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现代文学的课程特色

中国现代文学的课程特色

中国现代文学的课程特色
中国现代文学的课程特色

南京师大现代文学课程主要特色

本课程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探索出了自己的教学方法,形成了自己突出的教学特色,主要有以下几项:

1、建立课程群教学体系,探索课程群分层次教学规律,从理清各门课程之间的相互关系入手,将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群分为三个层次:一是"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读";二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三是中国现当代文学方面的系列选修课程,并将这三个层次作为一个系统来建设。

2、建立教材体系,抓高质量的系列教材的建设,以教材的系统建设带动课程群教学内容的全面改革。自1999年起,我们在"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课程、"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课程、"研究性系列" 选修课程等三个层次都出版了相关教材,并产生了较好反响。

3、建立教研互补互促体系,注重教学规律的研究,抓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革新,注重科研成果向课堂教学方面的转化,抓授课内容的不断调整和更新。做到既"遵本循纲"又不"照本宣科",力保每一门传授给学生的课程都具有较高水准和相当深度。

4、建立教、学互动体系,抓学生创新思维和实际能力的锻炼,努力培养高素质创新性人才。一方面大力支持学生开展与专业课有关的课余实践,另一方面为学生开设"中国现当代文学科研论文的阅读与写作"的常规性讲座,培养学生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能力。

5、建立课程教学与学科建设协调发展体系,以教学名师为主导,树榜样,带群体,建立起一支具有高度团结协作精神,水平齐全,认

真敬业的教学队伍,形成确保课程教学质量的长效机制。

南京师大现代文学历史沿革

本课程最初开设,是在文革结束后的1979年春天,开设对象是文革后第一届(1977级)本科生,开设时间是一年,每周4节,共160课时。当时,本专业教师知识结构偏于老化,所采用教材也比较陈旧,但本课程教师还是在现有条件下努力吸取新的研究成果,探索可行的新教学方法,取得了一定成绩。

1985年前后,本课程开始了新发展,以老教师秦家祺为主导,以青年教师朱晓进为中坚,对本课程教学进行了大力的改革创新。首先,在教材上,经历了多次筛选和甄别的过程,先后采用过唐弢《中国现代文学史》、黄修己《中国现代文学史简编》、钱理群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和张钟等《中国当代文学史》、金汉《中国当代文学史新编》等多种教材,力求选择到符合本校学生实际的好教材;其次,在教学方法上,本课程开始尝试采用一些新方法,如初步利用多媒体(与教材配套放映电影、播放录音等)进行教学,将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实践结合起来,鼓励学生撰写科研论文等方式,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

1996年以后,朱晓进成为本课程的负责教师,他在自己努力探索现代教学方法的同时,更注意加强对本课程教学人员的培养和辅导,为本课程的发展奠定了非常坚实的基础。首先,他提出了将本课

程人员“博士化”的口号,努力优化本课程人员的知识结构,鼓励本课程年轻教师外出深造,同时,大力引进杨洪承教授等高层次人才,壮大了本课程的教学和研究力量,也逐步形成了一个具有良好教学素质和敬业精神的教学队伍;其次,他大力狠抓教材建设,使以往由选择别人的教材进入到编撰自己的教材的新阶段。朱晓进自己承担了教育部推荐教材《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1997)》的主编工作,还组织本课程其他教师参与这项工作,同时,还组织编写了《中国现代文学》、《20世纪中国文学作品选》、《鲁迅概论》等适应多个层次的多种教材,使教材建设真正成为了课程建设的重要基础;第三,他对本课程的教学理念和课程设置进行了改革,他明确了本课程教学应将知识和能力结合起来的基本精神,改革了停留于书本知识的教学传统,在教学理念上进行了创新,同时,本课程的课时也进行了改革,增大了教学时数,总课时由以往的160课时增加到200课时,并主持开设了“学术研究论文阅读与写作”的新课程,增添了新的教学设备,为现代教学理念的实施创造了时间上和物质上的充足空间;第四,在教学方法上,本课程开始进一步强调现代化的方向,特别强调将“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这一传统课程现代化,在教学方法上,既重视基础知识的掌握,又特别强调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鼓励与要求学生动手创作文学作品和现代文学论文,将成绩考核和动手能力挂上钩来。而且,本课程开始全方位地尝试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大力拓展网络资源,将书本知识通过多媒体课件、录像、幻灯等多种方式展现出来,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

经历了以上三个阶段的发展,尤其是1996年以来第3个阶段的发展,本课程已经探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形成了自己的鲜明特色,也形成了一个以朱晓进为主要负责人的优秀高质的教学队伍,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成果。学生们普遍表示出对本课程的高度兴趣和喜爱,同事、同行专家也做出了高度评价,而且,学校、省教育厅有关部门对本课程也表示了充分的肯定和支持,给予了本课程教学人员大量的荣誉,多次进行了表彰。本课程现已成为南京师范大学最有影响的课程之一,在江苏省内甚至国内同行中也卓有声誉。

杭州师范学院现代文学课程特色

中国现代文学史是杭州师范学院精品课程之一,由人文学院李标晶教授主讲。该课程具有以下特色:

理论联系实际,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课内课外结合;教书育人效果明显。

有成熟的教材和配套的教学辅助资料,有完备的教学大纲、教学规范、练习册、自学提示、网络教程、题库。有比较合理的、成熟的选修课系列,保证了教学的规范性和质量。

以培养学生的能力,特别的自学能力、表达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宗旨,史论结合;基础与前沿结合;审美与教育结合。

暨南大学现代文学课程特色

本课程是面向侨生的专业基础课,它的特色主要表现它的教育对象的特殊性上;以及解决复杂、具有深厚历史内涵的教学内容与特殊教学对象之间的矛盾上。因此,本课程显示出以下两个特色:

☆本课程的特色之一是因材施教

我们充分考虑侨生的特点,调整教学内容,在教学中以文学历史规律的揭示、经典作品的审美分析以及中国新文学传统的世界性影响与变异为重点,适当弱化中国现代文学史所固有的意识形态性,适应侨生的实际情况。

☆本课程的特色之二是教学与初步的科学研究实践相结合

通过“立体培养模式”的实施,努力克服学生基础薄弱与理想教学效果之间的矛盾。这一教学模式对于高等院校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来说具有强烈的示范意义。

暨南大学中国现代文学精品课程

教学改革目标与内容

☆教学改革的目标

通过教学改革,完善教学方法,合理分配教学资源,将本课程建设成适应侨生教育,具有暨大品牌特色的、名符其实的精品课程。

☆教学改革的内容

暨南大学作为一所侨校,最大的特点是学生生长于不同的文化语境,接受不同的文化模式、文化圈层的基础教育所产生的文化差异。

我们的生源地主要是台湾、香港和澳门地区。由于几十年政治的阻隔,在这些区域形成了具有不同地域色彩的文化,东西方文化多元并存使得暨南大学的侨生的知识构成各不相同。他们对祖国传统文化、现代文化表现出相当的隔膜。而他们文化结构中的多元文化又将不同于中国内地的文化模式带到暨大。各国各地各种不同的文化模式在侨校相互碰撞,导致侨校组织内文化冲突与文化融合共存的现象,也为侨校带来跨文化教育的特色。

作为暨大专门从事侨生教育的教师,在长期的教学教育经验积累的过程中,我们逐渐体会到,要更好地引导教育学生,就必须在研究中建立方法体系。《中国现代文学史》(面向侨生)不仅有自己本专业的复杂和深度,而且教育对象的特殊性都对本课程提出了改变一般高等院校《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的要求。同时随着国家开放、发展的程度的加深,侨生人数会日益增加,在暨南大学中,文化的地域性差异也越来越明显。加强对高校侨生知识结构的研究,并建立相应的跨文化教育方法体系,也会变得越来越迫在眉睫。这也是我们进行《中国现代文学史》教改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们设想,《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教改的重点,应立足于它特殊的教育对象和特殊的教学内容上,以此为出发点建立高校跨文化教育的方法体系上面。

从2005 年起, 本课程组开展以“立体培养模式”为核心内容的课程改革。这一教学模式所谓的“立体”指的是:通过教师与学生、课堂内外、学习与实践等多种方式的改革达到特定的教学目标。具体

措施有:设立“主讲教师与助讲教师相结合的制度”,充分利用、发挥主讲教师、助讲教师各自的研究专长,最有效的传达文学史知识;设立“课程导师制度”,在课堂内外,通过现代通讯方式对学生进行多层次、全方位辅导;以“审美教育为主的文学史学习与初步的文学史研究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改革现有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学习与初步的研究实践结合起来,全面培养学生的能力;设立青年教师导师制度,加速青年教师的成长,保持教师梯队的活力。

