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4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分章练习题集(客观题)

2014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分章练习题集(客观题)

2014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分章练习题集(客观题)
2014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分章练习题集(客观题)

2013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分章练习题(客观题)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一、选择题

1.制度化教育建立的典型表征是( B )。

A.学校的产生 B.学制的建立 C.教育实体的出现 D.定型的教育组织形式出现2.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的教育家是( B )。A.培根 B.夸美纽斯 C.赫尔巴特 D.赞科夫

3.“我们敢说日常所见的人中,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这一观点出自洛克,他著名的教育著作是( B )。

A.《大教学论》 B.《教育漫话》 C.《爱弥儿》 D.《普通教育学》

4.“活到老学到老”是现代教育( C )特点的要求。

A.大众性 B.公平性 C.终身性 D.未来性

5.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 A )。

A.教育问题 B.教育价值 C.教育事实 D.教育规律

6.最早在大学里开设教育学课程的是( A )。

A.康德 B.培根 C.夸美纽斯 D.赫尔巴特

7.被称之为“现代教育学之父”的教育家是( A )。

A.赫尔巴特 B.康德 C.培根 D.夸美纽斯

8.主张根据儿童的兴趣和能力去设计教育活动的教育家是( D )。

A.赫尔巴特 B.康德 C.培根 D.杜威

9.“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手里,就全变坏了”,这一论点出自( B )。A.洛克的《教育漫话》 B.卢梭的《爱弥尔》

C.康德的《论演说家的培养》 D.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10.教育从生产劳动中第一次分离的标志是( A )。

A.学校的产生 B.剩余产品的出现 C.有了国家 D.创造了文字

11.( B )被公认为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书中强调必须有“一种教育者自身所需要的科学,有科学与思考力”并与相邻学科取长补短。

A.《大教学论》 B.《普通教育学》 C.《民主主义与教育》 D.《康德论教育》12.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即( A )。A.教育 B.教学 C.德育 D.智育

13.在我国,“教育”最早见于( C )。

A.《论语》 B.《大学》 C.《孟子》 D.《学记》

14.我国近代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制是( B )。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戌学制 D.六三三制

15.( D )主要是在欧洲产生并发展的。

A.分支学制 B.多轨学制 C.单轨学制 D.双轨学制

16.对教育学与教育经验汇编看法错误的一项是( A )。

A.教育经验汇编多为教育实践经验的汇集,它同时也揭示了教育规律

B.教育学应该重视教育经验,将教育经验提高到理论高度

C.教育学不能等同于教育经验的介绍,同时也不能仅仅满足于教育经验的介绍

D.从教育经验中总结教育规律,可以丰富和发展教育学

17.教育是( A )

A.人类社会独有的活动

B.人类与动物共有的活动

C.现代社会特有的活动

D.人类与其他高等动物独有的活动

18.教育起源于( B )

A.人类早期心理模仿

B.人类的生产劳动

C.生物界老动物对小动物的照料

D.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19.学校产生于( A )教育阶段。

A.古代

B.原始

C.近代

D.现代

20.法国社会学家利托尔诺倡导的教育起源理论被称为教育的( B)

A.心理起源论

B.生物起源论

C.意识起源论

D.需要起源论

21.“教育不应再限制于学校的围墙之内”是( A )的教育理想。

A.非制度化

B.前制度化

C.制度化

D.义务教育

22.( C )被看成是“文雅教育”的源地。

A.印度

B.埃及

C.雅典

D.斯巴达

23.提倡“从做中学”的教育家是( A )

A.杜威

B.巴班斯基

C.赞科夫

D.布鲁姆

24.中国古代就有“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种启发之说,提出这样思想的是( D )。

A.孟子

B.荀子

C.墨子

D.孔子

25.西方古代以其雄辩和青年与智者的问答法著名的教育家是( B )。

A.柏拉图

B.苏格拉底

C.亚里士多德

D.德谟克里特

26.中国历史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文献是( C)。

A.《论语》

B.《大学》

C.《学记》

D.《中庸》

27.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本教育专著是古罗马教育家( D )编写的。

A.苏格拉底

B.亚里士多德

C.柏拉图

D.昆体良

28.下列选项中,对教育学发展阶段表述正确的是( D )

A.孔子的《论语》是我国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B.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

C.1903年出版的《实验教育学》的作者是德国的梅伊曼

D.美国教育家杜威是实用主义的代表人物,其代表作是《民主主义与教育》

29.在研究方法中,对某一事物或现象的全面情况或对某一单位全面情况的了解,这种研究方法叫做( A )。

A.全面调查

B.重点调查

C.抽样调查

D.个案调查

30.主张“有教无类”的中国古代教育家是( A )。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韩非子

31.赫尔巴特在他的《普通教育学》中论述了教学的四个阶段,即( C )。

A.明了、联合、系统、想象

B.明了、联想、系统、手段

C.明了、联合、系统、方法

D.清楚、明了、系统、方法

32.在我国教育史上,最早试图使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研究教育问题的是( A )。

A.杨贤江

B.蔡元培

C.李大钊

D.王道俊

33.1956年美国心理学家卢姆制定出了《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把教育的目标分成三大类,即( A )。

A.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技能目标

B.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审美目标

C.认知目标、技能目标、动作目标

D.认知目标、情感目标、技能目标

34.杨贤江于1930年出版的教育学著作是( C )。

A.《新编教育学》

B.《教育学》

C.《新教育大纲》

D.《实用教育学》

35.教育的生物起源论和心理起源论的共同缺陷是都否认了( C )。

A.教育的科学属性

B.教育的生产属性

C.教育的社会属性

D.教育的艺术属性

36.我国教育专著《学记》中就提出“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的(B )相结合的教育思想。

A.游戏与学习

B.课内与课外

C.学习与思考

D.学习与行动

37.强调教育学的心理学和伦理学基础,奠定了科学教育学基础的教育家是( C )。

1

A.康德

B.第斯多惠

C.赫尔巴特

D.福禄培尔

二、填空题

1.义务教育依据“法律规定”,具有( 普及 )性、免费性、( 强迫 )性。

2.教育学是一门以( 教育现象 )、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 教育规律 )的科学。3.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 非制度化教育 )。

4.制度化教育指向形成系统的( 各级各类学校 )。

5.明确提出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的是前苏联教育理论家( 凯洛夫 ),他的作品是

( 《教育学》 )。

6.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 壬寅学制 )以及1903年的( 癸卯学制 )。

7.库姆斯的非正规教育的概念,伊里奇非学校化观念都是( 非制度化 )教育思潮的代表。8.中国早在4000多年前的( 夏朝 )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9.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也被作为现代教育的代言人是美国的( 杜威),他的代表作是(《民本主义与教育》 )。

10.古代的庠、序都是指( 学校 )。

11.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

12.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13.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国》)中。

14.战国后期,从正反两方面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系统地阐发了教育的作用和任务,教育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等的重要文献的是(《学记》)。

15.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著作(《政治学》)中。

16.狭义的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17.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活动,社会性是人的教育活动与动物所谓的“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

18.教育是人类通过有意识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从而影响自身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19.1972年,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确定了“终身教育”思想,并提出了未来社会是“学习化社会”。

20. 教育系统不仅包括学校教育,也包括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

21.“终身化教育”概念以“生活、终身、教育”三个基本术语为基础,带来一个学习化的社会,带来教育观念的变革。

22. 我国最早的专科学校可以追溯到东汉末年的鸿都门学。

23. 学校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产物,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重大历史事件。

24. 从雅典教育的课程内容看,他们非常重视体育、智育、和美育,史称“和谐发展的教育”称他们开设的主要学科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为“七艺”。

25. 苏格拉底的“问答法”分为三步:第一步为苏格拉底讽刺,第二步定义,第三步是

助产术。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一、选择题

1.决定教育领导权的是( A )。

A.政治经济制度B.生产力水平C.科学技术D.文化传统

2.决定教育目的的是( C )。

A.家长B.学校C.政治经济制度D.文化传统

3.提出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在( A )。

A.第一次工业革命后B.第二次工业革命后C.第三次工业革命后D.信息革命后4.提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在( D )。

A.第一次工业革命后B.第二次工业革命后C.第三次工业革命后D.信息革命后5.首次提出“人力资本论”的是( C )。

A.赫尔巴特B.杜威C.舒尔茨D.洛克

6.“金字塔形”的等级制教育制度属于( B )。

A.网络教育B.学校教育C.社会教育D.大众教育

7.“平等的”开放式教育是(A )的特点。

A.网络教育B.学校教育C.社会教育D.大众教育

8.环境文化和设施文化属于(B )。

A.学校精神文化B.学校物质文化C.学校组织和制度文化D.学生亚文化

9.校园文化的核心是(A )。

A.学校的精神和观念文化B.学校的物质文化C.学校的组织和制度文化D.学生亚文化10.下列(D )不是学生文化的起因。

A.学生个人身心特征B.同伴群体影响C.师生交互作用D.学校影响

11.学生文化的特征具有( A )。

A.过渡性、非正式性、多样性B.过渡性、非正式性、单一性

C.直接性、非正式性、多样性D.过渡性、正式性、多样性

12.“今天的教育是明天的经济,教育的消费是明显的消费潜在的生产,是有限的消费扩大的生产,是今日的消费明日的生产”。这一认识表明现代教育具有( C )的特征。

A.科学性B.价值性C.生产性D.未来性

13.教育和经济的关系,总的来说是( A )。

A.经济决定教育,教育反作用于经济

B.教育决定经济,经济反作用于教育

C.经济决定教育,教育对经济没有影响

D.教育决定经济,经济对教育没有影响

14.一个国家教育经费投入的多少,最终取决于( C )。

A.文化传统

B.受教育者的需求

C.生产力的水平

D.教育的规模

15.社会生产力与教育内容的关系是(B )。

A.社会生产力制约所有教育内容

B.社会生产力制约与劳动能力有关的教育内容

C.社会生产力与教育内容无关

D.社会生产力制约与意识形态有关的教育内容

16. 学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C )。

A.校训

B.班风

C.校风

D.校存

17.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D )

A.教育的领导权

B.受教育的权利

C.教育目的性质

D.教育结构的变化

18.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主要的途径是(C )。

A.社会科研机构的科研活动

B.生产领域的

C.学校教育

D.市场推广

19.文化(精神文化)对教育的影响,最直接的方面就是( D )。

A.教育制度

B.教育规模

C.教育方法

D.学校课程内容

20.人们为了保证学校中教育活动顺利进行而创立和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文化是(A )。

A.校园文化

B.学生文化

C.教师文化

D.活动文化

21.学校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空间物态形式,是学校(C )文化的物质载体。

A.组织

B.制度

C.精神

D.观念

22.教育可以推进科学的(B )。

A.系统化

B.体制化

C.全面化

D.多样化

23.“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反映了教育与(A )的关系。

A.政治

B.文化

C.经济

D.科技

2

24.现在很多高等教育的发展,都担负着发展科学,产生新的科学知识技术的任务,有建立教学科研,生产联合体的趋势,这说明( A )。

A.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

B.教育是发展科学的一个重要手段

C.教育要先于经济而发展

D.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25.教育不能脱离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而凭空产生,后来的教育要在以前教育的基础上向前发展。这说明教育具有(C )。

A.绝对独立性

B.相对独立性

C.历史继承性

D.生产性

二、填空题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受教育权)、( 教育目的)。

2.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制约( 教育结构变化)、制约( 教育的内容和手段)。3.教育结构通常指包括基础教育、( 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 成人教育)在内的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组合和比例构成。

4.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两个方面来实现:教育( 再生产劳动力)和教育( 再生产科学知识)。

5.人力资本理论认为,( 教育)是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甚至是首要因素。

6.1960年12月,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在美国经济第73届年会所作的人力资本投资的讲演,被称为人力资本理论创立的“宪章”。

7.17、18世纪以后,出现了职业的科学家,出现了专门的科学研究机构,被称为(科学的体制化)。

8.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各群体所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9.学校物质文化有两种表达方式:一是(学校环境文化),二是(学校制度文化)。10.学校的组织和制度文化有三种主要表达方式,一是保证学校正常运行的组织形态,二是(规章制度),三是(角色规范)。

11.学校精神文化的四种基本成分是:认知成分、(情感成分)、价值成分、(理想成分)。12.学生文化具有过渡性、(非正式性)、多样性、(互补性)。

13.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表现在:教育为政治经济的发展培养所需要的人才,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14.通过(培养人才)实现对政治经济的影响,是教育作用于政治经济的主要途径。15.(生产力发展水平)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

16.教育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17.(政治经济制度)直接制约着教育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和受教育的权利。

18.按照不同的层次和标准,学校文化可分成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组织制度文化)等。19.(信息技术)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

20.(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缩影。

第三章教育与个体身心发展

一、选择题

1.个体主观能动性的第一层次的活动是人作为生命体进行的( A )。

A.生理活动B.心理活动C.认识活动D.实践活动

2.儿童身心发展有两个高速发展期:新生儿与青春期,这是身心发展(C.)规律的反映。A.顺序性B.不平衡性C.阶段性D.个别差异性

3.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 D )。

A.现实性B.必然性C.方向性D.可能性

4.小学阶段的教学多运用直观形象方式,中学以后可进行抽象讲解,这体现了儿童身心发展( D )的特点。

A.顺序性B.个别差异性C.不平衡性D.阶段性

5.与学生主体性内涵不一致的特点是( B )。

A.自主性B.长期性C.主动性D.创造性

6.在儿童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C )。

A.遗传素质B.家庭环境C.学校教育D.社会人文地理条件

7.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该观点属于( A )。

A.内发论B.外铄论C.多因素相互作用D.白板说

8.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是( C )。

A.荀子B.孔子C.孟子D.老子

9.关于个体身心发展的成因,“白板说”观点属于( B )。

A.内发论B.外铄论C.多因素相互作用D.平衡论

10.主张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因素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属于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D )观点。

