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儒家思想与民族性格

儒家思想与民族性格

儒家思想与民族性格
儒家思想与民族性格

儒家思想与民族性格

许燕

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文化传统,在其影响下形成了中国人所特有的民族性格。所谓民族

性格是指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里某一群体的稳定的、共同的性格。因此社会文化是影响民族性格的主要因素。儒家思想是构成我国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内容,显示了对中国民族性格的巨大影响力,中华民族的性格也成为中国儒家思想的精神表现。

一、民族性格的形成

性格是表现在个人对己、对人、对事等方面的态度及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与独特的个性

心理特征,并受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的制约。而中国传统文化体系是以人为中心的文化观,具有隐恶扬善的传统,其内容偏重于道德伦理观念。特别是曾一度占据了中国文化主流并流传了2000多年的濡家思想也主要涉及的是如何修己善群等做人之道。由于性格的内涵与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内容相吻合,因此儒家思想对中国民族性格的形成发生了巨大的影响。(一)道德取向—做人的原则声儒家的所谓修己善人的做人之道,主要内涵是做人要“诚以立身、仁以待人、公以处

世”,在这一濡家思想下形成了相应的性格特征。

“诚以立身”即对自己要讲诚明。中国濡家思想认为做人的首要步骤是修己,“修己重

于善群”,《大学》中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所以修身便成为做

人的根本。而修身的原则是诚明,即做人要不昧良知,明辨是非,不欺世、也不自欺,更不能

文过饰非,要“内省自讼,言行相符”、“过勿惮改,迁善齐贤”。其修身的主要方式挂内省,主张多做省过察非的体认。曾子每日三省吾身,成为人们世代效仿的榜样。儒家认为内省具有力图对自己的优缺点多加分析,谈到摒弃私欲,辨明是非的目的。所以修身即要做到自勉、自强、自信、自得,同样一即薯伸省、自反、,克己、律己。人们在这种“诚以立身”思

想观念的影响一『就逐渐形成了人们向善避恶、引咎自责、严于律己、谨慎小心、瞩想沉思的

性格特征。

“仁以待人”即对人要讲究仁爱。中国人历来重视人群的和睦关系,儒家思想的五伦可

以说是中国人际关系的理想模式。“五伦”的主旨是指提倡父慈子孝、君明臣忠、兄友弟恭,夫义妇顺,朋友有信,也就是说人际关系要建立在仁爱道义的基础之上。囚此善群的原则是要仁义,并且要体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家庭生活中,要以慈孝友爱为原则;在学校生活中,要以敬爱勤勉为原则;在社会生活中,要以诚信谦让为原则;在国内生活中,要以

公忠精诚为原则;在国际生活中,要以平等博爱为原则,这样才能建立一个真挚和谐的人际关系。儒家告诫人们要善群,就是要养成曲己成人的风范。做到这一点,首先要虚心,不炫耀自己,能容纳不同意见,特别是小辈在长辈面前更要注意谦逊,囚此古时小辈人在父母面前要自称“不肖”,在师长面前白称“不才”,对岳父母要白称“愚婿”等,把自己写得文章称为拙作,尽量在他人面前把自己的地位、价值降低以表示谦逊。然而这种过分的谦逊会失101

子虚伪。其二是要体凉他人,能为对方设身处地着想,不应强加于人,“己所不欲,勿施子人”。三是要与人合作、互助,要能随合他人。四是能宽恕他人,不苛责别人,不怀恨结怨。尤其是人们在与他人发生利害关系时,常因利而感恩,因害而结怨。儒家思想的鼻祖孔子

则主张以德报怨,要“施恩不望报,受冤不记仇”,“化干戈为玉帛”。因此儒家在与人交

往时,更多地要求个体如何去适应、附随他人,强调以“让”求和谐。这样就造成中国人在

人际关系上表现为谦逊、互爱、同情、克己、容忍、施惠、互助的性格特征。

“公以处世”即在处理事物上要讲究公正。在处理事物时要能选择好执中持平的焦点,

即要把握是非曲直的标准,要讲究公道,一注重公德,化私为公,而不能以公谋私。总之做事

要合情、合理、合法,才能做到公正廉明。在这种“公以处世”的儒家思想影响下,形成了诚实、正直、公私分明等良好的性格特征。

(二)中庸取向—行为的尺码中国人大都喜欢遵循中庸,无论是对人、对事、对己都避免对立,采取中和,不走极

端。保持中庸之道在待人接物中便成为不偏不倚的中庸,在立身处世上便成为进退有节的执中,在修养身心上便成为参赞化育的中和。总之中庸之道使人在行为方式上要讲究均衡性,中规中矩,执中持平。然而濡家中庸思想对民族性格的消极影响多于积极影响。

从积极方面看,中庸之道具有一定的心理调节功能。在情绪方面中庸即是要学会克情制欲,防止和抑制过激情绪的产生,学会用理智去克服情绪,保持平衡的心境,这些都形成了中国人清心寡欲,恬淡平和的心理特点。在个人修养上中庸思想表现为能够取长补短,防止以己之短、忌人之长,或以己之长蔑人之短,减少人我之间的嫉妒与欺骗等不良情绪的产生。在逆境中,中庸能调节自己的不良情绪,其采取的主要方式是对自己的利害看得淡,对一时的得失看得轻,对任何恩怨放得开,对一切是非辨得明,而不沽名钓誉,爱慕虚荣,从而摆脱消沉情绪的干扰。所以在某种程度上中庸之道防止了不良的偏激情绪的产生,维持了人的静态平衡的心理状态,有利于身心健康。

从消极方面看,中庸造成了我国民族性格上的一些弱点。在修己上,它告诫人们要安分

守己,不做冒险之事,教人不要去突破旧有的藩篱,制造合理的新规范,而要人们小心从事,不急躁。做人要“平常”,要看重集体利益,不应突出个人,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的人生哲学往往使人们畏缩不前,处事老成,使民族性格趋于平均化、规格化、一体化,而缺乏个性。在善群上,过分强调与世无争、与人无争。吕新吾在《呻吟语》中说的“不与善积人争富,不与进取人争贵,不与矜饰人争名,不与间傲人争礼,不与盛气人争是非。”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在处世上,主张“听天由命”、“知足常乐”的宗旨,对自然界采取敬畏、顺应的态度,而在是非曲直上,中庸之道虽代表了公平正直的精神,但由于常被人误解,使得中庸变成放弃原则、和稀泥的根据,造成中国人对很多事情轻易不发表看法,不表态,不流露感情,对问题经常是含糊其辞,模梭两可。“是非只因多开口”被奉为多少人的经验之谈,表现出对问题采取迥避式的自我保护态度,甚至随波逐流。

总之,在中庸之道的影响下,中国人逐渐形成了安静平常、含蓄内向、安分守己、保守

顺应、明哲保身、不求进取的性格特征。

(三)薄古取向—处世的态度

102

中国曾是一个共有古老文化的文明古国,在古代其文化发展居世界之首,成为中华民族

世代的荣耀,因此也使中国人形戎户拿左重旧的习惯。要服从法礼、服从权威、尊重历史、循例重俗等都是儒家所提倡的。这种尊百取向继而产生了因袭惯例、尊’循习俗、迷信权威、盲目服从,思想刻板等处世态度以及驯服、依赖、缺乏自主和创造性的保守性格。

尊古取向促使了青年人性格老化。中国人认为成熟的性格即是中老年人所表现出的性

格,因此过分崇尚老年性格,并视为成熟的标志。把慢步调的稳重谨慎,三思而行看作最佳品格,成为青年人效仿的榜样,使青年人过早地显示出世故慎思,老成持重的性格特点,抹杀了青年人活泼、热烈、敢作敢为的青春活力,造成中国民族性格老成有余,活力不足。由此可见,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中的良荞,既塑造了许多优秀的民族性格,同时

也产生了一些不良的性格特点。

二、民族性格的培植

中国传统文化厉久不衰,在其影响下的民族性格也代代相传。中国民族性格的继承与培

育是在家庭、学校及社会场所中的社会交往实现的。家庭成为儿童性格塑造的第一场所,从人格发展过程来看,人格定型于早期经验,因此家庭教育在民族性格的继承方面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特别是中国历来注重家庭,把家庭视为最重要的社会结构。在封建社会中家庭是儿童的主要教育场所,社会文化通过家庭对儿童发生影响,因而家庭教育也成为民族文化传递的主要途径之一,家庭中的父母成为最基本的文化媒介,父母通过对子女的养育来培养符合于传统文化规范的民族性格,那么家庭中子女教养就成为民族性格传递与培育的一个桥梁。由于家庭教育的特殊性,这里拟就家庭中子女养育的内容及方式来说明民族性格的培植过程。

