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9年专升本成考政治必背知识点复习提纲(考点精编)

2019年专升本成考政治必背知识点复习提纲(考点精编)

2019年专升本成考政治必背知识点复习提纲(考点精编)
2019年专升本成考政治必背知识点复习提纲(考点精编)

2019 年专升本成考政治必背知识点复习提纲(考点精编)
1.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对象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 2.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是:坚持和发展。 3.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里的客观实在是指: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4.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掌握分寸,防止过或不及,其关键在于:把握事物的度。 5.矛盾的基本属性是:斗争性和同一性。 6.实践的科学含义是: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7.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是:真理的 2 种不同属性。 8.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最基本的首要的是:生产实践活动。 9.人类社会变化、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10.英雄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11.自由王国实际指的是:共产主义社会。 12.标志着毛泽东思想萌芽的代表著作是: 《中国社会各阶段的分析》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 报告》 13.我国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组织形式及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4.“二次革命论”是由谁提出来的:陈独秀。 15.1927 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社会的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6.全国第一块农村根据地是:井冈山根据地 17.标志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正式形成的会议是:国民党一大 18.1931 年 11 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的地点是:江西瑞金 19.中共八大指出,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党的中心任务是: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 为先进的工业国。 20.新民主主义经济的领导力量是:国营经济 21.毛泽东正式向全党全国提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文章是: 《论十大关系》 22.1974 年 2 月,毛泽东在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提出的重要观点是:关于三个世界的划 分的观点 23.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邓小平理论 24.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在:党的十六大 25.邓小平指出,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 。这个判断:体现了社会主义 本质的要求 26.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27.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巩固执政党地位的:社会基础 28.执行社会主义宏观调控职能的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府 29.在我国现阶段的所有制结构中,国有经济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主要体现在:对国 民经济发展的控制力上 30.我国现阶段的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31.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32.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原则是:集体主义 33.邓小平提出的和平与发展两大时代主题的核心是:发展 34.“一国两制”构想的起初提出,是为了解决:台湾问题 35.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是: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36.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37.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错误是:不懂得个性和共性的辨证关系 38.只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会导致:形而上学不变论 39.事物发展的必然性产生于: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 40.一个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关键在于:是否符合客观事物的规律性 41.感觉、知觉和表象,这是: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42.不属于生产力实体性要素的是:科学技术 43.历史唯物主义的人民群众这一范畴是指:推动社会进步的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总和 4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45.在自由和必然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自由是指: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 界的改造 46.社会进步的含义指:社会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 47.标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本形成的不平等条约是:辛丑条约 48.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最迫切的任务是: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求得民族 独立和人民解放 49.“工农武装割据”的基本内容是:土地革命 50.在革命统一战线的两个联盟中,基本的主要的联盟是:工农联盟 51.毛泽东指出,解决中国一切革命问题的最基本的根据是:认清中国社会的特殊国情 52.我党提出把工作重点由农村转移到城市的会议是:七届二中全会 53.新民主主义的前途是:社会主义 54.1949 年 9 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选举谁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 55.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指出我国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属于:人民内部矛盾 56.我党对待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采取的政策分别是:没收和平赎买 57.“一五”计划确定的优先发展的重点是:重工业 58.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要求是:时代主题的转换和新技术革命浪潮的兴起 59.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始终做到:三个代表 60.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发展目标是: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61.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改革 62.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63.当前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和中心环节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64.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是指: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及其运动方式 65.依法治国,作为党领导人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被确立下来是在:党的“十五大” 66.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取决于: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67.坚持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放在首位的应该是:国家主权和国家利益 68.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我国对外开放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其显著特点是:多层次、宽领 域、全方位开放的格局初步形成 69.台湾问题的本质是:中国的内政问题 70.党的建设的基本问题是: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 7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72.唯心主义的基本形式是: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73.作为哲学范畴的物质是指:作为物质普遍属性的客观实在性 74.人工智能的出现和发展证明了:物质是意识产生的基础 75.量变是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 76.认识的本质在于:能动反映 77.实际工作中的教条主义者,割裂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犯了类似:唯理论 的错误。

78.生产关系范畴所反映的是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物质经济关系 79.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根本标志是看:促进还是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80.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81.实现人的价值的根本途径在于:在社会实践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82.中国工人阶级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是在:五四运动中 83.中国革命斗争的主要形式是:武装斗争 84.新民主主义国家的政体是: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 85.标志中国革命由国民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变的会议是:遵义会议 86.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段的分析》一文中所说的中产阶级主要是指:民族资产阶级 87.新民主主义社会属于:社会主义范畴 88.统一战线的根本问题是:领导权问题 89.解放战争时期,揭开战略决战序幕的是:济南战役 90.毛泽东明确提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任务的会议是:六届六中全会 91.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标志是: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92.毛泽东把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提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高度加以论述的 文章是: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93.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社会实践基础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9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9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决定的中心任务是:经济建设 96.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是: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97.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98.我国制定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基本依据是:我国初级阶段的国情 99.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都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100.个体劳动者的主要收入属于:劳动收入 101.以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和资本联合为主的股 份合作制经济的性质属于:集体经济 102.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 10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其主要内容来说: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致的 104.“一国两制”构想,在实践中首先运用于解决:香港问题 105.全心全意地依靠工人阶级是因为:工人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 建设最基本的主力军 106.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一切旧哲学的最主要、最显著的特征是:实践性 107.哲学上的两大基本派别是指:唯物主义哲学和唯心主义哲学 108.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客观前提是: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 109.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变化的基本形式或状态 110.唯物辩证法与黑格尔辩证法的本质区别在于:前者是以唯物主义为基础的,后者是以唯 心主义为基础的 111.认识论上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反映论和先验论的对立 112.唯心史观的根本缺陷是:不懂得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不懂得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 者 113.与剩余价值理论一起并称为马克思一生两大贡献的是:唯物史观 114.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是:加速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 115.下列不正确的是:无产阶级领袖是历史的主人 116.人的本质:是随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的 117.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开始得到真正的传播是在:十月革命 118.中国共产党把毛泽东思想确定为自己的指导思想是在:中共七大 119.新民主主义经济的领导力量是:国营经济