A.内发论B.白板说C.外铄论D.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11.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人的精神力量、意志、情绪状态对整个机体能起到调节作用,帮助人战胜疾病和残缺,使身心依然得到发展,表明个体身心发展具有(D )。

A.阶段性B.顺序性C.不平衡性D.互补性

12.从群体的角度看男女性别的差异;从个体角度看发展水平的差异,心理特征表现方式上的差异,表明个体身心发展具有(A )。

A.个别差异性B.顺序性C.不平衡性D.互补性

13.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是( D )。

A.遗传B.成熟C.环境D.个体主观能动性

14.“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出现在人生的( B )。

A.儿童期B.少年期C.青年期D.幼儿期

15.身体状态的剧变,内心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精神的加强,是( B )表现出的总体性的阶段特征。

A.儿童期B.少年期C.青年期D.幼儿期

16.在历史上持“遗传决定论”观点的人物是( C )。

A.洛克B.华生C.柏拉图D.施泰伦

17.在历史上持“环境决定论”观点的人物是( D )。

A.柏拉图和霍尔B.柏拉图和华生C.霍尔和洛克D.洛克和华生

18.环境决定论认为,对人的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的是( C )。

A.遗传因素B.社会环境 C.教育活动D.自然环境

19.人对环境影响的接受过程是( B )。

A.积极的过程B.能动的过程C.被动的过程D.主动的过程

20.人的身心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在于( D )。

A.遗传因素B.环境因素C.教育活动D.个体因素

21.人的身心发展速度在其整个发展进程中,呈现出加速与平缓交替发展的状态,这体现的是身心发展的( C )。

A.顺序性B.阶段性C.不平衡性D.个别差异性

22. 人的身心发展特殊性的表现之一是人的身心发展具有( D )

A. 主观性

B. 普遍性

C. 基础性

D. 能动性

3

23. “孟母三迁”的故事说明了(A )因素对发展的影响

A. 环境

B. 遗传

C. 教育

D. 主观努力

24. 美国行为主义者华生在《行为主义》一书中写到:“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一个由我支配的特殊的环境,让我在这个环境里养育他们。我可担保,任意选择一个,不论他父母的才干、倾向、爱好如何,他父母的职业及种族如何,我都可以按照我的意愿把他们训练成为任何一种人物——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甚至乞丐或强盗。”这是( B )的观点。A.遗传决定论 B. 环境决定论 C. 家庭决定论 D. 儿童决定论

25. 英国哲学家洛克的“白板说”是( A )的典型代表

A. 外铄论

B. 内发论

C. 遗传决定论

D. 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26. “拔苗助长”,“凌节而施”违背了个体身心发展的(B )

A. 阶段性

B. 顺序性

C. 不平衡性

D. 互补性

27. 任何知识都可以教给任何年龄的学生,这违背了个体身心发展的(A )

A. 阶段性

B. 顺序性

C. 不平衡性

D. 互补性

28.要适应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教育必须做到(B )

A. 长善救失

B. 循序渐进

C. 因材施教

D. 教学相长

29. 人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若单纯强调人的自然属性,就会导致(C )

A. 社会本位论

B. 环境决定论

C. 遗传决定论

D. 教育万能论

30.对残疾儿童的教育要依据( B )的特征进行。

A. 顺序性

B. 互补性

C. 阶段性

D. 不平衡性

31. 人的心理成熟以具有独立自主的( A )为标志

A. 自我意识

B. 创造能力

C. 预见能力

D. 选择能力

32. 宋朝王安石写过一篇《伤仲永》的短文,说江西金溪有个名叫方仲永的少年,小时候比较聪明,5岁就能作诗,但由于缺乏良好的生活条件和及时的教育培养,12—13岁时写的诗已经不如以前的好,到20岁左右,则“泯然众人矣”。这说明( C )

A. 遗传素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B. 后天的教育对人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C. 后天的生活条件和教育对人发展的重要意义

D. 社会环境是影响人的发展的重要因素

33. “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是(B )的观点。

A. 环境决定论

B. 遗传决定论

C. 教育万能论

D. 二因素论

34. 在良好的环境中,有的人却没有什么成就,甚至走向与环境所要求的相反道路;在恶劣的环境中,有的人却出污泥而不染, 这种现象说明(B )

A. 人的发展不受环境影响

B. 人们接受环境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C. 好的环境不利于人的发展,坏的环境对人的发展更有利

D.人是环境的奴隶,个人发展是好是坏,完全由环境来决定

二、填空题

1.初中学生的年龄在12~15岁之间,处于少年期,是人生理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2.内发论者一般认为: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来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人的身心发展顺序也是由成熟机制所决定的。

3.关于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有几种不同的观点:内发论、外铄论、多因素相互作用论。4.我国古代性恶论的代表人物是荀子,性恶论属于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外铄论。

5.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有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和个别差异性。

6.个体身心发展的水平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是受到遗传素质、成熟、环境、学校教育和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影响。

7.成熟的标志是生理方面具有生殖能力,心理方面具有独立自主的自我意识。

8.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及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价值。

9.儿童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与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

10.人的力量是人的身体力量和精神力量的综合。

11.青年期是个体身心两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在这一时期,未来是最重要的概念。

12. 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性:(1)发展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的。(2)人的身心发展具

有能动性。

13. 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

14. 所谓发展关键期是指个体在发展过程中,形成某方面能力,达到某种水平可能性最大

的时期。(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的机能和能力最适宜形成的时期)

15. 个体主观能动性从活动水平的角度看,由生理、心理和社会三种不同层次和内容

的活动构成。

16. 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要求教育工作要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给予不同的影响。

17.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概念。

18. 高中阶段教育的一个特殊任务是要解决认识问题和价值问题。

第四章教育目的

一、选择题

1.培养劳动者是( A )。

A.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总要求B.对人才培养规格的具体要求

C.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特点D.学校的教育质量标准

2.马克思认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惟一方法是( C )。

A.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B.德、智、体全面发展

C.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D.坚持教育的正确方向

3.“君子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体现了( B )的教育目的观。

A.教育无目的论B.社会本位论C.科学本位论D.个人本位论

4.确定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是( D )。

A.哲学观念B.人性假设C.理想人格D.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

5.( C )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

A.教育方针 B.教育政策 C.教育目的 D.教育目标

6. 教育目的要回答的根本问题是( D )。

A.教育是为谁服务

B.谁掌握教育的领导权

C.什么人应接受教育

D.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

7.我国教育目的制定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是(C )。

A.社会本位价值取向B.个人本位价值取向

C.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D.政治本位价值取向

8.体育是以( C )为目标的教育活动。

A.提升教育对象智慧B.健全品德素养

C.发展体能,锻炼体魄D.追求人生情趣和理想境界

9. 教育目的规定了教育活动所应培养的人才质量和规格,实际上就是规定了教育活动的最

大方向,这体现了教育目的的(B )。

A.调控功能

B.导向功能

C.评价功能

D.激励功能

10.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在20世纪末中国教育界的具体实践典型的是( C )。

A.教育实验的热潮B.教育改革的实践C.素质教育运动D.教育的国际化走势11.具有强烈的人道主义特色,全盛时期出现在18、19世纪,突出人的本性需要和自由发展,反对神学等观点属于( D )的认识。

A.精神本位论B.社会本位论C.神学本位论D.个人本位论

4

12.教育者创设一定的情境, 以提升教育对象的智慧水平为目标的教育为( B )。

A.德育B.智育C.美育D.体育

13.教育活动的依据和评判标准是( A ), 它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是教育的根本性问题。

A.教育目的B.课程C.教育评价D.教学

14.“美育”一词最早是( C )在《美学书简》中提出的。

A.培根B.康德C.席勒D.卢梭

15.主张以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为教育最高宗旨来确定教育目的,就形成( D )。

A.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B.教育无目的论

C.神学的教育目的论D.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

16. 教育目的一般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就教育所要培养出的人的身心素质作出规定,二是就教育所要培养出的人的( A )作出规定。

A.社会价值

B.个人价值

C.素质结构

D.人才规格

17. 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论的代表人物是( A )。

A.涂儿干

B.卢梭

C.赞可夫

D.福禄贝尔

18. 教育这一社会活动所面临的问题是要解决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 即促进受教育者的(B ),引导他以某种方式参与社会活动。

A.个性化

B.社会化

C.科学化

D.个性自由发展

19. 在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上,争论最多影响最大也最带根本性的问题,是教育活动究竟是注重于个人的发展还是注重(D )

A.科学技术

B.个人需要

C.科学知识

D.社会需要

20.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 A )提出“学校即社会”的主张,试图调和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的分歧,做到个人与社会两者兼顾。但是,他的努力不能说是成功的。

A.杜威

B.卢梭

C.马克思

D.孔德

21.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D )为重点的教育。

A.实践能力

B.健康的体魄

C.高尚的道德

D.创新精神

22. 素质教育是促进(A )的教育。

A.个性发展

B.认识发展

C.情感发展

D.意志发展

23.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而确定的培养人才的特殊要求被称为( C )。

A.教育目的

B.教育方针

C.培养目标

D.教学目标

24.关于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观,说法错误的是(C )。

A. 人才的规格问题,从根本上说,是个性全面发展的问题

B. 要求在教育工作中,要承认学生的个人特点,把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结合起来

C. 全面发展强调五育并举,就是坚持学生的平均发展

D. 全面发展教育指坚持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发展的教育

25.培养学生的(D )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主题。

A. 主体意识的实践能力

B. 主体意识和操作能力

C. 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D. 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填空题

1.布卢姆认为,完整的教育目标分类包括三个主要领域:一是认知的;二是情感的;三是动作技能的。

2.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特点,要求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教育的质量标准。

3.在西方国家,选择和确立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涉及的最基本问题是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问题。

4.教育目的是教育的出发点,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5.教育目的层次包括:国家的教育总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

6.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7.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他们彼此相关,但相互不能取代。

8.教育目的具有历史性、时代性、社会性,在阶级社会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9.全面发展的人是体力与智力、能力与志趣、道德精神和审美精神等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发展的人。

10.我国教育目的是建立在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基础上的。

11.普通中学在美育方面的要求是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发展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12.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

13.教育目的对整个教育工作的指导意义有导向功能, 激励功能和评价功能。

14.一个国家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称为狭义的教育目的。

15.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6.不同国家、不同时代的教育目的的制定,都受到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17.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也是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相统一的教育。

第五章学生与教师

一、选择题

1.我国首次以法律形式明确规定“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的文件是( D )。

A.《教师资格条例》B.《教师资格认定的过渡办法》

C.《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D.《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2.教师首次被列入“专家、技术人员和有关工作者”类别的文件是( B )。

A.《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B.《国际标准职业分类》

C.《教师资格条例》D.《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3.“以身立教”、“为人师表”体现了教师劳动的( A )特点。

A.示范性B.复杂性C.创造性D.劳动方式个体性

4.中学高级、一级教师职务聘任由( D )聘任。

A.国家教育部B.省级教委C.地市一级教育局D.县级教育局

5.教师的工作目的和使命是(C )

A.热爱教育事业B.热爱学生 C.教书育人D.创新开拓

6.陶行知先生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育信条体现了教师的(B )素养。

A.教育理论知识B.崇高的职业道德C.文化学科知识D.过硬的教学基本功

7.教师的最基本条件是(D )

A.承担教育教学职责B.以教书育人为使命

C.专门从事某一学科的教学D.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

8.教师对学校或其它教育及政府部门作出的处理不服或对其侵犯权益的行为,依《教师法》向主管行政机关申诉,请求处理的制度是(A )。

A.教师申诉制度B.学生申诉制度C.学校事故D.法律救济

9.教师的地位一般是指教师的( A )。

A.社会地位B.经济地位C.文化地位D.政治地位

10.( B )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决议,确定每年的9月10日为“教师节”。

A.1984 B.1985 C.1986 D.1987

11.一个人的生理心理发育和形成的关键时期是( C )。

5

A.幼儿园B.小学C.中学D.大学

12.1989年11月20日,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下列( D )不是其基本原则。A.儿童利益最佳原则、无歧视原则B.尊重儿童尊严原则、无歧视原则

C.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无歧视原则D.无歧视原则、放任儿童意愿原则13.“道之所存,师之所在也”体现了教师职业的( C )。

A.示范者角色B.授业解惑者角色C.传道者角色D.研究者角色

14.具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属于教师的( C )。

A.人格素养B.学科专业素养C.教育专业素养D.职业道德素养

15.教师职业的特殊要求是教师应具有( D )。

A.组织能力B.调控能力C.管理能力D.教育能力

16.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基础性要求是必须具有( A )。

A.学科专业素养B.职业道德素养C.政治思想素养D.人格特质

17.教师不得有谩骂、体罚、变相体罚或其他侮辱学生的行为,因为学生享有(C )。A.身心健康权B.人身自由权C.人格尊严权D.隐私权

18.教师或学校不得以各种理由随意对学生进行搜查,不得对学生关禁闭,因为学生有(D )。A.身心健康权B.隐私权C.人格尊严权D.人身自由权

19.教师的行为举止之所以能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对其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是因为学生具有(B )。