(一)教养内容确定了性格内涵

在子女养育内容中渗透了社会文化的要求、父母的意愿和师长的期望。象一些传说、童

话、民间故事及四书五经都是儒家思想的体现,父母通过灌输这些文化内容来教导子女,培养他们适合于当时社会规范的行为方式。在家庭中子女养育主要体现了以下几方面的内容。以“孝”为核心的家族伦理观念。中国人历来注重孝道,不孝被视为天理难容的事情,

因此儿童从小就被培养如何去孝敬长辈。父母经常给儿童讲‘些子女如何尽孝的故事,如《孝经》和《廿四孝》,教导子女对父母要尊敬、顺从,不要怨恨父母。象“单衣顺母”那样,即使父母虐待孩子,孩子也不能怀恨,反而应更好地对待父母。所以在封建社会中子女对父母绝对权威的反抗是被禁忌的。在中国家庭中,子女的一言一行都要遵循“孝”这一伦理观念。家庭成员很少追究上下辈的谁是谁非,只求避免家庭内的亲子冲突,子女对父母是盲目地妥协。这种“孝道”一方面培养了子女敬爱、体谅长辈及他人的品德,同时也造成了顺从、以德报怨的性格品质。

JL童教养的第二方面内容是功名思想。中国父母都望子成龙,希望子女为其扬名。在儿

童进入学龄期以后,父母就严格要求儿童开始读书,并灌输一些功利思想,如“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

天下知”等思想。同时给子女讲述一些激励他们勤奋、刻苦、上进的故事,如“头悬梁、锥刺股”、“铁柞磨针”、“囊蟹读书”等。父母通过培养子女勤奋好学的性格,来实现“扬

名声、显父母”光宗耀祖的愿望,而对子女来说实现父母的愿望也是“孝”的表现之一。103

子女教养的第三方面内容就是做人之道。这是封建传统教育的主要内容。父母要想使子

女今后能立足于社会,就必须教导其尊从当时社会奉行的规范。因此孩子长到四、五岁时,开始读的第一本书就是《三字经》,进行初步的道德规范熏陶,以后又读四书五经,系统地进行各种伦理道德规范的教育,教导他们如何诚以立身,仁以待人、公以处世、健以接物。由以上可以看出,教育内容多是训导式的,偏重于伦理道德内容,这一特点也显示在儿

童故事当中,使得中国儿童故事缺少西方童话故事内容中的幽默、滑稽、幻想、冒险的成分。如我国传统流传下来的故事多是“孔融让梨”、“程门立雪”、“芦荻当笔”等,而西

方流传的故事多是象“爱丽丝游记”、“白雪公主”、“睡美人”等富于浪漫色彩的故事。

中国父母只知道教育儿童如何尊从古训和传统的行为规范,很少去讨论孩子们的想法以及他们对将来的幻想,很少鼓励他们发展好奇心和创造力,使儿童从小就形成了墨守陈规、顺从听话的性格,而缺乏冒险性和创造力。

(二)教养方式塑造了性格模式

人格发展基本上定型于早期经验,并且经由子女养育方式来塑造性格模式,1953年怀亭

和蔡尔德进行了大量的实地调查,获得了许多统计资料,证实了某种子女教养方式与某种性格特征具有一定的相互关系。中国子女教养方式有一个特点,即从儿童早期过度宠爱的保护

性方式到儿童中期和晚期的严格管教的权威性方式。

在儿童早期,孩子多受到父母的爱护,从一出生起,父母就每日不离左右,百般照顾与

宠爱,母子间的互恋性较浓,从小就培养孩子对家庭的依赖性,即使到了青年期,青年人有了独立的愿望,渴望自主,仍然被束缚于家庭中。中国封建社会所推崇的几世同堂的大家庭结构是不允许青年人过早的独立自主的。因而就形成了“父母在不远游”、“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的依赖性格,延缓了中国青年人达到独立自主的阶段。

儿童进入学龄期以后,父母一改以往溺爱的教养方式,对子女变得冷淡、苛刻,采取严

格管教的权威方式。用家规家训约束子女。儒家思想中“养不教、父之过”促使家长对子女施行严格的管教措施,并把此视为长辈的权力。父母按照社会礼教来严格管束子女,告诫子女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子女的行为也必须依照父母的意向及社会的规范,否则就被看成偏差行为,受到指责,为社会所不容。这种权威式的教育方式使儿童从小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方面有一定的好处,但这种权威式教育的过分专制化则对人格成长具有不利的影响。为了培养儿童的强烈白我控制能力,中国父母喜欢限制儿童的活动。孩子一出生,父母就把孩子的手脚捆起来,包在蜡烛包里,而且不喜欢好动、爱吵闹的孩子,从小就训练儿童抑制情绪的能力,使他们逐渐养成不随便表露情感的习惯,特别是禁止公开表露讨厌、生气、愤怒等负情绪。另一方面一也限制了子女的独立思考的能力,子女被要

求绝对服从父母,一切听从长辈的安排,不能表示反对意见,使得子女凡事不敢自己做主,习惯于听从长辈的教训、指导与传授,不习惯于与长辈互相讨论,交换意见,对自我意见采取压抑的态度。在这种严格的权威方式下,儿童就在父母所建构的文化模式中成长起来飞形成了依赖、怯懦、退缩、内向以及在自主、自立、自强、自信等几个方面都较差的性格特征。所

以,在渗透着传统文化及儒家思想的家庭中,父母就将其民族性格培植在下一代的身心中。104

三、民族性格的扬弃

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塑造了中国人特有的民族性格。中华民族是一个向善、乐群、好学

的优秀民族,表现出勤奋刻苦、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诚实谦逊、谨慎小心、含蓄内向的性格特征,同时也具有依赖顺从、多虑退缩、因循守旧、思想刻板、乐天知命、世故冷淡等不良的传统民族性格特征。然而传统在不断地继承、社会在不停地变迁,民族性格也随之而扬弃。

(一)民族性格的传扬

中国具有数千年的文明史,儒家思想统治了中国文化2000多年,儒家思想的根深蒂固,

对现代社会的深刻影响依然显而易见。因此现代的中国人仍继承着民族传统的风范。纵览近几十年来的人格研究即可充分证明这一点。

在30年代,通过施测“波鲁特人格量表”进行的中美高中生对比研究表明,中国高中

生比较内向,不能独立自主、缺乏支配的倾向。40年代,应用“罗夏克墨迹测量”发现,中国人习惯于控制自己的冲动与自发,易于对大自然或无生命物质表达感情。如图画和民乐都体现了这一点。50年代,用“罗夏克测验”也发现,中国初中生比较注意事物细节而忽视整体,兴趣范围较广。60年代进行了大量研究,研究之一是.“卡氏十六种人格测验”的中美对比研究发现,中国大学生比较退缩、疑忌、胆怯、敏感、内向、压抑、情绪不成熟、依赖他人、乐天知命、世故与冷淡等。研究之二也发现同样结果,大学生表现出不善于社交、情绪不成熟、支配与攻击性小、不兴奋、不善讲话、畏缩胆小,但比美国学生谨慎、有恒、敏感、疑忌、内向、世故、冷淡、少安全感、急进、自立自足、能克制自己、易紧张。研究之三在“石尔斯气质量表妙的施测结果中发现中国高中生的健壮性、激动性、一社会性

及美国高中生,而深思性则过之。研究之四通过“主体统觉测验”研究中美大学生时,显示了中国大学生比较退缩、抑制、小心、善沉思睽想而疏忽实际行动的倾向更强。研究之五给中国大学生施测“贝尔适应量表”表明中国大学生在社会适应土得分较高,说明中国学生在社交上趋向消极退缩。研究之六的“爱德华个人爱好测验”表明,中国大学生在顺从需要、秩

序需要、求助需要、谦卑需要、助人需要、持久需要、依赖需要方面得分高,而在表露需要、内省需要、亲和需要、竞争需要方面则较差。研究之七,有关测定权威态度的“AE量表”显示出中国大学生的权威态度远远高于美国大学生,主要人格特征表现为因循守旧、服从权威、喜欢攻击、相信命运、思想刻板—爱用二分法等等。在70年代,有关大学生的人生观调查中发现,大学生喜欢以下几种生活方式:‘1.保存人类最美好的成就。2.对他人

