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的特点?

(1)跨越性:跨语言、民族、文化、学科。跨民族是最根本的,是判断比较文学的最基本的标准。

(2)比较性:约定俗成的专业学科的名称,具有特殊的学科意义。比较文学不等于“文学比较”,应把两种文学体系化、内在性的汇通作为比较文学衡量的标准。

(3)文学性:立足于文学之本;通过与其他文学的沟通和交流来探讨文学的共同规律;

(4)开放性(5)理论性

比较文学主要研究“三种关系”,即材料事实关系、美学价值关系和学科交叉关系。

★材料事实关系——梵第根认为,比较文学的目的就是要研究作家所受的外来影响与各国文学作品之间的相互关系。他设计出了“放送者——传递者——接受者”的经过路线。

★美学价值关系——美学价值关系是美国学派在平行研究的方法论上所倡导的。即将历史上没有事实联系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民族文学作平行研究,追寻两者之间的共同的美学价值关系。

★学科交叉关系——这也是美国学派的代表人物所倡导的。人类文化和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是相通的。文学与其他艺术门类、文学与心理学、宗教、历史、哲学、科学等其他学科之间存在着系统与结构上不可割裂的学理关系。

比较文学具有“四个跨越”的特征: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

1、法国学派的主要观点及其评价

(1)主要观点:(五个本子上有)(2)评价:

优点:

1.为比较文学学科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开创性的重大贡献。例如梵第根详细探讨了比较文学的研究范

围、内容和方法,总结了比较文学发展的历史和理论。

2.严谨的定义,材料的确凿,为比较文学学科的地位,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建立了严密的方法体系。

3.影响研究仍是今天比较文学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

缺点:

过分拘泥于实证、考据,过分强调事实联系而相对忽视了作品内在的文学价值和审美价值;

欧洲中心论意识,研究范围局限于欧洲文学内部,同时把没有渊源关系的作家作品排除在考查范围之外。

2、美国学派的主要观点及其评价

(1)主要观点:4个;(2)评价

优点:

1)突破了法国学派机械保守的实证对比较文学的束缚,使比较文学获得了生机;

2)扩大了比较文学的范围,不仅使跨学科研究成为可能,也使中西文学比较成为可能;

3)重视作品的文学性,更接近“文学内核”。

缺点:

1)美国学派的理论不够严密,容易产生牵强附会的比附。

2)跨学科比较有可能使思想史、文化交流史的研究也成为比较文学,最终使比较文学的独立性消亡。

母题(定义):

1)文化传统中具有传承性的文化因子,能够在文化传统中完整保存并在后世不断传承延续。

2)是文学作品中最小的叙事单位和意义单位。

3)是文学中反复出现的人类基本行为、精神现象和关于周围世界的概念。

一、什么是形象学:

形象学是比较文学学科中的一个门类,它的研究对象是某国某民族文学作品中的异国异族形象。如“伏尔泰笔下的中国形象”等。比较文学形象学的任务,就是探索异国异族形象的创造过程和规律,分析其社会心理背景及其所反映出来的文化间性。形象学的研究对象:文学作品中的异国异族形象。它在文本中以多种形式存在,可以是具体的人物、风物、景物描述,也可以是观念、言词。

三、“他者形象”中的“自我形象”:

他者形象与自我形象的关系一直受到形象学研究者的关注,这是因为作家在对异国异族形象的塑造中,

必然伴生着自我形象的流露。通过对形象的剖析,既能审视想象世界中“他者”的身影,又能反思自我灵魂深处的境况。如,美国作家赛珍珠的《大地》三部曲中的中国形象,被认为是富含同情地改写了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形象。然而,文本中仍然透露出她的本民族意识。

一、“他者”理论

他者:异国异族形象。

他者与自我相对,自我即作者、作者所属的国度或民族;

1、“他者”和“自我”是一对相对的概念。

“他者”就是自我反观自身的参照物,通过“他者”,自我印证了自己的形象。他者形象形成时,自我形象也随之相伴而生,自我注视他者形象,他者形象也映现自我形象。

2、自我与他者双方的地位是不对等的。主体性自我明显渗透着一种优越感。他者只能“是被探查的对象,而绝不是一个进行交流的主体。”由于缺少对话,文本就成为了自我单方面的言说,而他者永远不能作为他者来为自己说话。例如:遥远的异国、神秘的异族人民往往作为与自我相对立的他者而存在。

西方人将“自我”以外的非西方世界视为“他者”,潜含着西方中心的意识形态。中国古代:“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有居高临下,甚至歧视异族的心理。

3、肯定他者,意味着对自我形象的消解否定;否定他者,则又意味着对自我形象的肯定以及自我空间的延伸。他者形象犹如一面镜子,给自我形象提供了显现自身的条件。形象学正是借助异国异族这个他者,反观自我、映照自我形象的。自我的社会、文化、意识形态等都会投射于他者,这种投射往往不能真实地反映他者,这个他者是自我所属群体文化综合的产物,而且带有极强的主观性。

二、社会总体想象物

他者形象虽经作者之手创造,但它绝不是单纯的个人的行为,而是表达所属的社会和群体的想象。

异国形象凝聚着全社会的集体情感和心态。是对一个民族国家的集体描述的总和。表达了本社会群体的价值观、文化观。文学中的异国异族形象是整个社会想象力参与创造的结晶,作家在其中只充当了一个媒介。这些形象虽然不乏现实的因素,但主要表达了集体的想象,所以成为集体想象物。

“社会总体想象物”由于主体的视角、立场的不同,生成的“他者”(异国异族形象)类型也就不同,它有认同和颠覆两种倾向,分为意识形态和乌托邦两类。

1、意识形态

按照本社会模式、用本社会话语塑造的异国形象——否定性形象

某一作家笔下的异国异族形象是意识形态化的,意思就是作家在依据本国统治地位的文化范型表现异国,对异国异族文明持否定、贬斥的态度。▲《西游记》,鬼子,《异教徒中国佬》

2、乌托邦

——注视者主体用质疑、批判现实的态度描述、塑造的异国形象——肯定性形象

某一作家笔下的异国异族形象是乌托邦的——将他者理想化,表现对异国文明的肯定、向往,表达对本土现实的批判和质疑。这种异国形象偏于相异性,它与自身的文化传统相背离。◆毛姆《刀锋》,

意识形态与乌托邦图示:

意识形态→→社会总体想象物与异国异族形象相一致→→肯定认同本国文化范型,否定贬斥异国文明。→→维护扩张自我文化→→与“自我”认同

乌托邦→→社会总体想象物与异国异族形象相背离→→质疑批判本国文化范型,肯定向往异国文明。→→颠覆自我文化→→与“自我”相异

社会总体想象物建立在意识形态和乌托邦两极间的张力上。

异国形象没有绝对的意识形态的或乌托邦式的,因为具有一定历史的异国异族不可能在某一特定时代被彻底颠覆,而变动的社会文化环境也不可能始终认同某一模式。

第七章译介学:译介过程的分析

传统意义上的翻译研究更大程度上是一种语言研究,而比较文学的译介学则更多属于文学研究。它摆脱了一般意义上的价值判断(无论什么样的翻译结果,都会作为既成事实被接受),只是把翻译过程涉及的

语言现象、产生的文本形态、导致的变异与转换,作为研究对象加以考察,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对文学交流及影响、接受和传播等问题的探讨。其研究重点放在了译者、译品和翻译行为对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民族的文学与文化的交流发生的作用上。

1、译介学的研究对象?

(1)从比较文学的媒介学的角度出发,从比较文学的视野,来对文学翻译和翻译文学进行的研究。

(2)它:不关注语言层面上出发语和目的语之间进行转换的实际问题,也不关注翻译技巧或翻译训练问题,也不对翻译方法、翻译水平、不同的译文做高下优劣的价值判断。

(3)它关注两种不同文化背景的语言在转换过程中文化信息的失落、变形、扩展、增生等的问题。关注文学翻译在人类跨文化的交流实践中特殊的价值意义。

2、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

(1)什么是“创造性叛逆”

首先,翻译是叛逆:

文学翻译由于主客观原因往往造成译作对原作的客观背离,语言的转换使一部作品进入了新的语言环境,因而产生一系列的变形;

其次,翻译是一种创造:

1)融入了译者的思想、个性、审美倾向、风格等,赋予作品第二次生命;

2)文学翻译还将原作引入了新的接受环境,发生了原作者没有预料到的接受变形;读者以自己的方式调动其人生体验,加入了这个再创造,更富创造性和叛逆精神

“创造性叛逆”术语最先是法国文学社会学家埃斯卡皮提出来的。所谓“创造性叛逆”是指翻译文学对源语言文学的一种再创造行为。这种创造性叛逆,体现在译者、读者和接受环境三个方面。

(一)译者的创造性叛逆

1、个性化翻译:翻译文学呈现出译者鲜明的个性特征。

譬如,同是拜伦的诗,马君武用七言古诗体译,苏曼殊用五言古诗体,而胡适则用离骚体译。

“归化”现象:译语文化“吞并”原著文化。如,严复的《天演论》,桐城派古文的影响(古朴典雅,气势恢宏)。

“异化”现象:译语文化“屈从”原著文化。例如,(美)庞德译唐诗。

2、误译

(1)无意误译:例如,英译者在翻译陶渊明的诗《责子》中“阿舒已二八”一句时,把它译成“阿舒十八岁”。

(2)有意误译:再如,阿·托尔斯泰的名作三部曲《苦难的历程》的书名英文翻译:Road to Calrary(“通往

卡尔瓦利之路”)

