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终身体育教育的逻辑起点与发展趋势档

终身体育教育的逻辑起点与发展趋势档

终身体育教育的逻辑起点与发展趋势档
终身体育教育的逻辑起点与发展趋势档

终身体育教育的逻辑起点与发展趋势

[摘要]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终身主动接受体育指导、教育、参加体育锻炼。终身体育要求受教育者不仅在学校时接受体育、增强体质、增进健康,而且要形成体育学习和锻炼的意识、习惯和能力,毕业后仍能坚持体育学习和锻炼,并得以终身受益。

[关键词]终身体育;终身教育;逻辑起点

一、终身体育教育的逻辑起点

终身教育是人一生各阶段当中所受各种教育的总和,是个人所受不同类型教育的统一综合。终身教育具有民主性(普及性)、连贯性、整合性、自主性、个性化、形式多样性等特点,越来越多的国家把终身教育确定为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思想。终身教育的产生适应了教育寻求自身发展新出路的需要,满足了科技不断进步、劳动力素质不断提高的需要,适应了闲暇时间增多、人们提高生活质量的需要。

终身体育孕育在终身教育之中,并随着终身教育的发展而发展。终身体育与终身教育的关系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终身体育以终身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而问世,但它一经产生就具有强大而旺盛的生命力,它不断用新的理论和科学事实来丰富和完善自己,逐步形成一个完整而独立的体系。

从20 世纪60 年代起,西方教育界提出了“终身教育”问题,这种观点认为,教育不仅对学生来说是必需的,而且对人的一生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这种观点在20 世纪70 年代被引入体育领域,形成终身体育观。1978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体育运动国际宪章》

中明确规定“体育是全面教育体制内一种必要的终身教育因素”“必须有一项全球性的民主化的终身教育制度来保证体育活动与运动实践得以贯彻每个人的一生”。这为终身体育的产生与发展指明了方向。

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在他最有影响的专着《终身教育引论》中,专辟一个章节对体育在终身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予以高度的评价。他指出:

“这一发现应引导我们更好地把体育运动和整体的终身教育结合起来,把它从单纯的肌肉作用,从它与文化隔离的状况中解放出来,把它与智力的、道德的、艺术的、社交的和公民活动等紧密的结合起来。”这一论述表明了终身体育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终身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

二、终身体育教育是体育教育未来发展的趋势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人类自我意识的逐步觉醒,人类对体育的认识与需要也发生了变化。其一,人们不再把体育局限于学校体育。朗格朗在《终身教育引论》中就指出:“如果将学校体育的作用看成是无足轻重的事,不重视学校体育,那么学生进入成年阶段以后,体育活动就不存在了;如果把体育只看成是学校这一段的事,那么体育在教育中就变成了

‘插曲’”。

这就明显告诉我们,所谓体育不单是指“学校体育”,而实际上是一个终身的教育过程。其二,体育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是随着生产力发展水平而不断提高其地位的,对提升身

心健康水平和提高适应能力的追求,迫使人们对体育功能的认识更加深刻,人类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重视体育,需要体育,这就形成了发展终身体育的内部动力。其三,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社会迅速进步为人们从事体育健身活动创造了更完备的条件,包括余暇时间增多、物质技术条件的改善等。人们在解决“小康生活”之后对体育有了广泛的需求,体育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内容之一。这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那样,在生活水平较低的国家中,体育总是被强调要为提高青少年健康水平服务,而在后工业化社会里体育学科目标更多地指向提高国民生活质量和为终身体育服务。应该说,终身体育是现代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反映了人的发展需要。终身体育体现的是整体而长远的体育思想,按照这一思想来理解,体育应该贯穿于人生始终,与人生不可分割。可以说,终身教育也好,终身体育也好,都是学习化社会的必然趋势。从整个国民体质健康发展和优生优育的角度来看,终身体育势在必行。

三、终身体育视角下对学校体育改革的建议

第一,革新观念,学校体育要树立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奠定学生终身体育基础的观点,使学校体育思想从过去一般只强调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效益(即阶段效益),跃升为追求长远效益和阶段效益相结合。提出了学校体育的一个基本的原则和方向,涉及到理论和实践的各个方面。陈希教授认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施体育义务教育是很有必要的,但这种教育要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转变观念,树立新的体育意识,使他们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生活质量逐步提高后,向终身体育转化。终身化是学校体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强调通过学校体育使学生步入社会后,在体质与健康、心理与社会化方面保持一种持续的、独立的体育与健康能力及行为,使他们终身受益。

第二,拓宽目标,重视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能力和习惯。21 世纪我国学校体育总目标应该是:完善体格,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全面发展,掌握体育卫生保健知识、技术、技能,培养终身从事体育锻炼的意识、兴趣、习惯和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培养创造力、竞争力和意志力,团结协作、热爱集体的精神,提高社会责任感,促进个性全面发展。有不少学者指出了学校体育实践中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能力、习惯的重要性。必须改革学校体育,增强学生体育意识,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让学生掌握必要的运动能力,养成锻炼身体的兴趣爱好、习惯,这是21 世纪学校体育工作的重点。

第三,要设立“终身运动项目”。

学校体育应舍弃教材贪多求全、简单、重复的弊端,尽可能从促进大众健康角度来考虑,多选择那些难度不大,易于开展,且能延续到社会适应于成年人的对终身增强体质实用价值大的终身运动项目,如武术、游泳、网球、健身操等。学校体育要与终身体育相结合,大学生体育应当有助于终身体育和健身,努力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观念,要注意选择一些毕业后易于长期锻炼的项目,特别是适应职业需要的体能性的运动项目。有的学者强调要按照“终身体育”构建学校体育课程体系。21 世纪的体育教学大纲、教材应围绕“终身体育”选择,使不同层次、不同类别学校的体育教材各具特色;内容深度和广度以突出健身性、娱乐性、终身性、可接受性为主。有一些学者主张使用类似“终身体育项目”

这样的概念,但也有的学者认为体育课程内容要全面。

第四,终身体育背景下需不断提高体育教师素质,在终身体育框架下,体育教师的素质需要提高。体育教师必须树立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强化自身的业务能力,拓展知识范围。一要加强未来意识;二要有开拓创新能力。教师职能要由“教”师变为“导”师,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使学生终身受益。体育教师还应该在培养终身体育意识、能力和习惯中发挥重要作用。

教学中必须注重让学生学会理解运动,学会体验运动中的乐趣,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情感,使他们能够有意识地选择适合自己长期锻炼的项目,以使离校之后也能较理想地进行体育锻炼,从而为终身体育奠定坚实的基础。