A.依赖性B.向师性C.背师性D.示范性

20.为了有效地把自己对教育内容的理解转化为学生的知识和有效地解决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教师需要有( C )。

A.高度的政治觉悟B.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C.教育理论知识和技能D.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填空题

1.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转变为现实的条件是( 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2.学生是学习的( 主体),是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

3.学生享有的主要权利有( 人身权 )和( 受教育权 ),其中( 受教育权 )是学生最主要的权利。

4.《义务教育法》规定:凡年满( 六)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应当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

5.教师的职业角色主要有( 传道者)、(授业解惑者)、(示范者)、(管理者)、( 朋友)、(研究者)。

6.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是( 职业角色的多样性)。

7.教师的专业素养包括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和(教育专业素养)。

8.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包括教师要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良好的教育能力)和(一定的研究能力)。

9.教师在对教育本职工作理解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和理性信念是(教育理念)。

10.( 教育能力)是教师完成一定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本领,具体表现为完成一定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方式、方法和效率。

11.教师的个性、情操、健康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品质是教师的(人格特征)。12.“师道尊严”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型师生关系,自19世纪以后出现以(学生)为中心的师生关系模式。

13.师生关系从本质上是一种(人——人关系)。

14.教师最基本的职业道德是(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是(热爱学生)15.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16.一位教育工作者的真正威信在于他的(人格力量)。

17.教师最基本的权利是(教育教学权)。

18.当代教师的质量集中体现在教师的(专业素养)方面。

19.我国的师生关系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人)为根本目标的。

20.在教师的聘用上,目前我国实行的是(教师资格制度)。

第六章课程

一、选择题

1.被称为“课程评价之父”的教育家是( C )。

A.杜威 B.斯塔弗尔比姆C.泰勒D.裴斯泰洛齐

2.把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依据是( C )。

A.课程任务B.课程制定者C.课程设置的要求D.课程管理层次

3.美国各门课程中多样化的实践活动、日本的综合活动实践反映出对( C )在课程中地位的重视。

A.知识B.能力C.直接经验 D.间接经验

4.欧洲中世纪的宗教神学课程和工业革命后的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的课程属于课程类别中的( A )。

A.学科课程B.活动课程C.综合课程D.融合课程

5.布鲁纳认为,无论选择何种学科,都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依此而建立的课程理论是( D )。

A.百科全书式课程理论 B.综合课程理论C.实用主义课程理论 D.结构主义课程理论6.最早把评价引入课程编制过程之中的是( A )。

A.泰勒B.罗杰斯C.布卢姆D.布鲁纳

7.课程文件的三个层次是( A )。

A.教学计划一教学大纲一教科书 B.课程总目标一领域目标一学科目标

C.课程目的一课程评价一课程实施D.知识一经验一活动

8.能解决教育中无儿童,见物不见人倾向的课程观是( D )。

A.课程是知识 B.课程是计划 C.课程是经验 D.课程是活动

9.我国中小学普遍实行的学科课程及相应的理论,是(A )的表现。

A.课程是知识B.课程是经验C.课程是活动D.课程是项目

10.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要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是(C )。

A.国家课程B.地方课程C.学校课程D.基础课程

11.被称为课程论经典的学术著作是泰勒的( A )。

A.《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B.《教育目标分类学》C.《教育过程》D.《教学与一般发展》12.(D )是最自觉、清醒地论证了直接经验在个人成长中的意义,并将儿童个体的直接经验加以规范和具体化为课程并且付诸实践的教育家。

A.泰勒B.桑代克C.斯金纳D.杜威

13.课程论与心理学的联系,最早可以追溯到( D )。

A.柏拉图 B.毕达哥拉斯C.苏格拉底D.亚里士多德

14.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提出的关于课程编制的四个问题被称为( B )。

A.杜威原理B.泰勒原理C.斯宾塞原理D.赫尔巴特原理

15.以纲要的形式编定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教学指导性文件,被称为( A )。

A.课程标准B.课程计划C.教材D.教科书

16.教科书编写遵循的原则为( C )。

A.科学性、操作性、基础性、适用性B.普遍性、思想性、基础性、适用性

C.科学性、思想性、基础性、适用性D.科学性、思想性、强制性、适用性

17.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属于( B )。

A.课程目标B.课程实施 C.教学任务D.课程评价

6

18.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 B )。

A.洛克B.斯宾塞 C.赫尔巴特D.杜威

19.下列不属于课程表安排应遵循的原则的是( D )。

A.整体性原则 B.迁移性原则 C.生理适宜原则 D.合理性原则

20.下列属于一级课程的是( A )。

A.国家课程B.地方课程 C.学校课程D.基础型课程

21.课程论研究的是(C )的问题。

A.为谁教B.怎样教C.教什么D.教给谁

22.学校教育的基础是( D )。

A.教师B.学生C.班级D.课程

23.最早提出“隐性课程”的学者是( C )。

A.杜威B.叶圣陶C.贾克森D.苏格拉底

24.下列选项中,与现代科学课程改革的总趋势不一致的一项是( A )。

A.重视课程内容的功能化B.强调知识的系统、结构化

C.重视智力开发与学习能力的培养D.重视个别差异

25.课程的特点在于动手“做”,在于首脑并用,以获得直接经验,这种课程类型属于( B )。A.学科教程B.活动课程C.学生课程D.教师课程

26.课程改革就其实质来讲,就是课程( A )的问题。

A.现代化B.综合化C.系统化D.理论化

27.根据课程的表现形式,课程可分为( D )。

A.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B.综合课程和单一课程

C.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D.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28.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与能力的课程是( C )。

A.基础型课程B.拓展型课程C.研究型课程D.发展型课程

29.注重培养学生基础学力的课程是( A )。

A.基础型课程B.拓展型课程C.研究型课程D.发展型课程

30.注重发展学生知识与能力,开阔学生知识视野,发展学生不同特殊能力的课程是( B )。A.基础型课程B.拓展型课程C.研究型课程D.发展型课程

31.国家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是( B )。

A.教学大纲B.课程计划C.教科书D.课本

32.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是( B )。

A.教学计划B.教学大纲C.教学目的D.教学目标

33.课程计划的中心问题是( A )。

A.开设哪些科目B.各门学科开设的顺序

C.各门学科的教学时间D.各门学科的教学方法

34.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是( B )。

A.课程计划B.课程标准C.教育目的D.教育政策

35.教材的主体部分是( C )。

A.讲授题纲和讲义B.教科书和参考书

C.教科书和讲义D.讲义和参考书

二、填空题

1.教育改革的核心是( 课程改革)。

2.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是( 课程)。

3.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 教学计划)、( 教学大纲)、( 教材)。

4.以课程任务为依据分类,课程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 研究型课程)。

5.从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制度层次,课程类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

6.基础型课程的内容是基础的,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

7.拓展课常常以( 选修课)的形式出现。

8.学校课程通常以选修课或( 特色课)的形式出现。

9.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是社会、知识和(儿童)。

10.建立在不同的教育哲学理论基础上的课程论及课程的历史传统叫(课程理论)。

11.课程目标四个方面的规定性是指时限性、(具体性)、预测性和(可操作性)。

12.课程目标的依据有三个方面:对学生的研究、(对学科的研究)、(对社会的研究)。

13.我国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具备的三个基本特征是(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

14.教学计划的核心问题是(课程的设置)。

15.安排课程需要遵循整体性原则、(迁移性原则)、(生理适应性原则)。

16.学生的学习特点具有独特性、(稳定性)、发展性、(灵活性)。

17.学生的学习特点受三方面因素的影响:(基础因素)、(内部因素)、(外部因素)。

18.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有(目标评价模式)、(目的游离评价模式)、CIPP评价模式。

19.美国学者斯克里文主张把评价的重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属于课程评价的( 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20.CIPP评价模式包括四个步骤( 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成果评价

21.教学大纲一般由说明部分、(本文部分)和其他或附录等几部分构成。

第五章学生与教师

一、选择题

1.我国首次以法律形式明确规定“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的文件是( D )。

A.《教师资格条例》B.《教师资格认定的过渡办法》

C.《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D.《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2.教师首次被列入“专家、技术人员和有关工作者”类别的文件是( B )。

A.《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B.《国际标准职业分类》

C.《教师资格条例》D.《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3.“以身立教”、“为人师表”体现了教师劳动的( A )特点。

A.示范性B.复杂性C.创造性D.劳动方式个体性

4.中学高级、一级教师职务聘任由( D )聘任。

A.国家教育部B.省级教委C.地市一级教育局D.县级教育局

5.教师的工作目的和使命是(C )

A.热爱教育事业B.热爱学生 C.教书育人D.创新开拓

6.陶行知先生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育信条体现了教师的(B )素养。

A.教育理论知识B.崇高的职业道德C.文化学科知识D.过硬的教学基本功

7.教师的最基本条件是(D )

A.承担教育教学职责B.以教书育人为使命

C.专门从事某一学科的教学D.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

8.教师对学校或其它教育及政府部门作出的处理不服或对其侵犯权益的行为,依《教师法》向主管行政机关申诉,请求处理的制度是(A )。

A.教师申诉制度B.学生申诉制度C.学校事故D.法律救济

9.教师的地位一般是指教师的( A )。

A.社会地位B.经济地位C.文化地位D.政治地位

10.( B )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决议,确定每年的9月10日为“教师节”。

A.1984 B.1985 C.1986 D.1987

11.一个人的生理心理发育和形成的关键时期是( C )。

A.幼儿园B.小学C.中学D.大学

7

12.1989年11月20日,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下列( D )不是其基本原则。A.儿童利益最佳原则、无歧视原则B.尊重儿童尊严原则、无歧视原则

C.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无歧视原则D.无歧视原则、放任儿童意愿原则13.“道之所存,师之所在也”体现了教师职业的( C )。

A.示范者角色B.授业解惑者角色C.传道者角色D.研究者角色

14.具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属于教师的( C )。

A.人格素养B.学科专业素养C.教育专业素养D.职业道德素养

15.教师职业的特殊要求是教师应具有( D )。

A.组织能力B.调控能力C.管理能力D.教育能力

16.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基础性要求是必须具有( A )。

A.学科专业素养B.职业道德素养C.政治思想素养D.人格特质

17.教师不得有谩骂、体罚、变相体罚或其他侮辱学生的行为,因为学生享有(C )。A.身心健康权B.人身自由权C.人格尊严权D.隐私权

18.教师或学校不得以各种理由随意对学生进行搜查,不得对学生关禁闭,因为学生有(D )。A.身心健康权B.隐私权C.人格尊严权D.人身自由权

19.教师的行为举止之所以能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对其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是因为学生具有(B )。

A.依赖性B.向师性C.背师性D.示范性

20.为了有效地把自己对教育内容的理解转化为学生的知识和有效地解决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教师需要有( C )。

A.高度的政治觉悟B.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C.教育理论知识和技能D.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填空题

1.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转变为现实的条件是( 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2.学生是学习的( 主体),是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

3.学生享有的主要权利有( 人身权 )和( 受教育权 ),其中( 受教育权 )是学生最主要的权利。

4.《义务教育法》规定:凡年满( 六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应当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

5.教师的职业角色主要有( 传道者)、(授业解惑者)、(示范者)、(管理者)、( 朋友)、(研究者)。

6.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是( 职业角色的多样性)。

7.教师的专业素养包括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和(教育专业素养)。

8.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包括教师要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良好的教育能力)和(一定的研究能力)。

9.教师在对教育本职工作理解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和理性信念是(教育理念)。

10.( 教育能力)是教师完成一定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本领,具体表现为完成一定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方式、方法和效率。

11.教师的个性、情操、健康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品质是教师的(人格特征)。12.“师道尊严”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型师生关系,自19世纪以后出现以(学生)为中心的师生关系模式。

13.师生关系从本质上是一种(人——人关系)。

14.教师最基本的职业道德是(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是(热爱学生)15.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16.一位教育工作者的真正威信在于他的(人格力量)。

17.教师最基本的权利是(教育教学权)。

18.当代教师的质量集中体现在教师的(专业素养)方面。

19.我国的师生关系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人)为根本目标的。

20.在教师的聘用上,目前我国实行的是(教师资格制度)。

第六章课程

一、选择题

1.被称为“课程评价之父”的教育家是( C )。

A.杜威 B.斯塔弗尔比姆C.泰勒D.裴斯泰洛齐

2.把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依据是( C )。

A.课程任务B.课程制定者C.课程设置的要求D.课程管理层次

3.美国各门课程中多样化的实践活动、日本的综合活动实践反映出对( C )在课程中地位的重视。

A.知识B.能力C.直接经验 D.间接经验

4.欧洲中世纪的宗教神学课程和工业革命后的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的课程属于课程类别中的( A )。

A.学科课程B.活动课程C.综合课程D.融合课程

5.布鲁纳认为,无论选择何种学科,都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依此而建立的课程理论是( D )。

A.百科全书式课程理论 B.综合课程理论C.实用主义课程理论 D.结构主义课程理论6.最早把评价引入课程编制过程之中的是( A )。

A.泰勒B.罗杰斯C.布卢姆D.布鲁纳

7.课程文件的三个层次是( A )。

A.教学计划一教学大纲一教科书 B.课程总目标一领域目标一学科目标

C.课程目的一课程评价一课程实施D.知识一经验一活动

8.能解决教育中无儿童,见物不见人倾向的课程观是( D )。

A.课程是知识 B.课程是计划 C.课程是经验 D.课程是活动

9.我国中小学普遍实行的学科课程及相应的理论,是(A )的表现。

A.课程是知识B.课程是经验C.课程是活动D.课程是项目

10.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要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是(C )。

