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关于马少英等同志职务任

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关于马少英等同志职务任

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关于马少英等同志职务任

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关于马少英等同

志职务任免的通知

【法规类别】干部与工作人员

【发文字号】积县府人字[2015]5号

【发布部门】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政府

【发布日期】2015.07.29

【实施日期】2015.07.29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关于马少英等同志职务任免的通知

(积县府人字〔2015〕5号)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直各单位:

根据积县委发〔2015〕组字19号文件精神,经县政府常务会议于2015年7月28日研究,决定任命:

马少英同志为寨子沟乡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所副所长(试用期一年);

张顺新同志为安集乡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所副所长(试用期一年);

任向杰同志为柳沟乡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所副所长(试用期一年);

1 / 1

蓟县民间的丧葬习俗

蓟县民间的丧葬习俗 王旭建搜集整理 新中国成立前,丧事繁琐,讲究封建礼仪。新中国成立以后,蓟县各级政府提倡移风易俗,丧事简办,农村建立公墓,以减少占用耕地。1969年建火化场, 1975年以后,全县基本实现火葬化。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蓟县的丧葬习俗也随之变化。六七十年代,破旧立新,大部分习俗或取消或淡化或由新的习俗取代。九十年代以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文化素质的提高,逐渐恢复了一些习俗,并且融入了现代内容。这些习俗的发展变化,在建设和谐、文明的小康社会中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送终,长辈在绝气前,晚辈守在身旁,直到咽气,谓之“送终”。长辈在临咽气时,晚辈能守在身边,也叫“得济”。 更衣,死者在咽气之前弥留之际,家人为其脱下旧衣,更换寿衣。寿衣有的在死者生前就准备好了,或自己做或子女做或找人做。也可到寿衣店购买。用白线扎腿,白线的根数与死者年龄相等。后来演变为用麻批儿扎脚。大概有多挽留死者之意。 打狗棒,用秫秸棍等材料做成。共5根,供桌上的碗里插3根,死者衣袖各放1根。 支客,也称“大了”、“支宾”,是操办丧事的总指挥。在举办丧事期间统领派找落(读lao去声)忙人,分配活计,招待客人,主持丧礼,支配喜钱,安排酒席、临时采买等多项工作,总支客下面还要有小支客,小支客形同小组长,是伙夫、端菜、洗碗、倒酒、打杂等项活计的小头头,小支客直接向总支客负责。现在基本上各村都有专职支客,也有村干部兼任的。支客男人居多,但也有女支客负责接待女客人的。 会计,也有称“先生”的,一般由2—3人组成。设帐桌、账本。负责整个丧事过程中的钱物收支、记账、书写挽联、供条等。由死者子女提供钱款。丧事结束后,公布账目,当面向东家交代清楚钱物,如子女多的还要负责分配钱物和分担债务等。丧事过程中,所有开支都从会计处领取。会计必须做到账目清楚,收支平衡。 落忙人,一些村民得知死人后,主动前来帮忙操持丧事,有时由总支客找来,称之“落忙人”,一般都是自愿,并且不要报酬。 报丧,也称“送信儿”、“送话儿”。人咽气后,立即派人去亲友家送信,谓之“报丧”。顺序为先通知死者娘家人,然后通知其他亲友。随着通讯的发展,现在也有改用电话通知的。送话人到死者亲友家,一定讲清楚死者咽气时间、火化时间、出殡时间等。 灵床,也称“床排子”,用门板或床板,搭在两条长凳上。人死后,全家痛哭,将尸体停放在灵床上,灵床前设供桌香案,摆供品,点长明灯(在碗中放豆油,灯捻,点燃,直到死者被抬走前不能熄灭)。孝女烧纸七刀半(1刀纸100张)。 烧导头车,在门外烧纸车、纸马,谓之“烧导头车”。 送纸儿,孝子手捧有香、酒、纸钱的小簸箕到村头小武庙祭祀鬼神,其他亲人随孝子后面痛哭,谓之“送纸儿”,也称“报庙”。后来没有了小武庙,就在村头用4块坯或砖搭建而成。孝子捧的香逐渐取消了,酒也用水代替了,同时烧完纸,用水浇灭,防止火灾。导头纸连送3遍,也有送7遍的。每次吃饭前送1次纸,直到送行之前。 吊纸儿(即吊唁),人死后,乡亲邻里人买些“烧纸”前去吊唁,并宽慰家属,吊纸儿者多为女性。一般都不在死者家中吃饭,随来随走。由死者儿媳行礼、陪祭。现在逐渐用花圈取代了烧纸。 命纸,用纸剪成,挂在死者家门口。一般由扯孝人剪或在寿衣店购买。命纸的数目比死者实际年龄多两条。 讣告,旧时称“批榜”、“殃榜”。死者家中挂命纸殃榜于门侧,男左女右。父亡,讣告

武鸣县壮族丧葬习俗民间调查

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班级:汉本107新闻班姓名:潘芳荣 民俗学民间调查报告: 武鸣县壮族丧葬习俗 武鸣县是一个壮族同胞聚居的地区,而居住在农村地区中仍然保留着独特的丧葬习俗。武鸣壮族家中有白事时,那一年的丧事会在不同的时间陆续进行,总共分为死者去世当天及第二天、当年的端午节、农历七月初七这主要的四天,而死者去世第二天天是最主要最隆重仪式最繁杂的一天。 死者去世的第二天,丧事的重要仪式就正式开始。首先是要在这一天提前请道公,一般道公队由四个人组成,另外还有吹奏丧乐的一批人,道公主要是农村里年长的具有一定道教经验的人组成。 祭祀的灵台经道公布置好后,道公便吩咐让四个不同姓氏的人找四种不同的草放到装了谁的容器中浸泡,用这些水洒在灵台前给去世的人洗魂,洗掉死者生前的霉运和疾病,用竹枝将水洒到戴孝的人身上保平安,葬礼的堂内若有与死者同生辰生辰的人不能在场。另外,道公还设有一个天神台,神台上方南面挂有三位天神,道公先用桃木剑画符咒到地上,让妖魔鬼怪不敢靠近,然后用竹子做成一个架子,架子的顶上是一个圈,圈着贴上各种符咒,竹子圈外面四面各自点有三根香,子女和亲属跪在符咒圈前,道公念悼词,随着道公的指挥,亲属们一起围着符咒圈转圈,是让死者家属怀念失去的亲人,并祝愿死去的亲人能很好的升天,到更好的世界去,没有病痛苦难。 从夜幕降临到白天,亲属好友都要在灵位前守夜,道公每隔一段时间都要念经文,几个道公一起,手中敲着竹子做的乐器配合孝经的反复诵读,

