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数学学习中的非智力因素

数学学习中的非智力因素

数学学习中的非智力因素
数学学习中的非智力因素

湖南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数学学习中的非智力因素

课程名称数学教育心理学

姓名朱瑾学号 201570100541

专业学科教学(数学)年级 2015级

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日期 2016年 6月................................................... ...............................................

(以下内容由任课老师填写)

湖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制

目录

1非智力因素概述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1非智力因素概念的界定 (2)

1.2非智力因素的功能和结构 (3)

2非智力因素对数学学习的影响 (4)

2.1数学学习中的动机因素 (4)

2.1.1期望-价值因素 (5)

2.1.2成败归因因素 (6)

2.1.3能力自我知觉因素 (7)

2.1.4学习目标因素 (8)

2.2数学学习中的焦虑因素 (8)

2.2.1焦虑对数学知识学习的影响 (9)

2.2.2学习焦虑对工作记忆的影响 (9)

2.3数学学习中的自我效能感 (10)

2.3.1自我效能感的理论 (10)

2.3.2自我效能感与其他理论关系的研究 (11)

2.3.3自我效能感对学习的影响 (12)

3激发非智力因素的若干教学策略 (13)

3.1激发学习动机的教学策略 (13)

3.2激发学习兴趣的教学策略 (15)

3.3培养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教学策略 (16)

数学学习中的非智力因素

20世纪初,随着智力概念的提出和心理测验的蓬勃发展,非智

力因素这一概念应运而生。1935年,美国心理学家亚历山大在(Alexander)在其论文《智力:具体与抽象》中首次提出了“非智力因素”(nonintellective factors)这个概念;1943年,美国另一位心理测试大师韦克斯勒提出“智力中的非智力因素”概念,1950年他在《美国心理学家》杂志上发表的《认知的、欲求的和非智力的智力》一文,此文被心理学界作为非智力因素概念正式诞生和科学研究的标志。

本文先介绍非智力因素的一般理论,然后主要讨论动机、焦虑和自我效能感3个非智力因素与数学学习的关系,最后提出激发学生非智力因素的课堂教学策略。

1非智力因素概述

1.1非智力因素概念的界定

燕国材于1983年对非智力因素概念作了一种界定:广义地说,凡是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都可以称为非智力因素;狭义地说,非智力因素主要指情感、意志和性格。

李崇德认为非智力(或非认知因素)是指智力与能力以外的又同智力活动效益发生相互作用的一切心理因素。

沈德立指出:非智力因素概念的提出,是人们对心理范畴试图从另一个角度进行划分的尝试。他认为非智力因素有两个层次:一是广义的非智力因素,即除智力或能力因素以外的全部心理因素;二是狭

义的非智力因素,是指与智力活动关系密切并共同影响智力活动效率的心理因素。关于非智力因素的成分,沈德立确定了与学习密切相关的11种因素:成就动机、交往动机、认识兴趣、学习热情、学习焦虑、学习责任心、学习毅力、注意稳定性、情绪稳定性、好胜心、支配性。

1.2非智力因素的功能和结构

沈德立认为,非智力因素主要有四种基本功能:

①动力功能。包括内驱力和情动力。内驱力是有机体内部或外部刺激所唤起并指向一定目标的某种内在倾向;情动力是伴随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的体验而激起的某种内在倾向。

②维持调节功能。非智力因素能支持、激励个体的行为,使之能够始终坚持目标,如果遇到障碍,则表现为克服困难、坚持不懈。

③补偿功能。非智力因素能够对个体的某些弱点起到补偿作用,即所谓“勤能补拙”。

?定型功能。所谓定型功能是指把某种认识或行为的组织情况固定化。非智力因素有利于促进智力和能力的发展,并保证智力或能力的水平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起着一定的定型作用。 非智力因素的结构由若干子系统有机组成,主要包括四个系统:

①引导思维系统,主要由个人的抱负水平、自我意识、注意力等因素组成。这一系统的水平和层次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或影响着个体努力的程度和努力方向,同时还承担着维持个体的活动指向集中于一定的目标,避免周围其他因素的干扰,保证个体能够全力以赴地致

力于自己的目标,直到达成目标。

②动力系统,主要有由人的动机组成。包括人的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内在动机是个体的内在驱动力,是一种要求了解与获知的需要和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需要。外在动机是个人为达到一定外显目的而产生的动机,是一种外部驱动力。动机在非智力因素中起动力作用。

③调控系统有人的情感、情绪和意志组成。积极的情绪对学习活动起着协调组织的作用,消极的情绪则起破坏、瓦解或阻断的作用。在负面情绪下,知觉范围变窄、记忆里不牢固、思维活动呆板、决问题困难;意志对学习活动的作用主要包括发动和抑制两方面,学习活动的完成与克服困难是紧密相连,意志还能抑制和阻止各种不符合实现目标的行为。在这一系统中,既要善于调动情感的动力作用,也要善于用意志去调控消极情感,使其危害降到最低。

④定向系统由人的性格与气质组成。性格是人对现实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是人们在今后的环境教育中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气质是指人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主要表现在:心理过程产生的速度和稳定性、心理过程的强度、心理活动的倾向性等。 2非智力因素对数学学习的影响

2.1数学学习中的动机因素

动机是激发和维持个体进行活动,并导致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动力。心理学对动机的理解由几个要点:第一,动机与行动相关联。第二,动机是存在于个体内部的某种性质的力量,能够驱使人们产生行为活动。动机具有导向目标的作用,一方面强调动机的

倾向性特征;另一方面,动机不等同于目标,与对象不是一一对应关系。

2.1.1期望-价值因素

期望-价值理论的基本假设是:行为的发生依赖于人们对行为导致目标实现可能性的认识,依存于目标的主观价值。期望-价值理论被阿特金森(Atkinson)和罗特(Rotter)发展为成就动机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

(1)成就动机理论

成就动机是指一种相对稳定的倾向或者说是一种追求成功的持久倾向(气质),是在个体发展早期通过特殊的儿童教养活动形成。阿特金森提出接近成就目标的趋势()

Ts由3个因素决定,这三个因素是:成就需要或渴望成就的动机()

Ps和

Ms、成功地完成任务的可能性()成功的诱因值()Is,这些成分有相乘关系:Is

=

?

Ps

Ts?

Ms

且预测Ps

=1,则()()2 Is-

?

-

?

=

?

=。由

?

?

=

Ps

Ps

1Ps

Ts-

Ms

Ps

Ms

Is

Ps

Ms

此可以得到以下推论:首先,在任务难度为中等时()

Ps,动机作

=

50

.0

用达到最大值。其次,如果一个人的成功欲望越大(Ms值越高),中等难度的任务对这个人越具吸引力。相反一个人越不在乎成功(Ms值越低),这个人越有可能选择很容易或很难的任务。

阿特金森提出的这些动机原理以某种变通形式出现在激发课堂学习动机的教学模式中。阿姆斯(Ames)提出使学生形成掌握目标的课堂任务应该是适当的难度水平。班杜拉(Bandura)等提出教学中应该将长期的、遥远的目标分成较小的单位或近期目标,当作校准任务

难度的一种策略。

(2)社会学习理论

罗特的社会学习理论关注的是人们在面临多种课选择的行为方

式时所进行的选择。他对动机领域的两种主要观点—强化观点和认知的观点进行了整合,提出人们是对具有最大奖赏的目标抱着最高的期待进行活动的。

罗特认为,对成功的期望决定于3种因素:①一个人过去在特定环境中的经验。②在没有特定经验的情况下,先前的相关经验也会发生影响。③人们对特定任务特征的知觉。罗特还在考察技能决定和机遇决定两种情况时提出了著名的控制点理论:具有内部控制点的人认为自己应对自己的行为和所受到的强化负责,而具有外部控制点的人则认为强有力的他人、运气或环境等自己无法控制的东西应该对行为和强化负责。

2.1.2成败归因因素

在成就领域,归因理论认为在确定成功与失败的原因时,人们会进行因果寻求。归因的动机作用与三个原因有关,分别是控制点、稳定性和可控性。

控制点指原因是由行为者内部控制的,还是由行为者外部控制的。控制点决定着一个人的自豪感和自尊是否会随着成功和失败发生改变。布克勒(Brockner)等人研究了大学生对期中考试成绩的反应,以及类似的很多研究,都表明:低自尊的人收到有关其行为表现的消极反馈时,会变得泄气并失去前进的动力。但是,高自尊者当被告知考