A.国家课程B.地方课程C.学校课程D.基础课程

11.被称为课程论经典的学术著作是泰勒的( A )。

A.《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B.《教育目标分类学》C.《教育过程》D.《教学与一般发展》12.(D )是最自觉、清醒地论证了直接经验在个人成长中的意义,并将儿童个体的直接经验加以规范和具体化为课程并且付诸实践的教育家。

A.泰勒B.桑代克C.斯金纳D.杜威

13.课程论与心理学的联系,最早可以追溯到( D )。

A.柏拉图 B.毕达哥拉斯C.苏格拉底D.亚里士多德

14.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提出的关于课程编制的四个问题被称为( B )。

A.杜威原理B.泰勒原理C.斯宾塞原理D.赫尔巴特原理

15.以纲要的形式编定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教学指导性文件,被称为( A )。

A.课程标准B.课程计划C.教材D.教科书

16.教科书编写遵循的原则为( C )。

A.科学性、操作性、基础性、适用性B.普遍性、思想性、基础性、适用性

C.科学性、思想性、基础性、适用性D.科学性、思想性、强制性、适用性

17.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属于( B )。

A.课程目标B.课程实施 C.教学任务D.课程评价

18.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 B )。

8

A.洛克B.斯宾塞 C.赫尔巴特D.杜威

19.下列不属于课程表安排应遵循的原则的是( D )。

A.整体性原则 B.迁移性原则 C.生理适宜原则 D.合理性原则

20.下列属于一级课程的是( A )。

A.国家课程B.地方课程 C.学校课程D.基础型课程

21.课程论研究的是(C )的问题。

A.为谁教B.怎样教C.教什么D.教给谁

22.学校教育的基础是( D )。

A.教师B.学生C.班级D.课程

23.最早提出“隐性课程”的学者是( C )。

A.杜威B.叶圣陶C.贾克森D.苏格拉底

24.下列选项中,与现代科学课程改革的总趋势不一致的一项是( A )。

A.重视课程内容的功能化B.强调知识的系统、结构化

C.重视智力开发与学习能力的培养D.重视个别差异

25.课程的特点在于动手“做”,在于首脑并用,以获得直接经验,这种课程类型属于( B )。A.学科教程B.活动课程C.学生课程D.教师课程

26.课程改革就其实质来讲,就是课程( A )的问题。

A.现代化B.综合化C.系统化D.理论化

27.根据课程的表现形式,课程可分为( D )。

A.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B.综合课程和单一课程

C.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D.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28.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与能力的课程是( C )。

A.基础型课程B.拓展型课程C.研究型课程D.发展型课程

29.注重培养学生基础学力的课程是( A )。

A.基础型课程B.拓展型课程C.研究型课程D.发展型课程

30.注重发展学生知识与能力,开阔学生知识视野,发展学生不同特殊能力的课程是( B )。A.基础型课程B.拓展型课程C.研究型课程D.发展型课程

31.国家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是( B )。

A.教学大纲B.课程计划C.教科书D.课本

32.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是( B )。

A.教学计划B.教学大纲C.教学目的D.教学目标

33.课程计划的中心问题是( A )。

A.开设哪些科目B.各门学科开设的顺序

C.各门学科的教学时间D.各门学科的教学方法

34.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是( B )。

A.课程计划B.课程标准C.教育目的D.教育政策

35.教材的主体部分是( C )。

A.讲授题纲和讲义B.教科书和参考书

C.教科书和讲义D.讲义和参考书

二、填空题

1.教育改革的核心是( 课程改革)。

2.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是( 课程)。

3.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 教学计划)、( 教学大纲)、( 教材)。

4.以课程任务为依据分类,课程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 研究型课程)。5.从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制度层次,课程类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

6.基础型课程的内容是基础的,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

7.拓展课常常以( 选修课)的形式出现。

8.学校课程通常以选修课或( 特色课)的形式出现。

9.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是社会、知识和(儿童)。

10.建立在不同的教育哲学理论基础上的课程论及课程的历史传统叫(课程理论)。

11.课程目标四个方面的规定性是指时限性、(具体性)、预测性和(可操作性)。

12.课程目标的依据有三个方面:对学生的研究、(对学科的研究)、(对社会的研究)。

13.我国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具备的三个基本特征是(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

14.教学计划的核心问题是(课程的设置)。

15.安排课程需要遵循整体性原则、(迁移性原则)、(生理适应性原则)。

16.学生的学习特点具有独特性、(稳定性)、发展性、(灵活性)。

17.学生的学习特点受三方面因素的影响:(基础因素)、(内部因素)、(外部因素)。

18.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有(目标评价模式)、(目的游离评价模式)、CIPP评价模式。

19.美国学者斯克里文主张把评价的重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属于课程评价的( 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20.CIPP评价模式包括四个步骤( 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成果评价

21.教学大纲一般由说明部分、(本文部分)和其他或附录等几部分构成。

第七章教学(上)

一、选择题

1.在教学中,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的原则是( A )。

A.直观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C.循序渐进原则 D.巩固性原则

2.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演示实验,使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称之为( D )。

A.实验法 B.讲解法C.讨论法D.演示法

3.下列关于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的关系叙述正确的是( D )。

A.教学策略受制于教学方法B.教学策略从层次上低于教学方法

C.教学方法的采用不受教学策略的支配D.教学方法是教学策略的具体化

4.学校的中心工作是( A )。

A.教学工作B.公共关系 C.行政工作D.总务工作

5.教学活动的本质是( A )。

A.认识活动B.实践活动C.交往活动 D.课堂活动

6.试图用心理学的“统觉理论”原理来说明教学过程的教育家是( B )。

A.夸美纽斯B.赫尔巴特C.杜威D.凯洛夫

7.罗杰斯的“以学生为本”、“让学生自发学习”、“排除对学习者自身的威胁”的教学原则属于(A )。

A.非指导教学模式B.结构主义课程模式C.发展性教学模式D.最优化教学模式

8.发生在18世纪前后的形式教育和实质教育的争论其实质是关于( A )的论争。

A.知识与能力B.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C.分科与综合D.知识与思想

9.保加利亚医学博士格·卢扎洛夫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创立了一种利用联想、暗示、情境、音乐等方式强化教学效果的方法,称之为(C )。

A.信号图式法B.探究—发现法C.暗示教学法D.五段教学法

10.最古老也是应用最广、最普遍的教学方法是(C )。

A.讨论法B.谈话法C.讲授法D.实践法

11.在教学方法改革过程中,布鲁纳提出了( A )。

9

A.发现学习教学法B.探究一研讨法C.纲要信号图教学法 D.暗示教学法

12.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反映了( D )教学原则。

A.系统性B.启发性 C.思想性 D.巩固性

13.教师提出课题和一定材料,引导学生自己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一系列活动,最后得出学习结果的方法即( B )。

A.研究一探讨法 B.发现学习C.暗示教学法 D.范例教学法

14.通过准备问题、面向全体学生交流、对过程及时总结是( C )运用时应注意的事项。A.讲授法 B.谈话法 C.讨论法 D.练习法

15.与启发性原则在教学中贯彻要求不符的是( C )。

A.激发学生积极思维B.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C.严格遵守职业道德D.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16.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统一活动称为( B )。

A.教育B.教学C.教授D.学习

17.( A )的基本形式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书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A.练习法B.实验法 C.实习作业法 D.参观法

18.孔子提出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指出了( B )教学原则。

A.直观性B.启发性 C.巩固性D.因材施教

19.“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由( C )提出。

A.孔子 B.孟子C.朱熹D.老子

20.“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体现了( C )教学原则。

A.巩固性原则B.直观性原则C.循序渐进原则D.启发性原则

21.教师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进行差别教学,体现了教学的( D )。

A.直观性原则B.启发性原则C.循序渐进性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22.世界教育思想史上最早论述教学的专著是( C )。

A.《大教学论》B.《普通教学法》C.《学记》D.《论语》

23.“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思想的提出者是(D )。

A.孔子B.杜威C.昆体良D.思孟学派

24.“最近发展区”的含义是( C )。

A.很快要达到的水平B.明天要达到的水平

C.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水平D.思想永远达不到的水平

25.主张“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的知觉开始”的教育家是( D )。

A.赫尔巴特B.杜威C.凯洛夫D.夸美纽斯

26.作为特殊认识过程的教学过程,其间接性主要是指( B )。

A.间接地获得知识B.获得间接经验

C.在教师帮组下获得知识D.在同学的帮助下获得知识

27.( A )是严密组织起来的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A.教学B.教育C.自学D.智育

28.教学过程的结构指的是教学进程的( D )。

A.基本部分B.基本内容C.基本途径D.基本阶段

29.在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中,居于中心环节的是( B )。

A.引起学习动机B.领会知识C.巩固知识D.运用知识

30.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 D )。

A.获得直接经验B.进行科学实验C.进行社会实践D.学习间接经验

31.“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说明教学中应重视( B )。A.知识的传授B.发展学生的能力

C.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D.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32.取得教学成功的内因是( D )。

A.教师的主导作用B.学校的管理作用C.教材的媒体作用D.学生的主体作用

33.教学的首要任务是( A )。

A.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B.发展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C.培养品德和审美情趣D.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34.下列不属于我国普通教育学校教学任务的是( D )。

A.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B.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C.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D.学生在课外独立自主进行学习的能力的提高

35.教学具有教育性,这是下列哪一位教育家率先提出的观点?( B )。

A.夸美纽斯B.赫尔巴特C.杜威D.凯洛夫

二、填空题

1.学校进行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是( 教学)。

2.教学是由( 教师的教)和( 学生的学)两方面活动组成的。

3.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 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4.教学任务的决定受教育目的、( 学生的年龄特征)、( 学科的特性)以及教学的时空条件等因素制约。

5.智力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其中( 思维力)是核心。

6.学生认识的特殊性表现在认识的( 间接性)、交往性、( 教育性)和有领导的认识。

7.学生的个体认识始终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是有领导的认识,“三体结构”指作为中介的( 教师)、作为主体的( 学生)和作为客体的( 课程和教材)。

8.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 内部动力)。

9.教学过程的结构分为:( 引起学习动机 )、领会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和检查知识五个阶段,其中领会知识是教学的中心环节。

10.领会知识包括使学生( 感知和理解教材)。

11.我国的教学原则有(直观性)、(启发性)、(巩固性)、(循序渐进)、(因材施教)。

12.“因材施教”源于宋代朱熹的(孔子施教,各因其才)。

13.中学常用的六种教学方法是(讲授)、(谈话)、(讨论)、(演示)、(练习)、(实验)。

14.讲授法可分为(讲述)、(讲解)和(讲演)三种方式。

15.谈话法可分为复习谈话和(启发谈话)两种。

16.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是(教学原则)。

17.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属于(启发性)原则。

18.重视组织各种复习,体现了(巩固性)原则。

19.“学不躐等”、“不凌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原则。

20.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是(因材施教)原则。

21.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是(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22.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完成一定的操作,并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是( 练习法)。

23.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一定的仪器设备,通过条件控制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从观察这些变化中获得知识的方法是( 实验法)。

10

24.教学是学校的( 中心工作),是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现教育目的的( 基本途径)。25.孔子把学习过程概括为(学、思、行)的统一过程,这是最早的关于教学过程思想。26.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认为,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

27.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28.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29.(创造能力)不仅是智力发展的高级形式,而且是学生个人的求知欲望、进取心和首创精神、意志力与自我实现决心的体现。

第八章教学(下)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学生学业成绩评定叙述正确的是( A )。

A.评定学生学业成绩,一般采用百分制记分法和等级制记分法

B.一般说,题的数量多、便于给小分的,用等级制较便利

C.题的数量不多、开卷、理解和灵活运用的题用百分制较方便

D.在成绩评定时,不能把等级制换算成一定的分数

2.下列关于复式教学叙述正确的是( C )。

A.复式教学就是对两个以上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B.复式教学适用于学生多、教室少的情况下教学

C.复式教学课堂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自学或做作业同时进行

D.复式教学情景下的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自学能力相对较弱

3.一节课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是(D )。

A.组织教学B.检查复习C.巩固新教材D.讲授新教材

4.用于选拔性和竞赛性活动的评价属于(A )。

A.相对评价B.绝对评价C.个体内差异评价D.形成性评价

5.把两个及两个年级以上的儿童编在一个班级,由一位教师用不同的教材,在同一节课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是(D )。

A.分层教学B.合作学习C.小班教学D.复式教学

6.在下列教学组织形式中,有利于高效率、大面积培养学生的是(B )。

A.个别教学B.班级授课C.分组教学D.道尔顿制

7.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B )。

A.备课B.上课 C.布置批改作业 D.成绩考评

8.( D )是教学的空间结构和时间序列的统一,所要解决的是班、课、时的问题。

A.教学内容 B.教学原则 C.教学方法 D.教学组织形式

9.以某种教学理论为指导,以一定的教学实践为基础形成的,教学活动各个成分按照一定的要求和程序整合而成的,比较固定的和具有典型性的教学实践形式是( C )。

A.教学 B.教学原则 C.教学模式 D.教学方式

10.能鉴别学业水平高低、能力强弱的测验表明其( D )很高。

A.难度B.信度C.效度D.区分度

1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编制试题、评定学生学业成绩的过程是指( B )。

A.测量 B.测验 C.考试D.评价

12.良好测验标准中显示测验结果的前后一致程度,表示分数稳定性与可靠性的指标是( D )。

A.效度B.难度C.区分度D.信度

13.中小学最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A )。

A.班级授课制B.分层教学C.小班教学 D.小组合作学习

14.教师对学生一个一个轮流教,属于( A )。

A.个别教学制B.班级授课制 C.分组教学制 D.道尔顿制

15.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是( B )。

A.个别教学制B.班级授课制C.分组教学制D.道尔顿制

16.不是按教学过程的某个构成因素为中心,而是直接从教学目标、任务出发,综合展开的教学策略是( D )。

A.内容型B.形式型C.方法型D.综合型

17.最早从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度进行阐述是( B )。

A.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B.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C.洛克的《教育漫话》D.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

