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影像诊断方案报告书写技巧规范

影像诊断方案报告书写技巧规范

影像诊断方案报告书写技巧规范
影像诊断方案报告书写技巧规范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影像诊断报告书写技巧规范(X线、CT、MRI)

第1章传统X线诊断报告书写技巧

第1节头颅

1、鼻窦

(1)鼻窦炎

右侧额窦、左侧上颌窦窦腔密度增高,透过度减低,右侧上颌窦黏膜增厚。窦壁骨质结构未见异

常。余未见异常发现。

(2)鼻窦囊肿

右侧上颌窦腔底壁可见边缘光滑的半圆形软组织密度影,右侧上颌窦腔扩大,右侧上颌窦粘膜下

皮质白线连续;余鼻旁窦窦壁粘膜光滑,粘膜下皮质白线清晰。(3)良性肿瘤

右侧筛窦窦壁旁小圆形骨性密度影,内可见骨小梁。其余诸鼻旁窦窦腔透过度良好,窦壁光滑。

余骨质未见异常。双鼻甲肥厚。

(4)恶性肿瘤

左侧上颌窦窦腔扩大,其外侧壁轮廓模糊、骨质疏松,窦壁骨质呈溶骨性骨质破坏、消失;左侧

上颌窦内侧骨壁模糊。右侧上颌窦窦腔密度增高,透光度减低,为合并上颌窦炎。

2、眼眶

(1)肿瘤

右眼眶普遍性扩大,右眼眶内骨质破坏、吸收,右上颌窦深部顶壁-眼眶底壁下陷,右眼眶外侧

壁骨缘不连续,呈溶骨性骨质破坏改变。左眼眶未见异常发现。(2)眼异物

右眼眶内偏外侧可见一圆形异物影,直径约5.0mm,边界光滑锐利,侧位可见异物位于球内,距

角膜缘约15.0mm。局部骨质未见异常。

3、耳部

(1)中耳乳突炎

右侧乳突气房发育尚可,但透光度减低,密度增高。乳突蜂房骨性间隔厚薄不均。未见骨质破

坏。左侧乳突气化良好,其内未见异常密度影,乳突蜂房骨性间隔厚薄均匀、清晰完整。

(2)胆脂瘤

右耳乳突气化不良,透光度减低,右耳上鼓室稍扩大,边缘骨质呈硬化改变,前鼓嵴变尖,听小

骨吸收;鼓窦入口受侵略开大。

4、鼻、咽、喉部

(1)腺样体肥大

鼻咽顶后壁软组织肿胀,厚约10mm,气道明显受压变窄。

(2)咽后壁脓肿

咽后壁软组织影增厚,厚约5mm,气道略受压,颈椎曲度变直。(3)鼻咽癌

鼻咽顶后壁见软组织肿块样增厚,呈僵硬感,与正常咽后壁组织境界不清,表面尚规整,斜坡局

部骨质破坏。

(4)茎突过长综合征

双侧茎突末端超过第二颈椎横突,余骨质形态及关节未见异常改变。(5)喉癌

喉侧位像见会厌喉面增厚。局部见隆起肿块影,表面不光滑。喉正位体层像显示右侧杓会厌皱襞

及室带软组织肿块影。梨状窝狭窄,喉室变浅,声带肿胀。

第2节胸部

1、肺

(1)正常肺部。

胸廓对称,纵膈居中,双肺野纹理清晰,双肺门影不大,双侧膈肌光滑,肋膈角锐利,心脏形

态、大小及位置在正常范围.

(2)大叶性肺炎

正位像右肺中下野可见大片状密度增高影,密度均匀,上界清楚呈水平走行,下界模糊不清,右

心缘模糊不清,肺野透亮度减低。侧位像见右肺中叶呈实变改变,叶间胸膜无凹陷。肺门无异常

增大。左肺未见异常。膈肌光滑,肋膈角锐利。心脏形态、大小及位置属正常范围。

(3)支气管肺炎

双肺纹理增强,左肺中下野纹理紊乱、模糊,左肺有沿肺纹理分布的小斑片状模糊影,双侧肺门

影不大。膈肌光滑,肋膈角锐利。心脏形状、大小属正常范围。(4)支气管扩张

双肺纹理增强、紊乱,以中下肺野为著,且双侧中下肺野内中带可见沿肺纹理走行分布的多发囊

状透亮影,呈蜂窝状改变。左肺下野膈上区透过度增高,肺纹理减少,双侧膈肌光滑,肋膈角锐

利。心脏形态、大小及位置属正常范围。

(5)肺脓肿

正位像左肺中野中外带可见大片密度增高影,其内密度不均,可见大小约4cm×4.5cm的空洞,

空洞内壁光滑,壁较厚,其内有气液平面,侧位像病灶位于左肺下叶背段。右肺纹理清晰。双肺

门影未见增大、增浓,双侧膈肌光滑,肋膈角锐利。心脏形态、大小及位置在正常范围

(6)肺结核

A)原发综合征

右肺上野中外带可见片状实变影,边缘模糊,右肺门影增大,肺内实变影与增大的肺门之间可见

索条影相连。左肺纹理清晰,肺门影未见增大、增浓,双侧膈肌光滑,肋膈角锐利。心脏形态、

大小及位置在正常范围。

B)血行播散型肺结核

双肺野内均匀、弥漫分布大小相似的粟粒状结节影。双肺野透光度减低,呈磨玻璃状改变。肺门

影增大、增浓。双侧膈肌光滑,肋膈角锐利。心脏形态、大小及位置在正常范围。

C)浸润型肺结核

D)结核性胸膜炎

右侧中下肺野呈一致性密度增高,上缘为外高内低的弧线状,右肺门及右心缘显示不清,右侧肋

间隙增宽,纵隔向健侧略移位,右侧膈肌显示不清。左肺未见异常。左侧膈肌光滑,左肋膈角锐

利。心脏形态、大小及位置在正常范围。

(7)原发性支气管肺癌

A)右肺上叶中央型肺癌

右肺门区可见一较大的肿块影,大小约5.0cm×6.0cm,肿块边缘呈

分叶状。右肺上叶支气管变

窄。右侧水平叶间胸膜增厚。中上纵隔影增宽。左肺未见异常。双侧膈肌光滑,肋膈角锐利。心

脏形态、大小及位置在正常范围。

B)右肺上叶周围型肺癌

右肺中野中外带可见一类圆形致密肿块影,大小约5.5cm×5.0cm,肿块边缘呈分叶状,有短细

毛刺。肿块内密度均匀,其内无空洞,周围无卫星病灶。右肺门影不大。左肺未见异常。心脏形

态、大小及位置在正常范围。双侧膈肌光滑,肋膈角锐利。

(8)肺转移瘤

双肺野内散在分布多发大小不等类圆形结节影,以中下肺野中外带为多,结节边缘清晰光滑,密

度均匀,其内无空洞及钙化,大小约1cm×1.5cm~3cm×4cm不等。双肺门影不大,双侧膈肌

光滑,肋膈角锐利。心脏形态、大小及位置在正常范围。

(9)气管、支气管异物

A)左主支气管可透X线异物

左侧胸廓饱满,左肺野透过度增高,吸气和呼气时无明显变化。透视下纵隔摆动,即呼气时纵隔

右移,吸气时纵隔恢复正常。左侧膈肌低平,双侧膈肌光滑,肋膈角锐利。心脏形态、大小未见

异常表现。

(10)肺水肿

A)肺泡性肺水肿

双肺野内以肺门为中心广泛分布斑片状实变影,尤以右肺下野为著,实变影密度较高,边缘模

糊。双肺门影增大、模糊。心尖向左下移位。双侧膈肌光滑,肋膈角锐利。

B)间质性肺水肿

双肺上野纹理增粗,双肺中下野外带可见横行线状影与胸壁垂直,长2~3cm,即KerleyB线,

肺门影未见增大、增浓。心脏横径增大,心尖向左下移位。双侧膈肌光滑,肋膈角锐利。

2、纵隔

(1)胸腺瘤

中下纵隔内胸腺瘤正位像左侧中下纵隔内和侧位像前纵隔内,可见软组织影向左侧胸腔突出,密

度均匀,未见钙化,边缘光滑呈分叶状,其后方可见被遮盖的肺纹理。余肺纹理清晰,肺门影未

见增大、增浓。双侧膈肌光滑,肋膈角锐利。

(2)恶性淋巴瘤

上中纵隔明显增宽,呈软组织密度,密度均匀,未见钙化,边缘清晰呈波浪状,气管受压变窄。

双肺内纹理清晰,肺门影未见增大、增浓。双侧膈肌光滑,肋膈角锐利。

3、胸膜

(1)气胸及液气胸

左侧胸腔上外侧部可见无纹理区,无纹理区内侧可见被压缩的肺边缘,左肺体积明显缩小,左侧

肋膈角变钝。左侧肋间隙增宽,纵隔略向右移。右肺未见异常,右肋膈角锐利。

(2)纵隔气肿

正位像左侧心缘旁可见条带状气体影,外缘见被推压向外移位的纵隔胸膜。侧位像上见气体影位

于纵隔胸膜前方,将纵隔胸膜向后推移。双肺内纹理清晰,肺门影未见增大、增浓。膈肌光滑,

肋膈角锐利。

4、膈肌(膈膨升)

