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乡土小说专题教学设计

中国乡土小说专题教学设计

中国乡土小说专题教学设计

选修(二)专题四“文学与乡土”教学设计(二)

北京门头沟区大峪中学王海涛

(1)《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课程设计思路》中明确指出:“必修课程要突

出课程的基础性和均衡性。选修课程也应该体现基础性,但更应该致力于让学生有选

择地学习,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发展。”《实施建议》中也指出:“高中语文的教学,要

在保证全体学生达到共同的基本目标的前提下,充分关注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面临的选

择,努力满足其学习要求,支持其特长发展和个性发展。学生对于应用性目标、审美

性目标、研究性目标可能各有侧重,教师应该指导他们通过适当的选修课实现其目

标。”

以上教学理念强调了选修课程的“共同基础”与“个性发展”之间的相互结合。

就“个性发展”而言,学生既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多个专题之间进行选择,也可以

在同一专题之下针对不同研究目标进行选择。具体到本单元,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在“乡

土文学”大的研究方向之下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研究角度进行进一步探究,从而提炼出

“乡土文学”的某一特点,并以此设立自己的研究专题。

(2)《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

特点”,应该“针对高中语文课程的特点实施教学。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

很强的实践性。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和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学

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乡土文学或称“区域主义”文学,具有鲜明的反工业化、反城市化的色彩,并且

提倡民族风格、地方色彩、种族原始力量。中国的现代乡土文学因独特的文化语境而

具中国特色,具有典型的中国区域特点、人文特色,本专题的学习可以增强学生中华

民族的民族意识,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中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

探究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有利于在互动中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团

队精神。应鼓励学生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讨论及其他学习活动。”

在本专题“专题研究”的学习阶段更要注重“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运

用,鼓励学生在自主研究文本、小组讨论整合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乡土文学”的内

1

涵和特点。

国际上高中课改的趋势是“提倡课程的综合性”。《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指出: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致力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内涵十分丰富,它是以“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

展”为基本价值取向,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

个维度来建构的。这三个维度互相渗透,彼此交融,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性选择相统

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实用的语文课程。而带有课程综合性的专题式语文整合

教学就是在遵循共同的基础性教学的前提下,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多样性选择,从三个

维度的目标角度出发,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种有效手段。

本节课采用的专题式的语文整合教学是在同一专题的研究范围里、在教师导学下,学生将相关知识建立联系并合并起来,使文本内容形成一个系统的优化教学方法。

本节课是在“乡土文学专题”单篇教学的基础上进行“专题研究”的一节整合教

学课。

本专题的《泛读导引》中并没有明确本专题的研究方向,只是很笼统地表述为“20

世纪中国文学中的乡土景观”。

根据这个教学构想我们首先要进入单篇教学阶段。教师指导学生在注重基础性学

习的基础上进行相关思想内涵和表现形式方面的分析与讨论。此时,教师应对“乡土

文学”的“思想内涵”和“表现形式”做到心中有数,并将这些知识渗透到单篇教学

中。每个单篇教学结束时,教师可以根据这些重点设计一些研究性问题进行片段写作,

如:《乡土本色》——《我看“乡土”的本色》;《呼兰河传》——《原始、自在的后

花园》《生命的起点——呼兰河》《多彩的风土画,凄婉的怀恋歌》;《哦,香雪》——

《人性美和人情美》《抒情小品——<哦,香雪>》《一分钟的激荡》;《秦腔》——《<

秦腔>本色》《<秦腔>中的西北风》《我为<秦腔>狂》……这样,一个单元单篇教学结束后,同学们在这些研究性问题的基础上对相关的内容进行归纳整合,形成最初的“专

题”意识,从而进入第三步“专题研究”的学习阶段。

2

“专题研究”的学习阶段计划先用两课时分别从思想内涵和表现形式两个角度归

纳整合“乡土文学”的共性,为下一步设题、研究做好准备。最后就是学生根据自己

的语文水平和对本专题的认知程度确定适合自己能力发展的专题论题进行研究。

首先学习费孝通先生的《乡土本色》,根据《乡土本色》中对“乡土”的诠释,

学生应该对中国社会的“乡土”特点把握较准,即“中国农民对土地的依赖和崇拜”、

“中国农业社会具有地方性特点”,我们可以把这两点概括为中国社会的“乡土性”。

而“乡土文学”正是以中国社会的“乡土性”为主要特征的,具有较浓的乡土气息与

地方色彩的一部分小说创作。它的出现溯源于鲁迅的《故乡》。

“乡土文学”一直以来坚持“民间立场”和“底层体验”。乡土作家

长期扎根农村,写的都是他们熟悉的农村生活和人物。因此,“乡土文学”从内容上

说主要表现底层老百姓的体验和疾苦,对原始的生命强力和自在的生存状态进行叙

写。

乡土文学题材,涉及到中国农村社会现实的各个方面——经济生活、

婚姻生活,还有各地自然地理环境和节日风俗。这些乡土小说虽然写着共同的农业社

会和农村群体,但是不同地域的社会文化和农村群体又表现出不同的风貌精神、不同

的性格和习俗

最早创作乡土小说并证实其艺术魅力的是鲁迅。他将当时一批作家回

忆故乡、抒写乡愁的小说称为“乡土小说”。无论是20世纪20年代出现的乡土文学

还是以新的眼光去观察和书写当下发生了巨大变化的“新乡土文学”,致力描写故乡

的风土人情,是“乡土小说”作家们的共同追求。

最初的的“乡土小说”总是把回忆故乡、抒写乡愁的眷恋与某种失落

感相交织。发展到当代,乡土小说更向贴近与现实意义的题材靠拢,歌颂与赞美农村

发生的巨大变化。乡土小说也有它的时代性,这种时代性是由乡土文学作家的时代性

和创作内容的时代性决定的。

3

在选修一的学习基础上,学生对这种专题式教学的模式比较熟悉,对学习方法比

较熟悉。学生在单篇课文学习时明确每节课的学习重点,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各研究

性问题的思考,本节课的专题式归纳总结应该就是水到渠成了。

新课标指出:“选修课特别需要注意寻求与课程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方法”。高中语

文选修课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既不能好高骛远,照搬大学课程的方法,

又不能将选修课上成必修课。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给学生足够

的活动空间。因此设计本专题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如下:

(1)讲授式教学法。如:《乡土本色》逻辑结构较复杂,可由教师讲授。

(2)合作式教学法。如:《呼兰河传》《秦腔》内容较单一,可由学习小组共同

设计教案,选出最佳教案,由学生小组一人或几人协作讲授。

(3)探究式教学法。教师积极构建开放的语文学习环境,给学生提供有关研究

资料、网站、书籍等,让学生先自行阅读、探究,提出疑难问题,通过对话、探究,

达成共识。也可提供相应的研究话题,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

力。

(4)比较式教学法。利用课外资源,阅读改编的电影脚本,让学生比较改编后

的剧本与小说原文的异同,品评其优劣。

教师在单篇教学中很容易面面俱到,这会使学生的文本学习失去重点,无形中为

专题研究教学设置障碍。基于以上考虑,教师在前期教学中要适当预设,授课应有所

侧重,不必求全。

(1)把握相关作品的基本内容。

(2)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乡土文学的丰富意蕴,理解“乡土文学”的内涵。

(3)赏析相关内容,把握“乡土文学”的基本特点。

(1)小组合作探究本专题三篇文章(《乡土本色》除外)中“乡土文学”的基本

特点是什么。

(2)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发展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

4

(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1)探讨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2)丰富、深化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认识,提高文学修养。

(3)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

1.提问:在座的各位有谁属于中国社会的“基层”,请举手。

2.所谓的“基层”指什么?这个“基层”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基层”指“土头土脑的乡下人”;“基层”的特点是“乡土性的”。

3.中国社会的“乡土性”表现在哪些方面?你能用费孝通先生《乡土本色》中的

观点来阐释吗?

明确:

(1)中国农民在土地上不动,对土地依赖和崇拜

(2)中国农业社会具有地方性特点

(1)根据上述《乡土本色》中对“乡土性”的定位,你能解释一下“乡土文学”

中的“乡土”的含义吗?