18.教师不再上课向学生系统讲授教材,而只为学生分别指定自学参考书、布置作业,由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有疑难时才请教师辅导,学生完成一定阶段的学习任务后,向教师汇报学习情况和接受考察,属于( D )。

A.个别教学法B.班级授课制C.分组教学法 D.道尔顿制

19.古代中国、埃及和希腊的学校大多采用( A )

A.个别教学B.班级授课C.分组教学D.道尔顿制

20.帕克赫斯特创立的教学组织的形式是( C )。

A.班级授课B.设计教学法C.道尔顿制D.分组教学

21.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是在( C )。

A.唐代B.宋代C.清末D.新中国成立后

22.把课划分为新授课、巩固课、技能课、检查课的依据是( A )

A.教学任务B.教学内容C.教学规律D.教学原则

23.教师在教学中最首要的角色是(A )

A.知识的传授者B.学者和学习者C.集体的领导者D.学生的榜样

24.( B )是教师备课和上课的主要依据。

A.教学大纲B.教科书C.参考书D.教学进度计划

25.一节综合课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是( B )。

A.组织教学B.讲授新教材C.巩固新教材D.检查复习

26.一个测验能测出它所要测量的属性或特点的程度,称为测量的( D )。

A.信度B.难度C.区分度D.效度

27.外部分组按照学生的( D )来编班。

A.年龄B.发展水平C.知识经验D.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

28.我国中小学的考试制度主要由(A )两个部分组成。

A.考查和考试B.考核和考试C.考查和考核D.检查和评价

29.为了分班、分组的目的所进行的测验是( B )。

A.形成性测验B.诊断性测验C.总结性测验D.安置性测验

30.根据一节课所完成的任务数,课的类型一般可分为( C )。

A.新授课和巩固课B.讲授课和练习课C.单一课和综合课D.理论课和实践课

31.实施“因材施教”的目的是为了让哪些学生得到发展?( D )

A.特长学生B.优秀生C.后进学生D.每个学生

32.学生掌握知识的中心环节是( A )。

A.理解B.巩固C.应用D.迁移

二、填空题

1.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是:备课、上课、( 作业的检查与批改)、课外辅导和(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2.备课内容包括: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和( 制定教学进度计划)。

3.钻研教材包括钻研( 教学大纲)、教科书和有关的参考书。

11

4.教学进程包括一堂课教学内容的详细安排、( 教学方法的具体运用)和时间的分配。5.根据一节课所完成任务的多少,可分为( 单一课)和综合课。

6.课的结构受学科特点、教材内容、( 教学方法)和教学对象的制约。

7.构成课的基本组成部分有:组织教学、检查复习、( 教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

8.根据主要教学方法,课的类型可分为:讲授课、演示课、练习课、实验课、( 复习课)。9.教学策略的主要类型是内容型、形式型、方法型和( 综合型)。

10.供答型试题又分为简答式试题和( 陈述式试题)。

11.简答式试题的最简单的形式是( 填空题)。

12.选答型试题可分为是非题、多项选择题与( 组配式试题),统称为( 客观性试题)。13.分组教学制分为两类:( 外部分组)和( 内部分组)。

14.外部分组主要有两种形式:( 学科能力分组)和( 跨学科能力分组)。

15.教学史上先后出现的影响较大的教学组织形式有个别教学制、班级上课制、分组教学、( 设计教学)、( 道尔顿制)。

16.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是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的( 京师同文馆)。

17.学生成绩的考查与评定,俗称( 测验)或( 考试)。

18.内容型策略有两条途径:( 结构化策略)和( 问题化策略)。

19.结构化策略可分为直线式、( 分支平行式)、螺旋式和( 综合式)。

20.以教师/学校为中心的策略主要指的是过去的( 班级授课制)。

21.试题类型大体有供答型和( 选答型)。

22.结合教学内容,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的各种类型的练习是( 作业)。

23.苏格拉底善于运用启发式来激发和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找正确答案,形成了著名的(助产术)。

24.(个别教学)制最显著的优点在于教师能根据学生特点因材施教。

25.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启发的首要任务。

26.(理解知识)是巩固知识的基础。

27.上好一节课首先要(备好课)。

28.“父传子”、“师带徒”属于(个别)教学方式。

第九章德育

一、选择题

1.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是( A )。

A.各学科教学 B.政治课 C.班主任工作D.共青团活动

2.能较全面地反映被评价者的品德情况,且应用较广的品德评价法是( B )。

A.加减评分法B.操行评语法C.评等评分评语综合测评法D.模糊综合测评法3.学校德育对政治、经济、文化发生影响的功能即指( D )。

A.发展性功能 B.个体性功能C.教育性功能 D.社会性功能

4.德育个体性功能的最高境界是( D )。

A.德育的政治功能B.德育的生存功能C.德育的发展功能D.德育的享用功能

5.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培养他们特定的政治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活动,叫(B )。

A.智育B.德育C.教学D.美育

6.德育具有(D )。

A.社会性、历史性B.社会性、历史性、阶段性

C.社会性、历史性、民族性D.社会性、历史性、阶级性、民族性

7.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分辨是非的能力是(B )阶段德育目标的要求。

A.小学B.初中C.高中D.大学

8.使学生具有一定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是(C )德育目标的要求。

A.小学阶段B.初中阶段C.高中阶段D.大学阶段

9.有关人生观、世界观方面的教育属于德育内容的(B )。

A.政治教育B.思想教育C.道德教育D.心理健康教育

10.注重受教育者的良好个性塑造培养,属于德育内容中的( C )。

A.政治教育B.思想教育C.道德教育D.心理健康教育

11.“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符合( B )规律。

A.智育过程B.德育过程C.心理咨询D.教育学生

12.人们对道德规范及其意义的理解和掌握,对是非、善恶、美丑的认识、判断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识辨能力,属于( A )。

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

13.人们对社会思想道德和人们行为的爱憎、好恶等情绪态度属于( B )。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

14.马卡连柯说“要尽量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体现了德育原则的( C )。

A.导向性原则 B.疏导原则C.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15.孔子提出了“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来了解学生进行有效的德育教育,体现德育原则的(C )。

A.导向性原则B.疏导性原则C.因材施教原则D.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16.德育的功能不包括(C )。

A.培养学生的品德,制约他们的发展方向B.决定学校教育的性质

C.发展学生的体力,增强他们的体质D.影响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17.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其进行的顺序是(D )。

A.以知为开端,知情意行依次进行 B.以情为开端,情知意行依次进行

C.以意为开端,意知情行依次进行 D.视具体情况,可有多种开端

18.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 A )之间的矛盾,这是德育过程中最一般、普遍的矛盾。

A.学生已有品德水平B.教师的道德教育水平

C.学生被期望的品德发展水平D.社会的整体道德水平

19.德育应坚持正面引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所以要以( C )。

A.只用说服法就可以了B.适当体罚也可以

C.说服教育为主,辅以纪律约束D.纪律为主,说服为辅

20.儿童自我意识与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是有规律性的,大致是从自我中心发展到“他律”,再从“他律”发展到(“ C ”)。

A.自我调控B.自我监督C.自律 D.自我疏导

21.教师运用英雄人物的形象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种方法属于( B )。

A.说理教育法B.榜样示范法C.陶冶教育法D.实际锻炼法

22.通过谈话、讨论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方法属于( D )。

A.情感陶冶法B.榜样示范法C.实际锻炼法D.说服教育法

23.进行德育要注意依靠学生集体、通过集体进行教育,以便充分发挥学生集体在教育中的巨大作用,这样的德育原则是( D )。

A.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原则B.疏导原则C.因材施教原则 D.在集体中教育原则

24、德育在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 A )作用。

A.导向和动力

B.关键

C.基础

D.物质基础

25、德育目标是教育目标在人的( C )方面的总体规格要求。

A.思想德育

B.政治思想

C.思想品德

D.政治品德

12

26、在德育过程中,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产生的自觉能动性,一般称为( B )。

A.道德情感

B.道德意志

C.道德行为

D.道德观念

27、德育过程中不同质的各种要素的组合方式称为德育过程的( C )。

A.内容

B.层次

C.结构

D.方法

28、思想品德教育的实质是( C )。

A.将学生的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

B.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C.将一定社会的思想道德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品德

D.提高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29、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的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这一原则是( A )。

A.疏导原则

B.因材施教原则

C.导向性原则

D.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30、孔子的弟子颜回评价老师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理,欲罢不能”,这句话体现了德育的( C )。

A. 导向性原则

B. 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C.疏导原则

D. 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二、填空题

1.德育相对于智育、体育而言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 道德教育)的总称。

2.宪法规定,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 品德)、( 智力)、( 体质)等全面发展。3.德育工作的出发点是( 德育目标)。

4.德育内容有四个方面,政治教育、( 思想教育)、( 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5.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有学习辅导、生活辅导和( 择业指导)。

6.德育过程的结构是由教育者、受教育者、( 德育内容)和( 德育方法)四个要素构成。7.教育者是德育过程的组织者、领导者、在德育过程中起( 主导作用)。

8.受教育者既是德育的( 客体),又是德育的( 主体)。

9. 体谅模式把( 道德情感)的培养置于中心地位。

10.(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大要素。11.思想品德四要素中,( 道德行为)是关键。

12.我国中学德育的基本原则有导向性原则、(疏导原则)、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和(因材施教原则)。

13.我国德育的方法主要有五种:(说服法)、榜样法、(锻炼法)、(陶冶法)、(品德评价法)。14.陶冶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

15.德育模式的三种形式:(认知模式)、(体谅模式)、(社会模仿模式)。

16.一般说来,认知模式重(知),体谅模式重(情),社会模仿模式重(行)。17.认知模式由瑞士学者(皮亚杰)提出的。

18.道德讨论中的两个阶段是引入性提问和(深入性提问)。

第十章班级管理

一、选择题

1.班集体内教育和教学活动的核心是( A )。

A.班主任 B.班委会 C.共青团 D.少先队

2.学生集体的特征首先是要有( B )。

A.集体舆论 B.共同目标 C.干部队伍 D.活动

3.班主任工作的首要任务是( B )。

A.促进全班学生的全面发展B.建立班集体

C.培养学生健康的精神和民主作风D.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

4.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行政组织是( C )。

A.教务处 B.政教处 C.班级D.团委

5.率先使用“班级”一词的是(B )

A.夸美纽斯B.埃拉斯莫斯C.杜威D.凯洛夫

6.奠定了班级组织的理论基础的是《大教学论》的作者(A )。

A.夸美纽斯 B. 埃拉斯莫斯 C. 杜威D.凯洛夫

7.英国学校中出现了“导生制”是在(C )。

A.17世纪B.18世纪C.19世纪D.20世纪

8.班级管理常见的几种模式( A )。

A.常规管理、平行管理、民主管理、目标管理

B.制度管理、平行管理、民主管理、目标管理

C.制度管理、交叉管理、民主管理、目标管理

D.制度管理、交叉管理、教师管理、目标管理

9.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的管理方式是( A )。

A.平行管理B.常规管理C.民主管理 D.目标管理

10.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立班级总体目标,然后转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使其与班级总体目标融为一体,形成目标体系,以此推进班级管理活动,实现班级目标的管理方法属于( D )。

A.平行管理B.常规管理 C.民主管理D.目标管理

11.目标管理由美国管理学家( A )提出。

A.德鲁克B.马卡连柯C.皮亚杰D.布鲁纳

12.( C )方式不属于一般的班主任的领导方式。

A.权威的B.民主的C.专断的D.放任的

13.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B )。

A.了解和研究学生B.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C.做好个别学生的教育工作D.统一多方面的教育力量

14.班级管理的主要功能是( A )。

A.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B.维持班级秩序

C.形成良好的班风 D.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

15.将传统的他控式管理方式转变为强调自我自控的管理方式,以一种自我管理为中心的管理,更好地调动被管理者的积极性,是班级管理哪种模式的核心理论?( D )

A.常规管理B.平行管理C.民主管理D.目标管理

16.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采用一定的手段措施,带领班级学生,对班级中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是( C )。

A.教学B.德育C.班级管理D.常规管理

17.班主任接管一个教育基础较差的班级时,首先要做好哪项工作?( C )

A.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B.建立班集体核心队伍

C.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D.组织形式多样的集体活动

18.班级建设的设计最重要的是制定( A )。

A.建设的目标 B.实现目标的途径C.具体方法D.工作程序

19.主张对班级管理不过多干预,以容忍的态度对待班级生活中的决定,不主动组织班级活动,属于班主任领导方式的哪种类型?( C )

A.权威的 B.民主的C.放任的D.随意的

20.在领导班级的过程中,不是以直接的方式管理班级,而是以间接的方式引导学生属于班主任领导方式的哪一种?( B )

