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我的禅定体会

我的禅定体会

禅定的方法和入定的感觉

--慧空居士谈体会

禅定即“三昧”,“禅定”亦即“止观”,止是一心不乱,观是了了分明。禅定是指“心专注于一境”,让杂乱的思绪平静下来,由定得慧。这里所述入定的方法,不是指调身调心调息的具体法门,而是阐述一种可以做为修炼人自我判断选择的原则依据,从而因个人因缘自我把握,择其之一法门专修或几种法门轮换之亦可:

第一,用“静”的办法,放松身心,消除精神和肉体的紧张,将呼吸放缓,让思绪平静,如数息观息法等;

第二,用“止”的办法,也就是俗话说的无想无念,心如墙壁,摒弃一切杂念,也叫“定”;第三,用“观”的方法,也就是俗话说的观照,提起一个念头并守住它,心专注于一境,一心观想,一心不乱;

第四,用“觉”的方法,日常生活中有什么迷惑,就认真思考,想通这个问题;理顺后如果没有问题自然就心无杂念,也就是说在身心空静状态下对问题的思考和判断更加细微准确,容易生起般若智慧,由定开慧;

第五,用“随”的方法,不要刻意排斥内心的念头和身体外部的声音,有念头升起就跟随念头,让意识随其自然漂流,有噪音就让意识跟随声音,似听非听;但有一点,意识随其流转,但不要被其左右,任其自来自去,好比鸟飞过镜子前显现出影子,鸟飞走了影子在镜子中没有留下任何痕迹,不着相,不执着于此景,那么会在忽然之间进入空静的状态,也即所谓“忽然超越十方圆明”的感觉。

第六,用:“化”的方法,也就是说将自己的身体放空,假想不存在了,自己的意识脱离身体在身体之外的虚空中,入静时将意念专注于身体某个窍位之外数寸之处的虚空处,比如头顶上方虚空处,下丹田体外虚空处等等,意守到某一时刻,会感觉全身突然一震或者数震,有玄关窍开之感,继而进入虚空定境。

依上述方法之一练习或轮换修炼,当可进入禅定状态。那么真正的定境到底是怎样的呢,身心是什么感觉和感受,各人说法不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也有道听途说,以讹传讹,说什么入定就是什么知觉、什么感觉都没有,什么也不知道了,实属大谬矣,可见《六祖坛经》的记载及虚云老和尚入定的事迹为佐证,在此不作赘述,此言者皆因没有实修实证之故,自然不知其中玄机,古人有所谓的四禅八定,描述非常详细,次第也很分明,本着大道至简的原则,我今仅就个人修炼之体证略述如下:

第一,身体的虚无感,俗话说的身体空掉了,不存在了,或者有融化了的感觉,身心通透;第二,闭目打坐中,即使在暗室之中,也能感觉性光圆满,虚室生白,身体大放光明;第三,呼吸微弱,几乎感觉不到存在,身体安详舒适,忘记身处何时何处,感觉不到时间空间的存在;

第四,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在定中自己的思维清清楚楚,对外界的声音了了分明,身心的感受变得清晰敏感,大脑对问题的判断和思考更为精细和准确,进入定慧等持、止观双运的状态,绝不是什么也不知道的死定,那是昏沉状态,落入顽空了,不是真正的‘定’,真正的定功,一定是开启智慧的前提和基础,所谓定是慧之体,慧是定之用;

第五,上述体感都是在清醒状态下的感受,如果在昏沉或者半梦半醒之间的感受,则不是真正的定境,即:“定”也是一种清醒状态下的功态,此中状态下,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抑或感受不到六尘(色、声、香、味、触、法),或者即使感受到了六尘而不生起六识(见、闻、嗅、味、觉、思),也就是说,在定中即使六根对外部仍有各种觉知,但内心如如不动,不随其迁移流转,心不为境所转,才是真正的“定”,需细细体味,实修实证才能感受得到个中三昧。篇二:得道人谈八点打坐入禅定的心得

得道人谈八点打坐入禅定的心得

1.要离五盖——修禅定的方法有很多种。按照我们佛教的禅定修法,不管修哪一种禅定,都要进入初禅、二禅、三禅和四禅这样渐进地修上去。要入定,就要具备一些因缘,就是当时要离五盖。所谓五盖是:昏沉、掉悔、嗔、疑,还有贪欲。当这些烦恼没有现前的时候,如果修法正确,都有机会入定。如果有这些烦恼在的话,就很难入定。除了烦恼的因缘之外,我们身体上有某些障碍,也会影响我们入定。

初禅的觉受——要入定,首先要有入定前的一些觉受。就是说,如果一个人的身心都很舒适,修法又很正确,那么,他要入定之前会产生轻安的现象。即全身非常舒服,一般人的感觉是全身轻飘飘。初学禅定的人,在入定前会有轻安现象:有些人会觉得身体越来越大,甚至整个身体都在膨胀,大到他会觉得充满这个世间;有人会觉得身体越来越小,或身体浮起来。这些都是轻安的现象,这种现象过后,就会产生很快乐的感受,这都是入初禅前轻安的觉受。在禅定里,初禅、二禅、三禅都有不同的快乐感受,到了四禅就没有乐受了。

入定的人一定会觉得全身很舒服很快乐,这快乐的感觉会使他身上原有的病痛等不舒服感消失。另外,当他入定的时候,呼吸一定是非常均匀、非常舒适的,呼吸一定会变得微细。我们可以从这些现象,分辨出入定的一些情形。根据经典说,入初禅会生起觉、观、喜、乐、定五件事,称为初禅五支,初学者入定时是分不清楚这五支的,所以初学者不必先理会初禅五支,以免分心。初学者可以从心念集中了、呼吸变微细了、身体非常舒服了,以这些现象来确定自己已经入定了。另外,初入定的人往往有一种感觉,就是他从非常舒服的感觉中出来之后,会觉得忽然脚酸、麻、痛了;但是,在他出来之前却不知道痛。为什么呢?因为初禅只有乐受没有苦受,所以,你静坐到心念很平静身体非常舒服的时候,一旦休息就感觉全身疼痛,这表示休息前你入了初禅。这是很多修禅定的人都有的经验。但是有些人不但不明白为何麻、痛,还会否定自己已经入定了呢!原因是被那些讲经教的老师误导了。那些法师不明白入定是怎么回事,将入定讲得很难很难,甚至于听到你修禅定,他就会说小心着魔。其实四禅八定,不是佛教专有的,外道也会的。为什么我们佛教一讲起禅定,就怕会修出问题呢?原因是没有正确地去认识初禅到四禅是什么。

