方由此而隳,师道由此而坏。 孟子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古之好为师也以名,今之好为师也以利。好名之心,仆少时不免,迄今方以为戒,而惟利是视,则仆弗敢出也。足下于仆,非有一日之好,而遽欲师之。仆自量文章道德,不足以为足下师,而势力又不足以引拔足下。若欲藉仆以纳交一二巨公,俾少为援手,则仆之硁硁②自守,不干人以私,友朋所共知。仆固不欲自误,而亦何忍以误足下乎?如以仆粗通经史,可备刍荛之询,他日以平交往还足矣。直谅多闻,谓之三益。不识仆之戅直,得附足下益友之一否?惟足下裁察。 注:①甲令:法令。②硁硁:固执。 .1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 师道之.废久矣稍长则习业之.文 B. 外雅而.内俗侣鱼虾而.友麋鹿 C. 古之好为师也以.名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D. 语其辈行,则.先达也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1.B 连词,表并列;A①主谓之间,取独;②助词“的”,中心语和定语之间。 C ①介词,表目的;②连词,因为。 D①连词,表因果,相当于“就”、“便”、“那么”;②副词,表示肯定,相当于乃,就是。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友人前来拜访钱大昕,希望拜他为师,却没有遇到。不久,钱大昕从他人那里听说这件事,

兰亭集序 赤壁赋 文言文挖洞训练答案(教师版)

兰亭集序挖洞答案 永和九年,岁在癸(guǐ)丑,暮春之初,会于会(kuài)稽(jī)山阴之兰亭(句式:状语后置),修禊(xì)事也。群贤.(形容词作名词,贤才)毕.(全) 至,少长 ..(zhǎng)(形容词作名词年龄小的,年龄大的)咸.(全)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高)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映衬,围绕)左右,引 以为 ..(以之为,把它作为)流.(使动,使流动)觞(shāng)曲水,列坐 ...(排列而坐)其次.(旁边)。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名作动喝酒)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翻译:虽然没有演奏音乐的热闹,可是一边喝酒,一边服赋诗,也足以畅快地表达幽深内藏的感情) 是.(这)日也,天朗气清,惠风 ....(句式: ..(和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 定语后置),俯察品类之盛(shang),所以 ..(用来)游目骋(chěng))怀, 足以极.(作动词,穷尽)视听 ..(动作名,眼睛,耳朵)之娱,信.(实在)可乐也。翻译:(抬头纵观天地的广阔,低头俯察万物的繁多,这样用来放开眼界、开阔胸怀,尽情地享受观赏和耳听的乐趣,实在是高兴啊) 夫(fú)人之相与 ..(一俯一仰之间)一世。或.(有的人)..(相交往),俯仰 取诸 ..(从中取得)怀抱,悟言 ...(对面交谈,悟通晤)一室之内;或因.(依, 随着)寄所托,放浪 ..(放纵,无拘束)形骸之外。虽趣.(qū)(趋向,取向) 舍万殊 ..(对…感到高兴) ..(安静与躁动)不同,当其欣于 ..(千差万别),静躁 所遇,暂.(zàn)(一时)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形容词作名词,年老之 境)之将至;及.(等到)其所之.(往,到达)既倦 ..(已经厌倦),情随事迁, 感慨系.(附着)之矣。向.(过去,以前)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旧迹), 犹不能不以.(因)之兴.怀(发生,引起),况修短随化.(指自然),终期.(至,及)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好像)合一契(,未尝不临.(面对)文嗟悼(ji ēdào)(叹息哀伤),不能喻.(明白)之于怀。固.(本来)知一.(作动词,把…看做一样)死生为虚诞,齐.(作动词,把…看做相等)彭殇(shāng)为妄作。翻译句子(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翻译(纵使时代变了世事不同了, 但人们兴叹抒怀的情致却是一样的)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这篇文章)。 赤壁赋 壬(r?n)戌(xū)之秋,七月既望 ..农历十六),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 下(句式;状语后置)。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起)。举酒属.(zhǔ)(劝人饮酒)客,诵明月之诗,歌.(名词作动词,吟唱)窈(yǎo)窕(tiǎo)之章。少.(shǎo) 焉.(一会儿)月出于.(从)东山之上,徘徊于.(在)斗(dǒu )牛之间。白露横.(笼罩)江,水光接天。纵.(任)一苇之所如.(往),凌. (越过)万顷 ..(旷远的样子)。浩浩乎如冯.(通..(广阔的江面)之茫然

