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道教对古代科技发展的影响

道教对古代科技发展的影响

道教对古代科技发展的影响
道教对古代科技发展的影响

道教对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影响摘要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自东汉中叶建立起,道教就保留了很多民间信仰和方术,其宗教理论和信仰也和中国传统文化、生活风俗密切相关。至今,道教已经发展了将近两千年的时间,在这段漫长的岁月里,道教中关于炼丹、观测天象等宗教活动在客观上对中国古代的科技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本文主要从古代化学、古代物理学、古代医药学、古代天文历法和古代地理学等学科领域分析了道教对于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积极影响,同时,在肯定道教对中国古代科技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的同时,也简要分析了一下道教在中国古代科技发展中的局限性。

关键词道教科技发展化学医药学地理天文历法

一、道教文化对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影响

道教是在中国本土上产生的宗教,道教文化在我国传统文化里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其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对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产生了巨大而复杂的影响,尤其是对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影响,道教更是有着不容忽视的推动作用,李约瑟先生就曾对道教文化在中国古代科技中的地位和作用大加推崇。但是,道教对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影响既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又有其相对的局限性;一方面,道教文化崇尚自然的思想,这为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奠下了良好的基础,在中国历史上,科学的起源及发展和道教息息相关,

中国古代的化学、矿物学和医药学等大都得益于道教文化;同时由于道教在对待认识自然的目的上注重实用性等特点,道教对中国古代科技发展也不可避免的有一定消极影响。

二、道教对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积极影响

(一)道教促进了中国古代化学的发展

道教修炼的目标之一就是追求长生不,而炼制外丹一度是古代道教追求长生的主要办法,炼丹是用炉鼎把主要成分是铅、汞等的矿石物质和草药等加工成可供服食的仙丹。炼丹术所用的方法主要是火法反应,包括蒸馏、升华、化合(研磨)和各种伏火法等。炼制外丹的过程就是各种无机化合物之间重新组合,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道教徒们并没有意识到他们在从事着化学类的工作,但在长期大量的实验累积中,逐渐积累了大量中国古代的化学知识。其中道教化学最大的贡献便是在炼丹的过程中不自觉地发明了火药,东汉葛洪对雄黄的处理就暗示着火药的发明传统火药最主要的成分是硝石、硫和木炭成分,道教炼丹术中常用硝石和三黄(硫、雄黄、雌黄)等为炼丹原料,易发生剧烈燃烧和爆炸现象,从而导致火药的发明。例如《周易参同契》中已提到,若原料“名类不同,分剂参差,失其纪纲”,则会出现“飞龟舞蛇,愈见乖张”一类激烈燃烧现象。葛洪曽记炼饵雄黄之方,原理类似;唐宋两代的丹经,如《真元妙道要略》中也有类似记载[1]。

(二)道教促进了中国古代物理学的发展

提到道教对于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影响,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炼

丹术促进了化学的发展,但鲜为人知的是,道教同样也促进了中国古代物理的发展。道教色彩下的物理学形成于教徒及相关人士进行自然观察及科研探究的活动中,包含有中国古代物理学中的天体宇宙论、力学、电学、光学及热学等学科领域的记载,散见于道教整体典籍和其他古籍当中。《道藏》中关于古代物理学科知识的记载大多比较分散,几乎散布于每一个角落,例如《华书》偏向于陈述某些物理规律;《盘天经》记载了道教为行法求雨、观测天象而涉及的气象预测等问题;明道书《玄真子外篇》中对光的反射现象予以关注,对雨后彩虹景象有自己独到的科学见解。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另外,《道藏》中保存着大量先秦、两汉诸家经典文献,这些文献中也有大量的物理学相关史料,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古代物理学的延续和发展。

(三)道教促进了中国古代医药学的发展

道教出于祛病延年、修炼成仙和扩大在民间的宗教影响力的目的,在客观上促进了古代医药学的发展。中华道家认为:“未学道,先学医”,想要学习修道,必须以医学作为基础。因为从事丹法修炼,应当明白人体内部的经脉穴窍、气血运行、脏腑生理、阴阳生克等等,才不至于盲修瞎炼。自古以来,中华道家历史上出现的不少高真都是大名医,如道教著名代表人物葛洪、陶弘景、孙思邈等都有大量的医学著作,尤其是隋唐之际的著名道士孙思邈,他研究道教经典,探索养生术,博览众家医书,研究古人医疗方剂,同时他也十分重视民间的医疗经验,并完成了不朽著作《千金要方》,对古代医学做出巨大贡献。

道教的外丹术不同于以身体为炉灶,修炼“精、气、神”而在体内结丹的内丹术,它讲究用炉鼎烧炼矿物从而获取“长生不老”的丹药。道教外丹术的发展,加深了对铅丹、铅白、石灰、丹砂等矿物的产地、用途和属性的了解;炼丹方法和中医实践相结合,推动了古代制药技术的发展[2],道教中药学著作如《种芝草法》、《太上灵宝芝草品》、《图经衍义本草》等都记载了详细的药物学知识,为后来药物学的发展提供了参考。

(四)道教促进了中国古代矿物学的发展

中国古代关于矿物的认识,很多是出于炼丹术士的记载。炼丹的主要药料丹砂、铅和四黄八石等记载尤详。如陶弘景《名医别录》曾记述云母砂、马齿砂、豆砂、末砂等不同品质的丹砂的性状和产地;陈少微《大洞炼真宝经修伏灵砂妙诀》中关于矿物丹砂性状的描述,是深入产区、产地之后才写出来的。

(五)道教促进了中国古代地理学的发展

道门中人出于仰观俯察的需要和为追求清净的人生境界而山居的需要,往往具有主动探索地理环境的需求。从《道藏》中众多的文献可以看出,道教中人不仅对中国古代的地理环境十分熟悉,而且有一套用来观察和思考地理环境的深层文化符号系统。《道藏》中记载的“五岳真形图”显示道教中人已经会用不同颜色和等高线来表示不同的地形和地貌。道教为了选择静修的福地,常要寻找所谓的“洞天福地”,这在客观上就促进了道教对于周围地理环境和名山大川的开发和探究,往往道教中人对“洞天福地”的自然形成过程有所了解,

尤其是对他们的地理空间结构有着独特而深刻的认识,而这种认识在地理学、地质学上有重要价值。

(六)道教促进了中国古代天文历法的发展

道教对天的信仰和对神仙的崇拜,促进了道教天文学和历法的发展。道教主张认识天、按照天之运行法则进行修道实践,提出了“测天地之机,晓造化之体”,因此注重天文观测。从历史上看,出自道门的天文学家从未间断,如有名的葛洪、唐代李兰,李播、李淳风父子及元代赵友钦等。尤其是南北朝至隋唐年间,不仅大量的道士参与了国家历法的制定,而且道门人士曾长期承担皇家天文台负责相关工作。道家经典《道藏》中的《通占大象历星经》详细记载的星宿、星官名达161个,星图162幅,《太玄金箓金锁流珠引》记载了中国古代太阳历法——“二十八旁通历”的史料,十分珍贵[3]。

(七)道教促进了中国古代数学的发展

道教运用阴阳五行生克的数理来推断人事吉凶、观察自然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古代术数的发展,而术数正是中国数学的起源之一。道教中有关数学记载的典籍也很多,例如元代道士赵友钦的《革象新书》中,就有平面割圆术的叙述;《数术记遗》涉及了大数计数法、进制和珠算法则等数学思想。