3、节译:节译属于有意识创造性叛逆

(1)迎合译入国的风俗习惯和读者兴趣

例如,我国早期翻译家伍光建翻译大仲马的《侠隐记》(《三个火枪手》)时,压缩或节略了景物描写与心理描写。

(2)出于道德伦理观念以及政治上的考虑

4、编译:编译和节译一样也属于有意识创造性叛逆。编译本中的句子,既有根据原文直接翻译的,也

有根据原文编写、改写的,甚至还有编译者出于某种需要而添写的。例如我国早期的翻译家林纾和包天笑等人的不少翻译,都有编译的成分。

5、转译:转译指的是借助一种语言去翻译另一语种的文学作品。例如,中文版的荷马史诗大多是从英

文版中翻译过来的。

6、改编:改编主要体现在文学样式、体裁的改变,期间也包含语言文字的改变。

例如林纾把易卜生的《群鬼》改译为文言小说《梅孽》,法国纪德与巴罗合作把德语作家卡夫卡的小说《城堡》搬上法国舞台。

(二)读者的创造性叛逆:文学翻译是一种再创造,而当译者把完成了的译作奉献给读者后,读者又

会以他自己的方式,并调动他自己的人生体验,也进行了一次再创造。而由于读者的再创造是在译者翻译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他的再创造与译者相比,就更富有创造性,也更富叛逆精神。

(三)接受环境的创造性叛逆:读者的创造性叛逆一方面来自他的主观因素;另一方面,也来自他所处的客观环境,不同历史环境往往会影响读者接受文学作品的方式。这样,在后一种情况下,尽管创造性叛逆具体体现在读者的接受上,但其根源在于环境。

二、比较诗学和诗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从联系来看,诗学和比较诗学都是以文艺理论作为学科的中心,都在探讨文学的基本规律。但是,二者的区别也是很明显的,

首先,诗学和比较诗学研究的对象不同。诗学是以文学实践为对象。通过研究总结文学的经验,而后上升到理论的层面做出阐释,建立一套话语体系。而比较诗学则是以各文明的诗学为对象。在世界各文明中形成了各有千秋的种种诗学体系,它们都是人类文化的宝贵财富,都在一定的语境中对文学做出了探讨,但这其中的差异也或大或小。怎样沟通呢?这就是比较诗学的任务,让各种诗学互识、互解、互补,以期在将来能够在多元化的基础上构建一种一般诗学(共同诗学)。

其次,诗学和比较诗学研究的范围不同。诗学一般是在一个文化内部进行的,而比较诗学必须要求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化与文明中展开。如西方的诗学体系是欧洲文化和北美文化内进行的,这两种文化实际上也是属于同一种文化。真正总体性的比较诗学就必须在不同文明之间进行,当前广泛引起学界重视的中西诗学的比较研究就属于比较诗学的范围。最后,诗学和比较诗学研究的方法不同。诗学常常运用的是归纳推理的方法,而比较诗学则更多的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比较诗学的…比较?,不同于一般学术研究的比较。比较方法是一种辩证思维方式与方法论的结合,它是综合的、多层次的,也是分析的,它超越了一般民族文学研究的方法,从总体上与对象构成了新的关系。

第一节影响研究

3. 影响研究理论的几个要点:

1)影响是超国界的客观存在——即各个国家、民族文化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是长期存在的一种客观事实。

2)影响是事实的联系——不同文学之间的交流和影响首先表现为一种事实上的联系。只有从“事实”出发,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上,才能展开影响研究,探讨作家、作品之间的渊源关系和来龙去脉。

3)影响是历史的过程——影响研究既然以“事实”为依据,它必然要强调一种强烈的历史意识,充分重视文学现象、观念、作品、文类等的发展演变,以及它们与时代的联系。

4)影响是对作家艺术创作活动的作用——在影响研究中,在更多的情况下,探讨文学的影响实质上是对创作过程或审美活动的探讨,影响研究不仅是历史的事实的考据,而且也是对创作活动的审美机制的全方位考察。

二、影响研究的主要内容:

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法国学派的影响研究代表着比较文学的主流,建立了严密的方法体系和学术规范。梵·第根认为,任何一个影响研究都必须沿着“放送者”、“传递者”、“接受者”这条线路追根溯源。

1.誉舆学(又被称为“流传学”或“传播学”):从“发送者”出发,研究一部作品、一位作家、一种文体或一种民族文学在外国的影响,这种研究即是梵第根所谓的“誉舆学”。它包括四个方面:1)集团对集团的影响:如中国唐代文学(618-907)对日本平安时代文学(794-1185年)的影响。

2)集团对个体的影响:如中国古代诗歌对美国意象派诗歌代表庞德(Ezra Pound,1885-1973)的影响。他翻译了“四书”1和《诗经》,创造性地翻译出版了中国古典歌集《华夏集》。庞德本人的诗作也已具有了中国古典诗歌的风味和意象。

3)个体对集团的影响:如爱伦·坡对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影响:坡不是首先在美国国内发生影响而是在法国和欧洲产生影响,而后才得到国人的承认的。(教材113页)

4)个体对个体的影响:如惠特曼对郭沫若的影响,郭沫若说过,他的《凤凰涅槃》、《地球,我的母亲》是在惠特曼的影响下写成的。

2.渊源学:渊源学是从“接受者”出发,去追索“发送者”。渊源按其表现形态可分为三种:

1)印象的渊源:主要指作家旅居国外时所得到的感受,如歌德曾两次漫游意大利(1786-1788,1790),在艺术上,逐渐走向古典主义。

2)口头的渊源:主要指那种不见诸文字的渊源,如一个偶然听到的故事、一次谈话,有时会成为一位作家的某段文章、某一本书、甚至全部著作的基础。

3)书面的渊源:有书面文字记载的渊源。既包括作家作品内部所体现出来的印迹,也包括作家的日记、笔记、回忆、书信、谈话录、自传以及友人的回忆、学者的研究传记等等外部的佐证。

3.媒介学:媒介可分为三种:

1)个人媒介:译介者、传递影响的旅人等。

2)环境媒介:指文学社团、沙龙、国际会议、协会、开放的空间等。

3)文字媒介:主要指译文。这是重点。

第二节平行研究

二、平行研究的主要内容:

由于平行研究摆脱了影响研究的“事实联系”的限制,打破了时间、空间、以及作家的地位、水平等条件的束缚,所以它涉及的范围和对象极其广泛,大致来说可以划分为两大类:一是文学范围内的比较研究;二是跨学科研究。

1.文学范围内的平行比较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以作品为中心的平行比较。包括对没有明确直接的影响关系的两个或多个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的主题、题材、情节、人物、意象、结构、体裁、技巧、风格等方面的比较研究,这是最为主要的平行研究内容。如谢裕忠、郑松锟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与〈牡丹亭〉结构之比较》(1990)等。

2)以作家为中心的平行比较。包括对没有明确直接的影响关系的两个或多个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作家的创作个性、审美趣味、创作理念、时代文化、民族传统等方面的比较研究。如:冯至的《杜甫与歌德》。

3)对宏观文学现象的平行比较。包括对某两个(或两个以上)民族文学的总体特征、文学运动、文学思潮、文学流派等的比较研究。如袁圣时的《中西小说之比较》。

4)诗学的平行比较:包括对没有明确直接的影响关系的两个或多个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批评范畴、文学理论体系、审美风格等的比较研究。譬如黄佐临的《梅兰芳、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和布莱希特戏剧观比较》。

2.跨学科的平行研究——即关于文学与艺术、宗教、心理学、语言学、历史、科学……等其他学科的比较研究。譬如:钱钟书的《中国诗与中国画》、《读拉奥孔》等。

第六章主题学

主题学研究的重要对象包括:主题、母题、情节、题材、人物、意象等,探索它们在不同时代、不同作家手中的处理和演变,研究其在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语言文学中的各种表现形态及其产生和发展的原因、过程、规律和特点。

第二节主题学研究的对象

一、主题:一般说来,主题是作家通过题材的描绘与艺术形象的塑造而呈现出来的中心思想,是抽象概括的一种主观的思想认识,其中透露出明显的倾向性或者说价值趋向。如对爱国英雄事迹的歌颂、对战争的厌恶和批判、对小人物命运的关注和同情、…等等。

二、母题:(前面有)《伊利亚特》、《三国演义》和《永别了,武器!》中都写战争这个母题,但由此而生发出来的主题却各有不同。

三、题材(subject):如,浮士德的故事和唐璜的故事在欧洲文学作品中的广为流传。

四、情节(plot):关于情节的比较研究举例:如:漫游的情节。荷马史诗《奥德修纪》与乔伊斯的意识流小《尤利西斯》都是写漫游。《尤利西斯》采用与《奥德修纪》(或译《奥德赛》)情节相平行的结构。

五、意象:如王晓平《<万叶集>对<诗经>的借鉴》一文谈到《万叶集》中的《寄物陈思》对《诗经·周南·关雎》的意象和情感表达的借鉴。

六、人物形象:略

●比较文学的“文类学,指的是对于文学形式的各个种类、类型以及文学风格的比较研究。

●比较文学文类学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对于文类分类标准及其历史演变的比较研究;中国的三分法与四分法。

二、对于某一具体文类自身特点的比较研究;1关于小说的比较研究:譬如,关于流浪汉小说的影响

研究。2.关于诗歌的比较研究:譬如,关于“十四行诗”(sonnet)的影响研究。

三、对于文类与风格的研究。

第三节比较文学形象学研究的路径

一、外部研究:

1.整个社会对异国异族的看法:

首先要研究在作家创作的那个年代整个社会对异国异族的看法。而这种看法主要包蕴在报刊、副文学2、图片、电影、漫画等出版物中,研究以上出版物,可望能勾勒出一个“社会的集体想象物”,并以此为背景