课外文言文教师版

课外文言文练习 (一)狸食鸽 叶侯之家,获二鸽,缚之翅而畜之野。狸(野猫)知其不能飞也,攫(抓住)而食其雌。雄者怒,奋起喙(鸟嘴)啄狸,狸嗥(野兽吼叫)而去。不数日,复获一雌焉,狸至而又食之,然以前被啄故,若惮雄不敢近。雄因自恃(依仗)其强,不为备。居无何,竟为狸所食。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①狸嗥而去.②若惮.雄不敢近 2、下面“而”字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项()。(3分) A 缚其翅而畜其野 B 攫而食其雌 C 狸嗥而去 D 狸至而又食之 3、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居无何,竟为狸所食。 4、你从本文中得到一个什么道理?(2分) 答案:1(1)逃跑(2)害怕2C 3未过多久,雄鸽竟然被猫吃掉。 4从雄鸽被吃得出:骄傲自大,放松警戒,必将失败。或从猫得出:不怕失败,抓准时机,一举成功。 翻译:叶侯的家人捕获了两只鸽子,绑住它们的翅膀,放到野外去喂养。有一只野猫看见了,知道它们不能飞,抓了其中母的吃了。公的很愤怒,奋起用它的尖嘴啄野猫,野猫嗥叫着逃开。没有几天,叶侯家又得到一只母的(鸽子)。野猫过来又吃了它。但是因前面被啄的原因,好象害怕不敢靠近(公鸽子)。公(鸽子)因此凭借着自己强大对野猫不加防备。不久后,雄鸽竟也被野猫给吃了。 (二)“四知”先生 大将军邓骘闻杨震贤而辟之①,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②为昌邑令,谒见③,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 [注释]①大将军邓骘(zhì)闻杨震贤而辟之:大将军邓骘听说杨震贤达,于是征召他(为官)。 ②王密:人名。③谒见:拜见。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2分) (1)举茂才举()(2)故人知君知()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 3、杨震被称为“四知”先生的原因是什么? (3分)

第14讲 文言文训练(二) (教师版 含答案)

第十四讲文言文训练(二) (一)郢人燕说 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云而过书“举烛”。举烛非书意也。燕相受书而说之,曰:“举烛者,尚明也;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燕相白王,王大说,国以治。治则治矣,非书意也。今世学者多似此类。 (《韩非子》) 译文:楚国首都郢有人给燕国宰相写信,在夜晚书写的,灯火不够亮,于是对拿蜡烛的人说:“把蜡烛举高点。”说了便把“举烛”误写到信上。“举烛”不是书信的本来的内容。燕国宰相得到书信便阅读高兴地说:“举烛的意思是,崇尚光明;崇尚光明的意思,就是举荐贤能并任用他们。”燕国宰相告诉国王,国王非常高兴,国家得到很好的治理。治理是得到了治理,但并不是书信原来的意思。现在的学者大多是类似这样的人。 (1)解释下面加点词。 ①夜书,火不明.( 光线明亮 ) ②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 光明 ) ③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 表定语后置 ) ④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 表判断,兼停顿 ) ⑤云而过.书”举烛”( 误 ) ⑥燕相白.王( 告诉 ) (2)从某一角度,概括这则寓言的思想意义。 ①不可穿凿附会,曲解愿意。②能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有何不可? (二)工之侨献琴 工之侨得良桐焉,斫而为琴,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自以为天下之美也,献之太常,使国工视之,曰:“弗古。”还之。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工,作断纹焉;又谋诸篆工,作古款焉。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抱以适市。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献诸朝,乐官传视,皆曰:“希世之珍也。”工之侨闻之,叹曰:“悲哉,世也!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而不早图之,其与亡矣!”遂去,入于宕冥之山,不知其所终。 (《郁离子》) 译文:工之侨得到上好的优质桐木,刻削做成了琴,装上弦然后演奏,发出金属的声音回音象玉磬一样。自认为是天下的极品,献给掌管祭祀的官员,官派国家级的工匠看琴。说“不古”,就还给了他。工之侨回家,求助于漆匠,伪造出断裂的细纹。有求助于篆刻的工匠,作古代款式的雕刻。装在匣子里埋入土中,过一整年后拿出来,抱到市场上。一个显贵之人经过看见了琴,用一百两黄金买了琴,献进宫里。长官乐器的官员们传看,都说:“希世之珍啊。”工之侨听说了,叹道:“这世道,悲哀啊!难道就单单是一把琴的事吗?别的方面没

