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清平乐村居

清平乐村居

清平乐村居
清平乐村居

清平乐·村居

一、文学常识:

1、“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词的题目。

2、《清平乐〃村居》是南宋大词人辛弃疾的作品。这首词的主

要内容是: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借此表现

出作者对农村和平宁静生活的喜爱。

3、全词以白描手法,有声有色、形象生动地描述了农村的乡土风俗,呈现出一种清新、宁馨的风格。

4、什么是白描?白描法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它要求画家只用白线勾描,不着颜色,不加渲染地勾画出物体的特征。

5、知识链接:如何运用白描手法绘景呢?一是绘景的语言要朴素、简洁,不能过多地堆砌词汇,不能过多地渲染,只寥寥数笔,便勾勒出景物的特征,突出景物的特色。二是景物描写要鲜明、准确,但要防止因用笔过少,造成“空洞无物”的错误,它要求的是既要简洁,又要传神。如鲁迅《故乡》的开头:“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寥寥数语,几笔勾勒,不但将故乡的深冬阴晦天色笼罩的原野,尽收笔底;而且字里行间,表露了蕴含在作者内心深处的深沉的悲凉。

如何运用白描手法刻画人物呢?鲁迅曾说:“白描却没有秘诀。如果要说有,也不过是和障眼法反一调: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而已。”如鲁迅在《孔乙己》中,对孔乙己身世的介绍:“孔乙己原来也读过书,但终于没有进学,又不会营生;于是愈过愈穷,弄到将要讨饭了。幸而写得一笔好字,便替人家钞钞书,换一碗饭吃。可惜他又有一样坏脾气,便是好喝懒做。”作者抓住他“没有进学”、“不会营生”、“好喝懒做”的性格特点,来揭示封建科举制度对他的毒害所造成的悲惨遭遇。

6、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我国南宋时期著名的爱国词人,他的许多词都抒发了他抗金

报国、收复中原的宏伟志愿,如《破陈子——为陈同甫赋壮

词以寄之》。

二、词语解释

1、茅檐:茅屋的屋檐。

2、吴音:吴地的方言。作者当时住在上饶,这一带的

方言为吴音。

3、相媚好:指相互逗趣,取乐。

4、翁媪(ǎo):老翁、老妇。

5、锄豆:锄掉豆田里的草。

6、织:编织,指编织鸡笼。

7、亡赖:“亡赖”同“无赖”,“亡”读wú,指小孩顽皮、淘气。

8、卧:趴。

三、诗词翻译: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大儿子在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最令人喜爱的是小儿子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食着刚摘下的莲蓬。

四、创作背景:此词作于辛弃疾闲居带湖期间。从四十三岁起,他长期未得任用,以致在信州(今江西上饶)闲居达二十年之久。理想的破灭,使他在隐居中更加关注农村生活,写下了大量的闲适词和田园词。这首《清平乐〃村居》就是其中之一。

五、诗词赏析:

辛弃疾词中有不少作品是描写农村生活的佳作,其中,有风景画,也有农村的风俗画。这首《清平乐〃村居》,就是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村风俗画。

在描写手法上,这首词,没有一句使用浓笔艳墨,只是用纯粹的白描手法,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作者能够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维妙维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上阕头两句,写这个五口之家,有一所矮小的茅草房屋、紧靠着房屋有一条流水淙淙、清澈照人的小溪。溪边长满了碧绿的青草。在这里,作者只用了淡淡的两笔,就把由茅屋、小溪、青草组成的清新秀丽的环境勾画出来了。不难看出,这两句在全首词中,还兼有点明环境和地点的使命。

三四两句,描写了一对满头白发的翁媪,亲热地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聊天的优闲自得的画面,这几句尽管写得很平淡,但是,它却把一对白发翁媪,乘着酒意,彼此“媚好”,亲密无间,那种和协、温暖、惬意的老年夫妻的幸福生活,形象地再现出来了。

这就是无奇之中的奇妙之笔。当然,这里并不仅仅是限于这对翁媪的生活,它概括了农村普遍的老年夫妻生活乐趣,是有一定的典型意义。“吴音”,指吴地的地方话。作者写这首词时,是在江西上饶,此地,春秋时代属于吴国。“媪”,是对老年妇女的代称。

下阕四句,采用白描手法,直书其事,和盘托出三个儿子的不同形象。大儿子是家中的主要劳力,担负着溪东豆地里锄草的重担。二儿子年纪尚小,只能做占铺助劳动,所以在家里编织鸡笼。三儿子不懂世事,只知任意地调皮玩耍,看他躺卧在溪边剥莲蓬

吃的神态。这几句虽然极为通俗易懂,但却刻画出鲜明的人物形象,描绘出耐人寻味的意境。尤其是小儿无拘无束地剥莲蓬吃的那种天真活泼的神情状貌,饶有情趣,栩栩如生,可谓是神来之笔,古今一绝!“无赖”,谓顽皮,是爱称,并无贬意。★“卧”字的用得极妙,它把小儿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跃然纸上。所谓一字千金,即是说使用一字,恰到好处,比坐、躺、趴等用的更妙,就更能给全句或全词增辉。

在艺术结构上,全词紧紧围绕着小溪,布置画面,展开人物的活动。从词的意境来看,茅檐是靠近小溪的。另外,“溪上青青草、”“大儿锄豆溪东”,“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四句,连用了三个“溪”字,使得画面的布局紧凑。所以,溪”字的使用,在全词结构上起着关键作用。

在写景方面,茅檐、小溪、青草,这本来是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东西,然而作者把它们组合在一个画面里,却显得格外清新优美。

在写人方面,翁媪饮酒聊天,大儿锄草,中儿编鸡笼,小儿卧剥莲蓬。通过这样简单的情节安排,就把一片生机勃勃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农村生活,真实地反映出来了。给人一种诗情画意,清新悦目的感觉,这样的构思巧妙、新颖,色彩协和、鲜明,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从作者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雅静的环境描写,对翁媪及其三子形象的刻画,表现出词人喜爱农村和平宁静的生活。

六、练习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的注音:茅檐相媚好媪莲蓬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茅檐相媚好翁媪无赖

3、按要求填空

(1)辛弃疾,字,号,我国时期著名的词人,他的许多词都抒发了他、的宏伟志愿,如《》。

(2)本文中描写清新优美的田园风光的诗句是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描写一家人活动的具体诗句是醉里吴音相媚好,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小儿)溪头卧剥莲蓬。

4、“最喜小儿无赖”,你从哪个词上可以看得出来这个“小儿”的顽皮?