表示同情的关切。3.将行动、享受之沉思加以统合。4.坚忍地控制自己。主要的人格特征表现为:1.接受社会约束,,维持和保存人类已有的文化传统,2.重视维护人际关系的和谐,以克制与修养律己,以温情与善意待人,3.在中庸无偏及兼容并蓄的原则下,使行动、享受、膜想三者适度配合。而不喜欢具有以下特点的生活方式:不顾及他人与社会,以自我为中心地率性而放纵地享乐,另一研究探讨了男女之间的性格差异,发现女性在“顺从”、“亲和”、“求助”需要明显地高分,而男性在“表现”、“支配”、“持久”、

“异性感”需要上得分高,而且男女差异明显。这与中国传统文化鼓励男性刚强外向,教育女性要温雅姗静,“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儒家思想是相适应的,而且在女性身上传统痕迹更105

浓些。80年代的有关研究也取得了类似结果,中国男大学生在支配、冲动、自信,外向等性格特征上比女性强,而在谦让、克己、忍耐、谨慎等性格特征方面比女性弱。在行为方式与兴趣上男女之间也存在着显著差异。1982年运用“青年性格问卷”考察大学生人际关系特点发现,中国大学生在谦让、克己、忍耐、谨慎、敏锐、从众等性格特征上较为突出,显示出良好的人际关系的适应能力。在支配、冲动、自信、外向等性格特征上较弱,而且独立性差。1987年有关“中国大学生对生活方式的评价”研究表明,大学生们喜欢“保存人类最好的成就”、“对他人表示同情的关切”和“将行动、享乐、沉思加以结合”的生活方式。-

从以上研究可以看出,虽然研究方法不同,时间跨越了60多年,但研究结果基本上趋

于一致,说明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们仍继承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并且具有强烈地珍视和保存人类文化优良传统的愿望,因而使一些传统美德得以继续崇尚,使一些民族性格特征得以继续传扬。

(二)民族性格的摒弃

民族文化的传统性,使民族性格表现出一定的稳定性和一致性。然而社会发生了巨大的

变迁,文化也发生了很大的变革,民族性格特征必然会随着发生某些变更。研究表明依据现代社会的要求,大学生在“顺服”、“谦卑”方面的需要减少,与传统性格有显著性差异水平(P<。.01),而大学生的自主需要明显增强了。1987年关于“大学生对生活方式的

评价”研究中发现,虽然大学生对一些传统的生活方式仍然喜爱,但是以往被忽视的“籍参加团体活动来实践与享受人生”的生活方式被80年代的大学生所推崇,跃居为喜好的第二位。这说明现代青年人已不喜欢靠自己膜想沉思的传统性格,而是依靠集体智慧和力量,在共同劳动中去实践和享受人生。而且80年代大学生讨厌那些“静观内心的生活方式”、“在安静的接纳中等待”、“服从宇宙的旨意”等传统的生活方式,开始鄙弃消极、遁世、利己、内向、听天由命及沉缅于对过去的追悔等人生哲学,而采取进取、改革、竞争、利他、交往、憧憬未来,创造美好生活的态度。所以随着时代的进步,促使了传统文化观念的解

体,伴随而来的是民族性格的变迁,摒弃不适合现代文化观念的陈旧民族性格特征也是势所必然。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对民族性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于传统文化观

念的根深蒂固,至今仍保留着某些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然而中国文化虽然博大精深,但并非完美无瑕,也使中国民族性格形成了一些消极的性格特征。但是社会生活的不断变化,古老的传统文化观念也受到了现代化浪潮的冲击,民族性格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开始适应现代文明的需要,因此现代中国的民族性格在新旧文化观念的双重影响下,既保存着传统文化的痕迹,也兼有现代文化的风貌。

106

浅析大和民族的性格特征

浅析大和民族的性格特征 摘要:中日两国从1972年关系正常化以来,两国关系一直是波荡起伏,甚至针锋相对。2006年小泉不顾中国反对坚持参拜靖国神社,中日关系又发生了剧烈的震荡。2007年以来中日关系全面回暖,两国政府和民众克服困难走到了互惠合作的新起点上。尽管如此,仍不时传出不和谐的声音。笔者想从以下几个方面简单分析一下日本民族的性格特征——强烈的忧患意识;高度的集体观念;密切的团队精神;不竭的创新动力;擅长学习和借鉴;热衷扩张和侵略;狭隘的民族主义;盲目的愚忠心理;歪曲历史,美化侵略的错误思潮。展示上述种种的目的在于帮助人们更好的了解和处理中日关系。 关键词:大和民族、性格特征、忧患意识、集体观念、团队精神、擅长学习和借鉴、创新精神、扩张心态、狭隘的民族主义、盲目愚忠、歪曲历史美化侵略 中日两国从1972年关系正常化以来,两国关系一直是波荡起伏,甚至针锋相对。2006年小泉不顾中国反对坚持参拜靖国神社,中日关系又发生了剧烈的震荡。2007年以来中日关系全面回暖,两国政府和民众克服困难走到了互惠合作的新起点上。尽管如此,仍不时传出不和谐的声音。这究竟为什么?社会对日本这个国家和民族的探讨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深入,我在这里也想简单分析一下大和民族的性格特征,不当之处,敬请斧正。 强烈的忧患意识 在日本的小学教科书上,写上类似于“我们的国家资源稀少、国

土面积有限”的国情知识,引导日本儿童养成珍惜资源的理念。大和民族生存在一个四周环海、面积不大、多山的狭长岛国里,可耕地只占全国面积的百分之十五,矿产资源又贫乏,且饱受地震、台风、海啸等的威胁。这种不利于民族生存发展的自然环境,剥夺了大和民族向大自然索取的权利,若说造物主对大和民族还有一丝怜悯的话,那就是给了它辽阔的渔场,然而在生产力极其低下的条件下,海洋捕捞是一件风险极大的艰难之事。面对这样的外部环境,个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只有依靠集体的智慧和力量,个人才能获得生存、发展的条件。因此,这种不利生存和发展的外部环境必然造就了大和民族的团队精神、创造性和极其强烈的忧患意识。这是大和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 高度的集体观念 曾有这样一个笑话:三个不同国家的军队分别接受到向前进的指示,他们都已经走到悬崖边上。日本军人不加理会,继续向前走,结果一个一个地掉到山谷里面去;美国军人纷纷停了下来;中国军人则原地踏步。 我们可以看到,日本人对于命令是绝对服从,他们做事一丝不苟,他们愿意为集体作任何事情,甚至牺牲个人的生命,他们对国家太坚贞,这种精神相信世上其他任何一个民族都无法比拟的。正是日本人的这种做事态度,才使得他们的国家强大起来,得到其他国家人民的尊重。这也是大和民族一直引以为傲的精神和价值。 日本是一个岛国,国土狭小,资源匮乏,这样的国情造就了大和

《跨文化合作的障碍》与《文化与组织——心理软件的力量》的较量

《跨文化合作的障碍》与《文化与组织——心理软件的力量》的较量这两本书——《跨越合作的障碍——多元文化与管理》和《文化与组织——心理软件的力量》的作者都是吉尔特·霍夫斯塔德,首先简要回顾一下他的背景:G·霍夫斯坦德教授在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获得机械工程学位,在格罗宁根大学获得社会心理学博士学位,被称为“文化大师”,霍夫斯塔德对文化下了这样一个定义:文化是在同一个环境中的人们共同的心理程序,不是一种个体特征,而是具有相同的教育和生活经验的许多人所共有的心理程序。 他在1965到1971年间,他创建了并管理着IBM欧洲分部的人力研究部门,参与了在西欧以及中东地区所有国家的研究项目,也就是在此期间他对IBM的员工进行了研究从而得出了其文化模型当中的四个维度:权力距离、个体与集体主义、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不确定性规避;是荷兰马城大学国际管理系名誉教授;在欧洲多所大学任教,并担任香港大学荣誉教授,从事组织机构人类学和国际管理;1993年退休以后,他依然是香港、夏威夷、澳大利亚的一些大学的客座教授。他的学术生涯开始于洛桑的国际管理学院,后来加盟法国枫丹白露的INSEAD商学院、布鲁塞尔的欧洲高级管理学院、卢森堡的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荷兰的马斯特里赫特大学。他在马斯特里赫特大学教授组织人类学和国际管理,直到1993年退休。同时他也是跨文化合作研究所(IRIC)的创始人和首任主任,在此期间他对组织文化进行了定量定性的研究,和他在IBM的研究共同构成了这两本书的精髓。他的文章发表在世界各地的社会科学和管理学期刊上,位居社会学科引文索引(SSCI)中被引用次数最多的100位学者之列。 一、书籍概况及异同比较 20世纪70年代末,当时霍夫斯塔德正值荷兰文化合作研究所所长,他进行了一次迄今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文化价值调查研究,用20种语言从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在对分布在40个国家和地区的11. 6万名IBM 员工(包括从工人到博士和高层管理人员在内的)进行文化价值观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出版了著名的学术专著《Culture 's Consequences –International Differences in Work-Related Values》,随后中国科学出版社于1996年翻译出版了霍夫斯坦德的代表作《跨越合作的障碍——多元文化与管理》,这本书曾被中国文化界称为“具有启示性的专著”。 首先将这两本书的大致框架对比一下:《跨越合作的障碍——多元文化与管理》主体部分分为三大部分,其主要内容:民族文化、组织文化以及应用,民族文化这一章按照其组织文化理论中的权力距离、个体与集体主义、男性气概与女性气质、不确定性规避来布局,并且每一个维度都探讨了其测量方法和衡量标准,通过对十多万份回收问卷的分析和整理,霍夫斯塔德计算出了50个国家和3个地区在这4个层面的数值,从而揭示了在政府和国家、家庭、学校和组织内部因不同文化观而体现出来的认知和行为差异,以及四个维度产生的根源和未来的发展,这个框架也构成了本书主体部分的每一个章节。