120.毛泽东完整地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和总政策的著作是: 《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121.从 1927 年 11 月到 1935 年 12 月瓦窑堡会议之前,中国共产党在政权问题上的基本主张是建 立:工农民主政权 122.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是: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 123.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基础是:新三民主义 124.国民党统治区第二条战线斗争的先锋和主体是:学生运动 125.标志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反动政权覆灭的历史事件是:解放南京 126.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中提出的过渡时期是指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127.1956 年 4 月,毛泽东提出我国发展科学、艺术的基本方针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128.从 1978 年至 1982 年是邓小平理论:初步形成 129.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质核心是:保持党的先进性 130.三个有利于标准有明确的针对性,是针对: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姓“资”姓“社”问题 131.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132.我国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构想是:梯次推进 133.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应该是: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134.国家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给予物质保证的社会安全制度是:社会保障制度 135.政治体制是政治制度的:具体表现形式和实施形式 136.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137.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依法治国 138.按照三个世界的理论,中国属于:第三世界 139.系统阐述中国共产党对台政策的纲领性文件是:江泽民提出的八项主张 140.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基础上 141.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是: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142.意识能动作用最重要的表现是: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 143.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是指: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144.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145.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146.列宁说“从物到感觉和思想”和“从思想和感觉到物” ,是: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对立 147.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突出的表现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 148.人民群众的主体是:包括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在内的劳动群众 149.我国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是根据: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状况的规律 150.我国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跨越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从奴隶社会直接进入社会主义 社会,说明:社会发展的具体道路具有多样性 151.衡量一个人的价值应依据他:对社会的贡献 152.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是在:土地革命战争前的中期 153.20 世纪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历史性巨变是:辛亥革命 154.毛泽东在哪次会议上对新民主主义五种经济成分作了具体分析: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155.新民主主义文化同旧民主主义文化相区别的主要标志是:是否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 156.中国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157.“一切反对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反映的战略战术思想是: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 上重视敌人 158.针对抗战胜利后国际国内复杂的形势,中共中央制定的基本方针是:争取和平民主,反 对内战独裁 159.为加强中国共产党对工农红军的领导,明确提出“支部建在连上”是在:三湾改编 160.1950 年 6 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的土地法是: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161.党的 过渡时期总路线所指的过渡时期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162.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处理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 个人关系的方针是:统筹兼顾、适当安排 163.从 1982 年党的十二大上 1987 年当的十三大是邓小平理论:形成轮廓 164.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条件是:中国和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 165.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是:当代世界的新变化 166.邓小平指出,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发展 167.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其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168.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 169.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关系的原则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170.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171.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172.精神文明重在建设,指:把“建设”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17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是: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 174.在台湾问题上,我们的立场是: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175.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性质是:社会主义性质的 176.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哲学的最主要区别是:创立了唯物辩证的社会历史观 177.哲学上的二元论是:唯心主义的一种形式 178.“人们总是按照自己的形象和经验来塑造鬼神的” ,这个论断的哲学依据是:各种意识 形式都是物质的反映 179.联系的客观普遍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在于:它要求人们用整体的观点去认识事务。 180.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的关系是: 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221.人的价值是贡献与满足的统一, 这是指: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222.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约 80 年间中国人民革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缺乏先进阶级 的科学革命理论的指导 223.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和创建人民军队的开端是:南昌起义 224.中国共产党人第一篇反对教条主义的重要文献是: 《反对本本主义》 225.大革命失败后建立的南京国民党政权的性质是:城市合办和乡村豪绅阶级政权 226.国民党反动政权存在的基础是:官僚垄断资本主义 227.人民军队的唯一宗旨,也是其区别于旧军队的根本标志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28.提出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工农联盟思想的大会是:中共四大 229.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30.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三中全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党在当时的战略和策略是:不要四面出击 231.1953 年至 1956 年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和资 本主义道路的矛盾 232.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讲话中,提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是:把国内外一切 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233.邓小平理论和毛泽东思想之间的关系是:继承和发展关系 234.坚持与时俱进,最重要的是:要使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富于创造性 235.建国以来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所经历的曲折和失误,归根结底,就在于没有完全搞清 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236.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间跨度是指: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 实现 237.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是指:地区经济梯次推进 238.党的“十五大”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指:以公有制为主体、多 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39.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240.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41.我国各民主党派是:参政 党 242.现价段,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富强、民主、 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43.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共同繁荣和发展 244.“一国两制”的前提是: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245.我国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是:民族团结和合作 246.辩证法所要回答的问题是:世界的状况是怎样的问题 247.把物质说成一种或者几种可直接感知的有形实体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 248.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必然导致: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249.事物的肯定方面是指:事物维持其存在的方面 250.在内容和形式的矛盾运动中:内容活跃易变,形式相对稳定 251.理性认识的特点是:间接性和抽象性 252.经济基础是指一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合 253.上层建筑的两个方面组成部分是: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 254.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表现在:促进或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255.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 度,它所遵循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 256.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由低级到高级的前进上升过程 257.近代中国之所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根本原因在于:帝国主义的入侵 258.1948 年 12 月 30 日,毛泽东在以下哪篇文章中首次公开使用“人民民主专政”的概念: 《将革命进行到底》 259.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核心是:无产阶级领导 260.“工农武装割据”就是: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的紧密结合 6、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亦称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第一、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认识离不开客体,人的认识根本上是由客体决定的。 第二、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能动的,认识也离不开主体,人的认识要受到主体的生理状况和 精神状况的制约。 7、简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第一、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第二、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 第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的原理在社会历史领域表现为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性即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 首先,社会意识的产生、变化与发展都根源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其次,社会意识的内容 无论其具体形式和水平如何,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再次,社会意识的阶级属性是对社会存在 的中阶级关系的反映。 8、怎样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第一、相对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尽管有其特殊性,但它们本质上都是客观的物质体系。 第二、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自然界的发展相似,都是由其内部固有的矛盾推动,存在一个辩证 发展的客观规律。 第三、对人类社会同样可以用自然科学的分析方法精确地进行考察和研究 最后、社会发展与自然界发展同是客观发展过程,但也有区别。特殊形式,作为主体的人的 实践性和自觉创造性。社会历史的自然历史过程和人的自觉活动相统一的过程。