(一)主讲教师与助讲教师相结合的制度。

《中国现代文学史》是近年来的一门显学。这不仅表现在研究队伍的庞大上(据保守估计全国从事本专业研究与教学的队伍在 1 ,0000 人),更重要的是本专业的研究领域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有极大的拓展,这导致了本专业形成了深广的学术积累。面对如此深广复杂的学术积累,任何一位教师都不可能完全把握住现代文学史的研究前沿,因此,《中国现代文学史》成为国内高等院校中文系难以讲授的课程。

为了解决本课程深广复杂的教学内容与个人学术积累之间的矛盾,本课程的“立体教学模式”设立了“主讲教师与助讲教师相结合的制度”来解决之。即发挥五位主讲教师各自的专业特长,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把最准确、最丰富的专业知识传播给学生。同时选择本专业德才兼备的在读博士生、在站博士后作为助讲教师(其数量

视学生的数量而定)为学生讲述重要的作品,以课程导师的身份指导学生的课后学习。

(二)课程导师制度的建立

本课程的教学对象是多是来自台湾、香港、澳门的侨生。由于几十年来政治的阻隔,导致了他们的知识结构与内地学生相比有很大的差异性和特殊性。这主要表现在:他们往往缺少学习本课程所应该必备的中国现代历史知识、中国现代社会发展的体认;缺少学习本课程的必要的个人成长文化语境的准备;多元文化价值观念的培养也使得他们缺少对中国现代社会、现代文学的认同感。另一方面,侨生来源复杂,个体的知识结构差异性要远远大于内地学生。这样就造成了本课程特有的矛盾:

本课程深广的学术积累与教育对象(侨生)特殊性的矛盾。高等院校中文系那种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显然不能适应这样的教学形势,不能解决上述矛盾。

为了适应这样特殊的教学形势,解决这一矛盾,本课程组建立了课程导师制度。即以助讲教师充任课程导师,指导学生的课后学习和研究工作。每位助讲教师与固定的4-6 位学生保持联系,经常与他们进行面对面的、或者通过网络近距离的辅导学生进行读书,解答他们无法在课堂上完全理解的疑难,指导他们从事初步的研究性工作。这种课程导师制度拉近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有利于教师根据每一个学生的特殊性进行有的放矢的辅导和教学。近来的教学效果

显示,课程导师制度增加了学生对本课程的亲切感、认同感,引起了他们的学习、研究兴趣。(具体效果请见网络课程中的“实践教学- 师生答疑与互动”)

本课程依托暨南大学“中国现代文学中心”网站和“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网站中的互动系统,构成学生与教师的网络交流平台。

附: 2006 级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导师与学生名单

(三)以审美教育为主的文学史学习与初步的文学史研究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本课程的教学对象大多是来自台港澳,他们特殊的知识结构使得他们对中国现代文学史缺少必要的认识和兴趣。他们多元的文化背景也注定了他们对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强烈的意识形态性不会有很高的认同性。基于这样的情况,本课程选择以经典作品赏析的审美教育与初步的文学史研究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来更好地使侨生们能够尽快地进入中国现代文学史特定的语境中,感受中国现代文学的魅力。

所谓“以审美教育为主的文学史学习”是指在教学实践中着重以讲授现代文学史中“文学性”演变的轨迹为主,不去过多的纠缠意识形态的演变。国内许多高等院校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常常受过去与政治

革命文学史观的影响,把本课程讲授成中国现代革命史的注脚,而“文学”史的演进却讲的比较少。本课程在面对侨生这一特殊的教

育对象时,有意识地加强了文学本身演进史的讲授。同时,“以审美教育为主”在本课程中的实现还是通过大量的经典作品的研读来完成的。在本课程的教学学时安排大体上是:“文学思潮与运动”占

1/3 、“文学体裁演进”占1/3 、“经典作品解读”占1/3 ;这种学时安排突出了“以审美教育为主”的教学改革思路。

所谓“初步的文学史研究实践”指的是在审美教育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探讨、解决他们感兴趣的文学史问题。任何研究都是来源于好奇心,而对中国现代文化并不熟悉的侨生来说,他们的好奇心常常来源于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对中国现代文学的感性认识上。这是我们的“初步的文学史研究实践”为什么要建立在审美教育基础之上的原因。在实际教学中,本课程组的教师已经通过与学生的多次交流,引导他们开始摸索中国现代文学史的门径。(具体成果见“学生实践论文”)在每轮讲授结束之后,我们将以出版学生论文集的形式集中展示这些成果,同时激励学生的研究探索热情。(本论文集的出版已经列入本课程的发展规划中)这样,通过学习与实践的结合,学生们通过自己兴趣与热情,在教师的引导下会对中国现代文学史有一个比较独特但清晰的认识。

(四)在保证本科生教学质量的前提下,依托本科生教学,设立青年教师导师制,探索青年教师培养与博士生教育的新路。

青年教师的培养是教学梯队成熟的必要条件。在这种立体教学模式中,青年教师的培养是我们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助讲教师、课

程导师制度的设立的另一个目的就是为青年教师提供一个成长的舞台。同时本课程组通过“青年教师导师制”,以老带新,一对一的指导青年教师熟悉教学业务。目前我们已经建立了三对这样的对子:朱寿桐- 徐仲佳、宋剑华- 李亚萍、王列耀- 赵静蓉。老教师通过教案指导、课后教学评点等多种方式来帮助青年教师提高业务水平。同时,青年教师还作为课程导师与学生密切接触,这种接触不仅要求他们把所学的专业知识应用于实践,而且这种接触也提高了他们作为教师的责任感、使命感。通过这种教师与学生、学习和研究、老教师与青年教师的紧密结合,青年教师得到了良好的成长环境,不仅能够在短时间内学习到教学所需的基本技能,也能够在教学中促进科研能力的提高。

博士生的参与,不仅使他们所学的知识得到实际运用,而且这种教与学的紧密结合也促使他们更快更好了理解本专业所蕴涵的丰富内涵,培养起他们热爱本专业,献身本专业的热情。

这一立体教学模式,立足于本校特殊的教育情况(侨生),因应着目前高等学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呼声,大力加强文学史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初步的学术研究的能力,摆脱了过去文学史教学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弊病;课程导师制与青年教师导师制的设立则有利于青年教师和博士生的成长,保持本课程教学梯队的质量。

暨南大学校内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

(一)名家云集,谱写中国现代文学史( 1927-1949 )

暨南大学中文系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活动最早可以追溯到

解放前。自 1929 年暨南大学中国语文系创立至 1949 年暨南大学停办,先后有夏丏尊、王统照、沈端先(夏衍)、沈从文、郑振铎、许杰、李健吾、钱钟书、洪深、曹聚仁、张天翼等一大批名彦学者在暨南大学任教。当时的“新月派”作家梁实秋、叶公超、林语堂、梁遇春等齐聚暨南,鲁迅也曾三次应邀到暨大讲学。这些教授大都既是学者又是作家,直接参与了中国现代文学的进程。比如著名作家王统照、郑振铎在任教暨大期间都有文学作品问世;作家许杰为暨大学生开设了“新文学写作”以及文学评论的课程,李健吾开设有“戏剧选”课程。夏丏尊、叶公超、梁实秋、徐志摩、汪静之、章衣萍等曾参与指导暨大学生创办的“秋野文学社”与《秋野》文学月刊,并在上面发表文章。剧作家洪深为学生开设《学校戏剧论》的课程,还兼任学生社团“未名剧社”的社长,并聘请戏剧家田汉到暨大演讲传艺。他们的文学活动构成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一部分。时人号称:“东南文艺,集于暨南”。

(二) 路蓝缕,中国现代文学教学研究初具雏形

( 1958-1970 )

1958 年暨南大学恢复办学。在著名批评家萧殷的主持与带领下,暨南大学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初具雏形。这期间,著名作家秦

牧、散文家丽尼、诗人芦荻以及何家槐、曾敏之、杨嘉等都曾任教于暨大。此外还有艾芜、沙汀、张天翼、康濯、张光年、刘白羽、林默涵等客座教授。这一时期的特色是非常重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跟踪批评,设置了《当代文艺思潮》、《现当代文学批评》、《文学批评写作》等课程。当时的中文系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经常参与作品讨论与批评活动,对当时的文学创作反应及时、敏锐,如对《三家巷》、《金沙洲》等当时引起较大反响的作品都进行过批评与研讨。当然,这一时期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受政治意识形态的影响较明显,偏重于跟踪式时评而忽视了沉潜性的教学研究,在学科建设上还不够规范。

(三)继往开来,开创中国现代文学教学研究的新格局(1978至今)