论中美两国民族的性格差异

论中美两国民族的性格差异 【摘要】随着中国的入世,中美两国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必将越来越频繁。中西方民族由于自然地理条件、文化、宗教、历史等原因,形成了不同的民族性格,了解各民族文化和民族性格的特点,跨越文化障碍和揭示各民族性格中的隐蔽部分,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出适合各民族文化特征的交际策略,更有利于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本文主要从中美文化差异的视角出发,探究形成中西民族性格差异的原因。 【关键字】中美民族性格差异 作为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中国和美国,他们在很多方面有共同之处。[1] 中华民族是华夏古今各民族的总称,是由众多民族在形成为统一国家的长期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的民族集合体,是在中国统一国家里经过几千年时间融合了许多民族及其思想文化、感情意志、习俗信仰而形成的伟大民族。 民族性格,“亦称民族共同的心理素质,指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凝结起来的表现在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心理状态。”[2] 中国文化是一种大陆型的农业文化。黄河与长江孕育的华夏大地,土壤肥沃,四季分明,为中华民族的生存繁衍提供了较为丰富的自然地理条件。如果没有大的自然灾害或是遇到兵荒马乱,人民大体可以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这是一种朴素而又实际的生产方式,长期在这种生产方式下的中华民族便毫无疑问形成了静的性格。”[3]中国各民族在长期的交往融合过程中,扬长避短,互相补充,互相促进,形成了中华民族的总体性格。 这个总体性格是由各民族的优秀性格熔铸而成的。所谓民族的优秀性格是指一个民族长期形成并比较稳定地保持着的一种共有的思想活动特征和传统。中美两国民族性格的差异是显而易见、众所周知的。讲到探究这种差异之根源及原因

阳刚与阴柔的辩证法答案

阳刚与阴柔的辩证法答案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阳刚与阴柔的辩证法答案》的内容,具体内容:我们不可片面地赞美和强调具有"阳刚"或"阴柔"气质的文化,而应当使"阳刚"和"阴柔"达到平... 我们不可片面地赞美和强调具有"阳刚"或"阴柔"气质的文化,而应当使"阳刚"和"阴柔"达到平衡,那才是理想的境界。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阳刚与阴柔的辩证法阅读答案,希望能帮到你。 《阳刚与阴柔的辩证法》阅读材料 ①中国文化中有许多广泛使用的模糊的概念,"阴阳"即是一例;我们将古人论阴阳的许多话整理编排在一起加以分析,才算勉强把它们讲清楚了。由"阴阳"派生出来的"阳刚"与"阴柔"就更是这样。 ②"阳刚"与"阴柔"首先被用来界定人的气质。具有"阳刚"气质的人坚强,勇敢,性格外向,热情奔放,富有进取心和创造性,逻辑思维发达,有正义感和责任心。这是正面表现,其负面表现是粗暴,残忍,四肢发达而头脑简单,富有掠夺性和破坏性。具有"阴柔"气质的人温柔体贴,谦恭随和,性格内向,注重感情,形象思维发达,善于模仿,富有爱心和同情心。这是正面表现,其负面表现则是胆小怕事,软弱无能,悲天悯人,优柔寡断,因循守旧,自我封闭。可见"阳刚"中又有阴,"阴柔"中又有阳。 ③一般来说,"阳刚"指男人的气质,"阴柔"指女人的气质。可是,在现实中二者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对立统一的。自从张贤亮的小说《男人的一半是女人》问世后,"男人的一半是女人"这句话就在中国流行开了。我

认为这句话有两层意思,一层是说在社会上男人永远离不开他的另一半——女人,女人也永远离不开他的另一半——男人;另一层是说在男人身上有一半是女人的生理特征和气质,在女人身上也有一半是男人的生理特征和气质,只不过在各个具体的人身上有多寡和隐显的千差万别罢了。 ④西楚霸王项羽无疑是中国历史上最具阳刚气质的人,然而到被汉军围于垓下,与虞姬诀别之时,亦"自为诗日: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阙,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露出儿女情长的阴柔气质。千年之后,宋代婉约派大家女词人李清照感叹国破家亡,怀念西楚霸王,写出了金刚怒目式的诗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其阳刚之气令须眉折服。 ⑤在个人身上,"阳刚"与"阴柔"主要是内在的精神气质而不是外在的形体表现,例如,真正具有"阳刚"气质的男子,不见得是横眉怒目、膀大腰圆、满脸胡茬的壮汉。大文学家鲁迅,瘦小枯干,中年后体弱多病,然而他无疑是二十世纪中国人中最有阳刚气质的一位。毛泽东对他曾做过如是评价:"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与媚骨。"然而正是他在一首小诗里,以兽中之王老虎为喻,说明男子中真正的英雄应当有属于"阴柔"气质的爱心:"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於菟"。至于"阴柔"气质,亦未必尽在女人身上。世间也有不少"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的男人。 ⑥说到文化的"阳刚"气质或"阴柔"气质,就更复杂了。本来在中医学里"阴阳"就是集合的、模糊的、不可测度的状态变量。中医治病是综合望、

中国少数民族的服饰文化与地理环境

中国少数民族的服饰文化与地理环境 服饰是人类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的创造物,由于它所具有的明显的使用价值和独特的审美功用,使它成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结晶,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重要参照物。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服饰是各少数民族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中,基于对不同生产、生活方式的理解与适应,以及在对精神世界(真、善、美)的追求中逐步形成的。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服饰具有浓郁的地域特征、各异的文化心理品格、独特的审美情趣和迷人的宗教神话色彩,而且由于各少数民族在新中国成立时,尚处于不同的社会历史形态和相对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半自然经济形态,因此其服饰的历时性和丰富性更为世界其他国家所罕见。为了让这一极其宝贵的文化财富在文化人类学和服饰心理社会学意义上为更多的人所认识,本文力图以辩证唯物主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的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原则为指导,剖析解读我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丰富内涵。目的在于推进对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全方位、深层次的研究,从而为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弘扬与发展尽一点自己的力量。 一、少数民族服饰与地理环境 文化形态是人类适应地理环境的结果。服饰作为文化形态的外在表现形式,其最基本的功能是实用。无论是在物质生活资料极为匮乏的古代,还是在物质财富日益丰富的现代,都概莫能外。每个民族出于自己所处的地域空间、气候条件、水文状况等地理环境不同,对服饰实用功能的选择和要求自然也就不同。因此,地理环境不仅决定着服饰的实用性,而且还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个民族服饰特点的形成与发展。当然,地理环境对服饰实用性的决定作用会因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高低而有所不同。生产力水平越低,地理环境对服饰实用性的作用就会越大,反之就会被逐渐弱化。 首先,不同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为不同的服饰类型的最初形成奠定了客观的物质基础。这一过程主要是通过不同地理环境内的经济文化类型来发生作用的。所谓经济文化类型是指居住在相似的生态环境下,并操持相同生活方式的各民族在历史上形成的具有共同经济和文化类型的综合体。属于鱼猎采集经济文化类型的鄂温克、鄂伦春和赫哲族,主要生活在人烟稀少、气候寒冷的大小兴安岭以及黑龙江、松花江、嫩江流域的茫茫林海和沿江两岸。解放前还保留着一定程度的原始公社制残余,过着具有浓厚原始色彩的捕鱼、狩猎、采集生活。鱼兽等动物的肉和皮毛是他们衣食的主要物质来源。他们的服饰多以野生的鱼皮和狍、鹿、犴等兽皮为原材料,经过简单的熟制,加工成保暖性强、防水隔潮 的以袍式为主的服装、鞋、靴、帽及手套等。这类服装颜色多为本色,式样比较单调,其实用价值大大高于审美价值。 属于草原畜牧经济文化类型的蒙古、藏、哈萨克、裕固、柯尔克孜、达斡尔等民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高原、准噶尔盆地和青藏高原一带。他们均以畜牧为生计,因此食肉、喝奶、穿皮毛制品便构成了他们鲜明的生活、文化特征。与渔