总之,终身体育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反映,是人们追求健康长寿、提高生活质量的需求,更是全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需要,可见终身体育与整个社会发展有关。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将导致学校体育全方位的改革与发梗夜L逵谒枷胗胧导嫌Ω檬迪钟胫丈硖逵慕庸臁QL逵绾挝丈硖逵蚧⑷绾斡胫丈硖逵庸欤绾未又丈硖逵治鑫夜L逵南肿从敫母锒圆撸馐茄L逵煊蛞桓龇浅>哂惺抵室庖宓难芯靠翁猓彩侵丈硖逵芯拷饩龅囊桓龌⌒晕侍狻R虼耍颐潜匦敫卵L逵枷耄纬梢徽坠岽敖】档谝弧薄爸丈硖逵彼枷氲母母锖头⒄狗桨妇哂兄匾睦砺塾胙跫壑担辉谘L逵导腥嫱菩幸灾丈硖逵鞯妓枷氲摹爸鞫逵薄翱炖痔逵钡慕逃枷搿?/p>

本论文网专业从事业务!如需转载请保留一个链接:

参考文献:

[1]王红等。论养成锻炼习惯是奠定学生终身体育基础的关键[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4)。

[2]尹建华,张海舟。面向终身体育谈当前学校体育的改革[J]。山东体育科技,1999,(1)。

[3]闻听。改革勿忘打基础[J]。学校体育,1988,(4)。

[4]包昌明,富嘉贞。教育面向现代化与体育教学改革[J]。学校体育,1986,(1)。

[5]谢兵。体育教学模式现状及发展趋势[J]。体育教学,1999,(2)

起点与终点议论文素材

起点与终点议论文素材 对于输在起点的人,锲而不舍才是他们的信条,只要不懈地努力,就会赢在终点.语文网小编今天为大家带来起点与终点议论文素材,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人生的奋斗没有终点 终点是下一个目标的起点 起点之美在于充满希望和未知,终点之美在于满载收获与回忆 人生的每一刻都既是起点又是终点 到达终点要经过艰苦的跋涉 无论希望与否,终点总会到来 终点也可能就是原来的起点 应该使终点成为最辉煌的一刻 每一条公共汽车的线路都有终点站,但为人民服务没有终点站,我会永远用自己的真情和奉献同大家一起走向明天!——李素丽 我每看到运动会时,常常这样想: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鲁迅生活是一辆永无终点的公共车,当你买票上车后,很难说你会遇见什么样的旅伴。——爱默生 人不管被生活的浪涛冲到什么位置,都不能看作是自己的终点,而应该把这个位置当作向更远大的目标奋进的起点。——魏书生 能把自己生命的终点和起点连接起来的人是最幸福的人。——歌德 我是环绕着一个圆圈而行的,越接近终点也就越接近起点。——狄更斯 人只有在不断追求中才能得到满足。像爱情一样,诗、哲学、科学的真正精神恰恰就是不断的追求,永远站在起跑线上。——赵鑫珊 人为自己的不道德行为羞愧,这是第一阶段,待到终点,他也要为自己的道德行为羞愧。——尼采 我的祖国不是派我来听发令枪声的,他们是要我来冲过终点的。——艾哈瓦里 人总是要生存、要进步的,人类必将走向更伟大、更广阔、更丰满的生活。对于这一真理丧失信心才是真正的死亡。要知道伟大的终点来得很慢,因为时间是漫长的。——杜波依斯 探索者从希望开始。希望是探索者一直到达终点的全过程中始终不渝的阶梯。——达宁 法律的终点便是暴政的起点。——洛克 每一个终点就是一个起点,当玛雅人神秘消失的时候,这个奇特的玛雅在后世人心中刻下烙印。——斯蒂芬斯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古训 像旅人那样走向目的地;世界是客栈,死亡是旅行的终点。——约·德莱顿 起点处有许多人,但只有少数人才能到达终点。—— 名牌对于愚者来说,已大功告成,是终点;对于智者来说,才刚刚开始,是暂时领先。—— 路再长也有终点,夜再长也有尽头。——民谚 也许,最初飘然而下的,只是一两只断了翅膀的残蝶,在融融秋意的滋润下,却变成了一阵枯黄的雨,黄得萧瑟,黄得沉寂。

管理的三个逻辑起点

管理的三个逻辑起点 2014年04月22日16:43 来源:《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3年10期第53~58页作者:丁雪峰/杨河清字号 打印纠错分享推荐浏览量 422 【作者简介】丁雪峰,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人才学、人力资源管理、领导学;杨河清,经济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人才学、人力资源管理、经济学 一种知识能够成为一门学科,都会有自己的根本问题。所有学科都围绕自己的根本问题展开研究,这个根本问题来源于学科内部。社会科学的根本问题是西美尔在1910年提出来的:“社会为何可能?”管理作为一门社会科学的学科,它的根本问题也可以同样追问“管理为何可能?” “管理为什么可能?”对这个问题思考所引出的问题就是:管理的本质是什么?管理的本质决定了管理的逻辑起点。管理学常常不被当做科学,而是被当做艺术,其原因是因为管理不像医学、生物学、数理化学科那样必须经过严谨的科学训练才能够掌握。直觉感受对于严谨的数理化等学科意义很小,一般人很少能根据直观感受对这些学科发表自己的看法。而管理似乎是任何人都可以发表看法的学科,很多人根据个人体会得出的管理经验也像是出自管理专家。有些东拼西凑速成的管理理论和方法,从管理逻辑的角度来考察,不过是一种常识或者纯粹的理论推演,有时这些理论内部甚至自相矛盾,无法自圆其说,也无法在管理实践中有效应用。研究管理学的前提是理解管理的本质,理解管理本质的前提是理清管理内在的逻辑。 一、混乱的管理逻辑起点 现代管理学混乱的原因,是因为管理学缺乏一套标准的科学分析范式和适用一切管理环境的规范分析方法。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的管理者没有找到正确的管理逻辑起点。 管理的逻辑起点,是为了解决问题而采取各项管理措施背后的动因。所谓“逻辑起点”,就是一系列概念群的最初的论证点或起点。由这个最初的论证点,我们可以用推理的形式找出其中的概念,从而“必然地得出”一系列的与之不同的概念群。任何一个学科都是概念的逻辑体系,而这个体系是围绕着一个逻辑起点展开的。逻辑起点是学科研究域中最一般的抽象规定,根据逻辑起点可以推演出学科的理论范畴。 “学科的科学理论体系,一般认为首先应当确定它的逻辑起点,从逻辑起点出发,借助逻辑手段,按照学科内在规律,层层推导,逐步展开,构成严谨的逻辑系统”。要弄清楚一门科学的逻辑起点,必须沿着科学探究的途径,即从逻辑线索和历史线索两个方面来分析,进而通晓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性。最能说明事物本质特征的概念和范畴即是它的逻辑起点。 管理学是研究管理现象和管理规律的。管理学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形成了不同的学派。能否将这些不同的流派归于同一个逻辑体系框架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在文献研究中发现,专家学者在对管理逻辑起点上认识完全不同。有些人认为是“人”,有些人认为是“组织”,有人认为是“企业家才能”,有人认为是“效能”,有人认为是“资源”。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教育起点公平、机会公平与规则公平的关系及其实现路径