来分析和研究文学中的他者形象,看他在多大程度上符合和背离了社会集体想象。

2.作家本人对异国异族的看法:

首先,要考察作家有关异国的信息来源,是亲自到过异国还是利用二手材料。除了书面的文字材料,物质文化层面的东西也很重要。比如,中国的茶叶、丝绸、园林就对形成17、18世纪欧洲人的中国观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二,要考察作家创作时的思想、感情、想象和心理因素。这些因素微细而复杂,需要仔细鉴别。譬如:在笛福《鲁滨逊漂流记》第二部里,就对中国有强烈的批评,尤其是对中国的奴役制度强烈不满,发誓宁可到南美种植园当奴隶也不做中国人。

第三,作家所描写的“他者”形象与真实的“他者”之间的关系。是努力进行真实再现,还是美化或丑化?作家所描写的“他者”形象与真实的“他者”之间究竟存在多大的距离。

二、内部研究:

文本的内部研究是多层次的,一般来说,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

1.词汇:

为了探讨西班牙在法国的形象,巴柔发现,“骄傲”、“高贵”、“荣誉”、“热情”、“嫉妒”、“懒惰”等词,几个世纪以来,这些词就是用来形容法国人对西班牙人的看法的。

2.等级关系:

只要涉及到“我”与“他者”的关系,立刻就会引出一组组对立的等级关系来。一般说来,可以从空间、时间和人物体系来着手进行等级关系的研究。从空间上看,在一种文化的形象中,空间是被分割的。如第三世界通常被描写成传统的、农业的、附属的,与此相对应的是现代的、工业化的和处于支配地位的西方。就人物体系而言,我们可以通过一组组对立关系(如文明与野蛮、人性与兽性、高贵与下贱、被追慕与追慕、勇敢与怯懦、自觉与愚昧等)来关注和分析作品中人物形象之间的关系、选择、派别等。

譬如,美国作家杰克·伦敦关于中国和中国人题材的小说有《白与黄》、《中国佬》、《空前的入侵》等,在这些作品中蕴含着他对中国和中国人的丑化和憎恶。

3.故事情节。

在这一阶段,形象是一个“故事”。譬如,在19世纪的西方文学中,常常出现东方女人疯狂爱上欧洲男子的情节,如,吉卜林《山地故事集》中的女主人公丽丝白,她是一个印度女子,却爱上了一位英国人并幻想与之共结秦晋之好。这些故事的象征意义不难确认:东方人受到优秀的西方文明的诱惑。

第九章比较诗学

一、诗学的概念:

在今天的比较文学界,“诗学”一词基本上采纳了西方的用法,即泛指一般的文艺理论。

二、比较诗学的定义:比较诗学是从跨文化的角度对文学理论、文学批评的比较研究。诗学在西方泛指文学理论。?比较诗学:比较文学中的一个研究领域,专指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体系的文学理论的比较研究,用更广阔的研究视野和国际角度,以自觉的比较意识,超脱本民族文化体系的“模子”,站在更高的层次上探求人类文学的“共同规律”。(对中国学者来说,最重要的是中西比较诗学。)

比较诗学是随着欧洲中心论的偏见和实证主义框架的被打破、倡导平行研究的美国学派的崛起而产生的,专指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体系的文学理论的比较研究。

概括地说,走向比较诗学的必然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从比较文学学科史角度看,突破实证主义,把比较文学向理论和文化层面深入,比较文学就必然走向比较诗学。

其二,从跨文化角度看,不同的文化系统决定着不同的美感运思及结构行为,超越本民族文化体系的思维模式来探索某些根本性的文学问题,就必然走向比较诗学。

其三,从中国古代文论自身来说,它在概念、命题和表达上的特殊性使其面临一个现代阐释的问题,比较诗学是实现中国文论现代转型的重要途径。

实际上,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学者开始普遍地把文学理论方面的课题当作比较研究的重点,在中国比较文学界,比较诗学也逐渐成为比较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

平行研究和影响研究的区别

1从研究对象来看,影响研究注重的是不同文学之间的事实联系,影响路径,媒介以及起点和终点等,平行研究关注的却是却是没有明显的渊源关系的,文学现象的异同以及其相关的内外因素和作品本身的审美价值。

2 影响研究采用的是历史实证法,是以可靠的事实材料去证明彼此间存在的影响关系,其中流传学是以起点出发去寻找终点,而渊源学则反其道而行,有终点寻找起点。而平行研究运用却是逻辑的美学的分析法,它无意去考证研究对象之间是否存在联系,他比较分析其间的异同,主要是为了探询文学共同的本质特征及其审美内涵,并去研究文学在发展过程中的某些规律性。

3影响研究一般只限与学科范围之内,它研究的具体内,容又往往与文学作品相关的一些边缘问题,如版本,译本的考辩,作者经历的询问,作者之间的交流,以及作品的流传过程等方面的考证,而不是文本中的内涵和价值。

平行研究则常常是跨学科的研究,如文学与哲学,文学与宗教等方面的多元交叉关系,平行研究的视野开阔,范围广泛,关注的核心问题是文学本身和艺术的本质,即“文学性”。

20、主题研究与主题学的区别:

(1)一般的主题研究探求的是一部作品或某一个人物典型的表现的思想,重点在于研究对象的内涵,而主题学研究讨论的是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不同作家对同一主题、题材情节、人物典型的不同处理,重点在于研究对象的外部-----手段与形式如;唐璜特点:好色、无赖 {西班牙剧作家蒂尔奈写了剧作《塞维利亚的嘲弄者和石头客人》莫里哀《唐璜》(好色)群众长篇史诗《唐璜》(追求自由)普希金《时刻》(原名《唐璜》)} (2)研究历史来源,主题学直到19世纪才开始发端,而主题研究则是有了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就已经开始了。

22、主题学研究的意义:

(1)通过探讨不同作家对同一或相似主题的处理来窥视不同作家的创作思想和创作个性。如曹雪芹《红楼梦》把家族衰落看作必然,有一种超然的态度普鲁斯《追忆逝水年华》对衰落有一种原抗感(天主教、家庭的影响)

(2)通过不同作品的相似主题思想的差异,来分析文体的艺术特征。如《罗密欧与茱丽叶》和《西厢记》(3)通过同一或相似的主题在不同国家不同时代的表现可帮助我们认识了解各国社会历史文化特征如对妓女主题上,中国:妓女在从良过程中受到阻碍(恶势力、负心汉) VS 西:两人真挚感情(4)通过主题学研究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文学规律,进而认识人类的共同性

24、译介学定义:是比较文学中研究语言层面的变异的分支学科,它关注的是跨语际翻译过程中发生的种种语言变异(即创造性叛逆)现象,并探讨产生这些变异的社会、历史以及文化根源。

25、译介学与传统意义上的翻译研究的区别:

(1)研究角度的不同。比较文学学者研究翻译,多把其研究对象(译者、译品或翻译行为)置于两个或几个不同民族、文化或社会的巨大背景下,审视和阐发这些不同的民族、文化和社会是如何进行交流的。如钟玲对寒山寺。

(2)研究重点不同。传统翻译研究多注重于语言的转换过程,以及与之有关的理论问题,而比较文学学者关心的是在这些转换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两种文化和文学的交流,它们的相互理解和交融,相互误解和排斥,以及相互误释而导致的文化扭曲与变形,等等。

(3)最根本的区别还是在于研究目的的不同传统翻译研究者的目的是为了总结和指导翻译实践,而比较文学学者则把翻译看做是文学研究的一个对象,他把任何一个翻译行为的结果(也即译作),都作为一个既成事实加以接受(不在乎这个结果在质量上的高低优劣),然后在此基础上展开他对文学交流、影响、接受、传播等问题的考察和分析。

27、形象学的形象和一般的文学研究的形象的区别:

(1)范围: a.形象学的形象只限于异国异族形象,而文艺理论所体现的形象却可以是异国异族的形象,更多的是集中在本民族文学中的自我形象或者外国文学中刻画的本民族人物文学形象. b.形象学的形象出了来源于虚构的文学的文学作品外,还可以来自游记,历史文献,报刊杂志上的文章等,即一切精神产品,而文艺理论的形象只能来自虚构的文学作品.

(2).存在方式:文艺理论的形象通常局限于人物形象,人物形象所处的社会自然环境只作为刻画人物的手段去研究,而形象学的形象可以是人物形象,还可以是器物,风俗,景物,甚至是观点,言语也即是存在于作品中的相关的主观情感,思想,意识和客观物象的总和.

(3)研究重点:一般文学形象注重它的独创性和逼真性,探讨某一种形象是否具有、生动,饱含情感,是否给人以实感,使人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是否反映了现实以及能否体现形象的创新.而形象学认为隐藏在异国异族的形象背后的是创造者自我民族的形象,它对异国异族形象的塑造起决定作用,形象映照的是形象创造者的自我形象.

28、形象学中的形象的特征:(1)被动性特征:他者形象是一种自我观念模式的生成物,他不是现实的复制品或者相似物,它是一种被篡改,被阉割的产物,如<<红楼梦>>中的西洋真国女子,通中国的五仇,会作诗填词. (2)程式化特征:形象自生成以后往往容易趋向于一种程式化,定型化,如”中国公主”形象. (3)偏离形象特征:他者形象的产生往往是注视者按照自己文化形象中的模式,程序重组,重写的,因此带有明显的主观理解的成分.

29、形象中的注视着与他者的关系:

(1)狂热:在这种关系形态中,注视者构建的异国形象已完全被理想化,具有浓厚的天堂般的幻想色彩. (2)憎恶:在这种关系形态中.在憎恶心理驱使下,注视着在权利丑化,,妖魔化,他者形象时,也构建一种凌驾在他者之上的无比美好的本土文化的幻想.