小学语文.六年级.文言文阅读一.教师版

文言文的来历 第一个“文”,是书面文章的意思。 “言”,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 “文言”,即书面语言,“文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口头语言”也叫“白话”。 最后一个“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 “白话文”的意思就是:“使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比如像说现在的,“你吃饭 了吗?”。 在我国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头语言”(口语)和用“书面语言”(书面语)来表述, 是不同的,比如,想问某人是否吃饭了,用口头语言表述,是“吃饭了吗?”,而用书面语言进 行表述,却是“饭否?”。“饭否”就是文言文,这里,“饭”名词作动词用,意思为吃饭。 中国在1919年以前,所有的文章都是用文言文书面语言写成的。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 “文言文”。 在中华数千年历史中,语言的口语变化非常大,可是文言文却保持相近的格式。 文言文能让不同语言使用者“笔谈”,是一种具有固定格式、却不会非常困难的沟通方法。 文言文常用实词解释 【概念解释】 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 在文言文中,实词是大量的,掌握较多的文言实词,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学习文言实词,应特别注意它在语法上的三个主要特点:一是一词多义,二是词义的古今变化,三是词性的活用。 【实词辨析】 1. 识别通假字,掌握其本字、读音和意义。古今通假现象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对于我们来说,一要掌握通假现象的原则,即通假字和本字读音必须相同或相近,如“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中“要”通“邀”,读作“yāo”;二要靠平时积累,牢记所学课文中注释所指出的通假字。注意,如果通假字与本字读音不同,应读本字的现代读音。如“火齐之所及也”中“齐”通“剂”,应读“jì”。 2. 辨析词的古今义,古今异义的词语是学习文言文的重点之一。一要注意古今词义的差别,积累课内所学课文中的古今异义词,如“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中“河”专指“黄河”;而现在已是一个普通名词,成为河流的通名。再如:“扁鹊望桓侯而还走”中“走”是“跑”的意思;现代汉语中的含义是“行走”。二要注意不要把连在一起的两个文言单音词

2020高考文言文实词专项训练(教师版)PDF.pdf

文言文实词专项训练(教师版)一.选择题 1.下列爱字解释错误的一项() A.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疼爱 ) B.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爱 ) C.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吝啬 ) D.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欣赏 ) 答案 C 爱惜 2.下列安字解释正确的两项() A.然后得一夕安寝(安稳 ) B.固一世之雄,而今安在哉(哪里 ) C.风雨不动安如山(安逸 ) D.既来之,则安之( 安定 ) 答案AB ( C.安稳D 使…安定) 3.下列本字解释错误的两项() A.凡植木之隆,其本欲舒,(草本的根或茎干) B. 摇其本.以观其疏密(根本) C.本未倒置(树根,树梢,引申为主次,先后等) D.抑本其成败之迹(本来) E.若止印三二本(量词,书册的计量单位) F.是无难,别具本间章(臣子给皇帝的奏章或书信) 答案 B根,这里指树干 D推究本源、考查 4.下列鄙字解释错误的两项() A.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边界) B.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边界的地方 )

