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二年级第二学期自然教案

二年级第二学期自然教案

二年级第二学期自然教案
二年级第二学期自然教案

二年级第二学期自然教

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探究要求:

1.探究事物由什么组成。

2.探究事物的性质、结构与功能(1)。

第一单元常见材料

一、单元概述:

本单元的设计目的是以木材、橡胶、常见商品的包装材料和家庭装潢材料为研究对象,让学生在“看看、做做、想想、讲讲”中认识常见材料,了解它们的来源、基本特点和用途。

本单元的设计思路是从具体到一般。首先分别以木材和橡胶为认识对象,通过一系列观察、讨论和操作活动,了解它们的来源、基本特点和用途,培养节约材料的意识;然后向学生介绍一些常见的商品包装材料,借助“选择包装材料”等活动帮助学生了解包装的用途,直到对一些物品进行适当包装是必要的;接着组织学生对常见的家庭装潢材料进行讨论,对家里的木板、瓷砖等材料进行比较,使学生初步了解木板和瓷砖的基本特点,并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二、单元教学目标:

1.识别木材、橡胶等材料,了解它们的来源、基本特点和用途。

2.识别一些常见商品的包装材料,知道对一些物品进行适当包装是必要的,而

过渡包装是一种浪费。

3.识别一些常见的家庭装潢材料,初步了解它们的用途和特点。

4.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5.培养节约材料的意识。

三、单元评价建议:

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对纸、棉布、羊毛、蚕丝、石头、沙子、泥土等材料的特点和用途已经有了初步认识。结合本单元对木材、橡胶等材料的学习,本单元学习评价内容是请学生从已经认识的材料中选择两种,对它们的特点和用途进行比较,记录自己的研究结果,并且将记录的内容与同学分享。

评价分五步进行:

(一)记录:记录两种材料的特点和用途。

(二)交流:将记录的内容与同学分享。

(三)我的发现:将自己与同学交流后新的发现记录下来。

(四)自我评价:对所选材料的认识程度作出自我评价。

(五)教师评价:教师根据学生记录和交流的情况,对学生的认识程度作出恰当评价。

1.木材

一、设计思路:

从生活中常见的木制品入手,引导学生识别一些木制品,了解它们的用途;然后通过了解木材的来源,增强节约材料的意识。通过几种常见木材特点的比较,对木材的多样性有所了解。

本课通过活动一“生活中的木制品”,要求学生从观察家里的木制品入手,知道生活中许多常用物品是由木材制成的,对木制品在生活中的用途有初步了解;通过活动二“木材的来源”,知道木材是一种天然材料,树木成材需要较长的时间,培养学生“合理开发树木,节约使用木材”的意识;通过活动

三“不同木材的特点”,要求学生进行闻一闻、掂一掂、刻一刻等操作活动,对同样大小、厚薄的松木片、樟木片和柚木片进行比较,并完成木材小档案,在感受木材多样性的同时,引导学生以制作小档案的形式如实记录操作结果。

二、教学目标

1.识别一些木制品,初步了解它们的用途。

2.初步了解木材的来源,培养“合理开发树木,节约使用木材”的意识。

3.初步了解几种常见木材的特点,并能够以小档案的形式如实记录操作结果。

三、教学重点:

比较几种常见木材的特点。

四、活动设计:

活动一:生活中的木制品

活动器材:常见木制品的投影片、木制品实物、自带木制品。

活动目标:

1.初步认识生活中的木制品。

2.知道常见木制品的基本用途。

活动过程:

活动二:木材的来源

活动器材:木材来源的投影片。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木材的来源。

2.培养合理使用木材、保护树木的意识。

活动过程:

活动三:不同木材的特点

活动器材:

1.教具:松木片、樟木片、柚木片。

2.学具:松木片、樟木片、柚木片每组各一片,图钉等。

活动目标:

1.通过多种方法对不同木材的特点进行比较,发现不同的木材具有不同的特

点。

2.学习制作木材小档案。

活动过程:

五、其他教学建议:

