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教育路在何方

中国教育路在何方

中国教育路在何方
中国教育路在何方

中国教育路在何方——教育漫谈(顾明远)

中国教育路在何方

——教育漫谈

顾明远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有了很大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这是毫无疑问的,是谁也抹杀不了的。但现在社会上又对现行的教育制度不满意。如何破解这个难题,是大家都在思考的问题。

一、就教育论教育能走出教育的困境吗?

教育是社会流动的主要途径,是人们向上流动的最重要的渠道。但是社会分配不公,就业困难,贫富差距过大,城乡二元结构尚未消除,这是教育出现问题的最主要的根源。要说教育的病理,这是最主要的病理所在。下面我们来说说其他的病源。

(一)“学而优则仕”的文化传统影响着教育

中国文化传统源远流长。孔子提倡“学而优则仕”,提倡教育,任用贤才,起到了进步作用。科举制度摒弃了世袭制和用人唯亲的弊端,它激励庶民百姓通过学习,进入仕途,促进了社会流动,相对公平,同时又鼓励读书,尊重知识,促进了社会文化建设,是社会的进步。但是,“学而优则仕”明显存在功利主义思想,所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最大影响还制造了学历主义的价值观。这种功利主义、学历主义价值观一直影响到今天。我们的家长认为自己的子女读了书就要当干部,当白领。西方社会则没有这种思想观念。比如,德国的孩子在上完四年基础教育后就开始分流了,根据能力和成绩分别升入主要学校、实科学校、文科中学。美国则大多是综合中学,设学术课程和职业课程,由学生自己选择,毕业以后也是有不同的出路。

(二)重学术轻技术的传统思想

重学术轻技术的思想是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培养“君子”的教育目标相一致的。君子是具有高深学问的人,是劳心者而不是劳力者,是不从事体力劳动的。技术掌握在劳动人民的手里,但君子认为这是雕虫小技,不屑一顾。以儒家学说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只重视伦理道德,不重视科学技术。

我们常常从出土文物中看到,我国古代已有很高的冶炼技术、制陶瓷的技术,哀叹怎么后来都失传了。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学校教育不传授这些技术,并且蔑视技术。知识分子不去总结这些技术,一旦掌握技术的工匠过世,其技术也就终结,不能流传于后世。近代科学没能在中国产生,不能不说与这种轻视技术的传统思想和传统教育制度有关。

(三)攀比文化助长了教育竞争

攀比是教育竞争的推手,所谓“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但是“起跑线”在哪里?每个孩子的“起跑线”是一样的吗?现在许多家长把“起跑线”设到幼儿园,甚至更早。但是儿童成长是有规律的,而且有一定的阶段性。超越儿童发展的阶段性,不仅不能促进儿童的成长,反而会损害他的成长。

要知道,每个儿童的“起跑线”是不同的。刘翔和姚明的“起跑线”能一样吗?都是运动员尚且如此,不同的专业的“起跑线”更是不同。家长要找准孩子的“起跑线”,就要了解孩子的优势和劣势,扬长避短,不要与别的家庭攀比。

(四)社会用人制度的学历主义

社会用人制度对于教育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目前,我国劳动就业市场竞争十分激烈,用人单位不是考查应聘人的能力,而是看他的学历。因此,学历、名校往往被作为用人单位衡量个人基本素质和能力的最重要的指标。许多单位有的工作本来很平常,但招聘的时候提高学历,要求硕士研究生或博士研究生。更有甚者,不仅要求高学历,而且要“查三代”,审查你的本科是在哪类学校毕业的。“211”学校、“985”学校的毕业生就占了极大的优势。劳动

力市场上的学历歧视、性别歧视、身体歧视比比皆是,这种社会用人制度极大地刺激了升学、升名牌大学的竞争,恶化了教育环境。

(五)评价考试制度的指挥棒

评价考试制度是评价人才选拔人才的重要手段。恢复高考为我国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实施30多年来,它的缺点和弊端也逐渐显现出来。考试作为选拔人才的手段,具有公正性、公开性的特点,但它的缺陷也是明显的。

首先,一次考试很难考出学生的真实水平,“一考定终身”使得一些真正有才能的学生,可能因为一次失误而遗恨终生;其次,它对教育起到制约作用,容易束缚学生的思想,把他们的学习束缚在应对考试的轨道上;最后,由于我国地区发展差异很大,采取全国统一考试的办法,而各省录取的分数线又不同,易造成地区间的不公平。随着考试竞争愈演愈烈,“应试教育”应运而生。

(六)升学率成了地方政府的政绩工程

各地政府都把升学率作为自己的政绩,不少地方政府把考试成绩、升学率作为评价学校和教师的标准。有的重点学校高考成绩不如往年,校长立马就会调离岗位。“应试教育”就是这样被逼出来的。

另外,大家可以统计一下,全国两千多个县市,有多少教育局长是教师出身的?当然不是说,不是教师出身的就不能当教育局长,问题是他热爱不热爱教育,是不是努力学习教育规律,是不是尊重教师。可以说,不少教育局长是在做官,不是在做教育,有时还对教育瞎指挥。如此,教育领域出现诸多问题就不足为奇了。

(七)社会诚信的缺失影响教育改革

有人说,“文革”十年贻误了一代人,少培养了几百万专门人才。其实何止一代人。从思想品德、心理状态来讲,“文革”的影响几代人都难以消失。社会诚信的缺失就是“文革”最严重的后遗症。“文革”以后经过拨乱反正,思想解放了,人际关系宽松了,但人们至今心有余

悸。再加上市场经济带来的功利主义,造假制假成风,社会诚信缺失。这种社会风气严重地影响着教育工作。

社会诚信缺失的危害之深是难以估量的,再加上中国是1个人情社会,人们讲人情,讲互相照应,使得教育改革特别是评价考试制度的改革步履艰难。国外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有许多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但搬到中国就行不通。

(八)教育培训机构与教辅材料的推波助澜

教育的竞争导致校外教育培训机构和教育辅导材料、学习辅导材料乱象丛生。不少不法商贩看准了教育领域内的商机,知道家长不惜为孩子花钱,办起各种培训班、辅导班。家长也趋之若鹜,辅导材料买得越多越好,越全越好,恨不得把天下所有习题都让孩子做一遍,生怕遗漏了什么。结果苦了孩子,整天埋头于作业之中。

可见,教育的病理不在教育,“应试教育”是社会逼出来的。教育的生态环境过于恶劣,教育难以作为。现在大家垢病教育,是教育本身不好吗?是广大教育工作者不努力吗?要改善中国的教育,就要给教育提供良好的生长土壤、优越的生态环境。

二、教育本身没有责任吗?

前面我们分析了影响教育的各种社会、思想根源。那么,教育本身就没有问题吗?教育本身就没有责任吗?当然不是。教育本身的问题在于屈从于社会的各种压力,教育被扭曲了,被异化了,没有自己的“人格”了。教育本身也存在许多问题,需要改革创新。正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指出的,改革创新是教育发展的动力。教育必须改革,还原自己的本真。下面,我们来列数一下教育的弊端和失误,以便对症下药,改革取得成效。

(一)长期以来缺乏对教育本质的认识

关于“教育本质”的讨论,实际上是对教育功能的反思。新中国成立以来到“文革”结束,教育一直被视为上层建筑、“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也就是说,教育的功能主要是为政治服

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中央决定摒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提法,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四个现代化。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使得我国教育事业重新走上了正常的轨道。这是思想解放的伟大成果,也是教育价值观的巨大转变。

但是这种对教育的认识仍然强调教育的社会功能,忽视人的发展的功能,忽视了教育是人的基本权利。教育界“以人为本”的思想一直受到批判。直到党的十六大以后,“以人为本”的思想才逐渐被官方引用,为教育界所共识。

但是长期以来教育界没有这种“儿童第一”的思想。我们的教育很少考虑儿童的需要,而是把成人的意愿强加于他们,忘记了促进儿童自我发展这个最根本的目的。学校为了自己的荣誉,片面追求升学率,很少考虑学生体能和智能的发展;家长为了孩子能够考上名牌大学,只顾孩子的知识学习、考试成绩,不考虑培养孩子的健全人格;政府官员只考虑自己的政绩而不顾学生的成长;一些社会教育机构为了赚家长口袋里的钱,只顾把没有用的知识去充塞孩子的头脑。可以说大家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谁也不认真思考一下儿童将来的前途。儿童处于被教育、被学习的状态。这不能不说是教育本身的病症。

(二)人才观、质量观、学生观的误区

人的天赋不同,生活环境不同,因此评价人才的标准也不能一样。什么叫人才?人们往往把人才和天才混淆起来,尤其是许多家长,总认为自己的孩子是天才。我认为,热爱祖国、诚信做人、勤奋工作,为社会做出一定贡献的就是人才。天才是人才中杰出者,有重大发明创造,为社会做出突出贡献者,少数人才能达到。因此,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树立人人都能成才,多样化人才的人才观。

但是我国的教育长期以来曾高度统一,全国一套教育计划、一套教学大纲、一套教材。虽然新的课程改革在统一性的基础上有了灵活性,有了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开发的空间,但评价考试是统一的。统一的培养目标难以培养出有个性的人才。我们家长都期望自己的孩子

成为天才,于是从小强迫孩子学习,“不要输在起跑线上”,造成人为的无序的教育竞争,最后受伤害的是儿童,是我们民族的未来。

什么是教育质量?教育方针说,要培养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但现在从地方政府领导到学校教师、家长都认为升学率就是质量,考试成绩就是质量,与教育方针的要求背道而驰。人们的质量观不改变,我国的教育难有起色。说穿了,这种质量观其实是功利主义的产物,以本身的利益为标准,不是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这是教育本身的病源,当然也有其社会基础。

