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关于公布泰安市第四届中小学优秀校本课程评选结果的通知

关于公布泰安市第四届中小学优秀校本课程评选结果的通知

关于公布泰安市第四届中小学优秀校本课程评选结果的通知
关于公布泰安市第四届中小学优秀校本课程评选结果的通知

泰教发…2011?65号

关于公布泰安市第四届中小学优秀校本课程

评选结果的通知

各县市区教育局,泰安高新区、泰山景区社会事业局,市直各中小学校(幼儿园):

为进一步推进我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鼓励和引导广大中小学校积极开发实施校本课程,不断完善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系,根据《关于举办泰安市第四届中小学优秀校本课程评选活动的通知》(泰教基函…2011?40号),市教育局组织开展了泰安市第四届中小学优秀校本课程评选活动。经各县市区、各学校初评推荐,共有210项校本课程参加了全市评选,参评课程的数量和质量较往年都有大幅提高,今年还首次增设了文明礼仪校本课程专项评选。经过专家组评审,共评出小学组一等奖23项、二等奖30项、三等奖22项;初中组一等奖16项、二等奖22项、三等奖16项;高中组一等奖11项、二等奖15项、三等奖10项;文明礼仪组一等奖13项、二等奖18项、三等奖13项,现将

评选结果予以公布。

希望受表彰的单位和个人在今后的校本课程实践中,结合学校教育教学实际,立足当地资源特色,再接再厉,继续开发并实施好学生喜欢的校本课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进一步加强课程实施的领导和管理,在落实好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同时,加强对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指导和检查,推动我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

附件:泰安市第四届中小学优秀校本课程评选获奖名单

二○一一年十二月十五日

附件:

泰安市第四届中小学优秀校本课程评选获奖名单

小学组一等奖(23项)

小学组三等奖(22项)

高中组三等奖(10项)

文明礼仪组三等奖(13项)

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研究

《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研究》研究报告 一、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 1、从课程资源理论与政策的角度进行分析:1999年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以后,我国确立了国家、地方与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政策。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与学生的兴趣与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要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而课程改革的现实也对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课程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实际就是在走向决策分享,而我国中小学课程长期采用集中统一的国家课程开发方式,使得学校按照自己的教育哲学与办学思想设计与开发符合本学校特点的课程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2、从教师本身的角度进行分析:教师本身就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的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就是影响校本课程开发成功的重要因素。由于繁重的工作量,使教师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不够。通过座谈、讨论、问卷调查等形式,大部分教师不再将教科书、教学参考书、练习册等视为唯一的课程资源,课程资源在来源、范围、形式与采用方式上都得到了扩展与再认识,但仍然发现教师对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理解存在偏差,为数不少的教师认为课程资源主要就是指条件性课程资源或显性的课程资源,她们经常不自觉地把校本课程的资源等同于校本教材或教学用的材料。因而在开发中往往只关注这一类课程资源的开

发。且不太注意内容的选择与组织,经常就是一些知识与活动的机械拼凑。 3、从学校发展的角度进行分析:我校座落在胶南东部新城区,临近胶南市政府、新华书店、教师进修学校,濒临美丽的大海,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但我校2001年10月刚刚建校,一方面,社区群众对优质教育具有较高的需求,另一方面,学校的办学条件、教师素质、家长素质等不能很好地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而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正就是发挥学校优势,促进学校发展的一剂良药。 4、从当前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现状进行分析:在课题前期论证过程中,我们发现对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过程中存在下列问题。 ①教师课程资源意识与开发能力欠缺,缺乏对课程资源的识别、开发与运用能力。 ②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仍然倾向于结构单一化。注重国家与地方规定好的的课程资源,忽视人力资源的开发。 ③教师课程资源的整合、开放意识缺乏研究,学校周围及社区的课程资源利用率低。 ④校内的硬件资源作用不能发挥最大限度,被闲置与浪费。 ⑤已开发的课程资源未能在教学中得到很好利用。 ⑥课程资源开发没能与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转变结合起来。 (二)、研究目标 1、理论层面的目标:从校本课程设计与学校课程资源扩展与开发的角度,通过对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设计进行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的研究,

现代中小学教育

现代中小学教育》:论农村学校精神文化建设的策略和路径2010-09-18 21:48:52| 分类:《现代中小学教育|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 《现代中小学教育》2010年12期 [摘要] 农村学校精神文化建设普遍落后于当地城市学校,为此要通过加强学习来凝聚共识,理清精神文化建设的思路,找到可行的策略和路径。基本的策略和路径是立足校情,因地制宜,在确立好内隐价值体系的基础上,量力而行打造物质外显体系,全力推动行为外显体系的不断完善。 [关键词] 农村学校精神文化建设策略和路径 由于各种因素制约,不少农村学校与当地城市学校相比,在学校文化建设特别是精神文化建设上相对薄弱。农村学校精神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从领导到师生普遍缺乏感性和理性认识,思想上重视不够;容易方向不明,思路混乱,东一榔头西一锤,不能系统有序建设;往往内涵建设不够,特色不突出,搞成形式主义花架子。有鉴于此,本文谨以我校精神文化建设实践为例,对农村学校精神文化建设可行的策略和路径进行初步探讨。 一、加强学习,凝聚全校师生共识 当前很多农村学校,不仅一般教职工对学校文化建设的知识知之不多,就是管理层也欠缺理性认识,有的同志对此还有误解,认为是搞形式主义,会影响教育质量。为消除误解转变理念,全面了解学校精神文化的内涵和外延,掌握构建内隐体系和开展外显体系建设的策略和方法,首先应在教职工中开展对学校精神 文化建设相关知识的系统学习。 学习的方式主要是两种:一是参观学习,提高感性认识。可选派部分教师,包括对学校精神文化建设有误解的教师,外出参观学校文化建设搞得好的学校,听取别人的经验介绍,感受别人的优良成效,然后将相关录相播放给全体教职工观看。二是理论学习,提高理性认识。可实行集体学习和个人自学相结合,除请