明确:

A.表现“土地”、“农民”这些中国社会最“原始”、最“基层”的内容。

B.具有不同的地方特色(大多是作者对自己曾经生活的的土地的描写)。

(2)根据这两点“乡土”的含义你能尝试阐释一下“乡土文学”的内涵吗?

预设:

A、乡土文学指以农村生活(农民)为主要题材,具有地方特色的一类小说。

B、乡土文学通常指以农村生活为题材、具有较浓的乡土气息与地方色彩的一部

分小说创作。

C、所谓乡土小说,主要是指这类靠回忆重组来描写故乡农村(包括乡镇)的生活,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的小说。

(3)你认为“乡土文学”有哪些特点,根据本专题所学的三篇文章内容谈谈你

5

的理由。

方法:小组讨论、代表发言,应依据三篇文章表达自己对“乡土文学”特点的认

识。各小组互为补充,合作探究。

预设:要扣住农村/农民题材、地方色彩这两点谈。

A.《呼兰河传》:课文节选部分表现了“我”对故乡、对童年美好的回忆,是活

泼的“我”和慈爱的祖父在一起时的快乐时光。故事发生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具有北

方典型地域特点的中国东北呼兰河畔一个小县城里。文章回忆了童年在祖父后花园的

无拘无束的自由生活,表现了原始的生命强力和自在的生存状态:“一切都活了。都

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

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

《呼兰河传》打破了以人物为中心的传统小说模式,而以呼兰城的公众生活和环

境为中心,辐射出生活的种种方面,正如书名所示,它是为整个小城的人情风习作传,

体现了呼兰小城的地域特点。

B.《哦,香雪》第五段:“从前,台儿沟人历来是吃过晚饭就钻被窝,他们仿佛

是在同一时刻听到大山无声的命令。于是,台儿沟那一小片石头房子在同一时刻忽然

完全静止了,静的那样深沉、真切,好像在默默地向大山诉说着自己的虔诚。如今,

台儿沟的姑娘们刚把晚饭端上桌就慌了神,她们心不在焉地胡乱吃几口,扔下碗就开

始梳妆打扮。她们洗净蒙受了一天的黄土、风尘,露出粗糙、红润的面色,把头发梳

的乌亮,然后就比赛着穿出最好的衣裳。有人换上过年时才穿的新鞋,有人还悄悄往

脸上涂点胭脂。尽管火车到站时已经天黑,她们还是按照自己的心思,刻意斟酌着服

饰和容貌。然后,她们就朝村口,朝火车经过的地方跑去。香雪总是第一个出门,隔

壁的凤娇第二个就跟了出来。”

本文写的是北方大山深处台儿沟最朴质的乡村姑娘们的故事,笔触触及了农村这

个个性淳朴的民间社会,写的是香雪与凤娇这些最“基层”、最本色的姑娘。而环境

描写也体现了台儿沟像山一样,深沉、真切、闭塞

C.《秦腔》不但绘形绘色写出了一个地方剧种的生成、变迁的特点,更写尽陕西

的风土人情,通过对秦川大地上最“基层”的农民们的喜怒哀乐等风土人情的描绘,

展示了当地的人文风景和生活情态、濡染了秦地的民情风俗。

如:作者开头极力描写秦川大地,目的是想说明秦川的地理构造与秦腔的旋律惟

妙惟肖的统一,体现“地域性”的特点。

6

(4)教师归纳“乡土文学”的特点

明确:

A、基层性:是一种广泛的乡土生活的描绘。乡土文学家只有与民众相结合、与

大地相结合,才有力量和源泉。作品真实地还原农村生活,具有写实主义和平民主义

的双重风格。

B、地域性:乡土文学的创作离不开“乡土”所能体现出的民族性、地域性的特

点。乡土文学的创作有着独具特色的各地丰厚的文化积淀、鲜明的地域特征。

(1)提问:根据我们前面对“乡土文学”含义的理解,只要写的是“农村或农

民”最基层的题材、具有明显的地方色彩是不是就是“乡土文学”了呢?

提示:1936年,茅盾更进一步指出“乡土文学”最主要特征并不在于对乡土风情

的单纯描绘:“关于‘乡土文学’,我以为单有了特殊的风土人情的描写,只不过像看

一幅异域图画,虽能引起我们的惊异,然而给我们的,只是好奇心的餍足。因此在特

殊的风土人情而外,应当还有普遍性的与我们共同的对于运命的挣扎。一个只具有游

历家的眼光的作者,往往只能给我们以前者;必须是一个具有一定的世界观与人生观

的作者方能把后者作为主要的一点而给与了我们。”

(2)请结合三篇文章的主题探讨一下“乡土文学”的其他特点,并用文本依据

证明这一特点。

主旨:

A.《呼兰河传》:本文回忆童年在祖父后花园的无拘无束的自由生活,表现了亲

近大自然万物,亲近小生命的幸福与快乐,寄托了作者对故乡的怀念,对自由纯真的

生活的向往。

B.《哦,香雪》:本文通过对香雪等人的刻画,表现了她们对新生活的向往,对

现代文明的向往,反映了古老农村渐渐苏醒,新一代青年农民已经有了不甘封闭落后

的强烈意识。

C.《秦腔》:《秦腔》不但绘形绘色写出了一个地方剧种的生成、变迁的特点,更

重要的是通过对秦川大地上人们的喜怒哀乐等风土人情的描绘,展现了他们热情蓬勃

的生命力、展现了秦地百姓的精神风骨。作者对故土的热爱使得作者在描述中更多地

凸现了黄土地人民的人情美,在贾平凹笔下,秦腔是黄土地与老百姓生生不息的命运

之声。

7

(3)方法:小组讨论、代表发言,应依据三篇文本深入探究自己对“乡土文学”

特点的进一步认识。各小组互为补充,合作探究。

预设:要扣住抒发眷恋/忧郁的情感、时代特征这两点谈。

A.《呼兰河传》:创作此小说时,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这使远在香港的

萧红更加怀念自己的故乡和童年。于是,她以自己的家乡与童年生活为原型,创作了

这部小说。萧红童年生活很美好,很自由,而成年后的生活并不幸福,在生活极不安

定的情况下,回忆故乡、回忆美好的童年是一种精神寄托。对于萧红而言,真正想回

到的,真正眷恋的是后花园、祖父和她构成的温馨世界,是过去自由、幸福的生活。

作家以她娴熟的回忆技巧、抒情诗的散文风格、浑重而又轻盈的文笔,造就了她

“回忆式”的巅峰之作。茅盾曾这样评价它的艺术成就:“它是一篇叙事诗,一片多

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B.《哦,香雪》:80年代是一个对“现代化”充满神秘与迷信的时代,现代化代

表进步、文明和美好;反之,就是落后、保守和闭塞。火车、铅笔盒象征“现代化”

“现代文明”,代表进步、文明、美好。敏锐的作家铁凝从现代化的象征入手,表现

了现代文明给人们带来的希望与惆怅的双重主题,抒发了作者对现代文明的复杂感

情,寄寓了作者对时代现实的严峻思考:那纯朴、淡远的美还能保留多久?

