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武昌农民运动讲习所参观感想

武昌农民运动讲习所参观感想

武昌农民运动讲习所参观感想
武昌农民运动讲习所参观感想

武昌农民运动讲习所参观感想

20xx年清明节期间在xxx的组织下同学们一起参观了武汉革命遗址——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进了石门,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座庄严的清末建筑风格的大房子,青砖红瓦,清幽庄重,在两边高大茂盛的树木衬托下显得和谐古朴。

在农讲所里,无论是整齐排列的桌椅,还是斜靠墙角的黑板,都给我们一种历史沉淀所带来的厚重感觉。

武昌农讲所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毛泽东创办的农民运动干部学校;毛泽东在武昌的旧居,也就在农讲所旁边,被列为“全国百家红色旅游规划景点” 农讲所是国宝级文物单位。走入农讲所所在的督府路就感觉到了革命的气息,灰色的砖墙一直延伸,显得十分的严谨。当地的居民小区保持了很强的革命作风,干净整洁,贴上了团结一致,鼓舞人心的招贴,与武汉其他地区的居民区有着很大的不同。

在去往农讲所的路上我们看到了毛泽东故居,一幢青砖灰瓦的中式平房就是都府堤41号——毛泽东旧居。它是1927年上半年毛泽东在武汉工作和居住的地方。走进大门,穿过一个小天井,左侧便是卧室。当年与毛泽东同住在这里的有夫人杨开慧,儿子毛岸英、毛岸青、毛岸龙。这里是毛岸龙出生的地方,也是这一家人最后团圆的地方。屋内陈设极其简朴,一张用旧了的老式床,一张方桌,一张条桌,几把椅子,两口书箱。就是在这里,毛泽东写下了指导农民运动的光辉文献《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这幢房子还有几间住室,革命先烈蔡和森、彭湃、毛泽覃、夏明翰等先后住在这里,与毛泽东共商革命大计。解放后,毛泽东之子毛岸青一家曾3次来到这里。故居现已辟为纪念馆,按当年面貌陈列展出,门上匾额“毛泽东旧居”系周恩来题写。

经过一段时间的步行,我们来到了农讲所。红色的砖块是那个年代的象征,像火,充满着朝气、激情,就像当时的农民运动。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毛泽东在国民党一大、二大上当选为中央候补执行委员,任宣传部代理部长。1926 年主办第六届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1927 年到武汉任全国农民协会总干事,主持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在此期间先后发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明确提出无产阶级领导权和依靠农民同盟进行革命的主张,批评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萌芽。因此,整个农讲所中处处都留下了毛主席的身影。

我印象最深的是农讲所的第二教室,那是农讲所最大的教室,当时容纳了农讲所800余名学生。桌椅是很古老传统的,没有课桌,一排排的凳子整齐的从教室的一头排到最后。

为了让800名同学都能看到老师讲述的内容,黑板相当大。毛主席当年在黑板上画下了三条线,中间一条直线,两边是曲线,他是想告诉大家,攘外必先安内。正直国共合作时期,毛主席的思路是相当明确的,只有坚持国共合作才能解决民族的问题。

走出第二教室是一块大草坪,毛主席高大的雕像俨然挺立在草坪上的主席台前。当年他就是在这里带领同学们锻炼身体,看同学们表演的节目,为同学们做演讲。操场是整个农讲所的分界线,另外的一边是学生宿舍,大楼的二层现在已经成为记录毛主席与武汉之缘的展览馆了。参观了二楼,看到了毛主席在长江畅游的身影,看到他亲切访问武汉钢铁厂、武汉大学硅胶厂的情景。毛主席很注重武汉的工业发展,照片中有不少他参观工厂的情景。在展览的最后,我们看到了毛主席题写的诗词,“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描述了战争时代青年人的信念,为保卫国家表现出的坚定。

在馆藏的众多照片中,有一幅毛主席横渡长江的照片引起了几乎所有人的注意。1956年,已63岁的毛泽东成功地横渡长江,在此之后的11年里,又先后17次横渡长江。当时,中央领导人经常在武汉东湖客舍会见外国领导人,“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毛泽东强健的体魄定会给外国客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中国是稳定的,社会主义是稳定的!

这次参观是非常有意的,让我们感受到了当年农民青年们在毛主席的领导下的进步思想、立志为国奉献一切的精神。作为新时代的党员,作为印刷业的研究生,我们要努力的学习,将多年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生产生活中,为印刷业的蓬勃发展发挥出最大的力量。

听讲解员讲解才知道这四栋砖木结构的房屋灰瓦青墙、朱柱红檐是典型的晚清学宫式建筑,第一栋是两层的青砖小平瓦楼房,这是当时教员办公的地方(进

第二间房的时候我摸了靠近门口的桌子,讲解员说那是毛主席曾经办公的桌子,我好开心;在另一个房间我还摸了他们留下来的步枪,感受一下小米加步枪的滋味),其他几栋均为平房。(这些古色古香的房屋有100多年历史,湖广总督张之洞1904年在这里建造了北路高等小学堂,后为湖北省高级商业学校校址等。老房子内部空间有四五米高,坐北朝南,加之2800平方米绿草茵茵的操场,十几种苍柏古翠,散发着淡淡的历史幽香。)

第三栋平房正是“农讲所”大教室,上百张长凳摆开来,教室里的陈设和79年前的一样,墙上贴着红底白字的横幅标语“打倒土豪劣绅….耕者有其田”的标语。就是在这个木制讲台前,毛泽东同志为学员们分析中国革命的形势,指出中国革命工人是主力军,农民是主要力量,青年学生是党的预备军。旁边屋子是常委办公场所等。参观完农讲所的教室,同学们又先后参观了办公室、操场(屋后的大操场是学员们军事训练的地方,每天4小时)、宿舍(床又小又短)和毛泽东同志的旧居,段段革命史,桩桩奋斗事,件件旧日遗物,让同学们了解了革命战争时期学习资源的匮乏和条件的艰苦,感受到了成千上万的优秀共产党人寻求真理和解放的奋斗和艰辛,激发了我们大家在艰苦中追求成功的豪情和壮志。

第四栋楼二层展出了“毛泽东在湖北”的四五百张照片,是目前比较全面的毛泽东在湖北不同阶段的照片展览。

察古鉴今,历史仿佛映照现实的一面明镜。大家纷纷表示,这次参观活动是一次非常好的实践教育活动,是党校学习的又一个新的收获,受到了深刻的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党性教育。

这次主题实践活动给大家上了一次生动的精神文明课,是一次难得的经历。

通过这次参观活动,大家作为新一代的大学生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得到了进一步的激发和升华,我们要在做好学问的同时,还要关心国家大事,提高自身素质,注重品质修养,时刻准备报效祖国。

