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景观生态学的研究进展

中国景观生态学的研究进展

中国景观生态学的研究进展
中国景观生态学的研究进展

北京农学院本科生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

中国景观生态学的研究进展

课程名称: 景观生态学

任课教师: 刘云

学生姓名 于百万

学 号 201120251121

系 别 植物科学技术学院

专 业 农业资源与环境

课程论文提交时间:2013年11月26日

中国景观生态学的研究进展

摘要我国在景观生态方面取得了初步成就,但仍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就我国在景观生态方面做的初步努力以及生态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展开讨论。旨在解决生态方面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景观生态学;景观研究;存在问题

Abstract I n landscape ecology in China has made the preliminary achievement, but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In this paper, the preliminary efforts in terms of landscape ecology and ecological aspects to discuss some problems. Aimed at solving the ecological problems.

Key words: landscape ecology; Landscape research; There is a problem

目录

1.景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 (1)

2.我国景观生态学的研究现状 (3)

2.1基础理论研究方面 (3)

2.2应用研究方面 (3)

2.2.1城郊和农业景观,包括城乡交错带和农林复合系统景观 (4)

2.2.2森林景观 (5)

2.2.3干旱区景观 (5)

2.2.4湿地景观 (6)

2.3方法研究方面 (7)

3.我国景观生态学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其展望 (8)

3.1存在的问题 (8)

3.2未来发展趋势——景观生态建设 (9)

参考文献 (9)

前言

景观生态学研究起源于20世纪50、60年代的欧洲(德国、荷兰、捷克斯洛伐克等),20世纪80年代,景观生态学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迅速发展。1981年在荷兰召开首届国际景观生态学讨论大会,1982年于捷克斯洛伐克成立了国际景观生态学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Landscape Ecology,IALE),1987年该学会创办国际性杂志《景观生态学》。其间Forman R和Godron M合著出版的《景观生态学》(1986)标志着景观生态学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迄今为止,景观生态学不仅被学术界所普遍接受,而且已逐渐形成自身独立的理论体系,成为生态学研究中的重点发展方向之一。

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介绍景观生态学概念、理论与方法。1981年黄锡畴和刘安国在《地理科学》上分别发表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生态环境现状和保护》和《捷克斯洛伐克的景观生态学研究》,这是我国国内正式刊物上首次介绍景观生态学的文献;而1984年黄锡畴等在《地理学报》上发表的《长白山高山苔原的景观生态学分析》则是国内景观生态学方面的第一篇研究报告。景观生态学传入我国后,立即在国内掀起了研究热潮,1989年10月在沈阳召开的中国首届景观生态学术讨论会是我国景观生态学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景观生态学研究更加蓬勃发展。1996年和1999年分别在北京、昆明召开了第二三届全国景观生态学会议,并于1998年在沈阳举办了亚洲及太平洋地区景观生态学国际会议。20年来,我国的景观生态学研究始终方兴未艾,十分引人注目,并逐步走向符合我国国情的景观生态学。

1景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

“景观生态学”(Landscape Ecology)一词首先由德国著名的生物地理学家Troll C于1939年提出来,其目的是为了协调统一生态学和地理学这两个领域中科学家的研究工作。之后,不少学者对景观生态学概念展开热烈的讨论。Forman和Godron(1986)在给出确切“景观”定义的基础上,认为景观生态学是研究景观结构(structure)、功能(function)和变迁(change)的一门学科;Xiao Dunning等(1992)则认为景观生态学研究应当以所关心的生态过程和目的为中心,否则,任何对景观结构的描述都是人为的,没有太大的科学意义。我国景观生态学工作者普遍倾向于Forman和Godron对景观生态学的理解,认为景观生态学是研究在一个相当大的区域内,由许多不同生态系统所组成的整体(即景观)的空间结构、相互作用、协调功能以及动态变化的生态学新分支。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可概括为3个基本方面:①景观结构(structure),即景观组成单元的类型、多样性及其空间关系;②景观功能(function),即景观结构与生态过程的相互作用,或景观结构单

元之间的相互作用;③景观动态(dynamic),即景观在结构和功能方面随时间推移发生的变化。我国林学家徐化成(1996)认为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内容除了以上3点外,还应包括景观规划与管理,即根据景观结构、功能和动态及其相互制约和影响机制,制定景观恢复、保护、建设和管理的计划和规划,确定相应的目标、措施和对策。陈吉泉(1995)将景观生态学的内容进一步细分为9个方面:即①景观格局与过程关系(pattern-process relationship);②等级结构与尺度变化(hierarchical structrue and scaling);③景观破碎化和边缘效应(fragmentation and edge effects);④景观积累效应(cumulatice effects);⑤保护生物学、生物多样性中的应用(conservation biology and biodiversity);⑥景观基质与景观连接性(matrix and landsape connectivity);⑦文化、经济、社会、政治等学科的参与(evolvement to fcultural,economic,social,and politics sciences);⑧景观或生态系统经营(Landscape Ecosystem management);

⑨景观数量方法(quantitative metods)。与其它学科相比,景观生态学明确强调了空间异质性(spatial heterogeneity)、等级结构(hierarchical structure)和尺度(scale)在研究生态学格局与过程中的重要性,其核心是生态系统的时空异质性(spatial and temporal heterogeneity)。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基础是整体论(holism)和系统论(system thory),但对景观生态学理论体系的认识却并不完全一致。一般说来,景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至少包含以下几个方面:①时空尺度(spatial and temporal scale);②等级理论(hierarchy thoery);③耗散结构与自组织理论(dissipation stucture and organization thory);④空间异质性与景观格局(spatial heterogeneity and landscape pattern);⑤缀块一廊道—基底模式(patch-corridor-matrix model);⑥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island biogeography thory);⑦边缘效应与生态交错带(edge effects and ecotone);

⑧复合种群理论(meta population thory);⑨景观连接度与渗透理论(landscape connectivity and percolation thory)。

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具有多学科的特点,随着科学和技术,尤其是遥感技术(remote sensing,RS)和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的发展,现代景观生态学在研究宏观尺度上景观结构、功能和动态诸方面与早期的景观生态学方法相比,发生了显著变化。归纳起来包括以下几点:①遥感技术(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②景观指数,如镶嵌度(patchiness)、聚集度(contagion)、分维度(fractal dimension)、间隙度(lacunavity)等;③空间统计学和地统计学方法,如自相关分析(auto=correlation)、空间插值法(kriging)、波谱分析(spectral analysis)、尺度方差(scale variance)、小波分析(wavelet analysis)、趋势面分析(trend surface analysis)等;④计算机模拟和景观模型的建立。当然,还有其它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方法,这里所提到的仅仅是主要的、常用的和具有代表性的一些方法。

2我国景观生态学的研究现状

我国景观生态学研究虽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介绍景观生态学的概念、理论和方法以来,我国地理学、生态学、林学、农学等领域的研究人员对景观生态学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并积极开展了景观生态学的讨论与研究,使景观生态学成为不同学科的共同研究热点。这不仅促进了景观生态学的学科整合,同时也有力地推动了景观生态学的综合整体思想在我国的传播。下面分别从基础理论、方法及应用等三方面分别论述我国景观生态学的研究状况。

2.1基础理论研究方面

从80年代初开始,我国著名地理学家林超、黄锡畴、董雅文等在有关地理学刊物上发表介绍国外景观生态学概念、原理、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的文章和译文,使人们开始看到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景观生态学的基础理论是景观生态学发展的前提和基石,它对人们了解景观生态学的产生背景与发展历程,理解景观生态学中的概念、原理与方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在景观生态学研究中,基础理论的研究是重中之重。据统计,在我国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文献中,有关基础理论研究的文章约占40%。其中,俞孔坚(1987)、李哈滨等(1998)、邬建国(2000)对景观及景观生态学概念的剖析,牛文元(1990)、邬建国(1991)、肖笃宋等(1997)、傅伯杰等(1996)、陈利顶等(1996)及邱扬等(2000)对景观生态学基础理论的释义,贺红士等(1990)对景观生态学综合思想的阐述以及陈昌笃(1996)、李晓文等(1999)、古新仁等(2001)对景观生态学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关系的探讨等研究工作都是我国景观生态学基础理论研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而肖笃宁等(1988,1997)、郭晋平(2001)则对国内外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发展概况作了比较全面的论述,由肖笃宁主编的《景观生态学的理论、方法及应用》更是广大景观生态学科研人员的工作结晶。这些研究为景观生态学在我国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激发了一些学者的思想火花,如Wu等(1995)在总结前人缀块动态理论基础上,创立了等级缀块动态范式(paradiam);俞孔坚(1999)揭示了一般流动表面模型的点和线的特征与景观生态学和保护生物学中的景观结构之间的关系,提出了生物保护的景观生态安全格局(security pattern)并给出了案例,这些无疑将为我国景观生态学基础理论的拓展和创新提供新的思路。