死者家中有未婚的女孩子的,道公会准备八个莲花灯,每个莲花灯里面点上一根蜡烛,摆成一个八卦方阵,四个道公围着莲花八卦阵跳起方阵舞,莲花灯主要是为了给姑娘保留福气,以保佑姑娘将来嫁个好人家,生活能更好。方阵舞跳完后,道公将糯米与朱砂混合与36枚硬币混合一起放在手中,道公会安排死者家属里面的子女辈的男男女女各自拿一个莲花灯绕着死者的灵位转圈,每走一步,停一步,道公作领头,一边走一边念悼词,转满七圈后,道公停下,将手中的36枚硬币发放到转圈的人手中,并说这些硬币可以放在身上辟邪,用来做生意可以保佑那个人生意兴隆,有钱可赚,用在出行路上可以保平安等等。 入夜至凌晨这段时间,道公们每隔两个时辰念一次悼文,唱壮族悼歌,歌文内容页大多是歌颂死者生平及其贡献作为等等,表达死者家属心中的哀伤不舍之情等。 道公们举行的每一项仪式的开始前都要算好时辰,道公根据死者的生辰和死亡时辰推算黄道日,以及适合举行的吉利的时辰。道公会给出禁忌,除了灵堂内与死者生辰相同的人不能出现以免有晦运跟上以外,若是死者死亡的当天是凶日,则死者家中不能有哭声,参加葬礼的人不能哭泣,以免招来恶灵,只有过了当日显凶的时辰才可放出声来哭。 第二天,道公会推算出送死者的骨灰或尸体上山的好时辰,由几个死者生前的好友或年轻力壮的中年人将骨灰或尸体扛上山上的安葬处,安葬出一般条在方位坐北朝南干燥的前方视野开阔的高处,此时放的骨灰盒或尸体都是暂时放置,埋葬尸体的羊角坟过了四年或七年等尸体全部腐烂后才请村里的年长的人开坟捡骨,上山捡骨时,妇女和儿童以及生辰犯冲的

北方农村丧葬习俗

丧葬习俗 丧葬习俗县内丧葬习俗在建国之后,虽有所革新,但举办丧事,农民家庭一般仍按历史相沿的传统习俗进行。(1)准备“后事”人生百岁总有一死。当人老年迈以后,本人或家属其他成员则要为其准备身后用物。最主要的一是棺材,二是寿衣。当地习俗,这两样东西一般都在老人生前准备好。过去备棺材,木材以柏木为最好,板料越厚、棺材越大越好。寿衣要备衣、裤(裙)、鞋、袜、帽,衣裤应有棉有单,寿衣颜色多为红、蓝,忌黑、忌花。这些备用物品看似不吉利,但谁都不忌讳。有些人家准备的早,结果多年死亡不至,到另一世界的衣物、“房子”只好仍处在备用中。(2)老人病重期间的礼俗病人病重期间,儿女一定要陪护身边,否则为不孝。亲戚一定要携礼物看望,否则若病人死后无法面对死者及其家属(不知者除外)。凡重要的亲戚应当多次探望病人。病人病危时,不在病人身边的重要亲属,病家应通知前来,以防事后落“埋怨”。(3)弥留之际与初亡时的处置咽气前,儿女要守护身边,并为其理发(女人梳头)、净面、洗脚、看寿衣。气断,全家举哀。入敛时,死者脸蒙黄表纸,曰“蒙脸纸”;口含一铜钱或硬币,曰“噙口钱”,背垫铜钱或硬币,曰“垫背钱”;手持线串小面饼,曰“打狗饼”,小饼个数与死者年岁相等。棺头点一黑瓷灯,曰“引魂灯”,放一陶盆,供停灵期间焚纸用,曰“老盆”灵房门口搭棚,曰“灵棚”,棚内设供桌,供举行吊祭仪式用;院门外放“指魂纸”,白纸条之条数与死者年岁相等。(4)着孝孝布白色,。儿子剃头,戴斜角孝帽,帽订麻匹,谓之“披麻”;腰束茼绳拖地,

谓之“拦腰绳”;赤足穿草鞋,手执柳木哀杖,哀杖裹以指魂纸。儿媳披发,顶褡头,束腰绳,穿草鞋。女儿戴孝同儿媳。侄辈戴平角孝帽,孙辈戴“柿花”孝帽。吊客中闺女婿、侄婿束孝带,戴平角孝帽;孙婿、外孙婿束孝带,戴“柿花”帽;其余一律戴平角孝帽。(5)送汤当地叫“泼汤”。临沭地方人死之后,一般三日而葬。葬前,每日早、午、晚三次送汤。初次送汤之前,要为死者举行“报庙”、“指路”仪式,到土地庙向净王爷报到,并予以指引路线。送汤时,孝男孝女分开进行。男由长子带领;女由长媳带领,并由长媳提汤壶。孝男孝女送汤时必须痛哭,哭的越痛越显孝道;不哭则显对死者无感情,不孝。每次送汤,除丧家男女跪拜致哀外,吊客也要行跪礼吊祭,丧家儿女们陪祭。(6)报丧此地叫“对信”。出殡前一日早,主事人把应前来参加吊丧亲戚的名单,分路排好,由数人分头通知各地亲戚,对信的人手持白布条,向每一亲戚说明死者姓名、接待吊客的时间,出殡的日期。亲戚按通知前往吊丧,俗称“吊纸”. (7)请灵与送灵夫妇二人如有一人已死亡,出殡的前一日晚应对先死者举行请灵仪式。事先写好所请灵魂的牌位,再写一张请灵文,孝子们到巷口或郊外,主事人念完请灵文,焚烧了,行礼毕返家。即将死者之灵请回家。先死者便与后死者在家共席享祭。这也是丧家孝子贤孙们对先逝父或母的一种纪念方式。殡日早天明时,再将先逝者的灵魂送走,曰“送灵”。因为后死者随之也要归茔。(8)辞灵殡日午后,将死者灵魂自家中送走的一道仪式。由丧家孝男孝女同吊客一同进行。(9)送盘缠这是活人为死人即将归于另一个世界的时候,送上吃、穿、花、用等物。