A.权威的 B.民主的C.放任的D.迁就的

21、在学生集体形成的初始阶段,主要任务是( A )。

A.组织和团结集体

B.建设学生干部队伍

C.提出共同目标

D.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

13

22、班主任了解学生的主要方法是( A )。

A.观察法

B.调查法

C.问卷调查法

D.学生作品分析法

23、班主任以教育目的为指导思想,以学生守则为基本依据,对学生一个学期内在学习、劳

动、生活、品行等方面进行小结与评价, 这项工作是( D )。

A.建立学生档案

B.班主任工作总结

C.班主任工作计划

D.操行评定

24、班主任教育工作的重点应该放在( B )。

A.阶段性班级活动

B.日常性班级活动

C.课外班级活动

D.校外班级活动

二、填空题

1.班级通常由老师、一群学生及( 环境)组成。

2.中国采用班级组织形式最早的雏形始于1862年清政府开办的( 京师同文馆)。

3.班级管理手段有计划、组织、协调和( 控制)。

4.班级管理体现了( 教师)和( 学生)之间的双向活动,是一种( 互动)的关系。

5.规章制度是学生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它具有( 管理)、控制和(教

育)的作用。

6.平行管理理论是( 马卡连柯)的教育思想。

7.班级管理的实质就是要让( 每个学生都成为班级的主人)。

8.传统的班级管理强调以( 教师)为核心,现代班级管理强调以( 学生)为核心。

9.班集体的发展目标一般可分为( 近期的)、( 中期的)、( 远期的)三种,目标的提出由

易到难、由近到远、逐步提高。

10.班集体的正常秩序包括必要的规章制度、共同的生活准则以及( 一定的活动节律)。11.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

12.班级目标的设计主要依据两方面的因素,一是(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二是(班级群

体的现实发展水平)。

13.传统班级管理所追求的目标是纪律、秩序、控制和(服从),现代班级管理的实质是

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体制。

14.正确的班集体舆论对班集体的每个成员都有约束、感染、同化、(激励)的作用。

15.班级建设设计的内涵包括班级建设的目标、实现目标的途径、具体方法和(工作程序),

其中以(班级建设目标)的制定为最重要。

16.班主任的领导方式一般分为三种类型:权威的、(民主的)和(放任的)

14

湖南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分章练习题及参考答案【精品推荐】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中学)分章练习题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一、选择题 1.制度化教育建立的典型表征是( B )。 A.学校的产生 B.学制的建立 C.教育实体的出现D.定型的教育组织形式出现 2.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的教育家是( B )。 A.培根 B.夸美纽斯 C.赫尔巴特 D.赞科夫 3.“我们敢说日常所见的人中,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这一观点出自洛克,他著名的教育著作是( B )。 A.《大教学论》 B.《教育漫话》 C.《爱弥儿》 D.《普通教育学》 4.“活到老学到老”是现代教育( C )特点的要求。 A.大众性 B.公平性 C.终身性D.未来性 5.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 A )。 A.教育问题 B.教育价值 C.教育事实 D.教育规律 6.最早在大学里开设教育学课程的是( A )。 A.康德 B.培根 C.夸美纽斯 D.赫尔巴特 7.被称之为“现代教育学之父”的教育家是( A )。 A.赫尔巴特 B.康德C.培根 D.夸美纽斯 8.主张根据儿童的兴趣和能力去设计教育活动的教育家是( D )。 A.赫尔巴特 B.康德C.培根 D.杜威 9.“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手里,就全变坏了”,这一论点出自( B )。A.洛克的《教育漫话》 B.卢梭的《爱弥尔》 C.康德的《论演说家的培养》 D.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10.教育从生产劳动中第一次分离的标志是( A )。 A.学校的产生 B.剩余产品的出现 C.有了国家 D.创造了文字 11.( B )被公认为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书中强调必须有“一种教育者自身所需要的科学,有科学与思考力”并与相邻学科取长补短。 A.《大教学论》 B.《普通教育学》 C.《民主主义与教育》 D.《康德论教育》 12.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即( A )。 A.教育B.教学 C.德育 D.智育 13.在我国,“教育”最早见于( C )。 A.《论语》B.《大学》C.《孟子》 D.《学记》 14.我国近代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制是( B )。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戌学制 D.六三三制 15.( D )主要是在欧洲产生并发展的。 A.分支学制 B.多轨学制 C.单轨学制 D.双轨学制 16.对教育学与教育经验汇编看法错误的一项是( A )。 A.教育经验汇编多为教育实践经验的汇集,它同时也揭示了教育规律 B.教育学应该重视教育经验,将教育经验提高到理论高度

2014石家庄教师招聘教育学分章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2014 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中学)分章练习题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一、选择题 1.制度化教育建立的典型表征是( B ) 。 1.学校的产生 B .学制的建立C .教育实体的出现 D.定型的教育组 织形式出现 2.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的教育家 是( B ) 。 1 .培根 B .夸美纽斯 C .赫尔巴特 D .赞科夫 3.“我们敢说日常所见的人中,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这一观点出自洛克,他著名的教育著作是( B ) 。 1.《大教学论》 B .《教育漫话》 C .《爱弥儿》 D .《普通教育学》 4.“活到老学到老”是现代教育( C ) 特点的要求。 1 .大众性 B .公平性 C .终身性 D.未来性 5.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 1 ) 。 1 .教育问题 B .教育价值 C .教育事实 D .教育规律

6.最早在大学里开设教育学课程的是(

1.康德 B .培根 C .夸美纽斯 D .赫尔巴特 7.被称之为“现代教育学之父”的教育家是( 1 )。 1.赫尔巴特 B .康德 C.培根 D .夸美纽斯 8.主张根据儿童的兴趣和能力去设计教育活动的教育家是( D )。 1.赫尔巴特 B .康德 C.培根 D .杜威 9.“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手里,就全变坏了” ,这一论点出自(B )。 1 .洛克的《教育漫话》B .卢梭的《爱弥尔》 C.康德的《论演说家的培养》 D .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10.教育从生产劳动中第一次分离的标志是(1 )。 1.学校的产生B .剩余产品的出现C .有了国家D .创造了文字 11.(B )被公认为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书中强调必须有“一种教育者自身所 需要的科学,有科学与思考力”并与相邻学科取长补短。 1.《大教学论》B .《普通教育学》C . 《民主主义与教育》D .《康德论教育》1 2.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即 ( 1 )。 1 .教育 B.教学 C .德育 D .智育 13.在我国,“教育”最早见于( C )

2020教师招聘考试练习题附答案1

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练习题附答案1 1.试图用心理学的“统觉理论”原理来说明教学过程的教育家是() A.赫尔巴特 B.凯洛夫 C.杜威 D.洛克 2.我国学校普遍实行班级授课制的时间是()年。 A.1862 B.1903 C.1935 D.1949 3.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最本质的争论点就在于() A.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 B.分科与综合 C.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 D.知识与能力 4.()是教师和学生相互交谈,以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独立思考去获得新知识的教学方法。 A.谈话法 B.讨论法 C.讲授法 D.演示法

5.古代教学组织形式主要采用的是() A.班级授课 B.个别教学 C.分组教学 D.混合教学 多项选择题 1.教育评价的原则包括() A.方向性原则 B.可行性原则 C.实效性原则 D.对立性原则 E.科学性原则 2.以下对“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角,学生学的好坏由教师决定”这句话的分析正确的有() A.片面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B.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角,要指导学生以促进学生按既定的要求发展 C.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起来

D.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但学生学得好坏并不是由教师决定的 E.教学过程中要以教师为中心 3.关于教学评价理念,以下论断正确的有() A.全面进行评价,根本目的是促使学生更优秀 B.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 C.质性评价、定量与定性相结合 D.自评与他评相结合 E.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4.《学记》中的“开而弗达”体现了现代()教育思想。 A.合作式 B.发现式 C.填鸭式 D.启发式 E.灌输式 判断题 1.遵守规章制度是每个学生的基本义务和职责。() 2.班主任是班级的建设者、组织者,所以班主任是班级

教育心理学分章练习题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一. 选择题 1. 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_______A_____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著名的著A.桑代尔 B.斯金钠 C.布鲁钠 D.皮亚杰 2. 世界上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著名的书是1977年_____C_____出版的《教育心理学》 A.乌中斯基 B.桑代尔 C.卡普切列夫 D.列昂节夫 3. 教育心理学的成熟时期是_____C_____ A.20世纪20年代以前 B.20世纪20-50年代 C.20世界60-70年代 D.20世纪80年代以后 4. 心理学的创始人是_____D_____ A.桑代尔 B.斯金钠 C.布鲁钠 D.冯特 5. _____B_____是教学内容的裁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A.教学内容 B.教学媒体 C.教学环境 D.教学过程 6. 心理学属于_____C____ A.自然科学 B.社会科学 C.自然科学何时会科学双重性质的科学 D.哲学 7. 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诞生于____A____年A.1879 B.1897 C.1789 D.1798 8.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____B_____的科学 A.心理活动的规律 B.行为何心理活动的规律 C.心理与心理活动的规律 D.行为活动的规律9. 在苏联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的心理学家是_____C____ A.卡普杰列夫 B.桑代尔 C.乌中斯基 D.???斯基 10.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____C_____规律的科学 A.基本教育 B.基本教学 C.基本心理 D.基本身心 11. 教育心理学研究中,所采用的手段和方法应能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这属于_____A_____ A.遵循性原则 B.教育性原则 C.系统性原则 D.客观性原则 12.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_____D______ A.学与教的心理规律 B.学与教的心理规律,但以前者为主 C.学与教的心理规律,但以后者为主 D.学与教以及二者相互作用的心理规律 13. 要求把人的心理看作是与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密切相连的过程来考察何研究的原则是______C_______ A.客观性原则 B.教育学原则 C.实践性原则 D.知识性原则 14. 下列不属于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作用的一项是_____ B_____ A.描述 B.鉴测 C.解释 D.预测 15. 20世纪20年代,教育心理学主要受到_______C______ A.实验教育学 B.教育社会学 C.心理测量学 D.和序教学 16. 1924年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出版,它的作者是_____D_____ A.陶门知 B.蔡元培

教师招聘教育学复习资料(供参考)

教育学 第一章 教育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关系与社会经验的一种途径。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 教育是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媒介构成的。 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 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表现为:1.教育具有自身的继承关系。2.教育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3.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成不平衡关系。 教育的功能包括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 教育的社会功能包括: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 教育的起源论:生物起源论(错)、心理起源论(错)、劳动起源论(对)。 原始社会教育特征:1.有社会性无阶级性。2.教育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密相连。3.主要的教育方式是言传身教和有意识的模仿学习。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四书:《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 二馆指的是:弘文馆和崇文馆。 宋代时,程朱理学成为国学。依据是《四书》。明代,八股文被列为科举考试固定格式。 古埃及开设最多的是文士学校,特点是“以僧为师,以吏为师”。 欧洲奴隶社会两种著名的教育体系是:斯巴达教育和雅典教育。 西欧封建社会两种著名的教育体系是:骑士教育和教会教育。 骑士教育的内容是:骑士七技。教会教育的内容是:七艺。包括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和四学(几何、算数、天文、音乐)。 古代教育的特征: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 近代社会教育的变化特征: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2.教育的世俗化。 3.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 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教育的现代化特征: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教育技术现代化。 教育发展经历了:萌芽阶段、独立形态阶段、发展多样化阶段、理论深化阶段。 教育学著作: 朱熹《四书集注》王守仁《传习录》韩愈《师说》无名氏《大学》柏拉图《理想国》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古罗马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 孔子学说的核心“仁”“礼”。强调“学而知之”主张“有教无类”重视“因材施教”。 名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墨翟主要思想“非攻”“兼爱”认为获取知识的途径主要有:“亲知”“闻知”“说知” 史上第一部教育学文献是:《学记》。 产婆术出自“苏格拉底”。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是:亚里士多德。 卢梭《爱弥儿》裴斯泰洛奇《林哈德与葛笃德》 福禄贝尔《人的教育》斯宾塞《教育论》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洛克《教育漫话》(白板说)凯洛夫《教育学》

2019教师招聘考试试题库和答案(最新完整版)45825

一、选择 1. 1903年,在美国出版第一本《教育心理学》的心理学家是(1.1) A.桑代克B.斯金纳C.华生D.布鲁纳[A] 2. 20世纪60年代初期,在美国发起课程改革运动的著名心理学家是(1.2) A.桑代克B.斯金纳C.华生D.布鲁纳[D] 3. 已有研究表明,儿童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一般在(2.1) A.2岁B.4岁C.5岁以前D.1—3岁[ A] 4. 儿童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在(2.2) A.2-3岁B.4岁C.5岁以前D.1—3岁[B ] 5. 人格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 A.行为系统B.意识特点C.综合心理特征D.品德与修 养[ C] 6.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2.4) A.控制B.基本看法C.改造D.意识[ D] 7. 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3.1) A.地升华B.发挥C.表现D.持久的变化[ D] 8. 桑代克认为动物的学习是由于在反复的尝试—错误过程中,形成了稳定的 A.能力B.技能C.兴趣D.刺激—反应联结[D ] 9. 提出经典条件反射作用理论的巴甫洛夫是 A.苏联心理学家B.美国心理学家C.俄国生理学家和心理学