2.2应用研究方面

我国真正开展景观生态学的应用研究是在20世纪90年代,其标志是肖笃宁(1990)发表的《沈阳西郊景观结构变化的研究》。然而从近10年的研究情况看,景观生态学的应用研究在我国景观生态学研究中已占相当大的比重。而且由于景观生态学具有多学科的特点,再加上我国类型丰富的生态系统使景观生态学的应用研究呈现出百家争鸣的景象,在诸多不同的研究领域都取得一些成果。从文献的统计结果表明,我国的景观生态学应用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领域。

2.2.1城郊和农业景观,包括城乡交错带和农林复合系统景观

城郊景观和农业景观是受人类活动干扰比较严重的人工景观或半人工景观。城市化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一种趋势,于是人类活动给景观带来的影响以及由此引发的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就成为景观生态学应用研究中的热点问题。肖笃宁等(1991)、徐岗等(1993)、谢志霄等(1996)对沈阳市东陵区从1959年至1988年30年间景观格局变化、土地利用格局的变化趋势、土地生产力的现状与生产潜力等进行了分析,并建立了景观动态预测模型;傅伯杰(1995)则以陕北米脂县泉家沟流域为研究对象,首次进行了农业景观的格局研究;陈利顶等(1996)利用现状图对山东省东营市土地利用格局进行了探讨,并用多种景观格局指数分析人类活动对景观结构的影响;曾辉等(1999)利用信息熵法和空隙度指数法对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区——珠江三角洲东部常平地区的景观异质性进行了研究;曾辉等(1999)还通过构造人为影响指数,并运用网格采样法和地统计学分析方法对人工改造活动的空间特征进行了成因分析;张金屯等(1999)通过设置140km长的生态样带,探讨“城区—郊区—农业”的环境变化。这种“生态样带”的研究方法对于今后开展城乡交错带、农林牧交错带及水陆交错带的研究具有启发作用。

2.2.2森林景观

内容包括森林景观结构、森林景观空间格局分析、森林景观动态及群落生态效应、森林边际效应及动态、森林景观格局与生物多样性等方面。森林景观生态研究是我国开展景观生态学研究较早的领域之一,研究工作也卓有成效。彭小麟于1991年就提出森林景观中的边缘效应影响问题;而徐化成(1994)、刘先银等(1994)则是林业工作者中较早将景观生态学原理、方法应用到森林景观生态研究中的学者。之后,以郭晋平等人为代表的课题组开展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森林景观动态及其群落生态效应的研究》首次对森林景观生态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入的研究,其研究成果《森林景观生态研究》也是我国森林景观生态研究领域的第一部专著,受到专家的一致好评;臧润国等(1999)则主要探讨了森林斑块动态与物种共存机制及森林生物多样性问题。此外,马克明等(1999~2000)对北京东灵山地区的森林景观格局、森林生物多样性、景观多样性,以及刘灿然等(1999~2000)对北京地区的植被景观斑块特征等也都作了一些颇有意义的探索。

2.2.3干旱区景观

主要集中沙地景观格局和荒漠绿洲景观格局的研究。沙地景观格局在时空尺度上都表现出很大的异质性,受自然过程和人为活动的强烈影响,对沙地景观格局在沙漠化过程中的特点进行研究,将是对传统沙漠化机制研究的一个补充。绿洲是干旱地区的一种特殊的景观类型,它是干旱区生态

最为敏感的部分,同时亦是区域尺度上干旱区最大的人工干扰源地。干旱区绿洲景观格局的变化除了受自然因素影响(如水资源)外,主要是人为干扰起决定作用。对沙地(绿洲)景观格局的研究有助于揭示沙漠化的形成机理,对于人类有效控制沙漠化的进一步扩展和保护荒漠中的绿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常学礼等(1998)研究结果表明:在沙漠化发展过程中,景观格局趋向简单;在沙漠化逆转过程中,景观格局趋向复杂;吴波等(2001)通过分析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毛乌素沙地景观动态与景观格局变化的特征与模式后,得出“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是荒漠化扩展及景观格局发生显著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贾宝全等(2001)运用9个景观格局指数对新疆石河子莫索湾垦区绿洲景观格局进行了分析,得出了绿洲景观格局的多样性和均匀度随干扰时间的延长而下降而优势度和聚集度指数则恰好相反的结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绿洲景观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王根绪等(2000)除了研究干旱荒漠绿洲景观格局外,还更深入探讨了水资源对绿洲景观格局的影响,认为水资源减少是直接导致整个景观结构与空间格局发生改变和成为景观过程的主要驱动力。

2.2.4湿地景观

湿地是介于陆地与水生环境之间的过渡带,兼有两种系统的某些特征,被一些科学家称为“自然之窗”。湿地往往是珍贵鸟类、水禽的繁殖与栖息地,因此,具有十分重要的生物保护价值。在我国湿地景观的生态研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对辽河三角洲湿地景观的研究,包括对湿地景观格局

的研究、湿地景观格局对养分去除功能的影响、以及运用景观生态决策评价支持系统(LEDSS),探索景观规划预案对丹顶鹤、黑嘴鸭等珍稀水禽的生境适宜性、生态承载力等方面的影响。

2.3方法研究方面

景观生态学研究方法是促进景观生态学理论发展和保证景观生态学得到有效应用的手段和保障。因此,在景观生态学研究中,方法的研究是一个难度较大同时又是最为活跃的阵地,国内外学者十分重视这一方面的研究。我们国家在这一方面的研究比较薄弱,从总体上看,我国在开展景观生态学研究中,基本上都是采用国外尤其是美国景观生态学的原理、方法;在景观格局研究中,多

是采用景观指数或国外开发的计算机软件包,如SPANS、Le、LSPA、FRAGSTAS等,其中以FRAGSTAS 功能最强,使用最广。与此同时,我国学者也结合自己的研究专题,提出了一些创新的思路,如肖笃宁等(1990)通过构造城市化指数评价区域的城市化趋势;赵景柱(1990)建立了包括13个指标的景观生态格局动态度量指标体系;曾辉等(1996)提出了人为影响指数;郭晋平等(1999)设计了两种适用于GIS技术进行数据库管理及空间分析的样方取值方法,即基准面积法和样方斑块数法,还提出了景观要素空间关联指数;傅伯杰(1995)实现了景观多样性的空间制图;杨学军等(2001)基于生态系统和物种两个水平的条件性研究,尝试以W和Z两个指标对森林景观的生物多样性进行评价;江源(2001)将测定温度的转化糖方法引入到景观生态学研究中等。尽管这些方法、手段乃至基本思路不是十分完善,但已充分显示了我国学者的探索精神。在景观生态学方法的研究中,最值得一提也是最具发展潜力的是遥感技术(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技术可以为景观生态学提供必需的基础数据资料,如空间位置、植被类型、土地利用状况、土壤类型等特征因子,这是景观生态学研究所必需的基本技术条件;而地理信息系统具有强大的空间数据管理、分析和显示功能,在景观格局分析和景观动态过程和模拟等应用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没有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与发展,景观生态学将难以有效地对大尺度的景观结构、功能和过程开展研究。值得庆幸的是,我国不少学者不仅已经认识到这个问题,而且已在不断探索RS和GIS在景观生态学中新的应用。如邵国凡(1991,1995)应用GIS对森林景观动态进行了模拟;彭少麟等(2000)、马荣华等(2001)则利用RS和GIS研究广东植被光利用率、海南植被的变化情况;常禹等(2001)在概括了基于个体的空间直观模型的发展历程后,分析了在栅格GIS内部开发基于个体的空间直观模型的过程及其所涉及的几个问题;赵光等(2001)则首次运用RS和GIS研究中国东北一原始针阔混交林的破碎过程,这些成果充分展示了RS和GIS在景观生态学研究中的发展潜力和光明前景。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我国的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与发展一直处于滞后的地位,从而限制了我国景观生态学研究工作的广度和深度。