此外,道教对我国古代诸如冶炼器具、剑和镜的制作、漏刻和观天仪的制作等工业科技的发展也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三、简析道教对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消极影响

道教对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促进作用不容怀疑,但是由于宗教本

身的局限性,道教对中国古代的科技发展也有一定的消极影响,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道教书籍多使用隐名暗语

道教记载中国古代科技的典籍不胜枚举,但部分典籍用语较为晦涩,或者直接使用隐名暗语。对此,道家著名代表人物葛洪曾说过:“凡方书所名药物,又或与常药物同而实非者,如河上姹女,非妇人也;陵阳子明,非男子也;禹余粮,非米也,尧浆,非水也……”这种情形,如非道教内部树脂电极的道士,一般人员非常容易误读,这对道家典籍的流传和正确理解都是不利的,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这种情况限制了道教对于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传播和扩散。

(二)道教科技记载中掺杂道教宗教信仰

道教毕竟是宗教团体,其所研究和记载的一切中国古代科技都是为宗教服务的,所以,难免的,道教中有关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学说或多或少的都有宗教信仰的痕迹,这就影响了古代科技学说和记载的准确性。而道教对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影响不容小觑,所以,这些并不完美的科技知识传播向大众之后,后世也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找出其缪默并为纠正其学说而努力。

(三)道教更注重科技的实用性,忽略了对事物内在本质的探索中国古代科技总体具有注重实用性的感情色彩,道教对于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态度也不例外。从道教“天人合一”的产生我们就可以看到它一开始就是为了“治国、齐家、平天下”的目的而服务的,道教关于中国古代科技的继承和发展方面来说,这种实用性体现的就更

加明显了,例如对于中国古代天文历法的发展就是一个典型例证[4]。道教发展科技,无非是为其宗教本身服务,这种局限性使其只关注其宗教本身所使用的科技发展,而缺乏继续研究的动力,例如道教在炼丹的过程中发明了火药,但这只是道教炼丹活动的副产品,甚至只是一个意外,火药发明后,道教中的炼丹术士们也仅仅是知道那个配比会发生燃烧和爆炸,大概在以后的炼丹中还会有意规避,并不会继续专门就这个发明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

(四)道教中的宗教神秘主义限制中国古代科技发展

道教是典型的宗教,其发展必然难以摆脱其与生俱来的宗教神秘主义的束缚,从而在对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影响中起到一定的消极作用。这表现在对于事物的发展变化难以用理性的态度去探索清楚,往往依托鬼神,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科学认识的纵深发展。《道藏》中这种史料多不胜数,如遁甲隐形、尸解剑解、步蹑天罡、五雷正法等等,无一不是神秘主义的方术,其荒延不经、自欺欺人之处,令人如读神话。这种对自然现象与和自身力量的任意夸大,以荒诞无稽的东西当成是事实,甚至以此惑众,不能不说这是道家在从事科学实践中始终未能摆脱的重大缺陷[5]。受到自身神秘主义的影响,道教在中国古代科技发展过程中难以有更深一步的认识,甚至还会阻碍其他人对于相关科技发展的认识,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道教作为宗教的自身局限性决定的。

(五)道教注重修身养性,不注重科技成果的扩散

道教在古代中国对于当时科技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究

其根本道教属于宗教范畴,道教在很大程度上吸收了道家老子等“无为”的思想,道教中人讲究修身养性,在完成宗教活动之余,并不注重对于古代科技发展成果的扩散和推广,缺乏主动性。这样,道教对于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虽然多有助益,但是也大多数情况下也只是局限于道教内部或者个人,不利于中国古代科技发展成果向外部的传播。

四、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道教在发展过程中对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存在很大的促进作用,像中国古代化学、物理学、医药学、地理学和天文立法学等方面科技的发展离不开道教的支持,在一代又一代道教中人的努力下,为古代中国留下了大量科技类典籍和著作,在丰富和发展当时古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同时,也为现代科技的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但客观上来说,道教对古代科技的这种促进作用多是出于实用性的需要,是为宗教活动服务的,缺乏更深层次动力,所以,在一定情况下对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影响是有局限性的,但是这种限制作用是由道教本身的宗教局限性和当时的时代所决定的。总而言之,道教对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积极推动作用是不容忽视的,甚至远远大于其在中国古代科技发展中的局限性。

五、参考文献

[1]金正姚.道教与炼丹术论[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

社,2001:165-166

[2]赵寰宇.浅谈道教对中国古代科技的影响[J].文化纵

横,2010,(11):104

[3]杜莹.中国古代道教科技文献研究[D].辽宁:辽宁大学,2013

[4]张志巧.“天人合一”思想对中国古代科技的消极影响[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6,(6):19-21

[5]周波.道、佛二教思想对中国古代科学影响的思考[J].宗教学研究,2007,(2):162-165

道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浅谈道教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 道教是在中国本土生长起来的传统宗教,它是在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的基础上,它以道和德为教义的核心,吸收了道家哲学的部分内容,以神仙思想为其中心思想,精、气、神的理论是其思想的最高理论。道教对中国古代文人的人格塑造,对中国古代的文艺思潮都有深远影响,更有甚者,道教的很多题材直接进入文学作品,成为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道教对中国古代文人的人格塑造所产生的影响 道家与道教的精神做基础,道家与道教的戒条,也就是中国文化教人为善去恶的教育范本,它以天道好还,福善祸淫的因果律做根据,列举许多做人做事、待人接物的条规,由做人做事而直达上天成仙的成果,都以此为标准。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在潜移默化中已经接受了这样的道德观念,于是也相信有一种超越自然力量的“道”存在于世间,而这个“道”在一般人那里就是“良心”,就是一种敬畏观念,而在知识分子那里,便成为一种道德行为规范。在这样的基础上,一些文人进行文学创作也多半遵循这样一个观念,就是人在世应多行善事,行善事会有好的报应。 在道教观念的影响和塑造下,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的处世哲学也有较强的适应性,他们不仅能入世,也能出世,“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但他们都能安然处之,道教主张轻功名,重生命,道教的主要经典《道德经》大抵以虚静无为、冲退自守为事,这种不与世争的观念使得中国古代文人在失意之时能够得到一种自我解脱,儒教使中国人处于工作状态,道教使中国人处于游戏状态,道教的自然主义,正是用来慰藉中国人受伤的心灵的止痛药膏。在这种处世哲学下,中国文人能够适应时代的变化,在不同的心境下写出不同的作品,李白是这样,苏轼是这样,还有很多的文人都是这样,在一种淡泊的心态下也让他们的文学作品有了更多的风采。 道教对中国古代文学思潮的影响 道教对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极大。《庄子》则是一部浪漫主义的寓言哲理著作,寓言故事并非人世间所真正有的事情,一般都是作者通过现实生活中所残留的现象来想象而构成的虚拟世界,庄周在其幻想的国度里构建了自己“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于万物”的理想世界,其丰富瑰丽的想象开启了中国古代浪漫主义的大门。屈原的《离骚》现实叙述与幻想驰骋相交织,同时蕴含着哲学、宗教、文学等多重因素,是远古神话传说的直接的和完全的继承者,这种浪漫主义的文学传统也在后世薪火相传,汉代的辞赋家贾谊、建安时代的曹植、正始时期的阮籍、两晋六朝时的左思、郭璞、鲍照、陶渊明、盛唐的李白、中唐的李贺以至宋代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词派以及明代李贽的“童心说”,公安派的“性灵说”,汤显祖的“意趣神色说”等浪漫主义的美学理论,明清的小说家吴承恩、蒲松龄,都在一定程度上继承发展了这一优良传统,甚至清代的现实主义巨著《红楼梦》的开端部分也极具浪漫主义色彩,“游幻境”的片断实际上是对人物形象的一次总结,具有强烈的神奇魔幻的色彩。 总而言之,道教的思想观念中崇尚自然“无为”,反对“有为”妄动,反对人为物役,欣赏率性“逍遥”,老庄重视自然,反对人之妄为对自然本性的束缚;孔孟则强调礼教,主张“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老庄的思想影响文艺,使之以追求自然美为最高境界;而受儒家影响的文艺则推崇雕琢美,在中国古典文学创作中这样两种观念也明显并存,只是在不同的时代各有侧重罢了。 道教题材直接进入古典文学作品 中国古代的很多文学作品受到了道教的影响,甚至还有很多作品直接以道教神话故事为题材,使得中国古典文学表现了丰富多彩的特色,其中魏晋游仙诗、玄言诗、山水诗,唐代山水诗、田园诗、吟咏道教的诗、宋元的话本、元明的戏曲以及明清的小说很多都带有一定的道教色