试成绩不好或者发现自己在完成挑战性任务时不能做得很好时,与低自尊者的反应却是相当不同的。

稳定性指一个原因不随时间而变动的特性。稳定性影响人对成功的主观期待。若将成功归因于一个稳定的原因,那么就会对未来的成功抱以期待;若将失败归因于稳定的原因,人们就会推断将来也不可能成功。

可控性指原因随主观意志而变化的程度。可控性与许多具有动机意义的感情有关,这些感情包括愤怒、内疚、怜悯和羞耻感。如果一个人的成功受阻于他人控制的因素,就会产生愤怒;当人由于内在的可控制的原因而失败或违背契约时就会产生内疚感;怜悯和同情是向那些由于无法控制的原因,包括能力缺乏或身体残疾而未能实现的目的的人所表达的情感。羞耻感是人因为无法控制的内在原因,如能力低而失败时所产生的主导反应。教师对学生成功与失败的解释影响着教师与学生间的互动,教师与学生互动的核心是教师归因中的可控性维度。教师的情感反应是学生进行个体内归因的重要线索,这些情感反应能提供归因线索。

2.1.3能力自我知觉因素

自我价值理论由卡温顿(Covington)创立,核心概念就是自我知觉。该理论认为了解自己胜任能力的需要是人的基本动因,认为由于社会将高价值赋予人的获得能力,所以任何年龄的学生都会不遗余力保护自己的能力感。自我价值理论强调个人高自尊的维护和保持。

近年来,有研究者努力寻找课堂教学中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成功期

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感和自我价值感的课堂教学策略。这些策略将成就动机理论、归因理论、目标设置理论融合在一起制定出的,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胜任感和在课堂中的自尊,从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生学习动机提高的表现是:愿意接受任务,积极寻求帮助;使用建设性的认知策略;面对困难坚持不懈;对成功感到骄傲。

2.1.4学习目标因素

成就目标表示个体为了获得或达到有价值的结果或目的而参与

成就活动的原因。

德威克认为,在成就情景中,儿童主要追寻的成就目标可分为学习目标和成绩目标。追寻学习目标的个体认知能力是可以培养的、可以发展的,因而力求掌握新的知识和提高自己的能力;追求成就目标的个体则认为能力是天生的、固定不变的,因而力求搜集与能力有关的证据以获得对自己能力的有利评价,避免消极评价。

2.2数学学习中的焦虑因素

焦虑是指个人预料会有某种不良后果或模糊性威胁将出现时产

生的一种不愉快的情绪状态。学习焦虑是焦虑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泛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最为普遍的消极情绪反应,而数学焦虑一直是一个热点问题。

里查森(Richardson)和苏恩(Suinn)将数学焦虑界定为:在各种各样的一般生活和学习情境中,阻碍数字操作和数学问题解决的紧张和焦虑感。

芬内玛和苏尔曼(Sherman)将数学焦虑定义为:在完成数学任务时对身体症状的感觉。

提尔勒(Tishler)将数学焦虑界定为不良的数学态度与数学低成就期望的一种组合,而数学焦虑会抑制殊勋技巧与过程的获得。

2.2.1焦虑对数学知识学习的影响

阿什克拉夫特(Ashcraft)和弗斯特(Faust)用数学焦虑水平等量级表(MARS)测查了大学生的数学焦虑水平。对此实验进行解释,高数学焦虑被试在解决复杂数学问题时会在解题正确率和反应时间

之间权衡,要么牺牲反应时间以求得高正确率,要么牺牲正确率以求得快速的解题时间。

焦虑水平与学习难度、学习者的能力、学习情境压力、学习态度等因素都有相关关系。对于难度大的学习,低焦虑效果较好,高焦虑效果较差;对于难度小的学习,高焦虑的效果相对优于低焦虑的效果。从学习者的能力水平看,能力中等而呈现低焦虑者,其学习成绩比同等能力但呈现表现高焦虑者的要好;能力低的学生无论焦虑水平高低成绩都差,但低焦虑对学习更有利;能力高的学生无论焦虑水平高低成绩都较好,但高焦虑更能促进学习。从学习情境的压力方面看,一般是低焦虑者因情境压力而提高学习效率,高焦虑者因情境压力而降低学习效率。有研究表明,数学焦虑与积极的数学学习态度之间呈负相关。

2.2.2学习焦虑对工作记忆的影响

研究表明,当主体应用陈述性知识解决简单问题时,数学焦虑的

影响不显著;而当主体应用程序性知识解决复杂问题时,数学焦虑的影响却非常显著。我们需要探讨数学焦虑对工作记忆的影响。

工作记忆系统是一个队来自感觉登记系统的信息和长时记忆提

取的信息进行暂时性的加工和贮存等心理活动的记忆系统,是人脑对语言理解、学习、推理、运算等认知过程的中枢。工作记忆的“瓶颈”结构模型强调工作记忆和长时记忆之间的联系以及各子系统信息整

合的加工过程。

过程效能理论是建立在工作记忆系统存在的假设基础之上的。阿什克拉夫特对其进行扩展,说明对于数学焦虑个体来说,导致低成绩的原因是,任何一个数学任务都是一个双重程序,即数学是基本任务,对极端思想的关注和焦虑是消耗工作记忆资源的第二项任务。

焦虑水平与数学成绩产生交互作用的原因是,当高数学焦虑的个体的数学焦虑被激起,他变经历“双重任务”模式,数学运算和焦虑体验。此外,数学焦虑还可能对长时记忆产生影响,在数学课上对个体产生影响,减少用于学习和掌握知识的工作记忆容量。

2.3数学学习中的自我效能感

2.3.1自我效能感的理论

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

信心或信念。

(1)自我效能感的作用

首先,自我效能感影响人们的行为选择。人们倾向于回避那些他们认为超过其能力所及的任务和情境,而承担并执行那些他们认为自

己能够干的事。

其次,效能判断决定着人们将付出多大的努力以及在遇到障碍或不愉快的经历时,将坚持多久。自我效能感越强,其努力越具有力度,越能够坚持下去。

最后,自我效能感影响人们的思维模式和情感反应模式。自我效能感低的人与环境作用时,会过多想到个人不足,并将潜在的困难看得比实际上更严重。有充分自我效能感的人将注意力和努力集中于情境的要求上,并被障碍激发出更大的努力。

(2)自我效能感的特征维度

自我效能感主要具有水平、强度和延展性3个特征维度:

①自我效能感在水平上的变化,是指一个人认为自己所能完成的、指向特定目标行为的难易程度。

②自我效能感在强度上的变化,是指一个人对自己实现特定目标行为的难易程度。

③自我效能感的延展性(或广度),是指在某个领域内的自我效

能感之强弱,会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到其他相近或不同领域中的自我效能感。

2.3.2自我效能感与其他理论关系的研究

(1)与成就动机理论的关系

一些持传统成就动机理论的学者将自我效能感作为成就动机中

的一个积极成分,甚至提出用自我效能感取代成就动机作为人的行为的解释因素。一些持现代成就目标理论的学者倾向于将自我效能感作

为一个中介变量,与成就目标交互作用。

埃里奥特(Elliot)将成就目标分成3种定向:掌握性目标、成就趋近目标与成就回避目标。自我效能感与前二者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与成就回避目标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

(2)与目标设置理论的关系

自我效能感与目标设置有极为密切的关系。高的自我效能感提高目标设定水平,强化目标承诺,从而提高绩效。另外,目标设置也对自我效能感的发展有重要影响。一些学者发现,情绪因素对目标设置有显著影响,情绪因素有可能是存在于自我效能感与目标设置之间的一个干预变量。

(3)与动机归因理论的关系

自我效能感与归因之间存在互为因果的关系。在寻求困难问题解决策略时,高自我效能感的人倾向于将失败归因于努力不足,低自我效能感的者则易归为能力不足。

(4)与能力观之间的关系

中介性的加工在起作用时,人们对能力本质所持有的观念是一个重要因素。在低绩效的情况下,增长观定向的人,其自我效能感不会出现明显的降低;而能力实体定向的人,其自我效能感则会明显下降。在简单任务中,追求成就目标的人成绩更好;在复杂任务作业中,则是追求学习目标的人成绩较佳。

