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全册精品教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全册精品教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课程标准】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教材分析】

农业的产生,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农业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课通过三个子目叙述了我国发达的古代农业。

本课是第一单元第一课,与本单元其他课共同构成古代中国的经济。另外,辉煌灿烂的中国文明离不开农业的奠基,无论从内容上还是知识体系上,本课的内容都十分重要。

第一子目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叙述了中国农业的起源到商周时农业的发展,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第二子目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从耕作方式、技术、水利灌溉等方面叙述了农业从春秋战国到明清的发展历程,农业生产不断取得进步;第三子目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讲述了先秦土地制度的变化、小农经济的形成以及小农经济下的农民三个问题,且属于本课的难点问题。

【学情分析】

学生历史基础知识只是一般性的了解,能回忆起相关部分政治史的内容,另外,在初中时已经学习过早期农业、战国的铁农具、牛耕推广相关的知识,教学到该部分时可以加快进度。

各班都是分为小组学习,学生对教学的参与度高,能基本完成老师交代的课堂任务,对于史实行的知识点,可以交给学生完成,但学生对概括性的难点问题上存在理解障碍,可以通过材料来突破。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掌握我国古代农业的主要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理解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是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前提,探讨它与我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之间的关系。

理解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认识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从原始向精耕细作发展的历程。

理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从小农经济成长的历程中,认识到封建政权对小农经济的双重作用与影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巧妙地引导学生主动认识历史和探究历史。

利用小组讨论、视频播放等形式,让学生在历史情景中感受历史,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探究历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中国农业发展的历程中,使学生认识到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树立正确的发展观。

通过本节课教学,让学生认识到:我国古代人民利用勤劳双手和无穷智慧为中国古代文明创造了巨大财富,是历史的创造者,但是在阶级社会里,广大人民的生活却相当困难。【教学重、难点】

重点:农业生产的发展历程。

难点: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

(一)、导入新课

我们知道“民以食为天”,大家也常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从这些俗语、谚语中呢,我们不难发现农业的产生为人类提供了生存的必要条件,也就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我们的祖国呢,正是世界农业的起源地之一,不管是古代的中国以农立国也好,还是现在的中国仍然是一个农业大国,要了解祖国的经济发展,我们首先就要学习农业的发展情况。

请同学们翻到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我们来学习它的第一个内容《发达的古代农业》。

(二)、学习目标

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2、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3、让学生认识到我国古代人民利用勤劳双手和无穷智慧为中国古代文明创造了巨大财富,是历史的创造者,但是在阶级社会里,广大人民的生活却相当困难。

二、合作探究

(三)、布置任务

考古1组:阅读教材第一部分,分析我国早期农业的起源、表现和意义。

考古2组:阅读课本第二部分,完成下面表格。

考古3组:依据下图,归纳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发展趋势。(提示:可以材质、耕作技术、牵引动力等方面概括)从中可以得到什么认识?

考古4组:阅读第三部分,说说小农经济形成与发展的条件有哪些?它有哪些特点?有哪些优点和不足?

考古组5:古代中国以农立国,试从农业起源、内部分工、耕作方式、耕作技术、基本模式和土地制度等角度总结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四)小组合作探究。

(五)检查指导

小组探究时教师检查指导。

三、释疑解惑

(六)释疑解惑

教师释疑解惑:

1、采集经济 --- 种植经济

2、刀耕火种。

3、垄作法和代田法。

4、曲辕犁和都江堰。 5小农经济的概念。

四、梳理归纳

(七)梳理归纳

1、教师和学生一起归纳早期农业的起源、特点和意义。

(过渡)当今中国的总人口大概在超出13亿接近14亿的样子,占世界总人口的1/5。占世界总耕地面积的7%。人均耕地只有0.1公顷左右,不到世界人均耕地的一半。也就是说在世界7%的耕地上,中国养活了世界1/5的人口。这种人地矛盾不管是在中国古代还是现在都是显而易见的,那么为什么中国能够凭借较少的耕地,养活这么多的人口?XX同学你想过这个问题吗?