小说更深刻的意义在于借台儿沟的一角,写出了改革开放后中国从历史的阴影下

走出,摆脱封闭、愚昧和落后,走向开放、文明与进步的痛苦与喜悦。

C.《秦腔》:《秦腔》是一篇浑厚深重的文化散文,象征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

和持久不衰的生命力,字里行间充溢着散文的大气。

如:作者写自己听到土屋的窗口飘出几声雄壮的秦腔叫板,由于这一情景置放在

“天幕下一个一个山包一样隆起的十三个朝代帝王的陵墓”,这样一个背景下,便使

得飘出的秦腔充满了苍凉和厚重的历史感,难怪作者由感而发:“猛然发现了自己心

胸中一股强硬的气魄随同着胳膊上的肌肉疙瘩一起产生了。”

(4)教师归纳“乡土文学”的特点

明确:

A、抒情性:乡土作家或陶醉于乡村的田园风光,抒写田园牧歌似的怀恋情怀(乡

情),或以批判的眼光审视故乡风习,对愚昧、落后进行尖锐的讽刺和批判,但同时

仍然抑制不住对故乡的眷恋,而这眷恋又往往与某种失落感相交织,从而形成一种挽

歌情结、怀乡情调(乡愁)。

8

B、时代性:文学的发展与时代的要求密不可分,乡土文学也有它的时代性。“乡

土文学”从产生时期表现作者对于个人命运的思考,到现如今更贴近现实意义的题材,

歌颂与赞美了农村产生的巨大变化的“新乡土文学”,作家所处的时代和历史背景影

响了他们的创作内容和思想表达。

(5)完善“乡土文学”的内涵

根据以上分析归纳的“乡土文学”的四个特点:基层性、地域性、抒情性、时代

性,再进一步完善“乡土文学”的内涵。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明确。

内涵:“乡土文学”是指:“具有明显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的农村生活题材作品。一般由本地作家创作。由于作家所写为本乡本土、彼时彼地之人和事,故作品多具有时代性、蕴含浓郁的乡愁与乡情,富有感染力。在现代文学史上鲁迅的小说如《故乡》、

《社戏》等便是最早的具有乡土色彩的作品。”

特点:基层性、地域性、抒情性、时代性。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基本上明确了“乡土文学”的内涵,并通过对文本的分

析,归纳整合了本单元“乡土文学”四篇文本之间的联系点,概括为四个特点。下一

步,同学们就要选取四个特点中自己最感兴趣或最能够驾驭的一点作为专题式研究性

学习切入点,进行专题式学习。

在“乡土文学”的四个特点中选择一个特点作为研究切入点,搜集已经学习过的

文章作为补充资料(如《故乡》《故乡人》《想北平》等,准备进行专题作文写作)。

学生的阅读积累是评价的基础,要注意考察他们的阅读兴趣和文化视野。

以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趣味和欣赏个性作为评价的重点,如能否拓展想像和联

想,能否对作品的形象和意境产生感情的共鸣,能否发现作品的丰富内蕴和深层意义,

是否对作品有独到的感受和创造性理解,是否具有批判质疑的能力等。

9

中国古代古典小说目录大全

中国古代古典小说目录大全 小说?白话小说 《西游记》明?吴承恩100回.〔明万历二十年金陵世德堂刊本〕《水浒传》明?施耐庵、罗贯中100回.〔天都外臣序本〕 《三国演义》明?罗贯中120回.〔清康熙毛宗岗修订本〕 《红楼梦》清?曹雪芹、高鹗120回.〔程乙本〕 《喻世明言》明?冯梦龙辑40回.〔涵芬楼排印本〕 《警世通言》明?冯梦龙辑40回.〔涵芬楼排印本〕 《醒世恒言》明?冯梦龙辑40回.〔衍庆堂翻刻本足本〕 《初刻拍案惊奇》明?凌濛初40回.〔日本内阁文库藏本〕 《二刻拍案惊奇》明?凌濛初42回.〔尚友堂重刊本〕 《三刻拍案惊奇》19回.〔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本〕 《型世言》明?陆人龙40回.〔奎章阁本〕 《花月痕》清?魏秀仁56回.〔通行本〕 《官场现形记》清?李宝嘉60回.〔通行本〕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清?吴趼人108回.〔上海广智书局本〕《糊涂世界》清?吴趼人12回.〔上海世界繁华报馆铅印〕 《瞎骗奇闻》清?吴趼人8回.〔上海世界繁华报馆铅印〕 《发财秘诀》清?吴趼人10回.〔上海世界繁华报馆铅印〕 《劫馀灰》清?吴趼人16回.〔上海世界繁华报馆铅印〕 《说岳全传》清?钱彩80回.〔金氏余庆堂刻本〕 《说唐》清?无名氏66回.〔通行本〕

《说唐后传》55回.〔姑苏绿慎堂藏板本〕 《说唐三传》清?中都逸叟编次90回.〔通行本〕 《薛刚反唐》清?如莲居士100回.〔通行本〕 《绣鞋记》清?乌有先生20回.〔通行本〕 《海上花列传》清?韩庆邦64回.〔通行本〕 《平山冷燕》佚名20回.〔通行本〕 《赛花铃》清?白云道人16回.〔通行本〕 《九命奇冤》清?吴趼人36回.〔通行本〕 《狐狸缘全传》22回.〔通行本〕 《二度梅全传》清?天花主人40回.〔通行本〕 《情梦柝》清?蕙水安阳酒民20回.〔通行本〕 《老残游记》清?刘鹗20回.〔通行本〕 《品花宝鉴》清?陈森编62回.〔通行本〕 《绿野仙踪》清?李百川100回.〔通行本〕 《飞龙全传》清?吴璇60回.〔崇德书院本〕 《隋唐演义》清?褚人获100回.〔通行本〕 《杨家将》清?佚名50回.〔通行本〕 《呼家将》清?佚名40回.〔通行本〕 《济公全传》清?郭小亭240回.〔通行本〕 《熊龙峰四种小说》明?熊龙峰刊4回.〔日本内阁女库藏本〕《京本通俗小说》7回.〔缪荃悄刻本〕 《宜春香质》明?醉西湖心月主人20回.〔明崇祯笔耕山房刊本〕

中国当代文学史教案(纲目)

中国当代文学 导言 一.关于“中国当代文学” 明确当代文学概念:所谓当代文学,指的是1949年至今的文学,已有50多年的历史。 指出这一概念的缺陷:它不是一个科学的概念,但已约定俗成,难以改变。 二.中国当代文学的学习与研究面临的难题 1.作品数量繁多,任何人都不可能全面占有和把握; 2.处于发展变化过程中,许多作家和现象难以盖棺认定; 3.离现实太近,与政治关系密切,难以排除的干扰和障碍。 三.必要的准备 1.培养自己怀疑的精神和求实的态度 2.培养自己历史的观念和开放的目光 第一讲:新规范的确立与大一统格局的形成 一.新规范的源流 当代文学——延安文学——30年代的左翼文学 二.大一统格局的形成 (一)50年代一系列文学批判运动(持续不断的文艺批判) 1.对萧也牧的批判 2.对《关连长》的批判 3.对《武训传》的批判 4.对俞平伯红学研究的批判 5.对胡风的批判(鲁迅的追随者) (二)知识分子改造运动 (三)作家的体制化 三.大一统格局下的创作实践 (一)创作概况 诗歌,小说,戏剧,通讯特写…… 新的题材,新的主题,新的人物…… (二)出现的问题 1.文学观念的工具化 2.文学主题的政治化 3.虚假化、概念化、公式化、粗俗化 第二讲:双百方针的提出与文学的突围 一.双百方针的提出 国内背景; 国际背景;

现实的要求。 二.昙花一现的繁荣景观 小说:王蒙《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李国文《改选》、耿龙祥《入党》、宗璞《红豆》、邓友梅《在悬崖上》 诗歌:公木《据说,开会就是工作,工作就是开会》、公刘《禽兽篇》、“迟开的蔷薇”。邵燕祥《贾桂香、流沙河《草木篇》 戏剧:海默《洞箫横吹》、杨履方《布谷鸟又叫了》、岳野《同甘共苦》 报告文学:刘宾雁《在桥梁工地上》、《本报内部消息》 文学批评:巴人《论人情》、钱谷融《论文学是人学》 三.反右运动与文坛生机的夭折 55万“左派分子”的产生; 文艺界“重灾区”情况; “反右运动”对作家心理和创作态度的影响。 第三讲从“大跃进文艺”到“文革文学” 一.“新民歌运动”和“文艺大跃进” 1.大跃进民歌运动的发生; 2.空前的民歌运动景观; 3.“文艺大跃进”。 二.大跃进文艺的内容与形式 1.颂歌的重复 2.内容特征:理想与抒豪情 3.艺术手法:想象与夸张 4.得失分析 三.两结合创作方法的提出 1.关于诗歌道路问题的讨论 2.两结合创作方法 四.狭路上的探索 五.从“歌颂”到“战歌” 第四讲十七年的诗歌 一.郭沫若等老一代诗人的新创作 二.郭小川的诗 三.贺敬之的诗 四.闻捷等人的诗 五.李瑛、严阵等人的诗 第五讲十七年的小说