答:卧剥。

5、本文描绘的是一幅宁静、和谐的田园生活,它又是如何传达出诗人的爱国情怀的?这种宁静的田园生活还出现在他的哪一首词当中?

答:宁静和谐的田园生活,可以反衬出词人心中的不平静,同时也可以折射出诗人

不仅希望“醉里吴音相媚好”,更希望异邦统治下的中原人民也能享受这种宁静和谐的田园生活。

清平乐村居评课稿

评薛《清平乐·村居》 有幸聆听了薛老师执教的《清平乐·村居》,我们从中体会到当前小学古诗文教学在理念上、实践上的脉络,了解一些带有一定普遍性的问题,这对我们这些小学语文老师以后能高效率地上好小学以古诗文为教材的语文课十分有益。 可以说薛老师执教的《清平乐·村居》是这个班的一个个学生、薛老师和辛弃疾共同创作的动态的艺术品。说是“动态的艺术品”,一是不管你在什么时候以什么视角都能读出你需要的东西;二是不可复制但可学习、仿佛远在天边却近在眼前;三是真实、朴实、扎实,但怎个“三实”了得。 1.不仅仅“三实” 课堂教学本来是真实、朴实、扎实的,如同我们的生活来不得半点虚假、浮华、投巧一样,但是,实践起来却不平常、不简单,非得像薛老师那样对语文、对教学、对儿童有深刻而切肤的认识并且勇于付诸行动才可以。 “真实”。依据学生的认识规律,真实地展现学习过程,一点儿不掺假。整体说,从初识“词”读正确开始,到多读读流利,到读懂读出情感,最后静思读出“词外音”,这个过程不能做假也无法做假;细部说,理解一个字(词),从不懂到有点懂到懂得准。教师让学生自由读,把不理解的字词提出来,学生提出“白发谁家翁媪”的“媪”不理解;接下来师生一起想办法来理解,从查字典到联系上下文猜一猜,指男女生说老了分别叫“翁”与“媪”,还一起讨论了现在的叫法,学生有说“奶奶”的、有说“婆”的、有说“外婆”的,直到学生准确地说出“媪”现在应叫“老婆婆”、“翁”现在叫“老公公”才罢休。这个过程也不能做假也无法做假。不懂就提出来,提出来就自己想办法解决,自己解决不了老师就教,教就教到点子上,即讲究方法、点到要害,一教就懂,方可抵达“不需教”的境界。“真实”,还要“较”真,要真学真懂不要含含糊糊,如,对词中的“醉”到底是“小醉”还是“大醉”、“烂醉”的琢磨;对学生圈出一个“最能体现作者感情的字或词”的推敲。 “朴实”。薛老师的教,方法是朴实的,如谈话、范读、板书、对比、追问、用《古汉语字典》解决古诗词(古文)字词意思,尤其不回避讲解——薛老师讲得干净富有启发,如,讲解词的知识、讲解“喜”字;薛老师教学生学,方法也是朴实的,如,朗读、提问、圈画、联系生活和上下文猜、查字典、静静地想、准备好笔记本“把课堂上重要的东西记下来”。这些方法都是人人都有、时时可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组第5课《清平乐 村居》课时练习C卷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组第5课《清平乐村居》课时练习C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基础题 (共24题;共86分) 1. (3分)给下面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醉________(A.zhuì B.zuì)媚________(A.mèi B.mēi) 锄________(A.chú B.cú) 2. (5分)看拼音写词语。 mù tóng zhē tóu zuì jiǔxiāng mèi hǎo suō y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2分)选出不是同类的一个词语。 ①林冲李逵张飞鲁智深武松________ ②王维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________ 4. (5分)看拼音,写词语。 jīng yíng yǒu yìchúdòu qiāng bàng bái zhòu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2分)“最喜小儿亡赖”中“亡赖”的意思是()。 A . 放刁撒泼,蛮不讲理 B . 游手好闲的人 C . 顽皮、淘气 6. (6分)《清平乐村居》的作者分别是________代________,“清平乐”是________,我还知道这

些词牌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8分) 7、选择正确的读音。 ①bōbāo 剥夺________ 剥皮________ 剥削________ 剥落________ ②yuèlè 乐观________ 奏乐________ 乐章________ 乐趣________ 8. (5分)读一读下面的诗句,想想它们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9. (2分)下列词语中有一个划线字的读音是错误的,把它选出来()。 A . 亡赖(wáng) B . 铺床(pū) C . 茅檐(yán) D . 溪头(xī) 10. (3分)写出下列词语的解释。 ①茅檐________。 ②翁媪________。 ③亡赖________。 11. (2分)选出读音与“乐曲”的“乐”不同的一项()。 A . 清平乐

苏教版国标本五年级上册26、清平乐村居优质课说课稿

苏教版国标本五年级上册《26、清平乐村居》优质课说课稿 古诗词教学的五重境界 清平乐村居一课的设计意图 南通市实验小学褚嘉耘 人类的发展是不能割断历史的,是有根的。我们的语文教学就是要努力挖掘中国母语的“根性”来营养儿童。而古诗词恰恰是这种“根性”的浓缩、精粹,是营养儿童言语生命的佳品。近年来,我们致力于古诗词的教学研究,尝试着概括出古诗词教学的五重境界。 第一重境界:吟 吟诵是古诗词教学的第一重境界,也是古诗词教学的根本途径。古诗词语言凝练,情辞并发,意境深远,同时又兼具音乐的特质,一唱三叹,余味无穷。因此,我们倡导古诗词就要用古诗词的方式来教,要把古诗词教成古诗词。吟诵是古诗词披文入情,披文解义的入口,同时它又是化我入诗,内化于心的入口。在《清平乐村居》一课的教学设计中,我们让吟诵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其特有的教学功效。初读吟诵,在于熟悉字面,疏通

诗句,直觉感受;反复吟诵,在于体味品悟,具象入境,加深感受;熟记吟诵,在于情感体验,蓄势而发,抒发感受。 第二重境界:品 古诗词创作的年代十分久远,再加上篇幅短小,用字遣词非常精炼。有时甚至和我们平常说话、写作不大一样。所以我们在古诗词教学中,要注重字词的品味。它有三个层面,一是“扎扎实实”,也就是做到生字音形义联系实在,识读写用实在;二是“知冷知热”,也就是字词的教学要注意情感温度的饱满;三是“有源有脉”,也就是字词的教学要注意汉字背景文化的渗透。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们根据字词的特点,采取集中和分散识字相结合,突出了“翁媪”的部首表义特点,“吴音”的地域文化特点,并借助了词典(“无赖”)、插图(“相媚好”)等媒体以及学生的生活经验(“剥”)来辅助教学。细细地品,品出了“最‘喜’小儿无赖”、“‘醉’里吴音相媚好”特有的韵味和魅力。 第三重境界:象 人们常说,诗中有画。古诗词的这种画面感是由所描写的具体物象呈现出来的。古诗词教学依文而想,具象成画,是第三重境界。物象是诗词中静

《清平乐村居》教学反思.