这其实要感谢我们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即使到了今天,精耕细作仍是部分偏远地区和机械难以作业地区采取的主要耕作方法。我们还是通过生产工具、耕作技术、耕作制度和水

利灌溉几个方面来看看中国古代农业是怎样从刀耕火种发展到铁犁牛耕,由原始走向精耕细作的。

2、教师通过表格梳理的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3、考古3组:依据下图,归纳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发展趋势。(提示:可以材质、耕作技术、牵引动力等方面概括)从中可以得到什么认识?

趋势:1)材质:石器—青铜器—铁农具。

2)耕作技术: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

3)农业动力:人力—畜力—自然力。

认识:积极: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农业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局限:长期以来,没有革命性的进步。

(过渡)前面在学习“政治卷”的时候,我们经常提到“中国是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封建小农经济”,那么究竟什么是小农经济,它是在什么时候在什么条件下产生的,又有什么特点等等问题,考古4组来解决。

4、随着农具和生产技术的进步,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就逐步形成了小农经济。小农经济形成的条件有哪些?那么小农经济又什么特点呢?请同学们从课文和第七页的“学思之窗”中找出答案。据材料和所学得出小农经济的优点和不足。小农经济和自然经济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1)、小农经济形成与发展的条件:

1)、生产力的发展—铁犁牛耕的出现和推广。

2)、生产关系的变革—井田制的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3)、重农抑商政策的推行(有利因素)。

(2)、特点: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个体、分散(分散性、脆弱性)

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封闭性、保守性)

(3)、据材料和所学得出小农经济的优点和不足。

材料3、粮食收获量与播种量的比较简表

材料4: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悯农诗》唐?李绅

结合课文思考为什么会出现“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的情况?

利:小农经济是我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适应封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维系了封建王朝的稳定。

弊:分散、封闭、保守的特点,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造成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社会发展缓慢和封建社会的长期延续,成为近代以来阻碍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

(4)、农经济和自然经济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1)自然经济:为了满足生产者本身或本经济单位的需要而进行生产的经济,也就是自己自足经济。

2)区别:

表现特征不同:小农经济强调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然经济是相对于商品经济而言的,具有排斥社会分工、生产分散、技术落后、

规模小等特点。

存在的时间不同:自然经济早在原始社会就产生了,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

联系:

都是生产力相对低下的产物;

都具有自给自足的特征。

综上,二者之间既有区别也有联系,但绝对不能把他们等同起来。

5、古代中国以农立国,试从农业起源、内部分工、耕作方式、耕作技术、基本模式和土地制度等角度总结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农业起源:独立发展,自成体系;

(2)内部分工: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3)耕作方式:以铁犁牛耕为主;

(4)耕作技术:精耕细作;

(5)基本模式: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6)土地制度:地主土地私有制为主导

五、课堂小结

升华: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一、产业结构: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原始农业

二、生产模式:精耕细作、传统农业--从耒耜到曲辕犁、水利设施的完善

三、经营方式:“男耕女织”传统农业(耕作方式:刀耕火种向精耕细作、大规模简单协作向个体农耕的转变)

第二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我国古代冶金、制瓷、丝织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了解中国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的史实,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大量的历史图片,指导学生欣赏一些精湛的手工业艺术品并注意归纳鉴赏方法,提高学生探究古代手工业的兴趣。

(2)运用历史材料引导学生归纳古代手工业的基本特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与才智,认识到古代许多手工业用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以及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和对世界文明的影响,增强民族自豪感。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教案

教学设计:

(导入):以图片导入,创设情境,模拟拍卖会,请同学们的图片中的清乾隆多色釉镂空“吉庆有余”转心瓶出价,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从而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首先释题

1、什么是手工业?(是指依靠手工劳动,使用简单工具的小规模工业生产。)

2、手工业的形式: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

过渡:中国古代手工业“历史悠久,素称发达”,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下面我们就来了解古代中国官营手工业的情况。

一、素称发达的官营手工业

概念:官营,是指依靠国家权力,官府垄断经营。

发展历程

请学生阅读课文P10第一段,找出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的发展历程

夏、商、周:官府垄断;春秋战国:继续发展;汉武帝以后,煮盐、冶铁等收归官办。

官营手工业的特点

探究官营手工业的特点?(通过阅读材料得出结论)

分析以下材料说明官营手工业有何特点?