··湖北社会科学2014年第4期 摘要:教育公平有三个主要内容,起点公平是教育公平的起点、机会公平是教育公平的形式、规则公平是教育公平的保障。要尽可能做到促进教育起点公平,促进城乡和地区间教育均衡发 展;促进教育机会公平,促进教育资源向社会弱势群体倾斜;促进教育规则公平,改革、完善教育的各种法律规则。 关键词:起点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路径;中图分类号:G40-01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477(2014)04-0160-04 作者简介:张春晖(1972—),女,武汉科技大学文法与经济学院讲师,硕士。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国梦’视阈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14Y012)的阶段性成果。教育起点公平、机会公平与规则公平的 关系及其实现路径 张春晖 (武汉科技大学文法与经济学院,湖北武汉430081) 公平是人类的普世价值,罗尔斯在《正义论》提出了著名的公平原则,一个是平等自由和机会均等原则,另一个是“最少受惠”的人获得补偿的不平等分配原则;其核心就是起点公平、机会公平和规则公平。[1](p2-5)罗尔斯的公平理论对教育公平同样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教育起点公平、机会公平与规则公平关系(一)起点公平是教育公平的起点。 起点公平强调的是社会成员生存和发展机会的起点应当平等,即对于具有不同自然禀赋、依存于不同社会条件和自然条件的社会成员,应当根据具体的自然、社会和经济状况,有所倾斜地采取措施,尽可能地保证其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拥有同样的起点。就社会成员的起点看,先天的不公平是客观存在的,人们的禀赋可能不同,在体力、智力、性别等方面存在差异;人们所依存的社会条件也有不同,每个人出身家庭的贫富、父母的地位、社会关系等方面存在差异;人们所处地区的自然条件也有差别,城市和乡村、内陆和沿海、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 区,这些人生起点的差异使人们不可能处于同一起跑线上。在社会现实状况下,起点存在差异是社会的常态,但是,不能因为起点差异就完全无视起点的公平,特别是不能人为制造后天的起点不公平。在各种社会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起点公平所关注的不是起点是否存在差异,而是如何对待起点的差异问题。在这个问题上,需要政府在教育、就业、社会保障等公共政策上,有目的、有倾斜地协调地区差异、行业差异,更多的倾向弱势群体,以维持社会的总体和谐。 公共服务是收入分配中最基本的公平对象,其在群体间和个体间发挥着同一“起跑线”或“踏板”的重要作用,只有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最大公平,保证个人“基本能力”的平等,才能使人们真正享受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自由。不同的公共服务对于公平分配的作用不尽相同。如果说社会救济、补贴等服务偏重于公民收入分配的结果公平,那么公共基础教育则更有利于公民获取收入的机会公平或起点公平。世界各国的实践已经充分证实了公共教 ·教育论丛 160

关于逻辑起点的研究综述

关于逻辑起点的研究综述 [内容摘要]本文综述逻辑起点问题有关文献,提出逻辑起点是对理论体系的基本问题进行回答所依赖的关键概念,并对逻辑起点和研究起点、研究对象、研究的目的任务意义等的区别,对逻辑起点和历史起点、“认识角度”、基本矛盾、“细胞”或“细胞形态”、“原始的基本关系”等的联系,乃至逻辑起点为什么是理论体系中最简单和最抽象的概念等进行了诠释。 [关键词]逻辑起点;抽象;理论体系;知识整合;认识过程 随着国内各学科研究的发展和进步,逻辑起点问题日益成为各学科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受到普遍关注,人们对逻辑起点在学科理论体系构建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给予极大的重视,并纷纷对各自学科的逻辑起点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笔者对CNKI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的文献进行检索时看到,仅1994年以后就有443篇学术论文在题目中包含“逻辑起点”这一概念,涉及教育科学、环境科学、伦理学甚至反恐等多个方面,理论工作者们对这一问题的关注程度可见一斑。但这些文献对逻辑起点的确定方法颇不统一,显现出逻辑起点问题研究所面临的困境。笔者就此将目光转向哲学或逻辑学对“逻辑起点”概念内涵问题的专门研究,发现此类文献屈指可数,逻辑起点的概念、逻辑起点对学科理论体系的作用机制、选定逻辑起点的方法等问题均有待进一步的说明。就此,笔者试图从相关文献和进一步的推论中找到逻辑起点的概念实质,进而对逻辑起点在学科理论建设中的作用做出诠释,寻求选定逻辑起点的更加明确、便于操作的方法。 1.相关研究综述 1.1学科逻辑起点研究情况 研究者们在对各自学科逻辑起点的讨论中,对“逻辑起点”的概念这一基本问题大体有三种态度:1.对概念问题避而不谈,直接讨论具体问题。2.援引黑格尔、马克思相关文献的论述或其他学者在此类问题中的推论,但主要说明逻辑起点的“规定性”,不涉及逻辑起点的概念定义问题,如瞿葆奎[1]、何克抗[2]。3.作者根据有关论述或本人的理解对“逻辑起点”的概念做出概括。其中第三种情况中,多数从逻辑起点在学科理论体系构建中的地位出发提出概念描述,如韩建新[3]认为逻辑起点是“是按照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构建科学理论体系的起始范畴,它是对象领域内最一般的抽象规定,但这种抽象又不超出它的对象领域并且

