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三个关键环节

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三个关键环节

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三个关键环节
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三个关键环节

大学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三个关键环节

周彩根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常州 213164)

摘要: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民族进步、国家振兴和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培育创新精神、锤炼创新能力和体验创新实践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三个关键环节。引入新理念、采用方法,发掘传统文化中的创新内涵,利用现实生活中的创新案例,是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基本途径;加强素质教育,开展专项培训,解读创新成败,是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亲身经历真实、可控、完整的创新实践是学生成长为创新型人才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实践

创新型人才,就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并能够取得创新成果的人才。历史经验充分证明,在竞争中占据优势、赢得主动的,必然是具有新思想、掌握新技术的一方。进入21世纪,国际竞争更趋激烈,转变增长方式,谋求弯道超越是国家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国家战略的根本途径在于“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注重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大学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主阵地,大学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紧扣三个关键环节。

一、培育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创新精神强则国家强,创新精神弱则国家弱,古今中外莫不如此。创新精神也是支撑大学生成长为创新型人才并积极创新实践的精神力量。创新精神包括创新的意志和信心、创新的勇气和智慧。

1、培育创新精神的现实意义

(1)培育创新精神是民族进步的必然要求。创新精神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本质特征和独有品格,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源泉。在我国漫长的文明史上,每一个王朝的更替,每一次盛世的开创,无不是破旧创新的成果;每一项发明创造,每一件艺术瑰宝无不是推陈出新的结晶。近代中国的腐朽没落是因循守旧、墨守陈规的必然结果,今日西方的强势之源恰是工业革命以来的科技创新。

(2)培育创新精神是国家发展战略的现实需要。科技创新是新时期国家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创新精神是实现国家发展战略的支撑力量。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不可逆转的今天,一个国家的话语权和发展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自主知识产权。没有创新精神就没有创新成果,没有创新成果就没有自主知识产权,没有知识产权就只能处于产业链的低端任人盘剥,这个简单的逻辑就是当今世界的“丛林法则”。

(3)培育创新精神也是大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当今世界科技飞速发展,人类知识总量5年就翻一番,经济生活瞬息万变。今天的新知识、新技术转瞬就会成为明日黄花,大学生只有始终保持否定自己、超越自己的激情,始终保持敢为人先、勇破禁锢的创新精神,方能在创新变革的大潮中御风而行、激起浪花,否则必然要被社会发展的洪流淹没。

2、培育创新精神的基本途径

(1)在教学、管理工作中引入新理念,采用新方法,激活学生创新潜能。传统教学模式的“师传生受”难以收获“青出于蓝”的理想效果。而在教学活动中给予学生更多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进程的自主选择权,大量运用讨论、实验、求证、综合、质疑等方法,可以激励学生进行多角度、多维度的探索性思考,从而形成培育创新精神的文化环境。

(2)用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增强学生创新精神的文化底蕴。中华民族是崇尚传统的,但中华民族也是善于创新的。中国汉字从甲骨文为发端,历经篆、隶、真、草、行,直至今天的电子化、信息化,走过的是一条不断创新的道路;古人倡导“学而能化”、“学古而不泥古”,本质上是鼓励

创新;金·赵秉文《答李天英书》里有“三不师”:“弹琴不师谱,称物不师衡,上匠不师绳墨”,创新豪情溢于言表;温家宝总理引用《宋史·王安石列传》内著名的“三不足”论抒发情怀,其中“祖宗不足法”一说之意也是效法先贤、破旧创新。

(3)用现实生活中的典型案例增强学生的创新勇气和创新动力。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当今世界的基本生态。因创新而迅速创立一个企业,甚至一个产业的例子俯拾皆是;因固守传统、与时代脱节而轰然垮塌的“百年老店”也不鲜见。即便是一个极小的产品、平常的店铺也会因创新而旺销或因过时而冷落。这些鲜活的例子足以证明,挑战和机遇之间没有距离,创新就是打开机遇之门的金钥匙。

二、锤炼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创新型人才的能力主体,是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水平的主要标志。创新能力就是运用创新思维,在原有知识、技术、产品、方法和资源等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或改进的能力。创新能力是由多种能力和条件共同构成的。

1. 创新能力的应有内涵

(1)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思维决定行为,没有创新思维,创新行为便无从谈起。创新思维是指冲破习惯性思维惯性的开放性、独创性、逆向性、多元性、辩证性等思维方式的集合。在创新思维的视野里,人们习以为常的事物将会出现新的特性,新的变化,新的契机……,而这正是实现创新的前奏。

(2)坚实的专业知识是创新能力的基础。专业知识不能片面理解为在校期间学习的专业知识,而是指对本行业、本岗位所涉及的知识有深入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有可能发现创新的契机,确定创新的途径,打开创新的局面。

(3)多元的知识构成是创新能力的特征。老一辈科学家钱学森先生的系统论得益于他对音乐的整体感悟,兼具大艺术家和大科学家身份的达芬奇的发明(如直升机等)也来自于他深厚的艺术修养。创新的灵感往往来源于知识交叉的碰撞,多元复合的知识构成有助于打破线性思维的定势。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实际上也是人才对创新能力的期盼。

(4)创造条件的智慧和组织管理才能是创新能力的两翼。创新是需要条件的,只有在外部环境允许和内部准备充分时才有成功的可能;创新是需要协作的,科技越发展,创新越困难,越需要团队协作和资源整合。只有对创新项目进行有效的组织管理,才能实现创新目标。