9、社会进步的科学内涵。 社会进步是指社会从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合乎规律的前进性、上升性运动,包括社 会形态的更替,社会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的进步和发展。之所以是对社会发展的 总概括,是因为社会进步是指: 第一、是一个有方向的概念 第二、是一个整体概念 10、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第一、人的本质不是先天的、天赋的,而是在后天社会活动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 第二、既然人的本质在其实质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人的社会关系又是发展变化的, 因此也就不存在什么永恒不变的一般的人的本质。 第三、由于人的本质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人们的社会关系不同,本质也就不同。 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从人的社会关系中,科学地揭示了人的本质,为我们正确地认识人的 本质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11、人们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在历史发展中起着决定作用 首先,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其次,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再次,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是创造社会历史的决定力量,但是,创造历史的活动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进行的。首先,受 到现实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状况的制约 其次,创造历史活动的性质、内容和发展方向受此一时代的生产方式的制约。再次,自觉程 度不同,特别是科学文化水平不同,制约着历史的创造。 12、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 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中的正确反映 谬误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中的歪曲反映 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 一方面,真理和谬误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 另一方面,相互依存,在特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特定条件和范围;发展的;全面的 谬误也是具体的有特定的条件和范围的;失败是成功之母;更加深刻的认识真理,自觉地完善 和发展真理 总之,在人类认识的过程中,真理与谬误总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这是人类认 识发展,当然也是真理发展的一条基本规律。 13、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的内容。 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观点,包括: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 为人民服务的观点,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把群众观点贯彻到具体工 作中去,就形成了群众路线。 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政治路线、 组织路线和领导方法, 它的主要内容: 一切为了群众、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14、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事物发展的动力,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同一性的作用: 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是事物保持相对稳定性,为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提供必要的前提。 第二、矛盾双方互相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 第三、矛盾的同一性规定了事物向着对立面转化的基本趋势。 斗争性的作用: 第一、在事物量变过程中,斗争推动矛盾双方的力量对比和相互关系发生变化,为质变做准 备。

第二、在事物质变过程中,斗争突破事物存在的限度,促成矛盾的转化,实现事物的质变。 矛盾着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运动发展。 15、何谓辩证的否定观,与形而上学的否定观有何区别。 第一、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即它通过事物的内在矛盾运动而自己否定自己,并通 过自我否定而实现自我更新、自我发展。 第二、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和联系的环节。 第三、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的统一,是新事物对旧事物的既克服又保留, 是杨弃。 形而上学否定观与辩证否定观是根本对立的。首先,它否认事物内部的矛盾及其变化,认为 否定不是事物的自我否定,而是外力强加给事物的,是主观任意的否定;其次,形而上学否定观 把否定看作是发展和联系的中断,是绝对的否定,是对原有事物的彻底抛弃,简单的消灭;再次, 否定观否认客观事物自身是肯定和否定的对立统一,因而孤立地、绝对地看待肯定和否定。16、 国体和政体的含义和两者的关系。 国家的类型亦称国体,指的是国家的阶级内容,即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 国家的形式亦称为政体,指的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即统治阶级采取何种方式 来实现自己的统治。 国体与政体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国体决定政体,政体为国体服务,使国体得以实现。 17、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表现。 首先,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和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具有不完全同步性。 其次,社会意识的发展水平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 再次,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自己的历史继承性。 还有,各种形式的社会意识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最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巨大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 18、述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应该遵循的重要原则。 政治体制改革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必须遵循一下原则 (1)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离开了四项基本原则,政治体制改革 就会偏离正确的方向。 (2)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要根据我国自己的实践、自己的情况来决定改革的内容和步骤。 (3)必须分步骤、有领导、有秩序地进行。 19、为什么说反对****是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严重政治斗争? (1)****从本质上说是剥削制度、剥削阶级的产物,******和社会主义制度,是同任何**** 现象根本不相容的。 (2)****现象是侵入党和国家机关健康肌体的病毒,如果我们掉以轻心,任其泛滥,就会葬送 党,葬送人民的政权,葬送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 (3)****现象的滋生蔓延严重影响党群关系,干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20、简述社会主义本质中生产力目标和价值目标的关系。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 裕。 在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中,生产力目标与价值目标二者是互为条件的。 (1)生产力目标是价值目标实现的物质基础。 无产阶级夺取政权, 只是消灭了剥削制度和剥 削 阶级,消除了产生两极分化的根源,但要消灭贫穷、实现共同富裕,必须发展生产力。人们只能 在生产力所决定的允许的范围内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可见,发展生产力是实现价值目 标的物质 基础。 (2)价值目标又是生产力目标的条件。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初级阶 段,尤其要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但是我们只能走共同富裕的发展道路。因为这是社会主义本 质所决定的,不坚持社会主义,走共同富裕的道路,生产力既得不到解放,也得不到发展。21、

简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分配制度的主要原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按劳动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是由我国的 社会经济条件决定的: (1)生产方式决定分配方式,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结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 济长期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同时并存的分配结构。 (2)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也决定了分配形式的多样化。由于实行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合 作制、承包经营等实现形式。必然产生按劳分配以外的各种分配收入。(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的内在要求。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必须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各种生产要素(劳动、土地、 资本、管理)都要有相应的市场评价,这些生产要素的所有者都应得到相应的收入。 此外,市场经济中还需要有风险收入、以及通过社会保障获得的收入等等。总之,社会主义 初级阶段多种分配方式的存在,是多种所有制经济、经营方式、市场经济运行的内在机制等诸多 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22、为什么说农业是根本,必须大力发展农业? 邓小平认为, 农业是根本。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必须把农业放在首要地位,大力发展农业。 这是因为: 首先,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它的基础作用主要表现在:农业是人类的衣食之源,生存之 本;农产品是轻工业的重要原料、重要的出口商品;农村又是工业品的主要市场;农业的发展能为国 民经济其他部门发展提供劳动力等。 其次,在现实生活中,我国绝大多数人口在农村,农业生产的发展直接关系广大农民生活的 提高;直接关系到本世纪末能否达到小康水平;农产品又是城乡人民的生活必需品,所以又直接关 系到城乡人民生活的提高,物价稳定,社会安定。 最后,我国农业生产相对落后,已成为国民经济最薄弱的环节,它已很难支撑国民经济其他 部门的快速发展。因而,农业生产的发展是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现代化建设、社会稳定的基 础,并最终决定着国民经济其他各部门的发展规模和速度,是能否实现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关键。 23、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总目标和具体目标、主要任务是什么? (1)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总的目标有三条:第一,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第二,发展社会主义社 会的生产力;第三,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 (2)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近期的具体目标, 就是要增强党与行政机构以及整个国家领导机关的 活力;就是要克服官僚主义,提高工作效率;就是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和各行各业以及基层的积极 性,从而在政治上创造出比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更高更切实的民主。 (3)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里,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发展民主,加强法制,实行 政企分开,精简机构,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维护安定团结。 24 、简述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第一、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除了因为这一理论依据和所坚持的世界观、方法论是马克 思主义的,而且表现在它坚持的基本原则,它强调的基本理论,都源于马克思主义。 第二、邓小平理论是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对马克思主义不仅是继承和坚持,更 重要的是发展和创新。 何以能够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因为 第一、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 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第二、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 第三、邓小平理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 第四、总起来说,邓小平理论形成了新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25、简述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论述。 第一、把发展生产力放在社会主义本质的首要地位 邓小平反复强调,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发展生产力。