材料一:“庶人食力,工商食官”——《国语·晋语》

材料二:天子之六工,曰土工,金工,石工,木工,兽工,草工,典制六材——《礼记·曲礼》

材料三:官营手工业涉及的部门之多,有煮盐、冶铁、铸钱、丝织业……与此同时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经营,可以警醒集中的大作坊生产;它还可以凭借国家的权力,征调优秀的工匠、使用上等的原料,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精美。

小结: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作坊生产,凭借国家权力,征调优秀工匠,使用上等的原料,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精美,产品供官府、贵族消费。

重要成就

领先世界的冶金业,享誉世界的制瓷业,异彩纷呈的丝织业。

1)领先世界的冶金业

阅读教材P8,弄清冶铜、冶铁、炼钢技术的发展情况:

2)享誉世界的制瓷业

(1)我国制瓷业的发展过程

指出陶与瓷的关系:陶是源,瓷是流。

学生阅读教P8,分朝代弄清发展情况:

商朝、东汉、北朝、唐朝、宋朝、明清

元代青花瓷出现。(多媒体显示图片)

明清时期青花瓷、五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多媒体显示图片)

激趣活动:鉴宝

宋代制瓷技艺大放异彩,出现一批名窑,各有特色,让学生看书P9了解它们的特点后,当一回文物鉴定专家,请同学辨别宋朝五大名窑的瓷器。

过渡:用《孔雀东南飞》的名句引入。“十三能织素,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

“红罗夏斗帐,四角垂香囊。香帘六七寸,碧绿青丝绳。”

3)异彩纷呈的丝织业

(1)地位: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绸的国家。

(2)发展历程:

商朝、西周、唐朝、宋朝、明清

简介:马王堆出土的素纱单衣

过渡: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古代官营手工业的情况,下面我们再来看一看民间手工业的状况又是怎样的呢?

二、艰难经营的民间手工业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9-10的内容,想一想:民间手工业的种类及特点,其发展过程如何?

(1)种类:家庭手工业(以纺织为代表,作为农户的副业);民营手工业(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

(2)发展过程:

发展——春秋战国和秦汉。

遭受摧残——魏晋南北朝时期。

恢复和发展——隋唐

继续发展——元朝

资本主义萌芽——明朝中后期,清朝继续发展。

简介:花楼机和龙袍(多媒体显示)

2、指导学生结合教材学思之窗,思考:资本主义萌芽代表了中国社会进步的趋势,这种生产关系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形成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即“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3、通过以上所学,我们知道从经营形态上看,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是我国古代手工业的三种主要经营形态,学生通过表格试比较三者的区别。

从四个方面进行(经营形态、管理方式、产品、流通方式)

做个练习题,巩固三个概念。(多媒体显示)

三、中国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了解中国古代手工业在世界的地位。

1、丝绸大国。(出示资料、图片,结合地图“丝绸之路”加深学生的了解)

2、瓷器大国(出示《群神宴》图片,让学生明白中国瓷器对欧洲国家的影响)

最后设置合作探究: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有哪些特征?

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

手工业生产技术不断进步。

手工业生产部门不断增加与劳动力分工越来越细。

手工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与工场手工业出现。

经济重心南移与手工业生产布局成相应变化。

古代手工业生产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而且还远销亚、非、欧许多国家,广受欢迎和赞誉。

小结

中国古代以冶金业、制瓷业、丝织业为代表的手工业生产历史悠久,有三种形态,技术高超,工艺精湛,长期享誉世界。15世纪以后,商品经济的发展,封建自然经济趋于瓦解,古代农业包括手工业生产逐渐衰落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日益腐朽的封建制度是中国科技包括手工业生产在近代落后的根本原因。

课后测评题(另列)

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课时设计课堂实录

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教案

教学设计:

(导入):以图片导入,创设情境,模拟拍卖会,请同学们的图片中的清乾隆多色釉镂空“吉庆有余”转心瓶出价,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从而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首先释题

1、什么是手工业?(是指依靠手工劳动,使用简单工具的小规模工业生产。)

2、手工业的形式: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

过渡:中国古代手工业“历史悠久,素称发达”,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下面我们就来了解古代中国官营手工业的情况。

一、素称发达的官营手工业

概念:官营,是指依靠国家权力,官府垄断经营。

发展历程

请学生阅读课文P10第一段,找出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的发展历程

夏、商、周:官府垄断;春秋战国:继续发展;汉武帝以后,煮盐、冶铁等收归官办。

官营手工业的特点

探究官营手工业的特点?(通过阅读材料得出结论)

分析以下材料说明官营手工业有何特点?