广西壮族丧葬风俗中的道公、师公信仰

在广西壮民族的眼里,葬礼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礼仪,“事死如事生”。壮民族信仰道(公)教、师(公)教,由道公、师公主持、完成的各种人生礼仪,贯穿了壮民族每个人的一生。道公、师公信仰是壮民族最基本的传统的民间的信仰。 一、壮族的道公、师公信仰 (一)道公的性质、职能、组织形式和教义内容 广西壮族的道公不像中原传统的道教徒,在广西壮民族中,从事道公这个行业的多半是半职业性的农民,他们平时下地干活,只有在日常需要超度亡灵、禁压恶鬼和举办丧礼的时候,才作为神职人员出现,举办道场,他们也可以婚娶成家,荤素不忌,只忌狗肉。他们并不是社会宗教的领袖,也没有在意识形态上脱离社会,他们是普通的社会人,区别于其他的人为宗教的教徒,他们是壮族民间宗教的鬼神代言人。壮族人民尊敬道公、师公,并信仰他们通天地晓鬼神的能力,但人民并不是教徒。 道公没有成型的宗教组织,没有固定的专门的宗教活动场所,但是他们有临时的宗教活动场所,它的神职人员一般都是专门的,相对固定的,除了师父和徒弟,他们没有更多的级别分类。法师是通过严格的学习、仪式和考核才具有资格的,他们都是通过后天学习而成为道公的,没有人天生下来就是道公的,一个人在成为道公前,他们要拜师受戒、背诵经文,并用毛笔抄写所有的经文、随师父练习设道场做法事,只有经过了这些过程,他们才能顺利出师。从事这个行业的人并没有年龄限制,有些人是老了之后才开始学,有些人是少年时候开始学,终身以此为生。道公、师公出师后,要在主持过很多场道场、学过很多经文并在地方上有声望之后,才能带徒弟做师父,他的资格取决于他从事本行业的时间长短,而不取决于年龄。道公有大量的成文经书,有统一的教义,那些经书教义中虽然有伦理的成份,却并不是主要用来指导人们自身行为的,它们更重要的是能超度亡灵,安抚死者。 (二)师公的性质、职能、组织形式和教义内容 师公跟道公差不多,其神职人员也是半职业性的农民,也要经过严格的学习和考核,只是师公在出师前还要学会舞蹈、杂技等“师公”的看家本领。相较道公而言,师公经文很少,有的甚至没有(笔者仅就所调查的都安、马山、上林、宾阳师教而言),在做道场时他们唱念的主要是师父口头相授的内容,唱颂内容以古代名将的故事为主,有些地方是以现实故事和生活中的人为主(笔者在都安参加的道场中,师公们唱颂的是姜子牙、雷震子、关云长、张飞、诸葛亮的故事),唱颂时并没有很严格的内容规定,师公们可以按照节拍自行添加有益的内容,如孝顺、善良、忠诚等,以教育人们现实伦理道德。 在广西的大多数地方,道公、师公各司其职,并行不悖。师公在壮族的丧礼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用壮民族自己话说,道公是文,师公是武。在上林、宾阳、马山一带,丧家都会请师公跟道公一起做丧葬道场,而在都安的绝大部分农村,一般家庭在正常情况下是不请师的,一般只有在死者为意外死亡、生前为道公、师公者和做丧品者才会在请道公的同时请师公,当然,有钱人也可以在“平常”丧事时请师公。 (三)道公、师公信仰和“麽教” 广西的壮族,尤其是在偏远的山区和小城镇生活的壮族人民中,存在着普遍的道公信仰、师公信仰。道公、师公在壮族的各种有关鬼神的人生礼仪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超度死者亡灵,保佑人们不受鬼魂的侵扰。除了日常的驱鬼逐疫外,在所有的丧葬仪式中,都伴随着道公、师公的唱念做打,壮族人认为只有经过了道公、师公主持的丧葬仪式,人的一生才算圆满结束,死者才能进入另一个世界重新开始生活或者轮回转世,才能保佑其子孙。壮族人民尊敬道公、师公,并信仰他们的通天地晓鬼神的能力,道公、师公是他们日常生活中赖以生存的一部分。 值得一提的是,黄桂秋、何正廷等学者认为壮族中流传“麽教”,就笔者所生活过的都安、上林以及所考察的马山、宾阳一带而言,没有人听说过“麽教”,不过在巴马倒是听说了有

陕北丧葬习俗

陕北丧葬习俗 陕北丧葬习俗有哪些 陕北人生于黄土,长于黄土,最后又要魂归黄土,即“死者为大,入土为安”。 守气 人都有一死。陕北人把人死了不说死,认为说“死”是对死者的不尊重,也不文明。陕北人把老年人死了说“老了”;中年人死说“殁了”;小孩死了说“撂了”。

百善孝为先。在老人上了年纪,生活不能自理时,子女们往往轮番侍侯,对老人进行细致入微的照顾,称为“养老”。父母老人一旦有病,儿女就不出远门,在家劳动照顾老人。老人病重时,儿女就守在老人身旁,这叫“守气”。这时就先要给老人洗脸、剃头、净身(温水擦身),以防老人“老了”。如果老人病危,儿女就要整天守在老人身旁,在老人咽气

前就要给老人穿好老衣(寿衣)。如果等到老人已经断气才给老人穿上寿衣的话,有两种说法:一是魂走时穿不上新衣即使做鬼也是穷鬼;二是外人会笑话,某某家老人“老了”还是红格溜(赤身),笑话儿女不孝。老人断气后,先用酒精棉球净面(洗脸),以防小虫,再给亡人两只手腕绑打狗饼,准备尸体下坑,找一张床,铺上干草,把尸体放在地上。

用五张麻纸糊一块纸被,把亡人的脸面和全身盖住。为的是好看。铺干草讲究的是,一是为了干澡通风,便于尸体存放;二是即是病人一时休克再复活,一有动静,干草容易发出响声,使儿女便于发觉。此时接着要找一只鸡,亡人是男的,就得找一只母鸡;亡人是女的,就得找一只公鸡。讲究的是阴阳搭配,做鬼也有个伴。在门槛上将鸡头扭下,民间

叫“到头鸡”。把鸡毛拔净,在鸡左右翅膀下各插一根筷子,把鸡放在一个碗里,然后献在亡人前面的祭品桌上。孝子出大门,到十字路口点香给亡人指路。 报丧 报丧,首先把亡人的铺盖卷放在院墙头上,村里人一看到铺盖卷便可知道谁家老人“老了”。其次要挂岁数纸。如果老人八十岁,起码要拿八十几张麻纸。风俗是要多几张,

壮族风俗习惯

壮族风俗习惯 建筑 壮族喜欢依山傍水而居(因为我们的周围不是山就是水,所以不喜欢都难,呵呵~)。在青山绿水之间,点缀着一栋栋木楼,这就是壮族人的传统民居。木楼上面住人,下面圈牲畜(现在好多了,因为改革开放了嘛0。无论是什么房子,都要把神龛放在整个房子的中轴线上。前厅用来举行庆典和社交活动,两边厢房住人,后厅为生活区。屋内的生活以火塘为中心,每日三餐都在火塘边进行(这个有一部份居民还保持着)。 服饰 壮族多用自织的土布做衣料,款式多种多样。壮族女子的服装一般为一身蓝黑,裤角稍宽,头上包提花毛巾,腰间系精致的围裙;小伙子多穿对襟上衣,腰间系一条腰带。 婚俗 “炮火”入洞房 壮族的一种婚俗。迎亲那天新娘要经过“炮火”的洗礼后才能进门入房。这个婚俗,在广西田阳县玉风等壮村流行。新娘来到新郎家以前,要稍停片刻,做好“冲锋”进门的准备,因为在门口、厅堂、洞房等三个地方分别由七八个男青年组成的“炮火”组,手拿着串串鞭炮等着新娘过来。当新娘将要靠近门口时,“炮手”们点响鞭炮,形成道道“火墙”,挡住新娘的进路。如果是胆小的新娘,这时只好退却在门外,再等第二次“冲锋”。“炮手”们也总结胜利的经验,做好第二次的“阻击”准备。可以说,新娘不经过两三次的“冲锋”是进不了门的。围观的客人,里三层外三层,好不热闹。新娘经过苦战跃进门口,来到洞房门前,这是难通过的最后一关,因为“炮手”要放“火炮”。这时,聪明的伴娘和迎娘左右“侦察”,乘“炮火”稀疏时夹着新娘跳到洞房里。顿时欢声雷动,祝贺新娘“旗开得胜”。婚宴后到掌灯时分,客人们还要

