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坚持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 助力内蒙古打赢脱贫攻坚战

坚持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 助力内蒙古打赢脱贫攻坚战

坚持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助力内蒙古打赢脱贫攻坚战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当前,我区扶贫脱贫工作已进入了冲刺期、攻坚期,面临着贫困群众脱贫主观能动性不强和脱贫能力不足的双重考验。我们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部署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坚持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狠下“绣花”功夫,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提升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技能,实现脱真贫、真脱贫,确保小康路上不落下一个群众。

一、以精神扶贫激发脱贫内生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理念指导扶贫开发”。“等、靠、要、比、怨”思想严重是导致我区部分贫困农牧民持续贫困的重要原因之一。要实现这种类型的贫困户彻底脱贫,首先就得做好“扶志”工作,通过振奋精神风貌,激发他们脱贫的志气和内生动力,实现“外部输血”向“内生造血”的转变。

提振贫困农牧民精气神。脱贫先立志,致富靠自己。“扶志”,就是要“点燃”贫困农牧民自己主动脱贫致富的志气,

就是要汇聚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就是要由“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转变。为此,应大力实施精神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打破贫困户的“思想桎梏”,拔掉贫困户的“思想穷根”,提高贫困户的自我发展意识和能力,充分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使他们甩开膀子、撸起袖子、干出样子、过上好日子。加强贫困地区农村牧区基层党组织建设,结合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加强对贫困群众的教育和引导,充分发挥党员能人在致富、帮富和带富方面的先锋模范作用,促使贫困群众杜绝“等、靠、要、比、怨”的懒惰思想,树立靠自己双手勤劳致富的信心和勇气,切实把贫困地区基层党建工作的活力转化为增强贫困群众脱贫主动性的重要

源泉。定期组织自力更生脱贫的贫困农牧民、创业致富带动脱贫的业主等先进典型和驻村扶贫的第一书记、与贫困户结对帮扶的帮扶干部进行巡回宣讲,分享“创业史”和“致富经”,激励贫困群众提振精神、鼓舞斗志,自力更生、艰难奋斗、自强不息。依托嘎查村集体扶贫项目,采取以工代?c 的方式,动员贫困农牧民参与,使其在劳动中获得物质报酬和精神激励,实现越干越会干、越干越想干。发动贫困农牧民参与制订嘎查村集体脱贫规划,自己给自己把脉,充分吸收和采纳切合实际、可操作的脱贫想法和建议,提升贫困农牧民的参与感和获得感。持续开展贫困地区农村牧区扶贫公益培训,提高嘎查村政策礼仪宣讲员、邻里纠纷调解员、医

疗卫生人员、养老护理人员等的服务水平,不断改善贫困群众的生活习惯、心理健康、文明行为和就医环境,提升贫困群众积极健康的精神面貌。在贫困地区嘎查村营造浓厚的脱贫攻坚氛围,形成奖勤罚懒的风气,激发贫困群众的斗志,让他们自力更生、勤劳致富。

建设文明乡风。乡风文明建设是贫困地区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是助推贫困户精神脱贫的主要途径。目前,我区部分脱贫群众受益于扶贫政策,家庭收入日益增加,但由于参与赌博等原因又迅速致贫返贫。因此,脱贫致富要“富口袋”与“富脑袋”双管齐下,脱贫效果才能长久。文明的乡风、优良的家风和淳厚的民风是贫困户实现生活富裕持续长久的基础。要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重点,不断提升贫困地区农牧民文化素质和农村牧区文明程度,形成“人人有好习惯、村村有好风气”的局面,为脱贫攻坚提供强大精神动力。依托贫困地区基层大讲堂、道德讲堂,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宣讲平台、贫困农牧民精神家园,引导贫困群众爱国爱党、感恩扶贫,积极变礼革俗、抵制陋习。因地制宜在贫困嘎查村建设小舞台、文化墙、文化广场、文化大道等宣传阵地,开展中国梦?致富圆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通过通俗的语言、形象的图画诠释乡风文明价值理念与行为准则,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贫困地区农村牧区落地生根。编创展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