《清平乐村居》教学反思 2019-02-19 编入小学语文教材的古诗,以极简炼、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明丽、动静相宜的画面,创设了优美的意境,表达了深挚的情感,千百年来脍炙人口。诗中的色彩美、画面美、意境美与艺术妙笔融为一体,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我在教学中深深地体会到,引导学生从古诗中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是古诗教学的一个十分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所以在设计教案及上课时,我都努力抓住古诗的几个特点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 (1)抓住古诗“诗中有画”的特点,把“诗”与“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古诗的语言极为精炼。仅仅通过接触语言来学习古诗,儿童对古诗画面美的理解就会是笼统的、模糊的。所以我通过图画,具体而形象地再现古诗中的画意;通过语言,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从而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古诗的意境之美。 (2)引导学生“披文入情”,使学生体验古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通过审美体验,得到心灵的陶冶。没有感情就没有诗。没有诗人真挚浓烈的感情,就不可能产生动人心弦的诗歌。在这首诗中,诗人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所描绘的景物之中,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教学时,我尝试引导学生“从景入手”,从字词的理解以及再现诗的画面入手;“由曲引情”――诗与曲,自古以来就是相互依存的姊妹艺术。优美的歌曲,能创造特定的情境,能把学生带进一种特殊的艺术氛围中去,从而为学生体会古诗的情感创造条件。我自始至终轻轻地播放着一段乐曲。该曲有着优美抒情的曲调,轻快舒展的节奏,诗一般的音乐语言。学生一听乐曲,仿佛置身之中,恬静、愉悦、向往的情绪便油然而生。这时,再学古诗,学生较快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学完全诗后,我再让学生一边聆听乐曲,一边展开想象。此刻,学生伴随着二胡、琵琶、提琴齐奏所发出的柔美的音响,浮想连翩……一幅悠闲自在的农家生活图,顿时呈现在学生眼前。 (3)帮助学生“由读引情”。古诗的情感常常蕴含在富有音乐美的语言之中。要通过反复朗读、吟唱才能入境、察情。因此,我在设计教案时把朗读作为一根主线贯穿始终。起始阶段齐声读,个别读;深入学习阶段边理解边朗读;学完全诗后让学生反复朗读,或一唱三叹地吟读,或摇头晃脑式地自由读。总之,要让学生读得琅琅上口,滚瓜烂熟,声情并茂,方肯罢休。 尽管整堂课我都努力地按照设计时的想法在做,但备课还是显得过于理想化了些,没有更多的考虑自己班级学生的整体水平!所以整篇课文在教学时间的安排上还是出现了一些小问题。前面松了些,后面有些赶。另外,在让学生朗读上也有“蜻蜓点水”之嫌。有些浮于表面,显得程式化了。如果时间安排更好的话,应该照顾到整个班级学生的朗读,并有针对性地指导。更好地来体现备课中的“由读引情”的理念。最后,课件设计中也有小小的不足,安排教

《清平乐 村居》评 课 稿

《清平乐村居》评课稿我有幸聆听了李老师执教的《清平乐村居》,老师的适时点拨如给学生一盏指路明灯,使学生总能找准方向。李老师遵循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易到难的教学原则,她一步步引领学生从看懂图意、理解字词到理解这首词的意思,再到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让我感受到诗词教学可以让学生学得这样轻松,理解的这样透彻,使我受益匪浅。她的的教学活动正像这首词一样清新自然,沁人心脾。主要体现在以下四方面: 1、重基础知识的掌握。 李老师能及时认真的纠正学生的错误读音,比如“剥”“翁”“媪”“蓬”等字。除了注重读准字词外,朱老师重视词句的朗读,音调,节奏都细细教给学生,可以说教得相当扎实。 2、重视渗透学习方法。 不是放手让学生学习就能算是“自主探究”的,让学生自主探究的前提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朱老师在理解词意的一开始就引导孩子“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词也是一样的,让学生“看画面、想画面、说画面”,让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五官感受,用眼看插图,用脑想意境,用嘴说感受,真正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来。而且在整体感知词意这一环节的教学中,老师并没有直接去问学生:“你们理解了哪些词句的意思?还有那些词句的意思不理解?”而是这样问道:“同学们,读着读着,你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耳边仿佛听到了什么?”这么巧妙的问法其实也是在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

3、重视联系学生生活。 虽然学生对这样的乡村生活很熟悉,但这种意境放到一首词中,学生却未必能感同身受,之前学生理解词句意思时,虽然说得有板有眼,但是和词的意境比起来还是缺了点味道,李老师就注重了文本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她将词与生活紧紧联系了起来,让学生就用本地方言表演“翁媪”会说些什么,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词中意境的距离,仿佛我们就是那图上的任何一个人物,享受着惬意自在的田园生活。这时,学生与文本情景共融,教学目标的实现水到渠成。 课堂上,李老师如同运筹帷幄的将军,任凭自己的将士自由发挥各人的聪明才智去攻克学习的堡垒,而自己则随时调控着战斗的局势;又如同出色的导游,任凭自己的游客徜徉在文本语言的每一处优美胜景之中,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美、去欣赏美,自己所做的只是及时进行点拨和激励;可谓“该放手时放得开,该收手时收得拢”。

