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中生物知识梳理复习 7、内环境与稳态

高中生物知识梳理复习 7、内环境与稳态

高中生物知识梳理复习 7、内环境与稳态
高中生物知识梳理复习 7、内环境与稳态

第七节内环境与稳态

教学目的

1.内环境的知识(C:理解)。

2.稳态的概念及其生理意义(C:理解)。

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稳态的概念及其生理意义。

2.教学难点稳态的概念。

教学过程

【板书】

内环境

内环境与稳态稳态的概念

稳态的生理意义

【注解】

一、内环境

(一)组成

(二)应用

1.发生过敏反应时三者含量变化

过敏→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进入组织间隙→组织液水势降低→组织液吸水含量↑(出现水肿)→血浆含量有所下降、淋巴含量有所上升

2.局部组织代谢产物增加时三者含量变化

局部组织代谢产物增加→组织液水势降低→组织液吸水含量↑(出现水肿)→血浆含量有所下降、淋巴含量有所上升

3.一些细胞的具体内环境

(1)组织细胞:组织液(通常)

(2)红细胞:血浆

(3)毛细血管管壁细胞:组织液(外侧)、血浆(内侧)

(4)毛细淋巴管管壁细胞:组织液(外侧)、淋巴(内侧)

【例析】

.血浆中的水可能来自(B)

A.组织液、细胞内液 B.消化道、组织液、淋巴

C.组织液、淋巴 D.血浆、消化道

二、体内外物质的交换:

(一)过程图

(二)过程

1.消化吸收

(1)消化(化学性消化)

①口腔:唾液(唾液腺分泌,含唾液淀粉酶)

②胃:胃液(胃腺分泌,含胃蛋白酶)

胆汁(肝脏分泌、胆囊暂储、排入小肠;不含消化酶)

③小肠胰液(胰腺外分泌部分泌、排入小肠;含胰淀粉酶、胰麦芽糖酶、胰脂肪酶和胰

蛋白酶)

肠液(肠腺分泌,含肠淀粉酶、肠麦芽糖酶、肠脂肪酶和肠肽酶)

(2)吸收

①胃:吸收少量水和酒精

②小肠:主要的吸收部位

大部分营养物质由小肠腔→小肠绒毛壁上皮细胞→绒毛内组织液→毛细血管壁上皮细胞→血浆……→组织细胞

小部分营养物质(如甘油、脂肪酸)由小肠腔→小肠绒毛壁上皮细胞→绒毛内组织液→毛细血管壁上皮细胞→血浆(少)……→组织细胞

毛细淋巴管壁上皮细胞→淋巴(多)

③大肠:吸收少量水、无机盐和维生素

(三)结论:体内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例析】

.淀粉的初步消化产物是麦芽糖,最终消化产物是葡萄糖,代谢终产物是CO2和H2O。

.脂肪的消化终产物是甘油、脂肪酸,代谢终产物是CO2和H2O。

.蛋白质初步消化产物是多肽,最终消化产物是氨基酸,代谢终产物是CO2、H2O和尿素。

三、稳态

(一)含义:内环境中各种理化性质能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状态

生理学家把正常机体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

(二)影响内环境的因素:细胞的代谢活动及外界环境的变化

(三)血液PH维持

1.正常值:7.35~7.45

2.维持因素:血液中存在许多对对酸碱度起缓冲作用的缓冲物质

缓冲对:由一种弱酸和相应的一种强碱盐组成,如HCO3/NaHCO3、NaH2PO4/ Na2HPO4等3.机制: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共同调节下,各系统器官协调活动的结果

(1)酸性物质(如:乳酸、碳酸等)进入血液:乳酸与碳酸氢钠发生反应,生成乳酸钠与碳酸;碳酸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血液中过多的二氧化碳刺激呼吸中枢,加快呼吸,将它排出。

(2)碱性物质(如:碳酸钠等)进入血液:碳酸钠与碳酸发生反应,形成碳酸氢盐,过多的碳酸氢盐可由肾脏排出。

4.意义:是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5.破坏:将引起代谢紊乱,导致疾病。如血液中CA.P含量低时,会导致骨软化病(成年)和佝偻病(儿童);血钙过高导致肌无力。

【例析】

.下列有关稳态的叙述中正确的是(D)

A.稳态主要是机体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来维持的;

B.稳态是机体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来维持的;

C.在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是保持不变的;

D.在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是经常处于变动之中的,但都保持在适宜范围内。.根据图示装置回答:广口瓶中有新鲜绿藻,浸在溶有适宜浓度的NaHCO3/ Na2CO3的液体中,(绿藻能生活),实验前B管中水柱与C中液面平齐。

(1)如何利用此装置验证光合作用释放氧气?

(2)如何利用此装置验证呼吸作用吸收氧气?

(3)NaHCO3与 Na2CO3混合溶液的作用是。

[(1)给A以较强光照,B中水柱下降,可说明A中光合作用释放氧气。(2)给A以黑暗处理,B中水柱上升,可说明A中呼吸作用吸收氧气。(3)维持广口瓶A中CO2浓度的相对稳定。]

【同类题库】

内环境的知识(C:理解)

.人体中占体液总量百分比最大的是(A)

A.细胞内液 B.细胞外液 C.血液 D.淋巴液

.有关人体细胞外液的叙述,错误的是(C)

A.人体内的细胞外液构成了人体的内环境

B.人体内的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C.人体内的所有液体统称细胞外液

D.人体内细胞通过细胞外液与外界环境交换物质

.(多选)下列关于内环境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C)

A.红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液

B.多细胞动物的体内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C.所有细胞的内环境都是组织液、血浆和淋巴

D.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细胞外液

.在下列图示中正确表示血浆、组织液、淋巴三者之间关系的是(A)

A. B.

C. D.

.血浆中的水来自(D)

A.组织液 B.血浆、消化道 C.淋巴、组织液 D.消化道、组织液、淋巴.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必须经过的系统是(C)

①消化系统②呼吸系统③神经系统④泌尿系统⑤循环系统⑥运动系统

⑦生殖系统⑧内分泌系统

A.①②③④ B.⑤⑥⑦⑧ C.①②④⑤ D.③⑥⑦⑧

.人体组织细胞内的线粒体产生的CO2排出体外时,依次经过的内环境是(B)

A.细胞内液→组织液→血浆 B.组织液→血浆

C.细胞内液→组织液→血液 D.组织液→淋巴

.高等动物细胞内产生的二氧化碳排出体外的途径是(A)

A.细胞→内环境→循环系统→呼吸系统→体外

B.细胞→内环境→呼吸系统→循环系统→体外

C.细胞→循环系统→内环境→呼吸系统→体外

D.细胞→循环系统→呼吸系统→体外

.人体的肌肉细胞直接从下列哪种液体中吸收葡萄糖(C)

A.血浆 B.淋巴 C.组织液 D.消化液

.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内环境分别是(C)

①血液和组织液②血浆和组织液③淋巴和血浆④淋巴和组织液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下列物质中,不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A)

A.血红蛋白 B.氨基酸 C.葡萄糖 D.二氧化碳和氧气.(多选)机体某些器官存在的下列液体中,不属于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A.脑室中的脑浆 B.膀胱中的尿液 C.心包中的心包液 D.口腔中的唾液