2020小学校本课程工作总结

2020小学校本课程工作总结 2020小学校本课程工作总结为,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基地进行开发的课程,它是教师根据学生的需要,学生的兴趣,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自主开发的课程,它的开发主体是教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2020小学校本课程工作总结,希望你喜欢。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铺开,我校全面开始了学校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收益颇丰。所开课程多次得到了中国教育学会、省市各级主管部门及专家的好评。我校编撰的《胶南三名》在中国教育学会举行的地方校本课程评选中荣获二等奖。现将我校课程开发与实施过程中的一些做法和经验总结如下: 一、因地制宜,开发校本课程 (一)课程开发的理性思考 学校要发展就应当重视办学思想和教育理念的更新,更应当重视学校精神的滋润和文化底蕴的积蓄与传承,经过对学校现状的全面分析,结合自身特点和周围可利用的教育资源,确定了以“体验社会,亲近自然,了解胶南”为主题的研究资料。确定以“胶南三名”即“胶南名人知多少”“胶南名胜知多少”和“胶南名产知多少”的开发利用作为切入点,依托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培植学校特色,提升办学品质,培养

学生的创新精神、科学精神和实践本事。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开发的原则 我校开发校本课程主要遵循了两个原则: 1、立足本地,因地制宜 胶南是我们的家乡,这是一方古老而又美丽的土地,它不仅仅有灵秀的山水,丰饶的物产,还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沧海桑田、历史变迁,许多名胜古迹令人瞩目、许多名产令人神往、许多风流人物流传史册。所以,我们立足本地,让孩子们从关注身边的名胜、名人、名产开始,经过系列调查活动,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名胜、名人和名产,珍爱名人、关注名胜、保护和发展名产;关注家庭、社区、民族和人类的关系,以此激励学生热爱家乡,从小树立起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2、以动促学,发展学生 经过校本课程的开发,让学生学会能搜集相关资料,学会交流与分享、学会分工与合作,并在自我所调查研究的领域主动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在实践中学会观察、提问、调查、采访、记录、整理有关信息,在分析问题和寻找解决问题途径的过程中,提高思维本事,培养创新精神,增强实践本事。 (三)课程开发过程 1、组织

整合资源,构建特色校本课程

整合多方资源,构建个性化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建设汇报材料 新课改理念下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系,为学校实现动态化、立体化、层次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尤其校本课程建设“以校为本”的理念,为建设个性化学校特色和多样化的校本课程建设创造了条件。 一、校本课程建设的历程 校本课程的建设和发展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它指向的是一个持续的、动态的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必须建立在尊重学校的历史和实际情况的基础上,也必然会受到学校所处的地域特征和不同发展阶段需求的影响。这些年来,我们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开展工作。 1、整合教育教研成果,形成校本课程之“精” 把学校教育科研成果转化为校本课程是我们开发校本课程的基点。几年来,我们一直引导学校在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中,把课题研究成果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基础,坚持以研究课题为抓手,开发校本课程。现已编制成系列化的校本教材,比如《衡南一中德育》、《生命与健康教育》、《平安校园》,正在学校校本教育教学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目前,我校尚有7个省级课题在研,这将为我校校本教材的开发注入新的活力。 2、整合综合实践,扩展校本课程之“容” “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给予了学校更多的自主权,使得学校从课程的使用者转而成为课程的生产者、开发者。 为了更好地促进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的整合开发,最大限度地充实校本课程的内涵,拓展校本课程的外延,展示学校的个性和特色。我们主要抓好两方面工作。(1)加强校本课程“指导群”建设。这里指组建能引领指导校本课程发展的专家团队,他们是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宝藏和最强有力的支撑。他们包括对地方历史文化了如指掌、阅历丰厚的民俗专家(比如民间收藏爱好者、地方史专家等),有学业精深、学有特长的教师群体(比如书法、集邮、插花等),还有来自各行各业、人数更为庞大的家长,他们可能是某一兴趣的爱好者,可能某行业的管理人员,也可能是技术熟练的工人或阅历丰富的长者(比如拉丁舞教练、京剧票友、医生、市场营销人员、丝绸检验、印染人员等)。流水般更替的学生带来活水般源源不断的家长资源。目前,我们还在收集校友资料筹建校友资源库。我们希望通过校本课程“指导群”的建设,既可以解决专职教师不足的困难,也为校本课程与时俱进的发展储备更多的指导人才,更希望把社会的“三百六十行”中丰富多彩、精彩纷呈的精华,逐一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前,对家乡的历史、社会的现状、身边的生活有更真切的感受。(2)充实综合实践校本课程内涵。校本课程体现的形式是丰富多彩的,可以是自编教材,也可以是非教材形态的,甚至一张节目单、一份计划书、一条建议都能成为校本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生活中许多活动式校本课程的整合开发,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理念。我们通过主题策划、组织实践等方式,努力实现校本课程与活动既从属又独立的目标。校园生活包括学校主题活动、学生社团活动、实践基地活动