第二、把发展生产力和解放生产力统一起来。 邓小平认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这是对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只有发展 生产力,而没有也不需要解放生产力的传统观念的一个重大突破。 第三、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统一起来。 邓小平既强调"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又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并使二者成 为不可分割、有机联系的整体。 第四、把基本任务和根本目标统一起来。 只有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同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最终实现共 同富裕的目的。 第五、把发展过程同最终结果统一了起来。 社会主义是一个过程,社会主义的本质也有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把发 展过程与最终结果有机地统一了起来。26、简述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邓小平在提出 "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 这个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阐述社 会 主义本质的同时, 反复地强调社会主义的最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并且提出了下列一些重 要 思想。 (1)大力发展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思想,是实现********的物质基础 马克思主义 的唯物史观认为,物质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最终决定力量和最根本的推动力。 马克思最注 重发展生产力。只有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财富极大丰富,才能实现********。 (2)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 不断发展生产力,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 生产率,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 实现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 (3)发展生产力,是显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 只有创造出比资本 主义更高的社会生产力,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从根本上得到巩固。 (4)当前发展生产力是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根本手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 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 盾。解决这一矛盾,从根本 上说,只能靠不断发展生产力。为此,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 中心,各项工作都要服从 和围绕这个中心。 27、如何正确理解“三个有利于的”的判断标准? 邓小平在 1992 年南方讲话中提出了判断改革和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 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 水平的"三个有利于"为标准。 ①"三个有利于"标准使实践标准具体化。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 标准。但什么是当务之急的实践却是个不容易把握的问题。邓小平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就是 坚持了实践标准并使之具体化,有很强的针对性。 ②"三个有利于"标准的现实意义。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一些旧的观念时时干扰我们的工作和 认识,如对姓"社"姓"资"的争论。"三个有利于"标准是现实、具体而又符合时代特征的标准,具 有现实针对性。 ③"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而"三个有利于"的头一条就是是否 有利于发展生产力。而有利于提高综合国力,也就是提高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增强社 会主义国家的实力。而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既符合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也有助于解决 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 综上所述,"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是一个以生产力标准为基础的包括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在 内的社会主义价值判断系统。 28、简述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 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论断包括两层基本涵义:

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这是对我国现有社会制度基本性质的总概括和总规 定。 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这是对我们现有社会发展水平的总认识和总判 断。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其特定的质的规定性, 它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 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 段。 29、为什么说改革是我国的第二次革命? 第一、改革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解放生产力。 第二、对原有体制进行根本形的变革。 第三、改革引起了经济生活、社会生活、思想观念等一系列重大变化。 从解放生产力、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从政策的重新选择、体制的重新构建这个转变的深 刻性和广泛形,从由此而引起的社会生活和人们观念的深刻性和广泛性等方面来说,改革是中国 又一场革命。 30、简述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以及如何坚持基本路线不动摇。 党的基本路线或总路线是党在一定历史时期制定的行动纲领,是总揽全局的根本知道方针, 是党制定各项具体方针的一句,是全党统一思想、统一行动的基础。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 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如何坚持这个基本路线不动摇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离开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就有丧失物质基础的危险。其他一切任务都要服从这个中心,始终如一地搞好经济建设,决不受 任何干扰。 31、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原因是什么? 第一、要用相当长的时间发展社会生产力,去实现别的许多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实现的工业 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建立社会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 第二、要用相当长的时期来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第三、当前的时代特点和国际环境,也使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历史更长的时期。 32、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第一、它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关系学说的重大发展 第二、它是对当代世界社会经济发展和趋势的崭新概括 第三、它是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深刻总结。 它理论内涵是 第一、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起第一位的作用。 第二、科学技术在生产力诸要素中起着第一位的作用 第三、现代科学使管理日趋现代化、科学化 第四、高科技在只是经济中的作用日益重要。

2017考研政治马原真理8大知识点

2017考研政治马原真理8大知识点 真理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真理是客观的,这是因为: (1)真理内容是客观的。真理的内容来源于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 (2)检验真理的社会实践是客观的。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或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真理的两重属性(同人的认识能力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相联系),二者是对立统一关系 (1)二者是有区别的。绝对真理或真理的绝对性有三个方面的含义: ①任何真理都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都具有不依赖人类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②人的认识按其本性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的客观世界,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③从真理的发展来说,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相对真理或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的条件性。表现为: ①从认识的广度来看,任何真理的认识都是对整个世界某些领域、某些事物和过程的一定范围的正确反映,有待于扩展。 ②从认识的深度看,任何真理都是对特定事物一定程度、一定层次的近似正确的反映,有待于深化。 ③从进程上看,它只是对事物的一定发展阶段的正确认识,有待于发展。 (2)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又是相互渗透、相互联结的 ①相对之中有绝对,任何相对真理之中都包含着绝对真理的成分;另一方面,绝对之中也有相对,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②真理是由相对走向绝对的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任何真理性认识都是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中的一个环节。 (3)割裂二者的关系犯两种错误:绝对主义真理观和相对主义真理观。绝对主义真理观只讲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相对主义真理观则只讲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的绝对性。 真理与谬误成功与失败(易考分析题) (1)含义:真理是对事物正确的认识,谬误是对事物错误的认识。 (2)辩证关系:对立统一 ①真理和谬误是性质不同的两种认识,它们是对立的。 ②真理和谬误又是统一的,它们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真理和谬误相比较存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真理转化成谬误,谬误转化成真理。 ③坚持真理,修正谬误,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基本原则。我们要善于坚持和发展真理,敢于和善于同谬误做斗争。在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正确的认识往往会导致成功的实践,而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们的实践活动也会达不到自身所期待的结果,导致失败。只要人们分析失败的原因,化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就能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变失败为成功。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真理标准的唯物论)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即主观与客观相符合所要求和实践的本质特点,即直接现实性所决定的。 (2)真理的本性是主观与客观相符合,而主观和客观事物本身都不能作为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只有把主观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对照的东西,才能充当检验真理的标准。唯一有这个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知识点会考学考精简版纯重点必背