右侧膈肌前部呈半球形向上膨凸,膈肌上方可见横行条带影,余双肺野纹理清晰,肺门影未见增

大、增浓,双侧膈肌光滑,肋膈角锐利。透视下膈肌运动减弱。心脏形态、大小及位置在正常范

围。

第3节心脏

1、正常心脏

双肺野透光度正常,血管纹理清晰,肺内未见异常密度区。膈肌光整,肋膈角锐利。心脏及大血

管影在正常范围,心脏各弓形态正常,心胸比值0.5。

2、先天性心脏病

(1)房间隔缺损

双肺血管纹理增多,双侧肺门影增大,心脏呈“二尖瓣型”轻度增大,主动脉结小,肺动脉段明

显凸出,心尖圆隆,右心房增大至右二弓向右、上凸出。心胸比值0. 6。右前斜位,心前缘下部

右室段膨隆,心膈接触面增大,心前间隙缩小。食管未见受压移位。左前斜位,心前缘前凸,以

肺动脉圆锥部为著。心后缘后凸。余心脏各弓形态未见异常。两侧膈肌光整,肋膈角锐利。

(2)室间隔缺损

双肺血管纹理增多,增粗,肺门影增大,肺内未见异常密度区。心影重度增大,呈“二尖瓣

型”。肺动脉段凸出,左四弓延长,心尖圆隆,心膈面增宽。心胸比值0.73。右前斜位,心前

缘突起,心前间隙明显缩小,食管未见受压移位。左前斜位,心右缘下段明显向后膨隆,心后间

隙消失。余各弓形态未见异常。膈肌光整,肋膈角锐利。

(3)动脉导管未闭

双肺血管纹理增多,增粗,肺门影增大,肺内未见实质病变。心影中度增大,心胸比值0.59。主

动脉结增宽,可见“漏斗征”,肺动脉段凸出,心尖部向左下延伸。心右缘可见“双房影”。侧

位心前缘与胸骨接触面延长,心前间隙缩小。心后缘左房段后移,食管中段受压,心后间隙缩

小。双侧膈肌光整,肋膈角锐利。

(4)法洛氏四联症

双肺血管纹理减少,双侧肺门影缩小,右肺门周围见粗乱的网状血管影,肺内未见实质病变。心

影重度增大,“靴形心”,心胸比值0.70。主动脉结增宽,心腰凹陷,心尖圆隆上翘。侧位示心

前间隙缩小,肺动脉缩小,余各弓形态未见异常。膈肌光整,肋膈角锐利。

3、高血压心脏病

双肺透过度正常,肺纹理略增强,肺内未见实质病变。纵隔居中,心影轻度增大,呈“主动脉

型”。主动脉结增宽,左室段上部圆隆。心胸比值0.55。膈面光整,肋膈角锐利。

4、风湿性心脏病

A)二尖瓣狭窄

双肺呈淤血,上肺静脉增宽,心脏呈“二尖瓣”型,中等增大,心胸比值0.60。心右缘可见“双

边影”。左侧位像,心前缘右室段膨隆,右心室与胸骨接触面增大,食管左房段一度压迹,食管

下段向后食管前间隙在。余心脏各弓形态未见异常。膈面光整,肋膈角锐利。

B)二尖瓣狭窄伴关闭不全

正位像见双肺纹理增强模糊,双上肺静脉扩张,双肺门影稍浓,心影呈“二尖瓣”型,肺动脉段

突出,左心耳突出,心尖略向左下移位,心右缘见“双边影”。右前斜位食管明显受压后移。左

前斜位左主支气管抬高,心后缘向后移位并略向下移。余无特殊所见。C)联合瓣膜病

双上肺静脉扩张,下肺纹理增多,模糊,右肋膈角处见KerleyB线,余肺内未见异常密度区。肺

门影稍大。心影重度增大,心胸比值0.72。左四弓延长,心尖圆钝。气管分叉角开大,心右缘见

“双边影”。右侧位心脏前后径扩大,心前间隙消失,心后缘上段饱满。可见光整,肋膈角锐

利。

5、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慢性之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桶状胸,双肺透过度尚可,肺纹理增粗紊乱,右侧锁骨下区见少

许结节硬化及纤维条索影。纵隔居中,肺门影不大。心脏横径不大,肺动脉段突出,右下肺动脉

增宽,心尖圆钝。双侧膈肌光滑,肋膈角锐利。

6、心肌病

A)扩张型心肌病

两肺轻度淤血,上腔静脉增宽,心影向两侧扩大,左四弓下延,心膈面增宽,心胸比值0.75。侧

位像显示右心增大,心前间隙消失,食管受压向后移位。透视下见两侧心缘搏动减弱。膈面光

整,肋膈角锐利。

B)肥厚型心肌病

双肺血管纹理正常,肺内未见异常密度区。心影中度增大,呈“主动

脉型”,左室段圆隆向左下

方增大,右二弓膨隆,余各弓形态未见慢性异常。心胸比值0.56。膈面光整,肋膈角锐利。

7、心包病变

(1)心包积液

两肺血正常,心影呈球形,高度增大,心脏各弓形态消失,上腔静脉扩张,心胸比值0.92。左侧

位像,心影普遍向前、向后扩大,左主支气管和食管受压向后移位。双膈面光整,肋膈角锐利。

(2)缩窄型心包炎

轻度肺淤血。上腔静脉影增宽,心影呈中度增大,心脏正常弧度消失,左、右心缘平直,左心缘

隐约可见不规则条带状钙化影,右胸下部胸膜肥厚。侧位像,右心室前部和膈面,见不规则条带

状、斑片状及结节状钙化影。余肺内未见异常密度区。左膈光整,肋膈角锐利。

(3)心包囊肿

两肺血少,心影“球形”增大,主动脉结小,肺动脉段饱满,心尖圆隆。右二弓明显向右向上膨

出。侧位心前缘上段膨出。心前间隙缩小。另于右心膈角部有一半圆形阴影向外方凸出,边缘光

滑,未见分叶及钙化征象。侧位位于心影后下方。余肺内未见异常密度区。膈肌光整,肋膈角锐

利。

第4节胃肠道造影

1、食管

(1)正常食管

食管全程粘膜皱襞规整、连续,食管壁光滑、柔软,生理压迹形态自

然、边缘光滑,食管内钡剂

通过顺利。

(2)食管炎症

1)A)反流性食管炎

食管下段粘膜皱襞粗乱、扭曲,皱襞连续无破坏,局部食管管壁轻微痉挛呈锯齿状,管壁蠕动减

弱。食管胃交界部位于膈下,贲门粘膜形态正常。转动体位可见胃内钡剂反流入食管下段。

B)反流性食管炎

食管下段粘膜皱襞粗乱、扭曲,皱襞连续无破坏。食管下段局限挛缩呈限局性环形狭窄,管壁不

光整,食管缩短,下方接扩大的膈上疝囊,胃内钡剂向上反流。

2)腐蚀性食管炎

A)自主动脉弓下方食管管壁不规则,可见多发小刺状、线状、斑片状糜烂和溃疡,食管粘膜皱襞破

坏,食管管腔呈明显痉挛和不规则广泛向心性狭窄,狭窄呈连续性,范围长。

B)自主动脉弓下方水平食管中下段管腔呈均匀向心性狭窄,狭窄呈连续性,似“铅管状”,食管管

壁不规则,僵硬、蠕动消失。造影剂通过狭窄段受阻,食管上段管腔扩张。

3)食管消化性溃疡

食管下段粘膜皱襞增粗、迂曲,距贲门上约2cm处食管后壁可见龛影,大小约6mm,类圆形,

边缘光滑,底部平坦,龛影与食管长轴走行一致,切线位突出于食管轮廓之外,侧位龛影似狭颈

状与食管相连。局部食管呈向心性环状狭窄,形态较固定,钡剂通过狭窄段无明显受阻。

(3)食管裂孔疝

短食管型食管裂孔疝

较短的食管下方接扩大的膈上疝囊,二者之间可见限局性环形缩窄。胃内钡剂可向上反流,下段

食管腔狭窄,壁不光整。立位时膈上疝囊恒定存在不消失。

滑动型食管裂孔疝

胃食管前庭段和贲门上移,食管胃角变钝,膈上心后见充盈钡剂的疝囊,疝囊大小约

3cm×2cm,疝囊内出现胃粘膜皱襞,并经增宽的食管裂孔与膈下胃粘膜皱襞相连。可见典型膈

上“三环征”,即疝囊上界与食管之间收缩环“A环”;食管胃交界部“B环”,粘膜交界处“Z

线”;疝出的胃经过膈食管裂孔产生的环状狭窄区。立位时膈上疝囊可消失。可见胃食管反流。

食管旁型食管裂孔疝

食管胃交界部和贲门位置位于膈下,胃底在食管旁疝入胸腔,膈上心后见充盈钡剂的疝囊,疝囊

大小约3cm×3cm,疝囊内出现胃粘膜皱襞,并经增宽度食管裂孔与膈下胃粘膜皱襞相连。口服

钡剂后先沿食管贲门流入胃腔,而后进入膈上之疝囊内。疝囊位于食管旁并对食管形成压迫,立

位时膈上疝囊恒定存在不消失。

混合型食管裂孔疝

胸透和平片上可见膈上心影重叠处的含气疝囊影,立位时囊腔内可见液平面。贲门位于膈上,膈

上心后见充盈钡剂的疝囊,疝囊大小约5cm×5cm,食管胃交界部、胃底均疝入胸腔,疝囊位于

食管旁并对食管形成压迫,疝囊内出现胃粘膜皱襞,并经增宽度食管裂孔与膈下胃粘膜皱襞相

连。钡剂经过贲门后同时流入膈下之胃腔及膈上之疝囊内。可见胃

食管反流征象。

(4)食管静脉曲张

食管静脉曲张

食管中、下段粘膜皱襞增宽、迂曲,可见蚯蚓状、串珠状充盈缺损,管壁边缘不规则,食管张力

减低,管腔轻度扩张,管壁蠕动减弱,钡剂排空迟缓,但无梗阻。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

食管中下段粘膜皱襞增宽、迂曲,可见蚯蚓状、串珠状充盈缺损,管壁边缘不规则,食管张力减

低,管壁蠕动减弱,钡剂排空迟缓。贲门胃底部可见葡萄状、息肉状、分叶状充盈缺损,粘膜皱

襞连续,局部胃底部胃壁柔软。

(5)食管癌

1)早期食管癌(隆起型)

A)食管中下段后壁粘膜呈不规则斑片状扁平隆起,隆起高度>5mm,呈分叶状边缘,表面粗糙,

呈凹凸不平颗粒状。局部食管管壁柔软,蠕动良好。充盈像显示局部管壁突向管腔内扁平状充盈

缺损影,表面不光滑,食管管腔未见明显狭窄。

B)食管癌术后再发早期食管癌(凹陷型)

切线位食管上段前壁管壁不规则,可见一个纵行浅龛影,龛影位于食管轮廓之内,边缘较光滑,

局部粘膜皱襞破坏。病变区与周围食管壁分界清楚,病变段局部管壁略显僵硬,蠕动差,钡剂通

过顺利。食管中下段与残胃连接,吻合口局部呈限局环形缩窄,较光滑规整,未见确切龛影及充

盈缺损,吻合口钡剂通过顺利。

2)食管癌(髓质型)