论地理环境对俄罗斯民族性格的影响

2001年1月第28卷 第1期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Philos ophy and S ocial Science )Jan.,2001 V ol.28.N o.1 论地理环境对俄罗斯民族性格的影响 宋瑞芝,宋佳红 (湖北大学人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62) [摘 要]俄罗斯的自然地理环境在其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的形成中,虽不是唯一的因素,但却是一个极 为重要的特殊因素。它铸就了俄罗斯民族性格及精神的二律背反:美德与缺点;奴性与集体主义精神;极端与包容;肃穆与感伤。 [关键词]地理环境;民族性格;二律背反 [中图分类号]K 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799(2001)01-0082-04 [收稿日期]1999-12-17 [作者简介]宋瑞芝(1942—  ),女,北京人,湖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世界历史研究。 世界各个民族的性格,都是由其地理环境与 其长期社会历史的原因铸就的。俄罗斯地理环境和历史发展的特殊性,造就了俄罗斯民族的特殊性格。俄罗斯民族的性格,既不同于东方民族,也不同于西方民族,可以说它包容着东、西方民族性格的某些特征,即有着民族性格上的二重性:既是世界上最无国家组织的民族,也是最崇尚专制国家的民族;既是最富有自由、漫游本性的民族,也是最富集体主义的民族;既是勤奋坚强的民族,也是最有依赖性和惰性的民族。这种民族性格上的矛盾性、二律背反,除了社会历史的诸种原因外,地理环境也对它的这种性格的形成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一、空间的广延性:利弊双刃 俄罗斯人的祖先东斯拉夫人来自喀尔巴阡山以北、维斯杜拉河和第聂伯河之间的沼泽地。公元6世纪以后,东斯拉夫人分布在第聂伯河、伏尔加河上游及德维纳河和伊尔缅湖的广阔土地上,直到16世纪中叶,以莫斯科公国为核心的俄罗斯中央集权国家仍以伏尔加河以西为其主要的活动舞台。沙皇伊凡四世时期,开始向东征服西伯利亚,到17世纪中叶,不到一个世纪,俄罗斯的疆域迅速扩大到了亚洲的东部。19世纪时,俄罗斯的疆域已北达北冰洋沿岸,西至波罗的海,南到高加索、黑海、里海、中亚,东临太平洋西岸,形成一个东西跨度达15000公里,南北跨度达5000公里的 横跨欧亚大陆的世界第一大国。 辽阔的国土,给了俄罗斯民族一无际涯的空间。这种土地的无界性,给了俄罗斯民族一切美德,同时也给它带来了许多缺点。俄罗斯民族胸怀的宽广性,就来自于这巨大的空间。凡到过俄罗斯的人,都会看到俄罗斯人无论男女,均给人以高大粗壮的感觉,他们的建筑和日用品也像人一样,给人以厚重、宏大的印象。俄罗斯人的温顺与牺牲精神,也是无边的空间造就的。辽阔的大地给俄罗斯人一种安全感。他们身处俄罗斯的中心,周围都是自己的国土,相信俄罗斯大地母亲会帮助他、保护他,不会感到任何的恐惧。他们在俄罗斯妈妈面前,是那么地依赖、那么地温顺,他们像对待圣母那样地对待大地母亲,为她可以牺牲自己的一切。然而,也正是这个巨大的空间,却又造就了俄罗斯人的惰性,如满不在乎、责任心不强。俄罗斯人生活在这块广袤无垠的沃野上,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人们无需积极进取、努力创造财富,也无需精打细算地过日子,可以自由自在地安排自己的生活。然而,辽阔的田地,却需要有序机构的管理,需要建立起一个强而有力的集权国家,这无疑对具有天然自由习性的俄罗斯人来说,是一种难以接受的压抑,从而又造成了俄罗斯人性格上的极其浮躁,个人的、集团的、阶级的首创精神的发展也受到限制。 俄罗斯大地母亲有无限宽广的胸怀,有流淌不尽的乳汁,可以养育和拯救所有的俄罗斯人,因 ? 28?

各国民族性格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世界各个国家都有典型的属于自己国家的国民性格(当然,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只是相对的,基本可以说明一国的国民性格.) 英国:趋向于保守,但这只是交际方面的,要不然这个国家不会产生那么多 的天才,工业革命也不会发源于此.男人很绅士,女人很高贵.绅士的 外表下其实上却隐藏着激情,这一点可以从火药味甚弄英超比赛和英 国鼎鼎大名的足球流氓身上得到答案. 美国:美国人向往自由,血液里充满了挑战未知和勇于冒险的精神.自 来熟,他们更注重个体,所以很容易与其成为朋友,却很少能有 推心置腹的感情.祖先最初来到这块大地,用自己的辛勤汗水使 这片大地充满生机,并使那种探索精神一代接一代传承下来. 得国:深沉,特别是德国的男人,看了他们的言行你会知道了什么叫男 人,什么叫男人味儿.他们集体性很强,这个国家的人做什么都 理有条,一丝不苟,德国的法律普及率以及国民对法律的熟悉和 遵守程度在世界各国中应该是首曲一指的,但有时候会让我想 希特勒手下的那群德国兵,他们的聪明与高素质没换来人民的 幸福生活,却一次次使人类进入不堪回首的战争.作为德国人的 大文豪歌德一句话总结了这个国家民族的一个特点:"德国人作 为个体是如此的理智,作为集体却常常迷失方向."多么精辟的 论述. 法国:一提到法国,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浪漫,是的,事实也确实是这样, 法兰西的国土确实和别国不一样,它没有英国人的一本正经,没 有德国人的严肃,也没有美国人近乎滥情的热情与幽默.这里的 人天生流淌着祖先高贵血统给予他们的别人学不来的浪漫.法 人大多长相俊俏,男人调皮,女人多情.在那条著名的大道上到 处是热吻的恋人,法国人之间平时的以吻代礼的习惯是其它国 很少能比拟的.在这个国家诞生了无数的科学家,文学家,政治 家,其中法国文学灿烂至极,使法兰西周身散发着无穷无尽的文 化底蕴,法国人说,是他们最最完美的法国文字使他们的文化如 此灿烂. 意大利:在欧洲,意大利人可能是最有种的一群人,也许你会想不明白 ,是的,这个问题除非亲身接触很难想通的.意大利是南欧人 性格的典型代表,美女成群,男人则天性风流,别的国家的女 去那里可要小心,说不定一个意大利男人一个眨巴的眼神便 使你无法自拔.世界杯赛场上有哪个国家能像意大利的队员 们那样清一色帅哥,长的有楞有角啊,仿佛是一尊尊文艺复兴 期的雕塑,美不胜收.意大利参加了许多战争,但鲜有胜迹,也 许他的祖先最能明白他们曾经的辉煌---罗马帝国. 西班牙:也许是阳光过于充裕的原因,西班牙人给人的印象总是有些, 热情过度,举手投足间显露出狂野不羁的本性,并把这种本性 带到了南美洲,奔放的热情在斗牛的过程中得到了最最完美 的表现. 日本:这是个善于学习的民族,任何别的文化到它那里都会变成适合 他们的特有的经过吸收改造的文化.在他们的语言中掺杂了包 括汉语,英语,西班牙语在内的各种语言因素.他们用自己的勤

