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教育体制改革

中国教育体制改革

20世纪90年代以来,教育在规模、数量、速度上迅速发展,围绕经费、创收等财政视角的改革,以及围绕招生、就业政策方面的改革,使人们感到了明显的变化。然而,迄今为止,并没有触及制度变革的核心问题,官本位、行政化、城市化、精英化倾向依然严重。由于缺乏关于未来教育的清晰理想和目标模式,教育改革仍然表现为行政导向,集中在技术性的层面。

为适应社会现代化的发展、实现国家的战略目标的需要,教育体制改革必须提到国家的议事日程。中国深入开展教育改革的可行性在于:
——经过二十年高速发展,教育整体上已经超越了极度短缺、极度贫困的状态。在大多数城市地区、东中部地区,已经有条件、有可能追求一种好的教育、理想的教育。
——中国现实教育问题凸显,高收费、不公平、质量滑坡、腐败行为等致使教育的社会声誉降到二十年来的最低点,社会要求变革的压力十分强大。在加入WTO和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社会其他行业正在深化改革,垄断被相继打破,预示着教育变革的不可避免。
——围绕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制度文明的目标,中央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的发展观,以及有限政府、法治政府、依法行政等行政改革的目标,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教育行政改革有可能提到议事日程。
——新的改革实践正在出现,基层和民间教育改革的某些探索已经具有了制度创新的意义。


(一)教育制度改革的理念和价值

中国的政治文明、社会进步、可持续发展都有赖于先进的、真正能够兴国的教育。面向21世纪的中国教育需要新的教育哲学和教育理想,改革需要奠定清晰的价值和目标。需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与建设市场经济体制和发展民主政治的社会现代化方向相一致,中国教育的基本价值至少应当包括以下方面。
1.教育的普及性
现代教育的历史,就是不断普及和扩大教育的历史,通过更大程度地实现“教育机会均等”,从而提高民族素质,满足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增进和扩大社会民主。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和旺盛的教育需求,我们特别需要弘扬中华民族重教兴学的精神和民间办学的优秀传统,进一步开放教育,解放教育生产力。这也是“穷国办大教育”的一个必由之路。同时,需要发展信息时代以通讯技术和网络为主的各种新的教育方式和途径,在终身教育的视野中,构建学习化社会的教育制度。
2.教育的公平性
现代教育不仅是经济建设的“发动机”、科技发展的“加速器”,也是社会的“稳定器”和“平衡器”。在建设和谐社

会的进程中,促进社会公平和教育公平不仅是一种理想,也是一个现实的发展目标。当前特别值得重视的是导致教育不公平的制度性原因,需要通过有效的公共政策,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努力缩小而非人为扩大客观存在的各种教育差距和社会差距。
3.教育的民主性
在我国的现实中,这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重建教育的公共性。它意味着要通过制度创新,分散和下放管理权力,促进办学体制的灵活性和多样化使教育重新成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生机盎然的事业。在教育多元化、社会化、地方化的格局中,重建教育在社会生活中的主体性。与此同时,需要确立学术自由、学术自治、师生平等、社会参与等价值观念,确立知识分子的学术权利和在教育、科研中的中心地位,建立科学化、民主化的教育决策体制和机制,建立学校与家长、社区紧密联系的参与机制。
4.教育的人文性
现代教育具有人力资源的开发和人的发展这样相辅相成的两翼,必须在教育的功利和非功利的两种价值之间保持恰当的平衡,重视教育树人育人、文化传递、社会整合等非功利价值,防止经济主义、科学主义、能力主义、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对教育的伤害,防止教育的失衡和异化。
确立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念,是指与学科中心、考试中心的价值观念相反,围绕青少年生长的实际需要而进行的民主的教育、活的教育、有用的教育,以培养具有良好素质的现代社会的合格公民。同时,使各级学校成为社会和社区的文化中心,使教育成为社会文明和道德的灯塔,成为文化传承和创新的源泉。
5.教育的实用性
长期以来,在我国学校教育的现实中,理论与实践、学校与社会、学生与社会生活相脱离的弊端特别严重。因而,造就一种实用性、适用性的教育仍然是必要和重要的追求。教育应能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生活的需要,满足青少年成长的实际需要,能够切实地改善人的生存处境和提高生活质量。这样的教育必然是因地制宜的、灵活的和多样化的,它有赖于教育管理体制的地方化,以及使学校真正拥有办学的自主权。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