.肌细胞中血液中获得有氧呼吸所需的O2至少要通过几层生物膜才能到达反应部位(D)A.2 B.3 C.4 D.5

.组织液与血浆相比,在成分上的主要区别是(B )

A .葡萄糖

B .大分子蛋白质

C .氧气

D .水

.一人出现组织水肿,其原因可能是(D )

A .血浆中尿素过多

B .皮下脂肪积存过多

C .血糖含量过少

D .血浆蛋白含量过少 .人体发生花粉等过敏反应时,由于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渗出,会造成局部

(C )

A .血浆量增加

B .组织液减少

C .组织液增加

D .淋巴减少 .(多选)毛细淋巴管阻塞,会引起(AC )

A .组织发生水肿

B .组织发生脱水

C .组织液中高分子物质数量增加

D .组织液中高分子物质数量降低

.班氏丝虫寄生在人体淋巴管内后,常造成人体下肢肿,这是由于(B )

A .细胞将不能接受氨基酸

B .组织间隙积聚液体

C .不能消化脂肪

D .组织内葡萄糖浓度升高

.长期营养不良,血浆蛋白降低,会引起水肿,这是因为(B )

A .血浆渗入组织液的速度降低

B .组织液回渗速度降低

C .淋巴生成速率降低

D .淋巴循环受阻

.(多选)患有肾小球肾炎的病人常出现眼睑水肿,原因是(ACD )

A .血浆浓度偏低

B .肾小管重吸收能力大大下降

C .肾小球通透性增大

D .组织液量增大

.下列各项中,可看作是进入内环境的是(C )

A .精子进入输卵管和卵受精

B .牛奶喝进胃里

C .注射胰岛素

D .血液中的氧气进入组织细胞

.下面是人体体液向组成部分的关系图解,请据图回答:

(1)C 和D 内的液体分别是 和 。

(2)A 和B 液体的交换通过组织中的 结

构完成。

(3)B 和C 间的水分交换方式是 。

(4)A 液体的水分排到外界去主要通过 和消化道四种结

构完成。 [(1)细胞内液;淋巴(2)毛细血管(3)渗透作

用(4)肺、皮肤、肾]

.下图是胰腺组织局部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

(1)A 液为 ,B 液为 ,C 液为 ,两者共同构成了胰腺组织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这个液体环境称为 。

(2)CO 2不从毛细血管进入胰腺组织细胞的原

因是 。

(3)胰腺组织细胞可分泌胰酶和胰岛素,其

中 可进入血液,参与物质代谢的

调节,如果该物质分泌不足,可使血液中

浓度升高,导致 病的发生。

[(1)组织液,血浆,淋巴,内环境 (2)毛细血管内CO 2浓度低于胰腺组织细胞中CO

2

浓度(3)胰岛素,葡萄糖,糖尿病]

稳态的概念及其生理意义(C:理解)

.内环境的稳态是一种(C)

A.凝固的状态 B.绝对不变的状态 C.相对稳定的状态 D.随外界环境改变而改变的状态.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是由于(D)

A.肺能及时地排出体内的二氧化碳

B.肾脏能及时地排出体内的代谢废物

C.消化道与肺能及时地从外界吸收营养物质和氧

D.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的结果

.下列有关稳态生理意义的叙述,错误的是(D)

A.稳态有利于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 B.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C.当稳态遭到破坏时,可导致疾病发生 D.当血液的成分稳定时,人一定不会发生疾病.稳态的生理意义是(D)

A.使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B.使体液的pH保持相对稳定

C.使内环境的渗透压处于相对平衡 D.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各项中,是血液中一对缓冲物质的是(A)

A.H2CO3/NaHCO3 B.NaHCO3/ Na 2CO3 C.HCl/ NaOH D.HNO3/NaNO3

.如果人体吃进大量的Na2CO3较多的食物,则会(C)

A.使血液中PH迅速上升 B.使血液中PH迅速下降

C.尿液中排出更多的碳酸氢盐 D.尿液中排出更多的碳酸盐

.有关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性描述是(C)

A.在神经和体液的共同调节下实现的 B.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的结果

C.温度、 PH值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 D.是体内细胞生活不可缺少的条件

.维持血液pH恒定的缓冲物质(D)

A.都是由强酸和强碱盐组成的 B.都是由弱酸和弱碱盐组成的

C.都是由强酸和弱碱盐组成的 D.都是由弱酸和强碱盐组成的

.剧烈活动后,血浆的PH会因大量乳酸进入血液而(C)

A.大于7.35-7.45 B.小于7.35-7.45 C.维持在7.35-7.45 D.稳定在3-4

.剧烈运动时,血浆中乳酸含量大增而PH基本不变,对此现象不正确的解释是(D)A.血浆是一种缓冲溶液体系 B.乳酸与NaHCO3反应生成弱酸H2CO3

C.H2CO3分解产生的CO2可经呼吸排出 D.大量的乳酸进入血液后马上被稀释或被彻底分解.关于人体内环境中PH调节的叙述中,下正确的是(D)

A.人体血液的PH通常在7.35-7.45之间

B.血液中乳酸过多时,就与NaHCO3发生反应,生成乳酸钠和H2CO3

C.血液中的Na 2CO3过多时,就与H2CO3结合生成NaHCO3

D.PH的相对平衡是在神经-体液的调节下独立完成的

.当人长时间剧烈运动时,产生的乳酸大量进入血液后,此时参与调节内环境稳态的物质主要有(D)

①NaHCO3 ②H2CO3 ③Na2HPO4 ④NaH2PO4

A.②④ B.①② C.③④ D.①③

.人体内血钙含量过高,会导致(C)

A.肌肉抽搐 B.佝偻病 C.肌无力 D.骨质软化病

【学科内综合】

.某些细菌产生的毒素能增加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当人被这些细菌感染后,会引起(B)

①组织液增多②组织液中高分子物质减少③组织发生脱水④组织液中高分子物质增多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及其调节的描述正确的是(B)

A.所有调节都有反射弧的参与 B.所有的稳态都是相对的

C.所有稳态的形成都需各个系统参与 D.所有稳态的调节中枢都是大脑

.(多选)有关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AB)

A.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

B.剧烈运动后,乳酸在血浆中含量先增加后减少

C.人喝醋后,血浆中的pH明显下降

D.组织液中蛋白质含量过低,会引起组织水肿

.下列哪项不是人体出现浮肿的原因?(C)

A.部分蛋白质随尿排出体外 B.淋巴回流受阻

C.组织液中蛋白质过少 D.血液中蛋白质过少

.与组织液成分最接近的是(C)

A.血浆 B.淋巴 C.原尿 D.汗液

.下列事实中,可看作物质进入内环境的是(A)

A.肌肉注射青霉素 B.精子进入输卵管内C.驱虫药进入肠道 D.牛奶喝进胃里

.当血液流经人体某些器官后,氧气含量、尿素含量均下降和氧气含量上升的器官分别是(D)A.肝和肾 B.心和肝 C.肠和肝 D.肾和肺

.以下食物成分中可不经过消化并通过主动运输被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的是(C)