材料一:“庶人食力,工商食官”——《国语·晋语》

材料二:天子之六工,曰土工,金工,石工,木工,兽工,草工,典制六材——《礼记·曲礼》

材料三:官营手工业涉及的部门之多,有煮盐、冶铁、铸钱、丝织业……与此同时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经营,可以警醒集中的大作坊生产;它还可以凭借国家的权力,征调优秀的工匠、使用上等的原料,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精美。

小结: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作坊生产,凭借国家权力,征调优秀工匠,使用上等的原料,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精美,产品供官府、贵族消费。

重要成就

领先世界的冶金业,享誉世界的制瓷业,异彩纷呈的丝织业。

1)领先世界的冶金业

阅读教材P8,弄清冶铜、冶铁、炼钢技术的发展情况:

2)享誉世界的制瓷业

(1)我国制瓷业的发展过程

指出陶与瓷的关系:陶是源,瓷是流。

学生阅读教P8,分朝代弄清发展情况:

商朝、东汉、北朝、唐朝、宋朝、明清

元代青花瓷出现。(多媒体显示图片)

明清时期青花瓷、五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多媒体显示图片)

激趣活动:鉴宝

宋代制瓷技艺大放异彩,出现一批名窑,各有特色,让学生看书P9了解它们的特点后,当一回文物鉴定专家,请同学辨别宋朝五大名窑的瓷器。

过渡:用《孔雀东南飞》的名句引入。“十三能织素,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

“红罗夏斗帐,四角垂香囊。香帘六七寸,碧绿青丝绳。”

3)异彩纷呈的丝织业

(1)地位: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绸的国家。

(2)发展历程:

商朝、西周、唐朝、宋朝、明清

简介:马王堆出土的素纱单衣

过渡: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古代官营手工业的情况,下面我们再来看一看民间手工业的状况又是怎样的呢?

二、艰难经营的民间手工业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9-10的内容,想一想:民间手工业的种类及特点,其发展过程如何?(1)种类:家庭手工业(以纺织为代表,作为农户的副业);民营手工业(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

(2)发展过程:

发展——春秋战国和秦汉。

遭受摧残——魏晋南北朝时期。

恢复和发展——隋唐

继续发展——元朝

资本主义萌芽——明朝中后期,清朝继续发展。

简介:花楼机和龙袍(多媒体显示)

2、指导学生结合教材学思之窗,思考:资本主义萌芽代表了中国社会进步的趋势,这种生产关系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形成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即“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3、通过以上所学,我们知道从经营形态上看,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是我国古代手工业的三种主要经营形态,学生通过表格试比较三者的区别。

从四个方面进行(经营形态、管理方式、产品、流通方式)

做个练习题,巩固三个概念。(多媒体显示)

三、中国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了解中国古代手工业在世界的地位。

1、丝绸大国。(出示资料、图片,结合地图“丝绸之路”加深学生的了解)

2、瓷器大国(出示《群神宴》图片,让学生明白中国瓷器对欧洲国家的影响)

最后设置合作探究: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有哪些特征?

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

手工业生产技术不断进步。

手工业生产部门不断增加与劳动力分工越来越细。

手工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与工场手工业出现。

经济重心南移与手工业生产布局成相应变化。

古代手工业生产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而且还远销亚、非、欧许多国家,广受欢迎和赞誉。

小结

中国古代以冶金业、制瓷业、丝织业为代表的手工业生产历史悠久,有三种形态,技术高超,工艺精湛,长期享誉世界。15世纪以后,商品经济的发展,封建自然经济趋于瓦解,古代农业包括手工业生产逐渐衰落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日益腐朽的封建制度是中国科技包括手工业生产在近代落后的根本原因。

第三课古代商业的发展

【课程标准】

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能复述古代中国商业兴起、发展和繁荣的基本线索和重要史实;能复述古代城市发展演变的基本史实;能分析理解古代中国商业和城市发展的基本特点;认识影响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原因。

【重点难点】

重点:中国古代商业产生、发展和繁荣的重要表现;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

难点:影响商业发展的因素.