3我国景观生态学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其展望

3.1存在的问题

20年来,我国的景观生态学研究不仅发展迅速,研究工作也卓有成效,充分展示了景观生态学在我国的发展前景。但是,与国外相比较,我国的景观生态学研究还有着较大的差距,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①研究基础薄弱,技术手段相对落后。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研究基础不足以及基础资料积累不够,使得在阐明景观结构与功能之间关系时力不从心,而RS和GIS技术普及的滞后则阻碍了景观生态学研究的深入;②研究方法单调、不完善,尚未建立我国的景观生态学理论体

系。研究方法基本上停留在各类景观指数的计算和分析上,方法上没有实现质的创新,尚未形成我国的景观生态学理论体系和景观生态学流派;③研究专题过于集中,缺乏尺度的连续性。目前,我国的景观生态学研究多集中在中、小尺度上,尚缺乏在较大尺度、大尺度以及跨尺度上的系统研究;

④研究深度和广度不够。研究多集中在景观结构和格局的研究上,缺乏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⑤人才培养力度不够,尚未形成一定规模的景观生态学研究队伍。我国开展景观生态学研究的人员较少,且主要集中在一部分研究机构,尚未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景观生态学的人才、研究机构的网络。上述问题说明我国的景观生态学还比较年青,许多工作需要共同努力来加以解决和逐步完善,同时也充分说明我国的景观生态学是一个充满希望、富于挑战的研究领域。

3.2未来发展趋势——景观生态建设

景观生态建设是指在景观及区域尺度上,在对景观格局与过程相互制约和控制机制以及人类活动方式和强度对景观再生产过程的影响进行综合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景观规划设计,对景观结构实施积极和科学的调节、控制和建议,从而实现景观功能优化和景观可持续管理的一种生态环境建设途径,它是景观生态学与生态建设思想的有机统一。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经济基础薄弱的发展中国家,五千年的悠久文明造就了我国辉煌的历史,但同时也使我国的自然景观所剩无几,取而代之的是人工景观和人类经营的景观,许多景观由于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而退化甚至消失。因此,如何在满足我国经济发展的前提下,有效地改善生态环境、加强和建设可持续景观是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进”机制的具体要求和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也是我国景观生态学未来的研究方向。总之,我国今后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应立足我国的基本国情,加强各方面的基础理论研究工作,将景观生态学研究与生态建设紧密地结合起来,发展有中国特色的景观生态学——景观生态建设。

参考文献

[1]吴丽娟;周亮;王新杰;李俊清;;北京城市绿地系统景观多样性分析[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7年02期

[2]李月辉;胡远满;常禹;徐崇刚;李秀珍;布仁仓;贺红士;;大兴安岭呼中林业局森林景观格局变化及其驱动力[J];生态学报;2006年10期

[3]金莹杉;翟明普;王超;周荣伍;安玉涛;马润国;任云卯;;北京西山风景林景观空间分布格局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7年03期

[4]陈昌笃;论地生态学[J];生态学报;1986年04期

[5]江洪,张艳丽,JamesRStrittholt;干扰与生态系统演替的空间分析[J];生态学报;2003年09期

[6]欧阳志云,王效科,苗鸿;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生态经济价值的初步研究[J];生态学报;1999年05期

[7]孔繁花,李秀珍,尹海伟,王绪高,解伏菊;地形对大兴安岭北坡林火迹地森林景观格局影响的梯度分析[J];生态学报;2004年09期

[8]秦佩恒;武剑峰;刘雅琴;曾辉;;快速城市化地区景观可达性及其对林地的影响——以深圳市宝安区为例[J];生态学报;2006年11期

[9]赵同谦,欧阳志云,郑华,王效科,苗鸿;中国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价值评价[J];自然资源学报;2004年04期

[10]朱文泉,何兴元,陈玮,陈云浩,张粤,宁祝华;城市森林结构的量化研究——以沈阳树木园森林群落为例[J];应用生态学报;2003年12期

景观生态学(终极版)

1.叙述景观生态学的主要内容及目前的研究重点。 主要内容: (1)景观生态学是研究空间的异质性和格局 a)定量地描述不同尺度下的景观格局形成的物理、生物过程和干扰过程; b)空间异质性如何影响到个体、种群和群落的空间分布; c)景观结构和功能随时间变化; d)人类对景观变化的影响以及如何管理景观。 (2)景观生态学是对空间异质性的研究和管理 a)景观镶嵌体的空间结构和组成; b)景观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如能流、物流); c)景观结构和功能随时间的变化; d)景观结构和功能的优化和管理。 目前研究的重点: ①干扰对景观格局和过程的影响和干扰在景观中的传播和扩散。 ②景观格局与景观过程的关系或景观格局的生态学和环境效应。 ③小尺度实验研究及其尺度外推。 ④景观动态模拟预测模型和景观规划设计辅助决策以及多尺度空间耦合模型。 ⑤景观格局优化。 ⑥景观的多重价值和作为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与决策基础的景观社会经济研究。 ⑦人类在景观中的作用和景观规划设计。 热点地区:①流域系统;②湿地;③文化景观;④城乡过渡带;⑤滨海地区;⑥乡村景观 2.试比较美国景观生态学派与西欧景观生态学派的特点。(必考) 欧洲和北美在起源和发展上均有着显著的不同。一般而言,欧洲学派更具人文性和整体论的特点;北美学派更注重于以生物为中心的生态学内容和还原论为基础的方法论。 具体的主要体现于两个方面: 首先,景观生态学在欧洲学派中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它与规划、管理和政府有着密切的和明确的关系;北美学派虽也有应用的方面,但它更大的兴趣在于景观格局和功能等基本问题上,并不是都结合到任何具体的应用方面。 其次,欧洲学派主要侧重于人类占优势的景观;而北美学派同时对研究原始状态的景观也有着浓厚的兴趣。 当然除此之外,他们之间也存在一些共同点,如北美景观生态学派同样意识到了人类对景观的作用和影响;欧洲学派也没有放弃对空间格局的重视。 3.为什么要研究景观格局?研究景观格局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景观格局一般指景观的空间格局(Spatial pattern),是大小、形状、属性不一的景观空间单元(斑块)在空间上的分布与组合规律。 研究意义: a)从看似无序的景观斑块镶嵌中,发现潜在的有意义的规律性,最终目的是为了确定产生和控制景观格局的因子和机制, 探讨格局效应。 b)确定产生和控制空间格局的因子及其作用机制; c)比较不同景观镶嵌体的特征和它们的变化; d)探讨空间格局的尺度性质; e)确定景观格局和功能过程的相互关系; f)为景观的合理管理提供有价值的资料。 研究方法: a)用于景观要素特征分析的景观空间格局指数