俄罗斯人的性格

简要说明俄罗斯人的性格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用这句中国谚语,去了解和认识另一个国度、另一个民族,也是恰如其分的。 大自然对俄罗斯人既慷慨又苛刻。慷慨的是无边无际的平原,肥沃的土地,极为富饶的资源。这有助于在俄罗斯人中培养出一种豪放开朗的性格。 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一个民族的历史,并非只在战场和谈判桌上写就,在政治、饮食和卧具上更能表现一个民族的性格。”一个人喝酒的习惯与他的性格有关,性格温和的人喝酒时不紧不慢,喜欢精酌细饮;直率、开朗的人喜欢痛饮,一醉方休。俄罗斯人喝伏特加酒总是大口杯或者直接拿着酒瓶喝,一口饮尽,颇有梁山好汉的那份豪爽。俄罗斯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复活节那天,能歌善舞的青年人拉起手风琴,弹起七弦吉他,妇女们唱起古老的俄罗斯民歌,小伙子姑娘们跳起节奏强烈的踢踏舞,大家相互邀请,男女老幼同时登场,展现俄罗斯人豪放的性格。 苛刻的是严寒的气候。一年中有半年多是冰天雪地,90%以上地区整个冬季平均气温在摄氏零度以下,80%地区无霜期不到180天。俄罗斯人在这样严酷的气候条件下,生活劳动是艰难辛苦的,但却培养了俄罗斯人坚毅不拔、吃苦耐劳、勇敢的性格。 这一个特点是世界出名的,彼得大帝为了打开通向欧洲的出海口,与瑞典人打了二十年战争,打败了瑞典几十万大军,建立了新的首都-圣彼得堡。1812年,拿破仑率六十万大军入侵俄罗斯,结果一败涂地,被赶出俄国,并损失了大部分军队,导致以后跨台。拿破仑说:他还从未遇到过如此顽强的军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无论是在莫斯科保卫战、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中,还是在列宁格勒被围的900个日日夜夜里,俄罗斯人的不屈不挠顽强战斗的精神都让世界为之惊叹。俄罗斯人小事马虎,大事不糊涂。平时大大咧咧,粗心大意,但是到了关键时刻,特别是国家存亡和发展的重要关头,都能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表现出大无畏的精神。这个民族具有很强的凝聚力,不被其他民族所压垮,却要压倒敌人。历史上,俄罗斯是一个军事色彩非常强的国家,他们出过彼得大帝、苏沃洛夫、库图佐夫、朱可夫等世界著名统帅。俄罗斯人有很强的男子汉气概,他们对孩子不娇生惯养,从小就培养他们的勇敢精神,常可以看到很小的孩子跟大人一起步行,而不像我国背着或抱着。 此外,俄罗斯人还有极强的文明礼貌。 俄罗斯人是一个讲究绅士风度的民族,尤其是圣彼得堡人,在各种场合均可以看到,如上剧院看节目,不论男女都穿的整整齐齐。与俄罗斯姑娘结婚的中国人都会在出门时被嘱咐:注意自己的绅士风度。如在九八年金融危机时,俄罗斯卢布面临每天贬值近一半的时候,在银行门口排队的人群,仍然是安静整齐,没有任何人插队。当我们的留学生回到国内时,能很自然的在上电梯、地铁时让女士优先,能注意自己的风度举止。不少家长曾很高兴的说他们孩子在这方面的巨大变化。在圣彼得堡人的家中,那怕是一般家庭,都布置的极有文化修养。 俄罗斯的这方水土,铸造了俄罗斯人豪放、顽强、勇敢、文明礼貌的性格。 参考文献: https://www.wendangku.net/doc/b8769617.html,/share/248344300/3012982841 https://www.wendangku.net/doc/b8769617.html,/s/blog_4b93de2f010006nw.html https://www.wendangku.net/doc/b8769617.html,/07/0319/17/39VC1PUD00011T1M.html

从文化维度理论看中美商务谈判差异

从文化维度理论看中美商务谈判差异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各个国家之间的商务 往来变得日益频繁。故如何有效地进行跨文化商务沟通并取得商务谈判的成功是大多数跨国公司关注的中心问题。文章将荷兰的文化大师吉尔特?霍夫斯泰德的五个文化维度作为 理论基础,分析了中关文化差异及其对两国商务谈判的影响。经过分析发现,文化差异对两国谈判的诸多方面都有着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文化差异;文化维度;商务谈判;中国;美国 一、引言 “The greater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the more likely barriersto communication and misunderstandings become.”(谈判双方的文化差异越大,产生误解的可能性也越大。)所以 想要谈判成功仅仅靠掌握谈判策略和谈判技巧是远远不够的,还要了解对方的文化。本文研究了文化差异对中国和美国商务谈判的差异。之所以选择这两个国家有以下三点原因:首先,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中国是典型的东方文化的代表;美国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典型的西方文化。然后,Hall(1990)曾指出“While the United States has ab-sorbed millions of people from countries around the globe,the coreculture of the United

States has its roots in Anglo-Saxon culture.”(中心文化植根于 安格鲁撒克逊文化的美国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成千上万的 人们)因此可以认为西方有关谈判的文献大多主要来源于美国。最后,随着中美两国商务活动往来的日益频繁,两国的谈判人员愈加感受到了跨文化商务谈判所带来的困扰。因此,想要在两国的商务谈判中稳操胜券,掌握两国之间的文化差异并认识到其对双方谈判的影响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从文化维度来看中美文化差异 荷兰文化大师吉尔特?霍夫斯泰德(2010)提出了文化 的五个文化维度: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不确定性规避、权力距离、阳刚气质与阴柔气质、长期取向与短期取向。这五个维度的定义如下: (一)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 个体主义指的是人与人之间松散联系的社会:人们只照顾自己及其核心家庭。相反,集体主义指的是这样的社会:人们从出生起就融入到强大而紧密的内群体当中,这个群体为人们提供终身的保护以换取人们对于该群体的绝对忠诚。 (二)不确定性规避 不确定性规避是指某种文化中的成员在面对不确定的 或未知的情况时感到威胁的程度。此外这种感觉经常通过紧张感和对可预测性的需求(对成文的和不成文的规定的需求)表现出来。

试述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

试述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 ——以形容人为例 当你欣赏现实生活中所存在的美的时候,你是否有这样一种感受:美是多种多样的?就拿自然美来说,既有崇山峻岭的雄奇美,又有幽林曲洞的清雅美;既有海浪滔滔之壮阔美,又有小桥流水之柔婉美;既有江月一色,荡漾空明之雄浑美,又有月明风清、碧天如洗之清丽美;既有灼春桃花灿烂之美。 然而在中国美学中,有一对和崇高与优美相类似的范畴,就是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或称壮美与优美。 阳刚与阴柔在现实中很多方面都有应用,例如:首先是中国的古典舞手位是刚柔并济既要有精气神儿,又要顾及身、眼、法、步。似乎两者在其中同化了。远没有单独欣赏起来那么突出,如很多少数民族自制的舞蹈,是一种天地间的和谐。让观赏者身心都得到愉悦。其次阳刚与阴柔还表现在美术、绘画和雕塑艺术中。阳刚与阴柔之美是壮美和柔美的融韵。阳刚之美即壮美,阴柔之美即柔美。美术艺术的最高意境是壮美和柔美的融合。无论是原始社会敬畏的龙凤画,还是先秦时期威武的兵战画,无不反映了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的特色。都是阳刚壮美和阴柔优美的融合。然后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还表现在书法艺术中,汉字本已是中国文化的一大奇观,书法汉字的中国书法更是传统文化的奇葩。具有独特的风韵和极高的艺术价值。刚柔与书法之风骨,刚柔理论渗透与书法中,其特点是刚中寓柔,柔中有刚,刚柔相济。草书即有“矫若惊龙”之著称。篆书即是柔韧之中见刚劲的典范。星术师更不必说的,刚柔表现的最为传神。仅此种种,我们可想而知,刚柔所渗透的领域之宽、之广了。同时也能够了解到在古代描述人时,是何等的美、是何等的具有欣赏时的身心愉悦。所以才有今天形容美丽的女子叫美女了,叫男生是帅、酷了。古代有很多不同种类的美,如:古代的四大美女西施、杨玉环、貂蝉、赵飞燕等等。太多了。 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很多人都用阳刚之美形容男子,用阴柔之美形容女子。而我也正基于此,谈谈我自己的看法。因为我觉得在现代社会中,很多人不管是男生还是女生,都缺乏这种由内而外的气质,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也许是想让现代的人真正懂得何为美,如何美。而不是现代80、90所谓的奇装怪服,头发五颜六色。而没有内在的修养即知识。女人要做知性女人,而男人要做有责任有担当能屈能伸的好人。 其实有时候觉得古代的女人很美,琴棋书画无不精通,而当今社会总是偏废其他,专一一项。比如说:会音乐的其他就不怎么好,会文学