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知识点 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 第一课、文化与社会 1、体味文化: ①文化形式各种各样。②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③不同区域的文化各具特色。 2、文化的概念/定义:以及特点: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3、文化的范围: 包括世界观、人生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有阶级性,看不见)性质的部分,也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文字等非意识形态(无阶级性,看得见)的部分 4、文化的特点: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纯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5、社会和文化的关系: 每个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6、文化现象的实质:一种精神现象。 7、精神活动与物质活动的关系: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8、文化的形式: 静态: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 动态:文化生产、传播、学习、积累的过程 ★9、文化的力量(作用):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实质)。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10、文化与经济、政治 ·相互影响:在经济的基础上 ★(1)关系: ①政治、经济、文化三者相互影响。经济、政治和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三个领域。其中,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要影响。 ②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的发展完全同步。 ·为什么不同步: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相对独立性。 ★(2)关系的特点:相互交融 经济:①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②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 ③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 ④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

成考专升本政治章节重点考点

成考专升本政治章节重点考点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主阶段政党制定战略、策略的理论基础,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指南。 (2)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增强我们鉴别各种理论和路线是非的能力。 (3)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帮助我们掌握运作概念的术、提高理论思维的能力。 第一章物质和意识 考点1物质的定义 (1)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的观点:“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考点2运动静止的关系 运动与静止之间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一方面,即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即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静止是相对的,即静止是运动在特定条件下和特殊状态。另一方面,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 考点3意识的本质来自https://www.wendangku.net/doc/bb472147.html, (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2)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考点4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1)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 1.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为意识活动本身就是一个主动的创造性程。 2.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为人的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思想观念的指导下展开的。 3.意识的能动作用还表现在对人体生理活动的控制上。 4.意识能动作用突出地表现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上。

(2)意识能动作用的实现途径与条件 1.要正确发挥能动力作用,必须遵循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 要正确发挥能动力作用,就必须把正确的思想付诸实践。 2.意识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考点5主观能动性欲客观规律性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首先,强调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要以承认并遵循客观规律为前提,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就是充分发挥人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主体作用;其次,客观规律的发现和运用,都需要充分的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考点6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具体要求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观的根本要求,是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保证。 (1)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是从客观事物本身的真实情况出发,按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认识事物,反对用主观想象代替客观事物的真相。 (2)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是按照客观事物不断变化着的实际认识事物。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3)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是要如实地揭示客观事物固有的规律性,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反对违背客观规律的主观臆断和盲目蛮干。 事物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 考点1联系的定义及其性质 所谓联系,也就是关系,是指一切事物、现象、过程之间及其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 考点2发展的定义及其实质 唯物辩证法所讲的发展,是指事物由低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由序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考点3矛盾的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来自https://www.wendangku.net/doc/bb472147.html,

2018年成人高考政治试题及答案(专升本)

2018年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7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在物质和意识关系的问题上,唯心主义的根本错误是( ) A.否认意识对物质的决定作用 B.夸大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 C.否认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 D.夸大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参考答案:C 2、唯物主义所要回答的根本问题是( )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B.物质是世界的本原问题 C.精神是世界的本原问题 D.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 参考答案:B 3、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对外开放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其显著特点是( ) A.技术引进从重视硬件发展到重视软件 B.从兴办经济特区发展到开放沿海港口城市

C.从吸收利用外资发展到国际劳务合作与跨国经营 D.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开放的格局初步形成参考答案:D 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 )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B.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 C.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D.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参考答案:C 5、感觉、知觉和表象,这是( ) A.反映论的三种形式 B.意识的三种形式 C.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D.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参考答案:C 6、只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会导致( ) A.主观唯心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 C.形而上学不变论 D.相对主义诡辩论

参考答案:D 7、党提出把工作重点由乡村转移到城市的会议是( ) A.八七会议 B.中共六大 C.七届二中全会 D.十二月会议 参考答案:C 8、党的十六大提出了( ) A.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奋斗目标 B.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奋斗目标 C.社会主义小康水平的奋斗目标 D.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参考答案:D 9、在认识活动中,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是( ) A.满足和被满足的关系 B.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 C.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 D.观赏和被观赏的关系 参考答案:B

考研政治毛中特必背的十九个高频考点总结

考研政治毛中特必背的十九个高频考点 总结 毛中特作为考研政治中分值最高的科目,是同学们在考研政治复习中的重点。在此整理2015考研政治毛中特必背19个高频考点,赶快来收藏吧! 1、三个“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 2、正确评价毛泽东及其意义 关系到怎样看待党和国家过去几十年奋斗的成就,关系到党的团结、国家的安定,也关系到党和国家未来的发展前途,不仅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而且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做出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做出了科学的、实事求是的评价。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毛泽东提出的重要观点: 1.社会主义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 2.要反对平均主义,重视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和价值规律的作用。 3.在社会主义占优势的条件下,“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 4.以农轻重为序安排国民经济计划。 3、中国革命道路理论 中国革命应该走什么样的道路,党对这一问题的认识,经过了一个逐步探索的过程。党成立初期,工作重心放在城市,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党的工作重心开始转向农村。1930年1月,毛泽东发表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初步形成了以乡村为中心,先在农村建立和发展红色政权,特条件成熟时再夺取全国政权的思想。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的依据:(1)是由中国的具体国情(内无民主,外无独立)决定的;(2)近代中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和革命的主力军。(3)革命的敌人长期占据着中心城市,而农村是统治薄弱环节。 4、两个“不能否定”(毛中特与史纲交叉考点) 我们既不能以改革开放以后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时期,也不能以改革开放前的时期否定改革开放以后时期。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30年的奋斗,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功迈出了重要一步。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领导全国人民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工业体系,实现了农业合作化,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解决了在中国这话生产力落后的国家夺取政权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以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问题,从而也找到了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并且通过坚定不移地开拓这条道路而取

高中政治必背知识点归纳

高中政治必背知识点归纳 高中政治必背知识点归纳汇总 1、如何运用文化作用的知识分析问题? (1)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 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2)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 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先进、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 落后、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3)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 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4)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5)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 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6)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个人成长产生深刻影响。先进、 健康的文化是个人成长的催化剂,反动、腐朽没落的文化则会把人 们引向歧途。 (7)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特点。 (1)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2)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应该在继承的基 础上发展、创新。 (3)反对固守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守旧主义”和根本否定传统文 化的“历史虚无主义”倾向。

3、如何进行文化创新? (1)根本途径:社会实践。 (2)基本途径: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3)基本要求:处理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民族文化与 外来文化的关系。 (4)发挥人民群众的作用。关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理解人民 群众的文化需求,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汲取营养。 (5)克服错误倾向: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以及“民 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倾向。 4、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 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2)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体系建设。 (3)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不断创新,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 神文化需求。 (4)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全体人民的共同事业。只有 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社会主义 文化建设才能永葆生机和活力。 (5)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 发展文化生产力,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不 断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2、地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 特色的政党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考研政治