A.二肽 B.水 C.葡萄糖 D.胆固醇

.吃进葡萄糖变成血糖以及吃进蛋白质变成血液中的蛋白质,这两个过程分别是(B)A.消化和吸收 B.吸收和同化 C.同化和异化 D.吸收和异化

.一个健康的人若进食较多的糖和食盐,那么他排出的尿液中的葡萄糖和盐分的量是(D)A.两者均增多 B.两者均末增多

C.糖增多,盐末增多或没有 D.盐增多,糖末增多或没有

.(多选)雄性激素是小分子脂溶性物质,很容易穿过细胞膜。睾丸每天分泌的雄性激素约7mg,其中约2%呈游离状态,其余在血液中与血浆蛋白可逆性结合。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BC)A.使其不容易通过肾脏排出 B.使其不容易进入细胞

C.使其有效浓度低于特定水平 D.抑制雄性激素发挥作用

.在健康人体的血浆内,[HCO3-]约为[H2CO3]的20倍,如果[HCO3-]/[H2CO3]<15,立即发生酸中毒。此实例说明无机盐具有(B)

A.调节细胞渗透压 B.调节细胞的PH值 C.组成细胞的结构 D.维持细胞正常形态.下列哪些疾病与体内营养及内环境稳态无关(D)

①糖尿病②坏血病③抽搐④夜盲症⑤色盲⑥性腺发育不全

A.①②③ B.③④ C.④⑤ D.⑤⑥

.(多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D)

A.内环境的存在说明了生命的诞生史 B.内环境的稳态是千百万年生物进化的结果C.内环境是多细胞动物的所有液态物质组成 D.内环境

的稳态是生物圈稳态的一部分

.右图是小肠绒毛的横切面示意图,其中,结构X壁细胞

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A)

A.组织液、淋巴 B.组织液、血浆

C.血浆、淋巴 D.组织液、组织液

.下图为人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示意图,据图分析:

(1)毛细血管壁细胞的具体内环境是。(填Array标号)

(2)内环境中各成分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用标号

和箭头表示)

(3)某人喝了大量的食醋后是否会引起内环境中的

PH明显下降?,原因是图中标号内

存在着物质。

(4)某人皮肤烫伤后,出现了水泡,则水泡内的液体

主要是指图中的标号。

(5)②与③相比,③中不含有的成分主要是。

[(1)②与③(2)略(3)不会,②,缓冲(4)③(5)大分子蛋白质]

.根据图示装置回答:广口瓶中有新鲜绿藻,浸在溶有适宜浓度的NaHCO3/ Na2CO3的液体中,(绿藻能生活),实验前B管中水柱与C中液面平齐。

(4)如何利用此装置验证光合作用释放氧气?

(5)如何利用此装置验证呼吸作用吸收氧气?

(6)NaHCO3与 Na2CO3混合溶液的作用是。

[(1)给A以较强光照,B中水柱下降,可说明A中光合作用释放氧气。(2)给A以黑暗处

理,B中水柱上升,可说明A中呼吸作用吸收氧气。(3)维持广口瓶A中CO2浓度的相对稳

定。]

.下图表示研究NaHCO3溶液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实验。

(1)为什么将整个装置放在光下,毛细管内的红色液滴会向左侧移动?

(2)利用本实验装置,如何证明光对于光合作用是必要条件?

(3)当NaHCO3溶液浓度不变时,在B内加入少量蠕虫,对气体产生有何影响?

。(4)本实验的对照实验是装有蒸馏水的烧瓶,请提供一种更好的对照实验装置。

。[(1)伊乐藻吸收NaHCO3释放的CO2用于光合作用,光合作用释放氧气,因此B内气体增加,气压升高,红色液滴会向毛细管左侧移动(2)将整个装置放在暗室或用黑布盖住烧杯B,防止光线射入,一段时间后检查红色液滴是否移动(3)气体产生量增加,蠕虫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浓度,增强了光合作用(4)将伊乐藻置于蒸馏水中]

高中生物必修三 内环境与稳态 知识点总结

一、内环境的组成和稳态 1、体液和内环境的关系 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内环境2、内环境间各组成成分的关系 血浆组织液淋巴 存在部位血管内组织细胞间隙淋巴管内 生活的细胞各种血细胞体内绝大多数细胞巨噬细胞 成分来源①从消化道吸收而来 ②从组织液中回渗而来 ③由淋巴在左右锁骨下静脉 汇入 ①血浆透过毛细血管壁形 成 ②由组织细胞渗出 ①由组织液渗入毛细淋巴管形 成 ②由消化道吸收而来 化学成分相近,含有水、无机盐、蛋白质以及血液运输的各种营养物质、代谢废物、气体、激素等蛋白质含量较高(血浆蛋白)较低

(1)并不是所有细胞的内环境都是组织液,如淋巴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和淋巴,毛细血管壁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和血浆,毛细淋巴管壁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和淋巴 (2)内环境中存在的物质的利用和产生过程并非一定只能发生在内环境中。如葡萄糖,O2是内环境成分,但作用只能发生在细胞内。乳酸和CO2是内环境成分,但乳酸产生于细胞质基质,CO2产生于线粒体内 3、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0.9%的氯化钠溶液等渗状态 4、内环境的稳态与维持

甲乙丙 丁 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1、细胞内特有的物质:血红蛋白、酶 2、细胞膜上的成分:载体、受体 3、与外界环境相通的成分:消化液、汗液、泪液等 4、是不是能被人体吸收的物质:纤维素、麦芽糖 判断反应是否发生在内环境中 项目生理过程举例 发生在内环境中血浆中缓冲物质的中和反应,如乳酸与碳酸氢钠反应生成乳酸钠和碳酸神经递质与受体的结合,抗体与相应抗原的特异性结合 不发生在内环境中的过程细胞内的代谢;细胞呼吸过程、酶和激素等物质合成的过程 消化道等外部环境中所发生的的淀粉、脂质和蛋白质的水解过程

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总结材料(附问题详解)

新课标高考生物最后冲刺回归教材必记 必修三、1、稳态及水盐平衡 1.人体含大量液体,这些液体称为________,可分为______ __和___ _____,其中后者又可称为___ ____,往往包括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三者之间的关系是____ ___________。在体液中含量最多的为________。 2.体细胞只有通过___ _____,才能与___ _____进行物质交换。正常人的血液PH通常在________之间,变化围是很小的,其原因是血液中含许多对对________________的物质,称为________,每对缓冲物质都是由一种________和相应的一种________组成的,如________。写出乳酸进入血液后,环境如何保持相对稳态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生理学家把正常机体在________和________的调节下,通过各个____ ____的协调活动,共同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稳态。其生理意义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血钙过高会引起_____ 。 4.人体水的主要来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主要排出途径是________,可调节的排出途径是________。机体能通过调节________,使水的________与________相适应,以保持机体的水平衡。 6.___ _____、_____ ___和___ ____等原因,会引起________________升高,使________中的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这时,下丘脑中的渗透压感受器一方面产生________并传至________,通过产生________来直接调节水的摄入量;一方面使由________分泌、并由________释放的________增加,从而促进_______________,减少了________的排出,从而使_____________趋向于恢复正常。7.当____ ____或____ ____时,可以直接刺激________,使________。(本质____ ____)的分泌量增加,从而促进________________对________的重吸收和________分泌,维持_____ ___含量的平衡。由此可见,人体水的无机盐的平衡,是在________和________共同作用下,主要通过________来完成。 8.当人在高温条件、剧烈运动或是患某些疾病时,都会导致机体的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并出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症状,严重的甚至________。等。这时只要及时补充_______,就可以缓解症状。人在大量出汗,剧烈呕吐或腹泻时,除了丢失水和Na+外还丢失________,此盐不仅在维持________________上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还具有维持________、保持________________等重要作用。当血钾含量过低,会出现________并导致___________等。人体每昼夜有________的代废物要排出,而溶解这些代废物的最低尿量应在________以上。 9. 水和无机盐的平衡,对于维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起着重要的作用,是人体各种 ________正常进行的________________。 2、血糖的调节、体温及其调节 1.正常情况下,人体的血糖来源和去向能够保持动态平衡,从而使血糖含量在________的围保持相对稳定。血糖含量过低时,会引起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等,严重时引起死亡。含量高时,会使葡萄糖从肾脏排出,形成________,造成营养物质的流失,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学知识点总结汇总