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

红楼与红色 —记游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位于武昌蛇山南麓的阅马场北端,占地28亩,建筑面积6000多平方米。主体建筑为二层红色楼房,因此又称“红楼”。1911年10月10日,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成功后,革命党人进驻这里,成立军政府,发布了第一号布告,宣布废除清朝帝制,建立中华民国。结束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统治。在1911年10月到1912年元月间,起着代行“中央政府”职权的作用。是中国政治制度和世俗主流观念发生转变的场所。 辛亥革命博物馆,湖北武汉辛亥首义文化的标志性景观,它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其场景恢弘,陈设典雅。走进纪念馆,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孙中山纪念铜像。孙中山纪念铜像手着执杖,身穿长袍,立于台基之上。馆内收集有与辛亥革命有关的历史文物1000多件,历史照片10000余张,其中有孙中山签发的“李翊东前往赣州办理要事”的大元帅令和王霞宙、张善子绘制的刘静庵烈士画像等珍品。在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内恢复原貌开放陈列的有:军政府大门、军政府礼堂、黎元洪卧室和会客室、秘书处、黄兴召开军事会议的会议室、孙中山会见湖北军政人员的会客室等。 作为一个历史学的学生来说,不仅要怀着对无数革命志士的崇高敬意,怀着对伟大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深切缅怀,对纪念馆进行了耐心细致的参观。我们不仅参观了孙中山先生的生平事迹展览,还参观了辛亥革命起义史迹陈列馆,见到许多鲜为人知的珍贵照片和文物,了解了那些为革命英勇奋战、流血牺牲的无名英雄可歌可泣的故事。通过参观,我们的心灵深受震撼:不仅对辛亥革命这段历史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了解到了当时的情况,仿佛一幕幕又突现于眼前。更重要的是通过它来了解中华民国这一段历史,更好的学习这一段历史以及与当时相关的社会生活及生产力情况(如建筑形式等)。 辛亥革命纪念馆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它是中国历史的一座里程碑。“红楼”是无数忠贞志士的集结地,在这里孙中山先生领导湖北地区的革命人士成功地发动了武昌起义,打响了武昌起义的第一枪。后来又在这里组建了中华民国鄂军都督府,并建立了中华民国,从而一举结束了中国绵延2000余年的封建帝制。从那以后,中国的政治制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封建帝制转

武昌农讲所观后感

摘要:中央农民讲习所旧址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毛泽东同志倡议创办的一所培养全国农民运动干部的学校。其学员日后多被委任为农民协会特派员,深入农村开展农民运动。在艰苦卓绝的中国革命斗争中,农讲所师生为新中国的诞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我们到这里学习参观,在精神上受到了新的洗礼,重新认识到在那样一个民族危难空前的时代,我们的先辈们是怎样跟着坚定的选择了我们的党——中国共产党,又是怎样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不畏牺牲英勇奋斗的。作为新时期的青年我们对自己肩负的责任有了新的认识。 3月29日下午,我们一行人在老师的带领下走进了一个民国初年的建筑群。这是位于武昌红巷13号的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听那里的导游介绍,中央农民讲习所是于1926年底开始筹备的。1927年3月7日正式上课,4月4日举行开学典礼,学生来自全国17各省,共800余人。学员学成后于1927年6月18日举行毕业典礼。当时正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由毛泽东主席任校长开办了农民讲习所第一期,也是最后一期。后来国共合作破裂了,农民讲习所就在也没有开办了。可是,就在农民讲习所的短短的三个月的学习后,一期学员中涌现出了一大批坚定的共产党员,并在日后为革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我不由得满心好奇,这是怎样的一片土地呵!是怎样的思想洗礼使得这样一些农村青年树立起这样崇高的理想,坚定不移的跟随着我们的党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胜利而奋斗终生?在从寻访的过程中,我在点点滴滴中寻找着答案。 走进农民运动讲习所,我看到的是葱葱的绿树和静静的篱笆,如果不是我们的到访,这里应该是一片阒然,只有那些物什在平静地述说着半个多世纪以前的那段历史。我首先来到教务部(那是一块黑色的小木牌,极工整的繁体毛笔字),里面有三张办公桌和几张藤躺椅。听导游介绍说,农民运动讲习所的老师多是由毛泽东同志亲自请来的两党高级领导人,因为课时少而且大多是拨冗前来,所以一般是没有办公桌和休息室的,他们就是在这些藤躺椅上休息一下的。我不由的身感敬佩。作为高级领导人,在这样艰苦的教学条件下,依然愿意奔波授课,真的令人肃然起敬。我想他们的这种作风也一定深深的影响了农讲所的学员们,使大家明白要深入全面的了解群众,依靠群众的力量才能取得革命的最后胜利。 离开教务处,我们来到学校领导的办公室。依旧是很简单的陈设,三张办公桌和一张长桌(这就算是会议桌了)。我仿佛看到那些桌子上堆满了文件与作业,老师们正虔诚的工作着,因为在他们心中他们所耕耘的是火种,是明天的希望。 绕过穿堂,看到的是一间大礼堂,所谓礼堂就是一间大的教室,地下是一排排摆放整齐的长凳,看的出农讲所的学生的训练有素。听说毛泽东同志当年曾经在礼堂前的黑板上画过三条线(一条向左弯曲,一条向右弯曲,还有一条居中)来阐明矫枉必须过正的道理,从而说明中国的农民运动是对的好的。后来我们党沿着毛主席的正确领导终于获得了革命的胜利。据说毛主席著名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就是在这里进行它的首次亮相,并震惊四座的。当时,在礼堂里连落脚的地方都没有了,连窗台上都密密麻麻的挤满了人头。我想那也许是农民运动在那样的一个年代是一件怎么听都觉得新鲜的事情,可我也相信这样的思想的传播一定就像荒原上燃烧的火种一样烧遍神州! 退出礼堂,我们来到一片嫩青青的草地,正是初春时节,那嫩绿的芽儿正努力的探出头来。82年前的那个春天,800余学子就是在这片草地上开始了他们人生的新的旅程,就是在这个操场他们顶风冒雨坚持学习,就是在这方土地他们挥汗如雨刻苦训练。时过境迁物是人非,可似乎还能从脚下的热土感受到当年那些热血青年的气息。 走出了农讲所,我们来到毛泽东同志当年在农讲所的故居,这里也是他与夫人杨开慧最后一次相聚的地方。这是一处民国时期的老式民宅,黑瓦白墙,厚重的木板门。每一间屋子的陈设都很简朴,一床一桌一椅而已。原来革命的传统是简朴,简朴的来源是革命者的生活作风与态度。只有有这样的坚毅与对革命的执着,才能在经历了革命的惊涛骇浪疾风骤雨之后依旧忠贞。