中国道教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中国道教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中国道教的生态伦理思想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道教与流行于中国的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不同,它是唯一根植于本国、发源于古代文化的民族宗教。它在形成发展过程中确实受过佛教的影响,但主流是中国的传统,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道教信仰的宗旨是追求长生不死、得道成仙;看重个体生命的价值,相信经过一定的修炼,世间的个人可以脱胎换骨,直接超凡入仙,不必等死后灵魂超度。这是它与别的宗教信仰的根本不同之点。道教的产生也很特别,它不是某一教主在短期内创立起来的,而是逐步积累、多渠道汇合而成的,它正式产生于东汉后期,然而孕育过程很长,上限极难具体确定。道教前期分为丹鼎与符两大派。符派以符水治病、祈福禳灾为主要宗教活动内容,组织上多系民间道教,如汉末的五斗米道与太平道。魏晋以后,太平道被镇压,五斗米道转化为上层天师道。南北朝时又分为南北天师道。丹鼎派侧重清修炼养,又有内丹与外丹之别。唐代李氏皇朝与老子李耳联宗,推崇道教。宋代真徽二宗迷恋道教,并开始组织编撰《道藏》。金元之际,道教进入鼎盛时期,全国形成南北两大教派。南方为正一教,由张天师后世子孙掌教,中心在江西龙虎山,活动以符为主。北方有王重阳在金代创立全真教,炼养性命兼融儒释。其弟子丘处机见重于元太祖,掌管天下道教,使全真教盛极一时。明代正统、嘉靖、万历时期,道教亦很发达,巨大规模的《道藏》陆续编成。此后直至清末,道观虽不断修建,然而道教逐步丧失了理论上的创造力,走身衰减。然而道教的思想影响却在民间不断扩展起来。 道教的生态伦理思想是以生命为中心的。 一、“有形皆含道性”的生命平等观 道教是重视生命的宗教。早期道教的主要经典《太平经》说:“要当重生,生为第一。”南朝时的《三天内解经》说:“真道好生而恶杀。长生者,道也;死坏者,非道也。死王乃不如生鼠。故圣人教化使民慈心于众生,生可贵也。” 然而,道教追求长生不死的根本途径在于得道成仙。道教所要得的“道”,即是“自然”;而“道”的自然性,最根本的就在于其生命,在于化生万物;因此,“道”就是生命本体。老子《道德经》把“道”称为“天地母”,赋予“道”以生命,又明确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讲“道”生天地以及人和万物。《老子想尔注》明确地说:“生,道之别体也。”所以,道教追求生命并不是通常那种单纯地追求长生不死,而是要在追求“道”的生命本体的过程中,实现人的长生不死。在道教看来,自然 界的一切都是由“道”的生命本体化生而来,而且都含有“道”的生命本体,因而都是一种生命;各种生命虽然形式并不相同,但就生命本体而言,是一致的;各种形式的生命都是“道”的生命本体的体现。因此,一切生命都是平等的。不仅人与人之间的生命是平等的,而且人与动植物的生命以及天地的生命,都是平等的。道教不仅在宇宙论上讲天地万物与人的同源、同根性,而且,还在这一基础上,进一步从本体论上讲天地万物与人皆有道性。梁陈时的宋文明对道性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他明确提出“一切含识皆有道性”,认为人以及有心识的动物均有道性。唐代著名道士潘师正在《道门经法相承次序》中则更为明确提出:“一切有形,皆含道性”,认为天地间

信仰道教有什么好处

信仰道教有什么好处 *导读:任何一门学问都有他的意义,所以我们学什么都应 该知道它的作用与意义。不然,学了很多也没有什么用途,也就没有什么意思了。这也…… 任何一门学问都有他的意义,所以我们学什么都应该知道它的作用与意义。不然,学了很多也没有什么用途,也就没有什么意思了。这也就好比古代的一个人,整天学习斩龙的技术,虽然学会了斩龙的技术,可是后来到处去找龙,却找不到。如某社会科学院一个杜甫研究专家,他最自豪的是在研究杜甫死因方面,具有在全世界独一无二的权威。为何具有这一权威?为研究杜甫是不是吃牛肉而死,他花了整整十七年时间!对于一位文化人来说,是不是有点可悲?十七年的时间只是用来知道杜甫是如何死的,有什么意思呢?所以我们信仰道教也是如此,如果天天在信仰道教,可是一点都没有体会到信仰的作用,是不是也有点可悲? 凡是一种宗教,必有一种信仰,有信仰,必有所以信仰之理由,用语言文字来说明这个理由,使人们能够了解而入门者,这就是宗教家所谓的教理。对于信仰道教的人,如果不能很好的理解道教思想,可能只是简单的信仰,还不算完善,因此应该要了解道教教理,才能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实际意义上的好处。对于信仰道教到底有什么作用呢?下面就谈一下自己的一点初浅的看

法,如有不对之处,还望高道、大德、同仁们斧正! *一、信仰道教让我们不再迷茫 作为道教信仰者,则是以《道德经》为圣典。相信一个无所不能、不生不灭,不动不静,化生万物,生命之源的道。认为道是至高无上的。这也是道教最根本的信仰。但是这个无形无像的道,不能让人们感到空洞而虚无。在道教里就为不同的人设有不同的入门方法,所以在道教的信仰上,圣人就以神道设教。也有用五乘之法,来开示后人的,即一曰宗,二曰教,三曰律,四曰法,五曰科。上士可以万缘定息,一念不生,坐而待成,可以直接体悟大道,即以老庄宗旨为用;也有垂像教化,讲究解释,明其道理,而以此开悟的;也有从守戒、入定、静而生慧开悟;也有从正一符录入门而开悟的;也有从玄门课诵,祈禳忏悔,济生度死道场入门而开悟的。信仰道教的方式有多种,信仰神仙也是信仰道的一种表现形式。所以,开始信仰道教的人们,可以从有形有像的方式入门,也可以从清静无为方式入门,也可以从行善积德方式入门,亦可以从诵经方式入门。当然有的人是从感性信仰入门,有的是从理性信仰入门的。只是各自的信仰方式不同罢了。其目标都是一样以道为最高、最根本信仰! 而道教的信仰内容,则有很多历代圣贤、高道们在经典著作中为我们留下了很丰富、很宝贵的智慧。凭藉圣贤祖师们的智慧,我们走在信仰道的大道上,不再迷茫。众多经典著作的智慧,为我们生活道路点上了亮灯!我们会知道我们活着的人生意义!凭