《中国现代文学名著导读》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 一、课程分类方法 “中国现代文学名著导读”共分九讲,在教学设计时向学生提供了两种课程分类思路,以便学生从多个角度学习课程、理解课程。 根据现代文学中作家及作品内容 .......将课程做如下分类: (一)民族魂魄 第一讲:与鲁迅的生命相遇——钱理群讲解鲁迅的《野草》 《野草》最能凸现鲁迅生命的底色,构成我们理解鲁迅的背景。 第二讲:荒诞又庄严的复仇——严家炎讲解鲁迅的《铸剑》 《铸剑》是鲁迅作品中有独特意义的一篇,是他人生的另一个面向。 第三讲:鬼和与鬼有关的——王枫讲解鲁迅的《女吊》 本讲以《女吊》为中心,重点分析鲁迅的人生姿态。 以上三讲相对独立又互有关联。在学习时要注意触类旁通。 (二)上下求索 第四讲:茅盾:中国长篇小说的里程碑——乐黛云讲解茅盾《蚀》《子夜》 茅盾的《子夜》被认为是“中国第一部写实主义的成功的长篇小说”。 第五讲:一曲充满哲理的爱的交响——孙玉石讲解穆旦的《诗八首》 本讲的读解为你揭示表面晦涩的现代诗底下岩浆般沸腾的热情。一个独特的诗人穆旦形象丰满了起来。 第六讲:理解现代派诗歌的几个形式要素——吴晓东讲解现代诗歌

本讲通过介绍现代诗的形式要素,展现了现代诗的特性。 (三)世间百态 第七讲:沈从文:从湘西走出的人性歌者——商金林讲解沈从文及其作品 结合沈从文生平、湘西之间的紧密联系、文学理想,从他走向成熟期的小说《渔》入手,分析他的艺术特征,以及他对中国的历史和人性的思考。 第八讲:张爱玲:传奇女作家的生前身后名——韩毓海讲解张爱玲的爱情小说结合张爱玲的生平事迹和性格特征解析其爱情小说的特点,并由此探讨“张爱玲热”现象。 第九讲:真正的幽默是我不幽默——孔庆东讲解钱钟书《说笑》 本讲对钱钟书的《说笑》进行鞭辟入里的文本分析,讲解者和作者同是幽默达人,两者相互辉映,相得益彰。 根据现代文学作品体裁 ....做如下分类: (一)小说类 第二讲:荒诞又庄严的复仇——严家炎讲解鲁迅的《铸剑》 鲁迅的这个小说有浓厚的表现主义色彩。 第四讲:茅盾:中国长篇小说的里程碑——乐黛云讲解茅盾《蚀》《子夜》茅盾是中国“史诗性”现实主义小说一脉的开山人物,影响深远。 第七讲:沈从文:从湘西走出的人性歌者——商金林讲解沈从文及其作品 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注重审美特征一脉最有代表性的作家,是三四十年代“京派文学”的主将,还影响了萧乾、汪曾祺等一大批作家,影响深远。 第八讲:张爱玲:传奇女作家的生前身后名——韩毓海讲解张爱玲的爱情小说本讲解读张爱玲小说作品被接受的变迁过程和中国大历史之间的关系。

中国小说欣赏《三国演义》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

中国小说欣赏-《三国演义》教案教学设 计(人教版高二) 目的: 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掌握阅读名著的方法,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设想: 教学“导读”应结合文本的视觉和影视的视觉,使学生产生欣赏的欲望,然后以学生的潜心阅读为主。本导读拟设5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三国演义》的背景、作者、思想内容、价值等; 2)识记一些与《三国演义》有关的成语、熟语、歇后语; 3)掌握名著欣赏的的基本方法。 4)能用简练的语言简述有关的故事。 2过程与方法 1)语言积累以抢答的形式完成; 2)理解小说导读内容,把握要点; 3)文学作品与历史记载的比较鉴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谋事在人”的积极人生观; 2)确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的社会历史观;

3)通过鉴赏典型形象获得精神愉悦。 教学重点: 1、激发阅读名著的兴趣; 2、语言知识积累; 3、了解阅读名著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 1)文学语言与史传语言的比较鉴赏。 2)如何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有关故事。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内容概要 东汉末年,汉室衰弱,黄巾起义,各路英雄乘剿黄之机 发展势力。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实力最强。连年混战,弱 肉强食。官渡之战,曹操灭袁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吴 国大将周瑜大败曹操,使曹操暂无力侵犯长江以南,形成三 足鼎立,相对稳定的局面。三国是曹操的魏国,孙权的吴国,和刘备的蜀国。 曹操死后,曹丕称帝。大将司马昭统一全国,结束了三 足鼎立之局面,夺魏为晋,建立晋朝。《三国演义》刻划了 近200个人物形象,其中最为成功的有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等人。诸葛亮是作者心目中的“贤相”的化身,他具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风亮节,具有经世济民、再造

《现代文学三十年》教案

中国现代文学教案 第一编新文学的第一个十年 (1917—1927年)(40学时) 第一章文学思潮与文学运动(一)(6学时) 教学要点: 1、“五四”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 2、主要的新文学社团 3、胡适的文学理论 教学内容: 第一节绪论(1学时) 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起点 1、现代文学的命名比较明晰但也较为简单的界说是指单纯的时间概念,即通常指从五四运动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的三十余年间的文学历史。较为复杂一些的,认为“现代”这一概念标志着中国古典文学时代的终结,和一个文学新时代的开始与发展。“所谓‘现代文学’,既是‘用现代文学语言与文学形式,表达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感情、心理的文学’”。新文学的概念及使用情况。 2、文学的现代化问题“文学的现代化”,是与本世纪中国所发生的政治、经济、科技、军事、教育、思想、文化的全面现代化的历史进程相适应,是其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而在促进“思想的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方面,文学更是发挥了特殊的作用。“文学的现代化”意味着对中国传统文学的历史性变革与改造。“文学的现代化”所发生的最深刻并具有根本意义的变革是文学语言与形式的变革,以及与此相联系的美学观念与品格的变革 二、文学观念改革 许多观念性的变革发生在十九世纪末和20世纪初。在中国古代,诗文为正宗,小说、戏剧是