家D.英国医生[C ] 10. 先行组织者教学技术的提出者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 A.斯金纳B.布鲁纳C.奥苏伯尔D.桑代克[C ] 11. 根据学习动机的社会意义,可以把学习动机分为(4.1) A.社会动机与个人动机B.工作动机与提高动机C.高尚动机与低级动机D.交往动机与荣誉动机[ C] 12. 对学习内容或学习结果感兴趣而形成的动机,可称为 A.近景的直接动性机B.兴趣性动机C.情趣动机D.直接性动机[ A] 13. 由于对学习活动的社会意义或个人前途等原因引发的学习动机称作 A.远景的间接性动机B.社会性动机C.间接性动机D.志向性动机[A ] 14. 由于个体的内在的需要引起的动机称作 A.外部学习动机B.需要学习动机C.内部学习动机D.隐蔽性学习动机[C] 15. 由于外部诱因引起的学习动机称作 A.外部学习动机B.诱因性学习动机C.强化性动机D.激励性学习动机[ A] 16. 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5.1) A.另一种学习的影响B.对活动的影响C.对记忆的促进D.对智力的影响[ A] 17. 下面的四个成语或俗语中有一句说的就是典型的对迁移现象。

教育学各章练习题

《教育学》第一章 一、单选题 1. 教育的直接和首要目标是(影响人的身心发展) 2. 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 3. 宏观的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 4. 被称为“教育学之父”的是(夸美纽斯) 5. 人类社会第一部以教育为专门研究对象的著作(《大教学论》) 6.《大教学论》的作者是(夸美纽斯) 7. 1806年发表的《普通教育学》作者是(赫尔巴特) 8. 构建以教师、教材、教室为中心的教学原则的是(赫尔巴特) 9. 提出儿童中心、经验中心和活动中心的是(杜威) 10.教育产生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人类对自身生存和发展需要的满足) 11.教育作为人类社会中具有永恒意义的范畴的根本原因(同上题) 12.教育产生的最根本条件是(人类劳动的进行) 13.标志着教育与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和一般的社会交往活动相分离,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形态,具有了独特的社会功能的是(学校出现) 14.在中国,根据文献在夏朝的学校,称为(“庠序”) 15.学校产生的历史基础是(生产力的发展和奴隶制国家的形成) 16.学校产生的客观条件是(体脑分工和专职教师的出现) 17.学校产生的重要标志是(文字的产生和应用) 18.教育思想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的教育实践) 19.《理想国》的作者是(柏拉图) 20.《教育过程》的作者是(布鲁纳) 21.倡导发现学习观点的是(布鲁纳) 22.学校教育产生于(奴隶社会) 23.在我国“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 24.在教育史上,被誉为第一部具有学科形态的教育学是(《普通教育学》) 25.被誉为“旧教育”和“新教育”的分水岭的是(实用主义教育) 26.“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提出者是(杜威) 27.将心理学引入教育的第一人是(赫尔巴特) 28.“教育即生长”这一论断的提出者是(杜威) 二、多选题 1. 到目前为止,关于教育起源问题,较有影响的说法有() A. 生物起源论 B. 心理起源论 C. 劳动起源论 2.教育产生的必要条件是() B. 人类劳动的进行 C. 语言的形成 3.在周朝,为我国奴隶制社会的鼎盛时期,学校已普遍建立,学校分为 A. 国学 C. 乡学 4.在我国奴隶制社会的周朝,国学可分为() A.大学 E.小学 5. 在我国奴隶制社会的周朝,乡学可以分为() A. 塾 B. 庠 C. 序 D.校

2018年通辽教师招聘中学教育学练习题及答案

2018年通辽教师招聘中学教育学练习题及答案 1:《学记》中“藏息相辅”教学原则强调() 单项选择题 A、教学要遵循一定顺序进行 B、启发式教学 C、教学要把握最佳时机 D、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2:下列关于教育法规和教育政策关系的简述中错误的是() 单项选择题 A、教育法规和教育政策都决定于上层建筑,具有共同的目的 B、教育政策是制定教育法规的依据。教育法规是教育政策的具体化、条文化和定型化 C、教育政策决定教育法规的性质。教育法规的内容体现教育政策 D、教育政策是教育法规的保证 3:下列哪一项是一种社会情感气氛,主要指班集体的情绪状态?() 单项选择题 A、上课气氛 B、学校气氛 C、课堂气氛 D、家庭气氛 4:下列关于教与学的说法中更准确的是() 单项选择题 A、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 B、教与学是辩证统一的整体 C、教与学是相互作用的 D、是师生相互联系的活动 5:__________是国家对教育应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总体要求() 单项选择题

B、教育目的 C、课程目标 D、教学目标 6:美国和中国对教育目的有不同的表述,说明了()。 单项选择题 A、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教育目的 B、不同社会制度有不同的教育目的 C、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也使教育培养的人各具特色 D、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的发展目的 7:我国古代奴隶制时期的教育内容主要为()。 单项选择题 A、“六艺” B、“七艺” C、“四书”“五经” D、文雅教育 8:循序渐进的教育要求是根据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规律提出来的。() 判断题 对 错 9: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学习主体的地位,应当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作用。() 判断题 对 错 10:下面关于教学方法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单项选择题 A、教学方法就是教法

教师招聘考试练习题

单项选择题 1.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 ) A.华生 B.马斯洛 C.霍尔 D.杜威 2.心理学属于( ) A.自然科学 B.社会科学 C.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双重性质的科学 D.哲学 3.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是( ) A.随意注意 B.不随意注意 C.随意后注意 D.无意注意 4.觉察刺激之间微弱差别的能力称为( ) A.绝对感觉阈限 B.绝对感受性 C.差别感觉阈限 D.差别感受性 5.“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描述的是( ) A.适应现象 B.听觉适应 C.嗅觉刺激 D.味觉刺激 6.信息在短时记忆中一般只保持( )秒钟。 A. 1~2 B. 20~40 C. 60~70 D. 70~80 7.学习新信息对已有旧信息回忆的抑制作用叫( ) A.前摄干扰 B.倒摄干扰 C.消退抑制 D.超限抑制 8.短时记忆容量有限,为了使其包含更多的信息,可采用的方式是( ) A.感觉登记 B.注意 C.组块 D.复述 9.概念的内涵指的是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外延指的是概念的范围。概

念的内涵增加的同时,也就是使本质的条款更多,它的外延就( )了。 A.大 B.多 C.小 D.增加 10.先有一个目标(目的),它与当前的状态之间存在着差异,人们认识到这个差异,就要想出某种办法采取活动(手段)来减小这个差异。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或策略是( ) A.爬山法 B.逆向工作法 C.手段—目的分析法 D.尝试错误法 11.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说是由美国心理学家( )提出来的。 A.斯皮尔曼 B.卡特尔 C.瑟斯顿 D.吉尔福特 12.我国古代思想家王充所说的“施用累能”是指( ) A.学校教育对智力的影响 B.社会实践对智力的影响 C.遗传对智力的影响 D.家庭环境对智力的影响 13.个体的成就动机中含有两种成分:追求成功的倾向和( ) A.追求利益的倾向 B.回避失败的倾向 C.回避困难的倾向 D.追求刺激的倾向 14.具有感染性的,比较平稳而相对持久的情绪状态是( ) A.热情 B.心境 C.激情 D.应激 15.某学生活泼、好动、乐观、灵活,喜欢交朋友,爱好广泛,稳定性差,缺少毅力,见异思迁。他的气质类型属于( ) A.多血质 B.胆汁质 C.粘液质 D.抑郁制 16.信息的发送者与信息的接受者之间的信息相互作用过程是( ) A.信息传播 B.人际沟通 C.人际吸引 D.人际关系 17.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得不到的东西是不好的,这种心理防御方式称为( )

2014教师资格证教育学分章练习题参考答案

2014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中学)分章练习题答案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一、选择题 1.制度化教育建立的典型表征是( B )。 A.学校的产生B.学制的建立C.教育实体的出现 D.定型的教育组织形式出现3.“我们敢说日常所见的人中,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这一观点出自洛克,他著名的教育著作是( B )。 A.《大教学论》B.《人类理智论》C.《爱弥儿》D.《普通教育学》 5.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 A )。 A.教育问题B.教育价值C.教育事实D.教育规律 6.最早在大学里开设教育学课程的是( A )。 A.康德B.培根C.夸美纽斯D.赫尔巴特 7.被称之为“现代教育学之父”的教育家是( A )。 A.赫尔巴特B.康德 C.培根D.夸美纽斯 8.主张根据儿童的兴趣和能力去设计教育活动的教育家是(D )。 A.赫尔巴特B.康德 C.培根D.杜威 10.教育从生产劳动中第一次分离的标志是(A )。 A.学校的产生B.剩余产品的出现C.有了国家D.创造了文字 11.(B )被公认为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书中强调必须有“一种教育者自身所需要的科学,有科学与思考力”并与相邻学科取长补短。 A.《大教学论》B.《普通教育学》C.《民主主义与教育》D.《康德论教育》12.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即( A )。A.教育 B.教学C.德育D.智育 13.在我国,“教育”最早见于( C )。 A.《论语》 B.《大学》 C.《孟子》D.《学记》 14.我国近代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制是( B )。 A.壬寅学制B.癸卯学制C.壬戌学制D.六三三制 16.对教育学与教育经验汇编看法错误的一项是( A )。 A.教育经验汇编多为教育实践经验的汇集,它同时也揭示了教育规律 B.教育学应该重视教育经验,将教育经验提高到理论高度 C.教育学不能等同于教育经验的介绍,同时也不能仅仅满足于教育经验的介绍 D.从教育经验中总结教育规律,可以丰富和发展教育学 17.教育是(A ) A.人类社会独有的活动 B.人类与动物共有的活动 C.现代社会特有的活动 D.人类与其他高等动物独有的活动 18.教育起源于(B ) A.人类早期心理模仿 B.人类的生产劳动 C.生物界老动物对小动物的照料 D.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19.学校产生于(A )教育阶段。 A.古代 B.原始 C.近代 D.现代 21.“教育不应再限制于学校的围墙之内”是(A )的教育理想。 A.非制度化 B.前制度化 C.制度化 D.义务教育 22.( C )被看成是“文雅教育”的源地。

教育学心理学选择题教师招聘复习题

教育学、心理学选择题(教师招聘复习题)1.下列关于班集体的概念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 A.班集体就是班群体 B.集体是群体发展的高级阶段 C.纪律松弛、涣散的群体算不了集体 D.不是任何一个班都能称得上班集体 2.班级管理的主要对象是(C )。 A.班级公共财产 B.班级信息 C.学生 D.班级资料 3.率先正式使用“班级”一词的是着名教育家(A )。 A.埃拉斯莫斯 B.夸美纽斯 C.洛克 D.卢梭

4.奠定了班级组织的理论基础的是《大教学论》的作者(A )。A.夸美纽斯 B.埃拉斯莫斯 C.杜威 D.觊洛夫 5.“导生制”的管理模式最早出现在19世纪初的(B)。 A.美国 B.英国 C.日本 D.法国 6.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行政组织是(D )。 A.共青团组织 B.教导处 C.总务处 D.班级 7.班级人际关系形成和发展的手段是(A)。

A.交往 B.学习 C.课堂 D.课外活动 8.班集体在育人方面突出价值的实现是通过(D )。 A.班主任 B.班干部 C.男女学生 D.集体教育 9.训练班级成员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自主开展活动的最好载体是(D)。A.班主任 B.兴趣小组 C.少先队 D.班集体 10.在学生集体形成的初始阶段,主要任务是(A )。 A.组织和团结集体

B.建设学生干部队伍 C.提出共同目标 D.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 11.学生在班级中的活动主要是通过交往来展开的,活动的过程就是(A )。A.交往的过程 B.学习的过程 C.德育的过程 D.认识的过程。 12.班级成员在认识上、行动上保持高度一致,相互之间形成一定的依存性,而增强班级的凝聚力,推动班级的发展,是指班集体的基本特征应该具有(B )。A.共同统一的准则 B.共同的目标 C.共同的组织机构 D.平等、相容的氛围 13.班级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是(C )。 A.校长

教师招聘考试模拟题后附答案

2020教师招聘模拟题及答案 36.春秋时期的稷下学宫是一所官办学府,倡导学术自由。 A.对 B.错 37.以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教育思想为指导,不断完善自我管理、降低教育投入,提高力学效率和效益的学校被称为绿色学校。 A.对 B.错 38.行动研究起源于美国,以解决工作情景中的实际问题为主要目的,有利于教师实现自我反进教育教学工作。 A.对 B.错

39.依据新课程改革理念,我国明确区分义务教育与高中阶段教育,建立合理的课程结构,确立小学阶段的课程以分科课程为主。 A.对 B.错 40.学习者们往往用他们已经知道的和相信的知识去帮助他们理解新的经验。因此,先前的知识和信念会促进学习者新的学习。 A.对 B.错 41.智力被认为是与学习能力有关的一个重要心理变量,但是这一概念是人为建构的很难被精确地测量。 A.对 B.错 42.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老师应该为学生布置一些只有通过他人的帮助才能成功完成的任务。

A.对 B.错 43.代币法是一种常见的教学管理手段其理论思想来源于认知主义教学观。 A.对 B.错 44.主张从实际生活中获取学习材料,打破教学科目界限。强调教师的责任在于利用环境去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并帮助学生选择活动材斗的教学组织形式是设计教学法。 A.对 B.错 45.随着儿童逐渐长大,他们往往在不考虑行为的外部结果的情况下,采纳身边他人优先考虑的事情和价值标示准作为自己的,接受他人所推崇的行为。这种现象称为动机的外化。 A.对 B.错

