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试析《中国诗词大会》的试题创意及文化导向-精选教育文档

试析《中国诗词大会》的试题创意及文化导向-精选教育文档

试析《中国诗词大会》的试题创意及文化导向

2016年2月12日,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CCTV-10)经过近两年的自主研发创作的大型文化益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首播时,立即引起了中央领导和各界民众的关注。《中国诗词大会》创作的宗旨为:“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指示精神,为让古代经典诗词,深深印在国民大众的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基因’”[1],“百度百科”对《中国诗词大会》的解释为:“是央视首档全民参与的诗词节目,节目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基本宗旨,力求通过对诗词知识的比拼及赏析,带动全民重温那些曾经学过的古诗词,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2]因此,“这是一场全民的诗词狂欢”,“一场诗词的盛会”。

秉承央视科教频道前期推出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谜语大会》良好的社会影响力和公众基础,再加上首播时间占据了春节的黄金档,《中国诗词大会》刚一问世即获得了良好的收视率,曾排名综艺类节目收视率第七。与以往播出的节目相比,《中国诗词大会》表现出更高的出题技巧、更烧脑的诗词知识、更独到的学习导向和更精彩的智力比拼,不仅显示出央视科教频道对于传统文化类综艺节目制作技巧的日臻

成熟,更强力引导了全民的学习诗词、学习传统文化的、品味传

统美德的热潮,也将引领各类媒体进行更多的中华优秀文化的挖掘。所以,对《中国诗词大会》试题模式及其文化导向的分析,旨在发现更多的传统文化学习的角度和古诗词的文化价值。

一、《中国诗词大会》普适性的试题范围

据《中国诗词大会》专家解释,《中国诗词大会》的全部试题都来自于中小学课本。现今的中小?W课本里的古诗词将近200首,这类古诗词就成了最具有民众基础的、最容易唤醒民众对诗词记忆的诗作。正如习总书记指示所言:(这类诗词)“应嵌入到学生的血液里,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正是这些人人耳熟能详的古诗词在长期的传播过程中,使人“志高昂、情飞扬,人灵秀”,是当下正在努力寻找精神家园的中华民众真正需要的精神食粮。《中国诗词大会》把唐诗宋词中最具传播效应的那部分纳入试题范围,真正的用意在于用此类诗词唤醒了最大公众群的关注,因此也得到最大民众参与度。当那些人人脱口而出的“白日依山尽”“渭城朝雨?徘宄尽薄疤一ㄌ端?深千尺”的诗句一出现,公众首先产生亲切回忆,又在节目进行中积极参与,事后还会回味重温。这场由央视强势媒体发动的全民诗词热浪,犹如一场没有边界的诗词大课堂,即使没有每场选手惊心动魄的竞争,这场全民的诗词大复习已在呈现中华民族的高尚情怀、确立中华民众的精神高度、表达中华民族的文学素养等方面呈现出巨大意义。

二、包含在九宫格、十二宫格试题里的传统元素

“九宫格”“十二宫格”都是产生于中国古代的奇妙数字

游戏,起源于“河图洛书”中的神秘图案。《易经?系辞上》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这个“圣人”指的是伏羲与大禹,“则之”就是对这种原始的天然图形进行规范化解析的过程。相传上古时洛阳东北孟津县境内的黄河中浮出龙马,背负“河图”献给伏羲,伏羲依此而演成八卦,后为《周易》的来源。又相传,大禹时洛阳西洛宁县洛河中浮出神龟,背驮“洛书”献给大禹,大禹依此治水成功,遂规划天下为九州,又依此定九章大法来治理社会。河图上排列成数阵的黑点和白点,正好对应着洛书上的从1到9九个数字,并且无论是纵向、横向、斜向的三条线上的三个数字其和皆等于15,组成神秘的数字的古代“纵横图”,故称“九宫图”。于是,“河图洛书”就成了深奥的数字游戏,曾在哲学、政治学、军事学、伦理学、美学、文学诸领域都产生过深远影响。也就是在“河图洛书”出现的时代,中华民族就有了“击壤歌”“伊耆氏腊词”“康衢谣”“尧