七年级下册生物学知识点汇总 班级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 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 第一章人的由来第一节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1、进化论的建立者达尔文提出: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 2、人类的进化过程: 原因:森林大量消失,树栖生活为主的森林古猿为了适应环境下地生活,逐渐能直立行走、制造并使用工具、使用火、大脑发育、产生语言、最后进化成人类。 3、与人类亲缘关系最近的类人猿是黑猩猩。 4、化石,也就是石化了的遗体、遗物、遗迹。是研究人类起源与进化的最直接有力的证据。 第二节人的生殖 1、生殖系统 (1)男性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睾丸:男性最主要的性器官,产生精子和分泌雄性激素内生殖器附睾:位于睾丸的背面,贮存和输送精子 输精管:输送精子 精囊腺和前列腺:分泌黏液 外生殖器阴囊:保护睾丸和附睾 阴茎和尿道:排精、排尿 (2)女性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卵巢:女性最主要的性器官,产生卵细胞和分泌雌性激素内生殖器输卵管:输送卵细胞,受精的场所 子宫:胚胎发育的场所 阴道:月经流出,精子进入、胎儿产出的通道 外生殖器:即外阴 (3)精子、卵细胞和受精 精子:雄性生殖细胞,较小,似蝌蚪,有长尾,能游动。 卵细胞:雌性生殖细胞,球形,人体内最大的细胞。 受精: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受精卵形成标志着新生命的开始。 受精场所:输卵管 2、胚胎的发育和营养: (1)发育:发育场所:初期在输卵管内;随后,在母体子宫内继续发育38周左右。受精卵通过细胞分裂发育成胚泡,胚泡移到子宫内,在子宫内膜种植下来,称为怀孕。胚泡继续细胞分裂和分化,发育成胚胎。怀孕后8周左右,胚胎发育成胎儿,呈现出人的形态。胎儿发育成熟后,从母体阴道产出,这个过程叫做分娩。 (2)营养:胚胎发育初期所需要的营养来自卵黄;胚胎在子宫里的发育所需要的营养物资和氧通过胎盘、脐带从母体获得。胎儿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也通过胎盘经母体排出。因此,胎盘是胎儿和母体进行物质交换的结构(器官)。 3、“试管婴儿之父”罗伯特·爱德华兹,2010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第三节青春期

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总结

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一、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细胞内液(细胞质基质、细胞液) (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1.体液血浆 细胞外液=内环境(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组织液 (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淋巴等 2.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 细胞内液组织液血浆 淋巴(淋巴循环) 3、细胞外液的成分 a.水,无机盐(Na+, Cl- ),蛋白质(血浆蛋白) b.血液运送的物质营养物质:葡萄糖甘油脂肪酸胆固醇氨基酸等 废物:尿素尿酸乳酸等 气体:O2、CO2等 激素,抗体,神经递质维生素 c.组织液,淋巴,血浆成分相近,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很多的蛋白质, 细胞外液是盐溶液,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 d.血浆各化学成分的种类及含量保持动态的稳定,所以分析血浆化学成分可在 一定程度上反映体内物质代谢情况,可以分析也一个人的身体健康状况 细胞外液又称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血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 淋巴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 毛细血管壁的内环境是血浆、组织液 毛细淋巴管的内环境是淋巴、组织液 4、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a.渗透压:一般来说,溶质微粒越多,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渗 透压越高,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功能:是维持细胞结构和功能的重要因素。

典型事例:(高温工作的人要补充盐水;严重腹泻的人要注入生理盐水,海里的鱼在河里不能生存;吃多了咸瓜子,唇口会起皱;水中毒;生理盐水浓度一定要是0.9%;红细胞放在清水中会胀破;吃冰棋淋会口渴;白开水是最好的饮料;) b.酸碱度正常人血浆近中性,7.35--7.45 缓冲对:一种弱酸和一种强碱盐H2CO3/NaHCO3 NaH2PO4/Na2HPO4 CO2+H2O H2CO3H+ + HCO3- c.温度:有三种测量方法(直肠,腋下,口腔),恒温动物(不随外界温度变 化而变化)与变温动物(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不同.温度主要影响酶。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中.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直接参与物质交换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 间接参与的系统(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内分沁系统)-免疫 人体稳态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同时调节也是相对的。 5、组织水肿形成原因: 1)代谢废物运输困难:如淋巴管堵塞 2)渗透问题;血浆中蛋白质含量低 ①过敏,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蛋白质进入组织液 ②营养不良 ③肾炎,蛋白尿,使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低。 6、尿液的形成过程 尿的形成过程:血液流经肾小球时,血液中的尿酸、尿素、水、无机盐和葡萄 糖等物质通过肾小球的过滤作用,过滤到肾小囊中,形成原尿。当尿液流经肾 小管时,原尿中对人体有用的全部葡萄糖、大部分水和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 重新吸收,回到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的血液里。原尿经过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剩下的水和无机盐、尿素和尿酸等就形成了尿液。 二、稳态 (1)概念: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 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 (2)意义:维持内环境在一定范围内的稳态是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 必要条件。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1、单细胞(如草履虫)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2、多细胞动物通过内环境作媒介进行物质交换 3、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 人的由来 一、人类的起源和进化 1.进化论的建立者达尔文提出: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 。 2.人类的进化过程: 原因:森林大量消失,树栖生活为主的森林古猿为了适应环境下地生活,逐渐能直立行走、制造并使 用工具、最后进化成人类。 生活在草地 现代人类 森林古猿 环境发生变化 生活在森林 现代类人猿(四种:猩猩、黑猩猩、大猩猩、长臂猿) 3. 人和猿的区别:运动方式;制造工具的能力;脑发育程度 二、人的生殖 1.生殖系统 (1)男性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睾丸:男性主要的性器官,产生精子和分泌雄性激素 附睾:贮存和输送精子 输精管:输送精子(男性结扎避孕部位) (2)女性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卵巢:女性主要的性器官,产生卵细胞和分泌雌性激素 输卵管:输送卵细胞,受精的场所 ; 子宫:胚胎发育的场所 ; 阴道:精子进入和胎儿产出的通道 。 (3)精子、卵细胞和受精 精子:雄性生殖细胞,小,似蝌蚪,长尾,游动 卵细胞:雌性生殖细胞,人体内最大的细胞 受精: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 受精场所:输卵管 3.胚胎的发育和营养: (1)发育:受精卵 细胞分裂 胚泡(在输卵管中),胚泡在子宫内膜种植下来(怀孕), 胚泡继续细胞分裂和分化,发育成胚胎。8周左右,胚胎发育成胎儿,呈现出人的形态。 胎儿发育成熟后,从母体阴道产出,这个过程叫做分娩(38周)。 (2)营养:胚胎在子宫里的发育所需要的营养通过胎盘和脐带从母体获得。 胚胎发育早期的营养来自于卵黄。 三、青春期——青春期是一生中身体发育和智力发展的黄金时期。 1.身体发育:(1)身高突增是青春期的一个显著特点,(2)神经系统以及心脏和肺等器官的功能也明显增强。(3)男孩和女孩性器官都迅速发育,并出现一些正常的生理现象:男孩出现遗精,女孩 人猿分界的标志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整理及重点题型梳理]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精品文档用心整理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 知识点梳理 重点题型( 常考知识点 )巩固练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学习目标】 1、阐述内环境的概念、组成及各液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2、理解内环境稳态的概念,能举例说明。 3、简述稳态的调节机制 4、重点:内环境的概念、组成及各液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要点梳理】 要点一、细胞生活的环境 1.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1)体液的概念:人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 (2)体液的组成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要点诠释】 (1)血浆是血液的一部分,所以血液并不全是细胞外液。血浆(液体成分)包括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血浆蛋白等。血细胞(有形成分)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2)血浆中的物质除大分子蛋白质外,都可以透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细胞间隙形成组织液。绝大部分的组织液还可以重新通过毛细血管壁渗透回血浆中,少部分(约10%)则进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淋巴经淋巴循环又进入血管成为血浆。细胞外液与细胞内液通过细胞膜进行物质交换。 (3)内环境【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07:53~15:17 ①概念: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是机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 ②血浆、组织液、淋巴及细胞之间的关系 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血浆 毛细血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 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 淋巴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淋巴 体内绝大多数组织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组织液 【要点诠释】 (1)内环境是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其中的“内”与“外”是相对的,从人体的角度来看,人体的外环