景观生态学的起源与发展

景观生态学是本世纪70年代以后蓬勃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它以生态学理论框架为依托,吸收现代地理学和系统科学之所长,研究景观和区域尺度的资源、环境经营与管理问题,具有综合整体性和宏观区域性特色,并以中尺度的景观结构和生态过程关系研究见长(肖笃宁等,1997)。自80年代后期以来,逐渐成为世界上资源、环境、生态方面研究的一个热点。现在普遍的看法是,这门新兴学科是地理学与生态学相互结合的产物。要想能够对其来龙去脉有更全面的了解,这就必然要涉及以上两门学科中的一些相关思想的发展。地理学中,由于其学科跨度很大,并不是每一分支都与现代景观生态学有着直接的必然联系。对景观生态学的发生、发展意义重大的仅是其中的综合自然地理学,其中与景观学的关系更为直接和密切。 1 景观学的发展历史地理学中的景观学产生于德国,19世纪末叶,由近代地理学的创始人之一、德国的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将景观的概念引入地理学中,他认为景观的地理学含义是“一个地理区域的总体特征”。作为一门研究景观形成、演变和特征学科的景观学产生于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期。德国地理学家Seigfried Passarge 于1919―1920年出版了三卷本《景观学基础》之后,又于1921―1930年出版了四卷本的《比较景观学》。在这两部著作中,他认为景观是相关要素的复合体,并系统地提出了全球范围内景观分类、分级的原理;并认为划分景观的最好标志是植被,同时,他还提出了城市景观的概念。作为景观学说的提出者之一的德国人文地理学家Otto Schluter 于本世纪初发表了《人类地理学的目的》一书,在该书中他提出了文化景观形态学和景观研究是地理学的主题的观点。在1952-1958年间先后完成的三卷本《早期中欧聚落区域》一书中,他提出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区别,并最早把人类创造景观的活动提到了方法论原理上来。其实有关人文景观的思想,早在1925年即在美国人文地理学家Carl Sauer的《景观的形态》一书中得到了反映,在该书中,Sauer 提出应重视不同文化对景观的影响,认为解释文化景观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核心(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卷,1990)。自本世纪30年代以后,又出现了一个景观学研究的中心,这就是前苏联的景观学研究。其代表人物为贝尔格。他于1913年即提出,景观是地形形态的一定的、有规律地重复的综合体或群体这一概念。1931年,贝尔格的巨著《苏联景观地理地带》一书出版,该书是苏联系统阐述景观学原理的第一次尝试。在该书中他进一步明确和补充了1913年所下的景观定义,提出了景观的例子,研究了景观与其组成成份之间的相互作用,谈到了景观的发展与起源问题。由于贝尔格等最初的景观研究者们,没有赋于景观任何分级的意义,而把它看成是任何的地理单元,即把它用作是“地理综合体”的同义词,因此,在以后的研究当中,出现了一些自相矛盾或不好理解的东西,为此,许多后继的研究者们,针对这些缺陷做了许多研究工作,以致于形成了苏联景观研究的两大学派:类型学派和区域学派。类型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M.A.别尔乌辛等,而区域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拉孟斯基、C.D.卡列斯尼克、H.A.宋采夫、伊萨钦科等,而尤以区域学派的影响为甚。H.A.宋采夫1947年在全苏第二次地理学代表大会上关于景观问题的报告,被认为是继拉孟斯基、卡列斯尼克、苏卡乔夫等人之后,对景观学说的第一个巨大贡献。在这一报告及其以后的著作中他给了景观一个新的、更为确切的定义:景观是具有同类地质基础和相同的一般气候的、发生上一致的地域,这是由几个或许多部分―限区―组成,后者在景观范围内形成有规律的结合。之后,又有许多地理学家在相当多的著作中对景观学说进行阐述。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波雷诺夫和彼列尔曼的工作。他们奠定了景观地球化学的基础,他们主要研究景观中化学元素的迁移,形成了苏联又一个景观学研究方向―景观地球化学研究方向(伊萨钦科等,1962;贝尔格等,1964)。现代景观学研究向两个方向发展,一个方向是强调分析研究和综合研究相结合,分析研究通过对景观各个组成成分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去解释景观的特征,综合研究则强调研究景观的整体特征,这一方向的景观学相当于综合自然地理;另一个方向是研究景观内部的土地结构,探讨如何合理开发利用、治理和保护景观。这一研究在苏联发展为景观形态学,在我国则称为土地类型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

景观生态学考试重点复习课程

景观生态学考试重点

景观生态学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章 1、景观: 概念:狭义——在几十千米至几百千米范围内,由不同类型生态系统所组成的、具有重复性格局的异质性地理单元。 广义——包括出现在从微观到宏观不同尺度上的具有异质性或斑块性的空间单元。 美学概念: 地理学概念: 生态学概念: 2、景观有哪些基本特征?如何理解景观和景观要素之间联系与区别? 基本特征:空间异质性、功能一致性、地域性、可辨识性、可重复性等 ①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的异质性镶嵌;②地貌、植被、土地利用和人类居住格局的特别结构;③生态系统以上区域以下的组织层次;④综合人类活动与土地的区域系统;⑤一种风景,其美学价值由文化所决定;⑥遥感图像中的像元排列。 景观要素是景观的构成基本单元,强调的是均质性,而景观则强调异质性。在一定条件下其地位可以相互转化,二者的关系体现了景观现象的尺度效应。 景观景观要素 相同点都具有等级结构特征,可在不用的问题或等级尺度上处于不同的地位

整体景观的组成成分 不同点空间实体的整体性组成景观的空间单元的均质性 异质性地域单元从属性地域单元 1、景观生态学 概念:以景观为对象,重点研究其结构、功能、变化及其科学规划和有效管理的一门宏观生态学科。 研究对象和内容: ①景观结构:即景观组成单元的类型、多样性及其空间关系; ②景观功能:即景观结构与生态学过程的相互作用,或景观结构单元之间的相互作用; ③景观动态:即指景观在结构和功能方面随时间的变化; ④景观规划和管理。 第二章 景观生态学 基本理论:系统论、等级系统理论、空间异质性理论、时空尺度、渗透理论、复合种群理论等。 基本原理:系统整体性原理、尺度性原理、结构镶嵌原理、文化性原理、多重价值原理等。 第三章

药用真菌开发研究及最具开发前景的主要药用真菌概述

药用真菌开发研究及最具开发前景的主要药用真菌概述 药用真菌是指能治疗疾病、具有药用价值的一类真菌,是中草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医疗和保健作用得到了国内外的重视和肯定。在中国加入WTO以后,药品生产面临着极其严峻的挑战,大力开展药用真菌的科学研究和新药开发,具有重要和迫切的意义。 1 药用真菌的发展史 真菌类药物的药用历史悠久,在我国远古时代,对其就有了较深的了解。古代对真菌入药应用有两种类型:一类是直接用某一种真菌的子实体、菌核入药,现称为药用真菌,始见于公元1世纪至公元1500年左右。明代的《本草纲目》收载的药用真菌包括木耳、香菇、马勃等大约20余种;清代又增加冬虫夏草与银耳,到本世纪60年代药用真菌总数达到30余种。另一类是经一种或者多种真菌在各种培养基质上自然发酵形成各种曲、酒入药,共约10种,可以称为真菌药物,例如唐代《药性论》记载“神曲”,清代《纲目拾遗》记载的“酒酿”也有300年历史。但是直到本世纪60年代历经1900余年,药用真菌有名可查的也仅有40种左右,其中有些已经失传。 从人工栽培的历史看,中国在世界上是最早的。在历代本草农书中可以看到药用真菌栽培技术的有关记载。如中药“八珍”之一的茯苓,其栽培起源于南北朝;中国人工栽培香菇已经有1000多年历史;对于灵芝、黑木耳等药用真菌栽培在一些古籍中也都有记载。这都是华夏祖先对人类的贡献。 2 药用真菌开发研究的意义 2.1 药用真菌在医药中的应用 药用真菌在中国现代医药中起着重要作用,是中草药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药用真菌的种类多、分布广、繁殖快。近年来已经陆续发掘出一些新品。但目前大量用于医疗临床的只有几十种,在中国加入WTO,医药行业面临十分严峻挑战的形势下,大力进行药用真菌的研究开发,为中国医药行业尽快地提供尽可能多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各类药品,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2 药用真菌在保健食品中的应用 药用真菌是公认的高蛋白、低脂肪、高维生素的保健食品。其在提高人体免疫功能、抗衰老及其他许多保健功能已经收到各国的高度重视目前市场以灵芝、冬虫夏草、茯苓、猴头、蜜环菌等药用真菌及其多糖等提取物制成的保健品为热销。 2.3 药用真菌在药理临床的应用 2.3.1 抗肿瘤上的应用 药用真菌以抗肿瘤为特色。在已经研究的品种中,多数具有抗肿瘤活性,这在当今抗癌药缺乏、疗效不明显而且副作用大的医药界,药用真菌无疑是一个福音。这类真菌代谢产物

景观生态学的发展及前景

景观生态学的发展及前景 作者: 指导老师: 专业: 年月日

摘要 景观生态学是生态学中一门年轻的分支学科,它的理论与方法和传统生态学有着本质的区别,它注重人类活动对景观格局与过程的影响。最近几年,园林生态学受到人们的关注。它是一项全新的生态学内容。它不但分析体系本身的发展和变化特征,分析了今后的发展方向。景观生态学为综合解决资源与环境问题提供了新的理论和方法,因而近年来受到高度重视。从景现生态学的理论框架、一般原理、研究方法和实际应用四个方面进行论述。景观生态学研究的焦点问题是景观结构、景观动态与景观功能。综述了景观格局、景观动态、景观异质性、景观尺度与景观功能的研究现状,并探讨了景观生态学理论的最新应用领域,展望了景观生态学的研究。 关键词:景观生态学;理论框架;应用;发展趋势

