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初中生如何学好语文?激发兴趣、掌握方法

初中生如何学好语文?激发兴趣、掌握方法

初中生如何学好语文?激发兴趣、掌握方法

一、激发初中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1、把握初中生年龄心理持点

小学生天真好奇,遇事刨根问底;高中生有自控自制力,大多较为自觉;大学生自由、自主、奔放,既有青春期的荷尔蒙因素,更源自于学校和兴趣专业的自我选择。而初中生性格心理脆弱,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对于志趣方向有所迷茫。因其处在兴趣爱好的培养期、学习习惯的养成期,家长和老师稍不注意,可能出现三种倾向:倦怠、偏执、进取。

倦怠:受基础、智力等因素影响,跟不上老师节拍,学习上有心无力、有心无能,或者有劲没处使、有力使不上,大脑一直不开窍、成绩无进展,从而产生困惑和厌倦。偏执:个别由倦怠而生,或在家长和老师的刺激之下,感觉学习无望,学不学一个样,出现消极解怠情绪,甚至破罐子破摔。进取:这部分学生一般智力基础较好,适应学习环境和老师的教学方法、思路,成绩居班级前列,有获得感、自豪感,对学习充满热情和信心。

从初中课程设置看,数学的纵向逻辑思维,理化的横向辨证思维,英语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都从某个方面引发学生的好奇和探求。相较之下,语文课就缺少这些优势,缺乏吸引力,如同嚼块老皮筋,耗时费力,极易造成学生思想分化。掌握这些性格特点,便于老师对症下药,因材施教,扬长避短。初中语文老师一般都兼班主任,担负着教书育人的职责,更有条件有针对性地刺激倦怠、校正偏执、鼓励进

取,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均衡发展。

2、注重情感投入,增进师生互信

初中教师既要有严父慈母般的爱心和胸襟,也要注重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初中生对老师都有种敬畏感,在老师面前唯唯诺诺。教师应主动与学生接触接近、沟通交流,从细微处观察学生的言行举动,把握思想活动脉波。发现问题,及时给予提醒、帮助和引导,让学生时时处处感受到老师的关爱,增加对老师的信赖。教师每一次这样的举动,不仅是知识的交流、心灵的沟通、更是情感的交融和智慧的启迪,都将在初中生幼小的心灵上打下烙印,有的终生难忘。当老师把学生看作是自己的孩子、亲人、朋友时,亲和力有了,距离拉近了,语言也沟通了。这时,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上来了。

3、创设教学情景,强化课堂互动

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已成为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参与度、调动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的最有效手段,是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怎样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互动?关键在科学创设课堂教学情景,并付诸课堂融合。

首先,教师要全面把握和分析教材,对教学内容和进程进行创新性剪辑重组、创造性布局设计,把每一堂课变成一篇构思巧妙、引人入胜的小说,或一部完美的电视连续剧,使教学内容以全新的方式呈现于课堂,融汇到学生的情感当中。其次,要注重启发引导和有效掌控。在课堂教学的情景互动中,教师既是导演又是主演,要让学生演员紧紧围绕导演的思路、主演的表情而翩翩起舞,不时让他们也走上

前台,给予展现自我的机会。当学生的主动性思维情绪被激发、产生渴望与需求、急于表达思想时,面对异常活跃、群情激昂的课堂气氛,老师应适时加以调控引领,使互动沿着既定目标有序进行。再是,教师要预设多种方式方法,激活学生既有的知识经验板块,让其产生释放和二次消化吸收的冲动,变被动为主动,提升互动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使课堂互动更有色彩。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如:某些较为简单的课文,教师可提前设计题目,让学生预习思考,并有选择地轮流上台试讲,然后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作文教学,教师在批阅中有意选取几篇,让学生自已朗读并作介绍,同学间互相评论,教师再以典型范文作对照指导。凡此等等,看似方法陈旧过时,但只要灵活运用,就能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学生印象、锻炼思维和表达能力,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4、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创新思维

初中语文教学,不要仅仅局限在书本和课堂,要走出教室、利用校园、走向校外。校内要尽量多地组织学生的文体活动、兴趣小组活动、劳动实习活动等,让校园生活丰富多彩。还要让学生走出校园,走进大自然,接触社会。有针对性地组织郊游登山、参观名胜古迹、革命烈士纪念场馆、现代新技术新项目、参与社区民生活动等,增加社会认知,培养观察思考能力,挖掘知识潜能,提升探究欲望层面,激发创新创造。经过这样的日积月累,开阔了视野,培养了兴趣,丰富了知识经验,对初中生语文水平的提高将会大有裨益。