清平乐课文解读

《清平乐·村居》教材解读 一、文本内容: 这篇课文是长春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版块的第二篇课文,马克思曾说过:劳动创造了生活创造了美,整个板块围绕劳动这一主题安排三篇文章,其中《乡村四月》《清平乐村居》同属诗词,《父亲的菜园》是一篇叙事文章。有的描写江南农村繁忙的插秧蚕桑的场面,有的描写农家的其乐融融,有的记叙了父亲开荒种田之事。尽管作者不同、体裁不同和视觉感受不同,但同样升华了劳动这一主题,使孩子们感受着劳动的快乐的,是崇高而伟大的。 二、教育价值: 这首词在艺术上颇有特色。首先就画面的营造来说,显得极为匀称和谐、清新自然。作者将这一条腹满荷叶莲蓬的清溪纵贯画面的中心,如西洋画中的焦点透视,其他景物都从这“溪上”溪东溪头铺展开去。低下的茅屋、如茵的青草、涨势喜人的豆田和谐排列两旁,普通的农家老小在他的两岸修养生息,平安度日。老人闲适的晚年,青年的勤劳耕作、少年的顽皮淘气都显示出农村生活的淳朴宁静。清新的景致、宁静的心境、一如这缓缓流淌的一弯溪水,任务的心境与自然的景象交织成一片和谐自然的村居美景,此时此刻作者的心境无疑置身其间陶醉其中了。 语言艺术来讲通篇采用通俗评议的口语犹如韵味十足的散文。词人善于运用典故,但这首词却一改他以往的风格,以清新自然的面貌出现。一方面可以增强故事的连贯性语言的形象性,既没有丧失词的音律,又保持之醇厚的诗意;另一方面,这种通俗平实的语言恰与整首词清新自然的情景相吻合。优美的意境、和谐的音韵读起来轻松快意,同时也让我们在心灵上受到陶冶,美感上获得满足 三、教材分析: 《清平乐·村居》是南宋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词作。作者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的描写,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他喜爱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词的开头两句是环境描写,接下去

人教版小学语文《清平乐村居》评课稿

紧扣词句画面感悟意境之美 ——评老师执教的《清平乐·村居》 一堂生动的语文课,是教师、学生、文本的一次真诚的对话过程。它能使学生看山观水的眼睛极目四望,登山踏青的脚步轻盈从容,从而使孩子们的潜能得以发掘,真情得以催放,憧憬得以激发。王老师执教的《清平乐·村居》在课堂上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特点,体现了年级教学的特点,体现了编者的意图,体现了“二五五”课堂教学模式,恰当地进行了语言文字训练,下面谈谈我对这节课的几点看法。 一、营造词境,借境导课 一部影片有一个精彩的序幕,会直接影响观众的情趣和放映效果,课堂教学也是如此。因而,精心设计好本节课的“序幕”,将学生的情感在课始就带到所需的境地,会直接影响到本节课的课堂教学质量。所以开课伊始,教师首先让学生对词热身,在美丽的村居图中导入本节课题后,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词的知识,从而营造词境,水到渠成地导入新课教学。 二、以读为本,读中会意 古诗词教学不是一蹴而就的,一定要达到一定的火候,学生才能进行意境感悟。朗读不到位或朗读是“跳跃性”,那么学生也不可能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的。王老师在执教时采取“四级跳朗读”。一读,初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二读,再读,借助注释、图画读懂词意;三读,品读,读出词的意境;四读,赏读,听录音配乐读和唱,范读,

读时代背景,读高鼎的《村居》,感受词的意境之美。这种层层递进形式多样的朗读适应学生接受新知识由易到难的过程。学生在读中理解词意;读中感悟图画之美,老两口的幸福恩爱,小孩子的调皮可爱,大儿中儿的勤劳孝顺,作者无限的心绪;读中也培养了语感,加强了积累,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三、大胆想象,深悟词情 丰富的想象是创造的翅膀。在本节课中教师善于抓住培养学生想象力的训练点,进行语言实践,将文本语言转化为学生会运用的“活”的语言。例如:边听边想象,用心感受这是一幅怎样的村居图?想象老两口在说什么?想象如果你是作者,看到这样的乡村美景,看到如此和睦的一家人,你会想到什么?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储备,引发学生想象一幅幅生动美妙的画面,立足于变“词”为“画”,变“画”为“话”,从而勾起了学生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突出了本课教学的重点。 四、品字析词,感受词艺 古诗词语言精炼含蓄,用词讲究形象,词与境的统一。在本节课中,教师抓住“醉”字感受老两口的恩爱,悠然自得;抓住“亡赖、”“卧”字感受小儿的调皮可爱,无忧无虑。通过抓关键字词、看图画、联系生活经验的方法理解词境,变枯燥为有趣,变单调为多彩,从而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体会出作者用词的绝妙之美。 五、把握主体,体现课改理念

《清平乐·村居》教材解读_五年级语文

《清平乐·村居》教材解读_五年级语文 一、文本内容: 这篇课文是长春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版块的第二篇课文,马克思曾说过:劳动创造了生活创造了美,整个板块围绕劳动这一主题安排三篇文章,其中《乡村四月》《清平乐村居》同属诗词,《父亲的菜园》是一篇叙事文章。有的描写江南农村繁忙的插秧蚕桑的场面,有的描写农家的其乐融融,有的记叙了父亲开荒种田之事。尽管作者不同、体裁不同和视觉感受不同,但同样升华了劳动这一主题,使孩子们感受着劳动的快乐的,是崇高而伟大的。 二、教育价值: 这首词在艺术上颇有特色。首先就画面的营造来说,显得极为匀称和谐、清新自然。作者将这一条腹满荷叶莲蓬的清溪纵贯画面的中心,如西洋画中的焦点透视,其他景物都从这“溪上”溪东溪头铺展开去。低下的茅屋、如茵的青草、涨势喜人的豆田和谐排列两旁,普通的农家老小在他的两岸修养生息,平安度日。老人闲适的晚年,青年的勤劳耕作、少年的顽皮淘气都显示出农村生活的淳朴宁静。清新的景致、宁静的心境、一如这缓缓流淌的一弯溪水,任务的心境与自然的景象交织成一片和谐自然的村居美景,此时此刻作者的心境无疑置身其间陶醉其中了。 语言艺术来讲通篇采用通俗评议的口语犹如韵味十足的散文。词人善于运用典故,但这首词却一改他以往的风格,以清新自然的面貌出现。一方面可以增强故事的连贯性语言的形象性,既没有丧失词的音律,