1978 年,因“文革”而停办的暨南大学复办,中文系的现代文学学科由此迅速恢复,并发展壮大,开创出新局面。在秦牧、饶芃子、曾敏之等的影响与主持下,暨南大学的现代文学学科开创了“台港澳及海外华文文学”教学研究工作的新方向。开设了这方面的数门课程,对本科生与研究生开展了华文文学的教学培养工作。饶芃子、潘亚暾、王列耀、费勇、钟晓毅等在这一领域里工作成绩斐然。与此同时,传统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方向也得到了加强。开设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当代文学史》、《现代文学思潮流派社团》、《茅盾研究》等课程。殷国明、卢菁光、王列耀等先后在现代文学的教学研究方面做出过贡献,此外,黄卓才、翁光宇在秦牧研究,李运抟在当代文学批评与研究,姚新勇在现当代文学研究方面都有成绩,

并开设过相应的课程。

进入 21 世纪,暨南大学的现代文学学科实力大为增强,先后引进了朱寿桐、宋剑华、洪治纲等著名学者,大大增强了现代文学的教学研究力量。

郑州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特色

一、与当代中国社会思想、文化、政治状况密切相关。本课程以现代中国文学(也包括文化)为叙述对象,以文学、文化现代化进程及其各个阶段主要文学形态为框架,以中国文学的现代性建构和现代化转型为总体方式,总览晚清至当下百余年文学、文化发生、发展和流变的历史。因此,它与20世纪中国社会政治、思想、文化状态密切相关,有助于了解20世纪中国文化现代化的进程,加深对中华民族百余年奋斗、解放的认识。因此,它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我们在讲课中也力图通过讲授达到这一目的。

二、承担本课程的教师们在讲课中已逐渐摸索出一套立体的讲授,即融思想启发、方法使用与人格教育于一体。一方面,将现当代文学史讲授纳入到对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的广阔视野当中,启发学生对国家、民族的思索与认识。另一方面,在作家作品分析时,不断以伟大作家的人格影响学生,达到人格教育目的。既教书又育人。同时,尝试使用不同方法,使学生们举一反三,无师自通。

三、注重研究型教学,1、强化参与意识,实行师生互动。有师生共同研讨,组织文学社团、戏剧社,举办朗诵、表演、编辑等辅助

活动,培养创造性。2、提倡创新,注重知识的建构性、有话题教学法、小论文教学法、综合方法论教学法、考核方式改革等等。

※在国内外同类课程中的地位

本课程在国内外同类课程中处于先进地位。

在国外,特别是西方,受西方“汉学”整体影响,“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并不是重要课程,表现为不系统、不规则。港台地区,并没有统一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课程,课程受教师个人状况影响,体例不一。上述情况皆不如国内。我教研室承担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课程在国内同业中具有优势。一是没有地域偏见,对各科研究成果都能吸纳,并融汇在讲授当中,逐渐形成注重对现当代文学思想阐释的特点,并较早以“现代性获得”作为文学史讲授线索,完全打通了现代、当代分期的人为障碍。二是将讲授建立于“现代中国文学”的学科概念之下,引入学科意识而建立课程体系,获得了一种研究性。三是梯队完整、有序,新人辈出。此三者能完全结合者,在国内同业中不多见。

※目前本课程还存在的不足之处

目前本课程存在的不足主要是教学手段现代化程度不高。虽早就有制作各种音像(包括幻灯、录像、图片)的计划,但由于经费问题不能完全实现。

郑州大学现代文学课程发展历史

一、本课程初创于20世纪20年代。当时,在北京、上海等各著

名大学,相继开设“新文学”、“中国新文学”等课程。参与这门课程文学史写作的有当时新文化领袖人物与国学大师,计有罗家伦《近代中国文学思想的变迁》,胡适《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梁实秋《现代中国文学之浪漫趋势》,陈子展《最近三十年中国文学史》,周作人《中国新文学的源流》等等,是为本课程的草创期。讲授这门课程的大师名流有胡适、鲁迅、叶圣陶、朱自清、闻一多、徐志摩、周作人等。30年代,由于文学史家将新文学作为独立的自足系统加以考察,课程设置逐步规范,特别是朱自清率先在清华大学开设《中国新文学研究》课程,是为这门课程的正式诞生,并编有讲义《中国新文学研究纲要》,同时,在燕京大学、师范大学授课。30年代,还有王哲甫在山西讲授中国新文学课程,著有《中国新文学运动史》讲义。40年代,周扬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授此课,编有《新文学运动史讲义提纲》,初步提出左翼文学历史观的课程线索。

二、本课程在解放后迅即获得巨大进展。1949年10月,《中国新文学史》被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确定为高校中文系基础课程,《中国新文学史教学大纲(初稿)》于1951年由老舍、蔡仪、王瑶、李何林等人草拟,从全新的政治角度对本课程讲授作了规定,基本上确定了本课程的框架、分期、性质与大体内容。1951年,时在清华任教的王瑶撰写《中国新文学史稿》,由开明书店出版,后交新文艺出版社出版,是为这门课程在当时通用的教材。随着主流意识形态对这门课程的重视,从50年代至文革,各大学“现代文学史”课程都成为主干基础课程,其名称也由“新文学史”易名为“中国现代文学史”,

各地开始自行编写教材,计有丁易《中国现代文学史略》,复旦大学师生集体编写《中国现代文艺思想斗争史》,刘绶松《中国现代文学史》等几十种。课程显赫程度,已超过“中国古代文学”。

三、随着现代文学下限的逐渐延伸,新文学中跨入当代阶段的部分越来越显示出相对独立的轮廓,于是,“当代文学史”也随之从现代文学中独立出来,一些大学开始独立开设“中国当代文学史”。最先进行的是华中师院中文系等院校,于1959年编写《中国当代文学史稿》,1962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于是“新文学”开始以新中国建立为界,分离为二门课程,即“中国现代文学史”与“中国当代文学史”,并延续至90年代末。改革开放以来,两门课程都获得长足发展,并产生了影响巨大的教材,如唐弢三卷本《中国现代文学史》,张钟、洪子诚《当代文学概观》,钱理群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等。

四、进入80年代末与90年代初,学术界对现代、当代文学的分期进行重新研究,提出“20世纪中国文学”的概念,现代、当代日益有打通的趋势,并在学术界达成共识。随着研究的深入,至90年代中叶,已有一些大学尝试将现代、当代文学史融为一体。由于“20世纪中国文学”概念深入人心,至90年代末,国家教育部在指导性意见中将此两门课合成“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学科上名为“中国现代文学史”,并产生大量的教材。

五、郑州大学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1958年由廖立、龚依群、卢菁光等先生开创;60年代以来,由田泽芝、郭兆儒、孙浩、刘济献先生继之努力;七八十年代以来,由罗炯光、刘凤艳、贾玉民、

陈继会、杜显志、薛传芝等先生为之奋斗,从而为今天的课程建设和学科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与传统。1978年,由“中国现代文学史”延伸发展出“中国当代文学史”课程,由高文升、梦侠、刘敏言等先生讲授。1983年,当代文学教研室成立,现代文学史和当代文学史成为两门独立的课程。两个教研室共同了承担了现当代文学史的教学任务,并积极致力于现当代文学史课程与学科的建设。

80年代以来,中国现代文学史和当代文学史课程,经由高文升、罗炯光、刘凤艳、贾玉民、陈继会、杜显志、樊洛平、单占生等先生的努力,1988年被评为校级优秀课程,所在学科也成为郑州大学重点学科。1986年开始招收现当代文学研究生,1993年正式建立现当代文学硕士点。这一时期,现当代文学史作为中文系的主干课程,师资力量整齐,授课质量优异,受到学生普遍好评。教研室强调通过科研促进教学,加大教材建设力度,以建成完整的课程体系。现代文学史方面,编写出版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读》、《现代小说流派研究》、《阿Q研究论文选》等著作;当代文学史方面,从1986年到1991年,教研室先后出版了7部教材或著作,诸如《中国当代文学简史》(1986)、《1949-1988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读》(1988)、《中国当代文学史稿》(1989)、《抒情诗选读》(1989)、《中国当代戏剧文学史》(1991)、《中国当代文学史修订本》(1991)、《中国当代戏剧文学研究》(1991)等。其中,《中国当代文学史稿》获中国当代文学学会“展望杯”优秀论著奖;《中国当代戏剧文学史》获中国当代文学学会“云岗杯“优秀论著奖,河南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

奖,省教育厅优秀教材一等奖。由于本教研室的教学科研实力,郑州大学的现当代文学课程在省内外同行乃至国内学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教师也在学界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河南省当代文学研究会的会址,长期设在本教研室;本会成功地举办了7次河南省文学界学术会议,承办了中国新文学年会,以及台湾作家赵淑敏作品国际学术研讨会。