入定不是等待机会——刚才说,入定过程有呼吸的变化,心念的变化,还有身体感觉受乐的变化。许多人不懂得怎样利用这些变化来认识入定的道路。所以,都是先安坐,然后继续坐、坐、坐,时间久了,他不知不觉地进入定里面了。到底什么时候入、怎么入,他不知道。这样的修行人往往认为必需坐得很久很久,总之,坐久了就一定会入定。其实坐久久而入定,就是不懂如何入定,他不知什么时候入了定?也不知自己怎么入。

懂得怎么修定的人,要懂得如何入定与出定。不懂修定的人,即使入了定了也不知道是入了定,就那样在那里傻等。很多出家人都能进入初禅、二禅、三禅,甚至有的出家人修到了四禅。他们的静坐经验是什么呢?原来每一次他坐下来时,总想体验他上一次静坐的觉受,然后就等、等、等时间到了,他所期待的体验又出来了,就如此入定了。大多数的出家人都是这样的,期待上一次静坐的体验而入定,这就是他不懂得如何入定,就不信一瞬间也能入定。为什么他不懂呢?原来很多人忽略了入定的过程,由于不观察入定过程最重要的讯息,只好等待所体验过定中的舒服感觉,当那体验出现时他才认为:哎呀,我又在定里面了。这说明他没有观察入定的过程,所以,他每次都不知不觉地入禅定。

2.入定最重要三事:心细、息细、乐受——在这次的禅定学习里,要学习认识入定的过程。其实,过程很简单。为什么说很简单呢?因为在禅定里面,有快乐的感受,呼吸很细,心念也很微细。就凭这三件事情,我们可以这样说:当你入定时,呼吸一定是从粗变细、心念从粗变细、身体从没有乐受变成有乐受。就是说,入定的过程中,至少有三件重要的事情在变,你要小心观察它变化的过程。

如何观察出入定时的三事变化——要什么时候观察这三件事呢?当你静坐时,一旦觉得呼吸很细,没有杂念,心念很平静,全身有乐受出现时,你不要留恋在里面,要快点退出来。

为什么要如此呢?因为当你发现身体快乐,心念变细,呼吸变细的时候,你就能在退出时观察它的变化。你会发现,心念变粗,呼吸变粗,快乐的感受在退。当乐受完全退时,你就快点再度集中,先想我要再度入定,然后再度集中于修法。如此,你一定有能力再回到原来的觉受。也就是说,你刚刚从初禅下来,你一定有能力再回到初禅。你再度集中的当时,就快点注意观察三件事的变化,呼吸变细,心念变细,还有乐受又出现了。这是非常重要的三件事,因为这过程就是入定的道路。所以要你去观察心念怎么从粗变细,呼吸怎么从粗变细,怎样从没有乐受变得有乐受。这就是你自己要去认识的道路,什么时候观察此三件事?时机(火候)就是当呼吸很细,没有杂念,心念很平静,全身有乐受时。

每次一静坐,你就要想:啊,我现在就要入定了!初学者一般是做不到的。你必须坐一段时间,坐到乐受快出来了、没有杂念了、心念微细了、呼吸微细了,这时候快点退出来。一退出来了你就想:啊,我现在就要入定了!这时你一定办得到。在入定过程要观察三件事在变化:心念、呼吸和乐受。

重复练习出入定过程——这样小心重复观察入定三件事情:心念、呼吸和乐受,你就会懂得原来入定过程是这么回事。必须重复训练,上去,下来。再上去,再下来,做越多次越好。以后,你就会越来越快地入定。一般人不懂得重复训练入定,只会贪着乐受而住在定中的乐受而不想出来,一直呆,呆到定力退了才出来,如此修定者能入定却不懂怎么入。所以,任何人初入禅定,千万不要一入了定就不出来。应该是一进去就快点出来,然后,再快点进去快点出来。一直重复做,做到你很熟练了,很清楚如何入定后,才来加强定力,所谓加强定力就是进去了不要马上出来。在练习加强定力时,要在定里多久呢?初学者入初禅千万不要太久,五分钟就好了。在里面呆五分钟就要出来,但是不要下座,然后再进去五分钟后出来。为什么呢?因为在初禅里呆得太久,心念可能会更细而离开初禅。甚至于深入到更高禅定,呼吸更细,心念更细,也更快乐。于是你对初禅心念的粗细混乱不清。也就是说练习加强初禅定力时,他在入初禅半小时内,要出入定六次。这样不但修了半小时的初禅,而且懂得出懂得进。当每次出入定五分钟做得很熟悉,很有把握了,你就去入定十分钟或者十五分钟。十五分钟有把握了,你就去坐一小时。就这样地加强定力。当你觉得这个定很稳固了,然后才能设法进入另外一个禅定。这就是所谓入定的技巧。

3 .解除入定的障碍——刚才说修禅定有一些障碍。一个是五盖的烦恼,另外是身体的某些障碍。

气脉阻塞:造成身上的疼痛——关于身体的障碍,一个在胸前,一个在后背。在静坐的时候,身体里会有气的运转。就是说,当你精神专注在你所观的境时,你必然会全身放松。身体一放松,你身体的气就会运转起来。气功师会说是在练气功。其实不是,我们在专注修定。但是因为你的心专注在一个境里面,对身体不理会,你的身体就会放松,身上的气就会运转起来。当它运转的时候,如果你身上有一些气脉阻塞,气运转到那里就会疼痛。于是禅定就修不好。一般受寒的阻塞都在后背,一般呼吸或心理的问题会造成前胸阻塞。忧郁、劳心、嗔心等就会感觉胸口闷。还有一个就是胃的部位,有些人胃寒,他坐到一定时候就会打嗝。

当你静坐到身上气感发动时候,若身上有疼痛,而不是酸痛,表示你静坐坐的好。为何说好?原因是身上有病痛,你平时不知道,你静坐的时候,气要打通病灶而痛。你要去处理病痛,如果你不去处理,气就会干扰你。如果你不去处理它而每天坚持坐,慢慢的也会自动打通,但是要花很长的时间。如果你们发现任何的疼痛,都要将它处理掉,不要认为出现病痛是老师教错,或者是修错。过去在静坐时若受到惊吓,以后每次静坐就会胸前痛,你要找医生或者气功师帮你调理,以免继续干扰静坐。要记得,在静坐的时若受惊吓,不要立刻就睁眼动身。应该静下来,吞口水或者将气引到丹田,过后找人处理。