C.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浅陋 ) D.肉食者鄙 (鄙视) E.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鄙俗不开化的人) F.孔子鄙其小器( 轻视看不起 ) 答案A.边境,边邑,这里名词的意动用法,把……作为边境 D.鄙陋,见识浅 5.下列兵字解释错误的一项 ( ) A.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士兵 ) B.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军队 ) C.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 策略) D.左右欲兵之(用兵器杀人 ) 答案A.兵器 6. 下列病字解释错误的两项() A.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疾病 ) B.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生病) C.今人乃以俭相诟病( 责备 ) D.病瘘,隆然伏行 ( 疾病,生病 ) E. 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患病 ) F.相如每朝时,常称病 (有病,患病) 答案 B.困苦E.担心忧虑【君子只担心自己没有能力,不会担心别人不赏识自己】 7.下列察字解释错误的一项() A.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仔细看 ) B.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观察) C.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观察,细看) D.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看清楚) E.人至察则无徒( 精明)

文言文答题技巧(教师版)教学提纲

文言文答题技巧(教师 版)

文言文的答题技巧 第一步: 仔细分析标题 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要留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理解题目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材料的内容,从而帮助题目答题。 第二步: 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考生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所以,考生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考生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第三步:快速浏览题目 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浏览题目有助于考生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第四步:“对症下药”解答问题 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 1、词语解释题。这是典型的“题目在课外,答案在课内”题目。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解题时,应先套用已经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2、句子翻译题。翻译句子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首先,在草稿上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二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 3、内容理解题。解决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三种方法: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三种方法,采用第 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4、开放性理解题的解题方法。 (1)第一类的解题方法——说说对文中人物的评价、观点或看法。解题时,首先应该读懂文章,弄清文章的人物究竟是怎样的人,作者对他的基本态度是什么,是肯定还是否定,是赞赏还是批评等问题。 (2)第二类解题方法—结合自身或现实,谈谈读后的启示或收获。在中考中,重点是考查从作品中获得人生观、世界观、美好品德、某种精神方面的启示或收获。 ①读原文,看文章是赞美或宣扬哪一种人生观、世界观、品质、精神。 ②作判断,这些的一切在当今社会是否值得提倡,我们又该如何云改正或抵制。 (一)《宋学士文集》 王冕者,诸暨(1)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2)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3)。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 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4)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安阳韩性(5)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6)。 译文: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过后,他仍是这样。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于是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

课外文言文翻译(教师版)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课外文言文是初中各类语文考试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在训练的过程当中学生应该注意积累字词,这样才能更好的翻译句子,并能更好的理解文章的内容。 只有不断的练习才能翻译的更加熟练,才能在考试中获得更高的分数。 二、复习预习 复习上节课学过的文言文中常见的字词的意思。 1.通假异读 在通假现象中,通假字的读音和本字的读音如果有别,一般要按照所表示的本字来读。例如:“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的“扳”字,要读为pān(攀)。 2.一词多义 无论古代、现代,一词多义均是正常的、普遍的。例如:“于”的意思有 (1)到。例如:环谒于邑人(《伤仲永》) (2)在。于舅家见之(《伤仲永》) (3)比。贤于才人远矣(《伤仲永》) (4)从。其受于人者不至也(《伤仲永》) 3.古今异义 词汇的发展除了旧词消亡、新词产生的情况外,还表现在词义不断演变。绝大多数词的意义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所以学习文

言文,要特别注意古今词义的异同。例如:“或”字或以钱币乞之古义:有的,有的人今义:或许,或者 4.通假字 本有其字,古人有时不用本来该用的某个字,而用另一个跟它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这种同音替代现象,叫做“通假”或“古音通假”,被替代的那个(未出现)字叫本字,用来替代本字的字叫借字,也就是通假字。例如: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扳”通“攀”,牵,引 5.词类活用 在古代汉语里,有些词在具体的句子中临时改变它原来的语法功能,具备另一类词的语法功能和词汇意义,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状语、动词用作名词等)例如: 不能称前时之闻动词用作名词,名声 二、方法归纳 留 即保留原文中的词语,不进行翻译。古属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爵名、谥号、帝号、年号、书名等等,以及古今意义相同的词,都可保留,不用翻译。 删 即通过删去无法翻译的文言词语来翻译古文。如无法译出的文言虚词。 增 即通过增加词语来翻译文言文语句。(1)便单音词为双音词(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补出省略了的句子 换 即将文言语句中的字词转换成现代汉语中的词语。如把”岁”换成“年”,“布衣”换成“平民”,把“尔、汝”等换成“你”。 调