小学校本课程内容

小学校本课程内容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基础开发出来的课程。实施校本课程是实现学校的办学宗旨,体现办学特色的有效途径。实施校本课程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既落实国家基础课程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又能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开发适合学生全面发展的、彰显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还可以有效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课程开发水平。为落实素质教育精神,顺应课程教材改革的发展趋势,根据教研室小学室的要求,现拟定校本课程开发方案如下:一、指导思想: (一)确立一个中心:人文素养的培养 体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适应社会进步、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要求为前提,将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定为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方向。 (二)建立一个基础:生活 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从生活出发,引导学生理解生活的意义,生活的方式,扩展学生生活经验,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使学生从思想到行动,都能贴近生活,适应生活。从而解决学生生活中的问题,并创造生活,享受生活。因此,我们的校本课程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在课程的开发过程中我们重视师生的自我发展、自我体验,正视学生的个人知识。重视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体

验、自我选择,张扬学生知识中的个性化,使之共同成为时代精神的建构者。 (三)明确一个原则:开放(包括内容和形式上的开放)开放可以给师生更广阔的天地,校本课程内容上的开放可以使教师更好的把握教改的实质,形式上的开放可以促进内容更趋科学、完整。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 本学期,开发出一套适合各年级学生特点、具有序列性的第二册学校课程教材。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尊重每个人的个性发展,因势利导,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形成健全的人格。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我们将加强对校本课程开发的监督,并注重积累,编写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两方面的校本课程,编写形成我校的校本课程丛书,形成“体现个性、具体实用、富有活力”的特色。并且使教师真正做到不仅会教教材,而且会编教材,成为科研型教师。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 开发以“好习惯伴我成长”为教材名称的具有序列性的1—5年级第二册校本课程。每册分“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两个版块的内容,每个版块两个单元,每个单元初定为2—4课内容,课时内容各级部自主安排,确定好后交教导处审定。必要时,可更换单元课题。加上单元评价,每个单元大致为20页,每册书80页左右。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规划课题暨 武汉市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重点课题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 课题结题研究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首次提出“学校课程”的概念,在2001年6月7日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要求“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现状,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校本课程从此走入我们的视野,落实国家教育方针,推进校本课程建设成为学校管理者的责任。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是一项课程革新任务,是目前我国教育改革的热点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具有以下五点意义: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创国家级山水园林城市”是武汉市政府向全体市民提出的一项重要工作目标。我校与东湖风景区近邻。东湖风景区以其独特的地理自然环境、楚文化的特色和现代科技文明风韵,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为中小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学习研究天地。因此以东湖风景区为依托研究开发与实施我校特色校本课程,对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落实武汉市政府工作目标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实施素质教育,规范教学内容,严格课程管理,将德、智、体、美有机统一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是《义务教育法》对中小学办学行为和育人方向总的规范要求。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校校本课程以学校教师资源为中心,以学生需求为重点的兴趣校本课程初具雏形。整合学校与地域教育资源,规范开发与实施行为,形成具有特色的校本课程,摆在了我们面前。因此这一课题的研究,对规范办学行为,创建以东湖文化为载体的教育特色,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培养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是新时期的教育目标,本课题的开发与实施,基于学生个性特长发展的需求,对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具有广泛而深远的教育实践意义。