又保持之醇厚的诗意;另一方面,这种通俗平实的语言恰与整首词清新自然的情景相吻合。优美的意境、和谐的音韵读起来轻松快意,同时也让我们在心灵上受到陶冶,美感上获得满足 三、教材分析: 《清平乐·村居》是南宋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词作。作者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的描写,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他喜爱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词的开头两句是环境描写,接下去便写人。6个短句,共描写了5个人。先写老俩口,接下去以轻快的笔锋,勾勒了大儿、二儿的劳动情景,最后是一个生动的农家小儿的特写镜头。全词虽然只有短短几句,却把一家农户的环境气氛和全家老少勤俭淳朴的劳动生活风貌都鲜明地勾勒出来,向读者展示出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家生活画面。整首词以白描的艺术手法,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语言浅显易懂,可供开发的文本资源非常丰富。由于辛弃疾始终坚持爱国抗金的政治主张,南归以后,他一直遭受当权投降派的排斥和打击。从四十三岁起,他长期未得任用,以致在江西信州(今江西上饶市)闲居达二十年之久。作者长期居住农村,对农村生活有了更多的了解,对农民也有较多的接触。所以在《稼轩词》中有一部分作品是反映农村生活的。其中,有风景画,也有农村的风俗画。这首《清平乐》,就是一幅着色的农村风俗画。 四、地位作用: 这篇文章处于第三单元的第二篇在教材中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编者

《清平乐村居》(第一课时)公开课教学设计

醉乡有多浓,忧国就有多深 ——《清平乐村居》(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及评析[教学内容]: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26课《清平乐村居》 [教材简析]: 夕阳西下,翠竹木屋,安详而又甜蜜;茵茵绿草,透露着大自然的气息;层层梯田,诉说着田园的忙碌;潺潺小溪,流淌着乡村的恬静。多么充满诗意,多么令人沉醉!这是人们向往中的农村画卷。 整首词分上阕和下阕,词人并无浓墨涂彩,而采用白描手法,却栩栩如生地写出了一家五口的农村生活。构思巧妙,以“小溪”贯穿全词;画龙点睛刻画了“翁媪”和“小儿”;色彩明丽,既有“白发”之白,又有大片的绿——溪中的水、溪上的草、田里的豆苗,甚至我们也能从“莲蓬”想到多姿多彩的莲花还有那无尽的蓝天;更有“醉里吴音”就在这如诗如梦的优美画面上添上了音响、情趣,使之更为亲切动人。这简直就是一张温馨和谐、安定详和的乡村生活动态画卷。 心醉的背后是心忧,是心碎。,那份醉乡就有多浓忧国有多深。此刻,我仿佛正和词人一同站在小溪的对岸,专注地欣赏着这一幅我们共同向往的农村画卷,更清晰地感受着辛弃疾的那一份“醉乡”,那一份“忧国”。 [教学思路]: 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将教学方法确定为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本课的教学设计成:线---面---想象----

情感的设计理念。让学生以“溪”为线,了解画面,认识人物,充分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和谐。让学生以“色彩”为面,展现了田园的美丽色彩,可以充分的理解这首词的含义。让学生以声音想象为突破,展现了田园优美画面,使的画面“活”起来,让学生进入情景,让学生以作者情感为依托,体会作者的忧国与醉乡。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初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理解这首词的内容,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背诵课文。 3、激发学生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及受到美育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融入课文,感受江南乡村的清新秀丽、安宁祥和之美,领悟作者那忧国忧民的壮烈情怀。 [教学过程及评析]: 一、简介体裁,呈现画面的线条美。 1、今天我们学习一种新的文体——词。同学们会背词吗?我们以前曾经学过:李清照《如梦令》,苏轼《水调歌头中秋》。指名背诵。 2、背诵这些词,你们发现词与诗有什么不同之处? 小结:词起源于唐朝,盛于宋代。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句的长短随歌调而改变,因此又叫长短句,一般为上下阕。 3、现在边听老师朗读这首词,边看老师画出这首词的简笔画。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鉴赏阅读试题答 案及赏析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清平乐村居[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 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 头卧剥莲蓬。 “溪头卧剥莲蓬”中“卧”一向有一字千金之誉(一字用得恰到好处,给全句或全词增辉)。你同意此说吗? 为什么? 答案:(6分) “卧”字确实使用最妙,(1分)它把小儿躺在溪边 剥莲蓬吃的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跃然 纸上,(2分)从而使人物形象鲜明,意境耐人寻味。(3分)如不同意此种说法,但能够自圆其说,可根据具体情况考虑给分。 【诗文赏析】 这首小令,是作者晚年遭受议和派排斥和打击,志 不得伸,归隐上饶地区闲居农村时写的,词作描写农村

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生活,并不能说是作者对现实的 粉饰。从作者一生始终关心宋朝恢复大业来看,他向往 这样农村生活,因而会更加激起他抗击金兵、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爱国热忱。就当时的情况来说,在远离抗金 前线的村庄,这种和平宁静的生活,也是存在的,此作 并非是作者主观想象的产物,而是现实生活的反映。 上阕头两句,写这个五口之家,有一所矮小的茅草 房屋、紧靠着房屋有一条流水淙淙、清澈照人的小溪。 溪边长满了碧绿的青草。在这里,作者只用了淡淡的两笔,就把由茅屋、小溪、青草组成的清新秀丽的环境勾 画出来了不难看出,这两句在全首词中,还兼有点明环 境和地点的使命。 三四两句,描写了一对满头白发的翁媪,亲热地坐 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聊天的悠闲自得的画面,这几 句尽管写得很平淡,但是,它却把一对白发翁媪,乘着 酒意,彼此“媚好”,亲密无间,那种和协、温暖、惬 意的老年夫妻的幸福生活,形象地再现出来了。这就是 无奇之中的奇妙之笔。当然,这里并不仅仅是限于这对 翁媪的生活,它概括了农村普遍的老年夫妻生活乐趣, 是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下阕四句,采用白描手法,直书其事,和盘托出三