题的民族歌舞、二人台等节目,让贫困户在听歌、赏舞、听戏中受教育。开展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最美家庭、干净人家和好儿女、好婆婆、好夫妻、好邻里等评选活动,组织群众口碑好、认可度高的先进典型、道德模范进行巡讲,弘扬最美精神,传播新风正气,使贫困户在潜移默化中受熏陶、在耳濡目染中受教育。坚持党员示范、干部带头,通过党员干部带头破陋习、树新风,影响和带动贫困户讲文明、讲科学、讲诚信,追求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充分发挥贫困地区农牧民的主体作用,以反对好逸恶劳、酗酒赌博、封建迷信和大操大办,提倡勤劳致富、健康娱乐、崇尚科学和勤俭节约等为主要内容,制定和完善乡规民约,在村级活动场所、群众聚集地设置村规民约、文明提示语等宣传栏和标识标牌,推进贫困地区嘎查村移风易俗。制作和发放以乡风文明为主要内容的对联、年画、书籍和购物袋、围裙等宣传品,让乡风文明更贴近贫困群众的日常生活。

实施文化扶贫。扶贫先“扶志”,扶志更重要的是以“文”化“人”。文化扶贫是精准“扶志”的金钥匙。因此,要大力开展文化扶贫,以文化自信提振贫困群众的发展自信,引导他们树立健康向上的生活观念,激发他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内生动力,助力全区打赢脱贫攻坚战。创作反映扶贫事迹、先进典型、经验成果等的舞台和美术作品,通过艺术的形式呈现扶贫脱贫过程中的动人故事和可贵精神。鼓励各级各类

艺术院团赴贫困地区开展对口帮扶慰问演出,持续开展送戏、送演出、送电影、送图书、送辅导等文化下乡活动,满足贫困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鼓励贫困地区嘎查村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自编自演秧歌舞、广场舞、二人台,组织秧歌大赛、朗读比赛等,丰富贫困农牧民文化生活。以弘扬文明新风、地方文化为主题,坚持教育性和观赏性相结合,在贫困嘎查村内部主要道路和进出口公路沿线,建设主题鲜明、寓意深刻、图文并茂、与农村牧区环境相协调的特色文化墙,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近距离传递到贫困群众的眼中和心里。挖掘和整理古今的乡贤事迹,传播和颂扬优秀的乡贤精神,使乡贤文化渗透到贫困群众的精神生活中,形成向上向善、积极进取的价值取向。加强贫困地区嘎查村农家书屋、电子阅览室、文化活动室等公共文化活动设施建设,完善图书报刊、电脑、音响设备、娱乐器材等配套设施,促进贫困农牧民文化素养提升。依托嘎查村文化站和文化服务中心,定期组织开展种植、养殖、家政、手工艺等培训班,让贫困群众掌握脱贫致富技能。充分利用已建成的电子阅览室,引导贫困群众查阅、学习和掌握现代农牧业生产技术、经营管理方法等资料,推动贫困群众在精神面貌发生改变的同时,学到实用种养殖技术,发展自己的产业。二、以教育扶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贫困群众之所以贫困,与其受教育程度、文化水平和技

能知识直接相关。因此,在“扶志”的同时还要“扶智”。加快实施教育扶贫工程,精确瞄准贫困地区的教育最薄弱领域和贫困群体,让贫困家庭子女都能够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让贫困农牧民都能够接受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实现“人人有学上、个个有技能、家家有希望”。