高中语文必修2课内文言文挖空训练(教师版)

高中语文必修2 课内文言文挖空训练(教师版) 说明:本练习考查的是第二单元的文言字词。请解释加点的字,翻译划线的句子,注意活用和句式。然后结合教材的注释和课堂笔记,用红笔进行订正,不懂之处做出标志。 8、兰亭集序王羲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晚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全,都)至,少长咸(全,都)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长)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引来作为流觞的曲水),列坐其次(旁边)。虽无丝竹管弦之盛(繁盛热闹),一觞一咏(喝一点酒,作一点诗),亦足以畅叙幽情(深远情怀)【助记:幽深】。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广阔),俯察品类之盛(繁多),所以(以此,用来)游目骋怀(放眼浏览,开畅胸怀),足以极(穷尽)视听之娱,信(实在)可乐也。【助记联系: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夫人之相与(交往),俯仰(低头俯首之间)一世,或(有的人)取诸(兼词,之于)怀抱,悟(通“晤”,面对面)言一室之内;或因(随着,就着)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通“趋”,趋向、取向)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一时,短时间)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往,到,此为向往追求)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系着、附着)之矣。向(过去、以前)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因为)之兴怀;况修【长】短随化(造化,指自然),终期(至、及)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大,大事。死生是件大事情)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缘由),若(像)合一契,未尝不临(面对,阅读)文嗟悼,不能喻(通晓明白)【助记:不可理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本来知道把生死视为一样是荒诞的,将长寿的彭祖与短命的人视为一样是虚妄的)。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即使)世殊事异,所以(的原因)兴怀,其致(情趣)一(一样、相同)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这些文章)。 9、赤壁赋苏轼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农历十六)【望:十五。朔,月初一。晦,月末】,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起)。举酒属.(劝酒)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不一会儿),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任凭)一苇之所如(往),凌(越过)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通“凭”,乘)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离开人世超然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形似桨的划船工具)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悠远的样子)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唱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像一缕不断的丝线)【助记:断绝】。舞(使起舞)幽壑之潜蛟,泣(使哭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容色改变的样子),正襟危坐(整衣端坐。危,端正。联系前文“正”)【助记:危言危行,说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危,正直】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为什么箫声这样悲凉呢)”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向西)【助记:注意后文动词“望”】望夏口,东(向东)【助记:注意后文动词“望”】望武昌。山川相缪(通“缭”,环绕,盘绕),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当)其破(夺取)荆州,下(攻占)江陵,顺流而东(向东进发)【助记:注意后文无动词】