“小道”,没有与诗文并立的资格。而在西方,斜事性文学发展较早,地位很高,文艺复兴以后,由小说、戏剧、诗歌、散文四大体裁构成的文学格局就已形成。维新派人士出于启蒙主义宣传的目的,很快注意到东西方文学格局的不同,开始为小说和戏剧争取应有的地位。文界革命、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话剧的萌芽等。 三、中国现代文学的特点 1.中国现代文学虽然只有30多年,但其收获之丰富,进步之迅速,成就之卓越,历史上很少有哪个阶段能够比拟。这30年,足足抵得上一两个世纪,大大缩短了近代中国与西方在文学上的距离。 2.中国现代文学诞生在民族危机深重的年代,是一种有强烈使命感的文学。文学革命本身,就体现着民族觉醒、个体觉醒和文学觉醒的多重要求。“五四”先驱者视启蒙、改变国民性为新文学的使命,表现了对国运民生的无比关切。鲁迅直到30年代还这样说:“说到‘为什么’做小说罢,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我怎么做起小说来》)。闻一多在《静夜》诗中也说:“最好是让这万里塞满了沙泥,如其它只会唱着个人的休戚!”连高唱“艺术无目的”论的早期创造社作家,同样也十分重视文学的时代使命和社会使命。他们都以文学来推动民族觉醒和人的觉醒,探索着“理想的人性’。稍后的革命文学家更进而以文学推动工农和被压迫阶级的觉醒,塑造无产阶级新人。中国现代文学,就其主体来说,正是改造民族灵魂的文学,是服务于民族民主革命的真正的人民的文学。 3.不同于梁启超过于急功近利而多少忽视文学特征的主张,“五四”先驱者在坚持文学社会使命的同时,又十分重视文学本身的独特性能。陈独秀突出地强调了文学“自身独立存在之价值”(答曾毅信);李大钊针对当时盛行的文学载封建之道和商业化的倾向提出:“我们所要求的新文学”,“是为文学而创作的文学,不是为文学本身以外的什么东西而创作的文学”(《什么是新文学》)。鲁迅更坚决排斥那种只把文学当做宣传、当做政治留声机的主张,认为文学必须是艺术品,“使观听之人,为之兴感怡悦”(《摩罗诗力说》),还说;“革命之所以于口号,标语,布告,电报,教科书……之外,要用文艺者,就因为它是文艺”(《文艺与革命》)。中国现代文学从一开始就注意使文学的社会使命和艺术的独特性相统一,正是具有高度的文学自觉的标志,也是它能够迅速走向成熟的重要原因。 4.现代文学是在中国社会内部发生历史性变化的条件下,广泛接受外国文学影响而形成的新的文学。现代作家同时吮吸着西方近代文学和中国古代文学双重的历史营养。 “五四”和其后的一段时间内,文学界着重介绍、学习西方近代以来的文学,这是一个前进的运动,十分切合于新文学建设的需要。它使中国新文学从思想到艺术都成为一种真正现代化的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一学期复习题集(含答案)[1]讲课教案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学期复习习题集 一、填空题 1.1917年1月,《新青年》发表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这是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理论文章。 2.鸳鸯蝴蝶派的主流是言情小说,还有一个坏的支流,就是黑幕小说。专以揭露阴私、进行人身攻击为能,钱玄同、周作人曾撰文加以批判。 3."五四"时期是郭沫若的诗情爆发期,诗集《女神》便是它喷发出来的璀璨珠玉。 4.梁启超的《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一文提升了小说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作用。 5.1921年成立的创造社是新文化运动高潮期出现的浪漫主义文学社团。 6.湖畔诗社是1922年成立的新诗团体,主要成员有应修人、潘漠华、冯雪峰、汪静之等。 7.《昨日之歌》是冯至在诗坛上确立地位的第一部诗集。 8.1918年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和《平民文学》,反对非人的文学,强调平民文学要写世间普通男女的悲欢成败。 9.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的文学研究会,是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 10.在初期象征诗派诗人中,李金发是全面探索象征主义诗歌理论,并全力创作、实验象征主义诗歌的探路者。 11.1925年“五卅”运动之后,是为创造社后期,主干人物思想发生变化,宣传和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12.郭沫若历史剧创作的黄金时期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在短短的几年内,他连续创作了《棠棣之花》、《屈原》、《虎符》、《高渐离》、《孔雀胆》、《南冠草》六部大型历史剧,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13.浅草(沉钟)社1922年成立于上海,主要成员有林如稷、陈炜谟、陈翔鹤、冯至等。 14、如果说《女神》是郭沫若诗歌的“呐喊”,那么写于1921、1922年间的《星空》就是郭沫若诗歌的“彷徨”。 15.《野草》中的《腊叶》“是为爱我者的想要保存我而作的”(鲁迅自语)。 16.冰心的散文比她的小说、诗歌更有成就。1926年出版的《寄小读者》,为她赢得了很大的声誉,15年间发行了36版。 17.《弃妇》是李金发在国内最早发表的一首象征主义诗歌,为其代表作。 18.文学革命始于1917年,它是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是适应以思想革命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而发生的。 19.“五四”时期,处于新文学对立面的有两股文学思潮,一为以鸳鸯蝴蝶派为代表的游戏的消遣的文学思潮,一为封建复古主义思潮。 20.被“五四”的惊雷震上文坛的冰心,是以“问题小说”起步,表现了她探究人生意义的热忱的。 23.郁达夫《沉沦》集中的小说都以留日学生生活为题材,是“青年忧郁病的解剖”,奏出了作家此后一系列类似之作的感伤抒情基调。 24.1915年《新青年》的创刊,标志着反对旧思想旧道德、提倡民主和科学的新文化运动的开始。 25.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写于1924-26年间,是鲁迅思想矛盾加剧,进行上下求索时候的作品。

《中国小说欣赏》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

《中国小说欣赏》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 修) 单元目标 了解文言笔记体“志怪小说”和白话章回体“神魔小说”的特点、表现手法和表达技巧,掌握有关文学常识。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重点难点】 了解中国古代神鬼小说的两种类型和崇“奇”贵“幻”的艺术手法;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特点,理解小说的主题应为单元学习的重点。而学生用现代观念对小说的审视,以及两篇作品在艺术手法上的不同应为学习的难点。 【主要内容概述】 本单元为中国古代神鬼小说,选取了《西游记》和《聊斋志异》两部作品,它们分别代表了古代神鬼小说的两种类型,学习本单元要注意比较两部作品在内容和艺术上的相同及不同。 1、《西游记》产生于十六世纪的中国明朝嘉靖公元(1522—1566)时期,距今已四百多年了。作者吴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居士,《西游记》是吴承恩中年时期写成初稿,后

来经过润饰而成的。他在前代多年积累下来并在民间流传的有关唐僧取经的文学作品和故事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再创造,并且把原来的以唐僧取经为主的故事,改为孙悟空为主的战天斗地史。 孙悟空是全书中最光辉的形象。“大闹天宫”突出他热爱自由、勇于反抗的精神“西天取经”表现他见恶必除、除恶必尽的精神。孙悟空大闹天宫失败后,经过五行山下五百年的镇压,被唐僧放出,同往西天。他已不再是一个叛逆者的形象,而是一个头戴紧箍,身穿虎皮裙,专为人间解除魔难的英雄。在重重困难之前顽强不屈,随机应机,就是镇魔者孙悟空的主要特征。 2、《聊斋志异》是蒲松龄的代表作,在他40岁左右已基本完成,此后不断有所增补和修改。“聊斋”是他的书屋名称,“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 从题材内容来看,《聊斋志异》中的作品大致可分为以下五类: 第一类,是反映社会黑暗,揭露和抨击封建统治阶级压迫、残害人民罪行的作品,如《促织》、《红玉》、《梦狼》、《梅女》、《续黄粱》、《窦氏》等; 第二类,是反对封建婚姻,批判封建礼教,歌颂青年男女纯真的爱情和争取自由幸福而斗争的作品,如《婴宁》、《青

中国现当代文学(3)教案格式

曲靖师范学院人文学院 课程教案 中国现当代文学(3) 王炜 2009年8月修订

中国现当代文学(3)课程基本信息 (一)课程名称 中国现当代文学(3) (二)学时学分 周2学时,2学分 (三)预修课程 1.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 2.中国现当代文学(1)(2) (四)使用教材 朱栋霖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1949-1997)下》(第1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版。(五)主要教学参考书 1.洪子诚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陈思和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洪子诚、孟繁华主编《当代文学关键词》,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王庆生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5.吴炫主编《中国当代文学批判》,学林出版社2001年版。 6.谢冕主编《百年中国文学总系》,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7.吴秀明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写真》(简明读本),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8.田中阳、赵树勤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9.朱寨《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

(六)教学方法 本课程采用史论结合的课堂讲授、启发式教学、课堂讨论方式。 教学中注意文学史三种模式的结合: 1.作为资料的文学史。从研究的角度着眼,我们要注意搜集一些文学史资料,如文学作品、有关某部作品的评论,文学思潮的资料,以及其他的一些背景资料。这些资料必须是原始资料,文学研究的成果往往建立在扎实的资料搜集整理的基础上。 2.作为鉴赏的文学史。这既是培养文学鉴赏能力的需要,也是文学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一部作品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会得从不同的感受和体验;用不同的文学批评方法、理念去解读,也会有不同的观点。 3.作为思维方式的文学史。文学课最终的落脚点还是在于建立一种全新的、属于自己的思维方式,找到适合自己的文学研究方法、理念。不论是文学史的构建、还是文学作品的解读,文学思潮、文学现象的考察等,都要体现从自己有特色的思维方式。 在学习过程中,必须把这三种模式有机地结合。 (七)教学手段 本课程采用传统讲授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手段,逐步向网络教学发展。 (八)考核方式 闭卷考试与开卷考试相结合。 (九)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方法 通过课堂讨论、课外作品分析以及小论文的形式,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运用理论分析作品和文学史现象的能力。 (十)其它要求 1.课堂考勤缺席1次,期末考试总成绩扣5分。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教案-9.《家》6-人教版