(3)亲善:它与”狂热”要求的对他者的完全顺应不同,也与”憎恶”要求的对他者粗暴的同化不同,他认为他者处于注视者既不更高,也不更低的地位,二者构成一种相互尊重平等对话,交流的关系

30、类型学定义:类型学研究是比较文学中文学范围内的一种比较文学。它所重视的是不同时空中的文学现象在诗学品格上的类同,相似,其研究对象拥有共同的诗学特征。

31、类型学研究的对象:比较文学类型学主要是研究文学现象中的共同性,这种共同性不受文化,语言,国度,时代的限制,而是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大提线相似的背景下,基于共同的思想意识。共同的审美体验,共同的艺术思维而产生的共同诗学品性。

32、类型学研究的范围:

(1)由某种历史共同性因素而产生的一些现象

(2)各种文学在没有任何历史共同性,彼此缺乏任何联系的条件下所产生的现象。甚至在不同历史时代产生的现象(3)彼此独立地兴起的各现象所具有的类型共同性

(4)学特征是文学史上客观存在的,他们内在的联系着并可构成一定的诗学特征

35、比较诗学的研究对象:(1)文艺理论批评体系的比较研究。这是一种整体比较,包括不同批评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思维模式、研究方法、理论构架、文学规律和特点的比较研究。(2)理论范畴和批评术语的比较研究。中西文论中术语的差异很大,中国古代文论的范畴和术语大多空灵圆活,缺乏明晰的逻辑层次。大致分为两类:一是诗意的,点到为止的描述,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如飘逸、风骨、沉郁、雄浑……;二是玄妙,无固定所指,如阴阳。

38、比较诗学研究的价值:

(1)对于不同的诗学体系的比较研究,可以凸现出它们各自的美学特征和理论价值;

(2)随着比较诗学的深入发展,人们将能够从中探寻并提升出人类共同的文学规律,从而为建构新的人类共同的诗学体系提供理论基础;

(3) 比较诗学能拓展文学研究的新领域和新的思维空间。对于研究者来说,比较诗学可以为其扩大参考的维度,增添更宏阔的视域,更多的文化的向度,使其能够改变以往单一的思维模式,避免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封闭保守。

比较文学的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a 比较文学:是一门运用比较方法研究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文学以及文学和其他艺术形式、其他意识形态之间关系的独立学科,它是文学研究的一支。 b比较文学是一种开放式的文学研究,它具有宏观的视野和国际的角度,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界线的各种文学关系为研究对象,在理论方法上,具有比较的自觉意识和兼容并包的特色。——陈惇刘象愚 c比较文学的定义: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类同性、变异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2、平行研究:就是将那些相似、类似的、卓然可比但是没有直接关系的两个或几个民族的文学,两个或几个民族的作家作品加以比较,研究其同异,并找出有益的结论。 3、影响研究:主要研究民族与民族文学之间的直接影响和实是联系,既要研究实施以影响的民族的作家、作品,又要研究接受影响的民族作家、作品,还要研究产生影响的过程、途径、媒介的手段。 4、渊源学:从接受者(终点)出发,溯源而上,去寻找影响源,确认放送点。注重资料证据的搜集、整理和考核,是一种以考据为主的实证研究。誉舆学:以研究放送效果为主的研究。流传学:以研究放送起点(放送者)和终点(接受者)的内在联系,以寻找终点为目的的研究。 5、可比性:是指比较对象间具有某种可作比较的基础,即文学现象的同与异,只有那些同时具备相同或相异两重关系的文学现象才具有可比的价值,才可能探索出文学的共同规律和美学本质。 6、平行研究回现论:(俄比较文学家维谢洛夫斯基提出),它认为在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在他们的历史文化环境,不同民族的文学会出现重合和类似现象,这种重合或类似自成系统,不必考虑年代、地域或环境、影响等。 7、媒介::那些在文学发流过程中起着传递作用的人或物,把一个民族的文学(作家作品、文论、文学思潮、文学运动)介绍传播到另一个民族,使文学的流传或影响得以实现。8、创造性叛逆:将外国名著的内容和形式改编得完全适合本国国情和读者的接受习惯。创造性叛逆经过两次变异即译者、读者及环境。 9、比较诗学:诗学:就是文艺理论,因为每个民族最早产生的文学形式一般都是诗,因而对文学理论的研究也就是对诗歌的研究;另一方面,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不仅探讨诗歌理论,而且探讨叙事理论和戏剧理论。 比较诗学:就是不同民族文学理论的比较。 10、母题:母题是指最小的主题性的单位,是主题的基础,它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情节和故事线索。母题具有客观性。 11、主题学:主题学作为比较文学的分支领域,它力图打破时空界限,综合各民族文化,研究同一题材、主题、母题在国际文学间的流传演变及其成因。以及它们在不同作家笔下所获得的不同处理,从而深刻理解不同作家的不同风格和成就,不同民族文学的不同特点,以及民族文学之间的交往和联想。 12、文化转型:文化转型指在某一特定时期内,文化发展明显产生危机和断裂,同时又进行急遽的重组与更新。如西方的文艺复兴、中国的魏晋六朝和五四时期。

北大中文系比较文学概论笔记

比较文学概论讲义 孙丹 第一章发展论 第一节全球化与比较文学多元化语境 1、广为流行的全球化概念着重描述的是一个历史过程,在些过程中各种社会因素和关系在空间上不断扩展,人的行为方式、思想观念以及社会力量的作用表现出洲际(或区域之间)的特点。全球化的特征在于其共时性,具体而言就是空间上的世界压缩和地域联结。 2、比较文学将从一种国际的视域研究所有的文学,在研究中有意识地把一切文学创作与经验作为一个整体。在这种观念中,这种文学就与独立于语言学、人种学和政治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完全相等(雷纳·韦勒克)。 3、文化全球化的论题涉及到文化帝国主义与民族主义(即全球化与本土化),文化身份与文化认同、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文化同质与文化多元等关切到文化自身的讨论。

4、大众文化:特指进入到后工业社会时兴起于城市的,以全球化的现代(电子)传媒为介质,大批量生产的,能复制的,以市场消费为导向的,引导大众潜藏的思想意识的当代文化形态。 5、多元文化主义强调的是种族上、文化上有差异的族群的独特品质,其观点的基础是文化相对主义和历史主义。全球地方化:即所有全球范围的思想和产品都必须适应当地环境的方式,而那种洞悉全球与本土的辩证关系的思想遂被称作全球地方主义。 第二节西方比较文学发展史的渊源 1、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诞生于19世纪70年代的欧洲,其标志是学科理论和方法的逐渐确立,学术团体和一批专业研究队伍的涌现,以及专业学术著作和专业刊物的出版。 线索:古罗马文学模仿古希腊文学——中世纪欧洲的文化共同体以及后期各民族文学差异的对比,晚期文艺复兴运动——近代法国启蒙运动使各民族之间的接触更加活跃:伏尔泰、莱辛——格林兄弟(童话、神话)——斯达尔夫人《论德国》——歌德“世界文学”——1866英波斯奈特《比较文学》;1877德科赫《比较文学杂志》;1895法戴克斯特《让·雅克·卢梭和文学世界主义之起源》;1897比较文学常设讲座“文

北京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考研真题答案、经验指南、笔记讲义、(汇总贴)

2014年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文学类(723中国文学史、936文学理论与外国文学史(含比较文学))考研备考指南 723和936参考书目 723中国文学史参考书目 北师大文学类723笔记是依据北师大指定的参考书目,主要包括: (1)、《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新中国文学史》张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3)、《中国现代文学史》刘勇邹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版 936文学理论与外国文学史(含比较文学)参考书目 北师大文学类936笔记是依据北师大指定的参考书目,主要包括: 《文学理论新编》童庆炳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2月第3版 《外国文学史(西方卷)》匡兴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2月版 《东方文学史通论》王向远上海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宏观比较文学讲演录》王向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中国古代文论教程》李壮鹰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建议同学们先将参考书浏览一遍到两遍,务必要做到对需要考察的内容有所了解,对整个参考书的框 架结构以及主要的观点有一个深入的认识。在看熟书之后,就可以看笔记了。结合笔记一定要再回到书中,把笔记和书融为一体,反复的理解并记忆,将知识点消化于自己的脑中。由于这份专业课笔记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所以在复习过程中建议各位仍然要拿起笔,在本笔记的基础上按个人需要作一些修补,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补充。到冲刺阶段,笔者相信每位同学手中的资料已经是独一无二的了。 这部分内容的重要性可以说是不言而喻的,笔者建议大家在对专业课比较熟悉的时候,才可以把真题 拿出来研究研究了。首先,要研究真题的考察范围、题目难度、试卷模式和出题趋势,通过这样的学习,可以大致判断接下来的复习方向和思路。其次,要研究参考答案,参考答案不是去背笔者给出的答案,而