2020高中历史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2.1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45分钟作业

一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 目标导航 课程标准 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学习视点 重点:古代中国的伟大科技成就。 难点:古代中国伟大科技发明发现的方法与精神,造成近代中国科技落后的深刻社会原因。 课前预习 一、纸的发明 1.背景:秦汉时期,以________和丝织品作为主要书写材料,不利于文化的传播。 2.经过:西汉早期可能已经发明了书写用纸;东汉________改进了造纸术。 3.外传:公元8世纪,________开始用中国的技术和设备造纸,之后,造纸术传到欧洲。 4.意义:使得________的记录、传播和继承有了革命性的进步;对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最为显著。 二、指南针和方向测定技术 1.发明 (1)战国时期出现了“________”。 (2)宋代出现了指南鱼,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了用磁石摩擦钢针制作________的技术。 2.外传:在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指南针由海路传入阿拉伯,然后再传入________。 3.意义:指南针应用于________,对航海事业的发展意义特别重大,为郑和下西洋和欧洲人开辟新航路提供了技术保证。 三、火药的发明和使用 1.发明: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已经具有了有关硫磺和硝石的知识;东晋________的《抱朴子·仙药》中已经提到“火药”。 2.使用:________,出现了火箭和火炮;明代出现了早期的地雷、水雷和定时炸弹。 3.外传:12、13世纪,火药传入阿拉伯国家,然后传到欧洲乃至世界各地。 4.意义:为资产阶级打败________创造了条件。 四、印刷术的进步 1.概况 (1)雕版印刷术:唐代的________,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刊印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2)活字印刷术:宋代________用胶泥制作的活字排印,提高了印刷效率。 (3)元代王祯创制了木活字和转轮排字盘;明代中期出现了铜活字。 2.外传:由波斯传到了西方。 3.影响:推进了文化的传播;为欧洲走出黑暗的中世纪以及________运动的出现准备了条件。 五、中国古代的科学思想 1.特点:讲究天人合一,尊重自然,重视完善________的关系;比较重视总结________,而轻视理论概括和抽象。 2.影响:中国文化具有强调实用技术,忽视________的倾向。 答案: 一、1.竹木简牍 2.蔡伦 3.阿拉伯人 4.信息 二、1.(1)司南(2)指南针 2.欧洲 3.方向测定

刘永林:道教文化对中国画的影响

道教文化对中国画的影响 道教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织部分。道教又是中华大地上的本土宗教。从形式到发展都具有中华的典型特色。作为同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的中国画,不论理论与技法都与道教提出的阴阳,虚实,有无相生的思想相合。道教倡导天地人三位一体来领悟人与自然的和谐。立足本体与宇宙相通。这也是传统国画家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在道教文化影响下,以中华传统文化为背景,中国画形成都有的审美观。也成就了中国话与以欧洲为代表的西方绘画不同。在世界艺术之林中独树一帜。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华传统文化也越来越被世界所接受。同是传统文化的道教与中国画在传承与发展中共同努力,携手并进,为中华文化大繁荣做出贡献。 浑元一气。道教讲究练气。认为宇宙万物都存在着气。天有天气,地有地气。人有人气,草木山川各有气。道教认为有生命就有气场。古代道士又称练气士。他们通过练气而养生,而知天命。进而通神。调和宇宙浑元一气,在冥冥之中体味万物微妙变化,最后达到物我两忘,羽化而成仙。而中国画家在作画时也很注重气的存在。在作画前要静心养气。作画时要注意画面上气的流畅。清·沈宗骞云:“天下之物本气所及所成。即如山水,重岗复岭以致一米一石,无不生气贯乎期间,是以繁而不乱,少而不枯,合之则统相聚,分之又自然成形。万物不一状,万变不一相,总之统乎气。”以上这段话说明了道家所说的气与画家所反映的气是相通的,都是感悟自然而得的万物之灵气。在中国构图当中,有一种构图叫S 形构图,其理念取于道教的太极图。道教文化中的太极图,代表着元气,阴阳,四象,其形是曲线相通,象征宇宙之气萦回反复,生生不息,气场流畅,同时也展示出气场流动状态。通过对太极的理解,画家所画的S形构图气势贯通,气脉流畅稳重,开合自如,顾盼相生。因此和大道通灵气,道家练气养神,通过修炼得道的是真气,称之为仙风道骨。画家练性养气,通过修炼而得道的是浩然之气,称为气质超群,道家与画家在共存精神层面的修炼养气。道德真气只要行气流畅,就能乾旋坤转,乾旋坤转就能万物化生,万物化生就有阴阳,有阴阳就有黑白,就有虚实,有远近,有高下,有前后,有浓淡,有疏密,就有“有无相生”。气势宏大的中华文化必将得到空前的繁荣。 水运天成。道德经第八篇云:“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近于道”孔子在颖川曰:“逝者如斯”。水是万物之母,没有水就没有生命,在汉字中带水偏旁的字都是活动的字意。水的意志坚决,日夜不停的奔向大海,遇山绕山,奔高流下,什么也挡不住它的行程。水又随遇而安,为世间荡垢去污。中国画古时称为水墨画,顾名思义水是第一位的,笔墨靠水而行,加上宣纸特有的吸水性,水墨画会呈现出如诗如幻美妙绝伦的效果。水与墨在宣纸上碰撞所产生出浓淡干湿,流痕天趣,虚实相间的效果,是道家思想的体现。唐·张彦远云:“生枯笔,润含春泽,干裂秋风”。他所强调的也是水的作用,作画时忽干忽湿,忽浓忽淡,有时一下处,效果天成,有渐渐成绩处,有谵荡虚无处,有沉浸浓郁处,所以称水墨具五色。唐诗有句:“意足不求颜色似,元气淋漓幛犹湿”。其时幛已干了,但幛上面的画看上去还是湿的。这就是水在画上起的作用,在汉字发音中湿与诗同音,诗者,情深意浓,能撞击人心灵深处,使人浮想联翩。任何一门艺术在达到一定高度时都会孕育着一层诗意,使读者与作者在心底产生共鸣。苏东坡有云:“味摩洁之诗,诗中有画,观摩洁之话,画中有诗”。这就是水在作品中产生的诗情,画意。

儒道互补与中国传统文化

儒家道家之比较谈儒道互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主要内容:中国文化概括的特点:天人合一、内圣外王、儒道互补。天人合一强调人的行为,最高的是天道;内圣外王强调人生理想,人生道路的选择与设计,内圣即如何做人,外王泛指建功立业,内圣是基础,外王是扩展;儒道互补是从中国文化的内容和结构来概括的。 儒为主导,道为民间。几千年来,儒道两家思想决定中国人的思想、道德、价值理念。儒家的建树在于伦理道德,道家在于哲学思维。儒家主张刚强有为,道家主张柔弱不争;儒家主张热情豪情,道家主张沉静低调;儒家具有忧患意识,道家具有反思精神。二者无所谓优劣高下,见人见智,形成了相反相成的文化机制,这种文化机制就是儒道互补。儒道作为中国两大主干,儒道互补可以作为中国文化的代名词。 一、儒道文化差异 儒道有差异,才能形成互补。1、儒道在理论上各有偏重。老子偏重自然,进行形而上学的哲学思考,老子以“道”为最高哲学范畴,道是中国古典哲学的最高概念。 孔子偏重社会,着重于人与人的关系思考,建立伦理学。孔子以“仁”为儒家最高范畴,以“仁”改善日益紧张的人际关系,破解社会危机。孔子的思想对社会伦理思想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2、价值观念不同。孔子是人文主义取向,追求道德完善,强调积极进取,儒家倡导积极人生,主张用世,也有超然心态和矛盾心态;