清平乐村居评课稿

《清平乐村居》评课稿 听了张老师执教《清平乐村居》,张老师极富感染力的语言及音乐的渲染,把学生领进了词所描绘的境界中,教师善于捕捉课堂中生成的资源,将课堂层层推进。 一、“醉”和谐优雅的氛围中。 画是一种含蓄深刻的语言,它能把人引入心驰神往的境界。在上课之前,老师先让学生配乐朗读诗歌,为课堂打下诗歌的韵味。在理解诗词的意思时,张老师教学以画展开,教师出示课文的插图,让学生看图以同桌交流诗意。给学生创设了一份恬静的田园氛围,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基调。 二、“醉”在教师厚实的文化底蕴上 张老师有着很厚实的文化底蕴,在课中,理解诗意,创设诗境的时候运用自己的深厚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理解诗意,走进诗境,作好铺垫和引导工作。随手可拈恰当的诗词,让学生入情入境。 三、“醉”在词情词境和课中。 词中那个“亡赖小儿”悠闲自得其乐,“溪头卧剥莲蓬”那憨态可掬的样子令人心喜;那对“白发翁媪”“醉里吴音相媚好”真是情切切,意浓浓。细细品味,词中可以说是温情脉脉。在张老师的课堂,学生情绪活跃,可谓是情趣盎然。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课堂效果呢主要有以下几点: 1、读得有层次。老师首先要求学生把词仔细地读上几遍。由读准生字、多音字开始,要求读得字正腔圆。再指导学生读出抑扬顿挫、停

顿适当,读出自己的味道和感觉来。到后来读出心中的陶醉、欢喜以及最后读出词人的心境。整个读的过程层次分明,这样一步一个台阶的步步递升,学生读懂了词意,读出了词情词境,更读出了词人心醉背后的那颗忧国忧民之心。 2、问得很巧妙。古诗词语言精练含蓄,能以有尽之言,传无尽之意。同时古诗词又非常形象,意和境和谐共生。在古诗词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要求学生对每个字,每个词语都作出确切的解释。这样做的结果呢诗词的意境惨遭破坏,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受也没有了。怎样做才能即让学生理解诗词的意思又不至于破坏其中的意境呢张老师的这堂课上给了我们很好的答案。在课中整体感知词意这一环节的教学中,老师并没有直接去问学生:“你们理解了哪些词句的意思还有那些词句的意思不理解”而是这样问道:“同学们,读着读着,你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耳边仿佛听到了什么”还有在理解“醉里吴音相媚好”一句时,老师并没有去问什么是“相媚好”而是引导学生分角色表演:翁媪醉了,他们会说些什么呢正是老师巧妙的发问,学生在理解词意的同时又不至于破坏词中的意境。 3、导得无痕迹。在师生对话的过程中,张老师非常善于发现有价值的信息,并以此为契机,将对话逐步引向深入。在学生初读感知,疏通诗意后,老师说道:“请大家用心读读,这是怎样的一幅村居图”学生只注意到词中有关三个儿子以及景色的描写,老师顺势诱导,抓住人、景大肆渲染,通过朗读、想象等方式,让景色在学生的眼前美起来,让

《清平乐村居》说课稿—获奖说课稿

《清平乐村居》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清平乐村居》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七单元的课文,也是本册的最后一篇课文。它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词人喜爱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根据教材编写意图,新课标的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的思维情感、认知发展的需要和教学实际情况,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进行考虑,确定了以下知识、能力、情感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词语,句子和全文。 4、借助朗读想象、感受诗中田园生活中的美景,并生动地描述“村居”的景象。 3、体会“村居”所表现的作者的感情,并能说出来。 重点难点:通过朗读、联想,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达到熟读成诵。 二、教法与学法 教法:古典诗词,以其形式上的创作不一,内容上的丰富多彩,成为我国古代文学艺苑中的一株奇葩。新课标中规定诵读儿歌、诗词及浅显的文言作品,想象其形象的画面,感受诗歌语言的优美。古人云: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教师要在创设出自由、和谐、民主、平等、开放的学习环境的基础上,以层次性的朗读吟诵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词境,活化古诗词的形成过程,重新焕发古诗词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学法:1.“边读、边看、边想、边理解”的学习方法贯穿始终,把时间留给学生。学生的朗读水平随着对课文理解的深入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读准、读懂、读好、读宽”的递进性活动中得到提高。

2.以读为主,读悟结合。通过不同要求、不同层次地朗读,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法。学生在具体感悟美的活动中,发现问题,独立或合作解决问题,既达到本课教学目标,又实现学习方法的自主构建。 三、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设计,按以下五个环节进行。 一、以旧引新,导入新课。 以古诗《忆江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清代诗人高鼎写的《村居》为切入口,引出本课要学的词的题目——村居,然后介绍词牌,引出词牌名——清平乐, 二、初读课文,感知词韵。 这是第一次读,在初读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一些词的相关知识:如词又称长短句,有上下两部分,分别称为上阙(上片)、下阙(下片),同时做到读准生字(翁、锄、莲)的字音、多音字“剥”的读音以及莲蓬的蓬为了押韵在此应读第二声,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整首词。关键在于读好词的节奏和韵律。 三、精读课文,品悟词意 古诗的意境,绝大多数都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词也同样如此。我们在教学时,可利用现有的插图,再现形象,使学生触景生情,进入词的意境。第二次读诗,请学生边读边想看到了哪些画面。在学生交流所看到的画面的过程中,词中的相关词句的意思也就轻而易举地掌握了。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避免了就句诠文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的出现。在此基础上再来读整首词,学生就会在脑中边读边浮现相关的画面,读得更有味道了。 一首好词就如一壶好茶,越读越品就越觉得韵味深长。第三次读,关键在于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感受大儿子的勤劳、二儿子的心灵手巧以及小儿子的调皮,通过想象带着酒意操着吴音的老俩口之间的对话以及学生的表演感受他们生活的幸福和满足。在此基础上再来理解“醉”字的深刻内涵。想象是学生探求知识的一种重要的能力,在古诗词教学中,我们让学生插上想像的翅膀,使他们在诗词的意境中遨游,真正感悟词的意境,理解词意。从茅檐低小感受到他们生活的清贫,溪上青青草感受到生活环境的清新自然。老两口生活很贫苦,可是为什么他们觉得如此幸福而满足呢?在学生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再来整合前面读懂的内

清平乐村居赏析

清平乐村居赏析清平乐(yue第四声)〃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注:这里的亡念(wu第二声)表示调皮的意思。【作者】:辛弃疾【朝代】:南宋【体裁】:词【格律】 ○平声●仄声⊙可平可仄△平韵▲仄韵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 【注释】 1. 吴音:指吴地的地方话。泛指南方的方言。 2. 翁媪(ǎo):老翁、老妇。 3. 亡(wu)赖:指顽皮,是爱称,并无贬意。