研究生入学考试之101思想政治理论从入 门到精通 本文为https://www.wendangku.net/doc/bb472147.html,-金翅掠影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 随着考研大纲的发布日期日益临近,考研政治的复习也被列入了计划,提上了日程。就关注三年考研的情况来看,从考试大纲发布日起,开始复习政治是比较合适的。不宜太早或者太晚。四个月的时间,如果用的方法得当,足够把政治这门科目复习得融会贯通。 本篇经验贴讲述从开始复习政治开始到考研政治结束,一套完整的规划和实施方案。无论你是文科生还是理科生,无论你是一战还是再战,即使是对政治零基础的你,看完此贴后,也不再为政治而苦恼。 本贴由初学乍练、初窥门径、粗通皮毛、鹤立鸡群、驾轻就熟、独孤求败、返璞归真七个部分组成,每部分都从不同的角度来解析考研政治。请各位看官上座,且听金翅来说这第一章——初学乍练。 初学乍练(九月) 未曾学艺先学礼,磨刀不误砍柴工。在介绍经验之前,先要了解考研政治到底要考什么。考研大纲一般是5年一大变,05和10年大幅度

修改过一次考研大纲。如果不出意外的话,13年的考研大纲不会再变,基本和12年的保持一致,细小的地方有差别。具体来说考察四门课程。分别是: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马基”)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毛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近代史”)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思修”) 《形势与政策以及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以下简称“形势政策”) 其中毛概占得分数最多,马基次之,近代史和思修最少,形势政策结合在如上四部分中考察。这里有一个大概的数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约22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约30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约14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约18 % 形势与政策以及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约16 % 试卷结构大约按下分值分配: 单项选择题约16 % 多项选择题约34 %

2020年成人高考专升本答案——政治(考生回忆版)

成考答案——政治篇 一、选择题: 1、B(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2、D(为人类...) 3、D(...具有能动作用) 4、A(...是相互依存的) 5、B(趋势和道路) 6、A(人类社会实践不断发展) 7、B(从概念到判断) 8、D(制约...) 9、B(人与自然...) 10、D(在国家...) 11、D(政治上层建筑...) 12、A(独立自主) 13、A(工人阶级) 14、D(基本内容) 15、A(没收政策) 16、C(长期共存...) 17、B(邓小平理论) 18、C(解放..) 19、B(社会主义...) 20、C(富强...) 21、C(生产力...) 22、B(经济...) 23、A(丝绸之路...) 24、D(人民...) 25、D(民族区域自治) 26、A(人民...) 27、B(培育...) 28、B(爱国...) 29、D(以人为本) 30、B(就业...) 31、D(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 32、C(台湾问题)

33、D(农民阶级) 34、B(党的领导) 35、C(执政能力建设...) 36、D(共和国勋章) 37、C(2019年9月) 38、B(首次突破1万美元) 39、A(外防输入,内防反弹) 40、C 二、辨析题: 1.从性质上看,新民主主义革命属于无产阶级革? 答:此观点错误。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资本主义民主革命,其革命对象是具有权力剥削性质的剥削集团,例如帝国主义集团、地主阶级、官僚资产阶级、官僚主义者阶级等。一些非权力性质的剥削阶级(例如民族资产阶级)、非剥削阶级(例如小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等结合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力量。 社会主义革命是一个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或者资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基础上进一步消灭一切剥削阶级的革命,非剥削阶级(例如小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结合成社会主义革命的力量。新民主主义革命跟社会主义革命在革命对象和革命力量的构成都不等同。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所以,中国革命实质上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2.恐怖主义是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主要根源? 答:此观点错误。 恐怖主义是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因素但不是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根源.造成世界不安宁的因素有:民族、宗教、领土、资源等因素引发的局部冲突;各种分裂势力、恐怖主义势力和宗教极端势力;霸权主义。其中,霸权主义是威胁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要根源。 三、简答题: 1.简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2016考研政治知识点《中国制造2025》的总结

2016考研政治知识点《中国制造2025》 的总结 《中国制造2025》是经李克强总理批准、国务院印发的行动纲领。《中国制造2025》主要部署了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的战略,这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结合知识点来说,主要体现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施创新驱动战略,针对《中国制造2025》总结一下知识点,供各位考生备考: 首先是实现制造强国必须坚持的基本方针、基本原则、战略目标。《中国制造2025》提出,坚持“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的基本方针,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整体推进、重点突破,自主发展、开放合作”的基本原则,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第一步,到2025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第二步,到2035年我国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第三步,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我制造业大国地位更加巩固,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 其次是实现制造强国的任务和重点。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统筹谋划,突出重点;必须凝聚全社会共识,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全面提高发展质量和核心竞争力。一要提高国家制造业创新能力,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制造业创新体系;二要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发展,把智能制造作为两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着力发展智能装备和智能产品,推进生产过程智能化,培育新型生产方式,全面提升企业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三要强化工业基础能力。要坚持问题导向、产需结合、协同创新、重点突破的原则,着力破解制约重点产业发展的瓶颈;四要加强质量品牌建设。提升质量控制技术,完善质量管理机制,夯实质量发展基础,优化质量发展环境,努力实现制造业质量大幅提升;五要全面推行绿色制造。加大先进节能环保技术、工艺和装备的研发力度,加快制造业绿色改造升级;积极推行低碳化、循环化和集约化,提高制造业资源利用效率;强化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努力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六要大力推动重点领域突破发展。瞄准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重点,引导社会各类资源集聚,推动优势和战略产业快速发展;七要深入推进制造业结构调整。推动传统产业向中高端迈进,

(完整版)中考政治必背知识点100

中考政治必背知识点100% 1、基本国策:对外开放、计划生育、保护环境、节约资源 2、治国战略:依法治国、以德治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可持续发展、西部大开发 3、发展理念: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以人为本、低碳生活 二、发展道路、理论体系、伟大旗帜 1、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可持续发展道路生态友好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含邓论、三代、科发) 3、伟大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它包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个方面内容) 三、标志、标准 1、改革开放战略方针确立的标志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2、我国对外开放迈上新阶段的标志是: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即WTO). 3、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是:文字的出现. 4、中国进入近代史的标志是:1840年鸦片战争的爆发. 5、中国革命进入崭新的历史阶段的标志: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6、标志着中国人民翻身做了主人的历史事件是: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的诞生, 7、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继续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即WTO). 四、之路、之本、之要、 之根、根本、基本、基础 1、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富民之路. 2、我国的立国之本是:四项基本原则(它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政治保证.) 3、我国的兴国之要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4、民族之根是:民族文化(民族之魂是:民族精神) 5、实行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就是: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6、党和政府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是: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7、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8、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即法治和德治)的根本目的是:保证人民群众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9、国家的根本大法是:宪法. 10、我国的根本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 11、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2、一切组织或者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是:宪法. 13、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保证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14、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15、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16、要解决我国诸如存在的就业难、医疗难、教育难、收入不均等难题的根本途径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17、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8、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途径是: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统一.