2.锤炼创新能力的基本路径

(1)加强综合素质训练体系建设,系统地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大学生综合素质训练的主要目标是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客观上也兼具创新能力的训练功能。在大学生综合素质训练体系中,思想修养、审美能力、艺术修养、团队精神、组织领导力、心理素质等都是组成或服务于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同时也意味着创新能力的系统开发。因此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体系的建设,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2)开展专项创新思维培训,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思维潜能。人的思维往往都有某种定势,有定势的思维方式也就是线性思维,而线性思维是不利于创新的。因此必须通过专门的培训打破思维定势,让思维由线性变成平面,由平面变为立体,有立体变为多维。只有将思维引入更广阔的空间,才能让思维获得自由飞翔的活力。当思维冲破了一切禁锢,创新就会成为无限可能。

(3)解读典型创新成败案例,强化学生对创新活动的认识。现实生活中有着无数或成功或失败创新案例,从中可以分享创新成功的喜悦,获取投身创新的勇气;可以品尝创新过程的艰辛,学到走向成功的真经;还可以体味创新失败的痛楚,汲取导致失败的教训。真实的案例有着极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深入全面地解读这些案例可以让学生对于创新形成更为全面、深刻和理性的认识,这无疑将有助于学生未来的创新实践。

三、体验创新实践

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理论知识的传授固然不可或缺,实践体验可能更加重要。理论知识只有运用到实践中才能显示其价值,大学生只有经过创新实践的锻炼才能打牢创新人才

的能力和心理基础。

1.创新实践的必要性

古语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会“纸上谈兵”的人还不能称之为创新型人才。青年学生朝气蓬勃、充满活力,对创新有着强烈的憧憬;同时也存在观察问题不全面、对困难估计不足、对可能的挫折缺乏准备等缺点。因此必须通过适当的创新实践,让他们有机会了解创新的全过程,品味创新过程的甘苦,体验可能出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以此增培养他们客观理性对待创新乃至外部世界的能力。

2.创新实践的实战性

高校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分为校内的验证性实验和校外的生产性实习,后者的要求更高,更能锻炼学生的才干。创新体验也应将学生置于真实的环境里,让学生面对真正的科研、管理、营销、创业等课题,承担起课题的计划、准备、实施、调整、结题等完整的过程,并总结出课题中的创新点及其意义。只有通过这样完整的实战性创新实践,学生才能充分了解创新的过程、途径;才能真实感受到创新带来的压力、困难;才能学会统筹各种资源以服务于创新。实战性的创新体验,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将有助于学生练就创新型人才应有的从容和坚韧。

3.创新实践的可控性

创新实践应以培养学生而非追求成功为目标。创新实践既应防止因项目失败而导致严重损失,也要防止对学生造成过大的心理冲击。创新实践的实战性并不排除获得外界帮助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为此应当在两个方面作出必要安排,以保证创新实践的可测量性和可控制性。一是项目选择,学生承担的创新项目应与其专业密切相关,难度与规模以设定为必须勉力而为但仍力所能及为宜;二是教师指导,创新体验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但仍有必要由教师提供指导和进行监督,以免出现因人为失误或懈怠而导致的创新失败。值得注意的是教师指导学生的创新实践要注意介入的分寸,原则上以提供必要的参考意见为度,要避免越俎代庖;更不能演变为教师做“老板”,学生做“打工仔”的状况。

参考文献:

[1]仇静莉,许海元.高校素质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

[2]田建国.关于21世纪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7(4)

[3]田淑贞.论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J].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2

企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浅析企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褚遵强 (新汶矿业集团公司鄂庄煤矿,山东莱芜271122) 摘 要要在企业内树立和提倡人人都要创新、人人都能创新的理念,大力弘扬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鼓励创新,用创新去推动工作,去开创新 局面,形成一个没有创新就是过,创新不罚过的氛围。关键词 人才培育环境 机制 创新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F240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1-11-30 作者简介:褚遵强(1981-),男,毕业于山东科技大学,鄂庄煤矿办公室副主任。 近年来,新矿集团鄂庄煤矿不断强化人力资源管 理创新,树立了“人人都是人才、人人都能成才、人人都 尽其才”的人才理念,着力培养适应企业发展的人才队伍,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为煤炭企业人才创新管理进行了有益探索。1要营造创新型人才成长的氛围环境 1.1 要有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 要在企业内树立和提倡人人都要创新、人人都能创新的理念,大力弘扬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鼓励创新,用创新去推动工作,去开创新局面,形成一个没有创新就是过,创新不罚过的氛围。无论是企业领导、管理人员、科技人员,还是普通员工,都应把创新看成发 挥自己聪明才智的机会, 振兴企业的具体行为,成为广大员工约定俗成的工作习惯。1.2要有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 使用是最好的培养,要大胆使用创新型人才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要大胆起用那些专业知识丰富,创新意识强烈, 而有一些缺点和不足的人才。对这些优点突出,缺点也突出的“双冒尖”的人敢不敢用,不仅体现领导者的胸怀和胆识,还关系到一个人自身价值的发挥。要本着德才兼备但又不因瑕掩玉的原则,宽容他们的个性和不足,不求全责备,充分发挥他们在专业知识方面的一技之长,发挥他们的创新热情和创新潜力。不信任是抑制创新能力的最大障碍。对创新型人才,不应等他们成熟后才去使用,而是要主动地给他们交任务、压担子,尽早进行创新锻炼,催化人才早熟。在使用过程中,要给予他们足够的时间、足够的精神力量、足够的工作责任感。要鼓励其敢想和首创,但绝不能把创新与越位混为一谈,质疑与目中无人相提并论。1.3要有一个良好的保护环境 创新类似于改革,是在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挫折和失败是难免的。因此,企业要努力营造一个支持创新、宽容失败的人才环境,建立创新型人才保护机制。对创新取得的成就要大力鼓励,对创新型人才暂时的失败要给予充分理解和宽容,要 允许在创新工作中失败,但不允许不创新。要鼓励创新型人才不怕失败,知难而进,不断探索。要创造宽松的创新环境和条件,让创新型人才毫无后顾之忧,专心致志搞创新,最大限度地激发创新型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力。2要培育有利于创新型人才成长的机制 2.1 更新人才观念 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 ,“人才战略是基础战略”的人才工作新理念,树立科学的人才观。企业领导者要有爱才之心、惜才之情、识才之智、容才之道、用才之艺。要坚持看业绩、看能力,彻底纠正单纯以学历、学位为本位的阻碍创新型人才成长的人才 评价倾向。要建立“能者上,庸者下”、“不拘一格”的 用人制度,打破干部、工人界限,营造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要在企业内部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新的良好氛围。2.2创新培养机制 要采取强化培养与鼓励探索相结合、岗位锻炼与对外交流相结合、梯队建设与团队建设相结合的方式,把继续教育与培训作为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一环。 (1)建立继续教育与培养机制,与企业所需专业、技术的大专院校联姻,建立继续教育培训基地,依托培训基地,提高人才的理论水平。 (2)企业要实行“实践锻炼———成长提高———继续教育”的培训模式,让人才把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在锻炼中成长、成熟,培养造就企业的技术骨干和创新人才。2.3完善分配制度 (1)建立创新型人才与创新业绩挂钩的收入分配制度,在分配上向高层次人才、创新型人才倾斜,保证创造一流业绩的人才得到一流的回报。 (2)要建立以保护知识产权为核心的创新激励机制,建立和完善创业风险投资,鼓励用管理、技术知识等要素参与分配,采取智力要素以期权、股权等形式实 行资本化的分配方式,突出创新者的中长期激励。3要重视创新型人才的品质培养 奠定创新的基石 3.1 要培养创新型人才敢冒风险的精神 首要的必备的品质就是要有务实的科学态度,不 4 6 22012年第5期