武汉的主要特色介绍

武汉的主要特色介绍 一、地理概况 汉江横贯市区,将武汉一分为三,形成了: 武昌(长江以南的市区部分) 位于长江和汉水交汇处,隔江鼎立 汉阳(长江以北、汉江以南市区部分) 汉口(长江西北、汉水以北的市区部分) 属行政区划的辖区13个(中心市区7个郊区6个): 现辖江岸、江汉、硚口、汉阳、武昌、青山、洪山7个城区,蔡甸、江夏、黄陂、新洲、东西湖、汉南6个郊区; 另有非行政区划的经济开发区3个: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即光谷)、武汉吴家山台商投资区。 二、名胜古迹 黄鹤楼 亚洲民主之门红楼(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 归元寺 武汉长江大桥 武汉大学: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珞珈山路16号 东湖风景区:东湖风景区共分为五大景区,目前已对外开放的有听涛、磨山、吹笛、落雁四大景区 (听涛景区-九女墩-行吟阁-寓言雕塑园-梨园、磨山景区-楚天台-梅园-樱园、落雁景区、白马景区、吹笛景区-马鞍山森林公园、珞洪景区、东湖鸟语林、武汉植物园、湖北省博物馆、湖北省艺术馆、九峰山森林公园、关公卓刀泉、放鹰台、东湖海洋世界、东湖梅岭) 东湖周边聚集了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26所高等院校,中科院武汉植物园等56个国家、省、部属科研院所,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中国光谷,九峰城市森林保护区、湖北省博物馆,湖北省艺术馆 琴台 中山公园 光谷广场 木兰山风景区(木兰山、木兰湖、木兰天池、木兰清凉寨、木兰草原、云雾山、大余湾) 武汉九峰动物园 武汉科技馆 湖北省博物馆 三、主要特色街区 “武汉名小吃街”户部巷((武汉早点第一街)) 武汉最古老的街道分别为:武昌长街(今解放路)、汉口汉正街(始建于1525年)和汉阳显正街。 汉口地区:汉正街商贸街(武汉最古老的商圈)、江汉路商贸街(武汉首条商业步行街)、兰陵路酒吧一条街、吉庆街小吃街(武汉最大的大排挡街区)、精武路饮食街、香港路餐饮街、武汉文物市场一条街(位于香港路)、硚口路美食街、万松园餐饮街、台北路风情餐厅街、前进路电子产品街、大智路手机街、武广商贸街、中山大道-汉口租界建筑街区、新民众乐园购物街区、扬子街婚纱一条街、花楼街小吃一条街、解放公园林荫路(武汉目前保存最完好的林荫路)、宝成路夜市街、汉口江滩江景街、民意街烧烤小吃街、解放大道-

参观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有感

参观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有感 参观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有感 (呼入服务处宋文静) 本周四下午,单位组织第三党支部部分成员集体参观'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这不是我第一次来到这个具有深刻革命意义的地方,但这一次参观后,我对它的认识有了加深,对革命先烈'抛头颅晒热血'的精神再次给予深深的敬意! 据该馆专业讲解员的介绍,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是依托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旧址建立的纪念性博物馆。它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阅马场,靠近黄鹤楼与蛇山,又因为旧址主楼呈现出的是红墙红瓦的景致,我们大家都俗称它为'武昌红楼'.1911年10月10日,在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旗帜下,湖北革命党人蓄势起义,为天下先,打响推翻清王朝的'第一枪',并一举光复武昌。次日,在此组建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推举湖北新军协统黎元洪为都督,宣告废除清朝宣统年号,建立中华民国。武昌起义后,260余年的清朝统治土崩瓦解,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随之终结。1961年,武昌红楼经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经过多年的发展与维护,这里成为了武汉市、周边城市,甚至全国的重要红色教育基地,受到无数人民的敬仰与关注。 该纪念馆内主要有两个基本陈列和两个专题展览,两个基本陈列是:《鄂军都督府旧址复原陈列》和《为天下先—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史迹陈列》;两个专题展览是:《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导览》和《湖北咨询局史迹陈列》。 虽然旧时的条件非常艰苦,尤其是在'白色恐怖'时期,物质生活非常简陋,武器装备也跟不上武装需要,但是革命前辈们却时刻不忘历史使命与革新的紧迫性,凭借自己的一腔热血与志同道合战友们的互相配合,硬是掀起了这一伟大的起义。由此可见,物质平乏并不可怕,只要意志坚定,富足的精神世界也可以让我们的思想与灵魂充满能量,让我们的行为具有无穷的爆发力!它指导着我们的步伐,向着前方不断前进! 站在伟大领导人孙中山的铜像前,回头看一眼'红楼',有种沧海桑田之感,讲解员那仿佛身临其境的介绍让我似乎看到了革命先辈们前仆后继,不畏炮火,只希望将革命旗帜插上高台的雄壮身影。岁月匆匆,光阴流逝,辛亥革命起义早已随着历史洪流远远流去,但革命者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深深的扎根在每一个党员的心中,并由我们继续传承下去。生命虽逝,精神不倒,让我们继承先辈们的优秀作风与光荣传统,为党员队伍的发展与壮大,不断贡献自己的光与热!

参观群众路线教育基地广州农讲所心得体会

参观群众路线教育基地广州农讲所心得体会 今天,我怀着无限敬仰的心情,专程来到广州市群众路线教育基地广州农讲所参观。屹立在我面前的是由一幢幢古色古香的红墙平房所围成的一个大院,这就是“毛泽东同志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纪念馆”,俗称“农讲所”。“农讲所”虽到1926年9月就停办,但历经近百年的风风雨雨,其建筑物一直没有颓败。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党中央决定在“农讲所”旧址创建“毛泽东同志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纪念馆”。经一番修葺,纪念馆按农讲所原貌建筑维修,复原了课堂、教务部、军事训练部、图书馆、所长办公室、学生宿舍等。该馆于1953年建立,并由周恩来题写了馆名。1961年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是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开办的培养农民干部的学校。它以国民党的名义开办,但农民运动的真正倡导者是中国共产党,因此毛泽东和彭湃等共产党人在其中起了主要领导作用。从1924年7月到1926年9月,农讲所一共开办了六届。开办农讲所的主要目的是为当时各地风起云涌的农民运动培养一批有一定理论基础,懂得革命道理,善于组织农民队伍参与反帝反封建革命活动的农村干部。广州农讲所的创办,的确起到这样的作用。后来的实践证明,正是农讲所所培养出来的一批批学生,在以后各地如火如荼的农民运动中发挥了强有力的宣传和组织作用。一批又一批的学生回到农村,成为农民运动的骨干。他们发动群众,建立农民自卫军,开展反对地主豪绅的斗争,掀起了各地农民运动的高潮,对推动全国农民运动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我家祖辈世世代代都是农民,我的根在农村,我的心永远和农民连在一起。通过这次参观学习。我更加了解了我国农民,农业和农村。农民问题不仅对于研究中国长达几千年的封建社会的历史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而且历来是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的问题。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于农民问题的理论和实践做了不懈的探索,写下了不少不朽的篇章,而这一切,就是从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创办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开始的。