A)食管中段较长的约6cm管腔呈向心性狭窄,狭窄段与正常食管分界清楚,

自管壁向腔内生长不规

则充盈缺损影,病变表面有大小不等之龛影,表面粘膜皱襞破坏、中段,局部管壁僵硬,蠕动消

失。食管上段管腔扩张,钡剂通过狭窄段受阻。

B)食管癌(蕈伞型)

食管中段管腔内菜花样充盈缺损影,大小约5cm×3cm,呈偏心性,与食管右侧壁关系密切,表

面不规则,有浅溃疡,粘膜皱襞破坏、中断,病变与周围正常管壁分界清楚,局部食管管腔略膨

胀扩张,钡剂在梗阻上端呈不规则“杯口状”,钡剂通过受阻。

C)食管癌(溃疡型)

食管中下段右侧壁见约7cm范围的多发尖刺状溃疡,溃疡边缘及底部形成不规则隆起充盈缺损影

突向管腔内,表面不规则,粘膜皱襞破坏、中断,龛影位于食管轮廓之内。局部食管管腔呈偏心

性狭窄,病变段与正常食管分界清楚,钡剂通过部分受阻。

D)食管癌(浸润型)

食管中段管腔呈向心性狭窄,长度约4cm,病变表面光滑、僵硬,与正常食管分界较清楚,狭窄

上端食管明显扩张,钡剂通过病变段延迟。

(6)食管平滑肌瘤

充盈相:食管下段后壁突向管腔内之半圆形充盈缺损影,与食管壁呈钝角相交;双对比相:钡剂

沿肿瘤边缘绕流,肿瘤周边钡剂环绕涂布呈“环线征”;粘膜相:食管粘膜呈“桥状”皱襞,皱

襞完整无破坏。病变周围食管壁柔软,扩张良好,钡剂通过无受阻。(7)食管贲门失迟缓症

食管全程高度扩张,管径可达正常管腔的4~5倍,食管内多量粘液潴留,造影剂呈雪片状或滴注

状下沉,钡剂稀释。食管张力明显下降,蠕动消失。食管下端鸟嘴状或萝卜根状狭窄,钡剂到达

狭窄段,重力使贲门轻度开放,少量钡剂喷射状进入胃内。

(8)食管憩室

A)咽食管憩室

约平颈7椎体水平食管上段向左侧突出的下垂的囊袋状影,直径约3 cm×3cm,边缘光滑,内部

无食物残渣残留,其内钡剂可排出。

B)食管多发憩室

食管各段多数小囊袋状影突出于食管壁外,大小不等,较大者直径约1.5cm×1cm,部分可见窄

蒂与食管相连,正常食管粘膜走行其中,食管壁蠕动良好,憩室内钡剂可排空。

C)食管中段憩室恶变

食管中段右后壁见突向管腔外的巨大囊袋状影,较宽基底部与食管相连,大小约5cm×4cm,囊

壁不规则增厚,可见多发充盈缺损突向囊腔内。吞服钡剂后同时充盈囊腔和流入下段食管内,囊

腔内钡剂排空延迟。

(9)食管异物

食管入口处见不规则异物影,正位呈冠状位,侧位呈矢状位扁平状。

2、胃

(1)正常胃

双对比像显示胃腔壁线光滑规整,胃窦区胃小区大小一致,胃小沟宽窄均匀。

(2)胃炎

1)急性胃炎

急性腐蚀性胃炎

食管下段管壁不规则,可见多发小刺状溃疡,食管管腔呈明显痉挛和

向心性狭窄。胃粘膜水肿增

厚,见多发、形态不规整的浅表龛影,胃窦腔缩窄。

2)慢性胃炎

A)萎缩性胃炎

双对比像示胃窦部胃小区大小不等,胃小沟宽窄不一,部分胃小沟变平、消失,胃腔壁线光滑规

整,胃粘膜皱襞增粗、迂曲。

B)糜烂性胃炎

双对比像示胃窦部胃小区大小不等,部分胃小区增大呈椭圆形透亮灶,其中心可见点状钡斑。胃

腔壁线厚薄不均,胃内潴留液增多。

C)肥厚性胃炎

双对比像胃窦部见多发大小不等等圆形炎性息肉影。胃壁轮廓锯齿状,边缘较光滑。粘膜像示粘

膜皱襞增粗,紊乱,粘膜纹连续无中断,与正常段呈过渡状。胃窦部张力增高呈玉米穗状,胃幽

门管增宽,纵行胃粘膜走行其中,十二指肠球底受压。

D)巨大皱襞症

充盈像:粘膜皱襞巨大,状如脑回,扭曲紊乱,胃大弯呈粗锯齿状,蠕动和柔韧性基本正常,胃

腔无狭窄。加压像粘膜仍有弹性,迂曲的粘膜可变形。

(3)胃溃疡

轴位像胃体后壁见一个类圆形钡斑,大小约8mm×6mm,切线位呈乳头状,边缘光滑整齐,底

部平整,钡斑周围粘膜皱襞水肿、纠集,均匀到达溃疡边缘。

(4)胃癌

1)早期胃癌

A)贲门胃底早期癌(I型)

贲门区见一个突出于粘膜表面的椭圆形隆起型病灶,在局部形成境界

锐利、边缘光滑的充盈缺损

影,大小约12mm×15mm,高度>5mm,接近小弯侧表面略显不光滑,钡剂绕流通过病灶表

面,钡剂通过贲门无明显受阻。

B)早期胃癌Ⅱa型

双对比像显示胃体小弯侧可见数个堆积成簇状的浅表隆起型病灶,隆起高度<5mm,表面不规

则,外形不规整,局部失去正常胃小区、胃小沟形态,病变侵犯范围约30mm×22mm。局部小

弯侧腔壁线不规整,并形成限局性隆起和凹陷改变。

C)早期胃癌IIb型

双对比像显示胃体中下部小弯侧后壁大范围粘膜面凹凸不平,微皱襞结构不清,胃小区圆隆增

大,边缘不整,部分胃小区和胃小沟破坏消失。

D)早期胃癌IIc型

薄层法显示胃角前壁可见境界清楚的不规则状浅钡斑,深度<5mm,口部不规则并有小结节状

影,周边粘膜皱襞尖端呈杵状或削尖状,正常胃小区、胃小沟消失。E)早期胃癌III型

胃底部见一个类圆形钡斑,大小约12mmXlOmm,凹陷深度>5mm,边缘较光滑,双对比像显

示溃疡底部凹凸不平,可见不规则小结节状影,周围粘膜皱襞呈杵状,邻近溃疡边缘中断、破

坏,邻近粘膜僵硬。

2)进展期胃癌

A)进展期胃癌BorrmannI型

钡餐造影,胃体后壁见不规则形充盈缺损影,大小约5cm×4cm,外形不整略呈浅分叶状,表面

不光滑。病变基底周围粘膜皱襞连续,胃壁较柔软,并与肿瘤有明显

分界。

B)进展期胃癌BorrmannII型

钡餐造影示胃角切迹消失,胃窦部小弯侧见一个外形不规则的扁平状龛影,大小约3cm×4cm,

龛影位于胃轮廓之内,形态不规整,其周边部可见指压痕凹入和裂隙征。溃疡底部不光滑,有大

小不等的结节。双对比像龛影周围癌性环堤外缘锐利,与周围胃壁近似直角相交。加压像显示溃

疡周围胃粘膜皱襞中断、破坏,局部胃壁僵硬,蠕动消失。

C)进展期胃癌BorrmannⅢ型

钡餐造影,胃角切迹消失,胃小弯侧见一个外形不规则的扁平状龛影,大小约4cm×2cm,龛影

位于胃轮廓之内,形态不规整,其周边部可见指压痕凹入和裂隙征。溃疡底部不光滑,有大小不

等的结节。龛影周围癌性环堤外缘溃疡周围胃粘膜皱襞中断、破坏,局部胃壁僵硬,蠕动消失。

D)进展期胃癌BorrmannⅣ型

胃窦部胃壁不规则增厚,粘膜皱襞结节状,加压不变形,胃小区广泛破坏、消失。局限胃腔狭

窄、变形,胃壁僵硬,蠕动消失。

(5)胃平滑肌瘤

A)胃平滑肌瘤(壁内型)

贲门下方见椭圆形充盈缺损影,病灶大小约3cm×4cm,边缘光滑,表面粘膜无破坏,钡迹通过

贲门口出现绕流现象。

B)胃平滑肌瘤(壁外型)

胃体上部近大弯侧后壁见3cm×2cm范围限局受压改变,表面粘膜皱襞展平,呈桥状皱襞,粘膜

皱襞连续无中断、破坏。

C)胃平滑肌瘤(壁内外型)

贲门胃底区见同时向胃腔内突出的充盈缺损和向胃腔外突出的软组织肿块影,大小约

6cm×5cm,表面略不平滑,突向胃腔内肿块表面粘膜连续、展平状,切线位贲门胃底区限局性

光滑的胃壁外压迹影。

(6)胃息肉

A)增生性息肉

贲门区、胃体前壁、小弯侧多发结节状充盈缺损影,大小不等,较大病灶直径约15mm,表面光

滑,与周围胃壁分界清楚,分别以较宽基底或窄蒂与胃壁相连。

B)胃肠道息肉病

双对比像显示胃底、胃体部、十二指肠及空肠内密集多发半圆形充盈缺损影,直径在5mm以下,

无蒂。

(7)胃平滑肌肉瘤

胃体小弯侧见巨大不规则肿块影,部分向胃腔内生长形成表面不光滑之充盈缺损影,表面粘膜皱

襞破坏,并形成不整形龛影;部分向胃外生长,肿块推挤小弯侧胃壁。胃体上部胃腔变形、狭

窄。

(8)胃淋巴瘤

A)胃淋巴瘤(肿块型)

胃体大弯侧及后壁可见突向胃腔内的不规则菜花状充盈缺损,大小约6cm×5cm,分叶状,表面

不光滑,可见不规则表浅线状溃疡。肿块与胃壁关系密切,宽基底相连。胃腔变小,胃壁柔软,

蠕动良好。

B)胃淋巴瘤(浸润型)