文言文常见古今异义教师版

文言文:常见古今异义词(教师版) 1、B 卑鄙今义:(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古义:地位低,见识浅。例如: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不好今义:坏。古义:①不美。例如:是女子不好,烦大巫妪为入报河伯,得更求好女,后日送之。(《西门豹治邺》)②不喜欢。例如:不好交接俗人。《张衡传》 不行今义:不可以。古义:不能走路。例如: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陈情表》) 2、C 春秋今义:①春季和秋季,常用来表示整个一年,泛指岁月。②时代名称。古义:①年龄。例如:天子 春秋鼎盛。(《汉书》)②一年。例如:蟪蛄不知春秋。(《逍遥游》)③书名。例如:仲尼厄而作《春秋》。(《报任安书》) 操持今义:料理;筹划。古义:握着,拿着。例如: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苏武传》) 从容今义:不慌不忙;镇静;沉着。古义:①言语举动适度,得体。例如: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张衡传》)②举动。例如:从容中道。(《中庸》) 从而今义:连词。古义:从:跟随;而:并且、而且。例如: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 初一今义:农历每月的第一天。古义:刚开始。例如:初一交战,操军不利。(《赤壁之战》) 3、D 地方今义:①泛指空间的一部分,②民间,③地区。古义:①当地的事。例如:在外监司牧守,亦皆贪鄙成风,不以地方为意。(《方腊起义》)②土地方圆。例如:江东虽小,地方千里。(《项羽本纪》) 东面今义:东边。古义:脸朝东。例如:东面而视。(《秋水》) 大方今义:对财物不计较,言谈举止自然。古义:修养很高,明白道理的人。例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 家。(《秋水》) 大风今义:风力很大的风。古义:麻风病。例如:可以已大风。(《捕蛇者说》) 怠慢今义:冷淡;客套话,表示招待不周。古义:松懈,轻忽。例如:怠慢忘身,祸灾乃作。(《劝学》) 4、F 风流今义:指跟男女间情爱有关的;轻浮放荡。古义:①杰出,英俊。例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 风流人物。(《念奴娇?赤壁怀古》)②英雄的功绩,流风余韵。例如: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③学问才华,雍容的风度。例如:遥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咏怀古迹五首(其二)》) 非常今义:副词,十分,极。古义:名词,意外的变故。例如: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扶老今义:扶着老人。古义:手杖。例如: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归去来兮辞》) 反复今义:一遍又一遍;多次重复。古义:书信往返。例如: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答司马谏议书》) 逢迎今义:奉承,拍马屁。古义:迎接。例如: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孔雀东南飞(并序)》) 5、G

文言文阅读能力训练4(教师版)

文言文阅读能力训练 教学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实词。 2、通过练习,培养文言文迁移能力。 3、逐步掌握课外文言文答题技巧。 教学重点:积累重点文言实词。通过练习,培养文言文迁移能力。 教学难点:逐步掌握课外文言文答题技巧。 (一)何岳轶事 秀才何岳,号畏斋。曾夜行拾得银贰百余两,不敢与家人言之,恐劝其留金也。旦日携至拾银处,见一人寻至,问其银数与封识①皆合,遂以还之。其人欲分数金为谢,畏斋曰:“拾金而人不知,皆我物也,何利②此数金乎?”其人感谢而去。 又尝教书于宦官家,宦官有事入京,寄一箱于畏斋,中有数百金,曰:“俟他日来取。”去数年,绝无音信,闻其侄以他事南来,非取箱也。因托以寄去。 夫畏斋一穷秀才也,拾金而还,暂犹可勉③; 寄金数年,略不动心,此其过人也远矣! 【注释】①封识(zhǐ):封存的标记。②利:贪图。③暂犹可勉:短时期内还可以勉励自己不起贪心。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①其人感谢而去 ②俟他日来取 ③尝教书于宦官家 ④略不动心 2.翻译下列句子。 ⑴不敢与家人言之,恐劝其留金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问其银数与封识皆合,遂以还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闻其侄以他事南来,非取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别用四个词概括文中写到的两件事,并说说为什么作者认为何岳第二次的行为比第一次更难能可贵呢? 答案: 1.)①离开,离去。②等候,等待。③曾经④一点也不,丝毫不。 2. ⑴不敢和家里人说这件事,担心家人会劝告他把银子留下。

文言文翻译训练题.教师版doc

文言文翻译训练题 1、阅读下面文言语段,按要求翻译。(8分)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注:淫慢,过度享乐与怠慢。 将画线的三句话译成现代汉语: (1)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2)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3)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2、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翻译画线的句子。(8分) (宋濂)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翌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间召问郡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主事茹太素上书万余言。帝怒,问廷臣。或指其书曰“此不敬,此诽谤非法。”问濂,对曰:“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罪?”既而帝览其书,有足采者。悉召廷臣诘责,因呼濂字曰:“微景濂,几误罪言者。” (《明史·宋濂传》)[注]宋濂,字景濂,明代著名文学家、史学家。 (1)诚然,卿不朕欺(2分) (2)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罪(3分) (3)微景濂,几误罪言者(3分) 3、把下列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始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慊。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大学》) (1)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慊。(3分) (2)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3分) (3)此谓诚于中,形于外。(2分)