Abstract Landscape ecology is a young discipline, its theory and method and the traditional ecology are essentially different, it pays attention to the impact of human activities on landscape pattern and process. In recent years, landscape ecology concern. It is a new ecology. It not only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and changes of the system itself,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in the future. Landscape ecology provides a new theory and method for solving the problems of 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 in recent years, attention. From the four aspects of theory, landscape ecology principles, research methods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 Are a research focus in landscape ecology landscape structure, landscape and landscape function. Study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landscape pattern, landscape dynamics, landscape diversity, landscape scale and landscape function were reviewed, and discusses the theory of landscape ecology in the new application field, the prospect of the landscape ecology. Keywords: landscape ecology; theory; application; development trend

景观生态学

景观生态学 学院:XXX 专业:XXX 学号:XXXXX 姓名:XX 指数含义与生态学意义: 一、景观水平(Land Metrics) 1景观面积: 1.1定义 景观面积为一个景观的总面积除以10000后转化为公顷(ha)。 1.2生态意义 其决定了景观的范围以及研究和分析的最大尺度,也是计算其它指标的基础。在自然保护区设计和景观生态建设中,对于维护高数量的物种,维持稀有种、濒危种以及生态系统的稳定,保护区或景观的面积是最重要的因素。 2 Patch Richness Density(斑块丰富度密度) 2.1定义 PR等于景观中所有拼块类型的总数。 2.2生态意义 PR是反映景观组分以及空间异质性的关键指标之一,并对许多生态过程产生影响。研究发现景观丰度与物种丰度之间存在很好的正相关,特别是对于那些生存需要多种生境条件的生物来说PR就显得尤其重要。 3香农多样性指数: 3.1定义: SHDI在景观级别上等于各拼块类型的面积比乘以其值的自然对数之后的和的负值。SHDI=0表明整个景观仅由一个拼块组成;SHDI增大,说明拼块类型增加或各拼块类型在景观中呈均衡化趋势分布。 3.2生态意义: SHDI是一种基于信息理论的测量指数,在生态学中应用很广泛。该指标能

反映景观异质性,特别对景观中各拼块类型非均衡分布状况较为敏感,即强调稀有拼块类型对信息的贡献,这也是与其它多样性指数不同之处。在比较和分析不同景观或同一景观不同时期的多样性与异质性变化时,SHDI也是一个敏感指标。如在一个景观系统中,土地利用越丰富,破碎化程度越高,其不定性的信息含量也越大,计算出的SHDI值也就越高。景观生态学中的多样性与生态学中的物种多样性有紧密的联系,但并不是简单的正比关系,研究发现在一景观中二者的关系一般呈正态分布。 4 Shannon’s Evenness Index(香农均度指数) 4.1定义 SHEI等于香农多样性指数除以给定景观丰度下的最大可能多样性(各拼块类型均等分布)。SHEI=0表明景观仅由一种拼块组成,无多样性;SHEI=1表明各拼块类型均匀分布,有最大多样性。 4.2生态意义 SHEI与SHDI指数一样也是我们比较不同景观或同一景观不同时期多样性变化的一个有力手段。而且,SHEI与优势度指标(Dominance)之间可以相互转换(即evenness=1-dominance),即SHEI值较小时优势度一般较高,可以反映出景观受到一种或少数几种优势拼块类型所支配;SHEI趋近1时优势度低,说明景观中没有明显的优势类型且各拼块类型在景观中均匀分布。 5 破碎度指数 5.1定义 表征景观被分割的破碎程度,反映景观空间结构的复杂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对景观的干扰程度。 5.2生态学意义 它是由于自然或人为干扰所导致的景观由单一、均质和连续的整体趋向于复杂、异质和不连续的斑块镶嵌体的过程,景观破碎化是生物多样性丧失的重要原因之一,它与自然资源保护密切相关。公式如下: C i = N i / A i

园林生态学复习重点

绪论 海克尔定义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在其生活过程中与环境的关系,尤其指动物与其他动物、植物之间互惠或互敌对的关系。 生态学发展简史: 1.生态学萌芽时期:16世纪以前,人类依赖自然生存,在长期与自然的交往及生产实践过程中,不断积累有关植物和动物的知识,对自然地了解逐渐增多。人类在生产实践中不断积累的这些知识为生态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2.生态学建立时期:17-19世纪。十七世纪后,有关生态学的知识逐渐丰富。十九世纪末,生态学作为生物学的分支科学诞生。 3.生态学巩固时期:20世纪初-50年代。生态学进入到生态系统这一新阶段。 4.现代生态学时期:20世纪60年代后,科学发展,生产力提高,人类与环境矛盾日益突出,人类面临人口爆炸、资源短缺、能源危机、粮食不足、环境污染五大问题的挑战,人们意识到生态对保持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 生态学概念和主要研究内容:(概念)园林生态学是研究城市居民、生物和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内容)1.城市地区特殊的生态环境条件与园林植物的相互作用关系。2.城市绿地生态系统改善城市环境的作用和标准。3.城市植被营建管护相关的植物群落生态学知识。4.城市景观生态规则以及城市的生态恢复与生态管理等。 第一章城市环境与生态因子 环境:是指生物个体或群体外的一切因素的总和。构成环境的各个因素称为环境因子。 生态因子:环境因子中,能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分布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作用的因子。生境:是指植物体或植物群落所居住的地方,是具体的特定地段上对植物起作用的生态因子的总和。 城市环境的特征(简答) (1)城市环境的高度人工化特征 (2)城市环境的空间(平面和立面)特征 (3)城市环境的地域层次特征:建筑空间、道路广场空间和绿地空地空间 (4)城市境污染特征:如“热岛效应”。 城市环境容量 1.环境容量:是指某一环境在自然生态结构和正常功能不受损害、人类生存环境质量不下降的前提下,能容纳的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2.环境污染:当污染物进入环境中的量超过环境对污染物的承受能力(环境容量时),环境就会恶化,对人体健康、动植物正常生长发育产生危害,该现象称为环境污染。 3.城市环境容量:是指环境对于城市规模及人的活动提出的限度。 生态因子的分类: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 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1. 综合性(生态环境是由许多生态因子组合起来的综合体,对植物起着综合的生态作用)2. 非等价性(对植物起作用的诸多因子是非等价的,其中必有一个或几个因子起决定性作用,这个因子称主导因子)3. 不可替代性和互补性 4. 阶段性5. 直接作用与间接作用 最小因子定律:稳态条件下,植物生长所必需元素中,供给量最少(与需要量比相差最大)的元素决定着植物的产量。

景观生态学重点及参考问题详解

Adobe Acrobat 7.0 Professional 景观生态学重点及参考答案 (特此感雷威、朱虹、汪峰、邓朝松、永锴总结参考答案,鼓掌!!!!) 1.名词解释 ①景观:在较大、中度尺度以及具有空间异质性的较小尺度的区域,都可视为景观;是一定的地表可见景象的综合;具美学方面的特征。 ④景观结构成分:在生态学性质和地理学中性质各异,而形态特征和空间分布特征相似的景观要素。 ⑦景观连接度:景观中各功能上和生态过程上的联系。一方面取决于景观元素的空间分布特征,另一方面还要通过斑块之间生物种迁徙或其他生态过程进展的顺利程度来反映。 ①干扰斑块:由于局部干扰而形成的斑块。 ④残存斑块:大面积干扰后残存下来的局部未受干扰的自然或般自然斑块。 ⑥边缘效应:景观单元边缘部分由于受外围影响而表现出与中心部分显著不同的生态学特征的现象。 ⑦景观孔隙度:单位面积的斑块数目。 ④生态交错带:指相邻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区。 ⑤景观边界:指在特定时空尺度下,相对均质的景观之间所存在的异质性过渡区域。 ①景观格局:景观要素在景观空间的配置和组合形式,是景观结构和景观生态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 ①景观生态安全格局:景观中存在某种潜在的生态系统空间格局,它由景观中的某些关键的局部,其所处方位和空间联系共同构成。 ①景观异质性:由景观要素的多样性和景观要素的空间相互关系共同决定的景观要素属性的变异程度。 ⑦空间异质性:由景观要素的数量和比例、形状、空间分布及景观要素之间的空间邻接关系所决定的空间不均匀性。 ③时间异质性:作为空间某一点不同时间景观结构和组分变化的量变。