教育学逻辑起点的反思

第35卷第1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1月 Vol.35 No.1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Jan. 2013 ────────── 收稿日期:2012-11-15 作者简介:石远鹏(1975-),男,陕西兴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及教育管理。 -133- 教育学逻辑起点的反思 石远鹏 (唐山师范学院 教育学院,河北 唐山 063000) 摘 要:逻辑起点是研究教育学问题的根基。目前学界就教育学逻辑起点问题,存在着什么是“教育学逻辑起点”的争论,也存在着“单一起点论”“双重起点论”“多重起点论”之争。从剖析逻辑起点“质的规定性”出发,通过反思得出教育学的逻辑起点只能是一个,即“育人”,通过育人——“使人成人”。 关键词:逻辑起点;教育学逻辑起点;育人 中图分类号: G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9-9115(2013)01-0133-03 DOI :10.3969/j.issn.1009-9115.2013.01.037 The Reflection of Logic Starting Point of Pedagogy SHI Yuan-peng (School of Education, Tangshan Teachers University, Tangshan 063000, China) Abstract: The logic starting point is the foundation of the study of education problems. At present, on the logic starting point of education issues, there is the controversy about “what is the logic starting point of pedagogy”, and there are the arguments about “a single starting point”, “double starting points” and “multiple starting points” in academia.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logic starting point of “nature”, through the reflection the conclusion is that there is only one logic starting point, that is “educating people”, making people become real people through it. Key Words: logic starting point; logic starting point of pedagogy; educate people 逻辑起点是建构教育学科学体系的起始环节,是研究和认识教育学的认知原点,是教育学学科立场能否得到承认的关键所在,是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并为解除被其他学科“侵占”的有力砝码,也是解构当下所谓“‘迷茫的’、‘危机的’、‘尴尬的’教育学”的理论和基石。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其独特的理论体系,每一种理论体系有其完整的逻辑结构,逻辑起点是一门学科的起始,它对于一门学科的确立、发展和繁荣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和制约作用。 然而,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对教育学逻辑起点的研究和追问一直没有停止过,也没有形成一个大家所公认的教育学逻辑起点,这至今仍是教育学研究中尚未解决的一个问题。从教育学逻辑起点的探讨中不难看出:各种观点众说纷纭、相持不下,几乎每一种观点都有悖论、难以服众,探讨似乎陷入了一种“疑无路”的境地。教育学逻辑起点问题的悬而未决并不表示教育理论与实践可以绕道而行。恰恰相反,不搞清楚教育学逻辑起点,就会容 易造成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左右摇摆,使得理论的教育学“无用武之地”,使得实践的教育学“各唱各的调”。那么问题的症结在哪里呢?如何解决教育学逻辑起点研究中的“先天缺失”与“后天的营养不良”呢?我们需要在反思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合理地对教育学的逻辑起点问题进行突破和重构。 一、逻辑起点质的规定性(本质特征) 逻辑起点属于哲学和逻辑学的研究范畴,对于它的理解和认识也就应以哲学和逻辑学的相关理论来展开。逻辑起点即逻辑出发点,也就是“必须用什么做科学的开端”[1]的问题,或者说“逻辑起点就是这门学科产生的源头。”[2]具体来说,逻辑起点是一门学科理论体系得以开始和发展的出发点和最初规定。 我们可从以下几方面认识逻辑起点:首先,逻辑起点是与一门学科理论体系紧密联系的思维起点,离开一门科学或学科的理论体系谈逻辑起点,逻辑起点就失去了依托,

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

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 一、关于逻辑起点 什么是逻辑起点?用恩格斯的话说,就是指科学应该从何开始?这表明,逻辑起点是指范畴体系的起始范畴。从最简单的基本的东西出发,因为这里, 在这些基本东西那里,全部发展就在萌芽中。任何一门学科, 都是基于某一逻辑起点, 依据科学的方法论展开思维,而形成组合有序的符合逻辑推理的概念和原理的体系。学科的科学理论体系, 一般认为首先应当确定它的逻辑起点,从逻辑起点出发,借助逻辑手段, 按照学科的内在规律, 层层推导, 科学的逐步展开, 构成严谨的逻辑体系。一门学科的逻辑起点就是这门学科产生的源头, 它既是整个学科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关键, 又是准确反映该学科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核心要素。逻辑起点就如构建学科大厦的基石,如果基石没有确定, 那么学科的结构或体系一定是松散和无序的, 其理论是经不起推敲的, 从而缺乏科学性。考察一门学科的逻辑起点是什么,首先就要明确什么是逻辑起点,黑格尔、马克思、列宁等经典作家都对这个问题有过描述黑格尔关于逻辑起点的论述,综合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起点范畴一定是整个体系得以展开赖以建立起来的客观根据和基础;二是起点范畴应该是一个最初的最直接的和最简单 的规定;三是起点范畴必须是绝对的抽象的;四是逻辑起点与历史起点一致;五是起点和终点是辨证统一的;六是起点范畴与理论体系具有内在的逻辑关系。 “每一门科学理论,都有逻辑起点、逻辑中介和逻辑终点,抓住了这三点,才算抓住了一门科学理论的纲。”逻辑起点问题是关于一门学科理论体系科学性的根本问题,它对一门学科的成熟和发展具有重要价值。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不仅是构建其学科理论体系的基石,而且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关键,它将直接决定并制约着教育理念、教育内容及教育方式,进而影响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接受程度 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的几种观点 当前, 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已经获得重大发展, 在思想政治教育逻辑起点的研究中, 理论界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但也存在不少分歧和不足。 当前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主要有四种观点:①国家主体或统治阶级主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②思想和行为作为逻辑起点③学习和教育,或者说以人的接受心理亦或可以说一个人的需要和社会的需要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④以人为逻辑起点——其中包括了以具体的人为逻辑起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理论为逻辑起点;以经济人、社会人为逻辑起点;以抽象的人、自我实现的人、全面发展的人为逻辑起点。这四种观点各有其侧重点,分析的立场不同,因而都有其合理性。但正是因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家的观点都是处于自身的立场而设法完善,自圆其说的,都有其和行李的同时也存在不足。首先,以国家主体或统治阶级主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这种观点看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就是阶级性,或者说看到了在阶级社会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必然性但是将它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逻辑起点就有失偏颇了这种观点没有揭示出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的基本关系,而只看到了问题的一个方面思想