戒”“卿云歌”等万世传颂的诗歌,古诗词与九宫格就在出现的时间上有了神秘的关联。现代的九宫格游戏、十二宫格游戏正是在“纵横图”的基础上,发展成为人人喜欢的游戏,并用于承载某种神性的巧思。

《中国诗词大会》在专家与媒体的共同努力下,产生了把优美的诗词放进中华传统的“九宫格”“十二宫格”里的试题创意,使节目更具民族感,更具喜乐感,也更具游戏感。在这种看

似简单的方格里放进了一句句相近的诗句,产生的是“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谜语效果。如“花落知多少”“落花时节又逢君”两句,放在一个九宫格里,顿时产生了极强的迷惑性。又如“此物最想相思”“竟夕起相思”两句与“黄鹤一句不复返”“昔人

已乘黄鹤去”一旦落入九宫格、十二宫格迷阵中,也变得难解难分。《中国诗词大会》的出题者与答题者都把自己的反应能力、辨别能力、记忆能力在九宫格里发挥到了最高,也把观众成功地带进了趣味性的诗词学习之中。该试题答题时间仅有短短的10秒,几乎在选手刚要做出判断时,时间就已用尽。所以,只有最镇定、最准确、最迅速、最冷静的判断才能赢得这关键的第一局,于是,九宫格、十二宫格迷局就在熟悉里增添了陌生,在平淡中增加了辨析,让充满情致的、温文尔雅的古诗词如同变化万千的魔方一般有了些许狡谲与谋略,无论答对或答错的选手,最终都会为这九宫格类的试题而痴迷。

三、以画解诗的方式是传统的诗画合一特征的体现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中国古代文论家评诗的名句,语出苏轼《东坡题跋?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一文:“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后人常把王维的诗作当成“诗画合一”经典,认为王维在美学与修辞的层面上,最大限度地保持着景物的画面感,以及画面中的情思。其实,在古诗词的创作过程中,诗画合一一直是众诗人追寻的美学境界,也一直是评论古诗词的亮点。

《中国诗词大会》采用的用画面猜诗句的方法完美地体现着诗词的普遍的意象之美,在线条与画面的组合之中,诗歌与日常生活的隔绝感淡化了,一幅简约的图画带出的往往是一句入心的诗句。如一幅表现“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的图画,画面与诗句相配合时,最生动直观地再现了战争年代百姓生存之艰辛;又如“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画面,在鲜艳的色彩里,展现的是山河之峥嵘与征途之遥远。再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的画面,也把诗中自然界的生生不息用图与诗两种介质,展现着不一样的美质,再现了古人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美学情怀。四、在熟悉中寻找陌生的诗词知识题既然《中国诗词大会》已把出题范围圈定在中小学课本的限度之内,而要在这看似简单的诗句里比出高低,真正的考点必须放置在对诗词内涵和相关知识的区分度上。这种出题方式不是对诗的简化处理,而是对出题者的巨大考验,逼迫着出题者从熟练中寻出遗漏,从娴熟里析出盲点。于是,极赋智慧的知识类试题演化成了手写填字、诗句辨析、诗意猜测等题型。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等试题,都是通过一字之差来辨析诗句的题型。这种试题既要求选手对汉字书写的正确,也要求选手对诗意理解的精准。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劝君更(尽)一杯酒”“近乡情更(怯)”句,因为选手们对此诗太过熟悉,往往会在一气喝成的酣畅的背诵中,忽略了