钡餐检查:胃体部粘膜皱襞广泛粗大、纡曲、紊乱,表面有多发不规则溃疡和结节。胃壁广泛增

厚、变硬,胃腔稍缩窄变形,胃壁仍具有一定的伸展性。

(9)胃扭转

A)器官轴型胃扭转

胃大弯沿其纵轴向上翻转,致大弯位于小弯上方,大弯向上,胃小弯凹面向下。粘膜像显示胃粘

膜皱襞交叉呈倒“V”字型扭曲。

B)网膜轴型胃扭转

胃窦、胃体向左上方环绕转位,胃幽门区和胃体下部翻至胃体左上方,胃底向右下移位,十二指

肠球指向右下,十二指肠框形态正常。

(10)胃石

胃腔内类圆形充盈缺损影,大小约3cm×4cm,轮廓不光整,表面有凹陷,随体位变化

而在胃腔内移动发生位置改变。

3、小肠

(1)正常小肠

空、回肠位置及粘膜形态正常,肠管管腔未见异常,管壁轮廓光滑,肠管间距均匀。

(2)小肠结核

A)溃疡型肠结核

末段回肠限局5cm肠管不规则狭窄,局部粘膜皱襞紊乱,可见多发大小不等充盈缺损,其中心见

点状、不整形小钡斑,肠壁呈锯齿状、形态不规整。

B)增殖性肠结核

回盲部及末段回肠受累肠段狭窄、缩短和僵直,粘膜皱襞紊乱、消失,见多数小息肉样充盈缺

损,激惹征多不明显。回盲瓣增生肥厚,盲肠内侧壁凹陷变形,小肠

影像科诊断报告书写规范

安徽省立医院影像科诊断报告书写规范 一、诊断报告书写常规 (一)诊断报告书写规范是诊断质量的最终反映医学服务涉及人的生命与健康,其服务质量的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为此,医学管理学就提出了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的种种规范与办法。发达国家的医学质量保证,质量控制是由政府有关部门与医学学术团体共同实施的。从我国近年来的实践看,也是由政府部门施加一定的行政影响,并组织有关的医学团体制定统一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的规范与实施办法,并加以贯彻与推广。 诊断报告书能反映医学影像的诊断质量。从一份规范的诊断报告书中可以看得出使用的设备是什么,检查的操作技术或程序是怎样的,诊断者观察是否全面,以及诊断的思路是否正确等等。因此,我们认为在逐步完善医学影像学质量保证或质量控制的进程中,第一步要走的路就是诊断报告书的规范化。 (二)规范化医学影像学诊断报告的格式医学影像学诊断报告书的格式是一种形式,它反映的内容必须要符合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要求。纵观现在国内、国外的诊断报告书,形式各种各样,大小与繁简程度也不一致。但是从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角度出发,我们认为医学影像学的诊断报告书的格式应包括以下5 项。 1、一股资料,往往是表格式的。逐项填写: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科别、住院号、病区、病床、门诊号、X 线号、CT 号、MRI号、DSA号、X片序号、检查日期、报告日期等等。

2、检查名称与检查方法或技术。 3、医学影像学表现。如X线、CT MRI和DSA所见等。 4、医学影像学诊断。 5、书写报告与审核报告医师签名。(三)规范化医学影像学诊断报告书的内容: 规范化医学影像学诊断报告书的五个项目所包括的内容各不相同,但却有一定的联系,它们与报告形式是统一的。我们将每一项目应书写的内容,建议如下。 1、一般资料:各家医院可以根据各种不同设备的医学影像学科具体情况设计各自的表格,但必须是能精简地概括识别病员的标志、检查要求、目的与简要的临床情况或诊断。报告书写者应逐一填写。我们建议检查号分成几项,即X线号、CT号、MRI号与DSA号等,适用于较大医院。如该院放射科还包括超声与核素成像,也可再加上相应的编号。这是因为放射科的技术部门或某几位技师往往相对固定于几组机房。 而医师分别轮转工作于几个如CT MR、DSA等工作室,并分别各自书写报告。而检查号则由技师统一编排。序号是从属于检查号的。 患者的姓名、送诊科室、住院号或门诊号是为了识别病员用的,对于同名同姓的患者,可根据住院号或门诊号,以及送诊科室的不同而加以 识别。 2、检查名称与检查方法或技术。 对于规模较小的医院放射科(指二类乙级医院以下标准的医院放射科)在影像诊断报告书中只用“检查名称”一项就可以。这类科室一股均采

诊断报告书写规范

第一章诊断报告书写常规 一、诊断报告书写规范是诊断质量的最终反映 医学服务涉及人的生命与健康,其服务质量的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为此,医学管理学就提出了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的种种规范与办法。发达国家的医学质量保证,质量控制是由政府有关部门与医学学术团体共同实施的。从我国近年来的实践看,也是由政府部门施加一定的行政影响,并组织有关的医学团体制定统一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的规范与实施办法,并加以贯彻与推广。?诊断报告书能反映医学影像的诊断质量。从一份规范的诊断报告书中可以看得出使用的设备是什么,检查的操作技术或程序是怎样的,诊断者观察是否全面,以及诊断的思路是否正确等等。因此,我们认为在逐步完善医学影像学质量保证或质量控制的进程中,第一步要走的路就是诊断报告书的规范化。 二、规范化医学影像学诊断报告的格式?医学影像学诊断报告书的格式是一种形式,它反映的内容必须要符合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要求。纵观现在国内、国外的诊断报告书,形式各种各样,大小与繁简程度也不一致。但是从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角度出发,我们认为医学影像学的诊断报告书的格式应包括以下5项。?1、一股资料,往往是表格式的。逐项填写: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科别、住院号、病区、病床、门诊号、X线号、CT 号、MRI 号、DSA号、X片序号、检查日期、报告日期等等。 3、医学影像学表现。如X线所见、CT所 2、检查名称与检查方法或技术。? 见、MRI所见、DSA所见等。 4、医学影像学诊断。 5、书写报告与审核报告医师签名。 三、规范化医学影像学诊断报告书的内容: 规范化医学影像学诊断报告书的五个项目所包括的内容各不相同,但却有一定的联系,它们与报告形式是统一的。我们将每一项目应书写的内容,建议如下。?1、一般资料:?各家医院可以根据各种不同设备的医学影像学科具体情况设计各自的表格,但必须是能精简地概括识别病员的标志、检查要求、目的与简要的临床情况或诊断。报告书写者应逐一填写。我们建议检查号分成几项,即X线号、CT号、MRI号与DSA号等,适用于较大医院。如该院放射科还包括超声与核素成像,也可再加上相应的编号。这是因为放射科的技术部门或某几位技师往往相对固定于几组机房。而医师分别轮转工作于几个如CT、MRI、DSA等工作室,并分别各自书写报告。而检查号则由技师统一编排。序号是从属于检查号的。 患者的姓名、送诊科室、住院号或门诊号是为了识别病员用的,对于同名同 2、检姓的患者,可根据住院号或门诊号,以及送诊科室的不同而加以识别。? 查名称与检查方法或技术。?对于规模较小的医院放射科(指二类乙级医院以下标准的医院放射科)在影像诊断报告书中只用“检查名称”一项就可以。这类科室一股均采用检查常规,一切按常规办事。或虽无书面的常规,但有科室人员相互默契的常规。例如会诊单上写“胸部摄片”就一定是胸部正侧位。会诊单上写“鼻窦摄片”就一定是water位摄片等。但对于二甲以上标准医院规模较大的放射科,在报告中须增加“检查方法”或“检查技术”一项。这类科室开展项目很多,新开展项目出现且科室主治医师以上医师较多,各人常用检查技术可能不一致,

影像诊断报告书写规范

****医院 影像诊断报告书写规范 影像诊断报告是一份重要的临床档案资料,必须认真书写。一份规范化的诊断报告书要求文字简洁,语句通顺,表达准确。内容包括以下部分: 一、一般项目:病人姓名、性别、年龄;X线号、门诊号或 住院号; 申请科室、病室和床位号;检查设备、检查方法、造影 剂种类用法和用量、检查部位和位置、照片序号;临床 诊断、检查日期和报告日期等均应逐项填写清楚。 二、叙述部分: (一)应在全面观察的基础上,分清主次,按顺序描述异常影像所见。阐明有否临床所疑疾病的表现或征象,如 有则应对所出现的病变部位、形态和大小进行描述, 描述应简洁、形象、贴切,并对该疾病应该或可能出 现而未出现者说明“未见”。如:肺癌的毛刺征;骨、关节病变的死骨、钙化和骨膜反应、关节面及关节间 隙等。此外,还应对与疾病的定位和定性有关的表现 或征象说明“见到”或“未见”如:肠梗阻有无充气

扩张肠管有无液平,形态、位置如何,有无假肿瘤征等。 (二)意外或偶然发现临床所疑疾病以外的疾病征象如:外伤发现骨软骨瘤、退变、各种正常变异等应在诊断意见里体现。 (三)成像伪影、外影应在描述中加以说明;难于解释和不能据此作出影像诊断的一些表现等,应在描述后建议 作进一步检查,以明确这些表现的意义。 三、诊断意见: 在详细描述的基础上以影像表现为依据,结合有关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逻辑推理,以得出客观的诊断结论。临床和影像表现典型者肯定诊断;影像表现缺乏特征性者,可结合临床诊断;影像表现和临床均无特征性而难于下结论时,可提出某种或某些诊断可能性以及进一步检查的建议。 四、医师审核签字: 一份完整的影像诊断报告,应有医师签名。诊断报告应分由二级医师签名、审签,实行“双签字”。签名字迹要清楚工整易于辨认和保存。