什么是好学生?不是按教育方针来要求,不是按创新人才来要求,而是按考试成绩、听话不听话、老师个人的好恶来要求。这种学生观埋没了大批有胆识、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处于什么地位,是学生怎样成长的关键。我国传统教育常常把学生放在被动接受教育的地位,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更没有学习的选择权。这样的学生观必然会影响到人才的培养。

这些陈旧的人才观、质量观、学生观,不能不说是教育本身的病根。

(三)轻视职业教育的制度设计

我国教育制度设计上一个很大的缺陷是轻视职业教育。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新学制是比较重视职业教育的。当时我们学习苏联的教育,专门建立了职业教育的体系。但是“文革”把农业中学、技工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说成是教育不平等,是对工农阶级的歧视,将其一律都砍掉,只留下普通中学,而且缩短学制至四年。这是对我国职业技术教育毁灭性的破坏。“文革”以后,虽然教育秩序逐渐恢复,但职业技术教育一直没有被重视。20世纪80年代建立了一批职业中学,是为一批考不上普通中学的学生准备的,且专门技术的含量极低。因而在人们心目中,职业中学低人一等,整个职业教育的名声也被毁坏。特别是1999年高等学校扩招以后,提出要重点发展普通高中,职业高中再一次萎缩。直到21世纪初,“技工荒”影响到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我们才感到职业技术教育的缺失。2005年国务院召开全国职业教

育大会,做出了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经过这几年努力,才使高中阶段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结构比例得以优化,才扭转了职业技术教育衰退的局面。

特别是最近几年,在《教育规划纲要》公布以后,政府加大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力度。采取免收职业学校学生的学杂费,给其提供生活补贴,职业高中毕业生可以报考高等学校等一系列措施,吸引青少年接受职业技术教育。但是,职业技术教育在老百_心目中的地位仍然不高,广大家长还是愿意把孩子送到普通大学,特别是名牌大学读书。因此^千军万马挤向高考独木桥的局面并未改变。我国长期以来缺乏对职业技术教育的统筹设计和优惠政策,再加上传统文化重学术轻技术和“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影响,使得教育的恶性竞争依然是教育的顽症。

(四)学校发展不均衡

当前大家垢病最多的是重点学校的建立。长期以来,各地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建设重点小学、重点中学,造成学校发展的不均衡。教育的激烈竞争,原因是追求重点学校,以便能顺利地考上大学。因此,取消重点学校的呼声由来巳久。

30多年来,政府对重点学校投入大量资金,使地区教育发展不均衡,造成了择校问题。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小学升初中要经过考试。这造成了考试竞争,增加了学生的学业负担。为了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推进素质教育,教育部曾明令取消小学升初中的考试,采用电脑派位方式。但是重点学校仍然以各种竞赛成绩作为选拔学生的标推,于是奥数班、英语班、艺术特长班应运而生,使得考试竞争愈演愈烈,学生学业负担越来越重。

《教育规划纲要》已明令禁止设重点学校和重点班,但重点学校是长期形成的,在老百姓的心目中难以消失。这就是教育竞争的根源。现在各地政府也都加强对薄弱学校的改造。只有促进学校的均衡发展,才能缓解由于教育竞争带来的种种问题。

(五)正确的评价制度的缺失

我们对学生的评价制度太单一,只以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虽然教育部一再强调要全面评价,但除考试成绩之外,学生的思想品德、身体素质等都没有刚性指标。于是大家追求的只有考试成绩。新的评价考试方案即将出台,提出小学升初中一律不考试,中学要实施学业水平测试,作为升学的重要依据。但如何实施,恐怕还需认真细致研究,做到公平公正。

我国的考试制度长期存在“一考定终身”的弊端。美国大孛的录取过程既体现了大学招生的自主权,又体现了学生的选择权。但这种办法在我国行得通吗?首先,我国高校招生只凭一纸成绩,无需别的要求;其次,我国中学生没有养成自主选择的能力;再次,我国是一个人情社会,诚信制度尚未建立,学生参加课外活动情况、申请书的撰写、校友的面试都可能弄虚作假,不能令人相信。高中评价考试改革相关文件已经出台,但愿能够改变现状。

(六)传统陈旧的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现代教育是一百多年前从西方搬过来的,首先是学习日本。清朝末年壬寅学制、癸卯学制都是源自日本,而日本又是从德国搬过来的。因此,我国的现代教育一开始就打上了传统教育学派的烙印。虽然1922年改用美国的学制,而且美国著名教育家、现代教育学派的鼻祖杜威1919一1921年在中国讲学两年有余,竭力宣传他以儿童为中心的现代教育主张,但没有动摇我国传统教育的传统。因为传统教育比较适合长期处于封建时代并具有科举文化的中国。

新中国成立以后到“文革”以前,对我国教育影响最大的是苏联教育。1949年以后,我国确立了“一边倒”向苏联学习的方针。凯洛夫教育学的体系实际上没有摆脱赫尔巴特传统教育理论的影响。它强调的是学科中心、课堂中心、教师中心。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一直影响到今天。客观地说,凯洛夫教育学还是企图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来分析教育现象的,它强调学生要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但其教学过程过于僵化,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和发展,人才培养模式缺乏创造性、批判性。

1951年我到苏联学习教育专业,当时我们用的教材并非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也没有那么教条。1956年回国以后,我发现国内学界对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研究得十分精细,教材也完全照搬它的体系。这使我感到非常惊讶。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引进了许多西方教育思想和经验,重新重视杜威的以儿童为中心、做中学等思想,特别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为主体,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但大部分教师还是习惯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而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很难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三、为素质教育正名

(一)素质教育的提出和争论

素质教育最早提出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1985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全国教育工作会议。5月19日,邓小平在会议上作报告,指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5月27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指出:“在整个教育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必须牢牢记住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198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三条规定:“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此后“素质”一词就不断见于国家许多文件和媒体中。

1987年时任国家教委副主任的柳斌在《努力提高基础教育的质量》一文中正式使用“素质教育”一词。此后,关于“素质教育”的讨论就开展起来。

“素质教育”这个概念一提出,就引起教育界的争论。学术界从生理学、心理学的角度提出,人的素质是指人的遗传素质,后天怎么能改变?后天一般称为“素养”。有的学者提出,素质是中性的,有好的素质、坏的素质,素质怎么教育?教育实际工作者,特别是第一线的

校长和教师提出,素质教育与教育方针?之间是什么关系?是不是要取代教育方针?特^是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第一线的校长和教师更感到困惑,他们说,难道我们过去的工作都错了,现在要转轨了?不能理解。有些教师认为,应试能力也是一种素质,有考试就有应试,不能一概否定“应试教育”。

对此,我当时也很困惑。我当时的理解是,中央多个文件中都提到提高国民素质,“素质”一词,需要另行界定,这个问题下面再谈。至于素质教育,我认为当时是与“应试教育”相对而提出来的。可以从教育的目的论来理解,即以应付考试为目的的就是“应试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的就是“素质教育”。

(二)素质教育提出的背景

毋庸讳言,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而提出的。“应试教育”又与片面追求升学率有关。

“文革”十年间我国教育遭受到毁灭性的破坏。“文革”以后,随着国家对知识、对人才的重视,我国教育得以迅速恢复和发展。青年求学的热情更加高涨。1977年恢复高考,当年招生27.3万人,但报考的青年达570万人。当然,这是由于积聚了10年未能得到上学机会的青年所爆发出来的求学热情。但是随后几年,一直存在着升学的激烈竞争。尽管80年代初高中经过调整毕业生大幅度减少,高等学校招生逐步扩大,但是高中毕业生能够考上高等学校的比例仍然很低。高考的竞争直接造成中小学的激烈竞争。

1983年12月31日,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全日制普通中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的十项规定》(试行草案)。文件要求学校不能只抓升学,忽视对劳动后备军的培养;只抓考分,忽视德育和体育,忽视基础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只抓少数,忽视多数;只抓毕业班,忽视非毕业班;只抓高中,忽视初中。但文件发出以后,效果甚微。

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其中提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

1994年8月,《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又明确提出:“增强适应时代发展、社会进步,以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要求和迫切需要的素质教育。”这是首次在中央文件中使用素质教育的概念。

1996年4月12日,李岚清在《基础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跨世纪人才的奠基工程》一文中指出:“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教育思想。‘应试教育’以升学考试为目的,围绕应试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是一种片面的淘汰式的教育,它的危害:一是教育对象主要面向少数学生;二fe教育内容主要偏重智育,轻视德、体、美、劳方面,忽视实践和动手能力,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三是违背教学规律和青少年成长规律。”

自1995年起,时任国家教委主管基础教育的副主任的柳斌连续撰文,五论“关于素质教育的思考”,把素质教育的讨论推向新的高潮。

从以上素质教育提出的背景来看,素质教育主要是针对中小学片面追求升学率所产生的不利于学生素质提高而提出来的。

(三)怎么理解“素质”这个概念?