武昌起义成功的原因

武昌起义成功的原因 辛亥武昌起义是在黄花岗起义失败后,一部分革命党人决定把目标转向长江流域,准备在以武汉为中心的两湖地区发动一次新的武装起义。通过革命党人的努力,终于在1911年(农历辛亥年)10月10日成功地发动了具有划时代意义武昌起义。起义的胜利,逐步使清朝走向灭亡。究其成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起义前期准备。 1、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资产阶级队伍壮大,国民民智开启,先进的革命党人深入基层的宣传,传播了先进文化。19世纪末20世纪初,辛亥革命元老、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渊、丘逢甲等人开风气之先,排除顽固守旧势力的干扰,成功创办新式学校;随后清政府迫于形势压力,对教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于1905年末颁布新学制,废除科举制,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新式学堂,西学逐渐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亦正是这一教育方式的转变,为后来风起云涌的辛亥革命和国家建设培养了大批思想进步锐意创新的宝贵人才。洋务运动后期著名代表人物张之洞,从1889年出任湖广总督后,在湖北创办了汉阳铁厂,还创办了两湖书院。近代工商业和近代文化教育的发展,形成新的阶级和新的知识阶层,建立了具有近代色彩的“湖北新军”,这些因素在客观上都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社会基础。湖北地区的两个革命团体文学

社和共进会在革命大目标一致的前提下,消除门户之见,成功地实现了联合,使武汉地区的革命力量得以统一。在比较长的时间内在新军中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革命士兵们在起义中发挥了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奠定了起义成功的组织基础。 2、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成功地选择了起义的时机和突破口。湖北有较好的社会基础。武汉是列强入侵较早的地区,受到深重的压迫,人民反抗意识很强。1911年9、10月间,全国革命形势趋于成熟,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利用部分湖北新军调往四川镇压保路运动之机,果断决定选择革命力量雄厚的华中重镇武昌作为突破口,坚决发动起义。事实证明,这一选择完全正确; 3、四川保路运动为其提供了有利的时机。四川保路运动的发展,为武昌起义的胜利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时机。鄂军西调,武汉空虚,又给武汉的革命党人造成了一个发动起义的绝好机会。这是武昌起义之所以能够比较容易成功的一个重要的客观条件 二、起义战斗过程 起义发动后,革命党人不失时机地向督署和镇司令部等敌之关键部位发动进攻,使敌人没有喘息的机会。新军中的革命党人自行联络,约定以枪声为号于10月10日晚发动起义。10月10日晚,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打响了武昌起义

参观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有感

参观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有感 -------------------------------------------------------------------------------- 时间:2010-4-20 22:09:40 来源:华中师范大学党委组织部(党校)作者:郭晶丽阅读645次 党课第五小组的我们,一行13人,一大早就来到了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位于武汉市武昌区武珞路阅马场,西邻黄鹤楼,北依蛇山,南面首义广场。旧址占地面积8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近10000平方米。旧址为一座西式两层楼房,因红墙红瓦,武汉人俗称“红楼”。我想它更深刻的是象征着红色的革命吧。 红楼原为清朝政府设立的湖北咨议局局址,于1910年(清宣统二年)建成。1911年10月10日,湖北革命党人在武昌成功的举行了反对清政府的武装起义,因这一年为旧历辛亥年,史称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次日他们在此组建中华民国政府鄂军都督府,推举湖北新军协统黎元洪为都督,宣告废除清朝宣统年号,建立中华民国。随即,辛亥革命领袖之一黄兴赶赴武昌,出任革命军战时总司令,领导了英勇悲壮的抗击南下清军的阳夏保卫战。武昌义声赢得了全国的响应,260余年的清朝政府顿时土崩瓦解,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随之告终。武昌起义因此被誉为“首义之区”,红楼则被尊崇为“民国之门”。武昌起义是辛亥革命时期一系列武装斗争失败后首次取得胜利的伟大事件。它掀起了全国性的革命高潮,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拉开了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巨变的序幕,是我们中华民族历史进程中的一座里程碑。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成功后,即在此建立了革命军政府,颁发公告,宣布废除封建帝制,成立中华民国,并电通全国,号召各省起义。1981年10月被辟为纪念馆,珍藏大量文物和文学、照片资料。馆内现有两个主题性的基本陈列:一是《鄂军都督府旧址复原陈列》,一是《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史迹陈列》。前者以旧址主楼为载体,复原和再现了都督府成立初期的场景与风貌;后者布置于旧址西配楼,以近400件展品,包括文物真迹、历史图片、美术作品以及图表、模型和场景等,全景式地展现了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恢弘壮阔的历史。 辛亥革命博物馆,湖北武汉辛亥首义文化的标志性景观,它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其场景恢弘,陈设典雅。该馆基本陈列有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史迹陈列、孙中山先生生平事迹展览、黄兴先生生平事迹展览等基本陈列。馆内收集有与辛亥革命有关的历史文物1000多件,历史照片10000余张,其中有孙中山签发的“李翊东前往赣州办理要事”的大元帅令和王霞宙、张善子绘制的刘静庵烈士画像等珍品。在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内恢复原貌开放陈列的有:军政府大门、军政府礼堂、黎元洪卧室和会客室、秘书处、黄兴召开军事会议的会议室、孙中山会见湖北军政人员的会客室等。1981年在辛亥革命七十周