2.3.3自我效能感对学习的影响

国内外许多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对学习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自我效能感影响学生的目标定向、期望水平和归因分式。以下介绍一些学者的研究结果:

杨心德的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与学习目标呈显著相关。一般而言,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期望和抱负水平较高,倾向于选择既适合其

能力水平又又具有挑战性的目标。与之相反,自我效能感较低者往往对自己的能力水平作出错误的估计,选择的目标也常常不切实际。

王翠萍、张大均就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作了实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实验后,实验班自我效能感高于前测,高于对照版,差异显著,说明该模式能够显著提高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和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其学业进步。

寇冬泉、刘电芝等人作了培养小学生数学自我效能感的实验研究。实验班在数学课中运用“自知、助学自验、自评”结合的方法进行实验培育。该实验不但说明了数学学习与自我效能感之间的关系,而且阐述了培养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教学途径。

3激发非智力因素的若干教学策略

3.1激发学习动机的教学策略

(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数学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是指学习预期达到的客观标准。学习目标一般可分为两种:远期的总的目标;近期特定的目标。帮助学生树立数学学习目标,最好的办法是让他们的活动有明确的目的和目标。确立远期的总的目标,可以鞭策学生始终根据远期目标的要求不断激励自己向这个目标努力;根据总目标分段设立近期的特殊的目标,可以督促学生一步一

步地通过完成近期目标逐渐接近总目标。

因此,教师在开学时就应当把学生所要学的课程分成若干单元,并把每个单元的目的、任务告诉学生。

(2)创设问题情境

在数学概念教学和命题教学中,问题情境可以是具有现实背景的情境,也可以是以数学问题本身作为背景去构建。问题情境是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

为此,教师要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的结构,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状态,使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的发展水平构成一个适当的跨度。

(3)控制作业难度

教师在教学时要根据学习任务地不同难度,恰当控制学生学习动机激起程度。另外,对于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应当分配不同水平的作业任务。在教学中采用分层作业法是一种有效的方式。

(4)注重反馈评价

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反馈信息来调整学习活动,改进学习策略;另一方面,他们为取得更好的成绩或避免再犯错而增强了学习动机。教师的评定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

学习动机是追求成功的内在动力。因此,教师必须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完成任务情况给予反馈,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和满足。

(5)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归因

不同的归因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和积极性起不同的作用。引导学生进行正确归因,对激发动机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为了使学生在归因时减少或消除偏差,教师应当积极进行引导并帮助学生掌握归因的技能。归因技能的训练主要有三种方法:

①团体训练法

②强化矫正法

③观察训练法

3.2激发学习兴趣的教学策略

兴趣就是个体意识对一定客体的趋向性和选择性。兴趣的主要功能有:动力功能、定向功能、引导功能、维持功能。

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策略:

(1)增强数学学习材料的趣味性

学习者对新颖适度的和已有经验有联系的教材或资料最感兴趣。因此,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首先,要把教学材料设计得有一定的新颖性和趣味性;其次,要展示数学史中生动有趣的数学家传记和脍炙人口的逸事;再次,要揭示数学材料中美的元素,数学中的简单美、对称美、和谐美、奇异美等因素。

(2)教学方法多样性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讲授与探究相结合,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实验与论证相结合,证明与伪证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

教学中还应当注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学生是建构自己主观知识

的主体,教师的任务是协助学生建构知识而不是给学生灌输知识。(3)加强教师的语言修养

教师自身的语言修养是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学效果的好坏,学生能否产生学习兴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数学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

(4)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融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有利于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一所学校、一个班级有良好的学风,会形成一种无形的力量,推动学生自觉地学习。教师热爱学生、信任学生,师生之间友好关系的建立,不仅是良好校风、班风的基础,也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因素。

3.3培养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教学策略

(1)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

成功经验或体验是自我效能感最重要的来源。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专长与潜能,教师要善于发现它,并且让学生的特长充分展示,此时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2)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榜样示范

首先,教师自己在教育教学中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榜样示范;其次,让学生从替代经验中获得自我效能感;最后,指导学生确立自我参照标准,从自身进步中增强自我效能感。

(3)适当的表扬和奖励

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学习和活动过程中的亮点,不失时机地进行积极评价,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活动潜能,提高学生学习和活动的自

信心。在进行有效评价时要注意以下三点:

①淡化奖励的外部控制作用

②强化奖励的原则和公开性

③奖励要以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

(4)加强学生学习策略指导

帮助学生培养自我管理、自我调节的策略,学会自我监控,学会自我归因,是培养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有效途径。教师要经常对学生进行学习和行为的策略指导,帮助他们进行积极的归因训练,并逐步使他们学会对学习和行为进行自我监控,掌握自我调节的有关技能,从而提高他们的自我效能感。

以上就是数学学习中的非智力因素的主要内容,通过对这部分内容的整理,让我深刻地了解到非智力因素对数学学习的影响。我们将来成为老师,也要充分关注学生非智力方面,以自己的行动让学生获得更好的数学学习条件。

参考文献:

[1]王悦钢.非智力因素与学生的数学学习[J].四川教育学院学

报,2004,12,84-86

[2]伍春兰.对影响学生数学学习的非智力因素的一次调查[J].数学教育学报,1997,6(3),36-39

[3]张春光.非智力因素和数学教学[D].内蒙古:内蒙古师范大学,2004

[4]丁峰.关于非智力因素对数学学习影响的探讨[J].现代阅

读,2013,11,86-87

[5]符小燕.试论非智力因素对高中数学的影响及其解决办法

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

构成智力主要有六种因素: 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想像力、思维力、创造力。抽象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创造力是智力的最高表现。 非智力因素主要包括:自我意识、适应社会、情绪的控制、意志、自我激励、人际关系等方面的能力。 智力因素,就一定程度而言,属于先天因素;非智力因素则侧重于后天的养成。 非智力因素的高低是学生成绩优与差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步入成功的重要保证之一。 第一,智力与认识过程有关,但并非认识过程本身; 第二,构成智力的各种认识特点必须比较稳定,那些变化无常的认识特点不能称为智力; 第三,智力不是五种因素的机械相加,而是五种因素的有机结合; 第四,智力是一种能力,而情绪、情感、性格、气质、动机、兴趣、意志、需要、目标、抱负、信念、世界观等非能力的特征则属于非智力因素。 智力是影响学习的重要因素,尽管智力的定义目前尚无定论,但它与学习的密切关系则是众所公认的。国内外学者的多项研究结果表明,智力与学生的学业成绩存在着高度相关。智力不仅影响着学生的学业成就,更重要的是影响着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的速度、深度和灵活性,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准备状态,决定着学生学习的可教育性程度。由于各人的先天素质存在着差异,特别是后天条件的不同,诸如社会、环境、家庭、学校、所从事的实践活动以及主观努力程度的不同等因素,使人们的智力出现了差异。智力的个别差异可以分为量的和质的两个方面。所谓量的差异,一是智力的水平差异,二是智力表现早晚的差异。所谓质的差异一是智力的类型差异,二是智力的性别差异。从某种程度上说,智力差异对人们学业成就和未来事业的影响是很大的。 非智力因素,是指除智力因素之外,影响智力活动和智力发展的那些具有动力作用的个性心理因素。它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气质和性格等。在个性心理结构中,诸多非智力因素组成了彼此联系、相互制约与相互作用的动力系统,是人的个性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它决定着人进行活动的积极程度。人们在学习过程中,其学习动机、情绪情感及个性特质都会对学习成果有很大影响。 非智力因素,指与认识没有直接关系的情感、意志、兴趣、性格、需要、动机、目标、抱负、信念、世界观等方面。这些非智力因素,在人才的成长过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一个智力水平较高的人,如果他的非智力因素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往往不会有太多的成就。相反,一个智力水平一般的人,如果他的非智力因素得到很好的发展,就可能取得事业上的成功,做出较大的贡献。我国著名的数学肖张广厚(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他在小学、中学读书时智力水平并不出众,他的成功与良好的非智力因素有关。他曾说:"搞数学不需太聪明,中等天分就可以,主要是毅力和钻劲。"达尔文也曾说过:"我之所以能在科学上成功,最重要的就是我对科学的热爱,对长期探索的坚韧,对观察的搜索,加上对事业的勤奋。" 从心理学上讲,感情、意志、兴趣、性格、需要、目标、抱负、世界观等,是智力发展的内在因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一个人的非智力因素得到良好的发展不但有助于智力因素的充分发展,还可弥补其他方面的不足。反之,如果人缺乏意志,贪图安逸,势必影响其智力的发展。 作为父母、老师,都希望学生超过自己,少年学有所长,长大事业有成。为子成龙,为生成才,都不惜一切代价,如春蚕,如蜡烛,如人梯,促其茁壮成长。有的学生天资聪灵,学习却一天天没了兴趣,成绩自然也不理想。作为家长无不唉声叹气,恨铁不成钢;作为老师,