背后有几个部位,就是会阴、命门、肺腧、大椎、玉枕等。静坐时会有气通过这些脉轮

穴位,如果这几个部位阻塞会造成一种冷热现象。一个是在肚脐背后的命门冷,会导致腿冷麻。还有胸口背后的肺腧穴一旦受寒,就会冷疼。感冒的时候,大椎往往会冷痛阻塞。如果是大椎阻塞,你静坐的时候,会觉得背后很热很热,但颈项以上凉凉的,这是气不能上来的缘故。如果是脑后的玉枕阻塞,你会觉得整个颈项发烧,头重重的。这也是气不通、阻塞。有这种现象,你一定要去处理它。处理不了,只要长久地坐,虽然被困扰一个时期,最终它也会通。

当气自动调理过去造成的病灶而痛,说明你静坐有进步,所以说坐久出现痛是好事,不明白的人就会因痛打退堂鼓。

头上留气:久了造成头痛——大多数人静坐几天后太阳穴和眉心这一带痛胀,这是静坐时不小心造成的。为什么呢?因为静坐时气会升到头上,很多人没有觉察有气留在头上就休息了,一次留一点点,用功几天后,就会疼痛。情况严重时,嘴唇裂,舌头生疮,睡不着,虚火上升。这些都是气留在头上造成虚火病气。好多出家人都遇到这方面的问题,自己被气干扰成病,对修炼时的气无知而修成“虚火外道”,却骂气功是外道。所以,每次静坐之后,头上某些部位会有气,你如果有把握处理这些气的话,可以用任何方法处理,处理气的阻塞是不分佛道或外道的,外道有好办法也可以采用。不然的话,最好循古人的规矩,静坐完了之后,先搓热手掌,以爪梳头、以掌洗脸、以指按摩身体手脚。按摩的时候要注意,不要立刻睁开眼睛。按摩完了之后,才能睁开眼睛。

按摩就是让你将积在头上或身上的气疏散掉。另外有些人,静坐完了就去睡觉,这是要不得的。这样容易造成头疼。如果这些问题你都懂得处理,你就不会被气干扰。不然,你静坐到最后,你会因周身不舒服而心灰意冷。

静坐到了一定时候,敏感的人都会发现有气在运转,大多数人都经验过太阳穴会发涨。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我们修心养性会产生清净的气,贪嗔淫欲会产生污浊的气,清净的气向头上升,越清净的气升得越高。污浊的气往下降,越污浊的气降的越低,最高到头顶百会穴,最低到小腹下的会阴穴。所以当心念清净到接近初禅的时候,你身上清净的气就会升到眉毛的这个水平。是一个水平,不是眉心一点。在二禅的时候,会有一股清净的气升到发际这一带,就是头发和额头之间。在三禅的时候,会有一股清净的气在百会里。如果你到四禅,那股气就会在头顶外面了。细心的修禅定者都会发觉这种现象,就是静坐后这几个部位会有气。因为不了解这种现象,所以不晓得处理这些气,造成有些人会有不同部位的头疼。

回归平时状态:下座前要按摩头和身体——你每次静坐完了,一定要让这些气降下来。有些人很敏感,他会知道,有些人不敏感就不知道。不敏感的人静坐之后,要好好的按摩,以避免气留在头上。如果你用按摩处理不了,就要做一些观想,观想气慢慢地从头上降下来。你可以用手掌心面对自己的头慢慢地慢慢地向下拉。向胸前中间拉,拉到丹田,重复做这个动作。如果还是不行的话,你可以拍打来处理留在头上的气,用空心掌拍打。拍后会觉得你头上的气粘在手上,要将它甩掉。如果这些你都懂得处理,要进禅定是不难的。有些人已经坐很久了,虽然没有什么杂念了,总是不能入定,没有乐受。为什么呢?多数原因是身体有病,造成心无力集中,于是没办法入定。因为禅定是很强的心力集中,如果心力集中达不到相当强度,就没办法入定。也就是说你的心力无法集中到所需要的能量,所以,身体比较虚弱的人,静坐前就要吃一些补气的药。

4 .静坐的气场——很多人有这样的经验,他到某个地方很容易就心静下来了。总觉得到这个地方静坐很快就入定了。其实是那个地方的气场很好,对他有帮助。虽然外在的气场对修行有帮助,但是,靠外在的气场,不如靠自己本身的气场,就是长期静坐后,你也会形成本身的气场。至于气虚的人,要吃一些补气的药来加强,他的静坐才会进步;身体健康的人就少吃补为妙。

你静坐的场所不要整天换来换去,如果你在家里,最好每天在同一个座位坐,你会在此

座位上形成一个气场。以后你再回到同一个座位,就很快能够定下来,这是环境的影响。还

有,你周围的同学坐得好的,靠近他你会沾光。就是说,他的气场对你有帮助,而你的气场

对他会有干扰。如果他的气场很强,你对他的干扰就会很微小,没什么影响。如果他本身的

气场不是很强的话,你的气干扰了他,敏感的人就会心烦了。有病者的气场,会干扰身边的

同修者,所以,当你觉得坐在这个位置非常不舒服,可能换个位子就好了。

5 .修定时间的长短——修禅定一座要坐多久?不一定非要坚持坐完一枝香,为什么呢?

如果你没有昏沉、掉举、散乱,你就必须坚持。如果你有很严重的昏沉、掉举、散乱,那么,

你就要自己去衡量时间。如果开始十五分钟坐得很好,过后昏沉、掉举、散乱,每次都如此,

我劝你不要坚持。应该怎么做呢?就是坐走交叉修。因为静坐开始的五分钟你坐得很好,十

五分钟以后的效率就差了。那么,你就坐十分钟,经行十五分钟,然后再坐十五分钟,再经

行十五分钟。如果你这样修,也就是说四个十五分钟里,你都能正念清楚的,那样修行就很

有效果。如果说,你坐了十五分钟之后,因为精神不好,心无法集中地坚持到一小时,那是

浪费时间。不要听人家说,硬要坐完一柱香就是好事,不见得啊!每个人都不一样,如果你

今天精神很不好,睡眠不足,或其它原因造成疲劳,那么,我劝你快去睡觉。如果不是烦恼

而是精神疲劳,睡饱了再来坐效果会更好。

入定是否入得越久越好呢?不一定!如果你要深入禅定,就必须坐得越久越好。如果不

是,千万不要坐得太久。为什么?禅定坐久了,会贪。贪什么呢?就是他每次一进去就不想

出来。一旦你入定就不想出来,这就是贪。因此,修禅定时,在入定之前最好先规定出定的

时间。假如你要进初禅,你就自我规定:现在我要入一小时的初禅。这样,你入定后坚持一

小时之内,不要上更高的定,也不要下。如果我现在要在入初禅十五分钟,那么十五分钟后

篇三:原觉法师群里开示:如何进入禅定境界

原觉法师群里开示:如何进入禅定境界

2014-2-24 法藏如来(1005285062) 2014-2-24 8:28:17 阿弥陀佛,大家好

法藏如来(1005285062) 2014-2-24 8:29:39 今天我们一起探讨:为什么很多人修练很难进入禅定境界?