许多文件和领导讲话中都提出“素质”“素质教育”这个概念,同时,人们口头上也常常讲“那个人素质真低”,等等。“素质”一词已约定俗成变为人们的口头禅。因此,我们就不能把它束缚在生理学、心理学原来的界定之中,需要有一个比较科学的界定。

2006年发布的《素质教育系统调研总报告》对素质的概念做出了一个新的界定:“一般说来,素质即人所具有的维持生存、促进发展的基本要素。它是以人的先天禀赋为基础,在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身心组织结构及其质量水平,主要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等。”这就突破了心理学的解释。我觉得这个界定是科学的,符合我国现在通行的术语。语言本身是发展的,科学概念也是发展的。

过去我们把生理心理遗传要素称为素质,后天获得的叫素养。现在把它们合而为一,把在天赋遗传的基础上,经过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而获得的品质叫素质。我想也是符合科学的。更何况广大群众已把素质作为口头禅,广泛应用,已经约定俗成。现在没有必要再重新去争论它,造成新的混乱。

(四)适应时代进步的要求,提高国民素质

素质教育的提出还有第二个历史背景和重要缘由,就是从提高教育质量,提高国民素质出发提出素质教育。20世纪80年代以前,虽然素质教育一词未见f正式文件,但提高教育质量,提高国民素质是中央领导和各级教育部门经常关注的问题。1985+5月27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指出:“在整个教育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必须牢牢记住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大地掀起了一股教育改革浪潮。特别是邓小平“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题词发表以后,许多学校都以此为指针,进行教育改革。因此,各种教育改革实验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在全国比较有影响的有北师一附小、上海师范附小等七所学校开展的愉快教育,上海闸北八中开展的成功教育,南通师范附小李吉林的情境教育,武汉江岸区的和谐教育等。这些教育改革实验都是为了寻求提高学生素质,探索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的最佳教育模式。

因此,素质教育是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以后,教育界思考教育如何进一步提高和发展而提出的。

提出素质教育的历史背景,有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的要求,但总体上是为了提高教育质量,目的都是为了提高中小学生的整体素质,培养高素质人才。

素质教育的提出,与国际教育发展的形势也有关。20世纪80年代以来,提高教育质量的呼声很高。1983年,美国高质量教育委员会发表了《国家处在危急之中:教育改革势在

必行》的报告,不仅震惊了美国,也震惊了世界。各国在八九十年代都出台了各种教育改革方案,目的都是为了提高教育质量。

(五)素质教育的本质和内涵

素质教育经过30年来的激烈争论和研讨,尽管在某些方面还没有达到完全一致的认识,但大体上得到某些共识。

什么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与教育方针是什么关系?其实素质教育就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正是因为我国的教育实际偏离了教育方针指引的方向,所以才提出素质教育。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央文件为素质教育下了明确的定义,为20多年来的素质教育的讨论作了科学的总结。

素质教育不是解决当前教育困境的处方,也不是一种教育模式,而是一种理念、一种方针。实施素质教育首先需要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学生观、质量观。有了正确的观念,实施素质教育会创造出许多方法,当前轰轰烈烈的教育改革实践说明了这一点。

《教育规划纲要》又把素质教育提到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的高度。因此,我们对素质教育要有一个重新的认识,说明它对我国教育的发展,对我国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教育规划纲要》对素质教育的本质和内涵作了如下解释:“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这

就是素质教育的本质和目的。对于素质教育的内涵,《教育规划纲要》提出三个要点:一是坚持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二是坚持能力为重,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三是坚持全面发展,坚持文化知识学习与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素质教育不仅是基础教育的重要任务,各级各类教育都要加强素质教育。素质教育要贯穿到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各个阶段。

(六)素质教育实施的主要进展

素质教育推行多年来,虽然遇到各种阻力,可谓步履维艰,但基层第一线的许多学校都厉行改革,探索前行,创造出丰富的新鲜经验,涌现出一大批先进典型;广大教育工作者努力转变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付出了不懈努力。

(1)素质教育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全国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都在努力探索推行素质教育的新举措。

(2)许多地方政府明令禁止小学升初中的考试、各种不必要的测验和假期补课等,想方设法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3)广大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积极性以及他们的能力和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

(4)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在全国普遍推行。

(5)招生考试制度是大家公认的推行素质教育的最大障碍。

四、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一)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首先,人才培养体制改革要以正确的观念为指导。《教育规划纲要》提出:“深化教育改革,关键是要更新教育观念,核心是改革人才培养体制,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水平。”要树立人人成才、多样化人才的观念。

其次,要树立人才多样化的观念。人是有差异的,因此人的发展是不一样的,不能用一把尺子去衡量和要求每个学生。所以要因材施教,给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才是最公平的教育。这里想补充的是,要平等地、公正地对待每个儿童,他们将来都能成才,不能偏爱某一个儿童。同时也要看到,儿童的发展不是线性的,是有曲折的。因此,任何时候对每个儿童都应一视同仁。

(二)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我国著名教育家霍懋征提出:“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最早提出这句话的是夏丐尊,他翻译了《爱的教育》。)这也是我的教育信条,同时也是我在教育实践中得出的经验。但怎样才算真正的爱。可能许多家长和老师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存在许多误区。

误区之一是溺爱,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结果造成自我中心,忘乎所以。

误区之二是强制,用父母的权势逼迫孩子,有的甚至用暴力对待孩子,总认为“棒子底下出孝子”。

误区之三是认为每天逼着孩子学习,使他将来能考上好的大学,找到一份舒适的工作,过上幸福的生活,认为这是对孩子的爱。

因此,什么叫真正的爱?真正的爱是要让自己的孩子、自己的学生能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都得到发展,他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有健全的人格、开朗的性格,这样才能有幸福的人生。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真正的爱?首先要相信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要求进步,都能成才;尊重每个学生,做到互相信任。怎么才能做到互相信任?这就要求老师善于和学生沟通,能够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了解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了解学生的需要。家长和老师往往只关注孩子生理、学习上的需要,不关心别的需要。我们爱孩子,要了解孩子的需要,合理的需要要给予满足,不合理的需要要加以引导,特别不能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怎样才能理解孩子?就要善于与孩子沟通。要与孩子沟通,就要平等地对待孩子。父母也好,老师也好,要想与孩子沟通,就要放下架子,平等地对待孩子,不要摆出大人的权威,要与孩子交朋友,倾听他们的心声。如果孩子能把心里话讲给你听,教育就成功了一大半。

(三)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

决定学生学兴趣的是他的学习动机,即人的一种内驱力,是人的活动的内在动机。内部动机是什么?就是对学习本身的兴趣,当他对某一学科、某种知识感兴趣,就有一种深入探究的冲动,促使他去努力追求。当然,外部动机地可以使它转化为内部动机,经过多次奖励和引导,可以使学生对学习本身逐步感兴趣。但这种奖励应该是精神的,物质奖励容易引起负面效应。正如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所言:“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材料的兴趣。”

学习兴趣对学校教学很重要,对一个人的学习和成长也非常重要。对教师来说,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人才培养的重要一环。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一个孩子到十二三岁还没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做老师的要为他担忧。担心他长大以后对什么都漠不关心,成为一个平平庸庸的人。

兴趣是学习最大的动力。所以《教育规划纲要》提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

兴趣往往从好奇心发展而来。好奇心是人之天性,孩子长到三四岁,对周围的事物很好奇,会向大人问这问那,这就是好奇心。父母和幼儿园的老师要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尽量回答儿童的问题,不要对儿童的提问不耐烦。有的父母会厌烦孩子的提问,或者搪塞他的问题,就会压抑儿童的好奇心,长大了就会对事物缺乏兴趣和爱好。在小学教育中要鼓励学生大胆地思考,勇敢地提问。只有会思考,敢提问的学生对学习才能产生兴趣。

(四)以学生为本,把学生放在教育的主体地位

我国的教育要在学生主体地位这个问题上来一个根本转变。我们往往低估了学生的能力,总是用灌输的方式让学生接受。其实学生的潜在能力是很强的,他们自己能解决很多问题。

现在许多地方在推行有效课堂,其核心理念也是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我在广西玉林听过几堂用有效课堂模式设计的课,发现学生的积极性、教师的积极性都很高。学生分小组自己梳理知识点,编制知识树,然后互相交流、互相补充。学生个个敢于提出不同意见,学习气氛很热烈。这样的学习对课文理解得深,知识记得牢,而且培养了学生分析批判能力。

(五)把学习选择权还给学生

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改变“被教育”“被学习”的现状,就要把学习的选择权还给学生。前面我们讲到因材施教,正确的理解是给不同的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学校和教师的责任是为每个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对于每个学生来说,要把学习的选择权还给学生。学习本来是自己的事,是每个人的权利,就应该把学习的选择权还给他。当然,把学习选择权还给学生,并不是放任不管,教师有责任加以指导。特别是低年级的儿童,他们还没有能力选择,更需要教师和家长的指导。

为了使学生有选择的机会,课程多样化,选课制是必备的条件。特别是高中,要减少必修课,加强选修课。北京十一学校开展了大胆的实验,从初中一年级开始就实行选课制和走班制。例如,数学就分成数学I、数学Ⅱ、数学Ⅲ,学生根据自己的喜爱和能力选择。最近《中国教育报》详细报道了该校的走班的经验,为每个学生个人定制了课程,全校4400多名学生,就能有4400份课表。这样的改革有利于人才的培养。

(六)改善教学方法

《教育规划纲要》第三十二条指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

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这一段话就是要求学校的教学工作要进行深入的改革,主要是教学方式的改革。

教育活动、人才培养在学校中最终要落实到教学方式上。传统的教学方式是灌输式教学,是老师滔滔地讲,学生静静地听的被动接受式。这种方式不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课堂教学改革就是要把灌输式教学转变为启发式、参与式教学,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我国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也竭力提倡探究性学习。

什么是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要求教师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自己提出答案。实施探究性学习,就应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进一步还可以让学生自己提出课题,自己开始探索。这需要时间。许多教师往往觉得哪来这么多时间让学生去探索。其实时间是有的,教师可以少讲一些,少布置一些练习性的作业,把时间腾出来让学生去思考问题。

探究性学习是每个孩子都能做到的,只要有意识地启发和引导,学生自己会找出许多课题。当然,提倡探究式教学,并不排斥接受式教学,要因学科而导、因教材内容而异。如小学低年级主要以启发式为主,很难让他们去探究;又如外语教学,有时可以让学生探讨一些词句的结构,但更重要的还是练习、背诵、记忆。因此,提倡探究式教学,并不排除接受式教学。

(七)充分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教学中的运用,正在引起一场教学革命。它正在改变教学环境和教学形态以及师生关系,为个别化教学、个性化学习提供了有益的平台。教育信息化的主要特征是开放性、个性化、网络化、国际化。

众所周知,传统的教学是以课堂为主、教师为主、课本为主。虽然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派批判传统教育,提出以儿童为中心、以儿童兴趣为主、以儿童的活动为主的主张,但