非智力因素与学习

《非智力因素与学习》第一章非智力因素及其在学习中的作用 第一章非智力因素及其在学习中的作用 1935年,美国心理学家亚历山大就提出非智力因素,此后为韦克斯勒所继承和发展。但是这一概念在西方并未引起多大反响。1943年,我国心理学家曹日昌提出“非智慧的心理特质”一词。1983年,燕国材在《光明日报》发表《应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一文,引起国内教育界广泛关注与重视。 一、非智力因素的基本性质 1、非智力因素的内涵:人的意向活动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系列稳定心理特点的综合,叫做非智力因素。 对意向活动的理解:人的一生中有两大任务,一是认识世界(了解与掌握事物发生发展与形成的规律),一是改造世界(如何对待和处理外在事物)。认识世界的活动反映在心理上就表现为认识活动,如感知、表象、想向、思维、记忆、注意等。这些认识在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中会逐渐地形成一系列更稳定的心理特点,我们就把它们总称为智力因素。改造世界的活动反映在心理上就表现为意向活动,如需要、兴趣、情感、意志等。这些意向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也会逐步形成一系列稳定的心理特点,我们就把它们总称为非智力因素。 2、非智力因素的外延 广义的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以外的众多心理因素,它蕴含在意向活动以及意向活动所凝聚的个性特征之中。狭义的非智力因素: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 具体的非智力因素:对狭义的非智力因素进行分解,并根据它们对学习作用的大小、关系疏密程度,选取12 个基本心理因素构成具体的非智力因素,从动机中分解出来的有成就动机;从兴趣中分解出来的有求知欲望;从情感中分解出来的有学习热情、责任感、义务感、荣誉感;从意志中分解出来的有自制性、坚持性、独立性;从性格中分解出来的有自尊心、自信心、好胜心。 二、非智力因素的功能 1、非智力因素的特点:意向性、习得性、聚合性、波动性、积极性、适度性。与之对面的是认识性、遗传性、结构性、稳定性、无积极性、非适度性的6个特点就把智力因素的性质也反映了出来。 2、非智力因素的功能:动力功能、定向功能、引导功能、维持功能、调控功能、强化功能。 三、IN结合的学习理论 I(智力)N(非智力)。该理论由三个核心思想组成。归纳为一个目的、一条假设和一个公式。目的是尊重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发挥其主体作用,调动其主体积极性;假设是一般的说,智力水平差不多,非智力因素水平却差别很大;公式是在其他条件基本相同的情况下,A=f(I.N)。(A是学习的成功) IN结合论不只有三条核心思想,同时还有10对20个命题。分三个维度归纳如下。 区别维度,即从智力与非智力因素两者的区别角度来考察,有3对6个命题。

重视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重视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各位家长: 大家好! 首先感谢大家抽出时间,前来我校参加本次家长会议。 在今天的家长会议上,我主要想和大家谈一下,如何重视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这个问题。 那么什么是非智力因素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举一个例子:有一个孩子,学习成绩在班级里,总是处在中下游水平。父母望子成龙心切,心中十分着急,怀疑自己的孩子智商不高,智力有问题,特地领了孩子去测智商。测试结果表明自己的孩子智商并不低,属于中上水平。另据父母反映,孩子的学习成绩不理想,但象棋下的不错,记忆力也很强,看过的书、电影、电视记得很牢。这就形成了一种反差:智力好,但成绩差。 这个孩子为什么智力好而成绩差呢?这说明了一个问题,即要搞好学习,光凭智力因素还不够,还需要非智力因素。只有两者都好了,学习成绩才能上去。从古今中外许多名人的例子分析来看,在其他条件相等的情况下,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公式: 成功=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 这个公式告诉我们,一个人要搞好学习,光靠智力因素不行,光靠非智力因素也不行,必须使两者有机结合起来。至此,我们可以回答刚才开头的问题了,什么是非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是相对智力因素而言的,它是一个相当广泛

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的角度来看,凡是智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注意力等)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甚至道德品质都是非智力因素。从狭义角度来看,它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等。 一.非智力因素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1.非智力因素可以促进智力因素的发展。 高尔基说的好:人的天赋像火花,它既可以熄灭,也可以燃烧起来。非智力因素如热烈的情绪,坚强得意志和独立的性格等都是促使人们的天赋燃烧起来的催化剂。如牛顿、达尔文、居里、爱迪生,爱因斯坦等,他们幼年时的智力并没有超常的表现,学习成绩也不大好,但由于他们都有非凡的非智力因素,如勤奋、踏实、惜时如金、知难而进、永不满足、孜孜不倦等,终于使他们的智力获得了非凡的发展,从而成为非凡的科学家、发明家、文学家等。 另据美国心理学家对800名男子进行了30多年的跟踪研究表明,成就最大与最小的人之间,最明显的差别不在于智力水平,而在于是否有自信心,有进取心,有坚持力,有不屈不挠,不自卑等良好得意志等心理品质。据有人对我国115名在省市级各类竞赛中获奖学生进行的一次调查表明,发现他们中间智力超群者并不多,家庭物质文化条件也并不优越。但是,大多数人兴趣广泛,知识面宽,意志坚强,有正确的学习动机,有强烈的求知欲

非智力因素

注重高中学生数学学习的非智力因素 浙江省平湖中学陈杰 314200 【论文摘要】 本文从笔者所任教的学校实际情况出发,分析了影响学生提高自己数学成绩的三个非智力因素: 1、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 2、数学学习意志薄弱,持久性差; 3、自卑感强,自暴自弃。 并结合笔者的实际教学经验,提出了六条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 1、阐述数学的重要性,激发学习兴趣和动机; 2、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思想情感; 3、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4、培养学生坚强的学习意志; 5、给予学生最大的信任,表扬进步,鼓励成功,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6、注重个别辅导。 【关键字】 非智力因素数学教学教学对策学习动机