【教学方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归纳法、设问法、比较法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在漫长的中国古代历史上,商业经济和城市经历了一个什么样的发展历程?是亘古不变还是流变纷呈?在“以农立国”的农耕时代,它们各自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是商业的繁荣推动了城市的发展,还是城市的发展带来了商业的繁荣?下面就让我们走进历史,去探究商业、城市发展、繁荣的原因和影响,以及历代统治者因对商业不同的态度而产生的不同后果。【讲授新课】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让学生归纳课本从哪几个方面描述了古代商业的发展,根据导与练的知识梳理,大致可以归纳出商人的活动、城市和市的发展、商路和政府对商业的政策等几个方面。

一、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

1、商业兴起于先秦时期

1)商周时期——商人、商业的出现

远古时期,商部落就以善于交换出名,周武王灭商后,商朝的遗民为了维持生计,传说他们的祖先曾驾着牛车游走部落之间,进行交易。日子一长,便形成一个固定的职业。周人就称他们为“商人”,称他们的职业为“商业”,由此引申,出售的生产物便叫“商品”,这种叫法一直延续到今天。

2)春秋战国时期——商业繁荣

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人社会地位提高,各地出现了许多商品市场和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

战国时期,货币的数量大,种类多;城市繁荣。

2、秦汉时期商业初步发展

1)重农抑商政策

秦汉以来,统治者多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使商业的发展比较艰难。秦汉至隋唐,商人经商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商业总体水平还不高。

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从商鞅变法规定的奖励耕战,到汉文帝的重农措施,直到清初恢复经济的调整,都是重农抑商政策的体现。

2)商业的艰难发展

“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商业还是得到了发展。

3、隋唐时期商业的进一步发展

1)原因:由于农业经济的发展、手工业的进步;隋朝时开凿的贯通南北的大运河,促进了商品流通范围的扩大;

2)表现:唐代还出现了柜坊和飞钱。柜坊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比欧洲地中海沿岸出现金融机构要早六七百年。飞钱类似于后世的汇票。柜坊和飞钱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它们的出现又促进了商业的便利与发展。

4、宋元时期的商业繁荣

1)条件:商业环境相对宽松

商业要繁荣,政府就必须放松对市场的严格控制。两宋时期商业的繁荣,就是建立在从唐代后期起,市坊严格分开的制度被打破,以及不再限制商品交易的时间基础上的。

2)表现:宋:商品种类迅速增加;交子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

元: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国内外各种商品汇聚于此。

5、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和问题

1)问题:统治者征收重税,压制政策

2)发展:城镇商业依然呈现繁荣景象。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货币的作用越来越大。

出现许多地域性的商人团体:商帮(如徽商、晋商)。

徽商与晋商的比较

二、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

1、市的变迁

1)宋以前:市(用于货物聚集和商品交易)

特点:设置在县治以上的城市;市、坊严格分开;官府设市长和市令管理;有严格的时间、地点限制。

2)宋:特点:市坊界限打破,经营时间也被打破;城郊和乡村的“草市”更加普遍;

出现商业名镇: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

2、古代大城市的发展

1)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

特点:既是不同时期的政治中心、军事重镇,也是著名的商业中心。

2)扬州、成都

特点:商业中心

原因:丝绸之路开通、大运河的开凿、经济重心的南移。

三、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1、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1)西汉:开通了陆地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

2)唐朝: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

3)两宋:中国同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以及非洲的既是个国家进行贸易。

4)元朝:泉州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

5)明清:中国对外贸易萎缩。

原因:海禁、闭关锁国

海禁:中国明代政府禁阻私人出洋从事海外贸易的政策。又称洋禁。始于明初,直至明末,未曾撤销。清朝延续了这一政策。它阻碍了中国与邻近国家的商品交流和国内工商业的发展。

表现:仅广州一处通商,“十三行”;出口商品仅占市场商品总量的3%左右

2、政府对商业的政策

1)朝贡贸易

特点:①官府控制;②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占重要地位;③目的不在于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2)闭关锁国”政策