《祖孙之间》教学设计 倾听年轻生命痛苦的呻吟 ——从祖孙之间看巴金小说《家》 教学目标: 1、了解封建大家庭这一社会组织结构的特征,以及作品所反映的时代背景。 2、正确把握小说反映两种思想文化观念冲突和抨击旧家族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思想内容。 3、立足选文的解读,正确理解高老太爷和觉慧祖孙之间的关系 4、把握文本在刻画人物关系时用的对比手法。 教学重难点 1、正确理解高老太爷和觉慧祖孙之间的关系 2、把握两种思想文化观念的冲突。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2003年感动中国人物巴金的颁奖词导入。 二、作者介绍 1、基本情况介绍 2、世人心中的巴金——经典评价 三、作品介绍 1、“家”能让你想到什么? 2、成为文学史上永恒的主题 3、“五四”以来的家庭小说 4、作品内容梗概介绍 5、课文节选部分《祖孙之间》前后主要情节介绍。 四、学习文本 1、一句话概括文本情节 爷爷高老太爷与孙子觉慧之间的一场谈话。 2、人物分析 找出孙子看爷爷的表情词语,以及他内心中爷爷是个什么样的人,用笔划出来,再划出爷爷眼中的孙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并用恰当词语概括。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点拨,明确 孙子眼中祖父:衰弱古板威严 祖父眼中孙子:胡闹不听话学坏(第14段角色扮演朗读) 3、文中找依据,孙子认为与爷爷间是一种什么关系? (敌人) 4、思考:文中祖孙关系,真的只是觉慧眼中敌人的关系吗? 分析文本,总结:对立与关爱

5、留给我们的思考:如何理解高老太爷与孙子之间的疏离和成仇? 五、探究 1、一个身体衰弱,行将就木的老者,却掌握着一个大家族,有何讽刺意义? 2、在文中找一找,能体现出中国传统家庭伦理观的地方?对这样的家庭,你有什么看法? 六、作业 拓展训练,我们一起来尝试 照片记录着我们的生活,请你从家庭相册中选择一组照片,并结合照片写一组讲述家庭变化的散文《我看家中的某一个人》。 板书设计 祖孙之间(巴金) 尊敬反抗敌人 衰弱 胡闹 古板祖家孙学坏威严不听话 担心关爱压制

中国古代小说史

绪论 一.中国古代小说史可分为准备期(远古先秦两汉)、成熟期(魏唐)、繁荣期(明)、高峰期(清初至清中叶中叶)、演进期(清末)。 二.中国古代小说有文言小说、白话小说两大系统。 三.中国古代小说题材可分为历史演义、英雄传奇、公案侠义、人情世态、讽刺谴责、灵怪神魔这六大类,又可归为讲史、世情、神魔三大类。 第一章志怪传奇小说 第一节概述 一、什么是志怪传奇小说:古小说的一种,以记载神鬼怪异故事以及人的异行幻梦为主要内容的小说。 二、志怪传奇小说发展的几个阶段:萌芽和形成(先秦两汉)鼎盛时期(魏晋南北朝)演变期(唐)萧条期(宋元)复兴兴盛和终结(明清) 第二节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 一、魏晋时期志怪小说繁荣的原因:A社会动乱人民幻想的寄托。B宗教迷信盛行C谈风盛行。 二、《搜神记》干宝(神仙鬼怪法术)、《博物志》张华(山川地理异物神话)、《拾遗记》王嘉(历史遗闻佚事仙山灵物,想象丰富语言雅畅)--作者、作品内容。 三、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的思想内容:A反映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苦难,统治阶级的凶残荒淫,表现人民的反抗精神。《干将莫邪》《韩凭夫妇》代表.B歌颂纯真美好爱情,对婚姻自由的追求《紫玉韩重》.C对和平幸福的渴求.《桃花源》 四、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在小说史上的意义:艺术成就(A加强了故事的完整性和丰富性,情节曲折多变,表现手法富于现实性B赋予描述对象人性和音容笑貌C初步注意了场面人物动作语言进行细节性的描写渲染,以衬托人物性格.)意义(具有更多的小说因素,在它的基础上发展起唐传奇,为白话小说,戏剧提供丰富的神怪故事素材.为后代小说积累了一定的艺术经验.) 第三节唐代传奇

《中国当代文学史》(下)教案

下编:八十年代以来的文学 第七章八十年代文学概述(3课时) 一教学目的:了解八十年代的整体的文学环境以及在这一文学环境下形成的诸多文学现象。 二教学重点:了解八十年代文学意识以及各个文学体裁的发展概况。 三教学难点:清晰认识八十年代文学领域的启蒙意识和现代化意识。 四教学方法:讲授 五教学步骤: 八十年代的文学环境(2课时) 一教学目的:从政治、经济、外来影响以及作家因素四方面考查八十年代的文学环境,和这种文学环境对文学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分析八十年代的文学环境 三教学难点:认识各个文学环境因素对文学发展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讲授 五教学步骤: (一)课程导入:过去我们论述文学时往往指的是纯文学,这样一种指导思想往往让我们孤立的看待文学上发生的诸种现象,限制了我们的视野,使我们难以看到文学的全貌和文学现象发展的来龙去脉。文学生态学认为,文学不是孤立地存在着的,而是和周围的诸多事物发生着联系,正是在和这些事物的联系中确定着自己的身份和位置。文学是一个有机体,象一棵树,受到周围事物的影响,进行物质交换。文学周围的环境就构成了文学成长的生态环境,对文学发展起重要的制约作用。我们要理清一个时期的文学状况就要理清这一时期影响文学发展的文学环境。 美国当代著名理论家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中提供了一个思考文学环境的重要模式:世界——作家——读者——作品(循环结构) 单就文学史研究的作品而言,它受三方面的影响:世界(指客观存在的现实生活,在中国主要指具体的政治、经济环境。),作家和读者(读者是个复杂的因素。接受美学考查的正是这一环节,即读者的阅读影响着作品意义的表达)。相对于中国长期封闭的环境,八十年代文学环境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需要考虑:外来文化的影响。 (二):政治环境——思想上自由解放,文学与政治的关系发生变化。 在诸种文学环境中,对文学有直接影响的是政治意识形态。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意大利理论家葛兰西提出“文化领导权”的问题:一个阶级在取得统治地位后,一定要尽快把他的政治意识形态扩散到当时的文化领域中去,而反过来说,文学是一种软体动物,它也必须靠一种强有力的支撑力才能形成轰动效应。 具体到中国,特别是30年代民族矛盾加深后,文学渐渐成为政治的仆役;17年中,文学几近毁灭。但是,文革结束后的80年代,文学与政治的关系发生了微妙变化。一个总的特征和趋势是政治放松了对文学的控制。 1:原因 (1):文革推行的极权和极左的封建专制模式使人们思想僵化,要想彻底根除文革影响,使国家政治、经济生活步入正轨,就必须推行一种思想解放运动。使人们思想自由独立,也就必然要使文学脱离政治的束缚。 (2):党吸取了历史的经验教训,认识到文学有自身的独特性,要遵从文学的自身规律,加以引导,不能横加干涉。 2:过程,我们重点看一下文学解放的过程,分两个层面:

现当代文学教案

《现当代文学》课程教案 一、课程性质和目的 《现当代文学》是高等学校中国语言文学系的一门基础课,是中文系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现当代文学知识的主要课程。中国现当代文学课以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历史现象为基础,讲述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历史、在这一历史时期出现的主要作家、作品,及重要批评理论现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性质、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历史线索、运行规律,以及主要作家、作品的创作成就、理论贡献、历史地位。掌握学习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基本方法,并具有一定的分析中国现当代文学现象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和要求 鉴于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课理论性强的特点,本课程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在讲授中要在使学生掌握现当代文学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注重“三点式”教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 本课程教学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及教学内容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讲授式、启发式等相应的教学方法。 本课程教学除注重教师的课堂讲授之外,还要让学生大量阅读现当代文学作品。并运用所学的知识指导自己的阅读,以便使学生更有效地巩固、消化所学的知识。 三、教学方法与重点难点 1.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之以讨论,学生需完成所布置的作业。 2.重点难点:理清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脉络及其演变的规律,以文学发展史的眼光和角度分析现当代作家作品,把握现当代作家、作品的风格和艺术特色;重点分析经典作家及其作品。

四、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 本课程开设16周,共计32学时。在课程整体安排上,预计实际上课15.5周,复习考试0.5周,具体学时分配和主要内容如下:

绪论关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几个问题 第一章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基本轮廓与总体特征第一节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发展进程及主要特点第二节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主要阶段及重要特色第二章“五四”文学革命的发生及初期新文学创作第一节“五四”文学革命的背景和意义 第二节新文学初期的创作实践 第三章鲁迅创作的根本价值及文学史意义

《中国小说欣赏》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

《中国小说欣赏》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 高二选修) 【教学目标】 1、了解历史演义与英雄传奇两类小说的发展概貌,把 握两类小说的主要特点。 2、了解《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基本内容、主要特色及其在古代小说的地位及意义。 3、理解小说中人物性格的多元化。 【教学重点】 1、欣赏所选片段的人物刻画和精彩描写。 2、品读名著片段,理解小说中人物性格的多元化。 3、学会多角度分析鉴赏小说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1、结合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理解人物特点,感受人物 形象。 2、理解人物形象,认识作品的现实意义。 3、小说中人物性格的多元化和辩证的分析历史人物。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步骤】 【教学内容】 1、初步了解中国小说发展脉络。

2、了解历史演义与英雄传奇两类小说的发展概貌,把 握两类小说的主要特点。 3、了解《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基本内容、主要特色及其在古代小说的地位及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庄子―外物篇》最早出现“小说”一词。 东汉班固《汉书文艺志》:“小说家者,盖出于稗官, 街谈巷语,道听途说之所造也。” 二、了解中国小说发展史 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史简表 中国古代小说的流变可如下所示: ⅠⅡⅢⅣⅤⅥ 概念:“小说”志怪、志人传奇话本演义小说 时间:汉代结束以前主要魏晋唐宋宋元明清近现代 阶段:萌芽、起源发展成熟变迁高峰 中国小说两大系统:白话(包括长篇章回和短篇拟话本)、文言(包括:笔记体和传奇体)。 中国古典小说的历史发展: 先秦寓言→汉代杂记、史传→魏晋志人志怪小说→唐传 奇→宋元话本→明清长篇章回体小说 章回体小说的形式特点: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介

华锐学院中文系系级重点课程《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简介 《中国现当代文学》是我院中文系第一批重点建设的两门课程之一。学校对我系的重点课程的建设极为重视,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政策,采取了诸多相应措施,进行了非常有效的目标责任经管,目前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现将本课程建设的整体构想和基本做法简单介绍如下: 一、课程目标 (1)学习本课程将使学生获得对中国文学(现当代文学阶段)发展过程及其特点的正确认识,通过文学史的教案,力争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使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五四”文学革命以来的文学思潮、文学运动、文学批评和文学创作发展的基本简况以及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主要成就和经验教训。 (2)通过文学作品的介绍,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的、美学的观点、方法,分析和评价各个历史时期的作家作品。 (3)通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和鉴赏能力。 (4)提高学生阅读、评析各类文学作品的水平,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培养学生研究文学现象的能力,能写出符合学位要求的现当代文学研究论文。 二、课程定位与学习要求 《中国现当代文学》是我院中文系所有师范教育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作为一门基础专业课,其对实现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即培养具有良好的理论素养和业务素质、熟练扎实的专业技能的中文师范教育的专业人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该课程的教案,可以使学生从宏观上把握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脉络,从微观上赏析重要作家的经典作品,进而提高其文学作品的赏析、批评及创作能力,为以后从事中小学语文教案以及从事企事业单位的文秘、宣传等相关工作,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本课程作为师范教育专业的一门理论课程,其课程教案要以培养职业能力为重点,同时体现师范特色和人文特色。本课程教案要做好与中小学语文教案的衔接工作,对中小学语文教案实践有充分的了解和较全面的把握,

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大纲

《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汉语专业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学时数:24大纲执笔人:刘梦琴 一、课程定位和目标 课程定位:中国现代文学史是汉语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在函授汉语专业的人才培养中占有重要地位,它的开设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培养语言能力的基础课程。 课程目标:主要是系统学习1917年——1949年间的中国文学的发展过程和文学创作的历史形态,使学生获得有关中国现代文学历史上所呈现的最普遍的精神状态与艺术形态等方面的知识,以及一种对人生价值和目的认识的文化背景,并使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形成能够在理想的水平上,欣赏、分析、评价文学现象(主要是文学作品)的基本能力,要使学生形成合时代要求的进步的审美价值观,领悟人生的美和做人的真谛,在文学作品中陶冶自己的情操。 二、课程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一)20年代文学思潮与运动(1学时)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大量的文学社团的涌现是本章的学习是本章的学习重点。 教学难点:各种文学思潮发生的背景以及文学思潮的变动对文学创作的影响是本章的教学难点。 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教学内容: 1、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 2、新文学社团的蜂起 3、胡适、周作人与新文学初期理论建设 4、文学创作潮流与趋向 基本要求:

本章主要是介绍从1917——1927年间的文学运动和文艺思潮,学生应全盘了解在这一阶段出现哪些文学思潮,对现代文学的创作有什么样的影响,了解在现代文学阶段所受的外来影响。在此基础上理解现代文学的现代性,重点掌握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以及这一时期出现的主要的社团流派,它们对现代文学的重要贡献。 考核的主要知识技能: 新文化运动的开始;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文学研究会;创造社;新月社;语丝社;湖畔诗社;小诗派;第一个十年文学创作特征。 (二)20年代小说(4学时)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呐喊》和《彷徨》在现代小说史上的地位;叶绍钧人生写实小说的分析;郁达夫自叙传抒情小说的特色。 教学难点:鲁迅小说在形式手法方面的创造性与先锋性;对独语体散文《野草》的解读;郁达夫小说中大量性描写的评析;本时期小说逐渐发展的过程。 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教学内容: 1、《呐喊》、《彷徨》: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的标志。 2、说不尽的阿Q。 3、《野草》和《朝花夕拾》。 4、从“问题小说”到人生派写实小说。 5、乡土文学的出现。 6、“自叙传”抒情小说及其他主观型叙述小说。 基本要求: 本章主要是介绍新文学第一个十年小说创作的情况,要求学生首先了解鲁迅的生平和创作的概况,了解《呐喊》和《彷徨》两本小说集创作的概况,了解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和散文诗集《野草》的思想内涵和独特风格,了解本时期小说方面三个大致类型,了解在本时期出现的有影响的小说作品。理解对阿Q 不同时期的不同评价,理解鲁迅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理解本时期“问题小说”“乡土小说”“自叙传抒情小说”的特点,通过评析有代表性的作品掌握三类小说对现代小说的贡献,重点掌握对《呐喊》和《彷徨》的总体评价。

高中语文 《做客》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高二

《做客》课案示例 路遥 教学目标: 1、景物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 2、人物心理刻画展示人物形象(如:孙少平)。 3、了解路遥“平凡的人、平凡的事、不平凡的心灵震撼”的写作特点。 学习重点:目标1、2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重点:预习课文,初步感知课文 一、简介路遥及《平凡的世界》 每个人都渴望自己有不平凡的经历,有不平凡的生活与未来。其实,身处平凡世界而能创造出令人震撼的生活、精神,才是最最令人敬佩的,路遥做到了,他的作品《平凡的世界》也同样做到了! 路遥(1949—1992):陕西清涧人,出生贫民家庭,小时候就被过继给了伯父,务过农,做过小学教师,后来在县里做过许多临时性的工作,在此期间,他在劳动、工作、学习之余,阅读了许多古今中外名著。1973年作为“工农兵学员”进入延安大学学习。中篇小说《人生》获得第二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平凡的世界》1991年获得茅盾文学奖。 《平凡的世界》把国家大事、政治形式、家庭矛盾、农民生活的艰辛、新一代的感情纠葛以及黄土高原古朴的道德风尚生活习俗都真实细腻地描绘出来了,构成一幅中国70年代中至80年代中期农村生活全景或画卷,既透露出作者对