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只要提供合适的环境、足够的学习时间和适当的帮助,95%的学生能够学好每一门功课,达到确定的教学目标。我校目前在校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数学学科成绩不理想。根据布卢姆的理论,笔者认为,学生数学成绩差的原因并不在智力上,而是在非智力因素上。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成功=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现代心理学认为智力因素通常是指记忆力、观察力、思维能力、注意力、想象力等,即认识能力的总和。它是人们在对事物的认识中表现出的心理牲,是认识活动的操作系统。而非智力因素是指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它对人的认识过程起直接制约的作用。其中主要包括兴趣、情绪、情感、意志、性格等。从人类智慧行为的心理结构看,非智力因素属于非认知性心理机能系统,即认识活动的动力系统,在学习上发挥着动力、定向、强化和创造等方面的功能。可以这么说,一个学生学习成绩的高低除了与记忆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智力因素有关外,还在很大程度上与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有关。所以,我们在重视学生智力发展的同时,也必须重视非智力因素对智力的“催化”作用。下面结合我校教学实践,拟分析我校数学学习困难生的非智力因素状况,谈谈在教学中充分调动非智力因素的几个策略,并提出教学对策。 一、造成数学成绩落后的非智力因素 1、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较差,往往是课上听课、课后完成作业了事,他们往往不注重理解,偏重于课本上的定义、公式、定理,甚至有时题目条件稍一变化,便无能为力。对于所学的知识尚不会比较,不善于整理归纳,数学知识掌握显得松散零乱、理解不深。在学习上,他们没有形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努力寻求最优解答,解题后进行总结、归纳、推广和引伸等科学的学习方法。 2、数学学习意志薄弱,持久性差。有些学生甚至是最优秀的学生,一遇到计算量比较大、计算步骤比较繁琐题目,或者是一次尝试失败,甚至一听是难题或一看题目较长就产生畏难情绪,缺乏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坚韧意志和信心。他们还常经不起诱惑,贪玩厌学,不能自制。 3、自卑感强,自暴自弃。有些差生在未接触到一些数学知识之前,就对它产生了畏惧心理。一旦接触到这些知识,稍有困难,便自暴自弃,认为数学不是他能学好的,最终放弃了对学好数学的信心。比如,解析几何、函数,常使一部分学生因畏难而放弃学习。 二、分析了上述数学困难生非智力因素状况,根据教学实践,提出如下几种教学对策: 1、阐述数学的重要性,激发学习兴趣和动机 从小学到高中,年年都有数学课。世界各国都把数学列为中小学的主干课程。为什么大家都这么重视数学呢?笔者认为原因有三:首先,数学和语文、英语一样,也是语言。数学是科学的语言,他用数字、公式、符号、图像、概念、命题、和论证等各种手段,十分精确而简练的表达世界万物间的数量关系,以及在空间的位置关系。不懂数学,就不能理解科学。其次,数学能够发展人的理性思维。如果说语文能用来表示人的感情、愿望、意志,进行形象思维,那么数学主要用来进行抽象、概括、推断和论证等理性思维。数学推理一是一,二是二,准确无误,用以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十分有益。最后,数学的用途广泛。小至上街买东西,大至设计火箭外形、控制卫星运行,全靠数学计算。 我们知道学习动机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使人集中精力去获得知识,是学习活动的强大动力。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达到学习目的的内驱力,直接影响到学习的效果。古今中外,许多教育理论家都阐述了兴趣和动机对学习过程的重要作用。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育学家乌申斯基也说:“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我们现代的教育实践也充分说明,培养良好的兴趣是减轻学生的负担、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发展的重要环节。反过来说,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但兴趣的产生,往往要靠外界的刺激和诱发。这就要求教师经常全面、细致地观

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与学习

第四章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与学习 教学目的:了解智力内涵,智力个别差异的表现;理解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动机、情绪和情感)与学习成绩及效率的关系;掌握利用智力、非智力因素相互关系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原则和方法。 教学要求:结合实际,理解本章内容 教学重点:智力,智力理论,非智力因素(动机、情绪、气质)与学习 教学难点:智力理论、动机与学习的关系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心理测验 教学过程: 第一节智力因素与学习 学习活动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各种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交织在一起共同影响学习的进程。智力因素作为心理过程中的认识过程直接影响着学习活动,而非智力因素虽然不直接参与认识过程,却是学习活动赖以高效进行的动力因素。 国内外学者的多项研究结果表明,智力与学生的学业成绩存在着中等程度的相关,智力不仅影响着学生的学业成就,更重要的是影响着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的速度、深度和灵活性,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准备状态,决定着学生学习的可教育性程度。 智力是一种综合的认识能力,它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5个基本因素,抽象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创造力是智力的最高表现。智力的这种观点应理解为:第一,智力与认识过程有关,但并非认识过程本身;第二,构成智力的各种认识特点必须比较稳定,那些变化无常的认识特点不能称为智力;第三,智力不是五种因素的机械相加,而是五种因素的有机结合;第四,智力是一种能力,而情绪、情感、性格、气质、动机、兴趣、意志等非能力的特征则属于非智力因素。 一、智力与智力结构 (一)、智力的定义归纳有如下几类: 1.智力是抽象思维的能力

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的影响

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的影响 当前,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着这样一个问题,即重视智力教育,轻视甚至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许多老师迫于当前应试教育中的升学压力,往往只注重文化知识的讲解,把分数当作教学内容的全部。把考试成绩作为对其评价的唯一尺度。家长的物质刺激和责怪训斥便是家长对孩子学习满意程度常用的两种态度。这种做法的结果,往往欲速而不达,而且更深刻的影响是造成学生个性发展的失衡。因此,教师应尽快走出这一教育观念的误区。非智力因素,是指除了智力与能力之外又对智力活动产生效益的一切心理因素。非智力因素对智力活动发生着重要影响,这已在国内外的研究中取得共识。早在上世纪3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亚里克山大就提出“非智力因素”这一概念。美国的另一位心理学家韦克斯也提出“智力不能与其他个性因素割裂开来”的观点,认为一般智力因素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各种智慧能力之和,还应包含有其他的非智力因素,主要指气质和人格因素。 在我国,对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关系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一般认为,“非智力因素”的结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情感过程,二是意志过程,三是个性意识倾向性,四是气质,五是性格等等。而且上述五个方面都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的方式参与了智力活动,并产生出综合的效益。近年来,虽然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进行,非智力因素问题在实际教学中日益突出。目前在部分学校开展的诸如情感教育,愉快教育,审美教育等教改实验,已取得了可喜成绩。但仍有许多学校和教师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或者只停留在理论层面上。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在课堂教学中注重非智力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非智力因素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起着至少三种作用:首先是动力作用,它是引起能力与智力发展的内驱力,具体说,个性意识倾向性为学习活动提供动力,使学生能顺利地选择和确定任务;成就欲、自我提高的需要与学习任务完成存在着正相关,维持学生学生智力活动朝着目标持续不断地进行;动机过程影响能力与智力的操作效果,促进学生发挥现有的知识技能,获得新知识技能,并将知识技能迁移到新情境中去。情绪情感是通过内在的心理过程影响认知活动,对能力与智力活动具有增力或减力的效能。因此,我们要重视学生兴趣的激发,师生感情的建立,积极性的调动等。其次是定型作用,气质和认知方式是以一种习惯化的方式来影响能力与智力活动的表现形式。 在思想政治44课

浅谈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浅谈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正确的学习动机、强烈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学习习惯等因素,是使学生积极地、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取得成功的秘决之一。而动机、兴趣、习惯等均属于非智力因素的范畴。获取知识的过程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共同参与的过程。在智力活动中可以培养非智力因素;反之,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又能对智力因素起促进作用。因此,在教学活动中,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发展,对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一、培养正确的学习动机是成功的动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活动的心理因素。它是直接激励学生的一种内动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 1、从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养学习动机 数学家华罗庚教授指出:“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无不用数学。”数学的用处如此广阔,它是现代化建设必备的知识。如第七册教材中题为“光的速度是每秒30万千米,这个距离大约比地球赤道的7倍多7万千米。地球赤道大约多少千米?”通过这道题的计算可以教育学生学习数学与现代化建设联系起来,形成长远的学习动机,产生正确的学习态度,提高学习热情和自觉性。 2、用原有动机与迁移来培养学习动机 有的学生,由于学习基础差,缺乏意志力,因而对学习数学感到乏味枯燥,导致学习成绩低下。但这些学生也有他们各自的优点,教师要善于捕捉他们某方面的优点,并给予肯定、表扬和鼓励,引导他们将这个动机迁移到学习数学上来,这是学生前进永不枯竭的动力。陈XX同学是留级生,但他被选为参加校跳绳比赛的运动员,我就热情地做他练跳的义务裁判,并对他说:“陈XX,你的双摇跳得不错,而班里的许多同学包括老师我都不及你,能否说说为什么跳得这样好?”他答道:“我是一有空就练跳绳,并天天坚持。”于是我就因势利导说:“如果你能把这种意志用到学习数学上来,那你的数学成绩肯定会赶上好的同学。”他会意地点了点头。后来他坚持把自己会做的题目做正确,遇到不懂的就主动问,成绩有了明显的进步。 二、激发强烈的学习兴趣是成功的关键 瑞士教育家波亚杰说过:“儿童是具有主动性的人,所教的东西要引起儿童的兴趣,符合他们的需要,才能有效地促进他们发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直接影响到他们对数学知识的探索和追求。因此,教学时要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心理特征,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1、注意情感因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的认识活动和情感是紧密相连的,学生的学习也是这样。如果一个学生喜欢某一位老师,那他一定喜欢这位老师上的课。这就是古人所说:“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热爱学生不仅是职业道德所要求,也是提高教学质量所必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对学生要尊