①清朝统治者的短视和无知是“闭关锁国”的直接原因;

②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较稳定,对外来商品有较强的抵制作用,是经济根源。

③清朝统治的需要,是政治原因。

【本课小结】

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

一、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

1、商业兴起于先秦时期

1)商周时期——商人、商业的出现;

2)春秋战国时期——商业繁荣。商人地位提高。

2、秦汉时期商业初步发展

1)重农抑商政策;2)商业的艰难发展。

3、隋唐时期商业的进一步发展

4、宋元时期的商业繁荣

5、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和问题

二、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

1.市的变迁

2.古代大城市的发展

三、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1、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2、政府对商业的政策

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

【课程标准】

知道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教学目标】能讲述古代中国土地制度演变的基本线索;能分析古代中国土地所有制的影响;能分析古代中国“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实施的原因,并能历史地评价。

【重点与难点】重点: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演变及其影响;“重农抑商”政策实施的原因和评价;“闭关锁国”政策实施的背景及其评价。难点:土地所有制的演变,尤其是“井田制”的瓦解;“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历代政府的经济政策与时代特点的关系。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讨论法;情景创设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战国时期,秦孝公任用商鞅实行变法,奠定了秦国富强的基础。商鞅变法的两个内容对我国古代经济政策产生巨大影响,一是“废井田、开阡陌”,就是把标志土地国有的阡陌封疆去掉,废除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井田制,从法律形式上承认封建土地私有制。二是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商鞅首次明确提出以农业为“本业”,以商业为“末业”,这在当时有利于增加人口、征发赋役地租,发展了封建经济。

一、中国古代社会土地制度

1、原始社会──氏族公社所有

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以血缘为纽带的氏族公社成员共同占有土地等生产资料,共同劳动,平均分配劳动产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和发展,国家出现了,公社的土地所有权被国家掌握。

2、奴隶社会──井田制

1)基本特点:A、一切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即属于周王所有),周王是全国最高的统治者,也是最高的土地所有者。

B、周王把土地层层分封给诸侯,诸侯将受封土地分赐给卿大夫,卿大夫把土地再分赐其子弟和臣属。周王对所封土地有予夺之权。各级受封的贵族对土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只能世代享用,不能转让与买卖。受封者还要向国王承担义务,就是要向国王交纳贡赋。

C、在贵族受封的土地上,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使用奴隶集体耕作是奴隶制经济繁荣的主要原因。

D、西周时期,土地被划分成“井”字形方块,耕地阡陌纵横,形同井字,称为井田。

2)瓦解的原因:A、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大量的荒地得到开垦,私田大量增加,私田不向国君缴纳赋税。B、周王室衰微,兼并战争频繁,土地转让关系发生变化。从西周中期开始的土地关系的松动,周王和诸侯无法再控制土地。C、由于战争频繁,井田上的劳动力减少,井田制日益瓦解。

3)瓦解的过程:以鲁国为代表的各诸侯国为增加收入,进行税制改革,无论公田、私田,一律按亩纳税,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促使了土地由国有向私有的转化。

3、封建社会──封建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

1)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A、在春秋时期土地关系变革的基础上,战国时期,在新兴的封建地主阶级的推动下,各诸侯国先后进行了变法活动。B、秦国商鞅变法最典型,也较为彻底。商鞅变法规定“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C、各诸侯国通过变法,封建制度最终在各国确立。

2)封建社会有三种形态:A、国有土地:如均田制,即是封建国家把控制的土地分给农民使用。B、地主土地私有制:封建地主占有全国大部分土地,并利用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

民土地。C、小农土地私有制:广大农民占有很少土地。其中以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为主体,国家政权控制部分土地,小农土地私有制也占有一定的比例。

3)土地兼并:地主官僚和贵族通过各种手段兼并农民土地,甚至国有土地,封建国家、农民控制土地数量急剧减少,造成社会两极分化。土地兼并的实质是大地主与封建国家争夺财源。其影响有:社会矛盾激化,导致农民起义;影响国家财政收入。