浅谈初中阶段如何有效做好学校管理工作

浅谈初中阶段如何有效做好学校管理工作 发表时间:2018-11-23T11:49:27.147Z 来源:《现代中小学教育》2018年第10期作者:金启根[导读] 初中正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关键阶段,在初中阶段利用好科学有效的学校管理可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在进行知识学习的时候取得更好的效果。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鞋塘初级中学金启根摘要:初中正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关键阶段,在初中阶段利用好科学有效的学校管理可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在进行知 识学习的时候取得更好的效果。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初中阶段的学校管理就应该积极仔细的分析,要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灵活的调整。传统的教育和管理理念其实已经没有办法实现这样的目标,我们应该积极的进行改革和创新,要真正的做到以人为本、做到诚信管理。在管理的过程中,为学生的能力发展和素养提升提供科学有效的帮助。关键词:初中教育;学校管理;创新理念;以人为本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学校管理应该真正的做到以人为本。传统的学校管理只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这样的教育管理理念已经没有办法满足现代社会的要求。在具体进行课程教学的时候其实我们要仔细的思考,如何利用科学有效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认为要做到以人为本管理,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乐趣,初中阶段是学生终生发展的关键阶段。这一阶段不仅要科学有效的促进学生的生理发展,还要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身体锻炼和心理锻炼都显得很重要,这些都是传统的教学理念的薄弱之处,我们必须要解决好这些问题,要在实践中去探索初中学校管理的有效方法。 1、注意做好创新管理 在初中阶段的学校管理过程中,首先应该要做好创新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模式,只有不断的创新才能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才能够满足现代教育提出的一系列的要求。因为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等都没有真正的做到以人为本。而以人为本是现代教育的一个核心要求,只有做到以人为本才能够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才能够确保每一个学生在进行学习的时候的全面发展,这样的发展才是最优秀的。单纯的看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只会影响到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在进行管理的时候要考虑到学生的心理成长,也要考虑到学生的身体成长,要在学生的身体成长和心理上的平衡和协调,实现两者的统一。只有用这样的方式才能够不断的进行创新,并且在创新中找到正确的方向,学校要和学生一起相互配合、摸着石头过河,探索找到有效的路径。 2、以学生全面成长为根本宗旨 学生在学校不仅受到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同时也还接受到了精神观念等方面的影响,在现代化的人才观念中,强调个人的创新能力以及综合素质,这就对学校的发展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管理必须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为根本宗旨的。让学生参与到对学校管理方案的参与中,积极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学校管理工作应该更加具有人性化以及现代化气息,促成管理目的的更好达成。 由于学校管理制度本身的混乱,使得对相关政策方案的落实程度缺乏,完善学校管理制度的层次性,能够细化学校管理工作的步骤和职能,得以促进管理效果的形成。将学校管理中的教学管理、师资管理、学生管理等方面进行科学的划分和组合,建立一个完善的管理系统,发挥管理职能,带来学校管理工作的新局面。在初中学校管理中,既需要改变已有的落后的管理方针,也需要不断注入新的管理方式和措施,利用多种形式来达到管理目的。在这个过程中,学校管理应该坚持教育的第一目的性,提升教学质量和能力,使得教育实施措施更加顺利,建立相关的意见反馈机构,将学校管理、他人管理逐渐向自我约束和管理过渡。这种多种形式的管理过程,能够丰富学校的管理手段,提供给学生多种思维方式和空间,使得被管理的主体不仅积极接受相关的制度规章,也能够充分的发挥学习潜能。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校园和谐氛围 美化自然环境。优美的校园环境具有陶冶学生心灵,熏陶学生行为,启发学生美好想象的作用。让校园的一景一物,一草一木都能成为无声的语言,从而促进学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应文明而得体。 优化人际环境。据权威调查表明“领导+长者+朋友”型的领导角色和“师长+父母+朋友”型的教师角色及互助互爱、情同手足的同学角色是现代教育中的新型角色,颇受学生欢迎。让他们在一种和谐民主的氛围中,从小懂得互相尊重、帮助、关心他人,形成崇高的道德情操。 净化心灵环境。在社会经济浪潮的冲击下,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学校及学生自然受到影响。学校开展各类活动,净化学生的心灵环境,青年教师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对其动之以情,晓知以理。 4、学校管理要充分以教师为本 一是坚持思想管理原则,坚持正面引导,力求工作透明。二是坚持评价管理原则,坚持科学评价,力求平等竞争。三是创造健康的学校集体文化。学校要重视个体文化和团体文化建设,在精神、物质上大力支持,整合各种力量,协调好教师之间利益和责任的分配,并运用创新的教育价值观、教育信念与教育思想,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让教师在和谐健康的氛围中不断发展进取。切实抓好学校安全教育。一是要从细节着手,从校园的基础设施建设着手,首先排除校园安全管理的漏洞和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安全隐患。二是要把制定制度和安全教育结合起来,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领导带班值周、定期安全大检查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实现安全管理的精细化。三是建立校园安全管理网络体系。强化“安全第一”的思想,增强安全责任意识,细化安全工作目标,健全学校安全工作网络。四是重长远,切实抓好各种安全教育。未雨绸缪,预防为主,切实抓好安全教育工作,使安全教育常规化、系列化。 总之,实践证明,在学校管理工作过程中,只有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不断总结,才能不断提高学校整体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才能形成人心凝聚、安定团结、师生和谐的大好局面。初级中学校管理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作,管理者的态度是决定管理成败的第一步,细节的重视和过程的抓管是管理成功的关键。管理之中,严格执行各种制度,用科学的管理方法管理人,用科学的方法教育人、影响人,用科学的管理协调管理者、教师、学生、家长及其他社会力量之间的关系,管理才能有新的突破,学校管理才能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焕发生机并永葆活力。参考文献:

校本课程工作总结

校本课程工作总结 大块第六小学校本课程工作总结随着我国课程理论研究的深入开展, 我国课程政策发生了重大转变;实施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校本课程开发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教师的课程职能也相继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研究和开发课程将成为我们教师必不可少的基本功之一。因此,我校教师也结合实际情况对校本课程进行了研究与开发。现将我校开发校本课程的有关情况作总结如下: 一、高度重视,勇于探索,大胆实践学校将开发校本课程纳入学期工作计划,并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开发校本课程的实施方案。 二、校本研发的目的校本课程的开发意味着一种权力,更意味着一种责任,我校实施校本课程开发的最主要的目的可以简要地概括为三个方面。 1.让所有的教师都“动起来” 校本课程开发把学校推到了课程改革的前沿,学校成了课程开

发的主体。校本课程开发确定了学校作为课程开发的责任单位的地位,让每个教师都行动起来。这样既可以提高教师自身的实力,也可以促进学校的发展。 2.让所有的教师都“站起来” 教师对待所教的科目及其内容一直是敬畏有余的。科目对他们来说,是国家的规定,教材对他们来说,是专家编写的。他们被要求严格忠实于国家的所有课程文件,甚至连教学的具体步骤都严格遵照教学参考书指定的教学步骤和课时数。教科书对他们来说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他们跪拜于教科书的神威之下。 然而,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我们的老师亲自参与到课程编制的整个过程。国家提供的课程标准,成为他们主动学习研究的指导性纲要,国家提供的配套教材成了他们自主选择的对象。他们站在国家课程标准这块基石上,鸟瞰着校本课程及所有教科书。 三、校本研发的意义 1.有助于推动我校新课程改革。 校本课程开发强调课程要适应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尤其要帮助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获得充分的发展在基础教育阶段,课程改革就是要满足所有学生的学习需求,不管他们的性别、智力水平和学习准备如何。我国过去的“升学教育” 只注意到少数考分高的学生的发展,而忽视了那些低分和处于中间水平的大多数。当这些人毕业走向社会时,他们成了“失败者”。学校将大批“失败者” 推向社会,而社会中的绝大多数工作又将由这些“失败者”来承担,这样必然会影响到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全民的总体素质水平。