家乡父老的感情,又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社会历史,对人生富于哲理性的深刻思考与理解,读来严峻悲壮、真切动人。 二、相信我们每位同学都有做客的经历,说说你在做客前、做客中、做客后的心理感受。 (学生自由思考、讨论,教师组织) 三、诵读课文,找出文中孙少平心理描写的句子、语段,初步感知孙少平做客前、中、后的心理感受及其变化。 第二课时 学习重点:分析孙少平心理、及通过心理展示出的人物形象。 一、介绍重要写作技法——心理描写 (一)什么是心理描写? 心理描写是一定环境中人物内心活动的描写,它是小说塑造形象、刻画性格的重要手段。它直入心灵,揭示内心世界,表现人物丰富复杂的思想情感。(二)心理描写的作用 1、突出作品主题思想。 《最后一课》中,小弗朗士的心理描写:“我再也学不到法文了,后悔啊,浪费时间、逃学、掏鸟窝,法文书以前沉、讨厌,现在象老朋友。”这段描写深刻的表现了法国孩子们对侵略者强烈的憎恨,对祖国的无比热爱。 2、有助于刻画人物性格,揭示人物身份、境遇。 《红楼梦》中林黛玉听贾宝玉和史湘云、袭人说林妹妹从来不说“仕途经济”的“混帐话”后,作者对她的心理做了精彩的描绘:

中国古典小说巅峰课后题答案

1.1《红楼梦》的文学特殊性(上) 1 .最早指出《红楼梦》突破传统方法写人物的特征的是哪位作家? A、胡适 B、鲁迅 C、朱自清 D、沈从文 正确答案: B 2 .“葫芦僧乱判葫芦案”的主角是 A、甄士隐 B、贾琏 C、贾宝玉 D、贾雨村 正确答案: D 3 .鲁迅先生讲,自从()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 A、《三国演义》 B、《水浒传》 C、《红楼梦》 D、《西游记》 正确答案: C 4 .如果我们要了解二百多年前康熙雍正乾隆这个时代封建大家庭的生活,就要看()。 A、《三国演义》

B、《水浒传》 C、《红楼梦》 D、《西游记》 正确答案: C 5 .下列不属于《红楼梦》的第一男女主人公的是 A、贾宝玉 B、王熙凤 C、林黛玉 D、薛宝钗 正确答案: B 6 .《红楼梦》之前的小说写法属于()。 A、历史主义写法 B、现实主义写法 C、古典主义写法 D、理想主义写法 正确答案: C 7 .《红楼梦》之前的小说经常弄不清作者的原因是()。 A、读者不关注作者情况 B、成书过程经常有很多人参与 C、年代太过久远 D、古代政治影响 正确答案: A

8 .我国的四大名著是《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 正确答案:√ 9 .《红楼梦》在运用素材题材方面,已经跨进了近代小说的门槛。正确答案:√ 10 .《红楼梦》是以切实感受的事,作为小说的题材。 正确答案:√ 11 .在中国古典长篇小说名著之中,《红楼梦》有特殊的地位,是最伟大的作品。 正确答案:√ 12 .小说《红楼梦》就是作者写自己的经历? 正确答案:× 1.2《红楼梦》的文学特殊性(下) 1 .()采用了以假存真的特殊手法。 A、《三国演义》 B、《水浒传》 C、《红楼梦》 D、《西游记》 正确答案: C 2 .惜春最后的结局是以下哪一种? A、客死他乡

中国现代文学史1试卷a答案

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本科)试卷(A卷)答案 2010 -2011 学年第一学期 开课单位:文传系科目:中国现代文学史1 ,班级:09文秘本、新闻本1班 一、填空: 1、文学改良刍议、文学革命论 2、1921、北京 3、周作人、1918年 4、1930年上海 5、繁星、春水 6、表现自我、浪漫主义 7、沉沦、迟桂花 8、许地山、春桃 9、东京、黒奴吁天录10、凤凰涅槃、天狗 二、名词解释 1、闻一多20年代提出的新格律诗主张:绘画美、建筑美、音乐美。 2、20年代中期至30年代形成得小说流派,主要作家有废名、沈从文等。文化保守主义立场,远避政治斗争和商业倾向,题材一般为情感乡村与都市批判,提倡从容节制的古典审美倾向,崇尚和谐圆融、纯正中和,创造了抒情体的小说样式 三、概括人物形象 祥子由一个淳朴勤劳的人力车夫堕落为失去人性的走兽。性格发展的五个阶段。典型意义:批判社会对人性的腐蚀、批判个人奋斗。 四、简答题 1、功绩文学观念:批判“文以载道”、“游戏消遣”,倡导反映社会人生、改造国民精神; 文学主题:反映和批判社会现实,表现人道、个性、自由等现代意识; 文学形式:以白话为正宗;输入和创造了四大文体(新诗、白话散文、小说、话剧);引入新的审美观念(如悲剧)和文学技巧(如意识流)。 局限自我启蒙与精英意识、过激主义。 2、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丁玲成就卓越。她实现了从启蒙文学形态向革命文学形态的成功转变,为现实主义作出了突出的贡献。20年代末,丁玲崛起于文坛,以《莎菲女士的日记》为代表,书写青年女性的性格心理,典型的启蒙文本的悲剧风格。30年代,丁玲加入左联,转向革命文学,初期的尝试粗犷质朴,不太成功。直到40年代,在解放区表现土改中的劳动者,《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成为革命现实主义经典。

《中国小说欣赏》

【教学目标】 1、了解历史演义与英雄传奇两类小说的发展概貌,把握两类小说的主要特点。 2、了解《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基本内容、主要特色及其在古代小说的地位及意义。 3、理解小说中人物性格的多元化。 【教学重点】 1、欣赏所选片段的人物刻画和精彩描写。 2、品读名著片段,理解小说中人物性格的多元化。 3、学会多角度分析鉴赏小说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1、结合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理解人物特点,感受人物形象。 2、理解人物形象,认识作品的现实意义。 3、小说中人物性格的多元化和辩证的分析历史人物。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步骤】 【教学内容】 1、初步了解中国小说发展脉络。 2、了解历史演义与英雄传奇两类小说的发展概貌,把握两类小说的主要特点。 3、了解《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基本内容、主要特色及其在古代小说的地位及意义。【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庄子―外物篇》最早出现“小说”一词。 东汉班固《汉书·文艺志》:“小说家者,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之所造也。”二、了解中国小说发展史 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史简表 中国古代小说的流变可如下所示: ⅠⅡⅢⅣⅤⅥ 概念:“小说”志怪、志人传奇话本演义小说 时间:汉代结束以前主要魏晋唐宋宋元明清近现代 阶段:萌芽、起源发展成熟变迁高峰 中国小说两大系统:白话(包括长篇章回和短篇拟话本)、文言(包括:笔记体和传奇体)。中国古典小说的历史发展: 先秦寓言→汉代杂记、史传→魏晋志人志怪小说→唐传奇→宋元话本→明清长篇章回体小说 章回体小说的形式特点: 分章叙事,分回标目,每回故事相对独立,前后勾连,首尾相接,全书构成统一整体。 三、“历史演义”与“英雄传奇”两类小说简介: 1、两类小说的发展史 ⑴历史演义系列小说 ⑵英雄传奇系列小说 2、英雄传奇与历史演义的异同 同属历史小说范围,区别: ⑴历史演义以记述一代兴废为主体,英雄传奇以塑造传奇式的英雄人物为重点。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