4)封建政府抑制兼并的措施:A、均田制:政府将荒地和部分官田授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受田农民向国家缴纳租税,并服徭役和兵役,均田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发展。随着土地兼并的日益严重和土地买卖的频繁,均田制逐渐瓦解。B、明朝后期,土地高度集中,农民纷纷丧失土地。明朝按照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收取赋税。

5)封建土地私有制有两个特点:即土地私人所有(区别与西欧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土地可以买卖或转让。因为这个特点,导致土地兼并现象贯穿中国封建社会始终,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不可根治的弊病,封建政府的各种措施都不能真正抑制兼并。

6)变动趋势

A、大地主、大官僚和贵族不断地兼并土地。结果是:地主阶级控制了大量土地;农民无以为生;封建统治力量严重削弱;进而导致了农民起义、农民战争的爆发,旧王朝往往迅速溃灭。

B、新建立的封建政权中比较有远见的统治者往往利用政权力量,对土地占有状况进行调整。

二、“重农抑商”政策

1、内容: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采用的最基本的经济政策,其核心内容是主张重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严格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2、封建社会初期“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

A、过程:商鞅变法首创;汉武帝时期大规模推行;历代封建王朝大都推行。

B、目的:是维护封建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即自然经济,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

C、作用:封建社会建立之初,该政策维护了封建经济尤其是保护农业的发展,促进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将农民固定在土地上,有利于社会安定;有利于保障国家的安全,维护政治的稳定,巩固君主的地位。因此,这一时期,如教材所述商鞅变法首倡“重农抑商”政策和西汉政府抑制富商大贾的做法,都具有进步的作用。

3、明清两代的“重农抑商”

1)背景:明清我国经济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说明我国封建社会走向衰落。

2)目的:直接目的是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根本目的是巩固封建统治。

3)表现:A、明清统治者沿袭“重本轻末”的治国理财思想;B、明清两代继承传统的专卖制度,独占专利,限制了民营商业范围。对民营商业,不断加征商税。明清两代对民营商业征税不仅税率高,税目繁多而且关卡林立。

4)后果:强化了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一定程度上巩固了明清封建统治;“重农抑商”政策妨碍了国内市场的扩大,妨碍了自由劳动力的形成和资本的积累,压制了工商业的发展,从而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违背了历史发展潮流。

4、评价:1)积极作用:在封建社会初期,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巩固新兴的封建地主阶级政权;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稳定。

2)消极作用: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妨碍商业资本发展和向手工业资本转化,严重地妨碍了

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维护了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妨碍自由劳动力的形成、国内市场的扩大和资本的积累;限制了社会经济的平衡发展,导致经济结构过分单一;为扩大耕地面积,人为地毁林开荒、围湖造田,导致了环境的恶化;从根本上造成了中国社会的落后,是造成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的重要经济原因。

三、“闭关锁国”政策的含义、原因和评价

1、含义:明清政府实行的严格限制对外交通、贸易的外交政策,包括对来华外人的商务活动、居留期限、华夷交往等做出限制,实行“禁海”。需要注意的是,“严格限制”对外交往不等同于“绝对禁止”一切对外交往。

2、原因:1)自给自足、落后闭塞的封建自然经济是“闭关锁国”政策推行的根本原因。

2)明中期倭寇侵扰我国东南沿海和西方殖民者向东方殖民扩张是明清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客观原因。

3)清朝统治者民族狭隘性的表现。满清统治者企图通过“海禁”、“闭关”,将国内汉人与外界完全隔绝,以防他们内外联结,形成反清力量。

3、评价:1)积极作用:清政府试图通过“闭关政策”,对内加固自身的统治,对外进行民族“自卫”。这种消极防御手段,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对外侵略的日益迫近和愈加狂暴,曾起到过一定的民族自卫作用。

3)消极作用:它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国长期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使封建自然经济长期延续,从而助长了封建统治者固步自封、夜郎自大。

4、启示:中国只有实行对外开放,才能发展进步,才能超越世界先进的国家。

【课堂小结】

本课我们学习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演变及其影响;“重农抑商”政策实施的原因和评价;“闭关锁国”政策实施的背景及其评价。难点突破土地所有制的演变,尤其是“井田制”的瓦解;“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历代政府的经济政策与时代特点的关系。

第二单元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