观看新娘在迎娘的指引下摸黑出门“挑水”。新娘将把水缸挑满,这是在考验新娘是否吃得了苦。就这样,直到夜深了新娘才能入洞房。 背字 在广西宜山和环江县交界的一些地方,壮族青年结婚,至今流行“背字”习俗。“背字”是壮话译音,实际上背的不是“字”,而是一条长一丈四尺、宽一尺多的宽带,由女方母亲用自织自染或买来的深黑色(以此色为最优)土布缝制而成。女儿出嫁那天,让男方指派“背字”人把布带“背”回新郎家,以备外甥出世作襁褓之用。这种习俗,当地壮语称作“背字”。“背字”的人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生父生母双全;未婚的青少年男子;机灵识礼。“背字”仪式在女方家里的正厅举行。主持仪式的人必须是村上德高望重、当了爷爷的长者。长者首先向“背字”人敬上两杯当地名酒,“背字”人很有礼貌地双手捧杯,恭敬地给长者回敬两杯,双方都要一饮而尽。接着长者把准备好的带子从“背字”人的两肩绕过扎紧,继而又互相敬酒,说吉利之语。“背字”完毕,鸣放鞭炮,欢送迎亲者平安返回。“背字”人向长者鞠躬辞别,步出大门,打开雨伞,意为庇护“外孙”离开姥姥家。回到男方家,家主烧香放炮,欢迎“背字”人胜利归来。少倾便举行“卸字”仪式,同样由长辈主持,互敬酒后,长者轻轻解下布带,交给家母保管。新郎父母还要酬谢“背字”人。时过不久,新娘及其女伴便成群结队来到新郎家,喜日更加热闹。 新娘过河 流行在广西桂北地区龙胜各族自治县内的壮族婚俗。在桂北山区,本来只有四五十里的山路,却要涉水过五六次河,跨过三四座桥。所以成亲时,新娘过河过桥都要请人背。背新娘的人称为“水手”,多是未婚男青年。过河时,鸣炮三声,喇叭齐鸣,“水手”两掌按住自己的膝盖,弓下腰,背好后才能过河或过桥。背新娘特别讲究

民间葬礼习俗

民间葬礼习俗 传统的丧葬习俗,一般是原始观念和封建观念的混合体,千百年来一直在民间流传,形成各地风俗民情。 “出门三五里,各处一乡风”。民间的丧葬习俗不尽一致各有特点。据说阎王爷派阴差“无常”专门摄取那些在生死簿上已被注销了的人。因此,有的在病人弥留之际,其亲属要在病人的房间门后扎一把刀,还在罩顶上摃一个箩子,说这样可以阻止“无常”接近病人。人一旦撒手西去,家人要在院坝边烧“落气纸”,这是给阴差送的草鞋费,让他在押送阴魂时不要太粗野;还要放火炮恭送“无常”。有的还要请僧道“开路”、“开咽喉”。开路即烧纸轿、纸马供死人代步用;开咽喉是让死者在阴间也能进食。还有的人死之后,在死者嘴里放几片茶叶。传说,人死了后也不忘亲人,天天哭泣不肯去见阎王。阎王就做了一种“忘魂汤”,又在汤里放上几片茶叶,派夜叉端去劝死者喝。死者口哭干了,以为端来的是茶,接过就喝,结果这一喝把什么都忘记了,乖乖地去见阎王了。这件事不知怎么让死者的家人知道了,他们不愿意死者忘记自己的亲人,就设法糊弄夜叉。事先在死者嘴里放上几片茶叶,待夜叉来劝喝“忘魂汤”时,看见死者嘴里有茶叶渣,以为已经喝了“忘魂汤”。这样死者也就不会忘记自己的亲人了。不管是丈夫死了妻子,还是妻子失去了丈夫,他(她)们在哀诉哭泣时,总是一口一声“我的姐妹呀!”为什么不称夫妻而称姐妹呢?据说这也是自古传下来的风俗。

相传盘古开天劈地时,世上还没有人。盘古琢磨着怎样造出人来,一抬头看到太阳和月亮兄妹俩,就要他们结为夫妻生儿育女。月亮妹妹性情乖巧,听了盘古的话,吓得脸色发白,忙躲到树林里去了。太阳哥哥脸色绯红,冲着盘古说:“我们是兄妹,怎能结为夫妻?”盘古说:“世上没有人,要你们太阳月亮做什么?这样吧,我这里有一副石磨,你们一人拿一块磨,从天上往地下滚,要是磨合在一起,你们就结为夫妻;若磨合不到一起,你们就还做兄妹”。太阳这才点头同意。盘古将磨交给太阳和月亮,他们提起往下一滚,盘古暗中用手一点,滚下去的磨正好合在一起。盘古说:“这是天意,你们只好这样办。”太阳还在犹豫,怕后人笑话,盘古给他一把针说:“要是有人敢看着你笑,你就用针扎他的眼睛。”太阳哥哥和月亮妹妹结为夫妻。此后,世上夫妻都称为兄妹。后人也不敢看太阳,一看眼睛就针扎样疼。 民间在办理丧事时,通常要按以下程序进行: (一)、生前报病 生前报病又叫送活信。在自己的祖辈、父辈等病危期间,晚辈要亲自前往自己的亲戚家(一般指长辈)报病。即报生病时间和患病情况,曾经过哪些医院、医生诊断治疗。并说明因病情严重,治疗效果很差,现已病危。 (二)、死者入殓 1. 烧落气纸 人死后孝氏或帮工即时在院坝边烧落气纸钱,放落气炮。

东乡的庄窠

东乡的庄窠 我们的车到了有“中国小麦加”之称的临夏回族自治州后,又沿着崎岖的山路向东南方行驶了近40公里,到了甘肃东乡族自治县。 我们去了北岭乡。那里满眼是饥渴焦黄的山梁,土质平房稀稀落落地散落在大地上。东乡族把居住的家院叫庄窠,庄窠多半依山而筑。屋外有一丈多高的土墙围住,内有空地。有的四面盖屋,有的三面盖屋,有的朝南朝西向阳面盖横折的两面房,也有的只盖一排房,多为土木结构的两面房。整个建筑除了门、窗以及梁檩椽用木制以外,其余都用泥土砌成。 一进村,正好碰上村长马大民家造新房子。听说东乡族人盖房打庄窠,一般没有择地看风水的讲究。但受汉族影响,立木时,要用红布包梁。盖房打庄窠,除了请少量木匠外,打墙、泥水活等都由家庭邻里和亲戚朋友帮工。先打庄窠墙,尔后盖房。上梁时,家庭主妇拿出红布和金银首饰之类,包在大梁上,用几束散麻扎住。之后,不解不取,任其久远。 家里的上房一般坐北朝南,三间,一明两暗。上房的屋内设备比其他各屋好一些,是长辈的住房,一般由爷爷奶奶住。家境富裕者,如若长辈谢世了,一般把长辈的上房空着,打扫干净接待贵客。除了长辈住的上房之外,家中其他人的