90年代以来,随着“20世纪中国文学”观念的深入人心,现代文学史和当代文学史愈发形成打通研究的趋势,并在学术界达成共识。至90年代末,国家教育部在指导性意见中将这两门课合成“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学科上命名为“中国现代文学史”。故本系的现代文学史和当代文学史课程合并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由张鸿声教授总主持。下分两个阶段,现代阶段由张鸿声教授主持,当代阶段由樊洛平教授主持,讲授教师编属于现当代文学教研室,形成了一支高学历、年轻化、敬业爱岗、团结奋进、学术结构合理的教师梯队。

2001年,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课程被评为河南省优秀课程。

通过深化科研,本教研室为主干课程建设提供了新的平台。近年来,教研室老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6项,计有《中国乡土小说研究》、《20世纪中国工业文学研究》、《新时期纪实文学研究》、《当代台湾女性文学史论》、《守望与重塑:当代历史文学实践体制与历史观问题研究》、《两岸女性小说创作形态比较研究》等。出版教材、专著30余部,一些教材曾获省级社科奖多项,在多所大学被选作教材。张鸿声教授编著的《大专国文·现代小说精读》、《大专国文·现代散文精读》、《大专国文·现代诗精读》,樊洛平教授主要撰稿的《台湾

新文学思潮史纲》、《简明台湾文学史》等著作被大陆和台湾一些高校选为教材。新的教材《中国现代文学史新编》也在按计划编写,并与北京某出版社谈妥出版事宜。本教研室的授课在学院有着突出位置,教学效果得到学生普遍好评。教学成员根据自己的研究专长,围绕主干课程,衍生出中国现代城市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化研究、当代小说研究、台港文学研究、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研究、中国当代文学思潮研究、20世纪中国文学经典文本选读、20世纪中国电影文学史、中国近代文学研究、近代翻译与文学变革等二级课程,并为校、院本科生、研究生开设十数次专题讲座。本课程不仅在校内,而且在省内高校与学界产生较大影响。张鸿声教授、樊洛平教授、张冠华教授曾应邀在商丘师范学院、周口师范学院、升达大学、郑州航院、郑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黄河科技学院、郑州防空兵学院、平顶山学院等省内多家高校讲学。现在,本学科点正在积极进行多媒体教学建设,教学改革的力度在不断加大,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总体建设进入了良性循环的状态。

教学内容

1、课程设置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是历届中文系学生必修的主干课程。本课程开设1学年,共160学时;其中现代文学与当代文学各开设1学期。

《中国现代文学》练习题库参考答案

《中国现代文学》练习测试题库 一、填空题 1、“五四”文学革命时最早发表理论文章提倡文学改良的是。 2、1928年初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论争的两个社团是和。 3、《潘先生在难中》的作者是;《月芽儿》的作者是;《在其香居茶馆里》的作者是;《倾城之恋》的作者是。 4、在左联成立大会上,发表题为《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为题的重要演说的是。 5、被称为“文体作家”的是。 6、《获虎之夜》的作者是;《一只马蜂》的作者是;《上海屋檐下》的作者是;《岁寒图》的作者是。 7、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个新文学团体是。 8、鲁迅的狂人日记受俄国作家的影响。 9、后期新月派以季刊作为阵地。 10、《死水》的作者是;《再别康桥》的作者是;《别了、哥哥》的作者是;《老马》的作者是。 11、的问题小说更突出“爱”和“美”的观点。 12、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是作家的。 13、《雪花的快乐》的作者是;《蕙的风》的作者是;《雨巷》的作者是;《王贵与香香》的作者是。 14、文学革命时最先发表理论文章倡导文学改良的是。 15、《示众》的作者是;《春桃》的作者是;《华威先生》的作者是;《暴风骤雨》的作者是。 二、不定项选择题 1、《女神》的思想容和艺术特征有()。 a强烈的个性解放要求b强烈的反抗和叛逆精神c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思d青春、爱情的热烈歌唱e表现了五四的时代精神 2、文学的民族形式的论争发生于()。 a抗战未开始时b抗战前期c抗战中期 d抗战后期e抗战结束 3、《蚀》是由三个中篇小说组成的,这三个中篇是()。 a泥泞b幻灭c自杀 d动摇e追求 4、下列作家属于社会剖析派的是()。 a从文b吴组缃c沙汀 d呐鸥e艾芜 5、下列小说不是老舍20年代在英国完成的是()。 a《离婚》b《子曰》c《小坡的生日》 d《二马》e《老的哲学》 6、七月刊物的主编是()。 a艾青b风c田间

语文教学适合课改的几点思考

语文教学适合课改的几点思考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实现教学内容的表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所以,当课程方案一旦确定,课堂教学改革就成了课程改革的重头戏了。福建师范大学教授余文森认为,新课程对课堂教学提出了严峻挑战,为适合新课程的变化,教学改革要努力实现新的突破。 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水平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置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注重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使用知识的态度和水平,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这种信息包括知识、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等方面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通过这种广泛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持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式学习方式,自然成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余文森认为,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讲,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表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发现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形式间接表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存有的价值,彼此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但是传统学习方式过度强调接受和掌握,忽略了发现和探究,学生学习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压抑了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影响了学生思维和智力的发展。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学习状态,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理解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学习,所以成为本次课程改革的亮点。 语文教改势在必行。那么,语文教学应该如何适合课改精神呢?作者认为语文教学走向"素质教育",必须实现"三转变二优化一体现". 一、努力实现三个转变 1、教师内涵的转变:教书匠→教育家。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过:“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但在语文实际教学中,人们往往走入单纯“老师教,学生学”的误区。采用“一刀切”“齐步走”大运动量的办法“孜孜乐教”,固守着一套陈旧的教学观点,教师架空分析教材,照本宣科,成了教材的奴隶,为教而教的机器,毫无艺术性可言。这貌似对学生的关心负责,实则是对其身心和智力的极大压抑与摧残,是严重违背教育的初衷的。新形势下的教师,应成为科研型、专家型的教师。他不但“能”教,而且“会”教;不但要精通本专业知识,还要了解相关的边缘知识;不但要钻研新的理论、新的思想,还要善于总结在教育实践中获得的经验与体会,并力求将感性理解上升到理性理解,从而指导自己更好地实践。正如马卡连柯所言:“离开教育理论我是不能工作的。”这个精辟见解,启示我们要认清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我们应从根本上实现由机器型的教书匠到艺术型的教育家的转变。 2、教学模式的转变:课堂教授型→指导策划型。 孔子曾说过:学而不思则罔。古今中外的大学问家都十分强调思考在学习中的作用。在旧的模式下,语文教学大都采用“保姆式”教学方式,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不放手”。大到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推荐教材及参考书目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推荐教材及参考书目 一、推荐教材: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吴福辉、温儒敏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修订本。 ●中国现代文学史,程光炜、刘勇、吴晓东、孔庆东、郜元宝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此书为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中国现代文学史,郭志刚、孙中田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修订本。 ●中国现代文学史,唐弢、严家炎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60至80年代撰写出版。 ●百年中国文学史(插图本),总主编于润奇,副总主编刘勇。上卷《近代文学》(1872~1916),于润奇主编;中卷《现代文学》(1917~1949),刘勇主编;下卷《当代文学》(1949~1986),杜剑峰主编。 二、参考书目: ●中国现代文学史参考资料上海书店80年代陆续出版,辑集现代文学史上各社团、流派、著名作家的流传较为稀少的著作,以及作家传记、作品评论、文学论争集等,依原样复印,使研究者可靠的参考书。尤其是该套丛书基本上根据初版本影印,是“出版主义”的好选本。 ●中国现代文学运动、论争、社团资料丛书属“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资料汇编”(甲种)。主要出版于80年代,出版社不一。如《文学研究会资料》、《创造社资料》、《鸳鸯蝴蝶派文学资料》、《左联文学研究资料》等。 ●中国现代作家作品研究资料丛书属“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资料汇编”(乙种)。主要出版于80年代,出版社不一。囊括了除鲁迅以外的几乎所有现代重要的或有代表性的作家的研究资料。 鲁迅研究资料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鲁迅研究室单独编撰,共五大卷近千万字,题为《鲁迅研究学术论著资料汇编》。 ●中国现代作家传记丛书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80年代以来陆续出版。这是较早开始出版的一套权威性较高的传记丛书,其中有林志浩的《鲁迅传》、钱理群的《周作人传》、龚济民和方仁念的《郭沫若传》、田本相的《曹禺传》、陈坚的《夏衍传》、程光炜的《艾青砖》、凌宇的《沈从文传》、陈孝全的《朱自清传》、郭志刚的《孙犁传》、肖凤的《萧红传》和《冰心传》、刘增人的《王统照传》、梅志的《胡风传》、韩石山的