俄罗斯民族性格浅析

俄罗斯的民族性格浅析 段树伟 20050824033 (海洋学院 05食品) 我的家在黑龙江,可谓是全中国离俄罗斯最近的地方,地域决定文化,文化决定性格,我想我们这里的性格应该有一部分与俄罗斯民族相似。虽然我没去过这个过度,但我父亲在俄罗斯,从和父亲的谈话中,以及和从那里回来的人中,以及再选修课上老师的讲述,应该能看出一些他们民族的特点。俄罗斯民族性格具有两面性,有时非常懒惰,有时又非常勤奋;有时非常霸道,有时又非常恭顺;有时非常蛮横,有时又非常虔诚;有时非常暴躁,有时又耐性十足。有时正义十足,又有时很迂腐不堪。这就是我总结的他们民族性格特点。 世界上所有的民族都有固定的性格,比如人们通常认为中国人委婉含蓄、法国人浪漫多情、英国人绅士、美国人无羁,就是指这个民族的民族个性。而俄罗斯无疑是个例外。是什么原因使得俄民族的性格那么摇摆不定呢?这就要从他们的历史、地理说起了。 在地理方面俄罗斯由于地处欧亚两个大陆之间,既是欧洲又是亚洲,既是东方又是西方。俄罗斯人在面对东方的时候,强调它的西方特性,而当它面对欧洲时强调自己的东方特性。它处在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两个板块之间,始终摇摆不定于东西文化之问。这种东西兼存的文化色彩深深影响着俄罗斯民族性格的形成,造就了俄罗斯民族独特的个性。所以他们的性格里就有懒惰的一面,这和西方民族的性格是样的,而同时,他们的国土大部分在亚洲,又深受东方民族的影响所以有些方面他们又很勤劳,尤其女性,似乎更受东方的影响。俄的上层社会由于集中在欧洲部分,相对比较发达,西方性格更明显,所以就比较懒,或者说好听一些,更依赖高科技、现代话。而在远东的劳苦大众,他们是很勤劳的。 在历史方面,俄罗斯有悠久的复杂的经历,俄罗斯历史发展的摇摆性,矛盾性,仍然加深了俄罗斯精神的双重性。俄罗斯民族是一个天性自由、“不能也不愿意在自己的土地上建立秩序”的民族,由于东方文化的强行介入,使它建立了一个高度集权的封建专制国家。由于这个制度的残酷剥削与压迫和集体主义精神,俄罗斯人普遍表现出温顺、驯服的性格特征。但是,俄罗斯人又缺乏理性,经常感情用事,极易走极端。“决斗”便是这种性格特征的产物。19世纪以来有相当一批俄罗斯作家都是由于一时激动,走上了极端的道路——决斗。普希金死于决斗,莱蒙托夫、赫尔岑、屠格涅夫、托尔斯泰等都曾参与决斗或走到了决斗的边缘。叶利钦时代的激进改革政策更是俄罗斯人走极端的写照。70年前俄罗斯人曾对社会

中国少数民族传统;地理环境

服饰是人类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的创造物,由于它所具有的明显的使用价值和独特的审美功用,使它成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结晶,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重要参照物。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服饰是各少数民族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中,基于对不同生产、生活方式的理解与适应,以及在对精神世界(真、善、美)的追求中逐步形成的。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服饰具有浓郁的地域特征、各异的文化心理品格、独特的审美情趣和迷人的宗教神话色彩,而且由于各少数民族在新中国成立时,尚处于不同的社会历史形态和相对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半自然经济形态,因此其服饰的历时性和丰富性更为世界其他国家所罕见。为了让这一极其宝贵的文化财富在文化人类学和服饰心理社会学意义上为更多的人所认识,本文力图以辩证唯物主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的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原则为指导,剖析解读我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丰富内涵。目的在于推进对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全方位、深层次的研究,从而为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弘扬与发展尽一点自己的力量。 一、少数民族服饰与地理环境 文化形态是人类适应地理环境的结果。服饰作为文化形态的外在表现形式,其最基本的功能是实用。无论是在物质生活资料极为匮乏的古代,还是在物质财富日益丰富的现代,都概莫能外。每个民族出于自己所处的地域空间、气候条件、水文状况等地理环境不同,对服饰实用功能的选择和要求自然也就不同。因此,地理环境不仅决定着服饰的实用性,而且还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个民族服饰特点的形成与发展。当然,地理环境对服饰实用性的决定作用会因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高低而有所不同。生产力水平越低,地理环境对服饰实用性的作用就会越大,反之就会被逐渐弱化。 首先,不同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为不同的服饰类型的最初形成奠定了客观的物质基础。这一过程主要是通过不同地理环境内的经济文化类型来发生作用的。所谓经济文化类型是指居住在相似的生态环境下,并操持相同生活方式的各民族在历史上形成的具有共同经济和文化类型的综合体。属于鱼猎采集经济文化类型的鄂温克、鄂伦春和赫哲族,主要生活在人烟稀少、气候寒冷的大小兴安岭以及黑龙江、松花江、嫩江流域的茫茫林海和沿江两岸。解放前还保留着一定程度的原始公社制残余,过着具有浓厚原始色彩的捕鱼、狩猎、采集生活。鱼兽等动物的肉和皮毛是他们衣食的主要物质来源。他们的服饰多以野生的鱼皮和狍、鹿、犴等兽皮为原材料,经过简单的熟制,加工成保暖性强、防水隔潮的以袍式为主的服装、鞋、靴、帽及手套等。这类服装颜色多为本色,式样比较单调,其实用价值大大高于审美价值。 属于草原畜牧经济文化类型的蒙古、藏、哈萨克、裕固、柯尔克孜、达斡尔等民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高原、准噶尔盆地和青藏高原一带。他们均以畜牧为生计,因此食肉、喝奶、穿皮毛制品便构成了他们鲜明的生活、文化特征。与渔猎民族相比,他们的生产力较高,能够利用人工放牧的牲畜比较稳定地满足自己在吃穿住行方面的基本需求,并在以物易物的交换中满足自己更高的生活需求。为适应四季分明、寒冷、干旱、风沙大等气候条件,其服饰的区域性特征为:冬装多以牲禽的皮毛或经过不同程度加工的毛织品为原料;夏装多以毛织品或棉织品为原料,手工制成宽松肥大、保暖实用的以袍式为主,靴鞋、袜、帽、头巾皆备的服装。服装的色彩较为多样,制作的工艺也较为精细,不仅注重服装的实用性,而且也较多地注意到了服饰的审美功能。 属于农耕经济文化类型的有西北地区的维吾尔、土、东乡、保安、撤拉等民族,东南地区的所有少数民族和东北地区的朝鲜族、满族等。这一类型区的各民族,大都通过对土地的耕作来获取更丰富的粮棉桑麻油等生活资料。为适应较为湿热的气候的需要,服装季节变化不大,其服饰的区域性特征是:原料不再局限于动物的皮毛,而更多采用了自织自染的棉麻土布为主要原料,并以单薄、短小、灵活的衣裙、衣裤为主,式样繁多,并绣有各种精美的纹样和图案。服装的色彩更加丰富,工艺性也更加突出。

中俄文化差异之比较

中俄文化差异之比较 【摘要】中国和俄罗斯,作为欧亚大陆上的两个大国,长久以来就保持了紧密的联系。在历史上,两国有着极其复杂的渊源。而在近些年以来,两国又不断的在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开展了深入的合作。这个时候,研究中俄间的社会文化差异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俄罗斯;中国;比较;建筑风格;宗教意识;对外态度;民族性格 1.建筑特点 中国建筑有较明显的阳刚阴柔之分。自古以来,我国传统建筑艺术就存在着两大体系。其一为正规的官式建筑,主要包括直接为皇帝服务的皇宫殿庭。为封建宗法礼制服务的祭词性坛庙,以及京师及各地的官衙、府邸和防卫性建筑,这些建筑一般均按中央政府工部颁布的法式和规范进行设计施工。这类建筑的共同特点是规正,严谨,高大,常采用颜色亮艳的琉璃瓦屋顶。檐屋亦常二重甚至三重,以加强气势。斗拱及彩画装饰华丽庄重,较强地表现出雄伟壮丽的阳刚之美来。与之相对的另一类是分布在大江南北,边远村寨的各式民居,这些古代最大量的建筑,营造自由,不拘一格,与周围的自然环境密切地溶化为一体,它们的平面布置灵活,结构上也随宜地采用当地的物产,因村致用,从而变幻出极为丰富多样的形式来。就说江南丘陵的农村住宅,三间四柱,白墙青瓦,依山傍水,与清风,白云,烟霞晨曦,幽林曲溪,自然地融化在一起,表现出一种亲切、秀丽而又含蓄的美,那些专门为观赏自然风景美而设置的,各名山胜水的风景建筑,以及再造山水美的小巧园林,亦以清丽,明秀,脱俗而有韵味取胜,是表现阴柔之美建筑的主要组成部分。 俄罗斯民族早先居住在森林周围,就地取材搭建居所,木材资源又取之不尽,传统建筑是以木造为主。自10世纪末接受基督教后受了拜占庭影响开始出现石造建筑,但多用於公共建筑。然而,俄罗斯人传统的木造建筑技术仍保留下来,混用於石造建筑上。 石造建筑,形式上则是典雅大方高阔端正,这样的主建筑结构搭配多个矗立上端的半圆形顶盖。 这种建筑形式最主要目的,就是一切以神为依归,塑造庄重典雅伟大高尚的气氛,让信徒心生崇敬之感。在那个多神信仰的时代,对於一般老百姓,的确有此神胜过一切的感受。 归纳下来,可以发现俄罗斯传统建筑的几个特色:从木结构发展出来的技巧,如层次叠砌架构与大斜面帐幕式尖顶,还有衍生而来的外墙民俗浮雕;另外,独立的塔形结构与堆砌成团的战盔形剖面装饰则是时代背景下的产物。