46.在小学低年级的某次数学测验中,由于数学试卷中试题的文字表述过于复杂,学生不能完全理解题干的要求,也不能正确地解答题目,以致于该试卷无法正确测量学生数学学习的状况。据此可以判断这次娄学测验是_______ A.高信度的 B.低信度的 C.低效度的 D.高效度的 47.下列明确规定基础教育应该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文件是_______ A.《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B.《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C.《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2014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分章练习题集(附答案6

2014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分章练习题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一、选择题 1.制度化教育建立的典型表征是( B )。 A.学校的产生 B.学制的建立 C.教育实体的出现D.定型的教育组织形式出现 2.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的教育家是( B )。 A.培根B.夸美纽斯C.赫尔巴特 D.赞科夫 3.“我们敢说日常所见的人中,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这一观点出自洛克,他著名的教育著作是( B )。A.《大教学论》 B.《教育漫话》 C.《爱弥儿》 D.《普通教育学》 4.“活到老学到老”是现代教育( C )特点的要求。A.大众性 B.公平性 C.终身性D.未来性 5.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 A )。 A.教育问题B.教育价值C.教育事实 D.教育规律 6.最早在大学里开设教育学课程的是( A )。 A.康德 B.培根 C.夸美纽斯 D.赫

尔巴特 7.被称之为“现代教育学之父”的教育家是( A )。A.赫尔巴特 B.康德C.培根 D.夸美纽斯 8.主张根据儿童的兴趣和能力去设计教育活动的教育家是( D )。 A.赫尔巴特 B.康德C.培根 D.杜威 9.“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手里,就全变坏了”,这一论点出自( B )。 A.洛克的《教育漫话》 B.卢梭的《爱弥尔》 C.康德的《论演说家的培养》 D.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10.教育从生产劳动中第一次分离的标志是( A )。 A.学校的产生 B.剩余产品的出现 C.有了国家 D.创造了文字 11.( B )被公认为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书中强调必须有“一种教育者自身所需要的科学,有科学与思考力”并与相邻学科取长补短。 A.《大教学论》 B.《普通教育学》 C.《民主主义与教育》 D.《康德论教育》 12.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即( A )。

教师资格证考试(两天必过)教育学部分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优质

第一节教育的发展 1、教育的本质: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承传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2、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3、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6点趋势,见书P4)。 4、不同国家古代学校教育的形态 中国早在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中国古代社会的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以礼、乐为中心。 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是:“以增为师”、“以(书)吏为师”。 5、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 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5点) 6、二战以后世界教育的新特点 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现代化、终身化。(5点) 第二节教育学的发展 1、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2、历史上的教育学思想 (1)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反映在《论语》一书中。孔子主张:“有教无类”、“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 《学记》成书于战国后期,是中国乃至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专著。主张:“化民成俗,其必由学”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建国君民,教学为先”阐述了教育与政治的关系;“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阐释了启发式教学;“学不躐等”要求教学要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循序渐进。 (2)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苏格拉底问答法分三步:第一步称苏格拉底讽刺;第二步叫定义;第三步叫助产术(产婆术)。柏拉图的教育思想体现在《理想国》中。亚里斯多德的教育思想体现在《政治学》中。 3、教育学的建立与变革 (1)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1592--1670)的《大教学论》(1632年),《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夸美纽斯主张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人的“泛智教育”。 康德提出“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卢梭代表作《爱弥尔;洛克提出了“白板说”。(2)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赫尔巴特(1776年—1841年)在世界教育学史上被称为“科学教育学奠基人”,代表著作:《普通教育学》(1806年)该书被公认为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他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基础上。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被看作是传统教育学的代表;传统教育学主张:教育的目的是传授知识;传统教育的特点是“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 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及著作: 美国教育家杜威(1859年——1952年),代表作:《民本主义与教育》,杜威作的教育思想与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针锋相对。他主张: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发展;强调儿童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认为教学是儿童通过亲身实践探索经验的过程。他强调的“三中心”是“学生中心、生活中心、活动中心”。 4、当代教育学的发展

2018年教师招聘考试练习题(含答案)

教师招聘练习题(2017.11.14) 多选题 1.学习成败的归因理论的稳定因素包括()。 A. 个人的能力 B. 工作任务的难度 C. 个人的努力程度 D. 运气 E. 个人的身心状况 答案AB 【解析】美国心理学家维纳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又把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主要归结为六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等。其中,属于稳定因素的为个人的能力和工作任务的难度。 2.我国心理学家对学习的分类是()。

A.知识的学习 B.认知策略 C.技能的学习 D.行为规范 E.有意义的学习‘ 答案ACD 【解析】我国心理学家的学习分类: 1.知识学习:包括知识的领会、巩固和应用三个环节,要解决的是知与不知、知之深浅的问题。 2.技能学习:其中又分心智技能和操作技能两种,要解决的是会不会的问题。 3.社会规范的学习:又称行为规范学习,是把外在于主体的行为要求转化为主体内在的行为需要的内化过程。 3. 抑郁症的表现()。 A.焦虑 B. 情绪消极 C. 消极认识 D. 动机缺失 E. 身体疲劳 答案ABCDE

【解析】抑郁症是以持久的心境低落为特征的神经症。个体有过度的抑郁反应,通常伴随有严重的焦虑感。 抑郁症的表现: (1)情绪消极、悲观、颓废、淡漠、失去满足感和对生活的乐趣。(2)消极的认知倾向,低自尊、无能感,对未来没有期望。 (3)动机缺乏、被动、缺乏热情。 (4)肢体疲劳、失眠、食欲不振。 4. 关于班集体说法正确的有()。 A. 班集体是一个非正式群体 B. 班集体是一个以教学为中介的共同活动体 C. 班集体是一个以直接交往为特征的人际关系系统 D. 班集体是一个以集体主义价值为导向的社会心理共同体 E. 班集体不是一个学生亚文化为特点的社会群体 答案BCD 【解析】班集体不同于班级。 班级是校内行政部门依据一定的编班原则把几十个年龄和学龄相当、程度相近的学生编成的正式群体。

2013湖南教师资格证教育学分章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2013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中学)分章练习题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一、选择题 1.制度化教育建立的典型表征是( B )。 A.学校的产生B.学制的建立C.教育实体的出现 D.定型的教育组织形式出现2.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的教育家是( B )。A.培根B.夸美纽斯C.赫尔巴特D.赞科夫 3.“我们敢说日常所见的人中,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这一观点出自洛克,他著名的教育著作是( B )。 A.《大教学论》B.《教育漫话》C.《爱弥儿》D.《普通教育学》 4.“活到老学到老”是现代教育( C )特点的要求。 A.大众性B.公平性C.终身性 D.未来性 5.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 A )。 A.教育问题B.教育价值C.教育事实D.教育规律 6.最早在大学里开设教育学课程的是( A )。 A.康德B.培根C.夸美纽斯D.赫尔巴特 7.被称之为“现代教育学之父”的教育家是( A )。 A.赫尔巴特B.康德 C.培根D.夸美纽斯 8.主张根据儿童的兴趣和能力去设计教育活动的教育家是(D )。 A.赫尔巴特B.康德 C.培根D.杜威 9.“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手里,就全变坏了”,这一论点出自(B )。A.洛克的《教育漫话》B.卢梭的《爱弥尔》 C.康德的《论演说家的培养》D.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10.教育从生产劳动中第一次分离的标志是(A )。 A.学校的产生B.剩余产品的出现C.有了国家D.创造了文字 11.(B )被公认为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书中强调必须有“一种教育者自身所需要的科学,有科学与思考力”并与相邻学科取长补短。 A.《大教学论》B.《普通教育学》C.《民主主义与教育》D.《康德论教育》12.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即( A )。A.教育 B.教学C.德育D.智育 13.在我国,“教育”最早见于( C )。 A.《论语》 B.《大学》 C.《孟子》D.《学记》 14.我国近代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制是( B )。 A.壬寅学制B.癸卯学制C.壬戌学制D.六三三制 15.( D )主要是在欧洲产生并发展的。 A.分支学制B.多轨学制C.单轨学制D.双轨学制 16.对教育学与教育经验汇编看法错误的一项是( A )。 A.教育经验汇编多为教育实践经验的汇集,它同时也揭示了教育规律 B.教育学应该重视教育经验,将教育经验提高到理论高度 C.教育学不能等同于教育经验的介绍,同时也不能仅仅满足于教育经验的介绍 D.从教育经验中总结教育规律,可以丰富和发展教育学 17.教育是(A ) A.人类社会独有的活动 B.人类与动物共有的活动

教育学分章1模拟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 2.A 3.D 4.C 5.A 6.C 7.C 8.D 9.C 10.C ll.C l2.D l3.D l4.B l5.D l6.D l7.C l8.D 19.A 20.A 二、填空题 1.层次结构年龄分级 2.基础科学知识 3.就业 4.绅士 5.培养人 6.学校教育制度 7.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8.废科举,兴学校 9.癸卯学制(或《奏定学堂章程》) 10.四书五经 ll.教区学校 12.教育规律 13.《论语》 l4.维多里诺拉伯雷 l5.卢梭 16.助产术 l7.僧吏 18.《林哈德与葛笃 德》 l9.《爱弥儿》 20.《普通教育学》 21.实用主义《民本主义与教育》三、简答题 1.简述《学记》中的教学思想。 (1)主张启发式教学:开导学生,但不要牵着学生走;对学生提出比较高的要求,但不要使学生失去信心;向学生指出解决问题的途径,但不提供现成的答案。(2)强调教学要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特点,要循序渐进。 2.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教育家在智育方面提出了哪些新的观点? (1)扩大教学内容的范围,增加新的学科内容。(2)改变经院主义的学风,注意调动学生的兴趣,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3)恢复古希腊重视美育的传统,将美与善结合起来。 3.简述夸美纽斯关于“教育适应自然”的思想。 (1)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人都有相同的自然性,都应受到同样的教育。(2)强调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的规律。(3)要进行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人的“泛智教育”.而不是仅强调宗教教育。 4.简述凯洛夫《教育学》的主要特点。

(1)重视智育在全面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认为学校的首要任务,就是传授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培养学生的共产主义人生观。(2)肯定课堂教学是学校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强调教师在教育和教学中的主导作用。(3)系统论述了一系列的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 5.古代学校教育有哪些重要特征? (1)阶级性。统治阶级享有教育的特权,奴隶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2)道统性。天道、神道与人道往往合而为一。(3)专制性。教育过程是管制与被管制、灌输与被动接受的过程。(4)刻板性。教育方法、学习方法刻板,死记硬背,机械模仿。(5)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6.简述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Et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7.近代教育与古代教育相比出现了哪些变化? (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3)教育的世俗化。(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8.凯洛夫教育学的主要缺陷及对我国教育学体系的负面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1)在国家行政领导与学校的关系上,忽视了学校的自主性。(2)在学校与教师的关系上,忽视了教师的自主性。(3)在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上,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性。(4)过于强调课程、教学大纲、教材的统一性、严肃性,忽视了课程、教学大纲、教材的灵活性和不断变革的必要性。 9.为什么说赫尔巴特对教育学科的建立作出了巨大贡献?1806年赫尔巴特出版了《普通教育学》.l835年又出版了《教育学讲授纲要》。在教育史上他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应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并且主张将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基础上,从而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

中公内部资料教师招聘教育学习题集

教育学 一、教育的概念和本质 【真题回顾】 1.在我国,最早把“教”和“育”连在一起使用的人是()。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老子 2.【多选题】广义的教育包括()。 A.学校教育 B.社会教育 C.家庭教育 D.全民教育 E.素质教育 3.一般而言,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 A.学校教育 B.家庭教育 C.社会教育 D.社区教育 4.【多选题】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互配合的方式主要有()。 A.互访 B.家长会 C.家长委员会 D.电话访问 5.【判断题】学校教育是指增进人们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活动。(X ) 6.下列现象中,不属于教育现象的是()。 A.妈妈教孩子洗衣服 B.初生婴儿吸奶 C.成人学开车 D.木匠教徒弟手艺 7.教育是()。 A.人类社会独有的活动 B.人类与动物共有的活动 C.现代社会特有的活动 D.人类与其他高等动物独有的活动 8.【多选题】教育的基本特征是()。 A.发展性 B.历史性 C.永恒性 D.相对独立性 9.教育与社会发展具有不平衡性,这表明教育具有()。 A.依赖性 B.继承性 C.相对独立性 D.历史性 10.【判断题】因为教育受社会发展制约,为此,教育不可能超前发展。(X )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 11.构成教育活动的两个最基本的要素是(a )。 A.教师和学生 B.教师和教科书 C.学生和教科书 D.教学内容和手段 12【多选题】教育的基本要素包括(abd )。 A.教育者 B.受教育者 C.学校 D.教育影响 13.教育具有人口功能、文化功能、经济功能,这些是教育的(d)。 A.社会遗传功能 B.人的培养功能 C.本体功能 D.社会功能 14.教育的生物起源论和心理起源论的共同特点是都否认了(a)。 A.教育的社会性 B.教育的平等性 C.教育的阶级性 D.教育的生产性 15.认为动物界也存在教育活动的学者是(c )。 A.孟禄 B.杜威 C.利托尔诺 D.斯宾塞 16.教育心理起源论认为教育起源于(b)。 A.生产劳动 B.模仿 C.语言 D.动物本能 17.【多选题】劳动起源说的代表人物是(bc )。 A.沛西·能 B.米丁斯基 C.凯洛夫 D.利托尔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