大阅读课程实施方案

“大阅读”课程实施方案 诸城市龙源学校王素美 一、课程背景 1、认真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精神,确立现代教育观、课程观、质量观,利用课程分级管理的体制,优化学校课程结构,充分发挥学校教育资源的功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努力创建学校的教育特色。 2、大阅读课程是根据学校教育教学实际,针对学生学习和思想实际,采用实践—评估—开发的课程开发模式,以满足学生之间客观存在的差异性,因而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和参与性。 3、大阅读课程的开发旨在通过对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地评估、以学校为基地,并与外部力量合作,充分利用学校内外的课程资源,开发出对学生、家长、学校都有积极促进作用的课程,大阅读课程集中体现“以学校为本”的理念,主要强调课程的开放性、民主性、参与性,强调交流与合作,尽可能地培养出有个性、有特色、学业有所长的未来人才。 二、课程目标 1、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爱好,发展个性特长。 2、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在开发加强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欣赏能力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4、在学生记忆力发展迅速的阶段,通过背诵古典文化经典,开发起记忆潜能、陶冶其性情、健全其人格,培养聪明健康,知书明理,有着较高人文素养的下一代。 5、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增进下一代对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等各方面的认识和了解,培养其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6、发扬诚信、仁爱、正直宽容的中华民族精神,培养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促成树立优良的社会责任感,以正风气,以提民心。 7、让学生在诵读高品位典范性的古今文学作品过程中,有机的展开科学

的朗诵、演讲等基本技能训练,从而引导学生进行丰富的文化积累。同时教学手段多样化,采取民乐欣赏,诗配画,表演等多种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8、在家和父母一起读,或读给父母听,可促进亲子感情,是最好的亲子活动。 三、课程内容 语文是一门学科,但又决不仅仅是一门学科,近几年提出的大阅读教学更突现了语文教学的工具性、社会性和综合性,但也着实给语文教学提出了一个大大的难题。 语文知识就是一个无边际的海洋,以一本教科书打天下的语文教学思路注定要一去不复返。但语文教学虽然广阔无际,但必定目标明确,所以我们急需有一套切合学生和教学实际的阅读材料,大阅读课程就这样应运而生了。 此课程立足于学校教育环境和设施实际,立足于学生知识水平和思想状况实际,立足于中考考察方向实际,立足于为学生终身服务的实际,选编内容、分类指导、设置问题,力求使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实现阅读、写作及各项语文能力的提高和发展。 根据学校和学生实际,本课程以兴趣小组的学习形式为主,结合阅读课、写作指导课、团队活动课等进行教学,并注重在各门学科教学中的适度渗透。课程的学习,应在向充分宣传的前提下,让学生自主自愿地报名参加学习,然后根据学生水平层次,分编学习小组。坚决杜绝任何形式的强迫性学习,要靠课程本身和组织者的水平形成的综合魅力吸引学生乐于参与学习,也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目的,起到本课程应有的作用。 具体组织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在以下两个方面做出努力。 第一,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探讨。此课程内容选择的都是文情兼美的典范作品,应让学生充分接触课文,充分阅读欣赏,教师不可做过多的讲解和分析,只可在方法上等进行必要的引导。提倡学生多进行合作探究,尽可能多地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自己探讨出文章的写作技巧和主旨所在,这样,就会

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https://www.wendangku.net/doc/b122433.html, 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艾晓杰,魏先军,李伟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20024) 摘要:教育改革不仅要有知识的更新,也要有科学的考核评定方式,以利对学生 的客观评价和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作者结合“动物生理学”的教学实践体会,从 确立考核目标、建立考评体系、设计考核内容、分配考核权重等方面进行了四年的 实践,并分析和评价了考核方式改革的结果和成效,提出了从基础理论着手、拓展 知识传授口径来培养创新人才的教学思路,为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 做了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教学质量 1 前言 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题是创新,即培养造就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1,2]。近年来,在全面深刻改革的同时,高校特别注重和强调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2]。传统的以期末“一考定成绩”的评价方式,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提高,不利于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顺利开展。为此,根据“动物生理学”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尝试进行课程考核方式改革,以探索实施素质教育,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把传统对成绩的一次考试评定,分散到学习过程节点的质量控制,将考核贯穿到日常教学中,体现公平、公正原则,以达对教学的全程监控,不断总结提高的目的。现将所获得一些心得体会总结出来,以求抛砖引玉。 2 考核方式的改革 作为一种机制,考核所涉及的各方面都是一定教育思想、教育目的和价值取向的体现[3]。高等教育的目的,是要对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综合素质,特别是要培养他们的自我发展与创新的能力[4]。 考核是教学工作中检查教学效果、巩固学生知识、改进教学工作、保证教学质量和督促教育目标实现的重要手段[4,5]。因此,改革考核方式,使之更加科学合理,充分发挥考核的积极功能,不仅是提升本科教学质量、培养创新人才的基础,也是高校教学改革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5]。 2.1 传统的考核方式 传统考核主要以考试来呈现,具有模式僵化、目标狭隘、方式单一和命题陈旧等弊端,严重地阻碍了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传统考试方式忽略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考试目的功利化、题型标准化、评分精量化和形式单一化等,导致在对分数的价值判断上过分夸大分数的价值功能,因而以考核知识的累积、记忆为目标,静态考核,简单判断。标准化考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考试的公平和公正性,减少了人为误差,由于客观性试题偏多,主观性试题少,而且试题答案多数是惟一的,能留给学生探索创新的机会少,不利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6]。这在相当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7]。 囿于传统“一考定成绩”的方式,师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分数结果上,而忽略了学习过程*本课题由上海交通大学“一类课程”动物生理学项目(2006-17)资助。

《中国现代文学专题》期末复习题及答案(第四部分)

《中国现代文学专题》期末复习题及答案第四部分 四、简答题 1.1921年成为新文学发展史上的重要年头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A.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两大新文学社团成立,新文学的声势大振。《小说月报》由沈雁冰担任主编,从鸳鸯蝴蝶派的重镇变成新文学的重要刊物。 B.这一年出版了郁达夫小说集《沉沦》、郭沫若诗集《女神》(以及汪敬熙小说集《雪夜》、俞平伯诗集《冬夜》)等。沈雁冰关于小说创作的评论和理论探讨,对小说的发展也起了重要作用。(说出两部作品集及沈雁冰即可) C.这一年涌现出了郁达夫、叶绍钧、冰心(以及庐隐、王统照、落华生(许地山)、王鲁彦、许杰、郑振铎、彭家煌、蹇先艾、凌淑华、冯沅君、蹇先艾、台静农、张资平、郑伯奇)等有影响的小说家。(说出三位作家即可) 2.1902年鲁迅东渡日本,开始在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后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现日本东北大学医学部)。 鲁迅为什么选择学医?又为什么决定弃医从文? A.鲁迅选择学医,因为他从阅读中得知日本维新大半发端于西方医学,也意在救治像他父亲那样被庸医所害的病人,改善中国人的健康状况,遇到战争则去做军医救护伤员。 B.鲁迅决定弃医从文,缘于在医学课间插播的时事性幻灯画片中所见:日俄战争中,一个中国人为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队捉住杀头,一群中国同胞却麻木地充当看客。使他认识到思想不觉醒,医好了身体又能奈何? 3.在《在酒楼上》和《孤独者》这两部小说中,鲁迅是如何把自己一分为二,用“我”的目光审视另一个自我的? A.鲁迅把自己的形象特征赋予其笔下的魏连殳,“原来他是一个短小瘦削的人,长方脸,蓬松的头发和浓黑的须眉占了一脸的小半,只见两眼在黑气里发光”。 B.吕纬甫和魏连殳的行为,如受母亲之命给早夭的弟弟迁坟,为祖母送葬而遭受流言和冷眼,都是鲁迅自己的遭遇。 C.魏连殳对孩子和青年的殷切关爱和希望,也是鲁迅曾经持有的热烈心态。 4.鲁迅小说成为现代小说的开创者和高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A.比起同时代的作家,鲁迅年长许多,个人经历和体验远为丰富,他对世道人心的思考,显然要老辣得多。 对中外思想文化的广泛接受,则加强了他的思想深度和韧度。 B.鲁迅的艺术修养,非常丰富。鲁迅在北京大学等高校讲授中国小说史课程,并且出版了国人所写的第一部《中国小说史略》,又广为涉猎世界文学,具有开放的心态,积极的借鉴。 5.《狂人日记》中的狂人“我”,和《沉沦》中的“他”,是中国现代小说中出现最早的两个具有强烈个性的人物 形象。请简要说明这两个形象的异同。 A.他们都被赋予特定的历史的和民族的意义,前者倾诉的是对数千年之吃人民族与吃人自我的冷峻思考与“救救孩子”的热切呼唤,并且由此追问狂人最后的“回归”之蕴含何在。后者则是以弱国子民的心态,迫不及待地以最后的生命发出“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来!强起来罢!”的呼吁。 B.两者的不同则在于,鲁迅是在自我与社会的关联上,是时代的先行者如何唤起那些沉睡的国人,是重在理性的层面上进行灵魂的拷问:郁达夫则是向自己的内心深处,向着最隐秘的性心理和性生理,进行深