是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教学仍然离不开课堂,离不开教师,离不开课本。在信息化时代,情况就大不相同了。信息无处不在,学生可以通过各种媒体获得大量信息。

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在信息化时代,教学正在由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转变为基于学生学习的教学。信息化的最大特点是个性化和网络化。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就要抓住这个特点,为学生个性化学习设计良好的环境,通过互联网与学生沟通、与家长沟通。同时利用大数据的方法,收集学生学习信息,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和困难,及时帮助解决。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应该正确处理好“器”“技”“气”三者的关系。“器”指的是工具,是硬件,即电脑硬件。这是信息技术的基础,它正在日新月异地发展。这是信息技术开发研究的任务。“技”指使用信息技术的技能,包括制作软件和使用软件的能力。对一般老师来讲,主要是要掌握使用已有软件的能力。“气”指的是内容及其包含的人文精神,即神气。(中国传统文化很看重“气”字,如“气魄”“气概”“浩然正气”,就是讲一种精神,我这里为了与“器”和“技”同一个声韵,所以借用这个“气”字)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时就要着重研究这个“气”字,选择好合适的内容和方式,使它与教师的活动配合起来,把教育的人文精神贯穿其中,真正起到教育的作用。

(八)学生成长在活动中

实践活动是最好的老师,在活动中学生能够体现到遵守规则、克服困难、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和同伴的交往等能力。我们的品德教育往往停留在书本上、口头上。我在中学里工作就有过许多教训:学生犯了错误,就把学生叫到办公室谈话。开始的时候还心平气和,但学生往往不听你那一套,和你顶着。谈话越谈越僵,我的火气越来越大,结果不欢而散。我渐渐感到书面和口头教育都不是办法。当然,道理还是讲的,但要真正让学生理解和付诸行动,还必须让学生在活动中体现。因此我说:学生的成长在活动中。

(九)怎么看待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我国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由来已久,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都高度重视解决这一问题。我国“减负”工作已进行了60多年的时间。60多年来,虽然在一些地方、学校出现了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好做法,收到一些成效。但时至今日,从总体上来看,中小学生课业负担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反而愈演愈烈。

为什么学生的学业负担减不下来,其根源就在于我们前面所说的社会种种矛盾。同时,学校、教师和家长总是不放心,认为学习负担减下来,学习质量就会下降。但是过重的课业负担摧残了学生的身体健康,并使学生产生了诸多心理疾患:厌学、焦虑感强、归属感差,个别严重的会出现人格扭曲,导致异常的反社会行为倾向。更为严重的是,它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长此以往,将对民族未来和国家发展产生极其严重的危害。

有一种误解,认为减轻学业负担,学生学习时间少了,教育质量就会下降。其实减轻学业负担,并非减少学生的学习要求,而是让学生用另一种方式学习。对儿童来说,玩儿也是学习。

五、教师是关键

(一)教育大计,教师为本

《教育规划纲要》在保障措施中第一章就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其实,教师队伍建设不只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保障措施,更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没有教师就没有教育,虽然自信息技术发达以后学校消亡论、教师消亡论不绝于耳,但至今没有一个国家不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影响学生成长的教师的知识魅力和人格魅力是任何机器代替不了的。正如《教育规划纲要》指出的:“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

中国有尊师重教的传统。不过至今还有不少人认为只要有知识,人人都可以当教师,何须学什么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更奇怪的是,有些办师范的反而看不起师范教育,要把师范大学与综合大学看齐,把我国的师范教育弄得四不像。此话后面再谈。

知乎精选:中国教育行业的现状

中国教育?业的现状 ?章来源:短书平台 现如今,教育培训市场?爆,?论是??还是?孩都是需求个体,组成了?个庞?的教育培训市场也不?为奇。“教育培训业是21世纪最朝阳产业之?”的观点,已成为越来越多?的共识。培训产业利润逐年稳步增?,企业规模不断扩?,但质量参差不?。培训?业是?个?常诱?的?业,培训业正以每年30%以上的速度迅速增?,?业整体发展速度增?快。但和发达国家相?,国内从事培训业务的公司规模?、数量多,“?市场,?作坊”现象?常突出。在中国?化背景下?旦经济发展到?定程度(城市?均GDP达到5万元左右),中?学课外辅导市场?定会呈现快速增?的繁荣景象,如果再有培训机构的推波助澜便会出现前?所描述的?爆场?。然?,在这光鲜的?爆背景下,教育培训?业是否做好了?够的准备去健康地成?? 中国培训业规模速度递增不断提?,截?2017年,全国?、中型培训机构2万余家,中国教育培训的潜在市场规模巨?,并保持着迅猛的发展态势。培训市场的办学主体也由最初的学校和?业企业办班,开始逐步扩?到社会?量、培训公司或个?办学等。同时,随着外资企业不断进?中国市场,以及留学?数的不断攀升,众多外资培训机构也陆续进?中国,与国内????的培训机构展开竞争。教育培训市场增速放缓,增量扩增加?。2018年,我国教育培训市场消费规模预计达到4301亿元,其中不包括潜在消费的数量,照这样的态势发展下去,到2020年,加上素质教育的深?,中?学教育市场的课外培训辅导将更受?睐,潜??,市场规模突破1万亿! 中国产业调研?发布的2018-2025年中国教育培训市场深度调查研究与发展前景分析报告认为,培训教育业的连锁企业数量稳步增?,主要教育培训连锁品牌的店铺增?率约26%。连锁不再只是通常意义上零售、餐饮等?业所专?的经营模式,教育连锁的概念被越来越多公众所认知与认同。教育培训?业的三??柱就是IT、英语和少?培训。有80%的企业采?连锁发展的模式,其中采?直营加特许连锁发展占60%,从截?2017年中国教育培训产业来看,这种连锁经营的模式是适合中国教育培训产业的。在国际上特许经营成功率达到95%,

对中国现当代教育存在的弊端和改革发展走向的探讨

对中国现当代教育存在的弊端和改革发展走向的探讨 10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110333040105 柯敏 引言从现当代以来,由于各种原因我国的教育长期得不到有效的发展、教育体制不合理、教育制度问题多多以及人们认识偏离等现状,国家教育部针对性的进行一些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的优良教育传统的国度,从原始社会时期先民口耳相授的朴素的经验教育,到奴隶社会狭隘的贵族教育,到封建社会专著于谋取高官厚禄、光耀门楣、封妻荫子等的世俗教育,再到现在的为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全民教育、终身教育等无一不是在问题与改革的双重作用下而不断发展和完善的。由此,我国的教育决不能陷于三次工业革命所带来的不适或尴尬而束住了手脚,现如今是一个以人才为根本的,以知识经济为依托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我国教育事业要发展,仍然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帮助和支持。所以我觉得中国教育改革是成功的,我也希望和大家得到共识。本文将从目前教育存在的问题、教育缺陷带来的恶果和悲剧、义务教育的实施、教育的发展和改革等方面来进行探讨我国教育的成败。 2.当前我国教育存在的问题 2.1教育体制和制度存在的问题世界是一个整体,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的落后都意味着灾难。“人类社会正在发生着两大根本性转变:一是工业化社会向知识经济社会的转变;二是人们一次性学历教育向终身学习的转变。正是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人力资源开发水平、国民创新能力密切相关,这两大转变是一个整体,既是制度的变迁,更是文化的演进。”[5]因此,贯穿人一生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正在成为许多国家争相谋求的政策方向,而信息网络技术形成的新载体新平台,也为学习方式转变注入了前所未有的动力和活力。与较完善市场机制下传达出来的信息相关,教育正在全面适应社会岗位群和人的终身发展的多样化需要,这可以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7年修订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中看出一个趋势,从零级的学前教育逐级到六级的研究生教育,中等教育阶段开始分为职业、普通和综合不同类型;高等教育阶段则把高职高专和本科并列为两类高等教育,而不是有高低优劣之分。世界上大多数国家,能够沿着普通学校一直升到学术性学位的,都只是少数人,在整个劳动力市场上、职前职业教育、在岗培训、转岗培训、继续教育,从高职高专到大学本科、专业性研究生学位,其实都是专业和职业教育培训的越来越强的优势,这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人力资源分工的大潮流,也是知识社会就业与雇佣结构“网格化”[2]、“扁平化”[2]的大趋势。但是,由于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在中国家长、学校和社会用人部门中尚未形成这样的共识,也没有足够的前瞻意识,仍旧把学术性学历学位教育当成“修成正果”的唯一途径,仍以全日制正规学历教育为中心,人才培养模式缺少多样性和灵活性,致使一些职业学校和高等学校在办学方针、教学宗旨、学校管理、学科专业设置以及师资配备等方面,盲目趋同或墨守成规,缺乏主动适应社会需求的动力和活力,有些地区产业吸纳能力有限,加上用人部门的非理性化,已出现所谓“知识性失业”[6]或“过度教育”[6]等问题。 2.2学校和社会片面追求升学的价值偏向问题近些年来,教育界实施素质教育改革在许多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如课程改革、教育体系重组、学校管理、教