境是我们生活的外界环境,人体的内环境是血浆、组织液、淋巴所组成的液体环境。 (2)从细胞的角度来看,细胞的外环境是细胞外液,即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也就是人体的内环境,细胞的 内环境是细胞内液。因此内环境是相对人体外界环境而言的,相对于细胞来说是外环境。但人的呼吸道、肺泡腔、 消化道、泪腺、输卵管、输尿管等有孔道与外界相通的结构中的气体或液体都应视为外部环境。也就是说体内的 一些液体,如尿液、泪液、消化液等不是内环境(细胞外液)中的液体。 (3)细胞外液即内环境,二者外延和内涵相同,只是名字不同而已。内环境属于多细胞动物的一个概念,单 细胞生物没有所谓的内环境。 2.细胞外液的成分 (1)水,血浆中约 90%为水。 (2)气体,其中以氧气和二氧化碳最为重要。 (3)各种无机离子,其中 Na +、Cl -、K +、Ca 2+、HCO 3-和 HPO42-的量较多。 (4)有机化合物,如脂质、氨基酸、葡萄糖、核苷酸、维生素等。 (5)调节生命活动的各种激素。 (6)细胞代谢的废物,如氨、尿素等。 故细胞外液本质上是一种盐溶液,类似于海水。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 3.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 (1)渗透压: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溶液渗透压越高。在 37℃时,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 770 kPa , 相当于生理盐水(0.9%的 NaCl 溶液)的渗透压。 (2)酸碱度:正常人血浆的 pH 为 7.35~7.45。血浆中有多对对酸碱度起缓冲作用的物质——缓冲对,如: H 2CO 3/NaHCO 3、NaH 2PO 4/Na 2HPO 4 等。 (3)温度:主要通过影响酶活性来实现的。人体细胞外液温度一般是 37℃,由于炎症引起体温过高,超 过酶的最适温度,导致体内代谢反应速度减慢,从而出现不思饮食症状。 4.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要点二、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1.内环境的稳态是一种动态平衡 (1)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是不断变化的,其原因是由于外界环境因素的变化和体内细胞代谢 活动的进行。 (2)内环境的各种变化都是有一定范围的,而不是某一恒定值。如正常情况下,人的体温变化范围为 36.5℃~37.5℃;血液的 pH 变化范围为 7.35~7.45;血浆渗透压一般为 770 kPa (37℃时);血糖正常水平为 80 mg /dL ~120 mg /dL 等。 (3)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 2.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 (1)各个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 直接相关的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和泌尿系统 起调节作用的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 (2)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3)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是反馈调节。 反馈就是一个系统本身工作产生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进入这一系统,指导这一系统的工作。例如,夏日 炎炎,体内产生的热引起发汗而使体温不至于上升;各种酶促反应的产物积累到一定数量时,反应就会达到平衡, 如果把产物取走,反应又可进行。这两例都是反应的产物反过来抑制反应的进行,是“负反馈” 另一类是反应

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总结

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总结 第一部分稳态 知识点总结 细胞内液(细胞质基质细胞液) (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1.体液血浆 细胞外液=内环境(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组织液 (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淋巴等 2.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 细胞内液组织液血浆 淋巴(淋巴循环) 考点: 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内的液体不属于人体内环境,则汗液,尿液,消化液,泪液等不属于体液,也不属于细胞外液. 细胞外液的成分 水,无机盐(Na+, Cl- ),蛋白质(血浆蛋白) 血液运送的物质营养物质:葡萄糖甘油脂肪酸胆固醇氨基酸等 废物:尿素尿酸乳酸等 气体:O2,CO2等 激素,抗体,神经递质维生素 组织液,淋巴,血浆成分相近,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很多的蛋白质,细胞外液是盐溶液,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 血浆各化学成分的种类及含量保持动态的稳定,所以分析血浆化学成分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体内物质代谢情况,可以分析也一个人的身体健康状况. 考点: 血红蛋白,消化酶不在内环境中存在. 蛋白质主要机能是维持血浆渗透压,在调节血浆与组织液之间的水平衡中起重要作用.无机盐在维持血浆渗透压,酸碱平衡以及神经肌肉的正常兴奋性等方面起重要作用. 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渗透压一般来说,溶质微粒越多,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渗透压越高,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功能:是维持细胞结构和功能的重要因素。

典型事例: (高温工作的人要补充盐水; 严重腹泻的人要注入生理盐水, 海里的鱼在河里不能生存; 吃多了咸瓜子,唇口会起皱; 水中毒; 生理盐水浓度一定要是0.9%; 红细胞放在清水中会胀破; 吃冰棋淋会口渴; 白开水是最好的饮料;) 酸碱度 正常人血浆近中性,7.35--7.45 缓冲对:一种弱酸和一种强碱盐 H2CO3/NaHCO3 NaH2PO4/Na2HPO4 CO2+H2O H2CO3 H+ + HCO3- 温度 :有三种测量方法(直肠,腋下,口腔) ,恒温动物(不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与变温 动物(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不同.温度主要影响酶。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中.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直接参与物质交换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 间接参与的系统(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内分沁系统)-免疫 人体稳态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同时调节也是相对的。 组织水肿形成原因: 1代谢废物运输困难:如淋巴管堵塞 2渗透问题;血浆中蛋白质含量低(1,过敏,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蛋白质进入组织液) (2,营养不良 ) ( 3,肾炎,蛋白尿,使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低。) 尿液的形成过程 尿的形成过程:血液流经肾小球时,血液中的尿酸、尿素、水、无机 盐和葡萄糖等物质通过肾小球的过滤作用,过滤到肾小囊中,形成原 尿。 当尿液流经肾小管时,原尿中对人体有用的全部葡萄糖、大部分 水和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重新吸收,回到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的血 液里。原尿经过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剩下的水和无机盐、尿素和尿 酸等就形成了尿液。 实验一,生物体维持PH值稳定的机制 本实验采用对对比实验的方法,通过,自来水,缓冲液,生物材料中 加入酸和碱溶液引起的PH不同变化,定性说明人体内液体环境与缓冲液相似而不同于自来水,从而说明生物体PH相对稳定的机制 7 7 7 总结: 以上三条曲线变化规律可知,生物材料的性质类似于缓冲物质而不同于自来水,说明生物材