老子以自然主义为取向,超越世俗;道家倡导超然通达,也有使命感和责任感,但更多是以批评者形象出现。 儒家的超然和道家的入世情怀慢慢被人遗忘了,孔孟和老庄的本来面目被窜改了。长期以来,人们对儒道的误解: 儒家积极有为,道家消极无为? 实际上,老子、孔子都有治国安邦的理想,只不过在治国的理念上不同。孔子主张发挥政府和领导人的意志和作用,老子主张淡化政府和领导人的作用,以无事的态度作大事。这并非消极,“不争”是顺其自然,仍是积极有为,只不过方式呢不同而已。孔子是直线思维,老子是逆向思维。 道家是逃避现实。很多人把道家等同于隐士,把隐士等同与逃避现实的人。此说不妥。实际上,他只是喜欢低调,不张扬。老子主张退出是在功成名就之后。隐士之隐是为求志,并没有放下天下。庄子即隐士,隐士待时,存身之道。 道家不关注现实,没有忧患意识。儒家有强烈的忧患意识,道家也有忧患意识。二者关注的方面不同。道家追求自然,崇尚自然主义的价值观,对人文明进步的有着清醒的认识和反思,也是忧患意识。对人类有着终极关怀。在人类文明的早期就看到文明发展的负面,不得不令人惊叹。 二、儒道互补的历史演进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试题及解析:_5中国古代的科技与文化(人教版)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试题附详细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2005年11月,我国科学家已成功研制出“人用禽流感疫苗”。我国东汉末年为防治传染病而写成《伤寒杂病论》的医学家是( ) A.扁鹊 B.华佗 C.张仲景 D.蔡伦 2.被外国学者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的《天工开物》的作者是( ) A.贾思勰 B.郦道元 C.宋应星 D.徐光启 3.世界遗产委员会对我国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的某一古代建筑的描述如下:“一统天下的秦始皇,将修建于早些时候的一些断续的防御工事连接成一个完整的防御系统……在明代,又继续加以修筑,使之成为世界上最长的军事设施。它在文化艺术上的价值,足以与其在历史和战略上的重要性相媲美。”这一古代建筑是( ) 4.“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皮日休诗中的“千里赖通波”是指大运河( ) A.成为南北交通枢纽 B.有千里之长 C.起到防洪作用 D.发挥灌溉作用 5.与右图相关的信息是( ) A.唐朝毕升雕版印刷术 B.北宋毕升活字印刷术

C.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D.唐朝张仲景发明火药 6.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中,促进了航海事业发展的是( ) A.造纸术 B.印刷术 C.火药 D.指南针 7.“文字是一种文化的载体,文字的出现是社会进入文明阶段的重要标志之一。没有文字,就无法全面了解过去的文化和文明。”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下列各项中属于我国最早文字的是( ) 8.复旦大学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出自中国某典籍,全句是“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你认为该典籍是( ) A.《韩非子》 B.《孙子兵法》 C.《道德经》 D.《论语》 9.“祸兮福所依,福兮祸所伏”的故事蕴含了对立事物互相转化的道理,这和我国古代一位思想家的主张不谋而合。这位思想家所属的学派最有可能是( ) A.儒家学派 B.法家学派 C.道家学派 D.墨家学派 10.某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介绍一位历史名人时,展 现右图画面,该名人是( ) A.孔子 B.孙武 C.墨子 D.孟子

道家思想对传统文化的影响

道家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道家文化博大精深,老子主张无为,庄子崇尚自然,他们的思想不但造就了道家流派,在百家争鸣时代大放异彩,甚至成为汉代初期的统治思想。由道家思想衍生的道教,作为中国古代三大教派,从古流传至今,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道家思想对社会现实与政治生活的影响 1、老子提出“无为而治”的命题,“无为而治”意味着减少政治决策中的主观主义和盲动主义,尊重事情本身发展的规律,也往往实际上意味着给被统治者更多的自由和主动权,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2、先秦道家为人们勾画了一个世外桃源式的社会,与世隔绝、没有压迫、路不拾遗,这对于人们的思想是一种美好的设想,带给百姓希望。 3、正是由于这个原因,道家思想并不鼓励人们积极参与政治生活,相反却比较赞赏隐逸生活。这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敛性质。 二、道家思想对中国自然宇宙观及人与自然关系观念的影响。 1、道家强调顺其自然,尊崇自然规律,提倡自然无为,这也就是要求我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在世界本原的问题上,先秦道家以“自然”之“道”作为宇宙和世界的本原,用非神力的“道”来解释世间万物的运动变化。 三、道家思想对个人立身处世修身养性的影响

1、庄子主张逍遥的人生观,提出“无待”、“无己”“坐忘”“心斋”,这就要求我们要学会清心寡欲,学会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保持自己内心的宁静以及求得生存。 2、道家强调顺乎“自然”之性的养生之道,其立身处世讲究与世无争,其修身养性讲贵生重己,逍遥自适。 四、道家思想对审美观和文学艺术的影响 老庄认为素朴最美,因此不论是在文学上还是美术上都提倡归于自然,用一种对自然的大气来创作。同时,越是朴素自然的越是容易引起人的注意。 五、道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 道家思想家主张“以柔克刚”,提出矛盾的对立,相反相成,相互转化。认为事物的转化有一个量变的过程,而量变的不是发展观,而是循环往复的。这不仅仅对于统治者还是知识分子,甚至是百姓都学会用辩证法来看待一件事。

