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浅谈小学思品课应如何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浅谈小学思品课应如何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让品德与生活(社会)课上开满健康心理的花朵

内容摘要:新课标下的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有生活性、活动性、儿童主体性和开放性等特点,在新课标的理念下,应重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探讨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教学过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对提高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性有重要意义。在日常教学中,我积累了几条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中常用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1、通过探讨,让学生明白是非道理。

2、创设和谐课堂,陶冶学生情操。

3、用健康美好的情感感染学生。

4、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为学生做好榜样。

5、充分开展实践活动,锻炼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心理健康有效结合

新课标下的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有生活性、活动性、儿童主体性和开放性等特点,在新课标的理念下,应重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小学品德与生活课是一门典型的注重学生思想教育和行为教育的课程,是对学生实施公民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在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教学中如何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每位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教师应该思考也应解决好的重要问题。教育部新颁布的《品德与生活(社会)新课程标准》是指导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就现行品德与生活(社会)教材而言,都重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但就其中的方法来说,则尚存在欠缺。如果能在这方面有所突破,肯定会对小学生的道德能力发展更具有指导意义。因此,探讨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教学过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对于提高思想品德与生活(社会)教育的实效性,确是当务之急。现在就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

课教学中常用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作些探索。

一、通过探讨,让学生明白是非道理。

小学生心理品质的形成是以他们的道德认识为基础的。所谓让学生明白道理,就是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认识,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现象,使他们形成正确的是非观、美丑观和荣辱观,从而培养他们的良好心理品质,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学生的心灵是纯洁无瑕的,教师在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过程中,着重点在于通过课程的教学来塑造孩子美好的心灵,培养健康的心理。小学阶段是人生的起步阶段,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对学生的品德与生活(社会)教育是培养孩子的重中之重。如在教学二年级下册的《我爱我的班集体》中,有一个主题为“人人有长处,合作力量大”的主题,在这个主题中,我开设计了一次实践活动,让学生小组合作制作一份班级宣传报。学生在活动过程虽然也有一些小的摩擦,但还是自然而然的体会到了合作的力量。

可见,在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教学中,通过明理的方法进行教学,在提高小学生道德认识的同时,也培养了他们良好的心理品质。

二、创设和谐课堂,陶冶学生情操。

和谐、愉悦的环境有利于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形成。陶冶学生情操就是努力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如建设良好的班集体、创设优良的校风、设置成功教育的情境等等,使学生的身心在潜移默化中得到陶冶。为了培养学生开朗的性情,陶冶他们的情操,小学教师在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教学中应该设法陶冶学生的心灵。我在上课时,先组织学生看了一个小故事,内容是某同学因一点小事而生气,然后让大家讨论:生气好不好?为什么?使大家认识到生气对人的身体和精神都没有好处,经常生气不但容易得病,而且还会影响到与别人的关系,老师、家长、同学都不喜欢好生气的人。在课堂教学之余,我积极进行良好班集体的建设,经常组织“班级之最”的评选。凡是在宽容、大度、不斤斤计较等方面有进步的同学,就能得到一个相应的荣誉称号,并且他的名字还要被写上“班级之最”光荣榜。这样,就在班级营造起了一种和睦相处、团结互爱、积极向上的氛围。久而久之,班上学生的情感得到了熏陶,自信心得到了增强,学习劲头更足了,班上因一点小事而相互吵闹的现象也就基本绝迹了。

小学生的心理比较单薄,而且师生之间的行为方式和人格特质往往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较大影响。因此,在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教学中有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因素,

使学生在一个和谐快乐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这从某种角度上说就是对小学生情感的一种积极的陶冶。

三、用健康美好的情感感染学生。

人的情感是相互感染的。教师不但要用自己健康美好的情感与言行去感染学生,而且要充分挖掘教材,积极促进学生间的交往,使良好的情感相互感染,不断增强。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不能光限于书本和课堂教学,要让教学产生良好的效果,关键在于教学内容能在学生中间产生共鸣,激发学生的兴趣。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不能仅仅把他们看成教学灌输的对象,特别是在丰富多彩的家庭和社会生活中,学生对某些社会事物的看法,往往会对其心理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在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的教学中,要打破传统的课堂灌输教学,努力着眼于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运用情景创设和现代教育设备,以达到教学目的。如在上一年级下册《暑假来了》中,“健康、安全要牢记”一课时,我先准备了一些暑假青少年遇到的有关安全、健康的案例,再让学生制定自己的暑假计划在小组内交流。最后全班探讨,哪些计划是安全、健康、有意义的。最后,学生通过探讨学会了自己制定一份适合自己的暑假计划。