观武汉农讲所有感

游武汉市农民运动讲习所有感 本来在学习党课的时候就为我们安排了会有一次考察参观课的,当时一直很期待,希望能有机会瞻仰革命前辈的风采,感受他们那种为国家为人民努力奋斗的信念,但是后来因为一些事给耽误了,学院没能组织我们去,颇感失望。前两天听说,学院要组织我们去参观农民运动讲习所,心里面特别期待,第一个报了名,在网上查了一些有关资料,了解到讲习所位于武汉市武昌区红巷13号,是大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合作创办的培养农民运动干部的学校,由邓演达、毛泽东、陈克文担任常务委员组成学校最高领导机构,毛泽东实际主持工作。1927年3月开学,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员800余人,同年6月毕业,大多数被委任为农协特派员,到农村领导农民运动。旧址原为北路学堂,大革命失败后一度为军队驻地,后一直为学校。旧址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2 850平方米。有房屋四栋,为晚清砖木结构学宫式建筑。1958年筹建旧址纪念馆,1963年正式开放。 2001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事实证明这次学习比我想象中的还要有价值,有意义。 我们中午12:30在学校集合,然后以班为单位,由各班的预备党员组织一起乘车去,同学们都很积极,在等人的过程中,我了解到由于此次参观有人员限制,每班限三人,好多同学想去都没有机会,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我们这些80后的爱国热情还是挺高的,相信这样的积极性,这样的爱国情怀,以后同学们不管在哪工作,不管在什么工作岗位都将为国家的建设,人民的安乐做出贡献。 乘车过程中,好多同学主动为上了年龄的乘客让座,得到市民的称赞,也有少数男生同学没能了解到自己代表的是一代大学生,一个80后集体,更重要的是代表一个可能成为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一份子的入党积极分子,在车上不主动让座还大大发表自己的偏见,当然这也是我的个人见解,希望他们通过此次参观,不仅在本质,在各方面都能有一个提高和改善。 坐车大约一个小时到达司门口,我们作为第一批到达的同学,大家都在原地,耐心等待后面的同学,服从安排,一起行动,这一点也体现出了良好的纪律性。在等待的时间里,在我们四周的是繁华的商业街,流行歌曲充耳,促销单瞭眼,机动车拥街,好不热闹!然而抬起头,一抹翠绿映入眼帘,路两旁是苍老的梧桐,翠绿欲滴的叶子如可爱的孩子迎着点滴小雨,在微风中欢呼雀跃,一片和谐的景象。正如我们此行的目的,体会老一辈革命情怀,学习先烈的革命精神,实现新一代与老一辈的和谐共存,虽然时代不同了,发展状况也有天壤之别,但是老一辈给我们留下的却永远也学不完,永远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呃儿,说远了,经过大约15分钟的路程,我们走进一条偏僻的小道,顿时感觉与世隔离,地是由石块铺成的,路两边依旧是老树,但姿态各异,仿佛以遒劲的身躯向我们诠释他走过的风风雨雨,见证的血雨腥风,最终享受的和谐安宁。 继续向前,一个并不太显眼的老大门映入眼帘,稍细看门口写着“武汉市革命博物馆”才知道这就是我们此行的目的地农民运动讲习所遗址。想想我们的老一辈领袖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做出一个又一个重大决策,领导我们的人民军队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进入院内,一排红底金字映入眼帘“毛泽东同志主办的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据导游小姐讲,这里建于1904 年,初为张之洞创办的北路小学堂,1927 年改为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周恩来总理亲自题写了馆名。占地面积 12850平方米,建筑面积5110平方米,由四栋砖木结构房屋组成,其中一二栋、三四栋分别相连,第三栋为二层式,其余均为一层建筑,二三栋之间有一个大操场,是武汉市唯一保存完好的晚清学宫式建筑。我们首先参观了教务处,教务处门前鲜红的誓词显得格外鲜明: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坚决拥护党的领导,遵守团的章程,执行团的决议,履行团员义务,严守团的纪律,勤奋学习,积极

辛亥革命武昌起义背景及过程介绍

辛亥革命武昌起义背景及过程介绍 背景 思想条件 19世纪末,辛亥革命元老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渊、丘逢甲等人开风气之先,排除顽固守旧势力的干扰,成功创办新式学校。随后清政府迫于形势压力,对教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于1905年末颁布新学制,废除科举制,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新式学堂。1909年,地方科举考试停止以后,西学逐渐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亦正是教育方式的这一根本性转变,为后来风起云涌的辛亥革命和国家建设培养造就了大批思想进步锐意创新的宝贵人才。 社会条件辛亥武昌起义前夕,由于中国的各种社会矛盾不断激化,人民群众的反抗斗争持续不断,革命党人不断发动武装起义。1906年,清廷抛出「预备立宪」,其实质却是加强了皇族的权力,广大立宪派对此极为不满;1908年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相继去世,年仅3岁的宣统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即位,其父载沣摄政1911年5月,清政府公布的内阁名单中满族人有九名(其中七名是皇族),汉族有四名。被人称为「皇族内阁」。立宪派对此大失所望,有少数人参加了革命党。为取得外国的支持,以维护其统治,清廷将广东、四川、湖北、湖南等地的商办铁路收为国有,然后再卖给外国,掀起了全国大规模的人民反抗运动——保路运动。文学社和共进会两个革命团体在湖北新军中开展革命宣传工作,在新军中发展革命力量,积极准备起义。1911年初,两团体领袖见面秘谈,准备起义,文学社社长蒋翊武为革命军临时总司令,共进会孙武为参谋长,以文学社的机关为临时总司令部。 起因 保路运动亦称“铁路风潮”。1911年(宣统三年)5月,清政府以铁路国有之名,将已归民间所有的川汉、粤汉铁路筑路权收归“国有”,马上又出卖给英、法、德、美4国银行团,激起湘、鄂、粤、川等省人民的强烈反对,掀起了保路运动。运动在四川省尤其激烈,各地纷纷组织保路同志会,推举立宪党人蒲殿俊、罗纶为正副会长,以“破约保路”为宗旨,参加者数以十万计。清政府下令镇压。1911年9月7日,四川总督赵尔丰逮捕罗纶、蒲殿俊等保路同志会代表,枪杀数百请愿群众。第二天又下令解散各处保路同志会。激起四川人民更大愤怒,将各处电线捣毁,沿途设卡,断绝官府来往文书。1911年荣县独立,荣县成为全中国第一个脱离清王朝的政权。把保路运动推向高潮,成为武昌起义的先声。 经过 前夕策动 清朝廷为扑灭四川的人民起义,派出大臣端方率领部分湖北新军入川镇压,致使清军在湖北防御力量减弱,革命党人武昌起义一呼百应,决定在武昌发动起义。1911年9月14日,文学社和共进会在同盟会的推动下,建立了统一的起义领导机关,联合反清。并决定请黄兴、宋教仁或谭人凤来鄂作起义指挥,主持

武汉三镇游玩攻略

武汉三镇游玩攻略 武汉虽然在建,虽然乌烟瘴气,虽然路面坑洼,虽然灰尘满天,虽然交通堵塞,虽然……以上这些虽然也只能是“虽然”,我想说的是“但是”!但是,每个城市都有每个城市的好,不予比较,武汉也有其值得留恋的地方。作为一个“不折腾生活便无意义”的人,我开始要总结这三年多玩过武汉的各种地方,因为我不是一个吃货,所以美食我不做考究,也不说什么多少钱让你玩遍武汉。本文只推荐散心和拍照的地方,希望能提供借鉴。先单独列地点,再推荐路线。(以下图片除了备注“来源于网络”,其余均为私人拍摄实物图。地图在最后,请自行考究。)【木兰天池】个人点评:★☆☆☆☆ 4A级景区,也是森林公园,位于黄陂区北部的石门山。这是我大学最早去的地方,大一国庆长假去的。路途遥远(五十多公里,两三个小时车程)不说,一路尽是爬山,爬到顶就是一大水库,名叫“木兰天池”。当然里面也制造了一些相当原始的路,比如绳子和木板牵起来的桥,一些隧道,和几条踩着石头走路的溪流。特别是下山的楼梯及其陡峭,恐高的同学不建议尝试。不过要是有爱爬山的同学,热爱山林老树的同学,都可以去一探究竟。图片请搜百度图片“武汉木兰天池”。【黄鹤楼】个人点评:

★★★☆☆ 5A级景区,在阅马场公交站往长江大桥的方向走一小段路后就可以看见,面对鹦鹉洲,与长江对面的晴川阁两两相望。 08年入学时一家人一起去玩的,当时票价50元/人,据说现在80元/人。这门票是坑爹了点,而且进去之后还有景区单独再次收取门票。语文学得好的都知道,武汉黄鹤楼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山东蓬莱阁合称中国四大名楼,景区里面还是比较大的,也保留了很多名胜古迹和文物。若不心疼钱,还是值得一去的。特别是里面还能听到楚乐编钟的表演。 【江汉路】个人点评:★★★★☆ 江汉路步行街是清末的“洋街”,也就是大家所感兴趣的“租界”。这一带租界的建筑风格还是保留的比较好,又是商业繁华的地带。不去购物,去看看建筑也是很好的。一不小心还以为到了香港。【轮渡】个人点评:★★☆☆☆ 轮渡运行区间是武汉关和汉阳门。汉阳门在户部巷西边,武汉关在江汉路东边。可以选择白天乘坐,也可以选择晚上乘坐,晚上收班比较早,请提前在码头看到收班时间,票价是和公交一样,可以刷公交卡。坐轮渡才能是真正亲临了长江(当然不排除你想在长江里游

《武昌起义》浮雕赏析

《武昌起义》浮雕赏析 在“百年风云?壮志丹青――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美术作品展”上,《武昌起义》浮雕被列为此次展览策划的灵魂作品。这块镶嵌在人民英雄纪念碑下层须弥座上的浮雕被誉为中国美术界的开篇大作之一。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建造体现了新中国的缔造者们在开国之初对中国人民革命斗争历史的评价。纪念碑的正面由毛泽东主席题写“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背面由周恩来总理题写。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租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纪念碑下层须弥座上的

十块浮雕以十个典型的历史场景表现了1840年以来的八大历史节点。位于纪念碑南面东边的这块《武昌起义》浮雕再现了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推翻封建帝制的斗争过程。由傅天仇先生创作的这块《武昌起义》浮雕运用写实与寓意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十四个人物的塑造,描绘出起义军攻打湖广总督府的典型场面,以小见大、以少胜多地表现出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的伟大力量和历史发展不可阻挡的趋势。 人民英雄纪念碑是集体创作的产物,纪念碑的浮雕也是以刘开渠为首的雕塑家群体的共同创作。这个群体的工作机制是:集体讨论研究,分工负责塑造,集体评价得失,个人负责修改完善。这是一个历时数年的主题不断调整深化、构图不断变化修改、人物不时增减、动态反复调整、形象深入推敲的创作过程。

仅就《武昌起义》而言。根据原始档案,最初叫做“辛亥组”,位置位于纪念碑的北面,后来随着纪念碑主立面从南面调换到北面,它也随之调到了南面。参与创作的有雕塑家滑田友及邹佩珠,油画家董希文及张文新,而最终的浮雕完成者并被文献记载的署名作者是傅天仇。我们看到由油画家董希文保存的两张画稿和由雕塑家邹佩珠保存的线描稿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而最终完成的泥塑稿既以该稿为蓝本呈现在纪念碑上的汉白玉浮雕又与上述画稿有很大不同。 傅天仇先生在谈到《武昌起义》浮雕的创作体会时曾说过,原来《武昌起义》的创作构图曾是“一”字 平线,“这种布局形式使人感到冲击力量单薄,对于辛亥革命的困难和艰苦的实质,没有为构图形式所体现”。“做定稿时又重新布局,取消了‘一’字形的构图,增加 了浮雕后部的层次,同时加强了构图的‘攻击’形式,在

参观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有感

参观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有感 12月7日一大早,我们党课第三小组的全体成员就从黎元洪墓出发,前往与这墓主人有千丝万缕联系的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 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是依托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旧址(即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而建立的纪念性博物馆。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阅马场,西邻黄鹤楼,北倚蛇山,南面首义广场。旧址占地面积18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近10000平方米。因旧址红墙红瓦,武汉人称之为红楼。 红楼前建有碧樟广场和花坛喷泉,竖有孙中山先生的铜像,并由宋庆龄亲笔题写横幅“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 领完票后,我们一行人就兴致勃勃的前往馆内参观,去感悟这“中华第一枪”的爱国情怀。 纪念馆用于展览的面积为3500㎡,保留有《鄂军都督府旧址复原陈列》和《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史迹陈列》两个基本陈列。《鄂军都督府旧址复原陈列》布置于都督府旧址一二层,通过实物、历史照片,真实再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政权诞生地的历史风貌。《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史迹陈列》布置于旧址院内西配楼,展品丰富,全景式地再现了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恢弘壮阔的历史。 馆内的贵宾题词是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如,台湾地区“立法委员”、中国统一联盟名誉主席胡秋原题写“首义文献,湖北之荣,斑斑热血,永励后昆”;中国史学会副会长、中华书局总编辑李侃题写“楚天茫茫涵正气,长江浩浩育英豪”;原武汉军区、成都军区政委成仿吾题写“创业艰难忆昔贤,登临凭吊想当年,惟希万代后来者,远胜从前开路砖”;著名历史学家、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周谷城题写“艰辛历史到于今,祖国欣欣正向荣,七十年来思往事,毋忘革命有先行”;台湾地区“立法委员”、蒋介石之孙蒋孝严题写“缅怀历史,放眼未来”等等。一句句话压在心头,我深深的感到革命的艰难与先辈们的不易。 那一声枪响,推翻了帝制,把“天子”拉下马,埋葬了统治中国人民长达两千余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把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向前推进了一大步;那一声枪响,打击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那一声枪响,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政府,颁布了具有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正是这一声枪响,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扫除了最初的政治障碍;正是这一声枪响,宣传了民主和科学,为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思想条件;正是这一声枪响,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 可由于其局限性,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失败了。 辛亥革命建立政权后三个月,便被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封建军阀袁世凯所窃夺。辛亥革命的失败,比它的胜利更使人惊心动魄。因为,在当时的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中国,发生了辛亥革命这样震动亚洲和世界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取得了推翻千年专制和建立共和国的伟大胜利,确实曾使人们一度认为,在帝国主义时代,学习西方,走资本主义道路可以救中国。然而,严酷的事实是,辛亥革命确实失败了,而且失败得迅速而彻底,连孙中山本人也说:“夫去一满洲之专制,转生出无数强盗之专制,其为毒之烈,较前尤甚。于是而民愈不聊生矣!” 辛亥革命带给人们的胜利的喜悦和失败的痛苦之间,反差太强烈了,它迫使先进的中国人开始了新的思考。这种情形,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帝国主义的侵略打破了中国人学西方的迷梦。很奇怪,为什么先生老是侵略学生呢?中国人向西方学得很不少,但是行不通,理想总是不能实现。多次奋斗,包括辛亥革命那样全国规模的运动,都失败了。国家的情况一天一天坏,环境迫使人们活不下去。怀疑产生了,增长了,发展了。”人们开始发觉辛亥