创新人才培养制度

创新人才培养制度 为更好地建立健全科技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引进机制、使用机制和激励机制,更好地落实作为创新型企业的发展要求,必需建立健全科技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引进机制、使用机制和激励机制,大力营造自主创新的优良环境,提升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力、凝聚力,充分调动广大员工自主创新的积极性,为的快速、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特制定本办法: 一、稳定、培养现有人才的激励办法 1、建立创新人才工作保障机制。各部门主要负责人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善于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团结人才、用好人才、服务人才,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人才在推进企业跨越式发展中的骨干作用,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才的创造活力。要充分认识人才工作的重要性,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形成公司统一领导,人力资源部门牵头,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的人才工作格局。公司将把人才工作作为各部门负责人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考核结果作为提拔、晋级、奖励的重要依据。对在人才队伍建设中成绩突出的部门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2、创新科技人才选拔任用机制。在专业技术人员的使用上引入竞争机制,加大各类人才选拔使用方式和选聘力度,积极为各类人才干事创业和实现价值提供机会和条件,促进人岗相适、用当其时、人尽其才,形成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选人用人机制。对公司评选出来的科技创新人才重点培养,压担子、挑大梁,条件成熟时适时选用,使他们在工作中发挥骨干作用,有效地发挥典型

示范作用,在全公司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为专业技术人才成长提供发展舞台,不断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 3、建立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才技术岗位津贴制度。本着“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报酬”的原则,提高高层次人才待遇,加快培养出高层次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推动企业科技创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为公司跨越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4、加强“H”型人才发展双通道建设。积极开展尖端人才、中高级专家等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不断拓宽专业技术人才的职业生涯发展通道,实现专业技术人才与经营管理人才两支队伍“H”型管理,改变独木桥式的事业发展模式,使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在事业发展上各行其道,人尽其用。 5、推行科研成果奖励制度。为激发广大员工开展科研开发、科技创新工作的积极性,对申报的科研攻关、技术推广、自主创新项目等科研成果转化到生产经营实际中进行应用、推广和再创新的,按照《创新成果奖励办法》进行奖励,有力激发员工自主创新的潜力,提高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和整体技术水平。 6、建立专业技术人才交流制度。按照个人自愿、企业需要、组织调配、因才施用的原则,根据企业发展方向,依托重点项目,针对现有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成长的不同特点,不同发展方向,促进专业技术人才向生产一线锻炼,不断加强专业技术人才的合理交流,实现人才的有序流动。

(创新管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创新管理)创新型人才的 培养

工商管理09-5班 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背景:乔布斯去了,苹果来了。当大家均于热议“谁是下壹个乔布斯”时,宁波市新近出台了壹份关于创新型领军、拔尖人才培养的《意见》。宁波市认为,乔布斯天赋异禀,他的成功或许难以复制,但能够于环境和制度上创造条件,让更多的创新型领军、拔尖人才脱颖而出。从今年开始,宁波市将以5年为壹个培养周期,于3个层次培养1400名创新型领军、拔尖人才。目前,首批各层次培养人选的选拔已经开始。5年内,宁波将培养1400名创新型领军、拔尖人才,这壹数字到2020年计划达到2800名。于《意见》中,宁波市加大了对入选人才的资助力度,据初步估计壹个周期(5年内)培养经费超过5000万元。 我们不禁心中疑问:这样就能培养出中国的“乔布斯”吗?我们怎样才能培养出中国的创新型人才呢? 二十壹世纪什么最重要?是人才。人才是壹个国家立足根基、不断发展的持续动力。而创新型人才显得尤为重要。面向未来的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创新”成为壹个关键词。培养和造就壹大批能够引领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和参和国际竞争的创新型人才,是当前人才工作、教育工作的重大主题和历史使命,这是由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时