“尽”还是“进”“怯”还是“切”,形成了一种“灯下黑”。而恰恰是这一字之差,诗的意境完全不同,于是进一步精确地区别这一字之差,又成了体会诗词意境的过程,也成了体会诗人写作心态的过程。单项选择题“竹杖芒鞋轻胜马”中的“芒鞋”是“草鞋、布鞋、木屐”的选择、“‘帝遣黄河一带垂,古来惟有谪仙诗’句夸的是哪篇名作”中的选择,以及颇具幽默感的“假如古代有微信,下列的哪个人会出现在武则天的朋友圈里”的选择,呈现出的都是似是而非、似清晰又含混的奇思巧辨。答这种又熟悉又卡壳的题目,重温这些热络的“冷”知识,高度地调动了观众参与的热情,也使赛场内的竞技形态步步提升,让公众逐渐认识到,熟悉的生活仍然诗趣盎然。

五、用百人选手团的比赛方式实现观众最大的代入感

《中诗词大会》是一档自主原创程度极高的节目,“以一敌百”的“击败体”的内循环机制就是该节目的首创。《中国诗词大会》以每场5名挑战者分别对抗百人选手团的模式,以“击败率”为积分点,形成了智力与运气的对擂。《中国诗词大会》的这种创意把回避了其他赛事中的一对一、点对点的单线程PK,升级为更富有冲突感与不可预知性的一对多、点对面的多维度PK模式。同时参赛的106位选手覆盖全社会各种年龄段、多种学历和不同行业,又直观地呈现出《中国诗词大会》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原则。

长期以来,诗词一直被误认为是象牙塔里的专业艺术,是极

少数的诗词创作者与研究者所关心的学术命题,对普通读者的日常生活没有太多影响与联系。而《中国诗词大会》试题设计的“低门槛”,就是要消解对公众诗歌的疏离感,让诗词对日常生活的美好、良善、温情的默默注视的特征、以及公众自《诗经》时代就已养成的对诗词的期许全然呈现。以诗词普适化为前提而组成的包含社会各阶层民众的百人团,关照着社会各层面的公众,如7岁儿童李尚荣所代表的正是低龄儿童对古诗词的喜爱,也表现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后继有人。李尚荣惊人的知识容积和赛场上的沉着机智,呈现了中国儿童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教育成果。李尚荣的出场吸引的是低龄儿童和其家长的目光,众多小学生与李尚荣同步答题,使新一代的家长深度见证了古诗词对于儿童的益智功效。又如来自安徽淮南的警察选手王纪波,他所带入的是金戈铁马的公安干警的关注,也引发了多处报刊网站对这位“警察诗人”的文化修养的热议。其他如北理工研究机器人的女博士生陈更,以一身民国女生的装扮多次返场,成为了高学历人群关注的焦点。陈更开场白提到的“中国诗词讲究四素:气象、体面、血脉、韵度。气象浑厚、体面宏达、血脉贯通、韵度飘逸”、以及在诗词点评中提到的“中国的水墨画,不是以实物传情的,在于意韵和意境”的话语,更表现了这位工科女生深厚的文化涵养,提升了这场赛事的文化元素。

六、《中国诗词大会》的文化导向

“生活自有诗意”“今天的我们应当如何诗意地生活”,是

《中国诗词大会》节目传递的精神内涵,“用流行的方式来弘扬传统”,“坚守文化血脉,为正在寻找精神家园的国民提供最好的传统营养”是央视推出的一系列“大会”的文化价值导向。在传统媒介与新兴媒体交织运行的当下,由于强势媒体宏大的推送,《中国诗词大会》让古诗词在演播室中获得了“重生”,这是对央视的主流媒体地位的再次肯定与张扬,也是对当今的全媒体与传统精神相融合的良好示范。