广州农讲所观后感

广州农讲所观后感 11自师古东娇 今天我们小组组织参观了广州农讲所,一个上午的游览,我们亲身体会到了中国革命的艰辛,更深刻地领会到了中国共产党艰苦奋斗、浴血奋战的献身精神,更真实地感受到了共产党的艰辛历程。 广农讲所是一组红墙黄瓦、古朴庄重的建筑群,从南北由棂星门、泮池拱桥、大成门、大成殿、崇圣殿等组成,两边有庑廊等宏大建筑,进了大门是前院的泮池,泮池中间架有一座石拱桥,过桥便是九行并排的花岗石板铺成的通道,直通宽敞的大成门,过大成门,是一个草木葱郁的大院,院内木棉、菩提、龙眼、九里香等古树挺拔葱郁,宏伟壮观的大成殿屹立在由花岗石砌成的台基上,沿着大成殿两侧的通道向前走去,即达崇圣殿,有东西两廊。 然后参观农讲所中展馆的图片和历史文物,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当时的革命气氛与革命情景。一个个当时的学员用过的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以及一个个曾经起草过的文件,还有动画演示毛主席在为学员们上课的情景,我们看着这些东西,仿佛亲临其境,真实地感受到当时的历史情景和他们的高度的革命情怀,乃至于后来他们为追求理想、革命而甘愿奉献自己的青春,甚至于牺牲自已的生命。“没有土地革命,就不可能胜利”,农民问题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问题,而农民问题的中心问题就是土地问题,随着共产国际对解决中国农民土地问题的指导,使毛泽东在领导革命的实践中,对土地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化,提出了比较完整的土地革命理论,同时分析了阶级问题,而且还孕育出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要推翻地主的团防局必须建立农民自己的武装。 通过这次的参观学习,我更加了解了我国农民,农业,农民运动问题在中国丰富历史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也接受了一次爱国主义的洗礼和一次爱国主义教育和党性教育,使我深刻理解了当无产阶级先锋队的性质和党的先进性、凝聚力和战斗力。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立志在先驱们精神的感召下努力学习、好好工作,继承和发扬他们的精神,传承他们的遗志,怀着对党和国家建设的热情,将对党的先进性的理论学习融入到日常生活学习中,立志成才,从身边做起,脚踏实地,为献身祖国而做充分的准备!

辛亥革命武昌起义背景及过程介绍备课讲稿

辛亥革命武昌起义背景及过程介绍

辛亥革命武昌起义背景及过程介绍 背景 思想条件 19世纪末,辛亥革命元老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渊、丘逢甲等人开风气之先,排除顽固守旧势力的干扰,成功创办新式学校。随后清政府迫于形势压力,对教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于1905年末颁布新学制,废除科举制,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新式学堂。1909年,地方科举考试停止以后,西学逐渐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亦正是教育方式的这一根本性转变,为后来风起云涌的辛亥革命和国家建设培养造就了大批思想进步锐意创新的宝贵人才。 社会条件辛亥武昌起义前夕,由于中国的各种社会矛盾不断激化,人民群众的反抗斗争持续不断,革命党人不断发动武装起义。1906年,清廷抛出「预备立宪」,其实质却是加强了皇族的权力,广大立宪派对此极为不满;1908年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相继去世,年仅3岁的宣统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即位,其父载沣摄政1911年5月,清政府公布的内阁名单中满族人有九名(其中七名是皇族),汉族有四名。被人称为「皇族内阁」。立宪派对此大失所望,有少数人参加了革命党。为取得外国的支持,以维护其统治,清廷将广东、四川、湖北、湖南等地的商办铁路收为国有,然后再卖给外国,掀起了全国大规模的人民反抗运动——保路运动。文学社和共进会两个革命团体在湖北新军中开展革命宣传工作,在新军中发展革命力量,积极准备起义。1911年初,两团体领袖见面秘谈,准备起义,文学社社长蒋翊武为革命军临时总司令,共进会孙武为参谋长,以文学社的机关为临时总司令部。 起因 保路运动亦称“铁路风潮”。1911年(宣统三年)5月,清政府以铁路国有之名,将已归民间所有的川汉、粤汉铁路筑路权收归“国有”,马上又出卖给英、法、德、美4国银行团,激起湘、鄂、粤、川等省人民的强烈反对,掀起了保路运动。运动在四川省尤其激烈,各地纷纷组织保路同志会,推举立宪党人蒲殿俊、罗纶为正副会长,以“破约保路”为宗旨,参加者数以十万计。清政府下令镇压。1911年9月7日,四川总督赵尔丰逮捕罗纶、蒲殿俊等保路同志会代表,枪杀数百请愿群众。第二天又下令解散各处保路同志会。激起四川人民更大愤怒,将各处电线捣毁,沿途设卡,断绝官府来往文书。1911年荣县

参观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有感

参观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有感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参观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有感 本周四下午,单位组织第三党支部部分成员集体参观”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这不是我第一次来到这个具有深刻革命意义的地方,但这一次参观后,我对它的认识有了加深,对革命先烈”抛头颅晒热血”的精神再次给予深深的敬意! 据该馆专业讲解员的介绍,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是依托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旧址建立的纪念性博物馆。它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阅马场,靠近黄鹤楼与蛇山,又因为旧址主楼呈现出的是红墙红瓦的景致,我们大家都俗称它为”武昌红楼”.1911年10月10日,在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旗帜下,湖北

革命党人蓄势起义,为天下先,打响推翻清王朝的”第一枪”,并一举光复武昌。次日,在此组建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推举湖北新军协统黎元洪为都督,宣告废除清朝宣统年号,建立中华民国。武昌起义后,260余年的清朝统治土崩瓦解,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随之终结。1961年,武昌红楼经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经过多年的发展与维护,这里成为了武汉市、周边城市,甚至全国的重要红色教育基地,受到无数人民的敬仰与关注。 该纪念馆内主要有两个基本陈列和两个专题展览,两个基本陈列是:《鄂军都督府旧址复原陈列》和《为天下先—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史迹陈列》;两个专题展览是:《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导览》和《湖北咨询局史迹陈列》。 虽然旧时的条件非常艰苦,尤其是在”白色恐怖”时期,物质生活非常简陋,武器装备也跟不上武装需要,但是革命前辈们却时刻不忘历史使命与革新的紧