形势政策论文-当前中国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中国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文章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和政府的关心和领导下,中国教育事业锐意改革、不断进取、成效显著,进一步发展中也面临一些问题。 关键词:中国教育问题公平投入 正文: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国家教育的近代化一直缓慢。虽然从新中国成立的时候起,就一直重视教育,使教育从一片废墟中走出来,但在文革中却又被打回原形。从恢复高考开始,我国的教育也重写了自己的命运。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被赋予了“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内涵,举起“科教兴国”的大旗,使其真正步入到正轨中。 改革开放的序幕刚被拉开,教育便被提到日程上,提出“211工程”,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扩大教育的覆盖范围,使教育飞快发展。因此,教育成为全民关注的焦点,被学生,被民众,被官员关注密切。我们能够看到近年来教育所带给很多美好的结果,提高了群众的知识水平,文盲也在急剧减少,这是教育全面普及的贡献。可是,其中也存在不少问题。 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一、教育公平问题 1、中国教育不公平的表现 (1)地区差异。中国地区之间发展的差异导致人均收入的相差较大,这使得不同 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以及不同社会阶层之间,在接受教育的机会、质量以及教育程度方面都有很大差异。据2010年北京市教委公布,北京市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达59%,而贵州省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该省2010年的高等毛入学率是20%,尽管比2009年提高了1.6个百分点,但与北京市相比,相差了大约3倍。在西部的偏远地区,由于经费不足,师资力量短缺,要普及义务教育仍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2)城乡差异。由于教育政策长期偏重优先发展城市教育事业,造成教育投入和 师资条件不平衡的发展局面。农村的教育在办学条件、教学水平,教育投入

中国教育现状分析报告

中国教育现状分析 中国教育现状是怎么样的?存在什么样的问题?教育改革取得了些什么成绩?中国教育的未来是什么?中国思想文化的方向在哪里?从胎教、幼教到早教,似乎孩子们已经就被有条件或无条件地捆绑在教育的马车上,从此以后,孩子们分秒必争地努力学习,从小学升中学,从中考到高考,不仅仅是孩子,连同大人父辈和教师们一起陷入一种最清楚而又难以逃避的困惑——努力读书,出人头地,升官发财,似乎就是隐藏在这种现象后面的源动力——而其它的一切都似乎是冠冕堂皇的说辞。 中国的教育简史说起教育,不能不说说中国的教育史。中国原始社会时期,燧人之世,天下多水,故教民以渔,伏羲之世,天下多兽,故教民以猎,足见则教育是根据现实需要而变化的。而且教育应当是普及的,大众化的,教民育人是维持整个部族群体发展的十分重要的关乎族群生死存亡的大事情。 到了奴隶社会时期,夏、商和西周都是推行奴隶贵族政治,垄断了文化教育,学在府,教育对象是贵族子弟,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也是统治阶级成员应该掌握的知识技能,教育的社会目的是维持社会统治职能。礼不下庶人,教育出现阶级性和等级分化,而对于奴隶,则是几乎不需要专门的教育的。而奴隶的生活技能几乎是在生活中相互交流学习、口授传播或家传的。这时谈教育,我们是站在那种角度谈呢?对于历史过去,我们无可厚非薄是。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纷争,社会处于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

也是教育剧变的时代。传统贵族秩序完全被打乱,官学教育体制被打破,学术逐渐扩散到民间,出现了一个掌握文化知识和技能的特殊群体——士人群体的扩散,学术思想和教育活动又是统治者需要和重用的基础,为求生存和扩,各国统治者极力网罗和重用这些贤士。于是私学兴起,养士盛行,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站在不同的阶级或阶层的立场上,各抒己见,相互辩驳,相互争鸣,而又相互吸收、补充,使得这一时期的教育思想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促进了思想文化的发展,终究在中国思想文化历史上出现了各种文化思想交相辉映,百家争鸣的奇特文化盛况,也由此开创了中国思想文化史上最为丰富多彩,最为璀璨的一页。而这个时期创办私学最为杰出的代表是孔子,他实行有教无类(最早的教育公平提法),主有所为有所不为,创立了儒家学说,奠定了教育理论体系,对中国古代教育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论语》、《礼记》,尤其是其中《大学》、《中庸》更是儒家教育理论的力作,这以至于影响到了后来2000多年的中国历史的发展。这里还有一个重要学派——法家,这是以法治为思想核心的治国之术,其思想先驱可追溯到春秋时的子产,实际创始者是战国前期的悝(约前455~前395)、商鞅、慎到、申不害等。战国末期非子成为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建立了完整的法治理论和唯物主义的哲学体系,将法、术、势三者糅合为一,又吸收道家思想,将法治理论系统化。他主加强君主集权,剪除私门势力,以法为教,厉行赏罚,奖励耕战。在历史观方面,他提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的观点,而商鞅则将其应用自如,在国实施变法图强,进行封建

中国教育培训行业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中国教育培训业的现状: 21世纪是一个经济全球化和服务国际化的时代,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教育也作为服务业成为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近年来,教育市场呈现旺盛的增长趋势,成为我国经济领域闪亮的市场热点,成为创业投资最热门的关键词。2008年面对房地产、股票等投资市场的不景气,专家指出,中国的教育市场巨大,机会仍然很多,但是教育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激烈,行业将进入比拼内功和规模的圈地时代。有关专家表示教育业是未来投资的热点,全国教育市场巨大,市县级城市市场急需开发,新一轮的教育掘金行动即将开启! 根据国家教育部《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来看, 未来5到10年,中国教育培训市场潜在规模将达到5000亿元。 尤其是中小学的教育培训,超出3000多亿的市场,并且正以每年30%速度急速增长,每年参加各类培训的青少年儿童超过1亿人次。目前,我国现有2亿多的中小学生。而在大中城市,90%以上小学生在课后接受各种各样的辅导,这是一个无比巨大的需求群体市场。 幼儿教育市场是一个潜在的大市场,近两年来,中国教育市场迎来了培训行业投资高峰期。除去风险投资商的青睐,国际教育集团参与度也在提高。而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投资教育的渠道也在不断增多。中国教育培训领域的市场空间巨大。统计数据显示,教育支出在中国已经超过其他生活费用成为仅次于食物的第二大日常支出。预计到2010年,中国教育培训市场的潜在规模达3000亿元人民币。 从目前的发展状况看,中国的教育培训业尚处于起步阶段,虽然教育培训机构已有近万家,但资金规模超过10亿元的屈指可数。教育培训业,还是一座尚待开发的“富矿”。目前全国品牌化的教育机构像新东方、巨人教育、安博教育、环球雅思等教育培训机构占据英语、课外辅导、职业教育等行业领头地位。在2008年到2009年培生出版公司先后并购了华尔街英语和上海乐宁英语,这是国际教育机构强势进入中国教育的一个趋势。 而中小机构发展也面临着危机,主要是人才缺乏、教学科研力量的薄弱,抵御风险的能力低下,在经济危机面前很难快速发展。教育培训业将迎来新一轮的洗牌阶段,大机构将出现综合化发展,专业教育机构将突出差异化进行连锁经营,融资后的教育机构为了扩张,将继续收购全国地方大型教育机构,小机构为了生存必须进行改革创新寻求教育蓝海战略。打造发展初期的核心竞争力。 二、教育培训业近两年的发展特点: 1、品牌教育综合化发展 在教育培训市场竞争化的时代,品牌优势是竞争的一个核心,以新东方为例上市后新东方开始在幼儿教育、职业教育、中高考辅导、个性化家教等领域强势进攻,利用新东方的品牌优势在各个领域进行扩张,巨人教育集团在融资前就开始了在全国发展的战略部署,融资后在全国并购了一些地方大型培训机构,很快实现了集团化的运营模式,同时巨人的幼儿教育和家教得到了快速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了综合化的品牌格局。同时巨人教育集团注重开辟

中国教育体制的弊端的英语作文

中国教育体制的弊端的英语作文 the disadvantage of the education in China,Talking about the education form:take [sit for] an examination,I have something to say.First this kind of education is not scientific,because the real education should include many aspects: not only the cultural knowledge on books,but also the developing of the morality、character,they need the principle of behavior as a civial.The physical quality,the mental quality,are all needed to be developped during the education.The education should be overall.The simple "taking for exam' kind of education can only produce students with high marks and short of social ability and principle of behaviour.These kinds of youths cannot be a qualified human beings because they lack the human qualities and civilization,they are more likely to be robots without soul,only know earning money by anyway.These are not good for the society

美国的教育制度如何和中国的相比有哪些优缺点

美国的教育制度如何和中国的相比有哪些优缺点

看到这个标题,很多中国人会说,不用比了,美国的教育制度一定更好。笔者看来实际情况并不完全是这样的。 一个流传很广的真实故事说: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改革开放的初期。,因为美国人发现在世界中学生数理化竞赛上,中国的中学选手通常都能进入前三名,经常的是前三名中有两名甚至更多的中国学生。为弄清原因。一个美国教育代表团就到中国来考察中国的中小学教育。考察团的结论十分惊人。专家几乎一致认为,中国的中小学教育水平,特别是中国学生的数理化等科目的水平远远超过美国同学。比如中国高一同学的数学水平通常能达到美国高三同学的水平。中国的中小学生的学习时间远多于美国同学,课外作业,练习的数量和质量也都远远超过美国学生。考察团忧心忡忡的报告说,如果这个趋势得不到改变,二十年后美国的科技大国的领先地位就要让给中国了。 几乎同一个时间,中国发现美国的科技水平很高,得到诺贝尔奖金的学者很多。就派了一个教育代表团去考察美国的大学教育。考察团的结论也很惊人,几乎所有的教育专家都认为美国的大学教育比中国有很大的有优势,美国大学的科研水平很高,教育注重启发性,教师同学生有很多互动,培养出来的学生有很强的创新精神。考察团忧心忡忡的报告说,如果这个趋势得不到改变,二十年后中国的科技水平同美国的科技水平之间的差距还会进一步拉大。 二十年过去了。现在到了21世纪初。美国的教育体制并没有改变,中国的教育体制也基本还是老样子。可是两个考察团的预言都没有变成现实。美国的先进科技依然领先,中国的科技水平也没有被美国进一步拉下太远。为