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现状与研究

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现状与研究 [摘要]通过对中小学进行有关校本课程开发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多数教师对开发校本课程的必要性、校本课程特色和质量等问题有所思考,体现出良好的课程意识,但也遇到了时间、精力、经费、资料不足、开发校本课程的知识和技术欠缺、缺乏专家指导等困难。要发挥校本课程对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及学校发展的促进作用,需要正确认识开发校本课程的价值,努力追求有特色、高质量的校本课程,提出促进校本课程开发发展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现状,研究 “校本课程开发(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的思想源于20世纪60—70年代的西方发达国家,针对课程开发的弊端,要求政府应明确在国家课程计划框架内的权力分配,把一部分权力下放给学校,强调学校、地方一级的课程运作,主张学校的教师、学生、学生家长、社区代表等参与课程的决策,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实现课程决策的民主化。2001年6月我国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的新课程的目标之一是“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在保证实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鼓励地方开发适应本地区的地方课程,学校可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福州晋安区地属城乡结合部,为了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落后学校亟待进行理念上的更新与学校课程的改革,形成有独特办学特色的区属学校;为了使课程的实施与学校自身的条件紧密结合,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研

究显得十分必要。 二、调查问卷 带着对校本课程开发的内涵是什么?有哪些因素影响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校本课程开发有哪些活动类型?校长、教师能否理解或接受“课程需要自己开发”?我们的教育有没有给予教师课程开发的知识与技能?校本课程开发对学生、教师、学校有什么价值等等问题的思考,同时为了全面而系统地了解我区中小学的校本课程开发现状,了解我区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所具备的条件以及为我区各学校的特色办学提供决策依据和为积极推广校本课程开发提供建议等,笔者设计了一套问卷与访谈提纲,并对问卷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研究。 笔者选择了29所学校,其中高中3所,初中6所,小学21所。每所学校随机抽取教师和学校行政人员作为样本,通过对他们的调查,了解校本课程的开发情况及学校、教师、学生的有关态度。共发放问卷298份,回收了264份,回收率是88.6%,其中有效答卷是242份。 三、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对校本课程开发的认识 1. 对校本课程涵义的理解 校本(school-based),是21世纪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全新的教育理念。从英文的字面分析,其大意是“以学校为本”、“以学校为基础”,实际上“校本”有多种涵义,比如课程改革专家郑金洲教授的观点就具有代表性,他从三个方面解读“校本”:一是一切为了学校;二是一切在学校中;三是一切基于学校。只要在教育实践中有存在这类课程的

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实施方案 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校本教研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实施方案——一、指导思想: 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基本精神为指导,调动学校自主开发课程和自主管理课程的积极性,充分利用我校和社会的课程资源,通过与外部力量的合作,采用选择,改编,新编教学材料或设计学习活动的方式,研究、开发校本课程并逐步形成适应地方、学校和学生特殊需要的,体现学校办学特点的学校课程体系。 二、前期论证 (一)多元智能理论 美国发展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已经成为上个世纪90 年代以来许多西方国家教育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我国当前进行课程改革的理论支撑,现在也应成为我们实施个别化教学的理论基础。该理论认为人的智力是多元的,每个人至少存在着的7 种智力,即言语──语言智力、 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智力、音乐──节奏智力、身体──动觉智力、交往──交流智力、自知──自省智力。加德纳认为这7 种智力在现实生活中错综复杂地、有机地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序组合在一起,正是这7 种智力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的组合使得每一个人的智力各具特点。 (二)自我评估 我校始终坚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提升学校品牌,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为宗旨,优化学科课程,强化活动课程,开发隐性课程,已基本形成了富有特色的课程体系。 学校办学条件优越,内部设施完善,微机室、多媒体室、实验室、图书室、等功能教室齐全,图书、音像资料完备。 现有任课教师19名,大专学历达标率100%,40岁以下教师占88.8%,且素质较高。经过理论培训,外出学习,课题研究,教师思想观念先进,具有较强的改革创新意识,教学管理、科研能力、业务水平居全县上游,具有初步的课程开发实施能力。教师的科研意识和研究水平逐渐增强,学校特色日渐突出。在信息技术、科研教育、创新教育、研究性提高、综合实践活动、英语教学、语文读写同步运行等方面,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为课程实施奠定了基础。. 三、开发的目标 根据校本课程的意义和本校实际,制定本校校本课程的开发主要目标如下: 1、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学会珍惜时间,学会感恩, 培养学生自强自立的优秀品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能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初步学会进行人际沟通和交流,发展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策划、组织、 协调和实施的能力。 4、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5、从小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磨练学生的意志,使学 生形成知难而进的品格。 6、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尊重每个人的个性发展,因势利导,促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小学班主任提升班级建设的方法研究