迫性,凭借自己的一腔热血与志同道合战友们的互相配合,硬是掀起了这一伟大的起义。由此可见,物质平乏并不可怕,只要意志坚定,富足的精神世界也可以让我们的思想与灵魂充满能量,让我们的行为具有无穷的爆发力!它指导着我们的步伐,向着前方不断前进! 站在伟大领导人孙中山的铜像前,回头看一眼”红楼”,有种沧海桑田之感,讲解员那仿佛身临其境的介绍让我似乎看到了革命先辈们前仆后继,不畏炮火,只希望将革命旗帜插上高台的雄壮身影。岁月匆匆,光阴流逝,辛亥革命起义早已随着历史洪流远远流去,但革命者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深深的扎根在每一个党员的心中,并由我们继续传承下去。生命虽逝,精神不倒,让我们继承先辈们的优秀作风与光荣传统,为党员队伍的发展与壮大,不断贡献自己的光与热!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参观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的感想

参观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的感想 参观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的感想 原创:陈杨 2017年10月5日,阳光明媚,微风习习,我们一家人驱车六百公里来到了武汉,在这里, 我们参观了武昌辛亥革命纪念馆,饱览了流传千古的辛亥革命历程,启人心迪,震人心扉。 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位于武汉市武昌阅马场,是依托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建立的以纪 念辛亥革命为主题的专题性纪念馆,又称为红楼,其内陈列着大量的有关辛亥革命的史迹,大门两端插着的鄂军都督府的军旗,叫做十八星旗,代表山海关内十八个省份的炎黄子孙,它迎风飘扬,庄严肃穆。 感叹着历史的革命气息,我走进了辛亥革命博物馆,在解说员的带领下,我们开始了在这 片历史圣地中穿行、体验,开始了耐心细致的参观。我们先后参观了传达员室,外交部, 都督会客与会议室,黎元洪起居室等十余间古色古香的房屋,然后就去参观辛亥革命的壁画。我们还见到了先烈们的部分遗物与手迹,还有战斗时的血衣,大炮,刀等战斗工具。 通过一件件实物的展示,让我更深刻的感受到那一段历史的动荡、艰险和国家命运的茫然,同时也让我看到了忠心爱国的革命党人的那一份火热的爱国之情。 孙中山先生的那句题词:“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则昌,逆之则亡”,给我印象最深。我想,“红楼”经过时间的历练,已化身为一种精神、一种品格,深植于广大人民心中,它 承载着深厚的革命历史,纪录着光辉的革命事迹,弘扬着不怕吃苦、奋斗不息的革命精神,为把我们伟大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而奋斗。 结束了参观,我依依不舍的离开了,而我相信这一切将永驻每个人心中。历史属于过去,但是现在我们更加不能忘记,要以此来激励我们担当起建设祖国的重任,但未来与现在相 比之下更加重要。未来,是属于我们的,未来历史的乐章由我们去谱写。我们现在应努力 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身能力,增强素质,适应社会需求,做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 去报效祖国,投身社会。作为一名学生,我们更应该从这些前辈的身上看到他们为国家前途,为民族命运不顾一切的积极探索的精神。我们一定要把这种精神秉承下去,为民族的 不断壮大,国家的不断发展,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农讲所观后感

岁月的沧桑掩盖不了革命党人在中国历史上走过的光辉历程, 时代的变迁改变不了革命党人忠贞为党,矢志不渝的坚定决心, 风沙的洗礼风干不了革命党人在党旗上洒下的滴滴鲜血, 历史的前进阻挡不了革命党人前仆后继,舍生忘死的铿铿脚步…… 2011年5月22日,我们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来到武汉农民运动讲习所,如今的农讲所像一个安详的老人,静静地等待前来参观的游人,以他的深沉和稳重打动每一个人。虽然已没有了往日的朗朗书声和忙碌的场景,但曾经革命的印记却在此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在教学教室里,我们仿佛看到一群热血青年坐在这里认真地听着革命教育课,他们是那样地努力,随时准备为国捐躯。也就是这里走出来的人,慢慢地一点点地用他们的热血用他们的激情改写着中国的近代史。大多数学生毕业后被委任为农民协会特派员,深入农村开展农民运动。在长期坚苦卓绝的中国革命斗争中,农讲所师生为新中国的诞生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在常委办公室里,我们看到办公桌上摆放着老师们的名字。当年的毛主席就在这里为国家局势谋划着,任劳任怨,尽职尽责。中国的一代伟人,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磨砺出来的。用实际行动来证明他们对党的忠诚,他们坚信中国共产党会取得革命的最终胜利。 在大教室里,我们看到一面墙上挂着孙中山像,是他带领着一批人进行辛亥革命,建立中华民国推翻腐朽落后的封建统治制度。大教室的后面挂着马克思等共产党人的头像,这样前后的结合不正体现出国共合作吗?虽然国共两党当时存在意识形态等矛盾,但面临外来侵略,两党还是能合作一致抗敌。还有那墙上挂着的“实行耕者有其田”等字幅,不都是以人为本吗?现在的和谐社会观和以人为本都是对那些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中国共产党人一直都在为中国奋斗着。 随后,我们还去了大操场,学生宿舍,食堂等。所有的地方都很简陋,但无不体现着共产党人大无畏的精神。学生宿舍里现在还挂着当年“到农村去!”的字幅,那时毛泽东采取的策略正是农村包围城市,这一切都是历史的印记,历史的沉积。 看着这所充满了翠绿色植物的农讲所,我仿佛看到农民革命的火种被渐渐培育起来,越来越多的新生革命者从此诞生,他们在此接受革命知识的熏陶,他们代表着一股又一股新生的革命力量,不断的为革命增添活力。在他们的身上,我感受到了一种精神,它叫求知。 参观毛泽东旧居,这是一栋晚清旧式居民建筑,走进去时一种古色古香之感迎面扑来,青砖灰瓦,木头门窗,朴素,是我的第一感觉。在这里,我仿佛置身于另一种天地,一种朴素,宁静,远离世俗喧嚣的绝好之地,就是在这里,毛泽东,杨开慧及他们的儿子们过着艰苦朴素的日子;就是在这里,著名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完成;就是在这里,那位写下“看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这气壮山河的就义诗的烈士曾经工作过;就是在这里,蔡和森,罗哲等革命人士在此为了共产事业忙碌着。在这里,我仿佛回到了1927年,仿佛看到了一个个身影穿过,看到共产事业从他们的手中渐渐兴起,在他们的身上,我感到了一种精神,它叫忘我。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