比较文学_期末整理

一、名词解释: 渊源学: 渊源学又称为源流学,属于影响研究的畴。从接受者的角度,即从作为“终点”的接受者出发,往往是在起点不明确或不清楚之时,由终点出发去探求作为“出发点”的放送者,细密地考察一个作家或一部作品所曾吸取和改造的外来因素,揭示出接收者和放送者之间的某种因果关系,是一种典型的影响研究的方法,是一种对跨国影响渊源的实证和研究。在西方被普遍使用,且成就很大。例: 悟空、十四行诗、西来东去的“志怪”和“加帆车”。影响研究: 影响是指一国文学在另一国文学中的传播,接收并产生某种结果(积极或消极) 朗松《试论影响的概念》中关于“影响”的定义:真正的影响是当一国文学的突变无法用该国以往的文学传统和各个作家的独创性来加以解释时,在该国文学中所呈现的情状。 (北大资料版)影响研究是比较文学学科中最早的研究方法。它奠定了比较文学的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理论与研究的基础,主要采用历时性的考证法考察国际文学之间文学交流中的事实。在追根溯源的过程中,不仅要发现文学联系的事实,更重要的是分析这些联系,并将分析的结果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以便得出更为普遍的具有文化意义的结论。它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民族文学,包括作品、作家、文学思潮等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作为研究的中心。它是法国学派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它以实证主义的方法,作为主要的研究手段,探究文学现象之间事实上的联系。 (ppt版)影响研究的定义:比较文学的基本研究类型之一,早期实践中的唯一类型,以一种强烈的历时意识通过广泛搜集材料,对事实和进行严密考据、分析、归纳,来研究各民族文学之间建立在事实基础上的、超越国界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包含着对艺术创作活动本质的理解。例:元杂剧《氏孤儿》与伏尔泰的《中国孤儿》、中国古典诗歌对美国意象派诗歌的影响、美国意象派诗歌对中国新诗的影响、拜伦在中国、村上春树在中国、西方“现代派”文学与中国新时期文学。 文类学: 文类学就是研究文学的种类和类型,也就是研究文学的题材,它可以研究没有事实联系的同一题材在不同民族文学中的发展过程及其共同规律和特点,也可以研究某些文学类型,产生于一个民族文学之中,又流传到其他民族文学的历史背景以及变化发展过程。它以跨越性的宏阔视野研究如何按照文学本身的特点来对文学进行分类,研究各种文类的特征及其在发展中的相互影响与演变。 文类是对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进行分类的结果;文类学(Genology)是专门针对文学的类别及其风格、体式与形制等进行的研究。而在比较文学畴,文学类型学则是针对时空不一的文学现象在诗学品格上的类似、遥契、相近和相合进行的研究。 文类学是对于文学形式的各个种类和类型以及文学风格的比较研究,通过历时的和共识的方法,了解文类发展的历史和基本特征,认识作家的独创和文学的民族传统、民族特征。文类学的研究围和对象大致可以分为五个方面:一是文学的分类研究;二是文学体裁研究;三是文类理论批评;四是文类实用批评;五是文学风格的研究。 套话: 美国学者瓦尔特·利普曼在《公众舆论》分析套话是“是我们头脑中存在的形象”在形象学中,套话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时间反复使用、用来描写异国或异国人的约定俗成的词组。也由学者译为“滞定型”,或把套话描述为“我们头脑中已有的先入之见”。“套话”也是自我关于“他者”的社会集体想象物,是他者形象在文本中的最小单位,是在民族心理定势推动下一种不由分说的表述,标志着对“他者”的凝固看法。 套话,又称惯用语,是不同民族文学中经常出现的习惯性的称谓、表述等等。如西方文

2016年秋《比较文学原理》考前辅导(精品文档)_共19页

2016年秋《比较文学原理》考前辅导 出题范围:教材及课件上的知识点 重要考点: 第一章 比较文学的四个跨越、比较文学的特征(开放性、宏观性)、 文学性、可比性 定义之争,法国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成就 学科相关的定义(民族文学、世界文学、总体文学) 第二章 中西比较文学发展史、学科建立的标志,教堂山会议、比较文学的危机 第三章 定义:影响研究(平行研究、接受研究、阐发研究),能对具体案例进行分析平行研究(具体判断哪些研究是平行研究) 阐发研究(有中国特色的研究方法,案例) 接受研究(接受理论,接受研究与渊源学的区别) 第四章 定义:主题学、文类学、形象学、媒介学(译介学)、比较诗学 主题与母题、题材、人物与主题 文类的划分及其标准(中西方文类划分情况) 缺类现象中国是否有史诗?中国是否有悲剧? 形象学研究的对象:异国异族的形象(他者) 辨析:对作品中人物形象的研究是否就是形象学研究的对象? 媒介学、译介学翻译史上重要的译者、翻译思想,翻译中的文化现象 比较诗学(名词)诗学概念的含义、中西诗学是否可比?

题型:单选、多选、判断、名词解释、问答 一、单选题(出25题,每题1分) 在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成立大会开幕词中说“比较文学在世界上已经成为一门‘显学’”的学者是 A A、季羡林 B、钱钟书 C、朱光潜 D、胡适 比较文学的安身立命之本是 B A、可比性 B、文学性 C、宏观性 D、开放性 1827年,提出“世界文学的时代即将来临”的是C A、伏尔泰 B、斯达尔夫人 C、歌德 D、雨果 日尔蒙斯基将比较文学称作 C A、比较文学 B、比较诗学 C、历史比较文艺学 D、文学的比较研究

比较文学资料整理

比较文学资料整理: 1.比较文学的兴起与代表人物: 1816年在法国首次出现比较文学一词,1827-1830年法国学者维尔曼 (A.Villeman)在巴黎大学开设第一个比较文学性质的讲座:《十八世纪法国作家对外国文学和欧洲思想的影响》。后出版《比较文学研究》一书。被尊为“比较文学之父”。 19世纪30年代安贝尔、基内等人在巴黎大学、里昂大学开设比较文学讲座。60年代作为术语被广泛接受。 学科正式确立的标志: 第一本理论专著出现,1866年英国学者波斯奈特《比较文学》; 第一份学术杂志出现,1877年德国学者科赫创办《比较文学杂志》 第一个常设讲座(体制化)出现,1897年法国戴克斯特在里昂大学创办“文艺复兴以来日耳曼文学对法国文学的影响”。 比较文学杰出著作,丹麦文学史家勃兰兑斯六卷本《十九世纪文学主流》于1872至1890年出版。 2.中国的比较文学: 中国的比较文学:1917年,吴宓留学哈佛,获比较文学硕士,与陈寅恪、汤用彤并称“哈佛三杰”,1921年回国被聘东南大学,1924年开设中国第一个比较文学讲座:“中西诗之比较”,被称为“中国比较文学之父”。 3.比较文学的定义: “比较文学”一词是十九世纪英国诗人马修?阿诺德根据法语仿造。 定义:比较文学是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与跨学科为比较视域而展开的文学研究。—杨乃乔 两种(或多种)民族文学或国别文学之间的交互客体或平行客体,或阐发关系,研究视域与语境的双向度与二元性,没有总体文学共时性的限定。 五个学科概念的区分(首师大杨乃乔): 民族文学:研究客体、视域与语境的单向度一元性 国别文学:同上 总体文学(一般文学):波及多民族多国家的思潮流派等共时性研究 比较文学:研究两种(或多种)民族文学或国别文学之间的交互客体或平行客体,或阐发关系,研究视域与语境的双向度与二元性,没有总体文学共时性的限定世界文学:总量上的,或欧洲中心的(如我们的外国文学史),或作为世界名著的世界文学,或歌德的理想的共融的世界文学(关于后三者的关系众说纷纭,交叉关系为主). 美国学派代表亨利·雷马克的定义: 比较文学是超越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并且研究文学和其他知识领域及信仰领域——例如艺术、哲学、历史、社会科学(如政治、经济、社会学)、自然科学、宗教等——之间的关系。质言之,比较文学史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文学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

第四讲比较文学综合研究案例:鹅笼故事的渊源学及跨学科考察教学内容

第三讲比较文学综合研究案例之一:鹅笼故事的渊源学及跨学科考察 一、“渊源”、“影响”及实证 约瑟夫·T·肖《文学借鉴与比较研究》:“一位作家和他的艺术作品,如果显示出某种外来的效果,而这种效果又是他的本国文学传统和他本人的发展无法解释的,那么,我们可以说这位作家受到了外国作家的影响。……一个作家所受的文学影响,最终将渗透到他的文学作品之中,成为作品的有机部分,从而决定他们的作品的基本灵感和艺术表现,如果没有这种影响,这种灵感和艺术表现就不会以这样的形式出现,或者不会在作家的这个发展阶段上出现。” 在考察作品的外来影响时,特别需要注意的有二: 1)一部作品所受的影响,往往难以单纯出自某一部外国作品。 约瑟夫·T·肖举二例说明:“普希金在自己的文学生涯的每个阶段中,就吸收发展了拜伦的浪漫诗体小说,莎士比亚的历史悲剧和司各脱的历史小说。”“在一部作品中可能同时存在一系列的影响。例如在《卡拉玛佐夫兄弟中》中,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塑造德米特里、伊凡和佐西玛神父的形象时,就分别受席勒、歌德和《帕芬尼修道士的游历》的影响,但整个作品又完全是他本人的,他所运用的这些影响只是大大丰富了这部作品。” 2)作品的类似,并不一定就能证明其间存在影响关系。 梵·第根《比较文学论》举了两个经典性的例子:一是易卜生。1895年,曾有人说易卜生并不是独创性的,他的社会的和道德的思想全都可在法国女作家乔治·桑的作品中找到。可是,易卜生的密友勃兰兑斯却说,易卜生从来也没有读过乔治·桑的作品。二是都德。他的《小东西》许多地方与狄更斯的作品相似,因而被视为狄更斯的模仿者,但都德却多次否认他读过那位英国小说家的作品。对此,梵·第根解释道:“虽然看起来很奇怪,然而其间却并没有影响,而只有共同的潮流。”因为他们活动于同一时代(19世纪中下叶),从共同的潮流中汲取思想和创作资源,在艺术上产生共鸣,这种共鸣并不是“影响”。 确认“影响”关系的存在需要运用实证的方法。不光要关注作品本身的内部构成因素,也要运用各种文献记载、序跋、日记、自传、同时代人的见证和作者的阅读书目等,即所谓“外缘研究”的方法来寻找因果关系,才能确定“影响”的存在。但是,作品本身的情况要特别关注。 二、鹅笼故事的渊源学考察 日本江户时代著名作家井原西鹤小说《金锅存念》:

新版北京语言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考研经验考研真题考研参考书

备考的时候唯一心愿就是上岸之后也可以写一篇经验贴,来和学弟学妹们分享这一年多的复习经验和教训。 我在去年这个时候也跟大家要一样在网上找着各种各样的复习经验贴,给我的帮助也很多,所以希望我的经验也可以给你们带来一定帮助,但是每个人的学习方法和习惯都不相同,所以大家还是要多借鉴别人的经验,然后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并且坚持到底! 时间确实很快,痛也快乐着吧。 我准备考研的时间也许不是很长,希望大家不要学我,毕竟考研的竞争压力是越来越大,提前准备还是有优势的,另外就是时间线只针对本人,大家可以结合实际制定自己的考研规划。 在开始的时候我还是要说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就是你要想明白自己为什么要考研,想明白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如果你是靠自我驱动,是有坚定的信心发自内心的想要考上研究生,就可以减少不必要的内心煎熬,在复习的过程中知道自己不断的靠近自己的梦想。 好了说了一些鸡汤,下面咱们说一下正经东西吧,本文三大部分:英语+政治+专业课,字数比较多,文末分享了真题和资料,大家可自行下载。 北京语言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初试科目为: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 (723)中外文学(823)比较文学概论或(101)思想政治理论(203)日语 (724)中外文学(823)比较文学概论 参考书目为:

1.外国文学参考书上下两册 2.乐黛云:《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十讲》复旦大学出版社 3.陈惇、刘象愚:《比较文学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杨乃文、乐黛云:《比较文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5.杨慧林、高旭东:《比较文学实用指南》北京大学出版社 关于英语复习的建议 考研英语复习建议:一定要多做真题,通过对真题的讲解和练习,在不断做题的过程中,对相关知识进行查漏补缺。对于自己不熟练的题型,加强训练,总结做题技巧,达到准确快速解题的目的。 虽然准备的时间早但因为各种事情耽误了很长时间,真正复习是从暑假开始的,暑假学习时间充分,是复习备考的黄金期,一定要充分利用,必须集中学习,要攻克阅读,完形,翻译,新题型!大家一定要在这个时间段猛搞学习。 在这一阶段的英语复习需要背单词,做阅读(每篇阅读最多不超过20分钟),并且要做到超精读。无论你单词背的多么熟,依然要继续背单词,不能停。 真题是木糖英语的真题手译,把阅读真题争取做三遍,做到没有一个词不认识,没有一个句子不懂,能理解文章的主旨,每道题目选项分析透彻。 完型填空的考察重点就是词汇辨析,逻辑关系,固定搭配和语法等。完型一般放在最后一步做,所以时间有限,不需要把文章通读一遍,只要把握首句,即文章的中心大意,不要脱节文章主题意思即可。 做题的时候多联系理解上下文,精读空格所在句,根据前后的已知信息寻找相关的线索去选择合适的单词,所以建议大家练习完形填空要注重思路和寻找文章的线索。另外,要注重固定搭配与常见词组,完型填空常常和搭配有关系,平

比较文学通论笔记(孟昭毅版)

比较文学》复习笔记(仅供参考) 第一章:比较文学的名与实:“比较文学”作为专用术语,并具有了现代的文学研究意义上的内涵,是1827年法国著名批评家魏尔曼在巴黎大学讲学时开始使用的。英文中的“比较文学一词是英国著名文学教授波斯奈特在《比较文学》一书中给予确定并使用的。荷兰唯物主义哲学家斯宾诺莎的名言:任何规定都同时是否定一样,比较文学不可能因为定义的束缚而停止发展。 第一节:比较文学ABC 第二节:定义的多重建构 法国学者率先提出过比较文学的定义,法国法。基亚提出“比较文学并非比较。比较文学实际只是一种被误称了的科学方法,正确的定义是:国际文学关系史。” 卡雷大力倡导研究文学间的“事实联系”,他指出: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支,它研究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作品之间的关联,它格外注重被研究对象之间的事实联系。 梵。第根总结说:真正的比较文学的特质是把尽可能多的来源不同的事实采纳在一起,以便充分地把每一个事实加以解释,是扩大认识的基础,以便找到尽可能多的种种结果的原因。起点,放送者:作家、著作、思想;到达点,接受者;经过的媒介者:传递者。 美国: 亨利。雷马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持有这种观点的学者称为“美国学派”。 奥尔德里奇:比较文学是从超越一国民族文学的角度或者从与其他一门或几门知识学科的相互关联中,对文学现象进行研究。 俄苏:比较文学被称为历史——比较文艺学,代表维谢洛夫斯基。 日尔蒙斯基:历史——比较文艺学是文学史的一个分支,它研究国际联系和国际关系,研究世界各国文艺现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中国:杨周翰:主张对文学的主题、文学类型、文学潮流、批评和审美标准或诗学进行比较研究,研究相互影响;把文学与其他文艺领域进行比较,研究其关系;在相互比较中发现一些文学发展的共同规律。钱钟书、季羡林、现任比较文学学会会长乐黛云。当前中国学者较为认同的另一种定义为:比较文学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研究 第三节:学科的一般性质 与比较文学相关的概念主要有民族文学、国别文学、总体文学、世界文学。

从比较文学的角度的分析

从比较文学的角度的分析《西游记》和《天路历程》的相同点 摘要约翰·班扬的《天路历程》成书于17世纪中叶的英国,吴承恩的《西游记》则完成于我国明代万历年间也就是16世纪中叶。虽然2部作品在空间上相隔数万里,时间上也相差1个世纪,但这2部作品的创作在许多方面有着惊人的相似点。本文主要从比较文学概念的定义、《西游记》和《天路历程》的相似点、相似点产生的原因、以及比较2部作品的意义这4方面进行理论研究。 关键字比较文学《西游记》和《天路历程》相似点 一、比较文学的概念 二、《西游记》和《天路历程》的相似点: 2.1 浓厚的宗教色彩 2.2 艺术特色 2.3 主题思想 三、《西游记》和《天路历程》相似点产生的原因: 3.1 作者的出身经历人生观价值观 3.2 社会背景 3.3 宗教信仰

被西方认为最好的少年启蒙读物《天路历程》与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同以宗教取材,分别成功地塑造了中西方的古代神话世界。 《天路历程》和((西游记》分别是英国和中国文学史上极为重要的具有浓厚宗教思想、宣扬耶佛教义的作品。尽管产生于不同民族不同时期,但是两者在主题、情节、宗教意义等方面有着无可置疑的相似性与互证互补性 作为反映与宣扬宗教教义的文学作品,两部小说思想内容方面无处不在的相似性,极大程度地折射出生活于不同时域中的人类文化之间的类同性。这种相似性统摄之下的相异性又恰恰表现出世界两大主要宗教教义的互证与互补性,在一定程度上为全球性的宗教与文化之间的对话提供了佐证与案例。 引言分析了国内外对两部小说的研究状况,并提出运用比较文学主题学理论对它们进行研究。本文探讨两部小说所反映出来的基督教与佛教拯救理念的异同,研究人类不同文明之间进行对话的可能性与必要性。结论部分总结前文观点并进一步提出不同文明应当求同存异,互相学习,共创世界和谐。本文采取了比较文学主题学的新视角,比较全面地研究了两部中外文学史上具有代表意义的宗教作品,在对两部作品的比较研究方面开拓了新的思维空间,并为两部小说此后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它们都是宣扬耶佛教义的作品 一位哲人曾说“:在人类文化的所有现 象中,神化和宗教是最难兼容于纯粹的逻辑 分析了”,即宗教信仰是自明而不可追问的。 但宗教虽难容于“逻辑分析”,纵观中外文学 史,宗教文学的深厚传统却与文学有着密切 的关系。 首先,两部作品的作者都是在“乐园— 犯罪—受难—赎罪—得救”的模式下构思主 人公的经历的。基督徒背着“原罪”的包袱踏 上了赎罪的征程。一路上历经千辛万苦,终 得包袱脱落,进了天堂;而唐僧师徒有的前世 有错,有的今生犯罪,都从乐园中贬入凡间 受苦,在神仙、菩萨等的帮助下,一行人历经 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到达灵山,成了正果。 再次,作品都引用了各自宗教的典籍。 《天》第一、二部分别从《圣经》中引用了160 个和94 个比喻,《圣经》的思想观念在整部 作品中无处不在。《西》中儒、道、佛的典籍、 故事、教义也是比比皆是。唐僧取佛经是为 了济世、救天下万民;观世音菩萨见了玉帝, 本来风马牛不相及,居然口称陛下,这些都 很明显是儒教的观点。道教之说也为数不 少,孙悟空本来就学道于菩提老祖,而太上 老君、玉皇大帝等人物都取之于道家。佛教 的影响最大,作品中引录了多篇佛教经文, 如《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等等。