教育公平问题

阅读资料八教育公平问题毛泽东思想和中国2011-03-08 14:01:47 阅读390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 1.近年来,高考报名人数一直处于持续增长的状态。教育部有关数据显示,2002-2008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由527万人增长到1050万人。但到2009年,除广东、江苏、重庆等省份的高考报名人数比去年稍有增长之外,大多数省份的高考人数出现了减少状况,个别省份的下降幅度甚至超过了10%。 山东省教育招生考试院表示,今年山东报名参加高考的考生人数为70万余人,比2008年减少了约8万人,减少幅度超过10%。河南省教育部门称,该省今年高考考生总数预计为96万人,比去年减少2.9万人,出现连年考生人数高涨后的首次下降;其中,洛阳市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今年报名参加高考的人数首次下降。上海市今年高考报名人数约为8.3万人,比去年减少了两万人左右。河北省今年高考报名人数约55.9万人,比去年减少了1.63万人;这是1995年以来该省高考报名人数首次下降。 对此,北京理工大学一名招生工作人员向记者分析说,各地高考人数普降有许多深层的原因,一是现在报名参加高考的应届考生大多数是“90后”,他们出生在中国第三个生育高峰(1985-1990年)之后,绝对人数少了;二是不少地方正在推进课改,这使得一些非应届考生担心课改后高考变化较大,放弃复读,考生相应地比往年有所减少。“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自去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大学生的就业神话破灭,高中毕业生通过上大学找个好工作的想法受到动摇,部分学生就转变观念,甚至不参加高考。” “高考人数减少,社会的成才观也将逐渐从‘高考一元论’转变成‘多元并存’。”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校教师陈女士认为,高考决定命运的观念淡化后,人们可以更多地从孩子的自身特点出发,选择合适的成才之路,而不必“唯高考、大学是从”。 2.近年来,农村学生在重点高校中的比例逐年下降,大量通过高考的农村学生进入高职、大专院校读书。在就业寒冬中,研究生挤占本科生就业岗位,本科生挤占高职专科生岗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倒逼高职专科生岗位的现象,使得缺少社会关系和创业资金的农村高职、大专毕业生难以求职就业。 这一现象,刺激着即将参加高考的农村学生。重庆市涪陵区一名农村教育工作者告诉记者,面对当前竞争激烈的就业形势,不少农村学生自认考不进名牌大学,读高职或高专可能找不到理想的工作,还不如早打工,早挣钱。一名弃考考生告诉记者,有的职业院校每学年收费8000元,相当于父母一年的收入。假如自己把钱用了,弟弟读书怎么办?当记者吿诉她进入大学可申请助学贷款时,她反问说:“如果毕业就不了业,拿什么还?” 在采访中,不少学生家长跟记者算起“教育账”:培养一名大学生,一般要14年,义务教育阶段以外的教育投入至少5万元。现在大学生就业难,起薪按照2000元计算,除去生活费,每月存款500元,至少8年才能将教育投入“挣回”。即使年收入在5万元左右,收回成本也要5年。而教育投入最多的是大学阶段,孩子考不上好大学,真不如早点就业。 记者采访的一些农村基层教育工作者认为,农村学生弃考暴露了当前农村教育中存在的诸多

起点和终点教案

第 2 课起点和终点 【科学概念目标】 1.共同的起始线是公平比较的基础。 2.确定起点和终点是测量的基本要素。 3.纸蛙跳远的距离可以用起跳点和落地点来标识【科学探究目标】 1.学习标记起点和终点的方法。 2.尝试以图表的形式记录和组织信息。【科学态度目标】 1.发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测量的认同感。 2.认同以图表形式组织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 3.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 乐于讲述自己的观点、展示自己的探究证据。 4.认同客观地记录纸蛙跳远距离比获得比赛胜利更重要。【科学、技术、社会 与环境目标】 1. 意识到比较和测量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 2. 认识到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方法解决问题。【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每人一只纸蛙、一条纸带、一支彩笔, 胶水、剪刀、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 游戏导入。请一位高个子和一位矮个子学生上台比赛跳远,其他学生观 察。 2. 问题聚焦。教师提问:“怎样才能知道谁跳得更远呢?” 根据回答, 让学 生重新比赛, 画起跳线和落脚线。 二、探索:纸蛙跳远比赛 1.体验纸蛙跳远。 发纸蛙,每人一个, 让学生体验纸蛙跳远的方法,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让纸蛙跳跃一段距离。 提问:“你怎么知道纸蛙跳了多远?” 引导学生说出,在纸蛙起跳点画一条线表示起点,在纸蛙落地点画一条线表示终点,起点到终点的距离就可以表示纸蛙跳了多远。

2.确定纸蛙跳远的公平比赛规则。 教师需要指出,我们通过在地上画线的方式记录了纸蛙跳远的距离,但是无法方便地与别人纸蛙跳远的距离进行比较。为了方便,我们可以在纸带上记录纸蛙跳远的距离,然后剪下来和别人的进行比较。 可以用课件展示一条起跳线和一个纸蛙,让学生看清纸蛙的头要对齐起跳线再展示一条终点线和一个纸蛙,让学生注意纸蛙的尾部要对齐终点线。全班要统一标准。 3.纸蛙跳远比赛。 发材料。分小组活动。 教师需关注并指导学生对起点线和终点线的确定提醒他们在纸带上写上姓名及日期,养成记录的好习惯。 4.谁的纸蛙跳得最远。 比较自己纸蛙三次跳远的距离,确定最远的一次作为自己纸蛙的跳远距离。 比较小组成员的纸蛙,确定“哪只纸蛙跳得最远”。要求对齐起点,然后比较终点。张贴各小组的纸带,让学生观察、比较“谁的纸蛙跳得最远”,评出全班跳得最远的纸蛙。 三、研讨 教师可以提问:“在小组中,谁的纸蛙跳得最远?你是怎么知道的?”引导学生基于实验的关键步骤,有根据地说出自己的结论。 接着可以提问:“观察张贴在黑板上的纸带,它为你提供了有关纸蛙跳远的什么信息?”“你的纸蛙三次跳远的距离相同吗?你是怎么知道的?”“你还有其他可以确定跳远距离的方法吗?”教师在比较中需反复提醒:①对齐起点②确定终点。 四、贴纸带 让学生把纸带粘贴在学生活动手册上。 【下载本文档,可以自由复制内容或自由编辑修改内容,更多精彩文章,期待你的好评和关注,我将一如既往为您服务】

教育中的不公平问题以及对策

教育中的不公平问题以及对策 摘要:本文从教育公平的现实情况入手,阐述当前我国教育现状中出现的不公平问题,如教育经费分配的不公平,不同地区入学机会的不公平,以及农村和城市学生入学机会的不平等。试图通过剖析现状,提出一些解决教育公平问题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 教育不公平对策 一、公平的界定 公平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范畴,有人将其界定在经济领域,有人将其界定在法律领域,有人将其界定在道德领域,而有人又将其界定在政治领域等等。不管将公平界定在何种领域,公平的含义无外乎两个方面,其一是作为手段的公平,其二是作为目标的公平。作为手段意义上的公平是从具体的操作层面出发解决如何公平的问题;作为目标意义上的公平是从人的理性出发解决如何确立一个理想的公平的社会秩序的问题。公平是人类一直追求的目标之一。教育公平是公平概念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关于教育公平很多人都给出了自己的定义。笔者认为,教育公平是每一个人都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包括教育起点的公平,教育资源分配的公平等。 随着国民素质的提高,对教育的重视以及关注。教育公平逐渐成为我国大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受教育者在整个教育运行中(主要从入学机会是否均等、受教育者受教育过程是否公平、受教育者教育结果是否公平等三个方面)的是否公平问题进行比较系统的考察。 二、我国教育不公平的现状 (一)教育起点不公平 教育起点的公平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教育权利公平,二是教育机会公平。我国于 1986 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 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以确保每一个儿童都有平等的教育权利和教育机会。但是在现实社会生活中,还存在许多教育起