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学生在学校读书时,曾被认为是智力出众的学生,毕业后却没有什么作为。这一事实证明,智力高的未必一定能成才,隐藏在事实后面的一条真 理是:人的成才除了一定的智力因素和社会条件外,还取决于一些非智力因素。 一、什么是非智力因素 顾名思义,非智力因素是相对智力因素来说的,一般认为智力因素包括六个方面: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思维力,创造力。 非智力因素,指与认识没有直接关系的情感、意志、兴趣、性格、需要、动机、目标、抱负、信念、世界观等方面。 这些非智力因素,在人才的成长过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一个智力水平较高的人,如果他的非智力因素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往往不会有 太多的成就。 相反,一个智力水平一般的人,如果他的非智力因素得到很好的发展,就可能取得事业上的成功,做出较大的贡献。 我国著名的数学肖张广厚(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他在小学、中学读书时智力水平并不出众,他的成功与良好的非智力因素有关。他曾说:“搞数学不需太聪明, 中等天分就可以,主要是毅力和钻劲。”达尔文也曾说过:“我之所以能在科学上成功,最重要的就是我对科学的热爱,对长期探索的坚韧,对观察的搜索,加上对事业 的勤奋。” 从心理学上讲,感情、意志、兴趣、性格、需要、目标、抱负、世界观等,是智力发展的内在因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一个人的非智力因素得到良好的发展不但 有助于智力因素的充分发展,还可弥补其他方面的不足。反之,如果人缺乏意志,贪图安逸,势必影响其智力的发展。 非智力因素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动力作用 非智力因素是儿童学习的动力,是学习积极的心理机制。非智力因素(情感、意志、需要、态度、目标、抱负),能促进儿童的智力健康发展,学习积极性高,态度 正确,求知欲旺盛,注意力集中,自制能力强,这就有助于他们学习成绩的提高,促使智能发展和发挥。反之,非因素发展不良的儿童,则学习积极性不高,缺乏自觉 性,注意力涣散,情绪不稳定,缺乏毅力。因此,家长抓儿童智力发展,还要注意培养儿童认真,负责,刻苦学习的态度,不断激发儿童和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二)定向作用 非智力因素对儿童的学习活动起着定向作用,它把儿童的认识和行为统一起来,集中于学习活动,用于记忆,想象和思维所观察的事物和所学习的内容方面。有些学 生学习成绩不好,不是智力差不如人,而是学习积极性不高,自控力差,学习精力不集中所造成。 (三)巩固作用 儿童的学习活动,不仅要具有吸引力和趣味性,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儿童的坚韧性和克服困难的精神,使他们经常保持勤奋向上的情绪和刻苦学习和积极性,这样才能 不断前进。反之,娇气、任性、懒散的消极因素起主要作用,情绪忽冷忽热,缺乏克服困难的精神,就不能巩固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如何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如何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它不直接参与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的具体操作,但对智力因素起着动力协调作用。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是学习者与学习环境共同作用的过程。在学习者方面,学习成功与否除受智力因素和本人已有知识能力制约外,非智力因素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力图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不断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同时让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努力培养克服困难的决心和毅力。那么,在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呢?笔者认为要注意下面几点: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活动、维持和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学生的一切学习活动都是由动机引起的,动机是制约积极学习的重要因素。正确和远大的动机是积极学习的原动力和源泉。在教学中,我认为可以从下面几方面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1.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性的教育以启发他们 的求知欲。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学生学习动机与目的、理想之间有着较高的正关系,相关系数达0.819。 2.依靠有效的教学方法,例如,贯彻积极学习精神,设置悬念、创设问题情景,启发学生集中注意力、积极思维,采用多样化和新颖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确保学习成功,以激励和增强他们的学习动机。 3.以表扬为主结合适当批评,开展游戏、竞赛,建立兴趣小组、课外活动以及利用成绩反馈等,都能激励学习动机。 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积极认知事物和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倾向,它是积极学习中最现实和最活跃的成分。动机和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培养兴趣的方法多种多样,在教学中可以从下面几方面入手: 1.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远大的目标能促进有趣向乐趣和志趣转化。 2.贯彻积极学习精神,创建融洽、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创设语言和问题情景等以激励学习兴趣。 3.恰当安排教学内容,注意改进教学方法,活跃学生独立思维过程以发展兴趣。 4.加强课外活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三.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反映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客观事物符合人的需要,就会持积极的肯定情感,反之,持消极的否定情感。人的认识活动始终伴随着情感。列宁说过:“人类在探究真理时,积极肯定的情感起激励促进作用,消极否定的情感起抑制阻碍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增强积极肯定的情感,降低消极否定的情感。 积极肯定的情感要靠感染、诱发和点拨。我认为以境育情、以行育情、以情育情和以理育情是感染、诱发和点拨情感的重要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创设生动活泼的情景,使学生能触景生情,激发起他们轻松愉快的情感;建立融洽协调的师生关系和合作相互帮助的学生交往集体,能感染形成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小组和班级集体;点拨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意义能培育学好功课的深厚情感。 四.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 意志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目的并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自己行动的心理过程。如果说兴趣是学习的动力,那么,要完成任务和达到目的就

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

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 智力是人的认识能力的综合,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像力,它影响学习活动的速度和质量,解决“能不能学”的问题。非智力因素是指人的理想、动机、兴趣、意志、情绪、自信心,等等,它为学习活动提供动力,解决“想不想学”的问题。关于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作用问题,一直存在着很大的争议。 勤能补拙实验为证 勤能补拙的事例在生活中俯首可拾。德国马普学会的斯特恩教授与脑科学专家格拉伯勒等人通过实验证实了:后天勤奋的确能弥补先天智力上的不足。他们在某城市征集了引名出租汽车司机,他们经验丰富,对该市道路非常熟悉,但智力水平高低不一。实验步骤是:在该市范围内给定起点和终点,然后在电脑屏幕上显示一些道路的名称,要求司机在规定的时间内回答,是否利用给出的道路,是否在某个路口转弯,等等。在他们

思考时,科学家用电子仪器记录他们的脑部思维活动状况。结果发现,所有的司机无论智商高低,都不需要冥思苦想就能轻松解决问题,他们的脑部只有一个很小的区域参与了思维活动,而且活动差别也很小。但是,在陌生的道路上作类似的实验,发现智商高的司机稍为轻松一些。 这个实验说明,低智商的人在学习和工作时,如果能通过练习,使不熟悉的内容变为“熟悉”的内容,那么他们的反应水平和高智商者是没有多大差别的,也就是说,通过后天学习可以消除智力因素的影响。斯特恩等人通过对儿童思维活动的神经研究数据的分 析证实,基础知识和后天学习可以使一个低智商的人变得聪明起来,但仅仅是聪明而不多加练习,则无法凭空获得原缺乏的知识。我们经常说,勤奋和热情造就大师。以上实验的结论并不新鲜,科学家们只不过是用科学的手段证明了一个我们在生活中熟知的 道理罢了。 20%IQ十80%EQ=成功? 自从一个好事的美国人写了一本EQ的书后,

浅谈对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浅谈对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浅谈对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学生在学校读书时,曾被认为是智力出众的学生,毕业后却没有什么作为。这一事实证明,智力高的未必一定能成才,隐藏在事实后面的一条真理是:人的成才除了一定的智力因素和社会条件外,还取决于一些非智力因素。 一、什么是非智力因素 顾名思义,非智力因素是相对智力因素来说的,一般认为智力因素包括六个方面: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思维力,创造力。非智力因素,指与认识没有直接关系的情感、意志、兴趣、性格、需要、动机、目标、抱负、信念、世界观等方面。这些非智力因素,在人才的成长过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一个智力水平较高的人,如果他的非智力因素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往往不会有太多的成就。相反,一个智力水平一般的人,如果他的非智力因素得到很好的发展,就可能取得事业上的成功,做出较大的贡献。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张广厚在小学、中学读书时智力水平并不出众,他的成功与良好的非智力因素有关。他曾说:“搞数学不需太聪