代特点所决定的。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就是以知识分子的创造性劳动为核心价值的。我们正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壹体制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重要特征的。同时,我们置身于壹个全球化的环境,我们不仅要建立国际视野,积极地利用世界人才资源;而且要确立教育国际化的目标和战略,培养能够参和国际竞争、能够于世界舞台上发挥聪明才智的创新型人才。美国有乔布斯,中国也应有自己的创新型人才。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构建和社会现代化相适应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其中“开放性”是壹个十分重要的概念。我国现行教育体系的突出弊端,就是于计划体制和应试教育的模式中,教育和生活、学校和社会、理论和实践、研究和生产、开发等相互脱离,学校教育缺乏行业、企业和社会的广泛参和,缺乏国际化的视野。于这种环境下,要想培养出乔布斯式的创新型人才,必须对现有的培养体制做出改变,而不是仅仅投入金钱,人才的培养需要特定的环境。 中国的人才培养,应立足于教育机制的改革,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创新的文化氛围,国家的政策及资金支持。构建开放式教育体系有俩种主要的途径。 壹是学校教育和实践锻炼相结合。对于科技人才培养而言,这主要是进壹步促进产学研合作,建立政府指导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多种形式的产学研战略联盟,促进高校和企业、产业的结合,促进科学研究和知识转化、技术应用的结合,且结合重大科研项目形成研究基地和创新团队,实行“人才+项目”的培养模式,等等。这壹过程,不仅

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实施要点

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实施要点 摘要: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最核心的教育改革,改革传统的传输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当务之急。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一一研究性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以及研究性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最后还提出了研究性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六个要点。 关键词: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实施要点 一、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创新人才,是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却一直把学习已有的工业文明成果作为大学生培养的首要目标,注重知识的传授,把教学过程理解为知识的积累过程,对大学生的评价立足于掌握知识的多少,而忽视了学生潜能、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我国的高等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亟待创新。 观念的创新是教育创新的先导。高等教育应树立“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大学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一个“育人为本”的机构。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以及对人才素质要求的不断变化,促进了大学从组织形式到办学功能不断拓展,但“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始终是大学办学的根本。科学大师钱学森一直非常关心培养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他去世后,“钱学森之问”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深化教育改革,培养创新人才,是教育研究的一个时代课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笔者认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大学的使命。当前学生的个性特长、知识掌握程度和能力发展水平,以及对未来角色定位、求学意愿、态度、价值观等都呈现出明显多样化趋势,高校生源结构和毕业生流向也显得日益复杂和多元,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内在特殊规律性的必然反映。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首先要坚决冲破传统教育观念,大力倡导创新教育理念;其次要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创新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一般来讲,人才培养模式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制约,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都会有所不同。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的高等教育照搬了前苏联的专才教育模式,强调专业教育,形成了一套窄、专、深的专业课程体系,这在当时人才紧缺的时代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以及社会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传统的专才人才培养模式的弱点也逐渐暴露出来。在竞争日益激烈、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的今天,那些知识面较窄、适应能力差、创新能力低的大学生越来越难找

浅谈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

浅谈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 教育工作是培养祖国接班人的一项崇高的职业,决定着祖国未来的命运的,所以作为一位人民教师必须能够高瞻远瞩,能够知晓祖国未来的形式,世界的发展趋势,根据未来的需求培养一批与世界接轨的新型人才。而二十一世纪的国际竞争,归根结底是科技的竞争,教育的竞争,人才的竞争。为了迎接未来的挑战,对于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我有以下见解: 一、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特征 要培养创新型人才,我们首先要有自己的认识,到底怎样的人是创新型人才。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谓创新型人才,是指能够孕育出新观念,并能将其付诸实施,取得新成果的人。从广义上看,创新型人才是专指那些思维敏捷、思想解放、思路超前的人和那些敢想敢闯、敢作敢为、敢试敢冒的人。也就是那些具有经验、知识、信息,并将其融合运用到实际中,能够对行动目标有效地进行整理、判断、创新的人。创新型人才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观念具有高度的开放性。不受传统认知或书本老师的认知观点所限制,不受学科限制,有自己的独特想法。 2、思维具有灵活性。创新型人才可以轻易摆脱惯性,摆脱原有的思维定势,根据不同的信息修正自己对问题的认识,具有极强的适应性。 3、认识具有新颖性。创新型人才思想活跃,能够经常提出不同寻常且又可以被人们所接受、认可的观点。 4、人格特征鲜明。创新型人才具有较强的个性和独立性,敢于质疑,敢于探究,敢于从想象中探求食物的本质,对自己做的每一件事都有清醒的认识。创新能力主要表现在:创造性思维、敏锐的问题意识、创造性想象和合理的知识结构几方面; 二、创新型人才培养应坚持的基本理念 首先需要我们革新教育思想,要清楚的认识我们的教育目的,我们要培养怎样的人才,该怎么培养。其次就是评价体系的创新,明确怎样的学生是优秀的学生,怎样的正确的衡量一个学生。为此,必须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第十一章人才培养体制改革 (三十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 (摘自教育规划纲要第三部分体制改革) ■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司长孙霄兵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是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的核心环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做到“三个注重”,即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这是针对当前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重灌输轻启发、重理论轻实践、重共性轻个性等弊端提出的,是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与精髓。 注重学思结合,就是要改变过去以知识灌输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模式,注重学生思考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思考,在思考中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和思维习惯。首先,要改变偏重于记忆和理解的课堂教学方式和立足于被动接受教师灌输的学习方式,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把学习的主动权和责任交给学生。其次,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要求,推进和深化以课程改革为核心的教学内容改革,不断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经验、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联系,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的积极作用,努力解决课程内容“繁难偏旧”的问题。 注重知行统一,就是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让学生不仅学会知识,还学会动手动脑,学会做事做人,学会与别人共同生活。陶行知曾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育只有与生活、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为人的职业生涯和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当前,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重点是加强教学的开放性和实践性,强化社会实践、科研实践等培养环节。要善于从实践中吸取鲜活的教育素材,开发实践课程、活动课程,通过完善职业学校学生顶岗实习等制度,增强科学实验、生产实习和技能实训的成效。 注重因材施教,就是要在统一教学要求的同时,关注学生的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教育的悲剧往往缘于用一个标准要求所有的学生,而只有针对每一个学生的实际实施教育,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基础上不断提高,才是真正以人为本的教育。为此,要探索分层教学、走班制、导师制等多种教学形式,形成适应不同学生特点、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和管理制度。要特别关注学习上的“优异生”和“后进生”两类学生。对优异学生,要改进培养方式,在跳级、转学、转换专业以及选修高一学段课程方面给予支持和指导,对具有特殊禀赋和潜能的学生要实施个性化的培养。对学业困难学生,则要建立相应的帮助机制,努力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在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因地制宜地探索推进素质