④景观破碎化:景观中景观要素斑块的平均面积减小、斑块数量增加的变化。 ⑤景观多样性:特定区域中景观要素及其空间结构类型、格局、过程的变异性和复杂性。④中继站:在链路上某一地点,传输设备的集合。 ⑨景观生态流:物质、能量、物种和信息在景观中毗邻的生态系统之间的流动或运动。 ③景观阻力: ①干扰:阻断原有生物系统生态过程的非连续性事件。 ④中度干扰假说:中等程度的干扰频率能维持较高的物种多样性。 ①景观变化:景观变化的速率有快有慢,规模有大有小,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②景观稳定性⑥破碎化⑨转移矩阵 ①群丛 1.简答题 ③景观生态学形成与发展的理论基础主要有哪些? 答1)德国生物学和地理学家定义景观为:将地球圈、生物圈和智慧圈的人类建筑综合在一起的,供人类生存的总体空间可见体。 2)荷兰景观生态学家普遍认为,景观是由生物、非生物和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产生和维持的,作为地球表面可识别的一部分,包括其部分形态与功能关系的综合体。 3)美国景观生态学家和法国地理学家认为,景观是指由一组类似方式重复出现的、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所组成的异质性陆地区域,其空间尺度在数千米到数十千米围。 4)①环境资源斑块的特性是什么? 答:1)由于自然环境资源的空间分布格局具有相对稳定性,环境资源斑块的持续时间较长,即斑块寿命较长,周转速率很低 2)斑块与木底之间的生态交错区可能很宽,常形成逐步变化的梯度⑦斑块边缘对能量、养分、物种有何影响? 答:1)能量流动或物质交换随着边缘的增加而增加。 2)大型斑块有利于敏感物种生存,为大型脊椎动物提供核心生境躲避所;小型斑块为小型生物类群以及一些稀有种提供生境。

景观生态学概念与理论

景观生态学概念与理论 邬建国 (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生命科学系) Landscape Ecology - Concepts and Theories. Wu Jianguo ( Department of L if e Sciences , A rizona S tate University West , PO Box 37100 , Phoenix , A Z 85069 - 7100) . Chinese Journal of Ecolo2 gy ,2000 ,19 (1) :42 - 52. Landscape ecology is an interdisciplinary field that has been rapidly developing in the past few decades. New ideas and perspectives that emphasize spatial heterogeneity , hierarchical linkages , and interactions between pattern , process , and scale have given the field an unique and significant identity. This paper is intended to review and synthesize the recent advances in landscape ecology , presenting a set of core concepts and theories , which include scale , pattern - process , spatial het2 erogeneity , edge effect , hierarchy theory , patch dynamics , patch - corridor - matrix model , island biogeographic theory , metapopulation theory , landscape connectivity , neutral models , and percola2 tion theory. Key words : landscape ecology , scale , pattern and process , spatial heterogeneity , hierarchy theory , edge effect , patch dynamics , metapopulation theory , landscape connectivity. 作者简介:邬建国,博士。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生 命科学系教授。 现代景观生态学是一门新兴的、正在 深入开拓和迅速发展的学科。因此,不但 欧洲和北美的景观生态学有显著不同,就 是在北美景观生态学短暂的发展进程中也 逐渐形成了不同的观点和论说。概括地 说,景观生态学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下 列几个方面,即:空间异质性或格局的形成 及动态;空间异质性与生态学过程的相互 作用;景观的等级结构特征;格局- 过程- 尺度之间的相互关系;人类活动与景观结 构,功能的反馈关系以及景观异质性(或多 样性) 的维持和管理[1~6 ] 。反映这些研究 重点的主要景观生态学概念和理论是什么 呢? 本文拟在总结该学科最近20 多年来 的发展的基础上,概括地阐述其中的一些 主要概念和理论(图2) 。 1 景观和景观生态学 有关景观的定义,有多种表述,但一般 讲是指反映内陆地形地貌景色的图象,诸 如草原、森林、山脉、湖泊等;或是某一地理 区域的综合地形特征;或者是人们放眼所 映获的自然景色。而生态学中,景观的定 义可概括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景观是 指几十公里至几百公里范围内,由不同生

景观生态学的起源与发展解读

景观生态学的起源与发展 景观生态学是本世纪70年代以后蓬勃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它以生态学理论框架为依托,吸收现代地理学和系统科学之所长,研究景观和区域尺度的资源、环境经营与管理问题,具有综合整体性和宏观区域性特色,并以中尺度的景观结构和生态过程关系研究见长(肖笃宁等,1997)。自80年代后期以来,逐渐成为世界上资源、环境、生态方面研究的一个热点。现在普遍的看法是,这门新兴学科是地理学与生态学相互结合的产物。要想能够对其来龙去脉有更全面的了解,这就必然要涉及以上两门学科中的一些相关思想的发展。地理学中,由于其学科跨度很大,并不是每一分支都与现代景观生态学有着直接的必然联系。对景观生态学的发生、发展意义重大的仅是其中的综合自然地理学,其中与景观学的关系更为直接和密切。 1、发展历史 地理学中的景观学产生于德国,19世纪末叶,由近代地理学的创始人之一、德国的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将景观的概念引入地理学中,他认为景观的地理学含义是“一个地理区域的总体特征”。作为一门研究景观形成、演变和特征学科的景观学产生于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期。德国地理学家Seigfried Passarge 于1919―1920年出版了三卷本《景观学基础》之后,又于1921―1930年出版了四卷本的《比较景观学》。在这两部著作中,他认为景观是相关要素的复合体,并系统地提出了全球范围内景观分类、分级的原理;并认为划分景观的最好标志是植被,同时,他还提出了城市景观的概念。作为景观学说的提出者之一的德国人文地理学家Otto Schluter 于本世纪初发表了《人类地理学的目的》一书,在该书中他提出了文化景观形态学和景观研究是地理学的主题的观点。在1952-1958年间先后完成的三卷本《早期中欧聚落区域》一书中,他提出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区别,并最早把人类创造景观的活动提到了方法论原理上来。其实有关人文景观的思想,早在1925年即在美国人文地理学家Carl Sauer的《景观的形态》一书中得到了反映,在该书中,Sauer 提出应重视不同文化对景观的影响,认为解释文化景观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核心(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卷,1990)。自本世纪30年代以后,又出现了一个景观学研究的中心,这就是前苏联的景观学研究。其代表人物为贝尔格。他于1913年即提出,景观是地形形态的一定的、有规律地重复的综合体或群体这一概念。1931年,贝尔格的巨著《苏联景观地理地带》一书出版,该书是苏联系统阐述景观学原理的第一次尝试。在该书中他进一步明确和补充了1913年所下的景观定义,提出了景观的例子,研究了景观与其组成成份之间的相互作用,谈到了景观的发展与起源问题。由于贝尔格等最初的景观研究者们,没有赋于景观任何分级的意义,而把它看成是任何的地理单元,即把它用作是“地理综合体”的同义词,因此,在以后的研究当中,出现了一些自相矛盾或不好理解的东西,为此,许多后继的研究者们,针对这些缺陷做了许多研究工作,以致于形成了苏联景观研究的两大学派:类型学派和区域学派。类型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M.A.别尔乌辛等,而区域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拉孟斯

中国景观生态学的研究进展

北京农学院本科生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 中国景观生态学的研究进展 课程名称: 景观生态学 任课教师: 刘云 学生姓名 于百万 学 号 201120251121 系 别 植物科学技术学院 专 业 农业资源与环境 课程论文提交时间:2013年11月26日

中国景观生态学的研究进展 摘要我国在景观生态方面取得了初步成就,但仍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就我国在景观生态方面做的初步努力以及生态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展开讨论。旨在解决生态方面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景观生态学;景观研究;存在问题 Abstract I n landscape ecology in China has made the preliminary achievement, but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In this paper, the preliminary efforts in terms of landscape ecology and ecological aspects to discuss some problems. Aimed at solving the ecological problems. Key words: landscape ecology; Landscape research; There is a problem