影像诊断报告书写技巧规范

影像诊断报告书写技巧规范(X线、CT、MRI) 第1章传统X线诊断报告书写技巧 第1节头颅 1、鼻窦 (1) 鼻窦炎 右侧额窦、左侧上颌窦窦腔密度增高,透过度减低,右侧上颌窦黏膜增厚。窦壁骨质结构未见异常。余未见异常发现。 (2) 鼻窦囊肿 右侧上颌窦腔底壁可见边缘光滑的半圆形软组织密度影,右侧上颌窦腔扩大,右侧上颌窦粘膜下皮质白线连续;余鼻旁窦窦壁粘膜光滑,粘膜下皮质白线清晰。 (3)良性肿瘤 右侧筛窦窦壁旁小圆形骨性密度影,内可见骨小梁。其余诸鼻旁窦窦腔透过度良好,窦壁光滑。余骨质未见异常。双鼻甲肥厚。 (4)恶性肿瘤 左侧上颌窦窦腔扩大,其外侧壁轮廓模糊、骨质疏松,窦壁骨质呈溶骨性骨质破坏、消失;左侧上颌窦内侧骨壁模糊。右侧上颌窦窦腔密度增高,透光度减低,为合并上颌窦 炎。 第2节胸部 1、肺 (1)正常肺部。 胸廓对称,纵膈居中,双肺野纹理清晰,双肺门影不大,双侧膈肌光滑,肋膈角锐利,心脏形态、大小及位置在正常范围、 (2)大叶性肺炎 正位像右肺中下野可见大片状密度增高影,密度均匀,上界清楚呈水平走行,下界模糊不清,右心缘模糊不清,肺野透亮度减低。侧位像见右肺中叶呈实变改变,叶间胸膜无凹陷。肺门无异常增大。左肺未见异常。膈肌光滑,肋膈角锐利。心脏形态、大小及位置属正常范围。 (3)支气管肺炎 双肺纹理增强,左肺中下野纹理紊乱、模糊,左肺有沿肺纹理分布的小斑片状模糊影,双侧肺门影不大。膈肌光滑,肋膈角锐利。心脏形状、大小属正常范围。 (4)支气管扩张 双肺纹理增强、紊乱,以中下肺野为著,且双侧中下肺野内中带可见沿肺纹理走行分布的多发囊状透亮影,呈蜂窝状改变。左肺下野膈上区透过度增高,肺纹理减少,双侧膈肌光滑,肋膈角锐利。心脏形态、大小及位置属正常范围。 (5)肺脓肿 正位像左肺中野中外带可见大片密度增高影,其内密度不均,可见大小约4cm×4、5cm的空洞,空洞内壁光滑,壁较厚,其内有气液平面,侧位像病灶位于左肺下叶背段。右肺纹理清晰。双肺门影未见增大、增浓,双侧膈肌光滑,肋膈角锐利。心脏形态、大小及位置在正常范围 (6)肺结核

医学影像诊断报告书写规范

医学影像诊断报告书写规范 一、胸部X 线报告胸廓:对称、畸形、骨骼情况。 肺野:肺内血管纹理,肺内有无病灶,如发现病灶要描述其部位、形态、边缘、大小、有无空洞等等情况。 肺门:正常、增大,有无肿块等。纵隔:气管是否正中,纵隔有无增定及有无肿块发现等。横隔:位置、形态有无改变,肋隔角与心膈角情况。心脏:外形有无异常变化,心胸比率,各房室情况。 二、心脏平片X 线诊断报告摄片位置:后前位、右前斜位、左前斜位,左侧位。胸廓:纵隔与横形态有无异常。 肺部:重点描述肺门、肺内动、静脉血管纹理的变化,有无肺动脉高压或肺淤血等表现. 心脏:心外形增大的类型,肺动脉段外形变化,各房室增大的情况,食道左房压迹变化情况。 三、泌尿系统X 线诊断报告 1、平片: (1)两肾轮廓、位置、形态与大小。 (2)全尿路区域有无钙化或结石样阴影。 (3)腰大肌及腹壁脂肪线影像情况。 (4)脊椎、骨盆区、骨骼有无异常。 (5)肠道内容情况及其他腹部异常阴影。

2、排泄性尿路造影(IVP)。 (1)两肾轮廓、位置、形态、大小。 (2)使用对比剂名称、剂量、浓度。 (3)两肾功能显影情况:正常、延迟、不显影。对肾功能差者,造影需延时45'-60'或更长时间摄片观察。 (4)两侧肾盏、肾孟轮廓显示情况。 (5)膀胱充盈情况。 (6)两侧输尿管显示情况。 3、逆行肾盂造影(RCP) (l)两肾轮廓、位置、形态、大小、注明导管位置。 (2)使用造影剂的名称、浓度、剂量。 (3)两侧肾盏、肾孟、输尿管充盈显示情况。 (4)腰骶椎与骨盆区骨质情况。 4、膀胱造影 (1)造影剂名称、浓度、剂量。 (2)膀胱充盈的轮廓、形态、大小;病理性改变应说明病变范围大小,边界与邻近脏器的关系。 (3)若观察膀胱壁者应测量其厚度,边缘与周围情况。 (4)男性应包括前列腺增生向膀胱突出压迫情况。 (5)有无其它异常发现。 四、头颅、五官X 线诊断报告 1、头颅平片X 线诊断报告

医学影像学诊断报告书写规范

医学影像学诊断报告书写规范 一、诊断报告书写规范就是诊断质量得最终反映: 医学服务涉及人得生命与健康,其服务质量得重要意义就是不言而喻得。为此,医学管理学就提出了质量保证与质虽控制得种种规范与办法。发达国家得医学质量保证,质量控制就是 由政府有关部门与医学学术团体共同实施得。从我国近年来得实践瞧,也就是由政府部门施加一楚得行政影响,并组织有关得医学团体制是统一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得规范与实施办法,并加以贯彻与推广。 诊断报告书能反映医学影像得诊断质量。从一份规范得诊断报告书中可以瞧得出使用得设备就是什么,检査得操作技术或程序就是怎样得,诊断者观察就是否全面,以及诊断得思路就是否 正确等等。因此,我们认为在逐步完善医学影像学质量保证或质S控制得进程中,第一步要走得路就就是诊断报告书得规范化。 二、规范化医学影像学诊断报告得格式 医学影像学诊断报告书得格式就是一种形式,它反映得内容必须要符合质虽保证与质量控制要求。纵观现在国内、国外得诊断报告书,形式各■种各样,大小与幣简程度也不一致。但就是从质S保证与质量控制角度出发,我们认为医学影像学得诊断报告书得格式应包括以下5项。 1、一股资料,往往就是表格式得。逐项填写: 患者姓需、性别、年龄、科别、住院号、病区、病床、门诊号、X线号、CT号、MRI 号、DSA号、X片序号、检查日期、报告日期等等。 2、检査名称打检査方法或技术。、 3、医学影像学表现。如X线所见、CT所见、MRI所见、DSA所见等。 4、医学影像学诊断。 5、书写报告与审核报告医师签名。 三、规范化医学影像学诊断报告书得内容: 规范化医学影像学诊断报告书得五个项目所包括得内容各■不相同,但却有一左得联系,它们与报告形式就是统一得。我们将每一项目应书写得内容,建议如下。 1、一般资料:^^家医院可以根据徉种不同设备得医学影像学科具体情况设讣各自得表格, 但必须就是能精简地概括识别病员得标志、检査要求、目得与简要得临床情况或诊断。报告书写者应逐一填写。我们建议检査号分成几项,即X线号、CT号、MRI号与DSA号等,"适用于较大医院。如该院放射科还包括超声与核素成像,也可再加上相应得编号。这就是因为放射科得技术部们或某几位技师往往相对固泄于几组机房。而医师分別轮转工作于几个如 CT、MRL DSA等工作室,并分别^$自书写报吿。而检查号则由技师统一编排。序号就是从属于检查号得。

医学影像学诊断报告书写规范

医学影像学诊断报告书写规范 一、CT常规及增强要点 病变描述:部位或分布、数目、大小、形状、边缘、密度、邻近关系、功能变化、动态情况、增强。 扫描基线:喉(颈4下缘),甲状腺(颈5下缘),胰腺(胸12下缘),肾脏(胸11上缘)。 方法:先平扫,设定增强扫描的范围以及两次或多扫描开始时间,扫描参数与平扫相同,经静脉用电动压力注射器注入对比剂80ml~100ml,3ml~4ml/s,对比剂注射完后与扫描开始时间同步。 注射对比剂开始后分期 肝脏 25s~30s 肝脏动脉期 60s~70s 肝脏门静脉期 120s 肝实质平衡期 胰腺 25s~30s 胰腺动脉期 60s~70s 胰腺实质期 肾脏 30s~35s 肾皮质期 70s 肾实质期 5min~10min 肾排泄期或肾盂期

肺、纵隔 25-30S动脉期 60-90-120延迟扫描 头动脉 20-30s动脉期 二、影像诊断报告的艺术 1、肯定诊断 2、否定诊断:排除XX。 3、拟诊断:XX可能,XX首先考虑,XX不排除,XX待排除。 4、符合诊断:XX符合XX。 5、疑诊断:XX可疑,建议进一步检查。 6、活话:建议必要时复查。 三、头颅、五官X线报告 1、头颅平片X线诊断报告 (1)头颅大小与形态。 (2)颅骨内外板与板障厚度与密度情况。 (3)颅缝与囱门有无异常。 (4)脑回压迹有无增多、增深。 (5)颅板血管压迹有无异常。 (6)蝶鞍大小、形态。骨质有无异常。 (7)颅内有无生理或病理性钙化,其位置、形态、大小、数目如何。

(8)头颅软组织情况。 2、副鼻窦X线诊断报告 (l)各组窦腔发育情况。 (2)各窦腔大小、形态、密度有无异常,壁有无增厚,有否液平。(3)鼻腔与眼眶情况。 (4)窦腔出现占位性病变应重点描述清理变化情况。 3、乳突X线诊断报告 (1)乳突类型(气化型、板障型、硬化型),气房大小及密度。 (2)鼓窦入口与鼓窦区有无扩大或骨质破坏。 (3)鼓室、天盖、乙状窦骨质情况。 (4)内、外耳道情况。 (5)周围组织骨质结构情况。 4、眼眶X线诊断报告 (1)眶窝大小与形态。 (2)眶壁骨质结构。 (3)眶内软组织密度有何异常改变。 (4)眶裂、视神经孔形态、大小及骨壁情况。 (5)周围副鼻窦与颅内情况。” 5、下颌骨X线诊断报告 (1)下颔骨骨质有无异常情况,如有病变应按基本病理变化重点描述。(2)牙槽有无病变情况。

影像诊断报告书写技巧规范(X线、CT、MRI)