论道家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论道教对中华文化影响 摘要:道家文化是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源流之一,积淀丰厚,影响深远,对我国传统文化影响深远。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道家文化崛起于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之世,伴随与中国封建社会。以“道为基本原则,认为天地万物均顺应自然变化规律,即道法自然;作为两千年来中国思想文化道路上的佼佼者,不但影响了中国古代学术思想的演进,尤其对于中 国文化的发展推进作用毋庸置疑。 关键词:道家文化中华文化影响 说道道教,我是很愿意做一个道教的居士的,长袍衣,挽发髻,持拂尘。因为在我自己的感觉中,信奉佛教的和尚太过于拘泥于清规戒律,自小从各方面接触到的和尚的印象就是念经,嘴里说着普度众生,当然这并不是说佛教的理念有多么夸大,相反,佛教中的仁慈心也是我很崇拜的,但对我自己来说,相比于道教,佛教徒总是少了那么一些潇洒,不过我想潇不潇洒他们信教之人是不会在意的,可对我这世俗之人,道教多的那一点脱俗、潇洒,我却很崇拜。而在中国文化概论这门课中老师也讲到了道家文化,那么我就想在这里思考下道教文化对我们中或文化产生的影响以及关联。 道教,一个有着多神崇拜的宗教,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但当你想细细品味时,又多出了一些神秘,可能这种神秘感来自于宗教本身给人的感觉。而当说起他的相关性,郭沫若和鲁迅都曾做过评价。郭沫若曾经过:“道家思想可以说垄断了二千年来的中国学术界,墨家店早已被吞并了,孔家店仅存了一个招牌。”[ 鲁迅更是作出“中国根柢全在道教”的科学论断:“前曾言中国根柢全在道教,此说近颇广行。以此读史,有许多问题可以迎刃而解……懂得此理者,懂得中国大半”。 可见道家文化在中华文化整个体系中所占的比重之大,影响至深。学术就如此,对民间的影响那可以说是更大。比起儒家早已崩坏的纲常,佛家仅剩的轮回因果,道家的信仰则被民间同化,至今流行。在接下来的论述中,将就几个方面老说明道家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影响和渊源。 一、对文学艺术的影响(流传千年的文学艺术,侧面说明影响深刻) 在道教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与儒释之间产生了复杂的互动关系:一方面相互排斥,相互斗争,另一方面又相互吸收,相互渗透,从而促进了中国学术思想的内在融合与发展。除此之外,中国的宗教文化也曾经对中国的文学有着重要影响。古代以道教神仙为题材的作品,数量甚多。如《封神演义》、《韩湘子全传》等。除了仙怪题材,以自然为寄托的文学作品更是数不胜数,道教一直以“道法自然“为修养准则,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必须遵循“道”以“自然”的法则才能到达和谐。中国文人的抒情对象更多的不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而是更宏大的存在——自然。写的总是:乘风破浪、江山如画、春花秋月、飘絮落红……在艺术领域中,道教对中国音乐、书画建筑等形式及其精神,均有重要影响。如音乐上,由于道教音乐是为道教宗教活动服务的,又蕴藏着浓厚的道教哲理,与群众的习俗关系密切,为人们所欢迎,不仅对中国古典音乐的发展有很大影响,而且也保留了不少历代已经失传的宫廷音乐曲调和各地民间音乐的曲调,是今天人们发掘和研究中国古典音乐重要方面。建筑上,如武当山现存的4座道教宫殿、2座宫殿遗址、2座道观及大量神词、岩庙。在建筑艺术、建筑美学上达到了极为完美的境界,有着丰富的中国古代文化和科技内涵。 二、民间习俗,政治生活(上下不同的阶层来说明到家的影响较大) 一个民间,一个政治,从这两个方面,可以说是道教对两个阶层都有着说道

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

①科技内容上主要集中于与农业有关的农学、天文历法以及医学等方面,应用性强,但是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探索不够;研究方法上,主要是对传统典籍的整理,如经验总结,缺乏实验;重视总结实践经验,轻视理论概括和抽象。 ②在科技使用上主要服务于封建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大型工程的需要,缺乏将科技有效转化为生产力并成为科技进一步发展的动力和意识。 ③注重社会人文问题的探求,讲究天人合一,尊重自然,重视完善人和自然的关系。 中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于世界的原因: ①中国古代农耕经济高度繁荣,这为中国古代科技发展提供了经济基础,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就是应古代农耕经济的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是为农耕经济服务的,如科技成就主要集中于农学和天文历法方面。 ②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为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 ③中央集权国家的支持和政府的重视,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重要条件。 ④继承前代科技成果,吸收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明,都推动了我国科技的发展。 ⑤中国古代科技的辉煌成就就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辛勤劳动和创造的结果。中国古代科学家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杰出代表。 ⑥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为科技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 16世纪后没能产生现代科学的原因: ①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长期占据统治地位,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

使科技发展缺乏足够的动力。 ②封建统治者推行的重农抑商政策和后期的闭关锁国政策,进一步 限制了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 ③17世纪以来的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加强,以儒学为主的教育内 容,以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都使中国古代科技缺乏足够的重视和足够的人才。归根结底是日益腐朽的封建制度导致了中国古代科技在16世纪以后走向衰落。

最新 道家思想对日本神道的影响研究-精品

道家思想对日本神道的影响研究 神道教(简称神道)是在日本本土原始信仰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古老宗教,作为具有 2000 多年历史的日本民族宗教,神道在日本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至今仍然是日本民族文化和日本人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神道在其发展过程中曾大量吸收中国思想文化,佛教、儒家和道家道教都曾对神道产生重要影响。道家道教思想对神道的影响极为深远,有学者指出,在神道的原始形态中,就已存在道家道教的因素,随着日本神道逐渐理论化,其宗教全面导入中国道教(包括道家)的教。①神道全面导入道家道教哲学来建立其宗教理论体系,有一个典型的体现,这就是日本中世(12 世纪末—16世纪 70 年代,相当于镰仓、室町时代)兴起的伊势神道。 一、中世神道革新与伊势神道的形成 佛教传入日本后,在当政者的支持下,迅速发展起来。到了奈良时代(710—794),朝廷直接资助、支持和管理佛教,利用其为皇室、国家和贵族祈福,被称为“国家佛教”。 这一时期的各代天皇都热衷于推广佛教,佛教开始国教化。同时,佛教成为日本天皇制的精神支柱之一,在日本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日本朝廷一方面建立皇室神道,一方面扶植佛教的背景下,出现了神佛融合的动向。佛教传入时,神道还处于原始神道宗教化的阶段,教理教义不如佛教完备,因而在教义体系上依赖于佛教,9 世纪以来出现了“本地垂迹”说。“本地垂迹”说是佛教的理论,意为日本的神都是佛菩萨的化身,佛为“本地”,神为佛的“垂迹”(化身)。“本地垂迹”说利用佛教的释迦现身、普济众生的思想来解释日本神道的诸神,显然,这是一种佛主神从的思想。直至镰仓时代(12世纪末—14世纪30年代),这种佛主神从的神道观都占有支配地位,而日本固有的神道则被淹没了。神道的这种屈居从属地位的状况,成为其以后革新教义、摆脱对佛教依附的动因之一。而伊势神道的形成正是这一教义革新的产物和体现。 伊势神宫(正式名称为神宫)是皇大神宫(内宫)和丰受大神宫(外宫)两宫的总称,始建于4 世纪初,是天皇祖神的宗庙,因而成为日本皇室的圣地,受到至高无上的尊崇,每年都要举行神尝祭等一系列例行的重大祭典。以伊势神宫外宫祠官度会氏为代表的外宫,一方面为了谋求与内宫的对等地位,另一方面为摆脱对佛教的依附,谋求神道的独立,同时适应当时存在的尊神排佛的意愿,开始重新探索神道教义,最终创立了伊势神道。伊势神道试图摆脱对佛教的依附而建立自己独立的神道教义,但由于它自身缺乏逻辑化、体系化的思想,所以最终还是不得不从那些成熟的思想体系如佛教思想、五行思想和道家思想中借取哲学理论来建立其教理教义,而对伊势神道影响最大的是道家思想。《大元神一秘书》是一部记载伊势神道着述中引用各种典籍情况的书籍,有学者根据此书统计显示,引用道家典籍的频率占有绝对多数,特别是《河上公注老子》《老子述义》等书引用最多。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五单元中国古代和现代的科技与文化第40讲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练习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五单元中国古代和现代的科技与文化第40讲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练习 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长期处于领先地位,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贡献卓著。古代中国的艺术独具东方神韵。绘画与诗文、书法、篆刻相互渗透,京剧成为中华文化的国粹,形成了鲜明的民族艺术特征。从先秦到清代,中国古代的文学成就灿烂辉煌。现代中国文化事业曲折发展,人民教育事业也历经曲折。科学技术方面,“两弹一星”、“籼型”杂交水稻、“银河”系列计算机、“神舟”系列航天飞船,是新中国科技发展的突出成就。 一、四大发明 1 2.