住房叫“乔也格”。“乔也格”比上房简陋,以两间居多。家中人口多的则将“乔也格”隔成单问,砌有泥炕。东乡属大西北山区,一年四季都烧暖炕,炕洞都在屋外,燃料主要是牛、羊、驴粪,也有利用扫来的野坡草屑和枯树叶作添炕燃料的。厨房设在上房与“乔也格”相连的角落里,与住房分开。厨房除了做饭用之外,一般还作为洗大净的澡堂。牛羊圈多盖在门道的窝角里,有的则放在低矮的拦羊墙围成的小石园里,远离日常起居的卧室。厕所设在屋后,三堵墙围成一个露天的坑,便后盖上白土,有的另砌一个小屋作厕所。 村长马大民约60岁,面色红润、明洁,精神矍铄。见到他我立即尊重地道了声“色俩目!”老人家微笑着接了,并热情地将我们让进堂屋,并请我们坐上炕去。我执意要坐在地下的桌子边,因为按照乡俗,年轻的女子是不宣上炕坐的,况且他老人家还站在地上。但拗不过老人的谦让,他一再说“客人嘛,上炕坐对着哩。”万般无奈我斜腿坐在炕沿和他寒喧。 不知不觉到了午饭时刻,村长拿出他们自己唯一盛产的两种食物――洋芋和羊肉来招待我们。这里的洋芋个大、质沙,远近闻名。这里的羊肉,鲜嫩、肥美可口,更是享誉西北。我想也许是造物主的恩惠,让这穷苦山沟里的人民靠着洋芋裹腹,得以生存靠着羊肉汲取营养,得以繁衍。一边想,一边吃,觉得这才是人间无上的美味。

壮族的丧葬礼仪

壮族的丧葬礼仪 本文是关于壮族的丧葬礼仪,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壮族主要聚居在我国的南方,范围东起广东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西至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北达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南抵北部湾。关于壮族的丧事礼仪,其秩序大致是: 报丧 壮家有人死后,家人立即燃放大炮竹三响,以示家里有了死人,向村人、亲朋们报丧。同时主家派人到外家及至亲者报丧,请道公来做道场,着手办理丧事。 洗礼 死者主家报丧后,族内的男女就自动地到主家里,帮忙各种丧事。孝男孝女及族人,披发带孝,戴竹笠,携竹筒或小水桶,到河(塘、泉)边号哭,掷几枚钱于水中,汲水回来浴尸。孝男孝女及最亲者给死者擦洗完毕,俗曰洗礼。死者是男的给他剃头发,是女的给她梳理头发。男的戴上新帽,女的包好头巾。接着给死者穿新衣服、新鞋,还给死者口里放一枚银元,俗曰含金。男性死者给他手中拿一把扇子,女性死者给她手里握一块手巾。目的是让死者干净体面地去到另一个世界生活。 入殓 道公来后,儿女到齐,由道公择定吉时,便举行人殓仪式。其仪式是:由族人在棺材内放一屋草木灰,后铺上一屋白布,将死者尸体抬入棺里,再用一幅白布盖上,作为新被,又用白布缝成蚊帐式罩上,使布角露出棺外。诸事齐备,就将棺盖盖上,用大铁钉钉牢,此时孝男孝女及族人便放声大哭。边哭边歌,以示与死者诀别死者入殓后,棺材放在厅堂中央,用一幅布遮住祖宗神位,以免冲犯祖宗在天之灵,棺材头垂下一张布幔,设一张方桌,桌上设死者灵位,点灯燃香烛,地面铺着席子,孝男孝女日夜坐席守灵。 停丧 停丧日期,视其家贫富而定,一般为三五日。孝男穿白衣服,头戴竹纸帽,腰束麻带,脚穿草鞋;孝女亦穿白衣服,腰束白带,头扎孝巾,脚亦穿草鞋,日夜

殡葬习俗指南

殡葬习俗指南 殡葬俗指白事,在民间因地域和民族各有其独特的风俗。所谓殡葬,"殡"是祭奠或悼念死者,即丧礼;"葬"则是安葬遗体的行为。殡葬一方面是在安置死者,另一方面又是在安排招待那些前来治丧、吊丧的人群。丧葬习俗是处理死者遗体及相关的悼念方式,是构成了人生仪礼的最后一环。死亡意味着人生旅程的终结,生命是有限的,生命就有开始与结束。人有生死,就有生死的文化。殡葬文化是围绕死亡事件和死亡活动而形成的思想文化体系,并且受社会经济、政治、意识形态、民风民俗、人情世故的影响和制约。 中华民族殡葬习俗和殡葬文化源远流长,数万年前就有了一定的丧葬形式。由于人们对图腾的崇拜,对死人的崇拜,受封建思想的影响,发展到对死人的畏惧,沿着这条线发展到“厚葬薄养”的传统习俗。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还是“唯心主义“占上风的一个习俗文化领域。迷信的、封建的殡葬活动,在民间仍然流行并严重地存在。根据中国人的传统伦理观念,当亲人临终时,亲属要给他穿好衣服,带上渡河线、买路线,如同给出远门的亲人整理行装一样。安葬之后,每逢节日、诞辰,亲属要上坟扫墓,焚纸送物,不仅带有点心、水果,还有巧克力、啤酒,甚至还要为死人点燃一支香烟,如此体贴周到的服务,孝子与亲友间的人情关系表现得淋漓尽致。 殡葬习俗和殡葬文化是社会是社会习俗和文化的一部分。是生者

为死者而建立、形成、发展起来的习俗和文化,也是社会礼仪的一个重要内容,因此。它反映并长期受制于社会传统。 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类走向文明,为满足社会心理的需求。出现了殡葬服饰文化、公墓文化、殡仪馆建筑文化、殡葬设备和技术等等,内容非常丰富,这些新的学科分支形成殡葬文化学的学科群。 原始人对"弃尸"已经"看不下去",心中不忍。于是产生了殡葬。殡葬是人类自我意识达到高度清晰的产物,到文明社会,丧礼发展起来,后来变得越来越繁琐。比如,一位老人忙了一辈子,死后若不给一个"象样的"丧礼,不受到"郑重"的对待,人们总会觉得对不起死者,会认为后人"不孝"、死者一辈子"不值"等。即使是现代,如果丧事太草率,人们仍会觉得人生不完整。同时,重要人物的丧礼要格外的隆重,如为帝王筑陵墓。如果将大人物的丧事办得和小人物无差别,人们也会觉得太不应该。殡葬活动是生者筹办的、办给生者看的。告诉别人这样不会有始无终。心理需求也是人性的需求。就象吃饭、睡觉一类物质需求一样。只要不妨碍社会,就应当予以满足, 全部殡葬活动都是按照生者的生活模式而设计的,如生者的房屋称"阳宅",墓地则称"阴宅"。生者爱受人尊敬,因而人们也就百般地"尊敬"死者,给他们瞌头、上香。生者要吃饭,因而也就给死者上祭品等。因而,殡葬文化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生存文化。无论信奉宗教还是无神论者,即使是不信邪的人,也都是喜欢吉