辈子苦工。这就是所谓的:一考定终身。所以中国的小学生从入学开始,都有一个考大学的远大目标。每个学生从小学开始就要严格要求自己,要努力学习,每天很早就上学。下午5点才能回家,晚上还要做两个多小时的作业。假期也不一定能闲着,很多时候都要参加补习班,要自己在课外时间多学英语,学数学,以求在学习上能领先别人一步。在学校,班级,年级,每次考试都要排名次,看看每个同学的学习成绩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如果进步了,老师,同学都会对你有很多鼓励。家长也会非常高兴,常常还有奖励。考得不好,老师同学都会看不起你,家长也不会有什么好脸色。所以中国学生都知道考试分数的重要。一切活动都是为了考试。中国同学中流传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在考试竞争和分数压力面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被发挥到了极限,对一些需要做很多练习需要较多学习时间的学习科目,如数学物理等,中国学生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以至于世界中学生数学物理竞赛中,前三名每次都有中国人。典型的一次是,前三名中,一,三名是中国人,第二名是美国人,可也是移民美国不久的华裔。很多中国中小学生移民美国,他们的学习成绩在美国学校中显得如此突出,以至于美国学生大都认为华人学生在数学物理方面有特别的天才。其实只有中国人才知道,这种“天才”完全是勤奋带来的。而中国学生的这种勤奋,又是竞争激烈的环境逼出来的习惯。 对中国的中小学校领导而言,高考的压力和动力引导下,也同样发挥了极高的工作效率。

论文_浅谈中国教育

浅谈中国教育 【摘要】教育的发展能对一个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作用。教育能够促进社会生产,巩固经济基础;教育可以成为社会政治斗争的手段,影响民主法制建设;教育能够保存、传递以至创造人类文化。教育的基本特点是造就人,教育的社会功能也需要通过培养出一定的人来实现。可以这样说,教育是一个国家的魂,没有教育,一个国家不可能发展。 【关键词】中国教育水平教育弊端教育制度 一、中国教育水平 纵观中国历史,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孔子授学,都可以看出那时的思想很开放,教育水平是很高的。到秦汉时期,思想逐步统一,涌出了像杨雄﹑司马相如这些文学家。可是到了隋唐,影响中国千年甚至包括现在的科举制度形成了,为了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加强中央集权,朝廷制定了这一种选拔人才,选拔官吏的教育制度。这时的教育水平可想而知,只考四书五经,谁背得多,谁会写,谁就做官。虽然在唐朝开办了排在中国四大书院之首的石鼓书院,但仍不能说明教育水平具有很高的水平,还好的是隋唐思想开放,国家繁盛,教育水平相应不差。值得一提的就是明清教育,明朝时科举制度达到鼎盛,全国非常重视教育,八股文的实施让教育产生了一个很大的弊端,以至于影响清代的教育,清代后期统治者对科场舞弊的处分虽然特别严厉,但由于科举制本身的弊病,舞弊越演越烈,科举制终于消亡。加上国家腐败,分裂,教育每况愈下。注:导致了中国古代教育水平不高的根本原因是中国古代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的建立。这样虽然造就了一批能人能士,但严重缺乏素质人才。 要说中国现在的教育水平,真的要感谢改革开放,让中国的教育得到一次解放。但由于社会性质和发展的时间限制,起点低,发展速度慢,水平仍不高,据报道,我国没有一所大学入围全球大学20强,就连最好,最开放的香港大学,也排在26位,大陆最好的北京大学,排名第50名。这就充分说明的中国教育水平还仍需发展。为什么会这样呢?那就是接下来所说的弊端在影响着。 二、中国教育弊端 我认为这是一个很严重很核心的问题,影响中国教育水平高低的重要因素。我们现在就从最底层的教育现象开始。先说小学,当孩子们都在愉快的度过童年

最新对中国教育现状的反思

对中国教育现状的反 思

对中国教育现状的反思 今年的诺贝尔奖结果已经出来了,但是我国却没人能获得诺贝尔奖,我想这与我国教育的现状有很大关系。下面从几个方面具体说明我国教育的现状。 首先是从我国国情上来说。我国是人口大国,这在一定程度上给我国的教育带来很大压力。因为人口众多,很难实现真正的小班教学,在人口众多的地区,一名老师要负责的有几十名甚至几百名同学。人的能力是有限的,老师不可能对每个人都面面俱到,更不可能为每一名学生进行专门的辅导,最多的也只是尽力做到公平,在能力不足的情况下,他也只能放弃一些学习成绩差的,去重点关心那些成绩好的,讨老师欢心的同学。这是造成教育不公平的一个原因。大家知道,芬兰的教育在国际上有很强的竞争力,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他们重视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是芬兰优质教育的基石。在芬兰,没有平民和贵族学校之分,所有的学校都是一样的,一样的配备一样的师资,而且他们把资源配置在最需要的地方,也就是初中生和学习迟缓者身上。芬兰的老师说“宁可让学得快的人等,也不能让不会的人继续不会”,他们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学习迟缓的人身上,不让一个人落后。而在中国,却不一样,老师是放弃那些学习差的,把精力投入到学习好的少数同学的身上。这样又如何实现教育公平呢? 从我国的文化传统方面来说,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长期以来,也形成了传统的文化,而这些传统文化也对当今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国的传统是重视家庭利益,讲求尊重自己的祖辈,这种思想对教育产生的影响是学生在家里过分依赖家长,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在学校过分依赖老师,崇尚老师的权威,一方面师生难以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另一方面也导致学生因循守旧,固

论我国我国高等教育制度的优势与不足

1、论文主旨:本论文主要通过我对我国高等教育制度的一些现状的观察和反思,提出我国高等教育制度存在的一些缺陷和矛盾,并通过对这些存在的问题的分析,找出我国高等教育制度未来发展的目标以及高等教育制度应承担的使命。 论文意义:通过本文对我国高等教育制度缺陷以及发展目标和未来使命的论述,可以让大家对我国高等教育制度现状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并且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致力于改革我国现有的教育制度,从而达到让教育为经济发展服务的目标,并且使我国教育制度更加符合国情、顺应民意。 2、论文可行性论证:由于我国高等教育制度仍有许多不完备之处,近年来,在我国现有的高等教育制度下所培养出的高校毕业生在很大方面上都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甚至有大批毕业生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现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我国现有的高等教育制度产生质疑,是不是制度本身存在着哪些矛盾或问题呢?社会上对我国高等教育制度的批判更是不绝于耳。针对这一问题,我开始观察和反思我国高等教育制度存在的一些缺陷,并希望通过本人浅薄的愚见,发现一些实际的问题,为我国高等教育制度的改革贡献出绵薄之力。并希望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通过这些问题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因此本文的写作具有很大的实际可行性。 3、答辩过程:问:我国高等教育制度主流是什么? 答:以政府为主导、政府集中控制高等教育部门,以培养道德人、培养竞争精神、注重教育的数量化和效率,教育制度缺乏创新为主流。 问:怎样在现今高等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答:首先,教师在教学时,不断向学生渗透合作对于个人发展以及适应社会的重要,其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涉及一些科研方面内容,而科研很难独立完成,学生会自主寻找合作伙伴,初步了解到合作的必要性。再次,学校定期开展以小组为单位的各种竞赛,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合作。这样,通过引导与渗透,可以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4、指导过程: 1、3月8日通过电话告知论文题目覆盖面过大,应适当简化 2、3月20日可将论文适当加入些对未来教育制度发展方向的展望充实论文内容 3、3月27日论文的第一个题目和第二个题目作为论述的铺垫,应做删减 4、4月2日将大幅篇幅用来对比我国和国外的教育制度,有些离题 5、4月10日第一部分论述我国高等教育制度现状,显得赘余,删去更好 6、4月20日由于学生个人原因不允许,灵活采取了网上答辩的方式,效果良好

关于中国教育现状论文

可以这么说,教育乃立国之本。因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投入到国民建设的各行各业中去,才能实现国家的繁荣与富强。 从五千年前那“燧人之世,天下多水,故教民以渔”,“宓羲氏之世,天下多兽,故教民以猎”的教育萌芽,到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中国教育有着巨大进步。 而今天中国实行教育制度尽管比起封建时期有了更大进步,但还是难脱其影响。说起现在中国的教育现状,有一个很令人费解的现象:几乎全社会的人都知道现行的教育制度存在很严重的问题,但人们还是义无反顾的服从于他,就像明知前面有一个坑,但还是心甘情愿的往里跳。 自1977年恢复高考来,的确它改变了无数中国人的命运,但高考制度它的弊端我们应该是亲身体会的。限定的科目,限定的内容,限定的答案,严重的束缚了学生的思想,本该自由发挥的文科也被条条框框的标准答案陷于困顿之中。我们在高考之前的十几年的学习仿佛只是为了一张试卷而服务的。我们喜欢做的事情做不了,只能背书。我们向往的事情不能想,只能埋头于题海。我们的爱好被规定为只能是学习。好学生的定义变成了冰冷数字。上至教育部,下至父母学生,仿佛一切都是为高考服务。千军万马抢过高考这一独木桥,实际年中我们忽视了发散的思维,创新的精神甚至是快乐的童年只是为了能在高考中占一席位。对于高考弊端我不想多说,因为人们对这个的争执已经持续了很久,我想大家也都心知肚明。也许有人会反驳难道高考真的就一无是处吗?否则为何国家还要持续三十多年实行高考制度呢?我想高考还是有一些优点的: 首先,方便统一实施考试,招生,录取。管理教育的人省事,学校省事,大学也省事。至少大学不用费尽心思的想出各种各样的方法选拔学生,全国都采用统一的标准,不管跟国外比怎么样,在国内大家都是一样的。 另外,高考还有一个优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公平。可以说公平是很难做到的,几乎时间的一切纷争都源于不公平。而高考却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公平。不管那些作弊和暗箱操作,至少大家的起点一样,时间一样,机会平等。我想这一点也是高考能够实行至今的最主要的原因吧。 对于高考这么一个既有优点又有缺点的东西,真令人难以抉择啊! 高考纵然有许多弊端,但在新的选拔制度出现之前,它恐怕还会在中国的教育史上存在很长的时间。因为就目前中国的基本国情来看,它真的比其他的制度要合适。 不过,中国教育却有许多问题值得深思. 比如,英语教育,虽说英语几乎变成了国际语言,但我们也没有必要太过认真的甚至是病态的苦学它啊。大部分学生毕业后还是会在国内工作的,英语几乎没什么用武之地了。难道在中国用得到英语与人交流?可是现在在大学中,对英语的学习要求已经远远大于它的实际需求了。有的甚至考中文博士都要求英语水平达标。也许用一句笑话最能表现出中国这种近乎疯狂的英语教育现状:闭上眼以为在牛津,睁开眼却在天津。 其次,中国很不重视孩童时期的教育。可这个学期的教育却很重要,因为它将决定一个人一生的发展方向。举个例子,在中国,如果有一个5岁的孩子能在众人面前认出字母“o”,那么他必将得到众人的赞叹,羡慕。“这孩子真聪明”,“长大了一定有出息”等等,他的父母也会面露自豪。可是1968年,美国内华达州一位叫伊迪丝的3岁小女孩告诉妈妈:她认识礼品盒上的字母“O”。这位妈妈非常吃惊,问她是怎么认识的。伊迪丝说是“薇拉小姐教的。”这位母亲表扬了女儿之后,一纸诉状把薇拉小姐所在的劳拉三世幼儿园告上了法庭,理由是该幼儿园剥夺了伊迪丝的想象力。三个月后,法院判决劳拉三世幼儿园败诉。因为陪审团的23名成员被这位母亲在辩护时讲的一个故事感动了。她说,我曾到东方的某个国家旅行,在一家公园里曾见个这么两只天鹅,一只完好无损,一只被剪去了左边的翅膀。剪去翅膀的被收养在较大的一片水塘里,完好的一只被放养在一片较小的水塘里。管理人员说,