法藏如来(1005285062) 2014-2-24 8:34:32 今天的话题很专业,必须有是进入禅定境界经历的人,才能理解我们要表达的是什么。

如果是从来也没有进入过禅定境界的人,他们只能理解一些概念性的知识,是无法知道我们

所要表达的内容具体指的是什么。

法藏如来(1005285062) 2014-2-24 8:37:50 要想进入禅定境界,必须要学会使用独头意识,也就是管状思维,这种思维的特点就是

平时人们常说的“大脑一根筋”。

法藏如来(1005285062) 2014-2-24 8:45:02 不容易进入禅定境界的人,他们的大脑平时都是多条思路同时进行的。有时虽然也会有

一条思路,但是这条思路所思考的内容有大一点的波动,马上就会产生出第二条思路来监测

或前来辅助,有的甚至会产生很多条思路。这种人能够多角度考虑问题,因此都是很聪明的。

法藏如来(1005285062) 2014-2-24 8:52:20 容易进入禅定境界的人,大多数都是习惯用一条思路思考问题的。这种人在使用大脑时,

只使用了很小的一部分,虽然容易进入禅定境界,但是毕竟大脑的灵活度不够,因此,这种

人的智商一般不是很高,年龄大了以后很容易患老年痴呆症,所以平时必须要多锻炼大脑,

锻炼大脑最好的方法就是多动脑筋。

法藏如来(1005285062) 2014-2-24 8:57:07

为了让大家容易理解,我把一条思路与多条思路的人,进入禅定的过程给大家描述一下。

我先讲一条思路是怎样进入禅定境界的。

法藏如来(1005285062) 2014-2-24 9:02:13 这种人在思考问题的时候,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如果周围不发生很大的声响,

他们是很难从思考中出来的,可以说这种人在思考的时候,对周围所发生的一切都是察觉不

到的。

法藏如来(1005285062) 2014-2-24 9:04:40 这种人如果思考的是逻辑性的推理,就会进入逻辑三昧境界。例如:思考数学题。

法藏如来(1005285062) 2014-2-24 9:05:47 如果思考的是有形有相的事情,很快就可以进入身临其境的状态。

调御丈夫-新疆(1344987427) 2014-2-24 9:06:28 深有体会

英俊青年(343410125) 2014-2-24 9:07:58 这种人容易制心一处

法藏如来(1005285062) 2014-2-24 9:11:09 为了让大家容易理解,我把将要进入的禅定境界比喻成来到了另一个环境。我们要想从

一个环境移动到另一个环境,必须要经过一段路线,我们可以方便把这段路线比作一个通道,

或是一道门。

法藏如来(1005285062) 2014-2-24 9:20:20 在现实的物理世界,我们可以很直观地看到这个通道或者是门,但是在心里世界却只能

感受到境界发生了改变,两个境界之间是不存在通道或门的。因为对于我们来说,这个通道

或门它不在我们所思考的内容之内。我们在思考的时候只能感觉到所思考的内容,因此,没

有思考到的内容我们是感觉不到的。例如:我们从山想到水,我们就只能知道我们的大脑想

了山与水,至于从山到水中间这个过程,我们是不知道的,因为我们没有想过,这个过程就

是通道或者是门。

对我们来说,它就是不思议的无明。

法藏如来(1005285062) 2014-2-24 9:23:15 现在我再给大家描述一下多条思路的人进入禅定境界的过程。

法藏如来(1005285062) 2014-2-24 9:25:26 这种人觉知力、警戒力与反应能力都是很强的,可以说这种人随时都处于眼观六路、耳

听八方的。

法藏如来(1005285062) 9:35:07这种人在思考的时候很难把心全部用在所思考的事情

上,而是留下一部分觉知。虽然所留下的是觉知,但是自己并觉察不到自己还留了一部分。

这部分觉知对自己来说也相当于是无明,它就是经书中常说的“了了明明”的那个状态。这

个状相对于自己所感觉的内容来说,平时都是以隐性状态存在的,但它却是二十四小时处于

天然警戒状态,也可以说是待命状态,随时监测着身心与环境。

法藏如来(1005285062) 9:44:02 这种人在练功时,身心只要稍有变化,就会被作为备用的“觉知”监测到。这个“觉知”

一旦监测到动静,就会全自动地进行分析处理,也就是又产生了第二条思路。一条思路就相

当于是一条蛇,由于蛇是流线型的,所以穿过任何通道或者门都会很容易。但是,如果有两

条思路,就等于是蛇身上又长出了一对很长的翅膀,这样在经过通道或门的时候就容易被卡

在门外了。

原觉妙灵-北京(793165098) 9:50:45 我觉得有动机的做某件事就是被“动机”卡住了,不能放松的做某件事,时刻检测自己

是不是达到目的了,注意力都被转移到“动机”上了。

法藏如来(1005285062) 9:54:45 进入禅定必须要用全部的心,只要在境界之外还留一部分作备用,这部分所起到的作用

就是扯后腿。备用的那部分与刚跨入门里的那一部分觉知本是一体的,必须要同时向一个方

向运动才可以。有很多条思路的人,他们的心就像是一个长了很多条腿的章鱼,这种人不擅

长条条思路。因此,要想顺利进入禅定境界,就必须要像章鱼一样,把腿全部都圈缩在一起,

这样遇到狭窄通道才能顺利通过。

师父比喻得好。怎么把腿圈起来呢?