壮族的丧葬礼仪

壮族的丧葬礼仪 导读:本文是关于壮族的丧葬礼仪,希望能帮助到您! 壮族主要聚居在我国的南方,范围东起广东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西至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北达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南抵北部湾。关于壮族的丧事礼仪,其秩序大致是: 报丧 壮家有人死后,家人立即燃放大炮竹三响,以示家里有了死人,向村人、亲朋们报丧。同时主家派人到外家及至亲者报丧,请道公来做道场,着手办理丧事。 洗礼 死者主家报丧后,族内的男女就自动地到主家里,帮忙各种丧事。孝男孝女及族人,披发带孝,戴竹笠,携竹筒或小水桶,到河(塘、泉)边号哭,掷几枚钱于水中,汲水回来浴尸。孝男孝女及最亲者给死者擦洗完毕,俗曰洗礼。死者是男的给他剃头发,是女的给她梳理头发。男的戴上新帽,女的包好头巾。接着给死者穿新衣服、新鞋,还给死者口里放一枚银元,俗曰含金。男性死者给他手中拿一把扇子,女性死者给她手里握一块手巾。目的是让死者干净体面地去到另一个世界生活。 入殓 道公来后,儿女到齐,由道公择定吉时,便举行人殓仪式。其仪式是:由族人在棺材内放一屋草木灰,后铺上一屋白布,将死者尸体抬入棺里,再用一幅白布盖上,作为新被,又用白布缝成蚊帐式罩上,使布角露出棺外。诸事齐备,就将棺盖盖上,用大铁钉钉牢,此时孝男孝女及族人便放

声大哭。边哭边歌,以示与死者诀别死者入殓后,棺材放在厅堂中央,用一幅布遮住祖宗神位,以免冲犯祖宗在天之灵,棺材头垂下一张布幔,设一张方桌,桌上设死者灵位,点灯燃香烛,地面铺着席子,孝男孝女日夜坐席守灵。 停丧 停丧日期,视其家贫富而定,一般为三五日。孝男穿白衣服,头戴竹纸帽,腰束麻带,脚穿草鞋;孝女亦穿白衣服,腰束白带,头扎孝巾,脚亦穿草鞋,日夜守候在棺边痛哭,以示忠孝。前来吊丧的亲朋,均戴麻巾。男的束于左臂上,女的扎于头上,以示哀悼。道公日夜念经文。给死者超度亡灵。 出殡 出殡日子时辰,由道公定,多在白天,且定在下午后。出殡时,先由亲属一人提着装有鞭炮、纸钱的篮子走在前面,一路燃炮撒纸钱。道公一路敲锣打鼓,持利剑在前开路。灵柩紧跟道公之后,披麻带孝的孝男孝女扶着灵柩前面,亲友送葬的队伍在后面。行进途中,灵柩绝对不能着地,直至墓地。到达墓地后,下葬前,道公将一只带去的公鸡捧在手中,转了几转,放进墓坑里,以卜吉凶。道公还把带去的谷粒抛向空中,以表示死者到阴间能丰衣足食。随即将灵柩及陪葬物放下墓坑,先由孝男孝女填入一些泥土,之后他们及送葬队伍就转归路,由一些人在那里埋棺筑坟。在回来的路上,道公不得再敲锣打鼓,孝男孝女及送葬的人们不得再哭,不得回头望。人们在路上还摘路边的桃树枝叶来鞭打自己的衣服,以示驱邪,人们回到丧家门口,每人都要在装有桃叶的水盆里洗手,以为去邪。人们吃了一餐饭后分散回家。 出殡后,丧家在屋的一角安桌设死者灵位,朝夕供奉饭菜,过节点灯

山东丧葬习俗

茶桌人员: 供转人员:(端菜) 看车人员: 家族人员: 女同志帮忙人员: 主要工作:撕三升。 缝香帽子。 缝孝衣。 裱鞋。 撕包头。 缝罩衣。 给去世者按民间风俗准备办理带走的物品。 事先没有做好送老的衣服,组织人员做。 停灵:就是将去世的亲人停放在堂屋正中央(头朝南) 泼汤(攉汤):就是去世者儿女们和送丧的亲戚到土地庙攉汤。 行拜:出丧那天来的亲戚要去世者“行”(九个头)。这个行拜当中礼节很讲究,是根据亲戚的远近而定“行”的礼节,有三升“行”,有承升(香帽子)“行”,有孝衣“行”,有鞠躬“行”。 入殓:要给去世者镜面。 出殡:亲人将去世者哭送到车上,事先安排人员护送去世者到火葬场火化。(来送丧的亲戚可以回去了) 下葬:就是火化后骨灰直接送到林上土葬。 晚上:帮忙人员坐席,家族人员伺候。(家族人员对明天圆坟和送进行安排) 圆坟:就是出殡的第二天,安排家族人员早上一早先到林上游坟,吃了早饭后去世者的儿女们和家族人员到林上圆坟。吃了中午饭,安排家族人员送去世者闺女(已出嫁)回婆家。 晚上承老:内外柜人员,举重头,执事客等重要人员在去世者家里坐席,称为承老。 守期:从一七到四七都烧纸,五七那天到林上烧(提前安排扎札彩),

曹平先告知您《新泰风俗——丧葬习俗》 字体: 小中大| 打印发表于: 2008-5-29 22:49 作者: admin 来源: 新泰信息港 转载的 作者:曹平先 曹平先告知您《新泰风俗——丧葬习俗》 山东省泰安市新泰市区域农村的丧葬习俗可谓十分复杂,旧的礼仪和行拜是相当一部分年轻人都不懂,就是有点年纪的,家中有故去老人和亲人也得现学现卖。隔村三分俗,也就是说风俗不一样,这可能也与古时的齐鲁礼仪之邦有关。旧时新泰丧葬有停灵,戴孝,泼汤,入殓,出殡,下葬,圆坟,过一七,五七,百日,祭日等内容。 现在更重视,亲人去世,告知(请)家族人员前来帮忙,在去请执事客,举重头,厨师人员,到齐后与家人商量和决定出丧日期,然后安排报丧人员,安排赶集人员,租赁丧事用的炉子,凳子,茶壶茶碗,酒盅筷子,扎蓬的架子,碟子(盘子),预计多少个席,在谁家坐席。安排买烟.白布.和日常用品等。安排做衣服等。 出丧那天有治丧人员名单(都有明确的分工,各负其责做好) 总负责人员: 执事人员: 内柜人员:

我家乡(广西。壮族)的风俗习惯

我家乡的风俗习惯 旅游0802班 06号韦冬玲 大家好!我的家乡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北部(桂林和柳州北部)山区。八桂地区少数民族众多,又由于桂北的主要地形为山地,许多地方较为偏僻,故在此聚居了较多的少数民族,尤以壮族为代表,同时还有苗、侗等民族。 这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民族风情浓郁。壮族的山歌,瑶族的舞蹈,苗族的节庆和侗族的建筑并称为桂北风情四绝。下面我就先着重介绍一下在我的家乡壮族的一些风俗习惯。 节日风俗 壮族的许多节日风俗与汉族的相同或相近,但有的节日是特有的。广西素有“歌海”之誉。是壮族歌仙刘三姐的故乡,壮族的山歌也因刘三姐而闻名全国。在我的家乡,每个人都至少会唱一两句山歌。出