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机制研究

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机制研究 发表时间:2019-09-11T11:10:55.000Z 来源:《知识-力量》2019年10月41期作者:夏天明 [导读]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当代高职教育的重要指向,应当创新高职教育教学的方法,完善高职创新人才培养的机制,形成综合性的创新人才的培养体系,切实解决学生创新成长中的问题,解决传统高职教育的困境。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环艺系,湖南益阳 413000) 课题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者协会课题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XJKX18B226。 摘要: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当代高职教育的重要指向,应当创新高职教育教学的方法,完善高职创新人才培养的机制,形成综合性的创新人才的培养体系,切实解决学生创新成长中的问题,解决传统高职教育的困境。 关键词:高职;创新人才;培养质量 创新型人才培养是高职教育的重要使命,高职教育教学活动应当面向地方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找出高职学生从事创新创业活动的空间,基于学生的个性化能力水平,不断拓展和提高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整体质量。 1.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要问题 1.1人才定位不科学 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不过关的主要原因在于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不明确,人才培养的层次性设置不明确,没能基于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开展创新人才培养活动。现有的人才培养往往倾向于经济发展的低端产业链条,没能在行业前沿与经济发展趋势的大背景下优化人才培养的定位。没能把科技转化与人才建设有机统一起来。不能基于社会需要建立实践型人才培养体系,现有的人才培养机制的实践性和科学性不足,由于缺乏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机制,没有针对性的进行人才培养制度的优化,导致人才培养投入不当,人才质量难以适应社会现实需要。只有优化教学资源的分析,切实把握国家政策,才能提高创新人才培养水平。 1.2质量保障不健全 创新型人才培养需要综合性的体系,只有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当前我国高职院校还缺乏有效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估机制,没有基于学生的基础素质,社会的现实需要和高职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评估,不能根据学生的个性化成长需要量身订做具体的教学计划,没有对高职学生展示全面的评估,降低了学生自主成长的有效性和科学性。还有的高职院校缺乏对学生成长的激励机制,不能根据学生的特长鼓励学生发展特色技能,因此影响了高职学生整体质量的提高。由于高职人才培养灵活性低,没有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需要,导致人才培养过于机械,创新教育教学体系也未能吸引学生广泛参与。 1.3硬件条件的不足 达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标还要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硬件条件的建设。一方面要求高职院校加大本校校内实践体系硬件设施设备的建设力度,另一方面强调给学生提供良好的社会实践空间,构建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孵化体系。但是,当前高职院校投入到高职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硬件设备不足,高职未能建立指向学生创新创业的实践教学硬件资源体系,不能基于社会机构满足学生从事创新创业活动的需要。现有的综合教学体系还不足以有效的支撑高职学生实现创新创业的梦想。 2.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质量保障机制 2.1政策保障机制 为了达到更好的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标应当大力完善政策保障机制,切实通过有效的政策指导高职学校教学和促进学生主动的开展一系列实践学习活动。首先,应当加大创新创业政策落实力度,切实基于政府主导构建高职院校的产学研结合的教育教学体系,引导社会企业与高职院校广泛的合作,基于地方经济发展战略需要对高职教育资源进行有效引导。其次,还要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切实鼓励和扶持学生参与一系列创新型的学习与研究活动,给高职学生从事创新创业活动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在良好的政策鼓励机制引导高职学生从事相关生产实践。第三,还要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大力支持高职院校兴建大量的硬件设施设备,强调高职硬件设备的建设,构建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在良好的校内实践基地的支撑下推动高职创新型教学的顺利开展。第四,优化专业课、辅助员、心理咨询与政治思想教育部门的辅助作用,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全面开展。 2.2教学保障机制 提高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在于提高教师的素质,促进教师主动有交的承担起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任。高职院校应当加大创新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任务。首先,加大双师型教育的培养力度,加大对现有教师资源的培训,促进教师掌握有效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育教学活动方式,切实把探索性、情境型、实践型、互动型的教学模式融入到高职教学当中。其次,还要加大教师队伍人才的更新,注重把企业专家人才与高职教师队伍进行衔接,基于良好的教育人才与实践人才的相互衔接优化教师队伍体系,更好的指导学生主动的从事创新创业的活动项目。第三,还要优化高职教师进入企业实践的机会,引导高职教师在行业生产一线掌握前沿技术发展趋势,从而提高高职教师指导学生实践的能力。第四,还要优化专家支援体系,进一步运用教师承担专业课题,教师带领学生创新的方式完善创新型教育教学活动的孵化形式。 2.3优化支撑体系 高职教学应当深入的落实校企合作的办学机制,应当大力支持高职院校积极开展校企合作的实践活动,注重创新有效的实践教学的互动形式。一方面促进学生以学徒制、假期实习制、毕业实习制和见习制的方式深入企业进行学习实践。另一方面还要由高职院校承担一些企业的生产科研任务,促进高职学生主动承担社会实践项目,达到提高和积累学生实践经验的目标。还要组织开展一系列的校内外实习教学活动,基于校内实践模拟职业情景,并且组织开展一系列的趣味性的创新型技能比赛活动,给学生提供创新的创新展示平台,以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 2.4完善评估机制 高职院校培养创新型人才应当采用持续性教学方式,强调优化课程设置的规划,建立综合性的评估机制,切实在高职学生入学后就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评估,在有效的引导模式下促进学生实现个性化的全面成长。首先,应当完善的学生心理、就业、知识、实践能力的综