影像诊断报告书写技巧规(X线、CT、MRI) 第1章传统X线诊断报告书写技巧 第1节头颅 1、鼻窦 (1)鼻窦炎 右侧额窦、左侧上颌窦窦腔密度增高,透过度减低,右侧上颌窦黏膜增厚。窦壁骨质结构未见异常。余未见异常发现。 (2)鼻窦囊肿 右侧上颌窦腔底壁可见边缘光滑的半圆形软组织密度影,右侧上颌窦腔扩大,右侧上颌窦粘膜下皮质白线连续;余鼻旁窦窦壁粘膜光滑,粘膜下皮质白线清晰。 (3)良性肿瘤 右侧筛窦窦壁旁小圆形骨性密度影,可见骨小梁。其余诸鼻旁窦窦腔透过度良好,窦壁光滑。余骨质未见异常。双鼻甲肥厚。 (4)恶性肿瘤 左侧上颌窦窦腔扩大,其外侧壁轮廓模糊、骨质疏松,窦壁骨质呈溶骨性骨质破坏、消失;左侧上颌窦侧骨壁模糊。右侧上颌窦窦腔密度增高,透光度减低,为合并上颌窦炎。 第2节胸部 1、肺 (1)正常肺部。 胸廓对称,纵膈居中,双肺野纹理清晰,双肺门影不大,双侧膈肌光滑,肋膈角锐利,心脏形态、大小及位置在正常围. (2)大叶性肺炎 正位像右肺中下野可见大片状密度增高影,密度均匀,上界清楚呈水平走行,下界模糊不清,右心缘模糊不清,肺野透亮度减低。侧位像见右肺中叶呈实变改变,叶间胸膜无凹陷。肺门无异常增大。左肺未见异常。膈肌光滑,肋膈角锐利。心脏形态、大小及位置属正常围。 (3)支气管肺炎 双肺纹理增强,左肺中下野纹理紊乱、模糊,左肺有沿肺纹理分布的小斑片状模糊影,双侧肺门影不大。膈肌光滑,肋膈角锐利。心脏形状、大小属正常围。 (4)支气管扩 双肺纹理增强、紊乱,以中下肺野为著,且双侧中下肺野中带可见沿肺纹理走行分布的多发囊状透亮影,呈蜂窝状改变。左肺下野膈上区透过度增高,肺纹理减少,双侧膈肌光滑,肋膈角锐利。心脏形态、大小及位置属正常围。 (5)肺脓肿 正位像左肺中野中外带可见大片密度增高影,其密度不均,可见大小约4cm×4.5cm 的空洞,空洞壁光滑,壁较厚,其有气液平面,侧位像病灶位于左肺下叶背段。右肺纹理清晰。双肺门影未见增大、增浓,双侧膈肌光滑,肋膈角锐利。心脏形态、大小及位置在正常围 (6)肺结核

医学影像诊断报告书写规范.docx

医学影像诊断报告书写规范 一、胸部X线报告 胸廓:对称、畸形、骨骼情况。 肺野:肺内血管纹理,肺内有无病灶,如发现病灶要描述其部位、形态、边缘、大小、有无空洞等等情况。 肺门:正常、增大,有无肿块等。 纵隔:气管是否正中,纵隔有无增定及有无肿块发现等。 横隔:位置、形态有无改变,肋隔角与心膈角情况。 心脏:外形有无异常变化,心胸比率,各房室情况。 二、心脏平片X线诊断报告 摄片位置:后前位、右前斜位、左前斜位,左侧位。 胸廓:纵隔与横形态有无异常。 肺部:重点描述肺门、肺内动、静脉血管纹理的变化,有无肺动脉高 压或肺淤血等表现. 心脏:心外形增大的类型,肺动脉段外形变化,各房室增大的情况, 食道左房压迹变化情况。 三、泌尿系统X线诊断报告 1、平片: (1)两肾轮廓、位置、形态与大小。 (2)全尿路区域有无钙化或结石样阴影。 (3)腰大肌及腹壁脂肪线影像情况。

(4)脊椎、骨盆区、骨骼有无异常。 (5)肠道内容情况及其他腹部异常阴影。 2、排泄性尿路造影(IVP)。 (1)两肾轮廓、位置、形态、大小。 (2)使用对比剂名称、剂量、浓度。 (3)两肾功能显影情况:正常、延迟、不显影。对肾功能差者,造影需延时45’-60’或更长时间摄片观察。 (4)两侧肾盏、肾孟轮廓显示情况。 (5)膀胱充盈情况。 (6)两侧输尿管显示情况。 3、逆行肾盂造影(RCP) (l)两肾轮廓、位置、形态、大小、注明导管位置。 (2)使用造影剂的名称、浓度、剂量。 (3)两侧肾盏、肾孟、输尿管充盈显示情况。 (4)腰骶椎与骨盆区骨质情况。 4、膀胱造影 (1)造影剂名称、浓度、剂量。 (2)膀胱充盈的轮廓、形态、大小;病理性改变应说明病变范围大 小,边界与邻近脏器的关系。 (3)若观察膀胱壁者应测量其厚度,边缘与周围情况。 (4)男性应包括前列腺增生向膀胱突出压迫情况。 (5)有无其它异常发现。

影像诊断报告书写技巧规范X线、CT、MRI

影像诊断报告书写技巧规范(X线、CT、MRI) 第1章传统X线诊断报告书写技巧 第1节头颅 1、鼻窦 (1)鼻窦炎 右侧额窦、左侧上颌窦窦腔密度增高,透过度减低,右侧上颌窦黏膜增厚。窦壁骨质结构未见异 常。余未见异常发现。 (2)鼻窦囊肿 右侧上颌窦腔底壁可见边缘光滑的半圆形软组织密度影,右侧上颌窦腔扩大,右侧上颌窦粘膜下 皮质白线连续;余鼻旁窦窦壁粘膜光滑,粘膜下皮质白线清晰。 (3)良性肿瘤 右侧筛窦窦壁旁小圆形骨性密度影,内可见骨小梁。其余诸鼻旁窦窦腔透过度良好,窦壁光滑。 余骨质未见异常。双鼻甲肥厚。 (4)恶性肿瘤 左侧上颌窦窦腔扩大,其外侧壁轮廓模糊、骨质疏松,窦壁骨质呈溶骨性骨质破坏、消失;左侧 上颌窦内侧骨壁模糊。右侧上颌窦窦腔密度增高,透光度减低,为合并上颌窦炎。 2、眼眶 (1)肿瘤 右眼眶普遍性扩大,右眼眶内骨质破坏、吸收,右上颌窦深部顶壁-眼眶底壁下陷,右眼眶外侧 壁骨缘不连续,呈溶骨性骨质破坏改变。左眼眶未见异常发现。

(2)眼异物 右眼眶内偏外侧可见一圆形异物影,直径约5.0mm,边界光滑锐利,侧位可见异物位于球内,距 角膜缘约15.0mm。局部骨质未见异常。 3、耳部 (1)中耳乳突炎 右侧乳突气房发育尚可,但透光度减低,密度增高。乳突蜂房骨性间隔厚薄不均。未见骨质破 坏。左侧乳突气化良好,其内未见异常密度影,乳突蜂房骨性间隔厚薄均匀、清晰完整。 (2)胆脂瘤 右耳乳突气化不良,透光度减低,右耳上鼓室稍扩大,边缘骨质呈硬化改变,前鼓嵴变尖,听小 骨吸收;鼓窦入口受侵略开大。 4、鼻、咽、喉部 (1)腺样体肥大 鼻咽顶后壁软组织肿胀,厚约10mm,气道明显受压变窄。(2)咽后壁脓肿 咽后壁软组织影增厚,厚约5mm,气道略受压,颈椎曲度变直。 (3)鼻咽癌 鼻咽顶后壁见软组织肿块样增厚,呈僵硬感,与正常咽后壁组织境界不清,表面尚规整,斜坡局 部骨质破坏。 (4)茎突过长综合征 双侧茎突末端超过第二颈椎横突,余骨质形态及关节未见异常改变。 (5)喉癌 喉侧位像见会厌喉面增厚。局部见隆起肿块影,表面不光滑。喉正位体层像显示右侧杓会厌皱襞

影像诊断报告书写规范标准

诊断报告书写规 第一章诊断报告书写常规 一、诊断报告书写规是诊断质量的最终反映: 医学服务涉及人的生命与健康,其服务质量的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为此,医学管理 学就提出了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的种种规与办法。发达国家的医学质量保证,质量控制是 由政府有关部门与医学学术团体共同实施的。从我国近年来的实践看,也是由政府部门施加 一定的行政影响,并组织有关的医学团体制定统一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的规与实施办法, 并加以贯彻与推广。 诊断报告书能反映医学影像的诊断质量。从一份规的诊断报告书中可以看得出使用的 设备是什么,检查的操作技术或程序是怎样的,诊断者观察是否全面,以及诊断的思路是否 正确等等。因此,我们认为在逐步完善医学影像学质量保证或质量控制的进程中,第一步要 走的路就是诊断报告书的规化。 二、规化医学影像学诊断报告的格式 医学影像学诊断报告书的格式是一种形式,它反映的容必须要符合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要求。纵观现在国、国外的诊断报告书,形式各种各样,大小与繁简程度也不一致。但是从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角度出发,我们认为医学影像学的诊断报告书的格式应包括以下5项。 1、一股资料,往往是表格式的。逐项填写: 患者、性别、年龄、科别、住院号、病区、病床、门诊号、X线号、CT号、MRI 号、DSA号、X片序号、检查日期、报告日期等等。 2、检查名称与检查方法或技术。、 3、医学影像学表现。如X线所见、CT所见、MRI所见、DSA所见等。 4、医学影像学诊断。