对新课改理论与实践脱节的思考

对新课改理论与实践脱节的思考 对新课改理论与实践脱节的思考 摘要:新中国成立后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比以往任何时期的课程改革都具有其优越性,但理论上的设想与基础教育的现实有很大的差距,教师素质不高,教材编写出现问题,教学条件不齐备,教育评价制度未改变,教师对学生赏识过度等阻碍了新课程改革向纵深推进。关键词:新课改;理论与实践;思考现今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八次课程改革,它是在先进教育思想指导下,吸取前几次课改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借鉴国外课程改革的优秀成果,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一次深刻的教育革命。它带来的全新的教育理念,顺应了时代的发展,具有其无比的先进性。但是,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即新课程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认清这些问题对顺利实施新课改是大有裨益的。一、 教师素质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新课改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 要求,由于前几年地方经济十分困难,好多地方98年至2006年就没有进过一位新教师,在调查中,笔者发现有的小学学校,教师平均年龄在52岁以上,这些教师大多是“民转公”的初中、高中毕业生, 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师范教育,要他们现在提高素质实在是太难为他们了。新课改培训也是蜻蜓点水,深入不下去,所谓的专家引领也是泛泛而谈,专家致力于闭门造车,研究理论,教师埋头教书陷于实践,许多专家会说不会教,差不多都是“弹花匠的女,只会弹不会纺”,许多教师会教不会说,二者缺乏沟通渠道。教学科研两张皮,浪费资源又费力。重视教学科研是时代的进步,但现实是,科研更多的是学校的门面摆设,具有真正意义的课题研究甚少。金开题银结题,研究全靠一支笔;结题报告是个筐,只管把好的往里装,题一结,奖一评,锁到柜里当摆设,这对教师素养提升毫无帮助。要教师自修提高几乎也是一句空话,一是教师忙没有时间,乡村小学教师大多数包班,城镇小学教师面对的是大班额,一个班少则70人,多则100多人,教 数学的老师还要教双班,教师从早上七点一直要忙到下午六点或更晚,一天下来早已是筋疲力尽,哪还有什么时间去进修提高?教师不进修提高,就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教学质量上不去,教师不得不加班

最新 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标准

《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标准教案 一、课程概述 (一)课程性质 该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学习领域必修课程与核心课程。 (二)课程定位 该课程是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基础课程,该课程主要对接基础教育、高级秘书、文化产业以及其他相关行业的职业岗位,是提高相关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的核心课程。本课程上承“中国古代文学”,下接“中国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主要讲授1917年以前的中国文学发展过程和成就,本课程主要讲授1917-1949年的中国文学发展过程和成就,“中国当代文学”课程主要讲授1949年以后的中国文学发展过程和成就。 (三)课程设计思路 1、总体思路:我校是一所省属综合性本科院校,建设目标是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综合性大学,文学院主要培养适应地方现代化建设的涉及基础语文教育、文化管理、文秘、新闻和广告等各方面专业人才。本课程在培养学生的文学和文化素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课程设计的总体思路

是:在向学生传授中国现代文学史基本知识的同时,注重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现代白话文的基本规范和用法;帮助学生扩充与中国现代社会、文化相关的各种政治、宗教、哲学、艺术等领域的知识;注重原著的精读与欣赏,培养学生的社会感知、语言感知、文体感知能力,以及读写能力与文本分析能力,引导学生感受中国现代社会、文化所经历的巨大变革,理解中国现代社会的文化冲突以及面对这一冲突所表现出的痛苦、抗争与情怀。 2、具体方法:采用以每十年为一个知识模块的做法,即1917年至1927年为第一个十年;1928年至1937年为第二个十年;1937年至1949年为第三个十年。授课以左翼文学的兴起为界分为上下两个阶段,每周3学时,总学时为54学时。要求每位主讲教师讲授全部现代文学史,但可根据自己研究专长有所侧重。教师能够从宏观上把握现代文学史全貌,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学术专长,点与面的结合有利于使学生全面掌握基本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从而继续深化所学知识并最终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结合起来。整个课程设计将文学史教学、作品分析、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实施“课堂+实践”的教学模式,适当引入讨论、写作、表演、朗诵、改编等实践环节,将中文素养与应用中文能力落到实处。 二、课程目标 (一)课程工作任务目标 1、系统掌握中国现代文学的基础知识,精读重点作家的重点作品,掌握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基本线索,熟悉本学科的最新学术动态。 2、提高学生查找、阅读中国现代文学文献的能力,使之建立起科学、求实的学术精神。通过分析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名著,培养学生高层次的审美鉴赏力,引导学生初步掌握文学研究的技能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学术创新意识。

阅读课程实施方案

王岘学区阅读课程实施方案 “读书,是孩子们净化灵魂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古今中外的许多著名作家、科学家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往往也与他们的读书分不开的。为了使王岘学区学生读书阅读课程落到实处,特制定本活动方案。 一、实施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指出: 要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 万字以上。”分解到小学阶段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应不少于150 万字。我们制定这一方案就是要使学生的阅读、背诵量达到这一要求的底线。 另外通过这一活动的开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让每一个学生都热爱读书,学会读书并在读书的活动中陶冶情操、获取真知、树立理想。 二、实施目标: (一)通过课外阅读活动的开展,在班级甚至是学校形成热爱读书的良好风气。 (二)通过课外阅读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三)通过课外阅读活动,使学生学会读书、学会学习,促进学生的知识更新,活跃学生的思维。 (四)通过开展阅读课程,使学生的读书落到实处,使阅读成为我校的特色,逐步形成独特的校园文化。 三、实施内容: (一)制定切实可行的阅读计划。 各学校各班级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制定符合本班学生实际的班级读书计划,按照新课标的要求,低年级的阅读量为5 万字,分解到各个学期每学期应达到1250 字; 中年级不少于40 万字,分解到每个学期应达到10 万字,也就是相当于两本语文书的字数。高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即每学期应达到25 万字,相当于高年级的语文课本5 本书左右。各班级还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制定个人读书计划,班主任要认真督促检查,确保计划得到落实。

课程体系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课程体系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指出:“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根据市场和社会需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合理调整专业结构,大力发展面向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专业,大力推进精品专业、精品课程和教材建设。加强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1)“加强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高度重视实践和实训环节教学。”(2)“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与企业紧密联系,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3)温家宝总理在2021年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要深化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教材、学制安排等,都要适应企业和社会需求,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教学内容要注重学以致用。”(4)《决定》和温总理的讲话为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使我们从中感悟到课程体系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从而更坚定了深化课程体系改革的信心。 近几年来,鄂东职院一直致力于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注重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结合学院实际,明确了“以课程改革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出发点,以提高学生实践操作技能为突破口,以增强毕业生就业和创业能力为落脚点”的教学改革指导思想。围绕“新、综、活、实”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实践证明,课程体系改革,保证了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规格的实现,增强了学生就业和创业能力。 如何构建“新、综、活、实”的课程体系? 一、“新”——引入新技术课程、新技术实训项目、新技术教学内容、新技术教学手段 职业教育的特色是培养职业技能型人才,毕业生必须具备动手能力强、上手快的特点,才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站住脚跟。在计划经济时