目录 1.景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 (1) 2.我国景观生态学的研究现状 (3) 2.1基础理论研究方面 (3) 2.2应用研究方面 (3) 2.2.1城郊和农业景观,包括城乡交错带和农林复合系统景观 (4) 2.2.2森林景观 (5) 2.2.3干旱区景观 (5) 2.2.4湿地景观 (6) 2.3方法研究方面 (7) 3.我国景观生态学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其展望 (8) 3.1存在的问题 (8) 3.2未来发展趋势——景观生态建设 (9) 参考文献 (9)

景观生态学考试复习重点

景观生态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绪论 景观:是一个由不同土地单元镶嵌组成,具有明显视觉特征的地理实体;它处于生态系统之上,大地理区域之下的中间尺度;兼具经济、生态和文化的多重价值。 第二章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基础 1.等级理论 任何系统都属于一定的等级,并具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尺度。等级结构是一个由若干单元组成的有序系统,对于任何等级的生物系统,它们都是由低一等级水平上的组分(亚系统)组成。同时本身又是高一等级水平上的组成成分。 2.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物种-面积”关系、均衡理论、聚合种群理论) (1)“物种—面积”关系:S = CAz (S:物种丰富度;A:物种存在的空间面积;C:物种的分布密度;z:一个统计指数,理论值为0.263,通常为0.18-0.35) (2)均衡理论:岛屿物种数目的多少,应当由“新物种”向区域中的迁入和“老物种” 的消亡或迁出之间的动态变化所决定,它们遵循着一种动态均衡的规律。当迁入率和灭绝率相等时,岛屿物种数达到动态的平衡状态,即物种的数目相对稳定。 (3)聚合种群理论:指在斑块生境中,空间上具有一定的距离,但彼此间通过扩散个体相互联系在一起的许多小种群或局部种群的集合,一般也称为一个种群的种群。 3.复合种群持续生存的必要条件 ①离散的局部繁殖种群。 ②所有的亚种群均有绝灭的风险。即使是最大的亚种群也有绝灭的可能。 ③亚种群有重建的可能。重建率随斑块间距离的增大而锐减,也与物种的迁移能力有关。 ④局域动态的非同步性。 4.渗透理论(临界阈现象,渗透阈值0.5928) (1)临界阈现象:某一事件或过程在影响因子或环境条件到达某一阈值而发生的从一种状态过渡到另一种截然不同状态的过程。 (2)渗透阈值0.5928 5.源-汇系统理论(“源”种群与“汇”种群,源斑块与汇斑块) (1)所谓“源”种群是那些在条件较好的斑块生境中生存并具有较高增长率的局部种群。(2)所谓“汇”种群是指那些在条件较差的斑块生境中生存并具有负的种群增长率的局部种群。 (3)包含源种群的生境视为源斑块,而将汇种群所占据的生境作为汇斑块。物种总是从源斑块向汇斑块迁移。 6.尺度的定义和表达 (1)定义:指在所研究的生态系统的面积大小(空间尺度),或者指所研究的生态系统动态的时间间隔(即时间尺度)。 (2)表达:粒度和幅度 第三章景观结构 1.斑块(概念,起源)

微生物学食药用真菌的研究进展

南开大学现代远程教育学院考试卷 《微生物学》 主讲教师:李明春、吴卫辉 一、请同学们在下列(20)题目中任选一题,写成期末论文。 1. 病毒在生物技术中的应用(例如噬菌体展示技术,病毒载体等) 2. 近年来重大病毒引起的传染病的特征和病毒复制、致病机制(如埃博拉出血热、 中东呼吸综合征等) 3. CRISPR-Cas9技术综述(来源,机制,应用) 4. 细菌耐药遗传水平机制 5. 微生物遗传物质水平转移方式和机制 6. 微生物遗传学技术在工农业中的应用 7. 基因组学、转录组学和蛋白组学研究进展 8. 微生物在环境污染和保护中的作用 9. 人体肠道微生物分类、功能研究进展 10. 疫苗的作用机制和对人类健康的贡献 11. 微生物作为模式系统揭示生命过程的优势 12. 试述未来微生物学发展的趋势 13. 从细胞形态结构及一些重要结构的化学成分组成等方面分析细菌、古生菌及真 核微生物三者之间的进化关系 14. 微生物营养及代谢的多样性对微生物生存能力的影响 15. 极端微生物对生命起源和生命极限的启示 16. 你认为微生物学发展过程中做出重大贡献的微生物学家及其成就 17. 微生物学中的独特技术及对发展现代生物学的贡献 18. 食药用真菌的研究进展 19. 微生物在自然界碳元素地球化学循环中的作用及意义 20. 生物固氮的原理、意义及应用 二、论文写作要求 论文题目应为授课教师指定题目,论文要层次清晰、论点清楚、论据准确; 论文写作要理论联系实际,同学们应结合课堂讲授内容,广泛收集与论文有关资料,含有一定案例,参考一定文献资料。 三、论文写作格式要求: 论文题目要求为宋体三号字,加粗居中; 正文部分要求为宋体小四号字,标题加粗,行间距为1.5倍行距;

景观生态学

第一章 1、景观生态学的主体来源是什么? 2、什么是景观?景观具有哪些基本的特征?景观中不同生态系统之间通过什么途径发生相互作用? 3、什么是景观要素?它与景观有何区别与联系? 4、什么是景观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包括哪些主要研究内容? 5、景观生态学在生态学科中处于怎样的地位和作用? 6、景观生态学首先在哪里形成?目前主要有哪些学派?各学派有哪些主要特点? 7、景观生态学有哪些主要研究方法? 8、中国景观生态学研究有哪些特色与优势?(自学) 第二章 1、什么是尺度?什么是景观幅度?什么是景观粒度?在景观生态学中尺度有几种表达方式?研究景观时为什么要考虑尺度? 2、什么是等级系统?等级结构理论主要包括哪些内容?在景观生态学中,等级结构理论的根本作用是什么? 3、什么是生态流?各种生态流流动过程表现为什么方式? 4、什么是空间异质性?空间异质性与景观过程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空间异质性与景观的生态效益(生态流)有何关系? 5、景观生态学有哪些基本原理?其各自在景观生态学研究与实践中的意义如何? 第三章 思考题: 1、斑块的定义,斑块的起源,类型及各类型的主要特征。 2、如何理解斑块大小对能量、营养物质分配的影响? 3、如解理解斑块大小与物种数量的关系?斑块的大小通过什么方式影响斑块中的物种数量? 4、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在景观规划中的有哪些指导意义? 5、如何计算斑块的形状系数?从斑块形状的生态学意义来理解,在景观规划设计中,为什么要求配置多种形状的斑块? 6、如何表示景观中的斑块数量结构? 7、描述斑块相关性(斑块空间构型)的指标有哪些?什么是景观破碎化?描述景观破碎化的指标有哪些? 8、廊道的定义,廊道的起源,主要类型,结构特征及其主要功能。 9、如何描述长沙市内芙蓉路、韶山路的结构特征? 10、基底的定义及判断景观基底的标准有哪些? 11、对一个不熟悉的景观应如何判断其基底?

景观生态学-研究内容与基本原理

景观生态学Landscape ecology 二、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内容与基本原理 (一)研究内容 景观生态学是研究景观的结构功能和变化及景观的规划管理。 景观结构: 指的是不同景观要素之间的空间关系(各种生态系统的性状、大小、数目、种类和构图与能量、物质和物种分配的关系) 景观功能: 指的是多种景观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即不同生态系统之间的能流、物质流和物种流。 景观变化: 指的是景观在结构和功能上随时间的变化。 景观管理: 是将景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应用于生产实践。主要内容是通过综合分析景观特征,提出景观利用管理最优化方案。包括下述内容: ①景观生态分类;②景观生态评价;③景观生态规划设计;④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的实施。 (二)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基础与基本原理 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基础是整体论(holism)和系统理论(system theory)。 整体论是1926年由Smuts提出的哲学思想,这一思想说明,客观现实是由一系列的处于不同等级系列的整体所组成,每一整体都是一个系统,即处于一个相对稳定态中的相互关系集合。稳定态的维持机制称之为内稳定性,它是靠一系列正反馈和负反馈因素使系统处于两种动态平衡之中。