5、书写报告与审核报告医师签名。 三、规化医学影像学诊断报告书的容: 规化医学影像学诊断报告书的五个项目所包括的容各不相同,但却有一定的联系,它们与报告形式是统一的。我们将每一项目应书写的容,建议如下。 1、一般资料:各家医院可以根据各种不同设备的医学影像学科具体情况设计各自的表格,但必须是能精简地概括识别病员的标志、检查要求、目的与简要的临床情况或诊断。报告书写者应逐一填写。我们建议检查号分成几项,即X线号、CT号、MRI 号与DSA号等,”适用于较大医院。如该院放射科还包括超声与核素成像,也可再加上相应的编号。这是因为放射科的技术部们或某几位技师往往相对固定于几组机房。而医师分别轮转工作于几个如CT、MRI、DSA等工作室,并分别各自书写报告。而检查号则由技师统一编排。序号是从属于检查号的。 患者的、送诊科室、住院号或门诊号是为了识别病员用的,对于同名同姓的患者, 可根据住院号或门诊号,以及送诊科室的不同而加以识别。 2、检查名称与检查方法或技术 对于规模较小的医院放射科(指二类乙级医院以下标准的医院放射科)在影像诊断报告书中只用“检查名称”一项就可以。这类科室一股均采用检查常规,一切按常规办事。或虽无书面的常规,但有科室人员相互默契的常规。例如会诊单上写“胸部摄片”就一定是胸部正侧位。会诊单上写“鼻窦摄片”就一定是water位摄片等。但对于二甲以上标准医院规模较大的放射科,在报告中须增加“检查方法”或“检查技术”一项。这类科室开展项目很多,新开展项目出现且科室主治医师以上医师较多,各人常用检查技术可能不一致,这些情况应在“检查方法”一项中有所说明。传统的检查如钡餐造影等,均按统一常规操作,其它临床医师也知道是怎么回事,故在“检查方法”项中注明为“常规”即可,否则应对“检查方法”或技术作一交代。 3、医学影像学表现 过去普通平片与较简单的造影检查,摄片数目较少,多主对其表现作较全面的描述与 讨论。例如对正常胸部正位片,要求对肺野、肺门、肺段、胸膜、横隔、纵隔,所见骨骼与 胸廓软组织进行较详细描述。当然也有少数医师只在医学影像学表现项下书写“心、肺、膈 无异常”一句,同时在“医学影像学诊断”项下书写相同的结论,我们认为这样书写不规。 现在不少检查项目观察容很多,如 CT增强前,后扫描的层面往往甚多,同一层面还可采用不同的窗位进行观察,书写报吉医师不可能也无必要对所观察过的全部容作所有阳 性或阴性的叙述。根据当前的情况我们认为在“医学影像学表现”项目中应包括以下三方面 的容,而书写繁简程度可由各组室自行决定。

CT诊断报告书写技巧

CT诊断报告书写技巧 第1节颅脑 1、正常颅脑 CT平扫:脑实质未见异常密度影,脑沟、脑池未见增宽或狭窄,脑室大小、形态,位置 正常,中线结构居中。增强:脑实质未见异常强化,脑沟、脑池、脑室未见异常。 2、脑血管病 (1)脑梗死 A)缺血性梗死 左侧额顶叶脑实质可见类扇形低密度区,基底部贴近大脑表面,病灶边界清晰,邻近脑 回肿胀、密度减低。余脑实质及脑室、脑裂、脑沟均未见异常,中线结构居中。增强扫描示左仅0额顶叶病变皮质及皮质下区脑回状强化,左侧大脑中动脉细小,余脑实质未见异常强化灶。 B)出血性梗死 右额顶叶可见扇形低密度灶,基底部贴近大脑表面,边界模糊,密度不均匀,病变可见 斑点状高密度灶,CT值为55-65HU;右基底节区密度不均匀,邻近脑回肿胀、密度减低,脑池及脑室系统未见异常,中线结构居中。 C)多发腔隙性脑梗死 双基底节区可见多发斑点状低密度灶,边界欠清,病灶大小不一,直径<1cm。侧脑室旁 脑白质密度减低。侧脑室略增宽,中线结构居中。 (2)脑出血 A)急性高血压性脑出血 右侧丘脑区可见团状高密度影,边界清晰,密度较均匀,CT值78~90HU,病灶周边可 见环形低密度水肿带;出血破入双侧脑室,右侧明显,右侧脑室体呈高密度铸型,第三脑室亦可见高密度积血影,右侧裂池受压变窄,中线结构略左侧移位。 B)动脉瘤破裂出血 鞍上池区见大片类圆形高密度影,双侧脑室之间可见高密度影充填,CT值约62HU,边界较清,出血破人侧脑室,脑室出现高密度血液影,鞍上池、侧裂池、纵裂池及四叠体池亦 可见高密度影。余脑实质密度未见异常。中线结构居中。 C)脑血管畸形出血 右枕叶可见多个点状高密度灶,部分于侧脑室后角后方融合成片,CT值约60HU,周围 可见少量低密度水肿带环绕,相应右侧脑室后角及四叠体池稍受压,中线结构稍向左侧偏移。(3)脑动脉瘤

影像学常见诊断报告书写规范

影像学诊断报告书写规范 第一部分呼吸系统 一、正常胸部平片 1、正常胸片: 胸廓对称,肋骨走行自然,未见畸形及骨质破坏。两肺门大小,位置及密度正常。两肺纹理走行自然,未见扭曲及聚拢。两肺野清晰,未见实变及肿块影。胸膜无增厚及粘连。气管居中,纵隔居中,无增宽。心脏形态、大小在正常范围内。双侧膈肌光滑,肋膈角锐利。 2、肋骨像: 胸廓对称,肋骨走行自然。片中所示骨性肋骨骨质连续性完整,未见中断影像。 二、气管和支气管疾病 1、先天性支气管囊肿 胸廓对称,肋骨走行自然,未见畸形及骨质破坏。两肺门不大,位置及密度正常。右肺下野可见一类圆形囊状透亮区,壁较薄,其内未见气液平。气管居中,无增宽。心脏大小,形态在正常范围内。双膈光滑,肋膈角锐利。(与正常肺不同的是右肺下叶,为判断理由) 2、支气管炎 胸廓对称,肋骨走行自然,未见畸形及骨质破坏,两肺门不大,位置及密度正常。两肺纹理增多增粗,以右肺明显,气管居中,纵隔居中,膈肌光滑,肋膈角锐利。心影形态大小在正常范围。(以右肺纹理增多增粗为主要判断理由) 3、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

胸廓呈捅状,肋骨平举,肋间隙增宽,未见畸形及骨质破坏。两肺门大小,位置及密度正常。两肺纹理增多紊乱,肺野透亮增强,肺纹理变细,双肺野清晰,未见实变及肿块影,胸膜无增厚及粘连。气管居中,京戏狭窄。心脏呈垂位型,心脏无扩大。双侧膈肌变平,肋膈变平,肋膈角锐利。 4、支气管扩张 胸廓对称,肋骨走行自然,未见畸形及骨质破坏。两肺门不大,位置及密度正常。两下肺纹理增多、增粗、紊乱。并隐约可见多个囊状透亮区。余肺、野清晰,未见实变及肿块影。胸膜无增厚及粘连。气管居中,纵隔居中,无增宽。心脏形态、大小在正常范围内。双侧膈肌光滑,肋隔角锐利。 三、肺部炎症 1、大叶性肺炎 胸廓对称,肋骨走行自然,未见畸形及骨质破坏。两肺门不大,位置及密度正常。右上肺大片状密度增高阴影,下缘清楚平直,上缘模糊,余肺野清晰,未见实性变及肿块影。胸膜无增厚及粘连。气管居中,纵隔居中,无增宽。心脏形态、大小在正常范围内。双侧膈肌光滑,肋隔角锐利。 右侧位、肺门不大。病变位于右肺上叶,呈一扇形密度增高阴影,前后肋膈角锐利。 2、支气管肺炎 胸廓对称,肋骨走行自然,未见畸形及骨质破坏,两肺门不大,位置

影像诊断方案报告书写技巧规范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影像诊断报告书写技巧规范(X线、CT、MRI) 第1章传统X线诊断报告书写技巧 第1节头颅 1、鼻窦 (1)鼻窦炎 右侧额窦、左侧上颌窦窦腔密度增高,透过度减低,右侧上颌窦黏膜增厚。窦壁骨质结构未见异 常。余未见异常发现。 (2)鼻窦囊肿 右侧上颌窦腔底壁可见边缘光滑的半圆形软组织密度影,右侧上颌窦腔扩大,右侧上颌窦粘膜下 皮质白线连续;余鼻旁窦窦壁粘膜光滑,粘膜下皮质白线清晰。(3)良性肿瘤 右侧筛窦窦壁旁小圆形骨性密度影,内可见骨小梁。其余诸鼻旁窦窦腔透过度良好,窦壁光滑。 余骨质未见异常。双鼻甲肥厚。 (4)恶性肿瘤 左侧上颌窦窦腔扩大,其外侧壁轮廓模糊、骨质疏松,窦壁骨质呈溶骨性骨质破坏、消失;左侧 上颌窦内侧骨壁模糊。右侧上颌窦窦腔密度增高,透光度减低,为合并上颌窦炎。

2、眼眶 (1)肿瘤 右眼眶普遍性扩大,右眼眶内骨质破坏、吸收,右上颌窦深部顶壁-眼眶底壁下陷,右眼眶外侧 壁骨缘不连续,呈溶骨性骨质破坏改变。左眼眶未见异常发现。(2)眼异物 右眼眶内偏外侧可见一圆形异物影,直径约5.0mm,边界光滑锐利,侧位可见异物位于球内,距 角膜缘约15.0mm。局部骨质未见异常。 3、耳部 (1)中耳乳突炎 右侧乳突气房发育尚可,但透光度减低,密度增高。乳突蜂房骨性间隔厚薄不均。未见骨质破 坏。左侧乳突气化良好,其内未见异常密度影,乳突蜂房骨性间隔厚薄均匀、清晰完整。 (2)胆脂瘤 右耳乳突气化不良,透光度减低,右耳上鼓室稍扩大,边缘骨质呈硬化改变,前鼓嵴变尖,听小 骨吸收;鼓窦入口受侵略开大。 4、鼻、咽、喉部 (1)腺样体肥大 鼻咽顶后壁软组织肿胀,厚约10mm,气道明显受压变窄。 (2)咽后壁脓肿 咽后壁软组织影增厚,厚约5mm,气道略受压,颈椎曲度变直。(3)鼻咽癌 鼻咽顶后壁见软组织肿块样增厚,呈僵硬感,与正常咽后壁组织境界不清,表面尚规整,斜坡局 部骨质破坏。 (4)茎突过长综合征