文言文翻译教师版

山东省沾化县第二中学2011级 高三语文复习学案 姓名使用时间2014年3月日编号 课题文言文翻译编制人吴春娥 审核人高三语文组 课标要求引导学生增强应用意识,在广泛的实践中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学习目标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2、通过当堂检测,熟练运用方法,规范答题。 评价设计目标1:课堂探究1、2、3 目标2:当堂达标检测 课堂探究学生纠错 (教师点拨)一、利用积累,把握文意。 ⑴乐广善清言而不长于笔,请潘岳为表。岳曰:“当得君意。” 广乃作二百句语,述之志。岳因取其意,便成名笔。时人咸云: “若广不假岳之文,岳不取广之旨,无以成斯美矣。”(《晋书·乐 广传》) 译文:乐广擅长清言,却不能操笔,请潘岳替自己作表。潘岳说: “我应当得知你的心意。”乐广于是口述二百多句话来表述自己 的心志。潘岳于是取乐广的意思加以整理,就写成了名作。当时 人都评论说:“如果乐广不借助潘岳之笔,而潘岳不取乐广的意 旨,也就无法成就这样的美文。” ⑵(2012高考广东卷)道光五年,调江苏。先是洪泽湖决, 漕运梗阻,大学士英和陈海运策,而中外纷议挠之。澍亲赴上海, 筹雇商船。(《清史稿·陶澍传》) 译文:道光五年,陶澍被调任到江苏任职。一开始洪泽湖决堤, 漕运不通,大学士英和上书提出海运策略,但是朝廷内外纷纷议 论并阻挠他。陶澍毅然承受了这个重任,亲自去上海筹措雇佣商 船。 总结:注重积累.(课本、练习题)。建议:把训练题中的典型句整 理到笔记本上,常读常记,做到耳熟能详。 二、借助语法,解字释句。 ⑴(2013高考江苏卷)李丰,字安国。明帝即尊位,得吴降人,问:“江东闻中国名士为谁?”降人云:“闻有李安国者。”是时丰为黄门郎,明帝问左右安国所在,左右以丰对。帝曰:“丰名乃被于吴越邪?”(《三国志》注引《魏略》) 译文:李丰,字安国。明帝登上了帝位,有一次见到一位吴国投降的人,问道:“你在江东时,听到中原地区谁称得上名士啊?”投降的人回答说:“我听说过李安国。”这个时候,李丰担任黄门郎,魏明帝问左右臣子“安国”在哪里,左右臣子用“李丰”来回答。明帝说:“李丰的名声竟然遍布整个吴越地区了吗?” ⑵太宗闻诸曹案典,多有受赂者,乃遣人以财物试之。门令史受馈绢一匹,太宗怒,将杀之,矩进谏曰:“陛下陷人以罪,恐非导德齐礼之义。”太宗纳其言,因召百僚谓曰:“裴矩能廷折,不肯面从。每事如此,天下何忧不治!”(《旧唐书·裴矩传》) 译文:唐太宗有一次听说许多案件都有受贿的人,就派人用财物去试探他们。有个官员接受了馈赠的一匹丝绢,太宗很生气,将要杀了他,裴矩进谏说:“陛下您用罪来陷害别人,恐怕不合礼仪。”太宗采纳了他的意见,于是召集百官说:“裴矩竟然能够当廷辩驳,不肯当面顺从。如果每件事能象这样,何愁天下不能治理好!” 总结:注重语法。 据词性辨义,据成分释句。 三、关注语境,前后印证。 ⑴颜之仪,字子升。宣帝即位,迁上仪同大将军、御正中大夫,进爵为公,增邑一千户。帝后昏纵日甚,之仪犯颜骤谏,虽不见纳,终亦不止。(《周书》列传第三十二) 译文:宣帝即位,晋升为上仪同大将军、御正中大夫,进爵为公,增加食邑一千户。宣帝其后越来越昏纵,颜之仪冒犯主上的尊严屡次进谏,虽然未被采纳,始终未停止上谏言。 ⑵辛毗字佐治,颍川阳翟人也。绍薨而辅其长子谭。及绍二子尚攻兄谭,谭使毗诣太祖,曰:“今河北岁凶,而袁氏兄弟龃龉,有违天道,此乃天亡尚之时也。他年或登,尚改修其德,失所以用兵之要矣。”太祖称善。(《三国志·辛毗传》) 译文:袁绍死后他辅佐袁绍的长子袁谭。等后来袁绍的二儿子袁尚攻打兄长袁谭,袁谭派辛毗向太祖求救。辛毗说:“现在河北年成不好,袁氏兄弟又相互争斗,有违天道,这是老天灭亡袁尚的时候。来年如果收成好了,袁尚修改他的德行,你就会失去用