起点和终点教学设计

起点和终点教学设计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起点和终点》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在第1课的学习中,学生通过比较恐龙模型的大小有了初步确定起点与终点的意识。学生把恐龙模型的头对齐就是在确定起点,然后比较恐龙模型尾部长短就是在确定终点。 为了公平比较与准确测量,我们必须给每一次比较与测量确定起点和终点。学生在生活中也会有一些确定起点和终点的经历,比如体育活动中的跳高、跳远、赛跑等。本课将通过青蛙跳远比赛的探究活动,要求学生学会确定起点与终点,通过研讨让学生理解确定起点和终点的重要性。 在本课的探究活动中,用在纸带上做标记来表征青蛙跳远的距离,这是一个巧妙的设计。学生将在纸带的一端画青蛙的起跳点,再根据青蛙跳跃的位移在纸带上画出终点的标记,完成表征起点与终点的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会思考:终点究竟是在青蛙的头部画线,还是在尾部画线甚至有学生可能会要求其他同学与自己的标记方法一致,这些都指向比较与测量中的公平与准确问题。另外,用纸带表征青蛙跳远的距离,可以很好地呈现青蛙三次跳远的结果,便于展示、交流。在研讨中,学生将认识到纸带的长度就代表青蛙跳跃的距离,或者说是它移动的距离。教师要鼓励学生改变他们有关长度的表述,从而帮助他们完成从长度到距离的概念转变。例如,如果一个学生说他(或她)的纸带比另一个学生的长,可鼓励这个学生使用“距离”一词,即可以说:“我的纸带更长,表明我的青蛙跳的距离更远。” 【学生分析】 学生已经初步建立比较长度的意识,本次课比较青蛙跳远的距离,不再是一个物体的首尾长度,而是一个物体位移的距离。已有认知物体的长度或高度不变,而现在物体的位移每一次都可能不同。学生活动时,反复运用起点和终点,这个“点”演变成“线”,起点是共同的起始线,终点是标记的终止线。因为跳跃的距离没有留下痕迹,当自己的青蛙多次跳跃的距离相互比较,或是与同伴的青蛙跳跃的距离比较或是与小组其他成员比较不便时,表征距离的纸带应运而生。“比较”进阶到“比量”,为“测量”做准备。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法哲学逻辑起点论文

法哲学逻辑起点论文 何为法哲学的逻辑起点,这个问题一直以来都是非常有争议的论题,没有一个令整个法哲学界公认的定论,所以从新的角度、新的视角对它们进行探索是有必要的。从静态和动态的角度论证法哲学的逻辑起点可以试着把它确定为法需要。 法哲学;逻辑起点;法需要 关于法哲学逻辑起点,从目前来看,古今中外的法学家、哲学家们都有所探究,但不同的人,所处的历史条件不同,所站的角度不同,采用的研究方法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同。人作为一个类群,不同于其他动物群类的最关键一点就在于人有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能力。因此笔者所认为的法哲学应该是以对人与法的关系的研究贯穿于整个法哲学体系的始终,法哲学的终极价值目标是促进人的自我完善。由此推出法哲学的逻辑起点应当是法需要。所以本文试图以法需要作为法哲学的逻辑起点来进行探析。 从价值层面来看,法哲学是人学,法哲学离不开人,它 ___人的生存命运,追求人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从某种程度上说,一提到价值这一概念,就内涵着“需要”这一意义,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出于某种需要。能否满足及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人类的需要,是衡量一切事物和行为是否具有价值及多大价值的根本标志。

如果以“需要”作为法哲学的逻辑起点,可能会带来一个困难的问题:许多其他的学科,例如经济学、伦理学、教育学等等,都与人的需要之间存在着密切的 ___,那么,是否一切关于人的学科都是以人的需要作为逻辑起点的呢?或者说,将人的需要作为法哲学研究的逻辑起点是否会导致法哲学研究的泛化呢?笔者认为,这种担心是可以理解的。因此,这里我们必须对人的“需要”进行法哲学上的定位,否则,法哲学的研究就真有可能与经济学、教育学、伦理学等的研究难以区分了。 基于以上的担忧,笔者试图从法律价值层面来探析法哲学,那么就离不开“法律需要”(或者说“法需要”)这一概念,回避法律需要就不能对作为人的活动重要方面之一——法的形成和发展、法律行为、法律关系等与法相关的问题进行把握。因此,在研究法哲学时,笔者试图把人的法律需要作为其逻辑起点进行探索。人的法律需要是一个重要的学术价值范畴和问题,它是法哲学体系中最为重要且最基本的概念,可以说是整个法哲学体系的起点。法律需要是法哲学研究的逻辑起点,这是从终极意义上而言的,也就是说,法哲学研究的出发点是人的法律需要,其归宿也是人的法律需要,借用 ___的话而言,是一种围绕人而由起点到终点之间的一种循环运动。

起点和终点教学设计

《起点和终点》教学设计 一、教材及学生分析: 在生活中,学生们自然地进行着比较,也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测量。而比较与准确测量的前提是公平,我们必须给每一次比较与测量确定起点和终点。本课以纸蛙跳远的比赛活动引导学生意识到比较中的公平原则,从比赛需要确定起点和终点中学生会深刻地认识到相同的起点是公平比较的基础,不同的终点是公平比赛的不同结果。 通过第一课的学习,学生或许有了初步的确定起点与终点的意识。学生把恐龙的头对齐就是在确定起点,然后比较尾部长短就是在确定终点。学生在生活中也会有一些确定起点和终点的经历,比如体育活动中的跳高、跳远、跑步比赛等。本课将通过纸蛙跳远比赛的探究活动,要求学生确定起点与终点,通过研讨让学生理解确定起点和终点的重要性。二、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通过纸蛙跳远比赛知道比赛要公平,要站在同一起点上进行比较。 2.通过纸蛙跳远比赛知道确定起点后,还要标记终点来进行比较。 3.通过纸蛙跳远比赛知道纸蛙跳远的距离可以用起点和终点来标识。 科学探究: 1.通过纸蛙跳远比赛的活动,学习标记起点与终点的方法; 2.通过纸蛙跳远比赛的活动,能有序地把跳远的结果呈现在黑板上,进行科学的比较。 科学态度: 1.通过纸蛙跳远比赛的活动,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讲述自己的观点、展示自己的探究证据。 2.通过纸蛙跳远比赛的活动,小组间能团结协作,互相配合。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通过纸蛙跳远比赛的活动,知道比较和测量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一种基本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 通过纸蛙跳远比赛知道纸蛙跳远的距离可以用起点和终点来标识。 四、教学准备 教师:PPT(含视频资料)、大纸蛙两只、大纸带一条 学生:每人一只纸蛙、一条纸带、一支彩笔、剪刀 五、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3分钟):老师想问问大家,有没有参加过跑步比赛啊。 老师想请两个小朋友来比一下(选两个小朋友,一个站在1号位,一个站在2号位,事先在地上粘两条线),其他小朋友做裁判,谁先跑到老师这儿,谁就赢。(师发令:预备,开始!)(看学生反应) 根据孩子反应,借孩子之口说出比赛的不公平。 设问:“要怎么比才公平?”