比较文学概论名词解释

比较文学概论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流传学:传统的影响研究把影响的过程划分出放送、传播、接受这三个方面,要求对这三个方面进行具体的研究,描绘出“经过路线”。流传学是站在“放送者”的角度,来对某个民族文学的作家、作品、文体,甚至是整个民族文学在国外的声誉、反响或影响,进行研究。其研究的重点往往是放送者对接受者的影响。 2.渊源学:传统的影响研究把影响的过程划分出放送、传播、接受这三个方面,要求对这三个方面进行具体的研究,描绘出“经过路线”。渊源学是从接受的角度来研究某一文学作品的外来影响,研究它的题材、主题、思想、风格乃至艺术技巧等的来源。研究者追根溯源,精心考证,探求它们的放送者,揭示其间的因果关系。 3社会总体想象物:即指全社会对一个异国社会文化整体所做的阐释。因为想象主体是生活在一定社会中的人,他们的思想必然受到其所属文化的影响与制约,他们被其自身所属的文化烙上了强烈的特征。当他们对另一个文化进行审视时,必然带有其社会整体想象的浓厚印记。 4影响研究法国学派所提倡的影响研究是比较文学最早的研究方法后来成为最早的研究方法之一其理论依据在于各国文学的发展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影响的。 “影响研究”。由于各民族的文学之间,在历史上存在着大量的相互交往的联系,因此就出现了如下文学现象:日本的古典小说《源氏物语》中,就运用了不少中国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作;我国古典小说《西游记》中,孙悟空能七十二变,就吸收了印度佛经中神猴哈奴曼会三十六变的成分,孙悟空大闹天宫又发展了印度佛经《贤愚经》中顶生王闹天帝宫殿的故事;相传李白首先创作了《菩萨蛮》,但据考证,《菩萨蛮》是古代缅甸的乐调,经云南而传入中原;更早的《楚辞·离骚》,开头就是“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维庚寅吾以降”。这难以理解的“摄提”、“孟陬”等词,有的专家研究认为,它们是从国外传入的星座译名,极可能是希腊文,也可能是撒马里亚语等。这类研究,由于主要是寻溯不同民族文学之间交往联系,研究其渊源、媒介、流传、翻译、接受等等的影响事实,所以就叫它为比较文学中的“影响研究”。 5平行研究对文类的各种问题进行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甚至跨学科的理论整合以寻求不同文类之间的相通性和相异性。(把并无直接关系的不同民族文学的主题、题材、文体、情节、人物形象、风格特点等文学内部的诸多方面实际存在的类同和差异作为研究重点,经过推理分析,然后得出有益的、往往又是具有某种规律性、理论性的结论。是美国学派提倡的重要方法。) 6 渊源学站在“接受者”的角度对某一作家或作品的外来影响即它的题材主题、思想、风格、艺术技巧等的来源进行研究。按其表现形态可以分为三种印象的渊源口头的渊源书面的渊源。 25、笔述渊源:见之于文字的渊源。 26、印象渊源:指风景、艺术品、音乐等在视觉和听觉中的印象,勾起了作家创作的情感和思想 28、集体渊源:指一个作家不是受一部外国作品或一国文学的影响,而是受到许多外国文学的影响

比较文学__整理doc

比较文学 1、比较文学是文学研究的一个分支。名称源于法国 2、1816年,法国人诺埃尔和拉普拉斯在《比较文学教程》中第一次使用“比较文学”一词; 3、傅东华于1931年在翻译法国学者洛里哀的《比较文学史》一书时,第一次把法语的“Littérature comparée”翻译成“比较文学”,于是,汉语语境中的这门学科名称也就这样确定下来。 4、比较文学的特点:跨越性开放性 5、在比较文学的四个跨越: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中,跨民族和跨学科最为重要 6、卢康华、孙景尧合作撰写的我国第一部比较文学学科理论著作《比较文学导论》 7、民族文学或国别文学研究是以一种民族文学或一种国家文学作为研究客体的,它们的研究视域或语境是单项度的、一元的,而比较文学是以两种以上的民族或国别文学的关系作为研究客体的,其研究视域是双项度或多项度的、二元或多元的。彼此的区别是明显的。世界文学指称的是总量上人类共同创造的文学,也容易区分。比较容易混淆的是总体文学与比较文学。 8、总体文学也研究三种以上的民族文学或国别文学,但它并不强调彼此之间的关系,而是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研究的,同时,总体文学强调共时性,即在同一个历史时期的横断面上展开研究,其研究内容仅限于诗学。 9、1877年匈牙利的梅茨尔创办《总体文学比较报》;同年,德国学者马克斯·科赫创办《比较文学杂志》,1901年又创办《比较文学史研究》。这两份杂志,对比较文学学科的确立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10、1866年,英国学者波斯奈特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比较文学理论专著《比较文学》,标志了比较文学的时代已经正式开始。 11、1895年,戴克斯完成了法国第一部科学的比较文学专著,也是第一篇比较文学学位论文《卢梭与文学世界主义的起源》。 12、巴尔登斯贝格在巴黎大学创立现代比较文学研究所,还创办了法国最重要的比较文学杂志《比较文学评论》。他主张严格的实证方法,主张言必有据,反对牵强附会。他的理论影响了整个“法国学派”。 13、1931年,巴黎大学梵第根出版《比较文学论》,明确地把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划定为两国文学之间的相互关系,把研究的目的规定为发现作品之间的影响和假借及其“经过路线”,这也就是后来人们所说的“影响研究”。 14、丹麦的文学批评家勃兰兑斯完成了著名的比较文学巨著《十九世纪文学主流》。 15、卡雷在理论上继承了前辈的观点,把研究国际间文学上的事实联系作为比较文学研究的目标,但是他更重视不同民族作家之间的精神联系,他还认为,影响研究往往不可靠,相比之下最可靠的是作品的成就、作家的景遇、“各民族之间的、各种游记、想象间的相互诠释”,并在以后开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视角——“形象学”。 16、基亚,1951年出版《比较文学》,是一本影响颇大的教科书,代表了法国学派的观点。他认为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首先是国际关系的媒介(书和人),然后是体裁、主题、作家、渊源、思想动向和国与国之间的固有看法等。 17、1958年9月,国际比较文学学会在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所在地教堂山举行第二次大会。 在会上,耶鲁大学的教授雷纳·韦勒克(英美“新批评”的代表理论家,注重文本审美),宣读了一篇题为《比较文学的危机》的论文,对法国学派进行了尖锐的批评。 18、雷马克在《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功用》中,提出了一个比较文学的定义,主张比较文学应该“跨国界研究”;还主张应该把文学与人类的知识与活动的其他领域联系起来,开展“跨学科研究”。 19、哈瑞·列文,在1972年出版的《比较的基点》中阐述了他的观点。他首先提出“主题学”这一术语,开创了“主题学研究”——研究“为什么某一主题为某一时期某一地或某一作家所采纳”,研究主题如何借助形象、意象将观念表达出来,便触及人类创作思维的规律。 20、法国学者艾田伯(又译金伯勒),1963年发表《比较不是理由》,反思法国学派的某些狭隘认识,提出“比较文学是人文主义”的观点;主张“将历史方法与批评精神结合起来,将案卷研究与‘文本阐释’结合起来,将社会学家的审慎与美学家的大胆结合起来”。 21、1982年出版的由布吕奈尔、毕修瓦和卢梭合著的《何谓比较文学?》一书,更明确地接纳和融合了各家的观点,形成了一种相当宽泛的比较文学观 22、1969年,布洛克发表《比较文学新动向》,指出“任何适当的比较文学研究都要求同时应用分析方法和关系方法”; 23、20世纪中期,日尔蒙斯基提出了比较文学的“历史类型学”研究的观点与方法。他认为:文学的发展与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具有一致性。随着政治上的解冻,比较文学开始复苏。 24、20世纪70年代以后,比较文学的发展进入第三阶段。与此同时,比较文学经受了三股世界性潮流的冲击,面临着新的

比较文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复习资料

比较文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复习资料 1、比较文学的定义是什么 比较文学的定义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类同性、变异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2、简要谈谈比较文学的可比性。比较文学的可比性是比较文学得以存在的立身之本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同源性。在以同源性为突出特征的影响研究的可比性中影响的种类、影响的途径和接受的实证性方式就成为法国学派比较文学具体的研究内容。除此以外的一切比较文学研究由于缺乏同源性法国学派均否认其属于比较文学。由于在法国学派那里可比性已被人为限制到很小的领域内显而易见这并不是比较文学可比性的全部。 2变异性。出自同源的文学在不同国家、不同文明的传播与交流中在语言翻译层面、文学形象层面、文学文本层面、文化层面产生了文化过滤、误读与“创造性叛逆”产生了形象的变异与接受的变异甚至发生“他国化”式的蜕变这些都是变异学关注的要点在这里差异性成为可比性的核心内容。 3类同性。比较文学发展到以平行研究为特征的美国学派时影响研究的束缚便得以突破。可比性的内容得到进一步拓展类同性和综合性作为平行研究可比性的特征凸现出来。平行研究的对象是彼此毫无直接影响和亲缘联系的不同国家或民族间的文学。因此类同性所指的是没有任何关联的不同国家的文学之间在风格、结构、内容、形式、流派、情节、技巧、手法、情调、形象、主题、思潮乃至文学规律等方面所表现出的相似和契合之处。而综合性则是立足于文学以文学与其他学科进行跨学科比较的一种交叉关系。因此平行研究的可比性就在于类同性与综合性。 4异质性与互补性。异质性与互补性的可比性主要是从跨文明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的角度来说的因为法、美学派均属于同一欧洲文化体系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而随着比较文学发展到以跨文明研究为基本特征的第三阶段异质性作为比较文学的可比性又凸现出来。在跨越异质文化的比较文学研究中如果忽略文化异质性的存在比较文学研究势必会出现简单的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的比较前者使得中国文学成为西方观念的注脚本而后者则是一种浅层次的“XY”式的比附。因此在跨文明的比较文学研究中“异质性”是其可比性的根本特征。但“异质性”必须与“互补性”相联系起来。换句话说研究异质性是为了达到互补性。异质性的内容包括文明原生性、独立性只有明确意识到这种特征的存在东西方对话才能得以进行东西方文学才能实现互补。由于多元性是跨文明比较文学研究的基本观念由此才能在中西比较文学及东方文明之间如中国与印度等文学比较研究中使被比较的对象互为参照从浅层次的同异比较向深层次的文化探源发展为实现交互性和总体性奠定基础。交互性则是在上述基础上对被比较的对象进行互释、互证、互补式研究这样最终才能达到总体性。由互补性而达到的总体性原则可以说是对比较文学发展的最高层次的探索也可说是对比较文学诞生初衷的最彻底回归。 上述四类可比性有时是交织在一起的在具体比较研究中不应机械地强行分割开来。 3、什么叫流传学试分析它的特征及研究范围。 流传学也称誉舆学是传统的影响研究模式之一。1931年法国比较文学学者梵第根首先将它引入了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使之成为比较文学实践中的一种被广泛应用的基本方法。它的主要特点就是从给予影响的放送者出发去研究作为终点的接受者的“他者“情况包括文学流派、潮流、作家及文本等在他国的际遇、影响及被接受的情况。 就本质而言流传学是“实证性”的“文学关系”研究。因此其特征表现为研究方法具有实证性研究对象是文Ч叵怠J紫攘鞔а芯康摹拔难Ч叵怠笔嵌嘣难Ч叵怠h蟮诟