【最新推荐】论述类文章《谈中国文化的“阳刚”与“阴柔”》阅读答案-范文word版 (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论述类文章《谈中国文化的“阳刚”与“阴柔”》 阅读答案 论述类文章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谈中国文化的“阳刚”与“阴柔” 《周易》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古人主张将天地之正气定位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追求一种以阳刚为主、刚 柔相济、阴阳和谐的价值取向。“阳刚文化”一度成为中华民族值得骄傲的精 神境界。孟子主张“养吾浩然之气”的大丈夫气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墨家“尚力”(崇尚人自己的力量)、“非命”(否认外在命运),主张依靠自己的力量去艰苦奋斗的精神;等等,都构成了“阳刚文化”的特色。几千年来,这种“阳刚文化”渗透于中华大地的深处,在各种艰难的环 境下维系了民族生存的根基,使中华民族得以自强不息,生长壮大。同时,它 也造就了无数优秀的民族儿女,其中不乏顶天立地、惊天动地的英雄豪杰。他 们刚毅果决,不屈不挠,胸怀宽广,敢作敢为,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和骄傲。他 们以博大的胸怀、深邃的目光、崇高的精神、豪迈的气概,通过艰苦卓绝的奋斗,成就了中华民族的伟业,为人类留下了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这是中华文 化中主要的、也是最光明的一面。 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与“阳刚文化”相对的“阴柔文化”在汉以后历代王 朝的扶持下也逐渐滋生起来,给中华文化的发展带来了相反的影响。 “阴柔文化”最初以老子的道家学说为代表。老子认为“重为轻根,静为躁君”,主张无为,“致虚极,守静笃”,“无欲以静,天下将自定”。他有一 个著名的比喻:牙齿掉光了,舌头还在(证明柔胜于刚)。庄子及以后的道家代 表人物更主张要以“心斋”“坐忘”,达到“形如槁木,心如死灰”为能事, 相信可以凭借“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至”。老庄的阴柔思 想虽然遭到荀子等人的批判,但在儒家思想中也有“尚柔”的因素。例如,孔 子曾主张“无欲”,与道家“尚柔”的规则一致。正如鲁迅指出的,儒道两家 都“尚柔”,所不同的是,“道以柔退守”,道家的特点是阴柔;“儒以柔进取”,儒家的特点是阳柔;法家的“法、术、势”主张则有点“阴刚”的味道。总之,先秦时期中华文化所显现的至少还是一种有刚有柔、阴阳刚柔杂处交错 的面貌。

俄罗斯文化与中国文化对比

俄罗斯文化与中国文化对比 摘要: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逐渐深入,西方社会的人和事物越来越多地走进了我们的视野,无论是像英国和美国这样发达的国家还是像俄罗斯这样的国家,对中国的发展都产生了或多或少的影响,起着或多或少的作用。这些影响有好的方面的,也有坏的方面的,他们总是充当着一种特殊的角色。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我们在强大自己的同时,也应该意识到他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短处,取长补短。因此,只有更多的了解他们,才能更好的征服他们,这也正是我这学期选择上“俄罗斯文化鉴赏课”的理由所在。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是展现其民族文化特征和内涵的主要内容之一,我将利用本学期所学,对俄罗斯的文化习俗和中国的文化习俗进行对比,取长补短,使中国更好的屹立于不败之林。 关键字:俄罗斯中国餐桌礼仪敬谦用语思维方式风俗差异 俄罗斯是一个有丰富文化的国家,19世纪俄罗斯文学的繁荣,近半个世纪以来苏联科学技术一个接着一个的创举,都震动了世界。作为一个领土横跨欧亚的国家,俄罗斯在其历史发展中不时动摇于欧洲和亚洲之间,有选择地接受外来文化,并逐渐使其成为自身文化的组成部分,从而使自身文化显示出多重性。因而,中国和中国东北文化更易于与俄罗斯文化交流与融合。中国和俄罗斯政治上相互支持,经济上密切联系,文化上彼此欣赏。中国文化对俄罗斯人民有吸引力,他们想真正理解中国传统的和合文化。中国发展与俄罗斯关系的真诚愿望以及中国缔造和谐世界的强烈决心,从而使两国友好关系建立在战略互信与文化吸引的坚实基础上。不同国家和民族的色彩斑斓的人文图景,正是不同文明之间相互解读、辨识、竞争、对话和交融的动力,中华文化不但有自强的力量,而且有兼容的气度、灵变的智慧。当是时也,我们应当与时俱进,反思自己的传统文化,学习和吸收世界各国文化的优长,以发展中国的文化。 一、敬谦用语的差异 中俄两国文化有着不同的评判标准和实现方略。汉文化中的礼貌特征是尊重、谦逊、态度热情和文雅。汉文化中的礼貌准则强调贬己尊人、称呼恰当、出言文雅、说话力求双方和谐一致、在德、言、行等方面要尽量增大他人的益处。俄罗斯人突出个体和个人价值,提倡个人的自信和实事求是的态度。不同的文化心理和礼貌方式往往影响到彼此的交际,如果把汉文化中认为极礼貌、极客气的词语带入俄语会话,虽然遵守了谦虚准则,但却会影响交际的顺利进行。比如受

少数民族文化

弘扬少数民族文化的突破点 ——少数民族工艺品 挑战杯论文 作者:宋晓宁 学校:呼伦贝尔学院 年级:2011级 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 指导教师:郭楠

弘扬民族文化的突破点 ——民族工艺品 内容摘要:目前民族文化产业发展较落后,其主要的传播途径是通过旅游业,而且少数民族文化这一块的发展速度较慢,创造的经济价值较低。要想让民族文化传播的更广,对民族文化了解的人更多,那就要转变传统的经营模式了,不能一成不变了,要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方向进行改变,进行创新,只有目前的传播方法加以改进和创新,寻找新的突破点对少数民族文化进行传播与发扬。 关键字:中国文化,民族文化,民族工艺品,蒙古民族,发展与创新,产业化,商业化,网络,电子商务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从遥远的古代起,各少数民族人民的祖先就生息、繁衍在我们祖国的大地上,在漫漫长河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的也逐渐形成了其独特的文化习俗和宗教信仰。我国各少数民族具有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住的特点,由于其居住的环境不同,所以就形成了具有各自文化风俗的特点。谈到民族文化我想大家肯定都不陌生,我们每一个人都处在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下,在各自的文化背景下长大,并且我们的性格也与这个文化息息相关。但是要让我们说什么是民族文化,大家就有可能说不明白其具体的概念了。民族文化就是指各民族在其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习俗,其中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三个层面。而物质文化包括饮食、衣着风格、住宅、生产工具,

精神文化包括语言、文字、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传统节日等。一个民族的文化反映该民族历史发展的水平和独特的文化气质。每一个民族在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都会形成具有本民族独特的风俗习惯,因此想要深入的理解民族文化,就要深入了解他们的生活习俗和宗教信仰。 一、我国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在21世纪的国际关系中,文化作为软国立重要性正在日益凸现,世界文化产业的发展状况和态势也深刻影响着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随着世界一体化的发展,一些外国文化对我国国民的影响日益加重,目前我国出现了一些崇洋媚外的现象,怎么在外国文化的冲击下让我过文化发展的更好成为我们目前急需思考的问题了。 现代化的推进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伴随着对传统文化尤其是民族文化的冲击,这是当代社会发展中极具普遍性的问题;不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不论占人口多数的民族还是少数民族,都是如此。在我国改革开放引导的现代化进程中,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交流空前扩大,各种现代传媒的传播速度和传播范围达到空前,各种传统文化受现代文化的冲击也都达到空前。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一般较汉族和汉族地区的发展要滞后一些,但至少在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初,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便已面临危机:一些民族歌谣、曲艺、舞蹈和习俗等开始失传,一些精湛的民族手工艺和建筑开始衰微,一些灵验有效的民族医药失去了市场,一些有利于培养人类美德的传统礼仪和习俗被逐渐废弃等等。时至今日,这种状况有增无减。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