逻辑起点

逻辑起点 逻辑起点是指研究对象(任何一种思想、理论、学说、流派)中最简单、最一般的本质规定,构成研究对象最直接和最基本的单位。[1] 逻辑起点是一个理论的起始范畴,往往以起始概念的形式来表现。它必须具备以下四个要件:其一、有一个最基本、最简单的质之规定;其二,此逻辑起点是构成该理论的研究对象之基本单位;其三、其内涵贯穿于理论发展全过程;其四、其范畴有助于形成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2] 黑格尔关于逻辑起点的规定性: 1. 逻辑起点应该是一个最简单、最抽象的规定,它“不以任何东西为前提”、“不以任何东西为中介”。理论体系的概念推演过程,就是不断地丰富开端的规定性的过程。 2. 逻辑起点应该揭示对象的最本质规定,以此作为整个体系赖以建立起来的根据、基础,而科学理论体系的“全部发展都包含在这个萌芽中。”概念的逻辑推演和展开,就是把蕴涵于开端中的内容充分展示发展起来。 3. 总的来说,逻辑的起点与对象的历史上的最初的东西相符合。“那在科学上最初的东西,必定会表明在历史上也是最初的东西。” 那么应如何寻找一门学科的逻辑起点呢?我认为有一种较为简单的方法,即以历史起点为切入点,寻找学科最初的起点或者萌芽。相对抽象的逻辑起点而言,寻找历史起点较为容易,既然逻辑起点与历史起点是相统一的,那么只要在“最初的东西”中选择一个“最简单、最抽象、最本质”的范畴即可。

到目前为止,学界对档案学逻辑起点的直接论述并不多见,大部分都是从档案学的起源、产生、发展、构成等角度进行研究的。根据现有的直接研究成果,大致可分为三种不同的观点,分别是:①中国人民大学的胡鸿杰教授认为文件的归宿是中国档案学的逻辑起点;②天津师范大学的冯湘君、刘新安教授认为,档案"是由文件实体集合与档案历史联系的记录两种物质构成的"①这一属性是"现代档案学理论"的逻辑起点;③云南大学的郑文和昆明高等师范的关素芳认为,管理是档案学的本原②,是其赖以形成和发展的直接导因和基本条件。 笔者认为,以上三种观点中,对档案学的逻辑起点研究得最全面而深刻的,当数胡鸿杰教授的"文件归宿论"。本文是在分析讨论胡教授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对档案学逻辑起点的形成和确定谈谈自己的愚见。 一、对胡教授研究成果的分析讨论 (一)关于逻辑起点 在《中国档案学的理论与模式》的导论部分,胡教授对逻辑起点的基本含义作了详细的解释说明。 "所谓逻辑起点,是指人们在思维过程中,在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逻辑行程中所经历的一个环节" ,"任何一个反映客观对象的完整过程总是由感性的具体到思维的抽象,然后又由抽象上升为思维中的具体"(又称为"理性的具体")。根据以上表述,我们可以用下图直观地归纳出逻辑起点在认识过程中的相对位置: 图 1 其后,书中分别从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三个方面来解释"抽象"和"具体",并着重分析如何在思维的过程中(即从抽象上升到具体这一过程)确定逻辑起点。 然而,笔者认为,尽管在科学理论体系的建构问题上马克思主张从抽象到具体而不是从具体到抽象,尽管逻辑起点"坐落在"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阶段而不是从具体到抽象的阶段里,当我们在确定一门学科的逻辑起点时也不能只谈认识的后阶段而忽略了前阶段(即从具体到抽象这一阶段)。从图1我们可以发现,认识过程的起点和终点都是"具体",前者是我们的感官能直接感觉到的,而后者是需要经过思维加工、舍去客观对象的非本质属性以后而得出的思维上的具体。虽然两者是两种不同的事物,但无可否认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逻辑起点是联接两者的重要纽带。因此,我们对逻辑起点的研究也决不能只侧重于认识的后阶段,逻辑起点在认识过程中的相对位置也应继续细化和准确化。 在学科产生和发展的问题上,笔者暂且将"感性的具体-〉抽象"这一阶段称为"前学科阶段",指代在专业化、系统化学科产生以前的阶段。这一阶段的认识是从各种各样的社会现象出发的,也就是以具体经验为起点,经过知识的累积、丰富和提炼,"抽象"出最简单、最基本、最抽象的范畴,从而确定出一门学科的逻辑起点。因此,前学科阶段的逻辑结构可以表述为"具体经验-(抽象)-逻辑起点"。而学科产生以后的阶段(简称"学科阶段")则是从上一阶段得出的逻辑起点出发,构建整个学科理论体系,从而"形成一个反映和揭示人们对研究对象的本质属性和作用规律性认识结果的理论学说"③。因此,学科阶段的逻辑结构可