4.清平乐:词牌名,“乐”读乐。(同月) 5.相媚好:这里只互相逗趣、取乐。 【背景】 这首小令,是作者晚年遭受议和派排斥和打击,志不得伸,归隐上饶地区闲居农村时写的,词作描写农村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生活,并不能说是作者对现实的粉饰。从作者一生始终关心宋朝恢复大业来看,他向往这样农村生活,因而会更加激起他抗击金兵、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爱国热忱。就当时的情况来说,在远离抗金前线的村庄,这种和平宁静的生活,也是存在的,此作并非是作者主观想象的产物,而是现实生活的反映。 【赏析】 上片勾勒出一个农家生活烘托出下片的内容。 上阕头两句,写这个五口之家,住在一所矮小的茅草房屋里,紧靠着房屋有一条流水潺潺、清澈见底的小溪。溪边长满了碧绿的青草。在这里,作者只用了淡淡的两笔,就把由茅屋、小溪、青草组成的清新秀丽的环境勾画出来了不难看出,这两句在全首词中,还兼有点明环境和地点的使命。 三四两句,描写了一对满头白发的翁媪,亲热地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聊天的悠闲自得的画面,这几句尽管写得很平淡,但是,它却把一对白发翁媪,乘着酒意,彼此“媚好”,亲密无间,那种和协、

(完整版)《清平乐村居》优质课教案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4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词。 2.通过朗读、借助注释,了解词意,想象词中描绘的情景和农家人的生活情态。 3.感受词中田园生活的情景,体会作者对闲适和谐的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借助注释,感知词意。边读边想象词中描绘的情景和农家人的生活情态。 教学难点: 感受词中田园生活的情景,体会作者对闲适和谐的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 教学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预习全词,并课前搜集辛弃疾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解题导入 1.我们已经学习过第5课《古诗词三首》中两首充满童真童趣的古诗,一起背诵——(复习背诵《牧童》《舟过安仁》)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其中一首词——《清平乐·村居》。(板书:清平乐·村居) 2.题:清平乐·村居 词的标题一般分为两部分:“清平乐”是词牌名,(正音:清平乐“yuè”)。 “村居” 是这首词的题目,看到这两个字,你会想到什么呢?(引导学生说 出与村居相关的画面、诗句:矮小的房子、勤劳的人们、安静的氛围、高鼎《村居》奠定全词基调) 在宁静的村庄里过着安居乐业的日子,可真幸福呀!经历了宋金乱世的辛 弃疾,能描绘出怎样的“村居”呢?让我们走进《清平乐·村居》。 二、感知词韵 出示:《清平乐·村居》

1.字正腔圆,指名读。 (1)翁媪:强调读音。 (2)剥:表示把东西的皮去掉,念bāo。 (3)亡赖:同“无赖”,“亡”读作wú。(表扬学生关注注释。) 2.读出停顿,师生齐读。 词一般分上阙和下阙两部分,朗读时,上、下阙之间要停顿,我们来喘一口气作为停顿。(指导朗读)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3.读出节奏,学生齐读。 诗词是讲究平仄的。老师引读,用手势舞出节奏指挥学生朗读上阙。 4.踏歌而行,师生齐读。 多美的韵脚、多美的季节,我们为何不学古人趁着春光踏歌而行呢! 手拍节奏读下阙。(鼓励并宽容节奏不一致的学生,可进行个别指导:只要能读出宋词的音韵美、节奏美、对称美、参差美,谁又能说你读的不好呢?) 三、感悟词境 古人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我们能从《清平乐·村居》中,看到怎样的画面?快去词中找找看!(学生范读,描绘画面,教师指导朗读。) 1.“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指导朗读:体会茅屋低小,读出低小,声音压低。感悟“青青草”,对比“草色遥看近却无”,引出“离离原上草”体会并读出草的生命力,声音适当拖长。)板书:画草屋、书写青青草。 2.“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指导朗读:吴音是什么意思?播放音频,感知吴音。含着醉意的吴音又是怎样?是谁在对谁说?会说些什么?引导学生借助注释,想像画面;借助插图,体会词意,体会“翁媪”之间的“相媚好”。)板书:相媚好。(指导书写“媚”:左形右声,读准字音,左窄右宽,注意间架结构,才能写得规范、美观。) 3.过渡:(出示翁媪图片。)你看,翁媪醉意微醺地向窗外望去,他们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4.“大儿锄豆溪东”(出示词句)(指导朗读:大儿在做什么?挥汗如雨地给豆田除草?你能从中感受到什么?引导学生背诵《悯农》,感受大儿的勤劳能干。劳动创造财富,累并幸福着,一起朗读,感受大儿子的勤劳和幸福。)板书:大儿 过渡:老两口透过窗口,还看见了? 5.“中儿正织鸡笼”(出示词句)(指导朗读:中儿在做什么?这可真是个

(部编版)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1《古诗词三首:清平乐·村居》说课稿

1.《古诗词三首:清平乐·村居》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清平乐·村居》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古诗。它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词人喜爱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根据教材编写意图,新课标的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的思维情感、认知发展的需要和教学实际情况,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进行考虑,确定了以下知识、能力、情感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词语,句子和全文。 3.借助朗读想象、感受诗中田园生活中的美景,并生动地描述“村居”的景象。 4.体会“村居”所表现的作者的感情,并能说出来。 重点难点:通过朗读、联想,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达到熟读成诵。 二、教法与学法 教法:古典诗词,以其形式上的创作不一,内容上的丰富多彩,成为我国古代文学艺苑中的一株奇葩。新课标中规定诵读儿歌、诗词及浅显的文言作品,想象其形象的画面,感受诗歌语言的优美。古人云: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教师要在创设出自由、和谐、民主、平等、开放的学习环境的基础上,以层次性的朗读吟诵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词境,活化古诗词的形成过程,重