构建创新型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的方法和途径

构建创新型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的方法和途径 高校法律人才培养模式, 是指高等学校根据法 律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 为法学专业的大学生 设计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及怎样实现这种结 构的方式。关于现行高校法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 讨论,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都是全社会关注的话题。 一 目前国内高校法律人才培养模式存在许多问 题, 这些问题主要有: 第一, 法学专业的大学生综合 素质滑坡, 知识结构不合理。有调查显示, 近几年法 学专业的大学生综合素质呈现出整体性滑坡。在理 论学习层面表现为, 知识结构不合理, 专业面过于窄化, 缺乏个性的问题; 在实践层面, 突出地表现为大 学生基本素质缺失, 社会责任感不强、团结协作观薄弱, 实际动手能力差的情况。第二, 法学教师忙于 教人 , 自我效能感得不到满足。不少法学教师都 以 传道、授业、解惑 为己任, 通过研读教材及各类经典论著、前沿学术成果, 来提升课堂教学的 知识 量 , 实现教学效果最大化; 但来自于另一教学主体 学生的冷漠反应, 部分学生对课堂学习缺乏热情, 对 课程考分的态度淡化, 学习的主动性下降, 让辛勤的

园丁感到无所适从, 法学教师的自我效能感长期得 不到满足。第三, 学校管理错位, 专业设置不合理。 目前高校仍被视为教育行政部门的下属机构, 教育 行政部门的干涉, 制约了高校在教学管理工作的开 展。同时, 在争夺 综合性、研究性 大学的美名过 程, 许多高校都增设了法学, 不可避免地形成了高校 的法学专业设置趋同, 千校一面情况。第四, 法学专 业的学生就业难, 企事业用人需求得不到满足。近 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愈发严峻, 文科专业乃至法科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日渐凸显。这里既有社会 整体就业环境的影响, 也有高校法律人才培养本身 的特点、有关行业及部门在招聘过程中的制度性障 碍, 以及毕业生自身就业意识不强、准备不足等因素 的影响。企事业单位目前已经成为法学专业毕业生 就业的增长点, 去这些单位就业的比例越来越高。 但是法学毕业生去这些单位就业也存在一定的 瓶 颈 现象。一方面对于大部分中小型企事业单位来 说, 使用专门的法律人才对他们来说还属于高消费, 毕竟不是他们所急需的技术型人才; 另一方面对于 一些规模较大的企事业单位来说, 他们需要的是更 高层次的成熟的法律人才, 因此初出茅庐的应届生 也很难符合他们的要求。所以应届法学毕业生在这

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四川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科研课题 申请评审书 课题名称:创新型高职人才综合素质培养 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申请者: 所在学校: 起止日期: 200 年月日至200 年月日 四川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秘书处制

界观方面,要求大学生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用唯物辩证法武装头脑,防止形而上学;用唯物史观武装头脑,作为观察各种社会现象的唯一科学方法。在人生观方面,要求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的目标,把劳动和对社会的奉献作为人生追求的价值尺度,而不是把金钱作为人生的价值尺度。同时,按照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总体原则正确地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社会为先、个人为后,“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解决好这一人生价值观的核心问题,大学生才能形成良好的风气,思想上才能健康发展。同时,科学思想素质的形成,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是基础的理论功底,要能把握其思想体系和精髓;并在实践中锻炼,讲科学理论付诸运用。 三、全面的文化素质的培养 要求大学生具有人文修养,能够从中国传统的文史哲中汲取营养。还要具有现代化的科学知识素养,了解现代著名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材料,跟上时代的步伐。作为大学生本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就要求从根本上意识到加强自己思想理论学习的必然性和紧迫性,融知识与能力为一体、融实践与科研为一体,提高自己科学文化水平。国家提出的“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要求高校培养和造就一批跨世纪人才,这些人才除了具有扎实的知识基础和较强的能力,还要有全面的素质,坚持知识、能力、素质的辩证统一,这样才能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四、高超的专业素质的培养 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增强创新思维的训练。在教学和实训实验环节中,设置演示实验、基本型实验和综合型实验三类不同要求的实验。演示实验旨在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了解,基本型实验侧重于对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而综合型实验着力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确立专业素质教育在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这种专业素质教育不应只是专业知识、技能的传授,而是培养基础扎实、知识丰厚、能力全面、素质优良的新型人才。 五、模范的道德素质的培养 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目标是教育大学生如何做人,树立崇高理想,培养高尚情操。以此为核心,从根本上扭转人生观与价值观上发生的偏差,围绕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市场经济需要的合格人才这个中心,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以及国情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国家前途与个人命运息息相关,增强社会责任感。而良好的道德素质来源于高尚的道德观念。大学生只有确立社会主义道德观念,才能使自己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进入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轨道,具有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社会主义的道德观念要求诚实守信是道德之本。待人诚实,拒绝尔虞我诈、不择手段,是调解人际关系的基础,良好的道德风尚,来自社会主义的人生价值观的指导。社会主义道德要求大学生在处理个人与他人和社会关系时,要想到他人和社会的利益,不损害他人和社会;先进分子则要做到先人后己,把社会主义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社会主义道德观念否定利己主义、个人至上、损公肥私,倡导集体主义、克己奉公。培育良好的道德素质,既要靠社会主义道德的指导,也要注重自身的道德培养。慎独,这一自古以来的道德修养准则,应该赋予新的时代含义。只有在一切复杂的情况下,把握住自己的道德行为,才能保持自己良好的道德状态。 六、健康的心理素质的培养