中国教育体制弊端

中国教育体制弊端 指导教师:王兰 组员:胡皓阳李亮王翰高伟王群郭春景 当今世界,民族国家间的竞争已从中古农业文明时代,仅凭原始体力肉搏取胜的“体才力战争”;演化到第一、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凭借人造机械取胜的“机械战争”;发展到现在、未来,已是凭快速信息、先进知识的脑力创造取胜的“知识战争”,在竞争面前,完善的教育体系是普及知识,提高国民素质的唯一法宝。在一定程度上,达尔文的“优胜劣淘”法则依然适用,但未来世界的优胜者,不再是发动暴力战争的杀戮者,而是属于那个教育更普及,文化发展更发达的民族。诚如最近美国教育委员会所宣扬的:“如果还想维持和改进我们在世界上尚有的一点竞争力的话,唯一的办法就是倾注全力不断改革我们的教育!”尤其是在知识经济时代,教育问题关乎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关乎国家的发展甚至生死存亡,这是我们选取《中国教育体制的弊端》这个课题的直接动因。 课题确定后,组员们讨论制定了课题研究方案。研究的第一步是进行小组讨论。研讨讨论的目的是使全小组的成员能深入了解课题,并对所研究的问题达成共识,并确定调查的对象。并交流了各自对课题的认识和研究过程中自己的想法,第二步是进行文献查阅在这一环节中我们在图书馆及互联网进行了大量的文献查阅和资料采集 photo 第三步是进行调查采访。在这一过程是最辛苦和劳累的在开展调查之前我们调查了调查问卷。调查问卷如下: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给各类人群做了问卷,其结果经我们统计如下:

另外,我们还倾听了理工大学的老师和同学对中国教育的看法。Photo 最后一步我们进行汇总和撰写研究报告。 主体报告内容:据这次调查所的资料如下 历史就是一条河。自然的河澜汗成灾,于是有鲧之捍洪、禹之导水,以让自然的河听命于人。后人循堤溯源,早已不见了当年捍洪导水的壮举,只见到那被不断修改的堤坝。人写的历史,就象这堤坝。散落在河中的文字和真实存在的人物,早已随着河水的更新而无影无踪,只有那充满筑堤者意志影响的堤坝,还静静地躺在大风扬起的灰尘中。也许,世人的冷漠,会让堤坝溃于蚁穴;也许,人们会踏上堤坝,去想象一下那久已消逝的历史。但是,倘若你也想做一个筑堤人,想踏勘旧时的堤坝而去追寻筑堤者的精神,也许你应当做的是:“体悟历史。” 二百年前,西欧最落后的德意志,以“未开化”闻名,当英法两强并起,主导欧洲时代的时候,普鲁士人还在德意志的黑森林边上,茹毛饮血、烤火维生,当时“法国革命”后拿破伦趁机成立专制军事政权,依仗兵强马壮,一再发动对西班牙、义大利和普鲁士的侵略战争,攻城掠地。1807普鲁士败于拿破仑,迫使德国签订丧权辱国的“城下之盟”。这最终刺激了德意志的觉醒,德国最著名的哲学家(当时欧洲的政治家、和文化名人都通称哲学家)费希特在对他的国家深入研究之后,发表他的:《告德意志人民书》,大声疾呼“教育复国”“教育救国”。他把当时还不为人知的菲斯泰齐,推崇得与复活基督教的马丁.路德齐名。并最终说服普鲁士总理,在内外交困之际,忍痛拨出巨款,选派出一个由二十四名精英组成的“教育考察团”,远到名声遐迩的瑞士取经。 当时法国和后来的英国也派了留学生到瑞士,但规模零散,学习时间短,仅一年或几个月。只有德国深刻理解教育落后的后果,所以坚持在菲斯泰洛奇那里学习三年之久。这些精英回到德国仅几个月,德国就拟好了深刻影响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的《教育法》,明确宣告德国人民,战败挨打的原因就是教育落后。它强制性规定德国公民接受免费教育,规定每一个公民必须接受九年以上,由国家提供经费的“义务教育”,违犯者将遭到法律的严酷制裁。这一教育革命的直接结果,使德国人口素质迅速提高,国家摆脱封闭愚昧,在以后的历史发展中迅速崛起。

论中国教育现状的论文

论中国教育现状的论文 《中国教育现状与原因分析》 【摘要】本文对当前中国教育现状进行反思,认为中国目前的教育在教育观念、教育 价值、教育实施等方面存在问题,并从社会、学校、家庭等方面对问题进行了分析,最后 提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建议。 【关键词】教育问题原因 一、引言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教育事业有了巨大发展。然而, 和发达国家相比,和中国经济大国地位和构建自主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相比,中国的教 育还存在不少的严重问题杨德广,2021。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的发展程度直接影响到国家和人民的发展前途和竞争力。 未来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培养需要通过教育。中国的发展令世界瞩目,中国越是 发展,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就越突出,就越需要我们重新审视中国目前的教育。 二、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的教育理念根深蒂固 传统教育以“教师、课本、课堂”为中心,教师是绝对权威,教师扮演“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这种“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不能激发 学生的思维活动,学生成为“记忆的容器”。枯燥的内容,乏味的教学方式,会使学生失 去学习的兴趣,从而把学习当成一种负担。 教师中也有“一本教案连用多年”的现象,部分教师的教学理念没有及时更新,教学 只是机械地重复以往的内容,教学方法单一,年复一年。 二教育价值取向工具化、功利化 在这个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教育的内在目的被外在目的僭越,教育的“速成主 义”“功利主义”愈演愈烈,并与传统的“唯功名”的教育观念达成内在一致。教育功利 主义的价值取向,把教育置于一种外力的惯性漩涡之中。国家关注的是教育维护社会统治、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功能,而学校更关注的是学生的升学率、就业率等。家庭和个人则把学 校教育当作进入高一级学校,取得“高分数”“高学历”的手段。由于对教育目的的曲解,教育变成了为达到某个目的的工具,教育价值取向功利化。 三应试教育愈演愈烈,素质教育难以落实

中国教育培训业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一、中国教育培训业的现状: 21世纪是一个经济全球化和服务国际化的时代,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教育也作为服务业成为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近年来,教育市场呈现旺盛的增长趋势,成为我国经济领域闪亮的市场热点,成为创业投资最热门的关键词。2008年面对房地产、股票等投资市场的不景气,专家指出,中国的教育市场巨大,机会仍然很多,但是教育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激烈,行业将进入比拼内功和规模的圈地时代。有关专家表示教育业是未来投资的热点,全国教育市场巨大,市县级城市市场急需开发,新一轮的教育掘金行动即将开启! 根据国家教育部《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来看, 未来5到10年,中国教育培训市场潜在规模将达到5000亿元。 尤其是中小学的教育培训,超出3000多亿的市场,并且正以每年30%速度急速增长,每年参加各类培训的青少年儿童超过1亿人次。目前,我国现有2亿多的中小学生。而在大中城市,90%以上小学生在课后接受各种各样的辅导,这是一个无比巨大的需求群体市场。 幼儿教育市场是一个潜在的大市场,近两年来,中国教育市场迎来了培训行业投资高峰期。除去风险投资商的青睐,国际教育集团参与度也在提高。而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投资教育的渠道也在不断增多。中国教育培训领域的市场空间巨大。统计数据显示,教育支出在中国已经超过其他生活费用成为仅次于食物的第二大日常支出。预计到2010年,中国教育培训市场的潜在规模达3000亿元人民币。 从目前的发展状况看,中国的教育培训业尚处于起步阶段,虽然教育培训机构已有近万家,但资金规模超过10亿元的屈指可数。教育培训业,还是一座尚待开发的“富矿”。目前全国品牌化的教育机构像新东方、巨人教育、安博教育、环球雅思等教育培训机构占据英语、课外辅导、职业教育等行业领头地位。在2008年到2009年培生出版公司先后并购了华尔街英语和上海乐宁英语,这是国际教育机构强势进入中国教育的一个趋势。 而中小机构发展也面临着危机,主要是人才缺乏、教学科研力量的薄弱,抵御风险的能力低下,在经济危机面前很难快速发展。教育培训业将迎来新一轮的洗牌阶段,大机构将出现综合化发展,专业教育机构将突出差异化进行连锁经营,融资后的教育机构为了扩张,将继续收购全国地方大型教育机构,小机构为了生存必须进行改革创新寻求教育蓝海战略。打造发展初期的核心竞争力。 二、教育培训业近两年的发展特点: 1、品牌教育综合化发展 在教育培训市场竞争化的时代,品牌优势是竞争的一个核心,以新东方为例上市后新东