原觉妙灵-北京(793165098) 9:57:06 师父说的好,可是没腿了我就容易睡觉。

法藏如来(1005285062) 9:59:52 修行界常说的要“不妄想、不分别、不执着”,其实所指的就是不要让留作备用的那部分

觉知像章鱼腿一样,总是张开的,这个会把自己卡在门外的。原觉明慧-天津(491128315)

10:00:05

嗯觉知本一体外拢内聚最关键。

原觉净慧-吉林(1921093941) 10:03:30 我一进入时,一下就知到进入了,可感觉知到了,就又跑出来了

法藏如来(1005285062) 10:05:48 觉知虽然是一体的,但它即是一也是多,我们要学会与觉知斗智斗勇。祖师讲“佛者觉

也”,如果我们可以与觉知斗智斗勇,那我们的本领就等于在佛之上了,因此,禅宗的祖师们

才有“禅法是超佛越祖的”说法。

原觉净慧-吉林(1921093941) 10:08:23 要不就像在听心里出现的影像的声音,和每个细节,可是外面有一点点声音,都能把我

从那种感觉中惊醒。

法藏如来(1005285062) 10:10:21 不能进入三昧境界的人,都是很聪明的,大家要开动脑筋呀!参禅不是学个功法,然后

每天重复地练习就可以了,而是每天不停地摸索,也可以说参禅就是一边探索一边享受。自

古都是大器晚成,大家加油啊!

和平(1515912956) 10:10:54 师父说的极是

原觉觉明-北京(644717912) 10:10:54 感恩师父,加油

法藏如来(1005285062) 10:16:50 大家有时间一定要多在群里交流经验,慢慢就会摸索出一套,属于自己的进入禅定境界

的方法。金刚经所讲的“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有所差别”,这个“有差别”的无为法,指的就

是每个人所摸索出来的不同的进入禅定境界的方法,也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

原觉慧莲-广州(778514423) 10:17:23 师父进入三昧后有时为什么会出现各种神奇现象呢?各种念头会自己冒。和平

(1515912956) 10:19:07 师父说的多交流经验,很好的,把自己的愚昧的感觉说出来,扔了,换上明智的智慧,

法藏如来(1005285062) 10:19:19 法无定法,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也是不同的,对于我们自己来说,无论黑猫白猫,只

要能让自己解脱的方法就是最好的。

法藏如来(1005285062) 10:19:46

今天就讲到这里吧!

原觉妙禅-陕西(89164710) 10:19:51 嗯,师父说的是

原觉觉明-北京(644717912) 10:19:53 师父辛苦了

和平(1515912956) 10:19:54 适合自己的就是好猫

原觉妙华—湖北(928099203) 10:19:55 感恩师父篇四:禅十感想——定力来自定心

禅十被安排在庄严寺那远离尘嚣的山上。

我是新参,第一次参加禅修,为期十天的禅修将会如何渡过,对我而言,事先没有任何

想像空间。当我看到张贴出来的时间表,标注著我们每天起码要坐4支香(最长的一支香为

时两个小时),这才知道打坐是禅修的基本工夫。

从小到大,禅,于我印象中,是读初一时,语文老师在课堂上说到“拈花微笑”,我因心

向往而写在脸上痴痴的表情;是长大一点后,看那些似懂非懂的禅宗公案时的眉头紧锁;是

某日读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时的心眼一亮;这次禅修过程,令我回味了一切,而

又超越一切的感受和体悟。个中滋味,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殿内打坐

早晨4点多,天还没亮,我们中的一些同修,就早早来到大佛殿就位了。禅师助理先带

领我们做“妙定功”,从头到脚放松身体的每一个部位,帮助我们从内到外作好上座准备。30

分钟后热身结束,我正擦拭额头的小汗珠,大部份的同修已经熟练地双盘上座了。

我也赶紧坐好,开始数息。不知不觉,突然发现自己数到了30。停,重来!又突然发现

自己数乱了数字。停,再重来!我越关注于数数,越发现数字在脑中跳来跳去,甚至到后来,

发现自己的呼吸也越来越急促。就在反覆错误中,传来了意味著这支香结束的磬声。哦,真

够呛!我像是个不会数数字的孩子,在数字中颠来倒去。大殿的时钟告诉我,这些纷乱的事

情,是发生在短短40分钟里面的细节。我一边按摩著两条腿,一边庆幸自己终于有了禅坐数

息的经验。尽管这些经验是如此的初级和纷乱。

几个日出日落之后,很快迎来了让我终生难忘的那支香。

数息出错间或还有,但与禅十第一天相比,自己的觉照能力增强了很多,数错了自己马

上能知道。秘诀就是禅坐时,一定要全身心放松,收摄六根对六尘的贪念,做到视而不见、

听而不闻??心灵放松才能去管理头脑,才能纠正错误。头脑是最不知疲倦的顽劣小孩,动不

动就要出些花样来捣乱,妄念都是来自于头脑所编织的故事性情节。当我把呼吸调细调柔了

之后,心绪也就稳定了,心的敏感度就增强了。头脑再编些故事出来骗人的时候,心就会跑

出来做纠察。大凡问题都是头脑和心之间的冲突,这两个器官用手掌比划一下,不过两个虎

口而已,但是很多人往往用了一辈子才走完从头脑到心的距离。

1到10的数息回圈,不知道持续了多久,经常背痛的地方,突然又来凑热闹。不一会,

背痛越来越令我心烦,再继续这样的坐姿,我已无法进行比较舒展的呼吸。数息自然就变得

痛苦起来。我开始无限期待磬声的到来。记得禅师解释过,打坐是一种帮助调整身形、调整

呼吸和调细心念的工夫,是任何修行法门都注重的必修功课,非常重要。只是此刻的心,因

为背痛而被吊起来悬著,自然无法放松,我看到我的心念,已经跑去寻找磬声了。

我的肩、背和大腿、小腿的肌肉及膝关节的韧带,开始酸痛得更厉害。额头也随之冒出

一阵小汗珠。我被身体的痛苦折磨著,而且很想放腿稍微调整一下,又怕发出声响影响大家。

偷偷睁大眼睛,看看前排左右的同修们,哇!不管是年轻的黑头发,或年长的白头发们,他

们都端坐著,一动不动啊!再忍一忍吧,不要影响别人。

又过了不知多久,我的股骨关节、膝关节韧带和踝关节韧带,开始同时挑战我的痛感底线,一阵阵钻心的痛楚像海浪般袭来。我条件反射的想到,要放腿尽快结束这样的痛苦。想到禅师曾经说过,要靠训练自己的心,来对治各种散乱,来看清楚自己的念头,甚至找到人生的答案?,好吧,我对自己说:“看看自己的色身,它是什么?如何与它共存?”我试著把呼吸调整到平和的状态,不再去盼望磬声,不再去抗拒呼吸间的痛楚。我开始把心念挪向痛点,更深更静地去面对它、看著它—我发现痛与痛之间,居然存在间歇。我还发现那些痛楚的间歇,是美妙的—如果我在痛与痛的间歇里放松,那些痛苦的肌肉和韧带会如何?我照著自己的猜想,去做了之后才明白,我的肌肉酸痛,是因为自己不懂得及时放松,或是太把痛当回事而导致的。我继续透过痛感去体会痛感,发现它是变化的,那些原本焦灼的痛楚后面,居然有些许凉意产生。好有趣的经历!痛,也是以无常的方式表现的啊!