(完整版)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措施及教学改革取得的成效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措施及教学改革取得的成效根据我省实际,就职业教育而言,应该如何主动地适应市场,找准位置,以就业为导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已引起全社会广泛的关注。我校多年来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主动面向市场,积极探索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方法,初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下面结合我校的实际做法,进一步就“以就业为导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和各位同仁探讨和交流。 所谓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指导下,由教育对象、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方法、途径、质量评价标准等要素构成并且集中为教育教学模式的相对稳定的教育教学组织过 程的总称。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首先要考虑两个问题:一是当前就业;二是后续发展。为此,职业学校应当着重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后续能力为目的,加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培养。我校以市场为导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从专业开发设置、课程体系改革、职业能力培养、职业指导开展、教育质量评价等几方面入手: 一、按市场需要开发设置专业 以开发人力资源为己任,以就业为终极目标的职业教育,必须首先面对市场,根据本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的需要设置相关的专业。我校在专业设置时还充分考虑到:一是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需的劳动

力和人才的变化及其发展趋势;二是科技进步、社会发展对职业演变的影响;三是以生产、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人才为培养目标;四是在专业开发过程中,和相关行业保持经常、密切的沟通。根据学校自身的条件和特点,保持专业设置的相对稳定,以保证教学质量和开发新专业以提高活力之间的辩证关系;五是专业培养目标具体、具有可操作性,使学生不但具有在某个岗位就业的竞争力,而且具有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具有在相应职业群中就业、转岗、晋升的基础。 二、建立灵活适用的课程体系 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要根据一个或几个相关职业群对从业者的素质要求,从众多知识、能力要求中筛选出来并按教学规律组织起来的内容及其实施过程。课程是对育人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方式的规划和设计,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及其实施过程的落脚点。课程是专业培养目标的具体化,是对从事某一职业的从业者所必备的职业能力的层层分解、层层落实,是为学生构建通向就业的桥梁。设置的职教课程应强调以职业分析为依据来筛选、组织教学内容。 我校对已开设专业所相关的职业进行分析,并以职业分析为依据对教学内容进行筛选、组织,以“必须”和“够用”为教学内容提供依据。在职业分析中既考虑当前某一职业岗位对从业者的要求,还要有一定的前瞻性,即要兼顾未来若干年某一职业岗位对从业者的要求,在确保当前就业能力的同时,提高其就业的后续力。职业分析是对工作过程的分析,是把完成一项工作的工作内容、劳动组织关系、所需要的

“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

“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 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决策,是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决策。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高校是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基地,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要培养既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又能引领经济社会发展高素质人才,创新创业就是“引领”作用的主要表现。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学校要最大限度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一方面要通过传播知识、传播科技、传播文化,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另一方面学校还要创造知识、创造科技,以自己的基础和敏感,努力站在科技前沿,不断向社会输送新知识、新成果,同时培养出能引领经济社会前行的“双创型”人才。 既能创新、又能创业是大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发展需要是人们最高层次的需要,是人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实现自我价值的欲望和追求,它包括劳动、学习、创造等的需要。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正在深刻变化着,高校大学生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大学生作为建设祖国未来的接班人,他们迫切希望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因此, 以创新创业为主要特征的自我发展成为大学生主要需要。 现状 1.对创新和创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尚未真正到位。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 创新和创业教育越来越受到关注。但创新和创业教育尚未变成高校师生员工的共同行动。原因是管、教、学三方的认识尚未真正到位。一些管理者认为,现在学校扩招, 教育资源严重不足, 能维持学校的正常运转就不错了;一部分教师还未认识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 觉得现在生源质量下降, 传统意义上的学习质量都难以保证, 还谈什么创新创业? 大多数学生则在应付着各种考试, 能否创新那是走上工作岗位以后的事。既然管、教、学三方的积极性都不高, 创新创业教育自然难以开展。 2.“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没有得到根本性的确立。多年来,创新和创业逐渐成为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指标,各种政策、制度和措施在不断的出台,但人才培养模式仍没有得到根本性转变。一是各种政策、制度和措施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体系,而只是在传统培养模式基础上的局部修正和补充;二是形式重于实质,在“双创型”人才培养中没有起到很大的作用。

怎样培养创新型人才

注重创新人格的培养 纪宝成 所谓创新型人才,是指具有创新性思维、能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人才。创新人格是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方法论和坚忍不拔的毅力等众多非智力因素的有机结合,是创新型人才表现出的整体精神面貌。没有创新人格,人的创新潜能很难充分发挥。因此,培养创新型人才,不能只注重知识、能力,同时还要注重创新人格的养成。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培养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激发学生追求科学、追求真理的激情。崇尚科学、热爱真理、追求进步的品质是创新的根本动力,是创新人格的核心要素,是创新型人才成长的动力、目标与价值导向。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对于一个纯粹的科学家来说,对人类自身命运的关注,从来都必须成为一切基础工作的目的。这句话不仅对科学家适用,对创新型人才同样适用。学校要教育、引导学生把服务于民族的进步、国家的发展,服务于人类社会的整体利益作为创新活动的出发点和根本归宿。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追求真理、献身科学的持久热情。 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前沿的学术品格。学习与研究要站在科学的前沿,体验实践的呼唤,感知时代的脉搏,在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中发现问题,寻找有价值、有意义的课题与项目。这就需要我们努力培养有问题意识和综合素质的学生。有问题意识就是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有综合素质是指既有科学精神,又有人文素养,能够从科学与人文两个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广泛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坚忍不拔的毅力和信心对于创新型人才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一些人的成功往往不是因为他们有高于常人的天分,而是他们具有坚强的意志品质,具有明确的目的性、果断性、自制力、独立性。创新是一种探索,面临失败的可能性很大,这就要求我们培养的学生具备不怕挫折、不惧失败的心理承受能力,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能够坚持探索。 培养学生“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科学怀疑、理性批判的精神。缺乏独立思考,只知道人云亦云,就不可能见他人之所未见;缺乏“敢为天下先”的勇气,不敢超越常规,不敢坚持自己的独特见解,就不可能发他人之所未发。要创新,就必须不唯上,不唯书,不唯权威,不唯潮流。爱因斯坦曾精辟地指出,学校应当始终把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取得专门知识放在首位。因而,大学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鼓励学生对现有知识进行科学的怀疑和理性的批判,并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 培养学生开放的心态以及团结协作的精神。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知识量在成倍地增加,个人不可能知晓一切。只有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善于学习,积极吸纳今人、前人、国人、洋人以及不同学派、流派的知识成果,在实践中善于同他人团结协作,才能避免因个人知识和能力的不足所造成的局限性。兼收并蓄,集思广益,才能有所突破,有所创新。 近年来,中国人民大学在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例如,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方面,我校提出了“国民表率、社会栋梁”的人才培养目标,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社会实践、社团活动、校园文化等多种途径,着重培养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勇于担纲的意识,希望学生能够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一个有创意的公民、一个在道德和才艺等方面堪为典范的公民、一个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一定贡献的公民。对于博士研究生,我校还提出了“行为精英、心为平民”的期望。“行为精英”是希望他们在学习以及今后的工作中,能始终保持旺盛的精力和热情,勇于面对挑战,敢于拼搏,追求卓越。“心为