专升本成考政治必背知识点复习提纲

2019年成考政治必背知识点复习提纲(专升本) 1.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对象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 2.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是:坚持和发展。 3.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里的客观实在是指: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4.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掌握分寸,防止过或不及,其关键在于:把握事物的度。 5.矛盾的基本属性是:斗争性和同一性。 6.实践的科学含义是: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7.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是:真理的2种不同属性。 8.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最基本的首要的是:生产实践活动。 9.人类社会变化、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10.英雄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11.自由王国实际指的是:共产主义社会。 12.标志着毛泽东思想萌芽的代表著作是:《中国社会各阶段的分析》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13.我国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组织形式及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4.“二次革命论”是由谁提出来的:陈独秀。 15.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社会的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6.全国第一块农村根据地是:井冈山根据地 17.标志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正式形成的会议是:国民党一大 18.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的地点是:江西瑞金 19.中共八大指出,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党的中心任务是: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20.新民主主义经济的领导力量是:国营经济 21.毛泽东正式向全党全国提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文章是:《论十大关系》 22.1974年2月,毛泽东在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提出的重要观点是:关于三个世界的划分的观点 23.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邓小平理论 24.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在:党的十六大 25.邓小平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这个判断: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 26.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27.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巩固执政党地位的:社会基础 28.执行社会主义宏观调控职能的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府 29.在我国现阶段的所有制结构中,国有经济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主要体现在: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控制力上 30.我国现阶段的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31.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考研政治毛概第一章常考知识点汇总

考研政治毛概第一章常考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1.马克思主义是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行动指南 马克思列宁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但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只有将马克思主义正确理论运用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就是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 2.毛泽东思想是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产物 毛泽东思想在20世纪的中国出现不是偶然的。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条件、思想理论渊源,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主要是:第一,俄国十月革命开辟的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条件和国际环境;第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五四运动的推动,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比较广泛的传播,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提供了思想理论渊源;第三,新的社会生产力的增长以及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工人运动的发展,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准备了物质条件和阶级基础;第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深刻而复杂的人民大革命,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奠定了深厚的实践基础。这些因素与条件,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形成一种历史的合力,共同推动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3.毛泽东思想发展的历史进程 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里进行革命,必然遇到许多特殊的复杂问题。靠背诵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和照搬苏俄革命经验,不可能解决这些问题。20世纪20年代后期至30年代前期(即土地革命战争前中期),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和中国共产党内盛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曾使中国革命几乎陷于绝境。毛泽东思想是在同这种错误倾向作斗争并深刻总结这方面的历史经验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在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得到系统总结和多方面展开而达到成熟,在解放战争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继续得到发展。 毛泽东思想基本形成的标志是以乡村为中心的思想和实事求思想路线的提出。20世纪30年代中后期至40年代中期(即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思想得到系统总结和多方面展开而达到成熟。毛泽东思想达到成熟的标志是新民主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形成。1945年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极大地推进了中国革命事业。毛泽东思想在解放战争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继续发展。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毛泽东思想进入曲折发展阶段,毛泽东等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在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在指导思想上出现了正确和错误两个发展趋向。 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涵义和科学体系 1.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而且十分落后,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显得十分重要。毛泽东思想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融入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文化,形成了新鲜活泼和、为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和建设的理论,它的形成和发展自然离不开党领导人民从事的丰富的实践及其在长期实践中所形成和丰富经验。 2.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定义与科学内涵 自从毛泽东思想这一概念在抗日战争时期出现后,中国共产党在1945年的中共七大通过的党章和刘少奇《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曾对这一概念作出概括与说明。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和1982年中共十二大通过的党

中考政治必背知识点

中考政治必背知识点100%汇总,没有最全,只有更全! 一、国策、战略、理念 1、基本国策:对外开放、计划生育、保护环境、节约资源 2、治国战略:依法治国、以德治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可持续发展、西部大开发 3、发展理念: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以人为本、低碳生活 二、发展道路、理论体系、伟大旗帜 1、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可持续发展道路生态友好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含:邓论、三代、科发) 3、伟大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它包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个方面内容) 三、标志、标准 1、改革开放战略方针确立的标志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2、我国对外开放迈上新阶段的标志是: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即WTO). 3、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是:文字的出现. 4、中国进入近代史的标志是:1840年鸦片战争的爆发. 5、中国革命进入崭新的历史阶段的标志: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6、标志着中国人民翻身做了主人的历史事件是: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的诞生, 7、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继续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即WTO)。 四、之路、之本、之要、之根、根本、基本、基础 1、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富民之路. 2、我国的立国之本是:四项基本原则(它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政治保证.) 3、我国的兴国之要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4、民族之根是:民族文化(民族之魂是:民族精神) 5、实行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就是: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6、党和政府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是: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7、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8、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即法治和德治)的根本目的是:保证人民群众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9、国家的根本大法是:宪法. 10、我国的根本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 11、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2、一切组织或者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是:宪法. 13、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保证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14、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成人高考政治教材知识点

成人高考政治教材知识点 【篇一:成人高考政治教材知识点】 101112. “存在就是被感知”;陆九渊:“吾心便是宇宙”;王守仁:“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古希腊柏拉图:“理念世界”;中国朱熹:“理在事先”;德国黑格尔: 【篇二:成人高考政治教材知识点】 和事物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联系的三个特点(1) 联系具有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所固有的,而不是人们主观臆想的。(2)联系具有普遍性。 (3)联系具有多样性。从性质上看,有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 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4)联系的观点与系统的观点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按一 定方式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整体,称之为系统。 系统的特征如下:①整体性。②结构性。③产生 哲学意义上的新事物,是指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前进趋势, 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则是指违背事物发展的 客观规律,丧失了存在的必然性而日趋灭亡的事物。 (2)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必然性新事物必然要战胜旧事物,这是由 新旧事物本身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第一,新事物有新的要素、新 的结构和新的功能,能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或历史条件。第二, 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腹”中孕育成熟的。第三,在社会历 史领域,新事物是社会上先进的阶级、人民群众创造性活动的产物,符合绝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 (3)新生事物不可战胜的规律,在社会生活矛盾就是指事物之间和 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既相对立又相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又称同一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相互 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矛 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 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相互否定的性质和趋势。