禅师还提醒关于境界的态度—打坐时,不要期待任何感受或境界,不管碰到什么,只管放松用功。每一次打坐都要如如不动!没错,我知道我无法完全消除痛感,磬声不会因为我的痛而敲响。唯一能够解救我的,就是我得找到我与痛的相处之道,并且可以乐在其中。这就是我们说的-觉而不受、不被外境所转吧!那需要我们的心,被调到非常专注而放松的状态,需要自我探索的勇气和信心。只有这样,这颗心才是自己的,而不是听任其他因素摆布的。

当那声原本被我无限盼望的磬声,终于在1小时20分钟后真的响起时,我知道,我已行过千山万水。

户外经行

除了在大佛殿练习禅坐,我们还进行了户外经行,这是禅师特别安排的,关于动静结合的训练。我们老老少少几十个人,各自背著自己的打坐垫,跟在禅师身后,准备由大佛殿去七宝湖边禅坐。看著个个手提肩扛的逃难样子,心中不免好笑。禅师说:“让我们背起行囊离家出走”。那一刻,我突然感到肩上的袋子好沉好沉—背著包袱的是谁?包袱里是什么?那个大塑胶袋里不就装著打坐用的坐垫和盖脚毛巾么?怎么会这么沉?思来想去,不明白。好吧,眼下只管迈开脚步,踏去由碎石铺就的山路,跟著队伍朝前走。时值初夏,举目四望,山坡上郁郁葱葱,鸟语花香?,耳边的风声、鼻尖的草香、眼前的翠绿,早已让我忽略了背上行囊的重量。

走啊走,突然开窍。对呀,背了几十年在肩上的“布袋”,里面不只是一些看似简单的东西,还有贪嗔痴慢疑、功名利禄和无法自控的各种无明情绪呢!凡此种种累赘,叫人数不胜数!难怪会重啊!此时此刻,我悲喜交加,内心唏嘘不已。抬头一看,不知不觉,已行至七宝湖边。阿弥陀佛,善哉善哉!

在树荫庇护下,我们一字排开,大家面对湖光山色,开始静心禅坐。好美的一池湖水,碧绿碧绿的;稍一抬眼,湛蓝湛蓝的天空里,点缀了两三只老鹰在那里盘旋。湖水倒映了岸上的参天大树,真叫人分不清水里的或岸上的,哪一个才是真实的。有条大锦鲤从水里浮出,湖面自然泛起涟漪。水中倒影被涟漪荡开去,一波一波的分解了原本树木映在水中的样子。水里的景色自然破了相,而岸上的树木仍旧伟岸地在那里。禅师说,若是把心镜擦拭得一尘不染,平平整整,时时刻刻,可以如实呈现外境,而无半点歪曲,那么心就不会随著镜面的幻化,而起起伏伏,自然就不会跟著外境而自寻烦恼了。心,是需要被这样照顾的。每个人的心湖中,有没有情绪的鱼儿时不时探出头来换口气?搅和了心镜如实呈现外境呢?举个生活中最普通的例子:当我们正在工作或阅读时,恰逢身边有人说话,我们会说“好烦,我被他打扰。”试问,是我们心湖里的鱼先冒头,以至于心境产生了涟漪,造成自己先开溜去关注他了呢?还是他真的用枪逼著我们出了定呢?显然是前者吧!他讲话与你何干?在工作、生活中锻炼自己的定力,不为身边的人事所迁,那就是禅定功夫了,也即是俗话所说的-公门之内好修行吧!

人生中有太多的问题困扰著我们,很多问题由于没得到及时处理,而又很快产生了其他更复杂的问题。我们的生命很多时候,都在处理那些原生问题,以及再造出来的问题,而没有尽头。试想,若我们能够停下匆忙的脚步、安下心来面对问题,拿出勇气和它们近距离对峙的话,我们很快就能找到,早就存于自己心中某处密室里的智慧之剑。通过精进用功,掌握这柄利剑的用法后,果断斩除千丝万缕错综复杂的无明藤蔓,那么人生的幸福时光,必然会多出许多。

十天严格的禅修之后,虽然我因打坐痛得有时走路都得扶著墙,还一瘸一拐的,但是很高兴自己又有了一个新的身份—禅和子!一直以来,总莫名仰慕图片上正襟危坐的参禅者,却哪里知道那样的威仪,是靠著长年忍痛调身调息调心而来;惊天地泣鬼神的正知见,在禅者的口中通常只被轻描淡写的吟诵出来,却哪里知道他们于行住坐卧中,早就胸有成竹定力满满。

禅十前我凑巧提前到达大觉寺,有幸参与了部分禅十的准备工作。回想当时跟著德恩法师、修直法师、常亮法师和其他义工忙碌的日子,才了解出家法师在日常生活中行禅的细节。真是“福田衣衫薄,却可护心镜。时时常自省,日日好修行”啊!

禅,可说,也不可说,当不必说时,“喝”一声,喝茶去!