如何加强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

如何加强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

————————————————————————————————作者:————————————————————————————————日期:

浅谈如何加强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 摘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不仅取决于企业拥有的物质资源,更主要取决于企业所拥有的高级管理人才、具有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的专业技术人才的人才资源。特别是需要建设一支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和具有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显得尤为重要,归根到底,企业竞争的核心就是人才的竞争。 关键词:转变观念引进培养创新机制优化配置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人才发展的指导方针是:“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首先要定位何谓人才,人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分类和概念,人才按类型可分为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按层次可分为一般人才、创新型人才和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在学术界对人才表述的概念是广义的。在《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文件中具体的指出“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做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人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那么,创新型人才就是人才队伍中具备良好创新素质、具有研发和创新能力,能在一定环境和条件下,做出创造性工作和创新成果的人才;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通常是具有较高的创造力并做出巨大贡献的创新型人才。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取得了重要科技成果或重大经济社会效益,他们是促进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 如何加强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开发这一宝贵的群体资源,让他们把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企业建设之中,促进企业改革发展和科技进步,为企业产出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我们人力资源工作者必须加以深入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开滦是有着百年基业的特大型煤炭企业,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特别是在企业转型发展,在践行“一基五线”的企业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方针的新形势下,建设一支创新型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是开滦不断壮大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对开滦人才队伍建设的挑战。多年来我公司始终把人才队伍建设摆在企业发展的首位,通过各种渠道不断的引进了各类、各层次的人才,但是,创新型人才显得尤为匮乏。就如何建设一支创新型人才队伍而言,主要是从转变观念、创新机制、引进培养、创造优良环境等方面着手,为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搭建平台。

创新人才培养制度

人才培养制度 为更好地建立健全人才的培养机制、引进机制、使用机制和激励机制,更好地落实额敏县司法行政系统的发展,建立健全面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引进机制、使用机制和激励机制,大力营造自主创新的优良环境,提升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力、凝聚力,充分调动广大干部职工自主创新的积极性,为额敏县司法行政系统的快速、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特制定本办法: 一、稳定、培养现有人才的激励办法 1、建立创新人才工作保障机制。各科室主要负责人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善于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团结人才、用好人才、服务人才,充分发挥专业人才在推进本系统跨越式发展中的骨干作用,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才的创造活力。要充分认识人才工作的重要性,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形成党政统一领导。我局将把人才工作作为各科室负责人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考核结果作为提拔、奖励的重要依据。对在人才队伍建设中成绩突出的领导班子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2、创新科技人才选拔任用机制。在本系统专业人员的使用上引入竞争机制,加大各类人才选拔使用方式和选聘力度,积极为各类人才干事创业和实现价值提供机会和条件,促进人岗相适、用当其时、人尽其才,形成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选人用人机制。对我局评选出来的人才重点培养,压担子、挑大梁,条件成熟时适时选用,使他们在工作中发挥骨干作用,有效地发挥典型示范作

用,在全矿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为专业人才成长提供发展舞台,不断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 3、建立专业学科人才交流制度。按照个人自愿、我局需要、组织调配、因才施用的原则,根据企业发展方向,依托重点项目,针对现有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成长的不同特点,不同发展方向,促进专业技术人才向生产一线锻炼,不断加强专业人才的合理交流,实现人才的有序流动。 4、完善发展职业教育的保障机制。完善在职人员继续教育制度,分类制定在职人员定期培训办法,倡导干中学、学中干。按照统筹规划、学以致用、鼓励上进、合约管理的原则,鼓励在岗员工参加紧缺专业大专以上学历的成人教育,全面提高员工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5、人才长效激励机制。本着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和重业绩、重贡献的分配原则。对特殊人才采取特殊的分配办法。对关键岗位的技术骨干、承担重点工程和研究项目的专业技术带头人、科技创新人才及经营管理人才,实行“人才”的培养模式,在实践中集聚和培养创新人才。凡创新求变、勤奋拼搏,做出骄人业绩,给企业创造巨大收益的可给予重奖。 6、关心人才,改善条件。从工作环境、学习环境以及家庭生活等方面给予人才全方位的关心和爱护,积极为他们创造宽松的工作环境和提供舒适的生活条件。加大投入,改善办公条件,抓好文体设施建设,优化员工生活环境,关注技术人员身心健康,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