明,中等天分就可以,主要是毅力和钻劲。”达尔文也曾说过:“我之所以能在科学上成功,最重要的就是我对科学的热爱,对长期探索的坚韧,对观察的搜索,加上对事业的勤奋。”从心理学上讲,感情、意志、兴趣、性格、需要、目标、抱负、世界观等,是智力发展的内在因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一个人的非智力因素得到良好的发展不但有助于智力因素的充分发展,还可弥补其他方面的不足。反之,如果人缺乏意志,贪图安逸,势必影响其智力的发展。 二、重视孩子性格的培养 爱因斯坦说:“优秀的性格和钢铁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学更重要,智力的成熟,很大程度上是依靠性格的,这点往往超出人们通常的认识。”因为性格影响渗透个性的其他部分,改变气质的消极部分,巩固发展积极成分。俗话说“勤能补拙”。说勤奋能弥祉智力的不足。性格标志着一个人的思想品质。良好的性格对社会有积极意义,使人上进,奋发图强。那么,孩子应形成哪些良好的性格呢? 1、做事认真、一丝不苟的精神。 2、诚实、勤劳、正直、勇敢、热情、开朗的性格。

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

智力因素比作种子,把非智力因素比作土壤,优良的种子只有播在肥沃的土壤里才能茁壮成长。构成智力主要有六种因素: 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想像力、思维力、创造力。抽象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创造力是智力的最高表现。非智力因素主要包括:自我意识、适应社会、情绪的控制、意志、自我激励、人际关系等方面的能力。智力因素,就一定程度而言,属于先天因素;非智力因素则侧重于后天的养成。非智力因素的高低是学生成绩优与差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步入成功的重要保证之一。第一,智力与认识过程有关,但并非认识过程本身;第二,构成智力的各种认识特点必须比较稳定,那些变化无常的认识特点不能称为智力;第三,智力不是五种因素的机械相加,而是五种因素的有机结合;第四,智力是一种能力,而情绪、情感、性格、气质、动机、兴趣、意志、需要、目标、抱负、信念、世界观等非能力的特征则属于非智力因素。智力是影响学习的重要因素,尽管智力的定义目前尚无定论,但它与学习的密切关系则是众所公认的。国内外学者的多项研究结果表明,智力与学生的学业成绩存在着高度相关。智力不仅影响着学生的学业成就,更重要的是影响着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的速度、深度和灵活性,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准备状态,决定着学生学习的可教育性程度。由于各人的先天素质存在着差异,特别是后天条件的不同,诸如社会、环境、家庭、学校、所从事的实践活动以及主观努力程度的不同等因素,使人们的智力出现了差异。智力的个别差异可以分为量的和质的两个方面。所谓量的差异,一是智力的水平差异,二是智力表现早晚的差异。所谓质的差异一是智力的类型差异,二是智力的性别差异。从某种程度上说,智力差异对人们学业成就和未来事业的影响是很大的。非智力因素,是指除智力因素之外,影响智力活动和智力发展的那些具有动力作用的个性心理因素。它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气质和性格等。在个性心理结构中,诸多非智力因素组成了彼此联系、相互制约与相互作用的动力系统,是人的个性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它决定着人进行活动的积极程度。人们在学习过程中,其学习动机、情绪情感及个性特质都会对学习成果有很大影响。非智力因素,指与认识没有直接关系的情感、意志、兴趣、性格、需要、动机、目标、抱负、信念、世界观等方面。这些非智力因素,在人才的成长过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一个智力水平较高的人,如果他的非智力因素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往往不会有太多的成就。相反,一个智力水平一般的人,如果他的非智力因素得到很好的发展,就可能取得事业上的成功,做出较大的贡献。我国著名的数学肖张广厚(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他在小学、中学读书时智力水平并不出众,他的成功与良好的非智力因素有关。他曾说:"搞数学不需太聪明,中等天分就可以,主要是毅力和钻劲。"达尔文也曾说过:"我之所以能在科学上成功,最重要的就是我对科学的热爱,对长期探索的坚韧,对观察的搜索,加上对事业的勤奋。" 从心理学上讲,感情、意志、兴趣、性格、需要、目标、抱负、世界观等,是智力发展的内在因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一个人的非智力因素得到良好的发展不但有助于智力因素的充分发展,还可弥补其他方面的不足。反之,如果人缺乏意志,贪图安逸,势必影响其智力的发展。

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学生在学校读书时,曾被认为是智力出众的学生,毕业后却没有什么作为。这一事实证明,智力高的未必一定能成才,隐藏在事实后面的一条真理是:人的成才除了一定的智力因素和社会条件外,还取决于一些非智力因素。 一、什么是非智力因素 顾名思义,非智力因素是相对智力因素来说的,一般认为智力因素包括六个方面: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思维力,创造力。非智力因素,指与认识没有直接关系的情感、意志、兴趣、性格、需要、动机、目标、抱负、信念、世界观等方面。这些非智力因素,在人才的成长过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一个智力水平较高的人,如果他的非智力因素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往往不会有太多的成就。相反,一个智力水平一般的人,如果他的非智力因素得到很好的发展,就可能取得事业上的成功,做出较大的贡献。我国著名的数学肖张广厚(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他在小学、中学读书时智力水平并不出众,他的成功与良好的非智力因素有关。他曾说:"搞数学不需太聪明,中等天分就可以,主要是毅力和钻劲。"达尔文也曾说过:"我之所以能在科学上成功,最重要的就是我对科学的热爱,对长期探索的坚韧,对观察的搜索,加上对事业的勤奋。" 从心理学上讲,感情、意志、兴趣、性格、需要、目标、抱负、世界观等,是智力发展的内在因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一个人的非智力因素得到良好的发展不但有助于智力因素的充分发展,还可弥补其他方面的不足。反之,如果人缺乏意志,贪图安逸,势必影响其智力的发展。非智力因素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动力作用非智力因素是儿童学习的动力,是学习积极的心理机制。非智力因素(情感、意志、需要、态度、目标、抱负),能促进儿童的智力健康发展,学习积极性高,态度正确,求知欲旺盛,注意力集中,自制能力强,这就有助于他们学习成绩的提高,促使智能发展和发挥。反之,非因素发展不良的儿童,则学习积极性不高,缺乏自觉性,注意力涣散,情绪不稳定,缺乏毅力。因此,家长抓儿童智力发展,还要注意培养儿童认真,负责,刻苦学习的态度,不断激发儿童和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二)定向作用非智力因素对儿童的学习活动起着定向作用,它把儿童的认识和行为统一起来,集中于学习活动,用于记忆,想象和思维所观察的事物和所学习的内容方面。有些学生学习成绩不好,不是智力差不如人,而是学习积极性不高,自控力差,学习精力不集中所造成。 (三)巩固作用儿童的学习活动,不仅要具有吸引力和趣味性,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儿童的坚韧性和克服困难的精神,使他们经常保持勤奋向上的情绪和刻苦学习和积极性,这样才能不断前进。反之,娇气、任性、懒散的消极因素起主要作用,情绪忽冷忽热,缺乏克服困难的精神,就不能巩固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四)弥补作用智力发展不好的孩子,只要非智力因素得到发展,可以弥补其智力的不足。俗话说:笨鸟先飞,勤能补拙,就是这个道理。科学家居里,大发明家爱迪生,从小被人斥之为笨蛋,没出息的人,然而偏偏是他们为人类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智力低下的卡尔·威特,在非智力因素的促进下,一跃而为神童,16岁成为柏林大学的教授。 二、兴趣是儿童成才的动力 (一)什么是兴趣兴趣是一个人对客体的选择性态度,是在需要的基础上形成的,需要有生理方面的和心理方面的,当需要得到满足时,就产生情绪的快感,这种选择性态度,称作为兴趣,兴趣随年龄的增长有所变化。 (二)兴趣的作用要使儿童适应环境,对生活充满热情,就要善于培养儿童的兴趣。广泛的兴趣,使人精神生活充实,并能应付多变的环境,兴趣使人充满欢乐。积极的兴趣能丰富人的知识,开发智力,广泛而稳定的兴趣,能开阔眼界,使人知识丰富。长期稳定的兴趣,