小学班主任提升班级建设的方法研究 发表时间:2018-10-24T10:42:37.083Z 来源:《现代中小学教育》2018年第5期作者:李敬明[导读] 作为小学班主任,要管理好一个班级,管得住几十个活蹦乱跳的“小鬼”,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特别是新形势下,小学生的思想和社会认知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班主任的工作内容和工作压力都有了一定程度的增加。西昌市第五小学李敬明四川西昌 615000 【摘要】作为小学班主任,要管理好一个班级,管得住几十个活蹦乱跳的“小鬼”,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特别是新形势下,小学生的思想和社会认知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班主任的工作内容和工作压力都有了一定程度的增加。班主任作为班级管理的主要责任人,一定要讲究工作的方法和策略,优化班级建设,只有这样才能做好班级管理事务,提升班级管理的效能。本文中,笔者结合自身班主任工作的经历,探究了小学班主任提升班级建设的措施,希望能对班主任的管理工作发展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关键词】小学;班主任;班级建设;措施;学生发展 一、强化常规管理,完善各项管理制度 优化班级管理,小学班主任首先就要做好常规教育和管理,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班级建设在班级管理中至关重要,作为班主任切记班级建设一定要及时跟进,对于班级的文化和物体都是给予相应的重视。班级建设过程中,首当其冲的就是对学生的常规教育,所以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在主题班会课堂,一定要强化学生的常规习惯培养。在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做好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引导学生做到尊师重教,团结同学,爱护公务,遵最守纪等,这些都是常规教育工作的内容。制度是实现有效管理的规范性文件和硬性的要求,学生对校纪校规也有一定的敬畏感。班主任不可能时时刻刻都在班级上,也不可能处处都能管理到学生,这就需要制度的约束。为此,在搞好班级建设的过程中,一定要完善各项管理制度,比如寝室管理制度、班级卫生管理制度、班级纪律制度、班级德行评价制度等等,完善的制度建设是搞好班级管理的基础和重要保障,所以小学班主任一定要落实制度建设、完善制度建设,优化制度设计。 二、做好班委会的建设,优化班级管理环境 班主任除了完成自身的教学任务之外,还要教育自己的学生,管理好班级几十位同学,同时还要开各种会议,写各类计划和总结,这些事情都使得班主任的时间变得极为紧凑。班主任还要与家长打交道,也会占去很多的时间。作为班主任除了创新管理方法外,也要懂点管理学,学会借力,让工作井井有条,这样不但可以提升工作效能,还能缓解自身的工作压力。其中班委会的力量不容小视。对于班级建设来说,建设的内容非常多元化,也非常复杂,其中班委会的建设至关重要,如果在班主任在选择班委的过程中,选拔出了那些精干的人员,班主任工作一方面可以得到很多的帮助,另一方面可以极大的促进班级的建设。新形势下班主任要优化班委产生的方法,及时的开展班委干部培训,这样才能培养出精干的班委队伍。对于班委会的产生,方法很多,在不同的小学阶段,方法也不尽相同,一般采取的方法是学生荐举,学生选取,班主任认定等等。对于班委会成员来说,并不是固定不变的,班主任可以根据学生的变化做出适当的调整,同时摒弃一些不合理的看法,班委成员不一定都要求成绩多么优秀,可以依据班委会的岗位来适当的选拔人员。作为班长,要选择以身作者,细心服务,有全局观念的人,同时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和责任心,能很好的处理学生关系。对于纪律委员而言,要选择原则性强,有责任心,能吃苦,纪律观念强,做事公平公正的同学。而对于卫生委员而言,要选择责任意识强,管理能力强,爱卫生讲卫生的同学等等。班委会成员选定之后,班委会的建设才刚刚开始,学生在日常额学习和生活中,缺乏一定的管理艺术和沟通技巧,特别是应对突出事件的能力,为此作为班主任要及时的开展班委会培训,在行为习惯、班级管理技巧和人际交流技巧上都给与一定的引导和指导。班委会成员稳定了,能力提升了,他们就会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得心应手,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班主任处理很多的班级事务,可以说对优化班级管理和建设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三、强化学生自觉意识的培养,提升班级建设的软硬件设施 学会尊重学生,充分的了解学生,对于犯错的同学,在批评的时候要讲究一定的方法,稳定学生的情绪,引导学生学会反思,让学生在接受批评的同时,认识到自身的错误,同时体谅班主任的良苦用心,这样的话,学生会更加尊重班主任,也会反省自身,促使自己减少错误的发生,无形中就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也为班主任的管理工作增添了助力。尊重学生有助于学生增进对老师的理解,也会提升他们的自觉意识。对于班级的班级的建设来说,主要的还是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自觉意识。如果每一位学生都具有了一定的自觉性,那么班级的学习氛围和学习环境就会大大的改善。小学班主任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心理,在思想上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他们的自觉性。小学生贪玩,注意力很难集中,所以班主任要想方设法的优化教育教学的手段,激发学习兴趣,提升他们的自觉性。创新管理机制,培养学生的自觉性。如,可以在班集体中引入自我评比机制。内容上分为学习、卫生、团结同学等几大块,定期进行评比。在机制的引导下,学生会不断地与别人进行对照,发现自己的长处,找到自己的不足,同时还能借鉴班上一些同学好的经验。与此同时,还要强化班级的软硬件设施。做好班级文化建设,利用模范学生,开展先进性教育。利用文化墙、学习园地等,培养学生的习惯和品德。落实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图书角,卫生角,英语角等,搞好建设,提升班级建设的质量。小学班级建设至关重要,它关系到班级管理的好坏,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环境,关系到班级学习氛围和学习环境的优良。新形势下,小学班主任一定要做好班委会建设、培养学生的品德和纪律观念意识,优化班级管理环境,强化硬软件的建设,提升班级建设的有效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邹晓宇.小学班主任管理的技巧探究[J].内蒙古教育,2016(05) [2]马上封.小学班主任如何搞好班级建设的问题探究[J].学周刊,2016(15) [3]黄珊存小学班主任如何优化管理提升班级管理的质量[J].素质教育,2016(02) [4]谭宗奎.新形势下优化班主任管理的策略探究[J].学周刊,2015(27)