这样,学生不仅明白了怎样度过自己的假期,还学会了自己制定计划,一举两得,学生的兴趣和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四、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为学生做好榜样。

低年级的学生模仿性较强,他们常常以他人的行为作为自己的仿效对象,然后以特定的方式在自己身上再现出来,并逐步内化为心理品质。所谓示范,就是为学生提供榜样,指导他们去模仿。这些榜样,首先应该是教师自身,其次是教材中涉及到的领袖、伟人、科学家和英雄人物,再次是学生平时生活中接触到优秀人物,特别是学生中间的先进人物。

目前在社会上轻视劳动和劳动者的情况比较普遍,为了让学生懂得要尊重劳动这一教学目的,在教学《春节里不休息的人》这一课时,不要光从书本中讲述,可以让学生的思绪从课堂走向社会,探询自己身边的、被人们真正尊重而又是普通劳动者的人和事,唤起学生对每一位劳动岗位上的人的尊敬,树立正确的劳动观。老师在讨论

中可启发学生:小区里的老伯经常照顾双职工父母的小孩,帮人代管代看物品;自己下岗的父母用勤劳的双手起早摸黑做小生意支起一个幸福的家庭。这样会使更多的学生明白自己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叔叔阿姨都是值得尊敬的普通劳动者。

在教学的基础上,我们应因势利导,还可与小区居委会联合,将学生带到居民社区,进行卫生、帮教、助残实践活动,从而提高小学生的道德认识和心理健康水平。

五、充分开展实践活动,锻炼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心理品质的形成都是学生自觉地参加社会实践的结果。针对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提出一定的行为要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使他们在活动中得到锻炼,从而增强集体观念,培养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例如,结合每年的春游、秋游,学校可组织学生进行远足活动,并且要求他们不带零食,只带开水。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艰苦朴素的精神,又促进了他们的互助、顽强、坚毅等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当前的品德与生活课教学,由于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给小学生以过多的禁锢,使他们总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忽视了学生主体精神的培养。作为思品课教师,要敢于向传统的“规矩”模式挑战。如执教《怎样过暑假》一课,开课时,我创设这样了一个情景:有一天晚上,小明独自一人在家看电视,忽然听到敲门声。小明问:“是谁,有什么事?”敲门者说是她爸爸的同事,要给他爸爸送一份文件。小明站起身准备去开门,录像停止。小明是该开门,还是不应该开门呢? 我没有急于让学生作答,而是让学生用自主选择形式来回答“该开门”还是“不该开门”的问题。同意开门的同学坐左边,不同意开门的同学坐右边,然后两组学生对抗辩论回答“为什么”的问题。这样在学生自由组合的两组对抗辩论中,学生知道了面对陌生人要提高警惕,不要轻信陌生人的花言巧语,学会自己保护。通过学习活动,学生经历了一次难忘的锻炼。

又比如《人人都应该懂得的道路语言》一课,我们先通过课内教学,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遵守交通规则的意义和道理,再将学生带到室外的马路上、十字路口,指导他们辨认交通标志和信号灯,请交通警察进行现场指导,让小学生开展相应的行为实践,从而帮助学生增强交通安全意识。

总之,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是一个塑造小学生美好心灵,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健康心理的过程。小学教师要在品德与生活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就要敢于探索,勇于实践,只要教师富有一片爱心和诚心,小学思品教学就一定能把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更有机且紧密地揉合起来,在培养小学生健康心理方面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以上所谈,只是列举了教材中的其中一些内容。应该说,小学品德与生活教材中还有很多材料都是可以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只要我们教师重视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充分利用教材,总能从课文中挖掘出教育因素的。让我们充分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让品德与生活课上开满健康心理的花朵!

参考文献:

1、小学品德与生活课本

2、新课程标准

2009年5月

成都市心理健康教育优秀研究成果评选活动

成都市绿舟小学 杨励 电话:136******** 开满健康心理的花朵 让品德与生活(社会)课上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