教育课程开发的逻辑起点与现实起点

2008年第2期 高教探索 HigherEducationExploration 高职教育课程开发的“逻辑起点"与“现实起点" 兰先芳 摘要:高职教育的课程开发关键要解决的是职业性的问题.即应从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未来所从事的工作任务出发来确立课程开发的“逻辑起点”与“现实起点”。本文对我国高职教育的课程开发“起点”进行分析和阐述,以期对改变传统学科教育课程占高职教育主课堂的现状,实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培养高技能型人才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高职教育;课程开发;逻辑起点;现实起点 高职教育课程开发的起点,指的是高职教育从何处人手设定人才培养目标以开展整个教与学的活动过程的问题。能否正确设定课程开发的起点,决定了高职教育的教学是否有针对性,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高职教育课程开发的“起点”误区 高职教育课程开发的起点是高职教学实践中的关键问题,实际上,它也是反映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效果能否满足市场实际需要的晴雨表。对此问题的认识与做法。从根源上看。大致存在以下两种误区。 (一)知识本位——“课程内容起点”误区 普通高等教育是以知识、学科为主体的教育体系,我国高职教育从其诞生以来,就可以说带着普通高等教育知识本位的烙印.高职教育以技术、行为为主体的教育体系的特征没有很好地凸现出来。一直以来存在着系统性偏差.集中表现为培养的人才不能满足市场实际的需求。导致“系统性偏差”的直接原因是课程内容.因为任何一种教育思想的实施最终都取决于直接面对学生的课程内容。 受传统学科课程教学观和教学实践的影响,高职教育的课程内容在很大程度上被理解为传递人类社会所积累的系统文化知识和形成学习知识的技能、技巧,把课程内容的起点确立为获取事实性知识。教师在学科中传授学科知识,以学科结构为基础,只对自己的“学科”负责。课程内容与工作没有直接联系。学习进程由教师安排.只需使学生掌握本学科“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即所谓完整的知识理论体系即可。 在教学实践中。以学科系统化课程内容为起点的教学。强调教学以传授知识为主、把教学内容分为若干个教学阶段。由此带来的后果则是忽视了学科系统知识逻辑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逻辑的统一性,一切学习都从知识逻辑开始,忽视了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这无异于浪费资源。 (二)教材本位——“教学载体起点”误区 教材是学科教育体系的重要载体。教师准确全面地解读教材、把握教材和讲授教材是其基本特征。在这种学科教育课程开发观念下,确定教学的起点便是根据教材的进度,确定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起点,并找出重点、难点与讲授逻辑。 这种依循学科教育的教材编排逻辑和讲授进度来确立高职教育课程开发起点的做法。虽然能保证知识传授的系统性与严密性,但是,却没有认识到教材是按照学年——学期——单元——课时匀速安排教学内容及其进度,其前提是学生能根据教学内容进行匀速推进.其中忽视了高职学生须根据对应的岗位在工作情境中学习“如何工作”。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学生需根据自己对工作任务的掌握情况主动参与学习进程安排。因此.教材只是提供了高职教育课程开发的逻辑起点。而无法顾及真实状态中 收稿日期:2008—0l—16 作者简介:兰先芳,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教务处讲师。(广州/510075) ?103? 万方数据

应用文-起点平等与规则公平

起点平等与规则公平 '美国 学家库兹涅茨(S·Kuznets)教授指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必然发生收入差距先扩大后缩小的“倒U形”变化。自由主义经济学家弗里德曼、诺齐克等人认为,一个富可敌国的人,只要他的最初财产来路清白,且后来的财富积累是通过自由交易实现的,那么他的富有便无可非议。我们把这两种观点结合起来看,就暗含了这样一层意思,即收入分配的不均衡是必然出现的,但只要收入起点清白,分配规则公正,则这种不均衡是不应该抱怨的。库兹涅茨的前半部分结论在贫富差距日益悬殊的当代中国引起了人们的共鸣,而弗里德曼、诺齐克关于收入分配起点与规则的深刻洞见则不一定为公众深思。事实上,在深入探讨收入分配这一问题时,我们最有必要弄清楚两个问题,第一,收入分配的差距真的很大了吗?第二,我们对分配悬殊不满的真正原因在哪里?然后才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真正途径。前者我们暂且默认;而后者,则是本文拟展开讨论的。市场经济的精髓在于自由竞争,没有自由竞争就没有效率,看不见的手就无法进行资源的合理有效的配置。尽管自由竞争可以带来 财富的增长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但是由于无法否定的人类差别(智力、机遇、性格、遭遇等),即使在同样的条件下自由竞争,人们获得平等的结果(包括收入)也是根本不可能的。竞争与公平(平均)是天然的矛盾。所以人们在很大程度上是承认差别,包括收入的巨大差别的。从 的角度考察,我们立刻发现,人们对那些起早贪黑辛苦劳作来进行最原始的资本积累的人,哪怕他们最终拥有了不少的财富,也是敬佩多于仇恨的;对那些冒着极大风险,把握商机从而赢得巨大利润的人,是赞赏多于指责的;甚至对于那些靠福利彩票摸取大奖的人,也是羡慕多于嫉妒的。毕竟,勤劳、勇敢和运气都不应该被诅咒。更重要的是,他们的收益没有特权做掩护,几乎是在公正的 中进行的。那么,人们究竟憎恨的是什么?我们的结论是:竞争的起点不平等和规则不公正所导致的收入差别悬殊。换言之,针对的主要是分配中的腐败,是以权牟利的官员和靠不正当竞争规则获利的特权阶层。与自由的概念一样,完全的起点平等和规则公正在现实中的存在是相对的,主要是一种信念而不是事实,它为不平等和不公正敞开了价值上补救的可能性。但任何竞争赖以发生的基础毕竟有相对而言的平等与公正。社会的公平竞争精神是以起点平等而发展起来的,100 米短跑,有人偷跑,就要重来;围棋赛中的让子,也是实力悬殊导致无法正常竞争而采取的给弱者以希望的补救途径。而竞争中的公正规则也是由起点平等所奠定的。举一个例子,如果分家时采取的是首领独霸家产、掌勺者私占大锅饭并奴役众人的方式,那么首领自然不会有兴趣建立公平的竞争规则,而众人恐怕也更在意夺回家产而不是公平竞争了。所谓结果的平等在这里一开始就无法设想。事实正是如此,当自由竞争有个公平的起点并在公正的规则下进行时,它所造成的弊病要比不那么自由、起点也不那么公正的竞争好得多。使竞争结果令人难以接受的,并不是竞争过程的过分自由,而是竞争起点的过于不公,尤其是这种不公又由不公平的规则所放大时,问题就更加严重了。这种严重的问题恰恰是我们目前正面临的。中国正处在从经济向市场体制的转轨时期,市场竞争比较幼稚,相对而言,起点的不平等是既成的,而规则不公正与裁判不轨现象也较严重。弗里德曼主张,收入应按贡献(劳务贡献加资本贡献)分配,而不是按权力、身份、背景分配。这是显而易见的道理,大肆宣扬的原因正是由于它在现实中难以实现。在中国,新体制下的起点不公正在更大程度上是由“前市场”体制下非竞争性的结果不平等所导致。这种不平等与官本位、权力调拨、等级身份制和命令经济为内容的旧体制没有完全消解有关。可以借用70年代以来一些西方学者分析腐败现象的“寻租”理论来加以说明。以布坎南为代表的经济学家们发现腐败的根本原因在于政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