《中国现代文学专题》期末复习题 及答案 -3.doc

《中国现代文学专题》期末复习题及答案第三部分 三、填空题 1.十九世纪末戊戌变法的失败,促进了维新运动的领导者梁启超的反思,他从政治斗争的需要出 发,倡导“新小说”,于1902年创办《新小说》杂志。 2.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从第二卷起改名为《新青年》。 3.1918年5月,鲁迅的《狂人日记》发表于《新青年》。此后,他的《药》、《孔乙己》、《阿Q正 传》、《祝福》等接连发表,引起巨大反响。 4.在受到老师们主办《新青年》影响而创办的北京大学学生刊物《新潮》上,出现了一个活跃的 作家群,创作出新文学早期的一批诗歌、小说、散文和戏剧。 5.五四时期表现青年男女情感纠葛的小说主要有鲁迅的《伤逝》、庐隐的《海滨故人》、郁达夫的 《沉沦》、郭沫若的《喀尔美罗姑娘》、张资平的《她怅望着祖国的天野》等。 6.阿Q式的流氓无产者,对于革命和社会的危害,到四十年代赵树理的《李有才板话》、《邪不压 正》,和八十年代古华的《芙蓉镇》、张炜的《古船》中,才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7.创造社初创时期,有两座高峰,一是以《女神》闻名的郭沫若,一是以《沉沦》闻名的郁达夫, 他们共同建构了创造社重主观抒情和浪漫主义的特色。 8.1921年6月,郁达夫与郭沫若、成仿吾、张资平、田汉、郑伯奇等人在东京酝酿成立了新文学 团体创造社。 9.1921年7月,郁达夫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沉沦》问世,产生很大影响。 10.郁达夫的小说,开创了现代小说中的“零余者”形象系列。 11.30年代前期的叶灵凤,和张资平一样,创作了《时代的姑娘》、《永久的女性》等一批现代言情 小说,将新文学与商业化结合在一起,成为海派文学的重要作家。 12.叶绍钧是中国现代童话创作的拓荒者,出版有童话集《稻草人》和《古代英雄的石像》。 13.13.文学研究会成立于1921年,是新文学史上成立最早、存在时间最长、成员数量最多、地域 分布最广的文学社团。 14.乡土小说,最初得名于鲁迅的命名。 15.同样着力于乡土文学,却走着诗意化道路的废名(原名冯文炳)是“浅草社”成员。 16.1917年2月,《新青年》第2卷第6号上发表了胡适的八首白话诗,这被视为新诗的起点。 17.如果说,胡适的《尝试集》是中国新诗现代性的开端,那么,郭沫若的《女神》则是自觉实践 并取得决定性成果的标志。 18.冯至被鲁迅誉为“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 19.宗白华写作小诗的直接渊源是冰心的影响。 20.冯至的第一部诗集是《昨日之歌》。

学校特色课程方案

学校特色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一、背景分析 我校是一所农村中心小学,地处革命老区,具有悠久的革命传统,也是一处具有丰富人文历史和美丽风光的千年古镇,具有十分丰厚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几年来,我校就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对少年儿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特别是利用当地丰富的人文历史和美丽风光,开展知家乡、爱家乡的爱国主义教育,其活动生动有效,把其内容作为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具有深远的意义。同时作为一所山区学校我们深入挖掘山区文化资源,把跳绳作为传统体育项目进行发扬,学校的跳绳队在历届区里组织的跳绳比在中都能获得前三名的好成绩,经过多年的培养跳绳已经成为深受学生喜爱的游戏项目,鉴于此,我们学校决心创建“德育校本课程特色校”。 我们学校创建德育校本课程特色校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条件:(一)我校的校本课程建设已经初具规模。从去年开始我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已经通过审批,并且纳入课表开始上课。今年又进行调整,把跳绳这一清水小学传统项目订为1-6年级必修课程,地域文化与写作;地域文化与绘画;篮球课;传统游戏课作为4-6年级的选修课程。(二)教师队伍得到保证。这学期又有一部分教师加入到了校本课程的行列,保证校本课程的健康发展。 (三)学校提供经费保障。 二、特色定位 1.学生在知家乡、爱家乡的基础上能够通过语言、文字、绘画

等手段进行交流,抒发情感。 2.传承清水地区的传统体育、文化项目,让学生会玩、爱玩、发挥想象进行创编。 3.弘扬我校跳绳的传统项目,以此项目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开阔学生思维。 三、创建实施时间:2012年3月——2015年1月 四、特色管理 1.成立特色学校建设领导小组,保证此项工作的顺畅执行。 组长:校长 副组长:副校长 组员:教学主任、德育主任 2.大力宣传我校校本课程建设对学校发展的意义和对学生、教师的发展的重要性,鼓励更多教师参与到校本课程建设中来。 3.实施人文化的管理方式,通过健全奖励制度鼓励、定期组织学习交流、学期末开展成果展示等形式激励教师的工作热情。 4.利用“学生跳绳星级手册”记录学生跳绳成绩,以此作为学生跳绳评价的依据。 5.用教育科研指导校本课程特色建设。开展校本课题研究,通过研究,集中力量突破特色建设中的难点,使我校的校本课程建设能具有前瞻性和一定的理论高度。 五、具体实施办法 (一)搜集、整理、完善校本课程参考资料

中国现代文学史期末试题练习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是(D) A.《语丝》 B.《小说月报》 C.《创造》季刊 D.《新青年》 2.中国最早的话剧团体是C) A.南国社 B.春阳社 C.春柳社 D.民众戏剧社 3.左联成立后,文坛上出现的“民族主义文学”是一个(A) A.国民党的文学派别 B.民族主义者的文学派别 C.抗日救亡的文学派别 D.民族统一战线的文学组织 4.郭沫若的诗集《恢复》写于(D) A.“五四”时期 B.“五卅”时期 C.北伐大革命高潮时期 D.大革命失败后 5.郭沫若历史剧的艺术特色是(D) A.忠于历史事实的客观描绘 B.戏说历史的主观编造 C.赋予历史以象征色彩 D. 浪漫主义和诗情 6.“五四”时期的“问题小说”受到的影响主要来自(C ) A.美国文学 B.中国古代文学 C.俄国文学 D.日本文学 7.郁达夫30年代的小说《迟桂花》主要表现了(C) A.反帝反封建的思想 B.性苦闷的情绪 C.隐逸的思想 D.追求革命的思想 8.朱自清发表于“五四”之后的抒情长诗是(A ) A.《踪迹》 B.《毁灭》 C.《火把》 D.《北游》 9.许地山的《空山灵雨》是(B) A.小说集 B.散文集 C.童话集 D.诗集 10.老舍所属的民族是( D.满族 11.《爱情三部曲》指的是(C) A.《新生》、《萌芽》、《灭亡》 B.《雾》、《雷》、《电》 C.《雾》、《雨》、《电》 D.《雨》、《电》、《雷》 12.巴金创作于抗战时期的作品是(C) A.《灭亡》、《新生》 B.《激流三部曲》 C.《火》三部曲 D.《爱情三部曲》 15.下面属于沈从文小说《边城》的一组人物是(A ) A.翠翠船总傩送老船夫 B.夭夭傩送老船夫天保 C.翠翠王团总老船夫滕长顺 D.萧萧傩送船总老船夫 16.沈从文小说《丈夫》表现的思想内涵是(B) A.对封建男权主义的批判 B.对穷苦人不幸命运的同情与追问 C.对都市文明的批判 D.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17.曹禺描写复仇的一部话剧是(C) A.《雷雨》 B.《日出》 C.《原野》 D.《北京人》 18.下面属于《雷雨》的一组人物是(B) A.周朴园侍萍愫方 B.周朴园鲁大海四风 C.陈白露蘩漪周朴园 D.周萍蘩漪方达生 19.曹禺控诉“损不足以奉有余”社会的剧作是(B) A.《雷雨》 B.《日出》 C.《北京人》 D.《原野》 20.长篇小说《光明在我们的前面》的作者是(A) A.胡也频 B.柔石 C.洪灵菲 D.茅盾 21.散文集《画廊集》的作者是(A) A.李广田 B.何其芳 C.陆蠡 D.丽尼