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指南

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指南 什么是课程资源?课程资源也称教学资源,就是课程与教学信息的来源,或者指一切对课程和教学有用的物质和人力。课程资源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和教学目标的各种冈素;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与教学的直接因素来源。本事所要探讨的是广义的课程资源,即课程实施所需要的资源。目前已经出现多种对课程资源进行划分的方式。 一种是将课程资源直截了当地分为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有形资源包括教材、教具、仪器设备等有形的物质资源;无形资源的范围更广,可以包括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家长的支持态度和能力等。 一种是将课程资源划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什性资源两大类。素材性课程资源包括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力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培养日标等方面的因素;条件性资源包括直接决定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如时间、场地、媒介、设备、设施和环境等因素。 一种是将课程资源划分为校内资源、校外资源利网络化资源。校内资源,主要包括本校教师、学生、学校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动植物标本、矿物标本、教学挂图、模型、录像片、投影片、幻灯片、电影片、录音带、VCD、电脑软件、教科书、参考书、练习册,以及其他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等;校外资源,主要指公共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家长、校外学科专家、上级教研部门、大学设施、研究机构、有关政府部门、其他学校的设施、学术团体、野外、工厂、农村、商场、企业、公司、科技活动中心、少年宫、社区组织、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广泛的社会资源及丰富的自然资源;网络化资源主要指多媒体化、网络化、交互化的以网络技术为载体开发的校内外资源。 上述三种类型的划分有其理论的依据,但大多是学校在新课程的实践中摸索总结出来的。只要是便于学校对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采用何种方式划分都有其合理性。总体上说,三种课程资源的划分都比以前更能够反映课程改革的实际,课程资源的范畴更大,也更科学。但目前一些研究者和学校有将课程资源无限扩

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指南(一)

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指南(一)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校本课程开发已经成为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校本课程是课程改革的新生事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中第六条中明确提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在课时计划中也明确规定:“地方与学校开发或选用的课程占课时总比例的10%-12%。”这些都足以见出国家对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视。同时,这也成为我们弘扬学校文化,发展学校特色的新契机。 但是,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出现了一些误区,比如校本课程开发范围大而全,使校本课程特色缺失;再如校本课程的实施缺乏活动性,使学生主体个性失落;还如地域资源和人力物力资源等课程资源重复开发,使课程资源无序浪费。为了帮助学校切实有效地开发和管理校本课程,避免重复开发、浪费资源,以落实国家基础教育课程管理政策,提高我市中小学校本课程的整体质量,促进全体学生主动、全面发展,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学校课程管理指南》的有关精神,现就本地区加强校本课程开发工作,特编制了《富阳市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指南》。 一、校本课程及其功能 校本课程是指学校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地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由学校教师编制、实施和评价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构成学校课程的有机整体,是执行国家三级课程管理政策的一个组成部分。 校本课程的实施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促进学校特色的形成。它能很好地弥补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缺陷,提高课程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二、校本课程的目标 使学生在掌握国家课程规定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引导学生在众多课程选择中得到个性发展的及时补偿,开发潜能,培养学生的信息采集和加工能力,使学生在课程的自主选择和个性化知识的掌握过程中形成更多更广泛的能力,更好地认识学习的价值,塑造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全面的发展,并逐步形成学校办学特色。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 1、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相协调的原则 校本课程开发,必须与国家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保持一致。课时比例要控制在课时总量的10%-25%,保证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间的协调性。 2、权力与职责相统一的原则 学校具有开发校本课程的决策权、选择权,同时,也要承担相应的管理职责。要坚持校本课程实施的严肃性,建立校本课程开发和管理的有效机制,监督和评估课程实施的过程,发挥校本课程的积极作用。 3、地域资源与校本特色相结合的原则

农村初中思想品德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课题开题报告

农村初中思想品德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课题开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课程资源就是课程与教学信息的来源,或者指一切对课程和教学有用的物质和人力。思想品德课程资源就是对我们思品课教学有用的物质和人力。课程资源是达成课程目标的重要保证,能否合理有效地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直接关系到课程实施的成效。新的课程改革明确提出了课程资源的概念,强调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课程改革的作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规定:“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要增加用于思想政治课活动和社会实践的课时,积极开发并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同时要求:“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也指出:“应鼓励教师和学生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积极创造和利用课程资源。”“教材在达到课程标准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应考虑地区和城乡的不同特点。”就人教版《思想品德》教材而言,有很多内容并不适应农村思想品德课教学的要,如在教材编写上没有处理好城市和农村的关系。同时思想品德课程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的特点要求教师补充大量的课外资料用于教学,但是农村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资源极度缺乏,就影响了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有效性,不利于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实施。所以从实际出发,发挥地区优势、因地制宜,充分开发和利用农村思想品德课程资源,有利于增强思想品德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开展思想品德教学的有效、重要的途径,是落实新课标的内在要求,是有效推进新课程发展的重要形式和方法。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研究的目的:通过课题研究,改变以往认为农村校本课程资源贫乏的认识和目前课程过 于注重书本知识传授的倾向,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社会发展及当地文化传统的联系,关注学生的个体体验和学习兴趣,拓展学生学习的时空,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和学生的适应性。在研究中紧密结合地方及学校实际,坚持以师生发展为本,通过引导学生有效利用校本课程资源,积极参加综合实践活动,让每一位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发展,并以此为契机,力树学校品牌,争创学校特色、大力提升教学质量,最终促使学校、教师、学生共同发展。和科技创新 2、研究的意义:因地制宜地开发与利用思想品德校本课程资源是思想品德课程实施的重要 组成部分,这对于改革思想品德教学理念、提高思想品德教学效率、保证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实施有着重大的影响,特别是与城市学校相比,农村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资源相对匮乏,因此,开发与利用农村初中思想品德校本课程资源尤为重要,它有利于农村学校落实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和贯彻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建立和完善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新模式;有利于推动农村学校实施思想品德课程改革,将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思品课堂教学有机结合,切实提高农村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有效性;有利于加深农村教师对校本课程的认识,促进教师观念的转变,提高教师课程开发的意识与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有利于激发农村中学生对思品学科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探索德育新途径,达到德育教育对学生的内化作用,帮助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核心素养视角下的教学实践