2018年清华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考研(0501)考试科目、参考书目、复习经验---新祥旭考研

2018年清华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考研(0501)考试科目、参考书目、 复习经验 一、招生信息 所属学院:人文学院 所属门类代码、名称:文学[05] 所属一级学科代码、名称:中国语言文学[0501] 二、研究方向 01(全日制)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三、考试科目 1、初试考试科目: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或 202俄语或 203日语或 241德语或 242法语 ③613文学基础 ④856中国文学史 2、复试考试科目: 复试时专业综合考试内容: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四、参考书目 《文学理论要略》人民文学出版社童庆炳 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 《文学理论要略》人民文学出版社童庆炳 《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上海古籍出版社郭绍虞 《中国文学史(1-4卷)》袁行霈高等教育出版社 《20世纪中国文学史(1-2卷)》中山大学出版社黄修已 五、复习指导

一、参考书的阅读方法 (1)目录法:先通读各本参考书的目录,对于知识体系有着初步了解,了解书的内在逻辑结构,然后再去深入研读书的内容。 (2)体系法:为自己所学的知识建立起框架,否则知识内容浩繁,容易遗忘,最好能够闭上眼睛的时候,眼前出现完整的知识体系。 (3)问题法:将自己所学的知识总结成问题写出来,每章的主标题和副标题都是很好的出题素材。尽可能把所有的知识要点都能够整理成问题。 二、学习笔记的整理方法 (1)第一遍学习教材的时候,做笔记主要是归纳主要内容,最好可以整理出知识框架记到笔记本上,同时记下重要知识点,如假设条件,公式,结论,缺陷等。记笔记的过程可以强迫自己对所学内容进行整理,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有效地加深印象。第一遍学习记笔记的工作量较大可能影响复习进度,但是切记第一遍学习要夯实基础,不能一味地追求速度。第一遍要以稳、细为主,而记笔记能够帮助考生有效地达到以上两个要求。并且在后期逐步脱离教材以后,笔记是一个很方便携带的知识宝典,可以方便随时查阅相关的知识点。 (2)第一遍的学习笔记和书本知识比较相近,且以基本知识点为主。第二遍学习的时候可以结合第一遍的笔记查漏补缺,记下自己生疏的或者是任何觉得重要的知识点。再到后期做题的时候注意记下典型题目和错题。 (3)做笔记要注意分类和编排,便于查询。可以在不同的阶段使用大小合适的不同的笔记本。也可以使用统一的笔记本但是要注意各项内容不要混杂在以前,不利于以后的查阅。同时注意编好页码等序号。另外注意每隔一定时间对于在此期间自己所做的笔记进行相应的复印备份,以防原件丢失。统一的参考书书店可以买到,但是笔记是独一无二的,笔记是整个复习过程的心血所得,一定要好好保管。

比较文学复习资料(考试归纳版)

1.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在19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得以诞生。比较文学作为一个学科成立的一个标志是法国学派强调影响研究的国际文学关系史理论的提出。 2.比较文学的代表性人物及其著作: ●最早使用比较文学这一术语的是英国批评家马修阿诺德。 ●最早使比较文学一词进入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是波斯奈特,1886年,他出版世界上第一部比较文学理论专著《比较文学》。 ●在意大利,1871年,桑克蒂斯开始主持比较文学的讲座。 ●1827年,最早提出“世界文学”观念的是歌德。 ●1877年,世界上第一本比较文学杂志创刊于匈牙利的克劳森堡,名为《世界比较文学报》。 ●1887年,德国学者马克斯·科赫创办《比较文学杂志》,1901年创办《比较文学史研究》。 ●意大利学者克罗齐对比较文学的学科和理性发起挑战。 ●1937年,戴望舒译梵?第根《比较文学论》。 ●我国第一部比较文学理论专著——卢康华、孙景尧的《比较文学导论》,也是内地第一部比较文学概论性著作。 ●在西方著名的比较文学学者中,巴斯奈特是宣判比较文学夭折的第一人。 ●翻译文本研究:勒菲弗尔“操控理论” 3. 法国学派的四大代表人物:巴尔登斯伯格、梵.第根、卡雷、基亚,他们提出了要去掉比较文学的随意性,加强实证性;放弃无影响关系的平行比较,而集中研究各国的关系史;摆脱不确定的美学意义,而取得一个科学的含义(关键所在) 4.法国文学批评家布吕奈尔最早把实证主义用于文学研究,强调把一部作品对另一部作品的影响提到首位。 5.影响研究的本质特性实证性。法国比较文学影响研究的本质特性实证性的文学关系研究。6.基亚在《比较文学》一书中专设形象学研究——“人们眼中的异国”一章,这是对形象学研究进行确认的最早的一部概论性专著。 7.1960年美国比较文学学会成立,标志着美国学派的正式登场。代表人物有雷马克、艾德礼、勃洛克。 8.美国学派将影响研究与平行研究相结合,典型代表——韦斯坦因的专著《比较文学与文学理论》。 9.比较文学的可比性:同源性、变异性、类同性、异质性与互补性。 10.比较文学的基本特征:跨越性(跨国、跨学科、跨文明);四大研究领域:实证性的文学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总体文学研究。 11.文学变异研究的四个层面:语言层面变异研究、民族国家形象变异研究、文学文本变异研究、文化变异研究。 12.平行研究包括直接比较和间接比较。平行研究主要有类比与对比两种方法构成。。 13. 渊源学的研究对象和方式:印象的渊源、口传的渊源、笔述的渊源、孤立的渊源和集体的渊源。 14.媒介学的理论与方法包括:个体媒介、团体媒介、文字资料媒介。 15.翻译领域的常见现象有直译、转译;常见形式有直译、意译。 16.引起文学变异的第一大要素是文化过滤。 17.译介学的研究范畴:翻译理论研究、翻译文本研究、翻译文学史研究 18.平行研究的种类:类型学、主题学、文体学、跨学科研究 19.类型学的基本研究范畴:内容题材的类型学相似、人物形象的类型学相似、思潮流派的类型学相似 20.用西方文论阐发中国文学的做法被台湾学者总结为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阐发研究”。

比较文学重点和相关知识点总复习

1.比较文学兴起与发展的原因(了解)【选择】 1)人民全球意识和学术上宏观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2)文化交流的日益广泛和发展,是比较文学产生和发展的先决条件; 3)比较文学是文学研究自身发展的需要和必然结果。 2.“比较文学”的定义【选择】【简答】 法国学派——影响研究 卡雷:“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支:它研究国际间的精神关系,研究拜伦和普希金、歌德和卡莱尔、司各特和维尼之间的事实联系,研究不同文学的作家之间的作品,灵感甚至生平方面的事实联系。” 梵·第根:“比较文学的目的实质上是研究不同文学相互间的关系”,而且规定只许研究两个国家文学之间的相互关系,超过两国即超出了比较文学的界限。 他为两国之间文学作品的相互关系设计了一个“经过路线”: 起点(作家、著作、思想)——放送者 到达点(另一国的某一作家、某一作品或某一页、某一思想或某一情感)——接受者 沟通二者的媒介(个人或集团,原文的翻译或模仿)——传递者 美国学派——平行研究 亨利·雷马克:“比较文学是超越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并且研究文学和其它知识及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例如艺术(如绘画、雕刻、建筑、音乐)、哲学、历史、社会科学(如政治、经济、社会学)、自然科学、宗教等等。质言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文学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它表现领域的比较。” 比较文学的性质是文学研究的一支,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而不单纯是一种研究方法 “比较文学”中的所谓“比较”,并不是一般方法论意义上的比较,而是一种观念,一种强烈的自觉意识,一种研究工作中的基本立场,是指超越各种界限,在不同的参照系中考察文学现象。 3. “四跨”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是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和跨学科的各种文学关系【填空】 4.三个文学关系【填空】【简答】 事实联系——实际存在于两个或多个民族文学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 价值关系——两个或几个民族的文学中,有些文学现象虽然不存在实际的联系,但它们的相异和相同都有某种可比性,因而具有研究价值 交叉关系——文学与其他学科之间互相影响、互相阐发的关系 5.比较文学的开放性【选择】【简答】 它不受时间、空间以及作家、作品本身地位高低、价值大小的限制;它比传统的文学研究具有更宽泛的内容。 传统文学研究:作家——作品 比较文学: 在研究方法上,比较文学不仅具有兼容并包的特点,而且具有迅速接纳新思想、新方法的敏锐和自觉。 6.国别文学和民族文学【填空】【选择】【简答】 国别文学——按国家这样的政治概念相区别的文学,例如,中国文学、英国文学、法国文学、美国文学等。 民族文学——按民族区分的文学。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