从此以后,重新做人、好好吃饭睡觉!篇五:禅定指要-逸尘先生

序一

陈兵

禅定,是先民们所发明的一种自我锻炼心智的方法,后来被多种宗教用作修炼之道,佛教从释迦牟尼开始,便十分重视禅定的修习,《阿含经》中佛言:“无禅不智,无智不禅。”《大智度论》说:“常乐涅盘从实智慧生,实智慧从一心禅定生。”由定生慧,以智慧断烦恼,被强调为超出生死的必由之径。婆罗门教、印度教、耆那教、道教等多种宗教,也都很重视禅定修炼。长期以来,禅定虽为宗教所专用,赋予神秘色彩,其实质却超越宗教,是一种可以用科学方法实验验证的专门技术,且不说了生脱死、成仙作佛,当下便可有祛疾健身、益智安神、调节心理、改造人格、享受禅悦等效用。当代气功界普遍把禅定看做气功,实则禅定较之气功,有体系庞大、理论精致、境界深妙、宗旨高远之长,超越气功。禅定,实为沟通人与天、世界与出世间的桥梁,乃人体科学研究的重要领域。

今有幸拜读逸尘先生大作《禅定指要》,甚为高兴。逸尘先生与我相识数年,多所接触,为一有真修实证的有道之士。他有缘拜世外高人道家天无道长、佛家白眉和尚为师,多年潜修禅定,在理论和实修上都深有造诣。其为人热情真诚,不慕名利,不求闻达,有长者之风,毫无时下一般气功师的江湖气。更为可贵的,是他胸怀宏愿,想将自己禅修之所证和难得的师传公诸于世,令更多的人分享,在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现代社会、现代生活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为科学的发展、文明的建设作出贡献,利乐众生,造福人类。

这本《禅定指要》,乃逸尘先生宏愿之结晶。是书针对现代人的根机,从众多禅法中选取切实可行、较少宗教色彩的数种,用通俗的语言,将其修习方法、要点予以具体介绍。其中所述安般守意法、大手印瑜伽法、持经、念佛、准提法、大悲咒法、莲花生大师法、心中心法等,皆佛教禅法中的精粹,依法修持,浅则可健身益智、证入四禅八定、发五神通,深则可得大智慧、大解脱,证果成佛,与寻常气功,殊为不同。所列方法,非仅依据经论,有典可稽,而且经逸尘先生验证,有实践经验在其中。尤其是准提法、心中心法二法,乃密法中的总持大法,书中所列,乃经成就者白眉和尚所传,有特具的加持力,甚为宝贵。这些方法,入门容易,老少咸宜,与气功极易衔接,无须灌顶,无须传承信息(实际上皆有传承信息),无须繁杂仪轨,照书即可实修,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这是本书的第一大特点。本书的第二大特点,是事理兼融,以佛法和科学知识阐明了禅定的机理,指明了禅定证入的次第和禅修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特别强调以正见为禅定的指导,通过对《金刚经》、《楞严经》、

《顿悟入道要门论》等的平实阐释,直指心性,破除执着,扫除迷妄,并得将渐修和顿悟、定和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修定为开慧的门径,以佛法的般若智点化了诸禅法,使读者易于游入佛法智慧的大海。

本书的第三大特点,是强调加行的重要性,教人先学会做人修德,遵纪守法,勤劳朴实,文明礼貌,和气谦虚,乐于助人,和睦家庭,福利社会,持守善戒,福慧双修,切忌求神通、急于求成,鼓励发菩提心,打好禅定的基础。加行法中还介绍了道家动功、治病法等,有助于清除身障,打通气脉。

禅定确实是一种效益极大、价值极高的锻炼方法,是提升自我、实现自我、超越自我的大道。作为禅定、气功面向社会流通时代的现代人,若无缘体会一下禅定的妙味,获得禅定的利益,是为做人的一大损失、一大遗憾。禅定修习,历来须明师面授。明师难得、恶友易逢,成为今天许多气功爱好者、佛教徒的烦恼,逸尘先生的这本《禅定指要》,为世人打开了通向禅定之门,可谓不须见面的明师,一编在手,依一门深入,便可直入禅门,得法实益。有缘遭逢者,当深感庆幸,当以依法修习报答逸尘先生及其明师们的一片悲心。 1998年11月序于四川大学

序二

谢永健

全世界文化与经济方面的人士,一致认为世纪之交的三大产业为知识产业、信息产业、材料产业。而这三大产业的基础产业又是知识产业。知识产业的基本标的当然是人类对知识尽可能多的掌握。而获得尽可能多的知识的方法,一种普遍可以应用,并行之有效的方法是人类梦寐以求的。如何才可能获得更多的知识?通常情况来说,因素有二:一是更多的占有信息量;二是信息处理能力的优化。占有信息的量的增大是外延性的,而信息处理能力的优化是自身心力的良性化。尽可能多的占有大量信息在今天人们已经有相当多的研究了,尤其是电话的出现和信息网络的开通促进了人们对信息的大量乃至超量占有。但是人脑本身信息储存与信息处理能力的优化,最根本的是人的心力的良性化。信息储存量大即所谓知识比较多;信息处理能力强即在面对事物的时候反应准确、反应快捷,也就是人们所谓比较聪明一点、智商比较高。如何训练人类心力的良性化,现代科学、现代心理学却研究甚少或缺乏根本性的研究。生物学界有种说法,认为人的大脑有多少部份终生没有使用过,因此提出对大脑的开发云云。而中国的传统文化,不论道教还是佛教还是儒家思想都认为人的“心”(不仅仅是指大脑)对信息的储存量是无限的,而不仅仅是剩下多少有没有开发的问题。关键在于储存与调用的程序问题,用现代电脑管理上的一句话来说,就是输入屏幕的内容存盘了没有,电脑的兼容性怎么样,文本转换功能设置如何。软盘、硬盘容量大的,电脑兼容性好的,文本转换功能强的自然就更聪明,智商就更高,反之就更笨。这在佛教修行的学术上用了一个智慧的“慧”字来表示。人脑的软硬盘容量怎么样更大,兼容性怎么样更好,文本转换功能怎么样更强,怎么样能够实现佛教所说的“慧”的状况,按照佛教修行的说法,叫作“定能生慧”。通过“定”来强化人的心力的良性化,产生再上层次的“慧”。让人类更聪明一些,让人类的小聪明变成大智慧,这是逸尘先生和所有传统文化真修行人的良好愿望。

现代社会人们在任用干部、提拔官员的时候常常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就是考察这个干部、这个官员面对顺利局面或危难局面时候的决策心态。人们通常把它称为心理承受能力。因为面对事业人们经常会有既承受不起失败(失败让人沮丧),更承受不起成功(顺利让人腐败与堕落)的两极软弱性。一个政党、一级政府、一个企业、一个单位都希望使用心理承受力强的干部,即面临成功与失败有较强的“定力”不容易被失败与成功轻易摧毁的干部。这是因为在成功与失败面前,在利害得失面前,在金钱美人面前具有定力的人,不为所动,才能产生超过面前这些东西继续自己要进行的事业新的智慧感。没有这种定力就产生不了这种智慧,没有这种定力就进行不了进一步的事业,干部被摧毁,事业就会被摧毁。这种心理承受能力、