《金史》中记载:“声如雷震,热力达半亩之上,人与牛皮皆碎迸无迹,甲铁皆透。”材料描述的科技成就是什么?开始用于军事是在何时?对欧洲社会的转型起了什么作用? 提示:成就:火药。时间:唐朝末年。作用:有助于新兴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促进了欧洲社会的进步。 二、其他成就 1.数学 (1)先秦:出现九九乘法口诀;发明了筹算计数法。 (2)东汉:应用数学著作《九章算术》成书,标志着中国古代数学体系形成。 (3)魏晋南北朝:祖冲之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领先世界大约1000年。 2.天文历法 (1)天象观测 ①留下世界上最早的日食、彗星和太阳黑子的记录。 ②《石氏星表》是世界上最早的星表。 (2)天体观测仪器:郭守敬创制简仪。 (3)历法:元朝时郭守敬编订的《授时历》比现行公历的颁行早了三百年。 3 其中《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代农业科学著作。 为什么中国古代与农业相关的科技成就突出? 提示:古代中国以农立国,农业在古代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统治者重视农业,因而与农业相关的科技得到发展。 1.(经典再现)下列中国古代科技著作中,成书于汉代的是( ) A.《本草纲目》B.《齐民要术》 C.《九章算术》 D.《石氏星表》 答案:C 2.(经典再现)某中学生参加电视节目的知识竞赛,有一道关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题,

儒道互补对中国性格的影响

西南财经大学 儒道互补对中国性格的 影响 [键入文档副标题] [键入作者姓名] 儒家是入世的智慧,道家是出世的哲学。儒道两家看似对立实际上却是相互统一,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人的既实用又不肤浅的性格和人生追求,并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主要以李白和辛弃疾为例,阐释儒道互补对中国性格的影响。

儒道互补对中国性格的影响 学号: 摘要:儒家是入世的智慧,道家是出世的哲学。在得意时,中国人是儒家,谈理想谈奋斗;失意时,中国人是道家,论山水论洒脱。儒道两家看似对立实际上却是相互统一,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人的既实用又不肤浅的性格和人生追求,并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主要以李白和辛弃疾为例,阐释儒道互补对中国性格的影响。 关键词:儒道互补中国性格传统文化 儒家是入世的,讲求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而道家是出世的,讲求淡泊明志,清心寡欲。儒家坚韧奋斗,道家轻蔑嘲弄。儒家和道家看似相互矛盾,互不相容,实质上却是中国文化的阴阳两极,相互矛盾,却又相互融合,和谐统一。儒家给了中国人得意时入世奋斗的理想,道家给了中国人失意时逃离现实的缺口。儒家和道家的相互结合,在顺境中给了中国人不沉溺其中的理想,在逆境中给了中国人豁达开朗的胸襟。这在中国许多文人身上都有非常明显的体现。 首先我们我们来看一看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在李白的身上,儒家和道家的影响都体现的尤为明显。青年时期的李白,一直抱有儒家的济世报国,建功立业的入世理想,例如从著名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中就能够看出李白青年时期的报复,所以,李白曾多次出川去长安谋求政治出路,但是,都失意而归。尽管李白在政治上并不顺遂,但是他一生都没有放弃过自己的政治理想,他一生关心国事,一生保有自己经世济民的人生报复,

宗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宗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内容摘要】: 西方人普遍认为中国人没有信仰,实际上,中国有三大宗教:佛教、道教、儒教。在中国几千年发展的历史中对中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宗教作为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文化的特征和精神。本文将从中国宗教的起源,对古代中国文化的影响以及宗教在当今社会发展现状这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 诞生、影响、发展现状 【正文】: 一:中国宗教的起源 中国目前存有的三大宗教为儒教、道教和佛教。自从春秋时期孔子创立了儒教思想后,到了魏晋时期,儒教这个说法便流传开来,其思想在中国几千年文化史中占有主导地位。道教作为中国本土的宗教,是最能体现中国宗教特色的宗教之一,距今已有1800余年的历史。佛教作为唯一的外来宗教,佛教的传入和发展大约在两汉之际,经长期传播发展,而形成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中国佛教。 二:宗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儒教是儒家思想的宗教界的一种说法,实际上儒家思想能不能定义为一种宗教学姐还有争议,因此本文将这一部分略讲,重点讲道教和佛教。 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以“道”为最高信仰。道教在中国古代鬼神崇拜观念上,以黄、老道家思想为理论根据,承袭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衍化形成。道教的玄妙思想、神仙境界、奇异方术、逍遥精神、贵生伦理渗透到文学艺术领域的方方面面,道教的自然情怀、浪漫主义深深影响着传统文艺的审美观,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精神源泉。道教对国人的性格心理、伦理道德和民族凝聚力的塑造是无与伦比的。道教上善若水、以柔克刚的思维方式,造就了国人内敛、含蓄的性格心理;道教阴阳协调、天人合一的思想,决定了中国人的辩证思维方式;道教奉行“知常容,容乃公”的准则,形成了宽容谦让、包容开放的民族性格,促使中华文明经久不衰。 佛教在印度于公元十三世纪初消亡,在中国却作为大乘佛法而得以弘扬和发展。佛教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并且和道教追求长生不老不同的是,佛教更关心芸芸众生的酸甜苦辣、生离死别,因此受到更多人的推崇。佛教对中国文化产生过很大影响和作用,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灿烂辉煌的佛教文化遗产。许多佛教建筑已成为我国各地风景轮廓线突出的标志。佛教还为中国文化带来了新的意境、新的文体、新的命意遣词方法。佛经中的动人故事常常成为艺术家们绘画的题材。大量的佛教用语,如世界、如实、实际、平等、、清规戒律、相对、绝对、觉悟、意识等等深深影响的国人的思想。 三:宗教在当今中国的发展现状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建设推崇无神论,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影响,许多中国人不再有宗教信仰。因此在当今中国社会,很难见到宗教在西方国家那样普遍。然后新中国仍然推重宗教信仰自由。所以仍有许多宗教人士活动在社会的各个角落。有支持社会主义建