七年级下册生物学知识点汇总

七年级下册生物学知识点汇总 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 第一章人的由来 第一节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1、进化论的建立者达尔文提出: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 人是由猿进化来的。(×)易错点 2、人类的进化过程: 原因:森林大量消失,树栖生活为主的森林古猿为了适应环境下地生活,逐渐能直立行走、制造并使用工具、使用火、大脑发育、产生语言、最后进化成人类。 1)森林古猿从树上到地上生活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地壳运动和气候变化。(环境因素的变化) 2)古猿在进化成人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语言,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古猿进行集体劳动和生活。 3)人与现代类人猿的根本区别是:直立行走。两足直立行走可使人类祖先:①身体重心下移②下肢骨更粗壮③脊柱由弓状变为“S”形。 4)语言的发展对大脑进一步进化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5)脑容量的增加使早期人类具备制造和使用工具的条件,同时大脑增加了新功能,能够利用语言相互交流合作,总结经验,更加适应环境,促进了人类的发展。 3、与人类亲缘关系最近的类人猿是黑猩猩。人类与现代类人猿开始出现分离的时间大概是距今约600万年前,而目前它们数量急剧减少原因是人类不断开发现代类人猿赖以生存的森林,以及人类对现代类人猿的乱捕滥杀和严重的环境污染等原因,都使得现代类人猿的数量日益减少。 4、化石,也就是石化了的遗体、遗物、遗迹。是研究人类起源与进化的最直接有力的证据。 第二节人的生殖 1、生殖系统 (1)男性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睾丸:男性最主要的性器官,产生精子和分泌雄性激素内生殖器附睾:位于睾丸的背面,贮存和输送精子 输精管:输送精子 精囊腺和前列腺:分泌黏液 外生殖器阴囊:保护睾丸和附睾 阴茎和尿道:排精、排尿 (2)女性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卵巢:女性最主要的性器官,产生卵细胞和分泌雌性激素内生殖器输卵管:输送卵细胞,受精的场所 子宫:胚胎发育的场所 阴道:月经流出,精子进入、胎儿产出的通道 外生殖器:即外阴 (3)精子、卵细胞和受精

(答案)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整理

(答案)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整理 高三生物知识清单(必修修 3 3 3 3 稳态与环境) 一、植物激素概念:由植物体内产生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调节作用的微量高效的有机物。 1 1..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生长素的发现⑴.1880 年达尔文的实验该实验的结论是胚芽鞘尖端是感光部位;据此可进一步推测有某种物质从尖端传到尖端下部。 ⑵.1913 年波森和詹森的实验该实验的实验组是用云母片将尖端与下部隔开对照组是用明胶片将尖端与下部隔开。 实验结论是胚芽鞘尖端向下部传递了某种化学物质。 ⑶.1926 年温特的实验该实验中的对照组是未接触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设置该组的目的是排除琼脂块本身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该实验的结论是胚芽鞘尖端向尖端下部运输了一种促进生长的物质。 ⑷.1934 年郭葛发现生长素的本质是吲哚乙酸。 ⑸.综上所述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的原因是:胚芽鞘的尖端产生生长素在单侧光的照射下由向光侧向背光侧(横/纵)向运输然后通过极性运输导致胚芽鞘尖端下部背光一侧生长素多于向光一侧因此背光侧细胞伸长较快导致胚芽鞘向光弯曲。 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

生长素主要在幼嫩(幼嫩/成熟)的部位产生通过从形态学上端向下端的运输后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位。例如在种子和果实发育中生长素是从发育着得种子运往子房壁。据此可推断生长素出入细胞的方式是主动运输。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①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②促进果实发育。③防止落花落果生长素对植物生长调节作用具有两重性(低浓度促进植物生长高浓度抑制植物生长)例如:顶端优势、根向重力生长等同一植株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浓度的反应不同敏感性由高到低为:根、芽、茎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促进和抑制作用与生长素的浓度、植物器官的种类等有关。 2 2、、其他植物激素的的生理作用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和分化。 赤霉素:促进细胞伸长引起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成熟。 乙烯:促进果实成熟。 脱落酸: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3 3 、植物生长调节剂及应用植物生长调节剂: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用一定浓度生长素类似物涂抹未受粉的花蕾可长出无子果实;乙烯利可以催熟果实。 植物的生命活动是多种植物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的。

七年级下册生物知识点归纳24973

页眉内容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第一章人的由来 一、人类的起源和进化 1.进化论的建立者达尔文提出: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 2.人类的进化过程: 原因:森林大量消失,树栖生活为主的森林古猿为了适应环境下地生活,逐渐能直立行走、制造 并使用工具、最后进化成人类。 生活在草地进化 地球环境发生变化现代人类 生活在森林进化现代类人猿 (3)四种现代类人猿:大猩猩黑猩猩猩猩长臂猿。 二、人的生殖 1.概念:产生生殖细胞,繁殖新个体的过程,也是种族延续的过程。 2.生殖系统 1)男性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睾丸:男性主要的性器官,产生精子和分泌雄性激素 内生殖器附睾:位于睾丸的背面,贮存和输送精子 输精管:输送精子 精囊腺和前列腺:分泌黏液 外生殖器阴囊:保护睾丸和附睾 阴茎和尿道:排精、排尿 2)女性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卵巢:女性主要的性器官,产生卵细胞和分泌雌性激素 内生殖器输卵管:输送卵细胞,受精的场所 子宫:胚胎发育的场所 阴道:月经流出,胎儿产出的通道 外生殖器:即外阴 3)精子、卵细胞和受精 精子:雄性生殖细胞,小,似蝌蚪,有长尾,能游动 卵细胞:雌性生殖细胞,球形,人体内最大的细胞,细胞质中的卵黄为胚胎发育初期提供营养 受精: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 受精场所:输卵管 3.胚胎的发育和营养: 1)发育:发育场所:初期在输卵管内;随后,在母体子宫内继续发育40周。 精子细胞分裂细胞分裂分化继续发育分娩 受精卵胚泡胚 胎胎儿婴儿 完成受精怀孕八周左 右 在输卵管内发育在母体子宫内发育40 周 受精卵通过细胞分裂发育成胚泡,胚泡移到子宫内,在子宫内膜种植下来,称为怀孕。 胚泡继续细胞分裂和分化,发育成胚胎。怀孕后8周左右,胚胎发育成胎儿,呈现出人的形态。胎儿 发育成熟后,从母体阴道产出,这个过程叫做分娩。 2)营养:胚胎发育初期所需要的营养来自卵黄;胚胎在子宫里的发育所需要的营养通过胎盘从母体获得。 三、青春期(了解) 1.青春期身体发育: 功能特点:大脑、心脏、肺功能结构、功能完善化。 青春期形态发育的显著特点是身高和体重迅速增长; 青春期发育的突出特征是性发育和性成熟。 2.青春期的心理变化 1)独立意识增强与依赖性并存 2)内心日益复杂,不愿与人交流 3)先疏远、后依恋异性 3、青春期的卫生: 1)遗精 2)月经形成原因:卵巢和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有关 形成过程:卵巢分泌的雌性激素使子宫内膜增厚,血管增生,卵细胞发育成熟从卵巢排出,若未受 精雌性激素分泌减少脱落出血脱落的子宫内膜 碎片连同血液一起从阴道流出,形成月经。 3)心理卫生:集中精力,努力学习 积极参加各种活动 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很师长密切交流 四、计划生育晚婚晚育少生优生。 第二章人体的营养一、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主要有六大类: 蛋白质:构成人体细胞的基本物质,参与损伤细胞的修复和更新;为人体的生理活动提供能 量; 能源物质脂肪:一般情况下,作为备用能源物质贮存在体内;保温;单位质量释放能量最多; 糖类:人体最重要的供能物质,也是构成细胞的成分; 水:约占体重的60%~70%,细胞的主要组成成分,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都离不开水。 非能源物质无机盐:含量不多,是构成人体组织的重要成分,如:钙、磷(构成骨骼和牙齿)、铁。 维生素:不是构成细胞的主要原料,也不提供能量,含量少,对人体生命活动起调节作 用 无机盐的作用:

人体内环境与稳态教案图文稿

人体内环境与稳态教案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人体内环境与稳态》教案设计【扫描高考】 本节知识点主要有内环境的组成及各组分间的相互关系、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内环境的动态变化、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等。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来看,细胞内环境的局部模式图、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图是常用的命题素材,常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主要考查一些和内环境与稳态相关的基础知识。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内环境概念、作用及理化特性,理解稳态意义。 2、能力目标:训练图文转化能力、获取信息能力、识图析图能力、设计实验能力 3、a)以自己为例,认识生物体局部与整体的辩证统一关系。 b)通过对内环境与新陈代谢关系的分析,逐步树立科学保健的生活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稳态的概念及其生理意义 落实方案: 1、以人体为例,首先阐明内环境的概念、内环境的组成及其成分间的相互关系。 2、精讲典型实例——缓仲物质对pH的调节过程,说明pH对内环境稳态的影响。

3、结合新陈代谢的过程与实例归纳出内环境稳态的生理意义。 难点:内环境稳态的概念 突破策略: 1、理解内环境组成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2、通过人体内血液的PH调节过程,使学生掌握内环境稳态的基本原理。 3、配合典型题例加深理解。 三、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预习。列出预习提纲,寻找相关疑点。 2.指导学生思考。根据预习情况对提出的疑点寻找思考线索。 3.指导学生归纳。通过运用实例分析,图解说明、小组讨论等教学手段,最终引导学生归纳出核心内容“内环境稳态“的概念。 教学方法:谈话法、讨论法、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本节学习内容。 2、学生预习并思考: A、内环境:体液的概念及组成;内环境及其各组分之问的关系并用图形描述。 B、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过程 概念: ---------------------------------- 。 血液PH维持正常值: ----------

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总结

高一生物必修三第 1 页 共 8 页 高一生物必修三知识汇编 第一章 一、细胞的生存环境 1. 单细胞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2. 多细胞动物: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养料O 2 外界环境 ======血浆 =====组织液 === 细胞内液 废物CO 2 淋巴 细胞外液又称内环境(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血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 淋巴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 毛细血管壁的内环境是血浆、组织液 毛细淋巴管的内环境是淋巴、组织液 3. 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完全不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4.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① 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无机盐中Na +、Cl -占优势 细胞外液渗透压约为770 kpa ,相当于细胞内液渗透压; ② 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 为7.35-7.45,与HCO 3-、HPO 42-等离子有关; ③ 人的体温维持在37℃左右(一般不超过1℃)。 二、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1. 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① 稳态的基础是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 ② 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 ③ 稳态相关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及皮肤) ④ 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若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调节能力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稳态会遭到破坏 2.调节机制——反馈调节 正反馈:反馈信息与原输入信息起相同的作用,使输出信息进一步增强的调节。 负反馈:反馈信息与原输入信息起相反的作用,使输出信息减弱的调节。 3. 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 一、神经调节 1、神经调节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是神经元。 细胞体 神经元 树突 突体 轴突 2. 神经调节基本方式:反射 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判断各部分的结构:神经节位置、突触的方向) 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肌肉或腺体)

七年级下册生物知识点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初中生物复习题纲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 1、生物的特征需要营养、能呼吸、排出废物、有应激性、生长和繁殖、除病毒外,都由细胞构成。 2、生物适应环境,生物又依赖环境,生物也影响环境,同时环境又影响生物的生存。 3、可以按照形态结构特点,将生物归为植物、动物和其他生物三大类,也可以按生活环境,将生物分为水生生物和陆生生物等。还可以按照用途,将生物分为作物、家禽、家畜、宠物等。 4、生物圈包括大气圈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5、水圈中,几乎到处有生物,但大多数生物生活在水面下150米以内的水层里。 6、生物的生存所需要的基本条件是一样的,它们都需要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等,还有适宜的温度和生存空间。 7、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光、温度、水、空气等非生物 因素,另一类是生物因素。 8、在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活动中,设置了两组实验,这叫做对照实验。两组中其他条件都相同,只有一个条件不同,而这条件是该实验中的唯一变量。 9、生物与生物之间,最常见的是捕食关系,还有竞争关系、合作关系,等等。 10、每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生物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的。 11、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12、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真菌);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温度、水等。 13、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食物链。食物链中没 有分解者。 14、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它们彼此交错连接,形成了食物网。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有毒物质能够沿食物链积累。营养级别越高,生物富集越多。 15、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即生态平衡。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16、森林生态系统有“绿色水库”之称,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湿地生态系统,具有净化水源、蓄洪抗旱作用,以沼泽为典型;农田生态系统是人工的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主要是人。 17、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 18、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第二单元生物和细胞 19、显微镜使用时的步骤:①取镜和安放②对光③观察。 20、从目镜内看到的物像是倒像,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与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 21、使用显微镜时如果光线太弱,应使用凹面镜和大光圈。光线强则用平面镜和小光圈。