活动三是本节课的重点,但不是难点,教师需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尽量放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己设计比较的方法,将自己的方法付诸实施,同时尽可能提供给学生所需的活动器材,并指导学生以小档案的形式如实记录操作结果和进行交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小组协作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橡胶

一、设计思路:

从生活中常见的橡胶制品入手,引导学生识别一些橡胶制品,了解它们的用途。然后了解橡胶的来源、橡胶的形成过程和简单分类、橡胶的特点,并且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本课通过活动一“生活中的橡胶制品”,从观察生活中的常见橡胶制品入手,知道生活中有许多常用物品是由橡胶制成的,对橡胶制品在生活中的用途有所了解;通过活动二“橡胶的来源”,观察相关图片,初步了解橡胶的生产过程和简单分类;通过活动三“橡胶制品的特点”,要求学生进行拉伸、摩擦等操作活动,发现橡胶制品具备“有弹性、耐磨、防滑”等特点,然后组织学生对生活中的相关实际问题展开讨论,引导学生将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

二、教学目标:

1.能识别一些典型的橡胶制品,了解它们的用途。

2.初步了解橡胶的来源。

3.初步了解几种橡胶制品的特点,并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教学重点:认识橡胶制品的特点。

四、活动设计:

活动一:生活中的橡胶制品

活动器材:常见橡胶制品的投影片、橡胶制品实物。

活动目标:认识生活中常见的橡胶制品及其用途。

活动过程:

活动二:橡胶的来源

活动器材:橡胶来源的投影片。

活动目标:初步了解橡胶的生产过程和简单分类。

活动过程:

活动三:橡胶制品的特点

活动器材:橡胶手套、一次性塑料手套每组各一只。

活动目标:初步了解橡胶制品的特点和用途。

活动过程:

3.包装材料

一、设计思路:

先识别包装材料,再结合对包装材料特点的认识为不同物品选择合适的包装材料。

通过活动一“认识包装材料”,要求学生从观察不同物品的包装材料入手,通过看看、讲讲,能够识别一些常见物品的包装材料;通过活动二“选择包装材料”,了解包装的一些基本功能,结合实际生活,知道对物品进行适当包装是必要的。最后以月饼的精美包装为例,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一些过度包装现象展开讨论,知道过度包装是一种浪费,培养节约材料的意识。

二、教学目标:

1.识别一些常见商品的包装材料。

2.初步了解包装的主要作用,知道对物品进行适当包装的必要性。

3.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

4.知道过度包装是一种浪费,培养节约材料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为不同的物品选择合适的包装材料。

四、教学设计:

活动一:认识包装材料

活动器材:物品包装材料的投影片。

活动目标:初步认识常见包装材料的名称和特点。

活动过程:

活动二:选择包装材料

活动器材:散装饼干和包装饼干、手表、茶叶、光盘、皮鞋、鸡蛋、纸盒、透明塑料盒、铁罐、精美包装盒、蛋托等。

活动目标:

1.知道包装的必要性。

2.根据不同物品的特点为它们选择合适的包装材料。

活动过程:

五、其他教学建议:

二年级的学生可能对生活中种类繁多的包装材料不会过多地留意。为了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课前教师可以带学生去超市或其他商店对物品的包装材料及功能做一些市场调查,让学生对市场上的包装材料有感性认识,这样有助于课堂活动的顺利进行。

活动二由三个小活动组成,层层递进。教师可以选用教材中提供的物品组织教学,也可选择其他物品。物品的选择应具有代表性,考虑到包装的一些常见功能。讨论月饼的精美包装时教师要坚持一分为二的态度,让学生感受到精

美包装具有美观、防潮、卫生等优点,但是包装过度了,就会浪费材料,培养学生节约材料的意识。

4.装潢材料

一、设计思路:

先识别家中常见的装潢材料,再对最熟悉的装潢材料——木板和瓷砖进行比较,初步了解木板和瓷砖的基本特点及用途。

活动一“家庭装潢材料”,要求学生从观察家里常见的装潢材料入手,通过看看、讲讲,能够识别一些常见的装潢材料;活动二“比较木板和瓷砖”,通过滴水、去污、刻画、敲击等操作,引导学生对木板和瓷砖的多种性能进行比较,初步了解木板和瓷砖的基本特点,结合它们的特点解释生活中的一些装潢现象,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二、教学目标:

1.识别一些常见的家庭装潢材料。

2.初步了解木板、瓷砖等常见家庭装潢材料的基本特点,并结合它们的特点解

释生活中的一些装潢现象。

三、教学重点:认识木板、瓷砖的基本特点,并结合它们的特点来解释生活中的一些装潢现象。

四、教学设计:

活动一:家庭装潢材料

活动器材:家庭装潢材料的投影片。

活动目标:初步认识常见的家庭装潢材料。

活动过程:

活动二:比较木板和瓷砖

教学器材:木板、瓷砖、小锤子、水、滴管、小刀、抹布。

活动目标:

1.通过不同的方法,观察、比较木板和瓷砖的不同特点。

2.结合木板和瓷砖的不同特点解释一些家庭装潢现象。

3.感受物体在生活中的应用总是和它们的特性密切相关的。

活动过程:

五、其他教学建议:

虽然随着住房条件不断改善,不少孩子的家都进行了装修,但是二年级的学生对装潢材料的名称、特点及用途认识并不多。因此,课前教师可以请学生

调查一下自己家里选用的装潢材料的名称、用途和基本特点,并作好记录,这样课堂上讨论起来学生不会感到陌生,讨论内容也比较充实。

活动二是为了让学生初步了解木板和瓷砖的基本特点,然后结合它们的特点来解释生活中的一些装潢现象,与实际生活有机联系起来。操作活动之前,教师应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讨论比较的方法,将教材提供的操作方法与学生自己设想的方法结合起来,尽可能为他们的操作活动创造有利条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二单元地球的外表

一、单元概述:

地球是我们人类的家园。千百年来,人类不断对地球进行着探索,以期能对地球的整个概貌有基本的认识和了解。

本单元从认识地球的外表特点入手,指导学生对我们生活的地球进行初步了解和认识。第一课通过观察和讨论,对地球的形状进行初步认识,同时对人类探索、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和所作的努力有所了解。第二课通过观察和计数,了解地球上海洋的面积远远大于陆地;通过观察和讨论,对地球上大气圈和生物圈的情况有初步了解。第三课通过观察和讨论,知道陆地表面和海洋底部都是高低不平的,同时能通过看地形图了解地面的高低和海洋的深度;通过在橙子上画出陆地和海洋的大致轮廓,对地表情况有总体认识。

二、单元教学目标:

1.初步知道地球的形状近似球体。

2.初步知道地球周围包围着大气。

3.初步知道地球表面由小部分陆地和大部分水域组成。

4.知道地球表面有多姿多彩的自然景观和各种各样的生物。

5.初步知道陆地表面和海洋底部是高低不平的。

6.初步知道地形图中颜色与地形的关系。

三、单元评价建议:

本单元的评价活动是通过学生在地图上寻找四大洋,一方面能继续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能力和习惯,另一方面能进一步激发其认识地球的欲望,同时产生研究地图的兴趣。

1.我们生活的地球

一、设计思路:

学生可能知道我们生活的地球是一个球体,但对人们确定地球形状的过程并不了解。本课的设计思路是:首先让学生了解人类探究、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然后再通过讨论了解地球的具体形状。

本课通过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使学生既了解科学史,又初步感受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人类认识事物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通过讨论“地球是一个怎样的球体”,使学生对地球的形状有进一步的认识;而通过讨论“可以选择怎样的路线到美国去”,使学生巩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

1.初步知道地球的形状近似球体。

2.初步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

3.初步感受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人类认识事物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三、教学重点:指导学生认识地球的形状。

四、教学设计:

活动一: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

活动器材: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

活动目标:初步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

活动过程:

活动二:地球的外形

活动器材:地球仪。

活动目标:初步知道地球的形状近似球体。

活动过程:

活动三:去美国可以怎样走

活动器材:大、小政区地球仪。

活动目标: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巩固对地球形状特点的认识。活动过程:

2.地球的表面

一、设计思路: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初步了解地球表面有大气层、陆地和水域、各种生物。学生在前几册已经学习了不少有关水、空气和生物方面的内容,本课主要指导学生从地球的整体角度来进一步认识这些内容。

本课的设计思路是:先引导学生讨论地球上生活的各种生物,发现不同生物的生活环境不同,有的生活在陆地上,有的生活在海洋里,然后探讨地球表面的海陆大小差异,最后引导学生关注地球表面我们看不见的物质——大气层。

本课通过观察部分生物在全球分布的图片,知道在地球的各个角落都生活有许多生物;通过观察和计数,了解地球陆地和海洋的大小差异;通过讨论“地面上空还有东西吗”,知道什么是大气层。

二、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表面有多姿多彩的自然景观和各种各样的生物。

2.知道地球表面由小部分陆地和大部分水域组成。

3.知道地球周围包围着大气。

4.初步培养学生利用测量的方法进行学习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指导学生认识地球表面生活着各种生物,分布着陆地和海洋以及大气层。

四、教学设计:

活动一:地球表面的自然景物

活动目标:知道地球表面有多姿多彩的自然景观和各种各样的生物。活动器材:部分生物(包括动物和植物)。

活动过程:

活动二: 地球上的陆地和水域

活动器材:大的世界地图、透明方格纸。

活动目标:初步了解地球上陆地和海洋的大小差异。

活动过程:

活动三:地面上空还有东西吗

活动目标:初步认识大气圈的存在。

活动过程:

3.认识地形图

一、设计思路:

地形图是表示地面高度和海洋深度情况的一种地图形式,也是人们了解地球的一种资料形式。

本课的设计思路是:通过观察、讨论,了解地球上陆地高低和海底起伏的情况,知道地球表面是高低不平的;通过观察地形图,了解可以怎样表示地面高度和海洋深度,同时初步学会看地形图;最后通过给公园地形图上色,巩固已学知识。

二、教学目标:

1.知道陆地表面和海洋底部是高低不平的。

2.初步知道地形图上用不同的颜色代表陆地和海洋,而颜色的深浅则表示高度

(或深度)不同。

3.初步学会看地形图。

三、教学重点:知道地球表面是高低不平的,并初步学会看地形图。

四、教学设计:

活动一:地面和海底都是平的吗

活动器材:地形地球仪。

活动目标:初步了解陆地和海底的表面是高低不平的。

活动过程:

活动二:认识地形图

活动目标:初步了解地形图上是怎样表示不同海拔高度的。

活动器材:地形图、地形地球仪。

活动过程:

活动三:给公园地形图上色

活动器材:彩笔。

活动目标:在学习不同的颜色可以表示不同的地形基础上,能用不同的颜色给公园一角的地形图上色。

活动过程:

五、其他教学建议:

在教学过程中避免出现“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海拔”等专用名词。

第三单元小帆船

一、单元概述:

儿童对于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以及巨大的船体能在水上自由航行充满了好奇。本单元的设计目的就是帮助学生初步认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通过学生动手实践,初步认识常见物体的沉浮现象;通过收集各种船的资料并在相互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各种船的外观特征及用途,了解船的发展史;在制作小帆船并试航的过程中充分体验探究的乐趣。

本单元的设计思路是以探究小帆船的结构和功能为主体,首先让学生初步认识物体的沉浮现象,然后过渡到船的发展史及各种现代船的外观特征和用途,在此基础上制作小帆船并试航,在探究过程中发现材料、结构等因素影响着小帆船的沉浮以及航行状况。

二、单元教学目标:

1.知道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

2.初步认识常见船只的外观特征及用途,初步了解船的发展史。

3.初步了解帆船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4.初步培养动手制作的能力。

三、单元评价建议:

本单元的评价活动在发动学生课外收集各种有关船的资料和信息的基础上进行。评价的重点是学生收集、处理资料的能力。这样既体现了开放的科学教育观,将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延伸到课外,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拓展了学生的信息渠道。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