中国教育培训行业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2011-2015年中国培训市场前景预测 中国教育培训业的现状: 21世纪是一个经济全球化和服务国际化的时代,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教育也作为服务业成为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近年来,教育市场呈现旺盛的增长趋势,成为我国经济领域闪亮的市场热点,成为创业投资最热门的关键词。2008年面对房地产、股票等投资市场的不景气,专家指出,中国的教育市场巨大,机会仍然很多,但是教育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激烈,行业将进入比拼内功和规模的圈地时代。有关专家表示教育业是未来投资的热点,全国教育市场巨大,市县级城市市场急需开发,新一轮的教育掘金行动即将开启! 根据国家教育部《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来看, 未来5到10年,中国教育培训市场潜在规模将达到5000亿元。 尤其是中小学的教育培训,超出3000多亿的市场,并且正以每年30%速度急速增长,每年参加各类培训的青少年儿童超过1亿人次。目前,我国现有2亿多的中小学生。而在大中城市,90%以上小学生在课后接受各种各样的辅导,这是一个无比巨大的需求群体市场。 幼儿教育市场是一个潜在的大市场,近两年来,中国教育市场迎来了培训行业投资高峰期。除去风险投资商的青睐,国际教育集团参与度也在提高。而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投资教育的渠道也在不断增多。中国教育培训领域的市场空间巨大。统计数据显示,教育支出在中国已经超过其他生活费用成为仅次于食物的第二大日常支出。预计到2010年,中国教育培训市场的潜在规模达3000亿元人民币。 从目前的发展状况看,中国的教育培训业尚处于起步阶段,虽然教育培训机构已有近万家,但资金规模超过10亿元的屈指可数。教育培训业,还是一座尚待开发的“富矿”。目前全国品牌化的教育机构像新东方、巨人教育、安博教育、环球雅思等教育培训机构占据英语、课外辅导、职业教育等行业领头地位。在2008年到2009年培生出版公司先后并购了华尔街英语和上海乐宁英语,这是国际教育机构强势进入中国教育的一个趋势。 而中小机构发展也面临着危机,主要是人才缺乏、教学科研力量的薄弱,抵御风险的能力低下,在经济危机面前很难快速发展。教育培训业将迎来新一轮的洗牌阶段,大机构将出现综合化发展,专业教育机构将突出差异化进行连锁经营,融资后的教育机构为了扩张,将继续收购全国地方大型教育机构,小机构为了生存必须进行改革创新寻求教育蓝海战略。打造发展初期的核心竞争力。 二、教育培训业近两年的发展特点: 1、品牌教育综合化发展 在教育培训市场竞争化的时代,品牌优势是竞争的一个核心,以新东方为例上市后新东方开始在幼儿教育、职业教育、中高考辅导、个性化家教等领域强势进攻,利用新东方的品牌优势在各个领域进行扩张,巨人教育集团在融资前就开始了在全国发展的战略部署,融资

关于中国教育现状论文

中国教育现状 可以这么说,教育乃立国之本。因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投入到国民建设的各行各业中去,才能实现国家的繁荣与富强。像英美法德日这些发达国家在崛起指出,无一不把国民教育摆在首位。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德国,在普鲁士帝国时期,小学就开始实行真正的义务教育,学习的范围全面实用而科学(中国于07年才开始普及义务教育,晚了几百年啊),从此以后,德国将国民教育摆在国家建设的首位,并在各个领域催生出一大批光辉璀璨的巨星。也正应为如此。才使德国拥有了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叫板英法美等强国的实力。而在21世纪这个号称信息,知识的时代,不重视教育民族只能等待的淘汰的命运。 中华历经五千年之沉浮而不消逝,我想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中国几未间断的教育史。中国原始社会时期,“燧人之世,天下多水,故教民以渔”,“宓羲氏之世,天下多兽,故教民以猎”,这应该是教育的萌芽,到了奴隶社会时期,夏、商和西周都是推行奴隶贵族政治,垄断了文化教育,“学在府尹”,教育对象是贵族子弟,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也是统治阶级成员应该掌握的知识技能,教育的社会目的是维持社会统治职能。“礼不下庶人”,教育出现阶级性和等级分化,而对于奴隶,则是几乎不需要专门的教育的。而奴隶的生活技能几乎是在生活中相互交流学习、口授传播或家传的。此时的教育尽管存在着等级差异,但也算是一种进步了。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动荡,群雄逐鹿,诸子百家争鸣,各种思想在这时产生。而诸子百家中每一家都开始广收门徒,其中最著名的孔子的弟子竟多达3000多人,此时的教育已经很正规化了,许多大家都提出了自家的教育主张,如儒家的“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法家的“以法为教”等等。到了汉武帝时期,兴办学校,优而则仕,积极地进行儒家思想的教育和教化。“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的确立,不仅促进了汉代教育的大发展,甚至于对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更是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乃至于现代的中国教育思想意识形态也是如此。隋唐推行以分科考试选拔人才,逐渐成为定制。宋、元、明、清,历代相袭,这种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推行长达1300年之久。科举制度是选士用人制度和教育史的巨大进步。 而今天中国实行教育制度尽管比起封建时期有了很大进步,但还是难脱其影响。说起现在中国的教育现状,有一个很令人费解的现象:几乎全社会的人都知道现行的教育制度存在很严重的问题,但人们还是义无反顾的服从于他,就像明知前面有一个坑,但还是心甘情愿的往里跳。 自1977年恢复高考来,的确它改变了无数中国人的命运,但高考制度它的弊端我们应该是亲身体会的。限定的科目,限定的内容,限定的答案,严重的束缚了学生的思想,本该自由发挥的文科也被条条框框的标准答案陷于困顿之中。我们在高考之前的十几年的学习仿佛只是为了一张试卷而服务的。我们喜欢做的事情做不了,只能背书。我们向往的事情不能想,只能埋头于题海。我们的爱好被规定为只能是学习。好学生的定义变成了冰冷数字。上至教育部,下至父母学生,仿佛一切都是为高考服务。千军万马抢过高考这一独木桥,实际年中我们忽视了发散的思维,创新的精神甚至是快乐的童年只是为了能在高考中占一席位。对于高考弊端我不想多说,因为人们对这个的争执已经持续了很久,我想大家也都心知肚明。也许有人会反驳难道高考真的就一无是处吗?否则为何国家还要持续三十多年实行高考制度呢?我想高考还是有一些优点的: 首先,方便统一实施考试,招生,录取。管理教育的人省事,学校省事,大学也省事。至少大学不用费尽心思的想出各种各样的方法选拔学生,全国都采用统一的标准,不管跟国外比怎么样,在国内大家都是一样的。 另外,高考还有一个优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公平。可以说公平是很难做到的,几乎时间的一切纷争都源于不公平。而高考却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公平。不管那些作弊和暗箱操

中国教育现状分析

中国教育现状分析 摘要:当今社会问题比较多,其中教育问题是比较突出的一个。针对这个问题,本文将从学校,地区投入,师资资源分配,教育制度等进行分析。另提出一些解决办法。 关键词:教育现状师资资源教育制度解决方法 当前,我国正在进行教育改革,正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人满越来越意识到旧的教育体系已经无法满足时代的需求,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弊端日益显露出来。教育是使人们了解知识,了解社会,成为人才的过程。 然而,一些地区的学校为了提高教育水平,对学校进行严格控制,对学校进行排名,而排名依据就是学生的排名或升学率,而学校排名也与评优挂钩。学校为了提高名次就对老师严格控制,其依据则是老师所教班级的学生排名和升学率。而对学生的评价就是“分”,其他的全部抛诸脑后。而这就导致了学生可也负担大、厌学、教师职业倦怠或急功近利而不能实施素质教育,从而导致教育质量下降。 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 第一:教育已经变成了一种产业,尽管国家一直都不承认这个问题,可是教育成了一门产业却已成事实,教育的收费问题是一大顽疾,西部的许多地区的孩子上不起学,农村的许多学生上不起大学,在一些大城市里面有高额的择校费、赞助费,据说,教育曾被评为“十大暴利行业”之一。

第二:只有奴才教育,没有人才教育。很简单,人才是有人格、思想和思维的,而奴才却简单的多,只教你如何来服从,却不准你自由的思想和独立的人格,这就是王小波所说的要成为一个特立独行的猪的理由。 第三:只有应试教育,没有素质教育。这对于整个中华民族的未来是戕害最大的一种教育,一种失败的教育,从德国、日本的再度崛起,要从根本上反思我们的教育。 第四:只有专业教育,没有通才教育。学文科不知道理科,学理科不知道文科,现在学校里,只有学理科失败的才学文,导致了整个国家人文水准的不可逆转的滑坡,整个民族道德水准的堕落。一个本科大学生出来,连最起码的历史知识都不懂,这是很悲哀的事情。 第六:只有精英教育,没有平民教育。本科、硕士、博士连读,屡见不鲜,很怀疑他们的专业水准,在象牙塔中,闭门造车、学术剽窃、职称官本位的今天,这些精英能负担起民族复兴的大业吗?大学办得像衙门,经费年年倾斜,而乡村中的草根教育却无人问津,投资不足。 第七:只有思想教育,没有伦理教育。教育不是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只是为了政治的需要,反而中国传统中的伦理道德,一个人如何来承担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历史使命,如何诚意、正心、格物、致知,却成为文化断层,如何来处理与国家、民族、家庭、父子、夫妻、朋友却没有定位,造成人心的迷失,造成道德的沙漠。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