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思考知识交流

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2001年9月颁布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可以说是我国这一个时期幼儿园课程改革的结晶。它体现了幼儿园课程新理念,引导幼儿园课程逐渐从封闭走向开放,从预设走向生成,从关注课程的结果走向关注课程行进的过程,关注过程中幼儿的经验、兴趣的需要,使课程有了不确定性。它以现代的教育观念和科学理论为基础,与现代社会的价值观相一致,允许课程多元化和教法多样化,允许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园本课程三级并存,兼收并蓄,百花齐放。同时它确立了幼儿园课程改革指导思想、培养目标、组织实施及相关问题的评价等,给幼教工作者指明了实践和努力的方向。如何适应幼儿园课程改革的需要,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这给幼儿园的教学研究提出了任务和挑战。 一、我园实践课程改革及其新变化 1、研究的目的是建立、改进和完善课程。 幼儿园的教研活动就是在研究课程的不断构建和完善中进行的。因此我园将建立、改进和完善课程作为教研的重点进行研究。在教研活动中,老师们共同讨论幼儿课程方案,研究主题活动的推进;在学期末的教研活动中大家分享实施课程的经验和体会,并对课程方案进行调整和完善。由于幼儿园教研目标明确,教研内容也就更加充实、有效,教研不再走形式,也不再枯燥乏味。 2、研究的起点是课程改革中的问题。 幼儿园教研就是要解决幼儿园教育实践中的问题,研究的目的不是在验证某些理论假设,而是利用先进的理论,解决教育现实中的问题,反思和构建适合本园特点的园本课程。通过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促进了课程的深入发展。通过实践,教师们逐渐体会到,自己身边感到困惑的问题就是研究的内容,研究不再神秘,研究就在我们身边,将自己亲身体验到的感到困惑的问题作为研究对象,才更有针对性,才能获得成效。 3、教师是课改的积极参与者和研究者。 转变教师的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形成新《纲要》所倡导的教育理念是课程改革成功关键所在。引导和鼓励教师从自己的日常教学、教育工作出发,找准课改的起点和切入点,从事教育的现场研究,案例分析,对自己的教育行为进行不断的重新审视和调整,才能改变教育行为,提高教育水平,使避免唱高调,说空话,真正让课改落到实处,受到实效,使教师由课程忠实的执行者逐渐变为课程的开发者、建构者。 4、将农村资源优势纳入到课程中 农村幼儿园周边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如:花草树木,水土沙石、生产和生活经验等,将其纳入课程内,可使课程更加适合本地实际,使课程更贴近幼儿生活。我园充分利用家长资源开展课程研究,自制大量符合农村幼儿园特色的教玩具,既方便课程的开展,又为学校节约资金。同时有计划地举行家长半日开放活动,使家长参与幼儿园课程的意识得到了增强,家长的教育素质也得到了提高。 园本课程的建设与实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作为一名幼教人更需要的是用踏实平和的心态来看待它,少些急功近利的思想,真正落实好课程的精神实质 二、问题与困难 1、客观条件制约着教师实施新《纲要》的理念 新的教育理念倡导幼儿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幼儿,要注重幼儿的个体差

中国现代文学名家名作尔雅答案复习课程

2017中国现代文学名家名作尔雅答案

1.1鲁迅的《呐喊》《彷徨》(一):《呐喊》《彷徨》的底色和基调 1.《狂人日记》的作者是()。 A、胡适 B、鲁迅 C、巴金 D、老舍 正确答案:B 2.《祝福》收录在()。 A、《呐喊》 B、《彷徨》 C、《而已集》 D、《坟》 正确答案:B 3.《呐喊》《彷徨》的取材与写作意向是()。 A、对封建制度和伦理道德的批判与揭露 B、对辛亥革命历史经验的总结及提出改造国民性的问题 C、对知识分子道路和命运的探索 D、以上都是 正确答案:D 4.《彷徨》是鲁迅的短篇小说集,共1.1.篇。() 正确答案:√ 1.2鲁迅的《呐喊》《彷徨》(二):《呐喊》《彷徨》的取材与写作意象 1.鲁迅创作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是()。 A、《狂人日记》 B、《孔乙己》 C、《祝福》 D、《故乡》 我的答案:A 2.鲁迅写作的爱情题材的小说是()。 A、《药》 B、《在酒楼上》 C、《伤逝》

D、《祝福》 正确答案:C 3.华老栓是下列那篇小说的主人公?() A、《狂人日记》 B、《孔乙己》 C、《祝福》 D、《药》 我的答案:D 4.《药》采用了双线交错的结构,直指国民劣根性。√ 5.《狂人日记》表现了对封建制度和封建伦理道德的批判和揭露。√ 1.3鲁迅的《呐喊》《彷徨》(三):鲁迅小说的艺术格局和语言创新 1.从结构上看,《呐喊》《彷徨》有三分之二均采用了()结构。 A、草蛇灰线 B、双线交错 C、横截面 D、意识流 我的答案:C 2.下列选项中采取独幕剧方式的是()。 A、《祝福》 B、《狂人日记》 C、《伤逝》 D、《风波》 正确答案:D 3.下列选项中采取仿传记体形式的是()。 A、《故乡》 B、《阿Q正传》 C、《祝福》 D、《药》 我的答案:B 4.鲁迅的小说创作是清醒的开放型现实主义。√ 5.鲁迅对《红楼梦》的评价甚高,认为《红楼梦》敢于如实描写,并无伪饰。√

2020年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2020年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20xx年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实施方案(一) 一、校本课程开发依据: 1、践行课改理念。《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不仅提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整本书的建议,而且对阅读做出了量化要求,明确提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应该完成400万字的阅读任务,其中小学阶段应该完成145万字,还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可见经典诵读对基础教育,对儿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有助于丰富和优化课程结构,促进学生的高品质学习。通过开发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凸显教材民族化,现代化的课程理念、丰富课程设计和实施,合理配置学校课程资源,优化完善课程结构。拓宽阅读教学途径,搭建课内外沟通的桥梁,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生底蕴,实现学生的高品质学习。 3、学校办学思想与校园文化的体现。我校提倡学生广泛阅读,倡导阳光快乐成长的核心价值观,更致力于内涵发展,把阳光书香定为我校校园文化的主题。开展经典诵读必将促进阳光书香校园文化建设。 4、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在拓展型课程的实践中体验并实践多元化的,新颖的教学方式,对基础型课程教学

方式的丰富和完善具有积极意义。我校的经典诵读集积累、背诵、书写与一体,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自主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5、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也是学生智力、思维发展的源泉。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记忆力、理解能力和注意力,也有助于形成学生知识、智能、审美。 二、课程介绍: 1、课程名称:《经典诵读》 2、课程类型:语言文字类 3、开发背景:(1)、经典文学深厚的文化底蕴有待继承与发扬:我国几千年历史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时代精神加以继承和发展,做到古为今用。根据我们的调查,大部分学生对祖国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古文化常识严重不足。文学作为文化载体,决定了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物质工具的特殊性。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 《国家xx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中小学各学科课程都要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这一重要精神,明确地指出了今天我们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不能离开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传统文化。 (2)、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需要:经典文学作品的思想意义深远,尤其是在重礼明德方面更是值得今人传承的。诵读如《弟子规》等经典,必将对学生学会如何做人、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题及答案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 10 分,每空 1 分) 1 、 1918 年周作人发表_____和《平民文学》,反对非人的文学,强调平民文学要写世间普通男女的悲欢成败。 2 、 1921 年 10 月,郁达夫的_____集的出版,标志着创造社自我小说的兴起。 3 、闻一多于 1928 年一月出版的《死水》,真正体现他新诗格律化的主张,“三美”_____、_____、___ __奠定新诗格律理论的基础。 4 、_____是丁玲早期作品中一系列“五四”退潮后小资产阶级叛逆、苦闷的知识女性中最重要的典型。 5 、在艺术上,鲁迅的两部散文集各呈特色,_____深沉含蓄,具有诗的凝练;《朝花夕拾》流畅清新,表现散文的通脱与舒展。 6 、_____标志着矛盾创作开始进入一个新的成熟阶段,是我国现代文学一部杰出的革命现实主义的长篇。 7 、《雷雨》、《日出》以后,曹禺于 1937 年写了_____,这是一部描写农民向地主的复仇的悲剧。 8 、冷清秋是_____里的重要角色,这是作者张恨水别具匠心安排的一个核心人物,让她走进金府,去见证这个大家庭的腐败与衰落。 二、选择题( 10 分,每题 2 分) 1 、 ." 五四 " 时,一些戏剧家提出 " 爱美的 " 口号,其意思是 ( ) A. 浪漫的戏剧 B. 非职业戏剧 C. 唯美的戏剧 D.职业的戏剧 2 、指出下列属于论语派的刊物 ( ) A. 《文学季刊》 B. 《宇宙风》 C. 《水星》 D. 《文化评论》 3 、《女神》是 " 火山爆发式 " 的诗集,之后郭沫若又陆续创作了四本诗集。其中留有 " 潮退后的一些微波,或甚至是死寂 " 的诗集是 ( ) A. 《星空》 B.《瓶》 C. 《前茅》 D. 《恢复》 4 、下面不属于巴金以家为题材创作的小说的是 A. 《春》 B. 《寒夜》 C. 《灭亡》 D. 《憩园》 5 、在下列作品中,具有鲜明主观抒情性的作品是 ( ) A. 《华威先生》 B. 《骆驼祥子》 C. 《荷花淀》 D. 《潘先生在难中》 三、名词解释( 20 分,每题 5 分) 1 、“新月诗派” 2 、“问题小说” 3 、“七月诗派” 4 、“孤岛”文学 四、简答( 30 分,每题 10 分) 1 、郁达夫小说的创作特色 2 、结合作品,试论徐志摩诗歌的主要艺术特色 3 、结合作品,试分析孙犁小说的抒情品格 五、论述(三选二,每题 15 分) 1 、试论述 20 年代“乡土文学”作家群的创作特色 2 、试分析新感觉派小说的审美特色 3 、分析《围城》讽刺文学的特征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