教师版文言文断句训练

文言文断句练习 1、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断句: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从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岂能拘泥于匹夫匹妇的小节小信?自缢于沟渎而不为人知呢。?(衽(认)。微:没有。谅:遵守信用,渎(独)。) 2、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国桥玄南阳何雍异焉玄谓太祖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 断句: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国桥玄、南阳何颙异焉。玄谓太祖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 3、晋平公与群臣饮饮酣乃喟然叹曰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违师旷侍坐于前援琴撞之公披衽而避琴坏于壁公曰太师谁撞师旷曰今者有小人言侧者故撞之公曰寡人也师旷曰哑是非君人者之言也左右请除之公曰释之以为寡人戒 断句:晋平公与群臣饮,饮酣,乃喟然叹曰:?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违。?师旷侍坐于前,援琴撞之。公被衽而避,琴坏于壁。公曰:?太师谁撞??师旷曰:?今者有小人言侧者,故撞之。?公曰:?寡人也。?师旷曰:?哑!是非君人者之言也。?左右请除之。公曰:?释之,以为寡人戒。? 4、骠骑将军为人少言不泄有气敢任天子尝欲教之孙吴兵法对曰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天子为治第令骠骑视之对曰匈奴未灭无以为家也由此上益重爱之。 断句:骠骑将军为人,少言不泄,有气敢任。天子尝欲教之孙、吴兵法,对曰:?顾(看)方略何如耳,不至(不必)学古兵法。?天子为治第,令骠骑视之,对曰:?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由此上益重爱之。 5、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断句: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太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6、御孙曰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共同也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故曰俭德之共也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是以居官必贿居乡必盗故曰侈恶之大也断句:御孙曰:「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共,同也,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故曰:「俭,德之共也。」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是以居官必贿,居乡必盗。故曰:「侈,恶之大也。」 7、太宗曾罢朝怒曰会杀此田舍汉文德后问谁触忤陛下帝曰岂过魏征每廷争辱我使我常不自得后退而具朝服立于庭帝惊曰皇后何为若是对曰妾闻主圣臣忠今陛下圣明故魏征得直言妾幸备数后宫安敢不贺 断句:太宗曾罢朝,怒曰:?会杀此田舍汉!?文德后问:?谁触忤陛下??帝曰:?岂过魏征,每廷争辱我,使我常不自得。?后退而具朝服立于庭,帝惊曰:?皇后何为若是??对曰:?妾闻主圣臣忠。今陛下圣明,故魏征得直言。妾幸得备数后宫,安敢不贺??上乃悦。 8、臣闻齐桓公之郭问父老曰郭何故亡曰以其善善而恶恶也公曰若子之言乃贤君也何至于亡父老曰不然郭君善善不能用恶恶不 能去所以亡。 断句:臣闻齐桓公之郭,问父老曰:‘郭何故亡?’曰:‘以其善善而恶恶也。公曰:‘若子之言,乃贤君也,何至于亡?’父老曰:‘不然,郭君善善不能用,恶恶不能去,所以亡。 9、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爱而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