影像科报告诊断质量评价标准.doc

诊断报告书写格式和质量评价标准 (一)诊断报告书写格式参照我科《影像诊断报告书写规范》(二)承诺出报告时间: 1、X线平片报告:急诊30分钟,普通2小时;胃肠等特殊造影:当日出片。 2、CT、MR报告:急诊30分钟,普通24小时内(隔日上午9点30 分前)。 3、特殊病例在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后于48小时内发出。 (三)诊断报告质量评价标准 1、良好的影像诊断报告:书写格式符合诊断报告书写规范。要求项目齐全,影像描写如实反映影像学改变,影像描述与诊断意见一致,重点突出,条理清楚,术语准确,字迹清析。 2、不符合影像诊断报告要求的:①影像描述与诊断意见矛盾;②书写过于简单;③用语不规范;④病灶主要象征未描述错误;⑤字迹不清。 (四)读片及随访质量控制 1、每工作日读片对疑难病例进行集中讨论,讨论意见及时作出记录。 2、每月及时登记病例随访结果并利用PACS及相关系统统计诊断符合率,结合诊断随访结果每月进行一次随访病例学习,并对重点病例进行讨论,提高医师诊断水平。 读片及报告书写制度 (1)每日集体读片,安排在上午晨会后,由当班医师选出疑难病例和典型病例进行讨论和示教,以便集思广益,提高诊疗质量。 (2)读片应密切结合病史、体格检查及其他必要的检查资料进行充分讨论,遇有疑难问题时,可协同超声、核医学和各有关科室会诊解决。 (3)诊疗报告必须按要求逐项填写,描述和分析应符合规范要求,并作出诊断或提出参考意见。报告医师应签全名,并由主治医师或以上人员负责复审签发。 (4)诊疗报告发出:急诊检查于完成后半小时内出报告(从检查结束到报告时间),普通X线平片2小时内出报告,CT、MR普通检查当日出报告,CT、MR特殊病例及特殊检查48小时内出报告。特殊情况

放射科诊断报告书写规范

放射科诊断报告书写规范 一、医学影像学资料反映疾病在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和(或)功能改变。医学影像学诊断报告是提供临床参考的重要诊断依据,对临床诊断治疗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诊断报告的内容必须客观地反映其变化,符合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要求。医学影像学诊断报告书的格式应包括以下5 项:1)、一般资料。 2)、检查名称、检查方法或技术。 3)、医学影像学表现。 4)、医学影像学诊断。 5)、书写报告医师签名。二、规范化医学影像学诊断报告书的内容规范化医学影像学诊断报告书的五个项目所包括的内容各不相同,但却有一定联系。每一项目应书 写的内容如下。 1.一般资料医学影像学的诊断报告书一般为表格式,各医院可根据各种不同设备设计各自的表格。一般资料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科别、住院号、病区、病床、门诊号、影像序号、检查日期、报告日期等。报告书写者应逐一填写。检查号可以统一编号或分成几项,如X线号(CR DR )。2.检查名称,检查方法或技术。对于常规检查要注明检查名称,特殊检查要注明检查方法或技术。 3.医学影像学表现 1)、临床对医学影像学诊断所要求的内容,即阐明有无临床疑似疾病的表现

或征象。如有,则应对所出现的病变部位、大小、范围、密度、形态及其与 周围组织的关系等加以描述,并对该疾病应该或可能出现而未出现的征象说 明“未见”。 2)、临床所疑疾病以外的阳性发现:①意外或偶然发现“临床所疑疾病” 以外疾病的征象,如骨外伤患者所摄骨骼片上偶然发现骨软骨瘤;②正常变异的表现;③成像伪影;④难以定性的或可疑的征象。 3)、对有鉴别诊断意义的阴性征象应加以描述。 4.医学影像学诊断医学影像学诊断有其局限性。不同疾病可有类似表现, 同一疾病又可有不同表现,而且随时间改变,病变可发生变化。因此,医学影像学诊断要密切结合临床资料.必要时要亲自检查患者,以提高诊断符合率。医学影像学诊断为整个医学影像检查的结论,不少阅读报告的临床医师只阅读这一项。报告书写者必须根据医学影像学表现恰如其分地做出检查结论。诊断结论一般分为四种情况: 1)、正常或未见异常。 2)、病变肯定,性质肯定。 3)、病变肯定,性质不肯定。这种结论义可分两种情况:①以某一疾病为主但不典型:②病变征象无特征性。可有多种可能性,依次说明可能的疾病。4)、可疑病变,所见表现不能肯定为病变,可能为正常变异或各种原因造成的假象。需要病员补充检查,可在诊断结论后提出建议,如建议补加增强CT 扫描或加做MRI其他序列检查等。 5.医师签名签名医师即此份医学影像诊断报告书的责任人。如只有一名医师签名必须由主治医师或主治医师以上医师签名。如书写报告者为住院医师,

影像科医学影像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自查报告

影像科医学影像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自查报告 2011年3月 为加强影像科的质量管理,规范医疗行为、消除安全隐患、保障患者就医安全,根据等级医院评审要求和本科室的具体情况,就3月份医疗质量控制分析总结如下: 1. 工作量: CR: 1694人次 CT: 1476人次 B超(含彩超): 1700人次 2. 阳性率: CR: 68% CT: 77% B超(含彩超): 71% 3. 与临床诊断符合率: CR: 84% CT: 89% B超(含彩超): 90% 4. 工作人员无违规、违纪现象,无接待、投诉,出勤率:100%。 5. 机器运行、维护:B超(含彩超)运行正常,CT机故障,X光机老化,基本运行正常,CR机故障。 6. 工作人员紧张,排班困难,依法执业欠缺(B超室存在助理医师单独值班情况)。 7. 我科医疗设备得不到及时维修或更新,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相关业务的深入开展。 8. 防护设施及标识仍然没到位。 9. 治疗室的相关问题仍然存在。 10. 科室成员不能完全熟记核心医疗制度(其原因医院所发核心制度内容大部分与我科情况不符)。 11. 在实际工作中核心医疗制度执行不够好,如诊断报告书写不规范(无统一标准),描述术语与诊断结果混为一谈;技术操作不规范(设备老化、陈旧)。 12. 工作积极性不高(设备条件差,人员紧张,患者量大,个人收入入不敷出)。 建议解决措施: 1. 以此次创等级医院活动为契机,进一步深入开展“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医疗质量为主题”的医院管理活动,强化管理措施,优化人员素质,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不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技术服务水平。 2. 核心制度的落实,加强学习,定期抽查,要做到有制度,就得掌握,并落实到位。

影像诊断报告书写规范

影像诊断报告书写规范 影像诊断报告是一份重要的临床档案资料,必须认真书写。一份规范化的诊断报告书要求文字简洁,语句通顺,表达准确。内容包括以下部分: (一)一般项目: 1.病人姓名、性别、年龄;X线号、门诊号或住院号;申请科室、病室和床位号;检查设备、检查方法、造影剂种类用法和用量、检查部位和位置、照片序号;临床诊断、检查日期和报告日期等均应逐项填写清楚。 (二)叙述部分: 1.应在全面观察的基础上,分清主次,按顺序描述异常影像所见。阐明有否临床所疑疾病的表现或征象,如有则应对所出现的病变部位、形态和大小进行描述,描述应简洁、形象、贴切,并对该疾病应该或可能出现而未出现者说明“未见”。如:肺癌的毛刺征;骨、关节病变的死骨、钙化和骨膜反应、关节面及关节间隙等。此外,还应对与疾病的定位和定性有关的表现或征象说明“见到”或“未见”如:肠梗阻有无充气扩张肠管有无液平,形态、位置如何,有无青鱼骨刺征,假肿瘤征等。 2.意外或偶然发现临床所疑疾病以外的疾病征象如:外伤发现骨软骨瘤、退变、各种正常变异等应在诊断意见里体现。 3.成像伪影、外影应在描述中加以说明;难于解释和不能据此作出影像诊断的一些表现等,应在描述后建议作进一步检查,以明确这些表现的意义。 (三)诊断意见: 在详细描述的基础上以影像表现为依据,结合有关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逻辑

推理,以得出客观的诊断结论。临床和影像表现典型者肯定诊断;影像表现缺乏特征性者,可结合临床诊断;影像表现和临床均无特征性而难于下结论时,可提出某种或某些诊断可能性以及进一步检查的建议。 四.医师签署: 一份完整的影像诊断报告,应有医师签名。书写者在“书写医师”项签名,最好为住院医师或以上;另一医师在“核对医师”项签名,最好为主治医师以上。如有技师(士)和护理人员参与检查,则亦应签署或注明。医师签名字迹应工整,易于辨认和保存。

影像诊断报告书写技巧规范X线CTMRI

影像诊断报告书写技巧规范(XMRI) 、CT线、. 影像诊断报告书写技巧规范(X线、CT、MRI)X线诊断传统第1章

报告书写技巧 第1节头颅 1、鼻窦 (1)鼻窦炎 右侧额窦、左侧上颌窦窦腔密度增高,透过度减低,右侧上颌窦黏膜增厚。窦壁骨质结构未见异常。余未见异常发现。 (2)鼻窦囊肿

右侧上颌窦腔底壁可见边缘光滑的半 圆形软组织密度影,右侧上颌窦腔扩大,右侧上颌窦粘膜下皮质白线连续;余鼻旁窦窦壁粘膜光滑,粘膜下皮质白线清晰。 (3)良性肿瘤 右侧筛窦窦壁旁小圆形骨性密度影,内可见骨小梁。其余诸鼻旁窦窦腔透过度良好,窦壁光滑。余骨质未见异常。双鼻甲肥厚。(4)恶性肿瘤 其外侧壁轮廓模左侧上颌窦窦腔扩大, 糊、骨质疏松,窦壁骨质呈溶骨性骨质破坏、消失;左侧上颌窦内侧骨壁模糊。右侧上颌窦窦腔密度增高,透光度减低,为合并上颌窦

炎。 第2节胸部 1、肺 (1)正常肺部。 胸廓对称,纵膈居中,双肺野纹理清晰,双肺门影不大,双侧膈肌光滑,肋膈角锐利,心脏形态、大小及位置在正常范围. (2)大叶性肺炎 正位像右肺中下野可见大片状密度增 高影,密度均匀,上界清楚呈水平走行,下

界模糊不清,右心缘模糊不清,肺野透亮度减低。侧位像见右肺中叶呈实变改变,叶间胸膜无凹陷。肺门无异常增大。左肺未见异常。膈肌光滑,肋膈角锐利。心脏形态、大小及位置属正常范围。 (3)支气管肺炎 双肺纹理增强,左肺中下野纹理紊乱、模糊,左肺有沿肺纹理分布的小斑片状模糊影,双侧肺门影不大。膈肌光滑,肋膈角锐利。心脏形状、大小属正常范围。. (4)支气管扩张 双肺纹理增强、紊乱,以中下肺野为著,且双侧中下肺野内中带可见沿肺纹理走行 分布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