二、掌握初中生学好语文的六大方法

1、语文基础知识必须熟悉掌握

表面看来,语文知识是零星、分散的,并且呈现各自独立、无序化的状态。但事实上,语文知识也是有逻辑顺序的、各个知识点间也有着紧密的联系,但由于受到其表面形态的影响,初中生在学习的时候往往把握不住其知识脉络,从而造成了盲目听课和被动做题的情况。因此,一些初中生,对于语文的学习感到困惑。事实上,语文和所有系统性学科一样学习的重点在于掌握基础。因此,想要把语文学好,关键就是要把字、词、短语、句子等基础掌握住,死记硬背和死做题是没有用的。

2、“读”与“写”必须有机结合

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将阅读、思考和写作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发挥出最好的学习效果。具体有三种方法:一是在阅读的同时,结合读

书笔记记录书本的内容,记录下自己在阅读时的所思所想;二是通过日记的方式,把自己在阅读时的体会或者生活中的感悟记录下来;三是通过作文的方式,将自己阅读或生活的体验通过具体形式表达出来,从而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和文章风格。持之以恒,便能提高语文的听说读写能力了。

3、强积累:有诗书,有成竹

语文学习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就是模仿,模仿的榜样(模板)应该是什么呢?当然是前贤今人的成功之作。茅盾背《红楼梦》、苏步青熟读《古文观止》的例证,当是大家熟知的。通过长期的艰苦的积累,

在头脑中建立起丰富的“语言范式”,形成“兴奋灶”,这就是我们要追求的“腹有诗书”。

运用这些“范式”,模仿着“说”,模仿着“写”,先求其“形似”,后求其“神似”,最后求其超越。这样,就很容易有学习个充实感、成就感、条理感,就不会再感到语文学习空泛、无力、不可捉摸。这种状态可以称为“胸有成竹”。

4、细思考:学而思,思而得

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记》也强调:慎思、审问、明辨,就是要谨慎的思考,审慎的发问,,明确的分辨。在语文学习中,欲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先要多思:不论哪个学习环节、何种学习任务中,决不盲目接受任何未经自己思考的东西,这样方可保持自主性,提高学习的兴趣,使多读有味,多写有效,积累有益;次求深思:决不浅尝辄止,而要多方追问,务求水落石出,直至原形毕露;后求善思:不钻牛角尖,而是随时以元认知策略对自己的思维过程进行反思,克服情感干扰,理性分析和接受老师的点拨、同学的帮助,方可不断提升自己的思维品质,建立起融通、灵慧、深刻、严密的思维个性。

5、求精熟:启而发,点而悟

语文学习欲求“精熟”,贵在得名师“点拨”,因此学生必须懂得一点教师“点拨”的道理。

点拨之妙,首在得“人”: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心态、不同的性格,教师会以相应的方法点拨他,或要言不繁,或铺路架桥,或举例引导,

或反向激将,或重申基础,不一而足;点拨之妙,次在得“时”:学生要积极思考,主动暴露自己,以便老师点拨在关键之时,教师则要善于观察,了解学生思维状态的外在表现,决不放过点拨良机;点拨之妙,还在得“度”:引而不发,导而不灌,开而不塞,拨而不代,只要学生有所感悟,明确了方向,就不再浪费其时间,不再代替你思考,让学生真正去自主学习。

6、学好语文必须增强语感

“语感”作为语文课的关键部分。我们在判断一种说法或句子的表达时,主要靠的是语感,而非语法的分析。不少同学为语文考试中的概括这样的试题犯难。事实上,只要学生能做到在老师上课时,用心感受,便能对做出正确的总结。比如朱自清的名編《背影》,学生只要能全身心地投入和感受,便能得到正确的领悟:家境衰败时,父亲对孩子的关怀。这么一来,我们就能深深体会到作者的写作目的,从而理解文章的。

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还需要注意四种能力的培养:

听:一定要有足够的时心和专注度。在听记叙文的时候,着重于听人和事;听说明文时,要抓住事物特征;听议论文,一定要听出作者的观点及理由。

说:大胆地说,要将自己的观念通过简洁的语言,连贯得体地表达出来。

读:通过掌握默读、朗读、精读及泛读的不同技巧,在读的同时做到分析与欣赏相结合。

写:在写作时一定要有通顺的文字,キ富的想象力,和主次分明的结构。在写人与事时,突出真情实感;写事物的时候抓住其特征做到条理清楚;写观点时,要有理有据,让人难以反驳。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