强化就学就业资助。贫困家庭子女辍学的主要原因是上不起学。教育扶贫就是要加大对贫困家庭子女受教育的资助,消除贫困家庭子女接受教育的后顾之忧。加大贫困地区教育投入,各级教育经费重点向贫困地区和基础教育、民族教育倾斜。坚持“把教育?费花在刀刃上”,建立完善教育资金安排使用与各盟市、旗县区的脱贫攻坚任务和贫困人口变化情况精准挂钩的机制,提高教育扶贫资金使用效率。加强教育扶贫资金使用绩效考核,建立健全财政监督检查和审计、稽查机制。完善学前教育资助制度,帮助农村牧区贫困家庭幼儿接受学前教育。实施好23个国贫旗县农村牧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助学金资助标准。认真落实高校国家奖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等贫困大学生资助政策,完善自治区高等院校新生入学资助、困难补助、学费减免、校内奖助学金、勤工助学等政策,继续实施普通高中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大学新生每年1万元资助政策。加大对贫困高校毕业生和离校未就业贫困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创业帮扶政策支持力度,利用内蒙古高校毕业生就业信

息服务平台,为贫困毕业生提供在线求职招聘、远程视频面试、网络签约等服务,组织开展就业见习、职业技能和创业培训并按规定给予补贴。鼓励有条件的贫困旗县设立扶贫教育基金,吸纳嘎查村集体经济资金、帮扶单位专项帮扶资金和企业、个体工商户、爱心人士等社会捐赠资金,对嘎查村贫困家庭子女读高中、大学进行奖励帮扶。

夯实教育脱贫基础。扶贫先扶智,治穷先治愚。教育扶贫是改变贫困家庭子女人生命运的重要途径,是斩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武器。加强贫困地区控辍保学工作,防止适龄儿童少年失学辍学。健全学前教育制度,完善托儿所、幼儿园等贫困地区农村牧区学前教育网络,加强民族幼儿园建设,鼓励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招收建档立卡等贫困家庭子女,帮助农村牧区贫困家庭幼儿接受学前教育。提高义务教育巩固率,落实好“两免一补”政策,合理布局贫困地区农村牧区中小学校,全面改善贫困旗县农村牧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的基本办学条件,恢复并办好贫困地区必要的嘎查村小学、教学点,合理建设搬迁移民学校。加强有专业特色并适应市场需求的中等职业学校建设,推进订单式、学徒制等校企联合培养类职业教育对建档立卡等贫困家庭子女优先招生、优先选择专业、优先安排实习、优先推荐就业。普及普通高中教育,优先支持贫困旗县普通高中改善办学条件,落实好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政策,继续免除公办普通高中建档立卡等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杂费政策。加大高校招生倾斜政策力度,自治区级高等院校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建档立卡等贫困家庭学生,民族预科班、民族班招生计划向贫困旗县和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等贫困家庭学生倾斜。提高贫困地区留守儿童、残疾儿童等特殊群体教育普及水平。办好贫困地区远程教育,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范围。

加强脱贫职业技能培训。贫困家庭普遍存在着种养技术缺、就业技能差的问题。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育扶贫就是要建立公益性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坚持脱贫举措与技能培训精准对接的原则,面向贫困家庭开展有针对性、实效性的培训活动,提升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实现“学会一种技能、带富一个家庭”。针对在家发展种养殖业的贫困户,开展家门口流动轮训、送技能下乡活动,普及培训育苗、病虫害、土壤、有机肥等种植技术和牛羊品种改良、标准化饲养管理、饲草料调制、羔羊早期断奶与隔栏补饲、疫病防治及程序化免疫等养殖技术,面对面为群众传经授艺,培养一批种养“明白人”。针对在家创业的贫困家庭青壮年,根据劳动者意愿、年龄结构和文化程度等,开展乡村旅游、林下经济、生态护林等多种形式技能专班培训。针对贫困旗县的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进城农牧民工、农村牧区富余劳动力等群体,瞄准就业市场新需求,采取集中培训和分散培训相结合,使用专业教材、突出面授和现场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开

展技能提升培训,培养一批转移就业“能干人”,发展劳务输出。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