核心素养视角下的教学实践 发表时间:2019-08-30T14:08:40.323Z 来源:《现代中小学教育》2019年第8期作者:王杨[导读] 核心素养是新时期背景下的重要教学目标,相关教学工作者要立足于核心素养教学理念,实施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进行相关教学工作的开展,还要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四川省成都市成都嘉祥外国语学校郫都分校王杨 摘要:核心素养是新时期背景下的重要教学目标,相关教学工作者要立足于核心素养教学理念,实施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进行相关教学工作的开展,还要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所以本篇文章主要针对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教学实践进行探索。通过有效的教学实践在实际教学中进行核心素养的渗透,通过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教学实践知识和能力进行培养提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真正体现出核心素养背景下的教学价值。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教学实践;课堂导入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和发展,对学生进行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仅仅是一个教学方面,而更应该注重在课堂教学当中如何加强对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对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这一文件当中,如何更好地贯彻和执行其中的核心教育理念,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构建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是新时期背景下每一个课堂教学工作者需要深思和探究的问题。 一、当前小学教学质量和教学实践的现状分析 要想进一步提高小学教学管理质量,加强教学之间,渗透核心素养,相关教学管理工作者就必须要进一步明确当前小学教学质量、教学之间中出现的现问题和状况,并深究其中存在的问题,才能够立足于问题之上,朝着新时期课程改革的教学目标和新时期对地区教育提出的要求进行一系列的教学改革。 (一)小学教学管理思想滞后 在我国社会发展的过程当中,由于区域跨度比较大,法阵不同步,特别是对于农村地区和城市对比,不管是在信息交通以及各个方面都稍有落后。特别是信息的落后,直接导致了地区小学教学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方法的落后[1]。比如在我国众多小学教学管理当中,仍旧普遍的存在着管理层与教师教育管理思想观念滞后的现象,管理层沿用生硬死板的,老套的管理方法进行教学管理,而教学工作者也采用传统落后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进行管理。即便是在新时期课程改革背景下,相关教学管理工作者也没有认真的学习新课程改革理念,用新课程改革理念以及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进行小学教学管理的新目标的制定,这就导致了小学教学管理层无法及时有效地用新的思想,新的观念开展管理工作,影响小学教学管理质量。 (二)缺乏科学、系统的教学评价 科学的、系统的教学评价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必要条件,也是核心素养的渗透土壤。在传统应试教育里面的影响下,更多的教学工作者更加关注学生最终的考试成绩,因此在教学过程当中,只是让学生对相关的知识进行死记硬背,而没有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状况以及没有对自身的教学过程、教学方法进行评价和反思。不管是学生还是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缺乏有效的引导和自我反思,都不能够使得教学工作找准正确的方向。比如教师只是单方面的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而没有对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进行评价,也没有加强师生之间信息的交流和沟通,形成相互评价的局面,这种教师向学生单项评价的方法让学生处于劣势地位,并不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以及构建学生需求的教学环境,忽视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以及知识的运用能力,这些都是阻碍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学实践效果不高的原因。 二、核心素养视角下的教学实践探究 在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师就要明确核心素养对小学教学提出的要求,怎样的教学实践能够实现核心素养的渗透。 (一)加强领导,进一步强化小学教学质量管理意识 学校的管理层应该不断地强化教学质量管理意识和行为,采取有效的、恰当的措施加强领导。比如制定相关的教学业务考核检查监控等体系,实施领导负责制。除此之外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定期开展相应的教学教研活动,通过教研活动强化教师的业务能力与教育管理意识,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职业素养。除此之外学校还要为相关教学工作者提供较为完善的晋升机制和进修平台,及时地学习新课程改革理念,用新课程改革理念来武装自己,将教学质量管理作为一项常态化的工作进行考核,营造积极的教学管理氛围,为今后的教学工作质量的提升奠定基础,从而满足新时期背景下小学教学质量的需求,促进小学一系列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在教学之间中注重核心素养的渗透[2]。 (二)注重课堂评价,凸显出学生学习的成就感 成就感是学生进行主动学习的内驱动力之一,通过一堂课程的学习,学生掌握了哪些知识点,学习成绩怎么样,其实对于学生本身来说,没有一个更加客观和具体的认知。这时教师就可以通过进行有效的积极的课堂评价,彰显出学生在课堂当中所取得的成就,让学生看到自己认真学习之后所取得的成果,增强学生的学习成就感,让学生更加具体的看到自己学习的进步。在这种成就感的刺激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得到进一步提高。比如在一堂课堂教学结束之后,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评价,评价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态度、学习积极性以及学习所取得的成果,教师认可学生才能够更好的推动学生进行自主的学习,发挥主观能动性在今后的教学当中更好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上,让学生能够更加全面地看到自己的问题,这也是核心素养下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结语 总而言之,要想加强对小学教学实践管理,教学工作者最重要的就是要把握学生的学习特点、思维特点以及教学目标进行合理的规划。同时注重培优补差工作的开展,从而提高小学课堂教学实践质量,满足核心素养下的教学需要。参考文献: [1]任荣.核心素养视角下的课堂有效教学实践研究[J].当代教研论丛,2018(10):66. [2]陈巧珍.聚焦核心素养谈谈教学实践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33):119-120.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