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1)

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秋长中心小学黄惠琼 素质教育认为教学任务不仅是要传授知识,更要学生能力的培养。一直以来,在数学教学中,人们最为关注的是智力因素的培养,而忽略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殊不知,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智力和非智力因素是协同作用的,两者之间紧密、互相促进。因此,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下面就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一、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效率的教学,很大程度取决于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兴趣是一种潜在的素质,它能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爱好和追求的倾向,并主动去钻研、探索和学习。有了兴趣,他们往往表现为精神饱满,情绪激昂,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因此,老师在教学中应该想方设法创设问题情境,以思激趣,语言要幽默、形象、口语化,去诱导激发学生的兴趣。我在教二年级学习乘法口诀时,学生逐渐感到枯燥乏味时,我把乘法口诀与课本的游戏连起来讲解: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扑通一声跳下水;二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扑通扑通跳下水……并仔细讲解:一只青蛙两只眼睛就是2×1=2……两只青蛙四只眼睛,就是2×2=4……再加上通过老师的形体语言的表演,学生的兴趣陡增,并很快地掌握了乘法口诀。 二、保护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好奇心是对新事物进行探究的心理过程。在教学中捕捉和保护学

生的好奇心,显得非常必要和重要。当新知或新事物出现时,学生往往凭着一颗好奇之心,想去发现,想去求知,获取他们需要揭开的奥秘时,有意识地培养和开发这种非智力因素,会使教学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我在教二年级“表内乘法”时,我先让学生出几道几个相同加数连加的题,让学生说出有几个相同加数,我立刻说出答案,不管学生怎么出题都难不到老师,学生觉得很奇怪,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课堂气氛变得很活跃。这时我不失时机地引入新课,提高了课堂的学习效率。 三、营造和谐平等的氛围,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 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从心理上消除对老师的戒备以及防范心理,避免学生在学习中产生过多的心理压力,或以灰色的心理看待老师,敌视老师和同学,以愉快、健康的心理对待学习、生活。这样,学生也愿意把自己的心理压力释放出来,遇到的难题也会倾吐给老师,使老师对学生的学习问题做到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因此,在教学中,老师要善于发掘、利用事物营造出一种浓郁热烈的和谐统一的课堂教学氛围,形成一种生动活泼、轻松愉快的课堂学习环境,从而减轻学习的学习压力,使其思维积极活跃,使其智力水平大大提高。教师还应尽量淡化师生界限,以消除学生和老师之间难以逾越的心理鸿沟。在给学生上课时,尽量放下老师的架子,要以平和的心态、温和的态度和学生交谈,拉近师生距离,让学生保持轻松、快乐的心情投身于学习,让师生在平等和谐的气氛中进行交流。实践证明学生喜欢哪位老师,就会对其相关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激发出强烈的求

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性

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开发研究 素质是所有外部事物、知识文化等在人的身体心灵头脑中内化之后所氤氲所澄明所亮敞出来的那些东西。[1]一个人素质的好坏是其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既与其智力因素的高低有关,又与其非智力因素的优劣有关。专家们认为智力因素包括:创造能力、感知理解力、记忆力、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等方面;非智力因素包括:学习的目的性、计划性、意志力兴趣、信心、情感等方面。智力因素是评价一个人智商高低的依据和标准,但智力因素的发展又不是孤立的,它与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交互作用交互影响。试想学生学习知识,如果没有兴趣,信心、毅力等非智力因素再起作用,那么他对所学的知识不可能有良好的记忆力、敏捷的思维能力、出色的评判能力和理解力。反之一个弱智儿童无论你怎样培养他的非智力因素,他也难以超越常人。根据我多年的美术教学经验,浅谈培养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帮助更快的提高学生素质。 1,培养智力因素 1.1,培养个性 个性是指个人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它即涉及个人先天的智力因素,又与后天的社会生活经验有关。发展个性意味着把每个人的独特的个性因素,通过教育和自我教育的手段加以培养,使之在质的方面不断提高、升华,甚至可以把某些潜意识的因素也整合到更为自觉,更为稳定的理性活动之中。现代教育不仅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有个人特色和风格。培育良好的个性同时引导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认识自身与周边环境的关系。以这种指导思想教授画葵花一课时,鼓励学生个人对客体--葵花有独特的感受和独特的见解,学生各自表现出的葵花千姿百态,有的笔下的葵花是茁壮生长的壮士,粗大有力,有的笔下的葵花是窃窃私语的顽童,有的是被果实压的弯了腰的老者,更有甚者,索性改变了葵花的固有色。这些处理都体现了儿童对葵花不同的观察理解和个性心理,同时学生的心愿得到尊重和发展,并刺激发展了他们的个性,正如赫德所说,“创造性儿童最显著的特点是拥有自己的个性”,而只有拥有个性的人才能在竞争的社会中得以生存和发展。 1.2,培养创造能力 在人的众多智力因素中,创造力可称为智力的最高形式。现代社会是多变化、快节奏、大开放、高速度的知识社会,多种信息使学生掌握的东西越来越多。他们不再是循规蹈矩、听话顺从的“乖孩子”,他们有自己的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自主意识。我们应该培养这种独特性、挖掘他的创

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包括哪些方面

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包括哪些方面? 如何对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进行培养? 1、发掘非智力因素--促学生素质的提高 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包括培养学生的意志力,道德修养,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能力及自信、自立、自强的良好心理素质等。在教育过程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智力因素的培养同等重要,教育既要“解惑”更要“授道”,注重的应是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而不仅仅是智力水平。同时,在未来现代化的社会中,有创造力的人往往并不单纯表现在会考高分上,培养创造力比培养学生考高分要重要得多。基于这种认识,作为教师,要充分发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学会期待,学会欣赏他们潜在的价值。以下是我工作中的几点做法: 一、学会负责,做个诚实守信的人。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为国为民的深重责任感,千百年来一直为世人所称道。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应该学会勇于负责。作为学生,每天认真上好每堂课,做好每次作业,做好值日生工作是一天的责任和义务。可就有几个学生,家作经常少做或不做,有时还要说慌,说做是做了,可忘在家里没带来,我借这机会让同学们谈谈不完成作业与负责的关系,有的同学的发言真精彩,如:老师每天认真地上课、备课说明老师很负责任;爸爸、******认真上班是负责任;每天的值日班长第一个到校,最后一个离校是负责任;做错了事,主动认错,并及时改正,是负责任的表现;……经常适时地开展讨论、活动,让学生明白:人,一撇一捺要站稳,不管是在家里、在班级、在社会上,都该有强烈的责

任感。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就要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点点滴滴做起,相信只要自己用心做好每一件事,做个诚实守信、勇于负责的人,成功就在前面等着你。 二、学会宽容,做个胸襟开阔的人。 对于小学生来说,由于年龄小,思维单纯,故缺乏果断地解决问题的能力,缺乏迅速地辨别是非的能力及良好的自我控制的能力。在清醒状态下,常常对自己所想所做的事动机模糊,理智不清,何况当别人“侵犯”他时,容易在无意识的支配下做出失控之事,小之影响同学间的团结,学习的愉快氛围被打破了,大之后悔莫及。学生之间打闹是常有的事,大多的情况是有学生报告给老师,某某同学和某某同学在打架,老师及时赶去处理。我班上有一对同桌,学习成绩比较好,但两人脾气都是那种得理不饶人的那种,坐在一起一个月不到,三天两头闹矛盾,后来,帮他俩换坐位,分开,又一个月过去了,竞安然无事。我把两对同桌一起叫来,问分开的两位同学,为什么你们俩坐在一起,事情挺多的,与新同桌坐了事情少了,甚至没有了呢?经过我对他们平常的观察,结合四人的讨论,最后得出,新的同桌都比较懂得谦让和宽容,不斤斤计较。四位同学伸出了友谊之手,表示要相互学习,相互尊重,做个胸襟开阔的人。平时,我常引导学生体验,班级是一个大家庭,你要在这个大家庭里得到快乐,自己首先要把快乐给同学,快乐的心情是多么美好,只有心中充满快乐,灿烂的阳光才会相随,我们学习才会有趣。 三、学会自信,做个奋勇攀登的人。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