(一)用时尚传媒手段承载传统文化的典范

虽然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浩如烟海,但在当下过于浮躁的社会氛围中,因公众缺少读书的耐心,而倾向于用文化快餐的方式快速地汲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公众对于与生活有一段距离的古诗词,则大多选择了冷处理或闲置于一旁。而《中国诗词大会》采用当下最流行的“真人秀”的方法,把106位来自非诗词专业的普通人通过激烈的比拼,渐渐使之成为公众心目中的诗词明星,这种节目体现的正是“真人秀”的现实感与大众传播的特征,也是央视不容忽视的强势媒体地位的实力展现。同时在技术层面上,《中国诗词大会》还全程运用移动端推动节目多屏传播,吸引观众与场上选手通过移动端同步答题,形成打破时空边界的线上线下互动,进而打造一场“全民参与的诗词文化盛宴”的壮举,这更是央视能够制造权威节目的坚强实力的展现。

在《中国诗词大会》中,百余名选手不仅表现出娴熟精准的古诗词知识,以及用多语态(朗诵、吟诵、歌唱、方言、翻译、

入声、陈述、改编)呈现诗词韵律之美的能力,还用自己真实的故事来诠释了古诗词的自我启迪、对人心的磨砺。如百人团选手邱鹏借助于孟郊的一首《游子吟》,表达了自己对母亲的热爱与深深的感恩,使诗词的意境无限延伸,起到了教化民众的作用。又如选手王天博借助于“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诗句,表达自己与女友在共同的诗词爱好中建立起的异地恋情,也向公众直观地展示了诗词对于情操的陶冶。更重要的是,选手的即兴陈述使诗词文本与叙事文本实现了完美对接,使观众在观赏韵律之美的同时,倾听了与诗词密切相关的普通人的学诗故事,这样以来,作为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国诗词大会》的“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的德育元素凸显出来,使608天磨一剑的《中国诗词大会》实现了全方位的美学效应。(二)开启了一种公众教育的新模式郦波在《中国诗词大会》研讨会上表示:“作为老师并不是只在课堂上上课”“生活中无处不课堂”“知识充满了生活感”。[3]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诗词大会》中嘉宾们的现场讲解的各种专业知识,就是《中国诗词大会》思想深度与教育作用的体现。尽管时下已进入多元化获取信息的年代,但在日常的生活中,普通民众仍会有许多学习上的困惑。而王立群、郦波、蒙曼、康震等人在诗词大会现场的点评,也许就当场解决了许多人困扰以久的难题。如王立群对于杜甫的“浊酒”与李白的“清酒”的解释,包含着一种独特的学术见解。文雅而调皮的郦波对

于“萧郎”“班马”的解释,都有饱满的古文字信息。如蒙曼对于“天若有情亦老”的解释,也引出了历史的沧桑感和观赏诗词的新角度。

《中国诗歌大会》还以许多非诗词专业的选手、特别理工科选手的喜人表现,生动地阐释了诗词的全民性质、跨专业性质和传承价值。陈更作为《中国诗歌大会》中一再返场的优秀选手,她的在场本身就让更多的人意识到,古典诗词可以贯通一切,不管哪种专业、哪种年龄、哪种状态的人,如果与诗词结缘,都可以提升智力,提升品质。

据央视2016年5月18召开的《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研讨会披露,《中国诗词大会》是在中央领导的直接指示之下策划而成,并一直受到了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更在节目播出之后受到了中央领导的直接关注与评价。《中国诗词大会》的这种从形式到内容的创新推广方式,真正实现了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有了全民基础。文化评论人表示:“相较于成语,语言凝练、章法绵密、情感充沛、意象丰富的诗词更具有传递思想和抒发情感的功能,诗词中的情味意味韵味更是饱含汉语文字的特有魅力。”[4]总之,《中国诗?~大会》是落实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重大成果,是全民热爱传统文化的精神气质,也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举措。正如诗词专家周笃文评价所云:《中国诗词大会》“充分展现了国学的魅力”“是诗歌史上的转折点”,她“唤醒了好诗词在民众心中潜

在的记忆,被五四之后边缘化的诗歌正以雷鸣般的声音大踏步的光荣归来。”[5]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