生物七年级下册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

男性生殖系统 主要性器官—— 睾丸:产生精子,分泌雄性激素 主要附属性器官——输精管:输送精子的管道 女性生殖系统 主要性器官——卵巢:产生卵细胞,分泌雌性激素 附属性器官 输卵管 :输送卵细胞 子宫:胚胎发育的场所 阴道:精子进入和胎儿产出的通道 七下期末复习提纲 1. 进化论的建立者是达尔文。人类与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 。四种现代类人猿:大猩猩、黑猩猩、长臂猿、猩猩 。与人类亲缘关系最近的是黑猩猩。森林古猿进化成人类的原因是地球气候变化,森林大量消失。 2.类人猿和人类根本区别:①运动方式不同。类人猿臂行,人类是直立行走。②制造工具的能力不同。类人猿能使用而不能制造工具,人类可制造并使用工具。③脑发育程度不同。 3.“露西”时代的古人类可以直立行走;“东非人”石器说明人类初步具有制造和使用工具的能力。 4.古人类化石“露西”是在非洲发现的是事实,亚洲的直立人是从非洲迁徙过来的是观点。 5.男女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睾丸和卵细胞共同的功能是产生生殖细胞,分泌性激素。 6.胚胎发育的过程: (1)受精的场所是输卵管(2)怀孕是指胚泡植入子宫内膜 (3)第8周呈现人形,称为胎儿。胎儿通过胎盘和脐带从 母体获得营养,通过胎盘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胎儿生活的 液体环境是羊水。(4)第38周发育成熟,成熟的胎儿和胎 盘从母体排出,称为分娩。 7.试管婴儿受精的部位是输卵管,胚胎发育的主要场所是子 宫。 8.青春期的显著特点:身高突增。最突出的特点:性器官迅速发育,出现相 应生理现象:男性出现遗精,女性出现月经。 9.食物中含有六种营养物质:糖类、脂肪、蛋白质、水、无 机盐、维生素。供能物质是糖类、脂肪、蛋白质,有机物是 糖类、脂肪、蛋白质、维生素。 10.糖类作用:人体最主要的供能物质。脂肪的作用:备用

稳态与环境(知识点题目)

必修3 稳态与环境 一、植物的激素调节 1、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 (1)发现过程 ①达尔文实验结论:生长和弯曲与胚芽鞘的有关;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向光弯曲的部位是。在单侧光的照射下,使生长快,出现向光弯曲。 ②拜尔实验结论:尖端产生了一种,分布不均匀造成胚芽鞘。 ③温特实验结论:生长素的产生部位:;生长素发挥作用的部位:;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生长弯曲的部位是: 植物激素的概念----由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称为植物激素。 (2)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①产生: ②运输:极性运输,即从形态学的向形态学的端运输,单向。 ③分布:植物体各个器官中都有分布,多数集中在。 (3)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两重性 ...:既能生长,又能生长;既能发芽,又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 生长素作用两重性表现的具体实例:①根的向地性;②顶端优势 顶端优势:植物的顶芽而侧芽受到的现象。原因:由于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大量地积累在侧芽部位,使这里的生长素浓度过高,从而使侧芽的生长受到抑制的缘故。 解除方法为:。 顶端优势的原理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应用的实例是棉花摘心。 ①不同浓度的生长素作用于同一器官,引起的生理作用功能不同,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②同一浓度的生长素作用于不同器官上,引起的生理功能不同,原因:不同的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根〉芽〉茎 4.生长素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①促进果实发育(例如无籽番茄(黄瓜、辣椒)等),在没有受粉的番茄(黄瓜、辣椒等)雌蕊柱头上涂上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可获得无籽果实。);②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枝条);③防止落花落果。备注:生长素类似物是人工合成的物质,具有与生长素相似的生理效应。(例如α-萘乙酸,2、4-D)

2019年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知识点归纳

七年级下生物知识点总结 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 第一章人的由来 一、人类的起源和进化 1.进化论的建立者达尔文提出: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 2.人类的进化过程: 原因:森林大量消失,树栖生活为主的森林古猿为了适应环境下地生活,逐渐能直立行走、制造并使用工具、最后进化成人类。 生活在草地进化 地球环境发生变化现代人类 森林古猿生活在森林 二、人的生殖 1.概念:产生生殖细胞,繁殖新个体的过程,也是种族延续的过程。 2.生殖系统 1)男性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睾丸:男性主要的性器官,产生精子和分泌雄性激素 内生殖器附睾:位于睾丸的背面,贮存和输送精子 输精管:输送精子 精囊腺和前列腺:分泌黏液 外生殖器阴囊:保护睾丸和附睾 阴茎和尿道:排精、排尿 2)女性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卵巢:女性主要的性器官,产生卵细胞和分泌雌性激素 内生殖器输卵管:输送卵细胞,受精的场所 子宫:胚胎发育的场所 阴道:月经流出,胎儿产出的通道 外生殖器:即外阴 3)精子、卵细胞和受精 精子:雄性生殖细胞,小,似蝌蚪,有长尾,能游动 卵细胞:雌性生殖细胞,球形,人体内最大的细胞,细胞质中的卵黄为胚胎发育初期提供营养 受精: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 受精场所:输卵管 3.胚胎的发育和营养: 1)发育:发育场所:初期在输卵管内;随后,在母体子宫内继续发育40周。 精子在输卵管内细胞分裂细胞分裂分化继续发 育分娩 受精卵胚泡胚 胎胎儿婴儿 卵细胞完成受精形成组织和器官怀孕八周左右 在输卵管内发育在母体子宫内发育40周 受精卵通过细胞分裂发育成胚泡,胚泡移到子宫内,在子宫内膜种植下来,称为怀孕。

(完整版)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知识点归纳

七年级生物下册总复习 一、人的由来 1、19世纪著名的进化论的建立者达尔文提出了现代类人猿和人类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 2、四种现代类人猿:大猩猩、黑猩猩、猩猩、长臂猿 睾丸:产生精子和分泌雄性激素(男性的主要性器官) 3、男性生殖系统附睾:贮存和输送精子 输精管:输送精子 卵巢:产生卵细胞和分泌雌性激素(是女性的主要性器官) 4、女性生殖系统输卵管:输送卵细胞,受精的主要场所 子宫:胚胎发育的场所 5、胎儿生活在子宫内半透明的液体——羊水中,通过胎盘和脐带从母体中获得所需要的营养物质;胎儿产生的二氧化碳等也是通过胎盘经母体排出的。 7、青春期的身体变化: (1)身高突增是青春期一个显著特点;(2)神经系统以及心脏和肺等器官的功能明显增强。(3)青春期是一生中身体发育和智力发展的黄金时期。 二、人体的营养 1、六类营养物质:①糖类、脂肪、蛋白质(三大供能物质)②无机盐、水、维生素(三大非供能物质) 2、儿童、青少年应该多吃奶、蛋、鱼、肉。因为这些食物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人的生长发育和受损细胞的修复和更新,都有离不开蛋白质。 3、水是人体细胞的主要成分之一。约占体重的60%--70%。 4、人体对维生素的需要量很少,不是构成细胞的主要原料,也不为人体提供能量,但作用大。 5 (1)钙:佝偻病、骨质疏松症。(2)铁:贫血 (3)碘:地方性甲状腺肿(4)磷:厌食、贫血

6、常见的几种维生素缺乏症 ( ( 7 8 9、消化系统的功能是消化食物和吸收养料。其中像水、无机盐、维生素这样的小分子物质不经消化 可以被直接吸收,淀粉、蛋白质、脂肪这些大分子物质必须经消化后才能被吸收。 10 11 12 增大了小肠的内表面积,有利于吸收营养物质) 13、食物消化:蛋白质:消化始于胃,最终被消化成氨基酸 糖类:消化始于口腔,最终被消化成葡萄糖 三、人体的呼吸 1、呼吸系统的组成: (1 (2 (3 2、呼出的气体在组成成分上发生了变化: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减少,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组织细胞呼吸作用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 3、肺泡适于气体交换的功能的特点:(1)肺泡数量多;(2)肺泡外包绕着毛细血管;(3)肺泡壁很薄,只有一层上皮组织。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