道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道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道家是诞生在古老神州大地上的重要的本土思想。道家的起源可以一直追溯到泰古二皇。春秋时期,老子集古圣先贤之大智慧,总结了古老的道家思想的精华,形成了无为无不为的道德理论。道家以“道”为核心,认为天道无为、主张道法自然,提出了道生法、知雌守雄、刚柔并济等政治、军事策略,是“诸子百家”中极为重要的哲学流派,影响中华文化各个领域,对中华哲学、文学、宗教、科技、艺术等等影响深远。 一、道家对中华哲学的影响 英国学者李约瑟也曾说过:“中国人性格中有许多最吸引人的因素都来源于道家思想。中国如果没有道家思想,就像是一棵某些深根已经烂掉的大树。”由此可见,道家哲学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对中华民族的思维特征、民族心理、民族性格都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 道家哲学的核心,体现在其对自然的崇尚、主张自然无为的天道观,强调“道”是世界的本原,因而从人类到自然界都要以“道”为其法则,“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家哲学是一种以自然哲学为构架的、以“自然之道”一贯之的思想体系,它的本体论、社会政治哲学等都无不主张“道法自然”,体现了鲜明的自然主义色彩。道家哲学这种崇尚自然、返朴归真的思想,与我们今天所强调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可谓一脉相承,倡导人们更加热爱自然、回归自然,祈求人与自然在和谐相处的环境中共同发展。老子道家哲学以“道法自然”的自然哲学为构架,培育中华民族的智者气象,发展博大精深的智慧之思,探讨宇宙之本源、生命之奥秘、人生之真谛。老子的人生哲学是“自然无为”。照着这句话去做,人们自可与道合一,与自然和谐。可惜许多人受物质生活的压迫,无法发展自己的精神生活,无法创造自己的伟大人格。他的教训,真是我们现代唯物主义和享乐主义的苦口良言。 二、道家对中华文学的影响 在道家观念的影响和塑造下,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的处世哲学也有较强的适应性,他们不仅能入世,也能出世,道家主张轻功名,重生命,道家的主要经典《道德经》大抵以虚静无为、冲退自守为事,这种不与世争的观念使得中国古代文人在失意之时能够得到一种自我解脱,道家的自然主义,正是用来慰藉中国人受伤的心灵的止痛药膏。在这种处世哲学下,中国文人能够适应时代的变化,在不同的心境下写出不同的作品,李白是这样,苏轼是这样,还有很多的文人都是这样,在一种淡泊的心态下也让他们的文学作品有了更多的风采。另外道家对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极大。《庄子》则是一部浪漫主义的寓言哲理著作,庄周在其幻想的国度里构建了自己“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于万物”的理想世界,其丰富瑰丽的想象开启了中国古代浪漫主义的大门。屈原的《离骚》现实叙述与幻想驰骋相交织,同时蕴含着哲学、宗教、文学等多重因素,是远古神话传说的直接的和完全的继承者,这种浪漫主义的文学传统也在后世薪火相传,汉代的辞赋家贾谊、建安时代的曹植、两晋六朝时的左思、郭璞、鲍照、陶渊明、盛唐的李白、中唐的李贺以至宋代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词派。明清的小说家吴承恩、蒲松龄,都在一定程度上继承发展了这一优良传统,甚至清代的现实主义巨著《红楼梦》的开端部分也极具浪漫主义色彩,“游幻境”的片断实际上是对人物形象的一次总结,具有强烈的神奇魔幻的色彩。

古代科技与文化知识梳理

古代科技与文化知识梳理 1.四大发明 造纸术: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纸的国家。西汉初年已有用于书写绘图的纸,人们开始用丝絮和麻纤维纸。105年,东汉蔡伦改进 造纸术,制成植物纤维纸。造纸术后来东传朝鲜、日本,西传印度、阿拉伯。唐朝时,阿拉伯人将造纸术经北非传入欧洲。 印刷术:隋唐时候已有佛经、日历、诗集雕版印刷品,868年印 刷的《金刚经》卷子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北宋毕昇发 明陶活字印刷术。元朝出现了锡、木、铅、铜活字印刷术。后来活 字印刷术传入朝鲜、日本、埃及和欧洲。 指南针:战国时,我国人民已经发现了磁石指南北的特性,制造了用以指示方向的“司南”。后来又制成指南针。北宋时指南针用 于航海事业。南宋时指南针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 火药:我国古代炼丹家发明了火药。唐朝《千金方》中记载了制火药的方法。唐末开始用于军事,北宋时,在军事上广泛使用火药,用来抵御辽、西夏和金的进攻。当时的火药武器有突火枪、火箭、 火炮等。明朝时采矿开始用火药爆破法。元朝时,火药和火器由阿 拉伯人传入欧洲。 2.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带领民众在岷江修建防洪灌溉工程都江堰,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 3.隋朝开凿的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伟大创造。 4.隋朝李春设计建造的赵州桥(安济桥)是世界上保存完好,最古老的一座单孔石拱桥。 5.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农学名著。

6.明代科学家宋应星的《天工开物》,被誉为“中国十七世纪工艺百科全书”。 7.故宫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体现了我国古代城市建筑和宫殿建筑的典型风格,是东方建筑艺术的结晶。 1.春秋时期,公元前613年鲁国天文学家观测到一颗慧星并作了最早记录,比欧洲早600多年;我国历法已经形成固定系统,基本确立十九年七闰的原则,比西方早160多年。 2.战国《甘石星经》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书中记录了800个恒星以及五大行星运行情况。当时还测定了一年中的主要季节。 3.《周髀算经》是编写于公元1世纪的一部天文著作。 4.汉武帝时期,天文学家制订出我国第一部较完整的历书《太初历》,开始以正月为岁首;西汉关于太阳黑子的记载,世界最早。 5.东汉科学家张衡创造了世界上最早利用水力转动的浑天仪,发明世界上最早测定地震方位的地动仪,比欧洲早1700多年。并对月食作了最早的科学解释。 6.唐朝僧一行的《大衍历》表明我国历法体系成熟;实测得到地球子午线的长度,这是世界上第一次对子午线的测量。 7.北宋沈括创制的“十二气历”是一种先进、合理的历法。 8.元朝科学家郭守敬制造了十多种天文仪器,对天象进行实际观测;精密推算出一年为365.2425天,编成《授时历》,同现行公历一年的周期相同,比现行公历确立早300年;他主持了元朝规模空前的天文测量工作,最北观测点是北海(在今西伯利亚),最南的观测点是南海(在今西沙群岛)。 1.《皇帝内经》是战国问世、西汉编定的著名医书,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

道教产生的原因与意义

道教产生的原因与意义 智叟 一、道教产生的思想渊源 二、道教与两汉政治 三、道教与儒、佛的关系及其对东方文化的影响 一、道教产生的思想渊源 易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儒道思想都从这里萌发。《周易·观卦彖辞》有“中正以观天下。观盥而不荐,有孚颙若,下观而化也。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的思想认识,对儒道两家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儒家所谓“神道”,是指神妙变化或曰规律而言。然而对于道教来说,它只是一个远源,直接受《易经》影响并形成学派的是道家。道家才是道教的近源。虽然后来的道教常以易学相标榜。如《周易参同契》等,确实也从中汲取了不少理论资养。但不是道教的直接来源,更不是道教的主要经典,只是借助《易经》阐发自己的思想而已。两者存有精神指向上的原则差异。学术理论上的互相激荡渗透,并没有改变各学派用自己的理解和理论改造原始经典的企图。其实道教对待道家经典何尝不是如此。 道家是道教的近亲,在学术思想上其渊源尤其相近。但道家与道教名虽相近而实际上相差亦甚远。最根本的差异在于一为反对礼仪节文的学术派别;一为专事斋醮科仪的宗教派系。道教的斋醮科仪与儒家的祭祀典礼,尽管在精神实质和具体内容上截然不同,但毕竟在形式上有些近似,而这正是道家所极力反对的。那末,与道家处世原则相反对的道教,又是如何从道家转化而成为道教的呢? 道家转化为道教,至少要经过两个中间环节。第一个中间环节,是黄老之学或黄老之道。道家反对礼仪更不主张预政,提倡无为而治。但道家祸福依伏、奇正相生的辩证观乃至愚民思想,早为轻视群生、善用阴谋的法家所吸取。两者的进一步融合,便产生了兼具道法特点的黄老政术。黄帝首先是政治人物,他在苍梧升天成仙的传说,又使他具有了神秘色彩,黄老道家托始黄帝,为其积极入世预政提供了合法依据,也为其向道教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