所以从根本上说,景观生态学研究的就是内稳态的机制,也就是研究地表所有作用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它们又是如何造成水平和垂直的异质性的。 关于垂直异质性问题,由于欧洲学者对景观和景观生态学的理解,与R.Forman和M.Godron的定义有所区别,比如荷兰学者I.S.Zonneveld指出,应将景观视为一个生态系统,而又认为生态系统的概念不包括范围大小。景观是在地球表面由所有作用因素形成的开放系统。这些因素组成三维现象。水平方面表现在互相联系的要素的水平格局上,垂直方面表现在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很多“层”上。景观的每一层成为一门科学的研究对象(如地质学、土壤学、植被学等),而独有景观生态学则将全部土地属性形成的垂直异质性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这是景观生态学最基本的特点。可见,整体范围内的垂直和水平异质性是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对象。 Forman & Godron (1986)提出下列七个景观生态学原理: (一)景观结构和功能原理(landscapestructureand functionprinciple): 在景观尺度上,每一独立的生态系统(或景观生态元素)可看作是一宽广的斑块,狭窄的廊道或基质。生态学对象在景观生态元素间是异质分布的。景观生态元素的大小,形状,数目,类型和结构是反覆变化的,其空间分布由景观结构所决定。 (二)生物多样性原理(biodiversity principle): 景观异质性程度高,造成斑块及其内部环境的物种减少,同时也增加了边缘物种的丰度。 (三)物种流动原理(speciesflowprinciple): 景观结构和物种流动是反馈环中的链环。在自然或人类干扰形成的景观生态元素中,当干扰区有利于外来种传播时,会造成敏感物种分布的的减少。 (四)养分再分配原理(nutrientredistributionprinciple):

药用真菌竹黄的研究进展

10个已知的该类化合物,并研究了它们的抗幽门螺杆菌活性。该植物干燥根的甲醇提取物用醋酸乙酯和水分配提取。醋酸乙酯部位具有显著的抗幽门螺杆菌活性,IC50<1μg/ mL。从该部位分得12α2hydroxy2derrisin、鱼藤酮、鱼藤醇酮、脱氢鱼藤酮、鱼藤素、灰叶素、毒灰叶酚、脱氢鱼藤素、毛鱼藤酮。另外,还从鱼藤根中得到了二十七碳脂肪酸单甘油酯和β2谷甾醇。 2 鱼藤酮的提取分离和定量方法 杨晓云[5]建立了鱼藤根抽提物中鱼藤酮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试样用丙酮溶解,最佳液相色谱条件为:检测波长290nm;流动相为乙腈2水混合液(60∶40);体积流量1 mL/min。此方法的准确度和精度度良好,适合于鱼藤根抽提物中鱼藤酮的测定分析。 武永昆[6]介绍了一种鱼藤酮的高效液相色谱定量分析方法。采用Hypersil C18色谱柱,以乙腈2水(60∶40)为流动相,体积流量为1.0mL/min,检测波长为294nm,用外标法对鱼藤酮进行定量分析。 Sea2Yun等[7] 藤和马来鱼藤中的鱼藤酮进行提取。溶剂用氯仿和95%乙醇提取鱼藤酮质量分数分别是40.6%和15.0%,结果氯仿为最佳的提取溶剂,在50℃提取时加压提取和常规浸渍提取出鱼藤酮的质量分数分别是46.1%和40.1%,结果加压提取提取时间短,而且提取量高。 3 制剂制备工艺 袁青梅[8]采用三聚氰胺甲醛树脂(MF)作为囊壁,用原位聚合法对生物农药鱼藤酮进行包囊,制备微胶囊制剂。结果MF为较好的生物农药用微胶囊缓释剂型的囊壁材料,该制剂制备工艺简单,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微胶囊在0、25和50℃保存14d后,未见胶囊的破裂,包封率也无明显改变;搅拌速率选择500r/min时,制备出的微胶囊粒径在10~60μm,符合农药微胶囊的要求;缓释性较好,大约有7d以上的缓释时间;包封率为(68.55±5.0)%。4 安全评价 鱼藤系豆科攀援灌木植物,其根、茎、叶入药,含有鱼藤酮等毒素,是引起人体中毒的主要物质。它对中枢神经系统,特别是对呼吸中枢有毒害作用,大剂量直接作用于心脏,抑制其功能,成人服其种子与籽即可致死[9]。 Far[10]将鱼藤酮加入饵料中制成药丸,通过灌饲法喂给鲤鱼,试验配方中还含有一定的表面活性剂聚山集酯80,鱼藤酮对试验动物50%的致死剂量为(LD50)8.1mg/kg。由此推知,其99%的致死剂量为11.6mg/kg;在灌饲16h内,鱼全部死亡。配方中表面活性剂能使鱼藤酮有效地被吸收。 文献报道1例误服鱼藤水后两度呼吸骤停的患儿,抢救成功[11];以及8例鱼藤中毒患者,均出现程度不等的神经系统中毒症状,主要表现为头昏、头痛、口唇及肢体麻木,视觉模糊、烦躁不安、肌肉震颤和痉挛,即出现意识障碍,血压下降,呼吸先快后慢,最后停止。经有效的救治,8例患者均治愈出院,病程6~15d,均未出现后遗症[12]。 参考文献: [1] 吴征镒1新华本草纲要[M]1第2册1上海:上海科学技术 出版社,19911 [2] 李典鹏,欧阳明安,Ansakwl C J,等1泰国产攀援鱼藤的异 黄酮苷成分[J]1药学学报,1999,34(1):432451 [3] 张宪民,李忠荣,邱明华1鱼藤的三个新三萜化合物[J]1云 南植物研究,2002,24(6):78727911 [4] T akashima1马来鱼藤中一新的鱼藤酮类化合物及相关成分的 抗幽门螺杆菌活性[J]1天然产物,2002,65(4):61126131 [5] 杨晓云,张志祥,黄继光,等1鱼藤根抽提物中鱼藤酮的高 效液相色谱分析[J]1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35(2):432461 [6] 武永昆,林 军,叶 敏1鱼藤酮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 研究[J]1云南化工,2006,33(2):592601 [7] Sea2Yun A1Extraction of rotenone from Derris elli ptica and Derris malaceensis by pressurized liquid extraction compared with maceration[J]1J Chromatogr A,2006,1125(2):17221761 [8] 袁青梅,杨红卫,张发广,等1原位聚合法制备鱼藤酮微胶 囊[J]1应用化学,2006,23(4):38223851 [9] 武维恒1急性中毒诊疗手册[K]1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1 [10] Far T R,Grlzl J M1The research of taken orally2rotenone to carp toxicity[J]1Trans A m Fish Soc,1993,122(1):30223041 [11] 吴培芹,张秀凤11例误服鱼藤致两次呼吸骤停患儿的护理 [J]1现代护理,2005,11(22):19591 [12] 陈萍花18例鱼藤中毒患者的急救护理[J]1吉林医学, 2006,27(4):4381 药用真菌竹黄的研究进展 吴 疆1,侯文彬1,高 欣23 (11天津药物研究院,天津 300193;21武警医学院药理教研室,天津 300062) 竹黄是一种寄生在竹子上的真菌药材,为肉座菌科真菌竹黄S hi raia bambusicola Henn1的子座,分布于四川、安徽、江苏、浙江等地[1]。民间用于治疗胃痛、风湿性关节炎、气管炎、百日咳、坐骨神经痛、跌打损伤、头痛等症。现代研究认为竹黄具有消炎、镇痛、抗肿瘤等药理作用。为更好的开发利用这一药材,现将竹黄的化学成分、提取工艺、分析方法、药理作用进行概述。 1 化学成分1.1 苝醌类:竹红菌甲素(hypocrelline A)、竹红菌乙素和竹红菌丙素、hypomycin A[2]。苝醌类成分具有光敏杀伤癌细胞和抑制艾滋病病毒和其他病毒的作用,在临床上治疗烧伤、皮肤病以及癌症等。 1.2 其他:竹黄多糖、六孢素、麦角甾醇、过氧化麦角甾醇、1, 82二羟基蒽醌[2]、甘露醇、硬脂酸、硬脂酸乙酯[3]、消化酶[4]。2 提取工艺 2.1 竹红菌甲素和乙素的提取[5]:取竹黄适量,用4倍体积 ? 1 9 ? 中草药 Chinese T raditional and H erb al Drugs 第40卷增刊2009年3收稿日期:2009208212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