了著名的“三月三”歌节外,秋天的八月十五和春节期间也会举行聚会唱歌活动。每年11月的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大地飞歌)也是壮族山歌大展风采的时候。 壮族人崇拜祖先,每逢农历的七月初七至七月十五之间,几乎所有的壮族都举行祭祖活动。杀鸡鸭、做糍粑、敬米酒祭祖,出价的女儿必须拿鸡鸭回来祭祖。 婚姻习俗 壮族实行一夫一妻制婚姻,实行氏族外婚,同家族的人不得通婚。许多地方不禁同性为婚,但在一些地方,壮人视“同姓婚”为“爬灰”,社会予以禁止。在缔婚过程中,舅权的作用是相当突出的,一些地方舅舅的意见甚至起决定作用。因此社会上流行“天山最大是雷公,地上最大是舅公”的俗语。壮族有雷公禁婚的习俗。相传,农历八月至新年二月,天上雷公关门睡大觉,天上地上太平,那是吉利的季节,人们当选在这期间办婚事。若有违者,就会受到雷公的处罚,婚事会办得不顺当,家庭将会欠美满。因此,为了忌讳,这期间一半不相亲,不订婚,不结婚。 壮族青年男女的恋爱方式主要是通过对歌、赶圩等活动进行。同意后,即经过媒人进行说合。解放前,一般是父母之命的包办婚姻;

农村丧葬习俗

农村丧葬习俗 武绍智收集 农村丧葬习俗是几千年来一代代流传的民间习俗。如果哪家老人病故,故者晚辈一是要用硬币含入老人口中,叫含口钱。老人含了含口钱,以示到了阴间,有吃有穿。二是要烧落气钱,落气钱的数量是3.6斤、6.6斤,老人一落气,孝男、孝女要跪着烧,一边烧一边喊(爹)(妈),我们烧钱给你了,你要好好管理。烧完后用草纸包成三份,两分到入棺时放于故人头两边,让他以后用,一包放在他手边,以便于他到阴间过关时,用于开支关卡费。殡葬程序大致有以下几项: 一、入棺 入棺前孝家先要把老人洗净,穿好衣服,然后停于正堂屋中,下垫白布,上盖红布,然后派人去瞧日子,还要派男孝去请族宗自亲长辈到场(男老人先请叔叔、大伯,女老人要先请舅舅等长老),自亲长老到场后,在他们的监督下,开始入棺,入棺时,将棺材用条凳放于正堂屋中,选好吉时,请个经验丰富之人,扫材,扫材时打开棺盖,用一只雄鸡,提鸡面向大门、念:“此鸡不是非房鸡,玉母娘娘刺下扫棺鸡,从里往外挥动,一扫孝堂生魂出,二扫孝家人等生魂出,三扫六牧牲口生魂出,四扫五谷杂粮生魂出,五扫亡人死魂入、生魂出、死魂入”,将鸡从里向往丢出。 扫完棺材后,在棺内垫纸,用草纸叠成三角形,铺在棺底,铺纸要算亡人有几岁,就铺几份,另加三份。左右和底数量一 - 1 -

样,纸铺好后,开始入棺,入棺时,亡人头顶要放瓦,脚边要放砖(叫头顶铜瓦脚采金砖)。 老人入棺材前要把身上的铁器、扣子全部剪掉,老人的腰带要用棉线,一岁数一根,另加三根合拼系在老人腰上。 二、领地 领地要根据老人的属相、来配山向,按照阴阳先生的指点,葬在哪方亡命八字合葬哪方,还有哪方山向利葬哪方。山向以亡命是两回事,山向不利,今年不利,明年利,可不开向,到利年开向,如果亡命人八字不合,就永远不合不能葬。 三、编扎 编扎就是打钱、织马,一般都是由先生做,按照孝家的要求,有的织狮、马、鹿、像,有的织三人三马,打两束钱。 四、做法事 做法事前要扎好孝房,孝房扎好后,按孝家的要求,有的做三晚法事,有的还要念经,也是三晚上,如两样都做就是六晚上,有的要搭架子、点天灯,点天灯也要按老人的岁数,有一岁点一盏,另加三盏。棺材头上,放一只斗一只半升,装满粮食,点一照七星灯,棺材下面,放七盏灯,都要用香油,也有用腊烛代替的。如果做三晚上,叫跑五方一晚上、绕棺一晚上、撒花一晚上,孝男孝女按先生的安排,跪于棺前,先生念经书,喊跪就跪,喊起就起,献酒献茶扣手。 五、出殡 出棺的日子定下后,头天自亲要来上祭,上祭一般是姑娘家、儿媳的后家,儿女多的祭多,儿女少的祭少。上祭的人家,根据本人情况,有抬猪、拉羊的,有抬一块肉、粮食、祭张、 - 2 -

民间丧葬风俗 文档

民间丧葬风俗 刘春梅中091-2 200901501234 “红白喜事”即婚嫁和丧葬是民间的两件大事。因为在民间办丧事要烧灵屋、吹唢呐等,还要用白纸写对联,所以办丧事又叫“白喜事”。下面就谈谈鲁西南地区民间丧葬的习俗与程序。 当老人生命垂危之时,老人的子女等直系亲属守护在其身边,准备听取遗言,直到去世,这在习俗中称为“送终”。送终是一件很重要的事,能为老人送终表明子女尽了最后的孝心,未能为老人送终常常成为人们一生中的一大憾事。有无子女送终,是否所有子女都来送终又是老人是否有福的一个判别标准。老人在临危之时,家人要将其从卧房移道正厅。 人死后,家人要鸣放鞭炮,一是表示死者归西,而是向邻居报丧。然后就是报丧。家人要尽快地向亲友登门通报死讯并告知下葬的日期。报丧的孝子要穿孝服戴孝帽,到了别人家不能进门,当有人来迎接时无论长幼都要磕头。 在死者死后的二十四小时之内要将尸体入棺,叫“入殓”。死者在入棺前要为之整容,如剃头、刮脸、擦洗身、穿寿衣等,再用白绸掩面。 死者入棺后停放在灵堂里,亲人要日夜轮流守候,叫做“守灵”。一般棺材停放三到七天,在此期间,逝者的亲戚朋友会来吊唁。“吊唁”是丧葬礼俗中比较的重要内容,其礼数、方式由于死者关系的远近而决定。死者的子女接到讯息,要先哭悼,然后尽快奔丧,临到家时要“望向而哭”,出嫁的女儿,有的甚至一路哭来。到家后,先在灵前跪叩,哭悼,直到有人安慰才起。亲朋好友虽不像孝子那样,但也要表现得比较悲痛。亲友吊唁,孝子要迎接陪同。亲友前往吊唁时,一般都要携带礼品或者礼金。 接下来就是丧葬礼俗中最重要的环节——“出殡”,也叫“出山”。出殡之前,先要辞灵。先装“显食罐”,把最后一次祭奠的饭食装在瓷罐里。出殡时由大媳妇抱着,最后埋在棺材前。然后是“扫材”,即把棺材头抬起,孝子放些铜钱在棺材下,然后用笤帚、簸箕扫棺盖上的浮土,倒在炕席底下。 以下为出殡的程序: 先转棺,将棺材移出门外,再抬起棺材头,备好祭祀用品,由礼先生主持礼仪,丧主跪拜。抬棺即将起行,送葬队伍也要准备好,一般是长子打幡在前,次