新焕发古诗词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学法:1.“边读、边看、边想、边理解”的学习方法贯穿始终,把时间留给学生。学生的朗读水平随着对课文理解的深入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读准、读懂、读好、读宽”的递进性活动中得到提高。 2.以读为主,读悟结合。通过不同要求、不同层次地朗读,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法。学生在具体感悟美的活动中,发现问题,独立或合作解决问题,既达到本课教学目标,又实现学习方法的自主构建。 三、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设计,按以下五个环节进行: 1.以旧引新,导入新课。 以古诗《忆江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清代诗人高鼎写的《村居》为切入口,引出本课要学的词的题目——村居,然后介绍词牌,引出词牌名——清平乐, 2.初读课文,感知词韵。 这是第一次读,在初读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一些词的相关知识:如词又称长短句,有上下两部分,分别称为上阙(上片)、下阙(下片),同时做到读准生字(翁、锄、赖、剥)的字音、多音字“剥”的读音以及莲蓬的蓬为了押韵在此应读第二声,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整首词。关键在于读好词的节奏和韵律。 3、精读课文,品悟词意

清平乐村居赏析

清平乐村居赏析 清平乐(yue第四声)·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注:这里的亡念(wu第二声)表示调皮的意思。 【作者】:辛弃疾【朝代】:南宋【体裁】:词 【注释】 1. 吴音:指吴地的地方话。泛指南方的方言。 2. 翁媪(ǎo):老翁、老妇。 3. 亡(wu)赖:指顽皮,是爱称,并无贬意。 4.清平乐:词牌名,“乐”读乐。(同月) 5.相媚好:这里只互相逗趣、取乐。 【背景】 这首小令,是作者晚年遭受议和派排斥和打击,志不得伸,归隐上饶地区闲居农村时写的,词作描写农村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生活,并不能说是作者对现实的粉饰。从作者一生始终关心宋朝恢复大业来看,他向往这样农村生活,因而会更加激起他抗击金兵、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爱国热忱。就当时的情况来说,在远离抗金前线的村庄,这种和平宁静的生活,也是存在的,此作并非是作者主观想象的产物,而是现实生活的反映。 【赏析】 上片勾勒出一个农家生活烘托出下片的内容。 上阕头两句,写这个五口之家,住在一所矮小的茅草房屋里,紧靠着房屋有一条流水潺潺、清澈见底的小溪。溪边长满了碧绿的青草。在这里,作者只用了淡淡的两笔,就把由茅屋、小溪、青草组成的清新秀丽的环境勾画出来了不难看出,这两句在全首词中,还兼有点明环境和地点的使命。 三四两句,描写了一对满头白发的翁媪,亲热地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聊天的悠闲自得的画面,这几句尽管写得很平淡,但是,它却把一对白发翁媪,乘着酒意,彼此“媚好”,亲密无间,那种和协、温暖、惬意的老年夫妻的幸福生活,形象地再现出来了。这就是无奇之中的奇妙之笔。当然,这里并不仅仅是限于这对翁媪的生活,它概括了农村普遍的老年夫妻生活乐趣,是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下阕四句,采用白描手法,直书其事,和盘托出三个儿子的不同形象。大儿子是家中的主要劳力,担负着溪东豆地里锄草的重担。二儿子年纪尚小,只能做占铺助劳动,所以在家里编织鸡笼。三儿子不懂世事,只知任意地调皮玩耍,看他躺卧在溪边剥莲蓬吃的神态,即可知晓。 这几句虽然极为通俗易懂,但却刻画出鲜明的人物形象,描绘出耐人寻味的意境。尤其是小儿无拘无束地剥莲蓬吃的那种天真活泼的神情状貌,饶有情趣,栩栩如生,可谓是神来之笔,古今一绝!“卧”字的用得极妙它把小儿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

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清平乐 村居》

《清平乐村居》 宁陵县第一实验小学五年级郭华教材分析 《清平乐·村居》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词作。作者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和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对乡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整首词没有一句使用浓笔艳墨,只是用纯粹的白描手法,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在写景方面,茅檐、小溪、青草,这本来是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东西,然而作者把它们组合在一个画面里,却显得格外清新优美。在写人方面,作者能够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维妙维肖,活灵活现:翁媪饮酒聊天,大儿锄草,中儿编鸡笼,小儿卧剥莲蓬。通过这样简单的情节安排,就把一片生机勃勃、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农村生活,真实地反映出来了。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一种诗情画意,清新悦目的感觉。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以前已经接触过词,对词的平仄押韵、长短句式等相关知识已经有一定的了解和积累,但依然是一种感性模糊的认识,需要进一步唤醒与提升。他们已经积累了一定数量的古诗词,这些学习经验的积累,使得他们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自悟能力,对于诗词表达的意境和情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感性地捕捉,因此让学生读中积累,读中感悟还是本词教学的合适方法。但基于小学生本身的一些认知特性,在诗意的理解和品悟上要注意给孩子提供丰富的画面。 教学目标 1、我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我能理解这首词的意思。 3、在多层次的诵读、想象中,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体悟词人对这种安宁生活的向往。 重难点:在多层次的诵读、想象中,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体悟词人对这种安宁生活的向往。 教具:多媒体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古诗导入,初识宋词 1、中国历来被称为“诗的国度”。从小到大我们学了许多诗,谁来背一背我们曾经学过的古诗? 2、看来大家积累的古诗还真不少,老师来提高难度,指定几首你还会背吗?(出示课件) 村居高鼎【清】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二、揭题,介绍“词”: (出示课件)快速浏览这首词,与我们学过的古诗相比,你发现词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1)题目形式不一样。“清平乐”是词牌名,中国古代,诗人写成了一首词,按照一定的旋律来吟唱,这旋律的名称,就是词牌名,它表示的是一种曲调,一种节奏。“村居”是词的题目。要想把题目读好,词牌与题目中间略有停顿。指名读、齐读。 (2)句式不同词的别称:长短句词分为两部分上片(上阕)、下片(下阕)。在读这首词的时候也需要注意上片和下片之间要稍作停顿。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宋朝一位著名的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清平乐村居》。(板书: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疾) 2、唐诗、宋词、元曲都是我国古典文化的瑰宝。词有它自己特殊的表现形式。词有各种格式。每一种格式有一个名称。《清平乐村居》这首词中,“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这首词的题目。 三、品读词,感受词的文字美和意境美。: 过渡:《清平乐村居》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呢? 1、自读。请同学们自己反复读读课文,细细看看课文中的插图,想一想,这首词描写了什么地方什么样的情景? 2、听读。我们来听听录音朗读,然后模仿录音朗读。注意:剥的读音。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