成考专升本政治考试真题及答案之令狐文艳创作

2016年成考专升本政治考试真题答案 令狐文艳 一、选择题:1~40小题。每小题2分,共8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世界观是( C) A.人们对人生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B.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C.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D.人们对社会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2.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内容是(D ) A.自然和社会有无同一性的问题 B.时间和空间有无同一性的问题 C.物质和运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 D.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 3.列宁的物质定义表明,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A) A.客观实在性 B.空间广延性 C.无限多样性 D.客观规律性 4.“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句话体现的哲学道理是(B )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C.现象是事物本质的表现 D.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5.一切认识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这说明( A) A.认识归根到底是从实践中获得的 B.每个人的认识都依赖于直接经验 C.书本知识并不是从实践中获得的 D.只要参加实践就能获得正确认识 6.在认识论上,一切唯物主义都坚持(B ) A.实践论 B.反映论 C.矛盾论 D.先验论 7.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的(D) A.客观性、无限性 B.客观性、一元性 C.有条件性、有用性 D.有条件性、有限性 8.在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对社会历史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C ) A.地理环境 B.人口数量 C.生产方式 D.人口素质 9.社会形态是(A ) A.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C.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统一 D.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 10.阶级斗争是(C ) A.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B.人类社会发展的唯一动力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原)必考知识点总结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原)必考知识点总结 考点1:运动和静止,时间和空间(选择题) 运动观: 1、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 2、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3、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4、静止是运动的衡量尺度/标准。 5、静止是过去运动的结果和未来运动的开始。 时空观: 1、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2、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而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 考点2: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上。 从意识的起源来看,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也是社会历史的产物。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在人们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

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意识的能动作用,即人特有的积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主要表现在:第一,意识反映世界具有自觉性、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考点3:联系的内涵和特点 联系具有一系列特点: ①联系具有客观性。②联系具有普遍性。事物联系的普遍性有三层含义:其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即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其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其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每一事物都是世界普遍联系中的一个成分或环节,并通过它表现出联系的普遍性。③联系具有多样性。④联系具有条件性。条件是对事物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的诸要素的总和。其一,条件对事物发展和人的活动具有支持或制约作用;其二,条件是可以改变的,人们经过努力可以创造出事物发展所需要的条件;其三,改变和创造条件不是任意的,必须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考点4:发展与过程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趋势、规律、进程、必然性都可以代替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趋势、规律、进程、方向都可以代替方向)、日趋灭亡的东西。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因为:第一,就新生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有新的结构和功能;第二,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它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仍然适合新的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第三,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事物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因而必然战胜旧事物。

初三政治必背知识点汇总

初三政治必背知识点汇总 第一课 1、社会生活变化主要包括:物质生活变化、文化生活变化、政治生活变化。 2、五个文明建设:①物质文明建设②精神文明建设③政治文明建设④生态文明建设⑤社会文明建设。其中物质文明是其它文明的物质基础。 3、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成为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不是“根本动力”),极大地改变着世界的面貌和人类的生活。课本P4 4、党的十六大确立了本世纪头20年的奋斗目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只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不平衡的小康;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促进社会和谐课本P5(以下“课本”两字略) 6、人的本质属性:社会性P7 7、了解时事政治的途径:上网、听广播、看电视、看报纸P7 8、青少年学生关心社会,不只是了解社会的变化发展,更重要的是要明确自己作为社会成员和国家公民,对社会、国家应尽的职责和义务…… P8 9、我国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P10 10、亲近社会,服务社会首先必须自觉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自觉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义务P12 11、自觉服务社会是亲近社会的重要表现。(注意表述顺序不能颠倒)P12 12、承担责任最重要的是国家责任和社会责任P13 第二课 1、文字的出现标志着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汉字是中华文化的主要载体(不能写成唯一载体)课本P18 2、中华文化的特点: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最灿烂的一页。P19 3、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是实现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文化基础P26 4、热爱祖国,具有高度的民族自豪感、责任心、源于对民族文化的认同。P26 5、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P30 6、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P30 7、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P31 第三课 1、导致挫折的因素概括起来不外乎客观和主管两个方面,外在的客观因素通常难以控制,内在的主观因素多数可以控制。P34 2、学习是人类的基本活动,是人们生活的重要内容P36 3、现代社会,学习已经成为生存的一种方式:学习是一种有目的,有要求的活动,不可能没有压力;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P38 4、克服考试过度焦虑,关键是要对症下药,根据自己的身心特点和学习基础等实际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调控方法。P39 5、在人生道路上,不在于有无困难和挫折,关键在于怎样对待困难和挫折P40 6、创新和挫折的关系:挫折激励创新,创新战胜挫折。勇于创新是战胜挫折的必由之路。P42 7、创新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P44 第四课 1、分工是合作的前提,合作是分工的必然结果P47 2、公平是良好合作的前提P55 3、有效合作首先要分析各自的优势和不足,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分工P52 合作可以扬长避短,最充分、最有效地使用人力和资源。P48 4、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国家、集体、个人的利益根本上是一致的。(不是完全一致的)P48-50 5、在合作中出现矛盾和分歧是难免的,关键是及时沟通,消除隔阂P54 6、竞争的类型:有正当竞争和不正当竞争;排他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竞争P56 7、人是竞争的主体,各种竞争归根到底是人的竞争。P57 第五课 1、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精神财富,是做人的首要之德P62-63 2、诚信政府是建立诚信社会的基础P65 第六课 1、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 2、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都是保证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P77 3、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根本目的是为了保证人民群众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P77 4、依法治国的本质是崇尚宪法与法律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威。P77 5、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P77 6、建立科学完备的法律体系是依法治国的重要前提。P77 7、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制经济。P78 8、社会和谐,国家长治久安是人民群众的最高利益。P79 9、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是人民群众意志和利益的体现P81(法律的本质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国策、战略、方略、发展观、道路 1、国策:改革开放国策、对外开放国策、合理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国策、计划生育国策 战略: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或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西部大开发战略、中部崛起战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又好又快发展战略思想、三步走战略。 3、方略:以德治国方略、依法治国方略 4、发展观: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5、道路: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树立几个意识: ①亲社会意识②合作意识③良好竞争意识④诚信意识⑤法律意识 ⑦自我保护意识⑧忧患意识⑨平等、开放、参与的国际意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