壮族文化与民间风俗

壮族文化与民间习俗 ℅ 一、壮族族源及社会历史的发展 (一)壮族是华南——珠江流域的原住民族。 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现有1700多万人(2001年),其中,92%居住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其余分布于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广东省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湖南省江华县清塘壮族乡和贵州省从江县的几个壮族乡境内,尚有少部分散居于全国各地,形成大聚居小分散的分布格局。 壮族是一个据有悠久历史文化的民族。她源于我国南方古代百越族群中的西瓯、骆越部族。“百越”亦称“百粤”,是越族支系众多之意。据《吕氏春秋·恃君览》记载:“扬汉之南,百越之际。”《汉书·地理志》说:“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其中,先秦时期分布于华南——珠江流域的是西瓯、骆越部族,秦汉时又有“南蛮”、“蛮越”、“蛮夷”、“蛮僚”、“蛮里”之称。清代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说:“僮(壮)即旧越人也。” 实际上,古籍中如《礼记》所说的“南方曰蛮”、《汉书·地理志·南蛮传》等冠以“蛮”字的族类名称,只不过是用音译汉字所记而并非“野蛮”之字义。壮人旧时自称“布蛮”,讲壮话叫“讲蛮”。壮语“蛮”(国际音标ban)含耕作区、居住地、家之意。在与壮族同源的泰语、老挝语中,就保持着“蛮”的原义,“回家”叫“贝蛮”(bai ban)。壮语的“蛮”(ban ),作为地名又写作板、曼、晚、番等近音字,现多指称“乡村”,这是在出现城镇之后的泛称。广州古称“番禺”(ban yon),就是秦末汉初佗建立的以越人为主体的南越国都城。对汉文古籍中作为族称的“蛮×”的误解歧义,应当加以澄清还其历史的本来面目。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商周时期,壮族的先民就以瓯邓、桂国、苍梧、产里、乌浒、俚、僚等名见称于古籍,宋代始在局部地区出现“撞”、“僮”的称谓,明代又有“亻良”、“仲”等类称。这些名称,大都被封建统治者加上反犬(犭)旁予以侮辱和歧视。据明末清初方志记载,当时广西人口的民族比例是“僮(壮)七民(汉)三”。可见“布僮(壮人)”的分布相当广泛,而自清中叶以后至现在,倒过来变成“汉七壮三”了。但到民国时期,孙中山只提出“汉、满、蒙、回、藏五族共荣”,壮族仍得不到承认。20世纪50年代以前,壮族有布僮、布依、布越、布雅依、布僚、布曼、布傣、布托、布陇、布沙、布央等20多种自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调查识别,并遵照本民族的意愿,统一族称为“僮族”。1955年成立桂西僮族自治州,1958年成立广西僮族自治区。因“僮”字一般念作“同”音,为避免把“僮族”误念为“同族”,1955年经周恩来总理提议,改为“壮族”。 自古以来,壮族及其先民就在华南——珠江流域生息繁衍。这是一个自成一体的地理单元,它的西北部是与云贵高原的余脉,北部有五岭山脉横贯,中部的两广丘陵和众多的孤形山脉绵延其间,山岭之间河流纵横,有南盘江、北盘江、红水河、左江、右江、邕江、柳江、漓江、桂江、西江并与北江汇聚,形成了珠江水系。珠江流域属亚热带气候,夏季炎热,春季多雨,雨热同季,有利于动植物的滋生繁殖及生物多样性格局的形成,同时,广西又是世界最大的喀斯特地形地区,溶岩洞穴遍布,从而就为可供原始人类丰富的生活资源和栖息繁衍的优越

丧事 民间丧葬的一些禁忌

丧事民间丧葬的一些禁忌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丧葬本是禁忌及忌讳较多的仪式,在民间关于丧葬的一些禁忌分别都有哪些呢?民间丧葬六大忌讳事项又是怎样,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下吧! 民间丧葬的一些禁忌 民间丧葬六大忌讳事项 1、忌出葬时,抬棺者说「重」字: 在出殡时,抬棺者应保持肃静,禁讳说到「重」这个字。若不小心脱口而出,可能会生出变故,如棺柩更重而更加抬不动,或是于行进间,抬捍断裂导致棺木掉落地上。 2、忌带孝者观看建庙、婚嫁,或接触产妇及婴儿: 因一般人认为带孝者身上带有不祥之气,所以凡是与神事及喜庆有关的场合,如建庙、安灶,或是婚礼、喜宴,

都应避免参加。否则在带孝者的凶气感染之下,将导致建庙不灵,或新婚夫妻感情不睦。丧事而若带孝者接触到产妇或婴儿,将致使产妇难产,以及婴儿夭折等不幸的事发生 忌参加丧礼的人,与亡者生辰八字相冲克 因「子午相冲,金木相克」的道理,如果亡者是子年出生的,那么不论亡者的亲朋或好友,凡是午年出生的人,都不能参加送葬仪式。此外,孕妇、婴儿,也禁忌送葬,恐怕沾染到不祥之气。 3、忌参加丧礼的人,与亡者生肖相冲克: 在丧礼上,通常会贴有一张告示牌,说明有那些生肖是与死者的生肖相冲克,必须回避。有的还会在灵堂里放一盆水,给来参加丧礼的来宾洗涤,以除不祥之气。 4、忌入殓时啼哭,将眼泪滴在亡者身上: 在举行入殓仪式时,亡者的亲友应

当保持冷静。此时忌讳有人啼哭,否则会使亡者不忍离去,其魂魄将无法升天,而滞留丧宅。若因啼哭而不小心将眼泪滴在亡者身上,将使得亡者留恋人间,不得转世超生。 5、忌七月时出葬: 七月被一般民间视为鬼月,此时阴间的鬼门大开,许多鬼魂被流放到阴间来。若于七月出葬,可能会招引更多的鬼魂出现,鬼煞大作,对丧家更为不利。 6、忌守丧期间剪发、剃胡须: 根据民间的习俗,在家有丧事期间,其亲人不能剪发及剃胡须。丧事一般人认为这是为了表示极度哀伤悲痛,以致于无法顾及修饰边幅。而其另外的用意,则是为了避邪,以不修边幅的模样,使自己跟平常看起来不一样,让亡灵鬼魂认不出来,以免受到侵扰。 民间丧葬禁忌一百则 1、不能血葬,要在野外厝放几年,然后再葬 2、下葬时,先由孝子挖三锄,谓“开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