这种“定力”,有与生俱来的成份,但更多的是后天的训练。这种训练及训练步骤,虽然在一些特殊部门如干部、情报、特警、军事、武术、体育等行业也有一套专门的可以量化的训练方法。但是,从根本上说,这些训练方法还是通过人的肢体和感官进行的外延性训练,因此,训练困难而退化容易,很难巩固。如何探索一种内省的心理素质的训练,并从心里自然流出通过肢体与感官外延为各种技能、技巧、技术,并将这种技能、技巧、技术由原来的爆发性的、一时的、短暂的现象转变成为稳定的、可持续性的、有相当耐受力的、身心如一的本能反应,这是现代社会非常需要,各行各业可以共享的一种基础性训练。这种训练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就是逸尘先生在这本书里要介绍的“定”的技术。当然,我这里说的“定”还是初级的“世间定”,这种“世间定”能够对于现代社会生活、工作、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读者们如真想更聪明一点,倒不妨真正按照逸尘先生介绍的方法进行一些训练。“世间定”能够产生“世间智慧”——即工作事业的智慧。这种“定”定久了,深入了就必然会产生飞跃,出现“出世间定”,产生更大的“大智慧”。如果能够进入“出世间定”,更大的智慧也就产生了,生命就会发生质的飞跃,生命的意义就会突破物质利益、利害得失的局限,在超越生死的永恒的路上走出光辉的脚迹来。

谢永健,现任成都炬星高科技产业发展集团公司董事长。四川省易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并先后担任过深圳气功学会会长,广东惠州中华文化促进会会长,中国华夏文化促进会常务副秘书长。并发起组建北京中国生命科学研究院,任常务副院长。

禅定,人体的修炼之道,开发之道,解脱之道

(代序)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科学技术已经说得上很发达了。但是,不能不看到,我们对宇宙的认识,对地球的认识仍然谈不上深刻。许多“谜”仍然解不开,问题在哪里呢?问题是我们对人类自身认识太不够,对自身潜能开发得也很不够。所以,不客气地讲,地球人类的发展是缓慢的。人类的智慧的开发,也是缓慢的。翻开近代或现代历史,我们看到的杰出科学家,人数并不很多,爱因斯坦只有一个,霍金也只有一个。有人发过这样的奇想:假如人类社会涌现成千上万的爱因斯坦,可能我们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就可以真正地腾飞了。要做到这一点,比较困难。有人研究过,大约需要十万个一流科学家创造的学术环境和氛围,才能造就一个爱因斯坦式的人物。当然,这只是从一个角度来分析的。其实,杰出科学家的出现,除了人类社会自身的诸多条件外,还需要宇宙条件。由于我们对宇宙认识很肤浅,不能利用也不能把握,这就使杰出科学家出现的机率更低了。加上人类社会自身的制约因素,也在制约科学的发展。比如现代科学形成的思维定势,就是一个重要的自我制约因素。比如,光速是极限啦,凡不符合现代科学的定律法则的便是伪科学啦等等。

禅定这种修炼人体、开发人体、解脱人体的方法是古已有之的。在释迦牟尼之前,它就已存在了二千多年,古印度称它为瑜伽。可见,我们人类的祖先们,很早就十分重视人体的研究,探索出了一整套科学的方法来修炼、开发人体,进而求得人的解脱。这方面,无论是古印度和古代中国都有令人瞩目的成就。到了释迦牟尼时代,他系统全面地总结发展了人体的修炼开发解脱之道,创立了十分辉煌的佛法、佛学和佛教。佛法传入中国后,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如道家、儒家、医家、武术等很自然地融合在一起,互相吸取,互相促进,使我国的人体修炼之道,丰富多彩,百花齐放。特别是禅定的理论和实践,得到了丰富和发展,为后人留下了十分珍贵的财富。

现在我们分别论述一下。

1.禅定是人体的修炼之道

人类自古以来即在探求人身人体的修炼之道,修炼的近期目的是强化自身,使身心从烦恼疾病的困扰中解脱出来,得到安乐。修炼的远期目的即是解脱自身。所谓解脱,并不是“死”的代名词,而是使人体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超凡入圣,修成不同层次的佛果。(这里

不得不多说几句。所谓佛、菩萨、罗汉乃至道家所说的鬼仙、人仙、地仙、神仙、天仙,在

当时,都是指修行达到的层次,都是人修出来的,毫无神秘可言,把仙佛神秘化那是后人所

为。用现代观点看,现代人只要认真如法修持,同样可以超凡入圣,修成佛果。而禅定,的

确是必经之途,是最有效的方法。) 从佛法的角度说,人要修成佛,必须要见到无法用语言说清的那个自性。佛学认为,自

性有如下特点:一是它洞彻灵明,它能觉知一切,照见一切,毫无障碍。二是它寂然常恒,

不生不灭,不垢不净。它不与染法相应,也不与诸尘合流。亘古以来它就是湛然不动的。三

是它非浊非清。它不具色相,所以它是无由污染也无从沾染的。它又具足本性光明,它既不

取一法,也不离万法。四是它无背无向。所谓无背,是指它不背离当下一念,却又照见宇宙

万物。所谓无向,是指它不趋向任何外物,而万法又依之为宗。中国科学院牛实为教授认为:

“今天有些物理学家把意识看成一种特殊的量子场(specific quantum field)称为意识场

(field of concionsness),这个量子场的基态(ground state)即可叫作自性。实际上要真正

认识性灵,必须自修自悟,无法言诠,也难思虑。”(《气功与环境》1994.4,44页)牛教授

从科学的角度推测了一下那个自性,是很有意义的,是一种可贵的探索。二千多年来,有许

多佛法修持者,已经在实修中见到了自性,从体验中证知了自性的存在。

要见性就必须进行修炼,佛家对此一问题的做法,大致可分为三种。

第一种可称之为修身见性。这种方法以禅定为代表。佛家的各宗各派,对此都十分重视。

它的理论依据是调整好色身的经络气脉,使色身逐步转换,使色身的精微物质与宇宙中的精

微物质不断交换。用佛家术语说是把凡体换成圣体,换成金刚体或是金刚琉璃体。换体又叫

转换色身。色身转换的过程中或转换完成之时,容易见性。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